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网红经济研究文献综述

网红经济研究文献综述

网红经济研究文献综述
网红经济研究文献综述

“网红经济”研究文献综述

小组成员:景嘉辰、李程、杨志远、尹文强、钟源、金鑫成、杨晨一、摘要

本文先从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中引出“网红经济”这一独特的新兴经济体,表明研究“网红经济”的原因及意义,而后又具体探讨了近期对“网红经济”的研究,并构建出我们对其探讨和研究的思路,即分别从明星效应、网络营销、事件营销、KOL(关键意见领袖)等方面具体探讨“网红经济”效应及其发展趋势,最后综合上述内容对其作出概括性的总结并列出相关参考文献。

二、关键词

明星效应、网络营销、事件营销、KOL

三、正文

(1)前言

近年来,在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趋势放缓的背景下,“网红经济”这一新兴经济体却以其迅速的崛起猛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网红经济”,即以一位网络达人为

形象代表,以红人的品味和眼光为主导,进行选款和视觉推广,在社交媒体上聚集

人气,依托庞大的粉丝群体进行定向营销,从而将粉丝转化为购买力。随着微博等

社交媒体以及一些视频直播网站的迅速发展,网红的数量以及网红所集聚的粉丝数

量也不断增多,因此,网红的影响力也渐趋强大,而依托于淘宝平台的开放性,网

红们可以成功地将人气变现,更甚于此,网络红人“papi酱”近日获得1200万元

投资更是让我们预见了“网红经济”更大的潜在可能,也让我们不能无视“网红经

济”这一新兴经济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此,研究这一新兴经济体的

意义不言而喻。通过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并进行量化的可视性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发

现有关于“网红经济”效应及其发展趋势的结论,例如,网络红人是如何有效地将

其粉丝成功变现并且转化率有多高,另外,如果网络红人一味地在其粉丝中推销自

己的产品是否会引起粉丝资源的丧失,又或者,“网红经济”能否在未来持续发

展……

(2)主体

“网红经济”作为近年来骤然崛起的一股新生力量,人们对其虽有较多关注,但是针对其所进行的系统化研究却较少,因而在这里我们将会引述一些针对其较科

学但并不十分学术性的观点来简述近期关于“网红经济”的研究,其中包括网红的

诞生和由来、网红经济的主要平台和运作模式、针对个别具体网红的分析等。近期

研究表明,社交媒体是网红诞生的主要场所,也是网红与粉丝互动的主阵地,常见的

网红活跃平台可分为综合类社交平台、视频网站、社区论坛、社区电商四类。新浪

微博由于其庞大的用户规模、平台的媒体属性与用户的消费属性,成为网红的主要

聚集地。网红经济的主要平台是新浪微博和淘宝网。【1】据悉,淘宝平台上已经有

超过1000家网红店铺。2014年“双11”活动,销量排名前十的女装店铺中红人店

铺占到整整七席;部分红人店铺上新时成交额可破千万元,表现丝毫不亚于一些知

名服饰品牌。

网红经济的运作模式为:在网红经济渐渐兴起时,淘宝平台上已经出现了以莉家和榴莲家为代表的网红孵化公司。这些孵化公司原本是比较成功的淘宝商家,但

在跟网红的合作中,网红们负责和粉丝沟通、推荐货品,孵化公司则将精力集中在

店铺日常运营和供应链建设以及设计上。这种强强联手的模式,已经体现出了威力。

比如手握“呛口小辣椒”“管阿姨”等知名网红的莉家,除了打造出一个个皇冠淘宝店铺外,还吸引到了风投的关注。【2】

其中,关于个别具体的网红,也存在针对性的分析:

1.papi酱:网络红人,被称为“2016年第一网红”。2016年3月,papi酱获得真格基金、罗辑思维、光源资本和星图资本共计1200万人民币融资,估值1.2亿人民币左右。首先,papi酱的成功并非偶然。papi酱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有非凡的表演能力和艺术才华,这为她成为网红奠定了基础,归根结底,papi 酱的成功是由于她可以持续的产出网友喜欢的内容。网红经济的本质是内容。网红风潮并不是单纯的在互联网产业下孕育的。可以说网红的产生离不开互联网的发展,但是没有优质的内容持续产出,是无法凭仗科技与互联网去持续吸援用户的。“Papi 酱”受过专业的表演训练,看似轻描淡写的几分钟视频表演,背后的功夫相当扎实,所以papi酱的成功是难以复制的想寻找到第二个“Papi酱”难之又难。【3】

2.天才小熊猫:2016年3月8日,在2015年中国网红排行榜中排名第3名。脑洞奇大无比,是一个成名比较早的网红:2010年借着3Q大战创作了著名的《右下角的战争》系列一举成名。他采用「段子+故事」的模式,排版上以图片为主、加上网络化的语言很接地气,有效地摆脱了传统软文生涩的说教模式,让很多读者看得很爽还嗨,求着天才小熊猫加快广告更新速度。他坚持内容为王,擅长将段子巧妙融入创意,有效地保证了文案的趣味性。他的文案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情节紧张可读性非常高。与顾爷、深夜发媸徐老师等网红的软文将产品植入深藏于文章结尾的做法不同,天才小熊猫的软文最大的特点在于:文章一开始就能见到产品,植入非常显眼。把产品作为故事的道具,参与到故事之中。这么一来,反复提及产品也就变得顺理成章,自然而然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围绕产品特征而展开。他将软文写得这么波折的目的,一方面为了给产品植入创造空间,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读者收获超乎寻常的故事体验,从而削弱他们读广告的厌恶感。所以天才小熊猫通过这样的手段来为产品做广告,这是他的运作模式。【4】

然而,在我们小组看来,针对“网红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分析,可以从明星效应、网络营销、事件营销、KOL(关键意见领袖)等方面具体展开。首先是明星效应方面,网红经济虽然是最近几年才出来的一个新经济现象,然而其实早在网红经济之前,我们就有了明星效应带来的一系列经济效益,特别是在网络这个新平台普及之前,更多的是以电视或者报纸广告牌上的明星带来产品的推广和相关的经济现象。

先从近年以来比较频繁的一个明星出书的事情开始,“明星效应通过人的心理机制,唤醒了读者的图书消费欲望与需求,在营销手段的攻势下,促成读者购买图书的行为”。【5】这种就是利用明星粉丝的个人崇拜心理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商品心理做到书籍推销,“于此来说,图书内容是落脚点,任何营销都是基于图书内容的营销,我们不可能期待一本粗制滥造的图书通过明星营销实现热销,其结果不仅是图书为人诟病,明星形象亦遭受损害。”当然这种明星效应在营销过程中是需要一定的好的产品作为自己宣传造势的基础。

而继续看更为广泛的明星效应的实现。主要就是早些年间大家都可以看到的产品代言、广告代言人这种形式的营销策略。“明星一定是名人, 但名人并不是一定是明星, 文中的’明星’专指有号召力、感染力的名人, 用明星不仅能打开知名度, 而且同时产生美誉度, 令品牌更有价值和生命力。”【6】说明了在使用明星的时候,要注重其感知力和影响力,“不具感召力的名声, 价值并不大”。因此现在网红也是一样,不能仅仅是因为一些名声就打造,其能产生的效应其实并没有很大的价值,

更多网红也只能是在自己个人的圈子内有影响,这对于商家营销没有什么更多的价值。

而与此同时,使用明星代言也会产生一个问题——品牌的忠诚度。“作为市场沟通的公众渠道,各色的明星代言在传播效率上存在着极大的优势,而企业乐意将品牌特色与其相捆绑销售在最短时间内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与辨识度。通过高曝光率的明星代言,消费者能够更加迅速地认识新的品牌、新的产品与服务,同时,企业也能够借助明星的力量深度挖掘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开拓新的市场。”【7】企业使用明星代言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知名度和市场开发,商家为了自身品牌保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而与品牌相关度越高的代言人越容易赢取消费者的信任感。”这种在广告中很容易见到的一种情况与现在网红做广告,给某些品牌推广培养其品牌忠诚度,更好的拓展自己的市场。

不过我们也应该预见到一个问题就是“明星效应”的利弊都是比较明显的,“明星效应对于商业运作来说,是一招重要的‘法宝’,但不会是可以一直依赖的‘法宝’,因而合理运用明星效应进行商业运作,同时积累自身品牌人气,是我们国内企业所需要做的。”【8】合理的运用明星效应可以带来积极的营销成果,“即记忆迁移作用、品质认证作用、实力反证作用以及记忆唤醒作用。”“即当一个消费者想不起某个品牌时, 至少可以想到就是某某做广告的那个产品”,而另一方面“近几年的明星营销中最突出的现象包括: 明星太多、多头代言、明星和产品特点不符、明星不一定是目标受众喜爱的、对明星的信任度下降等, 并且明星代言成本不菲,”【9】因此明星效应或者说网红效应都是要利用好人本身,不能盲目的因为有名气就去使用,不然会损害自身企业的名声和形象。“明星营销手段具有实效性强、影响范围大、消息传播速度快等优点, 但是其成本也是比较高的, 因此企业在运用这一手段时必须考虑成本效应问题, 即系统分析运用明星营销的总成本和预期通过这一营销手段带来的收益。如果收益大于成本, 那么企业选择这一手段是明智的, 如果收益不足以抵偿成本,比如说该产品市场已经相当成熟, 没有多少市场开发空间和利润增加空间, 这时候运用明星营销就非明智之举了。”

最后我们再从明星效应的施展媒体来与我们所谈的网红相类比。明星效应开始是产生于一些传统的媒体媒介,如电视报纸电台等,而不同投放市场也是与明星个人一种相互互动。“明星主持人是一种特殊商品,在实现其价值转换前需要进行’包装’和’推广’。”所以也需要根据平台来选择造势的手段:“受众细分,市场定位”、”找准“卖点”,出奇制胜“、”通过周边产品烘托”、“结合社会团体与族群力量,不断提升明星的形象。”【10】而现在随着网络的发展,还有网络平台的自由性,新型的网红群体产生,与原来的媒体渠道不尽相同。在原来的这种明星营销的基础之上,还增加了社交圈微博营销这种新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于大家看的电视广告。网红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宣传自己的淘宝店或者产品。媒介的更新也意味着传统媒体面临新的挑战,而至此自由的互联网不再是明星的主场。普通人也可以发挥巨大的营销作用。这个可以当做营销渠道的扩展,也是明星效应的进一步扩大,衍生成了现在新型的网红经济。

传统明星效应在新时期也在发展,微博朋友圈这类营销方式也在被广泛的使用,可以看出明星效应是网红模式下的一个过去式,但是也是网红经济可以借鉴的一个模式。网红这种团体要继续发展其重要经济效益,与原来的明星效应必然不能完全分离,可以预见,网红经济模式下是对传统明星效应的进一步延伸,当然也会发展出更多的营销手段。

与此同时,区别于传统营销方式,网络营销对于网红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是不言

而喻的。网络营销来源于传统营销,但与传统营销有有着巨大的区别。网络营销突出特点是利用互联网作为手段,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关于其概念的界定,因时代的发展也在发生着迅速地变化。但是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其实质内涵是相对稳定的。广义地说,凡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进行的、为达到一定的营销目的的营销活动,都可称之为网络营销。Judy Strauss所著《网络营销》【11】的定义:网络营销(e-marketing),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去创造、宣传、传递客户价值,并且对客户关系进行管理,目的是为企业和各种相关利益者创造收益。简单的说,网络营销就是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传统的营销活动中。

《我国网络营销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12】认为,无论是传统营销还是网络营销,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销售,对于任何的一个企业来说,其经营活动开展的基础就是与外部各种环境建立关系。基于互联网的推广与营销而兴起的网络营销,其本质也就是营造网上经营环境。网络营销资深专家冯英健【13】指出:“所谓网上经营环境,是指企业内部和外部与开展网上经营活动相关的环境,包括企业网站自身、顾客、网络服务商、合作伙伴、供应商、销售商、相关行业的网络环境等。因此,互联网的出现,它所改变的是企业的经营环境,这种环境的改变,也就改变了传统的推广与销售方式。”

网红经济兴起于互联网时代,依托于网络尤其是社交网络,近些年来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按照占桓,陈志德,王孟《社交网络营销追踪》【14】中的观点:社交网络营销,是以社交网络作为营销平台,与客户或者潜在客户积极沟通,商家分析消费者需求并给出相关产品和服务,以进行品牌推广、活动策划、形象包装、产品宣传等一系列营销手段的网络活动。社交网络营销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目标人群集中化、影响力大、成本相对低廉、与客户互动性强的优势。社交网络是一个将碎片化的用户重聚,具有针对性的开展营销,最终达到互利的营销效果的平台。

唐小鹏《社交媒体营销对拓展网络营销渠道的推动作用分析》【15】:“最近几年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在互联网快速普及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社交媒体以其交互性、社区性逐渐成为发展的主要领域。在社交平台内用户可以对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讨论,进而相互交换各自掌握的信息。”不同的社交媒体区域在人们交往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一定的关系,并在这样一种相互交往的区域内,建立一种公共关系。人们现如今比较常见的社交媒体区域就有微博、博客、微信等。

以微博为例,微博营销是指通过微博平台为商家、个人等创造价值而执行的一种营销方式,也是指商家或个人通过微博平台发现并满足用户的各类需求的商业行为方式。微博营销以微博作为营销平台,每一个粉丝都是潜在营销对象,企业利用更新自己的微博向网友传播企业信息、产品信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微博营销呈现出本身固有的特性,而这种特性又可以表现在优劣两个方面。周合强《微博营销现状与发展态势初探》【16】中分析,微博具有以下优势:(1)操作简单,传播便捷。(2)及时沟通,交互性强。(3)成本低廉,受众广泛。同时也存在着以下劣势:(1)人气才是基础。(2)关注才是根本。(3)传播信息量有限。(4)易负面传播。

AIDMA模型【17】表明,在传统的营销模式中,消费者从接触商品或服务的信息到最后达成购买经历5 个阶段,即引起注意、激发兴趣、产生欲望、留下记忆、产生行动。AIDMA模型揭示了消费者通过媒体广告等方式获知商品信息,引起对该商品的注意,激发对商品的兴趣,形成购买欲望,加强记忆形成对该商品的深度认知,最终购买该商品的消费者产生心理变化过程,而这整个过程都可以由传统营销

手段所左右。日本电通公司将传统的AIDMA模型进行重构,提出基于网络时代市场特征的AISAS模型【18】。AISAS模型表明,在互联网时代的Web 2.0营销模式中,消费者在接触到商品或服务的信息、达成购买活动后,还会进行主动分享,从而影响其他消费者,并经历这5 个阶段,即引起注意、激发兴趣、信息搜索、产生行动、信息分享。《企业微博营销效果和粉丝数量的短期互动模型》【19】中分析:AISAS 模型在微博营销实践中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即微博聚集粉丝的Attention→Interest 阶段( 以下简称AI 粉丝聚集阶段) 以及微博与粉丝互动、粉丝与自己的粉丝多层次互动的Search→Action→Share 阶段( 以下简称SAS 粉丝互动阶段) 。但这两个阶段没有绝对界限,AI 粉丝聚集阶段聚集的粉丝越多,越有利于SAS 粉丝互动阶段微博互动营销的开展;微博在SAS 粉丝互动阶段做得越好,越容易在AI 粉丝聚集阶段聚集更多的粉丝。理想的微博营销活动应该是AI 粉丝聚集阶段和SAS 粉丝互动阶段的循环促进过程。

互联网使得网络营销呈现出跨时空、多媒体、交互性、整合性、个性化等特点。而网红经济作为网络营销中一个颇为典型的现象,可以通过网络营销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但是网络营销理论在分析网红经济时存在以下的局限性:

1.网络营销理论多针对于企业利用网络进行的各类营销活动,着眼于个人(网红)的相关理论极少;

2.网络营销理论的主体框架成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网络营销理论诞生之后,互联网又经历了十余年极其迅猛的发展,那么已经略显“陈旧”的网络营销理论能否契合当前飞速发展的网络营销现象?

除此之外,网红经济的另一大核心内容即是事件营销。事件营销是指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社会影响以及名人效应的人物或事件,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的手段和方式。事件营销主要依托于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借力模式,所谓借力模式就是组织将组织的议题向社会热点话题靠拢,从而实现公众对热点话题的关注向组织议题的关注的转变;其次则是主动模式,主动模式是指组织主动设置一些结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议题,通过传播,使之成为公众所关注的公共热点。而网红经济中的主角—网红们则经常利用事件营销的特点及方法为他们吸引流量,吸引关注,从中获取相关的数据并进行分析便可以得出一些关于“网红”们如何影响大众以及影响程度究竟如何的结论。

最后,通过对网红经济的观察不难发现,如今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的部分“网红”,扮演着KOL的角色,KOL,即指关键意见领袖(KeyOpinionLeader,KOL)。“意见领袖”的概念最早是由Lazarsfeld等人提出【20】,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机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的人,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所谓KOL,狭义和通俗地理解就是微博里的大V,再细分即是如今的“网红”,他们在美妆\摄像\时尚等等领域都拥有极高的发言权,根据《微博意见领袖初探》【21】他们往往具有如下特点:1.积聚性:形形色色、数量繁多的意见领袖积聚于微博这一平台,是微博时代意见领袖的典型特征。2.集权性:微博成为人皆可用的自媒体,但是,拥有信息传播的权利拨那个不等于实际影响力,微博在分权的同时也在加剧着名人为代表的意见领袖的集权。3.圈群化:意见领袖的关注圈既有不知名的普通网民,又有颇具影响力的其他意见领袖,且意见领袖之间关系密切、互动频繁,一个意见领袖的信息和意见很容易为其他意见领袖所转发、评论。因此更容

易造成信息的大范围扩散传播。4.跨界化:意见领袖可以轻易地跨出自己的专业领域,对其他领域发言。5亲和力.微博中的意见领袖仿佛卸去了传统媒体乃至博客盛行使其始终秉持的正襟危坐的庄重姿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亲和力。

有上特征可见,“网红”这一身份十分符合意见领袖的定位(更为精确的判别意见领袖的方法,如基于社会网络和偏好排序的意见领袖识别方法研究【22】由于本研究重点在于分析营销而不是判别,故不做深入分析),因而,对于我们要研究的网红在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作用,可以以前人关于KOL对于营销或事件的作用的研究作为指导:

首先,KOL对于商品品牌的推广有着显著的作用,在消费过程中,顾客往往利用意见搜索来减少购买决策中的风险,而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就体现在对他们观点的改变上,尤为重要的是对他们态度行为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通过观点,然后渗入到态度、信念、动机,最终影响行为。同时,意见领袖所起的新信息接收和传递作用扮演了外部链接的角色,使得新观念传递到他们的知识系统中,可以对他们的搜寻、购买、以及对产品或服务的使用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意见领袖在其中就成了消费者重要的信息来源【23】。

另一方面,消费者意见领袖除了对新产品扩散具有重要影响外,对消费者行为也具有重要影响。现有关于消费者意见领袖对其他消费者行为影响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学者们致力于探讨意见领袖对购物决策过程的影响。

Lyons和Henderson(2005)认为,意见领袖能以非正式的方式影响消费者的信息搜索、购买以及产品使用等多种行为,这一观点得到了Chakravarthy等人(2011)的认同,他们认为意见领袖在人们进行消费决策的整个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同时,Chaudhry(2013)的文献研究在探讨意见领袖在消费者购物决策中的角色时,推断意见领袖的态度可能与消费者进行购买决策的态度存在某种关系。而且,Pongsiri和Somkiat(2011)研究指出,意见领袖和意见追随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意见追随者的购买意愿。然而,最近的一篇实证研究在通过意见领袖来考察社会推荐的效果时发现,意见领袖并不能提高其他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概率,但能够显著增加消费者逗留于某购物渠道搜索信息的时间(Grahl,2013)。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现有关于意见领袖对消费者购物决策影响的探讨,大多还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难以辨别出意见领袖对消费者购物决策各个阶段的具体影响。

而在我们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些研究方法可以对我们提供参考作用,如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社交网络意见领袖识别方法【24】提供了量化KOL影响力、专业性、创新性、专注度的数据计算方法。

上述文献中的许多识别方法、计算方法和一些结论都可以对我们的研究起指导和参考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许多数据来源为2014年及以前,于现在是否适用?2、应用于KOL上的研究方法是否能完全套用于如今的“网红”身上?不同平台上活跃的网红其研究方法是否不同?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解决。

(3)总结

“网红经济”作为互联网+时代一个新兴的经济现象名词,它发展到现在这样规模的速度可谓爆发式,这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因此目前在学术界并没有关于“网络经济”专项研究及论述。但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网红经济”不仅仅是新时代互联网发展所突兀产生的一个经济现象,越过其富有新型社交网络特征的表象上,深入了解它,可以发现这种经济实质上并不是爆炸式产生的,它其实是以部分旧有的营销现象理论的交互发酵,于这个社交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应运而生。

而这也是我们前文所提到的明星效应、网络营销、事件营销以及KOL理论的原因。

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献对比研究

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的文献综述 【摘要】动态复杂的外部环境下,企业的需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市场的发展趋势,商业模和战略的动态变化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而在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方面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如何,这是本文的关注重点。本文从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纷繁复杂的研究框架中选取了现阶段更受关注的四点——管理者认知在战略中的作用、商业模式转型、战略转型的驱动因素以及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作为论述重点,对国内外的研究做出梳理 【关键词】管理者认知商业模式战略转型多元化 一.管理者认知在战略中的作用 尚航标、李卫宁和蓝海林(2013)给管理认知做出了如下定义:管理认知是企业战略决策者在进行战略决策时所用到的一种知识结构。管理认知通过提供信息搜寻功能、信息解释功能和行动逻辑功能来影响企业战略决策,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并决定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在过去的20年中,管理者和组织认知(MOC,managerial and organizational cognition)在战略管理研究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Walsh,1995;Huff,2005;杨迤等,2007;Kaplan,2011)。SuchetaNadkarni and Pamelas.Barr(2008)将管理认知划分为注意焦点(attention focus)和环境—战略因果逻辑(environment-strategy casual logics)。其中注意焦点是指高层管理者对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主观认知程度,这些认知受一个(或多个)领域的观念的支配,而忽视其他领域。Daft and Weick (1984)认为关于环境与战略之间因果关系有两种不同的逻辑方式,一种是环境驱动模式(environment-driven)所代表的确定逻辑(deterministic logics),一种是解释驱动模式(interpretation-driven)所代表的前摄逻辑(proactive logics)。在环境驱动模式中,高管认为环境决定战略,因为高管所感知的环境是确定的、剧烈的、可测量以及有决定因素的,他们先了解那个环境的需要继而提出反应战略。在解释驱动模型中,高管根据战略来确定环境,因为高管所面对的环境是更不确定和更难分析的。武亚军(2013)将MOC的研究领域归纳为三个:一是行为决策理论研究,它关注认知偏见、简化原则等在战略决策中的应用及调整;二是认知地图和认知结构研究,它主要关注管理者的认知方法;三是认知结构与战略管理过程的联系,包括战略形成和实施过程。武亚军运用认知地图和扎根方法对华为公司领导人任正非进行分析,发现了“战略框架式思考”和“悖论整合”两个典型认知模式,在中国转型发展的复杂动态环境下,任正非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有价值、稀缺、难模仿、难替代等特征,是华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来源。 管理者认知在企业战略形成、推进及转型等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达成了一致。Tushman & Romanelli (1985)指出,高管的变革与继任是克服转型障碍的重要机制。Tushman等(1985)的研究发现公司绩效的下滑并不能直接推动战略转型的实施,而是否存在新任管理者是关键的调节因素。Loasby(2002)认为,企业成长阶段演进及相应的组织变革,都与企业管理者对未来变革和成长机会的认知变化发生直接关系。Yokota & Mitsuhashi(2008)的研究发现,新任管理者是否可以推动战略转型的实施取决于其是否可以改变战略决策的过程;高管的变更与继任并不是触发战略转型的充分条件,只有当高管变更后管理者价值观和利益偏好发生改变时,战略转型才会实施。在国内,薛有志等也认为管理者的认知过程是形成战略的组织因素中必不可少的动态要素;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将优化高管团队构成和改善经营者战略思维作为提升企业战略决策能力的关键;尚航标黄培伦(2010)在对万和集团的案例研究中提出了有限理性视角下企业管理者认知对企业竞争优势

行为经济学文献综述

行为经济学文献综述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综述 一、行为经济学的概念 所谓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人类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 二、行为经济学的兴起 80年代以后,以理查德 泰勒(Richard Thaler)为首的经济学家,从进化心理学获得启示。认为大多数人既非完全理性,也不是凡事皆从自私自利的角度出发。以此为理论基础,专门研究人类非理性行为的行为经济学便应运而生。行为经济学形成于1994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戴维 莱布森(DavidLaibson),从心理学和行为角度探讨了人类的意志和金钱,把经济运作规律和心理分析有机组合,研究市场上人性行为的复杂性,认为人也有生性活泼的另一面,即人性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引导的成分。2001年美国经济学联合会将该学会的最高奖两年一度的克拉克奖(Clark Medal)颁给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马修 拉宾(Rabin Matthew, 1998),以表彰他为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拉宾的研究主要是以实际调查为根据,对在不同环境中观察到的人的行为进行比较,然后加以概括并得出结论〔200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 坎内曼(Daniel Kahneman),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宣布他的主要贡献时指出,丹尼尔 坎内曼是因为将心理学研究结合到经济学中,特别是关于不确定条件下的人类判断和决策行为。这说明行为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重要分支的地位得到确认和加强。除此之外,阿莫斯 特维尔斯基(Amos Tversky, 1992)、爱德华(Edwards, 1954)等则提出将行为决定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并确定了研究的程序。西蒙(Simon, 1997, 2001)则提出了基于有限理性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方法。 三、行为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1.人类行为的三个有限性观点 传统经济学中,人类行为的标准经济模型有三个不现实的特征:无限理性、无限控制力和无限自私自利。这是由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学的理查第一文库网德 泰勒(Richard Thaler)和麻省理工大学的森德希尔 穆拉伊特丹(Sendhil Mullainathan)提出。 2、储蓄行为中的夸张贴现 戴维 莱布森(David Laihson)的名望主要建立在他描述的有关人和金钱的一种反常现象的基础之上。他认为在人们的时间偏好中,短期贴现率往往大于长期贴现率。夸张贴现抓住了这一特征,认为人们并不是理性

美妆行业网红营销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

美妆网红营销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 摘要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红”这一词在现在这样一个网络文化更迭的时代被大众所熟识,“网红营销”成为了一种新的营销模式。似乎只要被冠上“网红”这两个字,再经过网络的推波助澜,一下就能引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美妆网红也因此出现,依靠着自身的才华和颜值,在一些平台上发表美妆测评推荐,给自己树立一种美妆专家和时尚达人的形象。同时也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不再仅仅关注饮食方面,也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形象,而在购买美妆产品上,女性成为了最大的消费者。她们并不是太过了解美妆产品知识,所以需要一个意见领袖来指引,这时美妆网红就成为中心。本文以美妆行业网红营销为例,在参考和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根据结果提出模型。在提出的模型中选择美妆网红的知名度、精准性、互动性、专业性和信任为调查预测,进行假设和问卷调查设计、发放。本文的问卷采用线上填写的形式,对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网红营销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几个影响因素,建立模型。结合模型及研究成果提出相关的管理建议。 关键词:美妆行业;网红营销;消费者购买行为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 伴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化媒体被衍生出来,与人们的生活无缝衔接,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购买到心仪的商品。在这个网络信息充斥的时代,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第一步就是搜集商品信息,这个时候大部分的网红就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为消费者提供产品的信息,辨别不同消费者适合的产品。而网红的年龄等特征与90后消费者较为接近,作为意见领袖的网红推荐的商品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1]。所以在网红营销下,网红推荐的产品或服务等信息会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存在影响。 1.2选题意义 网络购物人群不断增多,网络经济不断增长,网络直播技术的创新发展,网红营销成为了现在一种新型的方式。新的营销模式被网红经济带出,网红们通多在一些自媒体平台上营销产品,联合商家通过网络购买产品获得利润,同时商家也因网红推荐而提高产品销量,这成为了一种新的营销手段。网红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网红营销的成本低,同时其本身有一定的粉丝,不必去寻找消费者。美妆产品针对的一般是女性消费者,尤其是年轻女性,她们喜欢美好的东西,也喜欢跟从消费和攀比,美妆网红网红的知名度越大,产品销量越高,也越会刺激购买。 1.3研究内容 本文以美妆行业网红营销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展开调查研究。 (1)查询相关的文献,对网红、网红营销及消费者购买心理进行分析,总结出网红营销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建立模型,为网红营销的理论奠定基础。 (2)在网红营销理论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分析,找出几个影响因素。比较各个因素对消费者的影响,为网红营销提供建议。 1.4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主要从网红相关研究、网红营销的相关研究及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回顾和梳理,对调查情况和结果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的不足

互联网金融发展文献综述及外文文献资料P2P金融

本份文档包含:关于该选题的外文文献、文献综述 一、外文文献 标题: Online brokers lead the way for French internet finance 作者: Caffard, Christophe 期刊名称: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Law Review 卷: 20;期: 3;页: 20-24 Online brokers lead the way for French internet finance 1 Regulated brokers Regulated brokers are legal entities which have an investment services licence and are subject to the prudential regulations of the Comite de Reglementation Bancaire et Financiere (CRBF) and the Conseil des Marches Financiers (CMF). * Choice of legal form: regulated brokers are not required to be incorporated in a specific legal form; however, under article 13 of the MAF Law, the CECEI checks whether the legal form of the brokerage company is appropriate for providing investment services. In practice, any type of commercial company is admitted: societes de capitaux (limited companies) or societes de personnes (partnerships). The formalities of share transfer, tax and the scope of liability of a company's management will be relevant factors to the choice of legal form. * Application for an investment services licence from the CECEI: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application is the description of the investment services, and a business plan including prospective financial statements for the following three years. The CMF will check whether the business pla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investment services licence requested by the broker. The CECEI will ensure that the applicant's own initial fund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business plan. The scope of the investment services licence is variable and covers one or more ofthe following investment services: Recep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orders to another investment services provider on behalf of investors, for execution. This is the core investment service provided by the

关于企业权力的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权力”的文献综述 专业:产业经济学 年级:2011级 姓名:巴韦

一、早期制度学派的企业权力理论 1、以凡勃伦为代表的早期制度主义者,运用制度演化的整体主义方法来分析企业的“权力”。在他看来,社会变革或社会进化是一种适应性调整过程的产物,受制于人的本能倾向。与纯粹心理性的且不可能有意识改变或控制的行为不同,本能倾向受到社会习惯、风俗、规范和文化等方面的制约。一旦外部力量特别是经济力量迫使个人的思维习惯和制度适应已经改变的环境,社会就发生变迁,从而得以进化。由于凡勃伦把制度定义为“人的普遍不变的思想习惯”。认为经济学研究的就是“广泛的思想习惯起源和积累变化的问题”。并且把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力量的首要推动因素。因此。凡勃伦关于社会演化理论是一种“制度——技术”决定理论。着眼于技术进步,凡勃伦通过考察工业和商业的历史演变,分析了企业的权力及其相互关系。在前工业化的手工业时期,手工业者把技术和对利润的追求结合起来,因为“只有在手工业者能很好掌握这两种能力并且技术需要允许他们合起来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手工业制度才是一种经济生活的切实可行的方法”。随着生产力发展,各个行业的技术进步使得绝大多数手工业者受到财富约束而无法个人建立工厂。相反。受攫取金钱利润本能驱使的有产阶级通过对金钱的控制权,把手工业组织起来,从而获得了商业对工业的支配权力。正如凡勃伦所指出,“从货币文明的早期阶段,即野蛮阶段向以后的商业阶段的转化预示着中产阶级的出现,其数量之众,以至于不久就对文明体制的工作安排进行了改造,使和平的商业成了社会的主要兴趣——增加工业的利润是这一阶级有意识的追求,而且正如这一目的与工业的生产能力相关联一样。它也与技术的改进相关联,尽管关联的程度没有那么直接。”从中可以看出,在“企业及企业权力——技术——作为制度的习惯——本能倾向”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在这种相互关系中,技术进步导致工业和商业的分离,并形成不同的本能倾向和思维习惯,即技术人员和工程师注重科学的思维模式及对效率的关系。商业有产阶级注重追求个人财富最大化,最终形成了两大对立阶级及相应的权力关系。需要指出,凡勃伦对企业权力分析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阶级分析,但又不同于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因为他将阶级对立仅仅局限于商业领袖和作为现代工业方式和思想先驱的新的技术人员与受过训练的工程师阶级之间。并且,工业和商业之间的矛盾是剥削阶级牟利的兴趣与社会公众对充分的生产和技术与资源的有效利用的兴趣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他提出了企业控制权应交给由工程师、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员委员会”。这里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凡勃伦不是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角度分析企业“权力”问题的,他把阶级划分的依据归结为不同习惯,然后又用习惯解决阶级利益冲突。 2、继凡勃伦之后,加尔布雷思遵循凡勃伦“技术——制度”分析传统,认为企业权力“成为了最难获得或最难代替的要素”。他指出,随着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

【精品】范围经济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思路

范围经济: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思路 2002-07—18 内容提要: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需求变化,使得企业在竞争中寻求规模经济的同时,也在考虑通过实现范围经济来获得竞争优势,这类思考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简介范围经济的概念;然后从内在和外部表现两个方面来分析范围经济所形成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生产成本优势、差异化优势、市场营销优势、技术创新优势、抵御风险优势;最后阐述实现范围经济的几种途径,包括相关多元化、价值链整合、学习与经验交流、合作创新、发展企业集群等。 一、范围经济的涵义及其延伸 在市场经济环境里,企业面临的需求是决定组织生产的关键因素,这种需求决定了企业生产什么产品(或提供何种服务)、生产产品的数量以及以何种价格将产品投放市场。企业面临的需求趋同时,依靠大批量生产带来的规模经济发挥了显著的效应,如福特汽车大批量生产模式的成功;而当这种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时候,小批量、多品种、多规格的生产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就应向市场提供具有更高让渡价值的产品,包括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品质更高、更具差异化、更便利的服务等。因此,随着市场需求多样性的发展,范围经济使企业显现竞争力的现象越来越受到重视。 范围经济(EconomiesofScope),是指企业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

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或由此而产生的节约。这与企业通过扩大产品的生产规模而使生产成本降低所获得的规模经济(Economiesofscale)

是有区别的.前者强调生产不同种类产品获得的经济性,后者强调的是产量规模带来的经济性。因此,要获得范围经济,一是企业必须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包括品种与规格)。二是产品的单位成本由此而降低或得到节约。 范围经济具有可度量性,计量这种成本节约带来的经济性可以用范围经济程度(SC)表示: 其中:C(Qi)表示单一生产Qi的产出所耗费的成本;C(Qi)代表各自生产Qi的成本之和;C(Q1,…,Qn)是生产Q1到Qn种产出所耗费的联合生产成本。如果SC>0,说明联合生产成本C(Q1,…,Qn)小于各自生产Qi的成本之和,这时企业取得范围经济;如果SC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研究的写作意义 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的新型模式,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改造着传统金融业。一方面,互联网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和信息数据等优势大举进军金融领域;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加速互联网业务创新,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互联网金融日新月异的创新与变革使我们面临着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新的金融风险。认识互联网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对于健全和完善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机制,发挥互联网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良性促进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国内研究现状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现状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与互联网的融合,是在互联网时代,实现资金快速配置与融通的新金融模式。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除了传统的网上银行功能外,主要形式有金融理财产品的网上销售、网络保险产品销售、网络证券买卖、第三方电子支付和网络小额信贷等。以余额宝为例,自2013年6月13日支付宝推出新产品余额宝以来,余额宝的业务量已经发展到较大规模,而且显现出强劲高速的发展势头,其他互联网金融也呈现突飞猛进发展趋势。 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没有,也很难改变金融行业高风险的属性,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金融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风险。从2013年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开始暴露出来,案件频发,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在2013年10月到11月末,就有39家P2P借贷平台陷入困境和倒闭。(二)专家、学者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乔玉梅(2014)指出,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沿袭多年的经营范围、运作模式、管理理念和竞争格局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风险与监管问题,保证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健康运行、避免各种风险带来的损失,对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 朱治豪(2014)指出,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发展的如火如荼,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边界和市场。但是互联网金融业有相应的信用风险、市场选择风险、技术风险和法律风险,这些风险都加大了金融市场不稳定的可能性。故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加强安全体系、风险控制体系建设,政府加大立法力度,共同防范互联网金融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派 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 1865 一1970 )发韧于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德国的稗斯麦时代,法国的后拿破仑时代,美国的进步运动时代,都强调运用国家的力量管理社会,推动其进步。在美国,建国先贤——汉密尔顿提出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凯恩斯主义等思想, 伴随着20 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蹒跚向前,并且在20 世纪30 年代大规模经济危机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效率”, 国家对于社会和经济事务大包大揽。这些方法一度被认为是,也确实是拯救西方资本主义危机的良药, 使西方各国从原始资本的积累走上了充满活力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从理论意义上讲, 完整的传统公共管理模式存有三大理论支柱: 1.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 1887 年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指出行政应当在政治的适当范围之外。行政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虽然政治为行政确定任务,但政治不能去操纵行政。从此政治与行政的严格二分为传统公共行政定下了主基调,之后百年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都建立在它之上。 2.理性官僚制理论(官僚制度学派) 如果说政治行政二分法为传统公共行政奠定了理论基石, 那么传统行政模式中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理论,它在形式上、方法上都与传统公共行政中其他理论配合默契,有浑然天成之感.韦伯笔下的官僚制组织是一个拥有法理权威、严格规则、职责明确的层级体制。良好的效率通过组织本身的规则和程序获得保证。在传统公共行政时代,官僚制作为理性和效率的工具, 确实为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其最大的进步莫过于:运用以理性规则为基础的,非人格化的行政取代了人格化的行政.它举起理性和逻辑的旗帜,批判和否定了产业革命初期个人专制、裙带关系、暴力威胁、主观判断和感情用事的管理方法。 其代表人韦伯认为官僚制度学派有着高度结构化,标准化,非人格化,理想形态等特征的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能够达到最高程度的效率。官僚机制传统上被认为是政府管理的主要组织形式;官僚体系的设计、激励、控制等运行管理和改造,包括人事、财政、技术使用及公共工程项目等都是公共管理学科最关注的问题。韦伯认为,现代官僚制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效的大型组织管理形式,这一点,在军队、国家和大型企业的核心结构都无一例外地采用官僚机制的实践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但是,官僚机制也象市场机制一样,有使自己失灵的天敌,如人浮于事、臃肿、繁冗的程序等等。这些天敌会负面影响官僚机制的良性运作,需要得到管理和监督。 3.科学管理理论(古典管理学派) 古典管理学派,该学派主要关注行政效率,寻求为行政管理提供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该学派为公共行政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代表人物泰勒(1911)在《科学管理原则》中提出“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原则,该理论强化了人们对追求效率和消除浪费的关注,从而成为公共行政的核心追求。弗雷德里克.泰勒在他的科学管理原理中贡献了这样一种工作方式.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包含两个重要的观点:一是标准化的工作.这与僵化的等级制度、程序和先例相符合;二是广泛而严密的控制.与传统理论中公务员职业化、终生制完全吻合.

分享经济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15362500.html, 分享经济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栗飞 来源:《时代金融》2017年第09期 【摘要】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分享经济也在国内外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为了更好认识这一新兴概念,本文归纳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分享经济的定义、理解及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当前学者研究所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分享经济共享经济协同消费 一、研究背景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效提高了闲置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了分享经济的发展。目前,美国“分享经济”产值已达1100亿美元,房屋租赁网站Airbnb和打车O2O应用鼻祖Uber就是分享经济在房屋短租和打车行业中的两个典型应用案例。本文将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分别对分享经济的研究进行梳理。 二、国外文献研究 关于分享经济的由来:1978年,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Joe L. Spaeth在论文中首次提出了“合作式消费”的概念[1]。2010年,英国作家Rachel Botsman认为“合作式消费”将给人们的消费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共享首先表现在代码的共享(如Linux),其次是生活的共享(如Facebook)和内容的共享(如YouTube),再次是现阶段的现实世界各种离线资产的共享。同时指出信息技术和开放数据、网络的普及是推动合作式消费的一个驱动力[2]。2011年12月,Sara Horowitz发表了《The Sharing Economy's Quiet Revolution》一文,使得“分享型经济”成为西方媒体的热点话题[3]。 对分享经济的认识、理解:Russell Belk认为,分享经济和合作式消费改变了我们过去“我们所拥有的才是我们的”观念,而是一种“你能使用的就是你的”观念;同时指出互联网,尤其是Web2.0的发展促进了分享经济和合作式消费的成长。Christopher Koopman等人认为,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们接触到了更大范围的商品和服务,消除了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可以让消费者搜索到更多更好的商品,也降低了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时促进了网上评价反馈机制的建立。互联网和分享经济的发展,降低了对市场经济中传统规章制度的依赖,而我们的公共政策也应该随之改变,适应现实的需要。 对分享经济的案例分析:Katie Finley认为分享经济有社会、经济和技术三大驱动力量。 通过对Airbnb使用者进行访谈,了解人们使用Airbnb的原因,使用过程中的担忧及最让你信任的几点理由,最后给出了Airbnb是一个让人信任的市场中介者的结论。Georgios Zervas等人

行为经济学文献综述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综述 一、行为经济学的概念 所谓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人类行为 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 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 二、行为经济学的兴起 80年代以后,以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为首的经济学家,从进化心 理学获得启示。认为大多数人既非完全理性,也不是凡事皆从自私自利的角度 出发。以此为理论基础,专门研究人类非理性行为的行为经济学便应运而生。 行为经济学形成于1994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戴维·莱布森(DavidLaibson),从 心理学和行为角度探讨了人类的意志和金钱,把经济运作规律和心理分析有机 组合,研究市场上人性行为的复杂性,认为人也有生性活泼的另一面,即人性 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引导的成分。2001年美国经济学联合会将该学 会的最高奖两年一度的“克拉克奖(Clark Medal)”颁给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马修·拉宾(Rabin Matthew, 1998),以表彰他为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拉宾的研究主要是以实际调查为根据,对在 不同环境中观察到的人的行为进行比较,然后加以概括并得出结论〔2002年诺 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坎内曼(Daniel Kahneman),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宣布他的主要贡献时指出,丹尼尔·坎内曼是“因为将心理 学研究结合到经济学中,特别是关于不确定条件下的人类判断和决策行为”。 这说明行为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重要分支的地位得到确认和加强。除此之外,阿 莫斯·特维尔斯基(Amos Tversky, 1992)、爱德华(Edwards, 1954)等则提出将行为决定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并确定了研究的程序。西蒙(Simon, 1997, 2001)则提出了基于有限理性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方法。 三、行为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1.人类行为的“三个有限性”观点 传统经济学中,人类行为的标准经济模型有三个不现实的特征:无限理性、无限控制力和无限自私自利。这是由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和麻省理工大学的森德希尔·穆拉伊特丹(Sendhil Mullainathan)提出。 2、储蓄行为中的“夸张贴现” 戴维·莱布森(David Laihson)的名望主要建立在他描述的有关人和金钱的一种“反常现象”的基础之上。他认为在人们的时间偏好中,短期贴现率往往大于 长期贴现率。夸张贴现抓住了这一特征,认为人们并不是理性的在一生中对开 支和储蓄统筹安排,而是从年轻到老年都负债。 3.行为金融学理论 行为经济学对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以行为经济学为基础 的行为金融学从广泛的社会学视角研究金融市场上的活动,认为人性行为中潜

l359 网络直播行业分析——以yy直播、章鱼直播、斗鱼直播为例-文献综述-修改1

本科生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网络直播行业分析——以YY直播、章鱼直播、斗鱼直播为例 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 班级 111班 姓名钱佳慧 指导教师 所在学院现代服务业学院 2014年11月

一、引言 网络直播平台,广义上可以分为视频直播、文字直播、语音直播。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视频直播。据艾媒咨询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市场上大概有二百多家在线直播平台,观看网络直播的人数也在日益增长。本论文之所以以网络直播平台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其在2016 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据艾瑞咨询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 到2016 年中国存在接近200家在线直播平台。直播平台的内容也从早起靠网红和游戏吸粉,变成了直播内容丰富的大杂烩,并且凭借强大的人气开始吸引更多的精英加入直播。 本文通过传播学角度对网络直播行业进行分析,通过网络直播行业的盈利模式找出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网络直播行业未来的发展思路进行展望。 二、网络直播的定义 由于网络直播是一种新兴的传播现象,因此学界对于网络直播的定义并不统一,不同学者对于网络直播的划分还存在着一些差异。通过整理先前的研究根据直播的形式和内容,网络直播可以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传统型网络直播,通过采集电视模拟信号,然后将电视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输入电脑,实时上传到视频网站供人观看。第二类是新型网络直播,用户自行通过信号采集设备将现场音频和视频转换为数字信号输入电脑,其从内容的生产、传播到反馈整个传播过程都依托于网络和用户,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对象。传统型网络直播与本文要研究的新型网络直播采用相似的技术手段十分容易混淆,为了将两者更加清晰地区分开下文将两者从三个不同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传统型网络直播实质上是一种媒介融合行为,将相同的内容搬到了不同的媒介上,以网络为载体扩大了内容的传播范围。通过网络看电视卫星直播的内容,受众相当于在观看“网络电视”,并没有体现互联网的特点。新型网络直播则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中的优势,具有实时、快速、内容多样化、表现形式丰富、互动性强、传播场景化、受众可划分等特点。其次,传统网络直播的节目基本不含有用户原创内容,一般以PGC和OGC的内容为主。而新型网络直播的内容则是依托用户创造,其内容以UGC为主。用户只需具备例如手机或者电脑等简单的信号采集设备,就可以把现场的音频和视频通过网络上传到服务器发布给受众观看。网络直播对于内容制作者即网络主播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没有任何要求和标准,只要具有摄像头和网络直播客户端,谁都可以将其生活中的场景和动态在网络上进行展示。直播的制作者拥有极大的自主性,可

历史比较制度分析(HCIA)方法:一个文献综述

历史比较制度分析(HCIA)方法:一个文献综述*……以Avner Greif研究成果为代表 (讨论稿) 钱滔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310027) 内容提要:历史(比较)制度分析是美国90年代以后兴起的研究方法。本文旨在综述其代表人物Avner Greif的理论研究。试图按制度在历史演进中所涉及经济问题的扩展秩序,来综述 Avner Greif的研究成果。首先是前现代社会中委托代理合约的执行问题,以及前现代社会交易 中存在的外地商人产权保护问题,Greif结合历史采用静态和比较静态的方法分析了制度的出现 与本质,即制度自我实施的特性。然后Greif采用动态方法结合历史研究制度的含义与制度变迁, 即制度自我加强的特性。为了更好地理解HCIA方法,本文进一步从方法论的角度述评HCIA之 前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在总结它们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不足的基础上,展开分析HCIA的框架与方 法论上的突破。最后是对全文做出简单的小结。 关键词:Avner Greif历史比较制度分析context-specific model 一、引言 就形式而言,无论是在同一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历史时期,还是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问题是基本相同的,即如何把稀缺性的资源配置到各种各样的用途。但是,这些不同的社会却运用了不同的制度安排,去解决它们的经济问题,而这些不同的制度安排又和它们在经济史上的兴衰密切相关。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制度的分析来增进对这种“兴衰”的理解。其实,这正是经济史所关心的基本现象与问题。 对于经济史的研究。在德国历史学派的归纳方法之后,是结合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理论,以价格(或利率)为分析对象来研究经济史,即历史计量学(cliometric)。但由于这种研究框架本身不能包含制度,以及分析工具的局限,故并不能对经济史的基本问题给出全面的解释。在科斯(1937)提出制度的重要性之后,又出现了结合新制度经济学(NIE)理论,以交易本身为分析对象来研究经济史。但这种方法也并不能对制度的运行给出满意的解释(如:前苏联和东欧国家都实行了私有化,但经济反而出现衰退的经济现象)。即为什么有些国家采用了理论上或在其他地区有效的制度,却不能获得经济增长。而且以上方法也没有解决理论的演绎和历史的归纳方法之间的二分性。 其实,历史演进过程是制度“生存检验”的现实环境,这其中存储着丰富的有关制度及制度变迁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制度本身和制度演进的研究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洞见。A vner Greif就是通过前现代(pre-modern)经济史的研究,综合理论的演绎与历史的归纳方法来考察制度的历史演进,即制度的起源、本质及含义。进而试图解释市场与非市场的制度(non-market institution)之间关系这一经济史和制度分析的基本问题。1Greif通过两个 *本文主要是对Avner Greif研究成果的综述,若要对历史比较制度分析进行较全面的述评,则须进一步阅读其他学者的文献,才能作出更客观的评价。而本文对历史制度分析的评述和附录中的观点是仅在Avner Greif的文献基础上作出的。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有待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深入与展开。 1对于市场需要制度基础,在学术界已取得基本的共识。但对于制度的定义以及如何进行制度分析,无论是在方法论上还是在分析框架上都存在很大的分歧。如果从逻辑的角度看,这些分歧可分类为:有些是采

风险倾向文献综述

管理层风险倾向对企业风险-回报相关关系影响研究的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描述Bowman悖论以及对国内外关于风险倾向的研究进行梳理,从管理层自身、企业业绩、企业竞争优势三个方面探讨管理层风险倾向对企业风险-回报相关关系的影响。最后发现现有文献和研究的不足,指出国内在这方面进行研究的借鉴。 关键词:Bowman悖论;风险倾向;战略风险管理 一、引言 基于经济学的理性假设,经济学家一般认为企业风险-回报的相关关系呈正相关,即高风险带来高收益,低风险带来低收益。1994年,Bowman对美国85家企业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大多数企业的风险-回报呈负相关,一些产业内则呈非相关关系,这就是著名的“Bowman悖论”。这一悖论的提出冲击了人们关于企业风险-回报正相关的传统观念,引起了学者对战略风险管理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战略的制定;二是管理层对待风险的态度。从Bowman 悖论提出以来的研究来看,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后者。循着Bowman的结论:某些管理人员具有高超的战略能力,能使企业在降低风险的同时获得更高的回报。Miller和Leiblein运用企业行为理论证实了这个观点,正确的战略分析,战略决策和战略实施能使企业在降低风险的同时获得高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企业风险-回报的负相关;管理层可能不是风险厌恶型而是风险寻求型,风险态度影响了风险-回报的关系。本文通过管理层风险倾向对企业风险-回报相关关系影响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梳理思想脉络并提出研究假设。 二、风险倾向的探讨 风险倾向是指人在面对不确定事件时的态度或行为(保守或激进,风险寻求或风险规避等)。从20世纪中期开始,有关风险态度和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对模糊性、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区别,以及对风险决策下的各种模型的研究。它是战略风险行为研究的核心内容。由于受决策个体、企业业绩及竞争优势的影响,个体对决策和收益的风险偏好是不同的。战略管理的实践和理论告诉我们,正确的战略不仅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回报,而且能规避风险。战略的制定与管理层的风险态度密切相关。因此,管理层受自身、企业业绩及企业竞争优势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情境下的风险倾向会影响风险和回报的相关关系。 (一)管理层自身因素与风险倾向 Porter指出,风险是在“错误”情景发生的情况下执行某种战略所导致的糟糕结果。Miller 和Leiblein对风险-回报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管理者可以通过战略调整来改变风险-回报的关系。Robert和Gmoez-MeJia建立了一个行为代理模型,主要用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来解释管理层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担行为。许多研究发现,问题企业的管理层在面临糟糕的情景下会有强烈的冒险倾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主要取决于道德风险问题。道德风险问题源于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关系是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形成的契约关系。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现代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的理论与实践 1全球金融发展及趋势 1.1 全球金融格局 从最开始的“高利贷”开始,金融业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演变,从朴素的实物(货币)借贷,逐步扩展为由多种要素组合而又相互作用的庞大系统,包括货币资金的筹集、分配、融通、运用及管理等。在此过程中,金融行业的专业性和集中度日益提高,大型金融机构不断形成,导致金融权力逐渐集中。 这一权力集中的趋势不但反映在一锅部,同样反映于各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地位。从16~17世纪荷兰的崛起,从18~19世纪英国金融帝国的建立,再到20世纪至今美国金融主导权力的形成,国际金融格局的历史演变表明,一国的金融力量在国际竞争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一国强大的金融力量将极支撑该国经济的发展,促使该国在国际竞争中居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一国领先的经济实力将促进全球性金融资源向该国的集中,凸显该国在全球金融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二者互相促进,导致国际间金融资源的过度集中。 全球金融资源在少数发达国家的过度集中导致国际围的金融失衡——发达国家的金融产品过于丰富,金融市场急剧膨胀,虚拟经济大幅度脱离并超过尸体经济,累积巨大的系统风险,并把风险向全球围扩散。而不发达国家基本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加之本国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差,有限的外汇资金无法在本国市场得到好的回报,只能回流美国购买美国国债或机构债券等金融资产,不但削弱了本国的金融资源、抑制了本国的金融需求,而且分担了发达国家的金融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非但没有改善这一状况,反而导致情况的恶化,加重全球经济失衡。2007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金融格局有所变化,全球金融体系正经历着结构性变革。全球开始质疑美元的单一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当性,改变现有金融国际秩序和规则的呼声强烈。亚洲和新兴市场银行在全球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市场有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美国和欧盟的金融地位均有所下降,但其住到地位并非发生根本性动摇,其弊端也无从消除。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期末课程论文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姓名:郭兆凯 学号:20125587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试图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制度的构成、运行和演化,通过探究,去发现制度是如何影响经济运行活动,新制度经济学摒弃了传统的假设,即制度是外生,进而强调制度重要性。本文主要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四个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关键词] 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发源于罗纳德·科斯(Ronald·Cosas)的两篇巨著,1937年的《企业的性质》和1960年的《社会成本问题》,之后在哈耶克、布坎南、斯蒂格利茨等人的努力下发扬光大,逐步形成了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的完整理论体系。 二、新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 1.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的定义是什么?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对此并无统一的说法。科斯认为交易费用是“使用市场价格机制的成本”。德姆塞斯把交易费用定义为“交换所有权的成本”。阿罗则把交易费用说成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威廉姆斯把交易费用分为事前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诺斯将交易费用定义为“规定和实施构成交易基础的契约的成本因而包含了那些经济从贸易中获取的政治和经济组织的所有成本。”而张五常认为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是在“鲁滨逊”经济中不存在的所有成本。 深入分析交易费用的产生原因和决定因素是交易费用理论的核心问题,对此,新制度经济学家威廉姆斯和诺斯都做过分析。 威廉姆斯认为发生在市场间和企业内的资源转移意义上的交易费用主要包括两种,即合约签订之前的“事前”交易费用和签订合同的之后的“事后”交易费用。关于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威廉姆斯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是人的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以及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 诺斯是从广义上理解交易费用的。即是说,在他看来,交易费用主要由市场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以及政治型交易费用。而针对市场型的交易费用的影响因素,诺斯是从商品的多维属性和特征、信息不对称与人的机会主义动机、交易的人格化特征等来方面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两位学者对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认识不尽相同,可以说,这里并没有什么根本上的不一致,他们的分析实际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有助于人们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和决定因素。 2.企业理论 一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性质》通常被认为是现代企业理论基石,主要是这篇论文解释了关于企业的起源以及最终决定企业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他的企业理论着重点是把企业当做是一种资源配置。对于企业组织出现和存在的原因是什么?科斯给出的解释是:“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生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