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精品】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必修一高考考点知识梳理

【精品】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必修一高考考点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目的、内容、作用)

(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2)内容:周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被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服从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被封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3)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瓦解

原因: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根本原因:经济基础的变化;另外血缘关系不能持久)

瓦解: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战国末年,分封制瓦解。

2.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1)含义: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作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继承封号,其余诸子分封为士。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3)宗法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内容、影响)

1.内容:皇帝制度、秦朝的中央机构、郡县制

(1)皇帝制度

皇帝称号的由来:

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主要由三点组成,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秦朝的中央机构

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受御史大夫的牵制。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

“九卿”:是指“三公”以下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要官职。

中央官僚机构有三个明显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

(3)郡县制——地方行政制度

①推行的原因:吸取分封制推行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

②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形成—→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

③郡县的职能

秦朝在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

郡,为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县级行政机构由县令(不满万户之县长官称县长)主持政务,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④郡县制的影响

废分封、立郡县,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形成了中央管理地方的新模式。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4)秦的暴政造成阶级矛盾激化,导致秦短命而亡。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朝郡国并行制(注意教材的图)——地方行政制度

(1)郡国并行:汉初在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国,郡国二制并行。郡设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2)影响:王国势力坐大,威胁中央集权。

(3)解决:景帝至汉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2.唐朝三省六部制(注意教材“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

(1)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从中看特点?)。

在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2)影响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元朝的行省制度——地方行政制度

(1)目的:为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

(2)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行省拥有大权。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3)影响: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

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2)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废除丞相

背景:随着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宰相职权随之扩大;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

废除: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并规定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影响: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

(2)内阁的创立(与西方内阁的区别?)

背景:丞相废除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亲自处理,政务繁多。

过程: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但是,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2.清朝设军机处

(1)背景:清初皇权受到很大限制(清初机构?);康熙设立南书房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2)军机处的设立:雍正帝时,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在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

(3)影响: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与与西方政体的比较?)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理解重要的政治制度或机构的基本概念,如分封制、宗法制、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内阁制、军机处等,并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进行分析、评价。

(2)注意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比较。如明清时期设内阁、军机处强化君主专制,而西方已经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从世界潮流角度看中国当时政治制度的衰落。(3)从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内阁制、军机处的演变,全面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进而准确评价其影响。

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

背景:

中——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政治腐败,国防废弛,财政拮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反清起义此起彼伏。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外——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法、美相继开展工业革命。为夺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列强需要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直接原因:英国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高潮?),挑起战争。

过程:

1840年6月~1841年初,第一阶段。

1841年初~1842年8月,第二阶段,战争的扩大。

失败原因:根本上说,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2)《南京条约》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内容: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3)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屈辱和灾难,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外患祸端接踵而至。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原因:列强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

经过:1856年秋,英军进攻广州,随后法国加入侵略战争。

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俘虏叶名琛,巡抚柏贵投降。

1858年夏,英法联军攻陷大沽,进逼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内容?)。

1859年6月,英法联军对大沽口炮台再次发动袭击,直隶提督史荣椿等壮烈牺牲。

1860年,联军攻占天津,又一路烧杀抢掠侵入北京,洗劫并焚毁了圆明园。同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内容?)。

★注意:沙皇俄国侵占了我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影响:中国又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3、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1)中日甲午战争(1894、7—1895、4)

背景:19世纪末,各资本主义强国迅速向帝国主义过渡;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

路的日本,对外扩张野心膨胀,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借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机,蓄意挑起战争。

经过: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和威海卫战役,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以清朝失败告终。

失败原因:根本在于清朝统治的腐朽,具体表现为:战前不作积极的战争准备;开战之后仍然坚持片面求和的方针;一些将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武器装备的落后。

(2)《马关条约》(1895、4)

内容:割地;赔款;开放商埠;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具体内容、危害)。

危害: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速。(详见必修1教材第27页。)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目的: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企图武力瓜分中国。

经过:1900年6月,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7月占领天津;8月攻陷北京;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复习时应注意:

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和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华的不同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的归纳。

二、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三元里人民抗英

鸦片战争中,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地反抗外来侵略的群众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反侵略精神。

2、黄海海战:再次显示出中国爱国军民不畏强暴、坚决抵御外侮的斗争精神(邓世昌)。

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爱国军民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显示出他们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4、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在廊坊、在天津英勇抗击八国联军。虽然失败了,但它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主要);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三、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1、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侵华日军发动的细菌战和毒气战的罪行

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被日军占领,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后,六个星期内屠杀30万人以上。

侵华日军发动的细菌战和毒气战的罪行——“七三一部队”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地位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原因: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基础: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实现合作。

意义:实现了全民族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正面战场的抗战

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平型关战役)、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会战等。

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

结果:取得一些战役的胜利,但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

正面战场的地位: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在抗战初期抗击着大部分侵华日军,是抗战的主战场。

(3)敌后抗日斗争

抗战路线:全面抗战路线(1937、8,洛川会议)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活动: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时间、人、性质、影响);

采取措施巩固抗日根据地(在民主政权中,团结抗日各阶级、阶层;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思想上开展整风运动)

(4)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地位

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

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援。

历史地位: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

1、定都天京

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国都。——正式建立政权(影响?)。

2、《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土地分配上,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产品分配上,实行圣库制度。目的是建立一个“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2)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它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实行均贫富,因此,它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注意:评价时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要历史地看问题。

3、《资政新篇》

内容: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广采社会舆论,官吏由公众选举;经济上,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文教上,设立新式学堂,办医院,禁止贩卖人口。

评价: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迫于当时形势,并未实行。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具体参照创新设计P28)相同:都是农民阶级提出的具有反封建性质的方案,都没有真正付诸实施。

不同:《天》是要在中国实行小农经济,搞平均主义;而《资》则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走私有制的道路。从内容上看,两者是截然相反的。

4、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856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失败原因:根本原因和主观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联合绞杀。

如何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二、辛亥革命

1、同盟会的成立(背景?)

(1)条件: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2)成立:1905年8月,日本东京。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意义: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金兆龙率领起义士兵冲出营房,占领楚望台军械库,武昌起义爆发。经过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12日,武汉三镇全部光复。

3、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临时大总统职,中华民国成立。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制定:1912年,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并颁布了《临时约法》。内容:(1)人民的权利(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等等方面的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3)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项如不同意,可以驳回;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意义: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2)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4)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5)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从局限性中看失败的根本原因?)

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既是一次政治革命,也是一次社会革命(联系必修三)

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

(1)背景:

国际——一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民指出解放道路。

国内——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革命运动,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肆出卖国家利权;军阀之间不断混战,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族工业发展,产业工人队伍迅速壮大,罢工斗争频繁发生;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促使先进分子和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爱国活动。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运动中心在北京,主力是青年学生;

第二阶段:6月初,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为工人阶级(意义?)。

结果: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免除曹、章、陆三人的职务。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取得初步胜利。

(3)意义

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看口号);②各阶层作用(青年学生、工人阶级、知识分子?);③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五四”精神)。

2、中共“一大”和“二大”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开展;

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首先成立?)。

(2)一大:时间、地点、内容(三点?)、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二大:时间、内容(正确分析了中国国情?;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确认?)、意义(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详见课文P50-51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国民革命时期——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国共合作、北伐战争

(1)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条件?)

背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相互勾结,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实现的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为什么?)。

意义: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2)北伐战争

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个军阀。

胜利进军: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很快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1926年底,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胜利进军原因?)。

失败: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大革命失败。

2、土地革命时期——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1)南昌起义

概况:1927年8月,周恩来、贺龙等领导发动。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背景:城市中敌强我弱,工农革命军攻打中心城市受挫。

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还领导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意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3)红军长征

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进程:1934年10月开始—→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后胜利进军—→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何地?),长征胜利结束。

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4)遵义会议

背景:党内“左”的错误占据统治地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时间地点:1935年1月,贵州遵义。

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解放战争时期——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挺进大别山

背景:1946年夏到1947年6月,粉碎了国民党发动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事件: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

意义: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2)三大战役

背景:经过一年的战略反攻,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作用: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时间地点: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

主要内容: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作出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规定了革命在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意义:这次会议解决了革命胜利以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国内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2)国际意义: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3)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

①政治上——南京国民政府已经被推翻;②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

③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支持共产党成立新中国;④理论上——七届二中全会和《论

人民民主专政》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2)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召开:1949年9月,北平。

代表:广泛性。

内容: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通过了《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还确定了首都,国旗,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3)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10月1日召开,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4)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①国内: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统一的道路,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②国际: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①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②主要内容: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毛泽东当选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人大委员长;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③意义: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主要内容: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 1 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形成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形成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 ① 分散性和封闭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特点 ②先进性与落后性并存:精耕细作,技术先进,但无革命性突破 ③脆弱性:规模小,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①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②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 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实行精耕细作 ③小农经济封建政府主要财源,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④随着农民战争爆发和王朝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 个新的轮回 ①灾荒瘟疫 ② 封建政府沉重赋税、徭役 ③社会的动荡与土地兼并 地位和影响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精耕细作使中国古代农业发达, 这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中国文明的萌发和发展的经济基 础。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无法 扩大再生产,它的牢固存在,严重地阻碍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中国封建 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成为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小 农经济 有利因素 不利因 艰难成长

经营形态演变发展过程及成就 夏商西周 官营手工业春秋战国 汉武以后中国古代手工业 产生并由官府垄断继续发展 盐铁及铸钱等官办经营方式 政府直 接经 营、集 中、大 作坊生 产 生产目的性质和特点 发展概况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出现发展 受摧残恢 复和发展 民间私 人经营 元朝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 纺织技术 明中叶后 民营超过官营手工业 占主导地位 使用花楼机出现资本 主义萌芽(雇佣关 系),清继续发展 农户体 产,作为 副业 供军队和官 府贵族生 活使用,不 在市场流通 供民间消 费,作为商 品在市场流 通 供家庭消费 和交纳赋税, 剩余部分出 卖 国家垄断性质;它凭借国家权 力,征调优秀工匠,控制最 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 品精美,取得诸多成就,世界 领先,享誉全球 美, 商品生产性质;在重本抑末的 社会环境下发展艰难,但后来 居上 属于自然经济组成部分;受小 农经济的束缚发展艰难,在自 然经济时代,占有相当的比 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 要因素 地域分布广、生产部门不断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先进②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③ 官营手工业在中国手工业经济中长期占主导地位,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重农抑商政策制约了手工业的发展,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④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⑤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长期领先于世界,享誉全球⑥ 与农业发展密切结合,受农业制约 ①地 美, 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条 件:商人资金充足,自由劳动力增加标志—时间:地区:发展状况: —明朝中后期的棉纺织业出现了手工工场(带有雇佣性质的生产关系)明 中后期江南地区 期后中朝明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 发期清 展有朝 所前 ①在丝织业中心的苏州和杭州,机户雇佣机工。即“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他们之间形 成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生产者成为资本家②在棉纺织业中心的松江,包买商雇佣居民生产 暑袜。这些包买商直接支配生产,就实质而言,属于商业资本控制生产,商人成为资本家 ③广东罗定的冶铁和佛山铁器制造业也出现雇佣关系 原因:a、清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继续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提供了基础,特别是 手工业分工更细,促进了区域分工和专业城镇的发展b、清初统治者放宽了对手工业的限制 表现:手工工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分工更细;雇工数量更多;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实质: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机户雇佣机工、店主雇佣居民),这种雇佣关系的实质就是商品货币关系 特点:发展缓慢,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1、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束缚着新的生产力发展。其一是农民受到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购买力小,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市场小)。其特二是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盖房买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资本少)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等政策和实行闭关政策(妨碍市场扩大和资本积累)传统文化以孔孟之道、纲常名教为核心,斥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排斥西学等行会制度对手工业、商业竞争的限制货币制度的落后与混乱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明清社会生产力虽已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提供了历史前提,但还不足以瓦解封建的自然经济和腐朽的封建制度 原因 2 、 3、 4、 5、 6、 1、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 中国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 地位影响2 、发展缓慢,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始终处于萌芽状态,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发展 3、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在经济上的体现,为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三经典大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 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儒家学说)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 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 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的“晚周时期大动乱”给思想领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儒家提出的“稳定社 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有哪些?(6分) (2)春秋战国时期“迂阔难行”的儒家学说为什么自汉武帝时代起能成为正统思想?其社会影响如何?(8分) (3)材料三中说的“思想界的活跃”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分析当时“思想界的活跃”的社 会根源。(6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和概括提炼能力。第(1)题,结合百家争鸣和孔孟思想的内容概 括回答。第(2)题,从政治和思想方面概括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从积极和局限两方面概括其社会影响。第(3)题,据材料三信息及明清时代背景概括回答。 答案:(1)影响: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2分) 原则: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以及后来孟子发展孔子的“德治”思想, 提出的“仁政”学说起到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作用。(4分) (2)原因:汉武帝时,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形成,需要有大一统的思想为根基;儒家学说经过 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需要。(4分)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 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政府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 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4分) (3)体现:这些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对封建的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2分)根源:明末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重农抑商”的思想受到挑战,“工商皆本”的思想应运而生。(4分)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5、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以家庭为生产单位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朝中后期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 “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隋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元代:大都成为国家性的城市明清:商帮的出现(徽商和晋商) 二、对外贸易 繁荣唐朝: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广州;外贸易机构——市舶使 两宋:海上丝绸之路异常繁荣,海外贸易税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特点:朝贡贸易(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衰落:明清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打击,仅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农抑商 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 冶金 瓷器丝织业演变

高中历史必修三高考题专题一

第1课百家争鸣 (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 【答案】B (2011·安徽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 图3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①迎江寺,曾名“古万佛寺”,属于佛教思想,不符合题意。②徽州牌坊群中的贞女坊体现了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的内容,符合题意。③涡阳老子庙供奉老子的神像,老子属于道家的思想。④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这个含义也属于三纲五常的内容。所以②④体现儒家伦理思想,故选B。 【答案】B

(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D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帮故排除A、C、D三项;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符合儒家思想。 【答案】B (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 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答案】A (2008·上海单科A组·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解析】从材料中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可以看出这一思想主张“法治”来教育和管理人民。因此是法家的思想。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高考历史知识点精简版总结

高考历史复习要点 (必修1)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②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鸦片战争(1840~1842):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发起来反抗英国侵略者。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内容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 ④协定关税。影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在此期间趁机先后共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殉国。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规定: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内容规定:①赔款白银4.5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④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日战争开始标志: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侵华日军罪行: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后,屠杀南京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30万人。日军还在中国成立了从事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抗日战争:面对日军侵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奋起抗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战前期,中国军队取得了平型关战役(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的胜利。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②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

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24.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历年高考题节选)

高二必修三第一单元训练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75分) (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C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根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2011年全国卷文综12)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史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 D 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 (2011年北京卷文综14)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艰难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额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2011年北京卷文综15)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D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2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C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2011年安徽卷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B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011年广东卷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复习资料之——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1.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2.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 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3.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 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 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 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 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 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 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 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 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分享【5篇】

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分享【5篇】 学习任何一门科目都离不开对知识点的总结,尤其是同学们在学习历史时,更要总结各个文言文知识点,这样也方便同学们日后的复习。 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1 一、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东周 战国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东周公元前256年结束) 二、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一)背景:王室衰微 (二)目的:争夺土地和人口 (三)齐桓公称霸(公元前7世纪中前期) 1.条件:(1)齐国富庶。(2)管仲改革。(3)尊王攘夷。 2.过程:北御夷狄,南制楚蛮。 3.标志:葵丘会盟。 (四)晋楚争霸(公元前7世纪后期~公元前6世纪初) 1.晋文公称霸: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 2.楚庄王称霸:公元前六世纪初。 (五)吴越争霸:吴(长江下游)王阖闾和越(钱塘江)王勾践 (六)评价

1.性质:非正义。 2.影响:进步性:有利于统一;便利地主阶级势力发展;促进民族融合。 三、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一)战国局面形成 1.三家(韩赵魏)分晋。 2.田氏代(姜)齐。 (二)经过 1.魏齐争霸(公元前4世纪中期)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后,魏国势力大为削弱。 2.秦国独霸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在也无力与秦抗衡。 四、民族融合 1.民族:华夏族、北方:东胡、匈奴;西:戎;南:越。 2.融合途径: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战争。 3.结果: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2 1、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时间:公元前221年 2、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建立: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 (中央)①帝国的统治者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②中央政府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96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方面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4、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同时荀子结合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考点97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 2、西汉前期,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还提出"君权神授";同时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在伦理道德上主张"三纲五常";著有《春秋繁露》一书。董仲舒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汉武帝起,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考点98 宋明理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3、宋代儒学出现了新的体系,即理学。北宋的儒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其核心思想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4、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 他主张"理气论"即先有理,后有气和"心性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辩护,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 5、王阳明是明朝中后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更多地吸收了佛教的禅宗思想,他提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 ★考点99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明朝后期李贽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认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标准来判断是非,同时还揭露道学家的虚伪,赞扬农民起义,反对男尊女卑。 2、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倡"以民为主"。 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文化上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 3、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政治根源是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先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是指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接下来X为你整理了先秦历史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先秦历史知识点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 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天文、医学(具体细节)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先秦历史知识点:会盟 西周时周天子约见诸侯和春秋时天子、诸侯、大夫间的 约会及相互间的结盟。 西周中期,穆王在涂山(今安徽怀远东南)会见诸侯,称涂山之会。春秋初中期,政权由周王下移到诸侯,侯国间有事,君主共商。如前561年,齐桓公和鲁、卫等六国君主在葵丘(今河南考城东南)相会,订立巩固嫡子嫡妻制和发展侯国间经济关系的文约。春秋晚期,一些侯国出现大夫专政,某些侯国间会议以大夫主持。如前 517年,晋赵鞅等九国大 夫在黄父(今山西泌水西北)进行商议,结果次年将周王子朝赶出王城,送敬王回王都。 西周晚期至春秋,常通过盟誓来调整和巩固贵族内部等级关系。盟誓有一定仪式:盟誓人先凿地为坎(穴),以牛羊或马为牺牲杀于其上,割牲左耳以盘盛之,取其血以敦盛之。读盟书(古称载书)以告神灵,然后参加盟誓者歃(饮)血。歃血毕,加盟约正本于牺牲上,埋入坎中,副本则归与盟者收藏。 西周末期,周幽王召集诸侯在太室(今河南登封嵩山)结盟,称太室之盟,为周王与诸侯盟誓之例。春秋时期有多种盟誓: ①侯国间盟誓。有君主 间结盟,如前632年,齐、鲁等 九国君主参加的确认晋文公霸主地位的践土之盟;有大夫间结盟,如前546年晋、楚等国大夫在宋国签订弭兵盟约。

高中历史必背时间表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高中历史必背时间表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大事年表是把以往发生过的较大事件根据某一主题按年代排列起来的一种参考资料。 高中历史的学习是以时间为导线的,因此掌握历史大事年表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忆很有帮助。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56---年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56---年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898-1900年义和团运动 1898年戊戌变法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5年孙中山逝世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 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城市 1956年中共八大,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82年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992年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1924年国民党一大、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形成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10月1日到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1953年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1953年到1956年三大改造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 1966年开始 1972年尼克松访华 1976年结束 1978年改革开放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要通读课本内内容,并且学会总结,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一、开辟新航路 1、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3)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4)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二)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最早探询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3、第一个进行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是: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其航线是—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发现非洲的最南端→“好望角”。 5、直达印度的航海家是:葡萄牙人达﹒伽马 6、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航海家是哥伦布,他是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远航的。 7、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是: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和印度洋,绕过非洲,回到欧洲。 8、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世界市场形成):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经济和贸易联系; 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9、你怎样评价这些航海家? 探险家们具有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但掠夺行为给殖民地人们带来灾难。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要点 “斯大林模式” 主要表现:㈠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基金);

【精】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 C.人文主义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削弱 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 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著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 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 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并存问题。早在1988年, 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退回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12.儒家思想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这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1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14.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的头版新闻可能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C.毛泽东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D.杂交水稻南优二号首次培育成功 15.一人生活在明朝时,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有可能发生的是

高三历史必背重要知识点

高三历史必背重要知识点 原因:列强不满足于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借口:修约遭到拒绝时间:1856---1860年 《天津条约》。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十口通商英法联 军火烧圆明园 《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 影响: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水准。 二、洋务运动近代化:文明(科技)发展水准,主要指机器生产 内忧外患的形势,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 提出“中学(中国的封建制度)为体,西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用”实质上是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 朝的统治。 1、前期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批军事工业;江南 制造总局 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 等方面的困难,创办一批民用工业。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标志着 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 布局 3、为策划海防,建成北洋(海军)、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为培养科技人才,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 学生出国,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结果(评价):A、洋务运动没有使清朝达到富强(洋务运动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最终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

B、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 【篇二】 一、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1)时间:19世纪四五十年代。 (2)过程:外商企业—洋务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3)来源: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4)分布:沿海、长江流域各通商口岸。 (5)级的共同优点;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三重压迫、剥削,革命性;和农民阶级有着天然联系,便于结成联盟;集中水准高,便于宣传,组织工人实行斗争。中国无产阶级这些特点和优点,必然使它成为近代中国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 (6)中国无产阶级早期斗争:早期的中国无产阶级虽然还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但是深重的民族灾难和悲惨的生活境遇,已经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斗争精神。如香港工人罢工、江南制造总局工人罢工等。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一,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了变化,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第二,使中国社会阶级结构产生了变化,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无产阶级队伍随之壮大。 第三,促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并展开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同时,无产阶级也随之壮大,这又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