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丽江项目发展思路(修改稿)

丽江项目发展思路(修改稿)

丽江项目发展思路(修改稿)
丽江项目发展思路(修改稿)

丽江金山乡普米族文化旅游区项目开发思路

一、项目背景及利好

1、项目背景

本项目位于丽江市古城区东南郊的金山乡,北靠团山水库,据丽江古城约9km,距离丽江车站1.5公里,991省道和规划区相接,丽江古城、玉龙雪山等国内知名景区距离项目地一个小时车程以内,规划区内普米族文化氛围浓郁,周边交通条件较好,但是地块面积较小,未来发展受限。

交通分析图

经济分析图

2、项目利好

(1)普米族文化具有很强的市场垄断性

公众对普米族民族文化了解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普米族民族文化保持着相对的的神秘性与独特性,且目前国内没有普米族的相关景区,市场垄断性高。

(2)丽江成为国内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丽江古城、玉龙雪山、白沙古镇、虎跳峡、老君山、束河、银都水乡等景区在国内旅游市场知名度高,已经成为国内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规划区的发展可以很好的融入丽江旅游圈。

(3)丽江旅游增幅不断提高

2011年的1184.05万人次,2012年1—5月游客达630.05万人次,同比增长54.7%,预计全年游客量可突破1500万人次,其客流市场可为规划区提供数量巨大的潜在游客。

(4)丽江及周边地区航运能力不断改善

中国第四个国家门户机场——昆明长水国际机场6月运营,长期利好丽江旅游业。2012年5月31日起,“丽江—香港”航线成为丽江三义机场首条国际航线,而丽江市政府也极力促使开通丽江至泰国、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等地航线,积极推动“三五联动”空港开放。

二、发展维向

分析得知,规划区最重要的两种旅游资源是普米族民俗文化和山体资源,因此挖掘和提升普米族民俗文化,并巧妙结合山地地形,形成和丽江纳西族文化不一样的体验方式。

一般民俗旅游开发模式:景区(民族村寨)+民俗展演=静态展示+动态表演在本项目民俗体验打造上,应跳出传统的民俗旅游开发模式,进行民族旅游发展创新模式。

思维导向:

游线概念介绍:

游戏化游线模式是指运用多种新型材料和技法,构建参与式、文化体验式的游线,改变传动呆板静态的观光模式,适用于不同资源的旅游景区,能最大限度的让游客感受当地的旅游资源特色和本地文化,具有“多、快、好、省”的旅游特性。

曼格夫游线模式:

曼格夫设计的游线模式,以体验性的运动穿越为核心,结合景区的核心资源要素,如山水、树林、村庄、池塘、农田、本地文化等,让游客在完成游线的过程中拥有一定的运动量,强迫性的接触景区资源、文化。且设计的过程具有让人互动的项目,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诉求——健康养生、亲近自然、文化体验等,且能迅速拉近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距离。

三、思路突破

1、构建民俗文化新体验游线模式

构建普米族民俗游线游戏化体验线路,以普米族民族传说、故事等民族特色文化和山地民俗体验游线结合,形成一条闯关+普米族历史文化体验+山地大穿越相结合的特色游线,实现动静的结合民俗体验与旅游的结合。

2、打造开放式普米族山地博物馆

突破传统博物馆旅游体验模式,把规划区内特色商业和文化体验现有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博物馆来进行打造,形成山地+生存环境+普米族文化相结合的开放式山地博物馆,区内的一座普米族特色老屋、一曲民歌、身穿民族服装的老人、一桌普米族特色菜肴等都构成活化的民族文化体验内容,都是开放式民俗博物馆内的体验要素。

3、建设特色原生态住宿设施

打造特色住宿新概念,结合山地地形和普米族民居建筑符合,建设把木屋+树屋+吊脚楼+原生态民俗等概念等结合起来,形成富有地方文化气息的住宿设施。

4、打造普米族风味美食街区

对普米族特色风味美食进行挖掘,在景区内打造普米族风味美食街区,形成大众餐饮+高端普米族全宴+成品售卖的餐饮街发展模式。

5、与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对规划区内的村庄进行改造,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形成老屋+新村的原住民居住模式,展示少数民族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争取国家政策扶持。

6、盈利能力强的商业模式

把北阳河打造成为集开放式普米族山地博物馆(开放式公共活动空间) + 民族体验型游线(商业化运营管理)+ 特色住宿(旅游地产概念)为一体的特色民族民俗景区。

四、空间结构分析

1、思路分析

规划区紧紧围绕“普米族文化”进行打造,结合综合服务功能形成综合性服务小镇概念,突出特色商业功能、民族文化展示功能、山地住宿功能,营造浓郁的普米族文化氛围。

2、空间结构

规划区旅游发展空间结构设计为:一环四区

一环:普米族民族文化体验游览环:“普米大穿越”任务体验式游线

四区:

综合服务小镇(咨询+商业):综合服务区(一期)

民族商业街区(餐饮+购物):普米族商业体验区(一期)

特色山地住宿体验(建筑+文化):普英米山地住宿区(二期)

现代的窗口(示范+特色农业):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二期)

规划地形略有偏差,以项目规划后实际的地形为准

五、分区发展思路

1、一环——“普米大穿越”任务体验环游线

开发思路:延伸本土景观亮点,并结合普米族历史文化,提炼地方文化符号。在普米族历史大迁徙的背景下,结合民族传统、民俗、建筑文化、地方文化等文化进行游线游戏化开发,打造一个参与性强、趣味性强的文化体验型游线活动。

一期在核心区把文化穿越型游线和普米族商业结合起来,打造成为一个开放式普

米族山地博物馆。

系统概要:通过道具设计、系统环节设置、奖励设置及NPC系统等,设计出一整套完整的有游客参与系统,通过带着任务闯关而获得相应的奖励。

主题:普米大穿越(围绕普米族迁徙历史来设计)

根据项目地实际,和民族迁徙进程,结合受市场欢迎的体验型游线,可分为四段进行开发:

第一段:游牧部落

项目亮点:突出游牧文化体验,把林地和普米族趣味体育结合。

设计思路:林地+体验项目(丛林射箭、普米秋千等)+普米族先民游牧文化=林地游牧型文化体验游线

设计内容:结合普米族渊源于远古时期居住在我国西北地带的游牧羌人的历史背景,把地势较缓的丛林与普米族游牧文化、游牧体育整合起来,设计出丛林射箭、普米秋千任务节点,通过游客参与性游戏串联,展现普米族先民游牧文化景象。

丛林射箭普米秋千

游牧文化体验

第二段:迁徙乐土

项目亮点:突出普米族迁徙历史,利用项目地茂密的树林打造游戏活动。

设计思路:山林(松树林等)+树上穿越项目+战争文化=树上穿越型历史大迁徙文化体验游线

设计内容:以普米族从中国西北地区迁徙到云南为故事背景,结合项目地茂密的树林、山地,把树林穿越、森林探险、古城攻防串联起来,打造跋山涉水、丛林探险、南征大理、迁徙飘摇等项目,通过游客参与性游戏串联,追溯普米族在迁徙路上的点点滴滴。

跋山涉水丛林探险

迁徙飘摇

树上穿越游线

第三段:图腾崇拜

氛围营造:营造神秘、神圣的丛林。

项目亮点:突出普米族神秘的自然崇拜。

设计思路:丛林+树上休闲+图腾参拜+图腾文化=图腾文化体验游线

设计内容:以普米族嵩拜自然图腾为背景,在树林打造神秘图腾林,结合落地的图腾参拜,打造图腾森林、拜祭图腾等项目,通过游客参与性游戏串联,反应普米族神秘的图腾文化。

图腾森林

第四段:普米民俗

项目亮点:突出普米族传统的民俗文化,利用项目地缓坡打造民俗体验活动。

设计思路:山地(缓坡等)+民俗活动 =普米族民俗文化体验游线

设计内容:以普米族传统原始的民俗活动为背景,结合项目地实际,打造成丁礼体验、趣味抢婚等项目,通过游客参与性游戏串联,展现普米族趣味性强的民俗活动,让民俗活动生动化、场景化、互动化。

成丁礼体验趣味抢新娘

2、四区

(1)综合服务区

核心发展思路:形成旅游综合服务+入口商业+停车场的发展模式,打造成为综合服务小镇。

(2)普米族商业体验区

核心发展思路:整个功能区构成特色餐饮+特色商业的发展模式,形成普米族民族商业街区。

入口服务中心

(3)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核心发展思路:对永安和新文完小文两个村庄进行新农村建设,形成新农村建设+普米族特色种植、养殖+农产品销售的发展模式。

新农村民俗体验

(4)普英米山地住宿区

核心发展思路:形成木屋+树屋+吊脚楼+普米族原生态民俗等结合的发展方向。

山地度假木屋

六、项目发展建议

一、扩大规划面积,把规划区东侧和西侧地块纳入现有核心区,保证项目后续发展用地需要;

二、对规划地块沿991省道东侧沿线进行控制,保证规划区生态景观需要。

丽江纳西族风俗

丧葬自古通行火葬,清末后部分地区开始盛行土葬。 纳西族男子的服装大体与汉族相同。丽江纳西族妇女身穿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围腰,穿长裤,披羊皮披肩,缀有刺绣精美的七星、旁缀日、月,表示勤劳之意。宁蒗纳西族妇女着长可及地的多褶裙、短上衣、青布大包头,佩大银耳环。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纳西族传统节日有“正月农具会(棒棒会)”、“三月龙王庙”会(现为物资交流会)和“七月骡马会”。此外,还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火把节等。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习俗 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 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忌讳有: 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 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 婚俗 纳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节日期间进行,男女青年相识后,通过媒人撮合,双方家长合完八字,男方就请媒人送给女方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还要加上砣盐两个,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订婚,订婚时要摆定婚宴,婚礼要进行3-5天,届时男、女双方都要臵办酒席。席上分上八位,下八

位,均由新郎跪请客人入座,然后奏乐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时,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时,新郎、新娘向客人敬双杯酒。宴毕主人及亲属要站在门外关客。 食俗 纳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特别喜食当也回族的牛肉汤锅和干巴。不论平坝或山区,蔬菜品种较多,四时应市,山区广种洋芋、蔓菁和瓜豆,并以当地的土特产做成各种风味名菜。如: 清蒸虫草鸭、贝母鸡、天麻鸡等。其中纳西族传统名菜“酿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酿入肉泥,蒸熟后做为祭祀、特别是祭祖的一道专用菜肴。 肉食以猪肉为主,大部分猪肉都做成腌肉,尤以丽江和永宁的琵琶猪最为有名,可以保存数年至十余年不变质。外出劳动携带麦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时围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阳地方就餐。 典型食品主要有: 丽江火腿粑粑、麻补、雪莲花拼盘、丽春铜火锅、丽江火烤粑粑等。 节庆 纳西族以农历记年。主要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火把节、“三月龙王庙会”、“七月骡马会”等。不少节日如: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均与当地汉族大致相同,春节是最大的传统节日,并且伴有许多祭祀活动。 除年节外,纳西族还有许多祭祀活动。其中最为隆重的是“纳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选在正月上、中旬,届时要选好祭天场,由东巴教掌教人任祭司,并宰杀轮流喂养的祭天猪,各家各户都要捐大麦、小麦用来酿酒,做饵块。祭时用全牲大祭,在场者均要洗手执香肃立。祭毕,用猪血灌肠、猪头、内脏烧汤,熟后按户分食。大祭后三天,还要进行以各家各户为单位的小祭。还有“祭三朵(本族保护神)”,纳西族认为三朵是属羊的,每年二月八日和八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 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 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 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概况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风景如画的黑龙谭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 红色角砾岩铺就,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 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 古城内的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162间。其内还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十一块,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位于城内福国寺的五凤楼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楼高20米。因其建筑形制酷似五只飞来的彩凤,故名“五凤楼”,楼内的天花板上还绘有多种精美的图案。五凤楼融合了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以北8公里处,这里曾是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丽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为一梯形广场,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束河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建

丽江古城及纳西族建筑形式与特点

丽江古城及纳西族建筑形式与特点 漓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复制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纳西族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是极为罕见的,是纳西族先民根据民族传统和环境再创造的结果。而我们应当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中华的瑰宝同时要注意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 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建设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丽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纳西族传统聚居地,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 其中的纳西族建筑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不同。一般来说三坊皆两层,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楼下住人,楼上作仓库,朝北的一坊楼下当畜厩,楼上贮藏草料。 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还兼供生产(如晒谷子或加工粮食)之用,故农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砖石铺成。此外,纳西民居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不论城乡,家家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即外廊)。厦子是丽江纳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组成之一,这与丽江的宜人气候分不开。因而纳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间的功能如吃饭、会客等搬到了厦子里。在建筑设计、建筑风格及艺术等方面,大研古城的纳西民居特色。古城地处丽江坝,选址北靠象山、景虹山,西靠狮子山,东西两面开朗辽阔。城内,从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从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龙桥下,并由此分成西河、中河、东河三条支流,再分成无数股支流穿流于古城内各街巷。利用这种有利的自然条件,古城街道不拘网格的工整而自由布局,主街傍河,小巷临渠,道路随着水渠的曲直而延伸,房屋就着地势的高低而组合。这些房屋中

由丽江古城看纳西民居的建筑形式及特点

由丽江古城看纳西民居的建筑形式及特点 摘要:丽江古城的繁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己逐渐成为滇西北经济文化中心,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聚居在这里的纳西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道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不论是古城的街道、广场牌坊、水系、桥梁还是民居装饰、庭院小品、槛联匾额、碑刻条石,无不渗透纳西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无不充分体现地方民族宗教、美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展现历史文化的深厚和丰富内容。尤其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东巴文化、白沙壁画等传统文化艺术更是为人类文明史留下了灿烂的篇章。 关键词:漓江古城纳西族建筑三坊一照壁 纳西族系古羌人后裔,自西北河湟地区南迁,与土著融合而形成。秦汉至魏晋,纳西族已迁徙至大渡河、雅砻江流域,以游牧、畜牧为主。唐代,部分纳西先民沿雅砻江南下,抵达丽江。随后挥师南下,在洱海东部建立了第一个政权——越析诏。唐代,部分纳西先民沿雅砻江南下,抵达丽江。随后挥师南下,在洱海东部建立了第一个政权——越析诏。13世纪初,蒙古军队跨囊渡江,平定云南,给沉寂了五百年的纳西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也提供了千载难遇的历史机遇:公元1276年,元在丽江设军民总管府,统领一府七州一县。由纳西族首领阿良任总职并世袭。木氏家族由此崛起。明代是纳西族最鼎盛的时期。明初,纳西首领阿得“率众归附”,并随明军征讨边疆,屡立战功,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嘉许,亲赐“木”姓,允其世袭丽江府土知府,予以积极扶持。清代以后,木氏势力渐趋衰微。鸦片战争以后,纳西族地区也进入了社会动荡时期,1949年7月1日,丽江和平解放。1961年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漓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复制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纳西族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是极为罕见的。丽江古城的繁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己逐渐成为滇西北经济文化中心,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聚居在这里的纳西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道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不论是古城的街道、广场牌坊、水系、桥梁还是民居装饰、庭院小品、槛联匾额、碑刻条石,无不渗透纳西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无不充分体现地方民族宗教、美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展现历史文化的深厚和丰富内容。尤其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东巴文化、白沙壁画等传统文化艺术更是为人类文明史留下了灿烂的篇章。 其中的纳西族建筑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农村的三坊一照

纳西族风俗习惯

纳西族风俗习惯 纳西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纳西这一族名来源于古代髦人的一个部落名。汉代文献中的"牦牛夷"和"摩沙夷",就是纳西族的先民。 因地域不同纳西族也有不同的自称,如"纳西"、"纳"、"纳汝"、"纳日"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纳西。纳西族人在自己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产生于公元7世纪的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教经典的《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纳西族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种植水稻、玉米、土豆、麦、豆类和棉、麻等。金沙江两岸是林区;玉龙山区植物种类多,被誉为植物宝库。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纳西族是个极重信用且讲义气的民族,一般不计较客人因无知而产生的过失,但很看重平等与信用,所以在与他们交往时有什么要求最好能直接说明,不可欺瞒哄骗。 勤劳节俭的纳西人,喜欢喝酒、饮浓茶,爱吃酸、辣,甜味的食品。泸沽湖摩梭人,男女均爱吸份未状的"兰花烟",吃自制的带酸味的"棱里玛酒"。主妇在每年杀年猪后,要赶做储存腌肉。丽江的火腿粑粑、宁菠的琵琶肉,沪估湖地区的酸鱼和鱼干,都味美可口,是纳西人待客或馈赠亲友的佳品. 在会客和饮食场合要注意坐姿端正,忌高声喧哗、猜拳行令、说粗话,不要踩踏饭桌横档,在有老人的场合,不可高跷二郎腿。当主人敬烟酒、盛饭时,宜用双手相接,并表谢意。

推荐:丽江古城民居有哪些建筑特色

丽江古城民居有哪些建筑特色 【学员问题】丽江古城民居有哪些建筑特色? 【解答】丽江古城于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建筑经典。与诸多皇宫、古城不同,丽江古城是平民的古城,是淹没在民居中的古城,同时,因地处边地,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尤其纳西族作为丽江的主体民族,为丽江古城的生成、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由此也使这一古城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建筑特色与美学特点。一个民族的建筑也是一个特定民族、特定地域的文化的具体表现,它的产生基于特定历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水平及其需要,最开始突出的是实用性和功能性,其后才越来越注重审美性、文化性。居住建筑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自然也成为各种民俗文化活动的空间和场所,本身也构成民俗环境的一部分,由此反映出一个民族、地方所独具的文化色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丽江古城的生成及发展理念,也是古城民居建筑的特色之一。纳西族民居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了不同的建筑格局,前期以井干式的木椤房及其天柱、母柱为代表,后者以土木结构的庭院建筑为主,但二者之间也有内在的联系,尤其是纳西人一直源远流长的建筑思想作为主线,贯穿始终的。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结语:借用拿破仑的一句名言: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对学习很难做到学而不厌,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坚持。希望大家坚持到底,现在需要沉淀下来,相信将来会有更多更大的发展前景。

中国特色之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特色之中国传统建筑 摘要:建筑的多样性使我们生活的环境产生了一道独特风景,而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与色彩,不仅仅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更影响着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国是一个多名族的国家,各个名族的建筑在历史的长河中既相互区别,又互相联系,不仅丰富了中国的传统建筑,更使中国的传统建筑具有了很高的欣赏价值。 关键词:建筑布局装饰色彩 引言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条件变化很大,各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因而形成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如南方的干阑、北方游牧民族的毡房、黄河流域的窑洞等。在中国古代便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等。这些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 1.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包括皇家宫殿、寺庙殿堂、宅居厅室、陵寝墓葬及园林建筑、牌楼等。其中宫殿、寺庙、陵墓的总体布局方式是对称齐整、主次分明,一条中轴线将一个个封闭的四合院落贯穿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或者可以说是地道的儒家风范。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有方形的、长方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圆形的、日形的、L 形的、扇形的,等等。而中国传统建筑在平面、空间上都以“间”为单位,这就带来了一定的灵活性,人们可以随着使用过程改变其形态、功能。另外,中国传统建筑由于受材料的限制一般向横平方向发展,以大建筑群组出现,各单体房屋之间存在有机联系。中国建筑均以单层平房为基本点,楼房数量比较少,平房互相连接。至于山区城镇、城堡、村庄、寺观、园林、民居等,则随着山形地势起伏转折,

纳西族与殉情文化

民族社会学期末论文纳西族独有的殉情文化 姓名:陈敏 院系:管理学院 专业:10级行政管理 年级:三年级 学号:L01014042

纳西族独有的殉情文化 陈敏 摘要:在纳西族社会里,殉情曾经是个很严重的社会现象,以至于外人将丽江成为“殉情之都”。这种殉情之风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宗教,以及心理的原因---改土归流后与原有的自由婚姻相冲突的包办婚姻,对殉情者举行祭风仪式的纳西东巴教,封建礼仪压迫下的社会谴责和自我谴责心理。如今,在新时代下殉情之风已成为过去,但它作为纳西族的过去,仍然是每个爱好纳西族必定要了解和尤为关注的方面。 关键字:纳西族,殉情,改土归流,东巴教,心理 《纳西人的的最后殉情》的作者谷雪儿这样评价过纳西族-这是一个充满喜悦与悲剧;羞涩与奔放的民族。也就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大部分生活在我国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它用历史演绎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文化-殉情文化。 丽江这个被成为世界的殉情之都的地方,就是纳西族源远流长的悲剧情节所在之地。家家都可以数出其家庭成员中一两个殉情死去的。不得不悲叹的是,这是何等让活着的人伤心的荣耀。 殉情,为爱情而自杀的行为。在丽江纳西族的社会里,他们用生命解释着这个词,将由于生所带来的痛苦,寄托在对死后环境的迷恋,信任和向往上。 在丽江纳西族社会中流传着一个关于殉情的美好传说。 传说"久命"是第一个为爱情而死去的人,她与"羽排"相亲相爱,但受到羽排父母的阻挠。久命虽作了种种努力,但都无济于事,绝望之时,她愤然死去,被居住在玉龙第三国的爱神"游主"接纳,在那里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后来羽排赶来,也跟着到玉龙第三国去。久命与羽排,便在处处开满鲜花的爱神的国度里生活。在《纳西人的最后殉情》中如此描述了他们的殉情之后的美好生活。“久命和羽排,肩并肩来心连心;走也走到自由的国度,来呀来到幸福的乐园。名眼看到晶莹的银龙,快脚踏上软绵的碧毯;巧手采着艳丽的鲜花,步入白云缭绕的乐园。这里有穿不完的绫罗绸缎,这里有吃不完的鲜果珍品;这里有喝不完的美酒甜奶,这里有用不完的金沙银团。火红拌虎当乘骑,银角花鹿来耕耘;宽耳狐狸

浅谈纳西族历史文化

浅谈纳西族历史文化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重的文化气息。纳西族也不例外。今天,我浅谈一下纳西族的历史文化。 云南省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纳西族是一个文化深远的民族,关于它的族源说法不一,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迁徙说”:方国瑜先生认为“纳西族渊源于远古时期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带的羌人,向南迁徙至岷江上游,又西南至雅砻江流域,又西迁至金沙江上游东西地带”。(二)“融合说”:郭大烈先生则持融合说,即“纳西族源是多元的,有土著的成份,也有羌人的成份,但主体应属夷系,牦牛夷、白狼夷可能是构成纳西族的主流。纳西先民大约在汉晋至唐期间活跃于川西雅砻江、安宁河流域一带,并逐步形成一个民族”。 (三)“东夷说”:和仕华认为纳西族先民的主体应属于夷系中的东夷,渊源于夏商时期的内蒙古与中原交接地带。与夏商关系密切,保留了好多夏商文化。然后因战争四处迁徙。迁徙路线大致为凉城—山东—山西—陕西—青海。由此认为青海河湟地带只是纳西先民迁徙的一个流点,不属源头。纳西先民主体是东夷,只是后来在迁徙的过程中与羌有过交融,故带有羌文化遗迹。到丽江后又与当地

土著融合,形成现有的纳西族。三种说法都有其依据和道理,然而纳西族的族源到底是什么,还等待考究。 纳西族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秦汉至魏晋,纳西族先民已经迁徙到了大渡河、雅砻江流域,生产形态上以游牧、畜牧为主;经济上出现了盐、铁、漆、铜的冶炼生产;政治上阶级分化,酋长出现;宗教上已有东巴原始宗教的萌芽。 “地最广、兵最强,素为南诏忌”。越析诏为时不长被南诏所 中游流域;500多年间,在唐王朝、南诏、吐蕃三大强势的 西族深沉坚韧、灵活机动的民族性格。同时,纳西族的文化 此滥觞。 发展时机。在社会经济生产获得充分发展的同时,政治上分 13世纪初,另一支北方游牧民族沿着当年纳西先民的迁徙路线翻山越岭,跋涉2000余里,跨囊渡江,突然出现在丽江

丽江古城之建筑特色

丽江古城之建筑特色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城中有很多各具特色的建筑,其深厚文化底蕴也同样影响到了它的建筑特点,受汉族影响,其建筑特点既有本民族气息,又具有自己的特色。主要的民居类型为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代表性建筑有木府,五凤楼和束河民居建筑群等。 关键词:建筑特点,建筑构造,文化 古城成为文化遗产的过程: 1)1986年12月,丽江古城因为集中体现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保留了宋、元以来形 成的历史风貌,被国务院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2)1997年,丽江撤“地区”建地级市,12月4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全体会议上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V)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2011年7月6日云南省丽江市丽江古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其实无论是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还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都值得我们去研究。下面我将主要分析丽江古城的建筑特色及其影响因素。 (一)丽江古城建筑特色 一个民族的建筑也是一个特定民族、特定地域的文化的具体表现,它的产生基于特定历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水平及其需要,最开始突出的是实用性和功能性,其后才越来越注重审美性、文化性。居住建筑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自然也成为各种民俗文化活动的空间和场所,本身也构成民俗环境的一部分,由此反映出一个民族、地方所独具的文化色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丽江古城的生成及发展理念,也是古城民居建筑的特色之一。纳西族民居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了不同的建筑格局,前期以井干式的木椤房及其天柱、母柱为代表,后者以土木结构的庭院建筑为主,但二者之间也有内在的联系,尤其是纳西人一直源远流长的建筑思想作为主线,贯穿始终的。 1登高揽胜,古城巧妙地利用了地形,西有狮子山,北有象山、金虹山,背西北而向东南,避开了雪山寒气,接引东南暖风,藏风聚气,占尽地利之便。 2)临河就水,古城充分利用泉水之便,使玉河水在城中一分为三,三分成九,再分成无数条水渠。使之主街傍河、小巷临渠,使古城清净而充满生机。 3)走街入院,古城建筑全为古朴的院落民居,房屋构造简造、粗犷,而庭院布置和房屋细部装饰丰富而细腻,居民喜植四时花木,形成人与自然的美好和谐。 入市过桥,古城布局自由灵活,不拘一格,民居、集市、道路、水系组织聚散合理,配置得当,再加上石、石桥、木桥、花鸟虫鱼、琴棋书画、民风民俗,生发出无穷意趣,使古城独具魅力。 丽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形成了丽江临河就水、错落有致的建筑群。

在丽江过纳西春节的习俗

在丽江过纳西春节的习俗 忙忙碌碌一整个上午,抬头望向窗外,连绵的阴雨天气,不禁让人的心情有些抑郁。今天,距离农历新年,也只有八天了。终于盼来了春节,看惯了城市的喧嚣,让我期待起了丽江的纳西族人的新年。 纳西族主要聚居在丽江,他们过年的时间与汉族相同,但许多过年的习俗都体现着自己的特色。进入腊月的丽江,比平常多了一分喜庆的喧嚣。腊月开始,当地纳西族人便如同潮水般在农贸市场涌动,置办过年需要的物品。纳西语中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打瓦纳西努”。意思是腊月开始,纳西人就疯了。一般过了腊月二十,这种疯狂的场面总会出现。 腊月来丽江,趁着早市,逛一下忠义市场这个充满着满满人情味的地方,不仅能感受到纳西族人对生活的热爱,还能买到富有当地特色的价廉物美的年货。每个忙碌的身影都泛着喜悦的光彩。 如果你走在纳西人置办年货的市集上,你可以发现市集上有不少卖春联的摊档,其中一些还保留着手写春联的传统。除了用汉字,纳西族人还会用古老的东巴文来书写春联。在摊位的一角,老人家聚精会神,一笔一划地书写着对来年的美好愿望,而人们买回去的,是希望家庭和和美美,来年平安的温馨祝福。到除夕那天,每家每户的男人们一大早就开始忙着清洗大门,刮去旧联,换上新的春联。中饭过后,在丽江古城里,慢慢地走,欣赏刚帖好的春联,细细体会着红红的春联里,纳西族人对来年的期盼。那种红得极热闹的感觉正是告诉你:春节来了。 在自己男人贴春联的时候,纳西族妇女便开始操持年饭的制作,年饭于对每个纳西人都显得那么重要,重要到只能在自己家里吃。一大早开始,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那一天,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大家忙着倒洗脚水以求明年事事赶早的比拼声,再夹杂着随处可闻的说笑声,此起彼伏……除夕之夜要杀鸡、炖猪头祭灶君和祖先。所以年饭一般都会有猪头肉、公鸡肉。纳西话叫“布古挨排施”。年饭吃得好,来年的生活也会跟着好起来。年夜饭后一定要洗脚,守岁。丽江地区还有这样一句俗语“大年三十不洗脚,来年时运赶不着”。 来到丽江的你,不妨将腊排骨火锅当作年夜饭,尝尝纳西族人过年的味道。排骨火锅是是纳西名菜三叠水第三叠——热烈叠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菜,一般在有贵客或者是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腊排骨做法不复杂,用料简单,大众口味。制作腊排骨讲求天气状况,丽江的天气最适合制作腊排骨,因此这道菜也是丽江独有的美味。清泉美宿的秘制腊排骨,排骨软糯甘香,加入当季菜蔬菌类,鲜香美味。饭后,三五知己或者家人围坐火炉前,谈天说地,一起守岁……

谈丽江古城的文化特征

谈丽江古城的文化特征 一、概况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 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 古城内的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162间。其内还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十一块,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 位于城内福国寺的五凤楼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楼高20米。因其建筑形制酷似五只飞来的彩凤,故名“五凤楼”,楼内的天花板上还绘有多种精美的图案。五凤楼融合了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以北8公里处,这里曾是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丽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为一梯形广场,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束河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建筑群内民居房舍错落有致,布局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青龙河自建筑群的中央穿过,建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

丽江纳西族:女人的天下 男人的天堂

丽江纳西族:女人的天下男人的天堂《七彩驿站推荐阅读》 来到丽江,经常听到一句话,这里是女人的天下,男人的天堂,指的是纳西族男人一生只做七件事:琴棋书画烟酒茶”,而纳西女人开门也有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我不知道现在的纳西人是否还继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但有一点是没有改变的,那便是纳西女的“披星戴月”:一块青蛙形象的背垫,上面还有七个圆形的图案,青蛙是纳西人的图腾,七个圆代表北斗七星。 木府展示的过去纳西族女儿家闺房的情景,墙上挂的就是披星戴月的羊皮披肩 上穿大襟宽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坎肩,下着长裤,腰系用黑、白、蓝等色棉布缝制的围腰,上打百褶,下镶天蓝色宽边,背披“七星羊皮”,这是纳西族的传统服装,而羊皮披肩是

丽江纳西妇女服饰的重要标志。 据说每家有女孩子的,都会养头黑山羊羔,到时候用整块的黑山羊皮做披肩,剪裁为上方下圆,上部缝着6厘米的黑呢子边,两肩处有用丝线绣成的日月图案和一字排列的七个彩绣的圆形布盘,圆心各垂两根白色的羊皮飘带,代表北斗七星,羊皮上端缝有两根白色长带,披时从肩搭过,在胸前交错又系在腰后。羊皮披肩典雅大方,既可起到装饰作用,又可暖身护体,以防风雨及劳作时对肩背的损伤,像这个季节早晚都很凉,背后的黑羊皮垫很暖和。

勤劳的妇女 “披星戴月”也象征纳西族妇女早出晚归辛勤劳动,以示勤劳之意。纳西族妇女劳动时,不习惯用肩挑,多是喜欢用背驮,因此披肩又可当垫肩使用。另有一种看法认为,上方下圆的羊皮是摹仿青蛙的形状剪裁,而缀在背面的圆盘纳西人称为“巴妙”,意为“青蛙的眼睛”,这是崇拜蛙的丽江土著农耕居民与崇拜羊的南迁古羌人相融合形成纳西族后的产物。纳西族是羌族的后裔,据说,纳西族的男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因为娶个纳西婆,胜赛十头骡,以前纳西族由女人外出打工、干活,哪家男人抛头露面了,便是这家女人的耻辱。所以,在纳西族里,所谓的美女,就是身强力壮、肤色黝黑、能干活的女人。纳西女人从体力活到小生意,从收拾田地到杀猪,从缝补衣服到生火做饭,样样都能干,而男人们则舒散犹闲,弄乐写字去了。丽江男人一生有三件大事:盖房子、娶媳妇、晒太阳。丽江男人对种花、养鸟、写字、画画、打麻将有着特别的嗜好和特别多的时间,而纳西女人一年当中只有在大年初一才能睡一天的懒觉。

论丽江古城建筑的审美设计

论丽江古城建筑的审美设计 【摘要】丽江古城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华和典范,集中体现了纳西族的智慧和为文化精神。丽江古城建筑的审美设计:首先,需要在传承民族传统建筑艺术精华的同时通过吸收学习其他民族、现代建筑优秀成果来不断丰富完善本民族的建筑艺术;其次,从整体观出发,古城建筑审美设计要与古城“内涵信息”、周边环境相协调呈现古城内外和谐之美。 【关键词】古城建筑崇尚自然传承发展和谐 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建设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同时在近几年波涛汹涌的旅游发展大潮中,根据旅游需要古城不断被改建扩建,使得古城建筑风格呈现单一化、程式化,浓郁的商业气息玷污着古城建筑本来的质朴、自然、古香古色的内涵气质。所以在古城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中古城建筑做为古城旅游审美形象标志性的外在符号,古城建筑的审美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从美学角度来看,首先,科学、合理的古城建筑审美设计应坚持“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原则,保持、维护古城原有的建筑风格、建筑艺术精神实质,同时要不断挖掘纳西族建筑艺术潜在的独特民族风格及其审美价值,加之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建筑艺术技巧,结合现代先进技术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古城建筑审美艺术形式,以树立独具特色的古城旅游审美形象。其次,从马克思的整体观出发,古城建筑审美设计中要协调好古城内在文化氛围、整体空间、周边环境与古城建筑的关系呈现古城建筑艺术的和谐之美。 1.丽江古城建筑艺术特色及其传承、保护、发展 丽江古城建筑艺术集中体现了纳西族的智慧和文化精神,凸现和保持了它与自然亲近的本色,古城民居,古城街巷、古城道路、古城桥梁等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丽江古城建筑艺术的特色和内涵。在当今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中,现代建筑技术突飞猛进发展,钢筋混泥土的气息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乡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这样的形势下以土木结构为基础,重人力手工雕琢的古城建筑的传承和保护显得异常困难和重要。 1.1 丽江古城建筑艺术特色。 古城建筑中最具特色的要数古城民居、古城道路、古城街巷、古城桥梁。古城民居是古城建筑艺术的精华,从具体建构来看,材料大多为土木结构,据说建造时没使用一枚钉子,完全利用了穿斗式木结构的功能。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其中“三坊一照壁”最为基本,即正房较高,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充分体现了传统理学中“长幼有序”的原则。

浅析丽江古城的规划结构与建筑布局

浅析丽江古城的规划结构与建筑布局 1丽江古城概况 雪山脚下的丽江古城是遐迩闻名的人 文旅游景点,整个城市的建筑规划设计和浓 郁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让世界叹为观止,曾 被世人誉为“东方的瑞士”、“山国小苏州”、 “人间花园”。1997年12月,丽江古城与山 西的平遥古城、湖南的凤凰古城一并被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选为世界 文化遗产(如图1-1)。 1.1丽江古城的自然地理环境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位于我国云南省西 北部,其地理坐标为北纬26°34’至27°26’,东经99°23’至100°32’之间,面 积7648平方公里,人口32.9万人。这里 居住着纳西、栗栗、普米、汉、白、彝、藏 等十多个民族。其中、纳西族18.4万人, 占总人口的57%。丽江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 倾斜,呈阶梯状递降。海拔最高点在玉龙山 主峰扇子陡为3396米,最低海拔在金沙江 河谷,为1219米,高差达4337米。丽江古 城坐落在玉龙山下一块海拔2400米的高原 台地上,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1.2丽江古城的历史文化渊源 丽江古城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考古发现,早在秦汉以前,丽江就有古人类活动的足迹。丽江地区历史悠久,然而,丽江古城的雏形究竟形成于何时,目前仍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有两种观点:一是宋末元初说,按此说,丽江古城的历史有七八百年;二是唐初说,古城的历史当再上溯五百年。古城地处滇、川、藏交通要冲,自古以来是汉、藏、白、纳西等民族文化、经济交往的枢纽,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镇及军事战略要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到了明清两代,古城成为丽江府府城。明朝洪武年间,木氏土司仿北京紫禁城之制对古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扩张,但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古城在杜文秀回民起义中又遭到很大破坏。经清末、民国及建国后的修复和建设,古城的布局和形制仍保留着明清的格局。2丽江古城的规划原则及营造手法 丽江古城的规划原则及营造手法,既存在对北京紫禁城一些建制形式的效仿和吸取,又考虑到了用地的实际情况和居民的心理行为特征,既融合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对于纳西族来说,东方是太阳升起的方向,代表着光明和生命,因此民居建筑以坐西朝东为最佳朝向;山是神的居所,而水代表着与祖先联系的脉络,因此山、泉(被视为水之源头)及其周围的森林受到虔诚的崇拜和严格的保护。这些都使得纳西族的居住空间具有山水相依的宜人环境和人神共处的象征性格。丽江古城典型地体现了纳西族聚落的这 图2-2图1-1

纳西族简介

民族风情 1 西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人口:298,900人,主要聚居在丽江地区纳西族自治县,宁蒗、 水胜、维西、中甸、德钦、在四川省的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量分布。 纳西族历史悠久,纳西族人民创造了灿烂古代文化,使用过自己的象形文字,明末清初,接受了汉族文化,汉文便逐渐为纳西族人民普遍使用。《东巴经》是纳西族古代文化的结晶,是东巴教的经书,东巴教是纳西族特有的原始宗教,大约产生于公元十一世纪以前。纳西语称巫师为东巴,故因此命名。《东巴经》就是用东巴文书写的,除去宗教方面以外,有天文、地理、历史人物,医药、畜牧,家庭形态,饮食生活,民族关系、风土人情等内容,是了解认识纳西族古代社 会的百科全 书。东巴文属象形文字类型,有较浓厚的图画文字特点,以一字象一物,或一事,或一意,用简单笔划把事,物,意的轮廓表达出来,用这种象形字书写的句于有的极象一幅图画,它只是起到一种提示的作用,无固定的读法,所以即使会说纳西语,又认得一个一个象形字,但仍不能读懂经文。只有从小从师学习的东巴教徒才能看着经文,口诵句于,这种文字已有约一千年的历史。 纳西族的建筑古朴典雅,最有名的代表就是丽江县的大研镇,古城的建筑群都是土木结构的瓦屋,大多是二坊一照壁式建筑,也有四合院,这些建筑的门窗,牌楼上有精工细雕的图案,题材丰富,有双凤朝阳。降龙伏虎。二云抢日、暗八仙等。这些图案清秀明丽,线条生动苍劲,形象栩栩如生,显示了纳西族人民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情趣。 纳西族的服饰古"今变化较大,现在的男于服装已基本上与汉族相同,妇女的服装仍然保留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其特点是宽腰大袖上衣,外加坎肩,多为蓝、白、黑三色,腰系百褶围腰,下穿长裤,背披羊皮披肩,披肩缀有刺绣精美的七星各色图案,称为"披星戴月",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 纳

丽江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丽江旅游存在的问题及 其对策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丽江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县,又名大研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它起源于唐代的三赕城,历史上是多元文化角逐的重要场所,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被誉为是中国传统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和典范。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在城市格局、街道布置、民居建筑极具特色。古城蕴藏着以东巴文化为代表的纳西文化内涵,是吸引世界各地游人到丽江游览的主要文化资源。丽江人民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长期实践过程中造就和发展并形成了古城纳西族人特有的人生观、道德观、生态观和审美观。丽江古城发展与演变经历了一个多因素渗透、互动的过程。 丽江拥有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如古老的东巴文字、丽江古城、纳西古乐、茶马古道、白沙壁画等。伴随着旅游业的兴旺,丽江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丽江地区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流失严重。浓郁而独特的纳西民俗文化促进了丽江古城旅游的发展,同时也是丽江古城的灵魂。民族文化作为丽江人文旅游资源的代表,关系着丽江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加以保护和传承。因此,要协调好发展和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确保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旅游给丽江带来的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 (一)民族传统文化大量流失 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大量流失,饮食文化、土特名优、手工艺、民风民俗等在商品经济的充斥下正在消失。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外来人口的流动、转换、冲击,给当地的本土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现在的纳西小孩子都不学母语,而开始学四川话和昆明话,他们认为纳西语是对智

纳西族资料

纳西族饮食 纳西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以小麦、玉米和大米为主,加工制作成窝头、馒头、粑粑、米饭等花样,山区杂以洋芋、荞麦和青梨,喜喝酥油茶,常吃杂锅烩菜、火锅和大块肉。城镇、坝区的烹调技术较高,待客时,饭前多设海棠、瓜果、蜜饯等自制茶点,而“八大碗”、“六碗六盘”等花色品种很有特色。宴请贵客多用“三叠水”,一般用三种大小不同的碗具盛菜,形成高矮三个层次,菜门类除了通常使用的蔬菜外,特意加上一些山珍海味,再配搭诸如八宝饭、高丽肉、松子炒鸡,以及按季节制作蒸梨、蒸苹果等甜食,形成蒸煮炒卤炸烩酥炖多样齐备,色香味俱佳,别具特色的宴席。 丽江粑粑、鸡豆凉粉和丽江窨酒,也是纳西人传统的著名食品。永宁等地的猪膘(又称琵琶肉),系将整头猪去内脏、骨头后风腌而成琵琶状,久放而不变质,肉味清香,为待客和馈赠亲友的佳品。边远山区虽然物质生活条件较差,但也非常好客,民风淳朴,仍然可以品尝到浓茶配炒面、荞饼蘸蜂蜜、核桃油煎面饼等风味食品。 1639年,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受丽江世袭土司木增的盛情邀请来到丽江,在解脱林盛情款待“大肴八十品,罗列甚遥,不能辨其孰为异味也。” 三叠水简介: 一叠:果碟类(13碟)即象征玉龙山13峰。 (迎宾礼)四干果、四蜜饯、五点心[代茶水(雪茶)] 可根据季节变化,原料也随之改变,可规格不变。 菜名菜单:纳西风味冷盘、丽江火腿、油煎黑粉、玉水鸭蛋、板栗烧肉、高勒韭黄、芝麻吹肝、风味腊肉、寺舟龙爪、满梨肉丁、纳西乳扇、泡辣子炒肉、神龙地参。 二叠:欢聚碟(13碗) 菜名菜单:白芸豆酥肉、烩佛掌参、百合圆子、木耳炖鸡、很普凉拌、拉市鲫鱼、云腿老龙皮、白云尖尖、菊花闹铃、云腿粉丝、油煎麻补、纳西格贡、炒三丁。 三叠:热烈碟(火锅为中心)共13种 菜名菜单:大红肉、烤鱼、酥油茶(甜咸两种)、铜锣锅焖饭、水焖粑粑、丽春火锅: 从下往上分八层,分别为:腊排骨、芋头、茨姑、豆腐、韭菜根、粉皮、粉丝、青菜(代辣子蘸水)。 纳西族服饰 纳西族的传统穿戴分两种:一种见于丽江一带,一种见于中甸三坝一带。丽江纳西族男子蓄短发,戴毡帽或缠包头。毡帽中有一种一半卷边、名为喜鹊窝帽的,十分潇洒和别具一格。上身内穿麻布和棉布衣,外披羊毛毡或穿羊皮坎肩下穿黑色或蓝色长裤,腰束带,穿布鞋、皮鞋。中甸三坝一带的纳西族男子穿麻布衣裤,衣为右衽或对襟、长袖外套,衣长到腹部,缠红布包头。各地的纳西族男子服饰都比较简洁,色调明快,显得纯朴自然。 纳西族建筑特色

丽江古城与水乡乌镇的建筑风格比较

丽江古城与水乡乌镇的建筑风格比较 摘要:一直以来,对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与追捧络绎不绝,江南古镇的确以其特有的粉墙黛瓦的建筑风格在众多建筑风格里独树一帜,其中尤以乌镇最为突出。乌镇是江南水乡古镇的代表,古镇内典型的水乡风格,房屋沿河而建,河上小石桥众多,给人一种秀气婉约的感觉。而在云南的丽江古城,同样是一座水乡古城,她的奇特之处在于她得海拔高达2000多米,丽江古城内部也是非常具有古色古香的韵味,也有小桥流水,沿河民居。不过,古城内部的纳西族民居则是非常的与众不同,非常值得欣赏一番。本文就丽江古城和水乡乌镇的建筑风格和特色进行分析,比较两者之间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丽江古城乌镇建筑风格 丽江——人间天堂 丽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复制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纳西族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是极为罕见的,是纳西族先民根据民族传统和环境再创造的结果。 其中的纳西族建筑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不同。一般来说三坊皆两层,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