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近代史复习题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近代史复习题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单项选择题
1、新中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开始于:(B )。
A、1949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6年
3、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表明:(B )。
A.、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我国已经基本完成 B、社会主义革命在我国已经基本完成
C、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我国已经基本完成 D、资本主义革命在我国已经基本完成
4、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 )。
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C、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满足于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5、1950年 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是:( A )。
A、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B、肃清国民党军队残余、特务、土匪
C、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D、进行土地改革
6、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行动纲领和策略方针是:(B )。
A、迅速的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帝国主义,使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B、集中力量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和进行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工作,以便为开展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C、迅速的恢复和发展生产,使我国尽快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D、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集中一切力量统一全中国
7、在中国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平赎买”设想的是:( D )
A、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8、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所采取的政策是:( D )。
A、限制 B、征用 C、没收 D、赎买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B )。
A、管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D、剥夺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
10、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在土地改革中对富农的政策是:( C )
A、征收富农的多余的土地财产 B、消灭富农
C、保存富农经济 D、限制富农
1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的改造的正确方针是:(C )
A、利用、团结、教育 B、利用、限制、批评
C、利用、限制、改造 D、利用、团结、批评
12、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C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二、多项选择题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条件是:(A 、B 、C )
A、完成了民主革命遗留的历史任务 B、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C、恢复了国民经济 D、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E、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形式有:(A 、B 、C、D、E )
A、加工订货 B、统购包销 C、经销代销
D、个别公私合营 E、全行业公私合营
4、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形式是:(A 、C、D )
A、互助组 B、变工队
C、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D、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E、人民公社
5、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是:(A 、C、E )
A、自愿互利 B、互相合作 C、典型示范
D、公私兼顾 E、国家帮助
6、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成分有:(A 、B 、C、D、E )
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D、农民和手工业个体经济 E、资本主义经济
7、1953年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A 、C、D、E )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实现国防现代化
C、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E、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辨析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初期(建国头三年),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是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答: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依然是主要的。因此,必然团结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以及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集中力量向国民党残余势力、封建地主阶级、帝国主义进攻。这也就是要把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放在第一位。因为只有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完成了土地改革,恢复了国民经济,才能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全面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2、1949年到1952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答:错误。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残余势力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从1953年开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残余势力的矛盾已经解决,而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

盾。为了解决这个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及时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答: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才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四、简答题
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是什么?
答:⑴.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⑵.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⑶.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⑷.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3、为什么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答: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的现代化,建立强大的国防,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改革在全国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必然地把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我国个体农民在土改后,为了避免重新产生两极分化,为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抗御自然灾害,采用农业机械和其他新技术,有走互助合作的要求。随着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
4、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①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②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到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发展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等三个互相衔接、由低

级到高级的过渡形式。③实行了依靠贫下中农,巩固地团结中农、对富农采取从限制到逐步消灭的政策。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①进行和平改造,实行赎买政策,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代价地把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②创造了在工业中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在商业中委托经销、代销等初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再发展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③保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联盟,不剥夺其政治权利,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个人改造结合起来,逐步地使资本家中的多数人由剥削者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答: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原来的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变成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上述变化表明,我国已经消灭了几千年来的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标志着我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我国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6、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是什么?
答:由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民主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革命转变的途径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后,必须不停顿的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具备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①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②建立了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领导地位的新民主主义经济;③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社会主义的因素又与非社会主义的因素存在着斗争,但是社会主义的因素起着决定作用,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有利的国际形势,就决定了它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后的胜利。新民主主义社会是逐步过

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第一: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其中包括: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还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共同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第二: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工人阶级的领导权和工人阶级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是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政治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同时也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第三: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新民主主义社会各种社会主义因素的不断增长及其领导地位的日益强化,不仅保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而且充分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2、应当怎样正确评价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第一,我国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造。
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出这种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社会化大生产,迟早要冲破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桎梏,建立与生产力性质相适应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人类历史上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两类:劳动者的私有制和非劳动者的私有制。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消灭私有制和建立公有制的过程中,对这两种私有制,在原则上必须采取不同的方法。资产阶级的所有制是非劳动者的私有制,他们占有的生产资料是剥夺来的,按照剥夺剥夺者的原则,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可以采取没收或赎买的办法,把它们收归国有,变为全民财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是劳动者的私有制,他们的生产资料,是自己劳动的积累或主要是自己劳动的积累,原则上不能剥夺,只能经过合作化的途径,逐步把它们从个体所有制改造成为劳动群众的集体所有制。
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但已经有了社会化的大生产。这种社会化大生产,在抗日战争前,主要掌握在外国资本手中;抗战胜利后,德、意、日等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被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占有,变成官僚资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我党已经把没收官僚资本作为革命任务完成。没收官僚资本,就消灭大资

本来说,又具社会主义性质,把官僚资本收归国有,使新中国能掌握全国的经济命脉。有了这个条件,再加上人民民主专政,就有了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济和政治条件。
我国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着成功的经验,采取了从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的高级农业社这样的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农民从自己的经验中逐步的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逐步改变它们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较少的感到其生活方式的改变好像是突然的到来;有利于训练合作社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可以基本上避免在一个时期内农作物的减产。1956年是全国实现合作化的第一年,尽管遇到严重自然灾害,粮食产量比上年增加了4.8%。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采取赎买的方式进行的。在我国,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并没有支付单独的补偿基金,而是让资本家从他所经营的企业中获得一部分利润。全行业公私合营前,资本家所得可占全部盈余的25%;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发给他们固定股息,一般是年息5%,共发了10年。在改造过程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者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经济上保留高薪,政治上和工作上予适当安排,并加强教育,从而成功地把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由于采取了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抗拒和破坏,在整个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变革中,避免了生产力的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955年,公私合营工业企业的工人劳动生产率比私营工业企业约高出一倍。同时,它使我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阶段形成的统一战线得以继续存在,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一定作用。
第二,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和偏差。这主要是在1955年夏季以后,对农业合作化要求过急,原来准备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逐步的分期分批的由初级社发展到高级社,1956年底就基本上完成。由于步子急,形式过于简单划一,工作上就出现强迫命令,违反自愿互利原则,改革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的计划过大过急,分配上出现平均主义倾向,经营管理混乱等缺点。这些缺点没有完全得到纠正,又开始人民公社化,使以上缺点反而更为扩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个体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也程度不同的有类似缺点

,造成商业网点少,商品花色品种单一,影响了人民生活。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公私全营的面过宽,改组过多,对许多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很不适当。
尽管有种种缺点和偏差,但总起来看,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是成功的。
3、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答:(1)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中国人民在100 多年长期奋斗和探索中作出的历史性抉择;
(2)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3)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4)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5)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4、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答:(1)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改造这个涉及几亿人口的大规模社会变革,不仅避免了生产力的下降,而且使生产力有了提高。1953年到1956年,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19.6%,农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4.8%,原私营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多,原私营商业的销售额增长20%。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正确的、成功的,也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占绝对优势,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1956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的比重由19.1%上升到53.4%,公私合营经济由0.7%上升到7.3%,个体经济由71.8%下降到7.1%,资本主义经济由6.9%下降到接近于零。这表明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已经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己经建立起来。
(3)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作为剥削者的资本家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己经被消灭。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各革命阶级在内的人民民主专政,转变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社会成功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社会己经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

立,是20世纪中国第二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