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

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

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
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

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

古代汉语的句式变化没有现代汉语那么复杂,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如下:

1.判断句式

文言判断句最显著特点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而是用名词、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典型句式是:

……者,……也。

"者"表提顿,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也"表判断的语气。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亚父者,范增也。

"者""也"不一定都出现。如:③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④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者""也"都可不用。如:⑤刘备天下枭雄。⑥秦,虎狼之国。

还有在句末连用"者也"表判断的,如:⑦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连用表示加强肯定语气。

"是"作判断词,在汉以后。如:同窗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2.被动句式

文言文的被动句式多是借助介词表被动的(介词"见"、"于"、"为"、"为……所"等)。如: ①予犹记 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用"被"表被动。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③信而见疑。④吾属今为之虏矣!⑤若属皆且为所虏。⑥……竞为秦所灭。

这里需指出"见笑"、"见恕"、"见谅"这类词中的"见"不表被动,而表示对说话人"我"怎样。如"冀君实或见恕也"。

有些句子的被动意思是以主动句形式出现的,有的称之为"意念被动句",理解时,不要搞错。如:⑦江都围急。(江都被围困,形势紧急)⑧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试用于昔日:在过去被试用)

3.疑问句式

借助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等。还有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耶或邪)构成的句子,有时也可不借助疑问词而直接发问。

①吾谁与归?②孰与君少长?③卿欲何言?④楚王叱曰:"胡不下?"⑤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⑥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⑦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⑧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文言中有几个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如"何……为""不亦……乎""何……之有"等。还有几种固定结构,如"如何""如……何""奈何""奈……何"。

4.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必须用否定副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构句。

5.倒装句式

倒装,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语序而言的。倒装有多种情况。

(1)主谓倒装。①甚矣,汝之不惠!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宾词前置。③古之人不余欺也。(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④沛公安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如"何言"、"何操"等。

(2)介宾前置。⑤君何以知燕王?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提宾时,"之"和"是"都是提宾标志。⑦何陋之有?⑧唯才是举。

(3)定语后置。⑨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定语后置,多在后面加"者"。

(4)状语后置。 B10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6.成分省略

"省略"是文言的普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省主语。 B11 []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主语"左公"承前省。

B12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主语"项王"蒙后省。 B13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主语"蛇"承前宾语而省。

记述对话时,"曰"的主语往往省略。

连词"则"往往提示主语的变换,要注意寻清省略的主语。如: B14 韩献子将斩人, 献子闻之,驾往救之,比[]至,则[]"则"的前后分别省主语" NCE51 献子"与"韩献子"。

(2)省谓语或谓语动词。 B15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动词"鼓"承前省。 B16 杨子之邻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该句谓语"追之"蒙后省。(竖,僮仆)

(3)介词或介宾省略。 B17 竖子不足与[]谋。 B18 权以[]示群下。 B19 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句中"与、以、为"的宾语省略了。 B20 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B21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以上分别省介词"于"和"以"。

(4)省宾语。 B22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宾语"冯谖"(孟尝君一门客)省略。

文言句式变化不多,但是在文言中必会遇到。所以必须熟悉古汉语的各种句式。了解古汉语的特殊句式,区别其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目的就在于能进一步感受古代汉语,读懂它。

[例1]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何由济乎

A.凭借什么才能成功呢 D.有什么理由能成功呢(B、C两项略)(1995年高考试题)

[答案]D。

[简析]原句中"何由"是倒装,即"由何"。如果对介词宾语"何"提前这样的句式不了解,主观地用现代汉语句式来臆断,就会舍D项而选A项了。也就是说没有读懂这句话。

又如1996年高考试卷文言选段中有"守大怒,盛威临永,永不为动;则缪为好言荐之朝"一句。其中"永不为动"就是以"为"表被动的被动句式。意思是"郭永不被太守的淫威所动摇执法的决心。"

熟悉古汉语特殊句式,有利于通文意。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也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从而收到与一般实词不同的效果。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等。判断词类活用现象,关键"看"语境,同时还要了解一些活用的规律。

如名词活用为动词,这个名词一般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前边一般有副词、能愿动词限制。如: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②沛公军霸上。

"水"、"军"名词作动词"游泳""驻军"。

名词后面紧接代词时,名词常作动词,因为这意味着它带上了宾语。如:③布囊其口"囊"名词后紧接代词"其",故名词作动词,解为"堵住"。

名词后紧跟处所名词或介宾短语。如:④晋军函陵,秦军汜南。⑤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知膝之前于席也。"军"、"前"名词作动词。④句实际省了介词"于",介宾短语的语法"角色"是表示动作的处所、对象等,所以名词后紧跟介宾短语时,必活用为动词以便带上后置的状语。

两个名词连用时,从上下文看,没有并列关系,也没有修饰与被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名词用作动词。如:⑥范增数目项羽。"目"作动词,当"使眼色"讲。

名词用作动词后,除上述一般的动词意义外,还有少量的使动与意动用法。如:⑦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⑧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⑨梅妻鹤子。⑦句的"王",⑧句中的"肉",⑨句中的"梅"和"鹤"依次解为"使他称王","使白骨上生肉","把梅看作妻,把鹤看成儿子"。

名词可活用为状语。如: B10 吾得兄事之。"兄"解为"像待兄长",表示动作、行为的态

度、方式。 B11 相如廷叱之。"廷",表处所--在朝廷上,作状语。 B12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表工具--用箕畚,作状语。

此外,名词"岁、月、日"等时间名词和"上、下、前"等方位名词,用在形容词或动词之前做状语。如: B13 良庖岁更刀…… B14 乡邻之生日蹙。"日"表某情况的逐渐发展,解为"一天比一天"。

动词的活用可有以下几种情况:

动词作状语(较多的情况是在作状语的动词后用"而"和动词谓语连接)如:

①吟拜谢,起,立而饮之。"立",动词,作状语,修饰动词"饮",两者用"而"连接。动词作状语,在词序上和连动式一样,但在意义上与连动式不同。连动式一般表示一先一后的行为,不分主次,如"入而徐趋,至而自谢"。动词作状语是修饰动词谓语的,有主有次。

动词、形容词的使动或意动活用不再赘述。只需说明,动词使动用法特点,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施行这个动作。如:②项伯杀人,臣活之……"活"的动作不由主语"臣"发出,而是由"之"(项伯)施行,所以解为"使他活"。

在古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因为不及物动词本不带宾语,当它们是使动用法时,就带了宾语。如:③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忿恚"本不及物,带宾语"尉"后,定作使动用法。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美"用作意动,"认为我美"。

数词可用作动词。如:①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分别作动词"统一"、"专一"解。

掌握词类活用的一些规律,对读懂文言文有积极意义。如1996年高考文言文中有这样的话语:

①岁旱, 巫乘此哗民,永杖巫,……

该句中"哗"本意是"声大而杂乱",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巫乘岁旱(摇唇鼓舌)使百姓乱。"杖"本为名词,其后却紧跟了名词"巫",故一定活用为动词了,作"用杖打"。如没有词类活用常识,无法通文意。

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第二节判断句

一、判断句的概念

用来断定主语所指和谓语所指同属一种事物(如:《阿Q正传》的作者是鲁迅。)或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属于某一性质和种类的句子(如:鲸鱼是哺乳动物。)叫判断句。

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联系主语和名词谓语以构成判断的词,叫判断词或叫系词。汉语中典型的判断词是“是”,现代汉语

把它归入动词。“是”在先秦只作指示代词,汉代以后逐渐演变为判断词。有“是”作判断词的判断句,格式为“某是某”。这是现代汉语判断句最普遍的格式。古代汉语在先秦,基本上没有这种格式,汉以后出现并逐渐增多。判断句分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两种。否定判断,现代汉语用判断词“是”加否定副词“不”表示;古代汉语用在谓语前加否定副词“非”表示,如“公非长者”。(《史·淮阴侯列传》)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示法

(一)“者,也”及其变化格式

这是古代汉语最典型的格式。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字煞尾,表示判断或确认语气。“者”的词性,教材认为是代词,给复指,引出谓语;一般认为是助词,标明语音停顿。“也”字是语气词。在典型格式基础上,省掉“者”或“也”,或“者,也”,即为变式。

1.……者,……也。

(1)陈胜者.,阳城人也.。(《史·陈涉起义》)

(2)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3)吾所欲者.,土地也..(《韩非子·五蠹》)

2,……,……也.

(1)王,人君也.;斤蜀(chu4),人臣也.(《战国策·

齐策四》)

(2)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

(3)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齐桓公伐楚》)

3.……者,……。

(1)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2)陈轸(zhen3)者.,游说之士。(《史·张仪列传》)

(3)粟者.,民之所种。(《汉书·食货志》)

4.……,……。

(1)荀卿,赵人。(《史·荀孟列传》)

(2)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

(3)农,天下之本。(《史·孝文本纪》)

(二)谓语前加副词“乃”、“即”和语气词“维”、“惟”,加强判断语气,可译为“就是”。

(1)是乃.狼也。(《左·宣四年》)

(2)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子反曰:“嘻!退,(此)酒也!”谷阳曰:“(此.)非酒也。”(《韩非子·十过》)

(3)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客.乃)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史·鸿门宴》)

(二)“是”字处在句子开头,往往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主语,指代前文的事物,而不是判断词,应译为现代汉语“这”。

(1)公曰:“是.吾宝也。”(《左·僖二年》)(这.(是)我的宝物。)

(2)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这.(是)国家的臣子。)

(3)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这.(是)夏禹和夏桀相同的。)

(4)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左·哀元年》)(这.(是)它的福;这(是)它的祸。)

(三)“为”字是动词,不是真正的判断词,个别情况下和判断词“是”相当:

(1)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襄二十六年》)(作为,担任)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子路从而后》)(算作)

(3)余为.伯儵(tiao2又you2),余而祖也。((左·宣三年))(叫,名,是)

(四)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非判断的内容:

1.表比喻:

(1)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国君就像舟;百姓就像水。)

(2)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曹公犹如豺虎)

2.表因果:

(1)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因为他用割除的方式;因为他用砍折的方式。)

(2)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托),非下也,权重也。(《韩非子·五蠹》)(不是因为清高,是因为权利薄弱;不是因为卑下,是因为权利重多。)

3.表其他复杂语意:

(1)夫战,勇气也。(《左·庄十年》)(打仗凭借的是一股勇气。)

(2)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带百辆车乘的是显赫的使者)

(3)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白居易《轻肥》)(佩带朱绂的都是大夫,佩带紫绶的都是将军。)

被动句和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被动句的概念

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谓语表示加于主语的行为或动作,简单说,就是主语是受事,谓语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叫做被动句。与之相对,主语是施事,谓语表示主动意义的句子,叫做主动句。

被动句,从形式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语法标志,只是语义上的被动句,如“碗打破了”、“树砍倒了”、“金石可镂”、“兔不可复得”。一类有语法标志,有某种格式或结构特点。如现代汉语,被动句的典型格式就是:

受事主语+介词“被”+施动者+动词,如“树被我们砍倒了”。

被动句可以转换为主动句,既可转换为一般的施事主语句,也可转换为处置式的“把”字句,如“树被我们砍倒了”——“我们砍倒了树”——“我们把树砍倒了”。有语法标志的被动句也可转换成没有语法标志的被动句,如“树被我们砍倒了。”——“树,我们砍倒了。”——“树砍倒了”。

二.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有语法标志的被动句,其被动表示法有:

(一)“于”字式:受事主语+动词+介词“于”(“乎”)+主动者

(1)欲克伤于矢

...,流血及履。(《左·安之战》)(被箭射伤)

(2)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孙子兵法·行军篇》)(被别人擒)

(3)闵王毁于五国

....。(《荀子·王制》)(被五....,桓公劫于鲁庄

国毁灭,被鲁庄劫持)

(4)然而兵破于陈涉

....者,何也?(《汉书·贾山列

....,地夺于刘氏

传》)(被陈涉攻破;被刘氏夺取。)

这类句子,“于”字对区分被动、主动语义很重要。如(3)闵王毁于五国(被动)——闵王毁五国(主动)

桓公劫于鲁庄(被动)——桓公劫鲁庄(主动)

因此,有些对比性句子就用“于”字显示主动和被动的差异:

(1)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制于.人。(《孟子·许行》)

(3)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荀子·荣辱》)

“于”字式被动句,“于”和它的宾语组成的介词短语,古代汉语放在动词后作补语,译为现代汉语要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后发制于人——后发被别人制服。

(二)“为”字式:“受事主语+介词“为”+主动者+动词”及其变式:

1.受事主语+介词“为”+主动者+动词

(1)止,将为三军获

....。(《左·襄十八年》)(被三军虏获)

(2)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被宋国人讥笑)

2.受事主语+介词“为”+动词: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战国策·燕策》)(被杀戮)

(2)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巳为禽

..矣。(《史·韩信破赵》)(被擒)

3.受事主语+介词“为”+主动者+助词“所”+动词:

(1)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被人所采纳)

(2)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汉书·霍光传》)(被江充所打败)

4.受事主语+“为所”+动词: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鸿门宴》)(被俘虏)

(2)(于)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韩愈《张中亟传后叙》)(被杀)

(三)“见”字式:

“受事主语+助动词‘见’+动词+介词‘于’+主动者”及其变式:

1.受事主语+助动词“见”+动词+介词“于”+主动者: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被大方之家讥笑)

(2)臣诚恐见欺于王

....而负赵。(《史·廉蔺列传》)(被秦王欺骗)

2.受事主语+助动词“见”+动词:

(1)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耻不能,

..;耻不信,不耻不见信

不耻不见用

..。(《荀子·非十二子》)(被污辱;被信任;被任用)

(2)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

..二十年。(《汉书·燕剌王旦传》)(被扣留)

(四)“被”字式:“受事主语+助动词‘被’+动词”及由助动词“被”演变为介词“被”的被动句:

1.受事主语+助动词“被”+动词:

(1)国一日被攻

..,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秦》)(遭受攻打)

(2)兄固被召

..诣校书郎。(《后汉书·班超传》)(接受召唤)

2.受事主语+介词“被”+主动者+动词:

(1)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

.....。(蔡邑《被收时表》)(被尚书召问)

(2)吾被皇太后征

.....,不知所为。(《三国志·高贵乡公传》)(被皇太后征召)

现代汉语连词意义及用法总结

连词 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递进、条件、目的等关系。一般说来,连词有很多是由副词、介词发展而来的;很多副词、介词又是由动词发展而来。所以动词、介词、连词需要区别。 和 =跟、=与、=及、=同<方>。表示并列关系、联合关系。 车上装的是机器和材料。他的胳膊和大腿都受伤了。工人和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工业与农业。批评与自我批评。我同你一起去。图书、仪器、标本及其他。(注意:用“及”连接的成分多在词义上有主次之分,主要成分放在“及”的前面) 以及 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以及”前面往往是主要的):院子里种着大丽花、矢车菊、夹竹桃以及其他的花木。 既=既然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他不愿意,那就算了吧。既然知道做错了,就应该赶紧纠正。你既然一定要去,我也不便阻拦。既要做,就一定要做好。既然这样,还不去做?用在上半句话里,下半句话里往往用副词就、也、还跟他呼应,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既然。。。就。。。既然。。。也。。。既然。。。还。。。 继而=既而 先是惊叹,既而大家一起欢呼起来。人们先是一惊,继而哄堂大笑。先是一个人领唱,继而全体跟着一起唱。表示紧随在某一情况或动作之后。 而 1、连接动词、形容词、词组、分句。 (1)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 (2)连接肯定和否定相互补充的成分:此种花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有转折的意思。 (3)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 (4)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 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过、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三十而立。 而且 表示更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跟它呼应:性情温和而且心地善良。他不仅会开汽车,而且会修汽车。不但战胜了各种灾害,而且获得了丰收。 因而=因此 表示结果。下游河床狭窄,因而河水容易泛滥。 因为 常跟所以连用,表示因果关系。因为今天事情多,所以没去成。 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这么多事情一个人一天做完是困难的,何况他又是新手。他在生人面前都不习惯讲话,何况要到大庭广众之中呢?(even)

现代汉语特殊句式 (1)

现代汉语中特殊句式有六种,分别是:把字句、被字句、连动句、兼语句、是字句(判断句)、存现句、。 [口诀]把被连,兼是现。 1、把字句 把字句是一种用“把”字将宾语提前并与宾语一起构成句子的状语的特殊句式。这种句式使得语句的表达变得灵活多样,也为诗歌等韵文的押韵提供了方便。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把”字,还可以用“将”等虚词起到这样的作用。例如: 我把我的作文本忘在家里了。 他把他人生的黄金时期硬是这样虚度过去了。 林觉民把自己的一生凝固成了光照千秋的历史册页。 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注意]把字句的本质就是将宾语前置,与介词“把”一起构成句子的状语。在句式变换中,把字句是一种最基本的变换样式,也是最简单的变换,但是在写作中,它为语言表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被字句 被字句(也称“被动句”)是一种用“被”字变施事者(正常的语序中是主语,相应的宾语就被称为“受事者”)为状语或者用“被”字表示受事者所受的动作、行为的特殊句式。如:我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情给吓懵了。/ 我被吓懵了。 我被李老师这重重的一掌给打醒了。/ 我被打醒了。 我被《疯娘》这篇文章深深地感动了。/ 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敌人被打败了。 他被公司开除了。/ 他被开除了。 [注意]被字句的本质是表示受事者所受到的动作、行为,突出的是受事者,所以有时候说出施事者,有时候不说出施事者,这要看表达的重点是什么了。另外,在句式变换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比如在“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变换”、“突出句子的某一表达重点”,被字句就是非常必需的。例如: 改变下列句子的句式,强调我方无辜。 美国军用侦察机在我国南海上空把由王伟驾驶的我国一架军用飞机撞毁了。 改写成为被动句: 答案:由王伟驾驶的我国一架军用飞机在我国南海上空被美国军用侦察机撞毁了。 3、连动句 连动句是一种一个主语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在逻辑上紧密连接的谓语的特殊句式,也可以说连动句是由连动短语充当谓语的特殊句式。 这种句式中几个谓语之间互不修饰限制,相互独立,但是谓语之间存在着目的、方式、因果、先后等逻辑关系。例如: 他脱下大衣坐在了炕上。(先后) 他搜集着一片片的干苔藓烧水喝。(目的) 凭着他的求生的意志,他还是挣扎着蠕动爬行。(方式) 由于劳累过度,李老师终于生病住院了。(因果) 4、兼语句(略)

现代汉语语法使用

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衔接 一、词类 词可分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作短语或句子得成分,一般能独立成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得意义,基本用途就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与拟声词。 (一)实词 1.名词:表人与事物得名称。 (1)表人与事物得名称得,如:学生、书、瓜、菜、计算机 (2)表时间得叫时间名词,如:早、晚、上午、清晨 (3)表方位得叫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 (4)表专用名称得叫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 (5)表抽象事物得名称得叫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6)表处所得叫处所名词,如:墙上、书屋 2.动词:表人或事物得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表动作、行为得,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 (2)表发展、变化得,如:变化、生长 (3)表存现得,如:有、无、消失、存在 (4)表使令得,如:使、让、叫 (5)表判断得,如:就是 (6)表相似得,如:象、似 (7)表心理活动,如:爱、想、喜欢、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8)表能够、愿意得,叫能愿动词,如:能、会、要、应、肯、敢、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 3.形容词:表人或事物得形状、样式、性质 (1)表事物得形状,如:高、矮、胖、瘦、大、小 (2)表事物得性质,如:美、丑、恶、甜、苦、好、坏、奢侈 (3)表事物得状态,如:快、慢、迅速 4.数词:表人或事物数目得词。 (1)表确数得,如:一、十、亿、半 (2)表概数得,如:几、一些、上万 (3)表序数得,如:第一、老九 (4)表分数得,如:三分之一、七成 5.量词:表人、事物得单位或动作、行为得单位得词。 (1)表物量得,如:个、张、只、支、寸、吨 (2)表动量得,如:次、下、回、趟、场 6.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得词。 (1)表人称代词得,如:我、您、她、她、它、我们、您们、她们、咱们、自己、人家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 兼类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很特殊的问题,多年来许多人都曾论述过,但是至今也没得到很好解决。现在,我们也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此和大家一同探讨。 我们认为,如果一个词至少有两个义项分别具有不同词类的系列特征,那么这个词就兼属这些词类。 一、“一个词”的说明 (一)明确研究的对象:“词” 1.这个词是语言中的词 语法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的对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词类。但是,语言和言语是不可分割的,语言必须存在于言语中,而且语言的变化归根结底是言语的变化引起的,比如“活用”和“兼类”。一般来讲,任何人都可能对某一个词进行活用,任何一个词也可能被某个人活用。如果这种言语中的活用,只是某个普通人极偶然的现象,这是不可能引起社会注意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用法就有可能被一些人或某个言语社团所接受进而被社会上大多数人所使用,那么它就变为活用了。这种“活用”随着其在语言中使用频率的提高,又极有可能转变为语言中的“兼类”,因为它在“活用”中临时获得的意义和功能已经被固定下来。虽然,我们原则上研究词类要排除言语因素的干扰,但是实际执行起来是不可能的,因为某种现象从言语中上升到语言中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其间有个模糊状态。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尽量坚持我们的原则。 2.这个词应该是共时状态下的词 就语言本身来讲,它既有历时的一面,也有共时的一面,任何阶段的语言都无法割断与过去状态的联系,语言中的词汇也是这样,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就有古代的成分。然而,应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种词汇在语音、意义和用法等上面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或多或少出现这样那样的变化,那么我们在分析词的兼类问题时就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从历时的观点看,某个词或者由于活用或者由于其他什么原因,有可能产生兼类,进而随着语言的发展,词类间经过一番消长,又有可能分化出或转向别的什么词类。当然,每个阶段都会经过一定的时间,短则几十年,长则上千年。然而,从共时的角度看,某个词可能处在活用阶段、兼类阶段或者已经转向其他词类的阶段。我们研究兼类问题时,主要是从共时的角度也就是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考察。 3.这个词还应该是普通话中的词 现代汉语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

现代汉语基本句型

现代汉语基本句型 一、按结构划分: 1、单句,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我是中国人。|购买力提高了。|张老师教我们算术。|一句话逗得大家笑起来。由主谓词组构成的句子称为主谓句。 形容词谓语句 田野绿了。|大桥十分雄伟。|天气热得十分厉害。|她真漂亮。 名词谓语句 今天星期天。|4月5日清明节。|小伙子高高的个子。|鲁迅浙江绍兴人。主谓谓语句 老大娘心事太重。|她性情温和。|这个问题我们研究过。|奶奶一个字也不认识。 非主谓句名词非主谓句 好大的风啊!|多麼美的图画!|我的书呢?|一个温暖的下午。由单个词或主谓词组以外的词组构成的句子称为非主谓句。 动词非主谓句 下雨了。|随手关门。|请勿抽烟。|加油! 形容词非主谓句 好极了!|太棒了!|慢一点。|多好哇! 叹词非主谓句唉!(来了。)|喂!(抓紧点儿。)|啊!(一言难尽。)|哎哟! 2、复句(多个单句) 并列关系: 他一边跑,一边哭。|我既不出去,又无事可做。常用关联词:也,又,既…又,一边…一边,不是…而是。 承接关系: 他走过去,拉起了她。|他盛了饭,端过去,放在饭桌上。关联词有:又,於是,然后。 递进关系: 这本书我看过,而且看过不止一次。|这种西瓜不仅个儿大,而且很好吃。|我热爱家乡,特别热爱今天的家乡。常用关联词:不但…而且,并且,甚至,更,不但不…反而… 选择关系:

与其跪著生,不如站著死。|要麼是你记错了,要麼是我忘记了。关联词主要有:与其…不如,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麼…要麼。 总分关系: 人死的意义不同,有的重如泰山,有的轻如鸿毛。|战争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至少需有两个层次。 转折关系: 文章不长,内容却丰富。|他年纪不大,见识却很不一般。常用关联词:却、 然而、但、不过、虽然…但是。 假设关系: 纵有千难万险,也挡不住我们的前进步伐。|要是没有一次次试验失败,就不会取得最后的成功。常用关联词:如果…就,即使…也,假如…就。 条件关系: 要改造沙漠,就得有充足的水源。|只有认真地调查研究,才能把情况弄清楚。主要关联词有:只有…才,除非…才,无论(不管)…也(都)。 因果关系: 我十分感谢您,因为您教我知道许多道理。|既然你对那个会议不感兴趣,那就不必去参加了。主要关联词:因为…所以,既然…那麼,之所以…是因为。 目的关系: 为了提高生产率,就要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我们改乘了飞机,免得赶不上参加会议。主要关联词:为了,为…起见,以便,为的是。 二、按作用划分: 陈述句桌子上有一本书。|他是医生。|你去通知他吧。|这是我记错了。| 这种说法绝对不对。述说事情的句子,用平缓的陈述语调。包括肯定的陈述、 否定的陈述和强调的陈述,末尾常用“的、了、呢、罢了”等语气词。 疑问句谁是最可爱的人呢?|这是你的衣服吗?|他有几岁了?|你去还是我去?|你喜欢不喜欢看电影?|你看见过他没有?|他愿意去还是不愿意去? 提出 问题的句子,一般用疑问语调。包括特指问、是非问、选择问、正反问几种形式。祈使句你站起来。|快去吧。|请把桌上的报纸递给我。|不要再闹了。|禁 止在场内吸烟!|不要这样称呼我吧! 表示要求别人做什麼或不做什麼的句子, 用祈使语调。一般分为表示要求和表示禁止的两类。句末可用“吧、呀”等语气词。 感叹句哈,这模样了!|太好了!|这座桥真长呀!|秋天的香山公园多麼美丽呀! 表示某种强烈感情的句子,用感叹语调。句末常用“啊、啦”等语气词。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的五种方法

北语之声论坛专业精华转贴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是语法学基础里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老师上课也会讲到,我在这里把最简略的内容写在下面,希望能对本科生的专业课学习有所帮助 详细阐释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和语义指向分析的具体内涵: 一. 中心词分析法: 分析要点: 1.分析的对象是单句; 2.认为句子又六大成分组成——主语、谓语(或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词附加语(即定语)和副词性附加语(即状语和补语)。 这六种成分分为三个级别:主语、谓语(或述语)是主要成分,宾语、补足语是连 带成分,形容词附加语和副词性附加语是附加成分; 3.作为句子成分的只能是词; 4.分析时,先找出全句的中心词作为主语和谓语,让其他成分分别依附于它们; 5.分析步骤是,先分清句子的主要成分,再决定有无连带成分,最后指出附加成分。 标记: 一般用║来分隔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用══标注主语,用——标注谓语,用~~~~~~标注宾语,用()标注定语,用[ ]标注状语,用< >标注补语。 作用: 因其清晰明了得显示了句子的主干,可以一下子把握住一个句子的脉络,适合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推动汉语教学语法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还可以分化一些歧义句式。比如:我们五个人一组。 (1)我们║五个人一组。 (2)我们五个人║一组。 总结:中心词分析法可以分化一些由于某些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可以做不同的句子成分而造成的歧义关系。 局限性: 1.在一个层面上分析句子,层次性不强; 2.对于一些否定句和带有修饰成分的句子,往往难以划分; 如:我们不走。≠我们走。 封建思想必须清除。≠思想清除。 3.一些由于句子的层次关系不同而造成的歧义句子无法分析; 如:照片放大了一点儿。咬死了猎人的狗。 二. 层次分析: 含义: 在分析一个句子或句法结构时,将句法构造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就叫层次分析。 朱德熙先生认为,层次分析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是一种分析方法,而是应当看做一种分析原则,是必须遵守的。(可以说说为什么) 层次分析实际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切分,一是定性。切分,是解决一个结构的直接组成成分到底是哪些;而定性,是解决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在句法上是什么关系。

第三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第三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 【学习目标】 1.了解文言特殊句式及其用法。 2.能准确特殊文言句式。 【备考导航】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指的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省略句和词类活用。“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理解文意和文句翻译来考查。 文言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语法构造、语法形式不同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词类活用是指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 这一考点在高考中一般不单独设题,但是阅读理解时会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如果对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标志不熟悉、不理解,就会造成阅读理解的困难和翻译的不准确。因此,考生对这一考点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近年来,各地高考试题对本考点均有考查。 【复习指南】 1.判断句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 (3)主语后面不同“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 (4)用动词“为”表判断。 (5)用“乃”、“则”等副词表肯定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 (6)用“是”作判断动词(与现代汉语同)。 2.被动句 (1)用介词“于”表被动 (2)在动词前面用“见”表被动 (3)在动词前面用“受”表被动 (4)在动词前面加“为”表被动 (5)用“为……所”式表被动 (6)用介词“被”表被动 3.宾语前置句 (1)动词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且宾语置于动词前。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置于动词前。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2)介词宾语前置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 ②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前置。 ③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4.省略句 (1)省略主语,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2)省略谓语。

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常识

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 现代汉语有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语法体系,学习起来会令人感到枯燥乏味,故人们往往疏而远之。甚至有人说,语法没什么实际用处,不懂语法照样能写好文章。诚然,写文章不必一味拘泥于语法的限制,但不等于写文章可以不懂基本的语法知识。只要我们仔细地阅读在各类媒体上发表的文章,就不难发现有明显语法错误的病句比比皆是。因此,要想在作文时能准确而规范地使用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不学一点基本的语法知识,是不能如愿以偿的。现代汉语语法的基本内容包括汉字的特点,字词句的区别、联系及其使用规则,以及字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变化规律等等。囿于篇幅和笔者的水平,本讲只能着重而简略地讲一讲现代汉语中通用的词法和句法这两大问题。(上篇讲词法,下篇讲句法。) (一)词法 词法,即运用词语必须遵循的一般语法规则。所谓“一般语法规则”,即人们约定俗成并为人们广泛认可和应用的语言文字的规范。在《词语的运用》一讲中我们已经进过,词语是具有实在意义并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因此,我们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从学习词语开始,首先应该学一点词法的基本知识。接下来,我想择其要讲两个问题:词语的构词方式,词类和词的兼类。 〔1〕词语的构词方式现代汉语中的词汇绝大多数是由两个有具体意义的字构成的双音节合成词(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居多)。联合式和偏正式是双音合成词的两种主要的构词方式。例如“考试”和“考场”这两个合成词,“考”和“试”的意思相近,合为一个词表示一个意思。这两个字是并列的联合关系,它们的意义没有主次之分。而“考场”则不同,“场”是场所、场地的意思,“考”说明做什么用的场所、场地。其中的“场”是主体,“考”是附加的,起限制、区别的作用。两个字的意思有主次之分。由此可知,如“考试”这类由两个意义并列,不分主次的字构成的合成词,叫联合式合成词。如“考场”这类由两个有主次之分,意义有从属关系的字构成的合成词,叫偏正式合成词。 联合式合成词又可分为两种情况:(A)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字并列构成。例如“土地、城市、房屋、戏剧、海洋”等等。(B)由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字并列构成。例如“收发、开关、买卖、出纳(词中两个字意义相反);方圆、左右、始终、尺寸(词中两个字意义相对)”等等。这里要注意的是,两字意义相反的合成词的意义,代表事物的全面和整体。两字意义相对的合成词的意义,表示一种不确定的抽象意义。此外,还要注意的是,联合式合成词的两个字,有的可以颠倒,意思不变。如“互相”也可写成“相互”。有的则不能颠倒,否则意思就不同了。如“生产”不能写成“产生”。而汉语中的联合式合成词的两个字,绝大多数是不能颠倒的。 偏正式合成词的构词方式也有两种情况:(A)後一字词是主体,前一个字起修饰限制作用。如“火热、热爱、粉碎、微笑(修饰作用);铁矿、马路、汽车、布鞋(限制作用)”等等。(B)后一个字对前一个字起补充说明作用,表示动作的结果和趋向。如“说明、提高、扩大、改善、抓紧”等等。 以上所说是合成词的两种主要构词方式,此外还有其他几种构词方式:(A)前一个字表示动作,后一个字表示相关的事物,构成表示动作行为或人和事物名称的词。例如“动员、带头、出席(表示动作行为);司令、领队、导游(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等等。(B)后一个字说明前一个字的情状。如“地震、心疼、性急”等等。(C)前一个字表示事物名称,后一个字表示事物的单位,这类合成词多半成为一种“类”名。例如“布匹、纸张、车辆、船只、诗篇”等等。 (2)词类和词的兼类——汉语里的每个词都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我们把用法相同的词归为一类,即为语法上的“词类”,也称“词性”。汉语里所有的词按其性质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实词和虚词。“实词”,即具有实在和明显意义的词。它有两个特点:第一,正因为实词都有具体实在的意义,所以它们只要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组合起来,就可以成为一个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不需要其他辅助的词。如“社会主义、光明、祖国、前途”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历史 学院名称:人文社科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13东策划 姓名:丁玎 学号:2013801102 指导教师姓名:程树铭 指导教师职称:教授

2014年6月 摘要:通过对语法历史发展的回顾,即八十年代以后,汉语语法学者借鉴国外语法理论,发掘汉语事实,探讨适合于汉语的分析方法,在汉语的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以及语法表达功能等方面都进行广泛的探究这段历史,充分领悟现代汉语语法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性,帮助我们更好掌握语法知识,能使我们再以后的语言表达能力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字:语法关系,语法单位,语法表达功能 语言是由语音形式、语义内容、结构关系三个方面构成的统一体,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作用,构成了语言。语音是语言的形式部分,词汇是语言的意义部分,语法是语言单位的关系部分,说的是符号与符号怎样组合的问题。三个部分在语言中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简单来表述:没有语音形式,语言就无法存在,

没有词汇的内容意义,语言就是一个毫无作用的空壳,没有语法,语言就是一盘杂乱而毫无章法的散沙。例如:山上草在吃牛儿--牛儿在山上吃草从上面的一些组合的例子可以看出,语法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是它又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于语言之中的。一种语言,即使是最原始的语言,也得有一套语法规则系统,指导人们按照已有的规则去组织符号,构成表达思想的句子,否则,像上面所举的例子那样,同样的意思同样的词语,不同的人完全自说自话,别人就根本不可能理解你说的什么内容,语言也就不可能成为人类的交际工具了。 语法是语言结构的三个要素之一,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一个要素。简单地说语法就是用词造句的规则系统,它是词的构成规则、变化规则、组合规则的总和。而从八十多年来,汉语语法学者借鉴国外语法理论,发掘汉语事实,探讨适合于汉语的分析方法,在汉语的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以及语法表达功能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的探究。 汉语语法学者从一开始就关注语法范畴的确立问题,数十年来关于"词类"问题的广泛讨论和不懈探究就是一部汉语基本语法范畴的确立历史。和其他语言的研究者一样,汉语语法学者首先准确地辨析出了名词、动词、形容词这样的基本词类范畴,但在分析手续上却遇到了许多西方学者所未曾遇到的难题。因为汉语几乎没有可供辨识的外在词形标记,在确定词类成员的问题上就很难得出明确的结论。早期的汉语语法学者看到英语这样形态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特殊句式的标志及类型 2.掌握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教学重难点: 辨别特殊句式的类型并掌握翻译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考点阐释:“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内容中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翻译题中,因此其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二.句型介绍: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三.分类说明: 1.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汝是大家子。” (5)用 “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将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臣本布衣。 且相如素贱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注意点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2.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现代汉语句子的基本语法

现代汉语句子的基本语法 句子是具有一个句调(形式上带句号、问号、叹号),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如: ①妙!②谁?③刮风了。④他身体很壮。⑤只有努力学习的同学,才能取得好成绩。 按不同的标准,句子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按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两大类。 类型一单句 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上面的举例①—④都是单句。 1.句子成分

在一个完整、典型的句子中,句子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顺序一般是: 例句:(全体) 同学‖ [都] 做〈完〉了(语文)作业。 (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划分句子成分时一般要用“符号图示法”: 2.句子的主干 所谓主干,是指把句子的所有定语、状语和补语都压缩掉以后剩下的部分 如:北京的工人们立刻修好了一座桥。 这个句子如作分析,是这样的:(北京)的工人们,‖[立刻]修〈好〉了(一座)桥。 主语:北京的工人们;谓语:立刻修好了一座桥;动词“修”的宾语:一座桥。 那么如上分析,把句子主语、谓语中包含的定语、状语、补语压缩下去,因宾语是短语,压缩掉其定语,那么句子的主干就显露出来了。这个句子的主干:工人们修桥。 关于主干,换一个角度说,就是句子主语、谓语以及宾语的中心语。 再看几个例子: (我)的弟弟‖[已经]准备〈好〉(一切)用品。

主干:弟弟准备用品。 (我)的朋友‖[最近]写〈出〉了(一部)(长篇)小说。主干:朋友写小说。 抓句子的主干,可使句子的主干和枝叶分得较清楚,对理解比较长的复杂的句子是有帮助的。 如:马克思‖[第一次][彻底]地解释〈清楚〉(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这个句子比较长。谓语的中心语是“解释”,前面有两个状语,后面有一个补语和宾语;宾语又是由一个短语充当,其中心语是“规律”,前面又有一个名词性短语作定语。那么抓住了句子的主干“马克思解释规律”,理解这样一个较长的句子就比较容易了。 由此可以看出,抓主干、压缩枝叶,便于逐层分别检查,有利于迅速准确找到句子的语法毛病。但是,这只是一种方法,主干的意思不等于原句大意。因为没有了定语、状语及对概念的限制,实际上就扩大了概念范围。有些句子抽出主干连读,就成了病句。 例:他的表叔是我的弟弟。抽主干:表叔是弟弟。这就错了。 对于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不做深究,只是掌握找句子主干的基本方法就可以了。 【即时应用】 1.划分并标注下列各句的句子成分。 (1)他读书。他读书。 (2)喜欢阅读的他十分认真地读完了两本书。 (喜欢阅读)的他‖[十分认真]地读〈完〉了(两本)书。 (3)不喜欢运动却喜欢阅读的他昨天下午非常认真地读完了两本十分有意义的历史书。 (不喜欢运动却喜欢阅读)的他‖[昨天下午][非常认真]地读〈完〉了(两本)(十分有意义)的(历史)书。 (4)我用纸糊了两扇窗户。 我‖[用纸]糊了(两扇)窗户。 (5)我所遇到的毕竟还是好人多于坏人。 我所遇到的‖[毕竟][还]是好人多于坏人。 (6)那个人把他逼得无路可走。 (那个)人[把他]逼得〈无路可走〉。 (7)他被亲人送到医院把伤治好了。 他‖[被亲人]送〈到医院〉[把伤]治〈好〉了。 (8)青藏铁路的通车把幸福和繁荣带给了住在那里的人们。 (青藏铁路)的通车‖[把幸福和繁荣]带给了(住在那里)的人们。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第一节 层次分析

第一节层次分析 1.1句法结构的层次性和层次分析 1、句法结构的层次性: 一个句子或是句法格式表面上看是线性排列,内部有一种层次的透景。(松紧程度不一样) 如:他刚来。(这三个词内部的松紧程度不一样。“刚”和“来”关系紧密,“他”和“刚”关系疏远,“刚”和“来”先组合,再和“他”组合) 2、结构的三个特点: *整体性(作为一个结构,一定具有整体性。) *可分割性(作为一个结构,一定可以被分割成多个部分。) *有规则性(一个结构作为一个整体,一定是由好几部分组成的,这好几个部分组合的时候,它是按照一定规则组成的。) 如:形声字:形+声,再+字(“形声字”这个词,不是一些语素随便凑成,而是按一定规则组成的。)【有两个以上语素组合时,其内部一定有层次结构。】 *音节也是有层次的,如:天[tian55] 这个音节也是有层次的: 声调——超音段成分 声母+韵母——音段成分 韵母——韵头+韵部(韵基) 韵基——韵腹(主要元音)+韵尾 【由此,我们可以说的宽泛一点,这叫语言的层次构造,这种构造,是语言的基本特性。不论是语音、词汇、句子都有这样的层析构造问题。】 3、层次分析:在分析一个句子,或是句法结构的时候,将句法构造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并说明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这种分析手段就是层次分析。 如:他刚来 “他刚来”的直接组成成分:他+刚来主谓 谓语“刚来”的直接组成成分:刚+来状中 4、层次分析包含两个内容: 二他所写的文章怎么切分? 切分:怎样断句 定性: 层次分析的三种主要表示方法:从小到大、框式、树型图: 5、怎么切分? 同一结构如何切分 例句:他所参观的工厂。 名词性偏正结构定中 他所参观? 他所参观的工厂 他所参观的工厂会导致他和工厂有领属关系 所以他所参观的工厂 他所参观怎么分析? 他参观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第四讲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古今汉语的句法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古汉语的句子类型就句子的语气和语调而言,也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类。古汉语的句子成分也同样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但是同中有异,古汉语的某些句式,某些说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了,或者被现代更为明确、严密的表达方式代替了。我们要特别注意古汉语的特殊句式,立足于“同”,着眼于“异”,才能事半功倍地掌握文言句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现将古汉语的四种基本句型及其句式,分别说明如下。 (一)陈述句——所谓“陈述句”,即告诉别人一件事,表示 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断定语气的句型。表示肯定语气的陈述句叫 “肯定判断”(肯定句);表示否定语气的陈述句叫“否定判断”(否定句)。肯定判断句和否定判断句,统称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主要是通过主语+判断词+判断词后面的宾语来表示的,形成“主词…(不)是…宾词”的句式。

但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在文言文中一般不用作判断词,而是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里、这样”等。如“吾父死于是”的“是”,即指代“捕蛇这个差使”。又如“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所以,善于使人民亲附的人,这才是善于用兵的人。)此句的“是”(这)字后面,用副词“乃”(才是)表示判断,这就清楚地表明这个“是”字是指示代词。在古汉语中用“者”、“也”这两个虚词表示肯定判断,最为常见的肯定判断句式有三种:(1)“…者…”。例如:“粟者,民之所种。”(榖米是农民种的。);(2)“……也。”例如:“农,天下之本也。”(农业是国家的根本。);(3)“…者…也。”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上述的三种判断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是…”的肯定判断句式。古汉语肯定判断句式中的“者”表示语音停顿,不是代词。“也”是语气词,表示一句话的完了。此外,古汉语中还有两种表示肯定判断的特殊句式:一是用“乃”、“则”、“即”、“皆”等副词置于名词谓语前,表示肯定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应是)公子扶苏。”//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就是)退。”// “梁父即(就是)楚将项燕。”// “环滁皆(都是)山也。”二是用“为”(是)作为判断词,表示肯定判断。例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古汉语中词的兼类与活用的联系和区别

内容提要:古代汉语中的词类转换情况多而复杂,目前基本上大都看作“活用”。这既不符合古代汉语的语言实际,又不利于教学。“兼类”和“活用”并存,既有必要,又有可能。关键词:古代汉语词类转换兼类活用并存古代汉语中的词类转换情况多而复杂,而现在语法界对词的转换的处理方法不统一。例如:在“(诸葛)亮身率军攻祁山”句中,“军”充当宾语,是“军队”的意思,具有名词的语法特点,属名词类;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句中,“军”带补语“细柳”,是“驻扎”的意思,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又属动词类,对此有人认为“‘军’兼属名词、动词两类”,应把它作“兼类”讲,不应作“活用词”讲;有人认为“‘军细柳’的‘军’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不属兼类”。这个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兼类”和“活用”两个概念的理解。前者认为一个词只要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类,就属“兼类”,不要有“活用”的说法;后者认为一个词只要改变了本身的意义,作别类词用,起别类词的作用,就是“活用”,不需要有“兼类”的说法。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说法都比较片面,都没有对“兼类”和“活用”作出科学的解释。我主张古汉语中词的“兼类”和“活用”应二者兼而有之。为什么要“兼类”和“活用”二者兼而有之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词的“活用”,什么是词的“兼类”的问题。什么样是词的活用呢?从语法角度讲,汉语中的每个词,都属于一定的类别。按本类的语法属性去用词叫本用,反之,叫活用。张世禄教授给“活用”这样定义:“有些词往往在实际的语法结构中临时充当别的成分,和它们经常的用法不合的,这叫‘词的活用’。”(《古代汉语》)廖序东教授给“活用”是这样定义的:“如果一个词偶尔改变本身的意义,作别类词用,起别类词所起的作用,这就叫词的活用。”(《文言语法分析》)这两位教授对词的活用下的定义都强调“临时”或“偶尔”。这就说明词类的活用实际是词在语法结构中的临时运用,一离开结构,那种用法就不存在。词类的活用,属于语法学的范围,不能算是兼类。例如:名词,其语法特点是:可以自由用作主语、宾语;可以用作名词谓语,但不能用作叙述句的谓语,不带宾语;它的前面可加名词、数量词、形容词,但不能加副词。“人”这个词,被用作主语、宾语、定语,是它的经常“职务”,因此它是名词;至于“人”在“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这句中的“人”,不是作主语,也不是用作宾语、定语,而是作“立”的状语,意思是“像人似的”。这是它的临时“职务”。这个作用和意义,离开了这个具体的句子,就没有了。因此,我们只能说这个“人”是名词作状语,这是它临时取得了作状语的作用,是词的活用,而不能说“人”是兼类词。什么叫词的兼类呢?“如果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那就是词的兼类。”(《中学语文教师手册&#8226;古代汉语》243页)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词的兼类和活用不同,活用属临时用为某类,兼类属经常用为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兼类和活用有着很大的联系,当一种活用经常化,约定俗成,就变成了兼类了。吕叔湘先生说:“语义的变化比较特殊,只是偶尔这样用,没有经常化,这算是临时‘活用’,不同于永久性的词类转变……这种活用如果经常化了,就成了词类转变了。”(《汉语语法分析问题》46至47页)兼类的词由于在实际语法结构中多次“活用”,以至经常化而把它们的“变性”固定下来,这往往就是词义的引申转变,但是词义的引申转变和“词类活用”毕竟不是一回事,词义的引申转变,是使语言中形成“同词异义”的现象,产生大量的“多义词”,这属于词汇学、词义学范围。“词性活用”则是实际语法结构中的临时运用,一离开结构,那种用法就不存在,所以是属于语法学的范围。活用可以发展为兼类,而兼类词,当其中某一类用法在历史中消亡了,这样兼类词就变成了单类词。例如“衣”现在属名词,而在先秦,它兼属名词和动词两类。“衣”在《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四部书中使用的情况如下表:书名名词动词合计《论语》 8 5 13 《孟子》 4 9 13 《荀子》 40 9 49 《韩非子》 50 22 72 合计 102 45 147 这种情况不是个别的,例如“友”,在《论语》中出现19次,其中作名词用7次,作动词用12次。“军”,在《左传》中出现42次,其中作名词22次,作动词20次。由于这些词在现代汉语里都是名词,所以当看到“乘肥马,衣轻裘”(《论语》),“友直友谅友多闻”

第四章 现代汉语语法

第四章现代汉语语法 教学目的:了解并掌握现代汉语的语法系统,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识别、纠正、语法错误,能正确分析语法现象,用词造句合乎规范。 教学重点:词类;短语;句法成分;句型。 第一节语法概说 一、语法和语法体系 1.语法这个术语有两个含义,一个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即上面说过的语法事实;另一个指语法学。 2.语法学是探索并描写语法结构的科学,是语法学者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体系的认识和说明。 语法学分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词法的研究范围包括词类和各类词的构成、词形变化(形态)。句法的研究范围是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 3.语法体系也有两个含义:一个指语法系统,另一个含义是语法学体系,指语法学说的系统性。它是语法学者研究和解释语法事实时所用的分析方法、分类术语等的系统性。 二、语法的性质 跟词汇相比,语法具有更明显的抽象性、稳固性和民族性。 (一)抽象性 1.语法是从众多的语法单位里抽象出其中共同的组合方式或类型及如何表达语义的规则。语法是抽象出来的公式。 2.内部的组合规则和格式是很有限的。因此语法具有抽象性、概括性。 (二)稳固性 1.语法的变化比起语音、词汇来要缓慢得多。因为它是一个由各种抽象规则交织成的有紧密联系的体系。 2.语法的稳固性并不限制语法的演变。 (三)民族性 1.每种语言都有明显的民族特点,不仅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同样也表现在语法上。 2.研究语法要注意不同的语言的共性和个性。 3.要警惕拿别的语言的语法来硬套汉语的语法。 此外,语法还有生成性、系统性、递归性。 三、语法单位和句子成分 (一)语法单位四级: 1.语素: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构词单位,是语言的备用单位。语素可以和别的语素组合成合成词.也可以单独成词。 2.词: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语言的备用单位。一部分词加上句调可以单独成句。 3.短语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大多数短语可以加上句调成为句子。

现代汉语虚词用法精讲

现代汉语虚词用法精讲 一、[把bǎ] (一)介词 (1)有“将”的意思:“把”带的名词一般是后面动词的宾语,用“把”提到动词前面,表示怎样处置它。例: ①我终于把这门技术学到手了。 ②管理员把图书馆收拾得整整齐齐。 (2)有“使”的意思。后面多半是表情态的动词,而且带有表示结果的补语。句子末了往往带语气助词“了”。例: ①功课极多,几乎把孩子累坏了。 ②他怎么还不来,真把我急死了。 ③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把大家高兴得跳起来。 (3)有“对”、“拿”的意思,引进动作的对象。例: ①这小淘气,妈妈把她没办法。 ②他能把你怎么样? 注意 (1)用“把”提前宾语,必须是确定的。比如可以说“把那本书拿来”,不能说“把一本书拿来”。(2)“把”后面一般不用否定式。比如只说“还把功课做完”,不能说“把功课还没做完”。(二)助词。用在量词“个”或者数词“百”、“千”、“万”后面,表示这个数量是个概数,同所说之数略有上下。例: ①到广州办货,来回花了个把月时间。 ②②这条船可以装万把斤粮食。 ③工厂只有百把个工人。 二、[按照àn zhào] 介词。 有“根据”、“按照”的意思,用来提出一种标准,表示动作的依据。例: ①简化字要按照国家颁布的形体书写。 ②按照计划规定,我们下一阶段去工厂实习。 同义词“按”也是“按照”的意思,可以换用;“按”后面还可以带单音词,如“按劳分配”;“按照”后面只能带双音词。 三、[并bìng] (一)连词。有“连同”的意思,表示意思进一层。连接词,词组或者分句。连接分句只能用前一分句的主语。例: ①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这个提案。 ②老工人下乡修理机器,并帮助青年社员学会使用方法。 (二)副词。 (1)用在“不”、“无”、“非”、“未”、“没有”等否定词前面,表示确实不是这样,有加强语气的作用。例: ①这套丛书缺了几本,并不完整。 ②他是谦虚,并非真的不懂。 ③工作并没有结束,咱们要继续干。 (2)用在单音动词前面,表示所说的几件事物同时进行或者同时存在,全部概括在内。例:

谈现代汉语句式

谈现代汉语句式 现代汉语疑问句式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即在分析总 结大量句子、依托大量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这是使汉语的语法研究更趋于完善精密的唯1途径。第1文档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干的,供大家参考选择。谈现代汉语句式1、按结构划分: 1、单句,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我是中国人。|购买力提高了。|张老师教我们算术。|1句话逗得大家笑起来。由主谓词组构成的句子称为主谓句。 形容词谓语句 田野绿了。|大桥10分雄伟。|天气热得10分利害。|她真漂亮。 名词谓语句今天星期天。|4月5日清明节。|小伙子高高的个子。|鲁迅浙江绍兴人。 主谓谓语句老大娘心事太重。|她性情温和。|这个问题我们研究过。|奶奶1个字也不认识。 非主谓句名词非主谓句好大的风啊!|多麼美的图 画!|我的书呢?|1个温暖的下午。由单个词或主谓词组之外的词组构成的句子称为非主谓句。 动词非主谓句下雨了。|随手关门。|请勿吸烟。|加油! 形容词非主谓句好极了!|太棒了!|慢1点。|多好哇! 叹词非主谓句唉!(来了。)|喂!(抓紧点儿。)|啊!(1言难尽。)|哎哟! 2、复句(多个单句) 并列关系: 他1边跑,1边哭。|我既不出去,又无事可做。

经常使用关联词:也,又,既…又,1边…1边,不是…而是。 承接关系: 他走过去,拉起了她。|他盛了饭,端过去,放在饭桌上。关联词有:又,於是,然后。 递进关系: 这本书我看过,而且看过不止1次。|这类西瓜不但个儿大,而且很好吃。|我酷爱故乡,特别酷爱今天的故乡。经常使用关联词:不但…而且,并且,乃至,更,不但不…反而… 选择关系: 与其跪著生,不如站著死。|要麼是你记错了,要麼是我忘记了。关联词主要有:与其…不如,或…或,不是…就是,要麼…要麼。 总分关系: 人死的意义不同,有的重如泰山,有的轻如鸿毛。|战争可分为两类,1类是正义的,1类是非正义的。最少需有两个层次。 转折关系: 文章不长,内容却丰富。|他年纪不大,见识却很不1般。经常使用关联词:却、但是、但、不过、虽然…但是。 假定关系: 纵有千难万险,也挡不住我们的前进步伐。| 要是没有1次次实验失败,就不会获得最后的成功。经常使用关联词:如果…就,即便…也,假设…就。 条件关系: 要改造沙漠,就得有充足的水源。|只有认真地调查研究,才能把情况弄清楚。主要关联词有:只有…才,除非…才,不管(不管)…也(都)。 因果关系: 我10分感谢您,由于您教我知道许多道理。|既然你对那个会议不感兴趣,那就没必要去参加了。主要关联词:由于…所以,既然…那末,之所以…是由于。 目的关系: 为了提高生产率,就要不断进行技术革新。| 我们改乘了飞机,免得赶不上参加会议。主要关联词:为了,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