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藏象学说的特点

中医藏象学说的特点

中医藏象学说的特点
中医藏象学说的特点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医藏象学之五脏六腑学说笔记

中医五脏学说 林双竹 心 (一)亚洲人正常面色: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蜡黄:1、肝功能不好2、心血需 (二)心主血脉功能 四个表象正常异常 面色红润有光泽鲜红或淡白 舌色淡红舌,薄白苔舌尖红白腻 脉象均匀和缓有力无力结代脉温脉 心胸部感觉舒畅胸闷心悸心慌胸痛 心悸是心血虚,脉细是心气虚 神1、主宰 2、道、规律 3、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外在表现 (三)形窍志液 在志为喜:喜则气缓 在液为汗:激动紧张时出汗 在体合脉:脉象主要反映的还是心的功能 其化在面:华:花,华彩 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 心主神明功能是否正常的外在表现 正常不正常 精神振奋萎靡或兴奋过度,狂躁 意识清晰模糊,昏迷 思维敏捷,灵敏迟钝健忘 睡眠安然入睡失眠多梦 肺 (一)别称肺为娇脏水上之源,相傅之官 (二)肺的特点 运动方式 气,津液代谢,向上向外布散全身经吸清呼浊 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向全身 宣发:肺气向上向外的运动方式,呼浊 肃降:肺气向下向内的运动方式,吸清 向下向内输送侄肾,膀胱全身血都会聚于肾

(饮食---胃----脾----肺---全身) (三)功能 1、主气,司呼吸 主一身之气 (1)生成后天的精气,中气的生成和肺有关 (2)气机胸闷、腹胀 2、通调水道 3、肺朝百脉 (1)朝向,汇聚 (2)潮,推动 经吸清呼浊 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向全身 4、肺主治节 (四)形窍志液 在志为悲 在液为涕(正常的涕) 百合、梨养肺阴。 在体和皮,其华在毛 开窍于鼻 细辛,辛夷花,黄芪防己汤 脾 别称: 仓禀之官,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功能: 1、脾主运化:脾将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输送至全身的作用 (1)运化水谷 (2)运化水液 饮食物 胃脾肺汗 小肠肾膀胱尿

中医藏象学说重点总结

中医藏象学说重点总结 1.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2.脏腑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3.脏有五,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在经络学说中,心包亦作为脏,故又称“六脏”)。 腑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 奇恒之腑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4.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5.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与五脏和六腑都有明显区别,故称之。 6.心的生理功能 (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另一内涵是心有生血的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 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2)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作用。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 狭义之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意识、思维、情感等狭义之神。《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7.心的生理特性 心为阳脏而主通明生理上心脏必须保持强大的阳气,才能温运血脉,振奋精神,温煦周身。 ②心气下降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藏象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藏象学说即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其理论和认识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早期的解剖实践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剖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官进行了早期的观察。随着医药活动的开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的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医疗实践结合起来。 《内经》时代,解剖人体已是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如《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皆有大数。”在《灵枢?肠胃》中,还详细地描述了胃肠的形状、容量、位置、长短等。如其中记载的食道与肠的长度的比,与现代解剖学相差无几。《难经》中对很多脏腑的部位形态,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宋代的《欧希范五脏图》及杨介的《存真图》等,则是解剖学方面的专著。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对人体内脏也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而清代医家王清任,亲自解剖尸体,潜心研究数十年,著《医林改错》一书,纠正了古人的某些错误。可以看出,正是这些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奠定了藏象学说的形态学基础。 2.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总结 应当指出,中医学藏象理论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对人体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观察与总结。考试大网站收集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细致地观察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并联系当时的解剖知识,即对人体的脏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例如,通过解剖观察,发现心位于胸中并与脉管相连。又观察到,血液是在经脉内不停流动着,并且与心脏搏动有着内在联系。如果心跳停止,则血液

中医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_裴正学

-5- 中医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 Modern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TCM viscera 裴正学(讲述) 何红珍 党芸芝 魏文婷(整理) (甘肃省肿瘤医院,甘肃兰州,730030)中图分类号:R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6)18-0005-02证型:GBAID 【摘要】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学说的基础,也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心、肝、脾、肺、肾与西医的心、肝、脾、肺、肾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此中医学者,应该了解中医的藏象与现代西医所认识的脏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只有明白了这一 问题,才对发展祖国医学有所裨益,有利于祖国医学登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快车,与现代科学技术同步前进。 【关键词】中医;藏象学说;现代医学;研究 【Abstract】The theory of TCM viscera is the basis of TCM theory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CM. Heart, liver, spleen, lungs and kidneys in TCM share similarity with that of the western medicine while they also are rich in difference, therefore, TCM learners should be aware of the difference and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TCM viscera and organs identified in western medicine, which would help to develop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odernize TCM to achieve the advancement of TCM with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words】TCM; Theory of viscera; Modern medicine; Research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6.18.003 藏象即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1]。脏,古作藏,指居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体外的种种征象。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实践,以粗浅的解剖知识为基础,从体外的各种征象测知脏腑的生理功能,推究其病理变化,并运用哲学、阴阳、五行的思维方式,进行推演络绎、综合分析,逐步形成了藏象学说[2]。 1 肾的研究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为元阴、元阳之所在,五脏六腑之阴阳,皆以肾阴、肾阳为本,肾藏精,肾主水,肾主纳气[3,4]。 支气管哮喘患者因肾不能纳气,而在中医上认为是肾虚,所以中医有“新病治肺,旧病治肾”的传统理念[5]。 慢性肾炎出现水肿,中医认为这是肾不主水,治疗水肿则用补肾的方法。中医将阳痿和女性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原因归结于肾不藏精。不难发现上述几种疾病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肾虚症候群。所谓肾虚症候群,就是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腿困等,若在此症候群基础上出现怕冷、自汗,则叫做肾阳虚;若出现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盗汗,则叫做肾阴虚。了解肾阳虚和肾阴虚的证候之后,现代医学的实验研究专家们就在上述的几种疾患中来找肾虚症候群,得出的结果是上述疾患50%的患者有肾阳虚的症候群,20%的患者有肾阴虚的症候群,30%的患者既有肾阳虚又有肾阴虚的症候群,这就应验了祖国医学肾虚症候群的根本病机是肾不纳气、肾不主水、肾不藏精,由此说明祖国医学所谓的“肾”是有物质基础和有实际内涵的,是一个辩证的唯物主义[6]。上海第一医学院沈自尹教授在40年前就开始了对肾脏的研究,结果发现凡是有肾虚症候群的患者,80%的都有肾阳虚,他认为肾阴虚仅是一种陪衬,肾阳虚是主导肾功能的主要方面,肾阴虚是主导肾功能的次要方面,这正符合祖国医学所说的“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长”。由此而看古人强调阳气,同时又有“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之说,说明阳气要有20%的阴气来支撑,俗话讲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也就是这个意思。“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在人体内部也是如此。对女性来说雌性激素就是肾阳,但是若没有仅占雌性激素1/25的睾丸酮,雌性激素就随之下降,出现月经不调,这充分体现了“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的道理。沈自尹教授[7]用实验观察血浆中皮质醇24 h规律变化,证实肾阳虚患者皮质腺功能之低下与丘脑有关,中医所说的“肾”实际上就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所以说肾是有物质基础的,物质基础就是实验研究的结果。中医的“肾”和西医的“肾”相同之处在于“肾主水”,西医认为“肾主纳气”属于肺的功能,“肾主藏精”属于睾丸的功能,这就解开了现代医学与中医之间的衔接之谜[8]。 2 脾的研究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主中气,司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是对人体生长、发育、健康、衰老至关重要的藏象[9]。“民以食为天”中的“食”就是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运化水谷,水谷即食物,其功能用现代医学的观点来解释就是消化、吸收和胃肠蠕动功能[10]。脾虚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颜面萎黄、食欲不振、体乏无力、少气懒言。现代医学实验研究者们对脾气虚的患者首先测量消化功能,从唾液中测量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脂肪酶,结果发现脾气虚患者的体内这三种酶的数量和活性都降低,这就充分说明脾气虚是有物质基础的[11]。中医“脾运失司”的意义除了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功能降低之外,还包含着胃肠吸收功能的改变,有学者通过测定木糖排泄来研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9239540.html, 本文摘自基层医学论坛

中医藏象教学体会-教育文档

中医藏象教学体会 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中医藏象对于在校生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它引导初学者步入中医的殿堂。俗语说:“不懂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纵观历史,历来中医大家对藏象很重视,藏象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剂、中药、预防等各个方面,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地位十分重要。藏象学说是中医临床各科的理论基础,一直指导着临床医疗实践,并在长期反复的医疗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充实、完善和提高。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与这一部分内容兴趣不高,学生普遍反应知识点琐碎、难记。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藏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一、合理使用教材 教材中是这样描述藏象的,藏象,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隐藏于体内的脏器。象,其义有二,一指脏腑的解剖形态,其二指脏腑的生理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藏象学说是建立在对人进行动态观察的基础上,从“象”把握“脏”,类似现代控制论“黑箱”理论,从输出的信息获得结论。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六腑相配合,以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

经络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形体官窍所构成五个功能活动系统。这五个系统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从而使人体自身及人体与外界环境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结构。 二、前后联系,注重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某种影响。凡是这种影响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凡是这种影响起消极的干扰作用,称为负迁移。学习迁移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理解并熟练掌握的知识才能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的正迁移,加强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在中医绪论中,给学生介绍过中医的基本特点之一整体观念,在藏象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确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在形态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功能上是互相协调的,在病理变化上是互为影响的。同样在讲授时要联系阴阳、五行学说,通过阴阳、五行学说的知识迁移,强化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五志、五液、五声与五方、五时、五气、五化、五味、五音等之间的对应联系,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密切联系。在讲授五脏六腑的功能时,以图表的形式把五脏与五体、五官、五志、五液、五声展示出来,既清晰的展现知识点,又方便学生记忆与背诵。 三、利用多媒体,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 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于一体,课堂上动静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增加教学知识量,节约时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藏象学说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藏象学说 一、A1 1、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A、化生和贮藏精气 B、受盛和传化水谷 C、藏神和血液运行 D、运化和调节血量 E、疏泄和防止出血 2、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A、运化和调节血量 B、疏泄和防止出血 C、化生和贮藏精气 D、受盛和传化水谷 E、藏神和血液运行 3、对藏象学说“象”的认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指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 B、指五脏生理系统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C、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D、指五脏病理系统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E、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4、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

A、以五脏六腑为中心的整体观 B、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C、五脏者,实而不能满 D、六腑者,满而不能实 E、以上都是 5、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以下哪项不正确 A、古代解剖学知识的积累,认识了内脏的一些机能 B、长期对生活实践的观察总结,了解了脏腑的一些机能 C、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使藏象理论系统化 D、临床经验大量积累,丰富并完善了藏象理论 E、古代解剖学知识的积累,使藏象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充实和修正完善 6、对脏腑精气阴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脏腑之精是一身之精在脏腑的分藏 B、脏腑之气是由脏腑之精化生的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C、脏腑之阴气能够抑制、宁静脏腑功能,减缓新陈代谢 D、脏腑之阳气能够兴奋、推动脏腑功能,加速新陈代谢 E、脏腑之精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是脏腑生理功能得以发挥的动力 7、五脏六腑的病理特点及治疗原则是 A、脏病多虚,五脏宜补 B、脏病多实,五脏宜泻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教学体会(一)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教学体会(一) 【关键词】藏象学说;教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入门课,藏象学说又是其中的核心教学内容。但是由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产生于二千多年前,内容古朴而抽象,而且其中一些概念与现今不尽相同,这些都令初学者难以掌握。如何提高学生对本章内容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解,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就此,笔者结合个人教学体会,谈几点粗浅看法。 1讲清西医、中医脏腑器官的区别 中西医学是在不同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影响下形成的不同医疗体系,由于看问题的方式角度不同,必然要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因此,中西医学中所涉及到的脏腑或器官虽有共同的称谓,但本质上两者差别很大。所以,在给学生授课时,必须要将这一点强调清楚。以便同学在后面的学习中能够更好理解相关知识。我们可以举例讲解这个问题:西医中肝的本名应为Liver或hepar,西医学传入我国,借用了我们约定俗成的“肝”这一中文称谓来表述西医中的Liver这一器官。所以西医中的肝是一个消化腺,是人体的化工厂;而中医学中的肝则完全不同,它是具有主疏泄功能、可以调节血的蓄溢的一个脏。可见中医的肝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虽然其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有很大差别。其余脏腑中西医概念的异同与之相

仿。通过这样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此问题的本质与核心。 2以气为纽带,系统介绍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中所讲的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脏腑的很多功能活动都要依赖气的运动变化而实现。所以在讲授脏腑的功能时,可以初步讲授气的功能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演各脏腑的功能,同时阐发脏腑生理病理与气的联系。例如在讲授肺的生理功能时,先讲肺气的运动特点:宣发、肃降,正是基于肺气的这些运动,才产生了肺的其他生理效应: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辅助物质的输布代谢;脾气的运动方式是向上,所以脾才具有主升清、运化水谷、统血等一系列的功能;胃主通降,其气以降为和,所以胃气也助六腑传化糟粕。在藏象学说中,有很多方面都涉及到这些内容,所以在讲授时应以气的运动变化为主线,先讲清脏腑与气的这些联系,然后再讲解由气的运动变化所产生的生理效应—脏腑的功能,进而延伸到各脏腑的病理变化。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使课程的内容更具有逻辑性,同时,也可以兼顾讲授内容的前后联系性。气的概念比较抽象,我们在这里讲了气与脏腑功能的关系,就可以增强学生对气的感性认识,在以后讲到气的概念时,学生就会觉得确有其物,而且这样做也能够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气的重要性。

中医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 藏象的基本概念:藏,指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象,即征象、形象。所以,藏象是指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应于外的征象。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二、研究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是位于人体颅腔、胸腔和腹腔之内,视之可见、触之可及的内脏器官的总称,是个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统一的综合概念,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性。 2、2、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 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有推动血液在脉中循行、周流全身、输送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主血:心行血----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循行的功能。 心生血----指心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 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收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顺畅。 3、心主神志:又称心主神明或心藏神。是指心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 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心的系统连属:心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血瘀阻则面色青紫; 心气不足则面白晦滞,心血亏少则面色苍白无华),开窍于舌(心气虚则舌淡白; 心阴虚则舌红绛;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赤),在液为汗(心阴虚则盗汗;心气虚则自汗)。 二、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1、主气: 主气主一身之气一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和全身气机的调节。 主呼吸之气一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2、司呼吸: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 3、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向外布散的作用。 ①肺的气化作用,将浊气排出体外; ②肺气扩散运动,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 ③肺气布散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 4、主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①肺能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②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③肃清肺和呼吸道异物。 5、通调水道:是指肺通过宣发与肃降调节体内水液的运行、输布及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6朝百脉:全身血液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至全身。 7、主治节:是指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作用。 肺的系统连属:肺在志为悲忧;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肺寒则鼻流清涕;肺热则流黄浊涕;肺燥则鼻窍干燥)。 三、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脾气主升、主统血。 1、脾主运化: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2、脾气主升:指脾气以升为顺。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个方面。 3、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脾的系统连属:脾在志为思;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失健运则口淡无味,或口有甜味,食欲不振);在液为涎。 四、肝的主要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藏血。 1、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使气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表现为:调畅气机;助脾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条达情志;调节生殖功能。 2、肝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肝的系统连属:肝在志为怒;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藏象学说概述

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藏象”一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帝曰:藏象何如?……。”藏,是指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如图所示];象,是指表现于外部的生理、病理现象[如图所示]。王冰注释说:“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即是说,脏腑虽然藏于体内,但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均有征象表现于外。所谓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故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藏象学说,即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脏腑系统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诊断治疗规律的学说。藏象学说认为,人体各脏腑虽然深藏于体内,难以进行直观观察,但这些脏腑通过经络系统与体表的某些组织器官相互联系。内脏有病,与之相应的体表组织器官可出现异常反应,出现各种症状和体征,如舌象、脉象等。临床上,通过观察这些病理现象,根据它们与人体脏腑的联系,来推断内部脏腑的病变,为治疗用药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正如朱丹溪所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藏象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藏象学说即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其理论和认识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早期的解剖实践早在远古时期,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剖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官进行了早期的观察。随着医药活动的开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的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医疗实践结合起来。《内经》时代,解剖人体已是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如《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皆有大数。”在《灵枢·肠胃》中,还详细地描述了胃肠的形状、容量、位置、长短等。如其中记载的食道与肠的长度的比,与现代解剖学相差无几。《难经》中对很多脏腑的部位形态,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宋代的《欧希范五脏图》及杨介的《存真图》等,则是解剖学方面的专著。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对人体内脏也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而清代医家王清任,亲自解剖尸体,潜心研究数十年,著《医林改错》一书,纠正了古人的某些错误。可以看出,正是这些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奠定了藏象学说的形态学基础。 2.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总结应当指出,中医学藏象理论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对人体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观察与总结。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细致地观察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并联系当时的解剖知识,即对人体的脏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例如,通过解剖观察,发现心位于胸中并与脉管相连。又观察到,血液是在经脉内不停流动着,并且与心脏搏动有着内在联系。如果心跳停止,则血液也就不再流动,神志亦就很快丧失,从而形成了“心主血脉”、“心主神志”的理论。再如感冒,由于皮肤汗孔开合失常而见无汗,并见鼻塞,咽喉疼痛,咳嗽等症,并可影响及呼吸之通畅,从而发现皮毛、鼻、喉、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经过长期的观察与验证,因而形成了“肺主呼吸”、“肺合皮毛”、“肺开窍于鼻”、“喉为肺之门户”等理论概念。 3.反复医疗实践的验证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某些病理现象与相应的脏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调整某些脏腑的功能,又往往可使病理反应消失,因而分析这些病理现象与治疗效应的对应关系,即可以反证机体某些脏腑的生理功能。如进食某些动物的肝脏或从治肝入手,可治疗某些眼疾,从而得知肝与目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形成了“肝主目”的理论概念。又如,发现某些补肾药可以加速骨折的愈合,因而认识到肾的精气有促进骨骼生长的作用,又得出“肾主骨”之理论。应指出,

2021年中医藏象学之五脏六腑学说笔记

中医五脏学说 欧阳光明(2021.03.07)林双竹 心 (一)亚洲人正常面色: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蜡黄:1、肝功能不好2、心血需 (二)心主血脉功能 四个表象正常异常 面色红润有光泽鲜红或淡白 舌色淡红舌,薄白苔舌尖红白腻 脉象均匀和缓有力无力结代脉温脉 心胸部感觉舒畅胸闷心悸心慌胸痛 心悸是心血虚,脉细是心气虚 神 1、主宰 2、道、规律 3、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外在表现 (三)形窍志液 在志为喜:喜则气缓 在液为汗:激动紧张时出汗 在体合脉:脉象主要反映的还是心的功能 其化在面:华:花,华彩

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 心主神明功能是否正常的外在表现 正常不正常 精神振奋萎靡或兴奋过度,狂躁 意识清晰模糊,昏迷 思维敏捷,灵敏迟钝健忘 睡眠安然入睡失眠多梦 肺 (一)别称肺为娇脏水上之源,相傅之官(二)肺的特点 运动方式 气,津液代谢,向上向外布散全身经吸清呼浊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向全身 宣发:肺气向上向外的运动方式,呼浊 肃降:肺气向下向内的运动方式,吸清 向下向内输送侄肾,膀胱全身血都会聚于肾(饮食---胃----脾----肺---全身) (三)功能 1、主气,司呼吸 主一身之气 (1)生成后天的精气,中气的生成和肺有关(2)气机胸闷、腹胀 2、通调水道

3、肺朝百脉 (1)朝向,汇聚 (2)潮,推动 经吸清呼浊 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向全身 4、肺主治节 (四)形窍志液 在志为悲 在液为涕(正常的涕) 百合、梨养肺阴。 在体和皮,其华在毛 开窍于鼻 细辛,辛夷花,黄芪防己汤 脾 别称: 仓禀之官,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功能: 1、脾主运化:脾将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输送至全身的作用 (1)运化水谷 (2)运化水液 饮食物 胃脾肺汗

藏象学说简述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如《灵枢·经水》中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二是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例如因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因而认识到皮毛、鼻窍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三是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如从一些补肾药能加速骨折愈合的认识中产生了“肾主骨”之说。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其中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讲,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脏腑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胜、腑、奇恒之脏三类:肝心脾肺肾称为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膀、三焦称为六腑;奇恒六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五脏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生理特点则受盛和传化水谷。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可泻其腑,腑虚者可补其脏。一、五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为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 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二、六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跳: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三、奇恒之腑形态中空与腑相似,功能贮藏精气与脏相同,除胆为六腑之外,皆无表里配合,也没有五行配属。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古人在理论上多以五行生克乘侮来进行阐述,目前从各脏的生理功能上来阐述相互关系。(1)心与肺:火克金;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肺主呼吸,气血相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2)心与脾:火生土,心主血,脾统血,牌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与脾关系密切。(3)心与肝:木生火的必要关系,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的关系。(4)心与肾:水克火,心火下降于肾,肾水上济于心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的关系。(5)肺与脾;土生金的母子关系;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输布依靠肺脾的配合。(6)肺与肝:金克木的关系;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协调,调节全身气机。(7)肺与肾:金生水同源关系,二者协调调节水液代谢与呼吸运动。(8)肝与牌:木克土关系,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主流泄与脾主运化相互影响,肝脏生血的生成贮藏运

中医藏象学说

脏腑学说概说 1、五脏 生理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 生理特点:藏而不泻,满而不实。此“藏”与“满”是针对精气而言,即贮藏和固密精气而不使其外泄,保持精气的充盈,却不壅实阻闭。实质性脏器 2、六腑 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生理特点:泻而不藏,实而不满。此“泻”和“实”是针对水谷而言,指接受、输送和排泄水谷及其代谢产物畅达通顺,而不至于梗阻壅闭,以利于整个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的顺利进行。空腔性脏器。 3、奇恒之腑 奇恒:异常之意。不同于一般器官或组织的腑。 包括脑、髓、骨、脉、胆(六腑之一)、女子胞 共同特点:组织结构中空,似腑;生理功能藏精,似脏。为“藏而不泻”的腑。 第一节五脏 【心】 1、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明 2、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心气充沛(最重要)、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3、生理特性:一身之主宰、心为火脏 【肺】 1、生理功能:司呼吸、主气;主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助心行血) 2、肺主气包括肺主呼吸之气、肺主一身之气(气的生成:宗气;调节全身气机) 3、通调水道:指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对水液的输布、运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通过肺的宣发,将津液与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输精于皮毛,并通过宣发卫气司腠理的开合,调节着汗液的排泄。通过肺的肃降,将津液和水谷精微不断向下输送,通过代谢后化为尿液由膀胱排出体外。肺的宣发肃降正常有序,则水液的运行道路通畅和调,水液能正常的输布和排泄,故有“肺主行水”之说。由于肺的位置最高,机体从外界摄入的水液上输于肺后,通过肺布散至全身及向下输送,故有“肺为水上之源”。 4、肺朝百脉:朝:朝向,会聚。百脉:全身的血脉。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会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布全身。通过肺气的宣发,血液通过百脉输送至全身;通过肺气的肃降,全身的血液通过百脉又回流至肺。 5、生理特性:肺为娇脏喜清肃;宣发与肃降 【脾】 1、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

藏象学说详解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第二节五脏 ●第三节六腑 ●第四节奇恒之腑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1、藏象、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 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4、脏腑之间的关系 5、五脏与形体、官窍、五志、五液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 ●藏象,近年来又写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象的概念涵有“藏”和“象”: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象──五脏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其含义有二: ●①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②五脏系统与外在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及的比象。 ●“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 ●“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 定了“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的器官。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 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而获得。 (一)古代的解剖学知识——藏象理论的形态学基础,并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藏象学说形成的主要依据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藏象理论的说理工具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藏象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充实和修正完善 ●(一)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1、五脏之精 ●“五脏六腑之精”一词源于《素问·上古天真论》,简称“脏精”,是指五脏所 藏的具有濡养、滋润和支撑本脏及其附属组织等作用的液态精华物质,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二者相合化为一身之精,一身之精分藏于五脏,则为五脏之精。 ●心精:以与心血相融合的形式贮存于心。 ●肝精:以与肝血相融合的形式贮存于肝。 ●肺精:由脾传至肺的水谷之精的轻清部分组成,靠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上濡头 面诸窍,外“输精于皮毛”。 ●脾精:即为水谷之精,输布到其他四脏,化为该脏之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