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建筑元素和符号注释

中国古建筑元素和符号注释

中国古建筑元素和符号注释
中国古建筑元素和符号注释

一、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立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

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的构架体系。

3、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5、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置: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

6、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庭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单调感。这种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的成就。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的几何图案式的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

7、灵活安排空间布局:构架式的结构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

8、运用色彩装饰手段:木构架的一个突出缺点是易腐、易燃。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

二、中国古建筑木架构的主要形式

1、抬梁式构架(又称“叠梁式”)

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若干层,再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

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用垂直与梁架方向,并且位于柱上部的水平联系构件“坊”,把两组梁架组合起来。每层梁的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檩。檩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构成稳固的组合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

抬梁式构架在中国古代建筑上使用非常普遍,尤其是在中国北方。这是因为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但是,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耗费木材较多。而且这种构架基本上不采用三角形这种最稳定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

2、穿斗式构架

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的落地柱(或与不落地的短柱相间布置)直接承檩,在柱与柱之间沿房屋进深方向不设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种叫做“穿”的枋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并用挑坊乘托挑檐。排架与排架之间用纤子、斗坊合檩作横向连接。

这种构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所以节省木材;因柱距较密,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但是,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促狭。因此,许多建筑常在建筑中部使用抬梁式构架,以扩大室内空间;在两端山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提高抗风性能。穿斗式构架主要用于我国南方地区。但其历史是悠久的,至少是在汉代已经相当成熟。

3、井干式结构

这是一种不使用柱和梁的结构。井干式结构使用原木,或者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叠叠,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构成壁架,再于两端壁架上立短柱以承脊檩。我国早在商代墓椁已使用了井干式结构。这种结构耗费木材量大,建筑的绝对尺度合开门窗均受到限制,所以目前仅在林区还有使用的。

三、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基本型制

1、基本单元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基本单元为“间”。两榀相邻梁架之间,由四根柱子围合的面积称为“间”。每座建筑物都是由一间或许多间组合而成。建筑物的规模大小和形式,就由间的大小和多寡,以及间的组合方式而定。这样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适应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又能满足多种功能的使用要求,可组合成宫殿、寺庙、陵墓、宅院、园林等由简单到复杂的多种类型的建筑极其组群。

2、结构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在结构上基本是采用简支梁和轴心受压柱的形式,局部使用了悬臂出挑构件和斜向支撑。

3、构造方式

各节点采用榫卯结合。这种构造方式使构架在承受水平外力(地震力、风力等)时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4、面阔与进深

中国古代建筑平面多为矩形。以常见的矩形平面建筑而言,其较长的一边叫做“宽”,较短的一边叫做“深”,沿“宽”的方向,每相邻两根柱之间的距离叫“面阔”,一个面阔即为一间的宽。沿“深”的方向每相邻两柱间的距离叫“进深”,一个进深即一间的深。一幢建筑,沿宽的方向所有间的面阔之和叫“通面阔”;沿深的方向所有间的进深之和叫“通进深”。

面阔俗称“开间”。民间建筑常用三开间(俗称一明两暗)或五开间;宫殿、庙宇、官署常用五开间或七开间;特别重要的建筑用九开间;建筑中各开间的名城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一间叫做“明间”(宋代称“当心间”);明间左右两侧相邻的间叫“次间”;次间外侧位于建筑物两端的间叫“梢间”。九开间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间数。整个建筑的四周或前后可以设廊子。各间面阔在商代宫殿中都是相等的。后来逐渐演变成当心间最宽,次间次之,梢间同次间宽或更次之,廊最窄,这样可以突出当心间的地位,加强中轴线。当然业有各间相等或各间不均的。

5、院落的组成

宫殿、庙宇或住宅,常由若干座建筑围合而成。最主要的建筑物居中,多为南向,称“正殿”(或正房、上房)。在正殿(或正房)之前分列左右相向布置的建筑叫做“配殿”(或厢房)。与正殿(或“正房”)相对布置的建筑称“前殿”(或“倒座”)。这样布置的建筑所围合的空间称为“院”。正房(或上房)两侧可附有套间,叫做“耳房”。一个院四面均有房屋者称为“四合院”,只有三面有房屋者,叫做“三合院”。

6、“步”的概念

梁架上相邻的檩与檩中心线的水平距离(即水平投影距离)清代称为“步”或“步架”。各步之总和业就是通进深。

四、中国古建筑的元素注释

1、台基

一称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大致有四种。

东汉时期已使用砖石由外面包住夯土台基,使台基更加坚固耐久。整座合基宋代称“阶基”,后来也称“台明”。在台基之前有时接建一段尺寸小一些、矮一些的平台,清代称“月台”,供人们举行祭祀、礼拜等仪式使用。

?普通台基

用素土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较高级台基

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更高级台基

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相传位于世界中心,系宇宙间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没其间,三界诸天也依傍它层层建立。须弥座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用以显示佛的崇高伟大。中国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的级别。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最高级台基

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即耸立在最高级台基上。

?须迷座

是一种非常考究,具有许多叠涩线脚和袅混曲线的台基,常用在特别重要的建筑物下面,如宫殿、坛庙的主体建筑和塔的基座。须弥座由是佛教传来的,原意指把须弥座(即喜马拉雅山)当作佛的座,显示佛的尊贵和伟大。在中国最早的实例出现在北魏时期的石窟中。早期的须弥座形式很简单,仅由几道直线叠涩和高高的束腰组成,装饰很少。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草等纹饰,雕刻出力神、角柱、间柱、壶门等。所谓“壶门”,意旨尊贵的入口。

2、柱

柱是一种直立而承受上部荷载的构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构件之一。

a.按柱的外形分:有直柱、梭柱之别。直柱即无卷杀的柱,此外还有人像柱、束竹柱等

b.按柱的断面形式分:中国古代建筑中大多使用圆柱。此外尚有方柱、八角柱、凹棱柱等

断面形式。

c.按柱所在位置及功用不同分:按柱所处位置总的可分为外柱和内柱两大类。具体分主要

有以下几种:

?檐柱:位于建筑最外围的柱柱叫檐柱。其主要功能为承载屋檐部分的重量。

?金柱:位于檐柱以内的柱子,除顺建筑物面阔方向中线上的柱以外,都叫金柱。金柱依

位置不同又有外围金柱和里围金柱之分。相邻檐柱的金柱称外围金柱(又叫“老檐柱”)在外围金柱以内的金柱称里围金柱。若一座建筑中没有用里围金柱,则外围金柱即简称金柱。金柱承受屋檐部分以上的屋面重量。在重檐建筑中,金柱上端向上延伸,直达上层屋檐,并承受上层屋檐重量,这样的金柱叫重檐金柱。

中国古建筑的元素注释

?中柱:位于顺着建筑物面阔方向中线上的柱叫中柱。中柱直接支撑脊檩,将建筑物进深

方向的梁架分为两段。中柱常用在门庑建筑中,而殿堂建筑一般不用,以扩大室内空间。

?山柱:位于建筑物两山的中柱叫山柱。山柱常用于硬山或悬山建筑的山面。在门庑建筑

或民居中常可看到。

?童柱:下端落在横梁(如桃间梁、桃间顺梁、趴梁上),上端象檐柱或金柱一样乘托梁

坊的柱叫童柱。因其下端不落地,所以柱均比较性。这类柱常见与重檐或多重檐建筑中。

?角柱:凡位于建筑物的转角处,承托不同角度的梁坊的柱叫角柱。角柱按其位置不同,

又有角檐柱、角金柱、重檐角金柱、角童柱之分。

?雷公柱:雷公柱有两种,一种是庑殿建筑正脊两端用于支撑向外挑出的脊桁的短柱子叫

雷公柱,另一种用于园攒尖或多角攒尖建筑中的保顶中心下方,用由戗支撑的短柱子也角雷公柱。

?柱的“生起”:建筑物檐柱的柱高有当心间向两端逐渐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优美的

曲线,这种做法在宋代《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营造法式》规定当心间柱不生起,次间柱升二寸,以下各间依次递增。即五开间建筑物的角柱比当心间柱高四寸,七开间高六寸。这种做法在汉代和南北朝时期尚未采用,宋、辽建筑却广泛采用,到明、清时期也就少见了。

?柱的“侧脚”:为了加强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中国古代建筑常常把最外一圈柱子(即

檐柱)的柱脚向外移出一定尺寸,而柱头位置保持不动,使最外一圈柱子略向内倾斜,这种做法叫做侧脚。宋代规定面阔方向的檐柱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进深方向的檐柱向内倾斜8∕1000,角柱则两个方向均倾斜。这样,就形成柱脚和柱头位于不同的平面位置的情况。楼阁式多层建筑的楼层柱,在下层柱侧脚上在加侧脚,并逐层依此向内收进。侧脚只有外圈的檐柱才采用,里面的金柱、中柱是不采用的。

?柱的“收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圆形木柱,除去瓜柱等矮短的柱子外,一律做成上端

(柱头外)直径小,下端(柱脚处)直径大的形式,这种做法叫做“收分”,又称“收溜”。做出收分的柱子显得稳定、轻巧、视感舒适。小式建筑的收分为柱高的1∕100,大式建筑为7∕1000。

?柱的“卷杀”:为使柱子外轮廓线挺拔、优美、富有张力,宋《营造法式》中规定,在

柱头以下1∕3柱高处做成弧形,每1∕9柱高收进1分°,1∕3柱高共收进3分°,加上柱肩处收1分°,实收进4分°,使柱子外形称为梭柱,这种做法叫做“卷杀”。

有的在柱子下段也有卷杀。

?柱础:柱础是柱脚下面垫的一块石头,用以保护柱脚。柱础有各种形式,并可雕上多

种花纹和图案。

?石质:柱脚底下柱础上面一种垫状构件,木制的称为木质,铜制的称为锧,石制的称为

石质。

2、枋

枋是连接柱头或柱脚的水平构件,它是一种辅助性构件,可以加强构架的整体稳定性。

?额枋:额枋简称“额”,它是柱头部的水平联系构件,并可承托斗拱和横向梁架。位于

檐柱头上的额枋又称“檐枋”。

?平板枋:额在汉至唐的时期称为“楣”。隋代以后,楣多放在柱头顶上,乘托斗拱和梁。

隋唐时期,楣开始放在柱头之间,上皮与柱头平,两端插入柱中。有得做上下两道楣,上的旧做法为“檐额”;清代称“阑额”,下层楣叫做“由额”,而称随以前压在柱头上的旧做法为“檐额”;清代称阑额为“大额枋”,由额为“小额枋”,大、小额枋之间为“由额垫板”。阑额和柱头上水平放置的一块长度与每间面阔相同的木板,宋称“普拍枋”,清代叫“平板枋”,上面乘托斗拱。

?脊枋:在正脊处,脊檩(桁)下面的枋子叫“脊枋”。在脊檩(桁)与脊枋间有“脊垫

板”。

?金枋:位于檐枋和脊枋之间,沿屋面坡度逐层放置的枋子都叫做“金枋”。按金枋所处

的位置不同,又有“上金枋”、“中金枋”、“下金枋”之别。每根金枋对应一根金桁。在金枋与金桁之间为金垫板。

?箍头枋(又称“搭脚大额枋”):箍头枋是檐枋的一种特殊情况,即檐枋的一种。在建

筑物的梢间或山面的转角处与角柱相交的檐枋叫“箍头枋”。在多角的亭子建筑中,与角柱相交的檐枋都是箍头枋。

箍头枋有单面箍头枋与搭脚箍头枋之分。单面箍头枋用于悬山建筑的梢间;而搭交箍头枋用于庑殿式、歇山式建筑的转角或多角形建筑的转角处。

箍头枋也有大式、小式之分。带斗拱的大式建筑中箍头枋的外伸端部常做成“霸王拳”的形状;无斗拱的小式建筑中则做成“三岔头”的形状。

?穿插枋:位于抱头梁或桃间梁下,连系檐柱与金柱的枋叫“穿插枋”,位于桃间梁下的,

也叫“桃间随梁”。位于角檐柱和角金柱间的叫“斜插金枋”。

?天花枋及天花构造:天花枋是承托天花的主要构件之一,它与天花梁共同构成室内天

花的承托构架。其中,位于面阔方向的称为“天花枋”,位于进深方向的称为“天花梁”。

天花枋与天花梁断面不同,但其上皮均与天花上皮平。

天花上另一种半圆形断面构件叫做“帽儿梁”,常与“天花支条”连做,沿面阔方向布置。其作用相当于现代吊顶中的大龙骨。贴附于天花枋或天花梁侧面的天花支条又叫“贴梁”。

?雀替:雀替又叫“角替”,置于梁坊下与柱交接处,可加固梁坊与柱的连接,缩短梁坊

的净跨距离。

雀替在宋代叫做“绰幕枋”雀字是由“绰”字演变而来,替是“替木”的意思。

雀替主要有以下几类:

a.雀替:指的是普通雀替。

b.大雀替:常用于喇嘛教建筑。它比普通雀替大,长而且厚,下面用柱支撑。

c.小雀替:出头很小。

d.通雀替:在梁下立中柱,上安穿越柱头的长雀替。

e.骑马雀替:在建筑物末端,或廊子及垂花门侧转角的开间较窄,常使两个雀替连为一体,

称为骑马雀替。

f.花芽子:常用在廊子上,刻成卷草等图样。四川叫做“弯门”,使用很普遍。南方常用

雕刻很华丽的弯门,不过弯门做的很长时,就变成了花罩。

g.龙门雀替:这是一种非常华丽的大型雀替,柱旁雀替下设有梓框,雀替上装设三伏云等

雕饰件。

h.地栿:地栿是连接柱脚的水平构件,以加强柱下部的整体刚度。在开门处也做为门槛。

在栏杆下面,须弥座上,有一层水平条带,也叫地栿,用以安装栏杆。

3、梁

梁和柱一样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构件之一,不过梁是水平放置的构件。它的公用是承接其上部构架和屋面的荷载,并将其穿到柱上。主要的梁两端放在前后两金柱上;若建筑物没有前后廊,则可放在前后两檐柱上。梁的长短随房屋进深而定。

a.按梁的外观:梁可以分为直梁和月梁两大类。顾名思义,直梁是指梁正投影的上下两边

线为两条平行的直线。而月梁的梁肩呈弧线,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常做成琴面,并饰雕刻,外观秀巧。汉代称为“虹梁”。

b.按梁的位置和功用分类:在抬梁式构架中,层叠而置,并向上逐层缩短的梁,与各层瓜

柱组成梁架。梁架中最下面的一根梁最长,叫做“大柁”;“大柁”上面的一根梁叫“二柁”;再上面一根梁叫“三柁”。在清代,各柁按本身所承檩(或桁)的总数来称呼,分别叫做“几架梁”。如所承共有七檩,则称“七架梁”,其上一层称“五架梁”,再上一层为“三架梁”。这是因为从自大柁始,每向上升一架,则梁的两端各收进一个步架。宋代的梁称为“栿”,以每根栿本身所承椽子的总数来命名。因为一步架为一椽,所以,清之七架梁,宋称六椽栿;清之五架梁,宋称四椽栿;清之三架梁宋称平梁。

?三架梁及角背和脊瓜柱:三架梁两端搁置在五架梁五架梁上面的瓜柱上,三架梁上正中

立脊瓜柱,支撑脊檩。所谓瓜柱指在抬梁式构架中立在梁或顺梁上,将上一层梁支起,并使之达到所需要的高度的构件。若其本身之高大于本身之柱径长,称为“瓜柱”;反之,小于本身之径或长宽者,称为“柁墩”。瓜柱按其所处位置不同,又有金瓜柱、脊瓜柱,交金瓜柱等名称。角背是保持瓜柱稳定的辅助构件。瓜柱自身高度等于或大于柱径2倍时,均需要安设角背,而脊瓜柱必须安设角背。

?四架梁与六架梁:四架梁、六架梁系用于卷棚顶(也叫“元宝脊”)上。卷棚顶没有正

脊,脊部做成圆弧形,下用月梁支撑,月梁两端各设一根脊瓜柱,承受月梁传下的荷载。桃间梁:在带有斗拱的大式建筑中,位于檐柱和金柱之间,将檐柱与金柱拉结起来,并将端部挑出于檐柱之外,刻做成桃形的梁叫做“桃间梁”。

?抱头梁:抱头梁用在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中,它的位置与大式建筑中的桃间梁相同,

也是位于檐柱和金柱之间,梁头放在檐柱上,梁尾托在金柱(或老檐柱)上

?梁头形式:在汉代明器中显示的梁头为垂直截割,唐代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使用的是批竹

梁头,宋元建筑中常用蚂蚱头,明、清建筑中则多用卷云或桃尖。

?举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面为一凹曲面。屋面上这种曲面曲度的做法在清代叫做“举架”,

宋代叫“举折”。

?举架的基本原则:使屋面越向上越陡。其基本方法是调整各层瓜柱的高度。由举架形成

的曲面,使屋面更利于排水和檐下采光。这种做法使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举架的做法:举架的做法均以步架为比例。举架的急缓以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而定。

如:一般规定檐步架均为五举(即步架举高与步架长度之比为5/10)。

?举折做法:举折是以前后撩檐檩之间的水平距离为总进深B,在前后撩檐枋上皮的连线

中点举起1/3~1/4总进深作为脊檩上皮的高度,叫做举高H。第一步将脊檩上皮与了檐枋上皮连一直线,自脊檩而下,第二檩缝折下H/10,得上平檩上皮位置。第二步将上平檩上皮与撩檐枋上皮连直线,第二檩缝依前法折下H/20,第三檩依前法折下H/40,依此类推。

?清式举架与宋式举折的区别:举架先确定步架距离;举折应先确定步架距离和整个举架

高度;举架先从檐檩开始,自下而上;举折从脊檩开始,自上而下;举架每个步架高跨比为整数或(整数加0.5)整个高跨比一般不会为整数;举折每个步架高跨比不为整数,整个高跨比为整数;举架折线一次完成;举折不能一次完成。

4、桁、檩

桁、檩放在各梁的梁头上,上承椽子。在带斗拱的大式建筑中叫“桁”,在小式建筑和不带斗拱的大式建筑中叫“檩”,宋代称木专。带斗拱的大式建筑,桁径按斗口定;小式建筑或不带斗拱的大式建筑檩径与檐柱直径相同。

桁檩按其位置不同,分为以下几类:

?正心桁:位于檐柱中心线上的桁。

?挑檐桁:正心桁外,承托挑檐的桁。

?脊桁(脊檩):位于正脊处的桁(或檩)。

?金桁:在正心桁和金桁之间的桁,统统叫“金桁”。依其位置不同,又有上金桁(宋称

上平木专),中金桁(宋称中平木专),下金桁(宋称下平木专)之别。

除此之外,还有几种位于特殊位置的桁檩及附件:

?梢檩:指悬山建筑向两山外挑出的檩。

?扶脊木:叠置于脊桁上的构件,断面为六边形。其两侧与脑椽相交,所以需剃凿出椽窝。

它的作用是栽置脊桩,扶持正脊,安插脑椽。

?垫板:每种桁檩下面均设有相对应的枋,作为瓜柱之间的连接件,其上皮与瓜柱上皮平。

桁檩与枋中间为相应的垫板。

?生头木:在房屋转角处的正心桁(或檐檩)背上需另加一个三角形的构件,叫“生头木”

(也叫“枕头木”)使檐口线由正身向屋角逐渐起翘。

?替木和攀间:唐代用“替木”托木专。宋代撩檐木专下或用替木,或用通常的撩檐枋,

而平木专和脊木专下使用“攀间”相托。攀间使由素枋结合替木和斗拱组成的各梁架间的重要连接件,是相邻两榀梁架上的蜀柱间起联系拉结作用的横木。由两材攀间、单材攀间。捧节令拱、实拍攀间等组合形式。这类构件相当于明清时期的金枋、脊枋。檩下只用垫板和枋,合称”一檩三件“。不再用替木、攀间。

5、椽

椽是按垂直与桁檩的方向,置放与桁檩之上,用于承受望板(屋面板)和瓦的构件。

椽的分类:

?脑椽:最顶上一排屋脊处的椽子叫“脑椽”。

?罗锅椽:又叫“蝼蝈椽”“顶椽”。它是卷棚式屋顶位于两根顶金桁(即脊檩)之间的椽

子。

?花架椽:位于金步上的椽子。花架椽按位置不同有上中下之分。

檐椽:一端位于金桁上(或重檐建筑的承椽枋上),另一端伸出在檐桁之外的椽子叫“檐椽“。伸出檐桁之外的部分叫“出檐”。

飞椽(也叫“飞子”):附着与檐椽之上向外挑出的椽子。飞椽后尾呈楔形,钉附在檐椽之上。椽子一般为圆形断面,而飞椽用矩形断面。

?板椽(又称“连瓣椽”):用于圆形椽尖顶檐步架以上部位。因圆形椽尖式建筑檐步以上

部位越来越小,已不能使用单根椽子,故将各间椽子合并为几块梯形或三角形板块,以板代椽。

椽的附件:

?大连檐:钉附在飞椽椽头上的横木,断面呈直角梯形,长随通面阔,高同椽径。它的作

用在于把檐口处的飞椽连在一起,以保证飞椽的相对位置固定。

?小连檐:钉附在檐椽椽头上的横木,断面也是直角梯形,长随面阔,厚为板厚的 1.5

倍,宽同椽径。作用为将檐椽固定在檐口的相对位置上,避免其游移。

?闸挡板:用以堵塞飞椽之间空挡的闸板。其厚同望板,高同飞椽高,宽为飞椽空挡净宽

加两侧入槽尺寸。闸挡板与小连檐配合使用。如安装里口木则不再用小连檐和闸挡板。

?里口木:刻以看作是小连檐和闸挡板的结合体。其长同通面阔。高为小连檐厚加飞椽高,

宽同椽径。里口木需按飞椽位置凿出凹口,飞椽即从凹口内穿出。里口木用材较费,加工麻烦,且笨重,无特殊要求时,一般不采用。

?椽碗:封堵檐椽间空挡的挡板。椽碗侧立钉在檐檩中线内侧,其外皮与檩中线齐,檐椽

即从碗洞内穿过。碗椽系在檐柱间安设装修,以檐柱为界划分室内外时才采用。若在金柱上安设装修,以金柱为界划分室内外时,则不设椽碗这一构件。椽碗可以封堵檐椽间空挡,分隔室内外空间,防止鸟雀钻如室内,也有防寒保温的作用。

?椽中板:当在金柱间设装修,划分室内外时,需在金檩上安设椽中板。其作用与椽碗相

同。它位于檩中线外侧,里皮与檩中线齐。并夹设在檐椽与花架椽之间,故名“椽中“。

其长随通面阔,厚同望板,宽1.5椽径或按实际定。

?瓦口:承托底瓦和盖瓦的构件,钉附在大连檐上。七总长按通面阔。明间正中应以底瓦

座中。瓦口高为椽径的1/2,厚为高的1/2。

6、屋顶

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特色,且异于外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屋殿顶:屋殿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是级别最高的一种屋顶形式,常用在最尊贵的建筑上,

如:宫殿、陵墓、陵寝、太庙、宗教建筑,称为皇权与神权的象征。民间是禁用的。特别隆重的建筑上使用重檐屋殿做法。

?屋殿顶的构造:殿顶有前后左右四个坡,所以又称“四阿顶”。左右两坡即山面坡。前

后两坡相交处为“正脊”;左右两坡与前后两坡相交处形成四条脊,叫做“垂脊”。整个屋顶共有五条脊,所以叫“五脊殿”。屋殿顶内部梁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正身梁架;

山面梁架和转角部分。正身梁架组成前后两坡,其构造为抬梁式构架。构成屋殿顶的关键是山面梁架与转角做法。因为山面的桁檩与正身桁檩垂直放置,而和正身梁架平行,所以需要解决支撑山面桁檩的梁。在屋殿顶中设置了一系列的顺梁和顺趴梁以承托山面桁檩。顺梁和顺趴梁与正身梁相垂直放置。顺梁无论是标高、形式和断面尺寸皆与相对应的正身梁相同。设置顺梁有个基本条件,即顺梁下面必须有柱承接。在有斗拱的大式建筑中,常见的顺梁为“桃间顺梁”。若下面没有柱承接,则只能用趴梁。顺趴梁的里端搭在正身梁架上,外端扣在山面桁檩上,其上用瓜柱或柁墩承托上一层桁檩趴梁和顺梁的区别在于趴梁扣在桁檩上,靠桁檩支撑;顺梁在桁檩下,两端承托桁檩。按位置不同,顺趴梁又有上金顺趴梁和下金顺趴梁之别。山面桁檩与正身桁檩在转角部位搭交,下面由交金瓜柱或交金墩支撑。在转角部位的搭交桁檩间,放置角梁和由戗,做为垂脊的骨架。

?屋殿顶推山做法:所谓“推山”,即将正脊的两端向外延长,使山面屋面从正脊端向外

推出。这样做,山面屋面比正身屋面更加陡峻。这种做法的关键意义在于使屋殿顶的四条垂脊由原来平面投影的与山面均成45度的直线改变为平面投影呈折线形状,从立面、透视上看来,使四条垂脊变成更加优美的柔和曲线。因脊桁两端向外伸出,其端部下面需增设太平梁和雷公柱两种构件予以支撑,推山做法有两种情况:

?檐、金、脊各步架相等:推山做法一个重要原则是檐步架不推,以保证檐步的方正。所

以,推山是从第二步,即下金步开始的,推出尺寸为该步架的1/10,若各步架为五尺,则推出五寸,第二步架变成了四尺五寸。第三步推出时,按第二步的1/10,即四寸五分,实际第三步架变成了四尺零五寸。依次类推。

?檐、金、脊各步架不相等:若金步与脊步各步架相等,仅檐步架不等的,应视为各步架

相等。所以,所谓“檐、金、脊”各步架不相等”,主要是指金步与脊步的各步架不相等。此种情况推山时,仍保持檐步不动,第二步推出其本身步架长度的1/10若其原步长为五尺,则应推出五寸。以后各步推出时都应首先减去前面各步已推出的尺寸,在推出剩余长度的1/10设第三步架原长四尺,减去第二步推出的五寸后,剩余三尺五寸,应在推出三寸五分,实际第三步变成了三尺一寸五分。若第四步架原长为三尺,则应首先减去第二步推出的五寸和第三步推出的三寸五分,在推出二寸一分五厘。一次类推。

?硬山顶:屋面仅有前后两坡组成,左右两侧用山墙封死,正脊、檩木等均不挑出的屋顶

形式称作“硬山顶”。在常用的屋顶形式中排在屋殿、歇山、悬山之后,属于地位最低的屋顶形式。因此,常用在各类次要或附属建筑物上,也大量用于普通民居中。硬山建筑也有大式和小式之分。最常见的为小式硬山顶建筑。如:常用于民居中正房或过厅的七檩前后廊式硬山建筑;常用于民居中厢房或配房的六檩前出廊式硬山建筑;常用于民居中厢房、倒座或后罩房的五檩无廊式硬山建筑等。大式硬山建筑常用作宫殿、苑囿、陵寝、寺庙等建筑群中的附属建筑或配房、大多不用斗拱。若使用斗拱,也只做简单的一斗三升成一斗二升交麻叶等不出踩的斗拱。硬山建筑的正身梁架为普通的抬梁式构架。硬山建筑中有特色的构架为贴山墙处的“排山梁架”。排山梁架中常使用山柱。山柱立于台基之上,柱顶承托脊檩。山柱将排山梁架分为左右梁部分,使各梁架分别变为由上至下的单步梁、双步梁等。排山梁架全部包在山墙内,室外看不到。但室内常将山

墙与柱相交处做“八字门”露出柱体。大式硬山建筑常用园椽,而小式硬山建筑有使用方椽者。普通民居常常只用檐椽,不用飞椽,称为“老檐出”做法。

?悬山顶:悬山顶建筑的正身梁架和硬山顶建筑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悬山建筑左右两山处

的均向外挑出。所以称为“悬山”,又叫“挑山”或“出山”。梢檩向外挑出长度有两种做法。其一,由山面柱中向外挑出的长度等于檐出尺寸;其二,由山面柱向外挑出四椽四档。为了保护挑出的檩头,在各檩头的外面需钉上一块叫做“博缝板’的木板。为了增加建筑的美观,博缝板的端头常做成“霸王拳”状。悬山建筑的山墙有三种做法:其一,象硬山式建筑的山墙一样直砌到顶,仅把挑出的檩木和燕尾板露在外面。其二,将山墙砌至各层梁下皮,并沿瓜柱向上折砌,使山墙呈阶梯状,把梁架局部露出。这种做法称“五花山墙”。其三,山墙只砌至大柁下皮,梁架上三角形空挡处用“象眼板”

封起来。

?歇山顶:歇山顶在中国古代建筑屋顶中的地位仅次于屋殿顶,所以在宫殿、陵墓、寺庙、

园林、贵族府邸等建筑中被大量使用。从外观看,歇山顶好像时悬山顶和屋殿顶结合而成。其上部有前后两面坡和山花、博缝,宛如悬山顶;其下部前后左右四面坡,又如同屋殿顶。所以歇山定即庄重又轻盈。两山破面做法——歇山收山。

a.檐椽的承接:歇山顶前后两坡面的檐椽承接做法与庑殿顶相同。其两山坡面的檐椽前端

搭在檐檩(或正心桁)上,后尾插入采步金梁的预留椽碗中。采步金梁这个构件在宋代建筑中已有雏形,叫做“系头栿”在明代常以桁檩的形式使用,叫做“采步檩”;直到清代才形成了“身似梁,端头似檩”的“采步金梁”。

b.采步金梁的承接:采步金梁的承接有两种方法,即顺梁法和趴梁法。趴梁中的趴梁,既

是承接采步金的梁架,又是梢间的金枋(又称老檐枋),所以改称“金枋带趴梁”。

c.两山山花、博缝做法:清代规定:歇山顶山花板外皮位于山面檐檩(或正心桁)的檩中

向内一檩径处。由此确定了脊檩(脊桁)向外挑出的长度。山花板外面,沿前后两坡屋面举折安装博缝板。山花板装订在里面由草架柱和穿构成的木架上。草架柱外面承托山花板,上端顶托悬挑出来的檩(桁),每根檩桁下设一根草架柱。草架柱在水平方向由穿(又称“横穿”或“穿梁”)连接起来。草架柱和穿枋为方形断面。草架柱的下端立在踏脚木上,踏脚木放在山面檐椽上,其底面按檐椽举度做成坡面,所以断面为直角梯形。

踏脚木与檐椽用铁钉或铁件固定,两端与下金檩相交。若檐步步架较大,脚踏木可从下金檩下皮穿过,直达角梁侧面。

d.山花板:由木板拼成,起分隔室内外的作用。博缝板用以遮盖外露的梢檩,并有美化作

用。以上这种做法称作“收山”。

?攒尖顶:攒尖顶是一种屋顶各面向中间交汇,形成中央尖顶的屋顶形式。这种屋顶形式

在中国古建筑中使用相当广泛,其大量使用在园林建筑中的亭子上。其平面形式眼有圆形,方形、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屋面可以做成单檐、重檐、三重檐等。

a.单檐方亭:单眼方亭的下部构架——柱子,额枋等与一般建筑相同,唯柱头上设角云,

用以承接檐檩。角云又叫做“花梁头”。上部构架有两种做法:趴梁法。即“井字梁”

法。一般沿进深方向放置两根长趴梁,梁两端趴在檐檩上,平面位置在金檩平面的中轴线处。在面阔方向设短趴梁,趴梁两端在长趴梁上,组成“井”字形的上部构架,其上再放金枋,金檩等构件。抹角梁法。抹角梁放置在与面阔和进深均成45度的位置上,梁两端搁置在檐檩上,梁轴线必须穿过交金檩的交点。4根抹角梁组成上部构架,以承金枋、金檩、角梁、由戗、雷公柱等。

b.重檐方亭:重檐方亭的柱网有所谓单圈柱和双圈柱之分。

双圈柱:双圈柱重檐方亭相当于在单檐方亭外面再加上一圈围廊檐。内圈的金柱支撑上层檐,外圈的檐柱支撑下层檐。金柱与檐柱间用抱头梁、穿插枋等拉结。上层檐做法同单檐方亭。

c.单圈柱:单圈柱的重檐方亭仅有外围的檐柱,而无内圈的金柱。显然室内的有效使用空

间得以扩大,但是上层檐构架的支撑需特殊处理。通常采用井字梁法或抹角梁法。

d.井字梁法:井字梁法是先在方亭每边明间两柱间沿面阔和进深方向各架设两根梁,形成

井字构架。在井字梁交接的节点处立童柱,以承上层檐构件。为加强井字梁,在两下常设井字随梁。随梁断面常与檐枋同高。井字梁梁头做桁碗,以承檐檩。上层构架可采用抹角梁法。

e.抹角梁法:这里所说的抹角梁法是以抹角梁下层檐角梁的交点为支点,以下层檐角梁为

桃梁,将整个上层檐构件做在下层檐角梁悬挑出的后尾上。下层檐角梁后尾做透榫,插入上层构件4棵悬空的柱子上。垂柱头可做成雕饰。下层抹角梁的平面位置应设在下层檐步架2/3处,使下层檐角梁的后尾不致挑出过长,并应用铁件加固下层檐角梁与上层悬柱交接的节点。

7、天花和藻井

?天花:天花是室内梁架之下设置的部件,它即可遮挡梁架,又可施各种彩绘,所以是室

内重要的装饰部件。同时,还可以界定室内空间高度,保温,隔热及防尘。汉代已使用天花。宋代天花分为平闇、平綦、海墁天花三类。

?平闇天花:在梁架下面用天花枋(宋称平綦枋)组成一个个木框,,木框内又隔置成许

多密而且小的木方格,方格顶面满铺木板,这种类型的天花叫做平闇天花。

?平綦天花:在天花梁枋和天花枝条组成的木框之间不再隔置小方格,而是直接满铺较大

的天花板。板底面可施彩绘,画出龙、凤、鹤等图案,或贴上带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类型的天花叫平綦天花,使用相当普遍。

?海墁天花:一般建筑中使用海墁天花。这种天花是用木吊挂将一个个的木顶隔吊挂在梁

架或檩子上。木吊挂由边框、抹头组成框子,中间用棂子隔成一个个方格,木顶隔底面糊纸。

?藻井:藻井是天花中“穹然高起,如伞如盖”的一种高级天花。

8、色彩与彩画

中国古代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堪称世界第一。北京的明、清宫殿建筑使用了黄瓦、红柱、红墙、白石基座、衬上蓝天、绿树,美丽动人。

建筑物檐下使用青绿彩画,并贴金,加强了阴影部分的生动,深邃,突出强调了挑檐的深远,色彩的运用非常适合其所处的建筑部位。

中国古建筑的元素注释

木构件上色彩涂刷的施工过程相当繁复。如清代把刷色涂油漆称为“油作”。清宫廷最高级,也是最复杂的打地杖“三麻二布九灰”,即用三层麻、二层布、九层灰,共十四层。刷油也要许多道程序。这即使木建筑构件格外生辉,而且使木构件得到了保护。

在阶级社会中,色彩的使用还代表建筑物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如清代,黄瓦是属于帝皇专用的,王府用绿瓦。黑、紫、兰、绿用于离宫别馆,或单色,或二色合用做剪边处理。一般民居只能用灰瓦。

?彩画的主要手法

a.叠晕:将同一种颜色调出几种深浅不同的色阶,按顺序排列绘成装饰色带的方法。

用在构件外缘时,深色在外;用在构件中图案四周时,浅色在外。当叠晕由浅至深

称为“对晕”。当叠晕由深至浅时称为“退晕”。

b.间色:在建筑相邻各间的同类构件上,或在同一构件的不同段落或分件上,有规律

地交替使用冷暖、深浅不同的底色的方法。在明清时期的彩画中,以青绿相间为定

式。

c.沥粉:用胶、油、粉调成膏,在彩画上画突起的线,再覆上明亮的颜色的方法。

这样可加强彩画的立体感。

d.贴金:在彩画的线或图案上贴金箔的方法。可以平贴片金,也可在沥粉上贴金,称

作沥粉贴金,使彩画显得金壁辉煌,高贵富丽。

?清式彩画

a.分类及特征

清式彩画主要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三大类。其中和玺和旋子彩画为殿式彩画。顾名思义,这两类彩画主要用于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上。其特征是画题程式化,如绘龙、凤、锦、旋子等图案。而苏式彩画采用写实的笔法和画题。如各种花卉和葡萄,人与动物如仙人、仙鹤等,器皿如鼎、砚等,山水,历史故事,福寿等吉祥文字。

b.清式彩画的布局

在梁枋上的布局(包括挑檐桁)

将梁枋分为约略相等的三段,中段为“枋心”,左右两端为“箍头”,箍头与枋心之间为藻头(俗称找头)。其中枋心长为梁枋长度的三分之一,每端的箍头长与藻头长之和等于枋心长。箍头与藻头之间的小三角形部分叫做“岔角”,岔角内多画菱花。这几部分的分界线条叫做“锦枋线”。

?旋子彩画:枋心为整个梁枋彩画的中心。其绘画母题在旋子彩画中常用龙和锦文,称做

“龙锦枋心”。藻头中画“旋子”。所谓“旋子,乃呈一种带卷涡纹的花瓣,北京匠人俗称“学子”,也叫“蜈蚣圈”。其分配方法以“一整二破”为基本,将旋子画作相切的一个圆形和两个半圆形,若藻头较长,则使圆与半圆分离,其间加上成串的花瓣,每串称“一路”。一般可加到二路。若藻头更长,则旋子画法发生变化,成“狗咬死”

和“喜相逢”。

箍头位于梁枋的两端部。其边线可用金线或墨线。使用退晕称“死箍头”;若做“连珠”或“万”子等几何纹者称“活箍头”。箍头里面做“盒子”,盒子内画龙、凤、麒麟等瑞兽。

?和玺彩画:和玺彩画只用在最高贵、最尊严的主要宫殿上。可分为金龙和玺、龙凤和玺、

龙草和玺、金琢墨和玺等。其中以金龙和玺为最富丽,使用大量沥粉贴金。

?苏式彩画:苏式彩画主要用在住宅、园林中,清新淡雅,生活情趣浓厚。

五、中国古建筑的常用符号解释

?台明:台基露出地面的部分。清式又把小型基座叫做台明。

?廊柱:柱之用于廊下前列,承支屋檐者。

?月台:①高大尊崇的主要建筑,除了使用小于上出檐的台基外,台基周围又建有宽大的

月台,有的月台周围绕以汉白玉栏杆,最崇贵的建筑造成三层叠的须弥座形式。在殿堂等建筑中,特别是皇家园林中的主要殿堂前常建有宽敞的月台,上陈设着铜制的兽、缸、鼎等,成为建筑与庭园之间的过渡。②楼上作平台、露者。

?环丘台:是一种平地上垒起来的圆形高台,多为三层,台面逐层向上收缩,是封建社会

中一种祭礼拜用的建筑物。

?构架:单体的平面,一般是以柱子的布置来划分空间的,是建筑构架的一个反映。表示

梁架系统的平面图叫做“构架平面图”。

?莲花头:莲柱上部,雕莲花形之部分。

?插解:用于纱隔内心仔边条与宕间,转角处之回纺装饰。

?挂落:常用于镂空的木格或雕花板做成,也可由细小的木条搭接而成,用于装饰或同时

划分室内空间。

?字碑:正脊或墙门上留备题字之部分。正脊字碑部分,亦称过脊枋。

?阶沿石:沿阶台四周之石,包括踏步。

?侧塘石:以塘石侧砌,用于阶台及驳岸者。(驳岸:凡滨河房屋,以石条逐皮驳砌成墙

岸者。)

?锁口石:石栏杆下之石条,或驳岸顶上一皮石料。

?菱角石:踏步两旁,垂带石之下三角部分。

?地坪石:铺于露台、石牌坊地面之石板。

?鼓磴:柱底与磉石间之石础,因其有花纹与否面有花、素鼓磴之分(即鼓状之柱础)。

?磉石:鼓磴下所填之方石,与阶沿石平。

?抱鼓石:一般是指位于宅门入口、形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因为它有一个

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如:石鼓、门鼓、圆鼓子、石镙鼓、石镜等)

?砷台:将军门旁所置之石鼓,上如鼓形,下有基座之饰物,亦用于牌坊及露台阶沿旁。

?煤胶:轻煤,黑色颜料,刷黑用。

?厅堂:较普通平房构造复杂,深约六、七界,其构造材料用扁方者,称为扁作厅,用圆

料者则称圆堂。

?游脊:正脊用瓦相叠而斜铺者。

?黄瓜环:瓦之一种,弯形如黄瓜状,盖于回顶建筑屋脊处,以代脊用。

?瓦条:脊面以砖砌出之方形起线,厚约一寸。一瓦条筑脊、二瓦条筑脊。

?滚筒脊:正脊下部分成圆弧形之底座,用两筒瓦对合筑成者。二瓦条滚筒筑脊、三瓦条

滚筒筑脊。

?亮花筒:屋脊漏空部分,中以五寸筒对砌成金钱形。四瓦条暗亮花筒、五瓦条暗亮花筒、

七瓦条暗亮花筒、九瓦条暗亮花筒。

?竖带:殿庭自脊处沿屋面下垂之脊。四瓦条竖带。

?排山:歇山侧面,竖带之下,博风板之上,所筑之一排屋檐。

?花边:盖瓦用于檐口,其边缘作曲折花纹者。

?滴水:底瓦用于檐口,底瓦端有如意形舌片下垂者。

?龙吻屋脊头:龙吻殿庭正脊两端,龙头形翘起之饰物。

?哺龙屋脊头:筑脊两端有龙首形之饰物,称其脊为哺龙脊。

?哺鸡屋脊头:筑脊两端作鸡形之饰物,有此哺鸡者称哺鸡脊。

?雌毛脊屋脊头:正脊之两端如鸱尾之上翘者,又名鸱尾脊。

?甘蔗脊屋脊头:平房正脊式样之一,筑脊两端,作简单方形回纹者。

?吞头:水戗根之兽头形筛物,张口作各物状。

?椽子:桁上,与桁成正角排列,以承望砖或望板及屋顶之木材,横断面或圆或方。

?椽:轩深以轩桁分作三界,其顶界较小,顶界安椽,上弯,称作弯椽,亦名顶椽。

?茶壶档轩:轩式之一种,其轩椽弯曲似茶壶档者,多用于廊轩。

?飞椽:钉于出檐椽之上,椽端伸出,稍翘起,以增屋檐伸出之长度。

?戗角:歇山或四合舍房屋转角处之屋面结构。

?老戗木:房屋转解处,设角梁,置于廊桁与步桁之上者。

?嫩戗木:竖立于老戗上之角梁。

?戗山木:摔网椽下所填之齿形斜木。

?摔网椽:出椽及飞椽,至翼角处,其上端以步柱为中心,下端依次分布,逐根伸长成曲

弧,与戗端相平者,似摔网状,称摔网椽。椽数成单,自九、十一以至十三根。

?立脚飞椽:戗解处之飞椽,作摔网状,其上端逐根立起,与嫩戗之端相平者。

?里口木:位于出檐椽与椽间之木条,以补椽间之空隙者。

?眠檐:俗称面沿,钉出檐椽及飞椽尽头,厚同望砖之扁方木条,以防望砖下泻。

?一斗三升:牌科之一。位于桁底与斗盘枋之间,下坐斗一,上架拱及三升。

?一斗六升:牌科之一,即于一斗三升上,再加拱及三升。(牌科:北方谓之斗拱,其功

用为承屋檐之重量,使之传递分布于柱及枋之上。牌科之构造,简言之,为联合斗、升、拱、昂而成,不失为中国建筑之特征。斗:牌科中其较大形似斗之立方木块,其上承拱及昂。升:类似升之小立方木块,以承拱昂及连机以增进字放之平稳。拱:版科上似弓形之短木,断面作长方形,介于头号或升品之上。)

?丁字科:牌科之一种,公一面参者。

?十字科:牌科之一种,其内外均出参者。(牌科逐层挑出以承檐重,称谓出参,即北方

所谓出跳。坐斗斗面开十字口,拱向内处出参。)

?昂:牌科向前伸出之拱,拱端下垂,作靴脚或凤头状。

?五七寸式:牌科以尺寸分类、制度之一。其坐斗宽七寸,高五寸。常用于华丽之厅堂或

祠堂之门第。

?四六寸式:牌科以尺寸分类、制度之一。其坐斗宽六寸,高四寸,比五七寸式为小,适

按五七式之八式,故名四六式,以其式样较为小巧,常用于亭阁牌坊等建筑。

?双四六式:牌科式样之一种,较四六寸式大一倍,故名双四六式,此式比例较巨,常用

于殿、庭等大弄建筑物。

?枕头木:南方回顶建筑,异于北方之卷棚建筑,在北方卷棚则于顶椽之上覆瓦,南方回

机,则于顶缘之上放枕头木,安草脊桁,再列椽铺瓦,其结构称为鳖壳,又名抄界。?梁垫:梁端之下垫木材,搁于柱或坐斗。

?山雾云:牌科两旁依山尖之形式,左右捧以木板,刻流云飞鹤等装饰。

?棹木:架于大梁底两旁蒲鞋头上之雕花木板,微倾斜,似抱梁云。有时升口前后架棹木,

形似枫拱,以为装饰。

?水浪机:机常雕以花纹,如水浪,即称机为水浪机。

?蒲鞋头:梁垫之下,复有拱状之垫木,以增梁端搁置之稳固。

?抱梁云:梁之两旁,架于升口,抱于桁两边之雕刻花板。

?瓦口板:锯成瓦楞起伏状之木板,钉于檐口,以稳瓦间空隙。里口木、瓦口板俱能一锯

二用,借以节省物力。

?勒望:钉于界椽上,以防望砖下泻之通长木条,形同眠檐。

?闸椽:椽与桁间空隙处所钉之间断木板。

?椽稳板:椽与桁间空隙处所钉之通长木板。

?垫拱板:两牌科间所垫雕刻漏空花卉之木板。

?夹樘板:连机与枋子间之木板,厚约半寸,中置蜀柱分隔之。窗两横头料间之木板,亦

称夹堂板。

?望板:椽上所铺以承屋瓦之木板,代望砖之用。

?裙板:装于窗下栏杆内之木板;又长窗中夹堂及下夹堂横头料间之木板。

?长窗:窗之通长落地,装于上槛与下槛之间。

?宫式、葵式:装修中,用于花纹之木条,其合角处直解相接,无环形花纹者,谓之宫式;

反之谓之环式,亦名葵式。

?乱纹式长窗:(整纹、乱纹:用于装饰之木条,其花纹式样,系通长相连者为整纹,断

续者为乱纹。整纹者其内心仔构成之花纹,相连似葵式面多扭曲,空间常饰结子,雕各式花卉,乱纹则似整纹,唯花纹间断,粗细不一。)

?短窗(半窗):常用于次间、厢房、过道及亭阁之柱间,较长窗为短,分上夹堂、内心

仔、裙板三部,窗下半墙。(半墙:矮墙,砌于半窗或从槛之下。)

?纱窗:亦名纱隔,与长窗相似,但内心仔不用明瓦,钉以表纱或钉书画,装于内部,作

为分隔内外之用。(明瓦:装于窗上之蜊壳,用以采光。)

?摇梗:门窗之旋转轴。

?楹条:凡门窗裙板等四周所虚隙之处,钉一小木条,使其坚固,此木条即名楹条。

?次:两和合窗之间,垂直之木框。又门窗宕装于墙壁者,两旁垂直之框亦称次。(和合

窗:窗之装于捺槛与上槛或中槛之间,成长方形向上下开关者。捺槛:装置和合窗之下槛。)

?连楹:门楹之相连者,其外缘作连续之曲线形。

?库门:装于墙门上之木门。

?屏门:装于厅堂后双少柱间或屏列之门。

?将军门:门之装于门第正间脊桁之下者。

?杠档:以木料作杠,镶钉木板,宜用为大门及屏门。

?光子:大门及屏门,中间之横料凡二、三道,称光子。门框除两横料处,中间所用横料

名为光子。又板壁除上下槛,中间所用横料,亦名光子。裙板所用横料亦同。

?灯景式:葵式万川、葵式乱纹古式栏杆。

?雨挞:墙外伸出部分以避雨者,又地坪窗栏杆外所钉之木板。

?吴王靠(美人靠):外缘设短术,以双摘钩系于柱,拦成半圆形,高约尺许,花纹流空,

称吴王靠。

?持落:柱间枋下之木制似网格漏空之装饰品。

?结子:用于栏杆及窗之空档,雕成花卉之木块。

?飞罩:与挂落相似,花纹较为精致,两端下垂似拱门,县装于内部者。

?落地罩:与飞罩同,惟两端下垂及地,内缘作方、圆、八解形等式。

?卷戗板:即摘檐弯板。

?云头:梁首伸出廊桁外雕云形装饰,以承桁条者,或十字科之拱头作云头装饰者。

?虎皮石墙:是用山石砌筑的墙体,用料可以经过加工,也可以不经加工,但砌角的石料

最好能预先加工。

?“千背山”作法:即不铺灰,用小石片垫稳,砌完后勾缝,最后港灌浆。

?冰盘檐:因砖檐形似冰盘而得名。大式院墙的砖檐绝大多数为冰盘檐。

?馒头顶:在墙身上出拔檐一层(约8分至1寸),在拔檐上用三七灰泥砌碎砖,外抹大

麻刀青灰,长圆形如馒头,应全墙均匀一致。

?鹰不落顶:在墙身拔檐之上,排放一列板瓦(也可无板瓦),上用三七灰泥砌砖胎子,

上面砌条砖一层压顶,再用大麻刀青灰抹部两侧,顶部成馒头尖,两侧成凹面之嵌线,其断面作凹入弧形。)

?墀头:山墙伸出至檐住外之部分。

?打点:用砖面水将图案揉擦干净。(砖面水:把砖砸成细粉末加水调成浆状。)

?素灰:为各种不掺麻刀的煮浆灰(灰膏)或泼灰。

?梢子砖:盘头砖底下由几种形状不同的砖组成梢子,其外侧转向山墙有琉璃贴面砖,此

类贴面砖称为梢子砖。

?枭砖:用于墀头正面盘头砖之下。

?炉口砖:用于枭砖之下

?半混砖:用于炉口砖之下。

?托山混:又叫随山半混,用于博缝砖下,承托博缝。托山混至墀头转角处转到戗檐砖底

下盘头的位置,起到承托戗檐砖的作用。(戗檐砖:墀头上面向前部之方砖。)

?博缝头:置于博缝的头部。

?悬山博缝、硬山博缝:琉璃悬山屋面做法与硬山屋面相同,仅琉璃博缝件治悬山的为悬

挂式,而硬山的为镶嵌做法。博缝主要由博缝头、博缝砖和夹部件组成。

?宝瓶:角科斗拱由昂之上,承托老角梁下之瓶形部件。

?雀替:额枋与柱相交处,自柱内伸出,承托额枋之部件。

?云端:为了增加活泼的气氛,墙立面可建成波浪形的云端。

?土衬:在台基陡板以下与地面平之石。

?陡板:台基阶条石以下,土衬石以上,左右角柱之间部分。

?阶条:台基四周上面之石块。

?垂带:踏跺两旁由台基至地上斜置之石。

?踏跺:台阶一级一级的阶石称踏跺。

?礓礤:不用踏跺而将斜面做成锯齿形之升降道。

?砚窝:踏跺最下一级,只略比地面高出而与土衬平之石。

?如意踏跺:由正面及左右皆可升降之踏跺,无垂带的叫如意踏跺。

?象眼:①建筑物上直角三角形部分之通称。②台阶下三角形部分。③悬山山墙上瓜柱梁

上皮及椽三者所包括之三解形部分。

?柱顶石:承托柱下之石。

?鼓径:柱顶石露明的部分,在清代建筑中,一般作成鼓径或写作“石镜”。(古镜:柱顶

石上圆形凸起承柱之部分)

?门枕石:大门转轴下承托轴之石。

?门鼓石:将外部做成鼓形之门枕石。

?地伏:栏杆最下层之横石。

?抱鼓:带有台阶的栏杆的垂带上一般装有斜栏板和望柱,其尽端置抱鼓石将望柱扶住稳

固。

?望柱:栏杆与栏板间之短柱。

?夹杆石:夹在旗杆或夹楼住脚之石。

?埋头:又称为台明的角柱石,位于台明转角处好头石(抱角石)之下。(好头石:于台

明转角处的曲尺形石料。)

?枋:较小于梁之辅材。

?大额枋:檐住与檐柱头间之联络材,并承平身斗拱。

?霸王拳:梁枋头饰之一种,由两凹半圆线三凸半圆线,连续而成之花头。

?博脊枋:楼房下檐博脊所倚之枋。

?采步金:歇山大木,在梢间顺梁上,与其他梁架平行,与第二层梁同高,以承歇山部分

结构之梁。两端做假桁头,与下金桁交,放在交金墩上。(梢间:建筑物在左右两端之间。)

?雷公柱:①庑殿推山太平梁上承托桁头并正吻之柱。②斗尖亭榭正中之悬柱。雷公术下

面作雕饰,或风摆柳,或垂莲。(太平梁:庑殿推出结构内,与三架梁平,承托雷公柱之梁。推山:庑殿正脊加长向两山推出之做法。)

?柁墩:在梁或顺梁上,将一层梁垫起,使达到需要的高度的木块,其本身之高小于本身

之长宽者为柁墩,大于本身之长宽者为瓜柱。(顺梁:与主要梁架成正角之梁。)

?檀:小式大木之桁。

?扶脊木:承托脑椽上端之木,脊桁之上,与之平行,横断面作六角形。(脑椽:最上一

段椽,一端在扶脊木上,一端在上金桁上。)

?老角梁:上下两层角梁中居下而较短者。

?仔角梁:两层角梁中之在上而较长者。

?由戗:庑殿正面及侧面层顶斜坡相交处于骨干构架。

?承重:承托楼板重量之梁。

?飞椽:俗称飞头、飞子,钉子檐椽头部。

?大连檐:飞檐头上之联络材,其上安瓦口。

?小连檐:檐椽头上之联络材,在飞椽之下。

?闸档板:椽头间之板。

?隔缘板:带廊子建筑作装修时,由于隔开檐椽及花架椽,免留空隙鸟雀入屋之板。(花

架椽:两端皆由金桁承托之椽。)

?望板:椽上所铺以承托瓦之板。

?瓦口:大连檐之上,承托瓦垄之木。

?棋枋板:重檐下檐,承缘枋之下挑尖头以上之板。

?博脊板:用于重檐建筑下檐承椽枋之上,长按建筑物博脊部们周长,高按琉璃瓦件。

?山花:歇山屋枯两端,前后两博缝间之三角形部分。

?博缝板:悬山或歇山屋顶两山沿屋顶斜坡钉在桁头上板。

?梅花板:博缝板上钉的梅花形之圆木钉,每组七枚。

?挂檐板:在古式店面和宅院平台廊子檐下,以及楼房的平座外檐,要围以挂檐板,即起

到遮挡外檐构件的作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性,挂檐板通常为扁宽的统长木料,在店面使用,一般作雕刻。平屋顶用的挂檐板上接冰盘檐,挂檐板在楼房则用于楼层交接处。?挂落板:用于宫殿庙宇楼阁的挂檐板较大,木纹垂直于地面,叫做挂落(与南方称楣子

为挂落有区别),有保护木构遮挡雨水之作用。

?楞木:承重上承托之木,以承楼板者,今俗称龙骨(即搁栅)。

?垂花门:在北方的皇家园林中经常采用,是造型丰富,变化多样的一种门。它一般作为

内部庭院的大门,或用于居住性或游赏性小园的正门或侧、后门,在北京的四合院中是第二道门。

?独立柱式垂花门:又称担梁式垂花门,它仅有一排柱(如一间,柱两根,如三间,柱四

根)。梁架与柱十字相交(或丁字相交),梁的两端挑在柱子两侧。

?廊罩式垂花门:这种垂花六是两面对称的建筑,麻叶抱头梁落在前后檐柱上,由于两面

者有垂莲柱,梁头两端均向外挑出一个垂步架,垂步大小,或同一般垂花门,或与两侧廊子的上出相等。廊子进深加上两边挑出的两垂步架,为垂花门麻时抱头梁的通长(外加两个梁头长度)。

?一殿一卷或垂花门:即由一个大屋脊悬山和一个卷棚悬山组合起来的屋面形式,前面(即

正面)有屋脊,后面为卷棚。一殿一卷垂花门在平面上有四根柱子,前面两根钻金柱,扣面两根后檐柱。主要梁架为麻叶抱头梁,麻叶抱头梁外端与钻金柱成十字形相交,前端挑出,下面悬垂莲柱,里面一端落在后檐柱头上,麻叶抱头梁下面有麻叶穿插枋,枋梁之间装花板、象眼板。

?牌楼:两立柱之间施额枋,柱上安斗拱。檐屋,下可通行之经念性构筑物。

?霸王杠:又名挺钩,牌楼的各个独立檐楼两边均用铁制挺钩支撑,每楼八根(每面四根),

每根挺钩两端各配屈戍一只。挺钩对檐楼既有支撑作用,又有拉扯作用,可以防止檐楼倾复。

?杖杆:为建筑房屋时用的特制之尺。凡是一个建筑的面宽、过深及各个部位构件的尺寸,

各个榫卯,全部事先排划在杖杆上,即习称之排杖杆。杖杆分为总杖杆、分杖杆两种。

?穿带:大门左右大边间之次要横材。大门者是木板拼合而成,拼板后,背面穿带。

?角梁:正面及侧面屋顶斜坡相交处(即垂脊),最下一架在斜角线上,伸出至柱以外之

骨干构架。

?歇山:悬山与庑殿相交所成之屋顶结构。

?檐椽:屋檐最外一步架上的椽子。

?通雀替:独立柱用。

?壶瓶抱牙:在抱鼓石与柱子之间常拖用壶瓶牙子作为辅助的支撑稳定构件。壶瓶牙子有

石质与木质二种。

?一斗三升斗拱:不出踩的斗供,无昂、翘,大斗上只是有一层拱件,正心拱上用三个槽

升子承托正心枋,外购上是一个坐斗三个槽升及一个正心拱,故名为一斗三升。

?一斗二升麻叶斗拱:与一斗三升做法相似,但中间不置槽升面是在坐斗纵中线上向里外

出麻叶头,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平身科:在柱头与柱头之间,立于额枋上之斗拱。

?柱头科:在柱头上之斗拱。

?角科:在角柱上之斗拱。

?攒:斗拱之全部统称曰“攒”。

?单翘:在斗拱前后中线上,自斗口伸出一翘谓之单翘。(翘:斗拱上在前后中线上伸出

之弓形木。)

?隔架斗拱:在规模较大的建筑中,在大梁与随梁或天花梁与天花枋之间常安一攒或十字

斗拱状的构件,叫做隔架科,或称隔架斗拱,它的装饰性很强,也有多种式样,如十字斗、荷叶墩、雀等。官式做法常用一斗三升带荷叶雀的做法,其最下为翻荷叶,中为一斗三升(有的用两层拱,下为瓜拱、上为万拱),上架雀替。

?单昂:在斗拱前后中线上,自斗口伸出一昂谓之单昂。(昂:斗拱上在前后中线上,向

前后伸出,前端有尖向下斜垂之材。)

?踩:斗拱上每出一拽架谓之一踩。(拽架:斗拱上翘或昂向前后伸出,每一踩长三斗口,

谓之一拽架。)

?三踩单翘斗拱、三踩单昂斗拱:斗拱若向里外各出一踩,里外均用翘,叫三踩单翘斗

拱。若里外使用昂,就叫三踩单昂斗拱。这种里外一致的做法,前者叫留字斗拱,后者多用于牌楼,叫牌楼斗拱。自五至十一踩斗拱,常用单翘单昂、单翘重昂、重翘重昂、重翘三昂等。

?重昂:斗拱上用两重昂谓之重昂。详图107。

?重翘:斗拱上用两层翘谓之重翘。详图107。

?品字斗拱:这种斗拱里外相同,在出挑的方向上只用翘不用昂,仰视如“品”字形,用

于大殿内部金柱头上,它两侧可承接天花枋。

?垫拱板:正心枋以下,平板枋以上,两攒斗拱音之板。详图131。

?外拽:斗拱柱中心线以外之部分。

?拽枋:里外万拱上之枋。(万拱:在瓜拱上承托正心枋或拽枋之拱。)

?里拽:斗拱正心线以内之拽架。

?音才拱:不在正心线上之拱。

?拱眼:拱上三才升分位与十八斗分位之间,弯下之部分。(十八斗:斗拱翘头或昂头上,

承上一层拱与翘或昂之斗。)

?盖斗板:每斗拱一空、一拽架、计一块。

?抱框:柱旁安装窗牖用之立框,亦称抱柱。因柱子是圆面不好安装门窗,所以加作抱框。

?窗榻板:槛墙上风槛下所平放之板,即窗台板。

?门簪:大门中槛上,将连楹系于槛上之材。

?楼条:格扇上部仔边以内横直撑之细条。(仔边:格扇内楼子之边。)

?扁额:横为匾,竖为额。安置在建筑物明间的檐下。(明间:建筑物正面两柱间之部分。)?井口天花:所谓“井”即天花支条(尺寸同贴梁)横竖相交组成的大方格、天花板按井

口大小分块。天花支条交点固定在帽儿梁上,帽儿梁用挺钩挂在梁架上。在建筑物的内部,四周有天花梁(垂直于檐面)和天花枋(平行于檐面),贴梁便于梁枋结合。(贴梁:安天花用,贴在天梁旁之木材。帽儿梁:天花井支条之上,安于左右梁架上以挂天花之圆木。挺钩:帽儿梁用,铁质,将帽儿梁吊挂在上层梁架,每根帽儿梁用挺钩八根,长度按构架大小酌定。支条:构成天花井格之材。天花梁:在大梁及随梁枋之下,前后金柱音,安放天花之梁。)

?木装修:我国古建筑以大木骨架承重的方式,柱间的墙体和装修起着围护作用。墙体是

“实”的围护间隔物,而装修是“虚”的围护间隔物。门窗格扇,在中国建筑中一概叫做装修,按地位可分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两大类,在构造法上完全一样。

?绦环板:格扇下部较小之心板。

?藻井:在尊贵建筑室内顶部中央升起的穹隆形构造物叫做藻井。藻井象伞盖一样,高于

天花之上,是一种特别的小木作结构,也是室内装饰的重点。

?过要:即木过梁。

?苫背:就是用防火保温的材料在望板之上做成基层,其功用在于室内保温及配合瓦顶防

水,并可就木屋架的举架作出囊度,使整个屋顶的曲线更加揉美自然。(举架:为使用权屋顶斜坡或曲面而将每层桁较下层比例的高之方法。)

?庑殿:屋顶前后左右成四坡之殿。

?攒尖建筑:凡瓦面、脊集中交汇于顶尖的屋顶式称为攒尖式,其平面形状可有四方、六

方、八方、圆形等多种,这种屋面的顶部常置定顶以压脊防漏。

?硬山:山墙直上到与屋顶前后坡平之结构。

?玲铛排山脊:水式建筑中,也有做排山勾滴的垂脊,叫做玲铛排山脊。(排山勾滴:硬

山悬山或歇山,博缝之上勾头与滴水。小式:无斗拱或不带纪念性之建筑形式。)

?兽前:垂脊垂兽以前之部分,兽前占坡长的三分之一。

?兽后:垂脊垂兽以后之部分,兽后占坡长的三分之二。

?披水梢垄:自博缝之上,只砌一层披水砖檐,砖檐上放筒瓦。这种只用一层筒瓦的垂脊

叫做“梢垄”。采用这种简易作法的建筑只限于墙帽或古建筑群中极不重要的房屋。

?戗脊:歇山戗脊作法与庑殿垂脊大致相同。自博缝至套兽间的一般叫戗脊,与垂脊在平

面上成四十五度角。

?角脊:下檐角脊作法与歇山上檐戗脊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囊要小或可以没有囊,与合

角吻相交处的创通脊应使用燕翘形通脊砖。(三角形的两边为曲线,叫做“囊”,囊的大小应随屋面曲势。)

?围脊:四条围脊形成一个方形,合角吻在方形的四角上。

?博脊:在歇山撒头和小红山相交的地方,为防止雨水的侵入,有一条脊砌在哪里,这条

脊叫博脊。(小红山:歇山两端的山尖叫“小红山”。)

?宝顶:有多种形式,大体分为宝顶座和顶珠两部分,是整个建筑极有装饰意昧的部件。

?六样至九样瓦件:琉璃瓦件的规格共有八种(从二样到九样),二样规格最大,九样最

小。

?檐头琉璃瓦“剪边”:所谓剪边作法,指的是檐头部位或正脊部位与屋面心的部位材料

颜色或作法有区别。作有两种,一种是布瓦心,琉璃剪边,另一种同是琉璃瓦,但颜色有变化。

?星星瓦:为稳固勾头,用铁钉(瓦钉)穿过勾头上的圆孔打入大连檐钉牢,为了防止此

处渗水,上面加盖钉帽。在坡度较大的屋面上,为了防止滑坡,在瓦垄的中段常加一排

或几排星星瓦(钉帽)。

?正脊:屋顶前后两坡相交而成之脊。

?过垄脊:即“卷棚”的作法,亦称“元宝脊”,其两坡瓦面通过圆弧形瓦件(罗锅筒瓦、

续罗锅筒瓦、折腰板瓦、椟折腰板瓦)连接,脊部不突出来。

?分中:在檐头找出整个房屋的横向中点并做出标记,这个中点就是屋顶中间一趟底瓦的

中点。

?号垄:将各垄盖瓦中点平移到屋脊扎肩灰背上,并做出标记。

?排钉瓦口:在已确定的中间一趟底瓦和两端瓦口之间赶排瓦口(瓦口由木工预先做好)。

?脊桩:扶脊木上竖立之木桩,穿入正脊之内,以防正脊移动者。吻(兽)桩,在末苫背

之前应在吻、垂位置用铁钎钉入木架内,即钉吻(兽)桩。钉吻,吻(兽)桩,可以防止垂脊下滑并使吻(垂兽)更加牢稳。

?“一勾二筒”作法:指的是一块勾头,二块筒瓦长度之和,作为剪边宽度的一种作法。

?闹龙脊:正脊上雕有龙的图案,常用于宫延园林建筑中。

?撒头:庑殿式屋顶分为三个部分,即前后坡,撒头和翼角。

?护板灰:用来保护望板和椽子。

?灰背:在锡背上抹二至四层大麻刀白灰,每层之间应铺一层三麻布,灰背囊度应随木架

举势。灰背的厚度,因建筑规模不同,可以从6厘米至30厘米不等,灰背囊度决定着整个屋顶的曲线。

?圆山:在屋顶两端带有圆弧形的垂脊俗称“箍头脊”。

?岔脊:戗脊的端部,高度较低的脊,其上多安小兽。

?窝角沟:两座坡顶相交的里转角处做成的一个流水沟。

?地仗:木质基层与油膜之间,由多层灰料组织组合,并钻进生油,是一屋非常坚固的灰

壳。这部分不仅包括各灰层,还包括麻层、布层,进行这部分工作便为地仗工艺。

?彩画:建筑物上以彩色涂绘之装饰。彩画接画题之不同,可分为两大式:殿式和苏式。

殿式的特征是程式化象征的画题,如龙、凤、锦、旋子、西蕃草、变龙、菱花等。这些都用在最庄严的宫殿庙宇上。

?油满:将面粉倒入桶内或搅拌机内,陆续加入稀薄的石灰水以木棒或搅拌机搅拌成糊状

(不得有面疙瘩),然后加入熬好的灰油调匀,即为油满。

?撕缝:大的裂缝,将缝口处用锋利的刀子修成八字口,在批灰时有利于灰料进入缝隙深

处。

?汁浆:又称支浆,为一种很稀的材料,由满、血料加水调成,用于地仗灰前,使地仗灰

更易附于木材面上。

?扎谱子:是将图案转移到构件上去。根据规则和设计方案,先将图案画在牛皮纸上,定

稿之后,将牛皮纸上的图案扎成若干排密的小孔,使图案由连续的小孔组成,称谱子,运用时将谱子按于构件上,用粉包扣打,粉包扣打,粉迹便透过针孔,附在构件上。

?支搭金帐:在贴金前对一些有风部位进行遮挡,传统用布幔帐称金帐子。

?金胶油:是把金箔贴到物面上的粘合剂。

?库金:含金量为98%,故又称为九八金箔,其他2%为银及其他稀有材料,均是制作金箔

必不可少的成份。由于含金量高,色彩表现为纯金色,色泽黄中透红,沉稳面辉煌,且耐晒、耐风化,不受环境影响,经久不变,用于室外,十数年宝色不见大减。贴金用的金箔,是一经加工锤钉很薄的金片,厚度只有0.13微米左右。

?赤金:俗称大赤多,含金量为74%,另含银等物质24%(主要是银),赤金又称七四金箔。

赤金色泽黄中偏青白,光泽锐减,甚至发黑,一般光泽公保持在三五年之内。

?精梳麻:将麻截成80历米左右长,以麻梳子或梳麻机梳至细软,去其杂质和麻梗。

?沥粉:是使彩画图线凸起的一种工艺。沥粉材料呈稠糊膏状,用大白粉、滑石粉、骨胶

液及少量光油调成,将粉将由粉尖子挤出,沥于花纹部位上。

?捉缝:油浆干后,用笤帚将表面打扫干净,以捉缝灰用铁板向缝内捉之(横掖竖划)使

缝内油灰饱满。

?灰油:是一种很粘稠的油质材料,由生桐油加土籽粉、樟丹、摧干剂经熬炼制成(土籽

粉为二氧化锰金属摧干剂)。

?高丽纸:彩画用其性能绵软,洁白无杂质,有韧性,拉力强。

?铜箔:极易氧化变黑,故需要在表面涂以保护涂料,使其既保持色泽,又防止氧化变黑,

但延年程度仍然有限。

?四道灰:多用于一般建筑物,下架柱子和上架连檐、瓦口、椽头、博缝挂檐等处:可节

少线麻,但不耐久。操作过程,捉缝灰、扫荡灰、中灰、细灰、磨细钻生。

?三道灰:多用于不受风吹雨淋的部位,如室内梁枋、室外挑檐桁、椽望、斗拱等。操作

过程:捉缝灰、中灰、细灰、磨钻生。

?群青:半透明、色泽鲜艳的蓝色颜料。

?银珠:又叫紫粉霜。其制作方法用水银(汞)1:石亭脂2(药名,是加过工的硫磺)

混合一超同研,盛入瓦罐内,上覆铁锅封严,用铁丝将罐与锅栓牢,外用黄泥封固,吊于铁架上,下面用碳火烤之,同时刷蘸冷水于铁锅上,随烤随刷,不可间断。约过一小时,即可炼成。冷却后,支其锅,则锅与罐的内壁上沾满银珠,石亭脂即沉于锅底。

?飞檐头黄万字:为绿底色,黄色万字图案,平涂,不沥粉贴金。

?石黄:即雄黄、雌黄。

?红绿椽望:望板为铁红色,椽子分为椽帮与椽肚(侧立面为椽帮,底面为椽肚),其中

椽帮上半部为铁红色、下半部为绿色。椽肚前大部分为绿色。翼角、翘飞处的分色同正身,按比例斜伸展过去即可。红绿色主要为使檐头部分色彩更丰富。

?片金图案:为成片金的意思,不施任何颜色,图案完全由沥粉贴金的较宽金色条带组成。

?枋心、箍头、盒子:清式彩画绝大多数在构图上常将檩、垫枋(其中主要是指檩枋)横

向分成三段进行安排。其中中间一段体量较大,占全枋长的三分之一,称枋心。枋心画彩画的主要内容或为彩画划分等级的主要表达部位。枋心左右两端各占枋长的三分之一,其中靠梁枋端部各画有一条或两条较宽的竖带子形图案,称箍头,箍头是确定彩画构图和进行色彩排列的重要部位。其中较长的构件在梁枋的一端画两条一定距离的箍头,两条箍头之间的部位呈方形,可在其中构图,这部分称盒子。

?素箍头:又称死箍头(退晕者为死箍头)。

?包袱心:苏式彩画最有代表性的构图是将檩、垫、枋三件连起来构图。主要特征为中间

有一个半圆形的部分,体量较大,上面开敞称“包袱”,包袱内画各种画题。由于绘画时需将包袱涂成白色,所以行业中又称这部分为“白活”。

?池子心:在卡子与包袱之间,靠近包袱的垫板上绘画部位称“池子”。

?聚锦心:在檩部与枋子,也就是靠近包袱的部分,有一个小体量的绘声绘色画部位一,

形状不定,称“聚锦”,聚锦与池子也可称“白活”。

?金线大点金加苏画:处理方法同和玺加苏画,即用大点金彩画的格式,旋子大线,旋花

找头、大点金的贴金退晕规则(包括金线大点金与墨线大点金两种),奖其中枋心、盒子中龙锦等内容改成山水、人物、花鸟等内容,配色规则按大点金进行,只在绘画部位涂白色。

?绘声绘色“博古”:为苏式彩画的图案,即一切古董的梳称,如青铜器、古瓷器、文玩

等(书卷、画轴、笔砚、玉翠、珊瑚等)。博古可用于柁头,垫板。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7843476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7843476中国古代园林的观赏 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进入精深进展时期,不管是江南的私家园林,依旧北方的帝王宫苑,在设计和建筑上,都达到了高峰。现代储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明清时代,这些园林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专门风格和精湛的造园艺术。 二、中国古代国林的特色 (一)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状天然。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二)分隔空间,融于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方法来分隔空间,其中要紧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为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例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互相渗透的作用。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荡,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域和意趣。 (三)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浪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1 1.嵩岳寺塔 位于河南登封市,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塔的实物,砖构地面(非地下)建筑,也是唯一一座平面十二边形的塔。嵩岳寺塔是砖砌密檐式塔。塔身建于朴素的台基上,塔身腰部有一组挑出的砖叠涩,将塔身划分为上下两段,上段装饰精美,下段素平无饰。塔内砌成直通顶部的空筒,塔身下段平面为十二边形,至塔身上段以上改为八角形。标志着中国砖构技术的重要进展和融合外来建筑文化,创造中国式密檐塔达到了成熟水平。 2.唐长安城 是唐朝的都城,城址在今西安城区及其周围地带。唐代建立后,继续以隋大兴城为都,改名长安城,基本沿袭隋大兴的格局。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皇城、宫城前后毗连,位于郭城中轴北部。布局受周礼考工记影响很大,东南西三面各辟3座城门,南北向街道11条,东西向14条,郭城由街道纵横划分为114坊,实数108坊。是中国古代史,也是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特点: (1)是里坊制城市高度成熟的典型代表 (2)规划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平面布局方正规则,每面开三门,皇城“左祖右社”,与《考工记》中的布局接近 (3)吸取了北魏洛阳的规划经验,更为规整。 (4)宫阙、宫府与民居分区明确,使朝廷与居民“不复相参”,居民区及道路系统尽可能少地被打断,功能更为合理。 (5)规整的棋盘式布局 (6)采用东西二市制,集中市制,一般居民住宅只向枋内开门,实行宵禁。 3.佛光寺大殿 即佛光寺内的东大殿,位于山西五台山,建于唐(公元857年).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四间),属“金箱斗底槽”平面形式,内槽柱围成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的内槽空间。属殿堂型构架。上覆单檐四阿殿,下承低矮的台阶。屋顶平缓、门窗质朴、挑檐深远。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有侧脚,采用了叉手和托脚,正吻用鸱尾,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佛光寺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唐代木构架建筑,处于晚唐时期,是木构架的成熟期的代表建筑。 构架特点:殿堂型构架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三分为一中国古建筑存在很多“三分为一”的现象,就是一个整体分为三部分。建筑立面分为“大屋顶、墙体、基座”三部分;柱子分为“柱顶、柱身、柱础”三部分; 不仅立面,平面也有“三分为一” 正房一般为三开间;标准(三进)四合院分“前院、中国古代木架建筑吧相邻两屋架之间的空间成为间,房屋的进深则以架数或椽数来表达 通面阔建筑物纵向相邻两檐柱中心线间的距离称为面阔;各间面阔的总和为通面阔建筑正中一间称明间,宋代称当心间, 其左、右侧的称次间, 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间数. 通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步:檩与檩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步分心斗底槽宋代殿阁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单槽、双槽、分心斗底槽、金箱斗底槽) 划分方法之一。其特点是殿身根据《营造法式》的记录,副阶:宋代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称为副阶。身、殿身建筑主体外部另加一圈回廊,在《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 副阶周匝:塔柱的收分: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柱的卷杀:柱的端部作弧形,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挑尖梁:长一步架,承担一个檩子的力,在檐口处的梁,有斗拱时叫挑尖梁,无斗拱时叫抱头梁. 踩步金:歇山建筑屋顶四面出檐,其中,前后檐檐椽的后尾搭置在前后檐的下金檩上,两山面檐椽后尾则搭置在山面的一个既非梁又非檩的特殊构件上,这个只有歇山建筑才有的特殊构件叫“踩步金” 罗锅椽: 是中国建筑中的一种设计风格,双桁卷棚屋面顶步架侧面成弧形的椽子。侧脚: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而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这种做法称为“侧脚”。 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二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缓和曲线,这在《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额枋:是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举折(举架):举是指屋架的高度,常指建筑的进深和屋面的材料而定。在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所以求得的屋面横断面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的,这就是“折”。 叉手: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北魏宁懋石室已见。 扶脊木:清式构件,六角形截面,位于脊桁上且与脊桁平行。平棊:大的方木格网上置板并 遍施彩画的天花。 平闇:平棊天花中格小而不施彩画者。 偷心造:宋式斗拱,挑出华拱的挑头上没有与之垂直的斗拱与枋为偷心造计心造:宋代斗拱中,每一跳的华拱或昂头上,放置横拱的一种斗拱的结构方法。须弥座:多层叠涩组成的台基,源自佛像基座。 斗口制:坐斗正面的槽口叫斗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补间铺作:柱间斗拱宋称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踩:翘、昂自坐斗出挑的多寡,清代一踩计 材分制:材和契作为宋代建筑尺度的计量标准,材分八等,根据不同建筑等级采用不同等级的材 歇山收山法: 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庑殿推山法: 庑殿屋顶的一种处理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使四条垂脊呈柔和曲线。 悬山挑山:是将悬山建筑两山的檩头,向山墙外伸出四椽四档或1/3 檐柱高的做法。 隔扇:隔扇可作对外地门、窗,也可作内部的隔断。 支摘窗:支摘窗多用于住宅。窗下为槛墙,高一般可按3/10 檐柱高定,铺首:门扉上的 环形饰物,大多冶兽首衔环之状。彻上明造:是指建筑物室内的顶部做法,如天花不做装饰,更不用藻井,而让屋顶梁架结构完全暴露,称为“彻上明造”,也称“彻上露明造”。

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

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 [摘要]在具体实践中,合理应用传统文化符号,对提升现代建筑的内涵,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现针对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结合工程实例,做简单的论述,提出了应用策略,共享给相关人员参考。 1 较为常见。其具有灵活性,能够随时更换,常用作地毯和窗帘等。(4)传统剪纸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剪纸文化作为主要组成部分,被逐渐应用于现代化建筑设计。剪纸寓意平稳、安定以及幸福、喜庆。我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为吉利喜庆的代表颜色。 2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实例

实例:从现代建筑设计实践中,民间剪纸艺术的运用,主要形式有两种。其一,将剪纸作为文化元素以及部件,通过直接嵌入的方式,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作品中。在城市雕塑以及工业设计等作品中,运用剪纸艺术,利用其鲜活、强大的生命力,可融入具有现代设计多个方面。其二,以剪纸造型原理以及视觉样式,通过间接代入的方式,融入到设计作品中。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利用经典符号以及深厚的文 (2 上, 分体现,比如冠盖和制似斗拱等。通过设计元素的合理排列组织,利用方柱以及主题建筑斗冠,组成建筑外观。此建筑共计使用了56根横梁;4根粗大方柱。其中,设计的56根斗冠,代表着56个民族,并且运用了斗拱下小上大的建筑原理,形成了建筑。此建筑的设计理念为,只要各个民族相互团结,中国便会更加强大。在此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表现,运用了古建筑的营造法则,同时结合了现代建筑设

计理念,展现了和谐共生理念[1]。 3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策略 3.1合理运用传统建筑元素 在现代建筑设计实践中,应用传统文化符号,能够增强建筑的内涵。传统建筑中,部分构件,例如纹饰和斗拱点等,极大程度上为现代建筑设计,直接或间接提供了 3.2 比如, 3.3 传统文化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人们所说的天人合一,是传统文化多年沉淀留下的精髓。在现代建筑设计实践中,基于地域环境以及建筑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对人的关怀。运用人性化理念,落实为人服务的基本思想,合理运用传统建筑问题。在现代建筑设计实践中,贯彻天人合一的观念,把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到建筑设计实践,展现人文气质,实现人、自然、建筑以及工艺等的和谐,进

《中国古建筑赏析》期末复习题一

《中国古建筑赏析》期末复习题(一) 一、单选题 1、下面哪种对建筑的需求在古代十分突出,在现代比较少见( B ) A 居住 B 祭祀 C 通行 D 购物 2、下面哪那座古建筑属于木结构( A ) A北京天坛祈年殿 B曲阜孔庙棂星门 C河北赵县赵州桥 D希腊帕特农神庙 3、下面不属于木结构优点的是:( D ) A抗震性能好 B造价低 C易于施工 D耐水火 4、图0_1中的屋顶属于( B )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硬山式 5、图0_2中的屋顶属于( D )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硬山式 6、图0_3中的屋顶属于( C )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硬山式 7、图0_4中的屋顶属于( A )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硬山式 8、下图中属于攒尖顶的是C A、0_6 B、0_7 C、0_8 D、0_9 9、0_10中的建筑构件是( B ) A斗栱 B牛腿 C撑栱 D榫卯 10、下面有关斗栱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A为中国古建筑所特有 B可以将屋顶支撑到更远的地方 C费工费料,装饰意义大于实用意义 D多见于悬山顶和硬山顶房屋 11、0_11中圆圈部分所示为( C) A台基 B夯土 C柱础 D阶条石 12、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三部分A

A台基、柱子、屋顶 B台基、墙面、屋顶 C柱子、墙面、屋顶 D台基、柱子、墙面 13、中国古建筑的建造顺序从先到后依次为:B A台基→柱子→墙面→屋顶 B台基→柱子→屋顶→墙面 C屋顶→台基→柱子→墙面 D屋顶→柱子→墙面→台基 14、0_12中所示的建筑构件是( B ) A梁 B枋 C瓜柱 D椽子 15、长城最早修建于什么时期B A夏商时期 B春秋战国 C秦朝 D汉朝 16、下面哪个朝代几乎没有修建过长城C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17、现在保留下来长城,基本是哪个朝代修建的C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传统建筑装饰元素

xx传统服饰文化传统建筑装饰元素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 运用 摘要:文章通过对传统建筑装饰元素进行一些试探性研究,探讨了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表现方法,以现代建筑设计实例,进一步探寻传统建筑装饰元素与现代建筑的系统化设计。关键词:传统建筑;装饰元素;表现手法;现代建筑 :TU2:A :1006-4311(xx)22-0058-020引言 现代建筑设计完全失去了个性,没有传统元素符号的烙印。即便有符号的建筑也只是在建筑部分构件如屋顶、斗拱、菱形窗等简单机械地复制或照搬,没有读懂传统文化的内涵,显得特别的空白,失去了民族建筑所附含的“蕴意”和传达的思想、个性。本文介于此着重研究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表现方法与原则,对于大师的作品,做一些试探性地探讨装饰元素在现代建筑运行的系统化设计。 1传统建筑装饰元素的分析 建筑装饰元素主要指美化建筑及建筑空间的装饰构件,戳宽了建筑外延生命力,让建筑带给人们以直观的视觉感受,强化建筑的视觉美感。1.1建筑装饰元素的题材传统建筑装饰元素有构件(斗拱、飞檐等)、雕刻、彩绘等装饰元素,这些元素所采用的题材大都有人物、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装饰元素题材的最大特征,围绕吉利祥瑞、趋利避害的主题,民间艺人通过某种自然物象的谐音、象征性或民间故事等形式灵活随意地安排题材的组合,突出题材与人类情感最直接的沟通,这种民间审美形式传递人们的祝愿。如“鹿”谐音“禄”;“蜂”谐音“封”;太平有象(祥)”;“三羊(阳)启泰”;“金鱼(玉)满堂”;“鸳鸯戏水”;“松鹤长春”;“状元及第”等。 1.2建筑装饰元素的表现形式通过彩绘、雕刻等元素来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吉祥的追求,体现建筑中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的形式。1. 2.1建筑彩绘彩绘运用色彩的关系,强化装饰图案绘制在建筑构件的效果。显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分”为其厚。斗拱的两层拱之间的高度定为10“分”,而以1、材分制(宋); “材”的高度分为15 大木做的一切构件均以“材”、“分”、“栔”来确定。,为“栔”,6“分”取平身科大斗所开口的尺寸为一斗口,相当于材的九分,斗口分十一等, 最大斗口;2、斗口制(清)用六寸,每一等级差半寸,十一等斗口则为一寸, 如柱径为六斗口,柱高为六十斗口。斗口制是单向模数,等分十一级,计算简化。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在;、斗栱3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上。斗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此外,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一个雷公柱的庑殿推山;4、度斜直线变为平滑的折线产生曲线感,从而影响屋顶正面坡度步架距离45柱径,从而使四条垂脊由都不一样长。(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歇山收山;5、具体做法:山面向内收进一檩径定作山花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增加顺梁扒梁和踩步金梁)板的外皮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侧脚;6、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建筑物的檐柱(即最外圈柱)由当心间向两端依次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优美的曲线7、生起叉柱造是宋式大木作构造术语。楼阁式建筑中.上层檐柱柱脚十字或一字开口,叉落在叉柱造;8、下层平坐铺作中心,柱底置于铺作栌斗斗面之上.这种结构方法称叉柱造或插柱造。叉柱造可以增强上下层之间的联系,加强整个构架的稳定性。叉柱造:上层柱插在底下华拱中,收半个柱径。椽等构件组成。同时它又是木建筑比例.懔枋. 9、大木作;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柱,梁.尺度和形体的重要决定因素有大式(有斗拱)和小式(无斗拱)之分。大木作:木结构古建筑中,承重的木构件及由这些构件组成的木构架,总称为大木。宋代以来,手工行业多以“作”为名,遂称设计、制作、安装大木的行业为大木作。大木是指木构架建筑中的主要承重部分,如柱·梁·枋·檩·斗拱等。大;10、大木大式与大木小式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使用斗拱)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不使用斗拱)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 ,属于低等次建筑助用房而南方柱础高约在一个「柱顶见方按柱径加倍,厚同柱径,古镜高按柱顶厚十分之二。」古镜;11、到一个半柱径之间,鼓形下可置方座或须弥座等。;形如骆驼之背,一般在彻上明造梁架中配合斗栱承载梁栿。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别,前12、驼峰者形式较多,后者少见。 13、月梁;在北方的木结构建筑中,多做平直的梁,而南方的做法则将梁稍加弯曲,形如月亮,故称之为月梁。 14、鸱尾;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 15、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 16、卷杀;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

传统文化符号优秀作文

大河天上来,药香浸儒意 大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医研药香,儒子传学赤子心。 ------题记赏惯了威尼斯河畔清丽的风光,你是否愿意领略黄河的奔腾与绵长?闻惯了西式医生身上浓浓的消毒水味,你是否愿意回味中医研药的丝丝香气?听惯了英语教授的数理讲学,你是否愿意驻足听取一位老者的谆谆教诲? 遥记李白曾言:“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华文化千年传承,而发源地就是黄河。黄河流出了中华文化不倒的文化。它在历史的风烟中静静地流过,赋予华夏人黄色皮肤,流进华夏人的血脉。黄河与长城都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而黄河更像是一位母亲,她甘心流入中华人民日常生活中去,以热爱的怀抱给予子民前进的力量。 这是黄河,而这里是中国。 执勺捣药,称料三两,温火慢煎,满屋飘香。在中国现今中医药文化式微的今天,仍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坚持传统古法熬药流程,在略显苦涩的药香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不似西方流水线上制作药品那样,他们讲究对症下药,从自然中寻求解决之道。中药治疗,虽慢,可效果更持久。中药之名透露着中华文化的影子,龙根,凤尾,金凤化等药名展现了中国的龙凤文化;牛郎,徐长卿等药名则取中华文化与历史故事。唤一声药名,嗅一丝药香,便是对新老中医的一次肯定。 这是中医,而他们在中国。 千年前,一位儒子曾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时至今日,他的思想中的光辉在穿过层层历史的迷雾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然而,这位老者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被人认可并接纳的。周游列国,只为传学;能言善辩,以图认可,但现实却少有人理解他,没有哪位哲人如此孤独。孔子与他的弟子为儒学贡献了一生。“明知不可而为之”,这是悲壮,也是高尚。因为高尚,也才成为绝唱。 这是孔子,而儒学源于中国。 这里是中国,而这里有你想要了解的一切。 这里是中国,我们欢迎您。 明珠一颗,照亮山河万朵 我有一颗明珠,久被尘埃关锁。如今尘世今生,照亮山河万朵。 ——题记 杜拉斯曾言:“把灯关上,让灯库亮起来。”而如今中国的文化在经过历史的不断洗濯后,愈加光彩夺目、明亮如新。 身处乱世但不向命运屈服的孔子,成为了名芳百世的一代圣人。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兼并战争不断,百姓苦不聊生,这个时候,孔子出现了。 他首次在中国开办私人讲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经他所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孔子引领了中国文化向正规的道路上不断发展,乃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伟大教育家。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都为孔子的知名语录,对我们修身养性有极其的启迪意义。孔子虽未留下半部巨著,但他的言语、思想,都被他的弟子编著在《论语》中,亦足以奠定文学的基础。 如今,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风靡全球,各国都在学习孔子的思想,爱屋及乌的汉语也日渐流行起来。 曾经有一首很受欢迎的《中国话》里唱道:“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老夫子越来越国际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都料,汉唐时期,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称作"都料",“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 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斗拱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 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瓦当,俗称瓦头,是古建筑的构件,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 挡片,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不同历史时期的瓦当,有着不同的特点。秦瓦当纹饰取材广泛,图案写实,简明生动。这时的瓦当纹饰以动物形象居多,有鹿、四神、鸿雁、鱼及变化的云纹。汉代瓦当在工艺上达到顶峰。纹饰题材有四神、翼虎、鸟兽、文字等。出现了以瓦当心乳钉分隔画面的布局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瓦当当面较小,纹饰以卷云纹为主,文字瓦当锐减。在唐代,莲花纹瓦当最常见,文字瓦当几乎绝迹。宋代开始用兽面纹瓦当,明清多用蟠龙纹瓦当。 瓦肆,瓦肆是随着宋代市民阶层的形成而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瓦肆又称“瓦舍”、“瓦子”,“瓦”。取名“瓦舍”,是勾画其特征,与建筑无关。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 ──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改用红色或其他颜色的印色印在书牍上,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 明器,专门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又称冥器。一般用陶瓷木石制作,也有金属或纸制的。除日 用器物的仿制品外,还有人物、畜禽的偶像及车船、建筑物、工具、兵器、家具的模型。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即随葬明器。明器是考察古代生活和雕塑艺术的有价值的考古实物。 礼器,中国古代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用来表明使用者 的身份、等级与权力。商周青铜礼器又泛称彝器。考古发现表明,我国最早的礼器出现在夏商周时期,主要以青铜制品为主。 山节藻棁shān jié zǎo zhuō古代天子的庙饰。山节,刻成山形的斗拱;藻棁,画有藻文的梁上 短柱。后用以形容居处豪华奢侈,越等僭礼。 丹楹刻桷dān yíng kè jué楹:房屋的柱子;桷:方形的椽子。柱子漆成红色,椽子雕着花纹。 形容建筑精巧华丽。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建 筑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 文章通过对传统建筑装饰元素进行一些试探性研究,探讨了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表现方法,以现代建筑设计实例,进一步探寻传统建筑装饰元素与现代建筑的系统化设计。关键词: 传统建筑;装饰元素;表现手法;现代建筑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2-0058-020 引言 现代建筑设计完全失去了个性,没有传统元素符号的烙印。即便有符号的建筑也只是在建筑部分构件如屋顶、斗拱、菱形窗等简单机械地复制或照搬,没有读懂传统文化的内涵,显得特别的空白,失去了民族建筑所附含的“蕴意”和传达的思想、个性。本文介于此着重研究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表现方法与原则,对于大师的作品,做一些试探性地探讨装饰元素在现代建筑运行的系统化设计。 1 传统建筑装饰元素的分析

建筑装饰元素主要指美化建筑及建筑空间的装饰构件,戳宽了建筑外延生命力,让建筑带给人们以直观的视觉感受,强化建筑的视觉美感。 建筑装饰元素的题材传统建筑装饰元素有构件、雕刻、彩绘等装饰元素,这些元素所采用的题材大都有人物、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装饰元素题材的最大特征,围绕吉利祥瑞、趋利避害的主题,民间艺人通过某种自然物象的谐音、象征性或民间故事等形式灵活随意地安排题材的组合,突出题材与人类情感最直接的沟通,这种民间审美形式传递人们的祝愿。如“鹿”谐音“禄”;“蜂”谐音“封”;太平有象”;“三羊启泰”;“金鱼满堂”;“鸳鸯戏水”;“松鹤长春”;“状元及第”等。 建筑装饰元素的表现形式通过彩绘、雕刻等元素来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吉祥的追求,体现建筑中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的形式。 建筑彩绘彩绘运用色彩的关系,强化装饰图案绘制在建筑构件的效果。显示出人们热爱生活,展现自我的个性和增强建筑构件的使用寿命。主要运用在梁枋、柱头、窗棂、门扇、雀替、斗拱等建筑木构件上。 建筑雕刻建筑雕刻是形成中国传统建筑风貌的重要成分,承担建筑整体中的特定功能和人们的审美要求,主要有木雕、石雕和砖雕三种形式。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7843476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 (一)台基一称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大致有四种。 1,普通台基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2,较高级台基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更高级台基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相传位于世界中心,系宇宙间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没其间,三界诸天也依傍它层层建立。须弥座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用以显示佛的崇高伟大。中国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的级别。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4,最高级台基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曲阜孔庙大成殿,即耸立在最高级台基上。 (二)木头圆柱常用松木或桶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置于石头(有时是铜器)为底的台上。多根木头圆柱,用于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 (三)开间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而且开间越多,等级越高。故宫太和殿,太庙大殿开间为十一间。 (四)大梁,即横梁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形成屋脊。常用松木、榆木或杉木制成。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五)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般置于柱头和额访(又称阑头,俗称看访,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成,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六)彩画原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可分为三个等级。 1,和玺彩画是等级最高的彩画。其主要特点是: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画面两边用《》框住,并且沥粉贴金,金碧辉煌,十分壮丽。 2,旋子彩画等级次于和玺彩画。画面用简化形式的涡卷瓣旋花,有时也可画龙凤,两边用《》框起,可以贴金粉,也可以不贴金粉。一般用次要宫殿或寺庙中。 3,式彩画等级低于前两种。画面为山水、人物故事、花鸟鱼虫等,两边用《》或()框起。“()”被建筑家们称作“包袱”,式彩画,便是从江南的包袱彩画演变而来的。 (七)屋顶<古称屋盖> 中国传统屋顶有以下七种,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级别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 1,庑殿顶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阿顶。 2,歇山顶是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称九脊顶。 3,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 4,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5,攒尖顶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于上端。一般亭、阁、塔常用此式屋顶。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10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10 墨菲 美国建筑师,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1914年他主持清华大学的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后来又对南京大学校园做了规划,并主持了中国的很多项目,他的规划、设计当时认为体现了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与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的结合。墨菲后来担任了“国民政府建筑顾问”,对30年代中国建筑师的传统复兴建筑创作有很大影响。 吕彦直 吕彦直,山东东平县人,1894年生于天津。早年曾在清华大学攻读建筑,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得到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的指导,回国后在上海开办彦记建筑事务所。1925年吕彦直在中山陵设计竞赛中获了头奖,他的方案融汇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精神,庄严简朴别创新格。后来还设计了广州中山纪念堂。 关颂声 关颂声是广东人,生于1890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工业学院毕业。1919年来到天津,开办基泰工程司事务所,承包建筑工程。基泰工程司是天津近代成立最早的中资建筑公司之一,与天津当时众多的外资工程公司在规模和技术方面相比毫不逊色。该公司在天津承建了多处大型建筑,主要有永利工业公司大楼、中原公司、基泰大楼、南开大学木斋图书馆。 上海沙逊大厦 于1929年建于上海,平面呈A 字形,建筑为钢结构的10层大楼,局部高12层。是当时标准很高的一幢大型饭店。由英商维克多·沙逊经营的沙逊洋行房产,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普宁寺大乘阁 位于河北承德市,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仿西藏三摩耶庙。大乘阁是一座高大的木结构楼阁式塔,高36.65米。高三层,上面五个屋顶一大四小,造型稳重。大乘阁位于9米高的石台正中,综合了汉式建筑中楼、阁、殿、亭等多种形式,这在我国传统建筑中是极为少见的。阁内供奉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像,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雕佛像,像高21.85米。 1.嵩岳寺塔是那个朝代建造的(A.北魏 B.隋 C.唐) 2.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是哪个朝代建造的(A.北宋 B.辽 C.金),其构架形式是(A.殿堂型 B.殿阁型 C.堂阁型) 3.《园冶》作者是(A.孝诫 B.李渔 C.计成),他是哪个朝代的人 (A.宋代 B.明代 C.清代) 填空(每题2分,共20分) 1.《园冶》一书作者是(计成),其出版年代是(明代) 2.蓟州独乐寺观音阁的建筑年代是( 辽统和二年 ),它是(殿阁)型构架 3.宋代称为华栱,清代称为(翘) 4.清代称为五架梁,宋代称为(四椽栿) 5.在天花板上面的梁,作法较自由,加工较粗糙,故称为(草栿) 1. 斗栱跳头上置有横栱的叫(计心),不置的叫(偷心)

图腾符号与中国传统文化

图腾符号与中国传统文化 图腾是对某一种特定的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的有母的的崇拜。图腾崇拜是初民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图腾作为一种符号现象已经源远流长,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我们不难发现图腾承载并且反应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 一龙图腾 说到图腾,就不得不说到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性的动物——龙。说它是动物,实际上无人见过龙的庐山真面目。《尔雅翼.释鱼》说:“龙,春分而登天, 秋分而潜渊,物之至灵者也……角似鹿,头似驼,颈似蛇,腹似蜃,磷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只有具有伟大的“包容”与“和谐”精神的中国人,才有本事 将诸多不相干的物质原件,高度调和而构成和谐的有机体。这与其说是中国人创造 天才的表现,毋宁说是民族文化、心理、性格、精神、思维、以及道德的综合反映。1 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龙云龙,中国人最喜欢以龙为山川、城镇、爱子……..命名。像青龙,天龙,飞龙之类的名字,遍地都是;蟠龙,飞龙,升龙之类的艺术造型,随处可见。中国的皇帝着龙袍,坐龙椅,以龙来装饰自 己的宫殿器物,服饰,并把自己认作龙,所谓龙颜、龙体、龙座、龙子龙孙无不适 指皇帝言的。中国的百姓也喜欢用龙来比喻英雄,如“龙虎斗“,”龙游浅水“、”龙眼识珠“。中国民间每年正月,各地都有耍龙灯的活动;五月端午,江南水乡则 有龙舟竞渡。生下贵子,最大的祝愿就是”龙凤呈祥。“无一不说明:中国人心中 最大崇拜物就是龙。 龙无疑是帝王的象征,但这种象征已经深深植根与远古的龙图腾中。闻一多曾说过:“图腾式的民族社会早已变成了国家,而封建王国又早已变成了大一统的帝国,这时一个图腾生物已经不是全体族员的共同祖先,而只是最高统治者一姓的祖先。”2其实当时原始的民主政体被封建专制政体代替之后,民族周身的神经即开始 麻木,唯有皇帝才是民族最活泼的灵魂,皇帝即等于整个民族,皇帝所崇拜的图腾, 1《图腾神话与中国传统人生》人民出版社刘毓庆 2002年出版 2《闻一多全集》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一卷第70页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 二画 1、丁头栱位于梁下的半截栱。原由串枋出头部分作成,后成为梁头下的装饰。 2、八架椽宋代房屋进深以椽数呼之,八架椽即八椽之深。清代则以檩数称呼,“九檩”即宋之八架椽。 3、九脊屋顶即歇山顶。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4、九踩斗栱清式斗栱按出挑数称呼。里外出一跳称为三踩斗栱,出两跳称为五踩斗栱,出三跳称为七踩斗栱,出四跳称为九踩斗栱。 牌坊斗栱最多可多至十一踩 三画 1、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膞,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多见于唐、宋、元、明的建筑上。 2、上昂昂有两种:上昂和下昂。上昂用于室内支承天花或用于平坐下,因昂首向上而得名。下昂用于外檐承挑檐,因昂尖向下得名。 3、门屋指宫殿、庙宇、宅邸中单独成栋的屋宇,有一间、三间、五间。。。。。等,明清北京故宫太和门为九间,等级最高。 4、山花蕉叶用于佛塔、佛龛、经柜等顶部的叶状装饰纹样 5、三朝五门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子诸侯皆三朝”。又注《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 侯三门”。这就是三朝五门的来历。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入鎶”, 宋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 四画 1、斗子蜀柱即在短柱上加一斗,唐宋时常作为一种简洁的支撑体用于木、石栏板上或木构架的补间铺作上。唐时还常用人字形撑木,上加一斗作补间,今人称人字栱。 2、五土五谷五土指东南西北中五方之土;五谷指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 3、分心槽是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 4、月牙城明清帝陵宝城和方城之间有一个小院称月牙城,俗称“哑巴院”。正对方城所筑之墙称为月牙墙。或称小院为“哑吧院”,而正对方城之墙为“月牙城”。 5、五音姓利唐宋间流行的一种风水术。将天下所有姓氏归属宫商角徵羽五音,行事凶吉,都依其所定之法为据。 6、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此式始于安徽凤阳明皇陵。皇陵有内外三

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梁洁梅

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梁洁梅 摘要:新中式风格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新时期,随着国力增强,民族意 识的逐渐复苏,人们在探寻中国设计界的本土意识之初,逐渐形成了新一代设计 队伍和消费市场,孕育出含蓄秀美的新中式风格。随着室内装饰设计发展和我国 传统文化元素越来越受重视,在室内装饰设计融合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成为 一种趋势。建筑师和设计师们逐渐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弘扬东方传统文化,吸纳传 统文化元素,使东方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得到拓展和衍生。 关键词:中国传统装饰元素;现代室内装饰设计 引言:随着现代都市人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原先较为陈旧的室内装饰设 计理念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开始追求更高一层即精神层面的满足。在我 国近几年的的室内装修设计理念的演变过程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视渐 渐加强,中国传统装饰文化中意境的重视对于现代设计理念的突破具有启发式拓展。探求如何将传统装饰元素作为室内装饰设计的符号,传递浓厚的中国气息与 情感,对我国乃至世界上中式风格的室内设计来说有都着深远的意义。 一、室内装饰设计中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1.1和而不同 中国式的室内装饰设计总围绕一个中心思想不动摇,一切的装饰都是围绕这 个来展开的,所要达到的就是和而不同,力争突出层次感,达到视觉上的享受。 中国古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独特的木结构梁架建筑体系,不但成为现代框架系统的 鼻祖,错综复杂变化丰富的形式,也成为室内最好的装饰构件。传统的中国建筑 在装饰上依照构架的种类分为内檐和外檐,它们是室内空间特殊的设计层次,其中,内檐装修成为室内设计的基础。中国式的空间讲求平衡、对称感,而利用自 然的素材加上中国的字画、家具等,就可以营造出极具中国风格的空间。中西方 室内设计风格都是对美的追求,而中式元素则是在众多的事物中凸显出其与众不同,这也是传统文化中所赋予的人们的审美观点。 1.2崇尚自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体现在室内装饰设计上就是人 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设计的自然性是当代国内设计界所倡导的原则,室内设 计中对自然要素的引用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人们对室内设计的要求不再单单是“小桥,流水,人家”诗情画意式的情感慰藉,也不仅是环境中的情调渲染,而是 渴望在室内环境中加强人与人的情感交流,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隔离,找回人与 自然之间的情感寄托。优美的风景、清新的空气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改善 人们的精神生活。不论是建筑内部,还是建筑外部,也不论是私人住宅,还是公 共场所,其绿化和绿化空间所展现出的幽雅、怡人的自然景观,天长日久地可以 给人以重要的影响。 1.3形神兼备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含蓄,讲究意会。室内装饰设计中的传统文化是把民族的 文化精神和现代建筑艺术结合在一起的体现。在长期的劳作和共同生活中,我国 劳动人民常常会把某些动物、植物约定俗成地作为某种意义的象征,赋予了它们 相应的含义。有龟、鹤、龙、凤等代表吉祥的动物;有松、竹、梅、兰等象征精 神的植物,表达了人们所追求的各种美好愿望。而在室内装饰设计中添加这些元素,则体现出了主人的期望和品位,这些也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称谓的“传统元素”。 二、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运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1.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2.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3.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4.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5.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8.螭首: 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一百亩)(注意,这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 10.经幢:①刻有佛的名字或经咒的石柱子,柱身多为六角形或圆形。(现代汉语词典)②在八角形的石柱上刻经文(陀罗尼经),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始见于唐,到宋辽时颇有发展,以后又少见。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中建史) 11.覆盆:柱础的露明部分加工成外凸的束线线脚,如盆覆盖。 12.垂带踏跺:高等级建筑的台阶做法,其正面轴线上称正阶踏跺,两旁称垂手踏跺,侧面称抄手踏跺。 13.角柱石:立在台基角部,其间砌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盖阶条石,下部为土衬石。 14.柱顶石:下衬磉墩,上附柱础,长为两倍的柱径,厚为柱径。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古建保护与修复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1.建筑外形上的特征:具有屋顶,屋身与台基三部分。 2.建筑结构的特征:木构架结构(木构架:屋顶与屋身部分的骨架)。 基本做法:以立柱与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子有几个间组成。 3.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组合原则: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门窗。规模较大的建筑由若干个院子组成。 有显著的中轴线,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侧的次要建筑多作对称的布置。 4.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 装饰细部:梁枋,斗拱,檩椽等结构构建经艺术加工发挥装饰作用。 色彩:古代建筑中最显著特征之一。宫殿庙宇中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在衬以白色石台基,轮廓鲜明富丽堂皇。一般住宅中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或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黑色,褐色或本色木面。 彩画:建筑装饰中的重要部分。做在檐下及室市内的梁,枋,斗拱,天花及柱头上。构图密切结合构件本身的形式,色彩丰富。明清时期常用的有与玺彩画,旋子彩画与苏式彩画。 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名为“藻井”, 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就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屋顶 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就是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与飞檐,最初的功能就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征。从汉代初得雏形至明清规格化,屋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