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范文(13篇)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范文(13篇)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范文(13篇)

(篇一)

1978年,当改革开放的号角在神州大地吹响的时候,我已经在教育战线上耕耘了5个春秋。任教的地方是典型的乡村学校,不仅校舍破旧,桌椅奇缺,办学条件不能与今天同曰而语,来往学校的道路更是不堪回首。那时我所任教的地方,除了一条纵贯南北和与之相交的“T”字型公路以外,其它皆是土路,虽然经过人工修筑笔直而平坦,但是土层路面,晴天一路灰尘还好说,雨天泥泞不堪难以忍受。几年的节衣缩食也买上了一辆二手自行车,天晴在那土路上骑行虽然颠簸倒也舒适,更主要的是节省了时间,减少了体力的消耗,可一旦遇到下雨潇洒、舒适、快捷全无,取而代之的说不尽的烦恼。雨天道路泥泞,车轮滚过泥巴带起,走不了多远,车轮就被泥巴堵塞的无法转动。轻则需要用木棍剔除,重则扛上自行车上公路再清理骑行,被戏称“自行车骑人”。

四十年后的今天,原先的乡村与乡村学校已经不复存在,原先的乡间小道也被高标准公路取代。如今的人们大多是开着小车上下班,自行车倒成了锻炼身体、领略乡村风光的休闲工具。闲暇之余,我又骑上自行车行进在原先走过了道路之上。那条纵贯南北不足十米宽的一般公路,已经拓宽改建成五十米宽的快速化通道。道路两边栽种了高大名贵的树木,冬有禄,春有花,夏有荫,秋天的色彩更加丰富。交叉路口还有许多大型盆景、假山点缀。如今在这条路上骑行,已经不是平坦快捷,而是欣赏大自然的享受。与这条主干道相交的道路也有一条变成了多条,组成一张纵横交错的道路网。出得家门,随便骑行都可以进入那条难以忘怀的主干道;在主干道也可以随意选择道路骑回家中。不用刻意规划,也不需费心选择,一切尽可以在漫不经心之中实现。现在,除了用于交通的道路成网,便于出行和运送货物,河堤沟埂也整理出新,铺设道砖,方便行走。路面的材质也不是单一的水泥、柏油,有彩色的砖块、碎拼花岗岩、鹅卵石……

不言而喻,四十年间“路”的变化是天翻地覆的,这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让饱受磨难的中国人站起来,归功于改革开放之路英明正确,让国家强起来、人民富起来。

(篇二)

本人1991年出生,出生那年九十年代的中国和现在相差甚远,甚至不敢相信这么如今的中国发展之迅速之繁荣之昌盛到如此之地步。

记事起大概是10岁的样子,单单这改革开放后二十年变化已经相当惊人了。从我自身出发,从家庭饮食、子女教育、家庭住房、日常出行、家庭购买五个角度简述改革开放之后我感受到的变化。

家庭购买。记事起,家庭支出很大比例在饮食上,买房?91年有谁会想到买房呢?剩下的钱也是攒银行,当时市场上物资贫乏,很少有额外支出。家用电器特别少,还记得小时候夏天天太热,都是搬个躺椅点根蚊香躺在阳台睡觉的。现在别说空调这种家用电器了,市场上充斥着各种“懒人”电器,什么扫地机器人、洗碗机、多功能料理机、面包机……家里经济条件这些年好了,买的这些电器,解放双手,也提高了生活质量。

家庭饮食。过去基本是买买菜,自己家做做饭,很少在外面的餐厅吃饭。现在回到老家,还是在家吃的会比较多,但是饮食结构变了,不再什么便宜买什么,而是想吃什么买什么,不仅普通菜市场可以买,进口菜也可以有卖的,不仅可以去菜市场实地购买,还可以网购,网购不仅能买国内的东西,想买国外的吃的还能海淘。方便了不止一点点,选择空间大了更不是一丢丢。

子女教育。从我们这代人开始,父母就开始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了,开始对孩子抓得比较紧,什么课外兴趣班,辅导班慢慢开始兴起。如今我也即将步入婚姻,之后的几年也会有自己的孩子,现在周围的同事很多都是宝妈宝爸,有的不只是一娃,更是有了二娃。才猛然现在的父母比起我的父母对子女教育问题更是"丧心病狂",孩子从出生就注定要与别人“赛跑。接

受课外辅导年龄提前,课外辅导班种类更多样化,价格也更高昂,比起我小时候玩玩泥巴就可以度过一个暑假的童年来说,现在的小孩背负得更多。

家庭住房。我的父母还算比较有远见,在房价猛涨之前在老家有购两三套房,小时候最早住的房子已经卖掉。记得那时候的房子很小,很简单的两室一厅,却承载了我整个童年。如今老家的几个房子地理位置好了,小区环境好了,房子也大了,我在北京也购得了自己的一个小房子,真的有觉得有房才是家,才没有“漂”的感觉。

日常出行。小时候出行基本靠步行或者自行车,爸爸骑着自行车载着我走街串巷是童年抹不去的记忆。当时街上的车不多,也不知道什么叫做交通拥堵,如今老家也面临着上下班的早晚高峰,车辆越来越多,好车越来越多,感觉街道变窄。

改革开放这么些年,老百姓生活真的有好起来了,同时也十分感恩现在的拥有。

(篇三)

从麦涨塬到花椒之乡

改革开放40年,祖国各地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魂牵梦绕的家乡更不例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麦涨塬,水值钱,唾沫洗脸尿搓面。”这是对我们地处旱塬的家乡,村民生活用水十分艰难的“真实”写照。90年代以前,我们村用水的基本途径有四:一是三四个人搭伙用辘辘绞水,从百米深的井里把水一桶一桶绞上来。这个活很累,需要的劳力多;也是个技术活,不学习不行,不用心不行,不小心更会出乱子。《井深绳长》——这是80年代末国家实施“甘露工程”时,《渭南日报》对我村村民用水艰难的真实反映。也是这篇报道,我们村才挤进“甘露工程”项目册,赢得了两万元的工程款,还清了因为修机井而借的高利贷。这个途径取的水,水质甘甜清冽,可直饮。特别是在繁忙炎热的夏收季节,村民常常会加一点麨,搅合成稀汤喝了解暑消困。这个味道极好,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各种饮品饮料都赶不上它。有人可能不知道麨是什么?麨就是待柿子被霜霎了以后,采摘回来在上房木楼摆放待完全成熟后,把其取皮弄净与大麦拌和晾干而磨成的面样东西。

话归正题。我们村当年取水的第二个途径是下塬担水。这个活更重,须精壮劳力才可为。一般情况下是家里急需用水,井上又没有村民下绳绞水,自己量力又好,就自力更生,自己下塬挑一担,解个急。也有三五成群、结伴下塬挑水的,那多是井出了问题,绞不成水。比如,淘井的时候、打捞水桶的时候,这时候不仅用时长、用人也多,至少也要把一个胆大的人用绳困着,用辘辘把其小心翼翼放下去。这个工作很麻烦,80年代以前,手电筒、矿灯等照明工具没有,村民们就用几面镜子折射太阳的光往井下照;吹风机没有,村民们就用桶和笼上下反复多次,以换好井底空气,保证给养。好在我们的井底下是活水,有一定的氧气供给,给下井的师傅没有带来危险。

第三个途径是各自在家收集下雨水。村民们是不吃时尽量不吃,不到万不得己绝对不吃。比如下起霖雨来,一连五六天、七八天,甚至更长,村里巷道泥泞湿滑不说,在井边绞水也很不安全。只有这时,村民们才吃喝它。村民们也认为下的时间长了,屋顶也被雨水冲刷干净了。绞上来的水我们存放一周两周都没问题,可收集的下雨水三五天就出了很多名字叫做“水揪”的虫子,它们虽然很小却行动迅捷。所以,雨水就多用来洗衣、洗菜、洗锅了。别看我们用水艰难,我们的父老乡亲可是非常讲究的。啊!对了,这里顺便把“唾沫洗脸尿搓面”给大家交代一下,以免误会成真,影响不明真相的人笑话我们家乡人。古人说,饿死九州,收了华州。熟悉华州的人都知道,麦涨塬沟深土厚,地灵人杰,特别是有一“神虫——麦龙”护佑,这里的人自古就麦囤满满,吃不尽不愁吃,今天吃下去了,过一夜又涨了起来。也因此,发生和演绎了成语故事——周处斩蛟。麦涨塬文化源远流长,麦涨塬原住民来自四面八方。张、刘、翟、郝、弋、周、吕,诸姓繁多,其中隐藏了多少秘密无人能解。但麦涨塬出医生、教师、官员、能工巧匠、文化名人却比比皆是!唾沫即唾液、口水。有人说,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