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论川军在武汉会战中的历史地位

试论川军在武汉会战中的历史地位

试论川军在武汉会战中的历史地位
试论川军在武汉会战中的历史地位

试论川军在武汉会战中的历史地位

●易 斌

摘 要:武汉会战是川军参加的一次大规模对日作战。作为内争的失败者,川军担负起了抗外的最艰巨的任务,付出了惨重牺牲。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其中涉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地方主义的影响、政治与军事的关系等问题,并揭示川军在武汉会战中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川军;武汉会战

中图分类号:E296.93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2001)01-0053-62

川军在抗日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早已得到学术界的肯定,但许多论者对武汉会战中川军的表现却语焉不详,几乎使之成为川军抗战史研究中的一个盲点。不屑一顾或讳莫如深都是偏见,这将影响到客观公正地评价川军在武汉会战中的历史地位。本文拟从川军做为内争失败者参加武汉会战这一新视角出发,考察这一段内争与抗外相互缠绕、政治因素与非政治因素混合作用于战争过程的历史,给予会战中川军以符合历史实际的评价。

(一)

武汉会战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进行的一次持续时间最长、投入兵力最多、战场范围最广、战役战斗次数最多的大会战。川军与桂军、粤军、东北军等地方军参加了这次会战,川军具有取得突出战绩的优势条件。

首先,从参战部队的数量来看,除四十七军在山西作战外,其它川军各部都投入了战斗,共计20个师,2个独立旅,约占整个参战部队129个师的16%。桂军有11个师参战,约占总数的9%。粤军有7个师参战,约占总数的与5%。东北军有5个师参战,约占总数的3%。滇军有4个师参战,约占总数的3%①。川军在参战部队数量上大大超过其他地方军。

其次,从参加的战役战斗次数来看,川军也在地方军中居首位。据不完全统计,

川军在整个会战中参加的大小战斗为46次②,黄广战役、信罗战役、万家岭战役等重要战役都有川军参加,其足迹达大别山南北东三面山麓、长江两岸、鄱阳湖畔、五岭及幕埠山地区。桂军作战区域包括大别山南、东麓,参加战役战斗十七八次③;粤军在会战中只参加了南浔会战中小阳铺,和尚洼,万家岭等地的战斗④;东北军也只有五十三军参加过十七八次战斗⑤。

第三,从部队的武器装备来看,川军的总体水平不是参战部队中最差的,但各部间有优劣。二十二集团军仅有川造武器和少数俄式轻机枪及马克沁重机枪⑥。二十六师经过淞沪战役后武器较缺,参加会战时乃未补齐,自动火器几乎没有⑦。独立三十五旅原属杨森部,以后装备无改善。这三部装备较差,但在参战川军中只占10%左右。杨森部在37年12月底至38年初增补了一批德造,捷克造武器,该部每营增一个重机枪连,每团增一个迫击炮连,且充实了通讯部队⑧。刘湘部是川军中装备最好的部队,37年整编后仍保留了十一个甲种师,蒋介石还答应出川抗战的该部第三十、第二十三、第二十九集团军按中央军的标准拨给装备,但后来没按规定补足⑨。以这样的整体装备水平,只要川军发挥正常,完全可以取得理想战果。

第四,从参战经验来看,邓锡侯、孙震的第二十二集团军在参加武汉会战前已在山西与日军进行了多次战斗,后来又取得了举世闻名的滕县保卫战的惨胜,参加罗山保卫战的一二四、一二五师的多数官兵是从经过这次战斗的部队中抽编出来组成的。杨森的二十军此前曾参加过37年10月的淞沪抗战,因战功受到国民政府军委会三万元嘉奖。二十六师在淞沪会战中的战绩在参战的七十多个师中名列第五,日军称它为“国民党旁系有力部队”⑩。由刘湘旧部组成的参战部队虽然在武汉会战开始后才进入战场,但由于其在川内争霸战中处于得胜地位,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

第五,从战略战术的机动灵活性来看,川军中下级指挥员在战斗中表现不错。38年9月中旬,独立三十五旅守半壁山要塞突出部时,旅长李宗鉴以逆袭战及正面牵制和侧面突袭的战术与挟海陆空之威的日军作战,并以近距离战法使日军的飞机舰炮失去了威力,改变了因装备带来的战场优劣势对比 λ?。在38年9月初的黄广战役中,第二十九集团军某旅旅长许国璋以夜袭战攻黄梅县城,取川军夜战之长补装备之短,迫使日军增兵固守。10月中旬,又以突袭方式在上巴河突围战中击溃攻破六十七军前线阵地之日军,掩护部队安全转移 λω。

第六,从川军在会战中英勇不屈的牺牲精神来看,也堪称无与伦比。在信罗战役中,一二五师七五零团某排被日军四百多人围困在狮河西岸一村庄,该部拒绝投降,最后全被烧死。黄广战役中,第二十九集团军某部三次抢夺广济龙顶寨,牺牲达三千多人。龙顶寨被日军攻破后,川军三百多人被屠杀,最后剩下的七十多人被绑在树上活活饿死,但无人乞降偷生 λξ。

由此可见,川军完全能够在武汉会战中赢得声誉,但事实上却屡遭国民党高层人物非议。38年6月5日,国民政府军政部长徐永昌给川军二十七集团军驻鄂办事处主任的代电稿中,认为杨森第二十军在数百日军进攻下,“未经力战,轻弃名城”,并告诫杨“努力前途” λψ。38年12月11日,陈诚密电蒋介石严惩在南浔当会战中溃退影

响全局的第三十集团军总司令王陵基及该部新十五师某旅旅长韩任民 λζ。39年夏,蒋介石在西安会议上要严办弃守罗山县城的第二十二集团军一二四师师长曾苏元,后改为记大过两次 λ{。这表明川军没有取得与自身实力相当的战果。探究其原因,主要有:蒋介石中央派系削弱地方实力派的预谋的影响,川系地方实力派首领刘湘个人因素的影响,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国民党统帅部制订的战略战术的影响等,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历史遗留的政治因素的影响。

(二)

(1)蒋介石在28年对中国的统一只是形式上的统一,地方实力派对中央的离心力依然存在。从国家利益着眼,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建立全国统一市场,这就得结束军阀割据的局面及残余影响,实现中国真正的统一。但蒋介石在加强中央权威时却没有找到妥善的办法,引起地方实力派抵触。“九.一八”事变后,国内矛盾有所转移,但由于这一矛盾没有根除,中国社会各派势力常常不自觉地利用抗战做幌子来维护自身利益。中央派系试图通过抗日来削弱地方势力,例如:在地方部队中流传“打死敌军除外患,打死我军除内乱”这一说法,何应钦在抗战之初也电示刘峙:“依最近所定战斗序列,旧东北军系以各军为单位,分割使用” λ|。地方实力派也想在抗战中壮大自己的力量,以便在中央派系的压制下求生存。

川系地方实力派与蒋介石中央的矛盾,就典型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这种状况。国民党取得全国政权以前,四川军阀依附北洋政府,易帜后与国民党中央的关系也不亲密,四川实际上处于割据状态,35年中央系的参谋团和别动队入川,双方矛盾激化,在随后的整军过程中,川系地方实权派进一步感觉到中央削藩的威胁。因此,刘湘于37年8月在国防会议上主动提出四川可派兵30万抗日,以对付裁军,这还可争取对蒋斗争的主动权 λ}。同时,他又加强在军队中的反蒋秘密组织武德励进会来团结干部,并在成都及其它重要地区进行军事部署。这样,川军与中央军不时出现零星火亻并。蒋介石决心去刘,暗中向川军重将唐式遵、王缵绪许愿事成后由他俩取代刘湘为川康绥靖主任和四川省主席职位。刘湘察觉后轮换调整了唐王两军的中层干部,还令武德励进会派人监视唐王 λ~,后来他还与韩复榘、宋哲元密谋调军阻截中央军入川,失败后,蒋介石对川军的防范更加严密 μυ。

刘湘于38年1月死后,许多人认为他的死与蒋介石有关,于是川内对蒋不满情绪日渐增涨 μ?。不久,蒋介石准备任张群为川省主席,遭到川内各方一致反对,张群因此暂时没能就任。武德励进会在这件事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蒋介石再让顾祝同主川,刘湘旧将王陵基发话:“顾祝同如敢到蓉,当以机枪大炮在机场欢迎” μω。顾不敢到川,蒋介石只好利用川将王缵绪主川,而王附蒋犯众怒,被迫于39年下半年去职。为了继续领导与蒋介石的对抗,武德励进会部分师旅级的主要会员公推王陵基为代理会长。王下令加强内部团结,维持地方治安,并强调没有该会的命令所有部队不准调动,他还派人与邓锡侯,刘文辉两部密切联系。川系地方实力派的这种强硬态

度增加了蒋介石整治川军的决心。他先用官位收买川军将领,武汉会战开始后又把出川部队分散布防。这使得出川部队中武德励进会会员失去作用,但川内部队中会员仍在活动 μξ。一些被授以官位的川军将领反蒋之心依旧。38年3月,被蒋介石委为川康绥靖公署主任的邓锡侯从前线回省就任时,在各界欢迎会上说:“以我的责任来说,我是四川人,看见地方负担过重,民困未苏,将来定要从旁向中央建议,以谋苏息的” μψ。这表明邓锡侯将会继续刘湘的反蒋活动。因此,蒋介石对四川地方实力派的打击也进了一步。在38年3月的滕县保卫战中,川军第二十二集团军被置于最险恶的战线阻挡日军,其一二二师几乎全军覆没,中将师长王铭章阵亡。这是蒋介石用合理化手段削弱川军的实例。在随后的武汉会战中,二十多个师的川军被调上前线,在内外逼迫下岌岌可危。到38年夏天,川军在内争中的失败大致成为定局 μζ。尽管绝大部分川军激于民族义愤在武汉会战中与日军进行了不屈战斗,但总体战绩不突出,应归咎于内耗之弊。

中央派系与川系地方实力派的争斗给武汉会战中中国方面带来的危害,典型地表现在信罗战役中的罗山保卫战南浔线方面的岷山战斗中。信罗战役是武汉会战中北线战场的一次重要战役,中方作战的目的是为了阻止日军由合肥西进经罗山占信阳沿平汉线直取武汉。蒋介石嫡系第十七军团军团长兼第一军军长胡宗南奉命率部守卫信阳-罗山一线,但战斗打响时胡部尚集结在南阳地区。川军第二十二集团军参加滕县保卫战后经过抽编整补成立的一二四、一二五师奉命先于胡部开赴位于日

,以确保远离战场的胡宗南十七军团集中信阳。信罗战役于9月16日在罗山打响,胡部于9月21日到达预定地点。其时川军已经过四天激战。战斗中一二四师被置于阵地突出部位,不但暴露在日军火力之中,而且被日军一支先遣队绕至该部右侧后背,处境危险。该师师长曾苏苏元害怕被围,于9月19日夜主动撤退至二线阵地御敌。后日军经罗山西南小路插入信阳背后,与由罗山西进的日军合围信阳,致武汉门户洞开 μ{。信罗战役中军队的布置情况很明显地带有中央军与地方军的差异。十七军团属蒋嫡系,蒋介石将其置于南阳后方,直到会战后期才把它投入战斗。该部进入战场前,以川军两师为主的地方部队已在前线挫伤了日军锐气,给胡部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川军将领经过了滕县保卫战的恶战,惊魂未定,因而当一二四师面临或者与敌硬拼被围遭歼或者撤防二线阵地保存实力以待机歼敌的择抉时,自然就选择了后者。事实上,蒋介石中央派系在抗战中运用诸如此类的方式已经把川军消灭得所剩无几。抗战结束时,川军虽有十几个军的番号,但川康实力派掌握的军队不过两三个军 μ|。可见曾苏元避战求存并不是偶然的。罗山之失使整个战局糜烂,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带来的祸害由此可见一斑。

王陵基第三十集团军在南浔会战的岷山战斗中溃败也与这种矛盾关系极大。王陵基是反蒋积极分子,出川前是四川省政府保安处长并代理保安司令,又任过刘湘集团的秘密反蒋组织武德励进会的代理会长,还有心当川省主席,但蒋介石却把这一职位给了暗中投靠他的王缵绪,只任王陵基为第三十集团军总司令。王任职后,在无基本部队的情况下,将保安团及整军编余人员组军出川,并且没有向蒋介石请领开拔

费,而是动用了川省保警处积余项下的四十多万元开支 μ}。9月24日,日军向王部守卫的岷山阵地发动突然进攻,王部连失鲤鱼山等要地,造成南浔路正面不利态势。后来统帅部要王率部反攻瑞昌,他不亲临前线指挥,以致贻误战机,最后他私将部队开往湘西。武汉弃守后,蒋介石在南岳军事会议上要严惩王,王连夜让人贴出“川军回川保卫大四川”的小标语,以示反抗。蒋介石怕激起兵变,立即大摆宴席请王,平息了一场风波 μ~。中央派系想借抗日转移、消除内部矛盾,结果却使内部矛盾更加激烈,以致遗患久远。

(2)川军在武汉会战中的遭遇是刘蒋之争的浪后余波。刘湘作为四川王的声威仅限于川内,在国民政府及国民党军队中根本无法与桂系首领李宗仁相比。35年以后,因他与蒋介石的矛盾激化,川系地方实力派的处境更加微妙。为了争取与蒋斗争的主动权,他亲率川军出川抗战,此计不成,又与韩复榘,宋哲元联合倒蒋。倒蒋失败后,他于38年1月去世,这使得原本内部派系复杂的川军群龙无首,让蒋介石得了一个削弱川军的良机。在这方面川军与桂军形成了鲜明对比。桂军在国民党军队中有白崇禧任副总参谋长,后来又兼军训部长,又有李宗仁任战区司令长官,蒋介石虽然视之为“杂牌”,却不敢过分排斥 νυ。李宗仁深孚众望,以他为首的领导集团稳固团结,参加过大革命,有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政治眼光敏锐。川军不具有这些优势。其内部四分五裂,除去离群索居于西康的刘反辉,川省军政分为五派,刘湘内部也有王陵基、潘文华、王缵绪三派之分 ν?。经蒋介石入川后两次整军的刻意分化,川军内部矛盾更加复杂。刘湘对此无可奈何。

川军出川后,既面临日军进攻,又受到蒋介石中央派系的排挤压制,于此患难中川军各部认识到内部团结的重要,一致要求获得对川军的集中使用权。率军入山西的邓锡侯强烈要求停止对川军的分割使用,并说“川军出了川才感到大家格外亲热,死,我们都愿意死在一起” νω。刘湘也说:“这将调出去的军队,约占全部半数以上,如果我不去亲自指挥,不致半年就会被蒋介石分化或消灭了。“ νξ因而他带病出川指挥川军,却因过早去世,没能改变危局。刘湘刚出川时,蒋介石任命他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又以陈诚为副职,以牵制刘湘),担任平汉线方面的防守任务。但川军上了前线后,蒋介石突然把刘湘调去防守南京,把邓锡侯,孙震两部调归第二战区阎锡山指挥,李家钰四十七军被调归第一战区蒋鼎文指挥,刘湘对邓、孙、李三部川军六个师的指挥权被蒋介石剥夺了。刘湘病重住院后,蒋介石立即让陈诚执行该战区指挥权,又让川将唐式遵接替刘湘兼任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一职。刘湘死后,第七战区和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部被撤销,川军将领处心积虑的集中使用权旁落 νψ。

集中使用权旁落导致川军在武汉会战中被蒋介石中央派系轻易地分割为七个部分布防于战场各地,即:邓锡侯、孙震的第二十二集团军布防大别山北麓,参加信罗战役;潘文华第二十三集团军38年春担任安徽境内铜陵至贵池一线长江南岸的防守任务;杨森第二十七集团军在38年6布防安庆,参加安庆保卫战。38年7月该部一三三师调至江西武宁等地参战;王缵绪第二十九集团军布防大别山东、南麓至长江沿线一带,参加了黄广战役、九狼山战役;王陵基第三十集团军布防南浔线一带,防守瑞昌

至武陵公路;郭汝栋二十六师至湖口———马当一线担任江防作战,独立三十五旅38年7月协助东北军一O五师守备长江富池口、半壁山要塞 νζ。这些部队还分别隶属于非川军系统的不同作战序列,如王陵基第三十集团军隶属于张发奎的第二兵团,王缵绪的第二十九集团军隶属于李品仙第四兵团等,川军将领已毫无自主权。被分割使用后的川军经常被统帅部放在战场最险恶位置,为中央军及其它部队取胜创造条件,而且还要受到上级长官的各种苛求和冷遇。而粤军在万家岭战役中的情况却与此相反。参加该战役的第四军、第六十四军、第六十六军全为粤军,张发奎、薛岳、吴奇伟、李汉魂、叶肇都是粤籍将领,从北伐开始就在国民革命军中指挥作战。万家岭战役开始前,第四军本已向湖北麻城、宋埠集结。38年6月又忽奉命调江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南浔线最高指挥官薛岳北伐时即在此军中供职,便于指挥 ν{。结果粤军在万家岭战役中表现十分出色。虽然川军第三十集团军在该战役中也有四个师参战,但不能独当一面,因而影响不大。

(三)

前面从历史的纵深角度分析了川军在武汉会战中战绩不佳的主要的、宏观的、政治层面的原因,下面将从社会心理、战略战术等方面加以论述。

(1)川军出川抗战前一直忙于川内争霸,长达十七年的混战使其声名狼藉。出川打国仗之初,二十二集团军在山西战场时常望风崩溃,并且抢劫过阎锡山的军火库,被人称为“土匪军”影响极坏 ν|。这些都是事实,但却事出有因。该部刚到山西时因前线需兵迫切,在后勤毫无准备,甚至连地图也缺乏的情况下投入战场,当然会溃败 ν}。该集团军曾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请求换发、补充武器装备与冬季被服,军委会答应该部到西安后补充,但当部队赤足草履到达西安后,因战况紧急,该部被调入晋东作战,武器装备改由阎锡山拔补。但阎却拒绝补充,仅送二十挺晋造机枪与四十一军。在这种情况下,形同乞丐的川军“抢劫”了阎的军火库,实在不为过分 ν~。但外界不明真相,于是以讹传讹,致使川军“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说法风闻天下,甚至传说川军为一手拿钢枪一手拿烟枪的“双枪将”。该集团军后来在滕县保卫战中的胜利本来足以雪洗初战不利之耻,但其不堪一击的公众形象根本无法改变。这是社会心理首因效应作用的结果。

川军参加武汉会战时,在上级心目中的地位十分低下。二十二集团军的四十五军刚开到罗山前线时,十七军团副军团长特意到军部盛气凌人地要求一二四、一二五师两位师长与友军协同对敌。时值大雨,曾苏元,王仕俊两师长垂立雨中静听训话,场面十分难堪 ου。这与后来曾苏元不愿在罗山与日军死拚而退守二线阵地不无关系。二十九集团军在黄广战役后期掩护五战区突围后没得到上级的撤退命令而被日军包围损失惨重,也说明了同样道理 ο?。五战区司令部没有通知二十九集团军撤退的最大可能是使愚兵计,以保证本部安全突围。在安庆保卫战中,杨森部从上海战场撤下后不久就担任了淮南江防警戒和一部分陆上警戒任务,抗击有军舰掩护的精锐

日军二千多人,后因友军失合肥导致日军两面夹击而放弃安庆 οω,其英勇抗战精神连日军广播也不得不宣称“川军顽抗力坚” οξ。但徐永昌却根据不准确的情报指责杨森“轻弃名城”,蒋介石也把杨森革职留任 οψ。罗山保卫战更是这方面的明显例证。川军在罗山保卫战进行过顽强战斗,使从合肥出发时有2800人的日军第10师团第8旅团第39联队在攻下罗山城时只剩下800名有战斗力的人员 οζ。当一二四师独自撤出罗山城至二线阵地防守时,已经给胡宗南部创造了歼敌之机,日军在罗山和信阳之间被歼近千人后退守罗山城。后来日军虽由罗山西南进至信阳取武汉,但这一责任不能全由一二四师承担。蒋介石在西安会议上唯独追究曾苏元的责任,显然是因为曾苏元作为川军将领人微言轻,便于蒋介石杀一儆百。事实上蒋介石也清楚罗山城失守的原因,所以他见目的达到后,一经其浙江同乡孙震为曾担保,就顺水推舟将此事了结。可见对川军的成见促成了川军低下的地位,而这低下的地位又形成了川军的弱者心态,使它常常作战消极,重又加深其低下地位。如果一二四师能够受到应有的尊重,没有被利用的顾忌,那么罗山保卫战有可能成为第二次滕县保卫战。但川军身上可由精神力量转化成的战斗力却失去了。善治军者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功,国军将领差之甚远。

(2)国军统帅部在战略方针上存有失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中方在武汉会战中只应打持久消耗战,在战略方针上应以内线正面防御结合外线进攻夹击日军,但在战斗中持久战在很大程度上被作为单纯的、持久的阵地防御战,作为节节抵抗的被动的消极防御战 ο{,因而像万家岭战役这种战略与战术守攻辩证转化成功的范例极少。在此情况下,本来就处境艰难的川军就更不能正常发挥作战水平了。另外,国民党军队统帅部计划充分利用地障抗击日军,却不免顾此失彼。炸花园口水淹陇海路后,大量日军南下津浦线沿长江西进,这虽给日本陆军增加了山地战的困难,出现了万家岭之败,但却充分发挥了海军优势,得了长江之利。日军在西进时往往采用海陆军配合作战的远后方迂回包围战术,很能奏效。因中方没有海军优势,在阻击西进日军时,常被从长江中绕至身后登陆的日军抄断后路,形成包围之势,受到严重威胁。最明显的例子为湖口战役。守湖口的中方部队原为七十七师,彭泽失陷后,七十七师奉命克复彭泽而离开湖口,湖口由原驻浔湖间的川军二十六师驻防。但敌陷彭泽后,再以汽艇绕至上游登陆,二十六师正待半渡,先头部队已与日军接触,中方反攻彭泽还没有成功,湖口已受到日军威胁,后来增援的七十七、十六师又被敌牵制,二十六师三面被围,死守三昼夜后,湖口陷落 ο|。长江天堑本应成为中国军队阻击日军的屏障,但反被日军利用,实为中方决策一大失误。中方极力避免日军沿平汉线南下得地势之利,但日军仍突破大别山北麓中方防线至平汉线南下取武汉,因而炸花园口水淹陇海路的战略意义不大。

(3)中方统帅部在军队的调遣上也有失误。由于川军在会战中被分割使用,造成与友军接合部太多,协同性差,给日军采用中央突破战术以可乘之机。如独立三十五旅协助东北军一O五师守半壁山要塞时,日军即从两部接合处得以突破 ο}。统帅部还有逐次投入兵力之误,如:二十九集团军在38年7月出川参战,三十集团军在38

年8月中旬出川参战,二十六师于38年7月初参战,这使会战中兵力分散。在安庆保卫战前夕,统帅部从淮南调第五战区主力北去,以保证徐州会战顺利进行,因而东起芜湖对岸、西至望江县境、北至无为巢湖以南及合肥至安庆之间警戒线约长千余里的地区,尤其是江防警戒的责任全由杨森一部担任,当徐州战事结束,统帅部将注意力转移至淮南时,战局已不可挽回,致使杨森在6月中旬丧师失地 ο~。在罗山保卫战中,统帅部忽视罗山与潢川之间北依淮河、南靠大别山的有利地形,轻易让日军进到竹杆河以西于中方军队不利的地形上作战,使罗山失守 πυ。对于罗山这样的军事重地,统帅都仅以一二四、一二五、二八师等少数部队防守,而罗山县城仅由一二四师防守,让日军趁虚而入。一二四师若死守罗山县城,很可能成为武汉会战中被日军全歼的师。

(4)还有一些原因影响了川军战绩。川军参战部队多为连续作战的疲惫之师,如二十二集团军6月从徐州战场撤下后,又于9月投入信罗战役,参战的两个师皆为从经过滕县恶战的部队中抽编而成(除由川内调出的补充团外)。杨森部和二十六师也是从上海前线撤下来的。另外,川军各部在防区制时代的矛盾也影响到会战。如王陵基在刘湘旧部中虽有一定号召力,但在全川范围内人缘不好,在他组军出川时,大多数人不愿随他出征,第三十集团军团以上编制为勉强凑成,因而一遇强敌即溃败 π?。国民政府军委会答应给出川部队换发装备,又不切实执行,使川军轻信其许诺而战备不足导致恶果,如第三十集团军在38年7月下旬到湖南领取军用物资时末达规定补充就开上了前线 πω。

(四)

前面分析了川军在会战中实力与战果反差极大的各种原因,那么,究竟应如何评价其在武汉会战中的历史地位呢?

(1)川军是会线中不可缺少的战斗力量。在当时复杂的背景下,要川军这样一支地方部队在会战中创造像万家岭战役中粤军那样取得的一流战果,显然期望过高。但从川军的实力来看,它的战绩又实在太低。当然,这只是说它在会战中无突出战绩,并不是说它一无是处。尽管武汉失守了,但若没有川军20多个师参战,若没有广大川军将士的浴血奋战,武汉就不可能坚守四个多月,进一步说,就不能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部署,也不能给西南、西北抗日后方的建设及华北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对日军北进的牵制作用也就失去了。

(2)川军在内争失败后走上了抗日前线,在武汉会战中作出了惨重的牺牲,是失败的英雄。由于川军是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这一源远流长的纷争与抗日救亡运动这一历史与现实的冲突中出川参战的,因而在两难的境地中牺牲惨重。这种牺牲对于个人的、集团的、局部的利益来说是有害的,但若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来看,这又是无可厚非的。历史每前进一步都得付出沉重的代价,和风细雨不能产生历史发展的飞跃。作为内争的失败者,川军担负起了抗外的最艰巨的任务,虽然也有过懈怠,但

与汪精卫之流民族败类不可同日而语。“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川军在与蒋介石中央派系的争斗中失败后走上了抗日前线付出了高昂代价,也应该是更为悲壮的失败的英雄。这是川军在武汉会战中最可宝贵的精神。

(3)川军在会战中的遭遇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一个短暂的转型初始阶段,蒋介石不能超越这一历史阶段进行统治,各地方实力派也不能选择另一种社会阶段去适应,因而我们不能认定刘湘等人是一些不顾大局的本位主义者,也不能认定蒋介石是狠毒阴鸷刻薄寡恩的暴君。他们在无法选择两全之策时,有的行为没能把握好度,是可以理解的。他们的主观愿望并非恶意。蒋介石把抑制地方主义膨胀做为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方式,地方实力派也把反对蒋介石的独裁专制做为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方式,双方都在慷慨激昂地为这种利益奋斗的时侯,这种利益正好受到损害,以致几乎让日本人渔利,这是刘蒋两人及其所代表的派系集团无法接受的事实。这种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出现的困惑是无法抗拒的。若能摆脱这种困惑,川军在武汉会战中的行为就会达到理想状态。但历史毕竟不能假设。

(4)川军参加武汉会战还表明:华北、华中、华南及中原地区在日军进攻下相继不守,西南日渐显出其重要性。当沦陷区人民在日寇铁蹄下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时,内地人民以极大毅力进行着不屈抗争,打破了日本灭亡中国的迷梦。如果我们明白了这种贡献是在怎样一种忍辱负重的情况下做出来的,那么我们就会倍增对川军及内。

注释:

①中民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武汉会战》编审组编:《武汉会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535-540页。

②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合编:《川军抗战亲历记》,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版,第86-111页,第372-404页。

③赵万钧.纪青:《抗日战争的桂系》,《中国现代史》(人大复印资料),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91年第2期第85页。

④薛岳《南浔会战》,《武汉会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67-68页,第70页。

⑤陆军.杜连庆:《抗日战争中的东北军》,《中国现代史》(人大复印资料),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91年第期版,第93-94页。

⑥傅英道:《信罗抗战见闻》,《川军抗战亲历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第110页。

⑦马宣伟.肖波:《杨森》,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7-168页。

⑧骆周能:《第二十三集团军出川抗战片断回忆》,《江西文史资料选辑》(总第17辑),内部发行1985版,第9页。

⑨⑩何聘儒:《二十六师抗战纪要》,《川军抗战亲历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页。

λ? ο|萧德宣:《独立三十五旅守备长江半壁山及参加随枣会战的经过》,《川军抗战亲历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6-369页。

λω夏钦一:《许国璋抗战殉国纪略》,《抗日战争史论丛》,四川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79-180页。

λξ王长勋;《广济地区的阻击战》,《武汉文史资料》(第18辑,内部发行,1984年版,第28页。

λψ λ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72页,第670页。

λ| μ|王续添:《论抗战时期地方实力派与蒋介石集团的矛盾斗争》,《近代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杂志社,1990年第期,第207页。

λ~於笙陔:《刘湘主川开办的“七训”》,《四川文史资料》(第36辑)内部发行,1984年版,第185页。

οζ μυ斯夫.王磊.王雨霖:《南京政府大撤退》,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第198页、第185页。

μ?黄应乾:《刘湘死后川局波澜记略》,《文史资料选辑》(第12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80页。

μω郭绪印主编:《国民党派系斗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31-432页。

μξ田一平:《以刘湘为中心的反蒋秘密组织-武德励进会》,《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33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页。

μψ王续添:《民国时期的地方心理观念论析》,《史学月刊》,1999年第期,第54页。

μζ(美)罗伯特.A.柯白著,殷钟崃.李惟建译:《四川军阀与国民政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8页。

μ{熊顺义:《第一二四师在武汉会战中》,《文史资料选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第2期,第49页。

μ}王陵基:《我率三十集团军出川抗战的经过》,《川军抗战亲历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72页。

νυ ν|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版,第611页、第531页。

ν?秋宗鼎:《抗战初期蒋介石侍从室对四川军阀的调查材料》,《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6年版,第135-137页。

νξ宋琦:《刘湘与帝国主义的关系》,《西南军阀研究丛刊》(第3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72页。

νω乔诚:《刘湘出川抗战前后》,《川军抗战亲历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页。

λ} νψ任一民:《抗日战争时期的四川地方实力派》,《四川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暨史料选》(二),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112页,第119页、第107页。

νζ四川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川军抗日的历史功绩不可泯灭》,《四川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二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暨史料选》(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版,第166-108页。

ν{胡翔:《万家岭战役》,《武汉会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94-95页。

ν}(台湾)孙震:《八十年国事川事见闻录》,四川文献研究社,1979年版,第211页。

ν~胡临聪:《二十二集团军出川抗战概述》,《川军抗战亲历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页。

ο?马宣伟、温贤美编著:《川军出川抗战纪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0年,第38页。

οω ο|章伯锋.庄建平:《抗日战争》(第二卷),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68页,第658页。

οζ敖文蔚:《兵火奇观-武汉保卫战》,广西师大出版社,1995年版,第233页。

ο{江苏省史学会编:《抗日战争史事探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150页。

οξ ο~张善:《忠勇川军》,新新新闻社,1944年版,第51-58页。

πυ熊顺义:《记“武汉会战”的北线战斗》,《川军抗战亲历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0页。

π? μ~刘识非:《第三十集团军出川抗战记》,《四川文史资料选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73-174页。

πω岳冠军:《川军参加武汉会战及大洪山战役经过》,《武汉会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202页。

中国历史上十大书法家排名

中国历史上十大书法家排名 1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 2 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年),唐代杰出书法家,伟大的爱国者。汉族,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临沂市费县诸满村)人。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工篆隶,母亲殷氏亦长于书法。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 ---------------------------------------------- 3 柳公权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由于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郡公,因此后人也称他“柳河东”。他是颜真卿的後继者,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并与赵孟頫、颜真卿、欧阳询合称“四大书法家”。 唐朝最后一位大书家柳公权,陕西耀县人。他继承了前辈书体结构,自创所谓“柳体”,并为后世百代楷模,直至进入印刷体时代。其书体化身万千,流传于民间,甚至国外。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

初一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中学业评价

第一学期期中学业评价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有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不属于 ...地图的语言的是()A.方向 B.比例尺 C.图名 D.图例 2、下列不属于社区的是() A.村庄 B.邮局 C.小区 D.绍兴市 3、习惯上以和经线为界,划分东、西半球() A.0°,180° B.20°W,160°E C.20°E,160°W D.180°,本初子午线 4、绍兴解放路店铺林立,商品丰富、人流繁多,那么它属于() A.生活小区 B. 商业区 C.高科技园区 D.工业区 5、在等高线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地形,等高线稀疏表示地形。() A.平缓,陡峭 B.山坡,山谷 C.山谷,山坡 D.陡峭,平缓 6、下列地区的气候类型属于地中海气候的是 ( ) A.意大利的罗马 B.中国的上海 C.东南亚的新加坡 D.俄罗斯的莫斯科7、在既无指向标,又无经纬网的地图上,通常确定方向是 ( ) A.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B.上南下北,左西右东 C.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D.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8、王芳一家要到北京旅游,为了更详细的了解北京的旅游信息,她最好选择() A.中国旅游图 B.浙江省旅游图 C.北京市交通图 D.北京市旅游图 读A、B两地月平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回答9-10题。, 9.B地气温特点是 ( ) A、终年高温 B、夏季高温 C、四季如春 D、终年严寒 10.B地降水最多的月份是 ( ) A.4月 B.6月 C.8月 D.12月

二、综合题(本题有3小题,共30分) 11.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填出以下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A 、B 、C 、G 。(4分) (2)修建水库可以不考虑的因素有( )(2分) A.气候类型 B.海拔 C.太阳辐射强度D.坝区地质构造 (3)根据地形图,判断河流干流的流向,理由是 。(3分)(4)G处如果要发展农业,应如何发展?理由是什么?(3分) 12.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结合图片,简述新疆该地区的自然条件(从气候、地形、河流等方面考虑)(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世界三大宗教,并回答新疆地区主要分布的是哪种宗教?(4分)

武汉会战的发生经过介绍

武汉会战的发生经过介绍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武汉会战的经过,希望能帮到你。 武汉会战的经过 武汉会战经过可以通过划分五个战场来描述,首先是波田支队序战,在这次战役中,国民党方面军第二十七军团被日军一夜之间逐出安庆,随后蒋介石要求将领杨森反攻安庆,杨森以二十六军团无法抵挡日军的攻击,被迫放弃安庆为由拒绝了蒋介石的要求,由此安庆失守。波田支队占领安庆后,继续向长江以西进攻,六月底就抵达江防,在江防要塞,国军与日军相持数月后还是被日军攻陷。 武汉会战的第二次主要战役是长江南岸作战,在日军攻占九江之后,长江南岸的国军兵分两路,一路沿着长江南岸继续向德安进攻,另一对则沿着长江向西进攻,主要攻击地点是瑞昌。同年八月日军在瑞昌东北的港口登陆成功,并且攻破了国军第12军的防守,随后双方在瑞昌进行多次激战,最终中国军队占领了瑞昌。成功守住瑞昌后,因为国军高层策略的失误,日军最终成功的开通了武汉到长江的水路。之后的战役中国军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在万家岭一战中国军通过空中侦察发现了日军的意图,由此开始与日军一个月的激战并且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次胜利,国军不仅打破了日军攻占武昌的意图,同时还给了日军以致命的打击,为武汉会战争取了时间。这是武汉会战经过中最精彩的一幕。 此外还有长江北岸作战、大别山北作战和日军突袭广

州,在突袭广州战役中,日军成功的占领了武昌以及汉口,武汉保卫战结束,以上就是武汉会战经过。 武汉会战的伤亡 武汉会战发生在中国抗日战争初期,是我国保卫武汉、防御日军侵略的一次大型会战,此次会战规模很大,共发生了数百场战斗,作战双方在武汉会战伤亡都十分惨重。 据统计武汉会战伤亡达数十万人,其中防御方中国军队的伤亡就达到了40多万人,日本军队的伤亡也达到26万人。会战结束后中日双方都休养了很长时间。在参战的部队这方面,中国的兵力总共近110万人,其中包括50个军和14个集团军的兵力,损失了40万人,占了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中国在这 次会战中付出的代价无疑是惨重的。在武汉会战中万家岭战役无疑是我军对日军最完美的一次战斗,在这场战役中日军的 106师团几乎被薛岳指挥下的中国军队全歼在万家岭,仅仅这 一战就直接击毙日军近3000人,加上伤者更多,此战被后人 称作万家岭大捷。 武汉会战伤亡还体现在飞机和战舰的损失上,当时我国空军和海军积极配合苏联航空志愿大队参加了武汉会战,在空战和海战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并且击毁了78架日本飞机,炸沉了23艘日本军舰,使日军想利用军舰在长江威慑武汉的 企图延缓许久。 在日军多方面的军队到达武汉后,已经损失了相当多的兵力,这时我军却不与敌军对战,而是从武汉撤退,尽可能的避免了我军在武汉会战伤亡,保存了我军的有生力量。 武汉会战的意义 武汉会战的意义在于此次会战让日本美梦彻底破灭,此战是抗日战争中一次非常重大的转折点,这次战役之后抗日

中国历史上十大忠臣

中国历史上十大忠臣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英雄辈出,人才济济,有功盖千秋的贤帝,也有出将入相的能臣;有残暴昏庸的暴君,也有遗臭万年的奸人。他们大多都记载史册,任凭后人评论他们的是非功过。历史上有这么一类人,忠君卫国,敢谏直言,心系社稷,忧国忧民,但他们最后都不能善终,每每回想他们的故事,都会为他们高尚的气节敬仰折服的同时,也为他们不公的命运哀婉叹息。 1.关龙逢 夏王朝从公元前21世纪建国,到了公元前16世纪,最后一个君王夏桀。夏桀生活奢侈,荒淫无道。他竭尽民力,修筑王宫,又常常强迫人民打仗。据史书记载,当时有施族部落败,有施氏向桀王献一美女,名叫妹喜(又叫未喜或妹嬉)。夏桀很是宠爱,昼夜与其饮乐,对妹喜言听计从,常常为此不理朝政。 夏桀的暴虐无道,百姓十分怨眼。夏桀却不以为然,还十分狂妄地把自己比作永远不落的太阳。百姓咒骂他说:“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意为“你这个太阳还不快点完蛋!我们愿意和你同归于尽!” 对于夏桀的暴行,作为夏朝的大夫,贤臣关龙逢实在看不下去。据档案馆文献史料记载:关龙逢也称豢龙,是古代豢龙部族的后代。他多次向夏桀进谏,要他关心百姓与国家,但夏桀根本听不进去。经过长期思考之后,关龙逢决定以献黄图进谏。关龙逢想借此说明形势危急,夏桀应多关心朝政。关龙逢献了黄图,故意立而不去。夏桀看到关龙逢的样子,心里很不耐烦,就说:“你还有什么惑众的妖言要说?”关龙逢怒目而视。夏桀早就对这人絮絮叨

叨、净说难听话的关龙逢厌恶极了,什么也不问便把黄图烧毁,接着喊来兵士把关龙逢囚禁起来,不久就杀了。 夏桀杀了关龙逢,更加肆无忌惮。而商民族日益兴盛起来,一举灭了夏朝,夏桀和妹喜一同逃奔到安徽南巢(今安徽巢湖)死于亭山。 他应该是这类人的鼻祖吧。 2.比干 比干,子姓,沫邑人(今卫辉市北)。生于殷帝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092年夏历四月初四日),卒于公元前1029年。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为殷商贵族商王太丁之子,名干。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3岁。 比干已经成了这类人的代名词。 3.伍子胥

传统的学业评价存在哪些问题

1、传统的学业评价存在哪些问题? 第一,错误质量观导致“片面追求成绩”。传统教育质量观是培养了多少品学兼优的学生,特别是有多少人升入重点学校。这无疑造成了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苦海”现象。这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和生活是极为不利的。 第二,奖励导向的错误,导致学生自我认识和追求的错误。奖励制度主要是三好学生的认定制度和学科优秀学生的认定制度,并认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才值得奖励。这样单一的观点将导致对学生学习过程、态度、习惯的忽视,以及对不同学生发展方向不同的忽视。 第三,学业评价不公平。将所有的学生置于同一标准下进行评价,以确定学生的等级,并认为这样的评价对每一个学生都是公平的。而事实上由于遗传因素、教育环境、教学条件、学生的智力发展差异,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 内容上过多地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标准上过多地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评价的方法上以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评价过多地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不利于其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限制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业评价的功能有哪些根本性转变? 新课程要求评价学生要注重学习的过程,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的需要,要利于学生整体发展,即:“从精英的评价转向大众的评价;从阶段性评价转向终身性评价;从工具评价转向成长评价”。即: (1) 整体性原则。中学生要继续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这是学生获得其它方面发展的前提。中学生学业评价仍然要把学生对“双基”的掌握情况作为重要的考查内容。(2) 教育性原则。评价是为了诊断和发展学生,即要实现学生发展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3) 差异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对普通中学的要求是使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反映在学生的学业上就是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爱好选择一定的适合自己的学业课程, (4) 动态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要想实现对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客观、公正,那种认为评价结果是由终结性测验得出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关注结果只是学生学业评价的一部分,我们还需要关注过程,即采取过程性评价。因为,客观、公正评价的做法不应该是单单给学生评分,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情况。

武汉会战简介

武汉会战简介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防御阶段规模最大的一战,此战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战斗力,使其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未能实现。此战过后,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武汉会战简介,希望你喜欢。 武汉会战分析中文名称:武汉会战 参战部队:国军、日军 战争结果:日本获胜,武汉沦陷 时间:1938年6月11日~10月27日 地点:安徽、河南、江西、湖北 人物:蒋介石陈诚冈村宁次畑俊六 武汉会战详情波田支队序战 1938年6月11日夜,波田支队趁雨夜突袭安庆,川军27集团军杨森部作战不力,一夜间就被逐出城外,波田支队在攻占安庆后,继续搭乘海军舰艇沿长江西进,6月下旬抵达了江防要塞马当的封锁线外。6月24日凌晨,日军在16军的防地东流登陆成功,然后顺利地攻下了既无准备,又无主官指挥的香山、香口等地。后连马当炮台也跟着丢了。波田支队在打退国军反扑后,与来增援的106师团一起直扑彭泽,彭泽失守。见情况严重,陈诚严令驻扎湖口的李汉魂64军反攻彭泽。经过一番拉据战,日军不但打退了李汉魂的进攻,

还乘势扑向了湖口,湖口陷落,64军退往九江。106师团在舰炮掩护下向纵深推进,配合正面进攻的波田支队包围九江。见整体态势不利,张发奎命令第2兵团转进,放弃九江,退往二线阵地金官桥一带防守。 长江南岸作战 攻战九江后,南岸的日军兵分两路,松浦的106师团则沿南浔路攻向德安。波田支队和海军陆战队搭乘海军舰艇继续沿江西进,攻击下一个要点瑞昌;8月11日,在瑞昌东北的港口强行登陆成功,并击破守军孙桐萱的第12军的反击,向瑞昌进攻。8月24日攻占瑞昌。第30集团军和第18军等部在瑞昌-武宁公路沿途地区逐次抗击,相持月余,至10月5日,日军第27师团攻占箬溪后,转向西北进攻,18日陷湖北辛潭铺(属阳新),向金牛(今属大冶)方向进犯。战至10月22日,阳新、大冶、鄂城(今鄂州)相继失守,日军第9师团和波田支队向岳阳急进,以其截断粤汉铁路。 当西进日军进攻瑞昌的同时,第106师团从九江沿南浔铁路(南昌-九江)南犯。守军第1兵团第29军团李汉魂和欧震第4军、李玉堂第8军等部依托庐山两侧及南浔铁路北段的有利地形进行顽强抗击,日军进攻受挫。在整个赣北地区的作战中,第1兵团较好地完成第九战区所赋予的阻止日军向南扩展的任务,不仅打破了日军攻占武昌的企图,而且给日军第11军的第106、第101师团以歼灭性打击,为武汉会战争取了时间。 长江北岸作战

中国历史上十大豪言壮语

1、秦始皇南巡,仪仗万千威风凛凛。刘邦道:“大丈夫生当如此。”项羽道:“彼可取而代之。” 比较是人类心理的共性,相信当时还有许多人有类似的想法或许也说过类似的话,但只有这两句流下来了,因为他俩这样去做了,并且做到了,这就是豪言壮语和吹牛的区别。 2、大泽乡,雨夜,陈胜吴广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一声呐喊鼓舞了千百年来无数一无所有的小人物向权利颠峰发起永不停歇的冲击,奴隶石勒、赌徒刘裕、盐贩黄巢、乞丐朱元璋最有资格对这个问题做否定回答。 3、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破敌十万,封狼居胥,二十岁的冠军侯,皇帝的外甥,将两瓶御酒洒在河中与将士共享的浪漫将军,在皇帝舅舅给他安家时不屑的迸出了这几个字,爱慕英雄和白马王子的美女们失望之余难免尖叫:“帅呆了,酷毕了!” 4、陈汤——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句话是他给汉帝的汇报中的,随同汇报一起递向长安的是北匈奴直至单于的首级。

“911”后小布什在国会上罗嗦半天哪比的上这几个字有力,虽有古今中外之别,情形却是如此相似,拉登授首之日不远矣!今昔对比,何日华人方能重吐此豪言壮语? 5、冉闵——冉闵战败被俘,慕容后斥责他:“汝奴仆下才,何得妄称帝?”闵曰:“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尤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也!” 冉闵勇力堪比霸王,为阶下囚仍气势逼人,然为异姓夷狄将兼假子二十余年,期间所杀汉人非少,其后弑君篡位,尽屠羯族,反称夷狄为禽兽,若云卧薪尝胆,敌营二十年未免太长。与吴三桂到是绝配,其言不配其行。 6、王安石——“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畏。” 真正的改革家需要的勇气并不比沙场上的猛士少,深渊地雷阵之语表明今人对这一点深有体会。愿今人有王总之志之能,无王总之果。 7、完颜亮——“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虽是胡儿,偏爱风骚,联想到他爷爷爸爸还是文盲和后来的满族同化之快,女真对汉文化吸收之快是有遗传的。评价是典型志大才疏。 8、成吉思汗——“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到处追杀敌人,抢夺他们的土地财富,听着他们的妻儿哭泣。” 侵略者内心血淋淋几近变态的独白,令人不寒而栗,最恐怖的是他的确做到了。

关于当前历史课程、教学与学业评价的若干思考

关于当前历史课程、教学与学业评价的若干思考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张逸红 (丹江口市一中刘志远听课整理) 交流提要 高考综合改革下历史教学应有的坚守与改变 正在走来的新高考是与新课程相衔接的一项系统工程。一线教师和教研员,一方面,要深入正面解读改革方案,把握其精神,放大其有利因素;另一方面,要研究高校招生科目的要求,比较高考改革方案与现行课程计划和教学实践,哪些是一致的要求?如何做得更好、更扎实到位?哪些是高考改革倒逼下应该做的必要调整和改变?从而厘清未来教学中的坚守与改变。 一、高招专业导向对中学历史课程提出的要求 (一)高考方案与中学历史课程的相关点 2014 年9 月,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拉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帷幕。按照文件精神,“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检验学生学习程度,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它明确把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考的轨道。为此,上海市和浙江省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分别出台的方案规定:“高中学业考试将分别采用合格和等级方式来呈现考试成绩,等级赋分的成绩既用于评定学业水平,又作为高考成绩的一部分。” 新高考方案中,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选择,并以等级呈现。沪浙两个方案关于高校招生录取中选考科目的要求是一致的,“最多不超过3门。学生满足其中任何1门,即符合报考条件。高校没有确定选考科目范围的,考生在报考时无科目限制。” (二)高校招生选考历史科目的统计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其招生是为大学挑选要培养的人。为此,高校制定选考科目主要依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定位,以及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下文以部分北京高校在浙江省招生的要求,并结合上海市的情况做一个简要的分析。2017年约1400所高校拟在浙江省招生,首次公布的选考科目范围涵盖2.37万余个专业(类)。其中,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不限选考科目占54%,设限选考科目占46%。各校提出选考科 由表格可知,在浙江省招生的高校中,历史科目在传统文综中涉及的专业最多。从上海各高校汇总的情况看,37所本科高校共设置专业(类)1096个,大部分高校对于选考科目较少限制,但仍有41个专业涉及历史科目,略低于地理47个,远高于政治26个。较改革之前的文理分科,选学历史的学生在专业上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可以发挥自身的兴趣和特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社会和个体的发展。 (三)高校专业对历史科目的要求分析 1.历史学类专业 历史学是有明显单一科目属性的专业,对于考生史学方面的知识积累和思维水平等有较

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和标志性事件(中考历史必记内容)

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和标志性事件 1、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已知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 2、我国是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3、我国的汉字至今还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唯一古老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象形、指事、会意、形转注、假借、“六书”构字规律,成为比较成熟的文字。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河姆渡和半坡氏族时已开始形成南稻北粟的经济作物种植格局。北宋时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传播到江淮地区。1974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5、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它上世界是延续至今的最长城的纪日方法。 6、夏朝的有关史料和商朝的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和月食的记录。 7、《周易》一书首先提出了“地理”的名称,它是我国最古的一部占卜用书。 8、《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官方史书。 9、东周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10、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杀伤最多的一次战役。 1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人民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 12、战国时期出现的记述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的专著《考工记》,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1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14、《离骚》是我国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15、长沙楚国遗址出土的《妇女凤》和《御龙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 16、《春秋》里有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前613年),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17、春秋时公元前595年始基本上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西方早一百多年,标志着我国历法已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 18、扁鹊是我国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被后代医家奉为“脉学之宗”。 19、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20、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21、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2、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是“文景之治”。 23、汉时耕犁上安装翻土碎土的犁壁,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24、西汉的长安、临淄等地拥有全国最要的官坊织业。 25、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6、《后汉书》记载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的使者,到达东汉,这是正史关于中国同欧洲往来的最早记载。 27、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 28、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29、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抗战英烈范荩 参加过南昌起义牺牲在武汉保卫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抗战英烈范荩参加过南昌起义牺牲在武汉保卫战 导语:抗日英烈范荩(18991938 年),原名孟声,字致博。江西丰城淘沙后坊村人。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七军第一九八师少将副师长。2014年9月被中华人 抗日英烈范荩(1899—1938 年),原名孟声,字致博。江西丰城淘沙后坊村人。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七军第一九八师少将副师长。2014年9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抗日英烈荣誉称号。 范荩烈士简介 范荩(1899-1938)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4军198师副师长 原名孟声,字致博。男,1899年出生,江西丰城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8期。曾任黄埔军校第3期总队部教员及第7队少校队长。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参加南昌起义。1930年经张治中介绍,在国民政府湖南省保安队任人事科科长。1937年在武汉参加珞珈山将校训练班。卢沟桥事变后,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4军198师副师长。1938年夏,日军攻陷安庆后,投入14个师团、3个独立混成旅团和2个野战重炮旅团、2个战车团及海军第3舰队、航空兵团等,共计约35万兵力,沿长江两岸分五路进攻武汉。范荩奉命率部驻防长江北岸湖北黄陂地区。9、10月间,日军先后攻陷广济、田家镇等要塞后,一部向198师所在的湖北黄陂逼近。1938年9月,范荩在与日军的激战中牺牲,后被追晋为陆军中将。 范荩烈士生平经历 范荩(1899—1938 年),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七军第一九八师少将副师长,追晋陆军中将。 原名孟声,字致博。1899 年出生于江西丰城淘沙后坊村。少年时在家中随父读书,后入南昌二中求学,毕业后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历史上十大全才

中国历史上十大全才 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人才辈出又何止千万。然专而不全者众,全而皆精者少,能做到内外兼修、全面发展的人才又有多少? 在这里,先给这次“全能”的评选标准下一个笼统的定义——“内”当修身养性,学富五车;“外”当治国安邦,出将入相…… 一、姜尚,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其先祖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故从其封姓,也称吕望,又作吕尚,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谋略家,被誉为“兵家始祖”、“武圣”。 相传有一次,他垂钓于渭滨,周文王出猎相遇,两人一见如故,话语投机,周文王听了姜尚侃侃而谈治国安邦之策,赞赏不已,遂同载而归,说:“吾太公望子久矣。”遂尊号“太公望”,俗称“姜太公”。公元前1066年,武王以姜尚为国师,率部伐纣,大战于牧野,大胜纣军。姜尚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为齐国始祖,亦称“齐太公”。 姜子牙学问渊博,“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五行术数奇门遁甲,无一不精无一不通。”相传著有不朽兵书《三略》、《六韬》,是中国历史上被神化了的一代奇人。 军事:10 政治:9 学识:10 才艺:7 魅力:9 综合:9 二、范蠡,字少伯,又称范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被尊称为“商祖”、“商圣”。 公元前494年,勾践伐吴,范蠡谏阻,不听,遂遭失败。后献“卑身厚赂,乞成于吴”之计,订城下之盟,随勾践质吴三年,含垢忍辱,卑辞厚赂,终于使勾践化险为夷,平安返越。及归国,与文种鼎力辅佐越王,奋发图强,筑城立廓,发展生产,以俟时机。范蠡倡“道”、“气”,主“恒”、“常”,重“持盈”、“定倾”、“节事”,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变化,时势必有盛衰,顺其自然,待机而动,才能取胜。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

学业标准:让学业评价更加科学有效

学业标准:让学业评价更加科学有效 建立学业质量标准,是完善我国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重要环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督制度”,要“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调高质量上来”。 2015年,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评价中心编写的《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标准:研究与实践》正式出版。这是“首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标准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成果。这项课题以北京市十余年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监测为基础,选取中学语文、中学数学、中学地理和小学品德与社会四个学科,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思维特征与中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将国家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以学段为单位、相对模糊的内容标准,转化成以年级为单位、从学生学习结果呈现的学业标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便于理解又易于落实的学业水平评价指南。 一、为我国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建构奠定基础 学业标准作为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依据国家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在常规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对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学生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描述。基于学业标准的研究和教学改革,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已有三十余

年历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指导整个教育系统的改革。纵观国内的教育改革和研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中学业标准的研究与建构相对滞后,目前我国的教育质量标准主要体现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了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等,不仅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的依据,也是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的重要依据。但课程标准在内容上的概括性和普适性,远远满足不了科学、准确、全面地开展学生学业水平评价的实际需求。建立以课程标准为基础的学业标准,是完善我国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深化的基本保障。 本书围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学语文、中学数学、中学地理四个学科作为研究样本,建构了较为完善、操作性强的学业标准体系。这一成果不仅具有国际视野,而且适合我国国情和教育现状,对于落实课程标准,改善评价方式,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二、为教师科学评价学生学业水平提供操作指南 我国的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应学习的领域、主题及内容的描述,对于学生应达到的具体要求以及这种要求对应什么层次的认知水平,则缺乏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评价建议。因此,虽然许多教师在观念上认可新课改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多元化评价等理念,但在实践中还是更多地倚重以考试成绩作为单一指标的考试型评价。本书结合学科教师的教学实际,在

台儿庄战役背景

台儿庄战役背景: 当时的日军占据山东济南和南京准备打通津浦铁路,但是徐州地区还在国民党手中,徐州地区接通陇海线和津浦线,又有大运河,战略地位十分,徐州若是失守,那么日军南北相连,整个华东,华北地区都会沦丧,到时候就能分兵攻击中国西南地区。所以日本想占。 而国民党有不能不守,国民党刚经历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接连战败,尤其是淞沪会战,蒋介石的中央军受损严重,装备,老兵都很缺乏,急需整编,但是时间不够。蒋介石当时看出徐州地处平原,无险可守,徐州一旦失守,那么日军就会攻击武汉,直到重庆,那么中国就彻底战败了。所以蒋介石调集了所有能掉的“杂牌军”和没有受损的“中央军”汤恩伯部开展徐州会战,目的是拖延时间,为武汉会战做准备。 战争进行: 早在1938年2月下旬,日军第2集团军开始分路南犯。东路第5师从山东潍县(今潍坊)南下,连陷沂水、莒县、日照,直扑临沂。第3军团第40军等部节节抵抗。第59军奉命驰援,3月12日到达临沂北郊的沂河西岸,协同第40军实施反击,激战5昼夜,重创日军,迫其向莒县撤退。西路日军第10师长濑支队(相当于旅)从济宁地区西渡运河,向嘉祥进攻,遭第3集团军顽强抵抗,进攻受挫;濑谷支队(相当于旅)沿津浦铁路南进,3月14日由邹县(今邹城)以南的两下店进攻滕县(今滕州)。守军第22集团军第41军英勇抗击,伤亡甚重,苦战至17日,该军守城的第122师师长王铭章殉国,滕县失守。抗战开始后,中国军民虽奋力抵抗,但阻挡不了日军的猖狂进攻,未及半载,平津陷落,沪宁失守。1938年春,日军矶谷、板垣两师团欲合围徐州,打通津浦线,再挥师武汉,以实现迅速灭亡中国的狂妄野心,徐州会战势成必然。以李宗仁为司令长官的第五战区,驻节徐州,指挥津浦线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军。当时,第五战区所辖十余万疲惫之师,在津浦线两面受敌。来犯的敌人,南北两路都是日军的精锐部队,乘南北两战场扫荡我军主力百余万人的余威,以猛虎扑羊之势,向徐州夹攻。在此形势下,我军应采取何种战略指导方针保卫徐州,才能克敌制胜,成为摆在中国统帅面前的主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国民党统帅部出现了两种意见的分歧和争执。一种意见,仍然坚持单纯防御的方针,主张应以较多兵力用于第一线,凭借工事进行持久防御为好。另一意见,如军令部第一厅厅长刘斐等,则认为我军若与装备优良、训练有素、战斗力较强的日军作固定一地的防御战,必然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肯定是会失败的。他们主张应利用我军绝对优势兵力的条件和部队装备轻快的特点,大胆实行机动灵活的运动战。当日军以矶谷、板垣两师团的各一部分由津浦路北段和台潍公路对徐州实行分进合击时,刘斐等认为机会难得,应当立即把置于归德、砀山、亳县一带的汤恩伯第20军团等有力部队调到津浦正面,实行主动迎击,在运动中打它一个措手不及而歼灭之。蒋介石采纳了刘斐等人的意见,并先后派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及刘斐等人赴徐州协助李宗仁指导作战。 3月20日,日军第10师濑谷支队南进连陷临城(今薛城)、枣庄、韩庄后,不顾

关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

一代枭雄——曹操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不识英雄真面目,横看成岭侧成峰。”曹操,是个令人争论不休的人物,有人说他是英雄,也有人说他是奸贼。英雄和奸臣的两种说法,都是只重一面而忽视另一面。英雄注重了“雄”(能力)而忽略了正义性,奸臣则没有突出能力。因此,我们说“奸雄”是对曹操的最好评价,既肯定了曹操的能力又对其事业的非正义性作了论断。 曹操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人物。他才华横溢,能诗擅赋;他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长期打压吴蜀联盟,从而奠定了曹魏集团的军政基础。在治世,他会成为一个出将入相的能臣。奈何东汉纷乱,他只能成为一个雄踞一方的霸主。乱世的奸雄,治国的良相,护国的将军,人中的龙凤。 这就是曹操。他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 曹操确实是很大气的。读他的诗和文,常会感到他的英雄气势。哪怕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随心所欲的短章,也因有一种大气而不显粗俗。尤其是他的《观沧海》,是何等的气势:“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确非大手笔而不能作。曹操毕竟是乱世英雄,对于生命的毁灭,他比谁都看得多。他的感慨,是多少要带点终极关怀的意味的。 曹操实在是聪明。在一个人人都说假话的时代,最好的武器就是实话实说。这不但因为实话本身具有雄辩的力量,还因为你一讲实话,西洋镜就拆穿了,讲假话的人就没辙了,他们的戏就演不下去了。当然,曹操这样说,并不完全出于斗争策略,还因为他天性爱讲真话,说实话。即便这些实话后面也有虚套,真话后面也有假心,有不可告人的东西,也隐藏得很自然,不露马脚。甚至哪怕是说假话,或者说一些半真半假的话,或者是把假话藏在真话的后面,也讲得坦荡,讲得流畅,讲得理直气壮。可以说,曹操这个人就连撒起谎来,都是大气磅礴的谎。 对于曹操,不同的人对他有不同评价。唐太宗评价曹操说:“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毛泽东写词赞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毛泽东也曾经说过:“曹操这个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还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司马光评价曹操说:“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易中天评价曹操:“大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相”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相” 1、才高齐天谋深如海——秦朝名相李斯 李斯,功过昭著的秦王朝名相,一生都在毫不伪饰地追逐功利权势,研学帝王术初投秦相吕不韦,后宫帏进言,献翦诸侯,灭六国,成帝王之策,得秦王嬴政信赖,驰骋于秦都。 他以《谏逐客书》,说秦王取消逐客令,挽救了万千卿客,成就了大秦伟业。批驳分封,倡郡县制,一统货币,度量衡。著《仓颉》篇,创“小篆”,统一文字,有万世不灭之功。然而李斯也曾助秦始皇焚书坑儒,附赵高沙丘谋逆,最终为小人构陷,一代权谋大师腰斩于咸 2、功高亦李斯过高亦李斯。功冠群臣声施后世——西汉开国名相萧何 萧何,江初谋略家,汉王朝开国名相。秦末,天下大乱,萧何乃一刀笔小吏,也能乘势而起,拥立沛公,反了沛县。劝刘邦避项羽锋芒,屈尊汉中王,立稳脚跟,徐图天下;他慧眼独具,月下追回韩信,使“汉兴三杰”到了刘邦一人手下,乃汉初开国两件大事,功在萧何。楚汉相争,萧何留守关中,为刘邦大军提供了充足可靠大后方,首功在萧何!汉王朝初定,治国安邦,颁法立规,更有“萧规曹随”之誉。身居相位,历时二主,善始善终;“功冠群臣,声施后世”的盛誉,太史公受之无愧! 3、奇谋善变不下三杰——汉初名相陈平 陈平,秦不汉初谋略家,始投魏王,继属楚五顶羽,后离楚归汉,佐汉王刘邦,一匡天下,终成汉室名相。汉初三杰,韩信受谤,被擒于云梦泽,死于钟室;萧何遭谗,曾械于牢狱;张良惧祸,托言闲游。陈平却久居相位,且得善终,足见他官场权谋之老道,远在三杰之上。 陈平之人多奇事:年青俊美,偏纳他人之遗孀,为当时笑谈。六出奇计佐汉,助高祖解白登围,又平定叛乱,使大汉江山天牢地固。陈平之人善谋身:高祖欲杀“连襟”樊哙,一边真命天子,一边是皇亲国戚,陈平夹在中间受难,便对灵哭奏,解吕后构陷之心,王陈并相结交周勃,终于翦灭吕后势力,得了善终。 4、道破天下事一策定乾坤——初唐名相房玄龄 房玄龄,大唐开国大臣,贞观名相,也是唐初居位最长的宰相。他为人多智,有奇谋,人称“房谋”。隋时,人皆言隋祚长久,唯房玄龄慨然而忧,一语道破天下事:“今虽清平,其亡跷足可待。”云破日出,便走马投身秦王李世民,成为幕府谋主,助李世民扫平群雄,一统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玄武门事变,他是主谋,翦除太子,助李世民得了帝位,可谓一策定乾坤! 作为大唐宰相的房玄龄,贞观元年,图治安民,不遗余力,得太宗殊遇,被誉为“汉之萧何”,也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终至辉煌,儿子当了附马,女儿作王妃,如此功绩,也不枉其为大唐天下谋尽一生。 5、瓦岗军师千古诤臣——大唐名相魏征 魏征,大唐名相,以直谏扬名天下。隋末,投瓦岗,兵败归唐,佐太子,玄武兵变,易主辅秦王。唐太宗时,进为宰相,成为大唐王朝决策主要人物之一。魏征,有胆,敢言他人所不敢言之言,而且不达目的不罢休,创了历史上君“畏”臣之先例,树了历代君臣关系的典范。魏征曾向太宗面谏五十次,呈奏十一件,一生谏诤多至“数十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烈,态度之坚定,在中国历史上只有魏征一人。难怪魏征一死,太宗大发感概“魏征殁,朕亡一镜”!

课程评价:从学业成就评价走向学业评价(一)

课程评价:从学业成就评价走向学业评价(一) 摘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传统课程评价以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为依据具有不合理性,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从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走向学生学业评价,强调学业过程、学生发展和活动表现,让学生学业真正满足社会和个人未来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课程评价;学业成就评价;学业评价;价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基础教育工作者都关注并投身了这次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课程改革。由于课程评价的特殊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将课程评价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学生学业评价是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新课程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也把构建新的课程评价体系提到课程理念的地位,强调“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择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意味着课程评价不仅是推进新课程的制度保障,本身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受传统科举考试的影响,我国课程评价以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为依据,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实际上是预先建立一个学生学业成就的社会评价标准,判断所谓学生学业成就的优劣。这种课程评价实际上是对学生属性和特征进行评价,过分强调了课程评价的选拔功能,并直接左右着基础教育活动。在以“升学”为“指挥棒”的教育模式中,升学率成为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硬杠子”,学生的考分成为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指标。考试由一种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课程评价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异化为教学双方片面追求的目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姑且不谈这种课程评价对学生、教师的伤害,我们也要追问:如果建立学生学业成就的社会评价标准的依据是对未来社会人才规格的预测,那么,能准确预测吗?显然,在文化、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对未来社会人才规格的预测的可信程度是值得怀疑的,因而学生学业成就的社会评价标准也是不可靠的。因此,以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为依据进行课程评价的意义不大,课程评价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业本身的评价。新课程从课程评价的本质和目的出发,重新审视课程评价活动,希望从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走向学生学业评价。 一、课程评价本质 1.课程的双重价值主体 课程评价是根据一定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这里,“根据一定标准”并不仅仅意味着“社会评价标准”,也包括“学生个体的内省标准”。传统课程评价(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是以考试、测验为主要手段,以掌握知识多少为目标,强调课程评价的甄别功能。传统课程评价的根本问题是,仅仅以抽象的社会作为课程的价值主体,忽视学生自身的价值主体地位,以异化了的所谓社会需要(主要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状况的要求)为目标,并强调通过传统考试来选拔和淘汰学生。从某种程度上看,学业成就就是学生的属性,评价学生的属性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因此,传统课程评价把学生、学生学业和学生学业成就混为一谈。 根据价值哲学,从广义的价值主体来看,学生、学校(包括教师)、家庭、社会均是课程的价值主体,课程的价值体现在它对学生、学校(包括教师)、家庭、社会需要的满足。对学生而言,课程的终极价值是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即课程所具有的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课程或学业活动有没有价值,主要应该看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对社会而言,学校(包括教师)、家庭、社会则期望经过学业活动,在学生身上表现出某些属性,即某些预期的学业成就。人们希望表现在学生身上的某些预期的学业成就,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满足学校(包括教师)实现其教育功能的需要,也“可能”满足家庭对子女的要求,还“可能”满足社会对未来人才规格的要求。因此,社会是通过学生的某些预期的学业成就来间接地对学生学业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但是,问题是,具有某些社会所预期的学业成就的学生在未来社会活动中能不能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预期的贡献?事实上,这一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 可见,课程的价值主体是多元的,其中最基本的是学生个人与社会这两个价值主体。课程或

新中国历史上的60个第一

新中国历史上的60个第一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大会于1949年9月21日~30日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会上,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决定国旗为五星红旗,国都为北平(改名北京),采用公园纪年,在国共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宣言》,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于1949年10月1日14时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举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宣布就职。会议一致决定接受《中央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兼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会议结束后,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建交国—苏联周恩来于1949年10月1日以公函向全国政府发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后,10月2日,苏联政府决定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苏联成为第一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 4、第一部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该法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1950年4月13日通过,自1950年5月1日起施行。自公布之日起,所有以前各解放区颁布的有关婚姻问题的一切暂行条例和法令均予废止。该法共8章27条,规定了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等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5、第一家政府经办的中外合资企业—中波海运公司该公司根据我国和波兰之间的协议,于1951年6月15日在天津成立,驻波兰分公司设在格丁尼亚是。它是我国与波兰合资经营的一家远洋运输企业,也是我国第一家政府经办的中外合资企业。该公司于1962年迁至上海,1977年起改名为中波轮船股份公司。 6、反腐第一大案原任和时任中共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张子善1951年11月因贪污被揭发。1952年2月10日,河北省人民法院遵照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命令,组织临法庭进行公审,判处刘青山、张子善死刑,立即执行,并没收全部财产。 7、第一条完全国产化的铁路干线成渝铁路东起重庆,西到成都,全线长505公里。该铁路于1950年6月15日开工,至1952年6月13日完工,7月1日举行全线通车典礼。它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和完全采用国产材料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8、国家第一架飞机—“初教-5” 1954年7月,新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在南昌飞机制造厂研制并首次试飞成功,毛泽东亲自签署了嘉勉信。 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议于1954年9月15日~28日在北京举行。会上,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周恩来作《政府工作报告》。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董必武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鼎丞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的正式确立。 10、第一部宪法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除序言外,共4章106条,包括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旗、国徽、首都等基本内容。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授勋1955年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授勋典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