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个性心理学 山东自考科目 重点

个性心理学 山东自考科目 重点

个性心理学 山东自考科目 重点
个性心理学 山东自考科目 重点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个性概念

1.如何理解个性心理的规律性?

①个性的显著标志是其独特特性即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性②形成个性过程的规律性③个人行动的规律性

2.个性心理学家重视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①个性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其他分支领域的心理学家都研究心理现象的共同点,但个性心理学家更注重心理差异性研究②研究心理过程的心理学家总把心理机能相对的划分开进行研究,揭示其特点和规律③个性心理学家和其他心理学家一样,都要探讨决定人的行为的外部原因,但个性心理学家更注重对人的内部世界的稳定性的研究。

3.个性定义有哪几种?给个性下定义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强调个人独特性的定义缺乏共同性②总和式定义缺乏总体性③整体的定义缺乏具体性④适应定义缺乏能动性⑤操作性的定义⑥综合机能的定义注意问题:必须兼顾人的心理的整体性独特性共同性多面性动力性等多种特性,也要重视他的调控系统。

4.简要说明个性有哪些特性?

整体性个别性共同性稳定性可变性生物制约性社会制约性

第二章个性心理结构

1.确定个性结构的原则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个性心理结构的最高指导原则。①把人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人②个性结构的整体性原则③个性结构的动态性和静态性相结合的原则④结构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原则

2.个性的狭义结构包括哪些内容?

①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

3.对个性结构作广义理解其意义何在?

从人的本质出发,把个性看成是受社会制约的人的个性,也就是说个性标志着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所谓知情意等心理过程,个性倾向,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特征,都属于具有个性的人的整体心理的组成部分。从广义方面确定个性结构就是组成个性的各种心理成分,以及这些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考虑有助于克服心理学中的机能主义倾向。

广义的个性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自我调节系统等五个基本方面。个性倾向性:指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它以积极性和选择性为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不同成分。

个性心理特征: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成分,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心理过程: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形式,保证着人和客观现实的联系。是完成某种活动的暂时性的心理机能。包括认知(感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

心理状态指在当前一刻相对稳定的心理背景,它是受机体内外刺激的影响,在大脑皮层中进行的各种活动。自我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它在心理结构上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三个方面。

4.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假说的主要内容?

把意识分为无意识——前意识——意识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5.为什么说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是以本能为基础?

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是以本能为核心构成的,他把本能当成个性积极性的源泉,认为人的所有内部冲突都是本能冲突之间的无意识斗争,人类各种文化形式和复杂的个性行为都是本能活动的结果。

6.凯利的建构概念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①凯利以人即科学家的命题来说明建构的特点(能动性)。②他使建构形成之后,可以使人越过经验去了解时间的意义(理性特点)。③他在谈到建构的有用性验证标准时,则把它确定为经验。(以经验为基础)。凯利属于认知主义心理学派别。

第三章个性心理学的发展

科学心理学在西方发展的主要特点?①从类型论到特质论②关于个性结构的各种成分及其相互间的动力关系的研究③关于个性动力性探讨P36-39

第四章动机

1.动机定义?它和行动的关系如何?

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驱力。

关系:①某种行为明显地受一种动机支配。②表现在某种行为同时受多种动机影响。③表现在一种动机也可以影响多种行为

2.动机和目的有何区别和联系?

联系:在许多场合活动动机与活动目的是一致的,即是活动动机,也是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人对某种需要的事物反映,就其对人的活动的推动作用来说,它构成动机,就其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而言则可以把它称作目的。

区别:在一种情况下同一目的的可能由不同动机所推动,同一个动机也可能表现于目的不同的行动中。3.外加动机和内部动机两个概念?

外加动机是指推动行动的动机是外力诱发出来的。(外加动机推动行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存在于外部情境,行动是满足动机的手段) 内在动机是指人的行动出自于人本身的自我激发,由于做某种能引起兴趣,令人愉快,做这种事情无须外力推动它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意义:外加动机对行动推动的持续性不如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和内在动机在工作和学习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对行动起最佳的推动作用。

2.动机冲突的三种类型?趋向--趋向型冲突回避——回避冲突趋向——回避冲突

第五章兴趣

1.试从兴趣的特点说明兴趣的概念?

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特点:①兴趣的指向性特点(指经常的、主动的去观察和思考某一事物,并渴望去研究它和获得它②兴趣的情绪性特点③兴趣的动力性特点

2.简述兴趣在个性形成中的意义?

①兴趣可以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②兴趣对丰富知识,开发智力有重要意义

3.试举例说明儿童年龄发展与兴趣的关系?

第一阶段(4~6岁)为绘画期,第二阶段(6~8岁)为传说期,第三阶段(8~10岁)为童话期,第四阶段(10~15岁)为故事期,第五阶段(15~17岁)为文学期,第六阶段(17~ )为思想期。

4.如何培养兴趣?

①正确对待儿童萌发的兴趣②多参与有益的活动,增加好奇心③制定一个努力而能获得的目标④努力克服当前的困难⑤把成功看作是前进的开始

第六章理想信念世界观

1.什么是理想?理想在个性中有何意义?

理想是对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奋斗目标的向往与追求。理想是个人学习、工作、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的巨大鼓舞力量,是人们不断前进的精神支柱。一个人的理想内容越丰富,概括性水平越高,它对行动的推动力量也越大。

2.什么是信念?信念与个性的关系如何?

信念是指激励、支持人民行为的那些自己深信不疑的正确观点和准则,是被意识到的个性倾向。关系:信念在人的个性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①有信念的人,个性稳定而明确②信念能使迸发出积极性的毅力,使人在身心上忍受难以置信的折磨和痛苦,使人爆发出巨大的勇气和力量。③见异思迁模棱两可,朝三暮四,不坚持原则的人,是个性中缺乏信念的表现。

3.世界观在个性结构中的地位如何?心理学应该如何研究世界观?

世界观是个性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它一经形成就成为个人行为举止的最高调节器,影响着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是个性具有确定性和稳定性。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在个体身上如何形成世界观,形成什么样的世界

观,世界观对个性发生什么样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世界观问题属于个性意识范畴,又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了。

第七章个性中的自我意识

1.如何分析麦独孤的本能理论?①认为本能是先天的遗传倾向,它确定着人的思想和行动的方向。

②本能受后天经验的影响或多或少要发生一些变化的事实,他从动物和人的行为的某些相似的类比中,推论人和动物的行为就其根源来说都是本能,把人受社会的动机支配的高级行为,也说成是由本能决定的。

③不论是直接的起作用还是间接的起作用,本能都收人的活动的根本动力。优缺点:①用本能解释人的一切行为,并作为人类行为的动机的主要内容,无疑是把人看成与动物毫无区别的生物个体②用本能解释人的一切行为的理论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2.体内平衡状态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机体各种生理系统,经常维持在一定的水平状态,这也就是体内平衡状态,当生理系统偏离某种水平状态时,也就是机体内部的平衡遭到破坏,机体便连续不断的产生恢复平衡的生理反应,去纠正偏离的状态,再达到平衡。

3.评述赫尔的内驱力递减理论。当有机体处于不平衡状态时,就产生生理上的某种需求,出现紧张状态,产生一种驱力,推动一种行为,当需求得到满足时,紧张状态消失,驱力减弱,机体又恢复平衡,该种行为停止。操作行为的强度决定于由平衡偏离程度所产生的驱力强度。由于当前的操作行为能够减弱驱力,恢复平衡,因此它起强化作用,对以后出现的同等偏离状态就引起该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增加。①赫尔提出内驱力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作用,并把内驱力和学习联系起来。显示了内驱力的动力性对学习的重要意义②提出二级内驱力先天的生物内驱力是原始内驱力,后天习得的是继起的内驱力。继起的内驱力是由于某种中性刺激伴随原始内驱力的降低,而获得了内驱力的性质。它能够引起类似于原始内驱力所引起的反应。由于习得性内驱力的存在,学习在其行为的理论中已具有一定的意义。

4.米勒和道拉德的动力四种成分说的内容是什么??内驱力?线索(确定行动的方向)?反应(旨在减低内驱力)?强化(强化在于它能减低内驱力,从而加强和巩固刺激和反映的联结

5.蔡加尼克效应是什么?当被试做了被打断的任务和做了自始至终完成任务之后,蔡加尼克要求被试所有的任务,结果发现约有55%的任务能够呗回忆起来,但未完成的工作回忆量为68%,对已完成的工作量则回忆起43%,这一现象叫做蔡加尼克效应。

6.期待——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阿特金森期待指一个人对他所从事的行为的目标实现可能性大小的估计。公式M=E×V﹙M是动机E是期待V是价值﹚期待价值成就动机的心理结构①人在早期中所获得的一种潜在的稳定特质②对当前任务能否完成的可能性飞主观性预期。③诱因价值

7.韦纳的归因理论三维模式内容是什么?

①部位(内部控制对外部控制)②稳定性对不稳定性即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③可控性(可控制的还是不可控制的)(部位×稳定性×控制性﹚

第九章气质与性格

1.气质的特征是什么?四种气质类型各自的典型特征是什么?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①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顽强、易感情用事为特征,整个心理活动笼罩着迅速而突发的色彩。②多血质:以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为主要特征。③粘液质:以稳重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为特征④抑郁质:以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为特征。

2.气质的实践意义?

①气质对人的社会价值和智力活动的影响②气质的职业适应性③在教育上的运用④气质和身心健康

3.举例说明性格有何特点??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①对别人、集体、社会态度的性格特征②对劳动和工作态度的特征③对自己态度的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①自觉性②坚定性③果断性④自制力⑤勇敢?性格的情绪特征①情绪

4.性格结构的动力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各种性格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性②各种性格特征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结合③性格的可塑性

6.性格与气质的区别和联系如何?

气质这种心理现象是以神经过程的特性以及由此组成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为其生理基础的,性格的生理结构则是先天的神经类型特点与在生活经验影响下神经系统所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合金(即动力定型)。许多心理学家把气质看成是性格的下位概念。相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互不相同的性格特征,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又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性格和气质的发生和发展也并不总是同步的。联系:?依据性格和气质的生理基础之间密切的联系,推论出性格和气质间必然要发生相互影响?依据心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原理,推论性格与气质间的发生过程①气质特征可以影响周围环境以不同方式作用于自己的行为,从而间接的影响人的性格形成②在一定意义上,气质作为环境元素在调节环境和教育过程中塑造着性格。

③由气质决定的刺激需要,使个体选择一定的情境或活动来满足个体的需要④人格维度本身也可以是一个刺激来源,它影响着个体的行为,也影响着人的气质特征。

第十章能力与智力

1.什么是能力?什么是才能?

能力: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在心理方面需要哦的基本条件,它在活动中的表现出来,并直接影响着活动效果,是个性心理特征的组成部分。

才能:在活动中,多种能力的结合保证着各种活动顺利进行,这种完备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叫做才能

2.能力和知识技能有什么关系?区分能力和知识技能,对事件有何意义?

①知识技能不等于能力知识和技能虽都具有概括性,但它们和能力概括性的性质与迁移程度是不同的,只是知识所反映的相应的客观现实跌经验的概括,只能在此经验范围内迁移,技能由于它是与其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概括化的结果,它的前一范围也是极其狭隘的②一方面能力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是不可缺少的。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前提。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只是的掌握,技能的难易,速度和程度也影响对知识技能的运用。另一方面,一个人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会促进能力的提高

3.天才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良好的先天素质②对儿童智力早期的鉴别和教育③实践活动

第四篇个性类型论和特质论

第十一章个性类型论

1.如何理解个性类型?三种个性类型模式是什么?

个性类型,基于一定的规则,把一群人或某一群人或某一具有相似个性的人归为一类,划分成类型,以便于理个性。类型是在个性的独特性和共性的基础上划分的,类型既不是指最一般的人的特点也不是个人的特点,而是一群人和另外一群人相互区别的特性的标志。类型是从人的一般行为规律到特殊的席位共ilvd 中间活动规律,它起着连接普遍性和个别性的中介作用。

三个模式:单一类型模式对立类型模式多元性模式

2.刘对个性的十二分类是什么?

《人物志》①刚毅之人②柔顺之人③凶悍之人④惧慎之人⑤凌楷之人⑥辩博之人⑦弘普之人⑧狷介之人⑨休动之人⑩沉静之人⒒普露之人12.韬谲之人

3.克瑞奇米尔的体型类型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克瑞奇米尔的精神分类是把精神病分成躁狂病患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他把人的体形分成瘦长型、肥胖型、斗士型或筋骨型,以及由于内分泌的异常造成的发育不全型四种.①他把躁狂者称为躁狂性气质,把精神分裂病者称精神分裂气质,②躁狂病性气质和分裂病性气质的气质类型是处于精神病患者和正常人之间的中间位置的病态人格。③认为精神病患者与正常人只有量的差异,正常人也具有精神病患者所具有的特征,即正常的瘦长型的人具有精神分裂症病的特征,肥胖人具有躁狂病的特征。前者是分裂性气质后者是躁狂性气质。④认为筋骨型体型和黏着气质(癫痫性气质)有关,

4.什么叫胚叶?类型的胚叶起源论的主要论点是什么?

胚叶也叫胚层,指构成动物早期胚胎层的细胞层,由胎生期的内胚叶发生的内脏器官得到较好的发展,于是形成了肥胖体型,由于中胚叶发生的骨骼和肌肉等得到较好的发展,形成了筋骨型,有外胚叶发生的皮

肤组织和神经系统得到较好的发展,就形成了瘦长型。

6.如何评价荣格的向性理论?

影响:①荣格的性格内向和外向的概念以为大家所熟知,外向和内向特征已成为人们衡量自己或别人性格的标准。②受荣格性格学的影响,心理学界开展向性检查和因素分析研究。疑问:①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划分过于简单,不能充分的说明性格及其类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②荣格关于性格内外向支配心理机能所构成的八种模式,不是导源于客观实际,而是用数学的结合方法凭主管观演绎出来的③荣格的类型学说以假想的本能能量,即他们称之为力比多的东西为基础来解释性格类型,并没有考虑性格的社会实质。

7.试评述斯普兰格价值观的类型论?

《生活形式》把人分成六种类型经济型理论姓审美型宗教型权力型社会型非议:从神经科学派的

立场心出发,用形而上学的思辨的方法探讨性格类型,缺乏实证性资料。②文化价值的类型是意识形态是超越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的,是永恒不变的,固化了的东西,这实际上是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合理化,他不适合于价值倾向未分化、未发达的时代。也不适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后来有人根据斯普兰格价值观倾向的类型为依据编制量表,作为价值态度的测定尺度,称为奥尔波特——阜南——林兹价值尺度

8.什么是心理机能类型论?

是由英国心理学家A.培因和法国心理学家T.李波提出来的,他们是以智力情感和意志三种机能之一在某一个人身上占优势,把人的个性划分成智力型、情绪型、意志型

第十二章特质论

1.奥尔波特是如何理解特质的?他是怎样对特质进行分类的?

特质是一般化了的,个人所具有的神经心理结构,它有使多种刺激在机能上等价作用,并有引起和导致一贯的适应和表现行为的能力。他认为,特质是真实存在的不是名目上的虚构,特质使多种刺激从生活意义上作为同种的东西被接受,产生一致性行为,有使适应和表现行为一贯性的能力,使一个人对不同的刺激具有一贯性倾向,这即是“机能等价作用”分类:一般特质特有特质(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2.说明卡特尔的特质结构网络,他是如何缺点根源特质的?P226

3.艾森克的个性结构论的内容是什么?

有四个层次:最上一层为类型水平,下面是特质水平(持续性可塑性主观性羞耻性易感性),习惯反应水平,特质反应水平

4.说明艾森克的个性维度理论?

①他认为神经质倾向和精神异常二者并不是同一次元内的差异表现,而是属于没有相关的两种次元,②考察了神经质倾向的独立性程度,发现了神经质次元和内外次元有相关。③艾森克找出了精神异常神经质倾向清晰那个姓(内外向外向性)三个维度。

第五编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第十三章个性形成的遗传生物因素和环境

1.遗传决定论者在研究遗传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时,其不科学性表现在哪里?

没有能把环境因素从遗传因素中分离出来,同一个家庭中不只是在遗传方面而有共性,在环境方面也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

2.环境决定论者研究中的机械主义性质表现在哪里?环境决定一切

第十四章心理的发展阶段好个性形成

1.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①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其质的贵的形成③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无论是总的心理水平还是各种心理机能,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④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外部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状态而发展的。

2.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①婴幼儿时期(1~6岁)儿童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客体中分出来使他们的个性开始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即自我意识的萌发阶段第一逆反期②学龄初期(6~10、11岁)以学校为中心发展着自我意识对自己有了更明确的评价③青年期(12岁~成人)依据自己本身的探求和反思导向发展自己第二逆反期

3.儿童道德意识发展的特点

①对个别道德条文的肤浅认识逐步深入到从原则方面理解②从注重行为的结果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③对道德评价从他律向自律发展④从看问题绝对化向全面的分析问题发展

第十五章家庭学校生活实践与个性形成

1.亲子间交往对儿童个性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①言语交往是儿童智力和人格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②母亲和自己的孩子的交往是相互反馈的过程③母亲给予的丰富刺激,在满足儿童生理需要的同时,促使着他们的心理发展。

第十六章个性发展理论

1.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在各项形成理论方面有何异同

①对个性的动力理解方面。弗洛伊德的生物欲望说主张性本能的冲动是个性形成发展的动力。他把社会机能只看做是起限制和检验欲望在个性中的积极性作用。艾里克森把生物本能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他认为,个人欲望的满足方式,以及由于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冲突程度,都因社会环境条件不同而有差异。

②关于自我同一性的问题。艾里克森提出了青春期是获得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时期,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四五岁时知道了男女的区别艾里克森则认为同一性在幼儿期曾一度闪现过,而其形成和建立则在青年期,青年其实个性成熟期,是自我同一性时期。③在个性发展阶段。弗洛伊德:①前性期阶段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出生~5岁)②潜伏期阶段克服恋亲情绪(6~12岁)③生殖阶段(1213岁以后)艾里克森:①婴儿期(出生~1.5岁)②幼儿前期(1.5~3岁)③幼儿后期(3~5岁)④学龄期(5~11岁)⑤青年期11~18岁⑥成人初期(18~30岁)⑦中年期(30~50岁)⑧老年期(成熟至晚年)

2.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概念指的是什么

个体作为主体性存在的证明,个体能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使个体成为哦不同于他人的独自具有的统一风格的自我。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什么?他们之间有哪些联系?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联系:这些层次由低向高发展,当基本的是需要满足后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层次的需要,直到需要层次的顶峰

4.如何评价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积极因素:①他的层次说的核心是人的本质的实现,把个性形成看作是由低级层次向高级层次发展的动态结构,认为人有能力自我实现和自我完成。②这种该理论强调了人类行为动机的复杂性③这种理论也被广泛的应用实际

消极一面:①自我实现的理论带有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色彩,把人的个性形成模式化、固定化②自我实现的理论过分强调个性形成中的潜能或需要的作用,把自我实现和为达到目的所进行的创造活动当作人的自然能力的结果③马斯洛的理论是不讲动机斗争和需要之间的矛盾的

新编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版_40

一: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他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个人所经历过的事物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以表象和词语等形式将个体经验积累和保存在头脑中,在一定条件下重新重复出来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且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动机:由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性格: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而又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选择、填空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离开大脑,离开社会现实,离开社会实践,人的心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2、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可是人脑本身并不能产生心理,必须要在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之下才能产生心理。 3、脑是心理的器官,心里是脑的机能。 4、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及时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 7、根据知觉对象的特性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反映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8、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9、绝对感受性是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10、刚刚能察觉出差异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别量就是差别感觉阈限。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疗法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1870.02.07-1937.05.28],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一个富裕的谷物商人的家庭,但却度过了一个不幸的儿童时代,从小因患脊柱症而身体孱弱、行动笨拙,喉部也常因哭叫而感觉窒息。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又他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验,使他十分畏惧死亡。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然因父亲不断地支持、鼓励,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的学生。 ****** 阿德勒受到哲学家维欣格(Hans Vaihinger)一本名《虚假的心理学》的出版物影响,认为人们很容易活在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与虚幻的心理境况下,而这样的情况发生很大程度上源自“男性倾慕”(Masculine protest)这一貌似正常的社会现象。阿德勒同弗洛伊德的分歧开始在1911年的魏玛精神分析会上,阿德勒公然对当时的精神病理学权威弗洛伊德的理论提出不同意见。强调社会因素在精神病理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不认同

弗洛伊德一直所推崇的性欲、生理等方面起决定性因素的论点。甚至很大程度上否决了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病理学的最重要元素:俄狄浦斯情结,阴茎羡妒等理论。随后阿德勒亦离开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自己创建了个体心理学派并组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自任会长,研究会又在1912年正式更名为个体心理学会。 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动力。后转向精神病学,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1902 年他参加弗洛伊德周三讨论会,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1910 年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渐渐形成一种生活模式,根据此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主观目标,但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一个人的主观目标不完全相同,研究心理过程应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验为对象,故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 指出成长期儿童经历的重要性,早期记忆是影响一个人的重要心理状态。并致力推广社会性在人生命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讲述合作才是人一生中必须努力遵循及学习的重点。阿德勒亦由此得以成为同弗洛伊德、荣格等齐名的重要心理学家的。阿德勒最重要的观点,"个人行为是否具有社会意义表现为:对于社会的责任性,工作中与旁人的联系以及是否很好的完成性别角色的扮演。" & 关于同性恋 同卖淫和犯罪一样,阿德勒将同性恋亦放在了所谓失败的生活的表现方式当中。在1917年,阿德勒出版一本52页说明同性恋以及比对各种同时期有关同性恋作品的刊物。荷兰的精神病理学家Gerard J. M. van den Aardweg特别提出在1917年阿德勒已经发现并指出了同性恋与自卑之间的必然联系。

新编心理学_重点笔记

新编心理学教学重点 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3.心理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过程。 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4.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①(方向)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需要(是基础)、 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最高层次)、个性 ②(表现)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5.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哲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至此,意味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 1.科学的心理观是什么?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出发点的科学心理观认为,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心理的实质也是科学的心理观。 2.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它提供了心理产生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客观现实)的作用,心理活动就无法产生。 3.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的基本单位。 4.反射就是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的反应。 5.实现反射活动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6.反射分作:无条件反射(狗看见食物流口水、眨眼、膝跳、呕吐等)和条件反射(狗听到主人脚步声流口水后天活动中)、操作性条件反射 最早研究的是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刺激→反应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反应→刺激(P21) 7.条件反射其实是一种信号活动,信号活动是大脑两半球的最根本的活动。大脑皮层的活动有两种信号: 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由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物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独有的。 “望梅止渴”是第一信号系统活动的结果;“谈梅生津“是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的结果。 8.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人的心理反映具有主观性;人的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第三章:感觉、知觉与教学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格心理学书籍:自卑与超越

人格心理学书籍:《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是西方心理学大师久负盛名之典籍,对于生命存在意义有科学依据的探索总结。 内容简介 《自卑与超越》为个体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权威著作,通过深入剖析与研究每个人与生俱来,以及生命中的一系列自卑情结,为我们提供了化自卑为动力,从而克服自卑心理、不断超越自己、追求优越、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书中,对人们在童年时期的自卑与优越心理进行了分析,既可以指导人们如何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还可以指导父母更好地开展家教;此外,人们的出生顺序、早期的记忆,还有神奇的梦等等,会对人们以后有哪些重要的影响?本书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一一给出切实的答复。 而且,《自卑与超越》作为阿德勒博士重要的著作,对世界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直接促进了亲子教育、人格培养、婚姻与爱情、职业生涯、家庭建设、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诸多领域的长足发展,成为人们了解心理学的经典读物。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1870-1937年)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阿德勒的作品有《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中文译名“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中文译名“理解人类本性”)、《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中文译名“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或“自卑与超越”)等。 编辑推荐 1.经常会有人呼喊“我们是为什么而活?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但阿德勒断言,人们只有在遭受到失败的时候,才会发出这种疑问。细想确实如此。 2.打破弗洛伊德泛性论,提出人一切行为动力均源于超越自卑的需要,是自卑感推动了人的进步。阿德勒开创了个体心理学,其理论不仅对荣格、霍妮、弗洛姆、利沙文、罗洛?梅、罗杰斯等人有过启发,而且今天仍然在《美国个性心理学杂志》上通过美国个性心理学会继续得到促进和发展,经久不衰。 3.自卑感在阿德勒的理论中占有很大份量,他认为人有三种自卑:面对宇宙的自卑,面对其他生物的自卑和面对他人的自卑。他认为一般的自卑感是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自

《普通心理学》重点知识 彭聃龄版

精心整理 心理学重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个性心理学复习题

个性心理学 名词解释: 1、个性心理学:是以研究人的个性为 对象,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其发 展、构成及表现的规律。 2、个性:把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扮 演角色的种种心理活动的总体看成 是个性。 3、个性倾向性:决定人对事物态度和 行为的动力系统,他以积极性和选 择性为特征。其中包括需要、动机、 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4、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 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 力。 5、需要:是人的个体的和社会的客观 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6、诱因:激发和促进活动的外部刺激 或情境都称之为诱因。(正诱因和负 诱因) 7、外加动机:是指推动行动的动机是 外力诱发出来的,这些行为的动机 都是来自体外的刺激。 8、内在动机:是指人的行动出自于人 本身的自我激发。 9、成就需要:是指个人要积极获得并 追求完美的自认为对自己是有价值 的工作的一种心理历程。 10、挫折:是指一个人在要达到某种目 标的活动过程中,由于受到妨碍或 干扰,当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 情绪状态。 10.情绪矛盾:被这种同一对象对人既具吸引又具排斥的特殊状态称之为情绪矛盾。 11、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 12、理想:是对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奋斗目标的向往与追求。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政治理想 13、信念:是指激励、支持人们行为的那些自己深信无疑的正确观点和准则,是被意识到的个性倾向。 14、世界观:是指由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所组成的信念体系。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 15、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 三个特点: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16、自尊:是指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总 体评价而产生的意识倾向。他调整和控 制着个体行为。 17、自我展示:人们在交往中,认真地、 有意识地公开自己,向别人传达个人信 息,就称之为自我展示,或叫自我推荐, 自我呈现。 18、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 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 征。 19、性格: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 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 的总和。 20、能力: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任务在 心理方面需要的基本条件,它在活动中 表现出来,并直接影响活动效果,是个 性心理特征的组成部分。 21、才能:在活动中,多种能力的结合 保证着各种活动顺利进行,这种完备地 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就叫才能。 22、天才:能力高度发展并得到最完备 的结合,使人能创造性地完成多种复杂 的活动,称之为天才。 23、智力:人在认识过程方面所表现出 来的能力。 24、个性类型:是基于一定规则,把某 一群人或某一群具有相似个性的人归为 一类,划分为类型,以便于了解个性。 25、发展:是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 过程中所发生的积极的、有规律的变化 过程。 26、信度:是指经过多次重复测量其结 果的一致程度,也叫可靠度。 27、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校标关联效度和想、构想效度。 28、自然观察法:是指对被观察者不加 干涉,在自然状态下,对他的个性特征 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29、自陈量表法:是一种自我评定式的 测量方法。其基本假设是,被试者对自 己最为了解,任何一位观察者都不可能 了解被试的各个方面。通过被试个人提 供有关于自己心理特征的报告,可获得 较全面的研究资料。 30、评定量表法:是被试通过观察他人 某种行为或品质作出评价的方法。 31、自我实现:个人在不排斥他人,不 侵犯他人的原则下充分发挥自己,充实 自己,达到尽善尽美,既成为自己想要 成为的完整的个性。 32、归因:是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 为原因加以解释或推论的过程。 33、流体能力:是指人在认识和解决问 题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34、晶体能力:是指通过后天学习获得 语文、数学及其他学科知识内容的能力。 35、道德意识:是关于道德行为准则及 其意义的认识和伴随道德认识所出现的 内心体验,以及具体表现于外部的道德 行为方式的总称。 简答题: 1、如何理解个性心理的规律性? 答:(1)个性个性的显著标志是其独特 特性,即人和人之间的个性差异性。(2) 形成个性过程中的规律性。(3)个人行 动的规律性。 2、概括地说有哪几种个性定义? 答:(1)列举个人特征,强调个人独特 性的定义(2)总和式定义(3)整体的 定义(4)从适应方式方面下的定义(5) 操作性的定义(6)综合机能的定义 3、给个性下定义应注意那些问题? 答:整体性、独特性、共同性、多面性 和动力性等多种特征。也要重视它的调 控系统。 4、简要说明个性有哪些特征? 答:(1)个性的整体性(2)个性的个别 性和共同性(3)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4)个性的生物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 5、确定个性结构的原则是什么? 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研 究个性心理结构的最高指导原则。在这 个总原则下,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具体原 则。(1)把人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人 (2)个性结构的整体性原则(3)个性 结构的动态性和静态性相结合的原则。 (4)结构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原则 6、个性的狭义结构包括哪些内容? 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 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感觉、 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 (人对现实态度的体验,包括情绪、情 感、情操)意志过程—人在改造客观世 界时克服困难,完成任务时的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需要、动机、 兴趣、理想、信念等。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等。 7、对个性结构作广义理解其意义何在?

人格心理学之个体心理学

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人格理论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并非指完全个人的或个别差异的心理学。他所指的个体是一个与社会、与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有自己独特的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未来理想的和谐整体。 (一)人格动力学理论 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把性本能视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相反,他的理论是以社会文化为取向的他把社会的价值观念、人的社会性视为行为的动力,并用“自卑感及其补偿” 、“侵犯驱力和男性反抗” 、“追求优越”等概念来表述人类行为的动力特征。 1907 年阿德勒发表《器官的自卑感及其生理补偿》一文,指出有生理缺陷的人往往有一种生理上的自卑感,他必须通过发展有缺陷的器官或全力发展其他功能而使这种缺陷得到补偿。从1910 年开始他对自卑感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他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儿童生存必须依赖成人。与成人相比,儿童感到了自己的孱弱,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支配着人的心理活动,一个人作为人存在着,就意味着具有自卑感,它不断地驱使你去克服它,而只有在你感到向上斗争的过程中达到一种满意阶段时,你才有轻松感、价值感和幸福感。这种自卑感和向优越的努力是正常的、内在的,是人的行为的动力因素。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有意和无意),不断地补偿而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如此持续不断,这便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为了克服自卑感,儿童用先天的“侵犯驱力” 来寻求补偿,使自己的人格在文化与顺应中得到发展。后来阿德勒将“侵犯驱力”改为“男性反抗” 。他认为如果儿童顺应或很少反抗,这种自卑感就带有女性品质或使他成为生活的弱者。反之,儿童若奋起反抗,这种自卑感便带有男性的品质。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推动每个人去获取成就的主要推动力。一个人正是感到自卑,才会千方百计地去寻求补偿,否则他就会得心理疾病,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阿德勒相信心理治疗和儿童教育的目的是给人提出目标定向,这种目标就是追求优越。因此,羡慕别人、胜过别人或超过别人、征服别人等都是这种追求优越的人格体现。人生的主导动机就是追求优越。后来,阿德勒把追求个人优越改为追求一种优越而完美的社会。 不过,追求优越的结果却有两重性。它既可以激励人去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人的心理得到积极的成长,也会由于追求个人优越而忽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自尊情结” ,使人变得缺乏社会兴趣,妄自尊大。儿童从不断的自卑感和它的补偿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人的全部生活要“何去何从” 呢?阿德勒认为,人的全部心理表现都是由目标定向的,每个人都要奋力达到他的目标,把全部心理表现都结合到一起,哪怕是结合到一个“想象的目标”上。目标不是别的,就是一种优越感,它包含着完满的发展、成就、满足和自我实现。阿德勒早在1921 年《神经症的构成》中作了初步的图示说明。 将阿德勒的动力等级图与马斯洛的需要等级图相比较,可以看出他们的相似之处。不同的是阿德勒的动力等级图是参照病态人格作出的,马斯洛则是以积极的健康的人格为参照,并且更加强调了人的发展需要和自我实现的意义。 (二)生活风格理论 在阿德勒看来,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是不同的,个体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千差万别,从而导致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方法也迥然不同。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life style )。这是一种标识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自我在社会生活中寻求表现的独特方式。 首先,我们来看看生活风格的形成过程。阿德勒认为,儿童在四五岁时就已形成了他的生活风格。它是以“原型”的方式无意识地表现出来的,儿童自己还意识不到。原型的内容包括人生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等。至于儿童形成的是什么样的生活风格,则要取决于他的生活条件和家庭及

心理学知识点及答案

名词解释:只解释内涵。 简答题:是什么答什么不分析 分析题:说明心理学原理、原理的阐述简明、结合案例分析、给我们的启示。 1、观察法: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条件下,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 2、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心理状态)。 3、1879年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4、条件反射: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起来的反射。 5、心理发展:广义:指从受精卵开始到衰老的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狭义: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是个体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提高的过程。 6、谈梅生津、望梅止渴、杯弓蛇影、一早被蛇咬三年怕井绳、画饼充饥、谈虎色变都属于条件反射。 7、心里的实质是什么?答: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的产物,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人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8、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答(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性 9、狼孩的事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答: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的发展具有关键期。 10、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1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2、五星红旗眼前一晃而过是(感觉)、坐在教室里听见汽车声是(知觉)。 1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度日如年,一日三秋是时间(错觉) 14、联觉: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感觉。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15、错觉:不正确的弯曲的知觉,如: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看电视属于:视听知觉。 16、知觉存在哪些规律?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17、记忆表象:记忆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出现该事物的形象,是由其他事物或语词而唤起的。 18、学习某种材料,达到一次完全背诵后仍继续学习,叫(过度学习或者是超额学习) 19、记忆品质的四个特征: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20、记忆按内容分为:形象、逻辑、运动、情绪。 21、有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无意识记。潜移默化属于无意识记。有意重现:追忆的特殊形式。每逢佳节倍思亲属于无意重现。 22、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回忆)。 23、按存留时间的长短把记忆分为:瞬时、短时、长时。短时记忆的特点:容量有限,为7加减2组块。 24、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数量是:先多后少。 25、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听觉表象)。三峡学院的雕像是(个体表象)画毛笔是(一般表象)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 26、影响识记的因素是什么?答:(1)活动任务、活动性质(2、)识记材料数量和性质(3、)不同分析器(4、)主观心理条件 27、联系实际,试诉在学习活动中如何防止和避免遗忘的发生?答:(1)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2)、运用正确的识记方法(3、)正确的复习和练习(4、)培养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

《个性心理学》,高玉祥著 自学考试大纲

《个性心理学》,高玉祥著自学考试大纲 指定用书:《个性心理学》,高玉祥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2 版。 一、课程性质、设置目的和基本要求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个性心理学就是研究这一动力组织的决定因素,有关的理论和规律,发展过程、结构、动力学特点和个性过程的一门科学。个性心理学是一门基础课,它是儿童心理学、教学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卫生和治疗、特教心理学等等心理学科的基础,个性心理学是心理学教学课程中的核心课程。 设置个性心理学课程的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个性心理学的系统教学,使学生掌握个性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基本规律、本学科发展的历史、今后研究的动向。要求学生掌握个性判断的方法和使用,以及个性对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和意义,即个别差异的作 用,培养学生研究和分析个性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要求学生: 1.首先要求学生掌握个性心理学课程的性质、特点、地位、研究对象以及基本 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术语。 2.掌握个性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掌握本学科的经典研究和实验。 3.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将个性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实践的知识和方法,以及它在各个相关领域发挥的影响及其应用。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1.个性心理学是心理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它与各门应用心理学有密切的关系,是心理卫生、医学心理学、心理治疗与咨询、变态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妇女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学校心理学、消费与广告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宣传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等课程的基础。

心理学重点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2.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其中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注意是伴随着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的心理状态。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3.心理学的五个任务:揭示人的心理现象,描述人的心理现象,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活动,理解人的心理活动,说明人的心理活动。(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提升) 4.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在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积极的心理变化。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变化都可以叫做发展。例如,由于疲劳和疾病等原因而发生的心理上的变化,就不能称为发展。 5.正强化: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给予一个愉快刺激(如某种奖励、奖品等),从而增强其类似行为的出现的概率。 负强化: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让孩子摆脱厌恶刺激(撤销惩罚),从而增强其类似行为的出现的概率。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普雷马克原则(祖母法则):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 6.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对光适应和对暗适应)红光能保护暗适应。 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正后像和负后像)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联觉:本来是一种刺激能引起的感觉,现在还是这种刺激却同时引起了另一种感觉。 7.原型启发: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叫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鲁班、瓦特) 8.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新编心理学-重点复习进程

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3.心理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过程。 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4.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①(方向)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需要(是基础)、动 机、兴趣、信念、世界观(最高层次)、个性 (表现)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 1.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出发点的科学心理观认为,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心理的实质也是科学的心理观。 2.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它提供了心理产生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客观现实)的作用,心理活动就无法产生。 3.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的基本单位。 4.反射就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的反应。 5.实现反射活动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 6.反射分作两种:无条件反射(狗看见食物流口水)和条件反射(狗听到主人脚步声流口水后天活动中) 最早研究的是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刺激→反应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反应→刺激(P21) 7.条件反射其实是一种信号活动,信号活动是大脑两半球的最根本的活动。大脑皮层的活动有两种信号: 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由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物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 “望梅止渴”是第一信号系统活动的结果;“谈梅生津“是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的结果。 8.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人的心理反映具有主观性;人的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第三章:感觉、知觉与教学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的反映。 3.感觉规律实际上就是感受性 感受性是有机体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即各种分析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4.感受性的变化规律:(1)感受适应(2)感觉对比(3)不同感受间的相互作用

个性心理学简答题(背诵)

四、简答题 1.简述兴趣在人的生活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2 答: (1)兴趣在个性形成中的意义: 兴趣可以促使能力的发展,对人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有促进作用。 (2)兴趣在人的活动中的作用: ①兴趣可以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 ②兴趣对丰富知识,开发智力有重要意义。 2.简述能力的概念及其种类。 答: (1)能力概念: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在心理方面需要的基本条件,它在活动中表现出来,并直接影响活动效果,是个性心理特征的组成部分。 (2)能力的种类: ①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②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③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④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3.简述卡特尔特质论的结构。 答: 4.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不足之处。3 答: (1)自我实现的理论带有明显的形而上学色彩,把人的个性形成模式化、固定化,强调需要层次的普遍性和天然性,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性,认为在个人的所有需要都得到满足以后,自我实现的需要才活跃起来,这是不完全符合实际的。 (2)自我实现论过分强调个性形成中的潜能或需要的作用,把自我实现和为达到目的所进行的创造活动当作人的自然能力的结果。 (3)马斯洛的理论是不讲动机斗争和需要之间的矛盾的,但人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任何时

候都不会只有一个需要存在,而一些同时存在的需要必然会发生矛盾,产生动机斗争。5.个性规律性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说个性心理是有规律的)5 答: (1)个性的显著标志是其独特特性,即人和人之间的个性差异性; (2)形成个性过程的规律性:生物因素与外界现实; (3)个人行动的规律性。 6.简述动机的功能有哪些?3 答: (1)唤起行动的始动功能; (2)将活动引向一定目标的指向性功能; (3)强化功能; (4)形成一定动机模式的调整功能。 7.青少年世界观形成的特点有哪些?4 答: (1)青少年世界观的萌发依赖他们的知识结构与智力水平; (2)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主要是解决人生意义问题; (3)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是不成熟的,具有不稳定性和可塑性。 8.能力与知识技能间的联系有哪些?3 答:知识、技能不等于能力。知识、技能虽然都具有概括性,但它们和能力概括化的性质与迁移程度是不同的。 9.简述培养兴趣的几种途径。2 答: (1)正确对待儿童萌发的兴趣; (2)引导儿童多参与有益的活动,激发儿童的好奇心; (3)给儿童制定一个经过努力而能获得的目标; (4)鼓励儿童努力克服当前的困难; (5)让儿童把成功看作是前进的开始。 10.简述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 答: (1)超常和低常的差异; (2)发展早晚的差异 11.简述奥尔波特提出的特质概念及其分类。 答: (1)奥尔波特提出的特质概念: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一般化了的,个人所具有的神经心理

人格心理学之阿德勒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一、人性观 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社会驱力的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是有目标导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阿德勒重视选择、责任、生命的意义,以及追求成功与完美。 阿德勒持自由意志人性论,强调个人的行为能够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他认为,人性不是盲目的,人类行为并非受制于本我和潜意识内的盲目的本能冲动。人是理性动物,具有相当的自主倾向,富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会选择目标与理想,并接受自己选择的目标与理想。人在自主意识的支配下,具有改变生活的能力,因而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未来,创造自己的生活。人类会在行为上遵循目标进行,从而获得需要的满足。 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的论的观点,即所有人的行为都有其目的。人们为自己定目标,有了这些目标以后,其行为变得统一。阿德勒以这种解释取代决定论的解释。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我们往何处去及追求什么是相当重要的,因此,阿德勒学派重视未来,但一方面并未低估过去经验的影响力。人们做决定时仍根据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状况,以及对未来所规划的方向,因此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连续性,均应予以重视。 二、人格界定 阿德勒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他对人格的看法是广泛而开放的,不仅把个体看作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而且还强调个体与社会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重要性。阿德勒强调人是社会的动物,人基本上是受社会驱力激励的。 个体是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应以不可分割的整体来了解人格。脱离了对个人有意义的背景关系,就无法完全了解这个人。所以,阿德勒认为应该更重视来访者的人际关系,而非内在心理动力层面。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突出强调人格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社会性。他认为人的思想、价值、动机、行为都是由他的生活目标决定的,都带有生活目标的印记,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三、人格动力 他的早期理论里认为,对器官缺陷和生理自卑的补偿,是人格的原初动力。他认为,自卑一方面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缺点。 1后来,阿德勒将强调的重点从生理学意义上的生理自卑转移到心理的自卑感。2他发现自卑感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3正常人一旦体会到自卑感,就会力求补偿不足而获得优越感,并力求完善。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不断地补偿而又不断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目标努力,如此持续不断,这便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4因此,阿德勒理论把自卑感看作所有人类的正常心态,也是人类奋斗向上永恒的心理原动力,正是因为有了自卑感,个体要以补偿方式去克服自卑感。追求优越,克服自卑感,是人生的主导动力,也是人类的天性。 5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即是自卑感的补偿。一个健康、正常的人,当他的努力在某方面受到阻挠时,他就能在另一方面找到新方式,争取优越感。6但是有些人却订了错误的目标,使用错误的方法来追求优越感,将他们的努力转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掩盖。人类追求优越感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因为我们永远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 四、人格结构 阿德勒并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人格模型,而是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概念,以描述和解释人

心理学试题库简答题9

心理学题库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 简答题 答案要点:(1)有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2)培养间接兴趣;(3)自觉与干扰作斗争;(4)注意实际操作。 2.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答案要点:(1)明确观察目的任务,激发学生观察兴趣;(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第一,要让学生在观察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第二,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第三,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多辨、多思;第四,要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3)对学生进行观察的实践训练。 3.简述遗忘规律及避免措施。 答案要点: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揭示了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避免措施:有效地组织复习;适当地超额学习;科学用脑。 4.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案要点:(1)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博学广识;(2)教师应树立创造教育观念,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加强训练;(3)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创造性活动5. 简述情绪与情感的联系与区别。 答案要点: (1)联系: ①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②情绪受制于情感,情感作为比较稳定深刻的心理反应,一定程度影响着情绪的表现。 (2)区别: ①情绪更多的是表现为生理性,是生理需要满足与否而引发的心理体验;情感则更多表现出其社会性,是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②情绪具有情境性、短暂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③情绪具有外显性,而情感具有内隐性。 6.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要点:(1)明确学习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2)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3)更新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求兴趣;(5)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学生学习成功。 7.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要点:(1)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 1.学习心理学的实践意义有哪些? 答案要点:(1)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2)心理学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3)心理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4)心理学对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2.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答案要点:(1)及时复习;(2)分布复习;(3)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4)复习要多样化。 3.简述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答案要点: 联系:(1)思维与语言是在生产劳动中同时产生的;(2)语言是个体思维的工具;(3)

个性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 第一章:个性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个性心理学的对象 1.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2.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个性心理活动的心理学分支,它以 个性的结构、个性的发展以及个性的测量为主要研究课题。 3.科学的个性心理学应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学说为 基础和出发点。(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性与人格(等同关系) 个性的基本特征 (一)个性的整体性 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二)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指出:“心理过程是指心理一时动态表现,心理状态则是指心里的比较经久的静态存在。

(三)个性的独特性 (四)个性的社会性和生物性 社会性和生物性统称为社会制约性 第二节个性心理学的意义(论述题) 个性心理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意义 1、个性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普通心理学和个性心理学 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2、个性心理学研究成果可以加强对人学心理活动的整体性认识, 有助于克服心理学中的机能主义和元素主义的影响。 3、个性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普通心理学的内涵,从而使普通心 理学建立起更加完备的体系。 二、实践意义 一切实践活动都是人参加的活动,都是在个性的调节下进行。个性心理学对实践意是重大的。 (一)教育 掌握个性心理学原理,有助于因材施教,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个性,使青少年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

(二)医学 个性心理学与医学关系十分密切。欧洲临床医学的发展促进了个性结构与个性类型的研究,催眠与神经症的早期研究的思想倾向,孕育了精神分析等个性理论体系。 (三)管理 用个性心理学原理指导管理行为,有助于合理使用人才。做到扬长避短,人尽其才。 第三节个性心理学的方法 一、观察法(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试的行为、言谈、举止等进行观察,从而了解他们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二、实验法(较常用) 定义:运用实验法研究个性较多的是教育性实验。教育性实验就是把实验法运用于教育过程中,在活动中了解学生,并研究有效措施的方法。 三、测验法(较常用) 1.问卷测验是一种结构明确的测验,其工具为各种经过统计处理二 标准化的量表(问卷),包括被试自己作答的自陈量表和主试做出

2018年自考《个性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个性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论述题: 1、弗洛伊德的个性动力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评述该理论?? 答:关于个性的动力理论是以本能为基础展开的。在研究个性的动力时,超越了心理现象表面价值,深入到行为的背后,探讨富有深远意义的动机根源。这种思想比起麦独孤的本能论,以及传统的心理学只停留在感知觉等简单心理过程,不追求行为发生的生物的、心理的因素来说,是扩大和加深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他在探讨行为的动力时,重视心里内部动机相互作用的研究。他从动态方面分析个性结构,把个性结构中的“本我”、“自我”、“超我”作为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这种能够动力结构具有一定辩证性。他在这里强调了个性发展的内部矛盾性,在他的著作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外部社会环境的作用。 当然,他在对心理发展的内外因的探讨中,也未能脱离开他的以本能为基础的动力理论。忽视意识,过分强调心理的生物因素,把注意放在无意识的冲动方面。这也就是他把社会和人类本性永远对立起来的道理。 2、气质的作用? 答:(1)气质对人的社会价值和智力活动的影响。 (2)气质的职业适应性 (3)在教育上的运用。三点:①善于区别和正确对待不同气质类型,培养学生的个性向健康方向发展。②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气质

的积极特征,控制消极特征,用不同的方法获取好成绩③教育学生善于认识并能控制自己的气质 (4)气质和身心健康 3、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答:区别: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知识、技能不等于能力。知识是指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科学概括。 技能是在理论活动中或实践活动中运用的基本动作方式。 联系:(1)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前提。(2)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知识的掌握,技能的难易、速度和程度也影响对知识、技能的运用。(3)一个人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会促进能力的提高(4)能力和知识、技能关系虽然如此密切,但是二者的发展过程可能并不完全一致。 3、特质论和类型论的各自特点是什么?他们有哪些一致性? 答:(1)从历史发展上看,二者有先后之别.(2)类型论者认为人的个性差异有质的不同,特质论者则认为对人的个性差异,应从量的方面捕捉(3)类型和特质都有各自的特征和界限 (1)特质和类型都决定着个体的行动,并表现于行动中,它们既具稳定性又具情境性。虽然按照不同的路线采用不同方法探讨各自所理解的概念,但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穷追个性和性格的实质和特点。(2)往往用相同的术语记述特质和类型(3)类型的研究和通过因素分析研究的特质所得结果是有一致性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