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政策第7.8.9.10章

公共政策第7.8.9.10章

公共政策第7.8.9.10章
公共政策第7.8.9.10章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

第一节公共政策执行的意义、原则与模型

1、政策执行的含义与规定性

含义:

是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政策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也就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对公共政策执行,政策科学学者的说法主要有:

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

琼斯

爱德华兹

蒙特卓伊和奥图尔

林水波、张世贤

斯诺和特里林

2、政策执行的规定性和特点:

目标的导向性

内容的务实性

实施上的灵活性

时间上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影响的广泛性

3、政策执行在政策活动及其存续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政策执行是解决政策问题、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

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方案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政策执行结果是后续决策的基本依据

4、政策执行的原则与政策变通

政策执行的原则:

政策执行的总原则就是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原则:

计划周密

执行准确

灵活创新

全局与局部兼顾

5、政策变通:

含义:

就是原则性、时效性和灵活性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要确保政策的合理变通,必须注意如下:

把握政策的基本精神

摸清实际情况

上清、下清有机结合

6、政策执行的理论与模型

过程模型(p281):美,史密斯,首先提出的一个分析政策执行因素及其生态一执行理论模型,故又成“史密斯模型”;

互适模型(p282):美,麦克拉夫林,代表作是写于1976年的《互相调适的政策实施》循环模型(p283):美,雷恩和拉宾诺维茨,1978年,雷恩—拉宾诺维茨模型

博弈模型(p284):美,巴德克为代表,以完全理性人为假设前提,认为在冲突和竞争的

情况下,每一参加者的选择都遵循最大收益—最小损失原则

系统模型(p284):美,霍恩和米特提出的一个政策执行模型,又称“霍恩—米特模型”综合模型(p285):美,梅兹曼尼安和萨巴提尔提出的,又称“梅兹曼尼安—萨巴提尔”模型

第二节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和手段

1、政策执行主要包括:

政策宣传p287

政策分解p288

物质准备p288

组织准备p289

政策实验p290

全面实施p291

2、政策执行再决策:

含义:

指公共政策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对现行决策方案做坐的补充或修正

主要依据:

主要任务、目标、路线的变化

政策环境的变化

人们认识的深化

政策偏差的产生

政策副作用的产生

分类:

现场再决策和反馈再决策

常规决策和非常规决策

突破型再决策和跟踪型再决策

原则:

实事求是原则

时效性原则

信息原则

民主原则

总结经验、开拓创新的原则

宣传解释的原则

动态原则

作用和意义:p295-296

再决策有利于纠正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

再决策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执行取得更好的效果

再决策有利于后继政策的科学制定

3、政策执行的资源与手段

资源:

经费和人力

信息

权威

执行保护

执行手段:

行政手段p297

法律手段p298

经济手段p298-299

思想引导手段p299

第三节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正

1、政策执行偏差

含义:

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并且,他是以原则性为基础的,遵循政策的精神实质,保持政策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表现形式:

象征式政策执行

附加式政策执行

残缺式政策执行

替代式政策执行

观望式政策执行

照搬式政策执行

产生的主观原因:

执行者的认知缺陷

执行者的利益驱使

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

执行准备不充分

产生的客观原因:

政策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政策质量低劣

政策环境的变化

利益集团的压力

政策资源的不足

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我国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p305

2、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

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第一节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用途与主体

1、什么是公共政策评估

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考察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的效率、效能、效益及价值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而现代意义的政策评估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

政策评估本质上是价值评估,而价值评估的重要内涵则在于其政治本质。

2、公共政策评估的目的与用途

目的:

(积极)评估是把握政策活动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实际关系是一种手段,是公共机构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工具

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通过政策评估来获取政策结果的系统信息

(消极)P320

用途:

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

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依据

政策评估是合理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的认识基础

政策评估是进行政策教育的重要方法

政策评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3、公共政策的评估者

公共政策评估者是公共政策评估的主体。而政策评估首先必须对评估者的基本目的和用以评估的价值观以及其自身的素质加以评估,以选择适当的评估者;

4、专业机构和人员

指专职从事政策评估,具备政策评估的专门理论、知识与技术的机构和人员。

5、政策对象

指可以通过自身感受和彼此沟通,对政策效果做出评估

6、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

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p324-325

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p325-326

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p327328

第二节公共政策评估的过程、标准和影响因素

1、公共政策评估的过程和步骤

(1)评估准备阶段

确定评估对象

制定评估方案

准备评估条件

(2)评估实施阶段

(3)评估总结阶段

2、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

评估标准是指依据政策目标设立的可供比较的指标或准则;

从政策评估标准的具体内容来说,事实标准大致有:政策效率、政策效能政策效益

3、价值标准如下: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健康发展

社会公正

4、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

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

政策影响的广泛性

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重叠

政策主体有关方面人员的抵制

评估者主观动机上的错误

政策信息系统的不完备

政策评估所需经费获取不易

决策目标的意识形态性

第三节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

1、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是指在政策评估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他是政策评估赖以实现的手段,是政策评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最常见的方法:

过程对比法p339-343

价值分析法p343-346

第四节公共政策的监控

1、公共政策监控的含义、机制与功能

含义:

是政策过程的一项重要环节和功能性活动,在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环节中,由于政策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和素质,加上信息资源的不充分、意外事故等,直接影响到政策本身的质量及其执行结果。

机制:

立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政党对政策的监控

利益集团对政策的监控

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对政策的监控

功能:

政策监督是政策监控的功能活动之一

2、公共政策监督

含义:

指政策监控主体以一定的制度、法规为依据,对政策系统的运行包括政策的制度、执行、评估与终结等活动进行监视和督促的行为。

我国目前的政策监督系统主要有: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和各民主党派

各级行政机关的主官部门或综合管理部门

纪检、监察部门

审计、统计部门

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

政策监督的步骤:p349

建立必要的制度、法规,明确监督职责

监督政策系统的运行情况

对违背、践踏现行政策的行为予以惩处,纠正政策偏差

3、公共政策控制

含义:

指政策监控为了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政策的有效执行,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发现与纠正的行为

政策控制的程序:p350

确立标准

衡量绩效

纠正偏差

第九章公共政策的持续、终结与周期

第一节公共政策的持续与变动

1、政策均衡

与政策持续的关系

公共政策的持续稳定性是公共政策有效地调节社会行为的基础,因此经过评估认为是好的、可行的政策就应该继续得以实行。

特征:

政策均衡意味着社会力量对比的势均力敌

政策均衡意味着政策具有高度的合法性

政策均衡意味着政策体系内外的协调均衡

政策均衡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2、政策持续

含义:

指一个处于均衡状态的现行政策由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

得以实行

政策持续的具体原因:

公共政策所指向的问题仍未解决

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均衡

目标具有长期性

执政者的长期稳定

3、政策变动的断裂型和渐进调整型

断裂型的政策变动:

意味着原政策的中断或终止,它可能被废除,也可能通过创新,使原政策的原则和精神在新政策中得到体现。

4、政策调整

基本内容:政策补充、政策修正、政策终止

原因:决策者的价值取向、政策环境、政策资源

内容:主体调整、客体调整、目标调整、方案调整、关系调整

矛盾:政策调整的本质特征是渐进性的,政策调整指的就是渐进调整型的政策变动。(美)林德洛姆对公共政策理论的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渐进决策模式

5、政策变动遵循渐进调整路线的原因:

利益刚性的限制

现行政策的制约

公共意志的趋中

变革成本的约束

人类理性的局限

社会稳定的需要

第二节政策终结

1、政策终结

含义:

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对象:

功能组织

政策计划

方式:

替代合并

分解缩减

作用:

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

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

可以避免政策僵化

可以促进政策优化

推动政策终结的力量:

反对决策者

明智领导者

锐意改革者

政策评估者

阻碍政策终结的力量:

政策制定者

政策执行者

政策受益者

克服阻力、顺利完成终结的策略:

重视说服工作、消除抵触情绪

注意因势利导,营造有利气氛

公共评估结果,争取支持力量

废旧、立新并举,缓和终结压力

通过试探试点,避免矛盾激化

终结必要部分,减少终结代价

第三节政策周期

由于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分为:

阶段性政策周期,由(美)琼斯提出

功能性政策周期p376

反复性周期,指的是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同样或相似的政策过程有规律地反复出现。

政策周期的研究意义:

政策周期研究是完善政策科学学科理论体系的需要

政策周期研究是促进公共政策决策科学化的需要

政策周期研究是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的需要

政策周期研究是保障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需要

第十章公共政策的研究及其应用

第一节公共政策研究组织

1、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特征、宗旨和类型

特征:

以改进政策制定为目标,从而产出高质量的政策服务方案。这是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首要特征

政策研究组织是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学者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前政治活动家、前高级公务员组成的智囊型的群体

政策研究组织实行学科分类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政策研究组织坚持研究、教学、开发三位一体;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并重

政策研究组织尤其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

政策研究组织必须尽可能地与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宗旨:

帮助决策者发现问题、确定目标。这是决策者的首要目标,也是政策研究组织的基本任务之一

为决策者拟制、评估备选政策方案

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测和反馈

构建分析模型和相关理论,发现公共决策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联系或相关性

类型:

官方的政策研究组织

半官方的政策研究组织

民间的政策研究组织

2、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体制和作用

政策研究组织大都建立了一套卓有成效的组织及领导体制,大致有如下几种模式:直线型、职能型、直线参谋型

体制:

内部管理体制,政策研究组织一般采取理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

对外组织体系

作用:最主要的职能和作用就是为决策者货掌权者服务

作为咨询性参政机构,政策研究组织想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

作为知识的积累者和创造着,政策研究组织提供新的思想和观念

作为评估性机构,政策研究组织提供有关政策结果的信息

作为人才成长、储备的机构,政策研究组织源源不断地想政府输送高质量的官员和专家作为宣传性机构,政策研究组织可以通过制造舆论的方式来传播其思想和观点

3、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研究风格

研究风格:

立足现实,着眼未来

价值取向上的科学诉求

研究成果的文本化

研究方法上的多远化

跨学科研究

政策研究组织在研究方法上特别注意强调如下几个方面:P390

第二节公共政策的分析和预测

1、公共政策分析的意义、要素和原则

意义:主体包括职业政策分析人员和决策者

通过整合性与科技性的分析,发现问题的要害和症结所在

减少决策失误

改善公共部门在决策上的低效状况

增强决策的预期性和取向性

要素:

问题

目标

方案

模型

评估标准

实施效果

环境

信息

原则:

民主化原则

系统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

分合原则

预测性原则,预测是政策制定的灵魂

公共政策分析过程模式p395-396

麦考尔—韦伯分析模式,认为政策分析中常见的形式是规范性分析与描述性分析。

沃尔夫分析模式,讨论了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侧重于实施前政策方案的确定过程邓恩分析模式,侧重从政策信息的转换过程去研究公共政策分析过程的基本模式

公共政策分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p398-399

(1)应然与实然的关系—政治哲学是公共政策主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2)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宏观政策是方向性的,它决定事物的性质并为次级的微观制而成提供政策的合法性和政策依据;微观政策则构成了宏观政策的操作基础,保证宏观政策的现实化;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需要注意做好量化分析,不能忽视定性方法的有效性,在大部分政策分析过程中,理想的做法是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互为补充、相互印证。(4)现实与未来的关系

2、公共政策分析的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最早由美兰德公司在二战提出

什么是系统分析:

系统是系统分析的基础概念。从根本上将,公共政策分析中的系统分析,是一种根据公共政策客观具有的系统特征,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结构以及系统与环境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求得优化的整体目标的现代政策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的特征:p401

系统分析的内容:

环境分析、目标分析和结构分析

系统分析的作用(系统分析是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

积极作用:p403

消极作用:系统分析本身仅仅是政策研究及政策分析方法中的一部分,最多是后者的定量分析模型和技术的主要部分,而并非政策研究及政策分析方法的全部,

3、公共政策分析的现代定性方法

定性方法被归为现代公共政策分析的“软”技术。指人们依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综合运用逻辑思维,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性质的分析、判断、进行政策分析和决策的一种技术方法。对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决策目标,择定和评价行动方案等都具有重大作用。主要是通过组建专家咨询、论证组织。现代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定性方法的和谐是专家技术或智囊技术,主要依靠政策分析和决策的参与者的知识、经验和判断。

4、对现代定性方法的基本评价

现代定性方法是在科学的理论和一系列学科群的基础上建立的

依靠众多的专家或专家团、充分发挥群体的之后和知识优势,通过学科交叉和知识、经验的互补到专家群体的智力激荡的思维共振,以提高决策的创造力

现代政策分析中的定性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规范化、程序话特征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方法,已充分利用专家群体的创造力

现代政策分析中的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硬技术)日益相结合

5、定性软技术的优点:

定性方法弥补了定量方法存在的不足

定性方法通用性大,尤其适用于战略性政策分析以及非规范化的公共政策的分析

定性方法有利于调动专家、智囊团的积极性,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6、定性分析技术的弱点:

由于定性分析主要是对事物性质的判断,因此决策方案可能不够准确和具体

由于定性分析与研究人员的直觉和个性联系密切,且社会文化、政治因素在定性判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它往往制约人们政策选择的理性程度

7、价值分析

(1)含义:是研究人员考察人民的社会价值观念及价值规范,并确定价值准则的分析过程与方法

(2)作用:

是政策分析的指导准则,而不是政策过程中的结果。因此,政策研究人员通过价值分析可以确定衡量和评价政策方案的基本的价值准则

有助于我们把握某种新的价值观念以及价值规范的形成过程,并在政策分析与政策制定中确立新的价值准则

建立在价值分析基础上的政策分析系统会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还能指导人们对政策作出新的选择

(3)方法:

对作为价值观念外在表象的行为方式和需求结构进行研究

对价值观念的各个方面

对规范性的价值体系进行分析,寻求价值规范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价值分析的具体方法(p407)

8、可行性分析

制定公共政策的目的就是解决特点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公共政策的实施方案必须具有可行性。

(1)内容:经济上的可行性、政治上的可行性、行政上的可行性、法律上的可行性、技术上的可行性(上述五种可行性是相互联系的,其中一种可行性不成立,都会降低其他几种可行性。公共政策的可行性分析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

9、超理性分析

公共政策的分析和制定过程是一种复杂的过程。现代公共政策理论主张,政策分析过程应当是理性的过程、明晰的过程。但在实际上,这一过程经常是超理性或模糊的。

(1)超理性分析的合理性与必然性p410

(2)超理性的过程:(p410美,R.M.克朗,表10-1超理性过程)

10、创造性分析方法

(1)含义:

在公共政策分析过程中,建立在专家直接判断、灵感和类比等形式基础上的创造性分析方法的应用非常广泛。创造性分析方法实际上市对一些典型的公共政策定性分析方法的统称。

(2)常用的创造性分析方法:

个人判断法:指依靠专家个人对政策问题及其所处环境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政策方案及其可能产生的结果等作出自己的判断的一种创造性政策分析方法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常用的专家会议法,是1948年(美)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它可以用提供关于政策问题的潜在解决办法的建议(采用头脑风暴的良好环境和优点p412)

德尔菲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1948年由兰德公司研究人员首先发明,以古希腊神话中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地址“德尔菲”命名。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基本原则:匿名原则、循环往复原则、控制反馈原则、团体回答统计原则、专家共识原则)

脚本写作;主要是一种交流手段

运筹博弈;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是研究多人决策问题的理论,它被设计用来帮助我们理解所观察到决策主体相互作用时的现象、博弈论起源于军事领域。现代博弈论的诞生于1949年美诺伊曼和摩根斯坦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的问世为标志。

运筹博弈是由人参与的模拟活动,博弈的局中人(参与者)通过扮演各种角色来相互影响,从而模拟个人、团体货社会经济部门的抉择行为

辩证分析方法:

是人类很早就开始使用并进一步精心锻造的思维工具,而且近来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包括两面思维方法、模糊分析方法、灵活变通的分析方法(p415-416)

11、公共政策分析的定量方法

理性分析以及以理性主义为其哲学基础及根据的低昂两分析方法,在公共政策研究货公共政策分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政策科学的一个主要方法论基础。

(1)理性及理性分析

定量方法及技术是建立在理性或合理性概念的基础之上的。这个概念是(德)马克思。韦伯最先提出。

理性分析方法是一种强调逻辑推理和精确的数学计算的方法,其最典型的体现和发簪就是定量的分析方法及其技术的形成

用理性化的观点和方法看待、分析和解决政策问题,成为现代公共政策分析方法的主要特征之一

林德布洛姆将理性主义模式的要点概括为p419

理性主义模式的弱点:忽视了公共政策分析过程的复杂性,片面夸大理性方法尤其是定量分析方法的作用,在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的实践中造成了相当的误区、困境和消极后果

(2)定量分析方法的作用和局限性

作用:p420

局限性:p420

12、定量分析方法的分类

克朗将定量分析技术分为确定性分析技术和随机分析技术 (p422-423)

按照那格尔和米尔斯的说法,数学最优化方法以运筹学、管理科学和决策学为基础,它既与数学和工程学有关,也与商业管理有关;数学最优化方法有各种形式,常见的有报酬矩阵、决策树、最优化水平曲线、微分曲线和函数曲线

计量经济学方法则以经济学和统计学为基础,这种方法强调统计回归分析,常被用来进行预测

13、公共政策预测

含义:就是政策研究人员运用预测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已有的信息,对未来各个政策领域和各个阶段政策的需求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并对未来产生影响的过程。

必要性:

避免或减少政策失误是政策预测得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理由

政策预测可以为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政策预测可以为经济的发展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

分类:

时间尺度分类,短期、中期和长期

铵方法的不同,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

按功能与性质分类,目标性预测和探索性预测

按政策涉及范围分类:宏观、微观、中观

内容:

公共政策实施的总体环境和具体条件预测。这是政策预测首先进行的工作,也是客观基础;公共政策的绩效预测

公共政策实施的社会心理因素预测

对政策系统内的各部分的互动、配套和协调情况进行预测

步骤:

确定政策预测目标

进行政策环境的现状调查

确定公共政策的合理结构

选择政策预测方法

对政策预测的结果进行论证

方法:

(1)趋势外推法,属于定量预测方法,是一种根据公共政策的发展趋势进行政策预测的方法,以实际资料和事物发展的连续性为依据的。其缺点是对于长期政策进行预测的可靠性较差

(2)专家评估法,是一种传统的预测方法,缺点是易受心理因素的影响

(3)模型预测法,是一种利用模型和模拟方式进行政策预测的方法

(4)动态分析法,又叫历史分析法,立足于对公共政策历史和现状的深入分析,从下向上的进行预测

第三节公共政策咨询

1、公共政策咨询

含义:

指咨询人员根据政策主体或对象的需要,以其专门的知识。运用现代分析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预测和评估,客观地、独立地提供最佳的或几种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为咨询者提供服务的活动、

类型:

决策咨询

政策信息咨询(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综合性,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

作用:

帮助决策者准确地判断政策问题,确定决策目标

帮助决策者科学地择定政策方案,并对政策方案的实施进行监控

有效地保证政策效果,减少决策失误

2、决策咨询

必要性:p432-433

功能:

研究咨询功能(决策咨询的首要功能)

参与决策的功能

政策协调功能

人才开发功能

特点:

综合性

法治化

公共性

时效性

相对独立性

3、政策信息咨询

基本原则:

准确全面的原则

客观公正的原则

最小努力的原则

优势放大的原则

功能:

社会大脑功能

信息传播功能

决策支持功能

方法:p438-440

政策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利用和反馈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宁骚版笔记

《公共政策学》宁骚(2010最新版)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 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 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 ※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一)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 1、具体的个别政策; 2、政策群和政策链: (1)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2)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3、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 的本质和属性。 (二)政策系统。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 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 结构 (三)政策过程: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决策行为是一个有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环节或程序组成的完整的政策过程;即决定做什么,做什么;政策过程是一个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即分析如何认定,解决问题,哪些因素对方案的实施造成影响,结果是否一致及其造成的主要原因等。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程序的设计: 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 2、确定假设 3、收集系统资料 4、资料分析 5、做操作性研究 6、撰写研究报告 (二)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1、一手资料的收集: (1)定量的一手资料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2)定性的一手资料收集方法:①无结构访谈法②实地观察法③非参与观察法④参与观察法 2、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有:①内容分析法②二次分析法③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八章 公共政策的执行与有效性)【圣才出品】

第八章公共政策的执行与有效性 8.1 复习笔记 一、公共政策执行概述 1.政策执行与政策运行 (1)政策执行的含义 政策执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2)政策执行的分类 ①按政策执行主体的权力来源,可分为依权执行、授权执行和委托执行; ②按政策执行主体的态度,分为积极的政策执行和消极的政策执行,即作为和不作为;③按政策执行方式,分为强制性执行和非强制性执行; ④按政策执行受法律约束的程度,分为羁束和自由裁量两类。 (3)政策执行的主要特点 ①政策执行是一种活动或行动的过程。其目的是试图将既定的政策目标由一种法权的规定性变为一种可供观察、可供比较的实际结果。 ②政策执行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或行动。通过组建机构,召集人员并获取必要的授权方式形成组织特有的力量,进而依靠组织的力量有计划地实现政策决定规定的政策目标。 ③政策执行是一种法权活动或行动。向社会公众解释政府的既定政策,要求社会公众遵从法律并与政府一道执行法律。 ④政策执行是一种广泛的活动或行动。综合利用信息、资讯、沟通、权力、财政等政府手段

推进政策执行。 ⑤政策执行是一种持续的活动或行动。在一个动态发展的进程中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政策目标。 ⑥政策执行是一种追求政策效果的活动或行动。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政策目标为最高的价值判断标准,但以不违反法律为限度。 ⑦政策执行是一种需要不断总结来自实践的经验教训、不断修正行动策略的活动或行动,强调在既定的政策规定性的条件下,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工作方式和方法。 (3)政策运行 政策运行是指从政策产生到政策实施、政策终结,包括旧政策消亡、新政策产生的周而复始的运转过程。 ①政策运行是一种“生命”过程,是由政策制定、采纳、执行、调整和终结等环节构成的、有始有终的行为过程; ②政策运行是一种进化发展过程,每一次政策运行的终结都是新的政策运行的开始; ③政策运行也是信息、能量在政策系统内外交流的过程,政策的周期性运行并不意味着政策系统自身的封闭性,相反具有相当的开放性。 (4)政策运行理论及运行周期模式 政策运行是一个与政策执行相似而又有重大区别的概念。政策运行理论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政策科学学者对政策运行周期化、阶段化分析、研究基础上提出和发展起来的。60年代末期,美国政策科学学者开始从为决策者草拟、提供各种政策方案的“趋前”分析,向对现有政策进行研究与修正的“趋后”分析转移,提出了“政策周期”概念,用以分析政策经过制定、实施、评估阶段,并最终走向“政策终止”的运行过程。这种政策运行周期的分析方法与理论,在整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占据上风,至今仍为很多政策科学学者赞

公共政策的具体表现形式

(第一章绪论)第二节公共政策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 1.国会立法是公共政策最基本的形式。立法者(国会议员)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除了其授权于行政部门的决策以及法院制定的专门政策,几乎所有的政策必须通过立法规定。国会在宪法的“授予权力”和“默示权力”的限度内行使其立法权。随着一项议案的提出、审议、听证、通过,最终成为法律,标志着一项公共政策完成其制定过程正式出台。 2.总统是强有力的直接决策者。其决定往往是通过如下途径作出的:一是在内阁(某些国家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中央政府的名称。在内阁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阁是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某个政党单独组成,或由议会中构成多数席位的几个政党联合组成,由国家元首任命。)决策中具有独断权。就美国情况而言,宪法把行政决策权仅仅授予总统而不是委员会。据说,有一次林肯在全体内阁成员投票反对他的决定时宣布:“七票反对,一票赞成,决定通过。” 可见总统在行政决策中的地位。二是政府各部提出的政策倡议会源源不断地汇集到总统直辖机构这个行政系统的末端。总统决策一般包括这样几种类型:(1)立法倡议:总统每年要向国会提交国情咨文(建议叫做咨文)预算咨文和经济咨文,并就国防、科技、能源、环保、民权、福利等问题提出专门咨文。这些咨文虽然不是公共政策的完成形态,但它们作为重要的立法建议,实际上决定了国会的主要议事日程并最终成为国会的重大立法。 (2)立法否决:国会通过的立法须经总统签署方能成为法律。总统可以运用否决文书或议案搁置的方式行使其立法否决权。 (3)委托立法:国会依法把立法权委托给总统行使。“委托立法权”涉及范围很广,尤以处理对外事务和紧急状态时更为突出。在总统直接行使立法权的情况下,行政决策无须履行国会立法程序而直接以公共政策的形式颁布实行。 (4)外交决策:总统在外交事务方面处于支配地位,可以行使主权国家的“固有权力”。(国家主权又称主权,指的是一个国家独立自立处理自己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最高权力。主权是国家区别于其他社会集团的特殊属性,是国家的固有权利。这表现为:1,对内最高权,即国家对它领土内的一切人(享有外交豁免权的人除外)和事物以及领土外的本国人实行管辖的权力,有权按照自己的情况确定自己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制度;2,对外独立权,即国家完全自主地行使权力,排除任何外来干涉;3,自卫权,即国家为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侵略和威胁

公共政策终结理论研究综述

公共政策终结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政策终结是政策过程的一个环节,是政策更新、政策发展、政策进步的新起点。政策终结是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公共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对政策终结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政策资源的合理配置,更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政策绩效。本文简要回顾了公共政策终结研究的缘起、内涵、类型、方式、影响因素、促成策略以及发展方向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公共政策终结理论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公共政策,政策终结,理论研究 行政有着古老的历史,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行政所赖以治理社会的工具主要是行政行为。即使是公共行政出现之后,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也还主要是借助于行政行为去开展社会治理,公共行政与传统行政的区别在于,找到了行政行为一致性的制度模式,确立了行政行为的(官僚制)组织基础。到了公共行政的成熟阶段,公共政策作为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与传统社会中主要通过行政行为进行社会治理相比,公共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降低社会成本、调节社会运行等方面都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但是,如果一项政策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又继续被保留下来了,就可能会发挥极其消极的作用。因此,及时、有效地终结一项或一系列错误的或没有价值的公共政策,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的更新与发展、推进公共政策的周期性循环、缓解和解决公共政策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实现优化和调整公共政策系统的目标。这就引发了学界对政策终结理论的思考和探索。 自政策科学在美国诞生以来,公共政策过程理论都是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1956年,拉斯韦尔在《决策过程》一书中提出了决策过程的七个阶段,即情报、建议、规定、行使、运用、评价和终止。此种观点奠定了政策过程阶段论在公共政策研究中的主导地位。一时间,对于政策过程各个阶段的研究成为政策学界的主要课题。然而,相对于其他几个阶段的研究来说,政策终结的研究一直显得非常滞后。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有了明显的改善。70年代末,由于理论完善和现实政治生活的需要,政策终结研究开始被很多专业人士和学者关注。许多研究公共政策的学者对政策终结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使得政策终结成为政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政策终结研究的兴起,不仅有利于节约政策资源,促进政策优化,而且有利于从政策发展历程的逻辑上进一步完善作为政策过程基础性范式的政策过程阶段论。 一、公共政策终结的研究背景与兴起 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政策终结的研究在政策科学的发源地美国都是很少的。随着美国1994年国会大选使民主党凭借一篇关于精简政府的竞选纲领获得了两院的控制权以及其后美国再造政府运动的推展,需要终结的机构和过时的政策法规的增多,美国的研究者和政府官员都认识到了终结在美国政策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地位。政策终结的研究在美国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丹尼尔斯(Mark R. Daniels)在《公共项目的终结》一书中,对美国政策终结的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回顾,我们不妨作简要的介绍。 1976年,《政策科学》杂志出版了关于政策终结的一期特刊。作为这一特刊的编辑,巴达克(Eugene Bardach)在导言守首次力图对政策终结为什么出现、如何出现以及会遇到何种障碍等问题做出概括。他的“作为一种政治过程的政策终结”一文是这期特刊的主要文章。该文对“终结的形式,由谁支持终结,为什么终结很少被接受,怎样减轻终结的困难”等问题作了分析,他将终结看作政策采纳的一种特殊场合——采纳政策A,就意味着终结政

19.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科目二《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大纲

福建师范大学申请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考试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公共政策概论》课程考试大纲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参考教材(考生自备) 《公共政策分析》,厦门大学出版社,主编:吴立明;副主编:傅慧芳 二、课程纲要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概说 一、知识点 1.公共政策的界定 2.公共政策分析的历史沿革 3.公共政策分析的学科范式 二、考点 1.公共政策的界定 (1)公共政策的内涵 (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3)公共政策的类型 2.政策科学的诞生与发展 3.公共政策分析的学科范式 (1)政策分析的定义 (2)政策分析的学科性质 (3)政策分析的基本类型 (4)研究政策分析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一、知识点 1. 模型及分辨模型的有效性 2. 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3. 经济学的研究途径 二、考点 1.如何分辨模型的有效性 2. 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1)教材中涉及到的各模型主要代表人物 (2)系统模型、过程模型、团体理论、精英理论、制度理论、渐进主义等的主要观点及其对本学科的影响。 3. 经济学的研究途径

(1)教材中涉及到的各模型主要代表人物 (2)传统理性模型、有限理性模型、公共选择理论、取舍理论、福利经济学模型、新制度主义等的主要观点及简要评述。 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 一、知识点 1. 政策系统的构成要素 2. 政策系统的划分 3. 政策系统的运行 二、考点 1. 政策系统的构成要素 (1)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的含义。 (2)政策系统的构成要素 (3)政策主体的分类,主要掌握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的分类 (4)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的职权 (5)政策客体的立体运行层面 (6)政策环境的构成及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7)政策环境的特点 2. 构成政策系统的各子系统的含义及其内容,尤其是它们的作用。 3. 公共政策运行过程的特点 第四章公共政策制定 一、知识点 1.政策问题 2.政策议程 3.政策方案规划 4.政策方案合法化 二、考点 1.政策问题 (1)政策问题的概念、种类、特征 (2)美国学者帕顿和沙维奇提出的对政策问题界定过程 (3)政策问题认定的分析方法 2.政策议程 (1)政策议程、公众议程、政府议程的涵义 (2)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主要途径 (3)建立政策议程的策略 3.政策方案规划 (1)政策方案规划的概念 (2)政策方案规划的特征、原则、程序 (3)澄清和确定政策目标的困难 (4)政策方案设计的环节 (5)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评估包括的几方面内容 (6)政策方案抉择的要求与标准。 4.政策方案合法化 (1)政策合法化的途径 (2)行政机关政策合法化的形式

第8章现代公共政策执行

p 第8章现代公共政策执行 政策经合法化过程后,一经采纳即进入政策执行阶段。政策执行是政策生命过程最重要的环节,本章主要介绍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执行模型以及有效执行应具备的各种条件等。第1 节政策执行问题的由来 一、政策执行问题的提起及其重要性 二、政策执行的概念及其争论 政策执行的概念P27-28 政策执行的含义 什么是政策执行?简单地说,政策执行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政策被采纳后便是政策执行的开始,但此时已经合法化的方案仍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政策执行就是要把这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变成现实形态的东西。具体地说,政策执行本质上是遵循政策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为了实现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行为模式的过程,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各项活动。对政策执行的界定学术界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以描述。一个是行动学派,另一个是组织理论学派。所谓行动学派诚如查尔斯·奥·琼斯所言:“政策执行是将一项政策付诸实施的各项活动,在诸多活动中,要以解释、组织和实施三者最为重要。所谓解释是将政策的内容转化为民众所能接受和理解的指令;所谓组织是指建立政策执行机构,拟定执行的办法,从而实现政策目标;所谓实施是由执行机关提供例行的服务与设备,支付经费,从而完成议定的政策目标。”①可见行动学派十分关注政策作为行动指南的指导作用。行动学派的特征:P167 组织理论学派则强调执行组织机构的作用。 综合上述两种学派的观点,我们可以把政策执行理解为一个过程,它是政策执行者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通过建立组织机构,采取解释、实施、务、宣传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三、政策执行与政策效果 政策执行重在执行WTO规则 “入世”与我国的行政管理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成为WTO的正式成员,是已经决定了的事情,不会再有更改了。 “入世”对于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法,应当说是有着巨大影响的。但是,由于国内主流媒体仅将注意力集中在“入世”对经济的影响方面,是我们错误地认为,“入世”后我们的政府还是原样的政府,因此,我们的管理手段可以依然照旧,依然我行我素。 这是非常危险的认识;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将会遭至无法弥补的损失和无法挽回的损害。 WTO对成员国政府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成员国必须遵守WTO规则和政府承诺,否 则将遭至起诉。因此,“入世”首先应当是政府入世,是政府的规则和管理的入世。 众所周知,我国一直缺乏法治的传统,行政管理一直停留在低级水平上,仍然是僵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研究综述

第11卷第2期(总第80期)Vol.11No.2General No.80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ETROLEUM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XINJIANG 2010年第2期NO.22010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研究综述 洪园 (云南大学,昆明650091) 作者简介:洪园(1983—),女,广西南宁人,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要: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是政府运用其所掌握的政治权力, 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对全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过程。我国理论界从不同的学科视野和角度对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做了大量有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就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研究进行综合论述。 关键词:公共政策;制定;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406.17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重新认识和科学总结过去重大决策的严重失误,克服决策体制的弊端、决策过程的无序性以及决策手段的落后性,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成为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所谓公共政策是指公共权威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指定和选择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 公共目标, 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规范和指南。公共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过程的核心。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委托执行者, 应从确保公共利益的基本点出发来制定公共政策,加强和完善公众决策参与机制,保证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更加明晰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一、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的现状研究 我国理论界从不同的学科视野和角度对当代中国公共政策 制定做了有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可以发现,理论界对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研究成果还不算很丰富。公共政策制定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首要阶段,对整个政策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一项政策制定的正确与否往往是其实施成败的前提。许多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公民要求参与决策的意识逐渐增强,我国的公共政策体制已经向现代化的政策体制逐步迈近,譬如参与的形式逐步多样化、逐步推行政务公开等等得到了实现,但现代化的政策决策体制并未最终确立起来,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 经笔者梳理,就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现状研究作如下综述: 对于公众参与程度的研究,何祖洪认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公众作为公共政策 制定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参与的意识和要求也随之增强。在这种背景下,进一步明确公众参与的意义,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引 导公众有序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 推进政策民主化、科学化,提高决策水平,已成为现代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王小玉,高沛煊,刘兰兰认为,近年来,科技不断进步使传播手段日益现代化,促进了法律知识的普及,公民的民主观念明显增强,参政自觉性 不断提高, 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利的内部条件。关于参与方式的研究,谭颖、颜世磊指出,目前我国公民进入政策系统的方式大致有参与选举活动、听证会、信访、社会组织活动、政党活动以及利用网络、媒体等中介工具表达意见,通过这些制度性参与和非制度性参与等形式,公民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降低了决策风险,有利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 主化。但是,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还存在着障碍性因素。 ”梁巨龙叙述道,我国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正式渠道有两个:其一,人民通过选举人民代表和推荐政协委员的方式参与政策规程;其二,党和政府开设的来信来访、各种不定期的座谈会等等。 周丽君、张凤军认为,总的说来,目前我国政策制定过程呈现一种“内输入”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在依法治国方略的指引 下,我国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变 化主要表现为由政治运动式参与向分配性、 利益性参与发展,由单一的官方参与渠道向多样化民间参与渠道发展,由被动参与向 主动参与发展。实践中表现为水电涨价听证会、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评定中的问卷调查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公众参与。中国特色的公众参与正步入健康有序的轨道。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公众参与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 二、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的问题研究 以人为本、社会公正、和谐稳定等都是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然而,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偏离公共政策价值目标的现象。当前我国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贾金臻指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公共决策信息失真,偏离公共原则;二是违反程序导致决策失误,损害公共利益。我国的行政体系普遍存在着权力过大、闭门 决策的问题。没有监督和制约, 没有听证和预审,在决策制定过程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超越权限决策,是无法保证公共 利益的。三是公共政策价值取向偏颇, 违背公正原则。一些垄断性行业,比如民用航空和电信业出台违背市场规律的垄断性政策 谋取部门私利, 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以保护主义为价值取向,制定出一些损害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这些都是公共政策价值取向偏颇,违背公正原则的客观体现。 谭颖、颜世磊分析了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还存在着障碍性因素。其一,政府和公民对公民参与的认识存在误区。政府在促进公民参与的主动性不强,公民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甚至造成了公民心理上的政治冷漠和对政府的不信任。其二,公民组织发育不成熟。部分公民组织管理欠佳、自律性差、监督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利益表达组织化不足,公民对民间组织的认同度低,影响了公民通过民间组织参与政策过程的积极性。其 三, 制度化缺失。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是由政府精英代替人民进行利益的整合与表达,尽管很多地方政府和部门都鼓励公民参与 公共政策的制定, 但这都是以非制度化的形式出现的,并没有法律上的制度保障。 罗琳娜指出,目前我国公共政策制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公共政策系统及机构方面存在缺陷。如党 政政策的权力职责划分不甚明确, 人民代表大会及政府的政策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的党政部门间的协调合作有待加强;民间的政策研究组织不仅数量少且功能不全;地方某些部门仅仅 将政策研究组织作为一种摆设, 根本不能发挥作用。二方面公共政策研究系统的软件条件落后。人员分配不合理,合理, 此外,国家对于政策研究人员不够重视也直接造成了一些优秀人才的流失。三方面公共政策的逆境研究分析不够。我国在公共政策的逆境研究中也同样遇到问题,汶川地震是对我国公 共政策在逆境下的执行的一个很好的考验, 虽然尽可能地挽回了灾区人们的生命,但其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公共政策学者研究探讨。 梁巨龙将公民政策参与的困境分为:一、主体性困境,表现为公民缺乏参与意识。二、渠道性困境。目前,我国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正式渠道有两个:其一,人民通过选举人民代表和推荐政协委员的方式参与政策规程;其二,党和政府开设的来 · 4·

公共政策学宁骚版笔记

《公共政策学》宁骚版笔记 《公共政策学》宁骚(2010最新版)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 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 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 25 / 1 《公共政策学》宁骚版笔记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

※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一)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 1、具体的个别政策; 2、政策群和政策链: (1)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2)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3、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二)政策系统。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 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结构 (三)政策过程: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决策行为是一个有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环节或程序组成的完整的政策过程;即决定做什么,做什么;政策过程是一个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即分析如何认定,解决问题,哪些因素对方案的实施造成影响,结果是否一致及其造成的主要原因等。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程序的设计: 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 2、确定假设 3、收集系统资料 4、资料分析 5、做操作性研究 6、撰写研究报告 (二)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1、一手资料的收集: (1)定量的一手资料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2)定性的一手资料收集方法:①无结构访谈法②实地观察法③非参与观察法④参与观察法2、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有:①内容分析法②二次分析法③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25 / 2 《公共政策学》宁骚版笔记 (三)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1、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方法——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目标分析和结构分析; 2、公共政策的矛盾分析方法 3、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方法; 4、公共政策的比较分析方法;

第五章公共政策制定及合法化

第五章政策制定及合法化 主要内容 政策问题的产生与确认 政策议程的建立 政策规划 政策合法化 中国政策制定过程的特点与经验 政策制定(policy-making):是政策过程的首要阶段,是政策科学的核心主题。 广义的政策制定,(德罗尔)理解为整个政策过程,把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环节称为后政策制定阶段。——部分 狭义的政策制定,理解为政策形成或政策规划,指从问题界定到方案抉择以及合法化的过程。——普遍、本课件 政策制定过程包括三阶段:政策议程建立/政策方案规划/政策方案合法化 第一节社会问题与政策问题 一、社会问题的产生 1、社会问题的涵义 社会问题就是达到的状态与观察到的状态之间的距离。 2、社会问题基本特征

客观性、主观性、价值相关性、社会性、过程性、系统相关性 3、社会问题的分类 1)过失性社会问题:这类社会问题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范的一些过失行为。 2)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 4、社会问题产生 只有当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有影响的人物认为某种社会状况是社会问题时,它才是社会问题,其中权力因素起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另外,人们的主观认识、思想信仰、生活态度等价值因素在社会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政策问题的确认 1、政策问题的确认指对于政策问题的察觉、界定和描述的过程。 问题察觉是指某一问题被人们发现并引起政府关注的过程; 问题界定是指对问题进行特定解释的过程,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分类,目的是把问题情境转变为实质问题; 问题描述是指运用可操作性语言对问题进行明确表述的过程。 2、政策问题确认与政策决策者的分离是现代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特征。 政策问题确认的原则: 第一,问题描述应做到真实详尽,切忌人为夸大或缩小;第二,尽量缩短报告链条,减少报告层次。总之,以客观代替主观,以直接代替间接。

第二章 公共政策主体及其能力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主体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1.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二、单项选择题 1.( C )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A.非政府组织B.非营利组织 C.政府主体D.社会公众 2.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D )。 A.被管理者B.对立者 C.被统治者D.伙伴 三、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包括(ABCD )。 A.立法机关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D.执政党 2.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BCD )。 A.企业B.准公共政策主体 C.社会公众D.核心主体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主要包括(ABCED )。 A.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B.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 C.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D.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E.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四、问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主体体系。 答: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这些政策主体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各异。他们之间既非平起平坐的关系,也非从属关系。实际上,公共政策运作的整个过程就是多种力量相互博弈的过程,无论从纵向维度还是从横向维度上看,每个主体以及主体内部的各个层面都存在不同的利益,共同作用于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 2.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 答:(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作为特殊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在规范人们行为时,指出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能够做的,什么是不能够做的。通常,这些准则、规范来自于统治阶级的利益需求与价值偏好。公共政策主体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还常常在应对突发事件等危机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政策主体对社会成员行为的规制直接关系到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社会成员甚至是全人类的公共利益,体现出政策主体的权威性和号召力。 (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公共政策主体将哪些问题列入公共政策议程,直接决定了对公众观念和行为将产生什么样的引导。所以,公共政策主体首先要具有充分搜集公共问题信息、最大程度地一般了解把握公众意愿的能力,从而针对某些公共问题制定政策,以便更好地、更有成效地引导公众的观念和行为。公共政策主体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主体自身观念的影响程度以及行为的规范、模范程度。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和程度的提高以及多元化价值观思潮的影响,公共政策主体引导人们观念、行为的能力就显得更困难、更具挑战性,同时也更有必要、更不可缺少。 (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公共决策是公共政策主体为了实现有效管理选择一种主观最满意的方案的动态过程。这个为实现有效管理的过程也是对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公共政策主体选择哪些问题制定政策,就决定了对哪些利益关系进行调控,这要求政策主体以大局为重,尊重市场规律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平衡各种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稳定发展的原则,来调控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其调控能力的强弱,表现在确定要调整哪些利益关系以及所优选的政策方案,是否能最大程度地解决公共问题、满足公众需求、平衡各种利益矛盾。 (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公共政策的本质决定了公共政策必须立足于解决对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的问题。因为任何公共政策都必将取之于一些人而使另外一些人受益,所以社会中的个体都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需求出发来对待公共政策。思想观念的差别、知识水平的差别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别导致不同人有不同的、永无止境的利益需求。“究竟把利益分配给谁、怎么分配、最佳分配是什么”就成为公平分配社会资源中的核心问题,如果解决得好,就说明公共政策主体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强。

自考00318《公共政策学》考前划重点

本文档资源由考试课件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6b14011757.html, )搜集整理原创制作! 自考00318《公共政策学》 考前划重点 说明: (一)、所谓“考前划重点”是自考资深专业老师经过多年教学的研究,结合考试大纲,归纳考试规律和命题趋势,并为学员缩小考试范围、浓缩考试内容,圈定重点考点,总结提炼出各门课程的必考点、常考点、易考点和预测考点,学员通过对考前划重点的学习,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高效掌握考试重点,快速通关。 (二)、我们将知识点按考查几率及重要性分为三个等级,即一级重点、二级重点、三级重点,其中,一级重点为必考点,本次考试考查频率高;二级重点为次重点,考查频率较高;三级重点为预测考点,考查频率一般,但有可能考查的知识点。 考试学习软件站

本文档资源由考试课件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6b14011757.html,)搜集整理原创制作! 一、《公共政策学》考试题型分析: 自2011年开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课程,更名为《公共政策学》,教材改用由宁骚主编的2010年版《公共政策学》。 我们以11.7考试情况为例,题型大致包括以下六种题型,各题型及所占比值如下: 题 号 题 型 题量及分值 第一题 单项选择题 (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第二题 多项选择题 (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第四题 简答题 (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第五题 论述题 (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第六题 案例分析题 (共1小题,每小题各 15分,共15分) 由各题型分值分布比重我们可以看出,各个题型在试卷中的比重,由此可知考试复习重点,每种题型有不同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大家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注意。 单项选择题: 考查知识点比较分散且细致,都是课本的基础知识,也是识记内容,难度一般,不会超出考试大纲涉及的内容。考生在平时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点的积累与记忆,特别要注意知识点细节的掌握与理解。考查的知识点一般会均匀的分布在教材的每一个章节。 多项选择题: 主要考查理解性和识记性的知识,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答题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采取排除法选择答案等方法答题。此种题型的考查一般陷进比较多,考生在答题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审题并认真的区分相似答案,最终确定并选择正确答案。 简答题: 考查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分散,考查形式比较灵活,考生要认真审题,弄清题意,通过对已掌握的知识综合应用来简答这种题型。此种题型难度一般不大,但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相对比较高,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 论述题: 本题所占分值相对比较大,所以考生务必要认真的解答。论述题一般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难度不是很大,但命题方向一般不容易预测,这就要求考生要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案例分析题: 本题型和论述题一样都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考查的知识一般跳跃性比较大,覆盖面也比较广,要求考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二、《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公共政策学重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重点整理

————————————————————————————————作者:————————————————————————————————日期: ?

公共政策学重点 第一章 1公共政策学的含义: 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内涵: ①公共政策由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以他政治团体所指定及执行,政策体现了主体的意志。②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③公共政策表现为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为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过程。④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2政策的本质: ①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②公共管理的手段③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3“范式”特征 ①公共政策学是一个跨学科、应用性的研究领域。②公共政策分析既是方法论, 又是艺术。③公共政策分析设计的是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整个政策过程。 ④公共政策分析不仅是描述的,而且也是规范的 4 (1)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拉纳和拉斯韦尔主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艺术,被人们当作是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2)叶海卡·德罗尔出版了政策科学的“三部曲”。 第二章 1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 (1)全面理性模式 优点: ①目标导向②所有选择皆为已知③偏好明确④偏好已知 ⑤没有时间及成本限制⑥最好的选择可是报偿价值最大化 缺点: ①在政策制定中,决策者往往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而是需要根据一些现象的表征去探查问题的所在,这往往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②在政策制定中,目标、价值的排列往往因目标不清晰及价值冲突,是的决策者犹豫不决。③要列出所有达成目标之备选方案及每个方案的所有可能后果,在人类能力有所限制、环境不确定影响以及时间成本受限制的情况下也难以做到。 (2)有限理性模式 优点: ①更符合实际,更适用于行政决策行为。 ②对全面理性模式做了深层次的批评,并强调政策制定中非理性因素的重要性。缺点:这一模式主要是为学术理论服务的,而不是为实际的政策分析服务的。(3)渐进模式 优点:比较符合政策分析的实际,承认政策制定者缺少时间、信息和其他资源,而这一切都是对解决现实问题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全面的分析时所必须的,同时,通过渐进方式作出的是有限的、注重实效并容易被人接受的决策或政策。 缺点: ①倾向于保守主义,安于现状和忽视社会变革尤其是革命。②注重目前短期目标,而忽视长远目标。③不适应于政治性和战略性决策。

公共政策分析简答题教学提纲

公共政策分析简答题

简答题(50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含义:公共政策是政府社会等社会公共权威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公共行动计划、方案和准则,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和措施等。 基本特征: 1、阶级性: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政治倾向和利益追求 2、目标性:为实现经济社会目标 3、强制性:具有约束性和强制力 4、相对稳定性:一定的稳定性,相应的政策调整 2、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1、分配社会资源。将社会公共资源合理有效地在它所服务的公众中加以分配,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2、规范社会行为。规范各种行为,将各种社会行为纳入到统一的、明确的目标。 3、解决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其目的在于解决社会问题。 4、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的价值目标,促进社会发展。 3、简述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所揭示的这门学科的特点。 (1)政策科学是关于民主的学问 (2)政策科学的目标是追求政策的"合理性" (3)政策科学是一门对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敏感的学问 (4)政策科学具有跨学科的特性 (5)政策科学是一门需要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 (6)政策科学必须具有"发展概念",必须建立动态模型 4、简述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政策角色。 公共政策直接主体,是指直接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和组织,包括以下几种: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

立法机关为国会、议会代表会议一类的国家权力机构,如我国则主要是指全国以及地方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它的主要任务是立法;行政机关为掌握国家行政权力、运用公共政策对国家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机构,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如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执行政策,参与政策的制定;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国家,狭义仅指法院,广义还包括检察机关,参与政策制定;政党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旨在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其政纲的政治组织,负责提出政策议程,制定政策。 5、简述公共政策客体包含的内容。 1、公共政策问题。包括社会问题,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况,而且是人们主观构造的产物,按照社会生活领域的不同,分为政治、经济、社会(狭义)和文化等领域的问题。 2、公共政策目标群体,指那些由于政策的强制性而必须对自身的行为模式重新进行调适的群体,它是政策的作用对象,直接关系到政策目标能否实现。 3、社会利益关系,指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这是公共政策根本目的公共政策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6、简述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特征 (1)政策研究与政策分析的针对性; (2)研究人员构成的多学科性; (3)研究活动的相对独立性; (4)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的先进性。 7、简述社会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1、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因素是制定、实施公共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本物质条件;影响公共政策的经济目标和方向;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立的主要依据。 2、体制或制度条件。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

第八章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

第八章 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 一、系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系统思想(system thought)就其最基本的涵义来说,是关于事物的整体性观念、相互联系的观念和演化发展的观念。 系统概念来源于古代人类社会的实践经验。朴素的系统概念,不仅表现在古代人类的实践中,而且在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哲学思想中得到了反映。作为哲学范畴,系统是哲学和自然科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一般公认以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论"(general system theory)的概念为标志。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系统论、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是早期的系统科学理论,而同时期出现的系统工程、系统分析和管理科学则是系统科学的工程应用。 20世纪40年代,美国贝尔电话公司使用了"系统工程(systems engineering)"来命名设计新系统的科学方法。1957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古德和麦考尔合作出版了第一本以"系统工程"命名的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兰德公司针对大型社会、经济系统问题的研究,倡导"系统分析(system analysis)",着重于在解决大型社会经济系统中的问题时,对若干可供选择的执行特定任务的系统方案进行选择比较,进行费用效果分析。此外,针对大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的发展,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发展成了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 1969年,阿波罗飞船登月成功,被公认为是系统工程成功的范例,引起了人们对系统工程的广泛重视。1972年,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得以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般系统论、运筹学、控制论、信息学以及系统工程、系统分析和管理科学,相互渗透融合,织出了一幅系统科学从自然界扩展到人类社会、从基础理论扩展到工程应用的五彩缤纷的图景,写出了系统科学诞生、成长的历程。 二、系统的概念 系统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目前,国内学界普遍认为,系统的基本属性可以归纳为: 1.整体性。 2.相关性。 3.目的性。 4.动态性。 5.层次性。 6.环境适应性。 三、系统方法及其特点 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从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而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国内一些学者从系统的属性内涵出发,概括出系统方法用于公共政策分析所应遵循的原则: 1.整体性。它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出发点,主要是把公共政策整体作为研究对象。 2.综合性。 3.最优化。这是用系统方法实现政策目标的理想要求,或者说是追求一种最实用性的结果。 4.可行性。 四、系统分析及其产生背景 简单地说,系统分析就是系统方法的具体应用。具体说来,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也可以说,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系统分析是以系统观点明确所要达到的目标,通过计算工具找出系统中各要素的定量关系,同时还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