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一填空题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

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

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

二解释下列词语

1权谓吕蒙曰(对-----说)2卿今当涂掌事(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 当权、当道) 3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事务)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代王侯的自称)(哪里、怎么)(研究)(通耶,语气词)

5但当涉猎(粗略的阅读)6见往事耳(了解)(指历史)7孰若孤(谁)(像)8蒙乃始就学(于是、就)9及鲁肃过寻阳

(到了-----的时候)(到)10卿今者才略(才干和谋略)11非复吴下阿蒙(不再是)12即更刮目相待(重新)(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1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认清事物)14肃遂拜蒙母(于是)

三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表示的语气

1

2

3

四解释成语

1 吴下阿蒙人没有学问,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

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

2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

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问答题

1 鲁肃“大惊”与“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什么神态?

表现十分惊奇的神态与情不自禁的赞叹。

2 吕蒙的答话以“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显示出他怎样的神态?

既显示了他颇为自得的神态,又巧妙地接应了鲁肃的赞叹,表现出

一种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事情

孙权劝学与鲁肃与蒙论议后赞叹非复吴下阿蒙两件事。

4 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孙权终于成功地劝吕蒙学习。

5 课文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的。

6 孙权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⑴交代吕蒙的身份“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学习的必要性

⑵用限止语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来

克服吕蒙畏难的心理⑶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书,

自以为大有所益”指出其可行性。

7 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表现的?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的所见所语来写。

8 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人也在不断的变化,不能拿老眼光

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9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

二人情投意合,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0 本文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使人感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

神态、心理。

11 有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它能概括本文的内容,这个成语是

开卷有益

12 文中的“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是孙权入情入理现身说法地劝吕蒙学习,而“蒙乃始就学”说明吕蒙是一个一点就破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是鲁肃赞美吕蒙学有成效的话,这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手法。

13 孙权劝吕蒙学习,为吕蒙确定的学习目的是什么?学习方法是什么?

见往事耳但当涉猎

14 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这个过程给你什么启发?

木兰诗

一填空题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

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

二解释下列词语

1木兰当户织(对着)(门)2不闻机杼声(织布梭子)

3 惟闻女叹息(只)4问女何所忆(思念)5军书十二卷(表示

多数,不是确指)6愿为市鞍马(为此)(买)( 泛指马和马具)

7旦辞爷娘去(早晨)8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水流声)9但闻

燕山胡骑鸣啾啾(马叫的声音)10万里赴戎机(战争)11关山

度若飞(过)12朔气传金柝(北方)(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13寒光照铁衣(铠甲)14策勋十二转(记功)15赏赐百千强

(有余)16出郭相扶将(外城)(扶持)17当户理红妆

(指女子的艳丽装束)18著我旧时裳(穿)19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20雄兔脚扑朔(动弹)21雌兔眼迷离(眯着眼)22双兔傍地走(并排跑)

三原文填空

1 文中表现木兰代父从军原因的诗句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2 表现木兰出征做准备的排比句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 表现军情紧急和木兰矫健英姿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4 以特有的事物表现边塞夜景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5 表现战争持久的句子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6 集中体现木兰高尚品格、不慕荣利的诗句是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7 表现家人对木兰归家后的喜悦心情的诗句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8 表现木兰归家后喜悦心情的诗句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9 表现木兰恢复女儿身之后爱美之情的诗句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10 富有喜剧色彩,给人意想不到效果的两句诗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1 成语“扑朔迷离”的原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12 任意写出木兰运用互文见义修辞方法的连续两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3 描写出木兰同其他战士一样,戎马倥偬,由于军情紧急而矫健如飞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4 写出文中运用反问修辞手法的句子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5 任意写出文中运用顶针修辞手法的句子是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16 写出诗中运用对偶修辞的手法的诗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7 写出诗中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18 表现木兰出征时矛盾心理的句子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19 表现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0 从文中找出与“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意境相似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21 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也有相似的两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2 “火伴”皆“惊忙”的原因是什么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23 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4 写出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四问答题

1 将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写出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一、(1——3)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程。二、( 4 )概述木兰多年的征战生活

三、(5——6)木兰还朝辞官,与亲人团聚。四、(7 )吟唱者对木兰的赞词。

2 开篇写“惟闻女叹息”的作用是什么?从下文看,木兰叹息的是什么?

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故事情节国家征兵,父亲年迈,弟弟幼小。

3 怎样理解文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句话?她真的是分别到四个集市去准备这些出征用品吗?文中运用了排比、互文的手法,写出了木兰紧张而有序的购买战马和马具。东南西北是虚指,并非实指。

4 文中的“不闻——但闻——”采用了什么方法?连续用两次有什么作用?文中连用“旦辞”、“暮至”表明了什么?文章采用了复沓的修辞方法。连用两次表达了木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旦辞”、“暮至”极言时间之短促,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迫。

5 本文有些数词,如“十二”、“十年”等,这些数词的用法有什么特点?你还能再举出例子吗?

文中“十二”、“十年”等是虚指,不是实指,以确定的数字表示不确定的含义,又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 本文写木兰代父从军,征战多年,只用了短短的六句话,你知道作者这样谋篇有什么目的吗?

因为主题和塑造人物的需要,文章不在于表现木兰驰骋沙场杀敌立功,而重在表现木兰深明大义,不

慕荣利,热爱家乡亲人和对和平的向往。

7 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让人们感受的了一位女英雄的形象。有的同学说“她不想当官,不仅仅是因为她不慕荣利”,你同意他的观点吗?如果真的还有其他原因,你能说说是什么原因吗?同意。因为木兰当初代父从军是以为木兰热爱亲人,热爱祖国而木兰“不用尚书郎”是因为木兰热爱和平的幸福生活。

8 文中描写了一个代父从军的女英雄形象。有的同学读后会问“她在军营中十多年,真的没人发现她是女子吗?文章这样写是否有失真实”,对此,你又什么看法?不失真实,因为作者这样构思,反应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

愿望,渴望塑造一位传奇性的女英雄,反应自己内心的思想。

9 本文在写作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剪裁得当,重点突出。说说诗中详写和略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这么安排?

文中详写了木兰从军的动机,途中怀念爷娘的心理活动及回家后与亲人欢聚热闹的场面。略写了木兰的多年的战争生活因为主题和塑造人物的需要,文章不在于表现木兰驰骋沙场,杀敌立功而重在表现她深明大义,不慕荣利,热爱家乡亲人和对和平的向往。

10 文中结尾是吟唱者的赞词,有何作用?吟唱者以双兔为喻,体现了对木兰的喜爱之情,赞美了木兰

多年从军中未被发现时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11 文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一句中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木兰什么心情?使用了动作描写手法,表现了木兰回家后的喜悦的心情和恢复女儿装后的激动的心情。

12 谈谈你对《木兰诗》主题的认识。通过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征战归来,不慕荣利,自愿过劳动生活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3 读完本诗后,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木兰是一个深明大义,勤劳,善良,不慕容华,机智,警觉

英勇善战,热爱家乡亲人,热爱和平的奇女子。

14 木兰在古代被称为女英雄,家喻户晓。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不乏众多的女英雄。请你举出一例,同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英雄行为。任长霞。以为女子出任一方公安局长,积极从事打黑斗争是新时代的女英雄。

15 结合本文请拟一幅对联。木兰代父从军英雄扬名千古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2缀行甚远(很)3一狼得骨止(停止)4并驱如故(一起)(旧、原

来)5屠大窘(困窘、处境危急)6驰担持刀(放松、卸下)7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8顾野有麦场(回头看)9苫敝成丘(覆盖、遮蔽)10少时(一会儿)11一狼径去(径直)12目似暝(闭眼)13意暇甚(神情、态度)(空)(很)14屠暴起(突然)15又数刀毙之(杀死)16一狼洞其中(打洞)17止露尻尾(屁股)18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钻洞)19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20屠自后断其股(大腿)21乃悟前狼假寐(睡觉)22狼亦黠矣(狡猾)23顷刻两毙(一会儿)24久之(过了一会儿)

二本文节选自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人。“聊斋”是他的书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作者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三用原文语句回答:

1表现狼贪得无厌的句子是: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写一狼另有图谋,一狼牵制屠户的句子是: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表现屠户当机立断,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句子是: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4一狼洞其中的目的是: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5 全文的主旨是: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四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主要交代了什么?在文中有何作用?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其中肉尽剩骨为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

2 第二段表现了屠户怎样的心理状态?对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想要以投剩骨的方式躲过这场灾难

3找出表现狼的狡猾的词语?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暝,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第三段,屠户选择了怎样的环境御狼?为什么要这么做?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敝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屠户已经丢掉了幻想,,占据有利地势,准备与狼搏斗

5第四段表现了屠户勇敢警觉的句子有哪些?勇敢: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数刀毙之。警觉: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6 结尾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发表评论,点明故事的主题

7 第四段“乃悟前狼假寐”照应上文哪一句?目似暝,意暇甚

8 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那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9 作者发表议论,点明故事主旨的句子是什么?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0 试写出带狼的成语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狈为奸、引狼入室、声名狼藉

11 本文揭示了狼的什么本性?表现了屠户什么特点?贪婪、凶狠、狡诈机智、勇敢

五一词多义

一狼得骨止(停止)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

止敌

止有剩骨(通只)盖以诱敌(敌人,指屠户)

恐前后受其敌(担心)久之,目似暝(助词,不译)意黠甚(神情,态度

恐之意

不治将恐深(恐怕)又数刀毙之(代词,指狼)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想,打算)

《口技》

一填空《口技》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此书是清朝张

潮编选的笔记小说。《口技》作者林嗣环,清代顺治年间的进士。

二解释下列词语

1善口技者(擅长)2 会宾客大宴(适逢,正赶上)3 少顷(一会儿)4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5众宾团坐(围绕而坐)6 但闻(只听见)7无敢哗者(喧哗)8欠身(打哈欠)9呓语(说梦话)10妇抚儿乳(抚摸,安慰)11絮絮不止(连续不断的说话)12夫叱大儿(训斥)13一时齐发(同时)14众妙毕备(妙处)(全,都)(具备)15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16默叹(默默地赞叹)17齁声起(打鼾)18盆器倾侧(翻到倾斜)19意少舒(心情)(稍微)(伸展,放松)20中间(夹杂)21曳屋(拉)22虽人有百手(即使)23指其一端(一头,一种)24不能名其一处(说出)25奋袖出臂(扬起,举起)26几欲先走(几乎)

三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他们分别填在横线上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1 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2 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 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4 表示在特定时间内发生是时

5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久发生少顷、未几、俄而

四问答题

1 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清楚,这对文章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首尾呼应,内容上表现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

2 找出文中描述听众反应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些描写从侧面烘托了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

3 第一段中观众的反应是什么?表现了什么?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表现了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和观众对口技艺人表演的的钦佩之情。

4 第二段中描摹声音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从远到近,从外到内,从小到大,写了口技艺人摹仿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的过程

5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释义坐通座,座位

6 “犬吠”两个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烘托深夜的环境气氛,也是一家人

由睡到醒的原因。

7 “伸颈,侧目,微笑,默叹”写出了观众的哪些心理?

伸颈,侧面写出听众听得入神,唯恐有所遗漏,同时还想了解口技的奥秘所在。微笑表示听众对表演者感到心领神会。默叹写听众为表演者的技艺所折服。

8 第三段中“微闻”的“微”有何作用?

突出深夜寂静的境界氛围,给人以一种轻而且慢的声感。

9 第三段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主要写了一家人又睡到醒的过程,起到过渡的作用,是第一场景的结局

为下文写失火及火场场景作铺垫。

10 第四段中的五个“百千”有何作用?

极言声响复杂,盛赞表演者技艺之善,加强火势紧急气氛,突出火势

的猛烈,救火人的紧张与慌张。

11 结尾段,如果去掉“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也已经很完整了,为什么还要加上这一段文字?如果删去,可以吗?

首尾照应,突出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起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12 本文各写了几个场景?各场景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个场景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

效果。

13 文言文常常不用量词,如“一人”就是“一个人”。补清下列句中的量词。

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14 统领全文的文眼是哪句话?是哪个字?

京中有善口技者善

15 第一段的交代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以简单的道具暗示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

16 “妇拍儿亦渐拍渐止”中“渐”“止”有何作用?

“渐”写出了一个由醒到睡的过程,“止”写出了妇人已经睡了的情形。

17 第四段中“几欲先走”写出了宾客的什么神态?

以假乱真,因害怕而欲跑的神态。

18 第四段写救火的摹仿声响的语句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的?

由少而多

19 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了口技艺人的高超。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写声音内容为正面描写。写观众的反应为侧面描写

20 本文紧紧扣住“善”字,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了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简单的道具,表演形象生动,观众的反应

21 请找出描摹声音的一组排比句,并说说其作用是什么?(第二段)

“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排比,语气急促从中不仅看出表演者技艺高超,而且可以看出这场表演的开场精心设计。

22 请找出文中交代演出道具的语句,说说其作用是什么?

暗示道具简单,烘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23 口技艺人精湛的表演对你有何启示?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精益求精,只有求精才能惊人。

短文两篇

一填空题

1 《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这部书的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

知识,中还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2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

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二解释下列词语

1 夸父逐日(追赶太阳)2夸父与日逐走(竞跑,赛跑)3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4道渴而死(在半路)5昔者(从前)6地维绝

(绳子)(断)7共工怒触不周山( 碰、撞) 8故水潦尘

埃归焉(积水)(尘土,这里指泥沙)

三问答题

1 《夸父逐日》为我们编织造就了一个怎样的既悲壮又辉煌的结局?

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故事的内容要点?

夸父逐日渴死杖化邓林

3 夸父逐日的行为是否自不量力?

这个神话主要表现夸父宏大的志向和豪壮的气魄,也正是因为逐日不

容易逐才更加显现出夸父那令人敬佩的勇气。

4 对夸父临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这一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表现了夸父那种勇敢追求,死而

不已,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神话的内涵更加丰富,夸父的形象更加

丰满,整个神话也更具有浪漫色彩。

5 《夸父逐日》塑造了夸父这位古代英雄的形象,他逐日的故事表现了当时人们有什么愿望和精神?

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精神。

6 “夸父逐日”后来常用来比喻什么?

比喻决心大或自不量力

7 《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的共工是一个什么形象?这一形象表现了一种什么气概?

胜利的英雄形象,表现了气壮山河、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8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共工怒触不周山后发生了什么?

共工发怒用头撞了不周山后,西北角的一条天柱子折了,东南角的一条系

地大绳断了。所以,天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移动;而地面向

东南方低洼,水和泥沙都流向东南。

9 在你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是一个能改天换地的英雄

《孙权劝学》与《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比较阅读(含答案解析与参考译文)

《孙权劝学》与《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比较阅读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卿今者才略,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阵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8. 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 (2)非复吴下阿蒙__________ (3)是使为善者惧__________ (4)乃相寿流涕而去__________ 9. 将下列句子议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10. 文中吕蒙与李世民有什么相同的品行?能反映这种品行

的历史故事还有不少,试举一例。 11. 联系实际,谈谈从故事中得到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8. (1). 另外(2). 再(3). 这(4). 离去 9. 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②今天你位居至上,是天下的共主(皇帝),所以不能(处世)偏私自己的故交朋友。 10. 两人都作为过军队的统帅,在指挥作战过程中,都具备学识、勇气、谋略,同时作战的胜利离不开统帅的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举例符合题意即可 11. 要以新的目光去看待他人。多读书。知错就改。 【解析】 【8题详解】 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如“复:再。去:离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

《孙权劝学》原文及课下注释

孙权劝学1 初,权谓吕蒙2曰:“卿3今当涂4掌事,不可不学!”蒙辞5以军中多务6。权曰:“孤7岂欲卿治经8为博士9邪10!但当涉猎11,见往事12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13始就学。及14鲁肃过15寻阳16,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17,非复18吴下19阿蒙20!”蒙曰:“士别三日,即更21刮目相待22,大兄23何见事24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选自《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7年版)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现在河南光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2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3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4当涂:当道,当权。 5辞:推托。 6务:事务。 7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8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春秋》《礼》等书。 9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0邪(Yé):通“耶”,语气词。 11涉猎:粗略地阅读。 12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3乃:于是,就。 14及:到了……的时候。 15过:到。 16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7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18非复:不再是。 19吴下:指吴县,现在江苏苏州。 20阿蒙: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21更:重新。 22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23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4见事:认清事物。

孙权劝学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B. 司马光,字君实,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C. 本文通过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D. 文章中,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则有调侃的味道,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2.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1)权谓.吕蒙曰(____) A.叫作 B.说 C.对……说 (2)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 A.告辞 B.言辞 C.推辞 (3)见.往事耳(____) A.看见 B.了解 C.见识 (4)孰若.孤(____) A.第二人称,你 B.比得上,如,好像 C.这个 D.假如,如果 (5)蒙乃.始就学(____) A.于是,就 B.才 C.却,竟然 (6)及.鲁肃过寻阳(____) A.经过 B.到,等到 C.离开 3.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但当.涉猎当.之无愧 B. 自以为大有所益.多多益.善 C. 见往事 ..不堪回首 ..耳往事 D. 卿.今者才略卿.今当涂掌事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鸢飞戾.天()窥谷忘反.() 负.势竞上()经纶.世务()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本文总领全篇的语句是。 7.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了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8.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几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完整word版)孙权劝学文言文及解析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注释 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3、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4、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6、今:当今。 7、当涂:当道,当权。 8、掌事:掌管政事。 9、辞:推托。 10、以:介词,用。 11、务:事务。 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3、岂:难道。 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孙权劝学

文言文《孙权劝学》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朝代) 政治家、史学家(称谓)。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当涂 掌事 ..

当涂:当道,当权 ( 2)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 (3)治经..为博士..邪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4)但.当涉猎.. 但:只,只是 涉猎:粗略地阅

读 (5)见往事 耳 ... 见:了解往事:历史(6)蒙乃.始就学 乃:于是,就 (7)卿今者才略 .. 才略:才干和谋略(8)目相待 即更刮 .. 更:重新刮:擦拭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初,权谓吕蒙曰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③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④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⑤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 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⑦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⑧蒙乃始就学。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⑨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⑩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人们分别几天,就要重新另眼相看⑾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5、“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孙权劝学知识总结

第4课孙权劝学 一、全文讲解篇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 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 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8、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身教,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议论”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9、启示: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 10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解释)(1)成语:吴下阿蒙。意思是:指没有学问的人。 (2)成语:士别三日意思是:刮目相待。不能以老观点来评判人或事物,必须要有发展的战略眼光 二、重点复习篇 (一)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语气词)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卿.今当涂 ..掌事(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当涂,当道,当权) 但.当涉猎 ..(但,只。涉猎,粗略的阅读) 刮.目相待(擦) 肃遂.拜蒙母(于是,就)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代君王的自称,可译为“我”。治,研究)蒙乃.始就.学(乃,于是,就。就,靠近) 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过,到) 即更刮目相待 ....(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大兄何见事 ..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乎,啊,表示感叹语气) ②一词多义 当:1.当.涂掌事(与“涂”连用译为“当道,当权”)2.但当.涉猎(应当) 见:1.见.往事耳(动词,知道) 2.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

(完整版)孙权劝学中考试题

2004-2011年《孙权劝学》中考试题汇编 宁德市2004年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3题。(18分) 炳烛①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9、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于厅事之东北角 C.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D.游于是乎始 20、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⑴恐已暮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盲臣安敢戏君乎______________ ⑶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⑷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_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经:指儒家经典。博士:指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可不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2分) 23、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3分) 参考答案: 19、C(3分) 20、①迟、晚②怎么③再次、重新④等到、到(共4分,每个1分) 21、(1)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6分,每处3分,大意相近即可) 22、年纪大;事务多。(2分,每处各1分,意思正确即可) 23、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3分,语意明确、句子通顺、所答内容与文段有关即可) 2004年山东省济宁市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5——10题。 (一)

《孙权劝学》(1)

孙权劝学 1.注音。(5分) 卿( ) 博士邪.( ) 涉.猎( ) 孰( ) 更.刮目相待( ) 2.重点词语解释。(10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3)但当涉猎 ..( ) (4)见往事 ...耳( ) (5)孰.若孤( ) (6)及.鲁肃过寻阳( ) (7)非复 ..吴下阿蒙( ) (8)即更刮目 ..相待( ) (9)大兄何见事 ..之晚乎( ) (10)肃遂.拜蒙母( ) 3.通假字。(2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4.一词多义。(4分) 当涂掌事( ) (1)当 但当涉猎( ) 蒙辞以军中多务( ) (2)以 自以为大有所益( ) 5.古今异义。(6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邪 博士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 (2)即更刮目相待 更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 (3) 但当涉猎 但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6.重点句子翻译。(12分)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土邪! 7.根据课文填空。(13分) (1)源于本文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它们分别喻指什么? (2)下面一组成语都与“勤学”相关,试写出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 ①韦编三绝: ②囊萤映雪: ③悬梁刺股: ④凿壁偷光: 8.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用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9.说说文中三个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3分) 10.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 11.鲁肃赞吕蒙这一情节在写法上有何特点?(2分) 12.班级中的小冉同学一直不喜欢读书学习,还自称从小学就落下了,现在已经跟不上了。请你运用本课所学的内容劝说小冉同学。(4分)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孙亮 【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别具风格吕蒙学习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习的过程略去,学习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设计意图】 文章简短,教材注释比较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有文意上的困难但是,因其短小,它的文学价值也往往容易被忽略如何感受到它的文学魅力,则需要教师在深入解读后,通过生动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一道走进文本,品析欣赏笔者通过反复解读和剖析,挖掘出短文里藏有的多个“三”,这些“三”包含了文章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文化背景等多项内容,于是,以“找寻三”趣学文言故事作为此设计的总构思. 教学创意: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谓、博士、但、涉猎、吴下阿蒙、刮目相待、邪、耳、乎等等; 2.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重点: 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品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 要求:读通读顺读懂 方法:自由放声朗读,自己译读,同座译读,质疑解难

要求:圈出并掌握引发关注并需要积累的词 方法:自己圈出,落实意义和用法,教师点拨强调 (以自行整理或统一练习的方式积累) 以下词需要强调: 实词:谓当涂涉猎见就过 虚词:以岂但若乃及即更何遂 人称:卿孤孰 古今异义:博士往事 语气词:邪耳乎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三、品析 要求:找寻文中独特的“三”组合并作分析,感受文章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方法:教师示例,学生独立寻找,教师巡视点拨,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文中的“三”组合有以下一些内容: 1.三个段落示结构 根据情节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这就是事件的三个阶段,即: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这三个段落是: 初……/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2.三个人物证蒙学 穿插人物介绍:孙权、吕蒙、鲁肃 简析三个人物(孙权、鲁肃、蒙母)对吕蒙学习并成功的证明作用 孙权: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劝他读书,对吕蒙满是关心与厚望正因为有孙权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鲁肃:鲁肃“与蒙论议”,一句“非复吴下阿蒙!”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地位高于吕蒙,且学识丰富,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

孙权劝学孙权劝学赏析

第二课时 一、特别推荐阅读:《孙权劝学》圈点三辨 《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是根据《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有关文字改写的。故事的材料精选巧取,言约而意丰。自读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适当做到下列的圈点品味—— ①三个字音:当、为、更这几个都是多音字。“当涂”意即“当道、当权”,应读作dāng;“但当涉猎”的“当”当“应当”讲,也应读作dāng。“为博士”“自以为”中的“为”都作动词,读wéi才对。“即更……”句中的“更”释为“重新”,具动词意味,读gēng。 ②三个多义词:事、以、见“掌事”之“事”,可当“事务”讲,含有一定的“责任”;“往事”之“事”,即“事件,事情”。“以”,在“以军中多务”中作介词“用”,在“自以为大有所益”中与“为”组成“认为”。“见”在“见往事耳”和“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分别为“知道”与“认清,识别”的意思。 ③三个古今异义词:治、博士、但“治”,研究,今为“治理”义;“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为学位最高一级;“但”,只,今为转折连词。 ④三个句末语气词:邪、耳、乎“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句末的“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见往事耳”句末的“耳”表示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句末的“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⑤三个称谓:孤、卿、大兄古时王侯自称“孤”,孙权即是。古代君王对臣子、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为“卿”,前者如孙权称谓吕蒙,后者如鲁肃称谓吕蒙。“大兄”即长兄,文中吕蒙对同辈年长者鲁肃的尊称。

⑥三个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刮目相待”即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⑦三个古汉语句式:非复、何见事、遂拜蒙母“非复吴下阿蒙”译作“不再是原来那个吕蒙了”,是个判断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作“老兄你看起事来怎么不能早一点看到它的发展情况呢”,“何见事”即“见何事”,疑问句宾语前置,是个倒装句。“肃遂拜蒙母”译作“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拜”后省略介词“于”,是个省略句。 ⑧三个人物:孙权、吕蒙、鲁肃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孙权的言语中可见其如何善于劝说,可感其怎样的对吕蒙亲近、关心、期望。这里是国君对臣子的“教训”口吻。鲁肃亲见吕蒙的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情不自禁,说话用了“赞叹”口吻。吕蒙的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态度坦然得当之无愧,话里不乏“责备”口吻。孙权劝得认真,鲁肃与吕蒙调侃得多趣,二者情调不同,三人性格有异。 ⑨三个层次:劝、学、变短文剪裁讲究,详略得当。第一层重点突出孙权善“劝”,命令未奏效时,孙权又用自身学习的体会再劝,并驳回吕蒙的借口。第二层写吕蒙“就学”,吕蒙不得已开始学习,至于如何刻苦学习、如何日见长进,文章只字未提。第三层写吕蒙学习后的变化,仅用一个“及”字,引出

孙权劝学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孙权劝学练习题精选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见往事耳() (3)但当涉猎 .. 才略() (4)卿今者 .. () (5)卿今者才略 .. 之晚乎() (6)大兄何见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孙权劝学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他是如何成功劝说吕蒙学习的?

4.文章写吕蒙的学习过程仅用“蒙乃始就学”一句话带过,而写他的学习成效又用鲁肃的见闻和行动来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5.谈谈你对“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这句话的理解。 6.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请各用一两个短语来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1)孙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吕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完此文,你得到怎样的启发? 比较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 孙权劝学11-部编版

《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2.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分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重点) 3.学无止境,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 教学重点 1.理解和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分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由“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导入新课。 二、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体会对话人物的语气,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教师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进入人物语言艺术的探究。 2..学生快速找出文中孙权、鲁肃、吕蒙说话的句子。 3.教师整理,出示问题。学生自由组合自由讨论。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C.卿言多务,孰若孤? D.卿今昔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E.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F.大兄何见事晚乎!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明确问题答案,板书。 (插入幻灯片) A.“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B.面对吕蒙的不听劝诫,孙权一针见血地打消了他对过高学习目标的疑惑,语气坚决,根本不给吕蒙回旋的余地。话中应感受到孙权不高兴的神情和对吕蒙责备的意味。 C.反问语气,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孙权用自己的例子来说服吕蒙,引发了吕蒙的深深思考。更何况孙权根据吕蒙推辞学习惧怕的现状,用一句“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降低学习的难度——只粗略的阅读了解历史。吕蒙听后茅塞顿开,欣然接受意见,开始学习。 小结:通过这几句抑扬顿挫,循循善诱的劝说,体现了孙权劝说的巧妙。(板书,知人善劝) D:吕蒙长进如何?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烘托了吕蒙的惊人长进,似乎一个脱胎换骨的吕蒙就在眼前。作者用一个“非复”描写出了鲁肃的惊讶,不解的神态,以及赞叹之意,更有用“卿”来表示对吕蒙的尊重。所以“卿”应用尊重的语气来读,“非复”应该用惊叹

《孙权劝学》讲义

4.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point1新课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孙权劝学》,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 point3学习目标 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体会人物在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文中人物刻苦治学的精神,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 point4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实行新政时,司马光竭力反对,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 晚年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死后追封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自幼嗜学,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 point5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大破曹军,不久周瑜病死。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重臣,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刘、孙三足鼎立的局面。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point6 《资治通鉴》及相关评论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清代学者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point7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它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相关材料 【教学方法】: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什么是“开卷有益”呢? 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认读:先听老师读,听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卿qīng 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邪yé更gēng (2)分角色朗读: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3)解读:边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 (4)释疑:重点词语积累,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5)故事复述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四、再读课文,探究研析 (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 明确:“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

孙权劝学

1《孙权劝学》教案 教学目的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难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学习需“勤奋”的真理。其实“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学习”这个话题的文言文。(板书)孙权劝学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 (1)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听完范读后,全班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2、对着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自读理清课文情节。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译,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完成,即:翻译出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板书重要字词,疏导理解)请位同学复述故事大概内容 (板书)孙权劝学 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大惊——结友 3、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一次理清课文。 4、把本文改编为课本剧,请四位同学上台表演。(课前已做好准备) 三、课文研析※根据“自学导题”,以讨论方式自学课文。 (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孙权是怎样对吕蒙进行劝学?(3)本文是怎样证明吕蒙学有成就的?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证明?(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 现)(侧面描写) (4)试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孙权—关心部下、耐心规劝,吕蒙—虚心接受听取别人的意见)(5)这则历史故事有什么深刻意义?(通过这则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开卷有益,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四、扩展训练※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朗读节奏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

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释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 孙权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 孙权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 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 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孙权劝学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1)课前通读课文,预习了解。 2)课前教师与学生上网搜索与课文有关的图片、视频及相关资料。 二、教学课题 《孙权劝学》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一篇文言文。 三、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共同探究及讲解,疏通文意,把握内容,.提高学生阅读及 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教学难点 理解孙权、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内容

文章第一部分运用语言描写详写孙权现身说法,从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两个方面劝吕蒙学习,第二部分运用语言描写从侧面以鲁肃大惊体现吕蒙的巨大变化,写出吴下阿蒙接受劝说就学后令人刮目相待。从而突出了孙权“善”劝。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 多媒体及网络环境、自制PPT课件、朗读法、讨论法、问答法、表演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理念、 1.孙权劝学的故事历史上很有名。由这个故事概括出来的成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也很有名。这个故事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劝者和被劝者都是名人。孙权是三国著名的政治家,而吕蒙则是指挥与名将关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著名将领。因此,教师通过互联网的帮助适当补充与此故事有关的资料,让学生能够体会孙权劝学的真正用意,体会吕蒙读书的实际效果。 2.要加强诵读,首先让学生听读网络上的经典朗读后,再以各种形式的诵读理解课文内容,本课互动流程中也有一些设计,必须作好临场处理。 3.教师可适当拓展,在网上摘录一些与读书劝学有关的名言,让学生体会读书对提高自身素质所起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自觉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组织形式 可按“诵读—理解”的思路组织教学。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沁园中学王军霞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方法:一超四有效教学法、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超前学习指导 超前学习任务: 1、了解作者司马光及作品《资治通鉴》。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读准句读;读准语气。 3、理清文章层次,概括层意。 4、概括文章主旨思想。 5、自导自演课本剧《孙权劝学》。 6、想想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7、积累关于读书、劝学的名言及诗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营造氛围。 师问:有谁能说说三国中的人物及其相关的故事? 师语:孙权是吴国的创建者,吕蒙是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三、学生质疑 学生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及内容。 师生共同解决。 四.智勇大闯关 第一关:朗读关 小组自定朗读形式:可个人展示读;可小组齐读;可分角色朗读。第二关:译文关 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其余学生认真听,之后评价,并指出问题。 第三关:理解关 1、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结合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2、概括文中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 3、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第四关:表演关 五、体验反思: 1、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总结。 六、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吕蒙←赞—鲁肃 开卷有益

《孙权劝学》检测及答案11

《孙权劝学》检测 一.主题探究 本文描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长进的故事, 。 1、文学常识填空。 《孙权劝学》一文作者是,是时代的政治家、史学家。他主 持编攥的,是我国最大的一部史书。 二.重点字词 1.初.,权谓.吕蒙曰: 2.卿今当涂掌 ...事: 3.蒙辞.以军中多务: 4.肃遂.拜蒙母: 5.孤岂欲卿治经 ..为博士邪 ...: 6.但当涉猎 ...耳: ..: 7.见往事 8.卿言多务,孰若 ..孤?: 9.蒙乃.始就学: 10..及.鲁肃过.寻阳: 11.卿今者才略 ..: 1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13.大兄 ..何见事 ..之晚乎: 三.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略,见往事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四.问题探究 1.《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文在内容上有何异同? 2、找出《孙权劝学》一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3.文中共出现了3个人物:孙权、吕蒙、鲁肃,他们分别有什么性格特征: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描写,作用是: 5.孙权告诉吕蒙的学习方法:、 学习目标是(用原文词语填空)6.从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 7.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2分) 8.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9.谈谈你对“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孙权劝学》复习资料 【主题探究】 本文描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长进的故事,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重点字词】 1.初.,权谓.吕蒙曰:当初对 2.卿今当涂掌 ...事:当权管理 3.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脱 4.肃遂.拜蒙母:于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