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肥胖基因的研究进展_张继峰

肥胖基因的研究进展_张继峰

肥胖基因的研究进展_张继峰
肥胖基因的研究进展_张继峰

肥胖易感基因FTO

肥胖易感基因FTO 摘要:现今,大量实验研究已经证实,FTO基因是一个与肥胖有关的基因,并且已经成为研究肥胖问题以及解决肥胖问题的热点领域。FTO 于人体的各组织中全都有表达,且在下丘脑、骨骼肌、胰腺、肝脏等组织表达有较多的表达,其与人的肥胖指数密切相关。FTO还能诱导2型糖尿病等相关疾病的产生。 关键词:FTO基因,肥胖,2型糖尿病 现今,肥胖问题困扰着大家,并在全球围引起了广泛的影响,肥胖会给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利以及诱发各种各样对生活造成影响的疾病。肥胖发生原因包括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其部分与遗传基因有关[1]。 1.FTO 基因的发现 FTO基因的首次发现是利用高通量全基因组扫描技术寻找2型糖尿病的过程中发现的,也属于一次以外的发现。2007年,Frayling 等[2]确认发现了该基因,研究表明,携带FTO的基因可使体重增加,FTO 基因参与肥胖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3]。在研究中发现,FTO 基因与体质指数(BMI)和肥胖的关系已经确立。Dina[4]等几乎在同时发现FTO基因可能与欧洲人的早发育及肥胖症有关,并可能参与了

小部分欧洲人群普通型肥胖症的发病过程[5]。 2.FTO 基因和蛋白特点 FTO 基因具有相当古老的历史,FTO基因普遍存在于脊椎动物中,但是在其他非脊椎生物中却没有发现这个基因,FTO基因位于第16号染色体(16q12.2),含有9个外显子,基因长度为410.50 kb,广泛表达于人体组织的各发育阶段,且在下丘脑、骨骼肌及脂肪等组织中高表达[6]。 3.FTO基因与肥胖症的关系 FTO基因和肥胖的关系在各个种族及性别中的表现并不相同。对于白种人,rs9939609A等位基因对体质指数影响最大[7];而对于中国人,这些等位基因比较少,但是一旦携带了这个基因,那么他发生肥胖的概率会很高,所以中国人要尤其注意这个基因的携带[8]。 携带FTO基因变者较容易发生肥胖,其可能是通过增加饮食欲望,使人选择高热量食物比如薯条,炸鸡等,从而提高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通过研究对1~18岁儿童和青少年发现,由于rs9939609基因可引起BMI值增加。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研究人员对8岁至11岁的儿童进行调查,发现携带FTO基因的儿童很难产生饱腹感,使儿童很能吃,而且感觉吃不饱[9]。 研究证明,FTO基因使人缺乏对食物欲望的控制。正常的饮食规律无法消除FTO基因携带者的饥饿感,使他们不停进食,并导致肥胖。 Chang等[10]发现中国人群中FTO 风险基因出现概率比欧洲人群要

肥胖症易感基因_FTO的研究进展_杨曦

第23卷 第5期2011年5月V ol. 23, No. 5May, 2011 生命科学 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 文章编号:1004-0374(2011)05-0459-06 肥胖症易感基因——FTO 的研究进展 杨 曦,沈沭彤,郭 军* (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南京 210029) 摘 要: FTO (fat mass and obesity associated)是肥胖症易感基因,表达于人体各组织,且在下丘脑中高表达。它能编码核酸去甲基化酶,通过去甲基化作用影响其他相关基因表达。FTO 的基因多态性与体重指数(BMI )及肥胖症密切相关。FTO 能够影响能量摄入及能量消耗,并通过多种途径诱导人群中肥胖症及2型糖尿病等相关疾病的发生,而FTO 失活的小鼠能够避免肥胖发生。主要综述了FTO 基因多态性与肥胖等疾病易感性的相关性、FTO 可能的作用机制和FTO 对人群中能量平衡的影响。关键词:肥胖易感基因(FTO );肥胖症;基因多态性中图分类号: Q987;R589.2 文献标志码:A Progress of the genetics of obesity: FTO YANG Xi, SHEN Shu-Tong, GUO Jun* (Laboratory Center for Basic Medical Sciences,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9, China) Abstract: FTO (fat mass and obesity associated) is expressed widely in many tissues and extremly highly in hypothalamus. It encodes a nucleic acid demethylase and in ? uences expression of other genes by its nucleic acid demethylation activity. It was revealed that FTO gene variance is associated with body mass index(BMI) and the risk of obesity. FTO can lead to obesity and many complications such as type 2 diabetes through its effect on energy intake or expenditure and many other pathways. Inactivation of FTO can also protect mice from obesity. In this review, recent progres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TO variance and obesity, possible mechanisms of FTO and its effect on energy balance in humans will be summarized. Key words: FTO (fat mass and obesity associated); obesity; gene variance 收稿日期:2010-11-02; 修回日期:2010-12-19*通信作者:E-mail: Guoj69@https://www.wendangku.net/doc/6414672190.html, 肥胖可导致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并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随着对肥胖发生的基因水平的研究愈发深入,与肥胖相关的肥胖症易感基因FTO (fat mass and obesity associated )(HGNC:24678)受到人们的关注。 FTO 基因位于第16条染色体(16q12.2),含有9个外显子,基因长度为410.50 kb ,广泛表达于人体组织的各发育阶段,且在下丘脑、骨骼肌及脂肪等组织中高表达[1]。FTO 基因编码一种酮戊二酸(2-oxoglutarate, 2OG)依赖的核酸去甲基化酶,可在维生素C 及Fe(II)诱导下催化2OG 产生琥珀酸盐和二氧化碳,其作用与人类基因组中具有脱甲基作用的ABH2和ABH3基因的产物相似,可在有氧条件、Fe(II)及维生素C 诱导下,在细胞核中催化单 链DNA 中的3-甲基胸腺嘧啶(3-meT )发生脱甲基 反应[2], 且对单链RNA (ssRNA )中的3-甲基尿嘧啶(3-meU )脱甲基作用更为明显[3]。 Han 等[4]研究发现,FTO 可通过氢键与3-meT 以及3-meU 的两个羟基氧作用发挥其识别作用。Fawcett 和Barroso [5]认为FTO 所具有的这种去甲基化作用可能调节了某些代谢相关基因,而这些作用的失调也许与肥胖有关。 1 FTO 基因多态性与肥胖症的关系 2007年,Frayling 等[1]在欧洲人群中发现,FTO 基因的第一个内含子序列(长度为47 kb )中以

动物肥胖基因_ob_的研究进展_郭亚宁

第28卷第4期黄牛杂志V o1.28No.4 2002年7月Jo urnal of Yellow Cattle Science July.2002 文章编号:1001-9111(2002)04-0035-04 动物肥胖基因(ob)的研究进展 郭亚宁1,侯水生2,刘小林1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2.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北京 100094) 摘 要:肥胖基因(ob)是近年来克隆的新基因,该基因产物-Leptin(瘦蛋白)是反映体内脂肪含量和调节体重的信号因子,具有调节摄食行为,减少能量消耗和降低动物采食量的作用。本文对 肥胖基因的研究现状、结构、克隆、表达及影响其表达的因素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肥胖基因;ob基因;克隆;表达 中图分类号:S823.2 文献标识码:A 肥胖基因(obese g ene,ob)是近年来克隆的新基因。肥胖基因(obese gene)编码的瘦蛋白(Leptin)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1],具有调节摄食行为,减少能量消耗和降低动物采食的作用。畜禽肥胖基因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基因克隆、定位方面。随着畜禽肥胖基因序列的明确,人们将深入分析肥胖基因对于动物生长和脂肪畜积的基因效应,对今后的动物遗传育种工作将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1 ob基因的历史 肥胖基因于1950年首次在小鼠上发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994年,Zha ng等[1]通过定位克隆技术(po sitio n cloning technolog y)分离获得了小鼠的肥胖基因及该基因人的同源序列。在研究中发现,遗传型肥胖小鼠肥胖基因有两种形式的突变:一种是在C57BL/6J ob/ob小鼠的肥胖基因中,发现其第105位密码子发生C→T的碱基突变,使编码精氨酸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这一无义突变使ob m RN A的表达量提高了20倍,但不能产生正常功能的蛋白质;另一种是在其等位基因,SM/CKC-+Dac o b2J/o b2J小鼠的肥胖基因中,发现了基因外显子2G7RN A缺失,这一突变使肥胖基因m RN A不能产生。肥胖基因的这些突变,可能是导致小鼠肥胖的原因。 2 ob基因的克隆 2.1 ob基因的研究现状 Zhang.Y.Y等[1]首次报道利用定位克隆方法得到小鼠ob基因的cDN A序列。该基因位于小鼠的第6号染色体上,编码了一种由167个氨基酸组成的分泌型蛋白质,其m RN A长约 4.5kb,而且仅在脂肪细胞中表达。同时他们又从人的脂肪细胞组织cDN A文库中克隆了人的ob基因序列,并与小鼠的ob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发现编码区的同源性很高,在蛋白质水平上有84%的同源性。 此后,Issen等[2]对人基因组中ob基因进行了克隆与分析。在我国,Da-W ei Gong[3]、马本江等[4],根据文献报道的人的o b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经RT-PCR扩增出人的ob基因,定位于7q染色体上,基因转录物为 4.5kb的m RN A,o b基因的翻译产物为一个长约20kb、编码167个氨基酸的球型蛋白质(成熟的ob为16kb)。后来,刘建忠等[5]还建立了人肥胖基因转基因小鼠动物模型,为研究人的肥胖基因提供了便利的途径。 M urakami[6]和Og awa[7]等分别克隆了肥胖大鼠和SD大鼠o b c DN A的核苷酸序列。大鼠ob m RN A长约4.5kb,在氨基酸水平,大鼠肥胖基因与小鼠和人的肥胖基因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96%和84%。张铁梅等[8]克隆的大鼠ob基因测序结果表明Wistar大鼠编码区序列为441bp,编码146个氨基酸,不含N端信号肽序列,与前面报道的大鼠ob cDN A编码区序列一致。 2.2 猪ob基因的克隆 对猪ob基因的克隆,国外众多学者如Ra msay 等[9]、B idw ell等[10]已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而且 ⒇收稿日期:2002-04-21 基金项目:国家十五攻关课题“水禽育种与养殖关键技术” 2002BA 514A-9-2. 作者简介:郭亚宁(1970-),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读硕士生,助理畜牧师.

第五章 肥胖症

第五章肥胖症 肥胖症(obesity)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超重和肥胖症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人群中的患病情说已达到流行程度。据估计,在西方国家成年人中,约有半数人超重和肥胖。我国肥胖症患病率也迅速上升,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2004年)》中报道,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一患病人数分别为2.0亿和6000多万。肥胖症作为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组分之一,与多种疾病如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卒中和某些癌症密切相关。肥胖症及其相关疾病可损害患者身心健康,使生活质量下降,预期寿命缩短,成为重要的世界性健康问题之一。我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已于2003年制订了《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用)》。肥胖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称为继发性肥胖症,约占肥胖症的1%。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能量平衡和体重调节 体内存在一套精细的监测及调控系统以维持体重稳定,称为“调定点(Set-Point)”。由于体重调定点的存在,短期体重增加或减少将自动代偿,体重倾向于恢复到调定点水平。 体重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双重调节,最终影响能量摄取和消耗的效应器官而发挥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饥饿感和食欲、影响能量消耗速率、调节与能量贮存有关激素的分泌,在能量内环境稳定及

体重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下丘脑是控制能量代谢最重要部位,影响下丘脑食欲中枢的信号包括传人神经信号(以迷走神经最为重要,传入同样来自内脏的信息,如胃肠膨胀程度等)、激素信号(如瘦素、胰岛素、各种肠肽等)以及代谢产物(如葡萄糖)等。上述信号传人中枢神经系统,经过整合后通过神经-体液途径传出信号到靶器官,以保持个体近期或长期能量平衡。 体内参与调节摄食行为的活性物质包括:①减少摄食的因子:β-肾上腺素能受体、多巴胺、血清素、胰升糖素样多肽-1(GLP-1)和瘦素等。②增加摄食的因子:α一去甲肾上腺素能受体、神经肽Y、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ohn)、增食因子(orexin)、甘丙肤(galanin)等。③代谢产物如血糖水平等。内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CB)系统由内源性大麻素及其受体组成,可调节摄食行为,激活后引起摄食增加。 机体能量消耗包括基础代谢、食物生热作用、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以及适应性生热作用等。人体脂肪组织分为两种,白色脂肪组织的主要功能是贮存脂肪,而棕色脂肪组织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消耗。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于棕色脂肪组织,通过β-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脂肪分解及促使产生热量。 (二)肥胖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肥胖症是一组异质性疾病,病因未明,被认为是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脂肪的积聚总是由于摄入的能量超过消耗的能量,即无论多食或消耗减少,或两者兼有,均可引起肥胖,但这一能量平衡紊乱的原因尚未阐明,肥胖者这些因素与正常

肥胖基因FTO是使人幸福快乐基因

肥胖基因FTO亦是使人幸福快乐基因 [导读]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幸福?一项新研究证实基因FTO是一个显著与肥胖有关的基因,也能使得一个人发展患抑郁症的概率减少8%,相关研究由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研究人员完成,研究结果最近发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杂志上。 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幸福?一项新研究证实基因FTO是一个显著与肥胖有关的基因,也能使得一个人发展患抑郁症的概率减少8%,相关研究由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研究人员完成,研究结果最近发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杂志上。 临床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副教授David Meyre指出:FTO不仅是一种与肥胖有关的基因,也是一个与幸福快乐有关的基因。 报告指出,早前一项针对双胞胎和兄弟姐妹的试验结果显示抑郁症的遗传因素占40%,但后续试图找出基因与抑郁症之间的关联,令人惊讶却是失败的,并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能显示两者之间有关联。 另一方面,许多人认为抑郁症患者往往肥胖,因为它们不会积极的生活。2010年的一项研究证实肥胖和抑郁症有联系。 Meyre继续说,我们的假设是忧郁和肥胖都与大脑活动有关。我们推测肥胖基因可能与抑郁症有关。专家们分析了参与EpiDREAM研究中,21个不同国家的17,200 DNA样本的遗传信息和精神状态。 科学家们发现,更容易发生FTO基因遗传改变患者,发展患抑郁症的概率减少了8%。专家们通过3个大型的全球性研究参与者的基因状态验证了他们的发现。 Meyre指出:该研究排除了FTO肥胖基因对身体质量系数的影响,是首次有证据表明了该基因和抑制严重抑郁有关联。Saman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每五个加拿大人就有一位受抑郁症影响。

肥胖症的研究进展

肥胖症的研究进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人群的数量增长迅猛,肥胖症及其伴随着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健康。现就近年来的单纯性肥胖文章进行综述,希望有助于临床治疗及预防。 标签:肥胖;瘦素;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肥胖症根据其病因和临床表现可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单纯性肥胖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单纯性肥胖,是由于热量摄人过多机体不能消耗导致脂肪堆积过多或者分布异常体重增加,但不伴有显著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1]。其特点是体重指数一般都超过25(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可伴有乏力、嗜睡、便秘等症状,也可无明显伴随症状。在幼儿期、青春及中年期最为常见。 肥胖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疾病,是目前继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之后的对人类健康威胁的第三大敌人,严重影响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2]。特别是中老年肥胖患者最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另外肥胖症与某些肿瘤(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对于肥胖病的早期治疗,对阻断上述并发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单纯性肥胖的发生机制 中医对于肥胖的最早记载见于《内经》中《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素问·奇病论》也有记载,“喜食甘美而多肥”。另外《灵枢·卫气失常篇》中指出“人有肥,有膏,有肉”[3]。说明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肥胖的发生与过食肥甘厚腻、先天禀赋等多种因素有关。 肥胖状态的特征是低度的全身炎症反应,主要是脂肪细胞增多以及脂肪常驻和招募巨噬细胞活性的结果。遗传因素、能量的摄入过量、各种原因造成的脂肪组织的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使得炎症因子在脂肪细胞的分泌量增多,导致脂质堆积、脂肪细胞肥大和增多、脂肪细胞功能失调,导致慢性肥胖。而长期的慢性肥胖导致了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并发症。 2 脂肪相关因子 脂肪组织过去仅作为储存脂肪的一种惰性物质,现在发现它是内分泌器官,可以分泌多种脂肪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包括瘦素、脂联素、抵抗素、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等[4,5]。这些因子在能量代谢及免疫系统的稳态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炎症因子MCP-1的分泌增加可以招募循环系统中的单核细胞在脂肪组织,分化成巨噬细胞。脂肪组织MCP一1表达量增加可以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血浆中的游离脂肪酸(FFAs),加剧巨噬细胞的募集以及增

六种肥胖类型经典分析

六种肥胖类型经典分析 研究发现,亚洲人受到肥胖基因影响所产生的肥胖类型主要有6种,分别是脂质型肥胖、代谢型肥胖、淀粉性肥胖、脏器型肥胖、单纯性肥胖和顽固性肥胖。 1.脂质型肥胖 这是肥胖基因群表现出“脂质”代谢异常造成的肥胖类型,饮食上如果吃得口味比较重,很容易出现下半身水肿的状况。脂质型肥胖常常会伴随着血脂异常,进而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2.代谢型肥胖 这是肥胖基因群表现出“脂肪燃烧”代谢异常造成的肥胖类型。这种类型的肥胖即通常所指的中心型肥胖。代谢型肥胖的人按其身高及体重标准虽未达到肥胖,但其体内脂肪代谢异常,常常是新陈代谢减缓,血脂升高,其腰腹部的脂肪堆积明显。有易患||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的倾向,常并发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及高脂血症等。 3.淀粉性肥胖 这是肥胖基因群表现出“淀粉”代谢异常造成的肥胖类型。这种类型的肥胖容易在男性腹部、女性下腹部、臀部及大腿堆积脂肪,形成中广型下半身肥胖症。淀粉性肥胖者由于摄入淀粉食物比例较高,则最容易患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4.脏器型肥胖 这是肥胖基因群表现出“内脏脂质”代谢异常造成的肥胖类型。这种肥胖类型容易在腰部、腹部囤积脂肪。又称苹果型肥胖、腹部型肥胖、向心性肥胖、男性型肥胖、内脏型肥胖。这类人脂肪主要沉积在腹部的皮下及腹腔内。聚集在内脏的过多的脂肪是导致内脏中毒并降低其机能的罪魁祸首。脏器性肥胖还容易引发代谢综合征,导致高血压、中风、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5.单纯性肥胖 这是肥胖基因群是各种肥胖中常见的一种,约占肥胖人群的95%左右,简而言之就是非疾病引起的肥胖。这类人全身的脂肪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内分泌紊乱现象,也无代谢障碍性疾病,其家族往往有肥胖史。单纯性肥胖又分为体制性肥胖和过食性肥胖两种。体制性肥胖是由于遗传性机体脂肪细胞数目较多造成的。过食性肥胖也成获得性肥胖,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过度饮食造成的,单纯性肥胖会导致肥胖患者沉重的精神压力、心理冲突和对自信心的打击,对他们的个性、气质、潜能发育以及日后各种能力的发展、人际交往等都会有永久的影响。 6.顽固性肥胖 这是肥胖基因群又称西洋梨型肥胖,是通过食物及药物治疗,体重仍无明显下降者。此类肥胖患者由于腹部、腰、大腿、臀部的皮下脂肪的积蓄造成上半身不胖下半身胖,状似梨形。顽固性肥胖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劳动力,并容易遭受外伤,易患皮炎,易患静脉曲张等,严重者行走困难,劳动力丧失;还会导致身体器官负荷加重,而导致身体器官衰竭。

肥胖症的诊断和治疗

肥胖症的诊断和治疗 全网发布:2011-06-23 20:24 发表者:孙聪 (访问人次:2064) 肥胖症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WHO早就将肥胖症定为一种疾病。肥胖症常与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集结出现。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肥胖顾问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肥胖咨询会议, 不仅重申肥胖是一类疾病, 并指出肥胖是当今全球侵蚀人类健康的流行病之一, 是一个主要的 公共卫生问题。1999年WH0将中心性肥胖症定为代谢综合征的成分之一。肥胖症也可作为某些疾病【如下丘脑、垂体的炎症、肿瘤、创伤,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性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表现之一,称为继发性肥胖症。20年来,肥胖症的患病率上升很快。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04 年报告示,30 %以上成年人是肥胖患者,且年致死人数超过40 万,并将成为未来的首位致死病因[1 ]. 在中国,近10 年间肥胖人数增加了1 亿人, 截止2002 年我国肥胖人数达到2.6 亿人[2 ] . 肥胖这一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已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社会问题,而且亦开始影响发中国家,在中国肥胖已对公共健康形成了威胁. 故研究肥胖症及其相关疾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已成为紧迫的课题。肥胖症已逐渐成为重要的世界性健康问题。 一.肥胖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在日常生活中,机体靠食物供给能量,若能量摄入与消耗之间通过中枢神经的调节网络取得精确的平衡,则体重维持在一定的正常范围。任何能量摄入增加和(或)消耗减少均引起能量正平衡,过剩的能量便以脂肪的形式逐渐积存于体内。因此,肥胖症是慢性能量平衡失调的结果。与肥胖症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很多,主要由遗传因素或 主要由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已知有24种以肥胖为主要临床表现之一的孟德尔遗传病,其中,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分别有9种和10种。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确认了6种单基因突变引起的肥胖症,但这些病例很少。在普通人群的肥胖症患者中,节俭基因型是主要的遗传基础,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在环境因素方面,有下列几种:①生活方式,包括膳食方面高热量、高脂肪饮食,进食次数;缺乏体力活动,工作和生活当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节省体力的设备;②社会因素,城市化、移民、身心问题等;此外,某些药物,例如精神病治疗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激素)等可使体重增加。 1. 肥胖症营养相关因素及其代谢 肥胖症主要有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的异常, 因代谢紊乱导致体内的某些内分泌激素、细胞及脏器发生变化而致病。 碳水化合物肥胖症与长期较大量摄入高碳水化合物密切相关。过多的碳水化合物, 除少量以糖原的形式储存外, 大多数最终变为脂肪在体内堆积。同时, 肥胖症的血浆胰岛素浓度处于较高水平, 在摄取过量的碳水化合物后, 血浆胰岛素则继续升高, 而在血糖恢复正常后, 血浆胰岛素水平仍在较高基础水平。长期的高碳水化合物摄入最终导致胰岛功能衰竭, 出现糖代谢异常。肥胖症起因于长期的能量入超, 故需长期控制能量的摄入和增加能量的消耗, 才能予以纠正。碳水化合物是主要能源物质之一, 用以维持人体器官的正常能量代谢。膳食碳水化合物供给要合理, 如量过多或过少, 都将影响机体能量

具有减肥功能食品的研究进展

具有减肥功能食品的 研究进展 学校:安徽工程大学 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151 姓名:孔雯瑾 学号:3150401105

目录 1.肥胖的相关常识 (3) 2.几种减肥功能食品 (5) 3.减肥功能食品研究现状 (7) 4. 减肥功能食品的发展前景 (7) 5.结论 (8)

具有减肥功能食品的研究进展 摘要: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日与剧增,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相应地得到了提升,随着饮食条件的逐渐改善,肥胖的人群也越来越多,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也随之增多,减肥已成为大众所关注的焦点之一。由此,具有减肥功能食品也备受广大人民的关注。本文就当今社会肥胖现状,国内外减肥功能食品素材及研究开发进展与新趋势进行了概括阐述,指出当前国内外减肥功能食品的重要作用及其意义。 关键词:肥胖,脂肪,减肥功能性食品 引言:肥胖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健康问题,筛选具有减肥作用的纯天然的食品即成为减肥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统计结果表明,全球至少有10亿人超重,3亿人肥胖。在当前趋势下,各种减肥功能食品应运而生。为达到减肥的目的,还应改变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如喜欢吃油炸食品、花生米、糖果、糕点等,多吃富含食物纤维的食品,如新鲜蔬菜和粗杂粮等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以增加食物的体积,减少饥饿感[1]。 1.肥胖的相关常识 1.1肥胖的定义 1.2肥胖的现状 一直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膳食结构的改变和体力活动的日渐减少,使肥胖和超重情况,无论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在成年人和儿童中,都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WHO统计1999年度全球84个国家的资料,全球肥胖的患病率为8.2%。实行于1988~1991年的NHANESⅢ研究显示按照NCHS标准,33.4%20岁以上美国成年人超重,在这一年龄群中,估计有31.4%的男人和35.3%的女人超重。此外资料还显示了,肥胖与人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之间的一些关联,以及超重比例的逐年增大趋势[3]。

人类肥胖相关基因的研究

人类肥胖相关基因的研究 摘要】肥胖相关的基因是指人类基因组中的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具有调节食欲和能量代谢功能的基因。肥胖与遗传有很大关系,肥胖相关的基因在肥胖症的发生中起到致关重要的作用。肥胖是多基因的遗传病,迄今发现的与肥胖相关的基因或染色体区域已达200多个,遗传对肥胖的影响作用占40%-60%,一半左右的肥胖症是由遗传基因素所决定的。目前,科学界已克隆出了六个与人的食欲及能量代谢调节有关的基因,即OB基因、FTO基因、LEPR基因、PC1基因、POMC 基因和MC4R基因,其中目前研究最多的就是瘦素基因OB和肥胖FTO基因。【关键词】编码蛋白质OB基因 FTO基因 LEPR基因 PC1基因 POMC基因 MC4R 基因 【中图分类号】R5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7-0141-02 六个与人的食欲及能量代谢调节有关的基因 ①人的OB基因定位于第7号染色体长臂(7q31.3),在人类基因组中为单拷贝,全长约20kb,含有3个外显子,外显子全长4240bp。OB基因只在脂肪组织中表达,OB基因编码产物是一种分子量为16kDa的分泌型蛋白,由16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一种蛋白质,即瘦素(Leptin)。瘦素在脂肪组织合成后,分泌到血液中,在血液中与其受体LEPRe结合。 ②人的FTO等位基因FTO基因(FTO,是英文 Fat Mass and Obesity Associated 的缩写),位在16号染色体上,是一种与肥胖相关的等位基因,由英国牛津大学马克?麦卡锡等研究人员首先鉴别出来,并发表在2007年4月的《科学》杂志上。FTO基因会增加食欲,抑制新陈代谢,降低能量消耗效率,导致肥胖。 ③人的瘦素受体基因LEPR 定位于第1号染色体短臂(1p31),其编码产物瘦蛋白受体属于类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共有6 种,即Ra,Rb ,Rc ,Rd ,Re和Rf ,它们是LEPR基因转录后通过不同剪切而生成。这些受体广泛分布于脑、心、肝、肾、肺、脾、胰脏、睾丸和脂肪组织中。瘦素蛋白与受体LEPRe结合后生成瘦蛋白2Re;后者将瘦素带入脉络膜,在此处瘦素与LEPRa结合,生成瘦素2Ra;瘦素2Ra将瘦素输送到脑脊液,在这里瘦素与广泛分布在下丘脑的LEPRb 结合,生成瘦素2Rb。LEPRb是瘦素各种受体中唯一的具有信号传道作用的跨膜蛋白,它在下丘脑产生的生理效应之一是诱发下丘脑神经细胞POMC 基因表达加强。 ④人POMC 基因定位于人类第2号染色体短臂(2p23.3),其编码的蛋白质是一种前激素原。该蛋白质在前转变素酶1(proconvertase1,PC1)的作用下分解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和促黑素细胞激素(α-melaocyte-stimulating hormone,α-MSH),后者在下丘脑与黑皮素4 受体(melanocortin 4 receptor,MC4R))结合。 ⑤人PC1 基因定位于第5 号染色体长臂(5q15221),全长3.3kb,其编码产物是一种含有753个残基的蛋白酶,在神经内分泌组织中特异性表达,属于丝氨酸蛋白酶家族,其功能是将激素原(pro-hormone)转化为激素,因此称为激素原转化酶(pro-hormone convertase,PC1)。 ⑥人MC4R 基因定位于基因组第18号染色体长臂(18q22),该基因主要在下丘脑神经细胞中表达,是瘦素介导的食欲调节途径中最末端的基因,由阿黑皮素原(POMC)衍生的α-MSH在下丘脑与其受体MC4R 结合,产生包括调节食欲在

基因是导致肥胖的根本原因

基因是导致肥胖的根本原因 目前为止,肥胖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慢性疾病,过度肥胖不仅会影响人们的外貌,而且还会引发其他各种疾病,甚至危害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专家指出,很多人认为肥胖就是吃出来的,其实这只是引发肥胖的原因之一,而引起肥胖最主要的原因当属“肥胖基因”。 多项科学研究表明,基因与肥胖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半左右的肥胖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而这些基因在2012年2月被日本京都大学研究小组宣布首次确定“肥胖基因”,带有这种肥胖基因的人,摄取高脂肪食物后,肥胖风险较一般人为高。 肥胖基因能够由亲代向子代传递。统计资料表明当父母其中一方肥胖时,子女肥胖几率是一般人的4倍,父母都胖的情况下,子女肥胖概率高达8倍。 肥胖的起因是脂肪的分解低于其合成,而脂肪分解与合成涉及一系列酶类的催化作用。脂肪合成前体——甘油和脂肪酸的摄取、转运和分布状态也影响脂肪的分解与合成,脂肪的积累与消耗还受神经-激素分泌等因素调节。因此,肥胖必定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属于“数量遗传”,而不是一个由单基因控制的,即“质量遗传”。截至2006年为止,已发现的肥胖相关基因已经多达41个。 了解到肥胖与基因的关系,人们只要检测出自己的基因类型,找到存在于每一个个体中起关键作用的肥胖易感基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预防、控制和治疗,定制个性化饮食与运动健康方案,规划个人专属的健康有效的瘦身计划,从而达到有效预防、科学瘦身的目的。 研究发现,基因决定肥胖类型,进行肥胖基因检测可有助于快速减肥。北京第三曲线网络公司和上市公司中源协和深度合作,推出肥胖基因检测业务。 肥胖基因检测技术是基于人体密码DNA信息解析的技术之一,拥有基因检测行业的领衔地位。本产品通过采集个体唾液样本,然后在实验室进行11个基因多达16个位点的检测,实现肥胖精准分型,从而针对每种肥胖类型给出个性化减肥建议,实现精准体重管理。让肥胖者轻松了解自己的肥胖类型,对症减肥!科学减肥!健康减肥!!!

肥胖基因,在人的肥胖过程中,是如何起作用的

肥胖,是食欲(超常了)、环境(如压力)等诸多原因共同启动了肥胖基因的结果。减肥,唯有想法关闭肥胖基因! 1、肥胖基因让食欲大增 肥胖基因,在人的肥胖过程中,是如何起作用的? 有的肥胖基因,让人摄入的能量增加!如,基因“FTO”。 科学家对2726名年龄在4至10岁的苏格兰地区儿童进行了实验,实验中,孩子们每餐都可以自由选择肉肠、奶酪、面包圈、各种蔬果、水等多种食物。结果发现,FTO基因发生变异的孩子更喜欢摄取脂肪、油和甜食之类的食物,他们每餐平均要多摄入100卡路里。 也就是说,“FTO”改变了人的饮食模式。 再则,多巴胺,是一种脑部神经传导物质,主要负责大脑中兴奋、愉悦等快感的传递。研究发现,肥胖者与偏瘦者相比,体内多巴胺受体基因偏少。也就是说,他们需要吃更多的食物,才能获得愉悦感。 2、肥胖基因让脂肪难以分解 有的肥胖基因,会抑制机体的能量消耗。 研究人员在比较了两组墨西哥裔美国人的体重后发现,CRTC3基因活跃的一组偏胖,原因是CRTC3这类基因的表达,放慢了燃烧脂肪的速度,进而导致肥胖。 肥胖还和胰岛素分泌有关。 在脂肪分解的过程中,胰岛素起了重要作用。如果胰岛素分泌过少,脂肪分解减速,脂肪就会在人体内堆积。 研究发现,肥胖者的DNA都出现了一些异样。有的DNA抑制胰岛素的正常分泌;有的DNA则会抑制合成胰岛素必需的化学物质的形成。还有,在人类腹部脂肪细胞上,分布有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AR),研究显示β3-AR基因的突变者,其基础代谢率低于非突变人群。 而肥胖人群中,带有β3-AR基因突变者的,较之非突变者要多,也就是说,肥胖者机体的基础生命活动耗能较低。 儿时肥胖的,脂肪细胞数多,成年后易发胖;但为何很多人儿时不胖,成年后也发胖了呢? 美国科学家近日发现了一种名为Girk4的基因,与调节进食和能量消耗有关。该基因的正常功能被破坏,是20岁到60岁之间成人肥胖的潜在原因。 迄今发现的与肥胖相关的基因或染色体区域已达200多个。 3、肥胖基因启动在胎儿期开始 基因,是遗传的,但是,环境因素会改变基因的强弱!

抗肥胖药物进几年来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

抗肥胖药物进几年来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 摘要:肥胖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不过,尽管肥胖流行且会带来一系列的健康相关疾病风险,但现可供患者选择的抗肥胖药物却仅主要有盐酸芬特明、盐酸安非拉酮和奥利司他这3个,远远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为此,制药公司正在积极致力研究与开发新的抗肥胖药物,以期能够更安全、更有效地治疗肥胖并减少肥胖相关疾病风险。其中,劳卡色林和盐酸纳曲酮-盐酸安非他酮复合片剂已在美国提出新药上市申请,很可能在2011年内获得美国FDA 的批准,进而在为肥胖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抗肥胖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关键词:抗肥胖药物盐酸纳曲酮-盐酸安非他酮复合片剂劳卡色林盐酸芬特明-托吡酯复合片剂奥利司他 主要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超重和肥胖者的比例持续上升。肥胖会带来一系列的健康隐患、特别是导致发生心血管和代谢性疾病[1],故已成为全球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不过,相对于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现可供选择的抗肥胖药物不仅数量少,且还存在疗效有限(通常在开始治疗后的前6个月内减重作用明显并会在此后达到一个最大减重值)、长期安全性数据缺乏和停药后体重易反弹等缺陷。因此,临床迫切需要有新的更有效、更安全的抗肥胖药物。

1现有抗肥胖药物 自盐酸列莫那班(rimonabant hydrochloride/Acomplia)因精神神经系统副反应和盐酸西布曲明(sibutramine hydrochloride/Meridia)因心血管疾病风险分别于2008年10月和2010年10月退出市场后,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正式获准临床应用的抗肥胖药物仅主要余下两个去甲肾上腺素能药物盐酸芬特明(phentermine hydrochloride)和盐酸安非拉酮(diethylpropion hydrochloride)及一个脂酶抑制剂奥利司他(orlistat/Xenical, Alli)这3个药物。 1.1盐酸芬特明 盐酸芬特明于上世纪70年代初上市,在美国被批准用于短期(≤12周)治疗肥胖症,为美国目前处方量最高的一个抗肥胖药物。盐酸芬特明属去甲肾上腺素能再摄取抑制剂,能刺激交感神经系统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涉及调控食欲的神经递质之一),由此产生抑制食欲和诱导饱腹感效应[2]。盐酸芬特明的药理作用可持续约12 h,故应每日早上服用。当在控制饮食和加强运动的基础上用药时,盐酸芬特明能较安慰剂最多平均减重3.6 kg[3]。 盐酸芬特明的常见副反应包括应激性、神经过敏、不宁静、口干、失眠、便秘和头痛。盐酸芬特明也与高血压、心动过速和心悸有关,故不可用于有心血管疾病或显著高血压的肥胖人群,同时须注意监测

肥胖研究现状

肥胖研究现状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特别是在饮食方面。过去很多国家的人民吃不饱穿不暖,像中国的60年代有许多人被饿死。 肥胖对人体的健康不利。有关研究已查明许多疾病与肥胖有关。比如,Ⅱ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骨关节病、高血压、免疫功能受损等。随着体重增加,患病的概率也在上升。超重的人不仅在生理上而且在心理上都会受到不利影响,所以随着肥胖的增加对它的关注也逐渐升温。 有关肥胖的定义,比较普遍的认为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代谢失调症,是一种可以影响整个有机体正常功能的生理过程。这种营养障碍性疾病表现为体脂组织量过多或脂肪组织与其他软组织的比例过高。 依照肥胖发生原因,可把肥胖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单纯性肥胖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营养过度、运动不足、心理行为偏差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此类肥胖约占肥胖人群的94%。继发性肥胖是继发于某些疾病,内分泌失衡等引起的肥胖。 肥胖的判定方法有多种,目前使用的:体质指数法、皮褶厚度法、围度法、水下称重法、生物电阻抗法、超声法、重水法、钾同为素(40K)、双能X-射线吸收法、CT技术及磁共振成像术。 肥胖的外在原因首先要归因于环境。随着饮食的发展,人们周围的餐饮和生活习惯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体重超标的现象。肥胖的生理机制内在原因比较复杂。绝大部分肥胖人员都是因为食入的多而不注意锻炼,不注重生活节奏,而导致了最后的肥胖。成年男女随着年龄的增加,每十年基础代谢率分别降低2%和3%,也就是机体基本的能量消耗会逐渐降低,若食物摄入量没有随着减少或是没有增加运动量,则随着年龄的增加,肥胖也就会增加。 肥胖还与遗传因素有关。经过调查表明,肥胖父母中有一方或双方均为肥胖的,所生儿童中60%以上均有肥胖迹象,并随父母生活习惯最终导致肥胖。在肥胖的遗传传递中,涉及单基因和多基因的遗传,所以遗传也

肥胖症的诊断和治疗

肥胖症的诊断和治疗 肥胖症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临床上以40~50岁中壮年女性多见。 主诉 患者可有气促、关节痛、肌肉酸痛、乏力。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和肥胖的程度相关,多有进食过多和(或)运动不足的病史,常有肥胖家族史。轻度肥胖症多无症状,中重度肥胖症可有多汗、不耐热、气促、思睡、睡眠时打鼾、关节痛、肌肉酸痛、体力活动减少、易感疲乏无力及焦虑、抑郁等。常伴有高血压、血脂代谢紊乱、冠心病、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造成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等。 2.体征身材显得矮胖、浑圆,脸部上窄下宽,双下颏,颈粗短,向后仰头枕部皮褶明显增厚。胸圆,肋间隙不可见,乳房因皮下脂肪厚而增大。站立时腹部向前凸出而高于胸部平面,脐孔深凹。儿童肥胖者外生殖器埋于会阴皮下脂肪中而使阴茎变小变短。手指、足趾粗短,手背因脂肪增厚而使掌指关节骨突处皮肤凹陷,骨突变得不明显。皮肤可见紫纹或白纹,多分布在下腹部两侧、双大腿和上臂内侧上部和臀部外侧等处,皱褶处易磨损,引起皮炎、皮癣。 (二)辅助检查

1.体重指数(BMI)BMI(kg/m2)=体重(kg)/身高2(m)2,是诊断肥胖症最重要的指标。一般以BMI>24kg/m2为超重,>28kg/m2为肥胖。 2.理想体重(IBW)IBW(kg)=身高(cm)-105.如果被检者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则判定为肥胖,但必须排除肌肉发达或水分潴留因素。 3.腰围/腰臀比(WHR)我国标准是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为腹型肥胖。亚洲人腰臀比相对低些,男性W/H>0.95,女性W/H>0.85为肥胖。目前认为测定腰围是诊断腹部脂肪积聚最重要的临床指标。 4.皮肤皱褶卡钳测量皮下脂肪厚度常用测量部位为三角肌外皮脂厚度及肩胛角下,成人两处相加,男性>4cm,女性>5cm即可诊断为肥胖,如能多处测量则更可靠。 治疗要点 1.行为治疗通过宣传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属对肥胖及其危害性有正确认识从而配合治疗。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饮食和运动习惯,自觉长期坚持,是治疗肥胖症最重要的步骤。同时社会的支持、合理的情绪治疗也很重要。 2.饮食治疗控制总进食量,采用低热量、低脂肪饮食。对肥胖患者每日摄入的能量应低于生理需要量,达到一定程度负平衡。热量过低患者难以坚持,而且可引起衰弱、脱发、抑郁,甚至心律失常等,有一定危险性。饮食主要分为低热量饮食和极低热量饮食。低热量饮食指每日62~83kJ/kg,极低热量饮食指每日体重<62kJ/kg。饮食结构合理,需采用混合的平衡饮食,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提供能量的比

肥胖症诊疗规范

肥胖症诊治流程 一、概述 肥胖症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及(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常见的营养障碍性疾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肥胖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称为继发性肥胖症。肥胖症与多种疾病如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等有密切关系,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肥胖症极为重要。 二、临床表现 1.肥胖症可见于任何年龄,女性较多见。多有进食过多及(或)运动不足病史。常有肥胖家族史。 2.轻度肥胖多无症状,中、重度肥胖症可引起气急、关节痛、肌肉酸痛、体力活动减少以及焦虑、忧郁等。 3.伴随病或并发症临床上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等疾病常同时发生,并伴有高胰岛素血症,认为均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称为代谢综合征。肥胖症还可伴随或并发睡眠呼吸暂停、胆囊疾病、高尿酸/痛风、骨关节炎、生殖功能下降以及某些癌肿(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结肠癌等)发病率增高等。 三、诊断要点 1.测量身体的肥胖程度和体内脂肪分布。 (1)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测量身体的肥胖程度。 BMI(kg/m2)=体重(kg)/[身长(m)] 2 (2)理想体重(ideal body weight,IBW):测量身体的肥胖程度。 IBW(kg)=身高(cm)-105 或:[身高(cm) -100]X0.9(男性)或0.85(女性) (3)腰围或腰/臀比(waist/hip ratio,W/H):反映体内脂肪分布。病人取直立体位,腰围在腰部肋下缘与髂骨上缘间中点水平测量,臀围于耻骨联合水平测量臀部最大周径。 (4)CT或MRI:估计或计算皮下脂肪厚度或内脏脂肪量,是评估体内脂肪分布最准确的方法,但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5)其他:身体密度测量法、生物电阻抗测量法、双能X线(DEXA)吸收法测定体脂总量等。 2.诊断标准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界限建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2002):我国成人BMI 18.5~23.9为正常范围,<18.5为体重过低,≥24为超重,≥28为肥胖;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为腹部脂肪积聚。 3.鉴别诊断 (1)鉴别水潴留性肥胖症。 (2)鉴别继发性肥胖症、下丘脑性肥胖、皮质醇增多症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4.肥胖并发症及伴随病的诊断如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痛风、胆石症、呼吸睡眠暂停等,应予以诊断以便给予相应的治疗。 四、治疗方案及原则 强调预防重于治疗。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减肥目标极为重要,体重过分及(或)迅速下降而不能维持下去往往使病人失去信心。治疗的两个主要环节是减少热量摄取及增加热量消耗。强调以行为、饮食、运动为主的综合治疗,必要时辅以药物或手术治疗。继发性肥胖症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各种并发症及伴随病应给予相应的处理。 1.行为治疗通过宣传教育使病人及其家属对肥胖症及其危害性有正确的认识,从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