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李贽“童心说”之于文学创作

浅析李贽“童心说”之于文学创作

浅析李贽“童心说”之于文学创作
浅析李贽“童心说”之于文学创作

目录

摘要 (1)

一、何谓“童心”——童心说概述 (1)

二、“绝假纯真”——“童心”式写作 (2)

(一)真诚 (2)

(二)初心 (2)

(三)感性 (3)

(四)想象 (3)

(五)陌生化 (3)

三、“童心”不死——童心说的后世影响 (4)

(一)对明清文坛的影响 (4)

(二)对新文学的影响 (4)

(三)对当代文坛的影响 (5)

四、总结 (5)

参考文献 (6)

浅析李贽“童心说”之于文学创作

[摘要]“童心说”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蛰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理论,李贽其人作为晚明时期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在明代后期的思想界刮起一阵飙风。今天,随着人们对文学思想研究日渐深入,不可否认的是,他提出的“童心说”对于文学创作有着很大的意义。以下将从何谓“童心说”、“童心”式写作、“童心”未死等等几个方面论述李贽“童心说”对于文学创作的价值。通过对于李贽“童心说”中隐含的文学创作态度、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的梳理,为文学作品的研究与创作,提供更多的思路。

[关键词]李贽童心说文学创作创作态度

一、何谓“童心”——童心说概述

“童心说”是晚明时期的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艺术思想,同时李贽还是一位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他的文学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对于今天都有着重大意义。他主张文学思想要表现童心,他所谓的童心即是真心,是不受“闻见道理”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在他看来,“童心”是评价文学作品的首要标准,即“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李贽《童心说》一文的核心是提倡“真情”,反对“假理”,他认为“天下之至文”,都是出自于未经过理学“闻见道理”沾染的“童心”。“真情”即出于真心的表达者。而他所谓障碍童心的“闻见道理”,是针对道学家所崇奉的封建伦理道德,以及与此相关的传统观念。“闻见道理”使人的言谈举止不再发自本心,因而言谈举止成为“以假人言假言”、“事假事而文假文”的虚假世界。而出自于人的自然本性的童心,可以使作家写出摆脱理学桎梏的人性之美。提倡“真情”反对“假理”亦即是肯定“人欲”而反对“天理”,提倡人性而反对理学“理

性”,要求恢复被封建礼教扭曲了的人的自然本性。

从“童心说”出发,李贽认为真正的文学创作决不能变成道家的“代圣贤立言”,更不是为了进行虚伪的仁义道德说教,而应当是人们郁结于胸中的真情实感不得不发之产物,是内心“绝假纯真”的“童心”之流露。他坚决反对复古模板之作,认为并不是古人的就一定好,今人的就一定不好,从表现“童心”出发,他认为对古人亦步亦趋必然要丧失“童心”。李贽从反理学、反传统,提倡具有人性解放色彩的“自然之性”出发,以此来反对文艺上复古思潮具有前所未有的深刻性。

二、“绝假纯真”——“童心”式写作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从文学角度来看,李贽所提出的“绝假纯真”的“童心”式写作是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的,在某一种程度上来说,它也隐含着作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的创作态度。

(一)真诚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真诚的态度,文学创作中是十分重要的。“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在整个人生当中,我们心灵最纯净的阶段便是婴儿时期。刚刚见到这个世界的襁褓之儿,面对新鲜的人事物,始终抱着最真挚的情感,他们的心灵未被这个沉浮不定的人世所沾染。当他们开始咿呀学语,口中的每一句话都是他们心中所想,每一份情感,都是他们所要展现给我们的情感,这个时期的他们是最真诚的、最具有童心的。而优秀的作品,也离不开创作者的真诚态度,读者在阅读作品时,需要从作品中感受作家笔下人物的所思所感。所以如若作者未投之以真诚,那么读者将无法真正的解读文本。

(二)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每个孩子幼时都会在心底埋藏着某一个梦想的种子,

这个种子,是这个孩子在今后的成长中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这份初心是最美好的愿景,没有经过世事的糅杂,是一份纯粹的美好。但是,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将它改变,或将它丢弃,初心不再,剩下的只是一份世故圆滑。在写作中,其实也是如此。很多人在提笔之初,心思是很纯净的,只为写作而写作。而慢慢地,在各种利益面前,这份初心渐渐磨灭,文字不再纯粹,商业化的写作只是当今“快餐式文学”的缩影,人们很难从这些作品中找到真意。

(三)感性

“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最初阶段,对于启蒙时期的孩童来说,非理性的认识是他们认识的基本方法。通常情况下,成人与世界的关系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他对世界的认识通常是理性而冷静的。儿童因其涉世未深,明理较少,故而其对世界的认识通常则是感性而非理性的。在他眼里,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情感的、有生命的。这种状态对于作家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被这大千世界过度浸染的成人,在对待一些人和事时,总是要带着理性的目光进行追寻与探索。但过于理性的情况下,我们又如何能写得出动人之作。

(四)想象

丰富的想象力,是大人们对孩童的一贯认识,而我们也必须承认,每一个孩子的身上的确像被赋予了魔法一般,充满想象与联想。对于作家而言,丰富的想象力也是必不可缺的写作因素。在原有感性形象即表象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目的创造出的一个新的形象。大胆、神奇、天马行空的笔法往往会受到人们的追捧。

(五)陌生化

这里的陌生化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写作手法,这里更偏向于一种写作态度。当婴儿降生,周遭的一切于他而言都是陌生的。于是他开始在成长过程中慢慢接受外界给他传递的各式各样的信息,而他也会将这些信息重新整合,进而得出结论。这事实上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在这期间,他将会用这些信息,创造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世界,饱含着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也就类似于创作,作家首先是一

个信息的接受者,他们通过对周围日常生活的事物原型的认识和感受来作为理解、知觉文学作品的形象的创造,这样一来,利于他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便于抒发心中的真实情感。

三、“童心”不死——童心说的后世影响

(一)对明清时期文坛的影响

李贽提出的“童心说”不仅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且对于后世的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公安三袁深受其影响,“焦竑,汤显祖、冯梦龙等又分别在诗文、戏曲、小说等不同方面扩展了李贽的思想,从而形成为一个颇有气势,并对文坛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文艺新思潮。”在追随李贽的这些人中,以他的学生、朋友公安三袁受其影响最大。公安三袁对于李贽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两者都强调文学要表现“真”;第二,李贽和公安派都反对“复古主义”;第三,李贽和公安派都主张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保持作家独特的个人文学风格,不必因创作律制等原因的限制,而破坏、束缚了自身文学才华和文学性情的发挥;第四,李贽和公安派都以“自然之趣”为自己文学思想的理论旨趣。

(二)对新文学的影响

1915 年《新青年》在上海创刊,新青年同人高扬“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一面激烈地反传统抨击儒家文化,反对封建专制,倡导思想自由;一面又大力译介吸收西方文化,以西方先进文化来涤荡变革中国的“旧文化”。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胡适、陈独秀、鲁迅等大量优秀作家喷涌,纷纷扛起革命大旗。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学”则更加系统详尽地阐释了如何实现“文学革命”。在周作人的文章中,常可以见到三袁文学思想对于周作人的影响。如果要对这种影响的轨迹也追根溯源的话,必然要追溯到李贽的身上,因为袁氏三兄弟的文学思想,是受到李贽的影响而发展完善起来的。

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首先对于他所认为的“人”做出了自己的界定:“我们所说的人不是世间所谓‘天地之性最贵’,或‘圆顾方址’的人。乃是说,‘从动物进化的人类。’”我们可以看出肯定人的本能欲望,张扬人的自然本性的“自然人性论”是周作人“人的文学”理念的一个理论基础。而这与李贽在《童心说》中所表达的主要思想也是不谋而合、一脉相承的。李贽认为“童心”乃是“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也就是极力肯定自然人性的价值所在,并且认为人的自然人性无所谓善恶之分“绝假纯真”。

(三)对当代文坛的影响

如果说李贽的“童心说”在明清文坛,乃至现代文坛的影响都是有迹可循、依稀可见的话,那么“童心说”在当代文坛上的影响,没那么明晰了。但是仔细寻思下来,我们会发现在当代文学中确实是有着较大的影响的。而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些当代作家立足于自己的“童年经验”借助于“儿童视角”进行的文学叙事。在莫言的许多小说中,都是在借助于“童年视角”进行文学叙事的。作家把儿童时代的生命体验和情感经历融入到“成人世界”的理性和体验之中,用儿童所独有的惊奇与敏感去触摸感受成人世界中事件与情感。王安忆在 90年代初的几部作品《69届初中生》、《纪实和虚构》和《流水十三章》等里都有一些借助于“儿童视角”进行的文学叙事。

四、总结

李贽的“童心说”在不同时期的文坛,都有着不一样的解读,但其作为一种文学传统,却依然保留至今。从当时来说,李贽的“童心说”的提出,更偏向于一种写作时的心理状态,但在当代文坛,已经变成一种童年时期的经验,并以这种经验作为素材进行创作。

从更广的视角来说李贽的“童心说”认为“童心”就是“真心”,主张人们该讲真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反对“假人”、“假言”。所以就这一点来说李贽的“童心说”对于构建当代文化的“真实性”是有着较大的借鉴意义的,它可以提升沉浸在假话之中的当代文化的品格。

参考文献

[1]尹瑄英.“童心说”及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D].中央美术学院,2009.

[2]赵丽娟.李贽“童心说”的美学意蕴[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57-59+76.

[3]王璞.李贽“童心说”及其对后世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7.

[4]董照川.李贽“童心说”及其文学实践[D].湖南大学,2007.

[5]宋寒.李贽童心说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4.

[6]谌雨.李贽文学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7]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资料选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8]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李贽“童心说“思想及其文化价值

李贽“童心说”思想及文化价值 中文系非师2班杨武丽 090105230 指导老师:吴文文 摘要:李贽?童心说?的核心是?真?,追求一种纯然的本性状态,追求自然之真、自然之情及自然之趣的审美价值与思想内涵,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对当时和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市场经济规范体制下的文学创作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童心、本性状态、文学价值 一、?童心说?的提出 明代统治者在思想方面严厉奉行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信条,因而严重束缚着人的自然人性的要求,抹杀了个体的感性自由和心灵自由。但是到了中后期伴随资本主义的萌芽,市民阶层兴起,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憧憬个性解放,肯定世俗生活。 代表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家李贽,接受所谓?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言,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1的重视主题精神的学说和泰州学派的重视自我个体是新的、活泼而富有生机的自然天性的良知说,进一步扩张心学,重视感性的个体生命欲求的内容和强化主体的心对自然世俗感性化的追求,提出了?自然人性?的学说。他肯定了个体的生命欲求和生存需要的内在必然性和合理性,强调自然人性;另一方面也肯定了每个人是具有不同个性的主体,要求去伪存真保持真情至性,扩充主体自我的内在自然本性的情感,主张率性而为,保持个体的独立意识,?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1中国哲学教研室. 《中国哲学史》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2 ?童心说?的提出是应时而生,是建立在?自然人性?论的哲学基础上提炼而出的,是李贽哲学思想与文学思想的核心理论。晚明社会,世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李贽以纯洁的?童心?与腐朽的封建意识相对立,反对一切传统观念,主张人们顺着自己的个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做真人,作真文。 二、思想核心——?童心之真? 在《童心说》中,李贽认为,人自降生,即有一种朴素单纯的心地,此之谓?童心?。它是人的先验的真心、本心。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3在李贽看来,童子是人之初,童心是人心之初。唯有童子,保持了人心纯真的本原;童子之心是未受外来污染的绝假纯真之心,是无善无不善的至善,是不分善恶的,是超善恶超是非的,是一种纯然的本性状态。保持童心就是保持本真自我;具有本真自我,才能立言行事皆真。而童心的真还在于不分圣凡,乃人人都同样拥有。?德性之来,莫知其始,是吾性故物也,是由今而推之于始者,然也……故圣人之意若曰:尔勿以尊德性之人为异人也,彼其所为亦不过众人之所能为而已。人但率性而为, 2][明]李温陵. 《李贽文集:答邓石阳》.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8. 3李贽.《焚书·续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李贽《童心说》的“真”与“假”

李贽《童心说》中的“真”与“假” 童心说,既是李贽文学理论的思想核心,也是他文学批评观点的理论基石。李贽在《童心说》中先是提出了“童心”就是“真心,赤子之心”,并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以真假的辩论将文章作了一个更加深入的阐释,表达自己的观点。 李贽在文章开头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了“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李贽所说的童心,就是真心,并不只是指的就是一种真诚之心,而是在人生的各个方面都是由自己的内心本性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真真切切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并不是靠着博览群书和众多的所见所闻从而使自己的见解符合众人的一种审美感受和道德要求,使自己的表达更加符合社会的一种舆论,在世人的眼里认为你是真,这才是所谓的真心。 在我看来这种童心,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的人的本性,而非是在道德的约束下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化。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曾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完全是违背了人发展的一种自然规律,把人内心的一种想法给完全束缚住,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态度。人的各种反应都是生理和心理的一种反应和需求,在很多的时候都是应该得到满足的,而并不只是以一味的抑制。朱熹是将伦理道德放得太高,胜过一切。再说李贽的童心,要求流露出人的自然性情,不必因周围的环境而改变自己的本心。在我看来李贽和朱熹是一种完全相悖的观点,要求自然流露,不依傍他人的理论见解,这又完完全全违背了社会道德发展的一种要求。 李贽所说的“童心者,心之初也。”拥有一颗童心的人,不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性。就连古代的圣人,尽管他们也是博览群书,但是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本心,不会因己所说的和所写的就是自己内心最初的体验,完完全全是自己心中的所想所感。如故因要符合众人的一种满足的需要,而改变自己的内心想法,那这就是所谓的假人假事。 “夫既以闻见道为心,则所言者皆以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用伦理道德来约束自己,要求“发乎情,止乎礼”,在李贽看来,我们的这种行为方式是完完全全的一种虚假的行事作风。就如俗语所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满场都是假,没有一点观点是自己的,只会引用圣人所说的,但是圣人所说的出自何处,本义到底是什么,自己也不清楚。就像现在许多的人写文作诗,全是照搬照抄前人,用一个套子将自己套在其中,完全没有自己的独立创作,只是一味的因循守旧。 因循守旧的人,必然都是在环境的束缚下,改变了自己本心的一种观点和看法,自己所做所说的都只是为了迎合众人的一种口味,众人的一种审美要求和道德规范而已。此时,又将自己的观点置于何处,将自己的“童心”置于何处。李贽所说的真与假并不仅仅只是指,对人的真诚之心和假人假言,更是一种对个性的束缚。 博览群书,博闻强识,无疑对我们形成一种定式思维。圣人所说的和所做的,就是如今的我们应该学习的,只有圣人的才能称得上是正确的。而我们就不必在提出自己那浅薄的见识,按照圣人的做法,就会取得大的成就。反之,自己的本心,自己独特的观点就应该被完全的抑制。李贽是非常不赞同的,他支持的是不依傍他人的独立见解和表现自我的纯真之情,在写文作诗上,更是要求创新,反对矫揉造作。 但是在我看来,李贽的观点过于的激进。他的要求内容和体制的创新,以及自然本性的流露,我也是非常赞同。但是我们在成就任何一样事情,都必须有一定的基础,自己的观点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前人的基础,没有一定的功底做铺垫,事情是不会进行的那么的顺利。不是有人说过:“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远。”再加上任何事情都是相互联系着的,不可能将事物分裂开来看。 对于“假人假言”和“真性情”的流露,我也不敢完全的认同,我们生活在社会这个

童心说 李贽阅读附答案

童心说李贽阅读附答案 童心说(明)李贽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皆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①,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合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②。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③,文何必先秦。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注释]①见:通“现”。②矮人何辩: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③《选》:指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选自《明清文选》,有删改) 1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辞不能达&n bsp; 达:畅达 B.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过:批评 C.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卒:最终 D.诗何必古《选》古:推崇 1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B.因病发药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D.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最新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文学创作要保持一颗纯真之心 1 2 ——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3 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初姓林,名载贽, 4 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 年举人,不应会试。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而死。《童心说》5 6 是他著名的一篇散文,是《焚书》卷三里的一篇杂论,他在文中提出了“童心” 7 的文学观念,主要揭露道学及其教育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阐明了李贽的读书作 文教育观,洋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8 9 精神。关于《童心说》,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拙见。 10 一、童心即真心——反对假道学 11 我们知道,《童心说》是李贽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在《童心说》的开头, 12 他说道:“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 13 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 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14 15 李贽认为,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 16 心。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 的本心。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 17 18 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而 19 所谓“假道学”则是指满口仁义道德,而言行不一的人。这种人与李贽提出的 20 “童心说”相违背,他认为写文章要遵循真实性,根基于现实生活,不能“失 21 却真心”。他的文学理论影响到现当代的文学家——巴金。“讲真话,把心交 22 给读者"——这是“人民作家”巴金的心灵感言。其实“说真话”既简单又复 23 杂,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巨人精神,在当下求真意识淡薄的氛围下,更彰显出 24 “说真话”的价值和意义,巴金正是以“说真话”而被大家所赞赏的。他在《随 25 想录》里提出说真话的倡议,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话题,也是我们平时经常

李贽童心说的理论渊源及其文学批评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15566284.html, 李贽童心说的理论渊源及其文学批评意义 作者:阳竞希 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11期 摘要李贽提出了童心说,本文在理论渊源方面探讨良知说到童心说的理论演进轨迹。同时,从创作和鉴赏两个角度对童心说之文学批评价值做一阐述。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 Theory Origin and Its Literary Criticism Significance of LI Zhi's Theory of Preserving Childlike Innocence YANG Jingxi (Humanities School,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122) AbstractLi Zhi proposed the theory of preserving childlike innocence tha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science in the theory origin aspect to speak of the theory evolution path which the childlike innocence said. At the same time, from created and appreciates two angles to the childlike innocence saying that the literary criticism value made an elaboration. Key wordsLI Zhi; theory of preserving childlike innocence; conscience; literary criticism significance 1 童心说的理论渊源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哲学与文学呈现出水乳交融的面貌。哲学与文学同为“人学”,二者“有一个共同的逻辑起点和最后的必然归宿,那就是对人的认知和建构”。晚明时期,人称“异端”的李贽,深受阳明心学之影响,提出了他颇具影响的童心说。作为李贽的思想核心,“童心”既是一个自然心性范畴,又兼具文学批评的意义,是李贽“对人的认知和建构”的集中反映。 1.1 何谓“童心” 关于自然心性的“童心”,李贽在《童心说》一文开宗明义,这样论述道:

论李贽童心说美学思想的超越性

论李贽童心说美学思想的超越性 【内容摘要】李贽的童心说美学思想诞生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在中国美学史上拥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童心说美学思想的本质特征及其独特价值在于它的超越性。在文艺实践中,童心说的超越性体现为对小说等新文体的美学价值的肯定。 【关键词】童心说超越性新文体独特价值 童心说美学思想诞生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这一时期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进一步激化,政局动荡,政教合一局面开始被打破,士人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无从实现,开始更多地关注个人价值和自我解脱。童心说的美学思想来源于儒家(心学)、道家和佛教(禅宗),也是李贽自身经过理论发展提升的结果和新的时代文化因素影响的体现产物。它重视情感表达的特色,与中国古典美学情理之辩中重情一极的发展线索一脉相承;它的“真心”、“真人”、“真文”对真实的强调,则是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道家美学中“法天贵真”思想的发展;建立在童心说基础上属于童心说美学体系的关于“发愤”的情感强度的美学主张,则是对司马迁以来的创作论思想的继承和改进。然而,继承和发展只是童心说美学思想的一部分价值所在,它的更为重要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在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各种思想元素之后,将他所继承发展的思想都发展和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使得其中一些美学因素甚至的突破了原有的古典美学的和谐范畴,在某种意义上显示出了近代美学因素的性质。童心说重视个人作为审美主体的重要价值,强调人的真实、自然的情感及其合理表达对于文艺创作的重要作用,在个人和社会、情感和伦理关系中强调个人的主体意义与情感的独特价值。这种对传统美学思想在个人与社会、情感和伦理关系上的突破,就是童心说的超越性,也就是它的独特价值所在。童心说美学思想的超越性特征,在理论内容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童心”概念中的私心对道心的超越、强调“真情”的情感对伦理的超越、“发愤”所体现的情感强度对传统情感表现原则的超越。在其直接影响到的文艺实践中,则体现为对小说等新文体的美学价值的肯定。 《童心说》中提到:“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李贽对于“心”的关注,始于他受到的将心作为自立自足本体的心学的影响,然而论其内涵本质,则更多地体现了禅宗和道家思想的影响。这里的“最初一念之本心”,既有禅宗“明心见性,了悟本心”的痕迹,又是受到道家见素抱朴思想启发的结果。李贽认为,只有在人的基本物质欲求的到满足的前提之下,人才可能以真诚、真实的态度对待和处理各种事务。在他的观念体系中,“私心”是真心的前提和基础,这种思路一直延伸到了高举童心和真心的童心说中。“童心”的“私心”和“个体之心”的本质,体现了童心说美学思想在个人和社会,个人欲望和社会伦理关系上的超越性特征,即私心对道心的超越。童心说美学思想在个人和社会及伦理关系中强调个人的一极,显示出了个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断裂倾向,体现出了一种近代色彩。中国古代是“以血缘宗法纽带为特色,农业家庭小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1],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血缘根基的强大力量将人连在一起,按照君臣、父子、夫妇的模式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个人从属于社会或群体,即这个人所属的家庭、宗族、阶层,个人的概念并不清晰,社会或群体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个人的思想和欲望必须服从于社会和群体的利益和规范。李贽的童心说反映的就是“私心”对“道心”的反抗和胜利。在童心说美学思想中,代表个人情感欲望的“私心”被赋予了合理的地位,而代表血缘宗法社会的伦理价值的“道心”则被颠覆了,个人与社会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矛盾。童心说强调了其中的一极——个人的“私心”,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关系被质疑并最终打破,产生了断裂。而和谐,恰恰是作为古代的美的形态的狭义的美的本质特征:古代的美的形态是以和谐为标志的美(和谐),

李贽 童心说

422页 《琵琶记》1、男权社会道德伦理说教 2、利他主义完全没有自我 3、十全十美,始终如一 语尽意也尽财尽情亦尽 《西厢记》1、 2、不愿丈夫外出做官(共同)他明确认为衡量古今文学作品的尺度是“童心”的尺度,是人的真性情的尺度,而不是什么“事君,事父”的道德伦理的尺度,也不是什么“古选”“先秦”的尺度。这些伦理道德观念的尺度、特定时代的尺度,都有其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因而根本不足以作为贯通古今的衡量文学作品之价值的尺度。而唯一能够作为贯通古今的衡量文学作品之价值的尺度的,只有发自人类的至性至情的童心,因为只有发自童心的作品,才能拨动一切时代的人们的心弦,才能激发一切时代的人们的心灵震颤,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激发最广大的社会化的情感共鸣。 李贽的文艺美学思想是直接从“童心说”中阐扬和发挥出来的。从“童心说”出发,他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他称颂抒发真性情的六朝诗,《西厢记》等为“天下之至文,也是从“童心说”出发,他提出了“自然之谓美”的命题,深刻提示了艺术的情感——审美本质,阐发了与“假道学”相对立的自由抒发真情的创作论,强调要因乎人性之自然来表达,抒发真实的情感,而不要有丝毫的矫强和伪饰。他反对以文章为“末技”的传统观点,质问“文与道岂二事乎”“孰谓传奇不可以兴、观、群、怨。”他认为文学作品的体裁和风格是随时代变化的,因此,“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只要“童心”未失,就自然会有体现人的至性至情的作品。他对真性情与

创作的关系作了极生动的表述。他认为“画工虽巧,已落二义”,推崇无工之工的自然之“化工”。他提出了“未有其人不能卓立而能为文章垂不朽者”的深刻命题,强调文学家也应具有独立特行的豪杰精神,只有胸中绝无俗气,才能下笔不作寻常语,并提出了著名的“发愤著书”和“怒骂成诗”说。 “自然之谓美“ ——论艺术的“情感——审美“本质 美的本质是什么?西方美学家康德说,美的本质是社会话的情感共鸣。但这一论述还不是真正的探本究原之论。以不断追问为什么的哲学精神来看,我们还要问,究竟是什么能够激发社会化的情感共鸣?对于这点,李贽早在400年前就给我们做了明白情书的回答,所谓“自然之谓美”,所谓“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这些本质上相通的命题,就已明确地告诉我们,美是“童心”——人类的至情至性的自然抒发,正因为如此,“美”——一切发自童心,出于天然的艺术作品——才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激发古今中外的人们最大的社会化情感共鸣的永恒魅力。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关于审美之本质的探本穷源之论“童心说”是李贽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对于李贽的文艺美学思想,时贤们有很精湛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见解。但某些见解也有可容商榷之处。例如,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李贽的“童心说”是非理性主义、甚至是反理性主义的,理由是李贽反对以“闻见道理”

5.8第八节 李贽的童心说及其对理学的批判

第八节李贽的童心说及其对理学的批判 > 一、自然人性论与童心说 在中国哲学心性论发展史上,道德理性与自然人性是对应的两端,它们之间对立依存的相互关系构成心性论历史演变的主线之一。一般说,儒家重伦理,提倡以社会伦理为本位,重视和提高道德理性的价值;道家崇自然,提倡以个性自由为前提,重视自然人性的自我满足和精神自由。重伦理与崇自然之争不仅成为中国哲学心性论发展演变的主线之一,而且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魏晋时期名教与自然之辨的结果,是儒家伦理与道家自然的首次融合;宋明理学的产生,是儒、道思想的再度融合,但以儒家伦理为本位,适当吸取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人道伦理虽以天道自然为形式,然而天道自然却以人道伦理为内容。其后,理学重伦理,反理学崇自然。各个时期,各家各派的心性论,都可从它是偏重于伦理,还是偏重于自然,来确定它的性质和思想特征。李贽的心性论以其倡童心说和自然人性论,以私反对义理,以童心反对义理之心,根本否定了宋明理学的根基,所以尽管他受阳明心学和佛教的影响,以心为宇宙本体,但却不能改变他反理学的思想实质。 需要指出,理学与反理学的区分,不在于是否以理为宇宙本体(心学以心为理,故以心为宇宙本体),或是否对理学某派的理论、观点有所批评,而在于是否从根本上反对义理。凡反对义理的,属于反理学;只反对以理或心或性为宇宙本体,而不反义理的,不能称为反理学。张载、罗钦顺、王廷相等都只是反对以理或心为宇宙本体,而不反义理,尤其张载对义理十分推崇,有开创理学之功;罗钦顺、吴廷翰等虽批判了理学流弊,但并未从根本上反义理,所以不能把他们归于反理学一派思想家。而应视为宋明理学的重要流派——气学的理论代表。反之,李贽则从根本上反对义理,所以他是一位具有“异端”色彩的反理学思想家。如果因为李贽以心为宇宙本体而笼统地把他称为阳明一派心学家,那就不仅混淆了理学与反理学的界限,而且也模糊了儒家心学与佛教心学的区别。区分了理学与反理学的界限后,再来探讨李贽的自然人性论和童心说,就比较容易把握其思想实质。 (一)“自然之性,乃是自然真道学也” 李贽站在理学道德人性论的对立面,倡自然人性论,提出率笥之真,谓之道的思想。他说:“夫以率性之真,推而扩之,与天下为公,乃谓之道。”指出把人们的自然真实之性推而广之,成为天下的公共原则,这就是“道”。由此,李贽把讲“自然之性”的学问称之为“自然真道学”,以反对讲道德人性论的假道学。他说:“自然之性,乃是自然真道学也,岂讲道学者所能学乎?既不能学,又冒引圣言以自掩其不能。”李贽反对道学家脱离人的“自然之性”而宣扬的道德本体论,并对儒家圣人的言论不屑一顾,反映了其对传统理学道德人性论的蔑视。既然他认为,真道学是指讲“自然之性”的学问,那么其所谓的“道”,也就是“自然之性”了。李贽以自然真实之性来界定“道”,这与理学家以仁义礼智为道的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他在所谓的“真道学”前面,加以“自然”二字,更是把自己崇尚自然的学术宗旨表白的十分清楚。

论文《李贽“童心说“》

浅谈李贽的“童心说” 摘要:在程朱理学成为主导文化的明代万历年间,李贽对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所导致的假道学发起挑战,不仅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发出质疑之声,还对充斥于官场、社会的虚伪之风进行批判。进而提出其思想理论中的核心基础——“童心说”。“童心说”强调做人要保持真诚真实,就不能丢失“童心”,秉持真性情真个性,肯定人满足自身生活欲求的自由。李贽的文学思想对晚明的文学理论批评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童心说”是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其对“童心”即人的自然之性的提出,使晚明文学理论和创作出现了与前代截然不同的景象,对后世的思想文化领域影响重大,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童心说;本心;真心; 李贽是中国十六世纪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和卓越的戏曲小说评论家。李贽的哲学思想庞杂、矛盾又极具个性,他不仅是从儒家营垒走出的反叛者,还深受阳明心学的影响,甚至吸纳了佛家、道家、禅宗等思想。李贽不仅生性倔强,反对束缚,承认人的感性欲求和自由发展。他对“假道学”的批判远非彻底,但他不缺乏探索的真诚和勇气,不缺乏怀疑一切的批判眼光。李贽身上的矛盾和复杂也正是晚明社会及其矛盾、复杂的现实体现,是他用毕生心血和全部生命争得的“绝假纯真”,“童心说”对于李贽,乃是本质的东西,是他全部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第一章“童心说”的历史背景 “童心说”被公认为是李贽哲学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那么童心在李贽的心目中到底有什么内涵呢?它是如何形成?只有了解李贽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心目中的童心的样子,分析形成其理论的基础,我们才能了解童心之说对李贽整个人生的影响。 李贽所属的明代晚年,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发展起来了,商品经济迅速膨胀,城市和集镇也随之繁荣。伴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市民阶层要求有自己的文化形态,这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个性解放的憧憬,对世俗生活的肯定等等。一个新的世界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也可以说是社会的转型期。在这样一个转型期,作为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的理学,再也维系不住人心,王阳明心学,特别是王艮、李贽的激进思想不胫而走。李贽所面对的那个时代现实,官场、社会无不充斥着大话、假话、空话;官场与文坛上充满着假人、假事、假文。李贽鲜明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与一切障蔽“童心”的“道理闻见”相对立,与隐瞒、欺骗的虚伪社会气氛相对立,标志着李贽思想的成熟,也是他与封建社会决裂的宣言。 李贽的“童心说”吸收了中国道家的传统和佛教禅学以及反对儒学教条的文化思想。 “童心说”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在《老子》中,有“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圣人皆孩之”1以及“含德之厚, 比于赤子”2等句。老子提倡“童心”、“赤子之心”,就是最初一念之本心。庄子“法天贵真”的思想提出“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 不能动人。”3李贽的“童心”, 主要强调“真”,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到了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获得了既定的知识和约定俗成的认知,具有了“理性”,于是便歪曲了外在对象的形象, 他就失去了本真成了不真实的人。李贽提

浅析李贽“童心说”之于文学创作

目录 摘要 (1) 一、何谓“童心”——童心说概述 (1) 二、“绝假纯真”——“童心”式写作 (2) (一)真诚 (2) (二)初心 (2) (三)感性 (3) (四)想象 (3) (五)陌生化 (3) 三、“童心”不死——童心说的后世影响 (4) (一)对明清文坛的影响 (4) (二)对新文学的影响 (4) (三)对当代文坛的影响 (5) 四、总结 (5) 参考文献 (6)

浅析李贽“童心说”之于文学创作 [摘要]“童心说”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蛰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理论,李贽其人作为晚明时期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在明代后期的思想界刮起一阵飙风。今天,随着人们对文学思想研究日渐深入,不可否认的是,他提出的“童心说”对于文学创作有着很大的意义。以下将从何谓“童心说”、“童心”式写作、“童心”未死等等几个方面论述李贽“童心说”对于文学创作的价值。通过对于李贽“童心说”中隐含的文学创作态度、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的梳理,为文学作品的研究与创作,提供更多的思路。 [关键词]李贽童心说文学创作创作态度 一、何谓“童心”——童心说概述 “童心说”是晚明时期的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艺术思想,同时李贽还是一位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他的文学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对于今天都有着重大意义。他主张文学思想要表现童心,他所谓的童心即是真心,是不受“闻见道理”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在他看来,“童心”是评价文学作品的首要标准,即“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李贽《童心说》一文的核心是提倡“真情”,反对“假理”,他认为“天下之至文”,都是出自于未经过理学“闻见道理”沾染的“童心”。“真情”即出于真心的表达者。而他所谓障碍童心的“闻见道理”,是针对道学家所崇奉的封建伦理道德,以及与此相关的传统观念。“闻见道理”使人的言谈举止不再发自本心,因而言谈举止成为“以假人言假言”、“事假事而文假文”的虚假世界。而出自于人的自然本性的童心,可以使作家写出摆脱理学桎梏的人性之美。提倡“真情”反对“假理”亦即是肯定“人欲”而反对“天理”,提倡人性而反对理学“理

李贽的“童心说”

童心说 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阐述此观点的文章叫《童心说》。文章提出,“天下之至文,夫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童心者,真心也”。李贽以“童心”说来做为孔孟之道的对立面,认为“道理闻见”使人的言谈举止不再发自本心,因而言谈举止成为“以假人言假言”、“事假事而文假文”的虚假世界,而他所说的童心是“好察迩言”,“则得本心”(《答邓名府》)而在当时不扫除“道理闻见”的污染,恢复人的本性,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文艺创作,所以李贽在《童心说》的最后发出感慨:“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童心说》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首檄文,有着很大的震撼力。 一、他以“童心说”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甚至把矛头指向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他们的说教非“万世之至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二、他以“童心说”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他认为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出好作品,而作品的优劣不是愈古愈好。 三、他以“童心说”改变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肯定传奇、院本、杂剧的价值,进而把《西厢记》、《水浒传》列为“古今之至文”。 强调抒真情,说真话的《童心话》,对古人今人以至后人都有启迪,是为千古之至文。 李贽(明)《童心说》及译文 龙洞山人叙《西厢》[1],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2],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3]。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4],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5],又变而为传奇[6],变而为院本[7],为

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文学创作要保持一颗纯真之心 ——浅析李贽的《童心说》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而死。《童心说》是他著名的一篇散文,是《焚书》卷三里的一篇杂论,他在文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主要揭露道学及其教育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阐明了李贽的读书作文教育观,洋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精神。关于《童心说》,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拙见。 一、童心即真心——反对假道学 我们知道,《童心说》是李贽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在《童心说》的开头,他说道:“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李贽认为,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心。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而所谓“假道学”则是指满口仁义道德,而言行不一的人。这种人与李贽提出的“童心说”相违背,他认为写文章要遵循真实性,根基于现实生活,不能“失却真心”。他的文学理论影响到现当代的文学家——巴金。“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这是“人民作家”巴金的心灵感言。其实“说真话”既简单又复杂,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巨人精神,在当下求真意识淡薄的氛围下,更彰显出“说真话”的价值和意义,巴金正是以“说真话”而被大家所赞赏的。他在《随想录》里提出说真话的倡议,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话题,也是我们平时经常挂在嘴边的。然而具体到文学上,落在文本上,则又产生另一种效果和困惑。这里面有说与不说的难堪,真假之辨的尴尬,还有话语的矛盾与陷阱。虽然有那么多的疑问与指责,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氛围在慢慢形成,巴金勇敢地选择了言说,自己带头“说真话”。他的《随想录》也被誉为“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试论李贽的“童心说”

试论李贽的“童心说” 摘要:李贽的文学思想对晚明的文学理论批评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童心说”是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其对“童心”即人的自然之性的提出,使晚明文学理论和创作出现了与前代截然不同的景象,对后世的思想文化领域影响重大,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李贽童心说 李贽是中国十六世纪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和卓越的戏曲小说评论家。他重视具有真实性的人情世俗的现实文学, 反对形式化,刻意化的文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文学理论“童心说”。“童心说”是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李贽认为,天下之至文都出自于“童心”。这里所说的“童心”,就是指真心,即人的自然本性:“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乎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① 本文从“童心说”的理论渊源、思想内涵等方面来对李贽的思想进行分析, 以论证其对当前文学艺术创作和社会的启发及意义。 一、“童心说”的理论渊源 李贽的“童心说”吸收了中国道家的传统和佛教禅学以及反对儒学教条的文化思想。 “童心说”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在《老子》中,有“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圣人皆孩之”②以及“含德之厚, 比于赤子”③等句。老子提倡“童心”、“赤子之心”,就是最初一念之本心。庄子“法天贵真”的思想提出“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 不能动人。”④李贽的“童心”, 主要强调“真”,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到了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获得了既定的知识和约定俗成的认知,具有了“理性”,于是便歪曲了外在对象的形象, 他就失去了本真成了不真实的人。李贽提出的“童心”,正是要打破当时的社会加于人性的枷锁。 李贽的“童心说”和禅宗思想也有密切关系。李贽深通禅学,其一生, 深受佛禅思想影响。禅宗以“悟”为参禅法门,它不需要分析、推理、判断,不需要认识事物所必需的逻辑程序,只要保持心灵的空灵澄澈,进行全身心的直觉体验,就能得到对宇宙的根本认识。禅学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其本意就是静虑冥想, 排除一切理性思维的干扰,进行纯直觉的感悟和反思,完全是一种直觉性的非理性的思维活动。李贽的“童心”反对的就是“义理”的干扰。 与王阳明学派的传承关系。王阳明学派主张“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李贽承袭了阳明心学思想脉络,反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要求张扬自然人性。但是,王阳明学派领受儒家思想,仍然肯定封建道德。李贽的“童心说”在对世界本原和人生价值的认识上有个体意识的觉醒,这是对杨明学派的超越。 二、“童心说”的思想内涵 明朝晚期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开始发展,城市和集镇的兴起以及随之而起的市民阶层的壮大,使文学界提出了反对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封建理学的思潮。李贽的“童心说”就是在这股思想潮流中作为程朱理学的对立面应运而生的, 这是历史的必然, 也是当时文学发展的必然。 存本心与反虚假。在李贽看来,当时充斥于社会的文章虚假之气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文学创作的出发点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已经失去了最本来的真。李贽的思想主要表现

读李贽的《童心说》

李贽与“童心说” 2010级文学院 106班覃柳青 110233010105 【摘要】李贽是中国16世纪伟大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他反对程朱理学,并且立书著说,被封建统治阶级批为“异端逆说”。他的以“童心说”为核心的文 学观对后世影响极深,本文就其“童心说”展开论述。 【关键词】李贽;童心说;真心 一、“童心说”——真心也 什么是“童心”?李贽开篇即给出了一个最简单的定义,“童心者,真心也”,意即“童心”就是真心。那么,何为“真心”呢,他又及进一步解释“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可知,真,指物的自然之性,人的自然之性,不教而会,不学而成,如鱼儿在水中游,离水则死。鸟儿在空中飞,不飞则亡。如渴而思饮,饥而思食,自然而然。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看,心灵包含认知、意志、情感三大心理因素,与此相应,童心作为真心,也包含着认知之真、意志之真、情感之真。由此,我们可以说,童心,就是源自物质之自然的真实的人性,即与宋明道学的“义理之性”相对立的“气质之性”;具体地说,就是作为活生生的生命存在的人的认知、意志、情感,人的生命的追求。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中国民间有语言:“童言无忌”。“童言”为何“无忌”呢?因为童心未经社会的污染,是纯真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他们的言语最能体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与统一。 西方有谚语“人类最好的品质都在孩子身上”,童心最真,真到对着裸体的皇帝说出“皇帝的新装”的秘密,而心灵被社会污染,道德修养高的成年人,谁敢对皇帝说不。赵高指鹿为马,满朝文武精英栋梁,谁敢说不。童心最善,看那“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就可知。“孔融让梨”更是童心至善的最佳表述。童心最美,曹冲称象,曹植七步成诗,每一个儿童都是祖国花园里最美的花朵。童心最自由,冰心曾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是儿童,除了宇宙之外还是儿童”,说的是极好的。 李贽所谓之“童心”,是既保持了孩子的纯真,又具有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

李贽_童心说_的美学意蕴

第22卷第1期2009年3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 V ol.22 N o.1March ,2009 李贽“童心说”的美学意蕴 赵丽娟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24) 摘 要:李贽的“童心说”是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命题。依据晚明的思想特点及文学实践状况,总结出“童心说”提出的理论背景包括批判宋明理学与纠正复古文风。继而从李贽对“童心”一词的解读及其对“至文”的创作方法入手,认为其美学内涵可以概括为创作内容上重真实、形式创作上重自然。关键词:李贽;童心说;美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6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2204(2009)0120057203  收稿日期:2008-01-17  作者简介:赵丽娟(1981-),女,吉林九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学原理. The Aesthetic Meaning of LI Zhi ’s “Tongxin Shuo ” ZH AO Li 2juan (Literature School ,C 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China ) Abstract :LI Zhi ’s “T ongxin Shuo ”is a fam ous notion of literary theory.On the basis of idealistic characteristic and literary production ,the theory background of “T ongxin Shuo ”is to criticize S ong 2M ing Neo 2C on fucianism and to rectify the return to the ancients.The aesthetic meaning of LI Zhi ’s “T ongxin Shuo ”rests with reality of content and natural 2ness of form about literary production according to “T ongxin ”and “the best article ”.K ey w ords :LI Zhi ;T ongxin Shuo ;the aesthetic meaning 一、“童心说”提出的理论背景 李贽(1527~1602)是晚明嘉靖、万历间卓越 的思想家。“童心说”是李贽文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对后世影响颇深的文学理论命题。构建童心说概括起来有两方面原因:哲学思想上,是李贽对明代伪道学的批判;文学创作上,是他对当时文坛拟古文风的纠正。 宋明时期,思想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宋明理学亦称“道学”的儒家哲学思想。存天理灭人欲是其要义,对人的自然本性予以打压。明代道学家中,虽不乏对传统儒学精研细究而提出新见解的学者,但更多则是以宣讲“性命义理”来攫取名利的欺世盗名之辈。李贽曾在《赞刘谐》中这样描述道学家:“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 仲尼之徒焉。”[1](P130) 他们在学术思想上不求创新 立异,而是以虚情伪态谈论四书中的仁义道德与 伦理规范,使六经、《语》、《孟》变为“道学之口实, 假人之渊薮”[1](P98) 。宋明理学作为一种伪道学是当时的思想正统,但它已随道学家的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越来越与有识之士的思想诉求背道而驰,与民众的现实生活脱节,无法再发挥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统治作用。因此,道学日渐流弊,学风日显偏狭。 李贽以锐利而独特的眼光看穿了道学家的面目,不盲从于道学思想,不与时下同流合污,对伪道学做了深刻的批判。《焚书》、《续焚书》由此而生。在《童心说》中,针对真与假,李贽做了重点论述,揭露伪道学家虚假的功利之心。“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 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1](P98) 读书之多,知的虚伪道理愈多,功利之心愈甚,为了美名,人不耻做违心之事,因而失去了最初童心的真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