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分子jts 2

分子jts 2

分子jts 2
分子jts 2

PCR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摘要】荧光定量PCR是新研制出的一种核酸定量技术。该技术在PCR反应系统中引入了荧光标记探针具有高灵敏性、高特异性和高精确性的特点。目前已被应用于病原体测定、肿瘤基因检测、免疫分析、基因表达、突变和多态性研究等多个领域,可以快速、及时获取病人服药后的治疗效果,为医生的后续督导治疗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荧光定量PCR 荧光探针临床应用

荧光定量PCR(也称TaqMan PCR,以下简称FQ-PCR)是美国PE(Perkin Elmer)公司1995年研制出来的一种新的核酸定量技术,该技术是在常规PCR基础上加入荧光标记探针来实现其定量功能的,与变通PCR相比,FQ-PCR具有许多优点。

1.原理

FQ-PCR的工作原理[1~4]是利用Taq酶的5’→3’外切酶活性,在PCR反应系统中加入一个荧光标记探针。该探针可与引物包含序列内的DNA模板发生特异性杂交,探针的5’端标以荧光发射基因FAM(6-羧基荧光素,荧光发射峰值在518nm 处),靠近3’端标以荧光淬灭基团TAMRA(6-羧基四甲基若丹明,荧光发射峰值在582nm处),探针的3’开端被磷酸化以防止探针在PCR扩增过程中被延伸。当探针保持完整时,淬灭基团抑制发射基团的荧光发射。发射基团一旦与淬灭基团发生分离,抑制作用被解除,518nm处的光密度增加而被荧光探测系统检测到。复性期探针与模板DNA发生杂交,延伸期Taq酶随引物延伸沿DNA模板移动,当移动到探针切断,淬灭作用被解除,荧光信号释放出来。模板每复制一次,就有一个探针被切断,伴随一个荧光信号的释放。由于被释放的荧光基团数目和PCR 产物数量是一对一的关系,因此用该技术可对模板进行准确定量。实验仪器一般使用PE公司研制的ABI7100型 PCR扩增仪,也可用其它PCR仪。由于荧光探针的引入,显著提高了实验的特异性。探针设计一般应符合以下条件:①探针长度应在20~40个碱基左右,以保证结合的特异性。②GC碱基含量在40%~60%,避免单核苷酸序列的重复。③避免与引物发生杂交或重叠。④探针与模板结合的稳

定程度要大于引物与模板结合的稳定程度,因此探针的Tm值要比引物的Tm值至少高出5℃。另外,探针的浓度、探针与模板序列的同源性,探针与引物的距离都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2.应用

由于FQ-PCR具有高灵敏性,高特异性和高精确性的特点,目前,该项技术已被应用于病原体测定、肿瘤基因检测、免疫分析、基因表达、突变及其多态性的研究等多个领域。

2.1荧光定量PCR检测结直肠癌腹腔CEA水平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结直肠癌为常见多发的消化道恶性肿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结直肠癌的人群患病率有所上升,并有年轻化趋向。全国每年约有新发结直肠癌病例13万。已经跃居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四位。长江下游与东南沿海的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台湾和香港地区是结直肠癌高发区。浙江省肿瘤医院资料显示,近9年来收治率增加98%,平均每年增加10.9%。与90年代初相比,收治率则增加515%。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是分子量为180000的细胞表面糖蛋白,是结直肠癌细胞去分化过程中表达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最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之一。90%的结直肠癌、胃癌、胰腺癌有CEA的高表达。自1965年应用于临床以来已作为胃肠道肿瘤的诊断和判断预后的监测指标。CEAmRNA指标可确定结肠癌及直肠癌是否发生肝转移。本研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 PCR)技术,检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腹腔冲洗液中游离细胞的癌胚抗原(CEA)mRNA特异性标志物,并检测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mRNA为内参因子。结合术后对患者随访,研究结果将正确诊断肿瘤侵润程度和复发可能性,对结直肠癌术后转移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同时为肿瘤患者术后放疗、化疗方案确定提供参考依据,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患者生存率。

2.2荧光定量PCR技术在临床肺结核防治中的应用

目前结核病仍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全球现有肺结核病人2000多万,其中95%在发展中国家,我国是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居世界第二位,每年因结核病死亡的人数达到15万人,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针对结核分枝杆菌保守序列IS6110基因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以荧光定量PCR、集菌培养和染色镜检法检测疑似肺结核和确诊病人随访的痰标本,比较各方法在结核病诊断以及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作用。结果,荧光定量PCR的检测灵敏度为4 Copies/反应,远高于抗酸染色法和集菌培养法。荧光定量PCR法与集菌培养法和抗酸染色法对临床样本的检出率分别为64.29%、35.12%和12.5%。病人治疗效果的随访检测结果显示,结核分枝杆菌的数量呈持续减少的趋势。所以,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快速、敏感和特异性高的特点,可以快速、及时获取病人服药后的治疗效果,为医生的后续督导治疗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荧光定量PCR方法

1.引物与探针设计针对IS6110基因设计引物与探针,上游引物:5’-GTC GCC CGT CTA CTT AAT G-3’,下游引物:5’-GCG GAT TCT TCG GTC GTG-3’,产物长度为107bp。探针:5’FAM-CCG ACG GTG CGT AAG TGG GTG CGT CGG-DABCYL3’,由上海基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

2.反应条件反应体系(40μl):4.0μl10×buffer,7.0mmol/LMg2+,200μmol/L dNTP,0.2μmol/L上下游引物,0.2μmol/L探针,4μlLDNA模板,2.5U Taq DNA 聚合酶。扩增条件:94℃3min,94℃20s,52℃20s,72℃20s,40次循环。试验设定阳性对照、弱阳性对照与空白对照(no template control, NTC)。按照荧光定量PCR分析软件设定基线(baseline)与阈值(threshold),以标准品浓度的对数值为横坐标,Ct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3.标准品制备以结核分枝杆菌H37Ra为参考菌株,PCR扩增IS6110基因并克隆到质粒载体。提取纯化重组DNA,10倍梯度稀释至107Copies/ml作为强阳性标准品,103Copies/ml作为弱阳性标准品。

4.特异性以结核分枝杆菌H37Ra为阳性标本,提取牛型分枝杆菌、偶发分枝杆菌、蟾分枝杆菌、草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奈瑟氏菌为模板检测引物与探针的特异性。

5.灵敏度与标准曲线绘制抽提标准品DNA,10倍系列准确定量稀释102~107Copies/ml的DNA模板,分别取4μl进行荧光定量PCR扩增。

6 结果判定荧光定量PCR扩增曲线规则,呈对数增长,Ct值≤36即可判定为阳性;如扩增曲线不规则或Ct值>40,报告为阴性;如Ct值在36~40之间,且扩增曲线呈对数增长,样本重复测定,如Ct值仍在36~40之间报告为阴性。

2.3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儿童HBV DNA载量

乙型肝炎(HBV)是我国最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上主要是对成人HBV患者的HBV DNA与血清标志物研究较多,而专门对儿童HBV患者进行HBV病毒DNA与血清标志物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为了解儿童HBV患者HBV DNA载量与HBV血清标志物(HBVM)的关系,检测抗病毒治疗的有效性,我们采用目前最先进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患儿的HBV DNA载量及HBVM与ALT同时进行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与常规PCR技术相比,其具有特异性更强、能有效解决PCR产物污染问题、准确度高、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我们对该院190例HBV患儿同时进行了HBV DNA 、HBVM和ALT 的测定。探讨不同免疫标志物的儿童HBV患者的血清中HBV DNA水平及临床价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提供更科学的治疗依据。

血清检出HBsAg是HBV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HBV感染后,除急性外,大部分人没有临床表现,但在血中可检出HBsAg,这类人通常称为HBsAg携带者。血清HBsAg仅为HBV感染的标志。由于其在血液多为不含病毒颗粒的空壳,故而不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传染性强弱及预后。只有进行

HBV DNA定量检测才能了解患者的HBV在体内的复制状况及抗病毒治疗的效果。血循环中HBV DNA与HBeAg和HBsAg有一定的相关,但其浓度间并不呈正线性相关。HBeAg阳性的标本,HBV DNA通常有较高的浓度(>105拷贝/ml),HBeAg阴性、抗HBc阳性的标本,HBV DNA浓度通常较低(<105拷贝/ml)。当HBV基因组前C区发生突变时,则可出现HBeAg阴性而HBV DNA 仍保持在较高的浓度。单独抗HBc阳性的血液HBV DNA浓度通常较低。血

液循环中HBV DNA浓度与患者传染性之间的关系,通常如血清HBV DNA 浓度>109拷贝/ml,则在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中即具有较强的传染性。105~106拷贝/ml,则在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中的传染性较小。<105拷贝/ml,则在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中几乎没有什么传染危险性。但不管HBV DNA的浓度为多少,哪怕是低于相应PCR方法的测定下限,也均会引起输血后的感染。

2.4孕妇血中胎儿DNA荧光定量PCR检测及与临产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孕妇血浆中存在胎儿DNA,且发现随着孕期的进展,胎儿DNA的含量也会相应升高[1]。但是对于母血中胎儿DNA含量的升高是否导致了临产的发生,它与临产及分娩是否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献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母血中胎儿DNA含量的变化规律,从而在分子水平上探讨母血中胎儿DNA的变化及其与临产之间的关系。

◆方法

1 标本的准备

取各组孕妇外周血3 mL,用EDTA抗凝,12 0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浆放在灭菌离心管内,再次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于另一灭菌离心管中,-30 ℃保存。

2 血浆DNA的提取

采用Tiangen公司的微量DNA提取试剂盒,按照步骤及要求操作。所有步骤均由女性操作。

3 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及探针的设计

采用美国ABI公司生产的Tagman荧光探针试剂盒,分别对Y染色体上的DYS14位点进行定量分析。DYS14片段大小为84 bp, DYS14引物上游序列: 5′ GGGCCAATGTTGTATCCTTCTC 3′;DYS14引物下游序列:5′ GCCCATCGGTCACTTACACT TC 3′;DYS14 探针序列: 5′ TCTAGTGGAGAGGTGCTC 3′。

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标准曲线的建立和结果计算:按照10倍梯度稀释标准品,进行PCR扩增。各个梯度之间循环阈值(Ct)相差3~4个循环。然后,给每个梯度的标准品输入相应的拷贝数,以拷贝数为横坐标,Ct 值为纵坐标,建立标准曲线,从标准曲

线可以得出Ct值与拷贝数之间的转换关系,即利用待测标本的Ct值求出相应的DNA含量,此工作由Applied Biosystems 7500 Sequence Detector所带SDS软件自动完成。实时定量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和靶序列的扩增:反应体系总体积20 μL,内含20×Primermix 1 μL,ddH2O 7 μL,DNA模板1 μL,2×Tagman Universal Master Mixture (ABI公司)10 μL,荧光探针与引物1 μL。采用ABI公司的PE 7500实时荧光定量PCR仪。PCR反应条件为:50 ℃ 1 min,95 ℃10 min后,95 ℃30 s,60 ℃30 s,40个循环。为增加数据的可信度,每份标本为3管检测,结果取平均值。

◆结果

通过稀释法,定量地检测男性Y染色体的DYS14基因,所有怀男胎的孕妇均检测到阳性结果,但作为对照的女性外周血细胞DNA始终为阴性。孕28~31周组、孕32~35周组、孕36~42周组、临产组孕妇血浆中DNA的含量拷贝数分别为(230±69)、(480±55)、(800±70)、(1 100±77)/mL。各组间孕妇外周血中胎儿DNA的含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F=308.19,q=11.59~40.33,P<0.01)。

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孕周的增加,母血中的胎儿DNA的含量也升高,临产后母血中胎儿DNA的含量在整个妊娠过程中达到最高,说明胎儿DNA含量升高可能是诱发临产的机制之一。一般认为,妊娠晚期随着胎儿的成熟,宫腔内容积增大,宫腔压力增加,子宫动静脉中的血流量加大,母体与胎儿之间的血液交换也随着胎盘的长度、厚度及表面积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导致胎儿的有形成分逐渐增多并运输到母体血循环中。同时胎盘老化,滋养细胞凋亡增加,母体和胎儿之间的屏障完整性遭到破坏,也会导致更多的胎儿成分释放到母血中。在对一些病理性妊娠疾病的研究中显示,如羊水过多则母体血浆中胎儿DNA的含量升高,而其发病的胎盘因素考虑是胎盘血管丰富,渗透面积大导致的。

另一方面,现代医学认为妊娠是一种自然同种异体移植现象, 胚胎带有父亲抗原,与母亲为同种半抗原的免疫关系,如同种异体移植,胎儿在妊娠期内不受母体免疫排斥,与胎盘组织的免疫屏障、胎膜细胞抑制细胞对胎儿组织的杀伤、母体免疫抑制细胞及免疫抑制物的作用有关。随着妊娠期的进展,这种免疫平衡失调,胎儿与母体之间的滋养层细胞受到母体免疫性损伤,远端毛细血管坏死、

破裂出血,引发胎盘剥离,从而导致临产的发生。而这种胎盘滋养细胞凋亡增加引起了更多的胎儿成分释放入母血中。本研究结果也表明,胎儿DNA在临产时达到最高,分析认为这种胎儿DNA水平的升高,最终破坏母胎间的免疫平衡,导致临产及分娩的发生,从分子水平进一步丰富了分娩的发生机制,为临床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类疾病多数是直接或间接与基因有关,如肿瘤、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在医学实验诊断中我们经历了生化和兔疫诊断的发展过程,由于各类扩增技术的出现使我们进入了预防诊断的新时代并成就了现代意义基因诊断的崛起。这将改变以往对疾病的表型认识和表型诊断,从本质上认识疾病和诊断疾病。在各类扩增技术中,PCR的地位尤为突出。日前,全世界利用PCR技术诊断感染性疾挤丙每年达几千万人次,其费用己大幅下降,可见PCR 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美国临床检验标准化委员会于1995年颁响了关于感染性疾病分子诊断应用范围、条件和质量控制细则等准则文件。而国际临床化学学会于1998年又发布了关于分子扩增在临床诊断中应用的质量评估基础的文件并对PCR操作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论述。由此可见,两个权威文件也都肯定了PCR技术在医学检验方面的重要性。基因诊断可能将是以后的发展方向并作为疾病的常规诊断技术。

【参考文献】

[1] 荧光定定PCR技术及其应用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0,23(3).

[2]何丰,柴丽莹,侯治国. 比较3种方法处理痰标本对结核杆菌分离率及药

敏测定的影响.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35(3):274-275.

[3]王露楠,李金明,邓巍,等.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值冻干血清用于荧光定量

聚合酶链反应测定的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8):523.

[4]李金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测定及结果解释的若干问题[J].中华检

验医学杂志,2006,29(5):385 388.

[5]荀文丽,吴连芳. 分娩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69 77.

[6]于进,陶红,纪向虹,等. 孕妇外周血中胎儿DNA及瘦素含量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7,43(4):339.

[7]邱泽明,陈家一,谭淑仪.传统结核杆菌细菌培养法的现状分析.医学综述,2006,12(13):821-822.

[8]杨松,张耀亭,林素梅.抗酸染色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临床肺科杂志,2007,12(4):328-329.

[9]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中国防痨杂志,1996,18(1):28-31.

第二讲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二讲分子结构与性质 考点一共价键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共价键的成键原子只能是非金属原子。() (2)在所有分子中都存在化学键。() (3)H2分子中的共价键不具有方向性。() (4)分子的稳定性与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无关。() (5)σ键能单独形成,而π键一定不能单独形成。() 2.在下列物质中:①HCl、②N2、③NH3、④Na2O2、⑤H2O2、⑥NH4Cl、⑦NaOH、⑧Ar、 ⑨CO2、⑩C2H4。 (1)只存在非极性键的分子是__________;既存在非极性键又存在极性键的分子是__________;只存在极性键的分子是__________。 (2)只存在单键的分子是__________,存在三键的分子是__________,只存在双键的分子是__________,既存在单键又存在双键的分子是__________。 (3)只存在σ键的分子是__________,既存在σ键又存在π键的分子是__________。 (4)不存在化学键的是__________。 (5)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极性键的是__________;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非极性键的是__________。3 3.(1)Zn的氯化物与氨水反应可形成配合物[Zn(NH3)4]Cl2,1 mol该配合物中含有σ键的数目为________。 (2)CaC2中C2-2与O2+2互为等电子体,O2+2的电子式可表示为________;1 mol O2+2中含有的π键数目为________。 (3)下列物质中: A.N2B.CO2C.CH2Cl2 D.C2H4E.C2H6F.CaCl2G.NH4Cl ①只含有极性键的分子是__________; ②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的化合物是________; ③只存在σ键的分子是________; ④同时存在σ键和π键的分子是________。 4.(2016·佛山高三月考)下列关于共价键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般来说σ键键能小于π键键能 B.原子形成双键的数目等于基态原子的未成对电子数 C.相同原子间的双键键能是单键键能的两倍 D.所有不同元素的原子间的化学键至少具有弱极性 5.(教材改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的键长越长,键能越高,分子越稳定 B.元素周期表中的ⅠA族(除H外)和ⅦA族元素的原子间不能形成共价键 C.水分子可表示为H—O—H,分子的键角为180° D.H—O键键能为462.8 kJ·mol-1,即18 g H2O分解成H2和O2时,消耗能量为2×462.8 kJ 考点二分子的立体构型 1.判断下列物质中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 BF3______;PF3______;SO3______;SO2______;H2S______。 答案:sp2sp3sp2sp2sp3

分子和原子及原子练习题

分子和原子及原子的结构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分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表示的是一种微观概念,大部分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有些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 2、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一种)微粒。 3、分子的性质 ①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肉眼是无法看到的 ②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着:温度升高运动速度加快。 ③分子间有间隔: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因此气体可以压缩。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⑤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原子构成不同,可分三种情形: a、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不同: b、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相同,但个数不同: c、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个数都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高中学习) 4、分子理论的应用: (1)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2)用分子观点解释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知识点二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 2、原子的性质 (1)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2)原子在不断的运动(3)原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4)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不同。 3、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注意: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数目可能改变,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不变。 注意: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吗? 答:不一定! 金属单质 (如:Fe 、Cu 、Al 、Hg ) 5、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非金属固态单质 (如:C 、P 、S 、Si ) 稀有气体 (氦、氖、氩、氪、氙、氡 ) 6、原子的构成: 质子 (带 正 电荷) 体积很小,约占原子体积 的几千亿分之一 原子核(带正电)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2 分子和原子2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2 分子和原子2 我夯基我达标 1.某同学在电脑上绘制的表示气体粒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图3-4 思路解析: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从宏观角度理解为“一物”与“多物”;从微观角度来看,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含一种分子的是纯净物,含多种分子的是混合物。本题各图直观地反映了物质的微观构成,因此要从微观角度去认识。选项B、D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为纯净物;选项A是由不同种原子直接构成的,选项C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 答案:AC 2.下列物质含有氧分子的是() A.过氧化氢 B.氧化铜 C.空气 D.二氧化碳 思路解析:过氧化氢、氧化铜、二氧化碳这三种纯净物都是由各自的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物质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则空气中含氧分子。 答案:C 3.氧气降温加压变成液氧,氧分子的主要变化是() A.分子间的间隔 B.分子的质量 C.分子的体积 D.分子的性质 思路解析:由氧气变成液氧,没有新物质生成,则分子本身没有改变,那么分子的质量、体积、性质都不变。加压时只是氧分子之间的间隔缩小。 答案:A 4.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约60 mL水,向水中加入一小块糖块,在容器外壁用铅笔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溶解后,液面与水平线哪一个高,并解释这一现象。 图3-5 思路解析:这是考查粒子之间有间隔的一道题。

答案:当糖块溶解后,液面降低;因为糖的粒子扩散到水的粒子中间去了,粒子间有间隔。 5.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迈德泽维尔,开创了“飞秒化学”的新领域,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察进行化学反应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是() A.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 B.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化学反应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 D.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思路解析: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察化学反应中原子的运动,原子核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因此此技术无法观察到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答案:D 6.取气密性良好的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哪一支针筒内的物质容易被压缩?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请你再举出可以用这种观点解释的一个实例来。 图3-6 思路解析:据题意,这是一个体积改变的问题,因而要从分子间隔角度来解释。气体中分子之间间隙大,所以空气容易压缩,水中水分子间间隙相对较小,难通过外力压缩。 答案:吸入空气的一支针筒内的物质容易被压缩。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相对液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大得多,因而气体容易被压缩。例如: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珠后体积缩小;或工业上把氧气压缩成液态氧贮存在钢瓶中。 我综合我发展 7.图3-7表示宇宙飞船发动机内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图3-7 A.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第二讲 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二讲分子结构与性质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题意) 1.下列物质的分子中既有σ键,又有π键的是()。 ①HCl②H2O③N2④H2O2⑤C2H4⑥C2H2 A.①②③B.③④⑤⑥ C.①③⑥D.③⑤⑥ 解析单键一定是σ键,双键或三键中有一个σ键,其余均是π键。 答案 D 2.下列分子中的中心原子杂化轨道的类型相同的是()。 A.SO3与SO2B.BF3与NH3 C.BeCl2与SCl2D.H2O与SO2 解析SO3、SO2中心原子都是sp2杂化,A正确;BF3、NH3中心原子一个是sp2杂化,一个是sp3杂化,B错误;BeCl2中,Be原子采取sp杂化,而SCl2中S原子采取sp3杂化,C错误;H2O中氧原子采取sp3杂化,而SO2中S原子采取sp2杂化。 答案 A 3.下列有关σ键和π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某些分子中,化学键可能只有π键而没有σ键 B.当原子形成分子时,首先形成σ键,可能形成π键,配位键都是σ键C.σ键的特征是轴对称,π键的特征是镜面对称

D.含有π键的分子在反应时,π键是化学反应的积极参与者 解析在某些分子中,可能只有σ键,而没有π键,A错误;由于π键的键能小于σ键的键能,所以在化学反应中容易断裂。 答案 A 4.关于键长、键能和键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键角是描述分子立体结构的重要参数 B.键长的大小与成键原子的半径和成键数目有关 C.键能越大,键长越长,共价化合物越稳定 D.键角的大小与键长、键能的大小无关 解析键能越大,键长越短,共价化合物越稳定。 答案 C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NH3、CO、CO2都是极性分子 B.CH4、CCl4都是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 C.HF、HCl、HBr、HI的稳定性依次增强 D.CS2、H2O、C2H2都是直线形分子 解析A中CO2为非极性分子;B说法正确;当然根据分子的极性也可以判断它的空间结构,像D中水为极性分子,空间结构不是直线形,属于V形结构;选项C中HF、HCl、HBr、HI的稳定性依次减弱。 答案 B 6.在硼酸[B(OH)3]分子中,B原子与3个羟基相连,其晶体具有与石墨相似的层状结构。则分子中B原子杂化轨道的类型及不同层分子间的主要作用力分别是()。 A.sp,范德华力B.sp2,范德华力 C.sp2,氢键D.sp3,氢键 解析由于该晶体具有和石墨相似的层状结构,所以B原子采取sp2杂化,同层分子间的作用力是范德华力,由于“在硼酸[B(OH)3]分子中,B原子与3个羟基相连”虽然三个B—O都在一个平面上,但σ单键能够旋转,使O—H 键位于两个平面之间,因而能够形成氢键,从而使晶体的能量最低,达到稳定状态。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情感价值观目标: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二、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四、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问题1、你能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吗?(投影图片)(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宏观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感悟“宏观的物质可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并带着困惑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1)走到花圃会闻到花香; (2)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学生观看,思考,并作出猜想:“花香”、水、糖块可能都是由看不见的更小的东西构成的。

教师:那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设计意图: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实验继续让学生感知“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问题2】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观察实验,交流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入的品红,在水中慢慢的扩散。 【问题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生认为:品红可能是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的运动。 教师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展示图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 生观看图片,并思考图片所表示的意义——宏观物质确实是微观粒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的分析,都只是一种推断。只有通过更科学的手段,才能得出更科学的结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的重要性) 环节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 【资料卡片】水分子自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问题4】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生阅读、分析所给材料,并经过讨论得出下列结论: (1)分子的体积很小;(2)分子的质量也很小。 【演示实验】教材“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生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A烧杯中无变化,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药理学名词解释 (2)

药理名词解释 1、离子障(ion trapping):绝大多数药物均为弱酸性或弱碱性电解质,在体液内均不同程度的解离。分 子状态的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脂质层的现象。 2、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 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 3、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经任何给药途径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 称~。 4、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 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 5、肝药酶(非专一性酶):存在于肝细胞滑面内质网上可促进药物转化的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 6、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milination kinetics):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 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呈正比,也称线性动力学(linear kinetics)。 TD:大多数药物属于、比率恒定、半衰期=0.69/k。 7、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order emilination kinetics):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 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也称非线性动力学(nonlinear kinetics)。TD:少数药物属于、半衰期可变。 8、稳态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Css):等量等间隔连续多次给药,经4~5个半衰期后,血 药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称为~,亦称为坪值。TD:消除药量与吸收药量相等、水平波动在有效浓度和中毒浓度之间、坪值波动与每次剂量和给药间隔呈正比、达坪时间与半衰期呈正比、首剂加倍立即达坪。 9、药物消除半衰期(half life,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期长短可反映药物消 除速度。 10、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也即是单位时间内有多 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11、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 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称~。 12、再分布(redistribution):首先分布到血流量大的脑组织发挥作用,随后由于其脂溶性高又向血流 量少的脂肪组织转移,以致病人迅速苏醒,这种现象称为药物在体内的~。 13、绝对生物利用度:以血管外的AUC(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和静脉注射的AUC的比值。 14、相对生物利用度:对同一血管外给药途径的某一种药物制剂的AUC与相同的标准制剂的AUC的比值。 15、效能(efficacy)或最大效应(maximal effect,Emax):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 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其效应不再增加,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16、效价强度(potency);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效价强度越大。 17、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即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18、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包 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反映、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 19、戒断症状withdrawal/abstinence syndrome:反复用药,促使机体不断调整新陈代谢水平,以适应 在外源性物质作用下进行生理活动,维持机体基本功能,即所谓适应性。一旦停药,代谢活动发生改变,生理功能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难以忍受的症状,如兴奋、失眠、流涕、出汗、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 20、耐受性(tolerance):连续多次反复给药,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需增加剂量才能起作用。分为 急性耐受性与交叉耐受性 21、耐药性(drug resistance):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22、依赖性(dependence):是在长期应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了生理性的或是精神性的依 赖和需求,分生理依赖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具有耐受性证据或停药症状)和精神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是需要药物缓解精神紧张和情绪障碍、但无耐受性和停药症状的一种依赖性)。 23、调节痉挛()动眼神经或毛果芸香碱作用后环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造成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 于本身弹性变凸,屈光度增加,此时只适合于视近物,而难以看清远物,这种作用即调节痉挛。 24、抗胆碱酯酶药:是一类能与ACHE牢固结合,但水解较慢,使AchE活性受抑,从而使胆碱能神经末梢 释放乙酰胆碱堆积,产生拟胆碱作用的药物,分为易逆性和难逆性。 25、调节麻痹():阿托品能使睫状肌松弛而退向外缘,使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为扁平,其折光度减低, 只适合于看远物二不能将近物清晰的成像于视网膜上,这种作用即调节麻痹。 26、肾上腺素的翻转(adrenaline reversal):a受体阻断药能选择性地与a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使b受

药理学名词解释归纳

药理学 名词解释 绪论 1.药理学Pharmacology 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科学。 2. 药物diug 能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以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3.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机体的作用下发生的动态变化规律。 4.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机体在药物影响下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及机制。 5. 售后调研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上市后在社会人群大范围内继续进行受试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查疗效和不良反应,该期对最终确定新药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 药效学 1.药物作用drug action 药物与组织细胞之间的初始作用。 2.药理效应drug effect 指继发于药物作用之后的组织细胞原有功能的改变。 3. 兴奋excitation 凡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4. 抑制inhibition 凡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减弱的作用。 5. 特异性specifity 多数药物是通过化学反应而产生药理效应,这种化学反应的专一性使药物具有特异性。 6. 选择性selectivity 药物只对某些组织器官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作用很小或无作用。 7. 疗效therapeutic effect 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机体恢复正常。 8.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对因治疗,或称治本。 9.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症状,减轻疾病的并发症称对症治疗,或称治标。 10.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的反应称不良反应。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 11.副反应side reaction (副作用side effect)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副反应,亦称副作用。副反应是药物本身固有的,是因药物选择性低而引起的,一般不严重,难避免. 12.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药物在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机体敏感性过高时对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称毒性反应。一般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和避免。 13.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 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14.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 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后原有病情加重现象。又称回跃反应(rebound reaction) 15.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iton)药物对过敏特质病人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 16.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 少数患者对某些药物发生的与往常性质不同的不良良应。是由于遗传缺陷造成的。

2021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十二章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二讲分子结构与性质规范演练含解析人教版

第二讲分子结构与性质 1.有X、Y、Z三种元素,其中X原子的价电子构型为2s22p2,Y原子的L电子层中有三个未成对电子,且无空轨道,Z的+1价离子是一个质子。试回答下列问题: (1)ZXY分子中的三个原子除Z原子外均为8电子构型,写出该分子的结构式:____________,根据电子云重叠方式的不同,分子里共价键的类型有________。 (2)常温下,YZ3呈气态,但易被液化,且极易溶于水,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液态的YZ3是一种重要的溶剂,其性质与H2O相似,可以与活泼金属反应,写出Na 与液态YZ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X原子的价电子构型为2s22p2”可推知X是C;“Y原子的L电子层中有三个未成对电子,且无空轨道”可推知Y是N;Z是H。(1)ZXY分子为HCN,其结构式为H—C≡N,分子中含有的共价键为σ键和π键。(2)YZ3分子为NH3,易液化;NH3和H2O都是极性分子,且二者能形成氢键,NH3又能与H2O发生化学反应,使得NH3极易溶于水。(3)由2Na+2H2O===2NaOH+H2↑可类推出:2Na+2NH3===2NaNH2+H2↑。 答案:(1)H—C≡N σ键、π键(2)NH3和H2O都是极性分子,且二者能形成氢键,NH3又能与H2O发生化学反应,使得NH3极易溶于水(3)2Na+2NH3===2NaNH2+H2↑2.硫及其化合物有许多用途,相关物质的物理常数如下表所示: (1)基态Fe原子价层电子的电子排布图(轨道表达式)为_______,基态S原子电子占据最高能级的电子云轮廓图为__________形。 (2)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H2S、SO2、SO3的气态分子中,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不同于其他分子的是__________。 (3)图(a)为S8的结构,其熔点和沸点要比二氧化硫的熔点和沸点高很多,主要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 执教: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伍艳萍 指导:湖北省荆门市教研室孟庆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

[思考问题2] 烧杯与烧杯B 哪些条件相同么条件不同? [动画模拟] 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 酞溶液变红的过程。[板书](2)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氨分子的扩散实验 浓氨水 酞溶液 氨水与酚酞溶液反应浓氨水酚酞溶液

药理学在线2

1.普萘洛尔治疗高血压的可能机制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D ) A 阻断心脏β受体,减少心输出量 B 阻断肾小球旁器细胞的β1受体,减少肾素分泌 C 阻断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突触前β2受体,减少去甲肾上腺素释放 D 阻断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突触后β2受体,扩张血管 2.高血压伴有支气管哮喘的病人,不宜选用的药物是( C )。 A 利尿剂 B 钙拮抗剂 C β受体阻断剂 D α受体阻断剂 E AT1受体阻断剂 3.属于5-HT再摄取抑制药的抗抑郁药物是( E )。 A 马普替林 B 氯普噻吨 C 去甲替林 D 阿米替林 E 氟西汀 4.下列哪一种疾病不宜应用糖皮质激素?( C ) A 严重支气管哮喘发作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癫痫D风湿性心脏病E类风湿性关节炎 5.地高辛最佳适应症是( C )。 A 肺源性心脏病引起的心力衰竭 B 严重二尖瓣病引起的心力衰竭 C 伴有心房颤动的心力衰竭 D 严重贫血引起的心力衰竭 E 由甲亢引起的的心力衰竭 6.强镇痛药(阿片受体激动药)应当严格控制应用,其主要理由是容易引起( A )。 A 成瘾性 B 耐受性 C 便秘 D 体位性低血压 E 胆绞痛 7.血管扩张药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理学基础是( D )。 A 降低血压B降低心输出量C改善冠脉血流D扩张小静脉和小动脉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8.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心动过缓时,除停用强心苷及排钾药外,最好选用( A )。 A 阿托品 B 利多卡因 C 钙盐 D 异丙肾上腺素 E 苯妥英钠 9.抗炎作用最强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 C )。 A 可的松 B 泼尼松 C 地塞米松 D 甲泼尼松 E 氢化可的松 10.能显著改善充血性抗心力衰竭症状和明显降低死亡率的β受体阻断药是( E )。 A 普萘洛尔 B 索他洛尔 C 阿替洛尔 D 美托洛尔 E 卡维地洛 1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是( E )。 A 逆转左室肥厚 B 降低血管阻力 C 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D 降低室壁张力,改善心室舒张 E 以上都是 12.久用易产生耐受的药物是( C )。 A 硝苯地平 B 亚硝酸异戊酯 C 硝酸甘油 D 普萘洛尔 E 噻吗洛尔 13.氯丙嗪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不包括( D )。 A 迟发性运动障碍 B 急性肌张力障碍 C 帕金森综合征 D 肌张力降低 E 静坐不能 14.具有选择性阻断α1受体的抗高血压药是( C )。 A 肼曲嗪 B 噻吗洛尔 C 哌唑嗪 D 卡托普利 E 可乐定 15.可用于预防心绞痛发作的药物是( E )。 A 硝酸甘油 B 维拉帕米 C 硝苯地平 D 普萘洛尔 E 硝酸异山梨酯 16.具有利尿降压作用的药物是( E )。 A 可乐定 B 美加明 C 利舍平 D 卡托普利 E 氢氯噻嗪 17.可导致心率加快的抗心绞痛药是( D )。 A 普萘洛尔 B 维拉帕米 C 地尔硫卓 D 硝酸甘油 E 卡维地洛 18.氯丙嗪的不良反应不包括( D )。 A 粒细胞减少 B 体位性低血压 C 口感及视力模糊 D 成瘾性及戒断症状 E 肌肉震颤 19.遇光易破坏,需在应用前临时配制并避光保存的降压药是( A )。 A 硝普钠 B 肼曲嗪 C 可乐定 D 甲基多巴 E 维拉帕米 20.糖皮质激素一般剂量长期应用可治疗( B )。 A 感染性休克 B 肾病综合征 C 急性粟粒型肺结核 D 重症伤寒 E 严重的传染性肝炎

选修三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教案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一、共价键 1.本质:在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 2.特征: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注意:s-s σ键即H-H 键没有方向性) 3.分类 (1 )形成共价键的原子轨道重叠方式: σ键:原子轨道“头碰头”重叠 π键:原子轨道“肩碰肩”重叠 (2)形成共价键的电子对是否偏移: 极 性 键: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即A-B 等) 非极性键: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即A-A 等) (3)原子间共用电子对的数目: 单键、双键、三键。 说 明:①两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中,共价单键为σ键,共价双键中有一个σ键和一个π 键,共价三键中有一个σ键和二个π键。 ②并不是所有的分子中都含有共价键,如单原子的稀有气体分子中无共价键。 ③化学反应的本质 。 4.键参数 (1)概念 键能: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mol 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 键参数 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间的核间距。 键角:分子中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2)键参数对分子性质的影响------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分子越稳定.

共价键的键能与化学反应热的关系:反应热= 所有反应物键能总和-所有生成物键能总和. 5.等电子体原理:是指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征,具有许多相近的性质。应用:⑴判断微粒成键方式、空间构型;⑵推测性质。如CO与N2 。 二、分子的空间构型 1、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1)有关概念 ①价电子:原子在参与化学反应时能够用于成键的电子,是原子核外跟元素化合价有关的电子。在主族元素中,价电子数就是最外层电子数。 ②价层:就是显现化合价的电子层,通常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层。 ③价层电子对:指的是形成σ键的电子对和孤对电子。孤对电子的存在,增加了电子 对间的排斥力,影响了分子中的键角,会改变分子构型的基本类型。 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基本观点:分子中的价层电子对---成键电子对(即σ键)和孤对电子由于相互排斥作用,尽可能趋向彼此远离以减小排斥力而采取对称的空间结构。[一般电子对间的排斥大小:孤电子对间的排斥(孤-孤排斥)>孤对电子和成键电子对间的排斥(孤-成排斥)>成键电子对间的排斥(成-成排斥)] 说明: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主要是用来分析主族元素形成的分子或离子的结构的,不用 来分析以过渡元素为中心的化合物。 (2)、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判断分子的构型 Ⅰ、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说明的是价层电子对(含孤电子对)的空间构型,而分子的空间构型指的是成键电子对空间构型,不包括孤电子对。 ①当中心原子无孤电子对时,两者的构型一致; ②当中心原子有孤电子对时,两者的构型不一致。 Ⅱ、对AB m型分子或离子,其价层电子对数(亦即为杂化轨道数)的判断方法为: 规定:①作为配位原子,卤素F、Cl、Br、I和H:价电子1个,氧族:O、S:0个; 但作为中心原子,卤素原子按7个价电子计算,氧族元素的原子按6个价电子计算;

分子和原子经典习题

初三化学 分子和原子经典习题 【典型例题】 例1: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不一致的选项是 选项操作或现象分子的特性 A 给篮球充气分子间有间隙 分子是有质量的 B 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 200mL C 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分子是运动的 D 加热氧化汞可得到金属汞和氧气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子的基本性质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宏观现象或操作可以反映分子的某些性质,同时分子的某些性质又可以解释宏观现象,二者是相互对应的。“100mL 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mL”对应分子的基本性质是:分子间有间隙。 【答案】B 例2: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能构成物质,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B. 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 C. 分子大,原子小 D. 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而原子则不能再分 【解析】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氧气,也有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汞、硅;故A错。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分子保持,原子构成的物质,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原子保持,故B 错。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肯定比构成它的原子大,但是,毫无联系的分子和原子没有可比性,如汞原子比氢分子大,故C错。分子在化学反应中要改变,而原子则不能再分,只是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新的物质。 【答案】D 例3:微观模拟题:通过下图反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丙物质属于纯净物中的___________(填物质分类)。 (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反应。 (3)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____________。 【解析】试题通过模拟图示较为直观、形象地将有关粒子的构成情况展示出来,使本来很抽象的微观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甲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甲的分子又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发生化学变化后,观察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以及生成物的分子构成。 【答案】(1)单质(2)分解(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形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例4:科学研究发现:氮气不活泼,在3000℃时仅有0.1%的分子分裂。在0℃常压下,向密闭容器M中充入一定量的氮气,而后升高温度(不超过3000℃,压强不变),若该密闭容器的体积增大了一倍,则M内分子变化的示意图合理的是 【解析】温度升高后气体的体积增大了一倍,并不是分子的数目增多了,也不是分子的种类改变了,而是分子在温度升高时运动速率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但分子并没有破裂,数目、大小都没有改变。A表示分子变大了,C、D表示分子都破裂了,B表示分子间的间隔增大了。 【答案】B 例5:下列图示中,表示纯净物的,表示混合物的是,由原子直接构

药理学名词解释(2)

1. 药理学:研究药物的学科之一,主要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 互作用规律和机制。 2. 药物代谢动力学:定量研究药物(包括外来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吸 收、分布、代谢、排泄等体内过程规律的一门学科。 3. 首过效应:口服给药后,药物经胃肠道和肝脏代谢分解,使进入体循环 的药量降低。 4. 血脑屏障:是位于血- 脑,血- 脑脊液,脑脊液-脑三者之间的屏障,它 可限制某些物质由血进入脑组织。 5. 再分布:药物首先分布到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然后再向分布容积大的 组织转移。 6. 房室模型:该数学模型视身体为一个系统,按动力学特点分若干房室。 房室为假设空间,与解剖部位或生理功能无关,转运速率相同的部位均视为同一房室。 7. 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以时间为横坐标,血浆中药物浓度为纵坐标,得 到反映血药浓度动态变化的曲线。 8. 半衰期t 1/2 :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时间。 9. 消除率Cl :单位时间内多少体积血浆中药物从体内被清除。 10. 表观分布容积V d:体内药量与血浆中药物浓度的比值 11. AUC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作图,所得曲线下面 积。是计算生物利用度的基础数值。(药物吸收程度) 12. 生物利用度: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到吸收进入体内循环的速度和程

度。 13. 稳态血药浓度C ss :用药量与消除量达到平衡时的血药浓度。(坪浓 度)。 14. 药物作用:药物与机体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初始作用,是使动 因素。 15. 药理效应:药物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继发性改变,是机体反应的 具体表现,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16. 局部作用:在用药部位发挥作用。 17. 全身作用:药物经吸收入血,分布到机体有关部位后再发挥作用 (吸收作用)。 18. 治疗作用:患者用药后所引起的符合用药目的的作用,有利于改变病人 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19. 对因治疗:用药后消除了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20. 对症治疗:用药后改善了患者疾病的症状。 21. 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22. 药源性疾病:少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较难恢复。 23. 副作用:治疗剂量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24. 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机体的反应。 25. 变态反应:药物(或者药物的杂质)作为抗原或者半抗原刺激机体产生 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的反应。 26. 后遗反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低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仍残

分子和原子优质课教案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执教:赵保乡第一初级中学葛治刚 指导:赵保乡第一初级中学李扶稳【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识实验与探究,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用品】烧杯(250毫升)、水、品红。烧杯3只(50毫升)、水、酚酞、浓氨水、烧杯(500毫升)1只。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 这一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现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板书] 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师生互动] 师:桂花能够“飘香”,但是我们却看不到桂花“飘香”的过程,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花香粒子很小,我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 师:虽然我们看不见花香粒子,但是我们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它是构成花中具有香味的物质的微小粒子。而实际上,科学进步早已证明:所有的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讲授]分子、原子虽然很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直接的观察到它们的存在,并且还能够移动原子。 [图像展示]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分子由哪些特性。 第二步: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师生互动] 师: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杯水,我们都能够真实地看到它的存在,科学上也早已

药理学试题 (2)

第31章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中和胃酸作用慢而持久、对溃疡面有收敛作用,可引起便秘的抗酸药是 A、三硅酸镁(magnesium trisilcate) B、碳酸氢钠(sodium bicarbonate) C、氢氧化镁(magnesium hydroxide) D、氢氧化铝(aluminium hydroxide) E、碳酸钙(calcium acrbonate) 2、可用于纠正酸中毒的抗酸药是 A、氢氧化镁(cluminium hydroxide) B、碳酸氢钠(sodium bicarbonate) C、碳酸钙(calcium acrbonate) D、三硅酸镁(magnesium trisilcate) E、氢氧化镁(magnesium chydroxide) 3、能选择性阻断M1受体、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是 A、哌仑西平(pirenzepine) B、西米替丁(cimetidine) C、雷尼替丁(ranitidine) D、硫糖铝(sucralfate) E、喔咪哌唑(omeprazol)

4、在酸性环境中能抑制H+、K+-ATP酶的活性,减少胃酸分泌的药物是 A、雷尼替丁(ranitidine) B、西米替丁(cimetidine) C、哌仑西平(pirenzepine) D、奥美拉唑(omeprazol) E、硫糖铝(sucralfate) 5、能竞争性阻断胃泌素受体,抑制胃酸分泌,还有促进胃粘膜上皮细胞再生和抗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的药物是 A、硫糖铝(sucralfate) B、谷丙胺(proglumide) C、喔咪哌唑(omeprazol) D、哌仑西平(pirenzepine) E、西米替丁(cimetidine) 6、能保护胃粘膜还能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的药物是 A、谷丙胺(proglumide) B、胶体碱式枸橼酸铋(colloidal bismuth sulcitrate) C、哌仑西平(pirenzepine) D、西米替丁(cimetidine) E、硫糖铝(sucralfate) 7、能抑制腐败菌的繁殖,用于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的药物 A、乳酶生(lactasinum)

分子和原子(讲义及答案)

? ? ? 一、知识点睛 分子和原子(讲义) 1.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 。 2. 分子 (1) 分子的性质 ① ; ② (温度越高, ); ③ 。 (2) 分子的定义 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水由 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①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 ; 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 。 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 变化时,分子 本身不变, 不变;在发生 变化时, 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改变。 3. 原子 (1) 原子和分子的关系 可以构成分子。 有些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如 1 个氧分子由 2 个 构成;有些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如 1 个水分子由 2 个 和 1 个 构成。 (2) 原子的性质(与分子的性质相同) (3) 原子的定义 原子是 中的最小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 可分, 不可分。 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汞由 构成。由原子 构成的物质, 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 原子的结构 ? ? ?(带正电) 原子(不显电性) ? (带正电)? (不带电) ? ?(带负电) 在原子中, 数= 数= 数。

(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②; ③;④; ⑤;⑥。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a.先排层,后排层; b.第一层上最多排个电子,第二层上最多排 个电子; c.最外层上不超过个电子(电子层为1 时不超过 个)。 (6)相对原子质量 由于原子质量的数值太小,书写和使用都不方便,故 国际上统一采用相对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A r)= 它是一个比值,单位为,省略不写。 相对原子质量≈+ 。 二、精讲精练 1.根据分子的性质解释下列问题。 (1)肉眼无法看到分子,我们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进行观测。 (2)春暖花开,花香四溢。 (3)酒香不怕巷子深。 (4)香水、汽油密闭保存。 (5)液化石油气能压缩在钢瓶中。 (6)40 mL 水与40 mL 酒精混合后的溶液体积小于80 mL。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