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

教师资格考试资料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五种要素,由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背景)

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1.桑代克19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俄国乌申斯基1867-1869年出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这本著作被认为“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3.俄国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杰列夫1877年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4.中国廖世承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含义):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二、中国心理学家把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1、目的更明确

2、持久性明显发展

3、精确性提高

4、概括性更强

(二)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2、理解记忆成主要的识记方法。

3、抽象记忆占优势。

(三)情感发展特点:

1、初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

(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

(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

(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

(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2、高中生:

(1)个性化的情感

(2)浪漫主义的热情

第二节: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皮亚杰认为,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主要手段。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识的基础。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出现“守恒”的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3、影响发展的因素:4个:

(1)成熟

(2)练习和经验

(3)社会性经验

(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论述)

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从思维方面讲,只有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才与成人一样。从言语方面来说,只有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才逐渐像成人一样去使用语言。因此,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形成儿童智力的与道德的推理能力。问题就在于发现最合适的方法和环境去帮助儿童构成她自己的力量。误区:逼迫、用成人语言。克服的唯一办法就是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充分认识儿童与成人所具有的质的差异,使教育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1)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优势和劣势。

(2)儿童的智力发展不但是渐进的,而是遵循一定顺序,每个阶段之间是不可逾越、不可颠倒的,前一阶段总是后一阶段发展的条件。可是我们不能消极地等到儿童智力达到一定水平再进行教育,而总要先行一步,以加快儿童智力的发展。

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简答)

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她人帮助能够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她主张教学应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能够促进发展。

第三节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一、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能够划分为八个阶段:

1、学习信任的阶段(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

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2-3岁)

3、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5岁)

4、变得勤奋的阶段(6-11岁):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5、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18):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人格发展的任务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

6、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19-24岁):主要矛盾是亲密对孤独,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7、显示充沛感的阶段(25-65岁):主要矛盾是充沛感对颓废感,任务是获得充沛感,避免停滞感。

8、达到完善的阶段(65岁以后): 主要矛盾是完善对绝望。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

1、在中国,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2、智力测验: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验量表是19 的比内-西孟量表(法国),后来,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推孟修订,19 发表斯坦福-比内量表现在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心理测验量表。

智商(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X100

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编制了“离差智商”的概念,平均数100,标准差为15

IQ=100+15(个体测验分数-同年龄组的平均分)/同年龄组的标准差

3、群体差异:主要是性别差异

二、智商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

相关系数在小学(0.6-0.7)中学(0.5-0.6)大学(0.4-0.5)。

三、学习风格差异与因材施教:

1.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探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贯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2.学习风格的认知要素,当前研究较多的是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型和反思型、整体性和系列性。

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美国赫尔曼·威特金。把受环境因素影响大者称场依存性,把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者称为“场独立性”。一般说来,场依存性对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更感兴趣,而场独立性者更擅长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

反思型与冲动型:(杰罗姆·卡根)

整体性和系列性:英国(戈登·帕斯克)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习概述

一、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二、为何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简答)

1.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

2.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三、学习的分类:

(一)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言语信息,

2、智慧技能,

3、认知策略,

4、态度,

5、运动技能。

(二)奥苏贝尔的分类:

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分类:

一个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三)中国心理学家的分类: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第二节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联结说:

(桑代克)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写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桑代克三条主要学习定律:准备律(实际体现了动机原则)、练习律、效果律(最重要的学习规律)。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说: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2、刺激泛化与分化:

如曾被大狗咬,也怕小狗,叫刺激泛化。

如让狗区分圆和椭圆光圈,叫刺激分化。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1、强化: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和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

2、强化的程式:指强化的时间和频率安排。分连续式和间隔式。

3、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都属于负强化。

4、消退

5、惩罚:

程序教学:这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并以此设计了教学机器。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方式。它适合那些能力高且个性独立的学生。它基本上是一种自学程序,缺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第三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一、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3、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选择)

(1)动机原则:三种最基本内在动机: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的欲望)、互惠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2)结构原则

(3)程序原则

(4)强化原则。

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

(一)有意义学习的含义与条件(简答)

1、含义: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这既是有意义学习的定义,也是划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标准。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二)意义的同化:三种同化模式

1、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

派生类属:长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而正方形是长方形一个特殊形

式,相关类属:杠杆—滑轮。

2、上位学习:例如学生在熟悉了“胡萝卜、菠菜等这类下位概念后,再学习“蔬菜”这一上位概念。

3、组合学习:如质量和能量、需求与价格、借水流的知识来理解电流。

(三)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

(1)逐渐分化原则

(2)整合协调原则

(3)先行组织者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而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四)发现学习优于接受学习(辨析、简答)

发现学习只是比接受学习多了前面一个阶段—发现,其它没有任何不同。奥苏贝尔强调:研究者必须消除对接受学习的误解。她认为:接受学习未必就是机械的,它能够而且也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

第四章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概述

1、(知识)属于人们的认知经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经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它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

2、知识种类的划分

(1)根据知识的概括水平:具体知识(日期、地点、事件、人物)和抽象知识(抽象的概念、命题)

(2)根据知识的功能: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静态性质)和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关于如何去做的知识,动态性质)

3、知识的(表征存储)是指个体知识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储在头脑中的。

4、不同表征方式的分类(重点)

A 陈述知识的表征形式:命题网络

B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产生式系统

C 成块知识的组织:图式

D 认知结构

5、知识学习的种类:

(1)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2)根据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归属学习(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举例:上位学习:学习了铜铁导电再学习金属导电

下位学习:学习了蔬菜再学习白菜、萝卜

并列结合学习:质量与能量、供求与价格、热与体积等

6.知识学习的过程为(理解)(巩固)(应用)。

第二节知识的理解

1、知识的理解是经过对教材的(直观)和(概括化)实现的。

2、知识理解的标志:

A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B 能根据理解知道如何完成所需要的动作(能正确的执行动作)

3、美国加州大学的(维特罗克)对理解的生成过程作了深入分析和解释。

4、概念学习有两种主要方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5、如何进行概念教学(论述)P129

1.概念分析

2.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

3.正例与反例的辨别

4、变式

5、比较

第三节知识的巩固

1、记忆是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基本环节。

2、知识巩固的途径:

A 提高识记的目的性、自觉性

B 指导学生采用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识记效果

C 合理地组织复习

(1)复习要及时

(2)复习要合理

(3)复习活动既要避免无限过度,又要坚持适当超额。超额学习程度150%时效果最佳。

第四节知识的应用

1、知识应用的过程:

A 审题

B 有关知识的重现

C 课题的类化

2、影响知识重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A 旧知识的干扰

B 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完备程度

C 学生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3、根据同化理论,知识的再现即新的意义从同化它的原有观念中分离出来。当被同化的知识的可分离性强度低于某一关键水平时,它就不能回忆或再认出来,这个关键水平叫(可利用性阈限)

4、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P145

A 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水平。

B 智力活动水平

C 课题性质

第五章技能的形成

第一节概述

1、(技能),一般认为是经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操作技能的特点:

A 客观性

B 外显性

C 展开性

3、心智技能的特点:(重点)

A 对象具有观念性

B 执行具有内潜性

C 结构具有简缩性

第二节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1、操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2、(练习)是各种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3、学习者练习曲线的共同点表现在:(重点)

A 开始进步快

B 中间有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

C 后期进步较慢

D 总趋势是进步的

4、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A 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B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C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内部反馈、外部反馈

D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第三节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1、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

2、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A 活动的定向阶段

B 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C 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D 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E 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3、安德森的心智形成三阶段:

A 认知阶段

B 联结阶段

C 自动化阶段

4、中国的心智技能形成理论三阶段:(重点)

A 原型定向

B 原型操作

C 原型内化

5、教师如何完成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任务

A 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动作要素、执行顺序,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

B 要使学生了解个各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自觉性

C 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D 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

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养成

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1、(态度)是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态度的成分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其核心成分是(情感成分)。

3、(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品德的特征:

A 形成的后天性

B 内容的社会性

C 表现的行为性

D 结构的稳定性

E 抉择的自觉性

5、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6、(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7、(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皮亚杰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道德情感)与(道德判断)两个方面,她采用(对偶故事法)进行儿童道德发展研究。

2、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她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依据儿童(公正观念)的发展水平,可把这一过

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A 前道德阶段(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

B 她律道德阶段(2—8岁)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表现为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她律道德,又称“服从的阶段”。又可分为两个亚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其特点是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单向理解规则。

2)权威阶段(5—8岁)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服从就是最好的道德观念。

C 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道德判断有了自律萌芽,公正感以“平等”观念为主要特征。“你要我遵守,你也必须遵守”。

D 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一时期真正达到自律阶段。以形式上的公正向实质性的公正观发展。

3、柯尔伯格对品德研究法是(两难)法。

4、柯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的三个水平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5、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简答)

A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B 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1、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2、(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她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3、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

A 家庭教养方式

B 社会风气

C 同伴群体

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A 认知失调

B 态度定势

C 道德认知

5、(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第四节学生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A有效地说服

B树立良好的榜样

C利用群体约定

D价值辨析

E给与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第一节问题解决的性质与过程

1、(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研究者倾向于将问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无结构的问题

如要在城市中新开通一条公交线路,应如何设计,这属于无结构问题。

3、(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4、有结构和无结构的问题解决特点上一样,解决过程不同。(注意辨析)

5、问题解决的几个基本特点:

A 目的性

B 认知性

C 序列性

6、有结构的问题的解决过程:两个环节(理解问题)和(搜寻解法)

1)建立问题表征

2)搜寻解法

3)解法的执行与评价

第二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

A 问题的特征

B 已有的知识经验

C 定势与功能固着

2、如何在教学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A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B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C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D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

第三节创造性及其培养

1、(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2、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A 流畅性(在问题上单位时间内的观念数量)

B 变通性(对同一问题所作不同类型答案越多,变通性越强)

C 独创性(独具慧心,意见越新奇独特,独创性越高)

2、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A 环境

1)家庭环境 2)学校教育环境

B 智力(注意智力高低与创造性高低的关系,多选)

C 个性(影响创造性的个性因素有哪些)

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能接受违反“常识”的假设和观念)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

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论述)

A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B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C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

第八章学习动机

第一节概述

1、(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压力)三种动力因素的相互作用。

2、在有意义的学习中,拉力因素和压力因素必须经过(推力因素)而起作用。

3、学习动机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

4、学习效率的高低与动机水平的高低有关,但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成成正比。(判断说明)

5、一般来说,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高)点,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低)点。

6、学习动机的分类:

A 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

B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C 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

7、内部学习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任务或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外部学习动机是指指向学习结果的学习动机,往往由(外部诱因)引起。

8、(奥苏贝尔)认为,学校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10、(认知内驱力),即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属内部动机)

11、(自我提高自驱力),是个全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属外部动机)

12、(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了为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属外部动机)

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

1、(斯金纳)用强化说来解释动机的引起。

2、美国人(马斯洛)经过对各种人物的观察和对一些人物传记的考察,提出了需要层次说。

3、需要层次说的内容:

生长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审美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

缺失需要:尊重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

4、动机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5、美国(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

6、(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最早由(班杜拉)提出来的。

7、自我效能感对行为活动的作用:

A 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

B 影响对活动的坚持性

C 影响人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D 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8、(成就动机)一般被认为是一种经过练习和使用某种力量克服障碍,完成某种任务的愿望或倾向。

9、个体的成就动机能够分成两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10、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者最有可能选择的是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

第三节学习需要的形成与培养

1、学习需要的形成因素:

A 家庭、学校和社会

B 学生的个性特点

2、学习需要的培养:

A 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B 注意教学的新颖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C 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

D 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四节学习动机的激发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述)

1、适当地开展学习竞赛

A 竞赛要慎用少用

B 竞赛要注意方式

2、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

运用奖惩应注意的问题(注意小简答题)

1)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奖惩观

2)奖励与惩罚一定要公平、适当

3)奖惩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性别差异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A 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及时。

B 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具体

4、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归因

第九章学习策略

第一节概述

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学习策略:

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管理策略

第二节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

2、识记中的复述策略有哪些:

A 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B 排除相互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C 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D 多种感官参与

E 重复新闻记者与尝试背诵相结合

F 过度学习(150%)

3、保持过程中的复述策略

A 及时复习

B 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

C 复习形式多样化

D 画线

4、(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分为:

A 记忆术

B 做笔记

C 提问

D 生成性学习

E 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5、记忆术分为以下几种:

A 位置记忆法

B 缩简和编歌诀

C 谐音联想法

D 关键词法

E 视觉想象

F 语义联想

6、(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包括以下几种策略:

A 列提纲

B 利用图示(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

C 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

第三节元认知策略

1、(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2、(元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元认知知识包括(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对任务的认识)(对有关学习策略及使用方面的认识)

3、元认知策略的种类: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熟悉各自的概念)

第四节资源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的种类:(熟悉各自的注意事项)

A 学习时间管理策略

B 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C 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策略

D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第五节学习策略的训练

1、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

A 主体性原则

B 内化性原则

C 特定性原则

D 生成性原则

E 自我监控原则

F 个人自我效能感原则

第十章学习迁移

第一节概述

1、(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它活动的影响。

2、学习迁移的种类

A 正迁移和负迁移

B 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C 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D 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3、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学习数学有利于学习物理,钢笔字写得好有利于写好毛笔字。

4、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如:掌握了汉语语法,影响英语语法的正常掌握。

5、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如:化学中的锂、钠、钾等金属元素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处于同一抽象或概括层次,它们学习之间的影响即水平迁移。

6、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如: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

7、一般迁移也称普通迁移,如:数学学习中形成的认真审题的态度、审题的方法也将影响到化学、物理等学科中的审题活动。

8、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如:学完单词“eye “后,再学习“eyeball”时,即能够产生特殊迁移。

9、同化性迁移,如: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

10、顺应性迁移,如:我们头脑中的一些日常概念,不能解释所遇到的事物时,

就要建立一个概括性更高的概念来标志某一现象或事物,新概念的建立过程即一种顺应过程。

11、重组性迁移,如:将已掌握的字母重新组合成单词,不同成分的动作被结合成连续的整体动作。

第二节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1、形式训练说是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迁移理论,也称“官能说”。

2、相同要素说是由(桑代克)和(伍德沃斯)共同提出的。

3、概括说由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

4、认知观的代表人物是(奥苏贝尔)。

5、奥苏贝尔的认知观是一种重视认知结构的迁移问题理论,她的基本观点有:

A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

B 认知结构变量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

6、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三个变量是:

A 可利用性

B 可辨别性及稳定性

C 清晰性

第三节学习迁移与教学

1、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A 相似性

B 原有认知结构

C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2、(定势)是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3、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习迁移:(论述)

A 精选教材

B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C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D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第十一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积极发展的心里状态。

2、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生物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病菌、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物质中毒

社会环境因素: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

个体心理因素:心理冲突、特殊的人格特征

3、保持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A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B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C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D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E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

F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焦虑是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四种神经症的共同特征

5、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6、(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7、抑郁症的表现:

A 情绪消极、悲伤,失去满足感和生活乐趣

B 消极的认识倾向

C 动机缺失,缺少热情

D 易疲劳、失眠,食欲不振

8、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日本森田疗法

9、(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

10、恐怖症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怖症、社交恐怖症

11、(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怖症的常见方法,由(沃尔朴)于1958年首创。

12、(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13、睡眠障碍可采用(肌肉松驰法)来治疗。

14、全身松驰法由(雅各布松)首创,具体做法是“紧张—坚持—放松”的练习。

第十二章教师心理

1、在教师的人格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

A 热心和同情心

B 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2、教师的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3、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A 课时计划

B 课堂教学过程

C 课后教学评价

4、教师的成长历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A 关注生存

B 关注情境

C 关注学生(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5、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A 观摩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B 微格教学

C 进行专门训练

D 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新整理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考点:教育观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考点: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

教师资格证模拟题1(教育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模拟试卷一 一、不定向选择题(将正确选项前的符号填写在题干的括号里。本大题共30分,每小题1分,共30道小题。) 1. 幼儿心理学对幼儿教育实践具有()的作用。 A、描述 B、解释 C、预测 D、控制 答案:ABCD 解析:心理学对实践的作用就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幼儿心理学对幼儿教育实践也具有这四个基本作用。因此,答案为ABCD。 2. 人的心理现象不包括( )。 A.注意 B.动机 C.心理过程 D.个性 答案:A 解析:心理现象是个体心理活动或与他人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心理体征,属于主观精神现象。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动机、心理过程、个性。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优势兴奋),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因此,答案为A。 3. 幼儿的思维形式是以( )为主。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概括思维 D.创造思维 答案:B 解析:在整个幼儿时期,幼儿的思维形式以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但仍然保留着感知动作思维方式,幼儿后期开始产生抽象逻辑思维方式。因此,答案为B。 4.心理是人脑对( )。 A.客观现实像镜子一样的反映

C.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D.客观现实原原本本的反映 答案:C 解析: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体来说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活动是由于大脑活动而产生的;②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与源泉;③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主动地加以选择地反映周围事物。因此,答案为C。 5.()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最为活跃的因素。 A、兴趣 B、爱好 C、需要 D、性格 答案:C 解析:影响幼儿发展的主观因素中最为活跃的是幼儿的需要。兴趣和爱好。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性格也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因此,答案为C。 6.幼儿的活动主要包括()。 A、对物的操作活动 B、与人的交往活动 C、心理活动 D、游戏活动 答案:AB。 解析: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幼儿的活动主要包括对物的操作活动和与人的交往活动。对物的操作活动使幼儿的心理获得了非常有意义的发展,幼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社会性,同时也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因此,答案为AB。 7. 皮亚杰认为( )儿童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A.2~3岁 B.4—5岁 C.5—6岁 D.0—2岁 答案:D 解析: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其中,0~2岁的儿童的认知水平正处于感知运动的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觉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人物及教育观点大全

《教育学》必考人物及教育观点大全 在各地教师招聘考试中,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家及其作品观点等知识点历来是考试命题的重点之一。中公教育教师考试辅导专家周君老师分析各地历年考试真题的基础上,对该类考点进行总结梳理,供大家学习。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2.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3.“有教无类”——孔子 4.“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5.“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7.“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8.因材施教——孔子 9.“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0.“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1.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2.“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13.“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14.“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15.“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16.“君子之教,喻也”——《学记》17.“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18.“学不躐等”——《学记》19.教学相长——《学记》20.循序渐进——《学记》 21.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2.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23.《大教学论》,“泛智教育”夸美纽斯(捷克) 24.“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斯 25.《教育漫话》;“白板说”;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26.“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27.《爱弥尔》——卢梭(法国)

28.“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德国) 29.《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 30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31.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 32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 33.现代教育代言人——杜威 34.教育即生活——杜威35.“在做中学”——杜威 36.儿童中心主义——杜威 37.《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38.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 39.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40.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霍尔、格赛尔 41.外铄论——荀子、华生、洛克 42.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 43.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赫尔巴特 44.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夫 45.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 46.“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47.“学而时习之”——孔子——巩固性教学原则 48.“温故而知新”——孔子 49.“不陵节而施”——《学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0.“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1.“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2.“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夸美纽斯——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3.“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54.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 55.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年北京京师同文馆 56.“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苏联) 57.德育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瑞士).科尔伯格(美国)

2016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结构化面试试题(完整版)

中小学结构化试题 1.结合教师工作岗位。说一下你自己有什么优势和不足? 【答题策略】 回答这个问题,要求考生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是有一点困难的,但关键是要以诚恳的态度实事求是、不卑不亢地回 答.不要胡乱吹嘘或贬低自己。以谦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缺点也可以成为优点。同时可借题发挥说说自己的工作态度和进取 精神.面试官在意的不一定是应试者的内容而是态度。 一个成功的自我介绍,就好像一个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广告词,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既针对消费者的需要,将自己最 好的一面展现出来,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引发了他们的购买欲。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成功的自我介绍呢? 巧妙而自然的介绍顺序。是考生必须要重视的因素,它是体现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方法,是一个成功的自我介绍 不可或缺的。那么又如何达到巧妙而自然的效果呢? 第一,突出重点。考生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教师考录的要求与测试重点来组织自我介绍的内容。也就是说。 考生不仅要把体现自身优秀品质的信息传递给考官。更要把考生非常适合这个工作岗位的信息传递给考官。这就要求考生做 一个有心人。在作自我介绍的时候,做到重点突出0一些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即使是你引以为荣的强项.也要毫不客气地舍弃。 第二。层次分明。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大部分考生都知道从优点和缺点两个大的方面来向考官展示自己,但是很多 考生在向考官介绍自己的时候,处理不好各个优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就使整个答题过程显得杂乱而没有条理。还有的考生,优点和缺点之间缺乏适当的过渡,也就是说,在优点和缺点之间缺少恰当的关联词语或者过渡性的句子。直接表述缺点,显得非常突兀。 2.教师要耐得住寂寞、清贫。教师要守住这片净土。你为何会选择教师这个行业,必要时你会更换跑道吗? 【参考答案】 教师是一份清贫的职业.比起某些高收入的行业,确实是囊中羞涩,不好意思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工资。但是既然选择 了这份工作,就应该遵守职业道德,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因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我们的下一代.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 有责任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培育好祖国的花朵,就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我会选择教师职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我十分热爱教师这个写满奉献、充满挑战的行业,这里有可爱的学生,令人敬佩的同事,他们是人生路上不可 磨灭的一笔。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尽管在物质上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在精神上却是富裕的。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看着他们一天天的进步,很欣慰.也很高兴,和他们一起去研究讨论问题,我觉得很愉快。 其次.我选择教师这个行业是受家庭氛围的影响和熏陶。我生长在一个教师之家,我的父亲就是一名教师.父母的教诲以及 和睦的家庭环境让我从小就有了做教师的梦想。 第三.我觉得教师职业有着自己的优势,善用教师职业优势,教师一样有精彩幸福的人生。比如教师.与许许多多高 风险的职业相比,老少无碍,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也许在许多人眼里太稳定的生活让人觉得单调寂寞.但是有位哲人说?真 正的财富,是健康的身体、简单的生活和心情上的海阔天空。?教师要善待稳定。心平气和地工作与生活。所谓善待,一是 珍视?现在?,享受工作乐趣;二是不断进步,与时俱进。这样就不再会觉得寂寞。。我在大学期间做过家教,暑假做过 教师兼职,因此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基础。还有我的性格更适合做老师,我有耐心,并且做事认真,最主要的是我很喜欢孩 子们。我想我是不会更换跑道的,我只想脚踏实地做好教师.做一平常人、做一寻常事,尽心而为。 3.你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参考答案】 做一个老师所要具有的基本素质.温家宝总理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解答。 一要充满爱心.忠诚事业。当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成人生的 最大追求。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要努力钻研、学为人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广大 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严谨笃学,做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重视学习的楷模。要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要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把最先进的方法、最现代的理念、最宝贵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要以身作则、行为世范。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流,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惟有教师人格的高尚.才可 能有学生心灵的纯洁。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我们不仅要注重教书,更要注重育人;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 重身教。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坚持以德立身、自尊自律.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 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 4.你认为如何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 【参考答案】 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助手和骨干力量。 班主4-2.r-作是否做到位,将会对学生、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我看来,做好班主任工作需要 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意见,平等对待每一 位学生: 其次,自身要练好?内功?。俗语说?打铁全凭自身硬?。要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班主任自身建设 的关键是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树立班主任的权威。这种权威不同于上下级之间形成的行政权力,而是班主任知识丰富、

教育心理学课后选择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 1、学与教的过程从宏观上说包括五个要素,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其中的是( B ) A、学生与教师 B、教育行政部门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A)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D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4、( C )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斯 5、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资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B ) A、实验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教育经验总结法 6、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达到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C)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7、自我中心是哪个阶段的主要成就?(B)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8、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C )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9、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A)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反思型 10、个体能正确建构自我的能力,知道如何用这些意识察觉来做出适当的行为,并规划、引导自己的人生。这种能力属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的(D) A、语言智能 B、逻辑-数学智能 C、空间智能 D、内省智能 1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口诀记忆汇总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口诀记忆 汇总 一、教育观

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 (1)爱国守法——基本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为学生做出示范和榜样。 (2)爱岗敬业——本质要求(教师应有“鞠躬尽瘁”的决心和“蓬勃向上”的工作热情,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善于发现其“闪光点”,采取发展性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这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人的要求,教师不仅应给予更多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全人”。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学生的向师性与教师的示范性,要求教师时时严格要求自己,自觉维护教师职业道德。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在学习中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成为学生学习的“源头水”。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三爱两人一终身”方显教师本色,也会时刻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鞭策自己,精心培育桃李满园春。 爱国守法——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爱岗敬业——本质要求。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重点) (1)必须学会学习,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反思能力,成为反思型教师 (3)培养和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原则 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量力性原则、巩固性 口诀:寻(循序渐进)直(直观)发(启发)巩(巩固)俐(量力)联(理论联系实际)姻(应材施教) 七、内发论代表人物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高尔顿、霍尔、董仲舒 口诀:老佛爷(弗洛伊德)弄(孟子)不懂(董仲舒),格格(格赛尔)的两个儿子(高尔顿、霍尔)干嘛要微服私访八、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孟轲(孟子)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

教育心理学 一、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 1、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胜利前提。 2、生理成熟: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义工了新的可能性。 (2)、自然环境因素。 1、空气质量 2、噪音。 3、社会密度。 4、自然灾害。 (3)、社会文化因素 1、文化传统。 2、拷贝世界。 3、学校教育。 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1、确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2、精选教材。 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4、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 5、创造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 6、提高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水平。 7、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或法则要有助于学习的近移。 三、知识理解的标志。 1、知识“是什么”: 明确知识的表面含义,能正确描述知识的内容。 2、知道“为什么”: 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内容、了解其内在的逻辑依据和本质联系。 3、能举例复述: 能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合理的复述知识,举出实例。 4、融合贯通: 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新旧知识是随机联系。 四、促进只是理解的条件。 1、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理解必须以己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新学习的知识只有被纳入己有的知识体系之中时才能被更好地理解和巩固。 2、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 感性材料或感性经验是知识理解的基础。 3、利用变式和比较。 变式是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是非本质特征不断变化、本质特征保持不变、以突出事物的本质。比较是以方法方面促进理解。 五、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 1、活动的定向阶段: 这是智力活动的准备阶段,在这阶段。学生要了解活动的任务、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对活动定向。 2、物质活动于物质化活动阶段: 物质活动是指运用实物进行的活动,物质化活动是运用实物的代替进行的活动 3、有声音语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5、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教育心理学选择题!汇总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选择题 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等多种要素。 A 教学环境 B 教学方法 C 教学手段 D 教学目的 2.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 布鲁纳 B 布卢姆 C 桑代克 D 斯金纳 3.教育心理学诞生于()。 A 1903 年 B 1913 年 C 1924 年

D 1934 年 4.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 华生 B 桑代克 C 布鲁纳 D 加涅 5.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形成于()。 A 20 世纪20 年代以前 B 20 世纪20 年代到50 年代末 C 20 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末 D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 6.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 A 20 世纪20 年代到50 年代 B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 C 20 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末 D 20 世纪90 年代起 7.教育心理学正式诞生于()。

A 20 世纪末 B 20 世纪初 C 19 世纪末 D 19 世纪初 8.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编写者是()。 A 廖世承 B 房东岳 C 潘菽 D 陆志伟 9.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A 学生的学习 B 教育措施 C 学校环境 D 学与教的规律 10.在教育心理学看来,()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 视的重要内容。

A 教学内容 B 教学媒体 C 教学环境 D 评价反思过程 11.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A 教学过程 B 教学手段 C 教学内容 D 教学媒体 12.学习的主体因素是指()。 A 学生 B 教师 C 教学手段 D 教学环境 13.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A 教学媒体 B 教师

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综合素质》历年核心考点:教育观

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综合素质》历年核心考点: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 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020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须

知2018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须知 面试考试xx: 一、考生须携带《准考证》和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考试,“两证”缺一不可。如《准考证》上的“姓名”和“身份证号”信息与居民身份证上的不一致,不得参加考试。 二、考生应按照《准考证》上规定的时间到达候考室,在截止进入候考室时间15分钟之后的迟到考生,不得参加面试,面试成绩按照“缺考”处理。 三、考生可携带必要文具(如签字笔等)进入候考室,禁止携带具有发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如手机、个人电脑等)进入“抽题室”、“备课室”、“面试室”,如有违反,将按照作弊处理。 四、考生自进入候考室起,要遵守秩序,保持安静,听从考点工作人员指令与安排,进入指定区域做好相关准备。 五、考生备课时,须将本人《准考证》和身份证放在课桌的指定位置,以便核验。“备课”时间为20分钟。 六、考生须在考点工作人员引导下进入“面试室”。面试时,试讲须按照“讲课”形式进行,“说课”形式不予给分。 七、面试结束后,考生应向考官提交抽取的面试试题及备课纸,在得到考官许可并领取“出场证”后方可离开面试考场,不得向面试考官询问面试分数和结果,不得在考场附近大声喧哗。 八、考生应诚信参加考试,并自觉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管理,不得以任何理由妨碍考试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不得扰乱考场及其他考试工作场所的秩序。考生如有违纪、作弊等行为,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33号令)等规定进行处理;如情节严重,触犯刑法,将报送公安部门依法处理。面试注意事项: 一、形象要好。

青年人要xx、正派,xx、活泼; 洋溢xx气息,有自信,充满正能量。 二、试讲要有兴奋点和亮点。 其中,最好有一、两分钟要有点“激情”,带有艺术性(有限度的、和教学内容相关联的表演和夸张),这是得分点。结构完整,不是片断。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复习、导入;新授;练习;小结)不可以省略,但必须简化,保留核心要素。这是教学的设计的得分点。 三、教学语言要自然流畅规范 普通话要尽可能标准些; 声音要xx,但是不能喊。 语速近似于演讲,绝对不可以太快,如果拿捏不好,必须多加演练。这是教学语言关键得分点!讲话不要半推半就、含混不清,防止自说自话。 在讲台上要有台风。语文教师要求更高,咬字清晰,语音悦耳,抑扬顿挫。 还要注意跟台下评委的眼神配合,眼睛的视线不要一直停留在讲稿上,要使台下的每一个评委都以为你在看他们,注视着他们。 要面带微笑,不要太严肃,但绝对不可以嘻皮笑脸。 四、面试时要衣着得体、打扮朴素,切记:不要佩带饰物。行为举止大方,不拘禁,也不能太嚣张,要给人留下稳重端庄的印象。 注重礼仪: 在面试过程中,考生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进门前,要敲门,重要的事儿要说三遍。不要轻视答辩: 答辩中的有些问题可能就是针对你讲课过程中不尽如任意的地方进行提问的,不要轻视,要仔细思考怎样挽回试讲时的失误。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辅导:心理评估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辅导:心理评估本文主要介绍了心理评估及其意义,心理测验,评估性会谈等方面。 一、心理评估及其意义 (一)心理评估的含义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实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实行分类的诊断的过程。心理评估既可采用标准化的方法,如各种心理测验;也能够采用非标准化的方法,如评估性会谈、观察法、自述法等。 (二)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正常学生(包括有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正常学生)为主,因而心理评估的功能就不应仅仅实行心理症状学诊断或心理病理分类学诊断,而也应重视对学生发展潜能、自我实现水准的正向评定。现有的评估手段是在两种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制定的,即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疾病模式的心理评估旨在对当事人心理疾病的有无以及心理疾 病的类别实行诊断。健康模式的心理评估旨在了解健康状态下的心智水平及自我实现的倾向。健康模式的心理评估注重的是人的潜能、人的价值实现的水准,人的心理素质改善的水准,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受到高度重视。 (三)心理评估的意义 1.心理评估是有针对性地实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是一项高度个别化的教育工作,为了有针对性地展开工作,制定准确的辅导与咨询方案。这包括必须准确

找出个体的问题症结,了解他所处的环境的特征,准确地把握他理解世界的独特的观点。 2.心理评估是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心理评估不但是了解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及其行为表现的工具,也是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绩效的工具,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如何,只能从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症状减轻、心理素质的改善来加以确认。 二、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心理测验是一种特殊的测量,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的程序。测验通过测量人的行为,去推测受测者个体的智力、人格、态度等方面的特征与水平。心理测验可按不同的标准实行分类,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把心理测验分成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认知测验包括智力测验、特殊水平测验、创造力测验及成就测验。人格测验包括多项人格调查表、兴趣测验、成就动机测验及态度量表等。 需要注意的是,各种标准化的测验,特别是智力测验的施测与解释,都要求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施测人员来实行。教师在选择测验时,必须充分考虑测验的意图、测验的适用年龄、测验的方式和性质等,特别是在对测验结果的解释上,更是要谨慎从事,不能迷信测验分数,更不能把某一次测验的分数当做教学决策与评判儿童的重要依据。而理应把测验看成是一种检测学生某个方面特点的工具,它只有与其他信息来源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心理测验的功能。 三、评估性会谈 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教师通过会谈既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也能够对学生的认知、情绪、态度施加影响。所以,会谈可分为评估性会谈与影响性会谈。但二者很难截然分开,与其他方法比较起来会谈法的优点是:在会谈中能够当面澄清问题,以提升所获得资料的准确性;通过观察会谈过程中双方的关系及学生的非言语行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一)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一) (注意:红色部分为重点题目)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A )。 A、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出版 B、1883年霍尔《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文的发表 C、1905年,比纳—西蒙两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的创建 D、冯特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教育心理学和其他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C )。 A、系统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客观性原则 D、分析和综合的原则 3、被誉为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的人物是( D)。 A、霍尔(Hall,G.S.1844—1924) B、鲍德温(Baldwin J.M.1861—1934) C、詹姆士(James W.1842—1910) D、桑代克(Thorndike E.L.1874—1949) 4、下述研究方法中,对条件控制最严格的是( D )。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 C、问卷调查及相关法 D、实验室实验 5、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A、小学教育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 B、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C、小学教育中人的本性及其改变的规律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6、实验法的主要特点是( B )。 A、简便易行 B、严格控制 C、定量研究 D、探讨相关关系 7、观察法的实施背景应该是( B )。 A.控制条件 B.自然条件 C.以探讨因果关系为目的 D.均衡被试

8、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 B )。 A.自然实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室实验法 D.问卷调查法 9、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 C )。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 C.实验法 D.问卷调查法 10、学校环境中的最重要因素是( B )。 A.学生 B.教师 C.教 D.学 11、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C )。 A.卡普杰烈夫 B.苏霍姆林斯基 C.乌申斯基 D.布隆斯基 12、一切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 )。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13、苏联心理学家阿格法诺夫做的“拾柴火”实验是( B)。 A.观察法实验 B.自然实验 C.实验室实验 D.自然实验与实验室相结合实验 14、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C)。 A.冯特 B.比奈 C.桑代克 D.班杜拉 15、在学校教育中,使能力、品格、个性得以成长,学生也是学习中有能动性的主体,指的是(B)。 A.教 B.学 C.环境 D.氛围 16、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有何区别及其作用?属于教育心理学任务是( C)。 A.应用任务 B.学习任务 C.理论任务 D.教学任务 二、多项选择题 1、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因素是( ABC)。 A、环境 B、学 C、教 D、教材 2、与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有关的陈述有(ABDE )。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教育观习题答案

2019年5月27日综合素质教育观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D。解析: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贯穿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教育,素质教育同时贯穿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类型的教育。 3.B。解析:教育观中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体现在教育目的观上。 4.A。解析: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5.D。解析: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有: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6.A。解析: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7.A。解析:《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8.B。解析: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9.A。解析:素质教育的外延,从纵向来看,贯穿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教育;从横向来看,素质教育涉及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因此,素质教育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 10.C。解析:1999年2月,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素质教育列为第一项跨世纪工程予以重点实施。 11.D。解析: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指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这是第一次在国家层面的正式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 12.A。解析: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是指为全体适龄儿童开放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 13.A。解析: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教育,它面向每一个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题干所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14.D。解析:素质教育的基础性是相对于专业性、定向性而言的。素质教育是“为人生做准备”,即“为人生打基础”的教育。 15.C。解析:素质教育的发展性是指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真正把学生的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上来。 16.C。解析:素质教育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二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7.B。解析: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劳动者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所以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 18.B。解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19.A。解析: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教育,它面向每一个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0.B。解析: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

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200个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知识汇总(背诵版)

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200个教育学及教育心理 学知识汇总(背诵版)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教育心理学》资料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 答: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理解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要注意四个要点: 1)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当具备的要求。 2)学校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的学与教问题,它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 3)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 4)只有弄清了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才能知识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它以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为核心)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范围有哪些? 答:学校教育心理学的范围主要包括: 1)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2)学习的基本理论; 3)各种类型的学习; 4)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 5)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 6)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等。 3、学校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及其教学论有何关系? 答:1)学校教育心理学不是普通心理学加教育实际的例子,否则便没有存在的理由。学校教育心理学要利用普通心理学所揭示的关于人的心理的一些普通规律,但有自己专门的对象和理论体系。 2)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不同年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特征出发。然而,学校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儿童年龄特征这一重要因素对学校中学与教的影响,目的是为了解决学与教的性质、过程和结果这一特殊的中心问题。 3)学校教育心理学也不同于教育学及其教学论,虽然它们都要涉及教师和学生,学与教等方面的问题,但各自的出发点、范围和方法都有不同。教育学及其教学论主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结构化面试真题及答案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结构化面试真题及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结构化面试真题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教师的许可证。今天,我为大家整理了。一、综合分析类【考题回顾】一名老师说应该多给学生布置作业,孰能生巧。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参考答案】...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教师的许可证。今天,我为大家整理了。一、综合分析类 【考题回顾】一名老师说应该多给学生布置作业,孰能生巧。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 【参考答案】 1. 表明观点,作业能够帮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达到学而不忘、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作业过量了,就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不赞成教师过量布置家庭作业的做法,这种行为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悖,更与素质教育提倡的"减负"的要求不符。 2. 论述布置大量作业的危害:其一,过量作业会侵占学生课外活动、娱乐和睡眠时间,损害学生身体健康,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其二,过量作业会影响学生与家长、同伴的感情交流,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3. 教师应合理地布置作业。例如,要制定科学的学生家庭作业的标准;要加强教学管理,严肃处理过量布置作业的教师;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学生"减负"工作。 【考题一回顾】现在的中小学学生课业压力普遍很重,对于这一现象,

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1. 课业压力重与素质教育目标相悖。过于繁重的课业负担会消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不利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2. 分析学生课业压力重的原因:首先,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十分迫切。其次,教师评价学生方式单一,仅看考试成绩。最后,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尚未改革完成。 3. 提出减轻课业压力的建议。例如:要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要建立多样化的教师考核方式,注重教师的引导式教学,还要加速教育体制改革进度,转变现有的应试教育制度,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考题二回顾】许多老师教案直接用网络上的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1. 信息时代下,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授课,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表现。但直接用网络教案并不可取。 2. 过度依赖网络教案,是教师思想上的"懒惰"。长此以往,教师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会下降,这不利于教师的进步。 3. 此外,网络上的教案不一定适合自己班级的学情,所以照搬照抄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4. 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要理性利用网络,要懂得学习和借鉴,更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设计,这样才是合格的教师。 【考题三回顾】你怎样看待教师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