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教案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观察探究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学习本文在选材和语言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 2、把握本文说明的问题和说明方法,研究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列举事例证明科学观点的基本方法,研究作者是如何得出科学结论的,培养学 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由提问南北极的有关知识导入新课并解题) 本文属科普读物,作者位梦华研究员曾七次亲赴两级考察,写下了大量的科普著作。本文为我们讲述了北极动物许多鲜为人知的有趣现象,验证了“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 二、新课讲授: (一)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边思考,边听老师朗读课文: 1.作者是由什么引出伯格曼法则的? 2.什么是伯格曼法则?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什么是艾伦法则? 4.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验证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

5.伯格曼法则在人类身上是否也表现明显?作者从哪方面进行了说明? 6.文中第11段作者举了哪两个例子? 7.在文章结尾,作者真的认为人是上帝造出来的吗? (二)学生在听老师朗读的基础上,思考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 (三)老师在学生完成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之后,对本文的写作特色作适当点评: 本文语言平易,朴实无华而又幽默风趣。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 故事开头:由放枪驱赶北极熊引出“伯格曼法则”,增强了可读性。 以简释繁:对“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下的定义都简明易懂。 善用譬喻:体积大散热慢用开水作比;四肢和附器小用散热片作比;狐狸像野猫,蚊子像蜻蜓,都妙趣横生。 对比鲜明:如北极兔与苏格兰同种兔子的对比:北极狐狸与其他狐狸的对比等。 语言生动诙谐:如北极熊“像是一个绒球”,使人觉得好笑;(蚊子)咬起的大包“核桃似的,满头变成崇山峻岭”。 第二课时 本文是按照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依逻辑顺序由主到次来阐述的。从文章思路来看,列举例证一般有点有面,由主到次,详略得当。《伯格曼法则在北极》,先阐述伯格曼法则及其原因,再诠释艾伦推论,因为推论是由法则推演而来;先列举能验证伯格曼法则的生物现象如北极熊,再列举能验证艾伦推论的生物现象如北极燕鸥;先说明伯格曼法则在人类身上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只留下某些痕迹,后说明“艾伦推论在人类身上几乎找不出什么明显的证据”。 三、课文小结: 法则,即规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的认识和概括性的表述。本文结构清晰,可读性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证,进一步说明了伯格曼法则、艾伦推论在动物身上的体现。第三部分对人类是否遵循了“伯格曼法则”进行了探讨,使其研究深入一步。本文属科普读物,选材新颖,语言准确,生动诙谐。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给课文分段,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部分大意。

伯格曼法则

十三、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一、教学目标 1、依据事理说明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列举事例,验证科学观观 点的。 2、通过学习作者观察现象,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按逻辑顺序组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的说明结构。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列举事例证明科学观点的基本方法,研究作者是如何得出科学结论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地球的南、北两极,长年被冰雪所覆盖,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至今仍蕴藏着很多不解之迷,吸引着众多的科学家和探险者前去考察和探险。我们知道在那里生活着一些可爱,有趣的动物。如:北极熊、企鹅等。今天有一个两极考察科学家将带着我们去北极看看那里有趣的现象。 二、课文分析 1、速读课文,回答问题: (1)什么叫伯格曼法则?其原因是什么? (2)什么叫艾伦推论?其原因是什么? (3)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2、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介绍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 第1自然段:引出论题,想起了伯格曼法则; 第2自然段:说明伯格曼法则的定义及其原因; 第3自然段:引出艾伦推论,说明是对伯格曼法则的补充,并对艾伦推论的观点和依据进行了解说。 第二部分(4—8自然段):考察北极动物,验证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 提问:作者用了哪些事例验证伯格曼法则在北极适用?举了哪些例子验证艾伦推论? 第4自然段:举例说明北极熊作为验证的典型; 第5自然段:举北极狐脸圆,耳小,嘴短为例进行验证; 第6自然段:以北极狼,北极兔子,北极旅鼠为例进行验证; 第7自然段:以北极燕鸥,北极野兔,麝牛为例,从四肢附器短小的角度验证艾伦推论; 第8自然段:以苍蝇、蚊子为例,从个体体积大,推近圆形的角度验证伯格曼法则。 第三部分(第9—12自然段):探讨人类是否遵循伯格曼法则。 提问:伯格曼法则在人类身上留下了哪些蛛丝马迹? 如:白种人比黄种人个子大; 中国北方人比南方人个子大;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年第期。作者,中国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主要著作有: 二、体裁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 三、字词积累 给加点字注音 吭哧 ..麝.牛帐篷. ..滑稽 ..嘟哝 狩.猎恒.温魁梧.攥.俾.格米人 四、结构梳理 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介绍伯格曼法则及艾伦推论。 1由作者在北极的经历写起,从看到被驱赶的北极熊那圆圆的、像个绒球似的身影,引出话题:想起了伯格曼法则。 2说明伯格曼法则的定义及其原因。 法则:即规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的认识和概括性表述。 伯格曼法则:同一物种,在愈冷的地方,个体体积愈大,而且愈接近于圆形。这是依据对不同地方的生物个体进行比较而发现的规律。 3引出艾伦推论,说明是对伯格曼法则的补充,并对艾伦推论的观点和依据进行了解说。 第二部分(4——8)考察北极动物,验证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 4先以“在北极,可以验证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的现象很多”作为这一部分的总起,然后照应开头,举例说明北极熊“圆圆的身体,粗短的四肢,小小的耳朵”,“退化了的尾巴”,可以作为验证的典型。 5举北极狐狸脸圆、耳小、嘴巴短为例,进行验证。 6以北极狼、北极兔子、北极旅鼠为例进行验证。 7以北极燕鸥、北极野兔、麝牛为例,从四肢附器短小的角度验证艾伦推论。 8以苍蝇、蚊子为例,从个体体积小,接近圆形的角度验证伯格曼法则。 第三部分(9——12)探讨人类是否遵循伯格曼法则。 9以设问的方式针对人类是否遵循伯格曼法则提出三个疑问,然后指出探讨这个问题的思路,引出下文。 10以人类演化的历史说明:从进化角度说“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伯格曼法则是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的”,指出了探讨这个问题的前提,然后以白种人比黄种人个子大,北方人比南方人个子大为例,证明尽管如此,如果仔细研究,伯格曼法则还是发挥了作用的。 11先举反例:黑人一直生活在热带,却比白人还高大;在举正例:“矮黑人”个子明显矮小。通过分析,提出了人类的原始面貌和变种的观点,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证“伯格曼法则在人类身上的表现还是非常明显的”。 12再以北极“多塞特”人高大有力为例,验证伯格曼法则在人类演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教学设计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___月___日上课时间:A班___月___日B班___月___日总课时数:___ 【教学目标】 ◎探讨科技文研读的方法。 ◎理解作者观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训练学生科学求实的态度和主动探索的意识。 ◎丰富科学知识,加强知识联系。 【教学重点】 ◎探讨科技文研读方法。 ◎深刻理解作者列举事例证明科学观点的基本方法,训练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文章后四段探讨人类是否遵循伯格曼法则的目的和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推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发现和发明,火的发现、火药的产生、纸的时代、指南针的发明、新大陆的发现、蒸汽时代、计算机时代,都是很好的例证。一位外国生物学家叫伯格曼,他发现了自然界一条规律,即:同一物种,在愈冷的地方,个体愈大,而且愈接近于圆形。(图片展示)我国的一位两极考察科学家,即本文的作者位梦华,先后7次亲赴两极考察,并成为在北极越冬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他观察积累了许多资料,写了大量科普作品,《伯格曼法则在北极》即是其中一篇,他用大量的事实证明并探讨了伯格曼法则。 这节课我们重点研读这篇文章的前8段,掌握作者用举例对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的生动有力的论证。 (此导语点明了学习本文所立足的角度,并明确了本节内容目标。) 二、介绍体裁知识 科技文是与文艺作品相对而言的,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一般分为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也称为社会科学)两大类。本文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科技文。科技文有的阐明一种科学观点,有的则介绍一种科技成果。本文则介绍了一种科学发现,那就是伯格曼法则及其推论。 研读科技文,我们能吸取科学知识,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也能学习一些科学方法,还能感受到研读科技文的乐趣。 (此介绍有利于学生把握体裁特点,明确学习目的。) 三、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标记文中的例子 此环节的目的主要在于初步理解全文内容,为下一步展开教学做准备。 四、分组讨论,感知全文 第一组读1~3段,讨论:伯格曼和艾伦的科学发现及其原因综合运用了哪些知识,给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 第二组读4~8段,讨论:文中共列举多少种动物,哪几种动物用来验证伯格曼法则,哪几种验证推论,请列出来。试说明举这么多例证的必要性。 第三组读4~8段,从内容和段落关系考虑,说明为什么不把验证艾伦推论的第7段放在第8段位置?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五及答案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五)及参考答案 2.下列句子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A.蝉的幼虫通过路面上的圆孔从地下爬出,来到地面,退变成了完全的蝉。 B.无论多么重大严峻的问题,都以协商、谈判方式解决,再也不是成王败寇。 C.我非常喜欢让小溪凉爽的流水从我张开的手指缝隙间急促地淌过。 D.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 3.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查阅“所向披靡”中“靡”的读音和意义,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先查“非”部,然后在“11画”中找到该字所在正文页码,确定其读音为“mí”,意义为“顺风倒下”。 B.先查“麻”部,然后在“8画”中找到该字所在正文页码,确定其读音为“mí”,意义为“浪费”。 C.先查“非”部,然后在“11画”中找到该字所在正文页码,确定其读音为“mǐ”,意义为“奢华”。 D.先查“麻”部,然后在“8画”中找到该字所在正文页码,确定其读音为“mǐ”,意义为“顺风倒下”。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尽管毕业多年,但王老师亲切的面容和爽朗的笑声仍然时常在我眼前浮现。 B.经过房地产商别出心裁的宣传,使这个新开发的楼盘取得了很好的销售业绩。 C.在这个舞台上,有的歌手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有的歌手给人以心灵的润泽。 D.清华大学奖励的近一百余位喜爱读书的学生有七成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 5.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比喻) B.苏比明白,由他亲自出马组织一个单人财务委员会的时间到了。(夸张) C.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那么穷。(借代) D.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对偶) 6.下列作品、作家、国别、文体的对应,有错误的一项是() A.《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美国散文 B.《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德国悼词 C.《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巴尔蒙特英国诗歌 D.《警察与赞美诗》欧·亨利美国小说 二、阅读理解(本大题共3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下列每小题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 (一) 简单地说,人类是在非洲演化出来的,大约是几百万年以前。但等到学会制作衣服和帐篷之后进入寒冷地区,大概只是几万年以前的事。而进入西伯利亚北极,大约是在两三万年以前,进入阿拉斯加北极,最早的证据是在一万两千年前。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伯格曼法则是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的。尽管如此,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伯格曼法则在人类身上似乎还是留下了某些痕迹。例如,白人是在欧洲比较靠北的地方演化出来的,所以个子比较大。而黄种人是在亚洲温带地区演化出来的,所以个子比白人要小一些。同样的,在中国,北方人比南方人个子就要大一些,也许这也是伯格曼法则发挥作用的结果吧。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教案

导入新课(5分) 新课讲授(60分) 推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发现 和发明,火的发现、火药的产生、纸的时代、指南针的发明、新 大陆的发现、蒸汽时代、计算机时代,都是很好的例证。一位外 国生物学家叫伯格曼,他发现了自然界一条规律,即:同一物种, 在愈冷的地方,个体愈大,而且愈接近于圆形。(图片展示)我 国的一位两极考察科学家,即本文的作者位梦华,先后7次亲赴 两极考察,并成为在北极越冬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他观察积累 了许多资料,写了大量科普作品,《伯格曼法则在北极》即是其 中一篇,他用大量的事实证明并探讨了伯格曼法则。 这节课我们重点研读这篇文章的前8段,掌握作者用举例对 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的生动有力的论证。 (此导语点明了学习本文所立足的角度,并明确了本节内容 目标。) 一、介绍体裁知识 科技文是与文艺作品相对而言的,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 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一般分为自然科学和哲学社 会科学(也称为社会科学)两大类。本文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科 技文。科技文有的阐明一种科学观点,有的则介绍一种科技成果。 本文则介绍了一种科学发现,那就是伯格曼法则及其推论。 研读科技文,我们能吸取科学知识,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 也能学习一些科学方法,还能感受到研读科技文的乐趣。 (此介绍有利于学生把握体裁特点,明确学习目的。) 二、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标记文中的例子 此环节的目的主要在于初步理解全文内容,为下一步展开教 学做准备。 三、分组讨论,感知全文 第一组读1~3段,讨论:伯格曼和艾伦的科学发现及其原因 讲授法 提问法

综合运用了哪些知识,给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 第二组读4~8段,讨论:文中共列举多少种动物,哪几种动物用来验证伯格曼法则,哪几种验证推论,请列出来。试说明举这么多例证的必要性。 第三组读4~8段,从内容和段落关系考虑,说明为什么不把验证艾伦推论的第7段放在第8段位置? 第四组读1~8段,指出说明方法,概括语言特点。 四、学生发言,教师评定、引导、作结 说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加以补充。学生发言后教师明确要点。 第一组结论:综合运用了生物、地理、生理、物理、遗传、气候等知识。给我们的启示是:知识是财富,运用是关键,丰富的知识和细心的观察是发现的基础,所以我们应该多学知识,学好知识,为将来打基础。 第二组结论: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寻求实证,即任何科学结论都要经得起反复的观察和实验的检测、证明。所以作者列举了北极的10种动物作例证。所举例证,从庞然大物的北极熊,到身长10厘米的旅鼠,从飞禽燕鸥到昆虫苍蝇、蚊子,都是作者多次亲赴北极考察并在北极越冬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因而能有力地证明伯格曼法则及艾伦推论具有科学性。(展示课件)论证充分有力,科学严谨是这篇科技文的特点。 第三组结论:法则即是规律,推论是法则推演而来,先证法则(4、5、6段)后证推论(7段)合乎逻辑,但第8段又证法则似乎不合理,段落安排似乎有点不合章法,但仔细推敲,不难发现作者这样安排可能是考虑证明艾论推论比举后面的蝇、蚊对于证明伯格曼法则更主要。后举蝇蚊事例是例证的拓展,也是必要的。所以这样安排段落顺序。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教案)

17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科普说明文有两种:一种是科学小品,另一种是一般科技说明文。科学小品属于文艺性说明文,在说明中兼用文艺性笔调讲述科学道理,介绍科学知识。一般科技说明文是单纯客观地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不大用文艺性笔调。本文属于前者,即科学小品。 课文讲述了北极动物许多鲜为人知的有趣现象,验证了“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并试图说明人类是否也遵循伯格曼法则。 课文共13自然段,按照文中的小标题,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由北极熊圆圆的、绒球似的身影引出说明对象——伯格曼法则。 第二部分(小标题“伯格曼提出的法则”部分),说明什么是伯格曼法则及艾伦推论。“伯格曼法则”认为:同一物种,在愈冷的地方,个体愈大,而且愈接近于圆形。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因为寒冷的气候不仅能够延缓恒温动物的生长速度,而且也使其性成熟的时间较晚,所以个子也就长得更大一些。二是因为同一种物质在同等温度下,体积愈大,散热愈慢。“艾伦推论”认为同一种动物,在愈冷的地方,其四肢和附器也就愈短或愈小。理由是:四肢和附器就像是散热片一样,愈短或愈小,散热也就愈少。 第2自然段说明伯格曼法则的定义及其原因。

第3自然段说明艾伦推论的定义及其原因。 第三部分(小标题“处处可见的例证”部分):举北极动物的例子说明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 第4自然段,照应开头,先说北极熊“圆圆的身体,粗短的四肢,小小的耳朵”,“退化了的尾巴”,就像专为验证上述法则和推论而生似的。 第5自然段,以北极狐狸脸圆、耳小、嘴巴短为例,验证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 第6自然段以北极狼、兔子、旅鼠等为例验证法则。 第7自然段以北极燕鸥、野兔、麝牛验证艾伦推论。 第8自然段以苍蝇、蚊子为例验证法则。 第四部分(小标题“人类是否遵循伯格曼法则”部分):说明人类是否遵循伯格曼法则。 第9自然段以读者的口吻提出三个疑问,引出下文。 第10自然段以人类演化的历史说明: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两三万年或一万多年),并以白种人比黄种人个子大,北方人比南方人个子大为例进行论证。 第11自然段先列举反例:生活在热带的黑人比白人还高大,再举正例:“矮黑人”个子明显小,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 第12自然段再以北极“多塞特”人高大有力为例,验证伯格曼法则在人类演化过程中的“蛛丝马迹”。 第13自然段:说明艾伦推论在人类身上找不出明显的证据。作

2014-2015-1单招三年级语文期中统考试卷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苏州市职业学校对口单招期中调研测试 三年级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两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44分) 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下列每小题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 1.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是() A.编纂.(zuǎn)拮据.(jù)怆.然(chuàng)猝.不及防(cù) B.浸渍.(zì)怵.目(chù)嫉.恨(jì)天理昭.彰(zhāo) C.尸骸.(hái)悚.然(sǒng)湔.雪(jiān)殒.身不恤(yǔn) D.窥.探(kuī)阜.盛(fù)歆.享(xīn)锲.而不舍(qì)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设想一下,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那情景是不勘设想。 B.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鹊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 C.船的使命,赵家本来是很秘密的,但茶枋酒肆里却都说,革命党要进城,举人老爷到我们乡下来逃难了。 D.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愈来愈深化,愈来愈清澈,并把它传给了康科德河。 3.下列对加点字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可.歌可.泣(可以)挥斥方遒.(强劲有力)永垂不朽.(流传) B.天作之合.(配偶)不伦.不类(类)浅尝辄.止(就) C.峨冠博.带(高)莫名.其妙(说出)不期.而遇(约定时间) D.置之度.外(考虑)迫.在眉睫(压迫)锱铢 ..必较(古代很小的长度单位)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麦当劳在北京的经营管理者在饮食品种、服务和管理上仍保持其美国式,为了扩大营销,他们在努力适应中国文化环境。他们在中国百姓面前把北京麦当劳塑造成中国的麦当劳公司,即地方企业的形象。不仅绝大多数员工是中国人,制作的食品的原材料大部分也是产自本地。 A.即使但仍并且 B.尽管可还并且 C.如果那么也而且 D.虽然但也而且 5.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校同学2013年的人情消费比2012年的人情消费相比,增加了将近一倍。 B.中航发动机公司主要致力于大型客机发动机的研制,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大型飞机配套产业的发展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C.成千上万的亚运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在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文明亚运的理想。 D.近期发热患儿增多,我院已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6.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她严肃地说:“我不能这样跟你走。”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阅读选择题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阅读理解:4大题19小题,附答案解析 (一)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我们人类怎么样呢?是否也遵循伯格曼法则呢?如果是这样,那么爱斯基摩人是不是比我们要大得多?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得回顾一下人类演化的历史。 简单地说,人类是在非洲演化出来的,大约是几百万年以前。但等到学会制作衣服和帐篷之后进入寒冷地区,大概只是几万年以前的事。而进入西伯利亚北极,大约是在两三万年以前,进入阿拉斯加北极,最早的证据是在一万两千年前。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伯格曼法则是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的。尽管如此,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伯格曼法则在人类身上似乎还是留下了某些痕迹。例如,白人是在欧洲比较靠北的地方演化出来的,所以个子比较大。而黄种人是在亚洲温带地区演化出来的,所以个子比白人要小一些。同样的,在中国,北方人比南方人个子就要大一些,也许这也是伯格曼法则发挥作用的结果吧。 但是,以此类推到黑人,似乎就有点矛盾了。按理说,黑人一直生活在热带,个子应该最小。然而,现在的黑人不仅比黄种人个子大,有的甚至比白人还高大,美国的篮球运动员,大部分都是黑人。不过,如果到非洲去看看,还是可以找出伯格曼法则的蛛丝马迹来。在非洲中部的热带雨林地区,生活着一种黑人,叫做俾格米人,过着狩猎收集型的群体生活,他们与其他黑人的差别是:个子明显的矮小,平均只有1.3米左右,偶尔也有长到1.5米的,就算是巨人了。他们的皮肤颜色浅而发红,不像一般的黑人那么黑,面部长而体毛多,额部、眼睛和牙齿都比较往前突出,更接近于人类的原始面貌,所以被称为“矮黑人”。按照伯格曼法则来推断,也许这种黑人才真正代表着原始的黑人,其他的黑人可能都是后来的变种。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伯格曼法则在人类身上的表现还是非常明显的。 在北极,还有一个证据。就在现代的爱斯基摩人之前,美洲的北极地区曾经生活着一种更加古老的爱斯基摩人,叫做“多塞特”,是现代的爱斯基摩人的祖先。据说,多塞特人个子很大,一个人就能把几乎一吨重的海象扛起来,还可以走很长的路。而现在的爱斯基摩人,一个人恐怕连一只海豹也搬不起来。由此可见,多塞特人可能就是伯格曼法则在人类演化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的结果。可惜的是,因为种种原因,后来都被新发展起来的现代爱斯基摩人所代替。 ——选自位梦华《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1.对所选文字开头三个问句的作用,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连用三个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增强文章气势。 B.有助于层次分明,便于安排观点和材料。 C.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D.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所选文字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 A.打比方列数字 B.下定义作比较 C.举例子作诠释 D.作比较举例子 3.对所选文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所选文字第二段中加点的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B.所选文字中提到白人和黄种人,是为了说明伯格曼法则在人类身上似乎还是留下了某些痕迹。 C.作者认为,现代的爱斯基摩人无法验证伯格曼法则的主要原因是其迁移到北极后,适应寒冷的时间太短。 D.所选文字中的“蛛丝马迹”一词,说明非洲中部的热带雨林地区生活的俾格米人不能验证伯格曼法则。 4.本文是一片事理说明文,主要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程序顺序 5.联系课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课文作者是第一个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中国人。 1 / 5

伯格曼法则教案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教案 ——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朱静 教学目标1、依据事理说明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列举 事例,验证科学观点的。通过学习作者观察现象、思考问 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分析作者的观点,以此认识其中体现的作者客观、严谨 的科学精神,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 3、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1、什么是伯格曼法则,什么是艾伦推论? 2、分析作者是如何列举事例,验证科学观点的。 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按逻辑顺序组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 分析的说明结构。 2、分析作者的观点,以此认识其中体现的作者客观、严谨 的科学精神,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环节一:检查预习情况 吭哧(kēng chī)嘟哝(dū nong ) 绒球(róng)滑稽(jī) 麝牛(shè)狩猎( shòu liè) 魁梧( kuí wu) 环节二:引入新课 导语:长年被风雪覆盖的极地,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至今仍蕴藏着很多不解之谜。今天有位两极考察科学家位梦华将带着我们去北极看看那里有趣的现象。 环节三:文学常识介绍 1、北极的概念:导语点明了本节内容以及作者

⑴指地轴的北端与地面的交点,位于北冰洋中,其纬度是90°N,是所有经线的共同交点之一 ⑵指地球表面与地球自转轴北端的交点,泛指北极圈(北纬66°34′)内所包含的地区。 注:文中是第二种含义 2、文学体裁介绍 科技文:科技文是说明性质的文章,是与文艺作品相对而言的,一般可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内容上可以阐明一种观点,也可以介绍一种科技成果。 研读科技文,我们能吸取科学知识,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也能学习一些科学方法。 本文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科技文,介绍了一种科学发现,那就是伯格曼法则及其推论。 3、作者介绍 位梦华:著名的地质学家、科学探险家、科普作家。 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 1962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攻读地球物理勘探专业。1981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进修,次年去南极,是最先登上南极大陆的少数几个中国人之一。1995年,作为总领队,率领中国北极点科学考察队胜利到达北极点。至今共八次进入北极考察。主要著作有:《旅鼠之谜》、《南极政治与法律》、《南极与人类》、《北极的呼唤》等。 环节四:讲授新课之整体感悟 速读课文,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第一组:1、什么是伯格曼法则,什么是艾伦推论?各自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第二组:2、文中为了验证伯格曼法则,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此介绍有利于学生把握体裁、特点,明确学习目的 此内容在于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最佳版)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高一语文备课组主备人:刘中凯 一、教学目的 1.依据事理说明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列举事例,验证科学观点的; 2.学习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准确说明事理的说明方法; 3.学习作者实事求是、严禁思考、反复验证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理请行文思路,了解“伯格曼法则”及其现象。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感悟蕴涵其中的科学精神 四、授课方法:讲授法提问法 五、教学课时: 1 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长年被风雪覆盖的极地,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至今仍蕴藏着很多不解之谜。今天有位两极科考家位梦华向我们介绍了一种科学发现,即伯格曼法则及其推论,他将带着我们去北极看看那里有趣的现象。 (二)了解作者: 位梦华,男,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地质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位梦华教授是最先登上南极大陆的几个中国人之一,1991年6月独闯北极,深入到阿拉斯加北极爱斯基摩人聚居区进行了一个半月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1995年,作为总领队,率领中国北极点科学考察队胜利到达北极点。至今共八次进入北极考察。所写作品曾多次获奖。如:主编丛书《神奇的北极》获第六届冰心儿童图书奖大奖(1996)和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997)。 (三)介绍体裁: 科技文是与文艺作品相对而言的,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一般分为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也称为社会科学)两大类。本文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科技文。科技文有的阐明一种科学观点,有的则介绍一种科技成果。本文则介绍了一种科学发现,那就是伯格曼法则及其推论。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位梦华 授课课时:2课时 授课课型:新授课 教学用具:常规、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1、结合补充资料,了解作者突出事迹; 2、结合文本内容,了解“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以及在北极 出现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理解本文按逻辑顺序组织材料的结构特 点; 3、在理清课文思路的过程中,归纳课文验证“伯格曼法则”和“艾 伦推论”所列举的事例,掌握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 4、体会本文运用准确严谨和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科普知识的特点。教学重点:1、北极动物有趣现象及其归因分析; 2、把握本文说明的问题和说明方法,学习作者列举事例验证科学观 点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按逻辑顺序组织材料的结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展示】“北极集萃”图片:一是北极的动物(北极熊、狐狸、兔子、燕鸥、麝牛);二是北极的人类活动;三是位梦华1995年率中国科学考察队,首次把五星红旗插在北极的场景。上面这些图片的地点在什么地方,相信大家已经判断出来了。不错,就是北极,这长年被风雪覆盖的极地,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至今仍蕴藏着很多不解之谜。今天有位两极考察科学家——位梦华将带着我们去

北极看看那里一些有趣的现象。让我们随着作者的介绍,一起去北极来一次有趣的探险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教授新课 1、作者简介【投影展示】 位梦华,1940年出生于山东平度。1962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攻读地球物理勘探专业。1967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从事地震成因及地震预报的探索与研究。1978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进修,1982年加入美国探险家俱乐部,并于同年10月去南极考察,从此与两极结下不解之缘。1991年7月亲赴两极考察,是最先登上南极大陆的少数几个中国人之一,是第一个在北极越冬的中国科学家。1995年作为总领队,率领中国科学考察队共25人,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于5月6日首次把五星红旗插上北极点。 科普作品主要有《南极之梦》、《北极探险与考察》等30多部,电视专题片《南极与人类》等的主要策划人和撰稿人,多次荣获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冰心儿童图书大奖等等。 2、通读全文,掌握字词音、形、义 【投影展示】文中重要字词,请学生朗读全文,留意这些字词的读音。 请学生上黑板,完成字词加点字的注音。 麝.牛( shè)滑稽.( jī)狩.猎( shòu )嘟哝 ..( dū)( nong ) 攥.紧( zuàn )散.热( sàn )散.居( sǎn )吭哧 ..( kēng )( chi )魁梧.( wú)沉甸.甸( diān )俾格米( bǐ) 带领学生齐读两遍。 请学生在文中相应段落找出这些词语或成语,将意思抄写在书上相应位置。(1)吭哧:因用力而不自主地发出声音。 (2)嘟哝: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3)狩猎:打猎。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教案 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陈富岗 【教学目标】1.说出“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以及在北极出现这种 现象可能的原因。 2.归纳课文验证“法则”,“推论”所举的事例。 3.针对文本介绍的知识,体验探究科学知识的乐趣。 【教学重点】1.北极动物有趣现象及其归因分析。 2.学习运用浅显的语言介绍自然现象。 3.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思考与探索能力。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思考与探索能力。 2.领会对文本朴实无华而又幽默风趣的语言运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将教师课前收集的相关图片用多媒体展示,组图名称为“北极集萃”。 主要内容分三大板块:北极的动物(北极熊、狐狸、兔子、燕鸥、麝牛);北极的人类活动;位梦华1995年率中国科学考察队,首次把五星红旗插在北极的场景。 2.让一学生朗读作者简介(出示多媒体)。 位梦华,1940年出生于山东平度。1962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攻读地球物理勘探专业。1967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从事地震成因及地震预报的探索与研究。1978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进修,1982年加入美国探险家俱乐部,并于同年10月去南极考察,从此与两极结下不解之缘。1991年7月亲赴两极考察,是最先登上南极大陆的少数几个中国人之一,是第一个在北极越冬的中国科学家。1995年作为总领队,率领中国科学考察队共25人,冒着生

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于5月6日首次把五星红旗插上北极点。现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科普作品主要有《南极之梦》、《北极探险与考察》等30多部。电视专题片《南极与人类》等的主要策划人和撰稿人。多次荣获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冰心儿童图书大奖等等。《气候的威力》一文已入选初中第四册课文。 二、感知本文内容,把握文本脉络 为使学生能较快地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脉络,特设计以下问题,供学生课堂讨论。 1.文本向读者介绍了哪些信息? “伯格曼法则”“艾伦推论”的界定,在北极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是生理和物理机制。用北极熊、狐狸、兔子、燕鸥、麝牛等验证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在北极是适用的。探讨人类是否遵循伯格曼法则。艾伦推论在人类找不到明显的证据。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评。只要大概内容符合即可。对人类是否遵循法则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出支撑观点的语句。 2.你认为作者位梦华对课文介绍的信息排列是否恰当?为什么? 恰当。由看到绒球似的、圆圆的北极熊的身影引出话题,说明伯格曼法则的定义及其原因,引申出艾伦推论并作诠释。而后用大量的实例来证实观点。读者不禁要问,那么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是否也符合法则和推论,作者于是分步作了分析。 应该说这符合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不能重复性观测验证的事实就不能作为科学事实的实事求是的求学作风,符合一般读者认可的认知规律,即假设后验证。课文也正是按此顺序展开。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评。只要大概内容符合即可。 3.说明文(科普小品文)往往会使读者因内容枯燥而不愿学习,但本文却不然,读来饶有兴趣,你以为吸引你学习的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故事开头(放枪驱赶北极熊引出话题,增强可读性)。 定义下得简单明确(法则和推论)。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一、导入新课 推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发现和发明,火的发现、火药的产生、纸的时代、指南针的发明、新大陆的发现、蒸汽时代、计算机时代,都是很好的例证。一位外国生物学家叫伯格曼,他发现了自然界一条规律,即:同一物种,在愈冷的地方,个体愈大,而且愈接近于圆形。我国的一位两极考察科学家,即本文的作者位梦华,先后7次亲赴两极考察,并成为在北极越冬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他观察积累了许多资料,写了大量科普作品,《伯格曼法则在北极》即是其中一篇,他用大量的事实证明并探讨了伯格曼法则。 二、题解 法则,即规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的认识和概括性表述。 伯格曼法则认为:同一物种,在愈冷的地方,个体愈大,而且愈接近于圆形。 科学依据: 1、寒冷气候延缓恒温动物生长速度,使其性成熟的时间较晚,所以个子长得大。(生理原因) 2、同一种物质,在同等温度下,体积愈大,散热愈慢。(物理原因) 艾伦推论:同一种动物,在愈冷的地方,其四肢和附器愈短或愈小。 科学依据: 四肢和附器就像散热片一样,愈短或愈小,散热也就愈少。 这是一则有趣的科学发现。科学发现要经得起反复验证,那么它在北极这一特殊地区是否适用呢? 作者用自己亲身考察、深入研究的结果作了生动形象的论述。 三、作者简介 位梦华: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1962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攻读地球物理勘探专业。1981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进修,并于1982年10月去南极考察,从此与两极结下了不解之缘,曾7次亲赴南北两极考察。1991年6月,位梦华独闯北极,深入到阿拉斯加北极爱斯基摩人聚居区进行了一个半月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成为第一个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中国人。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由位梦华任总领队,1995年5月6日胜利到达北极点。 主要著作有:《旅鼠之谜》、《南极政治与法律》、《北极的呼唤》、《南极与人类》等。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优秀教案

江苏省技工院校 教案首页 课题: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什么叫伯格曼法则;什么是艾仑推论;出现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2.本文论述的是一项科学发现,把握本文说明的问题和说明方法。 3.学习作者观察探究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4.丰富科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把握本文说明的问题和说明方法,研究作者的语言风格。 学习作者列举事例证明科学观点的基本方法,研究作者是如何得出科学结论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授课方法: 朗读、讲解、练习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 相关教参、配套习题册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 关心电视台、广播台的节目预告,注意观看、收听有关南极、北极的节目及其科普讲座;或搜集关于南北极的文章、资料、图片,在老师指导下,举办一次“我所知道的两极”报告会。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江苏省技工院校 教案首页 课题: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什么叫伯格曼法则;什么是艾仑推论;出现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2.本文论述的是一项科学发现,把握本文说明的问题和说明方法。 3.学习作者观察探究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4.丰富科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把握本文说明的问题和说明方法,研究作者的语言风格。 学习作者列举事例证明科学观点的基本方法,研究作者是如何得出科学结论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授课方法: 朗读、讲解、练习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 相关教参、配套习题册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 关心电视台、广播台的节目预告,注意观看、收听有关南极、北极的节目及其科普讲座;或搜集关于南北极的文章、资料、图片,在老师指导下,举办一次“我所知道的两极”报告会。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完整word版)江苏省2014年对口单招语文试卷及答案,推荐文档

江苏省2014年普通高校对口单招文化统考 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下列每小题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 1.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是() A.胡髭(zī)媲美(bì)名讳(huì)清荇(xìng) B.炽热(chì)怵目(chù)装殓(liǎn)袅娜(nuó) C.果蠃(luǒ)滟滪(yù)啁啾(jiū)戕害(qiāng) D.漫溯(shuò)嘉猷(yóu)寥阔(liáo)眩惑(xuàn) 2.下列没有 ..错别字的一项是() A.美国的纽可(Nucor)钢铁公司,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发展为美国第三大钢铁公司,年销售额达40亿美元,挤身《财富》500强。 B.凭苏东坡的作品而研究其内在的本性,藉此以窥探他那幸福的秘密,不是难事。 C.在工商文明下,无论是谁,都可以注册兴办企业,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企业家。 D.“京派老字号”是北京历史的“活化石”,600年历史的字号,历经几个朝代更叠,其兴衰变化是北京历史变迁的缩影。 3.下列对加点字词解释有错误 ..的一项是() A.礼尚.往来(崇尚)沸反盈.天(充满)锱铢 ..必较(古代计时单位) B.引吭.高歌(喉咙)明日黄花 ..(菊花)残曛.烛天(落日的余光) C.峨.冠博带(高)有史可稽.(考核)层峦叠嶂.(重叠的山峰) D.冠冕.堂皇(礼帽)天理昭彰 ..(色彩繁杂的样子) ..(明显)斑驳陆离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一切努力全都白费。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 A.所以然而但是因为 B.然而却因此所以 C.因为却然而因为 D.因为而且然而所以 5.下列没有 ..语病的一项是() A.教育部日前下发通知,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第二季”活动。 B.去年4月23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到国家图书馆,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阅日”。 C.听说王教授要来学校给大家做讲座,师生们兴致很高,还没到时间,学校报告厅就挤满了很多师生来听课,场面好不热闹。 D.今年的好青年海选活动继续采取组织推荐、社会举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教学案师)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学习要求】 1.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掌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举例证明科学观点的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体会本文语言平实、严谨、生动、幽默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1.说出“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以及在北极出现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归纳课文验证“法则”“推论”所举的事例。 2.深刻理解作者列举事例证明科学观点的基本方法,训练阅读能力 【学时安排】 2学时 第一学时: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掌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第二学时:深刻理解作者列举事例证明科学观点的基本方法,体会本文语言平实、严谨、生动、幽默的特点。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伯格曼法则及艾伦推论并掌握存在现象的原因。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引导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在发现中提高,可以有效地避免走弯路。 2.练习法。此法通过学生动口、动眼、动手、动脑,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3.讨论法。此法有利于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在交流中探讨,既能各抒己见,发展个性,又能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二)尝试练习 1.识字辨音 吭哧 ..()麝.牛()魁.梧() ..()嘟哝 攥.握()狩.猎()匀.称()沉甸甸.() 恒.温()俾.格米人()滑稽.() 2.解词 不伦不类: 蛛丝马迹: 以此类推: 3.《伯格曼法则在北极》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文体),作者(位梦华)曾七次亲赴南北极考察,对北极动物和人类鲜为人知的有趣现象进行了生动说明,并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此验证了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写作思路是列举大量的例证来证明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是具有科学性的。文章在结构上是按照逻辑顺序组织的。 4.作者验证伯格曼法则在北极的例子有:、、、、 、和;验证艾伦推论的例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