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持续改进 针刺伤

持续改进 针刺伤

持续改进  针刺伤

CQI项目2011年骨四科2014年持续质量改进记录表

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

1、监测项目:护理人员采血操作时针刺伤发生的概率

2、项目小组:负责人:柯小册成员:全体成员

预期目标:目标:有效减少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

4、问题叙述:护士采血后徒手碰触锐器盒中采血针头的橡皮端结果致针头端反跳刺破手指皮肤(当时锐器盒中容量超过3/4,内有棉签等其他医疗垃圾)

5、原因分析:

人员:医护人员风险意识不够,护士人员不够,工作太忙

环境:当天是手术日,护理人员工作繁忙,没有及时倾倒锐器盒

材料:打针盘里放置锐器的装置是以用完的pvp-I棉罐代替的,棉罐高度不够,容量有限。

方法:护士操作流程欠规范。

6.是否展开调查与改进: 展开PDCA调查与改进□偶发性异常,不需要调查

计划(Plan)

1.2014.10.23收集、分析资料

2.2011.10.30组织进行原因分析、讨论。制定实施措施

3.201

4.11.8—12.8跟进检查

4.2014.12.8总结反馈

时间:2014.10.23—12.8 实施(Do)

1科务会上和早会上组织风险教育,强调规范操作流程和及时倾倒锐器盒以及分类放置医疗垃圾的重要意义,提高风险意识。

处理(Action)

1每辆治疗车配一个锐器盒;

2规范操作流程,每次采血操作推治疗车

到患者床头,结束后及时将采血针头丢弃在下层的锐器盒中;

3及时倾倒锐器盒(》3/4时候);

4 严格分类放置医疗垃圾。

检查(Check)

1、护士均认为规范操作很重要;

2、考核护士医疗垃圾分类内容合格;

3、定期检查治疗车下层放置的锐器盒是否及时倾倒;

3、11.8—12.8未发现采血操作时发生针刺伤。

7、监测结果:达到预期目标

针刺伤

针刺伤 针刺伤是当今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严重职业危险因素之一。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威胁着医务人员生命健康和职业安全,给暴露者带来极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也给医疗卫生机构和暴露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护理人员针刺伤及由针刺伤所致的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率均高于其他医务工作者,是针刺伤高危人群。我国目前尚无针刺伤防护的相关专家共识。 为推动我国护理人员针刺伤预防和处理工作的规范化,有效降低针刺伤的伤害,中华护理学会护理管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撰写此版《中国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1、针刺伤的定义针刺伤是指由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等医疗锐器导致的皮肤损伤。 2、针刺伤的流行病学特征 2.1 发生现状 据统计数据显示,护理人员在过去 1 年内针刺伤发生率,印度为67.4%,韩国为 70.4%,英、日、澳大利亚为 10% ~ 46%,美国为 64%;在我国,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也一直居高不下。目前,针刺伤已成为护理人员所关注的重大安全问题。 2.2 人群分布 工龄≤5年的低年资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最高,实习护士是针刺伤发生的高危人群。 2.3 科室分布 护理工作节奏快、任务重、临床诊疗及护理操作多、高度紧张忙碌的环境是针刺伤发生较多的场所。 2.4 发生环节 注射过程、锐器处理过程、回套针帽、拔除注射针、静脉导管管理过程、采血、整理用过的针头等为针刺伤发生的主要环节;我国调研结果显示回套针帽、拔除注射针、整理用过的针头、采血等为发生针刺伤最常见环节。 2.5 针刺伤器材 注射针、头皮钢针、静脉导管针、真空采血针等是引起针刺伤的主要器材。具有安全装置的针具,不正确操作也可引起针刺伤的发生。 3、针刺伤的主要风险因素 3.1 护理人员因素 3.1.1 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意识薄弱。 3.1.2 各种因素导致的护理人员疲劳、工作匆忙,对标准预防措施遵守程度降低。 3.1.3 焦虑等负性心理状态也是发生针刺伤的原因。 3.2 防护用品因素 3.2.1 安全器具使用率低;防护用具不能就近获取。

针刺伤的职业暴露与防护正确

针刺伤的职业暴露与防护 一、定义:针刺伤是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手术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针刺伤和职业暴露的关系、前者描述的是一种执业中的针扎伤害,可能不涉及传染病。比如配药时使用新开封的注射器被扎伤,不属于职业暴露,属于针刺伤。后者反之。 二、输液室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 1.护士自身防护意识淡薄:护士在校的教育中缺乏职业防护课,从业后缓慢形成的职业防意识太模糊,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2护理操作行为不规范:护士在工作中粗心大意,未严格遵守程序、技术不熟练是导致针刺伤发生的因素之一。另外,徒手分离针头与注射器,用过的针头暴露于周围环境中,或者将用后的尖锐针头和器械放入已经过满的收集箱,再进行严密封闭收集箱时,都有可能造成操作者被刺伤的危险。3护士人力资源不足:我国临床一线护士存在严重缺编现象是常见原因,常年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从而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多数人在超负荷状态下应激反应能力往往较差,因而容易发生针刺伤。4输液室特殊的环境因素:输液室患者的特点:患者数量多,流动性大。5护理对象的不合作是导致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之一。徒手接受未更换新头皮针的液体时也很容易导致针刺伤。 三.防施护措 虽然完全避免事故是不可能的,但事故与护士的操作肯定有很大关系,因此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规范操作,尽量减少事故发生率 1戴手套尽量在操作时戴手套,这样就避免了操作者的手与任何可能引起感染的物质接触,其目的是双重性的,既保护医护人员,也保护了病人。 2 规范操作在使用器械时,始终不让指尖触及针头,同时确保没有人紧挨在操作者的前后左右,或操作者在经过的路上没有其他人;抢救病人时拿着带针头的注射器要大声提醒周围的人躲开;不要随便把器械交给其他人,严格按照标准的操作程序执行,保持精力高度集中。3及时回收用过的注射器用过的注射器应该立即放进防刺穿、防漏的医疗垃圾收集箱中。手始终不要碰到收集箱,小心谨慎地将针头丢入容器。收集箱应该放在操作方便而又安全的地方。不要将针放入已经过满的收集箱中,相关工作完成后再脱去手套,脱掉手套后立即洗手。 4严密观察病人的情况,衡量他们在接受治疗时的舒适程度,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尤其是对自我意识很强的病人,如果操作者感到不舒服或预感到病人可能出现问题时,不要贸然操作,应该尽量寻求帮助。 5注意操作环境注意环境对操作者的影响,如果工作空间过于拥挤狭小,探访者和障碍物过多,光线不够明亮,应该在操作前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防患于未然,确保操作顺利,避免事故发生 6加强心理防护:根据临床工作时段及劳动强度的不同进行人员调配,在工作繁忙,工作量大时,适当增加人力、物力、实行弹性排班。 四.发生针刺伤处置流程 当不慎发生针刺伤后,紧急局部处理的方法: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伤口应用碘酒或酒精消毒,必要时去外科进行伤口处理;血液或体液接触眼睛、鼻及口腔粘膜等,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对乙肝或丙肝阳性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小时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必要时抽患者血对比,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 h内去预防保健科抽血查HIV抗体,必要时同时抽患者血对比。按1个

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措施

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措施 针刺伤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而污染的针头刺伤是医院内传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的重要途径。因此,预防和控制由针刺伤感染引起的血源性传染性疾病,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1 针刺伤的危害 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经针刺伤接种发生感染可能发生致命后果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HBV较HIV的致病性强,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 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另外,病原体经针刺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任何针刺伤口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的存在。 2 引发针刺伤的因素 医务人员对针剌伤带来的后果认识不足,未引起高度重视以及工作繁忙等均可导致针刺伤的发生。可能造成针刺损伤的情况下:(1)丢弃用过的针头时;(2)给病人注射时(特别是给不配合的病人注射时);(3)针头用完盖帽时;(4)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5)把已用过的空针摆放在操作台上,然后做清洁时不慎被针头刺伤等。

3 如何预防和减少针刺伤意外的发生 3.1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改变护士不安全行为,医院对医务人员应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的定期培训,特别是对新工作人员。对临床护士的培训中特别要强调防护用物如手套的应用、医疗锐器的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目的是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纠正护士的一些不安全行为,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3.2 改善医疗操作环境,国外研究表明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次数,如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等。医院应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考虑医护人员本身的安全性,提供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等锐利废物的容器等设施,减少医疗锐器刺伤的发生。 3.3 规范医疗废品的处理,医疗垃圾应在卫生主管部统一规定下在固定的场所进行焚毁。目前许多医院在注射器、输液器使用后,要求先将针头取下,浸泡,收集,再进一步分类处理,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势必增加护士及其他工作人员被刺伤的机会。如管理不严,让医疗垃圾流入社会则会对大众带来更大的危害。 3.4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护人员在针刺意外或黏膜接触病人血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有关部门在收集这些数据时,可定期进行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从而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的危险性。 4 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 当不慎发生针刺伤时,应尽早报告,由医院专门组织(如院

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措施

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措施 【摘要】针刺伤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而污染的针头刺伤是医院内传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的重要途径。因此,预防和控制由针刺伤感染引起的血源性传染性疾病,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针刺伤预防措施安全教育 1 针刺伤的危害 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经针刺伤接种发生感染可能发生致命后果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HBV较HIV的致病性强,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 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另外,病原体经针刺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任何针刺伤口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的存在。 2 引发针刺伤的因素 医务人员对针剌伤带来的后果认识不足,未引起高度重视以及工作繁忙等均可导致针刺伤的发生。可能造成针刺损伤的情况下:(1)丢弃用过的针头时;(2)给病人注射时(特别是给不配合的病人注射时);(3)针头用完盖帽时;(4)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5)把已用过的空针摆放在操作台上,然后做清洁时不慎

被针头刺伤等。 3 如何预防和减少针刺伤意外的发生 3.1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改变护士不安全行为,医院对医务人员应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的定期培训,特别是对新工作人员。对临床护士的培训中特别要强调防护用物如手套的应用、医疗锐器的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目的是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纠正护士的一些不安全行为,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3.2 改善医疗操作环境,国外研究表明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次数,如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等。医院应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考虑医护人员本身的安全性,提供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等锐利废物的容器等设施,减少医疗锐器刺伤的发生。 3.3 规范医疗废品的处理,医疗垃圾应在卫生主管部统一规定下在固定的场所进行焚毁。目前许多医院在注射器、输液器使用后,要求先将针头取下,浸泡,收集,再进一步分类处理,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势必增加护士及其他工作人员被刺伤的机会。如管理不严,让医疗垃圾流入社会则会对大众带来更大的危害。 3.4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护人员在针刺意外或黏膜接触病人血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有关部门在收集这些数据时,可定期进行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从而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的危险性。 4 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