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伤寒杂病论方剂

伤寒杂病论方剂

伤寒杂病论方剂
伤寒杂病论方剂

《伤寒杂病论》部分方剂

1桂枝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2桂枝加葛根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葛根四两

3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4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大枣四枚

杏仁二十四个

7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

杏仁二十六个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

8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三两粳米六和人参二两

9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十八铢芍药十八铢甘草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大枣四枚

麻黄十八铢石膏二十四铢

1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茯苓三两白术三两大枣十二枚

11甘草干姜汤方: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

12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

13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炙甘草二两芒硝半斤

14四逆汤方: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

15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16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生半夏半斤

17葛根黄岑黄连汤方: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岑三两黄连三两

18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19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五十个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20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

五味子半斤半夏半升

21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

杏仁五十枚

22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

23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人参三两生姜四两

大枣十二枚

2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

25桂枝甘草汤方: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

26桂枝甘草茯苓大枣汤方:茯苓半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桂枝三两

27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斤人参一两炙甘草二两

28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

29芍药甘草附子汤方: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附子二枚

30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

31五苓散方: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白术十八铢

32茯苓甘草汤方: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一两

33栀子豉汤方: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

34栀子甘草豉汤方:栀子十四枚甘草二两香豉四合

35栀子厚朴枳实汤方:栀子十四枚厚朴四两枳实四合

36栀子干姜豉汤方:栀子十四枚干姜二两香豉四合

37真武汤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

38禹余粮丸方:禹余粮四两人参三两附子二枚五味子三合茯苓三两干姜三两

39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40四物汤方:当归15克川芎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

41小建中汤: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

42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斤生姜五两枳实四两

大枣十二枚大黄二钱

43柴胡加芒硝汤方:柴胡二两六铢半夏二十铢黄芩一两甘草一两生姜一两人参一两

大枣十二枚芒硝二两

44桃核承气汤方:桃仁五十个桂枝二两大黄四两芒硝二两炙甘草二两

4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半夏二合大枣六枚柴胡四两生姜一两半人参一两半

龙骨一两半铅丹一两半桂枝一两半茯苓一两半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

46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牡蛎五两

龙骨四两大枣十二枚蜀漆三两

47桂枝加桂汤方:桂枝汤加桂枝二两

48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方:桂枝一两甘草二两牡蛎一两龙骨二两茯苓四两

49抵当汤方:水蛭三十个熬虻虫三十个去翅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

50抵当丸方:水蛭二十个熬虻虫二十五个熬去翅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

51大陷胸丸方:大黄半斤葶历半升炒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52大陷胸汤方:大黄六两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钱

53小陷胸汤方: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蒌实大者一个

54文蛤散方:文蛤五两

55白散方: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

56柴胡桂枝汤方:柴胡一两半桂枝一两半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劈生姜一两半切

57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黄芩三两栝蒌根四两牡蛎二两甘草二两炙

58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斤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劈

59十枣汤方:芫花2克甘遂5克大戟2克大枣十枚劈

60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61附子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二两黄芩一两炮附子一枚

62生姜泻心汤方:生姜四两炙甘草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斤

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63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劈黄连一两

64赤石脂禹余粮汤方:赤石脂一斤碎禹余粮一斤碎

65旋覆代赭石汤方: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大枣十二枚

炙甘草三两半夏半斤洗

66桂枝人参汤方:桂枝四两炙甘草四两白朮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

67瓜蒂散方: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

68脏结汤方:柴胡五钱白朮五钱茯苓五钱炮附三钱生附一枚

69黄芩汤方: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

70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

71黄连汤方: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二两桂枝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

72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 [炮附子二枚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

73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汤方:白朮四两甘草二两炙附子三枚炮大枣十二枚劈生姜三两

74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炮附子二枚白朮二两桂枝四两

75白虎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76灸甘草汤方:甘草四两炙阿胶二两生姜三两麦门冬半升桂枝三两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麻子仁半升大枣三十枚

77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78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

79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甘草二两炙芒硝半斤

80猪苓汤方:猪苓一两去皮茯苓二两阿胶一两滑石一两碎泽泻一两

81健胃整脾汤方:柏子仁黄芩当归白朮茯苓炙甘草

82茵陈蒿汤方: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去皮

83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

84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斤炙去皮杏仁一斤

85栀子蘗皮汤方:栀子十五个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

86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麻黄二两赤小豆一升连翘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大枣十二枚

生梓白皮一升去节生姜二两甘草二两炙

87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二枚

88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大黄一两

89麻黄附子细辛汤方:麻黄二两细辛二两炮附子一枚

90大黄附子细辛汤方:大黄二钱细辛二钱附子三钱

91麻黄附子甘草汤方:麻黄二两甘草二两炙炮附子一枚

92黄连阿胶汤方:黄连四两黄芩一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二两

93附子汤方:炮附子二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94桃花汤方: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95猪肤汤方:猪肤一斤

96甘草汤方:甘草二两

97苦酒汤方:半夏大十四枚鸡子十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

98半夏散及汤方: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以上各等分

99白通汤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

100白通加猪胆汁汤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101真武汤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朮二两附子一枚炮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伤寒杂病论方剂.doc

《伤寒杂病论》部分方剂 1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2桂枝加葛根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葛根四两 3 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4 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5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大枣四枚 杏仁二十四个 7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 杏仁二十六个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 8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三两粳米六和人参二两 9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十八铢芍药十八铢甘草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大枣四枚 麻黄十八铢石膏二十四铢 10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茯苓三两白术三两大枣十二枚 11 甘草干姜汤方: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 12 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 13 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炙甘草二两芒硝半斤 14 四逆汤方: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 15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16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生半夏半斤 17葛根黄岑黄连汤方: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岑三两黄连三两 18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19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五十个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20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 五味子半斤半夏半升 21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 :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 杏仁五十枚 22 干姜附子汤方 :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 23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人参三两生姜四两 大枣十二枚 24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 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 25 桂枝甘草汤方 : 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 26 桂枝甘草茯苓大枣汤方 : 茯苓半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桂枝三两 27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斤人参一两炙甘草二两 28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 29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 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附子二枚 30 茯苓四逆汤方 : 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 31 五苓散方 : 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白术十八铢 32 茯苓甘草汤方 :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一两 33 栀子豉汤方 : 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

大柴胡汤临床应用

大柴胡汤临床应用 大柴胡汤是柴胡剂群的重要方剂之一, 亦是小柴胡汤的加减方。是由柴胡、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半夏、生姜、大枣等八味药组成。方中用柴胡、黄芩之苦寒,清解少阳经腑之邪热;大黄、枳实行气通便,以泻阳明之实热;半夏、生姜之辛苦,以和降胃气;芍药配大黄,酸苦涌泄,于土中伐木,平肝胆之气逆;生姜、大枣以和胃气。诸药配伍,既可疏利肝胆之气滞,又可荡涤肠胃之实热。本方在《伤寒论》原文中多是用以治疗少阳阳明并病者,即是小柴胡汤与大承气汤的合方。但是,本方与小柴胡汤相比,重用生姜至五两,重在和胃降逆、开结散饮。与大承气汤相比,大黄仅用二两,且无芒硝之配,而次于攻下,故虽属两治少阳、阳明,但重在和解少阳。诚如医宗金鉴》所云:" 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减表之功捷;枳实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也。"临床凡属肝胆胃肠不和、气血凝聚不通所引起的病证,均可使用本方治疗,故其应用范围极广。 1 心血管系统的冠心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 冠心病 冠心病多由气滞、血瘀、痰阻所致,活血化痰宣痹通阳,芳香开窍为中医治疗冠心病的常法,但也有症见胸痛连及胁肋,心烦易怒,口苦,一派气郁化火之症候,而呕恶痞满,乃胃逆浊阻之凿据,证涉肝胃,按常规治法难以奏效,治宜肝胃兼治。大柴胡汤方中柴胡、芍药、枳实、黄芩疏肝解郁泻火;半夏、生姜、大黄和胃降浊导滞,大枣补益脾胃,酌加元胡,郁金等理气活血止痛药物,药证相符,见效亦快。 张某,男,62岁,教师。1999年8月15日就诊。主诉胸前区闷痛一年余,2月前曾在县区院诊为冠心病,服用潘生丁、冠心苏合香丸、复方丹参滴丸等药收效甚徽。今来我院就诊,诊见胸前区闷痛连及胁肋,伴心烦易怒,晨起恶心,口苦,心下痞满,得吸则舒,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证属肝郁化火,胃逆痰阻.治宜解郁泻火,和胃降浊。方用大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杭芍药、枳实、延胡索、川楝子、郁金各12g,法半夏、黄芩、生姜各l0g,大黄、甘草各6g, 3剂,水煎服,日1剂。二诊:服药后。胸痛著减,心烦口苦诸症亦明显减轻,继以上方继服10剂,诸证悉除,病痊愈。(沈东钊、张树安.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陕西中医.2003年第24卷第2期:171-172) 2.生殖系统的阳痿等 阳痿一证,医家多从肾论治,或补其阳或益其阴,或阴阳俱补。但阳痿也有非肾虚所为,乃肝气郁而化热所致者,不可盖以肾虚论之,妄用温补。肝经“入毛中,过阳器”,肝主宗筋,前阴为“宗筋之所会”,故郁热阻则宗筋失养发生阳

伤寒杂病论方剂集

伤寒杂病论方剂集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服后,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泄奔豚气也。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葛根四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 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 粥发之。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甘草黄耆各二两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 力,温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黄耆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 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酰代苦酒。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

.《伤寒杂病论》中的药方讲解 JT叔叔 查查362【精选】

.《伤寒杂病论》中的药方讲解JT叔叔查查362 马象仕 2015-11-26 10:20:14当吃火锅灼伤食道、吃红豆麻薯灼伤食道(日本大冢敬节)、或喝60度酒精的烧酒引起食道出血…等等,凡食道灼伤而有胸中窒感觉时就用「栀子甘草豉汤」。〈#7.51〉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伤寒五六日」是说已经病了一段时间,人有点累了。 用过下法之后,人就会心、肾脱离,于是「身热不去」,身体在发烧。其实倒底怎样叫「发烧」,JT自承他也说不准(※JT云,今中暑,额头烫烫的,可也不能随意说这就是发烧!)鉴别栀子汤系的各种证:「栀子豉汤」证可以是〔#7.49〕的「心中懊憹」,也可以是〔#7.50〕的「胸中窒」,也可以是〔#7.51〕的「心中结痛」;至于〔#7.53〕栀子干姜汤证则是「微烦」à〔#7.53〕的主证是「淡淡的睡不着觉」。〔#7.51〕「心中结痛」的感觉:是「虚证」,不要和其他病的「结痛」混淆。△如心中结痛、心下肢满、脇下…仲景很多这类条文à※〔#8.26〕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胸脇满、微结」;胸痹、陷胸汤结胸证的结痛;十枣汤证痰饮积塞也会有结痛。△ 那幺多的结痛,怎幺分辨呢?方法:转一转身体,栀子豉汤证的痛是在无形的灵魂身体上的,所以身体转动时不会扯

到痛处。其他病证的痛是在有形肉体上的,于是 在转动身体时会扯痛。△虚证在灵魂身体上的结痛是心肾不交造成的,用栀子、豆豉这两味药可让心肾之气对穿而过。△心肾不交会有懊擃、结痛或胸中窒。△ 〔#7.53〕「微烦」:不需要交心肾。除了栀子豉汤之外,其他药物可不可以用呢?日本的「利膈汤」,治膈噎(即吃东西时觉得塞塞的,吃不下去),由「栀子附子汤加半夏」组成;栀子、附子交心肾,附子让肾气上来,栀子让心火下去;半夏能通阴阳。如果没有寒热的问题,或病情不须那幺严谨时,可用利膈汤。〔#7.53〕栀子干姜汤又名「二气散」(出自《杨氏家藏方》卷六、《朱氏集验方》卷八),用来治噎嗝(例如脾胃太虚、热气往上冲、吃不下时适用)△胸口梗塞的病、和食道有关的病,有人用过栀子、附子、干姜的结构。〈#7.53〉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汉代泻下的药物有:⑴甘遂剂:吃了会拉出水来(泄水)(如十枣汤);⑵巴豆剂:吃了能通大便。巴豆是很热的泻药,当吃了冰冷、寒凉的食物后,用热药来下寒积。用 热药拉过肚子以后,身体会烫得热烘烘的。肠胃拉过以后会变虚,所以虽然巴豆剂弄得全身热烘烘的,可是脾胃之气(中焦之气)也拉空掉了。「阳秘乃固」,一旦 脾胃之气、元气不够时,脾胃阳气不够时,就不能收摄别

方剂故事大柴胡汤-推荐下载

医案故事——大柴胡汤 经方也有猛将军,大柴胡汤至稳妥 刘渡舟医案:某女工,患心下坚满,短气胸闷,须太息后而舒。心烦恶心。曾多次服用舒肝调胃之药,但效果不明显。舌边红,脉沉弦有力。 此因肝胆气郁,日久化火,兼挟痰饮所致,非大柴胡汤不能克之。 柴胡12克黄芩6克半夏9克生姜15克枳实6克白芍9克大黄6克大枣7枚药成后分温三服,尽剂后则坚满诸证皆消。理中丸方 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病机 六经:太阴病[病性:虚寒(或寒湿);病位:里(中焦之脾)]方证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396)病症 以“脉缓弱,舌淡苔白,吐利频繁,发热头身疼痛不甚,不欲饮水,伴见腹中冷痛,喜温喜按”为主症。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理效无双。厚朴七物汤 厚朴七物金匮方,草桂枳实枣黄姜;腹满发热大便滞,速投此剂莫仿徨。 大柴胡汤是天然的胃肠动力药。我们知道西药中胃肠动力药有胃复安、吗丁啉,西沙必利等。中药中大柴胡汤也可与之相媲美。我常以本方治胆汁返流性胃炎及食管炎,胃切除后的倾倒综合征。因胃肠的逆蠕动,症见有呕吐。而本方在经文中又治“呕不止”,用半夏生姜治之,且方中生姜用了半斤,而治“心烦喜呕”的小柴胡汤生姜也仅用了三两。另外,方中的枳实、大黄也有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综合来看,大柴胡汤对缓解胃肠的逆蠕动还是有帮助的。值得说明的是胃癌大部切除后的倾倒综合征,不要一概地认为是虚证而予补法。不解决胃肠的逆蠕动,病人频繁地呕吐,再好的补药也发挥不了作用! 大柴胡汤还可以看作是治疗胆囊炎、胰腺炎的专方。观仲景用大柴胡汤,腹证描述共三条:“心下急”,“心下痞硬”,“按之心下满痛”,可见本方病位均不离“心下”。结合现代医学解剖学知识可知:肝、胆、胰三脏均可部分分布于以剑突下两肋弓夹角内区域,即是“心下”,且这些器官的疼痛多为痉挛性的。而大柴胡汤方中有枳实、白芍,此即“枳实芍药散”可治腹挛痛,仲景原文治妇人“腹痛烦满不得卧”,其中枳实之治,又以心下为目标,枳术汤可证。由此,可以认为大柴胡汤是天然的解痉镇痛剂。当然在肝胆疾病出现黄疸时也是传统的利胆药。不过此时芍药当用赤芍,且量也要大一些。我的研究生做了大柴胡方证研究的毕业论文。他把古今运用大柴胡汤的文献加以收集,整理,分析,发现临床运用以肝、胆、胰感染性疾病最为突出。我也曾经以此方治疗多例胆囊炎,如杨某,女,36岁,2002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伤寒杂病论》活血化瘀方药组方机制及应用特点

2012年7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36卷第4期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立活血化瘀方剂20余首,散载于各个篇章当中,治疗多种不同病证, 其应用规律具有鲜明的特点,分析如下。 1概述 《伤寒杂病论》中所载活血化瘀方剂约27首,有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赤豆当归散、升麻鳖甲汤、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汤、鳖甲煎丸、黄芪桂枝 五物汤、大黄虫丸、千金苇茎汤、奔豚汤、旋覆花汤、蒲灰散、滑石白鱼散、硝石矾石散、猪膏发煎方、大黄牡丹汤、王不留行散、蜘蛛散、桂枝茯苓丸、枳实芍药散、下瘀血汤、温经汤、土瓜根散、大黄甘遂汤、红蓝花酒、当归芍药散。约占全部方剂(除重复方约 368首)的1/10,其中内科13首,外科2首,妇科9 首。27首方剂中共用药物70余味,其中活血化瘀药物共23味,出现频率为58次。 以上方剂中具有活血作用的药物有:当归、川芎、大黄、桃仁、芍药、白鱼、干漆、红蓝花、蒲灰、蛴螬、蜣螂、土瓜根、王不留行、新绛、蜘蛛、紫葳、乱发(烧)、 虻虫、鼠妇、水蛭、牡丹皮、虫、酒等。其中使用频率较高者:芍药35次,当归19次,川芎11次,酒11次,桃仁13次,牡丹皮6次,虫4次,水蛭4次,虻虫4次,乱发2次。其余均为1次。 2组方机制 2.1泄热逐瘀《伤寒论》第106条:“太阳病不解, 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此为太阳病不解,表热随经入腑,与血相结少腹形成蓄血证。邪热与瘀血结于下焦,邪热扰于神明,血结不能养神,故其人如狂,但此时治疗尚须分缓急轻重。初结之血,尚未凝固,血可能自下,血下热亦随之下,可不治自愈。血若不下, 当用桃核承气汤以攻之。 方中以桃仁活血祛瘀,大黄泄热逐瘀,两药合用而瘀热并泄;桂枝通利血脉,以助桃仁之功;芒硝泄热软坚,以助大黄泻下;炙甘草益气和中,缓诸药峻烈之性,使祛瘀而不伤正。 2.2破血逐瘀《伤寒论》第128条:“太阳病六七 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此言太阳病至六七日,虽有表证,但邪气已入里,故少腹硬满而发狂,本证瘀血较桃核承气汤为久为重,故用抵当汤治疗。 《伤寒论》第237条:“阳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治》:“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 由以上条文可知抵当汤为破血逐瘀之峻剂,方中以虫类药物水蛭、虻虫直入血络,破血积、逐恶血,重用大黄,取其荡涤邪热、祛瘀生新之效,更用桃仁之滑利以活血行瘀。四味药物同用,其破血逐瘀之力峻猛,功效大大强于桃核承气汤。此方为瘀血实证且证情较为严重的情况下使用。为求稳健,用药宜从小剂量开始,得下止后服,以免伤正,而年高体弱或有内出血倾向者,应当慎用,孕妇忌用。水蛭与虻虫需经熬制,不能生用。如蓄血虽重,但病势尚缓者,则改用抵当丸。如第126条云:“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方中药物与抵当汤无异,但水蛭、虻虫剂量减少三分之一,桃仁减少五分之一,且改汤为丸,峻药缓用。如此,既可直下入络逐瘀彻除病邪,又不伤正。以适应患者有不可不攻之瘀而又有不可峻攻之势者。 《伤寒杂病论》活血化瘀方药组方机制及应用特点 刘春兰 (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级博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355) 指导陶汉华 [摘要]对《伤寒杂病论》27首活血化瘀方药进行了总结,认为其组方机制为泄热逐瘀、破血逐瘀、消癥化瘀、行气活血、活血利水以及补虚化瘀,并根据瘀血的程度采用相应的活血化瘀药,轻证用植物类药,重证用动物药,尤其是虫类药;轻证、慢性瘀血病证用散剂、丸剂,急证多用汤剂或顿服,重视酒的应用以增强活血祛瘀之力。 [关键词]伤寒杂病论;活血化瘀;方药;组方机制;应用特点[中图分类号]R2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59X (2012)04-0292-02 [收稿日期]2012-03-05 第36卷第4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Vol.36,No.42012年7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CM Jul .2012庶 虫庶 虫庶虫292

《伤寒杂病论》中与药方讲解

.《伤寒杂病论》中的药方讲解 JT叔叔查查362 马象仕 2015-11-26 10:20:14当吃火锅灼伤食道、吃红豆麻薯灼伤食道(日本大冢敬节)、或喝60度酒精的烧酒引起食道出血…等等,凡食道灼伤而有胸中窒感觉时就用「栀子甘草豉汤」。〈#7.51〉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伤寒五六日」是说已经病了一段时间,人有点累了。 用过下法之后,人就会心、肾脱离,于是「身热不去」,身体在发烧。其实倒底怎样叫「发烧」,JT自承他也说不准(※JT云,今中暑,额头烫烫的,可也不能随意说这就是发烧!)鉴别栀子汤系的各种证:「栀子豉汤」证可以是〔#7.49〕的「心中懊憹」,也可以是〔#7.50〕的「胸中窒」,也可以是〔#7.51〕的「心中结痛」;至于〔#7.53〕栀子干姜汤证则是「微烦」à〔#7.53〕的主证是「淡淡的睡不着觉」。〔#7.51〕「心中结痛」的感觉:是「虚证」,不要和其他病的「结痛」混淆。△如心中结痛、心下肢满、脇下…仲景很多这类条文à※〔#8.26〕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胸脇满、微结」;胸痹、陷胸汤结胸证的结痛;十枣汤证痰饮积塞也会有结痛。△ 那幺多的结痛,怎幺分辨呢?方法:转一转身体,栀子豉

汤证的痛是在无形的灵魂身体上的,所以身体转动时不会扯到痛处。其他病证的痛是在有形肉体上的,于是 在转动身体时会扯痛。△虚证在灵魂身体上的结痛是心肾不交造成的,用栀子、豆豉这两味药可让心肾之气对穿而过。△心肾不交会有懊擃、结痛或胸中窒。△ 〔#7.53〕「微烦」:不需要交心肾。除了栀子豉汤之外,其他药物可不可以用呢?日本的「利膈汤」,治膈噎(即吃东西时觉得塞塞的,吃不下去),由「栀子附子汤加半夏」组成;栀子、附子交心肾,附子让肾气上来,栀子让心火下去;半夏能通阴阳。如果没有寒热的问题,或病情不须那幺严谨时,可用利膈汤。〔#7.53〕栀子干姜汤又名「二气散」(出自《杨氏家藏方》卷六、《朱氏集验方》卷八),用来治噎嗝(例如脾胃太虚、热气往上冲、吃不下时适用)△胸口梗塞的病、和食道有关的病,有人用过栀子、附子、干姜的结构。〈#7.53〉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汉代泻下的药物有:⑴甘遂剂:吃了会拉出水来(泄水)(如十枣汤);⑵巴豆剂:吃了能通大便。巴豆是很热的泻药,当吃了冰冷、寒凉的食物后,用热药来下寒积。用 热药拉过肚子以后,身体会烫得热烘烘的。肠胃拉过以后会变虚,所以虽然巴豆剂弄得全身热烘烘的,可是脾胃之气(中焦之气)也拉空掉了。「阳秘乃固」,一旦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是临床常用的经典方剂,首见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由柴胡、黄芩、半夏、枳实、芍药、大黄、生姜、大枣组成。为表里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功效。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本证多由病邪已入阳明,化热成实所致,治疗以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为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呕不止与郁郁微烦,则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再与心下痞硬或满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等合参,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 1、大柴胡汤“方-证”关系研究 1.1大柴胡汤对少阳阳明合证研究 大柴胡汤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之一,属于中医“腹痛”、“心下急”、“呕吐”等范畴。其发病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机阻滞,脉络瘀阻,邪毒内生,证属少阳阳明合病,故选用大柴胡汤为基本方进行治疗。 大鼠实验前12 h禁食,自由饮水,2.5%戊巴比妥钠(0.1 mL/100 g)腹腔内注射麻醉,腹部正中切口进腹,于胆胰管肝门水平用无损伤血管夹暂时夹闭,经十二指肠侧壁逆行胆胰管穿刺,按0.15 mL/100 g体重剂量匀速注射5%牛磺胆酸钠,10 min后去除血管夹和穿刺针,缝合十二指肠穿刺孔,连续缝合腹壁,制成ANP模型。大柴胡汤组制模前48 h、24 h、2 h分别用大柴胡汤2mL灌胃,制模方法同ANP组。假手术组开腹后只轻轻翻动十二指肠及胰腺。大鼠造模后于3 h、6 h、12 h分批处死,每个时间点每组处死6只。记录腹水量,测定血清淀粉酶,HE染色观察胰腺、肺、肠壁组织病理改变;按Schmidt方法对组织病理改变进行严重度评分。伊文思蓝(EB)染料血管外渗法检测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 1.2大柴胡汤对胆囊炎豚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伤寒杂病论方剂集

伤寒杂病论方剂集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服后,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五两(去皮) 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泄奔豚气也。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葛根四两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甘草黄耆各二两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黄耆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酰代苦酒。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乌梅丸加减论治案例选录

乌梅丸加减论治案例选录 作者:丹江游子 乌梅丸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蛔厥证的一个及其有效的方子,这是不容置疑的实事,在该段经文之后医圣有曰:“又主久利”。其治病证虽异,然其所对病机“上热下寒,虚实夹杂”却是一样,正所谓异病同治的典范。 笔者曾用其方加减化裁辩治“久泻久利”、“蛔厥证”无不效应,不敢独享,特发出以供大家多多参考斧正。 1.久泻久利证 案一、周某,男,38岁,教师,1988年7月20日求诊。刻下:泻利不愈21年。患者16岁时患遗精滑精证年余治而不效,后遇一游医求其诊治,游医处方一剂而愈。(处方:水煎服。)该方服后遗精滑精虽止,但却泻下不止。再求游医止泻,游医却无踪影,后经多方医治暂愈。不日又患疟疾,经治半年后愈。疟疾愈,泻利复发,自此21年来,四处多方求医寻药,就是不效,偶尔效者,停药不过三日就会再复发。刻下:泻下黄汤秽浊有之,泻下水谷不化有之,泻下粘冻腥物有之,三者发无定时,时作时止,日泻三~五次不等,伴见胸脘满闷,心胸烦热,纳差食少,呕恶嗳气,腹胀小痛,腰膝酸软,周身困倦,四肢肘膝以下常常感到发凉发冷,小便或清或黄,面黄如烟熏,肢体皮肤灰褐斑条相间而见,舌红绛,苔黄厚腻,脉滑实而数,尺脉稍芤。 观其发病及治病的前后经过,先时遗精滑精,当为湿热结聚而致,治而不效者,可能是前医多施补法之故。后被游医所效,乃用泻法祛其湿热故也。遗精滑精虽愈,然其久遗滑精,必伤精元,再加久泻久利,下元愈加虚损,久虚伤阳,阳虚则寒,是以下元虚寒成也;而湿热毒邪久居患体,加之其性又缠绵难愈,岂可是一剂之药所能祛除的呀!是以湿热毒邪盘踞中上二焦,久酿成患,无从宣泄,而成上元热实之症。综观全证,脉证合参,当为“上热下寒,虚实夹杂,肝胃气滞,阳郁致厥”证。诊为久泻久利证。治宜乌梅丸合四逆散加减主之。 上方2剂。水煎服。患者服上方一剂未完,于次日见我,述说服药后约2小时腹中咕咕漉漉如雷鸣,当日泻下许多腥臭秽浊粘冻沫状之物,一个下午泻下4次后,未在行泻,自觉浑身轻松,心胸宽畅,食欲大增,当晚进食4大碗,今晨起来,颜面周身肌肤晦暗烟熏之色全部退去,那个高兴劲自不必细说。 8日后,患者再次求诊,言曰:患病多年,很是后怕,前医每每治后,即使偶有止其泻者,也不过药停三日而再犯也,是以此次停药1星期以观后效,未再发作,自感心底感激,求以丸散剂善其后也。病人之心当可理会,遂以前方化裁配以丸剂以善其后,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2.蛔厥证 案一、朱某,女,24岁,农民,于1991年4月8日17:32求诊。刻下:腹痛时作1天。患者自昨天夜里突发腹痛,阵阵发作,于今日中午13时左右食后不久呕吐2次,每次均呕吐大小蛔虫10几根。现心烦急躁,脘腹胀痛,饮食不下,得饮即呕,伴见少腹硬痛,腰膝酸困,手脚冰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很明显此乃一蛔厥证也。治以乌梅丸方加减化裁疗之。

大柴胡汤解读

大柴胡汤解读 【方名】大柴胡汤【出处】《金匮要略》【分类】和解剂-和解少阳【组成】柴胡(15克)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9克)生姜(15克)枳实(9克)大枣(4枚)大黄(6克)【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用法】水煎2次,去渣,再煎,分两次温服。【禁忌】斟酌。【方解】本方系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小柴胡汤为治伤寒少阳病的主方,因兼阳明腑实,故去补益胃气之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以治疗阳明热结之证。因此,本方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仍以少阳为主。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呕不止与郁郁微烦,则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再与心下痞硬或满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等合参,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在治法上,病在少阳,本当禁用下法,但与阳明腑实并见的情况下,就必须表里兼顾。《医方集解》说:“少阳固不可下,

然兼阳明腑实则当下。”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总之,本方既不悖于少阳禁下的原则,又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所说:“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然较小柴胡汤专于和解少阳一经者力量为大,名曰“大柴胡汤”。【化裁】兼黄疸者,可加茵陈、桅子以清热利湿退黄;胁痛剧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鸡内金以化石。【附方】厚朴七物汤(《金匮要略》)【附注】本方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文献】方论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8:“柴胡证在,又复有里,故立少阳两解法也。以小柴胡汤加枳实、芍药者,仍解其外以和其内也。去参、草者,以里不虚。少加大黄,以泻结热。倍生姜者,因呕不止也。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

《伤寒杂病论》原创辨证论治思想

中国中医药报/2015年/3月/9日/第004版 学术与临床 一般认为,“辨证”及“辨证论治”思想源于《内经》,本文作者研读经典,正本清源,提出—— 《伤寒杂病论》原创辨证论治思想 中国中医科学院陈士奎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大量中医著作、教材甚至中医辞典,都写有《内经》含有“辨证”“辨证论治”或“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的论述。笔者在此提出质疑,“辨证”与“辨证论治”思想真的是源于《黄帝内经》吗?细究《内经》中“证候”及“证”的论述,可见《内经》时代只有辨病思维,尚无《伤寒杂病论》的“辨证”思维概念。 《内经》创立的辨病、辨病论治,以及针对疾病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学术思想,为后世医家思考、寻求辨病求因的科学方法建立了思想前提。但辨证及辨证论治的思想是源于《伤寒杂病论》,而不是源于《内经》。 当代医家、医著、教材,甚至辞典关于《内经》与“辨证”和“辨证论治”关系的论述很多,诸如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之“内容提要”曰:“全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着重说明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辨证施治’的治疗原理”;1980年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清代医家高士宗著《黄帝素问直解》之“方序”曰:“《黄帝内经》……对临床诊断治疗的手段和要求是:‘辨证论治’,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1984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甄志亚主编《中国医学史》曰:“中医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两者在《内经》中均有充分反映……。”2012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十二五”规划教材《方剂学》载:“《黄帝内经》……总结出有关辨证、治法与组方原则……等理论”、《中医各家学说》载:“《黄帝内经》……分别从脏腑、经络、病机……及辨证治疗的方法,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综合叙述。”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东汉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使《内经》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2004年版《简明中医辞典(修订本)》解“黄帝内经”条为:“……阐述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规律、病证等多方面内容,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还有学者讲:“《黄帝内经》以外感寒热病为研究对象,为其提供辨证施治的依据……亦作为内伤寒热病辨证施治的理论源头。”等等。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大量中医著作、教材,甚至中医辞典,都写有《内经》对“辨证”“辨证论治”“辨证治疗”或“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的论述,似乎成了“万口合附,并为一谈”的“不易之论”。笔者在此提出质疑——这是真的吗?“辨证”与“辨证论治”思想是源于《黄帝内经》吗?本着对中医学经典著作之研究,惟研究者,终当以经典原著、原文为基础、为依据、为根本;而对研究者之研究,又当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追根溯源,予以明辨与澄清,供学术界讨论和再批判。 《内经》论“证候”及“证”的真正内容 1.证候一词,唯见于隋?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即只在其“卷第十七证候之一”的卷名出现一个“证候”概念。然而,其正文的原文中并无“证候”二字。在杨注中却出现“病候”“病”或“无病”之注释。如正文有论曰:“青如翠羽者生,黑如鸟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此五色见而生者也。”其注释曰:“此五者,皆病候不死者色也。”对“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此五藏所生之荣也”的注释为“此五者,皆

趣味方剂歌诀完美版

1..麻黄汤(《伤寒论》) 歌诀: 麻黄汤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平咳喘, 伤寒无汗服之宜。 趣记: 干妈贵姓? 对照: 甘麻桂杏? 2..桂枝汤(《伤寒论》) 歌诀: 桂枝汤治太阳风, 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 风寒表虚一方通。 趣记: 贵嫂炒姜枣。 对照: 桂芍草姜枣。 3..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歌诀: 九味羌活地防风, 细草苍芷芩川芎; 外感寒湿里蕴热, 发汗祛湿清里功。 趣记: 强风百草细, 秦川有苍生。 对照: 羌风白草细, 芩川一苍生。 4..小青龙汤(《伤寒论》) 歌诀: 小青龙用桂芍麻, 干姜细夏草味加; 外感风寒内停饮, 温肺化饮效甚夸。 趣记: 少将为嘛甘心下跪。 对照: 芍姜味麻甘辛夏桂。 5..银翘散(《温病条辨》) 歌诀: 银翘散主风热疴, 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 发热咽痛服之瘥。 趣记: 荷梗连根叶似伞, 豆花接穗杆如牛。对照: 荷梗连根叶———, 豆花芥穗甘一牛。 6..桑菊饮(《温病条辨》) 歌诀: 桑菊饮中桔杏翘, 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 风温咳嗽服之消。 趣记: 荷花根巧接杏桑果。 对照: 荷花根翘桔杏桑国。 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歌诀: 麻杏甘石汤法良, 辛凉宣泄有擅长; 邪热壅闭气喘急, 清肺平喘效力强。 8..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歌诀: 人参败毒茯苓草, 枳壳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 时行感冒有奇功。 趣记: 活熊身伏草埂, 二虎只可强攻。 对照: 活芎参茯草梗, 二胡枳壳羌—。 9..大承气汤(《伤寒论》) 歌诀: 大承气汤用芒硝, 枳实大黄厚朴标; 泻热救阴功偏擅, 急下阳明有数条。 趣记: 皇后只是笑。 对照: 黄厚枳实硝。 10..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歌诀: 金匮大黄牡丹汤, 桃仁瓜子芒硝襄; 肠痈初起腹按痛, 苔黄脉数服之康。 趣记: 黄涛担冬瓜忙。

《伤寒杂病论》经典配方

《伤寒杂病论》原方 1桂枝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2桂枝加葛根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葛根四两 3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4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大枣四枚 杏仁二十四个 7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 杏仁二十六个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 8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三两粳米六和人参二两 9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十八铢芍药十八铢甘草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大枣四枚 麻黄十八铢石膏二十四铢 1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茯苓三两白术三两 大枣十二枚 11甘草干姜汤方: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 12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 13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炙甘草二两芒硝半斤 14四逆汤方: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 15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16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生半夏半斤 17葛根黄岑黄连汤方: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岑三两黄连三两 18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19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五十个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 20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 五味子半斤半夏半升 21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 杏仁五十枚 22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 23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人参三两生姜四两 大枣十二枚 2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 25桂枝甘草汤方: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 26桂枝甘草茯苓大枣汤方:茯苓半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桂枝三两 27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斤人参一两炙甘草二两 28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 29芍药甘草附子汤方: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附子二枚 30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 31五苓散方: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白术十八铢 32茯苓甘草汤方: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一两 33栀子豉汤方: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 34栀子甘草豉汤方:栀子十四枚甘草二两香豉四合 35栀子厚朴枳实汤方:栀子十四枚厚朴四两枳实四合 36栀子干姜豉汤方:栀子十四枚干姜二两香豉四合 37真武汤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 38禹余粮丸方:禹余粮四两人参三两附子二枚五味子三合茯苓三两干姜三两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拓展阅读-从张仲景到李时珍

从张仲景到李时珍 在祖国医学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无数杰出的名医。他们或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或在临床上疗效卓著,或以经典巨著嘉惠后世,或以高尚医德为人民所称颂。其中有两位举世闻名的医学伟人,这就是东汉的张仲景和明朝的李时珍。 张仲景,名机,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约生于汉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汉献帝建安24年(公元219年)。他从小好学深思,博览群籍。当他从司马迁的《史记》中读到扁鹊治虢太子尸厥证的故事时,深深地为扁鹊“起死回生”的神奇医术所倾倒,激起了他对医学的浓厚兴趣。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那时候天下大乱,战火纷飞,人民生活颠沛流离,瘟疫大为流行。张仲景的家族原有200多人,堪称大族,然而从汉献帝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10 年之中家族染疫而死的竟然达到2/3的惊人数目,其中患外感病死的,又占了7/10。于是,张仲景立志研究医学,以解救人民的疾苦。他一开始向同族的张伯祖学医,由于聪慧过人,勤奋好学,所以没过多久就青出于蓝,医技盖过了他的老师。在学医和行医过程中,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书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可惜由于战乱等原因,原书至晋代已多散失。 到了公元3世纪,晋代太医令王叔和将之重新搜辑整理,并将原书内容1/2,后又经北宋林亿等人校正,遂成为今天通行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部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对于伤寒病(古代所说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疫病的统称)的治疗,首创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在杂病方面,倡导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并例示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祛痰、化瘀等多种治疗法则和有效方药,从而奠定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 书中所列300多方,大都配伍精当,主治明确,有不少已经现代科学证实,后世医家按法施用,每能取得很好疗效,因而被誉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统称为“经方”。为此,张仲景也被后世尊为医圣。 后世,张仲景的声誉远远超越了国界,特别是在日本、朝鲜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影响很大。今天日本的汉方处方和成药制剂中,大部分仍是正宗的张仲景经方。张仲景除著有《伤寒杂病论》外,还写了很多医书,可惜都已失传。 张仲景之后,明代李时珍以划时代的巨著——《本草纲目》震动了医坛,从而被尊为集中国药学大成的又一“圣人”。李时珍字东璧,晚年号濒湖,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出生于湖北蕲州,卒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由于他生长在一户世代业医的人家,所以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即使后来他父亲——当地名医李言闻一再督责他精研四书五经,以期出人头地,光耀门庭,可是到了后来,时运不济,三次乡试都落了选的李时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