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层析分离方法-116页word资料

层析分离方法-116页word资料

层析分离方法-116页word资料
层析分离方法-116页word资料

层析分离方法

概述

■层析法――是一种使不同分子相互分离的过程,当一混合样品被导入一固定相的支持体中,而另一流体(移动相)通过时,由于样品各组分与固定相和移动相相互作用的大小不同,使各组分通过固定相支持体的速率不同而得分离。

层析法的特点:能分离一系列结构较为相似的成分,以达到一般分离方法难以达到的目的。

■层析常见种类及用途:

a.柱层析――分离量较大,主要用于分离制备;

b.薄层层析――主要用于分析鉴定,也可用于半微量制备。

c.纸层析――主要用于分析鉴定,也可用于半微量制备。

■层析法按分离原理大体上又可以分为

(1) 吸附层析(利用吸附能力的差别进行分离),常用的吸附剂有氧化铝、硅胶、

聚酰胺等;

(2) 分配层析(利用在二种不互溶的溶剂中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常用的支持剂

为硅胶、硅藻土、纤维粉等,反相硅胶(键合硅胶)、液滴逆流层析则是分配层析与逆流分溶的发展;

(3) 离子交换层析(利用离子解离强度不同进行分离),常用的离子交换树脂有强

酸性(磺酸型)、强碱性(季胺型)、弱酸性(羧酸型)、弱碱性(三级胺型);

(4) 电泳(利用电流通过时,离子趋电性不同进行分离),常用的有纸电泳、琼脂

电泳、凝胶电泳。

(5) 其他有气体层析、凝胶层析、亲和层析等,

■层析方法的选择:

(1)非极性的成分常选择氧化铝或硅胶吸附层析;

(2)极性较大则采用分配层析或弱吸附剂吸附层析;

(3)酸性、两性成分可用离子交换层析,有时也可用吸附层析及分配层析。

■各类化合物适宜的层析方法:

a. 一般生物碱的分离可用硅胶或氧化铝层析,对极性较高的生物碱也可用分配层析,而对季胺型水溶性生物碱也可用分配层析或离子交换层析。

b. 甙类的层析分离往往决定于甙元的性质,如皂甙、强心甙,一般可用分配层析或硅胶吸附层析。

c. 芳香油、甾体、萜类(结合成甙除外)包括萜类内酯,往往首选氧化铝及硅胶层析,若在氧化铝柱上有次级反应,则宜用硅胶吸附层析。

d. 黄酮体、单宁等多元酚衍生物可用聚酰胺吸附层析。

e. 有机酸、氨基酸一般可选用离子交换层析,有时也用分配层析,有些氨基酸也可用活性炭吸附层析。

f. 多肽、多糖等大分子化合物,常用凝胶层析、亲和层析、反相硅胶(键合硅胶)。

第一部分柱层析

第一章硅胶层析

一、层析用硅胶

层析用硅胶一般以SiO

2·xH

2

O表示,系多孔性的硅氧环Siloxane(a)交链结构,由于

其骨架

表面具有很多硅醇Silanol(b)基团,能吸着多量水分,此种水分几乎成游离状态存在,因此当加热至100℃左右能可逆地被除去。硅胶的活性水分含量有关(见表7-1),

表7-1 氧化铝和硅胶含水量与活性的比较

含水量高则吸附力减弱,当游离水含量高达17%以上,吸附能力降低,而可作为分配层析载体。

硅胶于500℃加热能不可逆地失去结合水(一般170℃以上即有少量结合水失去),从硅醇结构变成硅氧环结构,若加热至1,100℃则结合水尽失。由于硅胶的吸附能力主要与硅羟基数量有关,因此加热温度过高吸附能力反而降低。

有时硅胶层析具有吸附层析与分配层析的双重性质,甚至还有极弱的离子交换作用。

层析硅胶应是中性无色颗粒,但是由于制作过程常可带有酸性,如果酸性不强于pH5,一般已可使用。

■商品层析硅胶合格的判定

a.PH值-一般先检查其是否中性。取硅胶一份混悬于100份水中放置,应得

澄清的中性溶液。如滤液为酸性,应水洗至中性,再行活化处理。

b.铁离子的检查-一般将硅胶混悬于盐酸中,搅拌,如含铁离子则与盐酸结

合成复合物而显黄色。有铁离子存在即预示有其他金属盐存在的可能性,

因此最好以盐酸洗涤处理。在特殊情况下,硅胶须经乙醚、氯仿等有机溶

剂预洗,至洗出液蒸干无残渣为止。

由于硅胶容易吸水,因此用前最好经120℃烘24小时活化,可不作活性测定。■硅胶的改良:

向层析硅胶中加入一种复合试剂,以改良吸附性能,提高分离效果,称改良吸附剂。例如以硝酸银处理的硅胶对不饱和烃类有极好的分离作用。以1~10%复合试剂的水或丙酮溶液,与硅胶混匀,待稍干后于110℃干燥即可。

表7-2 常用改良吸附剂

二、硅胶吸附层析的应用

■硅胶层析的优、缺点:

优点:

(1) 有些化合物用氧化铝层析,吸附剂副反应较多,而且某些副反应即使用中性氧化铝仍难以避免。而硅胶作吸附剂虽也有个别发生异构化,但一般副反应较少;

(2) 某些酸性、酚性物质、色素等易与氧化铝结合而不宜使用氧化铝层析,硅胶则无此特性;

(3) 氧化铝层析样品损失较多,而硅胶层析样品回收率较高。

缺点:

(1)即分离效果有时较氧化铝为差,对杂质的吸附能力差;

(2)样品处理量相应的比氧化铝为低。

■硅胶吸附层析的操作

快速层析(Flash Chromatography)――既快速简便,又有相当分离效果。

注;玻璃磨口连接处用弹簧或橡皮圈扣紧。橡皮管连接处一般在压力为1kg/cm2

以下不会脱开。

■操作步骤

1.装柱

A.干法

向层析柱中加入0.5~1cmn高的硅胶H(100~200 mesh/目),再将硅胶H(300~400

mesh左右,即38m(10~40m))装入柱,敲紧或在出口处抽真空吸紧,使硅胶

层高约18~20cm,硅胶层面应水平,上部再加0.5~1cm高的纯净砂层或滤纸。

然后加入洗脱用的溶剂,加压赶去硅胶内气泡,溶剂压至硅胶层顶面,此时硅胶

层高约15~17cm。

B. 湿法

.即将硅胶混悬于装柱溶剂中,不断搅拌待空气泡除去后,连同溶剂一起倾入层b

1

析柱中。最好一次倾入,否则由于不同粒度大小的硅胶沉降速度不一,使硅胶柱

有明显的分段,容易影响分离效果。

b

.向硅胶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溶剂,充分搅匀,加入到预先装有一定体积溶剂的层2

析柱内(已加粗硅胶H),同时打开活塞放出溶剂,硅胶下降。加压赶去硅胶内气

泡,至层高约18~20cm,溶剂压至硅胶层顶面,此时硅胶层高约15~17cm。

2. 硅胶柱内包含溶剂体积的确定(干法)――取一定体积V

的溶剂,加压至砂板处,将层析柱的活塞稍打开,使溶剂滴入接受器中,当氧化铝柱上面的溶剂液面

刚好降至填料表面,关闭活塞,量取接受器内溶剂量V

1。则V

V

1

即氧化铝柱内

包含溶剂的体积V。

依据V,在层析过程中,可知在什么时候开始收集流份。当变换溶剂的时候,就可知道新换溶剂大致在何流份开始。

3. 加样

用尽量少的溶剂溶解样品,然后加至柱中,加压压入硅胶层。难溶样品拌入少量硅胶再装入,上面再复以砂层。

4. 洗脱

根据薄层层析资料的判断,用在硅胶薄层板上欲分点为R

f

=0.2~0.3的展开溶剂洗脱,如有多点需分离时,可以改变洗脱溶剂的比例。用减压阀控制压力以调节洗脱速度,收集馏分。而且为了尽量减少被分离化合物在层析柱中扩散,层析过程中不能有间歇。

5. 样品收集

每一馏分用薄层板点样分析,每块薄层板上可点数个馏分点,用原料做对照,前一块板的最后一点应用于下一块板的第一点做对照点。将相同位置点的馏分合并,蒸除溶剂。

柱的粗细和进样量等的关系(表1)

这时施加的压力约0.4~0.7kg/cm2(可用压力表指示)。为了达到最好分离效果,使用者可根据具体样品摸索条件。

表1

柱内径(mm)

硅胶用量(g)

加样量(g)

流速(ml/min)

每一馏分体积(ml)14 17 25 35

52

10 16 35 70

150

0.2 0.5 1~2 4 8

5 10 15 20

30

2.5 4 8 15 25

例:

1.2g原料反应5d后,用硅胶薄层层析显示(展开剂:石油醚/乙酸乙酯82),

主要为二个斑点:R

f

分别为0.23和0.14,相应于未反应原料和产物。

用快速层析法分离(柱内径25mm,青岛海洋化工厂硅胶H 35g,硅胶层加压后高17cm)。先用120ml石油醚/乙酸乙酯(82)洗脱,再用400ml石油醚/乙酸乙酯(82)洗脱。加压力0.7 kg/cm2,流速0.5ml/min。开始80ml未收集,以后收集15ml左右

为一馏分。馏分1~7:0.01g,低极性物;馏分8~15:0.49g,相应于R

f

0.23的原

料;馏分16~18:交叉馏分;馏分19~34:0.37g相应于R

f

0.14的产物。收集时间约

1.5h。

总之,此层析法可用于R

f

差0.05到0.1的组分分离,一般在2h左右可分离一个样品,既达到一般柱层析的分离效果,又节省了时间,而且溶剂和硅胶用量也可减少。对不太稳定的化合物,用此法分离尤为适用。

吸附柱层析硅胶的用量――样品与吸附剂的比例可为130~60,但必须根据分离工作的难度,较难分离者有时甚至可选用1500~1000。

硅胶吸附层析适用范围――使用比较广泛,能用于非极性化合物,也能用于极性化合物,适用于芳香油、萜类、甾体、生物碱、强心甙、蒽醌类、酸性、酚性化合物、磷脂类、脂肪酸、氨基酸,以及一系列合成产品如有机金属化合物等。

三、硅胶的再生

1. 由于硅胶对杂质及色素吸附力差,因此回收操作比氧化铝简单,一般可用乙醇或甲醇洗涤,或于索氏提取器连续抽提除去杂质,洗净的硅胶待溶剂挥发除去后,烘干活化处理即可使用。

2. 硅胶的再生也可用5~10倍体积的1﹪氢氧化钠煮沸半小时,如仍不成强碱性(以酚酞作指示剂),可追加适量1﹪氢氧化钠,趁热过滤,以蒸馏水洗三次,冉以3~6倍5﹪盐酸煮沸半小时,以蒸馏水洗至中性,120℃活化,过筛即得。

四、分配层析的原理及操作

一种溶质在两种不相互溶的溶剂中振摇,当达到平衡时,溶质在两层中浓度都有恒定的比例,这一比值称作该物质在这两种溶剂中的分配系数。

如果需要分离的两种物质,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比较接近,则须利用不断地进行反复分配,如使用逆流分溶及分配层析才能达到目的。

1.分配层析的原理――分配层析是以一种多孔物质吸着一种极性溶剂,此极性溶剂在层析过程中始终固定在支持剂上,因此称为固定相。另用一非极性溶剂(与固定相不相互溶)洗脱,此洗脱剂在层析过程中始终是移动的,称为移动相。溶质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在柱上作连续的、动态的不断分配,由于不同成分在两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异而得以分开。

2. 影响分离效果片的因素――两者的分配系数差值。如果相差较大,只要用较小的柱和较少的硅胶用量即能满意地分离,如果分配系数差值极小,则同样重量的样品往往要用较大的柱和用较多的硅胶才能分开。

3. 分配层析所用多孔支持剂――主要有硅胶、硅藻土(商品名Celite)、纤维粉等,近年来并有用有机支持剂的,如微孔聚乙烯粉等。

■操作――分配层析所用的仪器操作一般与吸附层析相同,将预先选定的固定相溶剂(一般为水溶液或极性溶剂)加入支持剂硅胶中,搅拌混合均匀,倾入事先选定的移动相溶剂中,激烈搅拌,使两相互相饱和达到平衡。层析管中放移动相(事先务必用固定相溶剂剧烈振摇,互相饱和,以造成层析时稳定的平衡条件),将上述吸着固定相的硅胶湿法装柱,不断轻敲管壁或加压,使固定相支持剂压紧。样品一般可溶于移动相中上柱,继以移动相洗脱,按固定体积收集,分别浓缩处理。

■分配层析操作注意事项:

(1) 移动相体积常大于固定相5~l0倍,即相当于以5~10倍体积的有机溶剂向水溶液萃取,而分配系数的含意为溶质在两相中的浓度比,若体积增大,实际抽提出量也大。因此在分配层析中选择固定相与移动相时,要考虑样品在两相中的分配比(样品于移动相中的浓度/样品于固定相中的浓度),应在0.1~0.2时较适宜。较大则很快从柱上洗脱,分离效果较差,如分配比过大则可采用反相分配层析,即以非极性溶剂作固定相,极性溶剂作移动相。

(2) 所用固定相与移动相溶剂,务必相互饱和,否则层析过程中固定相体积不断减少或增加,平衡条件就被扰乱。

(3) 选用支持剂(硅胶)与吸着固定相的比例为10.5~1即层析时硅胶吸有相当于本身重量50~100﹪固定相溶剂,较为适宜。

(4) 样品上柱可采取三种方式:

a. 如样品能溶于移动相溶剂,可用少量移动相溶剂溶解,加于柱顶再行展开;

b. 如样品难溶于移动相,易溶于固定相,则可用少量固定相溶剂溶解,用硅胶吸着,装于柱顶再行展开;

c. 如果样品在两相中溶解度均不大,则可溶于适当的溶剂,拌于干燥硅胶上,待溶剂挥发去尽后,加50~100﹪的固定相溶剂拌匀再上柱。

(5) 层析柱固定相支持剂段直径与长度的比为l10~20,对分配系数比较接近的成分分离,往往可加大至140以上。

(6) 分离样品时支持剂的用量一般较吸附层析为大,为1100~1,000,主要决定于分离工作的难易,对分配系数比较接近的成分的分离甚至可采用1100~10,000。

(7) 为使溶质在两相间达到平衡,移动相流速宜慢些,大致固定相支持剂的直径与高度为2.650厘米,流速0.07毫升/分钟;4.565厘米为0.3毫升/分钟;5.590厘米为0.6毫升/分钟;6.5115厘米为1.2毫升/分钟。

(8)分配系数往往会因温度变化而变化。因此对要求较高的实验,层析管最好有隔层套管,以便通水保持恒定的温度。

五、分配层析溶剂系统的选择

一般酸性酚性物质及生物碱类常可用缓冲液(酸、碱性溶液)作为固定相(见表7-5)。还可根据具体化合物的溶解度、极性情况灵活选用。

表7-5 硅胶分配层析溶剂系统的选择

化合物名称固定相移动相

水溶性生物碱水或缓冲溶液丁醇

六、硅胶分配层析的应用

分配层析分离主要决定于分配系数的差异,一般说各类型化合物均能适用,特别适用于水溶性、亲水性物质而又稍能溶于有机溶剂中者,因此刚巧能弥补一般吸附层析(如氧化铝层析适用于亲脂性物质)的不足。但分配层析样品处理量较少。

分配层析往往适用于水溶性及极性较大的生物碱、甙类(强心甙,皂甙)、有机酸、酚性成分、糖类及氨基酸的衍生物,对某些非极化合物如甾体、油酯…等有时也可用反向分配层析进行分离。

七、硅胶分配层析操作实例

狄戈辛(Digoxin) 即异羟基洋地黄毒甙)的分离

国产层析硅胶80~100目用量为分离样品的100倍,加2/3量的水(预先以乙酸

乙酯饱和)调匀,再以乙酸乙酯(水饱和)浸泡,调成稀糊状,湿法装柱,柱直径与长度比为1:20以上。

取毛地黄次生甙总甙与1~2倍量硅胶磨匀,加入柱顶,用水饱和的乙酸乙酯(含0.5%甲醇)洗脱,分部收集,各流份均作纸层析及薄层层析(硅胶G硬板)检查,比移值相同部分合并,减压蒸干,以甲醇结晶,得洋地黄毒甙(Digitoxin)、羟基洋地黄毒甙(Ci-toxin)、异羟基洋地黄毒甙(Digoxin)等三种单体。

硅胶G薄层层析展开溶剂:二氯乙烷-甲醇-甲酰氨(80:19:1);显色剂:三氯醋酸。

第二章氧化铝层析

■氧化铝层析――适用于亲酯性成分分离。广泛用于生物碱、甾体化合物、强心甙、精油、内酯化合物等中草药成分的分离。

■优缺点――有价廉、分离效果好、再生容易等优点;缺点是能与部分酚性化合物(如有些黄酮类化合物、部分三萜酸)结合因而不能应用。

一、各种氧化铝的制备及其应用

层析用氧化铝的种类及用途:

1. 碱性氧化铝pH 9~10。用于碳氢化合物的分离,和从碳氢化合物中除去含氧化合物,以及某些对碱溶液比较稳定的中性色素、甾族化合物、生物碱、醇,以及其他中性、碱性物质的分离。

2.中性氧化铝 pH7.5。应用最广泛,适用于醛、酮、醌、某些甙及酸碱溶液中不稳定的化合物如酯、内酯等化合物的分离。

3.酸性氧化铝pH 4~4.5。适用于天然及合成酸性色素及某些醛、酸的分离。水提取液二、氧化铝的活化及活性的改变

1.氧化铝的活化

氧化铝的活性与含水量关系极大,在一定温度下除去水分就可以使氧化铝活化。氧化铝加入一定量水即可使活性改变。活性水量的关系大致如图6—l。

表6 1 氧化铝中加入水量与活性关系

氧化铝(碱性、中性或酸性)的活化――400℃左右加温6小时,即得I~Ⅱ级氧化铝。

如果活化温度过高,引起氧化铝内部结构的改变,它的吸附力将引起不可逆的下降,而不能供层析应用。

三、氧化铝层析操作

1.操作基本与硅胶吸附层析相同

2. 氧化铝的用量――一般采用样品量的20~50倍,根据被分离化合物的性质而定。遇到碳氢化合物如萜烯、倍半萜烯…等,氧化铝对这些化合物的吸附力较弱,层析时氧化铝用量略增,为样品量的100~200倍,

3.层析洗脱用的溶剂

a. 洗脱能力――与溶剂极性有关。极性溶剂的洗脱能力较非极性溶剂大,所以逐步增加溶剂的极性,可使吸附在氧化铝柱上的不同化合物逐个洗脱,达到分离的目的。

表6-4 常用层析洗脱用溶剂次序与介电常数关系

更换溶剂时,为了逐步提高溶剂的洗脱能力,常用混合溶剂作为过渡,开始时逐渐缓慢地增加较大极性溶剂的比例(自0~10%);以后每次递增5~10%,使较大极性溶剂比例自10%递增到50%;然后再更换较大极性溶剂。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薄层层析资料的判断,及初步层析结果的分析。

b. 层析用溶剂的处理:

①.除去溶剂中某些极性较大的杂质(如氯仿中的乙醉);

②.除去溶剂中某些不挥发物质,以免污染洗脱流份;

③.并应注意溶剂中含水量。

4.氧化铝的再生’

a. 层析后,除去氧化铝柱上端含聚合物及带有深颜色的氧化铝;

b. 用甲醇、稀醋酸、氢氧化钠溶液及水洗涤,再经高温活化后,可重复使用;

c. 为了使吸附在氧化铝表面的有机物分解,高温活化时间可适当延长。

活化后,氧化铝的颜色比使用后的稍淡。一般来说,氧化铝可重复使用多次,随

层析过程中有机物污染的程度而定。

四、氧化铝层析过程中引起的一些副反应

氧化铝层析时引起的一些副反应,例如某些化合物层析时引起的异构化、氧化、皂化、水合,以及脱氯化氢形成双键等反应,已有一些报道。进行层析时应加以注意。

1.溶剂洗脱法——洋艾中内酯成分的分离

第三章聚酰胺层析

■聚酰胺(Polyamide)――是由酰胺聚合而成的一类高分子物质,商品名:锦纶、尼龙。

■聚酰胺层析用途――分离极性和非极性物质的广泛的层析方法,如黄酮体、酚类、醌类、有机酸、生物碱、萜类、甾体、甙类、糖类、氨基酸衍生物、核苷类等。尤其是对黄酮体、酚类、醌类等物质的分离,远比其他方法优越。

■特点:对黄酮体等物质的层析是可逆的,分离效果高,可使性质极相近的类似物得到分离;其柱层析的样品容量大(吸附剂用量为样品量的10~20倍),适于制备分离。

一、聚酰胺的性质

■层析用聚酰胺的种类:

常用锦纶6(聚己内酰胺)、锦纶66(聚己二酰己二胺),其亲水、亲脂性能较好。既可分离水溶性物质,又可分离脂溶性物质。

■聚酰胺的溶解性和稳定性:

锦纶6和锦纶66可溶于浓盐酸、甲酸;微溶于乙酸、苯酚等溶剂;不溶于水、甲醇、乙醇、丙酮、乙醚、氯仿、苯等常用有机济剂。对碱较稳定,对酸的稳定性较差(特别是无机酸),温度高时更敏感。

■分子量的大小对聚酰胺的理化性质及层析性能的影响:

锦纶6和锦纶66的分子量在16,000—20,000较好。其熔点在200℃以上。分子量太小的聚酰胺,在常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较大,而且不太稳定,在处理过程中易被酸、碱破坏;在层析过程中易溶于洗脱剂而污染分离样品。分子量太大的聚酰胺,亲水性及可塑性较差,亦不适用。

二、基本原理

(一) 吸附层析

一般认为聚酰胺层析是吸附层析。由于聚酰胺分子内有很多酰胺键,可与酚类、酸类、醌类、硝基化合物等形成氢键,因而对这些物质产生了吸附作用。

形式氢键的能力与溶剂有关,一般在水中形成氢键的能力最强,在有机溶剂中较弱,在碱性溶剂中最弱。各种化合物由于与聚酰胺形成氢键的能力不同,聚酰胺对它们的吸附力也不同。在含水溶剂系统中,大致有下列规律:

(1)形成氢键的基团(如:酚羟基、羧基、醌基、硝基等)越多,则吸附力越强。如:丁二酸>丁酸

(2)形成氢键的位置与吸附力有很大关系。对位、间位酚羟基使吸附力增大,邻位使吸附力减小。如:

(3)芳香核、共轭双键多者吸附力大,少者吸附力小。如:

(4)若形成分子内氢键,则使化合物的吸附力减小。如:

(二) “双重层析”

聚酰胺具有“双重层析”性能。因聚酰胺分子中既有非极性的脂肪链,又有极性酰胺基团。当用极性移动相(如含水溶剂系统)时,聚酰胺作为非极性固定相,其层析行径类似于反相分配层析。当用非极性移动相时,聚酰胺则作为极性固定相,其层析行径类似正相分配层析。

例:聚酰胺层析可以分离某些很难与聚酰胺形成氢键的物质——萜类、甾体、生

物碱等。如:黄酮体甙与甙元的分离(前者比后者极性大),若以含水溶剂(如:甲醇—水)作洗脱剂,黄酮体甙比其甙元先洗脱下来;而非极性溶剂(如:氯仿—甲醇)的洗脱结果恰巧相反——黄酮体甙元比其甙先洗脱下来。

三、聚酰胺层析的应用

1.分离黄酮体及某些酚类物质――聚酰胺层析是最有效的方法,可将植物粗提物中的黄酮体与非黄酮体、黄酮体甙元与甙分开。若采用含水溶剂系统(如:乙醇-水),非黄酮体水溶性成分及少数黄酮体甙可用水冲洗下来。大多数黄酮体甙在10~30%乙醇液中洗脱下来,而甙元则在50一96%乙醇液中才能冲洗下来(见实例1)。黄酮体甙元的混合物用非极性溶剂系统分离较好。

2. 除去植物粗提取物中的鞣质――聚酰胺对鞣质的吸附特别强,高分子鞣质对聚酰胺的吸附是不可逆的。

■聚酰胺层析的溶剂系统

(1).含水溶剂系统适用于各种甙类、糖类、有机酸等水溶性成分的分离,以及黄酮体甙与甙元、黄酮体与水溶性脂肪族成分(如糖类、脂肪族有机酸)等的分离。在含

值升高,洗脱能力增加。

水溶剂系统中增加有机溶剂的比例,可使R

f

(2) 非极性溶剂系统。非极性溶剂系统则用于萜类、甾体、黄酮体甙元、酚类、

醌类等极性不太高的化合物的分离。在该溶剂系统中增加极性溶剂的比例,可使R

f 值升高,洗脱能力增加。

若在各种溶剂系统中加入少量酸或碱,可克服层析中的“拖尾”现象,并使色带集中。

表3-1聚酰胺薄膜层析常用溶剂系统

四、酰胺层析实验技术

1.聚酰胺粉的处理

■锦纶中通常有两种杂质:一种是锦纶的聚合原料单体及其小分子聚合物。另一种是蜡质(锦纶丝在制成后,表面曾涂过一层蜡)。这些杂质必须除去,否则原料单体及其小分子聚合物可与酚类物质形成复合物。蜡质能被醇液洗脱下来,与分离之物质混在一起难以除去。

■除去单体及小分子聚合物的方法:

(1) a. 除单体及小分子聚合物------二甲基甲酰胺(DMF)或二甲基甲酰胺-醋酸-水-乙醇(5:10:30:20)混合液洗涤。

b. 除去蜡质------用甲醇-二氯乙烷(1:1)混合液洗涤。

(2) 依次用90~95%乙醇、5%NaOH、10%醋酸洗涤:

取制得的聚酰胺粉以90~95%乙醇浸泡,不断搅拌,除去气泡后装入层析柱中。用3~4倍体积的90~95%乙醇洗涤:洗至洗液透明并在蒸干后无残渣(或极少残渣)。再依次用2~2.5倍体积的5%NaOH水溶液、1倍体积的蒸馏水、2~2.5倍体积的10%醋酸水溶液洗涤,最后用蒸馏水洗至中性,备用。

2.柱层析操作

(1)装柱:

a. 用含水溶剂系统层析,常以水装柱--------层析管内先加少量蒸馏水,再以玻璃纤维塞住底部。并除去玻璃纤维中的气泡。处理过的聚酰胺粉以蒸馏水浸泡l小时左右,不断搅拌除去气泡。倒入柱中,让其自然沉降,装至所需体积,备用。一般在上节所述锦纶的处理中柱已装好,不必再装。

b. 用非极性溶剂系统层析时,常以溶剂组份中极性低的组份装柱。若以氯仿装

柱,因其比重较大使聚酰胺粉浮在上面。加样时应将柱底端的氯仿层放出,并立即加样,加样后顶端以棉花塞紧。洗脱过程中,需关柱暂停时,应将顶端的多余氯仿液放出,否则,聚酰胺会浮起而搅乱层带。

(2) 加样:聚酰胺的样品容量较大。一般每100毫升聚酰胺粉可上样1.5~2.5克。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当欲分离之成分在样品中的相对含量较低,且易吸附于柱上,而其他成分不易吸附时,则可将上柱量增大。使大部分成分很快从柱上流下,而欲分离之成分经适当洗脱即可得到;当欲分离之成分不易被吸附且不易吸附之成分不只一个,则样品上柱量必须大大减少。

若利用聚酰胺除去鞣质,样品上柱量可大大增加。通常观察鞣质在柱上形成橙红色色带的移动,当样品加至该色带移至柱的近底端时,停止加样。

样品常用洗脱剂溶解。浓度在20~30%。不溶样品可用甲醇、乙醇、丙酮、乙醚等易挥发溶剂溶解。拌入干粉中,拌匀后将溶剂减压蒸去,以洗脱剂浸泡装入柱中。

(3) 洗脱:

①溶剂体系:

a. 含水溶剂――水,由稀至浓的乙醇液(10%、30%、50%、70%、95%)依次洗脱;

b. 非极性溶剂――氯仿,氯仿-甲醇(19:1,10:1,5:1,2:1,l;1),甲醇依次洗脱。若仍有物质未洗脱下来,可采用3.5%氨水洗脱。

c. 若用锦纶分离芳香硝基化合物或DNP-氨基酸。因其对锦纶的吸附很牢,上述洗脱剂很难洗脱,可用DMF-HOAc-H

O-EtOH(5;l0:30:20)混合液洗脱。

2

②洗脱剂的更换

一般根据洗脱液的颜色,当颜色变为很淡时更换下一种溶剂。以适当体积分瓶收集,分瓶浓缩。各瓶浓缩液以聚酰胺薄膜层析检查其成分,成分相同者合并。

实验一薄层层析板的制备

实验一薄层层析板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制备薄层层析板,使叶绿素在层析板上分离显色。 二、实验原理 薄层层析,常用 TLC(Chromatography)表示,又称薄层色谱,属于液-固吸附色谱。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量、快速而简单的色谱法,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一方面适用于小量样品(几到几十微克,甚至0.01 μ g )的分离;另一方面若在制作薄层板时,把吸附层加厚,将样品点成一条线,则可分离多达 500mg 的样品。因此又可用来精制样品。故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在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资。 薄层吸附色谱的吸附剂最常用的是氧化铝、硅胶、硅藻土、聚酰胺和纤维素。其颗粒大小,一般要求直径为10~40μm。硅胶是无定形多孔性物质,略具酸性,适用于酸性物质的分离和分析。薄层色谱用的硅胶分为:“硅胶H ”—不含粘合剂;“硅胶G ”—含煅石膏粘合剂;“硅胶HF 254 ”—含荧光物质,可用于波长为 254nm 紫外光下观察荧光;“硅胶GF 254 ”—既含煅石膏又含荧光 剂等类型。粘合剂除上述的煅石膏(半水合硫酸钙: 2CaSO 4 · H 2 O )外,还 可用淀粉、羧甲基纤维素钠。 三、实验材料、器具 1、试剂硅胶、4‰的CMC溶液(羧甲基纤维素钠) 2、实验用具:药匙、研钵、载玻片、量筒、玻棒 四、实验步骤 1、载玻片要求平滑清洁,没有划痕,在使用前可用洗涤液或肥皂水洗涤,再用水冲洗干净。(干净的标准:水不是呈股流下,而是呈瀑布状态流下。) 2、与硅胶混合:CMC-Na溶液与硅胶的比例为3:1(3ml:1g)。取CMC-Na溶液倒入研钵中,然后加入硅胶,在研钵中研磨,按一个方向研磨,自下而上,然后自上而下,以赶尽气泡为佳。 3、铺板:将载玻片置于平台上,用药匙舀取糊状硅胶,均匀地铺在载玻片表面。铺板时,可以顺着板中间倒,也可以顺着某个边缘倒,也可以用玻璃棒引着溶液平铺在玻璃板上,倒时也要注意不要引入小气泡。尤其是载板的四个角,容易高出玻璃板其他部位,所以要格外注意。后轻颠几下薄层板即可。颠好的板,表面看上去要光滑平整,没有气孔。薄层板铺好后一定要放置在平的台面上,否则难保证板面硅胶的厚度均匀。(3g硅胶大约可铺7.5×2.5cm载玻片5-6块) 4、晾干:置水平台上于室温下晾干。 5、活化:将晾干的板子在105℃烘箱中干燥30min,然后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备用。活化硅胶有利于提高硅胶的吸附性能,同时排除硅胶内部已吸收的水分及其他气体。通过活化硅胶,主要改变了硅胶内部的微孔结构,使其孔径的大小及

如何建立薄层色谱法测定有关物质的方法

如何建立薄层色谱法测定有关物质的方法 谢沐风 (上海市药品检验所上海200233) 摘要本文就如何建立TLC法测定有关物质的方法进行论述,系统地阐述了薄层色谱法各条件确定的原理,并列举了质量标准制订中存在的某些问题。 关键词薄层色谱法(TLC法)有关物质方法建立 有关物质是研究药品中除主成分以外的杂质,它可能是原料药合成过程中带入的原料、中间体、试剂、降解物、副产物、聚合体、异构体以及不同晶型、旋光异构的物质,也可能是制剂过程中产生的降解物,或是在贮藏、运输、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降解物等[1]。这些杂质的存在直接反映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故要对其进行研究,特别是在药品申报的质量研究资料中需建立其检测方法,并根据生产、稳定性考核等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在质量标准中制订该检查项,规定其限度。目前,有关物质的常用测定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和薄层色谱法(TLC法)。 TLC的特点是快速、简便,尤其是对无紫外吸收的杂质测定,更具有其应用价值。如能将TLC法与HPLC法有机地结合、或彼此间进行比对研究,便可得到更多、更为准确的有关杂质信息,做到两方法间的相辅相成,相益得彰!本文将着重讨论如何建立薄层色谱法测定有关物质的方法。 1.测定方法类型 常用的方法有杂质对照品法(适用于已知杂质)和自身(稀释)对照法(适用于一般杂质检查,杂质成分少且尚不能取得杂质对照品)。目前国内由于难以获得杂质对照品、故一般均采用自身对照法。 2.展开剂的确定(即专属性试验) 专属性的研究是提供被分析物在杂质和辅料存在时能被区分的证明,该点是色谱条件建立的关键。通常采用在被分析物的对照品或精制品中加入一定量的杂质或辅料,证明色谱条件可将各杂质与被分析物分离[1]。这里的关键是:将多少量的杂质加入到多少量的主成分中。正确的作法是将1%(w/w)浓度量的各杂质加入到100%浓度的主成分中,配制这样的溶液来

实验一 薄层板的制备

实验一 薄层板的制备、活度测定及应用 1. 目的要求 1.1 掌握薄层板的制备及薄层层析的操作方法 1.2 掌握吸附剂活度测定的原理及方法 1.3应用薄层层析法检测以中草药化学成分 2.实验原理 2.1薄层层析是一种微量、快速的层析方法。它不仅可以用于纯物质的鉴定,也可用于混合物的分离、提纯及含量的测定。还可以通过薄层层析来摸索和确定柱层析时的洗脱条件。根据分离的原理不同,薄层层析可以分为两类:用吸附剂铺成的薄层所进行的层析为吸附薄层层析;用纤维素粉、硅胶、硅藻土为支持剂铺成的薄层,属于分配薄层层析。薄层层析中以吸附簿层为多用,吸附薄层中常用的吸附剂为氧化销和硅胶。 2.2 吸附簿层主要是利用吸附剂对样品中各成分吸附能力不同,及展开剂对它们的解吸附能力的小同,使各成分达到分离。吸附作用主要由于物体表面作用力、氢键、络合、静电引力、范德华力等产生。吸附强度决定于吸附剂的吸附能力,还受被吸附成分的性质影响,更与展开剂的性质有关。 2.3分配簿层层析的原理是,用极性溶剂吸附在同体支持剂上所形成的混合物,铺成簿层(或装柱),然后活化、点样(或上样),再用极性较弱的展开剂(或洗脱剂)进行展开。在展开过程中,各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作连续不断的分配。由于各成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因而可以达到相互分离的目的。 2. 4由于化合物的极性不同,吸附能力不相同,在展开剂上移动,进行不同程度的解析,根据原点至主斑点中心及展开剂前沿的距离,计算比移值(R f ): f R =溶质的最高浓度中心至原点中心的距离溶剂前沿至原点中心的距离 化合物的吸附能力与它们的极性成正比,具有较大极性的化合物吸附较强,因此R f 值较小。在给定的条件下(吸附剂、展开剂、板层厚度等),化合物移动的距离和展开剂移动的距离之比是一定的,即R f 值是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其大小只与化合物本身的结构有关,因此可以根据R f 值鉴别化合物 2.5薄层层析可适用小量样品(几到几十微克甚至0.01g μ)的分离:也可用于多达500mg 样品的分离,是近代有机化学中用于定性、定量的一种重要手段。特别适用于那些挥发性小的化合物,以及在高温下易发生化学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质。

薄层色谱 的详细步骤

. 薄层色谱分析步骤详解 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简写TLC)是一种物理化学的分离技术,常用于药物的分离与分析。现对此方法的分析步骤及留意事项提点建议。 完成TLC分析通常需经制板、点样、展开、检出4步操纵。 ⑴制板 在一平面支持物(通常为玻璃)上,均匀地涂制硅胶、氧化铝或其他吸附剂薄层、样品的分离、检测就在此薄层色谱板上进行。 一般选用适当规格的表面光滑平整的玻璃板。常用的薄层板规格有:10cm×20cm、5cm×20cm、20cm×20cm等。称取适量硅胶,加进0.2%~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CMC-Na),充分搅拌均匀,进行制板。一般来说10cm×20cm的玻璃板,3~5g硅胶/块;硅胶与羧甲基纤维素钠的比例一般为1:2~1:4。制好的玻璃板放于水平台上,留意防尘。在空气中自然干燥后,置1l0℃烘箱中烘0.5~lh,取出,放凉,并将其放于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薄层板应无花斑、水印,方可备用。 ⑵点样 用微量进样器进行点样。点样前,先用铅笔在层析上距末端lcm 处轻轻画一横线,然后用毛细管吸取样液在横线上轻轻点样,假如要重新点样,一定要等前一次点样残余的溶剂挥发后再点样,以免点样斑点过大。一般斑点直径大于2mm,不宜超过5mm.底线距基线1~2.5cm,点间间隔为lcm左右,样点与玻璃边沿间隔至少lcm,为防止边沿效应,可将薄层板两边刮往1~2cm,再进行点样。 ⑶展开 将点了样的薄层板放在盛在有展开剂的展开槽中,由于毛细管作用,展开溶剂在薄层板上缓慢前进,前进至一定间隔后,取出薄层板,样品组分固移动速度不同而彼此分离。 ①展开室应预饱和。为达到饱和效果,可在室中加进足够量的展开剂;或者在壁上贴两条与室一样高、 宽的滤纸条,一端浸进展开剂中,密封室顶的盖。 ②展开剂一般为两种以上互溶的有机溶剂,并且临用时新配为宜。 ③薄层板点样后,应待溶剂挥发完,再放人展开室中展开。 ④展开应密闭,展距一般为8~15cm。薄层板放进展开室时,展开剂不能没过样点。一般情况下,展开剂浸进薄层下真个高度不宜超过0.5cm。 ⑤展开剂每次展开后,都需要更换,不能重复使用。 ⑥展开后的薄层板用适当的方法,使溶剂挥发完全,然后进行检视。 ⑦Rf值一般控制在0.3~0.8,当Rf值很大或很小时,应适当改变活动相的比例。 ⑷斑点的检出 展开后的薄层板经过干燥后,常用紫外光灯照射或用显色剂显色检出斑点。对于无色组分,在用显色剂时,显色剂喷洒要均匀,量要适度。紫外光灯的功率越大,暗室越暗,检出效果就越好。 展开分离后,化合物在薄层板上的位置用比移值(Rf值)来表示。化合物斑点中心至原点的间隔与溶剂前沿至原点的间隔的比值就是该化合物的Rf值。 ;.

实验十一 色素的分离(层析法)

实验十一色素的分离(层析法) 一、目的要求 1.进一步了解绿叶中色素的组成及各色素的颜色和性质。 2.学会用层析法分离色素的操作技术,了解层析分析的有关知识。 二、实验原理 层析分离技术是一种物理分离方法,按分离原理的不同,层析法可分为吸附层析、分配层析、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等数种方法。按操作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柱型、薄层和纸型。在本实验中采用柱吸附层析法分离叶色素,由于叶色素中各色素被吸附剂吸附的程度不同以及它们被溶剂溶解的能力不同,所以在层析柱中向下移动的距离不同而得以分离。 用适当的溶剂如石油醚、甲醇、丙酮、苯等,可将绿叶中的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叶黄素)提取出来,提取液通过吸附柱将其中的各种色素分开,吸附柱常用蔗糖、碳酸钙、氧化铝等吸附剂制成。 三、实验器材 抽滤瓶、研钵、带托玻璃棒、层析柱(20㎝×1㎝)、分液漏斗、烧杯,具塞试管。 40 ℃烘干的菠菜叶、脱脂棉 四、实验试剂 1.石油醚 2.甲醇 3.苯 4.无水硫酸钠 5.细粉状蔗糖 6.无水碳酸钙 7.氧化铝 8.海砂 五、操作步骤 1.取烘干的菠菜叶1 g置于研钵中,加少许海砂研碎。浸入含有22.5 mL 的石油醚、2.5 mL苯和7.5 mL甲醇的混合溶剂中,放置约1 h。 2.将上述溶液置于分液漏斗中,加5 mL水轻轻上下颠倒数次,静置后弃去水层(其中溶有甲醇),应避免剧烈振荡,否则发生乳化现象。将剩余的液体通过装有无水硫酸钠(5 g)的漏斗过滤除去水分,即得到色素提取液(必要时可在通风橱中小心浓缩)。提取液于干燥的试管中保存,并用塞子将试管塞紧。 3.取层析柱1支(也可用25 mL酸式滴定管代替),在下端塞上一块脱脂棉,将约2 g细粉状氧化铝装入柱中,每装少许就用带托的玻璃棒压紧,尤其四周要与柱壁紧密相接,不得留有空隙。装到3 cm高为止。用同样的方法装入约2.5 g 细粉状碳酸钙,高度为5 cm,然后再用同样的方法将约3.5 g的细蔗糖粉末装入柱内,高度为7 cm。最后在蔗糖上面再放一块脱脂棉,将准备好的吸附柱装在抽滤瓶上(见图实-3)。

薄层色谱TLC(点板)的基本原理

薄层色谱(点板)的基本原理 ★★ 薄层色谱,或称薄层层析(thin—1ayer chromatography),是以涂布于支持板上的支持物作为固定相,以合适的溶剂为流动相,对混合样品进行分离、鉴定和定量的一种层析分离技术。这是一种快速分离诸如脂肪酸、类固醇、氨基酸、核苷酸、生物碱及其他多种物质的特别有效的层析方法,从50年代发展起来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一)基本原理 薄层层析是把支持物均匀涂布于支持板(常用玻璃板,也可用涤纶布等)上形成薄层,然后用相应的溶剂进行展开。薄层层析可根据作为固定相的支持物不同,分为薄层吸附层析(吸附剂)、薄层分配层析(纤维素)、薄层离子交换层析(离子交换剂)、薄层凝胶层析(分子筛凝胶)等。一般实验中应用较多的是以吸附剂为固定相的薄层吸附层析。 吸附是表面的一个重要性质。任何两个相都可以形成表面,吸附就是其中一个相的物质或溶解于其中的溶质在此表面上的密集现象。在固体与气体之间、固体与液体之间、吸附液体与气体之间的表面上,都可能发生吸附现象。

物质分子之所以能在固体表面停留,这是因为固体表面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和固体内部分子所受的吸引力不相等。在固体内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力是对称的,其力场互相抵消。而处于固体表面的分子所受的力是不对称的,向内的一面受到固体内部分子的作用力大,而表面层所受的作用力小,因而气体或溶质分子在运动中遇到固体表面时受到这种剩余力的影响,就会被吸引而停留下来。吸附过程是可逆的,被吸附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吸出来。在单位时间内被吸附于吸附剂的某一表面积上的分子和同一单位时间内离开此表面的分子之间可以建立动态平衡,称为吸附平衡。吸附层析过程就是不断地产生平衡与不平衡、吸附与解吸的动态平衡过程。 例如用硅胶和氧化铝作支持剂,其主要原理是吸附力与分配系数的不同,使混合物得以分离。当溶剂沿着吸附剂移动时,带着样品中的各组分一起移动,同时发生连续吸附与解吸作用以及反复分配作用。由于各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以及吸附剂对它们的吸附能力的差异,最终将混合物分离成一系列斑点。如作为标准的化合物在层析薄板上一起展开,则可以根据这些已知化合物的Rf值(后面介绍Rf值)对各斑点的组分进行鉴定,同时也可以进一步采用某些方法

薄层色谱操作注意事项

薄层色谱操作注意事项 影响薄层色谱分析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样品处理方法、薄层板制备技巧、点样方法、展开剂的遴选、温湿度的掌控等等很多方面,在这里对其操作要点作一下简单介绍: 1铺制薄层板:铺板用的匀浆不宜过稠或过稀:过稠,板容易出现拖动或停顿造成的层纹;过稀,水蒸发后,板表面较粗糙。匀浆配比一般是硅胶G:水=1:2~3,硅胶G: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1:2。研磨匀浆的时间,根据经验来定,与空气湿度有关,一般通过拿起研棒时匀浆下滴的情况来判断,越稠越难下滴。匀浆的稀稠除影响板的平滑外,也影响板涂层的厚度,进一步影响上样量。涂层薄,点样易过载;涂层厚,显色不那么明显。通常,板的质量对薄层鉴别的影响不是很大,影响最大的是展开剂的配制和展开系统的饱和。 2点样:尽量用小的点样管。如果有足够的耐性,最好只用1微升的点样管。这样,点的斑点较小,展开的色谱图分离度好,颜色分明。样品溶液的含水量越小越好,样品溶液含水量大,点样斑点扩散大。样品溶液的溶剂一般是无水乙醇、甲醇、氯仿、乙酸乙酯。点好样的薄层板用电吹风的热风吹干或放入干燥器里晾干。 薄层色谱用于定量时,点样是最主要的误差来源。 供试液的溶剂均有不同程度的洗脱力,所以在点样的同时,样品在原点就可是成环形展开,原点直径的扩散促进了这种展开,Kaiser称之为“上样环形色谱效应”。如果样品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很大,原点将变成空心环。这种效应对随后的先行展开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供试液的溶剂在原点的残留,也会改变展开的选择性,特别是供试液的溶剂与展开剂的极性相差较大时更明显。再者,亲水性溶剂残留在原点吸收大气中的水分(特别在高湿度环境)对色谱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因此点样时的同步干燥或继后干燥以除去原点残存的溶剂是需要的。但应尽可能避免高温加热,如用吹风筒加热,样品变为固态后,部分或全部强烈的吸附在吸附剂的颗粒上,而促进了硅胶的有催化作用的活性表面故态化学反应,导致样品的变性(尤其热不稳定物质),至少移动相在展开时对这部分样品的溶解速度比移动速度慢得多而形成拖尾(斑点拖尾的原因之一)。

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掌握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有机物分离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有机混合物中各组分对吸附剂的吸附能力不同,当展开剂流经吸附剂时,有机物各组分会发生无数次吸附和解吸过程,吸附力弱的组分随流动相迅速向前,而吸附力弱的组分则滞后,由于各组分不同的移动速度而使得她们得以分离。物质被分离后在图谱上的位置,常用比移值R f表示。 R f 原点至层析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至溶剂前沿的距离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 5.0cm×15.0cm硅胶层析板两块,卧式层析槽一个,点样用毛细管。 四、物理常数 五、仪器装置图

“浸有层析板的层析槽”图 1-层析缸,2-薄层板,3-展开剂饱和蒸汽,4-层析液 六、实验步骤 (1)薄层板的制备: 称取2~5g层析用硅胶,加适量水调成糊状,等石膏开始固化时,再加少许水,调成匀浆,平均摊在两块5.0×15cm的层析玻璃板上,再轻敲使其涂布均匀。(老师代做!)固化后,经105℃烘烤活化0.5h,贮于干燥器内备用。 (2)点样。 在层析板下端2.0cm处,(用铅笔轻化一起始线,并在点样出用铅笔作一记号为原点。)取毛细管,分别蘸取偶氮苯、偶氮苯与苏丹红混合液,点于原点上(注意点样用的毛细管不能混用,毛细管不能将薄层板表面弄破,样品斑点直径在1~2mm为宜!斑点间距为1cm) (3)定位及定性分析 用铅笔将各斑点框出,并找出斑点中心,用小尺量出各斑点到原点的距离和溶剂前沿到起始线的距离,然后计算各样品的比移值并定性确定混合物中各物质名称。

实验注意事项 1、铺板时一定要铺匀,特别是边、角部分,晾干时要放在平整的地方。 2、点样时点要细,直径不要大于2mm,间隔0.5cm以上,浓度不可过大,以免出现拖尾、混杂现象。 3、展开用的烧杯要洗净烘干,放入板之前,要先加展开剂,盖上表面皿,让烧杯内形成一定的蒸气压。点样的一端要浸入展开剂0.5cm 以上,但展开剂不可没过样品原点。当展开剂上升到距上端0.5-1cm 时要及时将板取出,用铅笔标示出展开剂前沿的位置。 讨论: 七、思考题

薄层层析方法与注意问题

薄层层析 薄层层析是将作为固定相的支持剂均匀地铺在支持板(一般是玻璃板)上,成为薄层,把样品点到薄层上,用适宜的溶剂展开,从而使样品各组分达到分离的层析技术。如果支持剂是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铝、聚酰胺等,则称之为薄层吸附层析;如果支持剂是纤维素、硅藻土等,层析时的主要依据是分配系数的不同,则称之为薄层分配层析;同理,如果支持剂是离子交换剂,则称为薄层离子交换层析;薄层若由凝胶过滤剂制成,则称为薄层凝胶层析。 薄层层析的操作与纸层析相似,但比纸层析速度快,一般仅需15-30min,分辨力比纸层析高10-100倍,它既能分离0.01μg的微量样品,又能分离500mg 基至更多的样品作制备用。薄层的制备可规格化,样品滴加后可立即展开,不受温度影响。其缺点是Rf值的重现性比纸层析差,对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分离效果不大理想。 一、支持剂的选择与处理 薄层层析的支持剂种类很多。使用时应根据欲分离物质的种类进行选择。 支持剂颗粒大小要适当。颗粒大,展开速度快。但颗粒过大时,分离效果不好;而颗粒过小,则展开速度太慢,容易出现拖尾现象。一般有机类支持剂如纤维素粉的颗料为70-140目(直径0.1-0.2mm),薄层厚度为1-2mm;无机类支持剂如氧化铝、硅胶等的颗粒一般为150-300目,薄层厚度为0.25-1mm。 在薄层层析中,使用较多的是硅胶、氧化铝等吸附剂,其处理方法同吸附柱层析。同样,用离子交换剂,凝胶过滤剂等为支持剂时,支持剂均要按柱层析处理填料的相应方法处理。 二、薄层板的制作 支持板要表面平整、光滑,用前应洗净、干燥。 常用的薄层板有硬板(湿板)与软板(干板)之分。在支持剂中加入粘合剂(锻石膏、淀粉、羧甲基纤维素钠盐等),调成糊状物所制成的薄层板为硬板,用粉状支持剂直接制成的薄层板为软板。硬板粘牢在支持板上,调成糊状物喷显色剂时不会冲散,可以直立展开,而软板只能接近水平展开。

柱层析分离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柱层析分离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一: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 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二:关于柱子的尺寸 应该是粗长的最好。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0.2~0.4,杂质相差0.1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200毫克的样品,用2cm ×20cm的柱子);如果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径,比如用3cm的,也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

薄层层析的原理与操作

薄层层析的原理与操作 薄层色谱,或称薄层层析(thin-layer chromatography),是以涂布于支持板上的支持物作为固定相,以合适的溶剂为流动相,对混合样品进行分离、鉴定和定量的一种层析分离技术。这是一种快速分离诸如脂肪酸、类固醇、氨基酸、核苷酸、生物碱及其他多种物质的特别有效的层析方法,从50年代发展起来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一、基本原理 薄层层析是把支持物均匀涂布于支持板(常用玻璃板,也可用涤纶布等)上形成薄层,然后用相应的溶剂进行展开。薄层层析可根据作为固定相的支持物不同,分为薄层吸附层析(吸附剂)、薄层分配层析(纤维素)、薄层离子交换层析(离子交换剂)、薄层凝胶层析(分子筛凝胶)等。一般实验中应用较多的是以吸附剂为固定相的薄层吸附层析。 吸附是表面的一个重要性质。任何两个相都可以形成表面,吸附就是其中一个相的物质或溶解于其中的溶质在此表面上的密集现象。在固体与气体之间、固体与液体之间、吸附液体与气体之间的表面上,都可能发生吸附现象。 物质分子之所以能在固体表面停留,这是因为固体表面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和固体内部分子所受的吸引力不相等。在固体内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力是对称的,其力场互相抵消。而处于固体表面的分子所受的力是不对称的,向内的一面受到固体内部分子的作用力大,而表面层所受的作用力小,因而气体或溶质分子在运动中遇到固体表面时受到这种剩余力的影响,就会被吸引而停留下来。吸附过程是可逆的,被吸附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吸出来。在单位时间内被吸附于吸附剂的某一表面积上的分子和同一单位时间内离开此表面的分子之间可以建立动态平衡,称为吸附平衡。吸附层析过程就是不断地产生平衡与不平衡、吸附与解吸的动态平衡过程。 例如用硅胶和氧化铝作支持剂,其主要原理是吸附力与分配系数的不同,使混合物得以分离。当溶剂沿着吸附剂移动时,带着样品中的各组分一起移动,同时发生连续吸附与解吸作用以及反复分配作用。由于各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以及吸附剂对它们的吸附能力的差异,最终将混合物分离成一系列斑点。如作为标准的化合物在层析薄板上一起展开,则可以根据这些已知化合物的Rf值(后面介绍Rf值)对各斑点的组分进行鉴定,同时也可以进一步采用某些方法加以定量。 薄层层析有许多优点:它保持了操作方便、设备简单、显色容易等特点,同时展开速率快,一般仅需15~20分钟;混合物易分离,分辨力一般比以往的纸层析高10~100倍,它既适用于只有0.01μg的样品分离,又能分离大于500mg的样品作制备用,而且还可以使用如浓硫酸、浓盐酸之类的腐蚀性显色剂。薄层层析的缺点是对生物高分子的分离效果不甚理想。 二、固定相支持剂的选择和处理 在薄层层析时,对支持剂的选择主要考虑两方面:一是支持剂的性质与适用范围;二是支持剂的颗粒大小。一般来说,所选吸附剂应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和足够的吸附能力,它对欲分离的不同物质应有不同的吸附能力,即有足够的分辨力;所选吸附剂与溶剂及样品组分不会发生化学反应。吸附力的强弱规律可概括如下:吸附力与两相间界面张力的降低成正比,某物质溶液中被吸附的程度与其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成反比。极性吸附剂易吸附极性物质,非极性吸附剂易吸附非极性物质。同族化合物的吸附程度有一定的变化方向,例如,同系物极性递减,而被非极性表面吸附的能力将递增。

薄层层析板

薄膜层析是用作分离和辨识化学物质的层析分析方法中最具多样性 的方法之一。这是一个简单,快速且有效的分离工具,用作量化或质 量分析。身为全球市场的领导者,默克提供您值得信赖的TLC 产品, 并拥有广泛的化学性质,尺寸和背景物质可以符合所有您应用的需 要。我们的薄膜板结合了机械性和表面同相性,呈现了不被干扰的分离效能。供自动化使用的HPTLC 设立了质量控管中可信赖且快速分析的标准。我们持续增加新的具创新性的产品以符合今日TLC 应用的需求。为您的分离工作选择最好的TLC 板,进一步了解默克TLC 板如何能让您的实验结果比从前更值得信赖。 高效硅胶薄层层析板(HPTLC) TLC平板自制备用鬆散吸收剂 超薄单石型硅平板(UTLC) 制备级层析片(PLC) CN-, Diol-, NH2- 修饰硅平板(TLC和HPTLC) 氧化铝薄层板(TLC) 混合层平板(TLC) 纤维素层析板(TLC and HPTLC) Concentrating Zone Plates (TLC, HPTLC和PLC) HPTLC特纯度平板 Multiformat Plates (TLC和HPTLC) GLP平板(TLC和HPTLC) 配套产品 流动相 经典硅胶薄层层析板(TLC) RP修饰硅平板(TLC和HPTLC) 胜肽分析平板 LiChrospher? 球状颗粒HPTLC平板 高效硅胶薄层层析板(HPTLC) These HPTLC plates deliver fast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omplex samples for manual or automated use. Merck’s HPTLC silica plates wor k three times faster than conventional TLC plates –and they’re more sensitive. This makes our HPTLC plates perfect for advanced separations. HPTLC and TLC plates use the same type of silica gel 60. But in HPTLC particle sizes range between 4-8 μm, and the mean particle size measures 5-6 μm. This yields a smoother surface and a higher separation power than conventional TLC plates. Highly compact sample bands (thanks to lower band diffusion) and an thin 200 μm layer translate into greatly enhanced sensitivity. 目录编号产品 105547 HPTLC silica gel 60 ( 高效硅胶层析板) 25 Aluminium sheets 20 x 20 cm 105631 HPTLC Silica gel 60 ( 硅胶薄层层析板) 25 Glass plates 10 x 10 cm 105641 HPTLC Silica gel 60 ( 高效硅胶层析板) 50 Glass plates 20 x 10 cm 105633 HPTLC Silica gel 60 ( 高效硅胶层析板) 100 Glass plates 10 x 10 cm 105556 HPTLC Silica gel 60 F254 ( 高效硅胶薄层层析板) 20 Aluminium sheets 5 x 7.5 cm

薄层层析及纸层析常用显色剂配制及显色方法

薄层层析及纸层析常用显色剂配制及显色方法 通用试剂 (1) 重络酸钾-硫酸:检查一般有机物. 喷洒剂:5克重络酸钾溶于100毫升40%硫酸中. 薄层检查:喷洒后加热到150℃至班点出现 (2) 荧光素-溴:检查不饱和化合物 喷洒剂:0.1克荧光素溶于100毫升乙醇中 溴试剂:5%的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喷洒后处理:喷洒荧光素溶液后,放置存有溴溶液的缸内,可于紫外线分析灯下检查荧光,荧光素与溴化和成曙红(Eosin)(无萤光),而不饱和化合物则成溴加成物,保留了原有荧光;若点样较多,则呈黄色斑点,底板呈红色. (3) 碘:检查一般有机物. 方法:a 层析谱放密闭缸内或瓷盘内,缸内预先放有碘结晶少许,大部分有机 化合物呈棕色斑点。 B 层析谱放碘蒸气中5分钟(或喷5%碘的氯仿溶液)取出置空气中待过量的碘 蒸气全部挥发后,喷1%淀粉的水溶液,斑点转成蓝色。 (4)硫酸:通用 喷洒剂:5%的浓硫酸乙醇溶液,或15%浓硫酸正丁醇溶液,或浓硫酸-醋酸(1: 1) 喷洒后处理:空气中干燥15分钟,再热至110℃直至出现颜色或荧光。 (5)硝酸银-氢氧化铵(Tollen-Zaffaroni)试剂:检查还原性物质。 溶液I : 0.1%N硝酸银; 溶液II: 5N氢氧化铵 喷洒剂: I和II以1:5混合(临用前混合) 喷洒后处理: 105℃加热5~10分钟,至深黑色斑点出现. (6)磷钼酸或磷钨酸,硅钨酸:检查还原性物质,类脂体,生物碱,甾体 喷洒剂: 5~10%磷钼酸或磷钨酸或硅钨酸乙醇溶液 喷洒后处理: 120℃加热至斑点出现. 沉淀试剂: 1克硅钨酸溶于20毫升水中,加10%盐酸至强碱性. 生物碱 (7)硫酸??=硫酸:检查生物碱及含碘化合物 喷洒剂: 0.1克硫酸?混悬于4毫升水中,加入1克三氯醋酸,加热至沸,逐滴加入 浓硫酸至澄清. 喷洒后处理: 110℃加热数分钟至斑点出现. (8)碘化铋钾(Dragendorff)试剂:检查生物碱及其他含氟化合物. 溶液I: 0.85克次硝酸铋溶于10毫升冰醋酸40毫升水中 溶剂II: 8克碘化钾溶于20毫升水中. 制备液I+II,等体积混合.可用于棕色瓶中保存较长时间,一般制备液可作沉淀试剂 用. 喷洒液: 制备液1毫升与2毫升醋酸,10毫升水混合即得 (9).碘化汞钾(Mayer)试剂: 检查生物碱. 制备液: 13.55克氯化汞和49.8克碘化钾各溶于20毫升水中,等体积混合并用水 稀释至1000毫升.

层析分离技术.

F t V R R ?=m s m s V V K q q k =='b u 色层分离技术 色层分离:是一组相关技术的总称,也称为色谱分离或层析分离。 按固定相的基质(载体)类型分类: 层析:载体一般为软基质的凝胶,常用的有纤维素、琼脂糖、交联葡聚糖、交联琼脂糖、聚丙烯酰胺凝胶等,只适合在低压下操作。 色谱:载体一般为高强度的经过表面该性的硅胶、聚甲基丙烯酸或聚苯乙烯材料,适合在高压下使用。也有人将层析称为色谱。 用途:用在产品的精制阶段,目标是获得合乎使用要求的产品。 层析:一般用于生物大分子或酶的批量纯化。 高压液相色谱: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物质的分离纯化。 色层分离过程包含两部分: ●固定相:载体或载体+功能基团 ●流动相(洗脱液):缓冲液或有机溶剂 对于高压液相色谱和低压层析,操作模式有很大区别。 液相色谱的基本原理和参数 ●保留时间(t R )和保留体积(V R ) 从进样开始到后来出现样品的浓度极大值所需的时间为保留时间,用t R 表示。在这段时间内冲洗剂(流动相)流过的体积为保留体积,用V R 表示。 理论塔板数的计算公式为:2)(σR t N = 容量因子k ' 和平衡常数K 某物质的k '定义为在分配平衡时该物质在两相中绝对量之比。而平衡常数K 为平衡时,物质在两相的浓度比:)()('m s q q k 物质在流动相的量物质在固定相的量= ) /)/(m m s s V q V q K 物质在流动相的浓度(物质在固定相的浓度= Vs 和Vm 分别为柱内固定相和流动相所占的体积。于是有 溶质在固定相停留的时间分数= ' 1'k k q q q m s s +=+ 溶质在流动相停留的时间分数'11k q q q m s m +=+= 在柱内溶质只有转移到流动相时才能沿柱的方向向前移动,所以对于一个在柱内有保留的溶质,其谱带移动速度( )总是小于流动相的移动速度( ),而等于流动相的移动速度与该谱带对应的溶质在流动相停留的时间分数之积:)' 11(k u u m b += 而当柱长一定时,溶质谱带的移动速度和流动相的移动速度与它们通过柱子所花费的时间成反 比: R o R m b t t u u = )'1(0k t t R R += 当柱外死体积可忽略不计时,m R V V =0 s m m m R KV V k V V V +=+=' 0'0001'R R R R R R R t t t t t t t k =-=-= 柱效率: 塔板高度(H )和塔板数(N )是衡量色谱柱效率的两个重要指标。 塔板高度(H ):在某一段柱长范围内溶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达到分配平衡,这段柱长就相当于一个理论塔板的高度(HETP 或H)。 理论塔板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R t 为标准偏差。 理论塔板高度为: 式中, L ? 柱长。 m u 2)(σR t N =L H =m R V V =00'0001'R R R R R R R t t t t t t t k =-=-=

柱层析法和薄层层析法简介

柱层析法和薄层层析法简介 柱层析法 1. 原理 流动相流过时各组分会以不同的速率向下移动,吸附弱的组分以较快的速率向下移动。随着流动相的移动,在新接触的固定相表面上又依这种吸附-溶解过程进行新的分配,新鲜流动相流过已趋平衡的固定相表面时也重复这一过程,结果是吸附弱的组分随着流动相移动在前面,吸附强的组分移动在后面,吸附特别强的组分甚至会不随流动相移动,各种化合物在色谱柱中形成带状分布,实现混合物的分离。 2. 柱色谱分离条件 ⑴固定相选择 柱色谱使用的固定相材料又称吸附剂吸附剂对有机物的吸附作用有多种形式。以氧化铝作为固定相时,非极性或弱极性有机物只有范德华力与固定相作用,吸附较弱;极性有机物同固定相之间可能有偶极力或氢键作用,有时还有成盐作用。这些作用的强度依次为: 成盐作用> 配位作用> 氢键作用> 偶极作用> 范德华力作用。有机物的极性越强,在氧化铝上的吸附越强。 常用吸附剂有氧化铝、硅胶、活性炭等 色谱用的氧化铝可分酸性、中性和碱性三种。酸性氧化铝pH约为4-4.5,用于分离羧酸、氨基酸等酸性物质;中性氧化铝pH值为7.5,用于分离中性物质,应用最广;碱性氧化铝pH为9-10,用于分离生物碱、胺和其它碱性化合物等。吸附剂的活性与其含水量有关。含水量越低,活性越高。脱水的中性氧化铝称为活性氧化铝。 硅胶是中性的吸附剂,可用于分离各种有机物,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固定相材料之一。 活性炭常用于分离极性较弱或非极性有机物。吸附剂的粒度越小,比表面越大,分离效果越明显,但流动相流过越慢,有时会产生分离带的再重叠,适得其反。 ⑵流动相选择 色谱分离使用的流动相又称展开剂。展开剂对于选定了固定相的色谱分离有重要的影响。 在色谱分离过程中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吸附剂和展开剂之间发生吸附-溶解分配,强极性展开剂对极性大的有机物溶解的多,弱极性或非极性展开剂对极性小的有机物溶解的多,随展开剂的流过不同极性的有机物以不同的次序形成分离带。 在氧化铝柱中,选择适当极性的展开剂能使各种有机物按先弱后强的极性顺序形成分离带,流出色谱柱。

薄层色谱板的制备和使用

实验一薄层色谱板的制备和使用 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薄层色谱技术理论,熟悉掌握薄层色谱板的制备和使用方法。 一、薄层层析的基本原理 把吸附剂(固定相)均匀地铺在一块玻璃板上,将待分离的样品溶液点加在一薄层板的一端,在密闭的容器中用适当的溶剂(流动相)展开,由于吸附剂对不同物质的吸附力大小不同及溶剂对不同物质溶解分配系数不同,当溶剂流过时,各物质在吸附剂和溶剂之间发生连续不断地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不易被吸附或易被溶剂溶解的物质相对移动得快一些。经过一段时间的展开,不同的物质被彼此分开,最后形成相互分离的斑点。将展开完毕的薄层板从密闭容器中取出后,应用特定的试药或方法将斑点显色,从而达到定性和定量的目的。 二、薄层板的制备 1.玻璃板 用一块玻璃板涂上很薄的吸附剂,如硅胶或氧化铝等,玻璃板要求薄厚一致,大小相同,表面光滑平整,一般玻璃只要合乎这些要求就可。如果找不到平整均一的,将旧光学照像底片截成同样大小也可以。用前先将玻璃用肥皂和水洗干净,必要时浸泡在清洗液中,然后水洗烤干,用纱布擦光。 玻璃板大小有各种规格,一般有20×20、20×10、20×5厘米,也有更小的,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宽度要求至少能点开两三个样品,每两点之间相隔至少1.5厘米,玻板长度一般要满足展开10厘米的距离。点样的起点应距底边至少1.5厘米的距离。 2.吸附剂 应用最广泛的为硅胶和氧化铝,市场上有专供薄层色谱用的吸附剂,规格分不含粘合剂的硅胶H,氧化铝H和含有粘合剂熟石膏的硅胶G,氧化铝G,如市售硅胶G含13%熟石膏,氧化铝分中性、酸性、碱性三种。吸附剂的粒度范围最好在180-200目之间,太小了流速慢,太大则影响分离效果。如不合要求,应过筛。 3.薄层板的涂布 最简单的涂布方法是用两条比玻璃板厚0.25毫米的玻璃条或有机玻璃条(或在同样厚度的玻璃条下粘一层胶布),将玻璃板夹住,把调好的吸附剂浆液平铺在薄层板上,然后用一有机玻璃条或直尺,迅速均匀地向前推进,就象推血片一样,只要推进的速度均匀一致,

层析分离法.

第三章层析分离法 1. 主要教学目标:学习和掌握柱色谱、纸色谱和薄层色谱法的原理、技术和应用。 2. 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板书及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课堂上师生互动,采用启发式和提问式的教学方式,并且课堂上学习的表现记入学生的平时成绩。 3. .教学重点及难点:柱层析及基本理论;纸色谱 色谱法又称层析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分离方法。 色谱分析法是在1906年由俄国植物学家Tsweet首先系统地提出,他将叶绿素的石油醚液流经装有CaCO3的管柱,并继续以石油醚淋洗时,发现由于CaCO3对于叶绿素中各种色素吸咐能力的不同而使它们彼此分离,于是管中出现不同颜色的谱带,如图3─1所示。 图3-1 Tsweet的色谱工作图 尤如光谱一样,这样就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定,于是他将这种彩色分层物定义为层析谱,而将这种分析方法称为色谱分析法。色谱法(Chromatograph)这—名词是由希腊字“Chroniatus”(颜色)和“graphein”(记录)二字合并而成。并发表了“植物界的色素”专论。到1931年,Kuhn和Leaerer又成功地适用Tsweet的方法分离了植物的色素,才使这一方法得到公认和广泛应用。 1935年人工合成离子交换树脂后,为离子交换色谱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1938年苏联的Izmailo等创立了薄层色谱法,主要是用于药物分析,应用于无机物分析则是50年代末才开始的。应用于稀土元素的分离是1964年由Pterce开始的。

1941年Martin和Synge首先介绍了分配色谱法,并将蒸馏塔板理论应用于色谱分离中,使色谱方法在理论上向前推进了一步。 1944年Consden,Cordon和Martin首先开始了纸色谱法,Martin和Synge并用此法成功地分离了氨基酸的各种成份,获得1952年的诺贝尔奖。 1947年美国的Boyd和Spedng等人发表一系列论文,报告他们应用离子交换色谱法分离裂变产物和稀土元素混合物的情况。 1952年Martin和Games开创了气一液色谱的新领域。20世纪60年代末,法国的G.Aubouin和美国的Scott等人同时各自创立了高压液相色谱法,它与分光光度、库仑、电导、荧光等方法联用,可使分离和检测实现自动化。 到目前为止,各种色谱还在不断发展,色谱设备日益完善,操作技术不断突破,色谱分析法已成为近代化学中最重要的分离分析手段之一。 色谱法有许多分支,但在色谱分析过程中总是由一种流动相(例如Tsweet工作的石油醚),带着被分离物质(如叶绿素)流经固定相(如CaCO3),从而使分离物中各组分分离。它有许多分类方法。 按流动相和固定相性质不同分类 流动相固定相色谱分析法种类 固体气固色谱法 气体气相色谱(气相层析) 液体气液色谱法 固体液固色谱法 液体液相色谱(液相层析) 液体液液色谱法 按操作形式分类 ①柱色谱:柱色谱顾名思义就是将固定相(如硅胶、氧化铝、氧化铝、碳酸钙、淀粉、纤维素),离子交换(树脂等)装人一根被称为色谱柱的玻璃瓶中,这种色谱柱通常又称为“层析柱”或“分离柱”。

薄层板的制备及应用

薄层板的制备及应用 先将称好的CMC-Na(羧甲基纤维素钠)加入所需水量的8/10,让其充分溶涨后,再加热煮沸,然后将剩余水慢慢加入.这样在煮沸过程中不易形成颗粒,煮沸时间短.溶液的浓度0.3-0.7%比较合适,实际操作中0.4%~0.5%最为实用,浓度高了将来显色时如果有加热过程稍不小心板子容易发黑,浓度低了铺出来的板子不结实,轻轻一碰就掉渣,不好保存,而且点样时会很紧张,容易出洞.0.5%CMC-Na与水溶涨至充分,搅拌溶涨,如果不好溶涨,可在溶涨前加几滴乙醇,比较好溶,但是尽量不加,因为加入乙醇后使CMC-Na的粘合性降低。需注意: 1)CMC-Na溶液煮了以后不能再用冷水兑,否则,几天以后就会变绿,起霉。注意放置时间太长的CMC-Na溶液可能会发黄,而且可能有霉菌出现,绝对不能再使用。 2)如果有抽滤装置可以直接把CMC-Na溶液滤过,就可以不必等它沉淀再取上清液了(还有两个好处一是节省CMC-Na溶液,二是抽滤过的CMC-Na溶液的时候不必担心会把下层的不溶物倒出来了!)。有个办法过滤CMC-Na溶液,就是在布氏漏斗上平铺薄薄的一层脱脂棉,用蒸馏水润湿脱脂棉,启动真空泵,抽紧后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倒CMC-Na溶液了,保证滤过的溶液澄清透明,而且长时间放置不沉淀。 3)CMC-Na是一种高分子材料,而高分子材料的溶解必然都会有一个溶涨、溶解的过程,所以配制的时候,应该将称好的CMC-Na少量的撒在水的表面,让其自然沉降,注意要散开平铺,这样能够充分浸润,

使其溶胀,之后可以置于水浴锅内加热溶解,当然如果不是很急着用的话也完全可以,直接用水泡着放那,估计十天半月的也可以用了. 在CMC-Na的溶解过程中,也可以使用可进行加热操作的磁力搅拌器,大概搅拌5小时,应该可得到满意的效果。而且这样就可以使CMC-Na溶解,并且溶液更澄清。CMC-Na的处理也可进行离心,5000rpm 离心20min。倒出上清液,(非常清,也同时消除了过滤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污染。)更难能可贵的是,可以收集下面没有充分溶解的CMC-Na。继续加到水中,还可以继续配制。 关于薄层板的要求: 1.载板要求平滑清洁,没有划痕,在使用前可用洗涤液或肥皂水洗涤,再用水冲洗干净。 2. 怎么样的玻璃算是干净:用洗洁精浸泡也好,用酸浸泡也好,当你觉得洗干净的时候,拿在手上立起来,如果发现水不是呈股流下,而是呈瀑布状态流下,那么说明你的玻璃板已经洗干净了。其实真正洗干净的玻璃,很快就可以晾干的。 3.怎样清洗用过后的薄层板:试着用了洗衣粉、洗洁精,反复洗了数遍,仍然挂水珠。铺制薄层板要求玻璃板干净、整洁、不挂水珠的。建议用洗液泡,如果还解决不了那就只好放弃这块玻璃板了,有说可以用盐酸的。 关于研磨及铺板要求: 1. 硅胶的研磨,当然是一个方向了,可以适量的加入一定量的无水乙醇或丙酮来消泡,也可以适当搅拌后在干净容器内超声,效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