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外新闻

国外新闻

国外新闻
国外新闻

In a world as fast-changing and full of information as our own, every one of us — from schoolchildren to college students to working adults — needs to know how to learn well. Yet evidence suggests that most of us don’t use the learning techniques that scie nce has proved most effective. Worse, research finds that learning strategies we do commonly employ, like rereading and highlighting, are among the least effective.

In a world as fast-changing and full of information as our own, every one of us — from schoolchildren to college students to working adults — needs to know how to learn well. Y et evidence suggests that most of us don’t use the learning techniques that science has proved most effective. Worse, research finds that learning strategies we do commonly employ, like rereading and highlighting, are among the least effective.

The Worst

Highlighting and underlining led the authors’ list of ineffec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Although they are common practices, studies show they offer no benefit beyond simply reading the text. Some research even indicates that highlighting can get in the way of learning; because it draws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facts, it may hamper the process of making connections and drawing inferences. Nearly as bad is the practice of rereading, a common exercise that is much less effective than some of the better techniques you can use. Lastly, summarizing, or writing down the main points contained in a text, can be helpful for those who are skilled at it, but again, there are far better ways to spend your study time. Highlighting, underlining, rereading and summarizing were all rated by the authors as being of “low utility.”

The Best

In contrast to familiar practices like highlighting and rereading, the learning strategies with the most e vidence to support them aren’t well known outside the psych lab. Take distributed practice, for example. This tactic involves spreading out your study sessions, rather than engaging in one marathon. Cramming information at the last minute may allow you to get through that test or meeting, but the material will quickly disappear from memory. It’s much more effective to dip into the material at intervals over time. And the longer you want to remember the information, whether it’s two weeks or two years, the longer the intervals should be.

The second learning strategy that is highly recommended by the report’s authors is practice testing. Yes, more tests — but these are not for a grad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mere act of calling information to mind strengthens that knowledge and aids in future retrieval. While practice testing is not a common strategy — despite the robust evidence supporting it — there is one familiar approach that captures its benefits: using flash cards. And now flash cards can be presented in digital form, via apps like Quizlet, StudyBlue and FlashCardMachine. Both spaced-out learning, or distributed practice, and

pra ctice tests were rated as having “high utility” by the authors.

The Rest

The remainder of the techniques evaluated by Dunlosky and his colleagues fell into the middle ground — not useless, but not especially effective either. These include mental imagery, or coming up with pictures that help you remember text (which is time-consuming and only works with text that lends itself to images); elaborative interrogation, or asking yourself “why” as you read (which is kind of annoying, like having a 4-year-old tugging at your sleeve);

self-explanation, or forcing yourself to explain the text in detail instead of passively reading it over (its effectiveness depends on how complete and accurate your explanations are); interleaved practice, or mixing up different types of problems (there is not much evidence to show that this is helpful, outside of learning motor tasks); and lastly the keyword mnemonic, or associating new vocabulary words, usually in a foreign language, with an English word that sounds similar — so, for example, learning the French word for key, la clef, by imagining a key on top of a cliff (which is a lot of work to remember a single word).

All these techniques were rated of “moderate” to “low” utility by Dunlosky et al because either there isn’t enough evidence yet to be able to recommend them or they’re just not a very good use of your time. Much better, say the authors, to spread out your learning, ditch your highlighter and get busy with your flash cards.

高校新闻媒体融合路径研究

从广义上讲,“媒体融合”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①普遍认为,在市场需求和全球大潮流的驱动下,媒体间除了融合别无选择。杰·尼尔森曾在《传统媒体的终结》里预言曾说:未来五到十年间,大多数现行媒体样式将寿终正寝。它们将被以综合为特征的网络媒体所取代。尽管观点激进,但传统媒体通过融合主动寻求发展的形势已经逐渐明朗,“全媒体”概念应运而生。 借鉴国际理念,实现高校校报、校园新闻网、广播台、有线电视台的融合是高校新闻媒体发展的重要目标。 一、高校新闻媒体及其现状 这里主要针对高校校报、校园新闻网、广播台、有线电视台四种媒体,即通常所说的高校主流媒体进行分析研究。 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校园媒体中的主要形式。它伴随着中国高校的创办而生,是最早的校园媒体形式。比如,北京大学校报创办于1917年,只比学校创建的历史晚19年,这份当时叫《北京大学日刊》的报纸被视为中国最早的现代报刊之一。而更早的校报则是1895年创刊的天津北洋大学《北洋大学校刊》。迄今已逾百年历史。作为纸媒,校报主要以文字和图片为载体,便于反复阅读。 校园广播是指在校园的范围内对受众进行有效信息传播的声音媒介和手段。它的出现比校报要晚,校园广播具有“短、平、快”的优势,能够达到有声广播和时效性的较好结合。 校园有线电视的出现,使得校园新闻的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大为增强。随着学生公寓有线电视的接入,校园有线电视的受众已从教职工扩展到全体师生员工。 校园新闻网是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建立和运行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校园媒体形式。时效性强、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海量信息等特点使得校园新闻网受到校内受众群的欢迎和 青睐,对校园传统媒体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校园新闻网也使得校园媒体的受众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新闻传播触角已经超出校园范围,延伸到整个社会。 在这四个校园媒体中,校报是目前所有校园媒体中唯一获得新闻业务主管部门认可的媒体。1998年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设立高校校报类报纸刊号系列的通知》,把高校校报纳入全国统一管理的公开出版报刊系列,中国高校校报有了“CN ”号,迎来蓬勃发展时期。校报也是教育部要求设立机构组建专职队伍的唯一校园媒体,因此它也是管理最为规范、发展最为成熟的一种校园媒体形式。据统计,截止2004年9月,具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高校校报已有1000余家,编辑队伍超过3000余人,年发行量已超过3000万份,受众覆盖了中国高校的全体师生和部分社会人士。②目前,国内出版周期最短的校报是周报,大多为旬报和半月报,最慢的则是月报。周期性较长、时间滞后性明显已成为校报的最大缺点。 校园广播多是教师指导,学生具体操作,形式较为松散,每天分早、中、晚三次播出。尽管其时效性较强,但由于没有专职的队伍,校园广播的原创新闻严重缺乏,呈现出“有声音,无新闻”的局面。 就校园有线电视媒体而言,由于资金投入、人员技术等门槛较高,目前各高校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只有少数高校投入力度大,队伍建设、硬件建设以及内容建设均实现了较大发展,基本形成了“电视台”的规模。总体上看,电视媒体的长处和优势在高校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校园新闻网已迅速地被各大高校建立起来。但一些高校在认识上也出现误区,把学校官方网站与学校新闻网划等号,视为一体,严重削弱了新闻性。一些高校的“新闻网”只发布动态消息,无异于电子公告栏,内容单一、编校质量低、八股文盛行等缺点表现突出,没有发挥出新媒体的优势。 目前,除有线电视外,其余三种媒体已基本在全国各高 高校新闻媒体融合路径研究 王世华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400067) 摘要从媒体融合理论出发,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高校新闻媒体融合的可行性路径,并作了前瞻性预 测。 关键词高校新闻媒体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On the Approaches of the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News Media Convergence Wang Shihua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 Abstract Beginning with the theory of media convergence,and combined with the conditions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al approaches of the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 news medi convergence.Key words news media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vergence approach 作者单位:王世华,重庆工商大学。 新闻界 ISSN1007-24382010年第4期,2010年8月 Press Circles ISSN1007-2438No.42010.Aug.2010. 理论探索 - -45

互联网的新闻信息服务安全评估的报告实用模板.docx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 安全评估报告 申请单位: 报告时间:年月日

目录 一、技保障人情况?????????????1 二、技保障措施估?????????????2 三、用个人信息保制度估?????????4 四、承??????????????????5附:明???????????????????7

一、技术保障人员情况 序 职务 最高相关从相关技国籍部门岗位/ 职 姓名 学历业年限 入职时间 号能证书 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二、技术保障措施评估 请严格按照评估要求认真开展安全评估工作,并严格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填写评估内容。 估内容估要求 1.信息源(稿稿源建立白名等分分管理措源)管理保障施或技手段;稿源建立核管理措施 ( 100 分)或技手段。 布的信息内容(包括文本、片、音 2.内容核等)建立核机制和相技手段;与敏感信息建立敏感信息本并行定期及管理( 100 分)更新;具法和不良信息、 、阻断及置的技手段。 服名称 1服名称2服名称3服名称4? 符合行符合行符合行符合行 要求情况要求情况要求情况要求情况 ??(是 /估(是估(是估(是估 否)得分/ 否)得分/ 否)得分/ 否)得分 ??

服名称 1服名称 2服名称 3服名称 4?符合行符合行符合行符合行 估内容估要求要求情况要求情况要求情况要求情况 (是 /估(是估(是估(是?? 估 否)得分/ 否)得分/ 否)得分/ 否)得分明确由第三方提供的、向第三方提供的 3.开放接口API 接口服形式、服方法、限管理管理 ( 100 分)和安全;布到第三方的信息和数 据具相的技核措施。 用注册行名,用注册、 更信息(昵称、像等)行核; 4.用( 用行差异化的安全等管理,限制未 )管理及 登用的使用限,用匿名操作后 置( 100 台可追溯;当用布的内容含有法和 分) 不良信息,或反定, 号行置,明确限并保存。 5.机制建立机制,明确入口,管理 ( 100 分)和置信息并建立相技手段。 6.急置重大信息安全事件具急置能力,机制( 100 分)并建立相关技手段。

2017年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行业分析报告

2017年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行业分析报告 2017年1月

目录 一、行业监管部门、监管体制及主要法规政策 (4) 1、行业监管部门、监管体制 (4)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4) 二、行业上下游的关联性 (6) 三、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概况 (7) 1、互联网用户和手机网民规模持续扩大 (8) 2、互联网新闻行业市场规模 (9) 3、互联网广告行业市场规模 (9) 4、互联网信息服务行业市场规模 (10) 四、行业竞争格局 (11) 五、行业壁垒 (12) 1、市场准入壁垒 .................................................................................................. 12 13 2、权威内容壁垒 .................................................................................................. 3、品牌及用户壁垒 .............................................................................................. 14 14 4、人才壁垒 .......................................................................................................... 六、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14) 14 1、有利因素 .......................................................................................................... (1)国家政策提供有利支持 (14) (2)互联网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17) (3)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18) (4)社会对网络的认可程度显著提高 (18) 19 2、不利因素 ..........................................................................................................

充分认识和发挥高校校园媒体的积极作用

充分认识和发挥高校校园媒体的积极作用 【摘要】:包括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及校园网络在内的高校新闻媒体,是高校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具有信息传播、舆论引导、宣传教育和文化娱乐等功能。高校要充分认识校园媒体在高校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对校园媒体的建设与管理,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高校校园媒体地位与作用 高校校园媒体是我国新闻媒体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高校校报、校园广播台、校园电视台和校园网络等。其中校报、校园广播和校园电视台是校园媒体的传统形式,校园网络则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出现的新型媒体。从更宽泛的角度来说,师生社团报刊、院(系)报刊、校友联谊报刊、班级墙报、宣传橱窗、宣传条幅等也可以说是高校校园媒体。校园媒体在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的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以此“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加强对高校校园媒体的管理建设,善于运用校园媒体唱响主旋律。要重视发挥各种校园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作用,推动学校中心工作更全面有效地开展。 一、发挥校园媒体的信息传播作用 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加速了社会文化变迁,人的思想要适应社会的变化,不能固步自封,否则会被社会淘汰。校园媒体在担负信息传播,学术交流和推动信息化校园的实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的资源整合,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地向师生传送最新社会资讯,传播先进科学,传播先进文化思想理念。一方面,高校师生需要大量的来自学校内外的各种信息,这就需要高校要有一个完备而又系统的信息传播中心来及时地进行挖掘、筛选、加工和传播,使校内外各种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校园媒体要借助高校得天独厚的学术优势,迅速反映校内外最新科技文化动态,使其成为校内和校际间学术交流的桥梁和媒介。此外,高校的科研成果得到宣传后,还能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从而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然,新闻媒体在传播先进文明思想的时候,也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入侵,这就需要新闻媒体严格把关,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只要加强管理,精心规划,严格把关,高校新闻媒体传播先进文明思想的信息作用仍然会充分地彰显出来。 二、发挥校园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为高校改革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是高校校园媒体的重要使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其规模、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相应地,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管理方式等。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校园媒体及时地反映这些变化并正确地引导舆论,有利于高校实现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各种校园媒体在进行报道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因为不论是校报、校园广播、还是校园电视,在进行报道时总是要先确定自己的宣传导向。而这些宣传导向就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令 第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已经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室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主任徐麟 2017年5月2日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促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授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新闻信息,包括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 第三条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应当遵守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促进形成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 第四条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全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 第二章许可 第五条通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论坛、博客、微博客、公众账号、即时通信工具、网络直播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应当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禁止未经许可或超越许可范围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活动。 前款所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包括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转载服务、传播平台服务。 第六条申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法人;

(二)主要负责人、总编辑是中国公民; (三)有与服务相适应的专职新闻编辑人员、内容审核人员和技术保障人员; (四)有健全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制度; (五)有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可控的技术保障措施; (六)有与服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和资金。 申请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许可的,应当是新闻单位(含其控股的单位)或新闻宣传部门主管的单位。 符合条件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具体实施办法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另行制定。 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还应当依法向电信主管部门办理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或备案手续。 第七条任何组织不得设立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和外资经营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与境内外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和外资经营的企业进行涉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合作,应当报经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进行安全评估。 第八条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的采编业务和经营业务应当分开,非公有资本不得介入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业务。 第九条申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申请主体为中

高校新闻媒体媒介融合研究现状与发展论文

高校新闻媒体媒介融合研究现状与发展论文 摘要:随着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的普及和微博、微信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挑战,媒介融合研究已经成为新闻传播学 术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摆在当前学界和业界重要的现实课题。不少学者曾就媒介融合的定义、媒介融合中新闻规制的变革、媒介融合与新闻人 关键词:高校,新闻媒体,媒介,融合,研究,现状,发展,论文, 随着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的普及和微博、微信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挑战,媒介融合研究已经成为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摆在当前学界和业界重要的现实课题。不少学者曾就媒介融合的定义、媒介融合中新闻规制的变革、媒介融合与新闻人才培养等做过非常精辟的论述。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U高校媒体是社会信息系统的重要分支,在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方面具有深远影响。一些学者就高校媒体媒介融合的宏观研究、报网融合研究、媒介管理研究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对媒介融合和内涵与外延的认知 (一)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 “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于1983年由美国学者I?浦尔首次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美国新闻学会媒介

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戈登归纳了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表达融合等五种媒介融合的类型。 陶喜红进一步指出,“融合”这一概念与大众传播真正意义上的联姻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叶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郑保卫、樊亚平、彭艳萍研究发现,“媒介融合”属于互联网兴起之初所产生的取代论和共存共荣论相互争论时期。这里所说的融合,是指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和平共处,联合发展,显然它与现在舶来意义上的媒体融合属于不同的概念。 (二)认识的深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新闻实践的不断发展,我国学术界对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认知已不再停留于表面上的理解。吴海荣从研究个案出发,认为媒介融合既可指宏观的产业、人力层面的相对集中,又可指微观的新闻制作的各个环节的资源共享。⑴李红祥认为媒介融合的界定要从技术/软件融合、产业/市场融合、内容/服务三个层面加以界定。m蔡雯则认为媒介融合的深层次含义是指在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推动下的通过新介质形成的各类型媒介的汇聚融合。 在表现形式上,媒介融合应该既包括硬的新闻实体的融合,又表现为软的媒介技术、管理体制的融合。王闻俊从动态过程的角度出发,认为媒介融合包括组织结合、收购合并、传播手段、媒介形态等四个阶段,孟建、赵元珂认为,媒介融合既包括在传媒业界跨领域的整合

高校新闻媒体融合路径研究概要

高校新闻媒体融合路径研究 [ 10-11-10 10:54:00 ] 作者:王世华编辑:studa20 摘要:从媒体融合理论出发,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高校新闻媒体融合的可行性路径,并作了前瞻性预测。 关键词:高校新闻媒体融合路径 从广义上讲,“媒体融合”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普遍认为,在市场需求和全球大潮流的驱动下,媒体间除了融合别无选择。杰·尼尔森曾在《传统媒体的终结》里预言曾说:未来五到十年间,大多数现行媒体样式将寿终正寝。它们将被以综合为特征的网络媒体所取代。尽管观点激进,但传统媒体通过融合主动寻求发展的形势已经逐渐明朗,“全媒体”概念应运而生。 借鉴国际理念,实现高校校报、校园新闻网、广播台、有线电视台的融合是高校新闻媒体发展的重要目标。 一、高校新闻媒体及其现状 这里主要针对高校校报、校园新闻网、广播台、有线电视台四种媒体。即通常所说的高校主流媒体进行分析研究。 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校园媒体中的主要形式。它伴随着中国高校的创办而生,是最早的校园媒体形式。比如,北京大学校报创办于1917年,只比学校创建的历史晚19年,这份当时叫《北京大学日刊》的报纸被视为中国最早的现代报刊之一。而更早的校报则是1895年创刊的天津北洋大学《北洋大学校刊》。迄今已逾百年历史。作为纸媒,校报主要以文字和图片为载体,便于反复阅读。 校园广播是指在校园的范围内对受众进行有效信息传播的声音媒介和手段。它的出现比校报要晚,校园广播具有“短、平、快”的优势,能够达到有声广播和时效性的较好结合。 校园有线电视的出现,使得校园新闻的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大为增强。随着学生公寓有线电视的接入,校园有线电视的受众已从教职工扩展到全体师生员工。 校园新闻网是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建立和运行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校园媒体形式。时效性强、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海量信息等特点使得校园新闻网受到校内受众群的欢迎和青睐,对校园传统媒体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校园新闻网也使得校园媒体的受众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新闻传播触角已经超出校园范’围,延伸到整个社会。 在这四个校园媒体中,校报是目前所有校园媒体中唯一获得新闻业务主管部门认可的媒体。1998年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设立高校校报类报纸刊号系列的通知》,把高校校报纳入全国统一管理的公开出版报刊系列,中国高校校报有了“cN”号,迎来蓬勃发展时期。校报也是教育部要求设立机构组建专职队伍的唯一校园媒体,因此它也是管理最为规范、发展最为成熟的一种校园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管理规定【最新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规范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工作,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新技术新应用(以下简称“新技术新应用”),是指用于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创新性应用(包括功能及应用形式)及相关支撑技术。 本规定所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以下简称“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是指根据新技术新应用的新闻舆论属性、社会动员能力及由此产生的信息内容安全风险确定评估等级,审查评价其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保障措施的活动。 第三条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调整增设新技术新应用,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可控的技术保障措施,不得发布、传播法律法规禁止的信息内容。

第四条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全国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工作。 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承担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的具体实施工作。 第五条鼓励支持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相关行业组织和专业机构加强自律,建立健全安全评估服务质量评议和信用、能力公示制度,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第六条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管理制度和保障制度,按照本规定要求自行组织开展安全评估,为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开展安全评估提供必要的配合,并及时完成整改。 第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自行组织开展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编制书面安全评估报告,并对评估结果负责: (一)应用新技术、调整增设具有新闻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约谈工作管理规定范本

工作行为规范系列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约谈工作规定 (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编号:FS-QG-39435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约谈工作 规定 Regulations on Interview Work for Internet News Information Service Units 说明:为规范化、制度化和统一化作业行为,使人员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工作效率和责任感、归属感,特此编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约谈工作规定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网,促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依法办网、文明办网,规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和《国务院关于授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建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约谈制度。 本规定所称约谈,是指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发生严重违法

违规情形时,约见其相关负责人,进行警示谈话、指出问题、责令整改纠正的行政行为。 第三条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实施约谈,约谈情况应当及时向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报告。 对存在重大违法情形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单独或联合属地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实施约谈。 第四条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可对其主要负责人、总编辑等进行约谈: (一)未及时处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关于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投诉、举报情节严重的; (二)通过采编、发布、转载、删除新闻信息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三)违反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注册、使用、管理相关规定情节严重的; (四)未及时处置违法信息情节严重的;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制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满足公众对互联网新闻信息的需求,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应当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新闻信息,是指时政类新闻信息,包括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 本规定所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包括通过互联网登载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和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 第三条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应当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

国家鼓励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传播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健康、文明的新闻信息。 第四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管全国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的设立 第五条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分为以下三类: (一)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超出本单位已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 (二)非新闻单位设立的转载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 (三)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本单位已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 根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中国网信网2017年5月2日发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第1号令,指出《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经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 室室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详细 内容如下: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令 第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已经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室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主任徐麟 2017年5月2日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促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 务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授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互联网 信息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新闻信息,包括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 第三条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应当遵守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促进形成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维 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

第四条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全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 第二章许可 第五条通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论坛、博客、微博客、公众账号、即时通信工具、网络直播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应当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禁止未经许可或超越许可范围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活动。 前款所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包括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转载服务、传播平台服务。 第六条申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法人; (二)主要负责人、总编辑是中国公民; (三)有与服务相适应的专职新闻编辑人员、内容审核人员和技术保障人员; (四)有健全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制度; (五)有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可控的技术保障措施; (六)有与服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和资金。 申请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许可的,应当是新闻单位(含其控股的单位)或新闻宣传部门主管的单位。 符合条件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具体实施办法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另行制定。 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还应当依法向电信主管部门办理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或备案手续。 第七条任何组织不得设立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和外资经营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内容管理从业人员管理办法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内容管理从业人 员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内容管理从业人员(以下简称“从业人员”)的管理,维护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促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从业人员,是指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中专门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转载和审核等内容管理工作的人员。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是指依法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通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论坛、博客、微博客、公众账号、即时通信工具、网络直播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单位。 第四条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全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规划指导和从业情况的监督检查。 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负责本地区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规划指导和从业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二章从业人员行为规范 第五条从业人员应当遵守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新闻舆论工作的方针政策,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严格遵守互联网内容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促进形成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推动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第六条从业人员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树立群众观点,坚决抵制不良风气和低俗内容。 第七条从业人员应当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认真核实新闻信息来源,按规定转载国家规定范围内的单位发布的新闻信息,杜绝编发虚假互联网新闻信息,确保互联网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 第八条从业人员不得从事有偿新闻活动。不得利用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转载和审核等工作便利从事广告、发行、赞助、中介等经营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得利用网络舆论监督等工作便利进行敲诈勒索、打击报复等活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 9月25日联合发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满足公众对互联网新闻信息的需求,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应当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新闻信息,是指时政类新闻信息,包括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 本规定所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包括经过互联网登载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和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 第三条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应当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 2

国家鼓励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传播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健康、文明的新闻信息。 第四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管全国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的设立 第五条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分为以下三类: (一)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超出本单位已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 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 (二)非新闻单位设立的转载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 (三)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本单位已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的互联 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 根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和有关行政法规,设立前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应当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审批。 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管理实施细则.doc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管理实施细则 为了更好的管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国家出台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管理实施最新细则。那么这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管理具体内容是什么?下文是我收集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管理实施细则最新版,欢迎阅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管理实施细则全文 第一条为进一步提高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促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实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通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论坛、博客、微博客、公众账号、即时通信工具、网络直播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应当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禁止未经许可或超越许可范围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活动。 第四条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包括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转载服务、传播平台服务。 其中,采编发布服务,是指对新闻信息进行采集、编辑、制作并发布的服务;转载服务,是指选择、编辑并发布其他主体已发布新闻信息的服务;传播平台服务,是指为用户传播新闻信

息提供平台的服务。 获准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的,可以同时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转载服务。获准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平台服务,拟同时提供采编发布服务、转载服务的,应当依法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转载服务许可。 第五条申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的,应当具备下列许可条件: (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法人; (二)主要负责人、总编辑是中国公民; (三)有与服务相适应的专职新闻编辑人员、内容审核人员和技术保障人员; (四)有健全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制度; (五)有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可控的技术保障措施; (六)有与服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和资金。 其中,申请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许可的,应当是新闻单位(含新闻单位控股的单位)或新闻宣传部门主管的单位。新闻单位是指经国家有关部门依法批准设立的报刊社、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和新闻电影制片厂。控股是指出资额、持有股份占企业资本总额或股本总额50%以上,或出资额、持有股份的比例虽然不足50%,但依其出资额或持有股份已足以对企业决议产生重大影响。新闻宣传部门包括各级宣传部门、网信部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安全评估分析报告模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安全评估报告模板

————————————————————————————————作者:————————————————————————————————日期:

(模板2018年7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 安全评估报告 申请单位: 报告时间:年月日

目录 一、技术保障人员情况………………………………… 1 二、技术保障措施评估 (2) 三、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制度评估 (4) 四、承诺书 (5) 附:说明 (7)

一、技术保障人员情况 序号姓名国籍部门岗位 职务/ 职称 最高 学历 相关从业 年限 入职时间 相关技 能证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二、技术保障措施评估 请严格按照评估要求认真开展安全评估工作,并严格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填写评估内容。 评估内容评估要求服务名称1 服务名称2 服务名称3 服务名称4 … 符合 要求 (是/ 否) 执行 情况 评估 得分 符合 要求 (是 /否) 执行 情况 评估 得分 符合 要求 (是 /否) 执行 情况 评估 得分 符合 要求 (是 /否) 执行 情况 评估 得分 …… 1.信息源(稿源)管理保障(100分)对稿源建立白名单库等分级分类管理措 施或技术手段;对稿源建立审核管理措施 或技术手段。 …… 2.内容审核与敏感信息管理(100分)对发布的信息内容(包括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建立审核机制和相应技术手段;建立敏感信息样本库并进行定期维护及时更新;具备对违法和不良信息发现、识别、阻断及处置的技术手段。 3.开放接口管理(100分)明确由第三方提供的、向第三方提供的 API接口服务形式、服务方法、权限管理 和安全审计;对发布到第三方的信息和数 据具备相应的技术审核措施。 —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申请指南与手册(DOC)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申请指南 一、许可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 审批类别:行政许可 许可部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二、设立依据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附件第372项: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许可。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292号)第五条:“从事新闻、出版、教育、医疗保健、药品和医疗器械等互联网信息服务,依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有关规定须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在申请经营许可或者履行备案手续前,应当依法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三、许可条件 依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分为三类:(一)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超出本单位已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 (二)非新闻单位设立的转载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 (三)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本单位已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其中,设立第一项、第二项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应当经过审批,设立第三项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应当办理备案手续。 (1)设立第一项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有健全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章制度; <2>有5名以上在新闻单位从事新闻工作3年以上的专职新闻编辑人员; <3>有必要的场所、设备和资金,资金来源应当合法; <4>申请者应当是中央新闻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新闻单位,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直属新闻单位。 此外,还应当符合国家有关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行业发展的总量、结构、布局的要求。

法律规章-《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令第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已经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室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主任徐麟2017年5月2日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促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授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新闻信息,包括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 第三条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应当遵守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促进形成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 第四条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全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 第二章许可 第五条通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论坛、博客、微博客、公众账号、即时通信工具、网络直播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应当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禁止未经许可或超越许可范围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活动。 前款所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包括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转载服务、传播平台服务。 第六条申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法人; (二)主要负责人、总编辑是中国公民; (三)有与服务相适应的专职新闻编辑人员、内容审核人员和技术保障人员; (四)有健全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制度; (五)有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可控的技术保障措施; (六)有与服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和资金。 申请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许可的,应当是新闻单位(含其控股的单位)或新闻宣传部门主管的单位。 符合条件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具体实施办法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另行制定。 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还应当依法向电信主管部门办理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或备案手续。第七条任何组织不得设立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和外资经营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与境内外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和外资经营的企业进行涉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合作,应当报经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进行安全评估。 第八条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的采编业务和经营业务应当分开,非公有资本不得介入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业务。 第九条申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申请主体为中央新闻单位(含其控股的单位)或中央新闻宣传部门主管的单位的,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受理和决定;申请主体为地方新闻单位(含其控股的单位)或地方新闻宣传部门主管的单位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2005年9月25日联合发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满足公众对互联网新闻信息的需求,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应当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新闻信息,是指时政类新闻信息,包括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 本规定所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包括通过互联网登载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和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 第三条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应当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 国家鼓励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传播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健康、文明的新闻信息。 第四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管全国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的设立 第五条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分为以下三类: (一)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超出本单位已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 (二)非新闻单位设立的转载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 (三)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本单位已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 根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和有关行政法规,设立前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应当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审批。 设立本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应当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备案。 第六条新闻单位与非新闻单位合作设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新闻单位拥有的股权不低于51%的,视为新闻单位设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新闻单位拥有的股权低于51%的,视为非新闻单位设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 第七条设立本规定第五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健全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章制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