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0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0.1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目的

本次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在充分认识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从恢复、改善建设区域的生态功能方面论述建设项目实施的必要性,提出避免或减少项目建设对拟建项目厂址周围生态系统产生新的干扰和破坏的措施,改善周围的生态环境。

10.2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10.2.1土地利用现状及周围环境概况

拟建项目用地为规划中的工业用地,经调查,拟建厂址位于现有厂区内,周围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等,另外还有田间杂草,黄背草、狗尾草等,植被单一。厂址周围以人工生态为主,主要是农田、道路以及村落等

10.2.2生态系统现状

经实地调查,拟建厂址周围共有5种生态系统类型。农业生态系统分布广;林地生态系统以农田林网和果园为主,点、片、带相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乔、灌、草相结合,形成多层次的立体植被体系;湿地生态系统以河道两侧为主,另外低洼地零星分布,生活着部分水生生物;村镇生态系统中生产、生活建筑、绿地和非农用地有序排列。路际生态系统中各级别道路和道路防护林贯穿于各类生态系统。拟建项目厂址周围生态系统类型及特征见表10.2-1。

表10.2-1生态系统类型及特征

境内植被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植物有320种。其中,被子植物72科,206属,303种(双子叶植物56科,147属,214种;单子叶植物16科,59属,89种);苔藓植物l科1属1种;蕨类植物4科,4属,6种。

拟建项目厂址周围主要乔木有旱柳、刺槐、毛白杨、榆;灌木有白蜡、杞柳、荆条、酸枣、铁扫帚等;草本植物有黄背草、苦菜、白莲蒿、狗尾草、结缕草、芦苇、苔草、灯心草、香蒲等;藤

本植物有葡萄;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甘薯、谷子等;果树有苹果、梨、桃、杏等;豆瓜菜物种有黄豆、绿豆、豆角、豌豆、茄子、番茄、葱、白菜、菜心、萝卜、芥菜等。

10.2.4植物群落类型

1、农作物群落:大部分面积为农田,种植农作物。主要的农作物群落为小麦和玉米群落。

2、农田杂草群落:生长于宅旁、地头、沟边、路旁等地段,植被分布零散,草本植物种类较复杂,以一年生禾草为主,如马唐、狗尾草群落,伴生有鹅观草、小蓟、米口袋、蒺藜、苦菜及胡枝子、酸枣等小灌木。多为伴人植物,受人为干扰较大。

3、杨林群落:主要以毛白杨为主。杨树林下主要有野古草、狗尾草、苦菜、牡丹等。多为用材林和农田林网,人工群落,除有少部分人工栽培的灌木外,其它一般无野生灌木。

4、湿地群落:分布于低洼地和河道两侧,多以湿生草本植物为主。天然植被有芦苇、苔草、灯心草、香蒲、白茅、节节草等。

10.2.5动物分布现状

在长期和频繁的人类活动影响下,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已达到了较高的程度,自然生态环境已遭到破坏,野生动物失去了较适宜的栖息繁衍场所。据调查,境内大型野生动物已经消失。目前常见的野生动物主要有昆虫类、鼠类、蟾蜍、蛙和喜鹊、麻雀等鸟类。家禽家畜,养殖种类有猪、牛、狗、鸡、鸭、鹅等传统种类,主要动物资源情况见表10.2-2。

表10.2-2主要动物资源情况一览表

10.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0.3.1影响分析

拟建项目施工期与营运期对生态影响的因素主要有:生物量、物种量、植被覆盖率、景观、土壤与水土流失以及植被生长发育。生态影响矩阵见表10.3-1。

表10.3-1生态影响矩阵一览表

施工过程中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平整土地、开挖地基和管线等对植被和水土流失等方面的影响。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土地平整将厂区的林木、杂草等全部清除,这部分植被的生态作用即消失,但面积和数量有限,且区内植被及种类在邻近区域均有广泛的分布和存在,故不会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

水土流失与降水、地形、地貌、地质与土壤、植被有密切关系。虽然占地范围内坡度较小,在施工过程中土方也较少,但在降水和风力的作用下,易形成侵蚀,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尤其是在降雨强度大和持续时间较长的七八月份。因此,建议施工期的挖土、整平及管线的铺设尽量不要安排在多雨季节,以有效控制工程建设期间不发生大的水土流失。

拟建项目建设取土将扰动原土层结构,造成土层松动,形成坡面,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由于拟建项目占地面积较小,故对施工期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易于控制,项目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且主要集中在拟建项目厂区内,对厂区外影响较小。

10.3.3营运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对厂区地表植被的影响

拟建项目营运后,拟建项目的建设使厂址的土地利用格局发生改变,生物量总体减小。

拟建项目的建设使厂址生物量减少,但拟建项目可通过加强厂区绿化尽量弥补项目建设对生物量的影响,拟建项目建成后厂区绿化率达15%。并加大高大乔木的比例,尽量改善厂址生态环境质量。

2、项目建设对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影响分析

评价范围内的动物类型为北方地区常见物种,没有珍稀濒危动物,没有国家和地方性保护野生动物。拟建项目的建设将破坏厂区内部分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由于这些物种适应能力较强,且厂区周围存在大面积类似环境条件,因此对该范围的野生动物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3、项目建设对周围村落及土壤的影响

拟建项目废气排放量较小,经预测正常工况下最大落地浓度占标率均小于10%,卫生防护距离确定为800m。在落实搬迁后,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无常住居民,并且拟建厂址周围为规划的工业用地,因此拟建项目建设对周围土壤及居民健康影响较小。

10.4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0.4.1土壤、植被保护措施

1、施工车辆尽可能利用已有道路,并严格按设计施工便道走行,避免碾压农作物和地表植被。

2、施工中应加强管理,保护好施工场地周围的农作物和植被,临时设施应进行整体部署,不得随意修建。施工结束后应及时拆除临时建筑物,清理平整场地,进行绿化。

3、在运输砂、土、灰等容易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时,运输车辆应采取加盖蓬布等措施,防止扬尘的发生;施工道路应加强管理养护,保持路面平整,砂石土路应经常洒水,防止运输扬尘对植被和农作物产生不利影响。

10.4.2绿化补偿措施

详见10.5。

综上所述,由于拟建项目占地、地面硬化等,拟建项目的建设会对厂址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经采取以上生态防护措施后,可将项目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较低水平。因此,拟建项目的建设对周围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较小。

10.5绿化方案

10.5.1绿化专题设计依据

为加强建设项目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山东省环境保护厅下发了《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特征污染物监管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通知》(“鲁环评函[2013]138号”)。在建设项目环评中需要设置绿化专章,根据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特点,提出相应的绿地规划或绿化工程方案。

10.5.2拟建项目绿化现状

厂区现状部分进行了人工绿化。

10.5.3厂区现状总体绿化结构

拟建项目厂区目前总体绿化为以春季开花、夏季繁茂的植物为基调,突出夏季树荫匝地、花色清新的植物景观。主要包括厂外绿化和厂内绿化。

10.5.4绿化设计原则

1、厂外绿化

厂区外侧绿化应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选择耐污染性强的植物,同时增加种植密度和层次,与周围景观融合。设计大色块图案和有韵律的植物变化为基调,设计风格应体现“流畅韵律”。种植密度大,层次丰富。

另外,建议厂区四周绿化还应考虑景观及环保作用(如降噪、防治空气污染等),在条件许可时尽量扩大绿化带宽度。

2、厂内绿化

厂区内绿化有统一的园林绿化效果,应将预留用地进行绿化,增加绿化面积,使整体景观与单元景观相结合,显示出厂区的特色,满足环境的自然性和实用性。使绿化、美化、环保有机的融为一体。

厂区主要南北道路两侧可种植高大的树阵,采用树池地被覆盖方式,设计成厂区内一个生态性、森林性主题景观,在周围可以设置休闲花架,采用适应本地生长的藤本植物铺满,形成绿荫蔽天的效果。

厂区休闲绿地可设置小型花坛,其间有规律的种植林木、花卉、形成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的景致,达到季季有花开的绿化效果。草地应选择当地耐干旱,根系发达,易成活,生长快、固土作用好的多年生矮草种草皮。

10.5.5绿化工程实施

为达到实用性、整体性和美观的效果,绿化应由专业设计单位对厂区绿化进行设计。绿化工程施工实行招投标制,并实行工程监理制,以保证施工质量。

10.5.6树种选择

绿化要注重生态效应,根据生态承载力,合理搭配树种,注重速生与慢生、常绿与落叶树种的搭配,并进行适当密植。要加强项目区的绿化、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污染物高耐受性植物,尽可能多种植乔木,沿项目区边界要设置乔木绿化带,努力把项目建在“森林”中。

拟建项目厂区绿化可供选择的主要植物品种推荐表见表10.5-1。

表10.5-1拟建项目绿化推荐植物品种特性一览表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案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举例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能改善生态环境,哪些活动会破坏生态环境。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利用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关注生物信息的兴趣。2.通过对信息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判断是非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并且能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保护生物圈的责任。 教学重点: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实例。 2.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地球上生活着很多的生物,但是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生物,这是为什么呢而现代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远远超过了远古的人类,这又是为什么呢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怎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些都是本堂课需要探讨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 1、在19世纪初世界人口为,到了2011年世界的人口突破了 。 2、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是。 3、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把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 5、湖泊污染导致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6、科学家把生物随着商品贸易和人员往来迁移到新的环境中并对新的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叫做。 三、合作探究 探究一:我国的人口形势 讨论

1、什么时侯我国人口数量增长明显加快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20世纪中期以后,我国的人口增长率,在什么时侯基本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为什么 探究二: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实例 1、森林遭到严重的滥伐后对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对生物圈有什么影响 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地球之肺”,森林遭到破坏,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滥伐森林将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减弱,不能为森林中的消费者提供营养和食物,影响到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平衡,轻者导致依靠森林的生物的生活环境受到威胁,重者导致生物灭绝、森林消失。 2、工厂的废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 直接导致空气污染。还会通过大气循环,影响降水,导致江河湖海污染。如果浓烟中含有大量硫酸物质,还会形成酸雨,从而影响建筑物、农作物。也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3、近些年来,我国不少湖泊发生严重污染现象,导致蓝藻大量滋生,形成水华,湖水变臭鱼虾难于生存。请你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假如你是当地的一名负责人你将采取哪些措施还湖泊以清澈秀美的貌 湖区里滋生了大量的蓝藻,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我们应该保护水资源,污水处理后再排放。 4、有人认为,植树造林就是为了获取大量木材。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近几十年来,我国植树造林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不赞同这种看法。近几十年来,我国植树造林的重要成果有“三北”防护林等等。 5、对受伤的野鸟进行救治和喂养,待鸟康复后,将它放归大自然。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学习资料

生态环境问题 一、基本概念: 生态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区别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为:①生态破坏、②环境污染;③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湿地退化、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酸雨)、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赤潮、咸潮)、固体垃圾污染(放射性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等 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等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一般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水文灾害等 气象灾害:台风、寒潮、低温冻害、冻雨、旱涝、沙尘暴等 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滑坡、坍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 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1、生态破坏问题 (1)土地荒漠化: 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1、气候干旱2、土质疏松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4、气候异常、降水变率大 人为原因:1、人口增长快对环境压力大大: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3、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 例题1:.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30分)。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图5中我国境内 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 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 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 高。 (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 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主导因素 是。限制性因素 是。(4分) (2)分析图示区域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8分)。

生态及土壤环境影响分析

10 生态及土壤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环境影响分析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19-2011),位于原厂界(或永久用地)范围内的工业类改扩建项目,可做生态影响分析。故本次环评将进行生态影响分析。 10.1 生态环境现状 10.1.1 拟建场址 10.1.1.1 生态环境现状 1、土地利用现状 本项目位于济宁市北郊李营镇北尧村北,济宁至宁阳公路以东,日东高速公路北侧,距济宁市城市规划区边界约11km,厂区地理位置详见图2.1-1。厂区地形相对较平坦。 本项目所在厂区土地利用性质为公共设施用地,用地性质符合要求。项目国有土地使用证见附件11。 2、生物分布现状 (1)植物现状 该区域受人类干扰历史长、强度大,原生植被已不复存在。 (2)动物现状 在长期和频繁的人类活动影响下,该区域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已达到了较高的程度,自然生态环境已遭到破坏,野生动物失去了较适宜的栖息繁衍场所。据调查,境内大型野生动物已经消失。目前该地区常见的野生动物主要有昆虫类、鼠类、蛇类、蟾蜍、蛙和喜鹊、麻雀等鸟类。家禽家畜、养殖种类有猪、牛、狗、鸡、鸭、鹅等传统种类。区域主要动物资源情况见表10.1-1。 表10.1-1 主要动物资源情况表 鸟类喜鹊、大山雀、大杜鹃、楼燕、家燕、鹌鹑、大嘴乌鸦、黄雀、灰燕、小嘴乌鸦等 兽类黄鼠狼、野兔、刺猬、老鼠、野猫等 两栖动物青蛙、蟾蜍等 爬行动物壁虎、蛇等 节肢动物蜜蜂、蜻蜒、螳螂、蚱蜢、蝉、蚊、蝴蝶、萤火虫、臭虫、三化螟、黄蜂等

(3)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类分布情况 依据《中国稀有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经逐一对照查询,评价区无珍稀濒危植物分布,现场踏勘亦未见珍稀濒危植物。评价区及周围也无国家保护动物。 3、生态敏感目标分布情况 根据调查可知,本项目评价范围内无重点保护的文化遗址、风景区、水源地等生态敏感保护目标。 10.1.1.2 土壤类型及水土流失现状 根据山东省土壤肥料工作站《山东省土壤图》(1990年3月)中的具体划分,厂址范围内土壤类型主要为褐黄色耕土。通透性较好,褐土肥力一般,适种性广。 项目区所在地区土壤侵蚀以轻度水力侵蚀为主,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是降雨、地形、土壤和植被,其中降雨和地形处于非常不利的状态。开发建设过程中的乱挖乱采、乱堆乱放以及陡坡开荒、铲草皮、乱砍滥伐、乱牧等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产生或加剧了水土流失。 根据国家关于全国土壤水蚀和风蚀按6级划分的原则和指标范围,具体见表10.1-2。评价区土壤侵蚀为轻度侵蚀,侵蚀模数为680t/km2·a。评价区每年土壤流失背景值为65t。 表10.1-2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 土壤侵蚀程度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剧烈 侵蚀模数(t/km2·a)<200 ~2500 ~5000 ~8000 ~15000 >15000 流失厚度<0.15 ~1.9 ~3.7 ~5.9 ~11.1 >11.1 10.1.1.3 景观生态现状 区域内景观生态体系的质量现状因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生物及人类社会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而决定。评价区为本项目一期工程现有厂址,评价区附近主要为本项目东侧的济宁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填埋区以及济宁市城市餐厨废弃物处理项目,均为明显受到人类干扰痕迹的区域。 评价区内的道路、沟渠作为景观内的人工廊道,起到分割景观、增加景观异质性的作用。总体看来,拟建项目区的景观异质性较低。 综合分析认为:评价区人类干扰比较严重,人工化现象比较突出,生物组分异质化程度较低。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 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

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弃肥料以及废弃材料的流失严重污染了水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3.执法力度不够。 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环保部门的监管作用无法发挥,主要是生态环境涉及到水利、农业、土地等多个方面,加上环保部门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规定不完善,互相争取“五权”现象严重,分管部门自我感觉处于配角地位,工作积极性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0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0.1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目的 本次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在充分认识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从恢复、改善建设区域的生态功能方面论述建设项目实施的必要性,提出避免或减少项目建设对拟建项目厂址周围生态系统产生新的干扰和破坏的措施,改善周围的生态环境。 10.2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10.2.1土地利用现状及周围环境概况 拟建项目用地为规划中的工业用地,经调查,拟建厂址位于现有厂区内,周围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等,另外还有田间杂草,黄背草、狗尾草等,植被单一。厂址周围以人工生态为主,主要是农田、道路以及村落等 10.2.2生态系统现状 经实地调查,拟建厂址周围共有5种生态系统类型。农业生态系统分布广;林地生态系统以农田林网和果园为主,点、片、带相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乔、灌、草相结合,形成多层次的立体植被体系;湿地生态系统以河道两侧为主,另外低洼地零星分布,生活着部分水生生物;村镇生态系统中生产、生活建筑、绿地和非农用地有序排列。路际生态系统中各级别道路和道路防护林贯穿于各类生态系统。拟建项目厂址周围生态系统类型及特征见表10.2-1。 表10.2-1生态系统类型及特征 10.2.3植物多样性及常见植物 境内植被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植物有320种。其中,被子植物72科,206属,303种(双子叶植物56科,147属,214种;单子叶植物16科,59属,89种);苔藓植物l科1属1种;蕨类植物4科,4属,6种。

拟建项目厂址周围主要乔木有旱柳、刺槐、毛白杨、榆;灌木有白蜡、杞柳、荆条、酸枣、铁扫帚等;草本植物有黄背草、苦菜、白莲蒿、狗尾草、结缕草、芦苇、苔草、灯心草、香蒲等;藤本植物有葡萄;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甘薯、谷子等;果树有苹果、梨、桃、杏等;豆瓜菜物种有黄豆、绿豆、豆角、豌豆、茄子、番茄、葱、白菜、菜心、萝卜、芥菜等。 10.2.4植物群落类型 1、农作物群落:大部分面积为农田,种植农作物。主要的农作物群落为小麦和玉米群落。 2、农田杂草群落:生长于宅旁、地头、沟边、路旁等地段,植被分布零散,草本植物种类较复杂,以一年生禾草为主,如马唐、狗尾草群落,伴生有鹅观草、小蓟、米口袋、蒺藜、苦菜及胡枝子、酸枣等小灌木。多为伴人植物,受人为干扰较大。 3、杨林群落:主要以毛白杨为主。杨树林下主要有野古草、狗尾草、苦菜、牡丹等。多为用材林和农田林网,人工群落,除有少部分人工栽培的灌木外,其它一般无野生灌木。 4、湿地群落:分布于低洼地和河道两侧,多以湿生草本植物为主。天然植被有芦苇、苔草、灯心草、香蒲、白茅、节节草等。 10.2.5动物分布现状 在长期和频繁的人类活动影响下,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已达到了较高的程度,自然生态环境已遭到破坏,野生动物失去了较适宜的栖息繁衍场所。据调查,境内大型野生动物已经消失。目前常见的野生动物主要有昆虫类、鼠类、蟾蜍、蛙和喜鹊、麻雀等鸟类。家禽家畜,养殖种类有猪、牛、狗、鸡、鸭、鹅等传统种类,主要动物资源情况见表10.2-2。 表10.2-2主要动物资源情况一览表 10.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第八章生态环境及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第八章生态环境及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8.1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8.1.1生态背景调查 (1)生态系统类型及生态功能区划 依据《甘肃省生态功能区划》,项目所在地属于黄土丘陵东部强烈侵蚀农业生态功能区。根据现场调查项目区域生态功能主要为农业生态区。 (2)区域内的主要动物分布 区域内主要的鸟类有:雉(野鸡、山鸡)、石机(嘎拉鸡)、啄木鸟、麻雀、燕子(家燕)、鸽子(白鸽、灰鸽)、小杜鹃、戴胜(臊布谷)、斑鸠(斑斑扑鸽)、鸿雁(咕噜雁)、红嘴山鸦、乌鸦、猫头鹰、凤头百灵(铜铃儿)、大杜鹃(布谷鸟)、云雀(渐渐高)、地雀等。 区域内主要的小型哺乳动物,主要有:花鼠(居里猫)、刺猬、中华鼢鼠(瞎瞎)、达乌尔鼠兔(青台子)、达乌尔黄鼠(黄鼠)、褐家鼠(老鼠)、小家鼠(耗子)、蝙蝠(野别狐)、旱貂(崖獭子)、黄鼬(黄鼠狼)、蒙古兔(野兔)、五趾跳鼠(跳鼠儿)。 区域内主要的昆虫有:马蜂、麻子蜂、蝶、蛾、蝉、螳螂、蜘蛛、蚯蚓、蜈蚣、蚰蜓、蜻蜓、蝎、促织、蜗牛、蚊、蝇、天牛等。爬行动物主要有黑脊蛇、枕纹棉蛇、乌稍蛇、黄脊蛇。两栖类动物:花背蟾蜍(癞蛤蟆)、青蛙(田鸡)。 (3)区域内主要植物分布 乔木:白杨树、核桃、柳树、榆树、椿树(香椿、臭椿)、槐树、柏树、松树、桐树。 灌木:樱树、花椒树、沙棘、山毛桃。 草的品种:苦苣菜、白黎(灰条)、野胡麻、马莲、艾蒿、白茅(倒生)、蒺藜(八楞)、荠菜(荠荠菜)、腺茎独行菜(辣辣)、狼柴草(绵蓬)、骆驼蓬(臭蓬)、鹤虱(羊然然)、宾草、苋麻、苦荬菜(马苦苣)、黄花、狗尾草、大蓟(驴杏儿刺)、桃叶蓼(燕儿草)、地肤(简简扫竹)、细果角茴香(牛延水)、羊胡草、天旋子、野葵(小七花)、小车前、丝叶芽葱(黄鼠草)等,人工种草主要草种是苜蓿。 农作物有:小麦、洋芋、玉米、胡麻、豌豆、扁豆、油麦、谷子等等。 经济树种有:苹果、桃树、李子树、杏树、梨树。 药材主要有:甘草、冬花、地骨皮、艾叶、秦艽、地黄、天仙子、茵成、蒲公英、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教案资料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

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资料

9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 依据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于2016年3月编制完成的《凉山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拉拉铜矿落凼矿区深部矿段采矿工程陆生生态调查报告》,具体内容如下: 9.1区域概况 9.1.1区域生态功能定位 根据《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2006年5月),落凼矿区所在的绿水乡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生态区→ 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生态区→ 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稀树- 灌丛- 草地生态亚区→ 金沙江下游资源开发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按照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三级区特征表,项目区为II 3 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稀树- 灌丛- 草地生态亚区,II3 – 1 攀西矿产- 水力资源开发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该区域受山地地形和干热气候影响,植被垂直分布明显,自下而上有干热河谷稀树灌丛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亚热带针叶林、亚高山常绿针叶林、亚高山灌丛与草甸等。河谷区生态脆弱,土壤侵蚀敏感性程度高。该区域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存在着一定的土地退化和裸岩化的现象,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频发,外来物种紫茎泽兰的入侵与蔓延十分严重”;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冶金工业、水电业和旅游业,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保护植被,防止有害生物入侵。注意防止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或不利影响,减少入江泥沙量,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控制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等”。 根据《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川府发〔2013〕16号),矿区位于所属会理县属于四川省重点开发区→ 点状开发城镇,该区域为省级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同时也是四川省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 安宁河流域;区域矿产,生物、水能资源丰富,优势产业国内外竞争力强,是国家战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地区。该区域的生态特点是在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化升级,增强产业竞争能力,适度推进点状开发优势矿产,水能资源,促进资源加工转化,推进清洁能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优势矿产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该区域生态功能定位:“中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全国重要的钒钛和稀土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水电能源开发基地、全省重要的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要求该区域在加强资源综合勘探,合理利用的同时,也提出了“以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强干热河谷和山地生态恢复与保护,加快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矿山生态修复和环境恢复治理”。

(环境管理)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及文物保护

第七章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7.1. 目的 本评价的目的是分析项目建设前后对此区域的生态环境所带来的非污染生态影响程度,提出相应的生态恢复性保护措施,为上级主管部门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7.2.范围 项目建设区及周边1km2生态环境。 7.3. 保护对象 保护对象主要为项目建设区及周边1km2生态系统。 7.4. 内容与方法 7.4.1内容 分析本项目建设前后区域内的土壤、水、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绿地、水土流失、景观等生态因子的时空分布变化。 7.4.2分析方法 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以文字的定性对比分析描述为主,适当辅以预测分析。 7.5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7.5.1 土壤 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在市境决口、泛滥、改道,使微地貌起伏不平,显著差异,形成临黄滩地、新积土地、背河洼地、冲积和风积沙丘沙地、黄河故道条带状沙丘地、黄土岗地、脱潮土地、泛淤平地等地种。土壤的发育和形成受黄河冲积影响,成土母质主要为黄河冲积

物。在经历长期的自然变化和农业耕作种植之后,现在#市境内的土壤可分为潮土、盐土、风沙土、新积土四个大类,其中潮土类占整个土壤面积的97%,而且大部分地势平坦,适宜农作物种植。 7.5.2区域生物多样性 据调查,区内养殖动物主要有猫、狗、兔、鸽、画眉、百灵、鹅等;野生动物主要有鸟类、兽类、两栖类、爬行类、虫类等。 区内植物以栽培种植为主,乔本科主要有泡桐、刺槐、毛白杨、沙兰杨、榆、椿、松、柏、格、银杏、合欢等;花灌木类主要有木丁香、碧桃、榆叶梅、紫蔽、月季、红叶李、海棠、迎春、连翘等;常绿灌木主要有冬青、黄杨、侧柏等;草花类主要有各种菊花(2000多个品种)兰草等。野生植物主要有刺槐、蔷蔽、酸枣、构相、圣柳、芦苇、蒲草、艾篙、目稽、狗尾草等。 鱼塘内水生生物有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鱼类如鲢鱼、鲤鱼、鲫鱼、白条、泥鳅。 7.5.3区域植被 实地调查显示,项目区有1年左右的人工栽培的毛白杨20多棵,高度3~4m,胸径2.5~3cm;地上草本植物多为喜光植物,高度在35cm 以下;由于这里原来分布着对外进行垂钓经营活动的7个鱼塘,人为活动的干扰严重,此地草本植物较为稀疏,物种较少。 项目区西侧作为项目的周边环境,在该项目的评价范围之内;该区有10m宽大堤防护林带,植被发育较好;乔木层居多,毛白杨林群落为主要植物群落,同时伴生着数量较少的其它树种;毛白杨高度3~4.5m,胸径2.5~4cm,郁闭度为0.4~0.55;基本无灌木层,林下的草本植物较为茂盛,且多为喜光植物,高度在35cm以下;物种较为丰富,主要有鹅观草、知风草、狗尾草等,草本层盖度80%。 由于该区土壤较厚,水分较为充足,植物生长良好,有较高的物

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论证报告编写提纲(风景名胜区)

B B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编写提纲 前言 1 总论 1.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1.2 编制依据 1.3 论证目的与原则 1.4 生态环境影响论证范围及时段 1.5 生态环境敏感点与保护目标 1.6 论证内容 1.7 生态环境影响论证技术路线 2 建设项目概况 2.1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2.2 规划符合性分析 2.3 比选方案及推荐方案的合理性分析 2.4 生态影响源及其强度 3 项目涉及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生态现状调查 3.1 主要生态功能 3.2 生态系统现状调查 3.3 陆生动植物调查 3.4 水生生物调查 3.5 水资源调查 3.6 水土保持调查 3.7 自然遗迹调查 3.8 土地利用调查 3.9 历史沿革与管控要求 3.10 既有项目现状 3.11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调查 3.12 论证区生态环境现状综合论证 4 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 4.1 生态系统及主要生态因子影响分析 4.2 植被及植物多样性影响分析 4.3 动物多样性影响分析 4.4 风景名胜影响分析 4.5 水资源影响分析 4.6 水土保持影响分析 4.7 自然遗迹影响分析 4.8 景观影响分析 4.9 累积生态影响分析

5 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 5.1 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 5.2 运营期生态保护措施 5.3 生态监测与监理措施 5.4 生态恢复与补偿措施 5.5 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清单 6 涉及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项目建设基本原则符合性分析6.1 生态功能影响分析 6.2 国土空间性质影响分析 6.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6.4 保护面积影响分析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8 图件 8.1 附件 8.2 附表 8.3 附图 8.4 其他提交材料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论文)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指导教师:卢修元) 【内容摘要】水利是属于国家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建设指标,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更是关乎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水资源蕴含量十分丰富,理论蕴藏量为6.76亿kw,可能开发利用的达3.78 亿kw,居世界首位。但是我国水资源开发程度只达到19.30%,与发达国家60%的开发程度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的水力资源开发仍显得任重而道远。但是水利工程的兴建,特别是大型水库的形成,将使周围环境发生明显改变。因此避免或减轻不利影响,充分利用水资源,是水利工作者在进行水利规划建设时必须认真研究和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问题对策的探讨科学发展 【正文】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农业、工业大力发展,对于电力需求量也相应增加。水利工程的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增大,过多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难免会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产生的影响。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在环境影响方面,与其他工程相比,水利水电工程有突出的特点:影响地域范围广阔,影响人口众多,对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外部环境对工程也同样施以巨大的影响。目前,整个社会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环境问题已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制约性因素之一。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 .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大多数就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破坏了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使的河流局部形态均一化和非连续化,从而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天然河流上需、修建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引起局部河断水流的水深、含沙量等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上游及下游的水文泥沙发生变化。而水文、泥沙的改变是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动力。进而影响到河流的水温、水质、地质环境以及局部地区的气候。首先,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尤其是水库的建设。因为水库具有水面宽、水体大、水流迟缓等特点,再加上水体受太阳辐射等作用,使的水库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当水库蓄水以后,由于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陆面的发射率,从而使得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造成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水温的变高就会对于鱼类的繁殖不利,尤其是对于下游的鱼类繁殖不利,导致推迟鱼类产卵期。其次,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河流水速减小,一方面,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导致水质自净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会使沉降作用加强,导致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最后,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对该区域的气候及地质产生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水库的建设,会形成广阔的水域,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进入大气的水汽增多,导致该区域的降水增多,雾天增多,改变原来的气候。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可能引发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2 .水利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其主要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及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大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研究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研究 摘要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其间为追求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而向自然的无限索取和掠夺,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够,制度的缺失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恶化。只有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 生态环境生产力发展生态文明历史制度人与自然全球化 一引言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都得到了飞速的提高,而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工业时代,人类改造自然并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可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地关系认识不够,一味的向自然索取,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工业文明百年来的掠夺,已使大自然千疮百孔。近几十年来,尽管人类已经认识到了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历史的遗留问题以及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副作用,生态危机依然摆在眼前,只有从本质上了解了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才能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共赢。 二从历史角度看生态问题 纵观人类文明史,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化自然发展的不同水平,人类文明可划分为四种形态, 原始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和生态文明时代。在不同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关系各有不同特点,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原始文明时期,人类尽管已经具有自觉能动性,并且可以制造简单的生产工具如石器等来改造自然,但是在强大的自然界面前,显得非常弱小,几乎没有任何可以抗衡的力量。人类与自然界中的其他自然生物一样,其生存规律基本上遵循着自然界中必然性法则,以渔捞、采集、狩猎等天然的劳动方式,去获得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他们无法抵御各种盲目自然力的肆虐,经常忍受饥饿、疾病、寒冷和酷热的折磨。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界处于主导地位。人类遵从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将自然视为万物的主宰。马克思在谈到古代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时, 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

5个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解析

5个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解析 一、赤潮问题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产生赤潮的原因 a.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 b.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 赤潮的治理 对有害赤潮的治理,物理方法有隔离法、超声波破碎法、电磁波处理技术等,化学方法有用除莠剂直接杀灭法、絮凝剂沉淀法、天然矿物絮凝法,生物方法有营养物质竞争法、生物捕食法、生物排斥技术等。 二、海水富营养化 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d.带来危害: ①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 ②危害人体健康,③影响海洋旅游业。(相关知识点海洋资源主观题解析) 三、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和原因 a.影响 ①引起海平面上升,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②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b.原因 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就是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工业化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

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四、酸雨 (1)酸雨带来的影响 ①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④危及人体健康。 (环境保护相关知识请查看高二文科地理知识点) (2)减少酸雨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五、盐渍化 土壤次生盐碱化: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①控制抽取地下水;②实行雨季回灌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资料

9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 依据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于2016年3月编制完成的《凉山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拉拉铜矿落凼 矿区深部矿段采矿工程陆生生态调查报告》,具体内容如下:9.1区域概况9.1.1区域生态功能定位 根据《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2006年5月),落凼矿区所在的绿水乡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生态区-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生态区-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稀树-灌丛-草地生态亚区—金沙江下游资源开发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按照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三级区特征表,项目区为II 3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稀树-灌丛-草地生态亚区,113 -1攀西矿产-水力资源开发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 该区域受山地地形和干热气候影响,植被垂直分布明显,自下而上有干热河谷稀树灌丛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亚热带针叶林、亚高山常绿针叶林、亚高山灌丛与草甸等。河谷区生态脆弱,土壤侵蚀敏感性程度高。该区域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存 在着一定的土地退化和裸岩化的现象,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频发,外来物种紫茎泽兰的入侵与蔓延十分严重”;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冶金工业、水电业和旅游业,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保护植被,防止有害生物入侵。注意防止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或不利影响,减少入江泥沙量,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控制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等” 根据《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川府发〔2013〕16号),矿区位于所属会理县属于四川省重点开发区 -点状开发城镇,该区域为省级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同时也是四川省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安宁河流域;区域矿产,生物、水能资源丰富,优势产业国内外竞争力强,是国家战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地区。该区域的生态特点是在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化升级,增强产业竞争能力,适度推进点状开发优势矿产,水能资源,促进资源加工转化,推进清洁能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优势矿产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该区域生态功能定位:中国攀西战略资 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全国重要的钒钛和稀土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水电能源开发基地、全省重要的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要求该区域在加强资源综合勘探,合理利用的同时,也提出了以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强干热河谷和山地生态恢复与保护,加快推进小流 域综合治理,加强矿山生态修复和环境恢复治理 该矿区建设项目建设未涉及《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苏州大学研究生考试答卷封面 考试科目:________________考试得分:________________ 院别: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 考试日期:年月日

生态环境问题根源分析及其对策 1.引言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脆弱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全国各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因为环境破坏而造成的灾害,如南方的泥石流,北方的沙尘暴等等灾害。目前,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严峻的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其根源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有四个方面。一是制度根源,二是文化根源,三是科技技术问题,四是人为根源。对生态问题的不断认识和反思,对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将有极大的帮助。 2.制度根源 制度根源在于我国建国早期对于人口政策十分宽放,人口由1949年的5.4亿增长到现在的13.3亿,增长了1.46倍。人口的持续增长对生态环境产生十分大的压力,这其中包括了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得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经济增长方式过于粗放,主要依靠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消耗来支撑经济的快速增长。过高的资源和能源消耗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恶化。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相差约10个百分点。我国的产业结构极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薄弱;二是工业大而不强;三是服务业发展滞后。第二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三次产业中最大的。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大量消耗矿产、能源等不可再生的环境资源的基础上的,因技术和认识水平有限,往往会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所排放的大量废弃物更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长期以来,我国的自然资源低价和无价政策制度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资源无价政策诱使人们单纯追求经济产值和经济增长速度,而不顾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因此造成的资源浪费和衰败,并最终导致自然资源的不断衰竭。资源价格的不合理同时导致了人们对环境资源价值的错误认识。制度上的缺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不完善,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职责分不清,相互配合不够协调,环境资源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少,技术手段差,执法不严,群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监督机制不健全。由于历史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环境保护没有成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必须同时配套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仍未建立起市场条件下的环境保护投入保障机制,缺乏促进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经济政策,改善环境质量的速度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各种制度根源都导致了生态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的研究

自然辩证法 题目: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研究 2012年11 月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的研究 摘要 一次次的工业文明使人类在见证奇迹的同时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步入20世纪,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人类社会生产力及经济以前所未有的 规模和速度向前迈进。与此同时,环境问题已从社会生活问题的边缘走向中心,生态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生态平衡破坏危机加剧,已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深入探讨生态危机根源,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将有极大的帮助。引发生态危机的根源众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科技根源、哲学根源和政治根源,对这些根源及特征进行分析,旨在寻找克服危机根源的方法。 关键词 生态环境;科技根源;哲学根源;制度根源 Abstract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witnesses the miracles of the human history and promotes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especially since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productivity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economy is moving forward at an unprecedented scale and speed. At the same time, the environmental issues to the center from the edge of the social life, ecological problem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undermine the crisis intensified ecological bala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serious obstacle to social progress. Depth to explore the root causes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all-round social progress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re will be a great help. Root causes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 caused, but summed up main technology the root causes, the philosophical roots and political roots of these root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alysis, aimed at looking for ways to overcome the root causes of the crisis. Key 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echnology roots; philosophical roots; political roots

生态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指标研究

生态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指标研究 摘要】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道路路域生 态环境问题受到广大群众的广泛关注,群众对于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道路路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念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对公路路域生态环境中的 生态资源状况、环境质量状况与绿化景观状况评价指标的选取,建立公路路域生 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可供参考。 【关键词】道路;环境质量;绿化景观;评价;指标 引言 近年来,道路交通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在增加运输能力、促进 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尤其是道路沿线的自然、生态等造成较大影响。如何在公路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环境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 求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做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准确地预算项目建设进入环境 后的污染危害,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不过,要客观评价公路建设对路域生态 环境的影响,降低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就必须建立一套可行的、科学的评价 指标体系。下文就道路生态环境状况分析及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展开探讨。 1 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多涉及面广,指标体系的筛选是一项复杂的 系统工程,要求评价者对评价系统有充分和全面的知识。在筛选公路路域生态环 境影响评价指标时,综合路域生态环境分析及路域生态环境调查情况,同时借鉴 国内外生态环境评价研究、实际工作中的指标设置以及建设项目环评的指标体系,首先从原始数据中筛选出评价信息,然后通过初步筛选、理论分析初步确立路域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所用来评价的内容,应涵盖公路整个生命周 期中对环境产生影响、涉及到环境保护的全方面,主要是对建设前期、建设期和 营运期的与高速公路相关人类活动、环境质量与影响。以《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B04-2010)为依据,对公路路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环境污染防治、景观与 绿化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公路路域生态环境状 况分为三大类:生态资源状况、环境质量状况与绿化景观状况。 其中生态资源状况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环境质量状况包括污 水处理状况、大气污染状况、噪声状况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状况;绿化景观状况包 括绿化状况和景观状况。 1.1 生态资源状况评价指标 土地资源状况评价包括土壤有机质、土壤PH值、土壤流失量和临时用地生 态恢复率四项指标。 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路域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应对其有 机质含量进行测定。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和养分的能力以及良 好生态环境条件的能力。研究表明,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公路路域土壤中有机 物质和全氮的含量与恢复年限呈正比。土壤肥力的标志性物质之一就是有机质,内 含植物所需要的各种养分,具有调节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是土壤养分衡量的重 要指标之一。 土壤pH值:pH在化学中的定义是溶液中氢离子(H+)活度的负对数,在公路运 营期间,汽车排放的各种化学物质(重金属、盐、有机物等)渗入土层后会改变土 壤的理化性质。受到污染的土壤,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动植物生存的环境质量产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