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东海之大乐 教案

东海之大乐 教案

东海之大乐 教案
东海之大乐 教案

东海之大乐

【教学目的】

1、掌握本课的实词(含源于本课的成语)、虚词及特殊句式

2、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

3、追求高尚境界,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的发展,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种因素,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善于学习的人会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时去纠正它,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人生之路也由此而伸向一个更高的增加境界。

在《东海之大乐》这篇选文中,河伯就是这样一个人。正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勇于自己的不足,所以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他的人生境界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讲读第1则

(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 梳理内容:

结合注释自读,不懂的字词句相互交流。

(三)课文解读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这里“河”指黄河。时,按时节,名词作状语。“泾流”即水流,“泾”借作“巠”,指水脉。“涘”指水边。“渚”为水中陆地。

古人或云:水生于春,壮于秋。秋天多有霖雨。那时候,众多河流都向黄河里面灌注,黄河水流暴涨,河面变宽,以至于两岸之间、水中陆地和河岸之间,互相望过去,连牛马都分辨不清楚。

以“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来写水流之大,简洁有力,朴实生动。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河伯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据说姓冯名夷,一作冰夷、冯迟,因渡河时淹死,天帝封他为水神。

古人多以大为美,所以庄子写道,河伯见黄河水流如此之大,就以为天下之盛美都在自己这里了,甚是自得。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北海”就是渤海,而不是《逍遥游》里面的“北冥”。当时,黄河就注入渤海。“旋其面目”指改变了他的脸色。“望洋”正字当作“望阳”,仰视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形容视觉不分明或迷茫、茫然)。“若”,为海神。百川灌注进黄河,可见出黄河之大,百川之小;现在黄河灌注进渤海,已经可以见出黄河之小,渤海之大了。“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一句所显示之大,更远远超过“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庄子》写河、海之大,都十分简洁到位,毫不费力,足见其叙事写物的功夫。

※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河伯的视野局限于入海口之内的时候,志得意满,他既没有认清自己,也没有认清世界。进入大海意味着其视野的原有局限被打破了,他对自己、对世界都有了新的更准确的认识。他仰视着向海神若叹息,表明他对海之大心悦诚服。

他还说: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野语”就是俗语。“闻道百”,形容所听到的道理很多。“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意思就是莫若己者。“少”是看不起、轻视的意思。“轻伯夷之义”即轻视伯夷的高义。“少”和“轻”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介宾短语后置句,见……于:被……

伯夷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儿子。国君生前有意把位子传给伯夷的弟弟叔齐。可他死后,叔齐让于伯夷。伯夷不接受而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而逃走。周武王讨伐殷纣,伯夷、叔齐扣马而谏,试图用“仁”“孝”之类的观念来劝阻他。武王灭商,两人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首阳山(今山西省永济县南)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在那里。《史记·伯夷列传》称他为“义不食周粟”。

“大方之家”指懂得大道理的人。河伯看到渤海浩瀚无边难以穷尽,意识到自己如果不是到了海神若这里就危险了,就会永远摆脱不了那种夜郎自大的心态,成为那些懂得大道理的人的笑柄。

※通过河伯的感悟,阐述了人的认识的局限性。

且看海神若对他说了什么:

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拘:局限于:被虚:所处环境

井中之鱼不可以谈论大海,原因是它受地域的局限;夏天的虫不可以谈论冰,原因是它固执于时间(即受时间的限制);穷乡僻壤的士不可以谈论大道理,原因是他被所受教育束缚。

※这三句话写世人常遭受的闭塞或人自身所具有的局限,生动而且透彻。人如果被空间、时间及所受教育束缚,境界、气象、格局便始终不大。只有不断地超脱在空间、时间及所受教育方面的束缚,其境界、气象、格局才能不断得到提升。

但首先需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海神肯定河伯的地方,正在于他从崖岸中出来,游览于大海之中,于是就知道了自己的鄙陋;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一起来谈论大道理。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盈:溢出虚:减少

这可以说是海神的自我认识。

在天下所有的水中,海呈现出最宏大的景象:所有的河流最终归向它,没有停止的时候,但海水却没有变满;尾闾是向外排泄海水的地方,海水永无休止地从这里向外排泄,却丝毫没有减少;少雨的春季也好多雨的秋季也好海水不为之改变,涝也好旱也好大海不曾知晓。所以,这海水超过江河之水,不能够以数量来算计。

“不盈”“不虚”“不变”“不知”,寥寥数语,写尽了大海之大。然而尽管海如此之大,海神却没有自满和自得,因为他从一个更宏大的视野中来认识自己。

他说: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自多”即自我赞许、自以为贤。“比形于天地”,指形体被天地包容。“方存乎见少”,意思是正存有相比显得少(的自我认识)。又奚以自多:宾语前置句

自己跟天地相比,犹如山中的一小块石头或木头,凭什么自我赞许呢?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自省意识。

不仅北海不足以自多,“四海”(天下)也不足以自多: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算一算天下在天地之间,不就像一个小土堆在大泽当中吗?而跟四海相比,四海之内的“中国”不足以自多(古人认为中国四周都是海):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中国在四海之内,就好像一粒米在大仓里面。而跟万物相比,人类只是万物之一种,不足以自多;跟人类相比,个人只是人类之一员,也不足以自多: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卒”借为“萃”,意思是聚集。“豪”通“毫”,指动物长而细的毛。这句话意思是说:我们称天下事物的数量为万物,人类只占万物当中的一种;人类聚居在九州粮食生成的地方、车船通达的地方,而个人只是人类当中的一员。个人跟万物比起来,不就像毫毛末梢在马身上一样吗?

五帝之所禅,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五帝”乃是古史传说中的五位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任士”这里指有能力的士。整句话意思是说,五帝所禅让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有能力的士所辛劳的,全都在这里了……全都不足以自多。

※海神若体现了一种大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体现了一种蕴蓄博大而不自满的精神,值得借鉴。世间所有人,只有不自我赞许、不自以为贤,才能持续不断地提升自己。

(四)小结

这则寓言通过河伯和海神若的对比,说明了大小的相对性。

这则寓言警示人们,人自身可能有很多的局限和对自我的偏执,跳脱这些局限,超脱对自我的偏执,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气象和格局。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永远不应该自满。

(五)参考译文

秋天大水常常到来,众多的河流都灌注到黄河里面前去。那时候,水流盛大,两岸之间以及水中陆地与河岸之间,互相望去,分不清牛马。于是黄河水神河伯自己感到非常高兴,认为天下的盛美全在自己了。他顺着河水往东走,到了渤海,向东望去,看不见海水的边际。于是河伯开始改变了他的脸色,他仰视着向海神若叹息说:“俗话这样说:‘听到的道理多了,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看不起孔子的知识而轻视伯夷的高义的人,起初我还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浩瀚无边难以穷尽,我如果不是到了你这里来就危险了,若是那样我就会永远被那些懂得大道理的人笑话了。”

渤海海神若说:“井中的鱼不可以谈论大海的原因,是受地域的局限;夏天的虫不可以谈论冰的原因,是因为固执于时间(即受时间的限制);穷乡僻壤的士不可以谈论大道理的原因,是受教育的束缚。现在你从崖岸中出来,游览于大海,于是就知道了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一起来谈论大道理了。天下之水,没有比大海更大的:所有的河水都归向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但海水却没有变满;尾闾向外排泄,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但海水却没有减少;少雨的春季也好多雨的秋季也好海水不为之改变,涝也好旱也好大海不曾知晓。这海水超过江河之水,不能够以数量来算计。可是我未曾凭这自我赞许、自以为贤,我自以为形体被天地包容,而从阴阳那里禀受了气,我在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块小石头小木头在大山里面一样。正存有相比显得少(的自我认识),又凭什么自我赞许、自以为贤呢!

算一算天下在天地之间,不就像一个小土堆在大泽当中吗?算一算中国在四海之内(古人认为中国四周都是海),不就像一颗细小的稊米在大仓里面一样吗?宣称天下事物的数量我们称之为万物,人类只占万物当中的一种;人类聚居在九州粮食生成的地方、车船通达的地方,而个人只是人类当中的一员。个人跟万物比起来,不就像毫毛末梢在马身上一样吗?五帝所禅让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有能力的士所辛劳的,全都在这里了……”

三、探究

1、河伯和海神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河伯:知错能改,善于纠正自身不足的人。

海神若:谦虚不自满的人。

2、海神若的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满,而是要不断地进取,不断地去认识未知的领域,去见识未知的世界,这样才能够达到人生新的境界,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结合我们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则寓言故事含义的理解,

(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

1、学习上不断探索,寻求新的知识领域去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2、不自满,不自傲,虚心接受,不断提高个人的人生境界,实现更大的理想.

四,总结:

生活中,学习上,有许多的未知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发现。只有不自满的人,只有虚心的人,才能够有的收获,取得新成功。要做到这样,首先就是我打消自满自傲的念头,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在实践中添补自己的无知,提高自己的素养,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迈入一个新的境界。

第二课时

一、朗读第一则寓言

二、分段学习第二则寓言

(一)第1段

1、朗读

2、补充注释

少,年轻。长,年长。明,懂得。行,德行。“然”1和“可”1,都是意动用法。困,穷尽。方,术,道理。

3、参考译文

公孙龙问魏公子牟说:“我公孙龙年轻的时候学习古代帝王的道术,年长后懂得了仁义的德行;把事物的同和异合而为一,把事物的硬度和颜色分别开来;以不然为然,以不可为可;穷尽百家的智慧,穷尽众口的辩才。我自以为最通晓事理了(见识最高远了)。可是我现在听了庄子的话,糊里糊涂为之感到惊异。不知道是我的论辩赶不上他呢,还是我的智慧不如他?现在我无从开口,请问其中的道理。”

4、解读

这一段写公孙龙自满于一时的口舌之利,自恃为见识最高远、最通晓事理的人物。

(二)第2段

1、朗读

2、补充注释

独,难道。接,承托。颐,下巴。莫吾能若也,宾语前置句。壑,沟。跱,站立。不时,不常常。告之(以)海。潦,发大水。为(之),因此。崖,边缘。加损,更退缩。不为,不因为。顷久,时间短长。推移,改变,变化。多少,雨水多少。进退,增减。

3、参考译文

公子牟靠着案子叹息了一声,仰面向天而笑道:“你难道没听说过那浅井之中的蛤蟆吗?它对东海的鳖说:‘我太快乐了!出来就在井栏圈上跳跃,进去就在井壁破砖瓦上休息。进入井水中,井水就浮着我的两腋,托着我的下巴,踏在井底的泥巴上,泥巴就盖没了我的脚背。回头看看井中的孑孓、蟹、蝌蚪,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啊。况且占据一沟水,跳跃或站立在浅井中的快乐,这也是快乐的极点了。先生为什么不常常进来看看呢?’东海的鳖左脚还没迈进井中,右脚就给绊住了。于是因为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退了回去,还把东海的大乐告诉蛤蟆说:‘海太大了,说是千里之远,也不能够穷尽它的宏大;说是七八百丈之高,也不能够穷尽它的深邃。大禹的时候,十年有九年发大水,可是海水没有因此更增加;商汤的时候,八年有七年闹旱灾,可是海水的边沿没有因此更退缩。不因为时间短长而改变,不因为雨水多少而增减,这就是东海的大乐啊。’浅井里的蛤蟆听了这东海的大乐,显出很恐惧的样子,惘然自失。

4、解读

这一段把坎井之蛙与东海之鳖对比。

坎井之蛙的固步自封、安于小我以及褊狭的心态,说明了它既没有清醒地认识自我,又没有清醒地认识世界。

(三)第3段

1、朗读

2、补充注释

自适,自满。是非……与,这不是……吗。方,正。奭然,犹“释然”。乃,竟然。规规然,浅陋拘泥的样子。指,测量。故行,原来的走法。故,原来的技能。业,本来的学业。

3、参考译文

“再说智慧不知晓是和非的界线,却还想着观察庄子的言论,这就好比叫蚊子背山、叫商蚷快速渡过黄河一样,它们是一定不能担当这些任务的。况且智慧不知晓论析异常奇妙的见解,却自满于一时口舌的敏捷,这不是浅井里面的蛤蟆吗?更何况他庄子的言论正下踏黄泉而上登皇天,没有南没有北,四向离散,深入所到深不可测当中;没有东没有西,始于奥妙幽暗最高最远的处所,返回无不通的大道。你竟然浅陋拘泥地用明察和辩说来寻求它,这只不过是用竹管儿来窥视天之广,用锥子来测量地之深,这不也太小了吗?你去吧!你难道没听说过燕国寿陵余子在赵国首都邯郸学走步的故事吗?这位寿陵余子结果没能学会赵国的绝技(或本事),又忘掉了自己原有的走法,只好爬着回家去了。现在你如果还不离开,将忘记你原来的技能,失去你本来的学业。”

4、解读

这一段先用蚊子不能背山、商蚷不能快速渡河,来比喻不知是非者不能观于庄子之言;再用以管窥天、以锥指地来比喻浅陋拘泥的用明察辩说索求庄子的意旨,所得不过九牛一毛;最后用邯郸学步的故事来比喻公孙龙不具备学习庄子之言的资格,而且方法不对却硬要去学,其结果只会和燕国的寿陵余子一样。

(四)第4段参考译文

公孙龙嘴张着合不拢,舌头翘着放不下,就逃之夭夭了。

三、小结

这一则寓言的主旨是批评公孙龙那种自满于一时口舌之利、自恃见识最高远最通晓事理的人物,说他们就好比是井底之蛙,说他们试图以明察和辩说来探求庄子,就好像是用竹管来窥视天之广、用锥子来测量地之深。

四、课后练习二提示

1.平时就说:“(人们)不了解我呀!”

2.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受拘束而不说出自己的想法(“毋吾以”可以理解为不要因为我停止;“以”通“已”)。

3.像这样却不能成就王业的人,还不曾有过!

4.听到的道理多了,认为没有谁像自己一样(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

5.大车没有车辕和横木衔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杠前端与横木相衔接的销钉,它靠什么行走呢?

6.真的哀痛过度了吗?不为这个人哀痛,还为谁哀痛呢?

均为宾语前置句。

五、作业:

预习《尊生》

思考:匠石与栎社树议论的出发点是什么?

东海之大乐教案

《东海之大乐》教案 授课人:葸萍 【教学目标】 1、掌握这则故事重点词汇及句式,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 2、根据故事内容探讨寓意。 3、理解庄子的思想并联系现实体会庄子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理清文意。 2、联系现实理解庄子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问答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由庄子的寓言引入课文。 二、作者作品 三、自主预习 重点词句 辩、望洋、少、轻、虚、多、受气 莫己若者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又奚以自多 四、整体感知 朗读要求:大声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分别是谁? 五、自主探究 1.文中的“旋”是什么意思?谁改变了面目(面貌神情)? 2.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河伯改变前的样子,是怎样的?(朗读) 3.改变后的河伯是怎样的? 4.如果你是海神,你怎样回答?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六、合作探究 联系我们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则寓言故事含义的理解 ⑴人自身可能有很多很多的局限,跳出这些局限,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我们要在学习上 不断探索,寻求新的知识领域去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⑵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即使有了一定的境界,你也不应该自满,只有不断我们要提高个人 的人生境界,才能实现更大的理想。 七、课文小结 生活中、学习上有许多的未知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发现,只有不自满的人才能够有的收获,取得新成功。要做到这样,首先就是我打消自满自傲的念头,不断的实践,在实践中添补自己的无知,提高自己的素养,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迈入一个新的境界。 八、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将自己的体会写成一两百字的感想 【板书设计】 东海之大乐 庄子 重点词句河伯:自满自叹自惭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东海之大乐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东海之大乐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习目标】 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 2、根据故事内容探讨寓意。 3、理解庄子的思想并联系现实体会庄子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理清文意。 2、联系现实理解庄子的思想意义。 【预习案】 【知识链接】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自主学习】 1、结合注释自读,不懂的字词句组内交流,请一位同学讲解,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两涘()渚()崖之间不似礨( ) 空 2、实词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东面而视。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望洋向若而叹曰。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3、一词多义 之: 野语有之曰 我之谓也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19、东海之大乐(含答案)复习课程

双基限时练(十九) 东海之大乐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水时. 至 时:时候 B .望洋.. 向若而叹曰 望洋:仰视 C .少. 仲尼之闻 少:轻视 D .吾长见笑于大方.. 之家 大方:懂大道理 解析 A .时:按时令。 答案 A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束于.教也始于.玄冥 B.????? 乃.知尔丑子乃. 规规然而求之以察 C.????? 自以.比形于天地以. 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D.????? 不知论之.不及与我之.谓也 解析 A .被/从;B.于是/竟;C.都为动词,认为;D.主谓间/宾语前置的标志。 答案 C 3.下面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译文:于是河神非常高兴,认为天下的壮美景象全都在自己这里。 B .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 译文:穷尽百家的智慧,穷尽众口的辩才。 C .然不然,可不可。 译文:能够把不对的当做是对的,把不可以的当做是可以的。 D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译文:而且我曾听说过孔丘懂得东西太少以致看不起伯夷的高义,开始我不敢相信。 解析 D .“少”是“轻视”的意思,“而”是“并且”的意思,就是说“看不起孔子的知识而且轻视伯夷的高义。”

答案 D 4.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为迎接亚运会,广州市各类整饰工程正如火如荼 ....地进行。荔湾骑楼的柱体横梁用青灰色的文化砖点缀,传 递着岭南悠久的历史;滨江路上那简约的欧式风格景观,与波光粼粼的珠江交相辉映 ....……人们在使出浑身解数 .... 装扮自己家园的同时,也提防着小偷借助整饰工程的脚手架登堂入室 ....作案。 A.如火如荼B.交相辉映 C.浑身解数D.登堂入室 解析D.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用于小偷作案不合理。 答案 D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记者近日发现,公园晨练的老年人中流行一种由松树精华做成的“神仙茶”,对这种带点儿树皮味的绿色茶剂赞不绝口。 B.挪威国宝级乐队“神秘园”将再度来京演出,实现了外国演出团在京演出超过7次的纪录,在其演出的艺术历程也是唯一的一次。 C.连年亏损的美国《新闻周刊》正待价而沽,境内华人都鼓动中国人出手收购,将这份引以为豪的美国期刊经营权收入囊中。 D.报告指出,中国及印度的一些跨国公司眼下正不遗余力地开拓国际市场,新加坡、俄罗斯等则紧随其后,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发生变化。 解析A.主语不明,“谁”赞不绝口,是记者,还是老年人;B.缺主语,应在“实现”前加主语;C.表意不明,“引以为豪”的主语不明。 答案 D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请从中概括出两个成语。 (1)________。 (2)________。 答案(1)望洋兴叹 (2)贻笑大方 7.文中引用“野语”的作用是( ) A.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东海之大乐.doc教案

东海之大乐 【教学目的】 1、掌握本课的实词(含源于本课的成语)、虚词及特殊句式 2、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 3、追求高尚境界,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的发展,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种因素,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善于学习的人会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时去纠正它,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人生之路也由此而伸向一个更高的增加境界。 在《东海之大乐》这篇选文中,河伯就是这样一个人。正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勇于自己的不足,所以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他的人生境界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讲读第1则 (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 梳理容: 结合注释自读,不懂的字词句相互交流。 (三)课文解读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这里“河”指黄河。时,按时节,名词作状语。“泾流”即水流,“泾”借作“巠”,指水脉。“涘”指水边。“渚”为水中陆地。 古人或云:水生于春,壮于秋。秋天多有霖雨。那时候,众多河流都向黄河里面灌注,黄河水流暴涨,河面变宽,以至于两岸之间、水中陆地和河岸之间,互相望过去,连牛马都分辨不清楚。 以“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来写水流之大,简洁有力,朴实生动。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河伯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据说夷,一作冰夷、迟,因渡河时淹死,天帝封他为水神。 古人多以大为美,所以庄子写道,河伯见黄河水流如此之大,就以为天下之盛美都在自己这里了,甚是自得。 顺流而东行,至于,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就是渤海,而不是《逍遥游》里面的“北冥”。当时,黄河就注入渤海。“旋其面目”指改变了他的脸色。“望洋”正字当作“望阳”,仰视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形容视觉不分明或迷茫、茫然)。“若”,为海神。百川灌注进黄河,可见出黄河之大,百川之小;现在黄河灌注进渤海,已经可以见出黄河之小,渤海之大了。“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一句所显示之大,更远远超过“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庄子》写河、海之大,都十分简洁到位,毫不费力,足见其叙事写物的功夫。 ※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河伯的视野局限于入之的时候,志得意满,他既没有认清自己,也没有认清世界。进入大海意味着其视野的原有局限被打破了,他对自己、对世界都有了新的更准确的认识。他仰视着向海神若叹息,表明他对海之大心悦诚服。

东海之大乐 教案

东海之大乐 【教学目得】 1、掌握本课得实词(含源于本课得成语)、虚词及特殊句式 2、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得特点 3、追求高尚境界,不断提高个人得修养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得发展,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得影响而发生变化。这种因素,有些就是积极得,有些就是消极得。善于学习得人会及时发现自己得不足,并且及时去纠正它,从而取得更大得进步,人生之路也由此而伸向一个更高得增加境界。 在《东海之大乐》这篇选文中,河伯就就是这样一个人。正就是发现了自己得不足,并勇于自己得不足,所以懂得了很多得道理,她得人生境界也就有了很大得提高。 二、讲读第1则 (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 梳理内容: 结合注释自读,不懂得字词句相互交流。 (三)课文解读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这里“河”指黄河。时,按时节,名词作状语。“泾流”即水流,“泾”借作“巠”,指水脉。“涘”指水边。“渚”为水中陆地。 古人或云:水生于春,壮于秋。秋天多有霖雨。那时候,众多河流都向黄河里面灌注,黄河水流暴涨,河面变宽,以至于两岸之间、水中陆地与河岸之间,互相望过去,连牛马都分辨不清楚。 以“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来写水流之大,简洁有力,朴实生动。 于就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河伯就是古代神话传说中得黄河水神,据说姓冯名夷,一作冰夷、冯迟,因渡河时淹死,天帝封她为水神。 古人多以大为美,所以庄子写道,河伯见黄河水流如此之大,就以为天下之盛美都在自己这里了,甚就是自得。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就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北海”就就是渤海,而不就是《逍遥游》里面得“北冥”。当时,黄河就注入渤海。“旋其面目”指改变了她得脸色。“望洋”正字当作“望阳”,仰视得意思(也有人认为形容视觉不分明或迷茫、茫然)。“若”,为海神。百川灌注进黄河,可见出黄河之大,百川之小;现在黄河灌注进渤海,已经可以见出黄河之小,渤海之大了。“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一句所显示之大,更远远超过“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庄子》写河、海之大,都十分简洁到位,毫不费力,足见其叙事写物得功夫。 ※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河伯得视野局限于入海口之内得时候,志得意满,她既没有认清自己,也没有认清世界。进入大海意味着其视野得原有局限被打破了,她对自己、对世界都有了新得更准确得认识。她仰视着向海神若叹息,表明她对海之大心悦诚服。 她还说: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 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练习题53东海之大乐 版含答案

三、东海之大乐 一、语基落实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泾.流(jīng)殆.(dài) 潦.水(lǎo)稊.米(tí) B、口呿.(qū)两涘.(sì) 尾闾.(lǚ)井幹.(hán) C、渚.崖(zhǔ)汒.(máng) 絷.(zhí)蚷.(jù) D、礨.空(lěi)喙.(huì) 跐.(cǐ)逡巡 ..(qūn xún) 解析B项,“闾”应读“lǘ”。 答案B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以此比.形于天地比:掩护,遮蔽。 B、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闻:名声。 C、不足以举.其大举:全、尽. D、夫不为顷久推移 ..推移:变化、发展。 解析B项,闻:知识、见闻。 答案B 3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东面 ..至达已 ..而视,不见水端B、吾自以为 C、是非 ..之家 ..坎井之蛙与 D、吾长见笑于大方 解析B项,认为。A项,古义指面向东;今义指东边。C项,古义指这不是;今义指事理的正确和错误,也指口舌.D项,古义指大道理;今义指不吝啬。 答案B 4下列句子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②以为莫己若③莫大于海④自以比形于天地⑤而受气于阴 阳⑥我之谓也⑦又奚以自多 A、①③⑤/②④/⑥⑦ B、①④⑥/⑤/③/②⑦ C、①④/②⑥⑦/③⑤ D、②④⑥/⑤/①/③⑦ 解析①④为被动句;②⑥⑦为宾语前置;③⑤为介词结构后置。 答案C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 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 ..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端:尽头。 B、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旋:转。 C、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少:不满。 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危险。 解析C项,少:看不起、轻视。 答案C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C项,连词,就。A项,形容词词尾/动词,表示肯定,相当于“是”。B项,连词,表示承接/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且。D项,介词,表示被动/动词,看见。 答案C

第五单元三----东海之大乐:秋水

广宁中学基本教案 学科:语文备课人:备课时间:2013年7月18日 教学课题:《庄子·秋水》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二、教学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及句式 三、教学难点:庄子思想 四、预备知识和工具:复习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自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五、近年高考相关知识点及试题: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高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原弊 [宋] 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 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相与笑之曰:鄙.鄙:卑鄙 B.场功甫.毕甫:刚刚 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畜:通“蓄” D.籍.之以为厢兵籍:登记 【参考答案】A

东海之大乐 教案学习资料

东海之大乐教案

东海之大乐 【教学目的】 1、掌握本课的实词(含源于本课的成语)、虚词及特殊 句式 2、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 3、追求高尚境界,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的发展,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种因素,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善于学习的人会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时去纠正它,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人生之路也由此而伸向一个更高的增加境界。 在《东海之大乐》这篇选文中,河伯就是这样一个人。正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勇于自己的不足,所以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他的人生境界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讲读第1则 (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 梳理内容: 结合注释自读,不懂的字词句相互交流。 (三)课文解读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这里“河”指黄河。时,按时节,名词作状语。“泾流”即水流,“泾”借作“巠”,指水脉。“涘”指水边。“渚”为水中陆地。 古人或云:水生于春,壮于秋。秋天多有霖雨。那时候,众多河流都向黄河里面灌注,黄河水流暴涨,河面变宽,以至于两岸之间、水中陆地和河岸之间,互相望过去,连牛马都分辨不清楚。 以“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来写水流之大,简洁有力,朴实生动。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河伯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据说姓冯名夷,一作冰夷、冯迟,因渡河时淹死,天帝封他为水神。 古人多以大为美,所以庄子写道,河伯见黄河水流如此之大,就以为天下之盛美都在自己这里了,甚是自得。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北海”就是渤海,而不是《逍遥游》里面的“北冥”。当时,黄河就注入渤海。“旋其面目”指改变了他的脸色。“望洋”正字当作“望阳”,仰视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形容视觉不分明或迷茫、茫然)。“若”,为海神。百川灌注进黄河,可见出黄河之大,百川之小;现在黄河灌注进渤海,已经可以见出黄河之小,渤海之大了。

5东海之大乐

三、东海之大乐 《庄子》选读 【学习目标】 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 2.根据故事内容探讨寓意。 3.理解庄子的思想并联系现实体会庄子的思想意义。 【重难点】 1.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理清文意是本文的重点。 2.联系现实理解庄子的思想意义是本文的难点 【课前——知识清单】 1.正音。阅读课文,查字典,读准字音。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3.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解释,注意特殊文言句式。归纳总结。 4.阅读教材“相关链接"和报纸相关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把握课文主旨。 5.梳理疑难问题,以便交流探究。 【课堂—情境设置,形成问题支架】 人的发展,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种因素,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善于学习的人会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时去纠正它,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人生之路也由此而伸向一个更高的增加境界,在《东海之大乐》这篇选文中,河伯就是这样一个人,正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勇于自己的不足,所以河伯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他的人生境界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课堂—自主学习】 .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东面 ..而视(方位名词用作状语。“面向东面”) 我常闻少.仲尼之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少”—“小看”) 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轻”—把…看轻—“轻视”) 以为莫己若者 (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 (倒装句) 又奚以自多 (宾语前置) 莫吾能若也 (宾语前置) 2.诵读串译。 3. 翻译下列句子 (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东海之大乐》精编教案

《东海之大乐》教案 教学参考 0727 1858 《东海之大乐》教案 知识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情感目标:1、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 2、追求高尚境界,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 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人的发展,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种因素,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善于学习的人会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时去纠正它,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人生之路也由此而伸向一个更高的增加境界,在《东海之大乐》这篇选文中,河伯就是这样一个人,正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勇于自己的不足,所以河伯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他的人生境界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分组朗读) (二)梳理内容: 要求:结合注释自读,不懂的字词句组内交流,请一位同学讲解 第1节: 时:按时灌:流入尽:全旋:转过,调转 少、轻:形容词做意动,认为……很少,认为……很轻难穷:难以穷尽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介宾短语后置句,见……于:被…… 第2节: 拘:局限于:被虚:所处环境盈:溢出虚:减少 过:超过 为:用数:计算自多:自夸不似:不就像……卒:聚集 又奚以自多:宾语前置句 (三)探究 1、河伯和海神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河伯:知错能改,善于纠正自身不足的人。 海神若:谦虚不自满的人。 2、海神若的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满,而是要不断地进取,不断地去认识未知的领域,去见识未知的世界,这样才能够达到人生新的

境界,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结合我们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则寓言故事含义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1、学习上不断探索,寻求新的知识领域去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2、不自满,不自傲,虚心接受,不断提高个人的人生境界,实现更大的理想。 三、总结: 生活中、学习上有许多的未知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发现,只有不自满的人,只有虚心的人才能够有的收获,取得新成功。要做到这样,首先就是我打消自满自傲的念头,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在实践中添补自己的无知,提高自己的素养,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迈入一个新的境界。 四、作业: 1、课本上完成练习二 2、完成《导学》本课练习 3、预习《尊生》第2则,思考:匠石与栎社树议论的出发点是什么? 板书设计: 河伯:自以为是旋面自责(知错,不应自满) 虚心自处 完善自我 海神若:谦虚循循善诱(语大理,不自多) 教后感: ? (0727 185106) ? (0727 184932) ? (0727 184743) ? (0727 133530) ? (0727 130952) ? (0727 130521) ? (0727 072304) ? (0727 071959) ? (0727 071652) ? (0727 071336)

东海之大乐

《东海之大乐》导学案 制作者:聂文琳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领悟、体会庄子的思想,不断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 了解作者 收集有关庄子的资料,了解庄子生平及其思想。 庄子其人: 庄子的主要思想: 自主学习: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泾.流()渚.清()崖涘.()尾闾.()量数.()比.行()礨.空()稊.米()号.物()人卒.()禅.让()曲.士()二、通假字 1.不辩.牛马通辨,分辨 2.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同墟,处所、所居之地 3.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通萃,聚集 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通毫,毫毛 5.汒.然异之通茫,模糊不清 6.公子牟隐机.大息通几,几案 7.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通智,智慧;通境,界线 8.反.于大通通返,返回 三、古今异义 1.顺流而东行,至于 ..北海 古义:到达今义:另提一事的介词 2.东面 ..而视 古义:脸朝东今义:东边 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 古义:脸色今义:面容、相貌;比喻事物的样子 4.吾长见笑于大方 ..之家 古义:懂得大道理今义:对财物不吝啬,不小气 5.计中国 ..之在海内 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6.不以多少进退 ..者 古义:增减今义:前进和后退

7.合同.. 异 古义:“合”,使……合;“同”,相同 今义:两方或多方订立共同遵守的协议 8.然不然.. 古义:不正确 今义:不这样的话 9.是非..坎井之蛙与 古义:这不是 今义:对错 四、一词多义 1.闻??? ?? ①闻.道百 听到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学识 2.知????? ①不知.论之不及与 知道②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 智慧③吾生也有涯,而知. 也无涯 知识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 马也 了解 3.方????? ①敢问其方. 道理②方. 存乎见少 正③方 . 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圆④远方. 之人闻君“行仁政” 地方⑤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 也 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⑥可谓仁之方. 也已 方法 4.于???? ? ①拘于.虚也 介词,被②莫大于. 海 介词,比③反于.大通 动词,到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1)秋水时.至 时:按时间 (2)顺流而东. 行 东:向东 2.名词作动词 舌举而不下. 下:放下

《庄子》选读 三、东海之大乐

《庄子》选读三、东海之大乐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秋水时至 B.不辩牛马 C.拘于虚也 D.反于大通 答案:A 解析:B项,辩,通“辨”,分别,辨别;C项,虚,同“墟”,处所,所居之地;D项,反,通“返”,返回。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见笑于大方 ..之家 B.河伯欣然 ..自喜 C.计中国 ..之在海内 D.是非 ..坎井之蛙与 答案:B 解析:A项,古义:懂得大道理。今义:不吝惜或洒脱。B项,古今都是指愉快的样子。C项,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D项,古义:这不是。今义:①事理的正确与错误;②口舌。 @@@@@@@@@@@@@@@@@@@@@@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乃逸而走.走:奔跑 B.笃.于时也笃:受限制,局限 C.知.之弗若与知:知道,懂得 D.又奚以自多.多:赞许 答案:C 解析:C项,知:智慧。 @@@@@@@@@@@@@@@@@@@@@@ 4.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为莫己若者 A.又奚以自多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D.莫大于海 答案:A 解析:例句与A项都是宾语前置;B项是被动句;C项是判断句;D项是状语后置。 @@@@@@@@@@@@@@@@@@@@@@ 5.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求之以察 B.汒然异之

C.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D.万川归之 答案:C 解析:A、B、D三项都是代词;C项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汒然异.之 A.穷.众口之辩 B.将忘子之故. C.秋水时.至 D.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答案:D 解析:例句,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A项,穷,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尽。B项,故,形容词作名词,原来的技能。C项,时,名词作状语,按时。D项,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少,可译为“看不起”“轻视”。 二、课内阅读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8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 ..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B.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旋:转变,改变 C.望洋 ..向若而叹曰望洋:望着海洋 D.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穷:穷尽,看到尽头 答案:C 解析:望洋:正字当作“望阳”,仰视;一说形容视觉不分明或迷茫、茫然。 @@@@@@@@@@@@@@@@@@@@@@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答案:(1)于是河伯自己感到非常高兴,认为天下的盛美全在自己这里了。 (2)有俗语说:“听到的道理多了,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 (3)我就会永远被那些懂得大道理的人笑话了。 三、延伸阅读

东海之大乐教案.doc

授课人:葸萍 【教学目标】 1、掌握这则故事重点词汇及句式,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 2、根据故事内容探讨寓意。 3、理解庄子的思想并联系现实体会庄子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理清文意。 2、联系现实理解庄子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问答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由庄子的寓言引入课文。 二、作者作品 三、自主预习 重点词句 辩、望洋、少、轻、虚、多、受气 莫己若者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又奚以自多 四、整体感知 朗读要求:大声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分别是谁? 五、自主探究 1.文中的“旋”是什么意思?谁改变了面目(面貌神情)? 2.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河伯改变前的样子,是怎样的?(朗读) 3.改变后的河伯是怎样的? 4.如果你是海神,你怎样回答?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六、合作探究 联系我们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则寓言故事含义的理解 ⑴人自身可能有很多很多的局限,跳出这些局限,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我们要在学习上 不断探索,寻求新的知识领域去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⑵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即使有了一定的境界,你也不应该自满,只有不断我们要提高个人 的人生境界,才能实现更大的理想。 七、课文小结 生活中、学习上有许多的未知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发现,只有不自满的人才能够有的收获,取得新成功。要做到这样,首先就是我打消自满自傲的念头,不断的实践,在实践中添补自己的无知,提高自己的素养,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迈入一个新的境界。 八、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将自己的体会写成一两百字的感想 【板书设计】 东海之大乐 庄子重点词句 辩望洋少轻虚莫己若者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又奚以自多多受气河伯:自满 海神若:谦虚 自叹不 自多 自惭 学无止境

高中语文《东海之大乐》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东海之大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情感目标:1、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 2、追求高尚境界,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 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人的发展,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种因素,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善于学习的人会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时去纠正它,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人生之路也由此而伸向一个更高的增加境界,在《东海之大乐》这篇选文中,河伯就是这样一个人,正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勇于自己的不足,所以河伯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他的人生境界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分组朗读 (二梳理内容: 要求:结合注释自读,不懂的字词句组内交流,请一位同学讲解 第1节: 时:按时灌:流入尽:全旋:转过,调转 少、轻:形容词做意动,认为……很少,认为……很轻难穷:难以穷尽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介宾短语后置句,见……于:被…… 第2节: 拘:局限于:被虚:所处环境盈:溢出虚:减少过:超过为:用数:计算自多:自夸不似:不就像……卒:聚集

又奚以自多:宾语前置句 (三探究 1、河伯和海神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河伯:知错能改,善于纠正自身不足的人。 海神若:谦虚不自满的人。 2、海神若的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满,而是要不断地进取,不断地去认识未知的领域,去见识未知的世界,这样才能够达到人生新的境界,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名词用作状语,“按季节” (2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3东面而视(方位名词用作状语。“面向东面” (4我常闻少仲尼之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少”—“小看” (5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轻”—把…看轻—“轻视”第一段作者写得很有层次,请将这一段划分层次,体会庄子行文清晰的思路。 第一层:从“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黄河的壮阔。 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不见水端”:大海的宽广。 第三层:从“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至段末:河伯的顿悟。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自知之明 4、结合我们的学习生活,谈谈对寓言故事的理解 第一、学习上不断探索,寻求新的知识领域去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第二、不自满,不自傲,虚心接受,不断提高个人的人生境界,实现更大的理想。生活中、学习上有许多的未知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发现,只有不自满的人,只有虚心的人才能够有的收获,取得新成功。要做到这样,首先就是我打消自满自傲的念头,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在实践中添补自己的无知,提高自己的素养,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迈入一个新的境界。 欣赏“井底之蛙”的故事 这则故事,魏牟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魏牟想告诉公孙龙什么? 井底之蛙管窥蠡测邯郸学步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二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五单元三_东海之大乐_教案5

《东海之大乐》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3、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巧用寓言,善用比喻,生动活泼的特点。 4、追求高尚境界,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归纳整理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内容。 2、参考注释疏通文意,概括文段主旨,能对作者的思想观点加以评述。 3、体会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导学案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王安石 “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苏东坡 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苏东坡觉得很得意。后来被贬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很羞愧。 二、关于庄子及《庄子》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三、合作探究,探讨文本 (一)一读寓言,把握“言意之表”(检查课前预习) (1)重点字词(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①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②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③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④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⑤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2)翻译句子(注意特殊句式) ①以为莫己若者。

东海之大乐导学案

东海之大乐导学案 课题《东海之大乐》 学习目标 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 根据故事内容探讨寓意。 理解庄子的思想并联系现实体会庄子的思想意义。 重点难点 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理清文意是本文的重点。 联系现实理解庄子的思想意义是本文的难点 课时:一课时 自主学习 【背景介绍】 庄子在文中宣扬人类精神的一种理想境界,即一种不受地域局限,不受时间局囿并且不受教育束缚的大境界。地域、时间和所受教育三个方面,都能够对人的见识和精神遭受蒙蔽。努力摆脱这些蒙蔽,才能使今年境界不断得到提升。 朗读课文 梳理内容: 要求:结合注释自读,不懂的字词句组内交流,请一位 同学讲解,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配套K12教育资料

两涘渚崖之间不似礨 训练检测1 .评《秋水》 李性学云:不读《秋水》篇,胸襟终不开阔。细玩似未然。此犹是庄子皮肤语,第其议论痛快,笔势纵横发越,要自亘绝古今,所以人多喜之。 《吕氏春秋?去宥篇》云: 有与人邻者,有枯梧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其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悦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此有所宥也”,毕沅疑“宥”与“囿”同,谓有所拘碍而识不广也。以下文观之,犹言“蔽”耳。此所谓“囿”,即《庄子?秋水篇》所谓“拘于虚”,“笃于时”,“束于教”之类。《去宥篇》所谓“凡人必别宥然后知”,意谓凡人必能看透自己由地域、时代、政教、风俗,以及其他所养成之偏见,方能知事物之 真相。 配套K12教育资料

东海之大乐教学设计

《东海之大乐》 【教材介绍】 《东海之大乐》是《庄子》中的一篇寓言,主要通过河伯、海神若的表现和对话,警示人们,人自身可能有很多很多的局限,跳脱这些局限,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人永远不应该自满。寓言启示我们必须时时省察是否遭受了类似的蒙蔽,激励我们超越这些蒙蔽,向理想的境界靠近。 【背景介绍】 庄子在文中宣扬人类精神的一种理想境界,即一种不受地域局限,不受时间局囿并且不受教育束缚的大境界。地域、时间和所受教育三个方面,都能够对人的见识和精神遭受蒙蔽。努力摆脱这些蒙蔽,才能使今年境界不断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 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 2、根据故事内容探讨寓意。 3、理解庄子的思想并联系现实体会庄子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理清文意是本文的重点。 2、联系现实理解庄子的思想意义是本文的难点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人的发展,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种因素,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善于学习的人会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时去纠正它,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人生之路也由此而伸向一个更高的增加境界,在《东海之大乐》这篇选文中,河伯就是这样一个人,正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勇于自己的不足,所以河伯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他的人生境界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分组朗读) (二)梳理内容: 要求:结合注释自读,不懂的字词句组内交流,请一位同学讲解,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两涘()渚()崖之间不似礨() 空 三、阅读研讨小结 1、实词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东面而视。东面,向东面。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旋,变化。面目,脸色。 望洋向若而叹曰。望洋,仰视的样子。

东海之大乐教案

东海之大乐教案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东海之大乐 【教学目的】 1、掌握本课的实词(含源于本课的成语)、虚词及特殊句式 2、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 3、追求高尚境界,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的发展,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种因素,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善于学习的人会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时去纠正它,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人生之路也由此而伸向一个更高的增加境界。 在《东海之大乐》这篇选文中,河伯就是这样一个人。正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勇于自己的不足,所以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他的人生境界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讲读第1则 (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 梳理内容: 结合注释自读,不懂的字词句相互交流。 (三)课文解读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这里“河”指黄河。时,按时节,名词作状语。“泾流”即水流,“泾”借作“巠”,指水脉。“涘”指水边。“渚”为水中陆地。 古人或云:水生于春,壮于秋。秋天多有霖雨。那时候,众多河流都向黄河里面灌注,黄河水流暴涨,河面变宽,以至于两岸之间、水中陆地和河岸之间,互相望过去,连牛马都分辨不清楚。 以“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来写水流之大,简洁有力,朴实生动。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河伯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据说姓冯名夷,一作冰夷、冯迟,因渡河时淹死,天帝封他为水神。 古人多以大为美,所以庄子写道,河伯见黄河水流如此之大,就以为天下之盛美都在自己这里了,甚是自得。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北海”就是渤海,而不是《逍遥游》里面的“北冥”。当时,黄河就注入渤海。“旋其面目”指改变了他的脸色。“望洋”正字当作“望阳”,仰视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形容视觉不分明或迷茫、茫然)。“若”,为海神。百川灌注进黄河,可见出黄河之大,百川之小;现在黄河灌注进渤海,已经可以见出黄河之小,渤海之大了。“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一句所显示之大,更远远超过“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庄子》写河、海之大,都十分简洁到位,毫不费力,足见其叙事写物的功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