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食品胶体概论

食品胶体概论

食品胶体概论
食品胶体概论

食品凝胶的成胶机理

摘要:由于蛋白质形成的凝胶会影响食品的质构和品质,所以研究蛋白质凝胶对于食品科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蛋白质形成凝胶的机理过于复杂,需要更先进的技术来研究。凝胶特性是食品蛋白质最重要的功能特性之一,人类在很久以前就利用蛋白质的凝胶特性来制作凝胶类食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的豆腐和西方的奶酪。但是,蛋白质的凝胶机理及其过程动力学还没有被完全了解。随着现代研究分析技术与方法的发展,有关蛋白质凝胶的机理与过程的研究已经取得大量的成果,下面将有关蛋白质凝胶机理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关键词:蛋白质凝胶凝胶机理

凝聚和凝胶过程对食品加工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形成食品所需要的质构,也会带来不需要的沉淀或是分层现象。因此,研究胶体形成的特性对于稳定和形成食品所需结构十分重要,并且通过控制凝胶反应优化食品加工过程,提高食品品质。本文就蛋白质凝胶的定义及类型、影响蛋白质凝胶的因素以及蛋白质凝胶的机理等方面作以下综述。

1.蛋白质凝胶的定义及类型

蛋白质凝胶的形成可以定义为蛋白质分子的聚集现象,在这种聚集过程中,吸引力和排斥力处于平衡,以至于形成能保持大量水分的高度有序的三维网络结构或基体(matrix)。如果吸引力占主导,则形成凝结物,水分从凝胶基体排除出来。如果排斥力占主导,便难以形成网络结构。

蛋白质凝胶的类型主要决定于蛋白质分子的形状。由于凝胶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也受外界环境的PH、离子强度以及加热的温度和时间的影响。纤维状蛋白质分子,如明胶和肌浆球蛋白凝胶的网络结构由随机的或螺旋结构的多肽链组成。Ledward报道,明胶的凝胶网络为线性分子通过形成连接区而形成凝胶网络。Hermanssan 和Langlon; 观测到肌浆球蛋白凝胶是由线性分子间形成连接点而构建成三维网络。

2.影响蛋白质凝胶的因素

能形成凝胶的生物材料,除多糖就是蛋白,而蛋白凝胶与多糖凝胶最明显差别就是多糖凝胶为热可逆凝胶,这是因为多糖没有变性问题,所以可以反复加热一融化一冷却一凝胶这个过程。而蛋白凝胶(除明胶外)为热不可逆凝胶,一经成型就不能再加热变成流体,这也是蛋白质本身性质所决定的。蛋白质要形成凝胶,需要蛋白质部分变性,这样蛋白质分子伸展,以利于分子间形成更多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定网络结构,锁住水分,形成凝胶。当然,影响蛋白凝胶因素有很多,如蛋白质组成、蛋白质浓度、pH、离子强度、成胶温度、剪切速率等,因此研究这些因素与凝胶结构关系就显得非常必要。

2.1蛋白质组成

大豆分离蛋白主要包括7 S和11 S两种球蛋白成分,其中按不同物化性质,7 S又包括B一大豆伴球蛋白,Y一大豆伴球蛋白和碱性7 s球蛋白,其中以p一大豆伴球蛋白为主要成分,而11 S球蛋白就一种。所以,大豆分离蛋白又常常被描述成由大豆球蛋白和p--大豆

伴球蛋白组成,就分别指1l s和7 S球蛋白。

已经有人分别研究这两种蛋白凝胶性质。由于这两种蛋白结构存在很大不同,因结构不同导致它们对凝胶形成影响不同。大豆球蛋白分子六对亚基均为一个酸性亚基和一个碱性亚基以一个二硫键连接,且各个亚基上还分别含有2到3个半胱氨酸和胱氨酸侧链残基。整个分子显得较致密,分子刚性较强,其受热变性所需能量较高,一旦分子变性蛋白质侧链伸展开后,相互之间可形成较牢固二硫共价键,从而使形成凝胶有较强硬度和脆性。German等发现,大豆球蛋白热转变温度是72℃,但大豆球蛋白热力学行为与蛋白质浓度、pH、离子强度等相关。在高浓度下,NaCl和NaBr可明显提高大豆球蛋白在溶液而B一大豆伴球蛋白亚基含半胱氨酸残基很少,只有。a和a’亚基分别含有一个SH,亚基本身只能通过静电力和盐键连接,因此即使在凝胶过程中,蛋白分子伸展开,也只能形成很少二硫共价交联。为了能形成自支持凝胶,B_大豆伴球蛋白所需浓度要比大豆球蛋白高许多。如在100*C,0.5 M离子强度下,B一大豆伴球蛋白凝

胶浓度为7.5%,而大豆球蛋白仅为2.5%。

2.2盐和pH

盐和pH可改变蛋白质功能基团电离(作用)和双电层厚度,影响蛋白质一蛋白质相互作用。加入盐,特别是钙离子,或许对凝胶作用是必要的,也可能促进凝胶作用速度和凝胶强度,钙桥能提高许多凝胶硬度和稳定性。另外,盐的种类对于大豆分离蛋白凝胶性质有着不同影响,NaCI和NaBr能提高凝胶时蛋白变性温度,而NACl和

NaSCN则可降低蛋白变性温度。仅以NaCl为例,随加入NaCl量逐渐提高(0.5~2%),pH7.5,5%大豆分离蛋白溶液变性温度也随之提高,这可以看作NaCl对分离蛋白在溶液中的稳定作用在较低范围内有较强影响。NaCl加入使溶液中蛋白分子间静电相互作用加强,而凝胶刚度则是在0.5%NaCl浓度下达到最高值,表明低离子强度,亚基解离得到加速,而进一步提高离子强度,可能会阻碍四级结构解聚。盐对蛋白质凝胶性能影响可能有两方面原因在低离子强度时,盐可通过屏蔽蛋白质上电荷从而减少蛋白质分子间静电斥力:但随着盐浓度增加,蛋白质上电荷饱和,在此情况下,由于溶剂水的性质因盐的存在而改变并导致疏水相互作用增强成为主导效应。

2.3剪切力

一般在凝胶制备中,对于剪切力影响很少考虑。而高剪切力可明显改变大豆分离蛋白在溶液中结构变化,并进而影响其形成凝胶性质。采用高剪切力(5X 104S_1),170g/L大豆分离蛋白溶液在50℃剪切,冷却后形成凝胶,或在60℃剪切,不经冷却而直接凝胶。电镜图片显示球蛋白聚集体在剪切过程中,随剪切及升温作用而变成纤维状结构。这是剪切力诱导蛋白变性,其形成凝胶有很好功能性质。对疏水性参数测定发现,在凝胶形成过程中疏水性不断提高,这是球蛋白由于剪切变性而暴露内部疏水基团,从而结果使疏水性增加。3.蛋白质凝胶的机理

当适度变性的蛋白质分子聚集,形成一个有规则的蛋白质网络结构,此过程被称为凝胶作用。早在1948年,Ferry提出蛋白质凝胶的形

成经两步完成的:第一步是天然构象蛋白质多肽链受热而变性展开;第二步是变性的蛋白质因聚合作用而形成较大分子的凝胶体。蛋白质分子的解聚和伸展,使反应基团暴露出来,特别是球蛋白的疏水基团,有利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肌球赁白是肌肉蛋白质中最主要的凝胶因素,单独条件下可形成好的凝胶,其它的肌原纤维蛋白质如肌动蛋白、调节蛋白和细胞骨骼蛋白不形成凝胶,但是对肌球蛋白形成的凝胶的粘弹特性具有重要的影响。肌球蛋白的解链变性是一个过程,包含有熵和焓的增加,因为稳定肌球蛋白构象的键需要打破,混乱度需要增加,因此解链变性过程在较高的温度容易进行,顺从自由能降低的方向。肌球蛋白的聚集是一个混乱度减小的过程,聚集过程中化学键的生成是一个放热过程。当温度很低时,负焓变容易弥补熵降低导致的自由能增加趋势,当温度升高时,聚集过程不容易发生。学者Ziegler和Foegeding认为肌球蛋白凝胶形成归因于加热使其超螺旋d —helix尾部变性,失去非共价键稳定的仅一螺旋结构,然后分子间相互结合,从而形成刚性的蛋白网络结构,该结构由共价二硫键和其它非共价键相互作用稳定,随着尾部螺旋解开的程度逐渐增大,凝胶的弹性也越来越大,如55℃时,肌球蛋白分子中有32%的d—helix 存在,而在70℃时仅有4%的仅一helix,所以后者形成的凝胶要比前者强得多。Yasul和他的合作者提出的热凝胶机制为:当肌球蛋白以单体的形式分散在高离子强度溶液中时,首先是肌球蛋白的头部片段发生聚集,可能是通过疏基的作用;然后是尾部发生交联,包含有肌球蛋白分子螺旋一卷曲的构象变化;当肌球蛋白在低离子强度溶液

时以纤丝状态存在,纤丝间通过肌球蛋白头部来发生相互交联,尾部的作用比较少。

蛋白质凝胶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动力学聚集过程,在这种聚集过程中,吸引力和排斥力处于平衡,以至于形成能保持大量水分的高度有序的三维网络结构或基体。一般认为,凝胶网络的形成是蛋白质一蛋白质和蛋白质一水相互作用之间及相邻多肽链吸引力和排斥力之间达到均衡的结果。Foegeding等通过溶解度和层析图谱得出,兔骨骼肌球蛋白在胶凝过程中,疏水作用和氢键要比二硫键所起的作用大。凝胶结构及其物理化学性质取决于变性和聚集的相对速率,蛋白质聚集速度相对展开的速率慢,这有利于形成更细致的凝胶网络,当蛋白质聚集的速率高于展开的速率时,就形成粗糙、无序的凝胶结构或凝结。

4.展望

虽然对球蛋白凝胶的微观结构、凝胶作用力、凝胶过程中蛋白质分子高级结构和构象的变化、蛋白质分子的聚集及凝胶动力学已经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但对蛋白质凝胶这一复杂物理化学现象的理解还仅是冰山一角。新的研究手段与观测技术,如小角中子散射(SNS)、动态光散射(DLS)和静态光散射(SLS)已被用于描述相分离机制和过程的动力学,但在描述凝胶状态相图的介质中大分子的定位却很难做到。利用更合适的技术,如傅立叶转换红

外显微镜(FTIRM)、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拉曼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Ramam microscopy)以及原子力显微镜

(AFM)在这方面及蛋白质分子的聚集过程和空间网络结构的动态形成过程的观测方面更具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1].石彦国,任莉.大豆制品工艺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10,322.

[2].王璋,许时婴,江波等译.食品化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4

[3].华欲飞,SteveW.Cui,Qi Wang.不同大豆分离蛋白凝胶的

流变学性质[J]中国粮油学报,2003,18(6):43—47.

[4].王洪晶,华欲飞大豆分离蛋白凝胶研究进展粮食与油脂2005,2

[5]杨谷毅,王飞镝,严霞波,李品高,崔英德蛋白质凝胶的结构表征和应用研究进展材料导报2008,4

免疫胶体金技术影响因素分析

免疫胶体金技术影响因素分析 自20世纪70年代,Faulk等(1971)用胶体金作为特殊标记物进行研究以来,建立的各种免疫胶体金技术以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捷等特点,在医学、农牧业、环境及食品检测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反应过程是一个由金颗粒、抗原与抗体动态结合的反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好坏都直接影响试验的成败。而试验过程中每个环节又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面将影响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因素作一分析,为成功制备胶体金检测产品提供参考。 1耗材的选择 1.1不同型号膜的筛选硝酸纤维素膜的型号在试验中至关重要,作为反应载体影响到整个试验的成败。不同的生产厂家生产硝酸纤维素膜时使用的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来源、类型和数量均大不相同,对生产出的膜的性能产生较大影响—膜的孔径和分布结构不同。膜孔径减小,膜的实际可用表面积递增,膜结合蛋白的量也递增;膜孔径越小,层析速度也越慢,金标复合物通过T线的时间就越长,反应也就越充分;因此膜孔径越小灵敏度越高,但是同时也减慢了跑板速度,增加了非特异性结合的机会,也就是假阳性越高。用于金标免疫快速试验的膜多为硝酸纤维素膜或硝酸纤维素/醋酸

纤维素混合膜,不同的包被蛋白对膜有特定要求,试验者应根据蛋白质的性质选择适合孔径大小和分布结构的膜,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使胶体金的标记物在膜上的流动速率为最佳。 1.2结合垫的选择结合垫位于层析系统的中间,一般要求结合垫的网格均一且非特异性吸附低,能很好地负载胶体金标记物和待检测样品,而不被吸附;玻璃纤维素膜具备以上优点,同时具有一定的硬度,为试验中常用。 1.3样品垫及吸水纸的选择样品垫和吸水纸位于胶体金免疫层析系统的两端,对于胶体金层析系统功能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试验中应根据试纸条检测样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样品垫和吸水纸,保证样品在样品垫形成的通道中快速地流动而不被非特异性地吸附或者改变样品的性质。如检测样品为血清,则可选择网格较疏松的玻璃纤维素膜即可;如果检测样品为毒素,则可选择质量好的吸水纸和样品垫。吸水纸则要有很好的蓄水能力,保证样品中所用的液体都经过膜的反应区而被样品垫吸收和蓄积。 2关于胶体金的制备 制备颗粒均匀、分散度好的胶体金在金标免疫快速试验中非常关键,如果金颗粒直径的变异范围太大就会影响到试验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如果金颗粒的形状不规则或粒径不均

免疫胶体金技术(Immune colloidal gold technique)

(2)试剂配制必须保持严格的纯净,所有试剂都必须使用双馏水或三馏水并去离子后配制,或者在临用前将配好的试剂经超滤或微孔滤膜(0.45μm)过滤,以除去其中的聚合物和其它可能混入的杂质。 (3)配制胶体金溶液的pH以中性(pH7.2)较好。 (4)氯金酸的质量要求上乘,杂质少。最好是进口的。 (5)氯金酸配成1%水溶液在4℃可保持数月稳定,由于氯金酸易潮解,因此在配制时,最好将整个小包装一次性溶解。 (三)胶体金标记蛋白的制备 胶体金对蛋白的吸附主要取决于pH值,在接近蛋白质的等电点或偏碱的条件下,二者容易形成牢固的结合物。如果胶体金的pH值低于蛋白质的等电点时,则会聚集而失去结合能力。除此以外胶体金颗粒的大小、离子强度、蛋白质的分子量等都影响胶体金与蛋白质的结合。 1、待标记蛋白溶液的制备将待标记蛋白预先对0.005Mol/L pH7.0 NaCl溶液中4℃透析过夜,以除去多余的盐离子,然后100 000g4℃离心1h,去除聚合物。 2、待标胶体金溶液的准备以0.1Mol/L K2CO3或0.1Mol/L HCl调胶体金液的pH值。标记IgG时,调至9.0;标记McAb时,调至8.2;标记亲和层析抗体时,调至7.6;标记SPA 时,调至5.9~6.2;标记ConA时,调至8.0;标记亲和素时,调至9~10。 由于胶体金溶液可能损坏pH计的电板,因此,在调节pH时,采用精密pH试纸测定为宜。 3、胶体金与标记蛋白用量之比的确定 (1)根据待标记蛋白的要求,将胶体金调好pH之后,分装10管,每管1ml。 (2)将标记蛋白(以IgG为例)以0.005Mol/L pH9.0硼酸盐缓冲液做系列稀释为 5μg/ml~50μg/ml,分别取1ml,加入上列金胶溶液中,混匀。对照管只加1ml稀释液。 (3)5min后,在上述各管中加入0.1ml 10%NaCl溶液,混匀后静置2h,观察结果。 (4)结果观察,对照管(未加蛋白质)和加入蛋白质的量不足以稳定胶体金的各管,均呈现出由红变蓝的聚沉现象;而加入蛋白量达到或超过最低稳定量的各管仍保持红色不变。以稳定1ml胶体金溶液红色不变的最低蛋白质用量,即为该标记蛋白质的最低用量,在实际工作中,可适当增加10%~20%。 4、胶体金与蛋白质(IgG)的结合将胶体金和IgG溶液分别以0.1Mol/L K2CO3调pH至9.0,电磁搅拌IgG溶液,加入胶体金溶液,继续搅拌10min,加入一定量的稳定剂以防止抗体蛋白与胶体金聚合发生沉淀。常用稳定剂是5%胎牛血清(BSA)和1%聚乙二醇(分子量20KD)。加入的量:5%BSA使溶液终浓度为1%;1%聚乙二醇加至总溶液的1/10。 5、胶体金标记蛋白的纯化 (1)超速离心法:根据胶体金颗粒的大小,标记蛋白的种类及稳定剂的不同选用不同的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 用BSA做稳定剂的胶体金—羊抗兔IgG结合物可先低速离心(20nm金胶粒用1 200r/min,5nm金胶粒用1 800r/min)20min,弃去凝聚的沉淀。然后将5nm胶体金结合物用6 000g,4℃离心1h;20nm~40nm胶体金结合物,14 000g,4℃离心1h。仔细吸出上清,沉淀物用含1%BSA的PB液(含0.02%NaN3),将沉淀重悬为原体积的1/10,4℃保存。如在结合物内加50%甘油可贮存于-18℃保存一年以上。 为了得到颗粒均一的免疫金试剂,可将上述初步纯化的结合物再进一步用10%~30%蔗糖或甘油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分带收集不同梯度的胶体金与蛋白的结合物。

几种胶体金技术详解

胶体金免疫分析技术详解 随着免疫分析日益广泛应用于以临床为主以及非临床领域的诊断工业,免疫分析正在向两个方向发展:一类为全自动化的免疫分析;另一类为以硝酸纤维膜为载体的快速免疫分析。前者需要价格昂贵的全自动仪器及与仪器严格配套的各种试剂盒,目前只能在医疗及检测中心应用,虽也能较快速给出结果,但仍需一定时间,不适合远离医疗及检测中心的地区,更不能用于“患者床旁检验”和普查的需要,在酶免疫分析的基础上,主要以硝酸纤维素膜为载体的快速诊断方法迅速和广泛地发展起来。这类方法目前在文献及市场上的命名还很不统一。它实际上属于快速斑点免疫结合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斑点免疫渗滤分析DIFA和斑点免疫层析分析DICA。本篇主要介绍以金作为标志物的胶体金免疫分析技术。 金标记免疫分析技术也称免疫胶体金技术,是于1971年建立的一种信号显示技术。此技术最初用于免疫电镜检查,由胶体金颗粒标记抗原或抗体,与组织或细胞中相应的抗体或抗原相结合,在电子显微镜的检查时可起特异的示踪作用。此后,此技术与银染技术相结合建立的免疫金银染色法,使抗原抗体特异反应信号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近10多年来,利用硝酸纤维素膜(NC)等为固相载体,以胶体金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与特异配体的反应在膜上进行,建立了快速的金标记免疫渗滤技术和金标记免疫层析技术,并在传染病、心血管病、风湿病、自身免疫病的免疫学检测中广泛应用。 胶体金是指金微小粒子(0-100nm)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体系,通常指金以微小粒子分散在溶液中所形成的金溶胶,用此金溶胶标记蛋白质(抗原、抗体或SPA、SPG),胶体金颗粒具有高电子密度的特性,故在金标蛋白的抗原抗体结合处,显微镜下可见黑褐色颗粒;当这些标记物在相应的标记处大量聚集时,可在载体膜上呈现红色或粉红色斑点,从而用于抗原或抗体物质的半定量或定性。 与ELISA不同之处便是反应时间大大缩短,仅需要数分钟就完成了ELISA需数小时才能显示的结果。因为在GIFA和GICA中,高浓度的抗体集中固定在纤维素的微孔中,待测抗原在渗滤或层析时,流经微孔与固定的高浓度抗体紧密接触,很快完成免疫结合反应。这就是以膜为基础的胶体金快速免疫结合分析中的免疫浓缩作用。在ELISA中,待测抗原要在液相中经过扩散作用,逐渐与吸附在固相表面的抗体结合。同时,标记抗体也需要同样的扩散结合过程形成抗体-抗原-标记抗体复合物,故需时间较长。故此技术做到了名副其实的POCT。 原理: 将氯金酸(HAuCl4)用还原法制成一定直径的金溶胶颗粒(胶体金),标记金黄色葡萄球菌A

免疫胶体金技术影响因素分析_张付贤

免疫胶体金技术影响因素分析 张付贤1,2,王兴龙2 (1.吉林大学农学部畜牧兽医学院,长春 130062;2.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长春 130062) 摘要:免疫胶体金技术以其快速、准确、简捷的特点,受到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及基层工作人员的普遍关注。笔者从耗材的选择、胶体金的制备及标记、膜包被条件、缓冲液和产品保存及验证等方面分析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影响因素,为制备胶体金检测产品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关键词:免疫胶体金技术;影响因素;选择;检测 中图分类号:Q-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236(2009)05-0199-04 自20世纪70年代,Faulk等(1971)用胶体金作为特殊标记物进行研究以来,建立的各种免疫胶体金技术以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捷等特点,在医学、农牧业、环境及食品检测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反应过程是一个由金颗粒、抗原与抗体动态结合的反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好坏都直接影响试验的成败。而试验过程中每个环节又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面将影响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因素作一分析,为成功制备胶体金检测产品提供参考。 1 耗材的选择 1.1 不同型号膜的筛选 硝酸纤维素膜的型号在试验中至关重要,作为反应载体影响到整个试验的成败。不同的生产厂家生产硝酸纤维素膜时使用的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来源、类型和数量均大不相同,对生产出的膜的性能产生较大影响—膜的孔径和分布结构不同。膜孔径减小,膜的实际可用表面积递增,膜结合蛋白的量也递增;膜孔径越小,层析速度也越慢,金标复合物通过T线的时间就越长,反应也就越充分;因此膜孔径越小灵敏度越高,但是同时也减慢了跑板速度,增加了非特异性结合的机会,也就是假阳性越高(李云等,2002)。用于金标免疫快速试验的膜多为硝酸纤维素膜或硝酸纤维素/醋酸纤维素混合膜,不同的包被蛋白对膜有特定要求,试验者应根据蛋白质的性质选择适合孔径大小和分布结构的膜,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使胶体金的标 收稿日期:2008-11-28 作者简介:张付贤(1982-),男,河南人,硕士,研究方向: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 通信作者:王兴龙(1959-),男,吉林人,博导,从事分子免疫学研究。E-mail:w ang xl-2006@https://www.wendangku.net/doc/6f13992688.html,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厅计划项目(20050549)。记物在膜上的流动速率为最佳(邓省亮等,2007)。 1.2 结合垫的选择 结合垫位于层析系统的中间,一般要求结合垫的网格均一且非特异性吸附低,能很好地负载胶体金标记物和待检测样品,而不被吸附(张美玲,2006);玻璃纤维素膜具备以上优点,同时具有一定的硬度,为试验中常用。 1.3 样品垫及吸水纸的选择 样品垫和吸水纸位于胶体金免疫层析系统的两端,对于胶体金层析系统功能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试验中应根据试纸条检测样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样品垫和吸水纸,保证样品在样品垫形成的通道中快速地流动而不被非特异性地吸附或者改变样品的性质。如检测样品为血清,则可选择网格较疏松的玻璃纤维素膜即可;如果检测样品为毒素,则可选择质量好的吸水纸和样品垫。吸水纸则要有很好的蓄水能力,保证样品中所用的液体都经过膜的反应区而被样品垫吸收和蓄积。 2 关于胶体金的制备 制备颗粒均匀、分散度好的胶体金在金标免疫快速试验中非常关键,如果金颗粒直径的变异范围太大就会影响到试验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如果金颗粒的形状不规则或粒径不均一,使得胶体金标记物容易解离和沉淀而产生金标扩散不完全、反应区底色过深和假阳性现象;而且胶体金质量不好,胶体金结合物就不能快速而完整的从玻璃纤维上解离,从而影响试验结果(Bassab等,2001)。 胶体金的制备除了保证药品的质量外,制备过程中的细节关乎胶体金制备的成败。首先是操作环境和所用容器的清洁度(翟雷等,1996)。所有进入溶胶内的污物都会干扰胶体金颗粒的生成或使生成的胶体金出现聚堆现象,容器最好经酸洗和硅化处理。操作环境应保持清洁无尘粒,最好有专用工作

胶体金免疫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胶体金免疫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摘要:胶体金免疫技术(GICA)是免疫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快速便捷的新技术。结合GICA技术的原理,着重探讨GICA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为食品质量安全的监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字:胶体金免疫残留 The application of immune colloidal gold technique in food detection Abstract:Immune colloidal gold technique (GIC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mmune technique, It has a broa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y in food detection .Combined with the principle of GICA, the author discussed application of GICA in food detection, which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Key words:colloidal gold immunoassay residue 正文:胶体金免疫技术是固相免疫标记技术,它是伴随着荧光标记、同位素标记以及酶标记等盛行起来的一种技术。胶体金免疫法作为一种新型快速的检测手段,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简便、无污染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农副产品及环境卫生的检测中。 1 原理 胶体金免疫技术(gold immunoassay,GICA)是将金标记法与层析法相结合的一种免疫形式原理为:将具有特异性的蛋白固定在层析带上,样品溶液通过毛细管层析作用在层析带上泳动,层析带上待测物的受体与样品中的待测物发生高特异性和高亲和性的反应,最终检测带上富集了相应复合物,通过酶促显色或直接目测着色标记物几分钟内即可观测到结果[1]。 与酶联免疫相比,基于实验者肉眼可观测到的颜色结果,且不需要大型仪器及特殊试剂,操作简单,短时间即可得到结果并保留。胶体金颗粒在放射性物质的比较,金颗粒具有一定使用优势[2]。该方法简单、快速。不同的抗原可能是共轭对不同大小的金颗粒,因此逐一确认。在一定条件下定位精确、定量分析是可能的,由于金颗粒清晰可辨因此与其他结构或内源性物质可避免混乱。 2 制备 通过加入某些特定还原剂(如抗坏血酸、白磷、柠檬酸三钠等),使氯金酸(HAuCl4)能够利用聚合反应聚合成一定大小的金颗粒,它们是带有负电的疏水性胶溶液,在静电力作用下其胶体状态不易破坏,该制备方法为化学还原法[3]。在制备过程中,加入还原剂的种类和浓度直接影响胶体金颗粒的大小,相关研究表明,欲制得直径较小的金颗粒,试验应选择还原能力较强的还原剂[4]。电子显微镜及光谱法能够准确地测定其含量,对其纯度能够较好地分析[5]。

胶体金的制备及应用11

免疫胶体金的制备及应用 蓝巧玉 08材料科学与工程,海南大学,570228 摘要: 关键词: 1 前言 胶体金(Colloidal gold)是一种疏水胶溶液,也称金溶胶(Coldsol),因其纳米尺寸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常作为免疫胶体金标记。自1971年,Faulk首次用免疫金标记技术研究沙门菌壁细胞抗原成分,将胶体金与抗体结合,应用于电镜水平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1974年,Romano等用胶体金标记抗球蛋白抗体,建立间接免疫金染色法。1983年,Holgate等建立了免疫金银染色法(LGSS),极大地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1989年, Spielberg等通过检测抗 HIV的斑点免疫金渗滤试验,首次建立了斑点金免疫渗滤法 (DIGFA)。1990年,Beggs等在免疫渗滤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更加坚毅快速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即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LCA),用于检测人尿和血清中的HCG。此后,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不断成熟,成为继荧光素、放射性同位素和酶之后,又一大免疫标记技术。胶体金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标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镜水平研究、光显微细胞化学、免疫沉淀以及蛋白质染色技术上,并被引入免疫诊断领域中,尤其在快速诊断方面显示了巨大的前景。 胶体金在弱碱环境下,由于带负电,可与蛋白质分子的正电荷基团形成牢固的结合,由于这种结合是静电结合,所以不影响蛋白质的生物特性。胶体金除了与蛋白质结合以外,还可以与许多其它生物大分子结合,如SPA、聚羟基脂肪酸酯(PHA)、伴刀豆球蛋白(ConA)等。根据胶体金的一些物理性状,如高电子密度、颗粒大小、形状及颜色反应,加上结合物的免疫和生物学特性,可以应用于免疫学、组织学、病理学和细胞生物学等领域。胶体金标记物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敏感性、精确性并可人工制备,其操作简单、快速和无污染等,另外胶体金标记复合物在干燥状态下室温贮存相当稳定。

免疫胶体金技术及其应用

第26卷第3期 河 南 林 业 科 技 Vol. 26 No. 3 2 0 0 6年9月 Journal of Hen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p. 2 0 0 6 收稿日期:2006-07-20 作者简介:曾辉(1982-),男,信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免疫胶体金技术及其应用 曾辉 1,翟晓巧2,刘艳萍1,张国俊3,李晓梦 4 (1.河南农业大学,郑州 450002;2. 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3.禹州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 4.镇平县林业局) 摘 要:免疫胶体金技术是继三大标记技术后对免疫标记技术的又一大贡献,近年来发展迅速,应用范围极广。综述了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应用,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针对其存在问题提出展望。 关键词:免疫胶体金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S4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3-2630(2006)03-0037-02 Immune colloidal gold technique and its application ZENG Hui ,ZHAI Xiao-qiao ,LIU Yan-ping (1. Hen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Zheng zhou 450002,China 2.Henan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 Zhengzhou 450008,China) Abstract: Immune colloidal gold technique has great contribution to immunal labeling technique ,it develops quickly and applies comprehensively in recent years.The paper summaries the principle 、advantage and application of immune colloidal gold technique , meanwhile analyses the problem , then puts forward prospect. Key words: Immune colloidal gold technique ; application 免疫胶体金技术(ICG)是以胶体金为标记物,利用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在光镜电镜下对抗原或抗体物质进行定位、定性乃至定量研究的标记技术。1962年Feldherr第一次介绍了胶体金可作为一种电子显微镜水平的示踪标记物。1971年,Faulk 和Taylor [1]首次用免疫金标技术研究沙门氏菌壁细胞抗原成分,将胶体金与抗体结合,应用于电镜水平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这一年被公认为免疫胶体金技术诞生年。近年来,研究人员根据胶体金的物化性质进一步拓展了基于胶体金标记的生物检测技术及胶体金在其他生物学方面的应用。 1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基本原理 氯金酸(HAuCl4)在还原剂作用下,可聚合成一定大小 的金颗粒,形成带负电的疏水胶溶液。由于静电作用而成为稳定的胶体状态,故称胶体金。胶体金标记,实质上是蛋白质等高分子被吸附到胶体金颗粒表面的包被过程。吸附机理可能是胶体金颗粒表面负电荷,与蛋白质的正电荷基团因静电吸附而形成牢固结合。用还原法可以方便地从氯金酸制备各种不同粒径、也就是不同颜色的胶体金颗粒。这种球形的粒子对蛋白质有很强的吸附功能,可以与葡萄球菌A蛋白、免疫球蛋白、毒素、糖蛋白、酶、抗生素、激素、牛血清白蛋白多肽缀合物等非共价结合,因而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验中成为非常有用的工具。 2免疫胶体金技术的特点 免疫胶体金技术是继三大标记技术(荧光素、放射性同位素和酶)后发展起来的固相标记免疫测定技术,与现有其它标记方法和标记物相比,有以下特点:(1)胶体金制备容易,价格低廉;(2)免疫胶体金对组织细胞的非特异性吸附作用小,几乎不出现非特异性吸附;(3)金颗粒大小可以控制,颗粒均匀,可进行双重和多重标记,即用不同大小的金颗粒分别标记不同的抗体,实现在同一张切片上观察 两种以上的抗原,也可以和其他标记物配合进行双重或多重标记;(4)既可用于光镜,又可用于电镜;既可用于透射电镜,又可用于扫描电镜;(5)可以标记多种生物大分子物质,如抗体葡萄球菌蛋白A(SPA)、凝集素、多糖、多肽及其它蛋白质而不影响其生物活性;(6)由于胶体金本身有鲜艳的橘红色,可用光镜或肉眼观察实验结果,也可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光吸收,进行定量分析。可在切片不同视野中根据金颗粒的数目来半定量抗原;(7)灵敏度高,染色简便,不影响原有超微结构的观察,显色结果可长期保存等。 3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应用 胶体金标记技术由于标记物的制备简便,方法敏感、特异,不需要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或有潜在致癌物质的酶显色底物,也不要荧光显微镜,所以它的应用范围极广。 3.1在免疫学检验中的应用 Leuvering [2]于1980年最早报道了用胶体金检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凝集试验,1985年起有商品试剂盒供应,从此胶体金成为免疫学测定方法研究开发的新热点,新的方法和试剂盒层出不穷。 3.1.1 凝集试验 单分散的免疫金溶胶呈清澈透明的溶液,其颜色随溶胶颗粒大小而变化,当与相应抗原或抗体发生专一性反应后出现凝聚,溶胶颗粒极度增大,光散射随之发生变化,颗粒也会沉降,溶液的颜色变淡甚至变成无色,这一原理可定性或定量地应用于免疫反应。 3.1.2 蛋白质印迹技术 除用胶体金结合物替代传统蛋白印迹法中的酶或放射性同位素等作标记物外,其原理和操作基本同传统法,但有以下优点:(1) 信号本底比大;(2) 无处理放射性同位素的麻烦;(3) 结果可长期保存;(4) 可采用银放大技术,灵敏度至少可提高10倍。 3.2应用于流式细胞仪中 应用荧光素标记的抗体,通过流式细胞仪计数分析细胞

胶体金是一种常用的标记技术

胶体金是一种常用的标记技术,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志物应用于抗原抗体的一种新型的免疫标记技术,有其独特的优点。近年已在各种生物学研究中广泛使用。在临床使用的免疫印迹技术几乎都使用其标记。同时在流式、电镜、免疫、分子生物学以至生物芯片中都可能例用到。 1971年Faulk 和Taytor将胶体金引入免疫化学,此后免疫胶体金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免疫学方法,在生物医学各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目前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主要是免疫层析法( immunochromatogra-phy)和快速免疫金渗滤法(Dot-immuogold filtration assay DIGFA),用于检测HBsAg、HCG 和抗双链DNA抗体等,具有简单、快速、准确和无污染等优点。 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基本原理 胶体金是由氯金酸(HAuCl4)在还原剂如白磷、抗坏血酸、枸橼酸钠、鞣酸等作用下,可聚合成一定大小的金颗粒,并由于静电作用成为一种稳定的胶体状态,形成带负电的疏水胶溶液,由于静电作用而成为稳定的胶体状态,故称胶体金。胶体金在弱碱环境下带负电荷,可与蛋白质分子的正电荷基团形成牢固的结合,由于这种结合是静电结合,所以不影响蛋白质的生物特性。 胶体金除了与蛋白质结合以外,还可以与许多其它生物大分子结合,如SPA、PHA、ConA等。根据胶体金的一些物理性状,如高电子密度、颗粒大小、形状及颜色反应,加上结合物的免疫和生物学特性,因而使胶体金广泛地应用于免疫学、组织学、病理学和细胞生物学等领域。 胶体金标记,实质上是蛋白质等高分子被吸附到胶体金颗粒表面的包被过程。吸附机理可能是胶体金颗粒表面负电荷,与蛋白质的正电荷基团因静电吸附而形成牢固结合。用还原法可以方便地从氯金酸制备各种不同粒径、也就是不同颜色的胶体金颗粒。这种球形的粒子对蛋白质有很强的吸附功能,可以与葡萄球菌A蛋白、免疫球蛋白、毒素、糖蛋白、酶、抗生素、激素、牛血清白蛋白多肽缀合物等非共价结合,因而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验中成为非常有用的工具。 免疫金标记技术(Immunogold labelling techique) 主要利用了金颗粒具有高电子密度的特性,在金标蛋白结合处,在显微镜下可见黑褐色颗粒,当这些标记物在相应的配体处大量聚集时,肉眼可见红色或粉红色斑点,因而用于定性或半定量的快速免疫检测方法中,这一反应也可以通过银颗粒的沉积被放大,称之为免疫金银染色。 常用的免疫胶体金检测技术 (1)免疫胶体金光镜染色法 细胞悬液涂片或组织切片,可用胶体金标记的抗体进行染色,也可在胶体金标记的基础上,以银显影液增强标记,使被还原的银原子沉积于已标记的金颗粒表面,可明显增强胶体金标记的敏感性。 免疫胶体金电镜染色法 可用胶体金标记的抗体或抗抗体与负染病毒样本或组织超薄切片结合,然后进行负染。可用于病毒形态的观察和病毒检测。 (2)斑点免疫金渗滤法 应用微孔滤膜(如膜)作载体,先将抗原或抗体点于膜上,封闭后加待检样本,洗涤后用胶体金标记的抗体检测相应的抗原或抗体。 (3)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将特异性的抗原或抗体以条带状固定在膜上,胶体金标记试剂(抗体或单克隆抗体)吸附在结合垫上,当待检样本加到试纸条一端的样本垫上后,通过毛细作用向前移动,溶解结合垫上的胶体金标记试剂后相互反应,再移动至固定的抗原或抗体的区域时,待检物与金

胶体金的制备方法

一、制备胶体金的准备 (一)玻璃器皿的清洁 制备胶体金的成功与失败除试剂因素以外玻璃器皿清洁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如果玻璃器皿内不干净或者有灰尘落入就会干扰胶体金颗粒的生成,形成的颗粒大小不一,颜色微红、无色或混浊不透明。我们的经验是制备胶体金的所有玻璃器皿先用自来水把玻璃器皿上的灰尘流水冲洗干净,加入清洁液(重铬酸钾1000g,加入浓硫酸2500ml,加蒸馏水至10000ml)浸泡24h,自来水洗净清洁液,然后每个玻璃器皿用洗洁剂洗3~4次,自来水冲洗掉洗洁剂,用蒸馏水洗3~4次,再用双蒸水把每个器皿洗3~4次,烤箱干燥后备用。通过此方法的处理玻璃器皿不需要硅化处理,而直接制备胶体金。也可用已经制备的胶体金溶液,用同等大不颗粒的金溶液去包被所用的玻璃器皿的表面,然后弃去,再用双蒸水洗净,即可使用,这样效果更好,因为减少了金颗粒的吸附作用。 (二)试剂的配制要求 按照Frens法还可以制备出其它不同颗粒大小的胶体金出来。许多研究证明用该法制备胶体金时金颗粒的大小是柠檬酸三钠用量的函数,基本的规律是柠檬酸三钠用量多,胶体金颗粒直径小,柠檬酸三钠用量越少,腔体金颗粒直径越大。 (1)所有配制试剂的容器均按以上要求酸处理洗净,配制试剂用双蒸馏水或三蒸馏水。(2)氯化金(HauCl4水溶液的配制:将lg的氯化金一次溶解于双蒸水中配成1%的水溶液。放在4”c冰箱内保存长达几个月至1年左右,仍保持稳定。 (3)白磷或黄磷乙醚溶液的配制:白磷在空气中易燃烧,要格外小心操作。把白磷在双蒸水中切成小块,放在滤纸上吸于水份后,迅速放入已准备好的乙醚中去,轻轻摇动,等完全溶解后即得饱和溶液。储藏于棕色密闭瓶内,放在阴凉处保存。

免疫胶体金技术及其发展前景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免疫胶体金技术及其发展前景 作者:孔繁德, 黄印尧, 赖清金 作者单位:孔繁德(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南京,210095;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厦门,361012), 黄印尧(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厦门,361012), 赖清金(漳州市畜牧兽医站) 刊名: 福建畜牧兽医 英文刊名:FUJIAN JOURNAL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年,卷(期):2002,24(z1) 被引用次数:19次 参考文献(24条) 1.李成文现代免疫学技术 1992 2.徐宜为免疫检测技术 1991 3.林清华免疫学实验 1999 4.金鑫查看详情 1999(02) 5.曹锡坤查看详情 1991 6.徐肇华查看详情 1992 7.姜新查看详情 1993(05) 8.王培之胶体金免疫结合试验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0(05) 9.李军用免疫金技术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期刊论文]-畜牧与兽医 2001(02) 10.李志梁人心肌肌钙蛋白T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的建立[期刊论文]-免疫学杂志 2000(05) 11.黄印尧用于检测猪瘟抗体的免疫金标试纸条的研制与应用研究[期刊论文]-福建畜牧兽医 2002(01) 12.徐梅倩查看详情 1996(03) 13.王春仁新城疫病毒F基因疫苗接种剂量的研究[期刊论文]-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0(05) 14.周继文查看详情 15.吴英松自制免疫胶体金层析条检测恶性疟原虫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02(02) 16.钱应娟查看详情 1999(03) 17.张小飞查看详情 1997(04) 18.黄瑜查看详情[期刊论文]-畜牧兽医学报 1995(03) 19.王泽霖查看详情 1995(03) 20.李新生查看详情 1996(05) 21.徐霞查看详情 1996(03) 22.裘丽珠查看详情 1992 23.王虹玲斑点金免疫渗滤法检测血清抗精子抗体[期刊论文]-免疫学杂志 2001(01) 24.于庭快速斑点免疫金渗滤法检测血清中囊虫抗体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公共卫生 2000(12) 引证文献(19条) 1.孔繁德.朱文钏.林祥梅.徐淑菲.吴德峰.韩雪清.吴绍强检测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3AB抗体的斑点免疫金渗滤法的建立[期刊论文]-中国兽医科学 2010(7) 2.朱文钏.孔繁德.林祥梅.徐淑菲.吴德峰.韩雪清.吴绍强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应用及展望[期刊论文]-生物技术通报 2010(4) 3.王蔚芳.李青梅.郭军庆.雷霁霖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技术及其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前景[期刊论文]-渔业

免疫胶体金检测

胶体金免疫试纸技术在食品兽药残留检测中应用 摘要:动物产品中兽药残留是威胁人体健康和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虽然检测兽药残留的方法很多,但皆因其设备昂贵、操作繁琐、费时而受到限制。而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因其快速、灵敏、简便等特点,在兽药残留检测中广泛研究与应用。论文就胶体免疫层析法的原理,在兽药残留检测中研究应用以及发展前景做了较为详细的阐叙。 关键词:胶体免疫层析法;兽药残留;检测 引言 在残留毒理学意义上比较重要的兽药,按照用途主要有抗微生物类、驱虫类、抗球虫和抗原虫药物、抗生素类生长促进剂、合成代谢荷尔蒙类生长促进剂等[1]。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兽药残留检测方法是先采用一种简便的方法对待检样品进行快速初筛,再采用准确性更高的方法对初筛为阳性的样品进行确证分析[2].国内食品受兽药污染问题严重,国家和政府对此已做了大量的投入,但执行情况仍不尽人意,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快速、灵敏、简便的检测方法[3]。薄层层析、ELISA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检测技术,由于上述方法需借助仪器设备来完成检测过程时间较长不适宜现场快速检测。近年来,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因操作简单,不需辅助仪器和试剂,3~5分钟出结果,并可肉眼判断等特点。因此它在大批量兽药残留现场和初筛检验中得到研究与应用。 1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胶体金(colloidal gold)是氯金酸( chloroauricacid)的水溶液,是氯金酸在还原剂如白磷、柠檬酸三钠等的作用下,聚合成特定大小的金颗粒,并由于静电作用成为一种稳定胶体溶液。由于胶体金颗粒具有高电子密度的特性,且颗粒聚集达到一定密度时,出现肉眼可见的粉红色斑点,因而可以作为免疫层析试验的指示物。因此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是一种以胶体(红色)作为示踪标记物[4]。让其与蛋白质等各种大分子物质结合,再利用抗原抗体反应以达到检测目的的一种新型的免疫标记方法。GICA主要包括夹心法和竞争抑制法,夹心法包括双抗体夹心法测抗原和双抗原法测抗体,主要用于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的检测[5]。竞争抑制法主要用于兽药残留、类固醇、农药等小分子(抗原)的检测[6]。 1.1胶体金试纸条 胶体金试纸条一般由样品垫、金标垫、层析膜、吸水垫四部分组成。层析材料有硝化纤维膜(NC)、聚酯膜、尼龙膜和PVDF膜等,根据试验需要可选择不

胶体金试纸加速老化试验原理及方案设计设计设计

胶体金试纸加速老化试验原理及方案设计点击次数:305 作者:Tombacon 发表于:2008-08-20 13:49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来源:丁香园 你制作的胶体金试纸保质期有多长, 1年, 2年? 难道我要将试纸放置两年以后才知道质量是否过关? 为了解决保质期的问题,我们设计了将试纸放置于高温环境下烘烤的加速老化试验。然而这个实验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明确的技术资料,大多数文献资料里面只有 "37度2个月=常温下2年", "45度一个月=常温下2年" 的一个概念描述,那么这个实验的原理是什么,是否真的如以上所说。实验应该如何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至。 一、原理 37度或45度老化试验的原理是什么? --------阿伦尼乌斯公式;Arrhenius equation 由瑞典的阿伦尼乌斯所创立,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常数( k )对温度( T )的依赖关系的经验公式。公式的演算和背景分析,请大家自己GOOGLE. 公式如下: d(In k)/dT=Ea/RT2 (这个2, 是T的平方,论坛里不知道怎么搞上去) Ea为表观活化能,R为摩尔气体常量。变化趋势为T增大,一般k也增大。 Ea 约等于19.5 Kcal/mol. 于是计算出对应的温度与老化天数关系。全部数值以一年稳定性情况对比。 温度/天

85.2/1.2 80.2/1.8 74.9/2.7 70.1/4.0 65.0/6.0 60.1/9.3 55.1/14.6 50.1/23.0 45.0/37.5 40.1/64.4 37.0/91.0 30.1/193.0 25.1/343.7 22.1/494.8 20.1/616.7 15.1/1145.3 12.0/1688.4 提取我们经常用的数值温度/天 25.1/343.7 37.0/91.0

胶体金的制备及其应用

胶体金的制备及其应用 胶体金溶液是指分散相粒子直径在l—150 nm之间的金溶胶,属于多相不均匀体系,颜色呈桔红色到紫红色.胶体金作为标记物用于免疫组织化学始于1971年,Faulk等应用电镜免疫胶体金染色法(IGS)观察沙门氏菌,此后他们把胶体金与多种蛋白质结合.1974年Romano等将胶体金标记在第二抗体(马抗人IgG)上,建立了间接免疫胶体金染色法。1978年geoghega发现了胶体金标记物在光镜水平的应用。胶体金在免疫化学中的这种应用,又被称为免疫金.之后,许多学者进一步证实胶体金能稳定又迅速地吸附蛋白质,而蛋白质的生物活性无明显改变.它可以作为探针进行细胞表面和细胞内多糖、蛋白质、多肤、抗原、激素、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精确定位,也可以用于日常的免疫诊断,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因而在临床诊断及药物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已受到广泛的重视.目前电镜水平的免疫金染色(IGS),光镜水平的免疫金银染色(IGSS),以及肉眼水平的斑点免疫金染色技术日益成为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的有力工具. 一、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基本原理 氯金酸(HAuCl4)在还原剂作用下,可聚合成一定大小的金颗粒,形成带负电的疏水胶溶液。由于静电作用而成为稳定的胶体状态,故称胶体金。胶体金颗粒由一个基础金核(原子金Au)及包围在外的双离子层构成,紧连在金核表面的是内层负离子(AuC12-),外层离子层H+则分散在胶体间溶液中,以维持胶体金游离于溶胶间的悬液状态。 胶体金颗粒的基础金核并非是理想的圆球核,较小的胶体金颗粒基本是圆球形的,较大的胶体金颗粒(一般指大于30nm以上的)多呈椭圆形。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胶体金的颗粒形态。胶体金标记,实质上是蛋白质等高分子被吸附到胶体金颗粒表面的包被过程。吸附机理可能是胶体金颗粒表面负电荷,与蛋白质的正电荷基团因静电吸附而形成牢固结合。用还原法可以方便地从氯金酸制备各种不同粒径、也就是不同颜色的胶体金颗粒。这种球形的粒子对蛋白质有很强的吸附功能,可以与葡萄球菌A蛋白、免疫球蛋白、毒素、糖蛋白、酶、抗生素、激素、牛血清白蛋白多肽缀合物等非共价结合,因而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验中成为非常有用的工具。 免疫金标记技术(Immunogold labelling techique) 主要利用了金颗粒具有高电子密度的特性,在金标蛋白结合处,在显微镜下可见黑褐色颗粒,当这些标记物在相应的配体处大量聚集时,肉眼可见红色或粉红色斑点,因而用于定性或半定量的快速免疫检测方法中,这一反应也可以通过银颗粒的沉积被放大,称之为免疫金银染色。 二、胶体金的特性

胶体金应用

胶体金应用 摘要:胶体金因而具有胶体的多种特性,特别是对电解质的敏感性。电解质能破坏胶体金颗粒的外周永水化层,从而打破胶体的稳定状态,使分散的单一金颗粒凝聚成大颗粒,而从液体中沉淀下来。某些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有保护胶胶体金、加强其稳定性的作用。呈色性微小颗粒胶体呈红色,但不同大小的胶体呈色有一定的差别。最小的胶体金(2~5nm)是橙色的,中等大小的胶体金(10~20nm)是酒红色的,较大颗粒的胶体金(30~80nm)则是紫红色的。 关键词:胶体金应用 正文: 1、胶体金在电镜中的应用 应用金探针的各种免疫标记方法的基本技术是相似的,即首先使用特异性一抗与细胞待测抗原结合,然后用金标记的二抗定位一抗。此为间接法。若直接用金标记一抗,即为直接法。[1] 胶体金应用电镜水平的研究最早,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其最大优点是可以通过应用不同大小的颗粒或结合酶标进行双重或多重标记。直径为3~15nm 胶体金均可用作电镜水平的标记物。3~15nm 的 胶体金多用于单一抗原颗粒的检测,而直径15nm 多用于检测量较 多的感染细胞。 胶体金用于电镜水平的研究,主要包括:①细胞悬液或单层培养中细胞表面抗原的观察。②单层培养中细胞内抗原的检测。③组织抗原的检测。

金标记在电镜水平的应用,主要方法包括:包埋前染色、包埋后染色、免疫负染色、双标记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等。[2] 2、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胶体金免疫层析就是以胶体金为标记物对目标物进行定性或定量测定的侧向免疫层析方法。最适合免疫检测的胶体金粒径在 20~40 n m[3],该粒径范围的胶体金呈现红宝石色。其在碱性条件下带负电,可与蛋白质通过静电和疏水作用相互结合,并且不影响结合物的生物活性。应用胶体金的这些特点,人们建立了 GICA 方法。该方法的优势渐渐被人们熟识并被大量运用到各种样品的检测。这些优势包括:① 开发成本低:试纸结构简单,耗材、生产设备等成本不高;相对易于制造,易于大批量生产;② 使用较简便、快速[3] 3、胶体金在光镜中的应用 胶体金颗粒本身呈红色,其高密度及红色特征可以用于光镜研究。[1]胶体金同样可用做光镜水平的标记物,取代传统的荧光素、酶等。各种细胞涂片、切片均可应用。主要用于:①用单克窿抗体或抗血清检测细胞悬液或培养的单层细胞的膜表面抗原。②检测培养的单层细胞胞内抗原,③组织中或亚薄切片中抗原的检测。[2] 4、胶体金在流式细胞仪中的应用: 应用荧光素标记的抗体,通过流式细胞仪计数分析细胞表面抗原,是免疫学研究中的重要技术之一。但由于不同荧光素的光谱相互重叠,区分不同的标记困难,因此必须寻找一种非荧光素标记物,用于流式细胞计数。这样可以同时进行几种标记。该标记物必须能够改变散射

胶体金使用问答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盒 1、问:食品安全速检测试纸的优势是什么? 答:1、检测速度快、且具有一定的灵敏度和转移性 2、结构简单、携带方便,非常适合现场快速检测 3、操作简单,使用者不需专门培训就能掌握 4、价格便宜,不需要检修维护,一次性使用。 目前试纸法已广泛应用于食品、水质、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 2、问: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盒的检测方法是什么? 答: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盒采用的检测方法来源于国际法、教科书中经典的分析方法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并结合现场条件进行简化和改良。检测的灵敏度、稳定性、可靠性均达到食品卫生评价标准的要求。已研发出包括甲醛速测试剂盒、二氧化硫速测试剂盒、亚硝酸盐速测试剂盒、蛋白质速测试剂盒、苏丹红速测试剂盒等在内的60多种速测试剂盒。 5、问:胶体金检测卡的优势是什么? 答:1、方便快速、所有反应能在15分钟内完成 2、成本低、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 3、应用范围广,可适应多种检测条件 4、准确、假阳性率低 5、标记物稳定,标记样品在4℃贮存一年以上,无信号衰减现象。 6、胶体金本身为红色,不需要加入发色试剂,对人体无毒害。 一般企业会用自己检测与外部有资质的结构测试相结合,因为样品数量巨大,如果均外部测试,意识费用非常高,二是送样、检测、获得结果的周期长,效率低,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所以自检也是顺应企业高效节约的宗旨,对自己用检测出值得怀疑的样本再送检测机构检测

ELISA 试剂盒常见问题 ELISA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抗原和抗体测定。但ELISA测定中影响因素较多,而且其操作中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在检测过程中除正常反应外,有时常见到一些错误的结果。引起ELISA测定错误结果的原因主要有:①标本因素;②试剂因素;③操作因素。下面就一些常见ELISA操作过程中的问题一一分析。1.样品稀释 酶联免疫反应是一种敏感性很高的反应,如果血清不稀释,不可避免会产生很强的非特异性反应,出现假阳性。因此,国外检测血清抗体的试剂盒,均规定将血清稀释至适当的倍数,以降低非特异性反应,使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充分体现出来。一般产品的样品稀释倍数均通过大量试验确定,以保证试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但是,有些用户未能严格按使用说明书操作,如某些产品应取10μl样品进行稀释,个别用户取5μl甚至1μl样品进行稀释,由于吸嘴上不可避免地沾有样品以及微量移液器的精度不够,因此造成样品稀释倍数不准确,检测结果出现问题。 2.试剂盒平衡 试剂盒中所有试剂和板条均应在试验前平衡至室温(约25℃),一般需在室温放置20~30分钟以上。平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