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000001c1_徐媛-应用药理

000001c1_徐媛-应用药理

000001c1_徐媛-应用药理
000001c1_徐媛-应用药理

血管生成抑制剂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徐媛刘皋林(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上海,200080)

摘要:血管生成是实体肿瘤发展、转移的关键步骤。近年来,血管生成抑制剂已应用于临床,并成为控制肿瘤的一个重要策略。但是,许多肿瘤患者在开始接受血管抑制剂治疗时就出现耐药,还有一些则在治疗数月后会出现耐药现象。耐药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障碍。因此,探索耐药机制是解决耐药问题、提高化疗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耐药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Drug-resistance Mechanism of Angiogenesis Inhibitor

XU Yuan, LIU Gao-lin(First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0)

ABSTRACT : Angiogenesis is critical for solid tumor growth and metastasis. In recent years,anti-angiogenesis therapy have been widely used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strategy in tumor treatment. However, many tumours fail to respond initially – de novo resistance. Others develop resistance after a few months of treatment. Drug-resistance has been a major obstacle in the clinical therapy. So searching for the resistance mechanisms is the key point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of resistance and improving the effect of chemical therapy.

KEY WORDS:Cancer, Angiogenesis, Inhibitor, Drug-resistance

肿瘤的生长不仅归因于其无限增殖、转移等恶性潜能,通过新生血管生成等方式为肿瘤提供氧气和养料也是关键。抗血管生成药物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研究显示,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状况,常见肿瘤的治愈率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临床中仍遇见一些问题。与传统化疗相比,抗血管生成治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但总生存率并没有改变。许多患者在开始接受血管抑制剂治疗时就出现耐药,还有一些则在治疗数月后会出现耐药现象。对抗血管生成药物耐药机制进行探讨,不仅有利于深入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更有助于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来逆转耐药,从而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本文就血管生成抑制剂耐药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VEGF基因多态性

在肿瘤进展、抗VEGF治疗效果及副作用易感性中,VEGF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发挥重要作用[1-5]。VEGF多态性位点已有诸多报道,包括-2578C>A、- 2489C>T、-1498C>T、

作者简介:徐媛,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临床药理学

通讯作者:刘皋林,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临床药理学Tel:(021) 63240090-4408

E-mail:gaolinliu @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715254253.html,

通讯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海宁路100号,200080

-1154G>A、-634G>C、+ 936C>T、+ 612G>A、+ 405G/C和-460C/T等。其中936C、-1498C、-2578C、-1154G和-634C等位基因与VEGF表达量相关。同时,学者们对不同肿瘤与VEGF基因多态性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Kataoka等研究表明,-2578A/-1154A/-634G和-1154A/-634G 单倍体能预测患乳腺癌的的风险[6]同时携带若干个高风险基因型(如VEGF -1154AA/ VEGF-634GG/ MMP9CC)比仅携带VEGF -1154GG/ VEGF-634CC/ MMP9TT基因型的人群,前列腺癌的易感性更高[7]。ECOG 2100研究显示进展期乳腺癌患者使用紫杉醇+贝伐单抗治疗时,中位总生存期的提高与VEGF-2578 AA基因型相关[8]。Tzanakis等发现,-634CC基因型与胃癌发生风险相关;-2578AA和-634CC基因型与肿瘤低分化和肿瘤进展显著地相关;936TT基因携带者更容易出现转移, 此外- 634CC基因型与患者总生存数下降相关[9]。另一些研究报道卵巢癌患者使用环磷酰胺+贝伐单抗治疗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的延长与VEGF C+ 936 T基因多态性相关[10]。因此,VEGF和其他血管生成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成为预测抗VEGF治疗效果的位点。

2.内皮细胞突变

肿瘤细胞不稳定的基因组会引起获得性耐药。有报道在非上皮肿瘤中,肿瘤内皮细胞会出现基因突变[11]。Hida等发现,从裸鼠移植人肿瘤中分离出来的内皮细胞常常出现异常核型并伴有过多的中心体[12]。与正常内皮细胞相比体外培养肿瘤内皮细胞非整倍体增加,提示肿瘤内皮细胞基因存在不稳定性,并且可能出现耐药[13]。Gunsilius等研究显示,体外培养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正常心肌和骨髓来源的内皮细胞存在BCR/ABL融合基因[14]。其他研究显示肿瘤衍生的内皮细胞不同于正常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时更容易产生耐药[15]。

3.缺氧

缺氧不仅使肿瘤对放化疗的拮抗性增加,而且能增加肿瘤自身的侵袭力。缺氧诱导因子-1 (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 HIF-1)是调节肿瘤细胞缺氧反应的重要转录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 在许多肿瘤中大量表达,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新生血管生成、凋亡及耐药等密切相关。在抗血管生成治疗耐药中,缺氧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恶性星形细胞瘤中,CA9 (carbonic anhydrase 9)和HIF-2a水平的上调与不良预后相关,然而这种上调与接受贝伐单抗和依立替康的治疗效果呈负相关[16]。最近的研究显示由血管生成抑制剂引发的缺氧能引起肿瘤侵袭与转移能力增强[17,18]。单药抗血管治疗引起的缺氧会导致其他促血管生成途径的激活,从而表现出对原始药物的耐药。VEGF阻断剂会引起肿瘤缺氧,VEGF表达水平升高[19,20]。因此停用VEGF抑制剂也会导致肿瘤血管再生。

抗血管生成治疗后由于缺氧会引起骨髓源性细胞的增加[21]。VEGF趋化骨髓源性细胞,

并且表达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蛋白酶,调节血管生成[22,23]。De Palma等研究显示在恶性胶质瘤血管生成过程中,HIF-1能通过趋化血管源性的CD45+骨髓细胞,促进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同时内皮细胞和周皮细胞的祖细胞也非常丰富[24[]。而缺乏HIF-1的恶性胶质瘤中骨髓源性细胞很少,且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的表型也减少[23]。

4.拟态血管

一般来说,抗血管生成治疗的靶点是恶性肿瘤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因此,如果肿瘤不依赖内皮细胞而形成血管,那么抗血管生成治疗就可能失败。

关于肿瘤中存在拟态血管的争论仍然继续。有证据显示在某些高侵袭性肿瘤中存在拟态血管,包括恶性黑色素瘤、肉瘤、星形胶质瘤、乳腺癌、卵巢癌等[25-28]。最近发现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间质细胞在体外三维培养时亦能形成VM[29]。研究发现,在局部缺氧的环境下,黑色素瘤的细胞形态消失,并表现出血管的表型[30,31]。在黑色素瘤组织中,运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和免疫组化染色技术都没有发现内皮细胞[27]。在神经胶质瘤移植鼠模型中,发现包含红细胞的脉管并没有内皮细胞[32]。在乳腺癌移植瘤中,用MRI血管造影术观察到由肿瘤细胞围成的管道,并且有血流灌注,肿瘤细胞线性排列的管道表达内皮细胞标记物,如Flt-1 and Tie-2,但是不表达CD31[28]。然而,这些现象在自发鼠肿瘤中并没有观察到。

5.增加恶性进展

抗血管生成治疗与传统化疗相比,虽然可以延长无进展生存期,但总生存率并没有明显改变,而且实验中发现抗血管治疗会增加肿瘤的侵袭与转移能力[18,19]。Paez-Ribes等研究显示在鼠胰岛肿瘤和恶性胶质瘤模型中,阻断VEGFR和PDGFR信号通路治疗会引发肿瘤侵袭力和转移力增加,并提示这可能与抗血管诱导缺氧有关。Ebos等发现在乳腺癌和恶性黑色素瘤模型中,直接作用于VEGFR和PDGFR的抑制剂能抑制原发肿瘤生长,同时会促进转移发生。

6.药物转运的作用

肿瘤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ABC(ATPbinging cassette)转运体家族所介导的肿瘤细胞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机制。ABC家族有至少5O种蛋白质,包括P-糖蛋白(P-glycoprotein)、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 associated protein)、乳腺癌耐药蛋白以及肺耐药相关蛋白等,能够将包括多种抗肿瘤药物排出细胞外,降低细胞内的药物浓度,从而使细胞产生耐药性。研究发现,在造血干细胞和白血病干细胞中都存在ABC转运体,并且能介导抗血管生成药物耐药的产生[33]。在干细胞中ABC转运体能介导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34]。

除了以上与血管生成抑制剂耐药有关的机制外,参与其耐药的还有肿瘤血管变化、促血管生成因子上调、临床使用剂量等等。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和途径参与耐药,不同的肿瘤细胞对同一种药物也可能存在不同的耐药机制,因此肿瘤的耐药是多因素、多水平、多环节参与的复杂过程,各个机制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关系。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对血管生成抑制剂耐药机制的研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我们相信随着各种机制深入研究,最终将能改善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整体效果,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

REFERENCES

[1]JAIN R K, DUDA D G, WILLETT C G, et al. Biomarkers of response and resistance to

antiangiogenic therapy [J]. Nat Rev Clin Oncol, 2009, 6:327-38.

[2]MASAGO K, FUJITA S, KIM Y H, et al. Effect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polymorphisms on survival in advanced-stag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J]. Cancer Sci, 2009, 100:1917-22.

[3]GUAN X, ZHAO H, NIU J, et al. The VEGF-634G>C promoter polymorphism is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gastric cancer [J]. BMC Gastroenterol, 2009, 9:77.

[4]SMERDEL M P, WALDSTROM M, BRANDSLUND I, et al. Prognostic importance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 expression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polymorphisms in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J]. Int J Gynecol Cancer, 2009, 19:578-84. [5]SCHNEIDER B P, RADOVICH M, SLEDGE G W, et al. Association of polymorphisms of

angiogenesis genes with breast cancer [J].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08, 111:157-63. [6]KATAOKA N, CAI Q, WEN W, et al.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of VEGF gene

polymorphisms and breast cancer risk among Chinese women [J].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06, 15:1148-52.

[7]SFAR S, SAAD H, MOSBAH F, et al. Combined effects of the angiogenic genes

polymorphisms on prostate cancer susceptibility and aggressiveness [J]. Mol Biol Rep, 2009, 36:37-45.

[8]SCHNEIDER B P, WANG M, RADOVICH M, et al. Associa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 genetic polymorphisms with outcome in a trial of paclitaxel compared with paclitaxel plus bevacizumab in advanced breast cancer: ECOG 2100 [J]. J Clin Oncol, 2008, 26:4672-8.

[9]SFAR S, HASSEN E, SAAD H, et al. Association of VEGF genetic polymorphisms with

prostate carcinoma risk and clinical outcome [J]. Cytokine, 2006, 35(1-2): 21- 28.

[10]SCHULTHEIS A M, LURJE G, RHODES K E, et al. Polymorphisms and clinical outcome

in recurrent ovarian cancer treated with cyclophosphamide and bevacizumab [J]. Clin Cancer Res, 2008, 14:7554-63.

[11]EIKESDAL H P, KALLURI R. Drug resistance associated with antiangiogenesis therapy [J].

S eminars in Cancer Biology, 2009, (19):310-317.

[12]HIDA K, HIDA Y, AMIN D N, et al. Tumorassociated endothelial cells with cytogenetic

abnormalities [J]. Cancer Res, 2004, 64(22):8249-55.

[13]HIDA K, KLAGSBRUN M. A new perspective on tumor endothelial cells: unexpected

chromosome and centrosome abnormalities [J]. Cancer Res, 2005, 65(7):2507-10.

[14]GUNSILIUS E, DUBA H C, PETZER A L, et al. Evidence froma leukaemia model

formaintenance of vascular endothelium by bone-marrow-derived endothelial cells [J].

Lancet, 2000, 355(9216):1688-91.

[15]XIONG Y Q, SUN H C, ZHANG W, et al.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umor-derived

endothelial cells manifest increased angiogenesis capability and drug resistance compared with normal endothelial cells [J]. Clin Cancer Res, 2009, 15:4838-46.

[16]SATHORNSUMETEE S, CAO Y, MARCELLO J E, et al. Tumor angiogenic and hypoxic

profiles predict radiographic response and survival in malignant astrocytoma patients treated with bevacizumab and irinotecan [J]. J Clin Oncol, 2008, 26:271-8.

[17]EBOS J M, LEE C R, CRUZ-MUNOZW, et al. Accelerated metastasis after short-term

treatment with a potent inhibitor of tumor angiogenesis [J]. Cancer Cell, 2009, 15:232-9. [18]PAEZ-RIBES M, ALLEN E, HUDOCK J, et al. Antiangiogenic therapy elicits malignant

progression of tumors to increased local invasion and distant metastasis [J]. Cancer Cell, 2009, 15:220-31.

[19]EBOS J M, LEE C R, CHRISTENSEN J G, et al. Multiple circulating proangiogenic factors

induced by sunitinib malate are tumor-independent and correlate with antitumor efficacy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7, 104:17069-74.

[20]MANCUSO M R, DAVIS R, NORBERG S M, et al. Rapid vascular regrowth in tumors after

reversal of VEGF inhibition [J]. J Clin Invest, 2006, 116:2610-21.

[21]KERBEL R S. Tumor angiogenesis [J]. N Engl J Med, 2008, 358:2039-49.

[22]GRUNEWALD M, AVRAHAM I, DOR Y, et al. VEGF-induced adult neovascularization:

recruitment, retention, and role of accessory cells [J]. Cell, 2006, 124:175-89.

[23]DU R, LU K V, PETRITSCH C, et al. HIF1alpha induces the recruitment of bone

marrow-derived vascular modulatory cells to regulate tumor angiogenesis and invasion [J].

Cancer Cell, 2008, 13: 206-20.

[24]DE PALMA M, VENNERI M A, GALLI R, et al. Tie2 identifies a hematopoietic lineage of

proangiogenic monocytes required for tumor vessel formation and a mesenchymal population of pericyte progenitors [J]. Cancer Cell, 2005, 8:211-26.

[25]HILLEN F, GRIFFIOEN A W. Tumour vascularization: sprouting angiogenesis and beyond

[J]. Cancer Metastasis Rev, 2007, 26(3-4):489-502.

[26]KONERDING M A, STEINBERG F, BUDACH V. The vascular system of xenotransplanted

tumors—scanning electron and light microscopic studies [J]. Scan Microsc,1989, 3(1):327-35 [discussion 35-6].

[27]MANIOTIS A J, FOLBERG R, HESS A, et al. Vascular channel formation

byhumanmelanomacells in vivo and in vitro: vasculogenic mimicry [J]. Am J Pathol, 1999, 155(3):739-52.

[28]SHIRAKAWA K, KOBAYASHI H, HEIKE Y, et al. Hemodynamics in vasculogenic

mimicry and angiogenesis of 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 xenograft [J]. Cancer Res2002, 62(2):560-6.

[29]MIRSHAHI P, RAFII A, VINCENT L, et al. Vasculogenic mimicr of acute leukemic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J]. Leukemia, 2009, 23:1039-1048.

[30]HENDRIX M J, SEFTOR R E, SEFTOR E A, et al. Transendothelial function of human

metastatic melanoma cells: role of the microenvironment in cell-fate determination [J].

Cancer Res, 2002, 62(3): 665-8.

[31]HENDRIX M J, SEFTOR E A, HESS A R, et al.Vasculogenic mimicry and tumourcell

plasticity: lessons from melanoma [J]. Nat Rev Cancer, 2003, 3(6):411-21.

[32]NICLOU S P, DANZEISEN C, EIKESDAL H P, et al. A novel eGFP-expressing

immunodeficient mouse model to study tumor–host interactions [J]. FASEB J, 2008, 22(9):3120-8.

[33]AZAM F, MEHTA S, HARRIS A L. Mechanisms of resistance to antiangiogenesis therapy

[J]. Eur J Cancer, 2010, 46(8):1323-32.

[34]BRENDEL C, SCHARENBERG C, DOHSE M, et al. Imatinib mesylate and nilotinib

(AMN107) exhibit high-affinity interaction with ABCG2 on primitive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J]. Leukemia, 2007, 21: 1267-75.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 药性是药物与疗效有关性质和性能的统称。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性(四气)、五味、归 经、升降浮沉,以及有毒和无毒。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也是中药学的主要特色,是 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在长期的临床用药过程中用药经验的高度概括,是中医临 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第1节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四性是指寒、热、温、凉是四种不同的药性,实际是药物寒性与热性两种不同的性质。是从药 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是中药最重要的基 础理论之一,是中医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中医治病是利用药性之偏性调整人体这偏性,从而达

到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然而四性是否客观存在?是否有客观而有效的差别标准?四性的生理活性及物质基础是什么等 问题一直为历代医家所关注,至今仍有很大争议。中药四性理论的研究是国家基金优先资助的领 域之一。 1、四性的药效学研究 1.1 60年代侯灿:对72味中药分别通过抗菌、退热、抑制、兴奋作用和是否含有挥发油五个项目 进行研究。 结论:寒凉药具抗菌、退热、抑制作用,认为寒凉药是能够最终改善机体热量过午剩反应状态或适 应这种状态和药物。温热药具有兴奋、刺激作用,主认为温热药能够最终改善机体热量不足的反应 状态或适应这种状态和药物。 1.2 70年代梁月华

从寒证或热证病人常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的角度进行研究临床与药理研究。 结论:温热药增强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活动;寒凉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 功能活动降低。两类药通过对植物神经功能的调节,纠正机体寒热不平衡状态。 2、四性对环核苷酸的影响 结论:温热药提高cAMP水平 寒凉药提高cGMP 水平 3、四性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结论:寒证病人和温热证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及神经递质含量等研究也表明四性与中枢神经有关。 寒证模型动物和热证模型动物给予电刺激后,寒证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升高,表明中枢抑制增强。 热证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降低,表明中枢兴奋增强。 大鼠寒证(虚寒证)模型,大鼠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含量降低, 而5-羟色胺(5-HT)含量升高。 寒证(虚寒证)大鼠经热性温阳药或温性补气药治疗3日,

三七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三七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2-08-22T17:32:06.6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1期作者:钟晓凤[导读] 因此,三七不仅能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且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所以双重调节作用明显。 钟晓凤(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医院药剂科 472000)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1-0416-02 【摘要】目的讨论三七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方法对三七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总结三七的药理作用及其在化学成分在临床的应用效果。结果三七能够对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等系统产生影响,还具有抗衰老、抗肿瘤和抗炎的作用。结论作为一种天然的植物药,三七及其提取物药用作用广泛,副作用少,是一味值得重视和开发的中药。【关键词】三七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三七,别称田七,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五加科类名贵中药材,传统医学对该药的研究较多。近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三七含有三七皂甙类、黄酮、三七索、氨基酸、挥发油、植物箱醇、糖类、无机盐和无机离子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广泛药理作用及临床用途。本研究总结三七的药理作用及其在化学成分在临床的应用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三七所含人参三醇皂苷Rg1类成分能够兴奋大闹中枢,促进脑部血液循环,活动脑部组织,增强大闹记忆及抗脑部疲劳的作用。Rbl具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静安神和催眠的作用。临床实验证明:三七能强化水合氯醛和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增强氯丙嗪的安定作用。马氏报道[1]:三七总皂苷能对抗L-谷氨酸介导的神经毒性,改善神经细胞缺氧状态,保护皮层神经细胞,从而降低细胞损害。另外,马氏报道:三七总皂苷不仅能阻断细胞外Ca2 内流,而且能抑制内源性Ca2释放,还可用于脑梗死的治疗。因此,三七不仅能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且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所以双重调节作用明显。 2 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临床对三七在循环系统的作用研究和报道较多,尤其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方面的应用更为广泛。 2.1 对心脏的作用 三七总皂苷能改善急性胰腺炎的心肌缺血状态。三七总皂苷单体Rbl能够阻滞钙通道,起到抑制心肌收缩力的作用。陈氏研究表明[2]:三七能够直接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从而达到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目的,作用机理可能与改善心肌缺氧状态有关。三七注射液能显著提高心肌细胞内肌浆网膜上钙泵的活性,从而减少心肌细胞Ca2+,使左心室心肌重量减轻。三七总皂甙是一种肌浆网膜钙泵活性激动剂,早期高血压心肌细胞的可塑性大,适当运用三七总皂甙将会对改变心衰病程有深远意义。 2.2 对血管的作用 三七皂苷降低血压和扩张血管作用明显,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钙通道阻滞,影响细胞Ca2+ 运动有直接关系。另外,三七能够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其提取液能明显引起麻醉,迅速而持久下降血压,同时对心率影响不大。低浓度三七提取液对蛙下支血管具有收缩的作用,而高浓度时,扩张作用短暂且明显,可能与血管壁的直接作用有关。三七醇提取物能兴奋离体蛙心,降压作用显著而持久。 2.3 降血脂作用 三七皂苷能抑制低浓度高脂血清对体外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作用,因此,对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3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高氏研究显示[3]:三七浸出液能增加血液中的凝血酶,使凝血酶原时间缩短,通过收缩局部血管的作用,达到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目的。三七注射液降低GTP浓度,改善异常的血浆蛋白,预防肝细胞坏死,因此,可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裴氏研究表明[4]:三七总苷注射液2ml,加入10%葡萄糖50ml静滴,qd,在治疗小儿腹泻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 4 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苏氏报道[5]:三七粉合并知柏地黄丸治疗前后尿道及其所属腺体的慢性化脓性感染临床疗效显著。 5 对生殖系统的作用 动物实验证明:一定剂量的三七能增加实验小鼠的睾丸重量,增强正常男性的性欲,因此,临床可用于治疗男性性功能减退等疾病,对治疗女性子宫脱垂的疗效也很好。 6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三七能提高NK细胞的活性,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从而强化机体的免疫能力。三七能使过低或过高的免疫反应恢复,因此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同时不干扰正常的免疫反应。周氏等[6]报道:三七总皂甙具有提高大鼠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胞的免疫功能。 7 抗衰老、抗肿瘤、抗炎等作用 三七茎叶中含有大量的水溶性多糖等,可能具有抗衰老作用。临床试验显示[7]:三七二醇苷能延长果蝇的平均寿命,又能延长最低寿命和最高寿命,能提高果蝇及老龄小鼠的交配率,还具有提高小鼠心脑组织的SOD活性,因此具有抗衰老作用。临床上三七经配伍可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民间有将三七粉用于治疗食管癌的方法。三七总皂苷的抗炎作用可能与升高Neu内cAMP从而抑制氧自由基生成、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密切关系。另外,三七还可用于治疗蜂蜇伤,治疗某些皮肤病和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天然的植物药,三七及其提取物药用作用广泛,副作用少,是一味值得重视和开发的中药。参考文献 [1]马丽焱,肖培根.三七总皂苷对脑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1998,33(8):467. [2]陈晓丽,狄群英.三七冠心宁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10分析[J].中医药学刊,2003,21(5):778. [3]高瑞琴.三七胶囊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1,17(9):733. [4]裴淑丽,董建成.三七总苷注射液佐治婴幼儿腹泻82例疗效[J].儿科药学,2002,8(2):40.

药理总结

阿司匹林哮喘、瑞夷综合症 简述解热镇痛药的分类及其代表药物。 简述吲哚美辛的作用特点及不良反应。 试述小剂量阿司匹林防止血栓形成的机制。 试述对乙酰氨基酚的作用特点及不良反应。 钙拮抗药 钙拮抗药分为几类,各举一代表药。 简要回答钙拮抗药的临床用途。 氨氯地平的作用特点及用途。 钙拮抗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戒断症状 简述吗啡治疗心源性哮喘的机制。 试述吗啡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抗精神病药、抗躁狂症药、抗抑郁症药 简述应用氯丙嗪所致锥体外系反应的表现类型及其机制。 试述氯丙嗪的中枢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开关反应 简述左旋多巴与卡比多巴治疗帕金森症的机理。 试分析说明左旋多巴为何不能用于治疗抗神疾病药物引起的帕金森综合症。 试从病因和临床应用两方面,比较左旋多巴与抗胆碱药治疗帕金森病的不同点。 简述苯妥英钠抗癫痫病的主要机制。 简述硫酸镁抗惊厥的作用机制与给药途径。 试述苯妥英钠的药理作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简述:苯二氮卓类的药理机制、药理作用、抗焦虑的作用机制、引起的不良反应、用于哪些惊厥?常用药物有哪些?为什么地西泮可用于麻前给药? 竞争性a受体阻断药、非竞争性a受体阻断药 简述内在拟交感活性? 简述噻吗洛尔治疗青光眼的机制及其优点。 简述酚妥拉明的药理作用。

试述普萘洛尔的药理作用、应用、主要不良反应及应用注意事项。 快速耐受性、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在抗休克的治疗中常用多巴胺的原因是什么? 试述肾上腺素解救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药理学基础。 试述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试述异丙肾上腺素的作用、应用、主要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调节麻痹 简述东莨菪碱的作用和应用。 简述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药理学基础。 试述阿托品的临床应用及其药理学基础。 试述阿托品的主要不良反应、过量中毒症状及其解救。 试述新斯的明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 调节痉挛、胆碱能危象 胆碱受体激动药分几类?并各具一代表药。 试述毛果芸香碱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 简述M样作用。 简述N样作用。 胆碱受体的分类及分布。 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的基本作用方式及分类。 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的吸收、首关效应、肝肠循环、生物利用度、药物的消除、消除速率常数、半衰期、表现分布容积、稳态血药浓度、一级动力学、零级消除动力学、负荷剂量 试述溶液pH对酸性药物被动转运的影响。 不良反应、兴奋、抑制、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特异质反应、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量效关系、效能、效价强度、治疗指数、受体、激动药。

波立维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

波立维(硫酸氢氯吡格雷片)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药品名称】 通用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 商品名:波立维 英文名:Clopidogrel Hydrogen Sulphate Tablets 【成份】 硫酸氢氯吡格雷 【适应症】 氯吡格雷用于以下患者,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 近期心肌梗死患者(从几天到小于35天)、近期缺血性卒中患者(从7天到小于6个月)或确诊外周动脉性疾病的患者。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 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或非Q波心肌梗死),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置入支架的患者,与阿司匹林合用。 用于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与阿司匹林联合,可合并在溶栓治疗中使用。更多信息参见【临床试验】 【规格】 75mg 300mg 【用法用量】 成人和老年人 氯吡格雷的推荐剂量为75mg每日一次。 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 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或非Q波心肌梗死)患者,应以单次负荷量氯吡格雷300mg开始(合用阿司匹林75mg-325mg/日),然后以75mg 每日1次连续服药。由于服用较高剂量的阿司匹林有较高的出血危险性,故推荐阿司匹林的每日维持剂量不应超过100mg。最佳疗程尚未正式确定。临床试验资料支持用药12个月,用药3个月后表现出最大效果(参见【临床试验】)。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 应以负荷量氯吡格雷开始,然后以75mg每日1次,合用阿司匹林,可合用或不合用溶栓剂。对于年龄超过75岁的患者,不使用氯吡格雷负荷剂量。在症状出现后应尽早开始联合治疗,并至少用药4周。目前还没有研究对联合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超过4周后的获益进行证实(参见【临床试验】)。 近期心肌梗死患者(从几天到小于35天),近期缺血性卒中患者(从7天到小于6个月)或确诊外周动脉性疾病的毫者:推荐剂量为每天75mg。 如果漏服: 在常规服药时间的12小时内漏服:患者应立即补服一次标准剂量,并按照常规服药时间服用下一次剂量; 超过常规服药时间12小时后漏服:患者应在下次常规服药时间服用标准剂量,无需剂量加倍。 儿童和未成年人: 18岁以下患者的安全有效性尚未建立。 肾功能损伤:

药理学基础知识习题与答案

药理学基础知识习题 一、 A 型题(最佳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1.阿托品治疗胃肠痉挛时引起的口干称为药物的 A. 毒性反应 B. 副作用 C. 治疗作用 D. 变态反应2.服用巴比妥类药物后次晨的“宿醉”现象称为药物的 A. 副作用 B .毒性反应C.后遗效应 D .变态反应E. 后遗效应 E.特异质反应 3.注射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称为药物的 A. 副作用 B. 毒性反应 C. 后遗效应 D. 停药反应 E.变态反应 4.副作用的产生是由于 A. 病人的特异性体质 B. 病人的肝肾功能不良 C.病人的遗传变异 D.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 E.药物的安全范围小 5.感染病人给予抗生素杀灭体内病原微生物为 A. 全身治疗 B. 对症治疗 C. 局部治疗 D. 对因治疗 E.补充治疗 6.药物的治疗指数是指 A.ED50与 LD 50的比值 B.LD 50与 ED50的比值 C.LD 50与 ED50的差 D.ED 95与 LD 5的比值 E. LD 5与 ED 95的比值 7.下列哪种给药方式可能会出现首过效应 A .肌内注射 B .吸入给药C.舌下含服 D .口服给药E.皮下注射8.大多数药物通过细胞膜转运的方式是 A. 主动转运 B.简单扩散 C.易化扩散 D.滤过 E.膜动转运 9.药物在体内作用起效的快慢取决于 A. 药物的吸收速度 B. 药物的首关消除10.下列给药途径中吸收速度最快的是 A .肌肉注射 B .口服C.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C .吸入给药 D. 药物的分布速度 D .舌下含服 E.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E.皮内注射 1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 A .排泄加快 B .作用增强C.代谢加快 D .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E.更易透过血脑屏障12.苯巴比妥过量中毒为了加速其排泄,应: A. 碱化尿液 , 使解离度增大 , 增加肾小管再吸收 B. 碱化尿液 , 使解离度减小 , 增加肾小管再吸收 C. 碱化尿液 , 使解离度增大 , 减少肾小管再吸收 D.酸化尿液 , 使解离度增大 , 减少肾小管再吸收 E.酸化尿液 , 使解离度减少 , 增加肾小管再吸收 13.丙磺舒与青霉素合用可增强青霉素的疗效,其原因是 A .延缓抗药性产生 B .在杀菌作用上有协同作用C.对细菌代谢有双重阻断作用 D.竞争性抑制青霉素自肾小管的分泌E.促进肾小管对青霉素的再吸收 14.当每隔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时 , 为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稳态浓度 ,常采用 A. 缩短给药间隔 B. 首次给予负荷剂量 C. 增加给药次数 D. 首次给予维持剂量 E. 增加每次给药剂量 15.为了维持药物的有效浓度 , 应该 A. 服用加倍的维持剂量 B. 每四小时用药一次 C.每天三次或三次以上给药 D. 服用负荷剂量 E.根据消除半衰期制定给药方案 16.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称为 A. 抗药性B.耐受性C.药物依赖性 D .成瘾性E.反跳现象 17.青霉素G 的抗菌谱不包括 A. 革兰氏阴性球菌 B. 革兰氏阳性球菌 C.革兰氏阴性杆菌 D.革兰氏阳性杆菌 E.螺旋体 18.抢救青霉素所致的速发型过敏反应应选用 A.肾上腺素 B. 葡萄糖酸钙 C.青霉素酶 D. 苯海拉明 E.苯巴比妥 19.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是 A.苯唑西林 B.氨苄西林 C.阿莫西林 D.羧苄西林 E.哌拉西林 20.肾毒性较大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 A. 第三代头孢菌素 B. 第二代头孢菌素 C. 第一代头孢菌素 D. 天然青霉素E.碳青霉烯抗生素 21.抗绿脓杆菌作用最强的头孢菌素是 A.头孢哌酮 B.头孢他定 C.头孢孟多 D.头孢噻吩 E.头孢氨苄 22.革兰阳性菌感染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 A. 红霉素 B. 苯唑西林 C.氨苄西林 D.羧苄西林 E.庆大霉素23.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骨髓炎应选用 A.克林霉素 B .万古霉素C.四环素 D .红霉素E.氯霉素 24.军团菌感染的首选药是 A. 土霉素 B.强力霉素 C. 红霉素 D. 四环素 E.麦迪霉素 25.可用于伤寒沙门菌感染的青霉素类药物是 A.氨苄西林 B. 双氯西林 C.羧苄西林 D. 苄星青霉素 E.青霉素 G 26.氯霉素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 A. 消化道反应 B. 肾毒性 C.骨髓抑制 D.过敏反应 E.耳毒性

中药药理与临床运用

中药药理与临床运用 书名:中药药理与临床运用 图书编号:1655368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定价:98.0 ISBN:711707577 作者:沈丕安编著 出版日期:2006-07-01 版次:1 开本:16开 简介: 本书为一部由高年资中医师结合其40余年临床阅历亲笔撰写的中药药理临床合理运用的临床中药学著作,有别于药学教授和药理专家编写的中药学书,最大的特点为临床实用性强。 全书分上下两篇。 上篇总论分3章,主要介绍辨证论治与中药现代研究、中药现代研究概况以及中药不良反应概况等内容。 下篇各论将所有药物分为15章,计有主药417种,附药146种,共计563种药物。 每味主药一般有8项内容,包括“性味与功效”、“传统应用”、“主要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剂量与用法”、“临床体会”、“不良反应”。一物多药的合并在一起介绍;资料较少的为简要介绍。 书中各药的“药理作用”一项,从临床实际出发,简要介绍与临床应用相关性较强的药理研究结论,选择的多是中药主要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对提示中药可能的疗效机制很有帮助。其简明扼要的特点,尤其适合临床医生。 各药“临床体会”一项为本书重点。以中医传统理论和辨证论治为主,结合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结果,结合公认的临床用药规律,再结合笔者的多年临床经验、体会和教训,阐明该药在现代中医临床上合理运用的适应证、使用方法,探讨其可能的疗效机制。对一些书刊上关于中药使用方面记载的不明确、不准确、不妥当的内容(如药性,适用于中医何证、西医何病症、西医何病理、功效定位等),提出了质疑与更正,还有不少其他书刊未曾介绍过的内容(如传统功效与药理作用的不一致,传统主治与疾病病理的矛盾,禁忌用于哪些与主治病症似有同而异的情况等)。其中有很多需要凭借丰富的中医临床阅历、高水平的中西医临床知识会通、细致地观察中药使用的效果后,再经理性思辨后才能得到独特见解,对提高中药运用水平会有很大帮助。

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drugs:由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物质。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是指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是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量和速率, 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s长期口服或注射使用广谱抗生素时,敏感菌被抑制,打破了体内正常菌群生态平衡被打破,不敏感菌乘机大量繁殖,造成新的感染。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所产生的能灭活或抑制其他病原微生物及肿瘤细胞的的化学物质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指对病原体以及癌细胞等所致疾病的德药物治疗。 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副作用(side effect) 定义:与主要作用同时产生的继发效应。这种效应不一定是相反的效应,但常是不必要的或毒性的。 后遗效应(after effect)指停药以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有效水平以下所发生的不良反应。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又称撤药综合征,系指骤然停用某种药物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通常将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受体向上/下调节(receptor up/down regulation)长期使用拮抗/激动药药可以使受体的密度和敏感性增高/降低的现象 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吸收,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CI)是评价化学治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指标,常以化疗药物的半数动物致死量LD50与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之比来表示:LD50/ ED50

药理学最全面大题(可直接打印)

1试述新斯的明的主要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伤脑筋机制 作用机制:1可逆性让抑制AchE,2促进运动神经末梢释放Ach,3直接激动Nm受体。 药理作用:发挥完全拟胆碱作用,兴奋骨骼肌,胃肠平滑肌,膀胱平滑肌,抑制心脏房室传导。临床应用:1治疗重症肌无力2胜于腹气尿潴留3用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4对抗竞争性神经肌肉阻滞药过量。 2试述有机磷中毒原理及如何解救? 原理:有机磷酸酯类可与AchE牢固结合,形成难以水解的磷酰化AchE使Ache丧失活性,造成Ach在体内大量聚集,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解救:1消除毒物:通过洗胃,清洗皮肤等手段消除患者体表可体内有机毒物。2解毒药物:阿托品特异性,高效解毒药物,能迅速对抗体内Ach的毒蕈碱梓作用。AchE复活药能使有机磷酸酯类抑制的AchE恢复活性,不但能使单用阿托品不能控制的严重中毒病例得到解救还能缩短一段中毒病程(常用破解磷啶,氯解磷定) 3以受体理论为基础,述阿托品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阿托品可竞争性拮抗Ach或胆碱受理激动药物对M胆碱受体的激动作用。 作用:1抑制腺体分泌,可用于麻醉前给药,也可用于严重盗汗和流涎症2使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松弛,出现扩瞳,内压升高和调节麻痹3对多种内脏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尤其对过度活动或痉挛的平滑肌4拮抗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的房室结导阻滞和心率扮演,缩短房室结有效不应期。5拮抗胆碱酯类药物引起的外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大剂量可引起血管扩张6较大剂量兴奋大脑,中毒剂量可见明显中枢神经中毒症状,持续大剂量中枢兴奋转为抑制。应用:1制止腺体分泌,2眼科:虹膜睫状体炎,验光,检查眼底3缓解平滑肌痉挛,4抗休克,5缓慢型心率失常,6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 4试述东茛蓉碱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作用:通过阻断M受体产生抑制腺体分泌,中枢系统抑制,扩瞳和调节麻痹,解除平滑肌痉挛作用,还有欣快作用。应用:1麻醉前给药2晕动药治疗3妊娠呕吐或放射病呕吐4胜于震颤麻痹 5多巴胺的受体作用特点及药理作用和应用 小剂量激动多巴妥受体,致血管传张尤其传张肾血管,使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随之激动B 受体,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出量增强,增加收缩压和脉压差,大剂量激动a受体导致血管收缩总外固力增强,血压升高。应用:各种休克,如感染中毒休克,心源性休克,及出血性休克。与利尿药联合用于急性肾衰竭。 6眼1儿童扩瞳验光配镜,阿托品具有扩瞳调节麻痹作用,儿童睫状肌调节能力强,阿托品才能使其完全松弛2伴眼内压升高的患者扩瞳去氧肾上腺素激动瞳孔开大肌上的a受体产生扩瞳作用,不引起眼内压升高和调节麻痹3青光眼急症(严重眼内压升高)毒扁豆碱通过抑制胆碱酯酶产生缩瞳,降低眼内压作用,作用快,强持久4成人扩瞳检查眼底:后马托品作用时间短暂5眼内压轻中度升高的青光眼治疗:毛果芸香碱激动M受体产生缩瞳,降低眼内压作用。 7三个不同作用机理制可用于表光眼治疗药物,及其机制 毛果芸香碱:激动瞳孔括约肌的M胆碱受体,使瞳孔缩小,虹膜向中心拉动,前房角间隙扩大,使眼内压下降。毒扁豆碱:可递性抑制AchE,使Ach增多,作用于瞳孔括约肌的M胆碱受体,使瞳孔缩小,眼内压下降。乙酰唑胺:通过抑制碳酸酶的活性,使水的重吸收减少,减少房的生成,降低内压 8以受体作用为基础,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作用:1心脏:作用于心肌,传导系统和窦房结的B1及B2受体,加强心肌收缩性,加速传导,加快心率,提高心肌兴奋性。2血管:激动血管平滑肌上a受体,血管收缩,以皮肤,黏膜血管收缩最为强烈,激动B2受体血管舒张如骨骼肌和肌肝血管。3血压:V给药早期浓度较大时,因缩血管反应使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后期浓度降低,a1效应减弱,b2受体仍较敏感,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下降。4平滑肌:激动支气管平

精选-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大黄的药理作用 1.1致泻作用 大黄自古以来即用作泻下药物, 大黄素和番泻普等是其致泻的主要成分, 其中以番泻普的作用最强, 一般在服药后6 ~10h出稀便。番泻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蕙酮有以下药理作用:①具有胆碱样作用, 大黄酸蕙酮可刺激大肠载膜, 可兴奋肠道平滑肌上的M受体, 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 ①通过抑制肠细胞膜上Na﹢一K ﹢一ATP酶, 降低小肠上皮细胞的离子主动转运, 阻碍N a + 转运吸收,使肠腔容积增大, 肠内渗透压增高, 保留大量水分, 反射性地使其推进性蠕动幅度增强, 刺激肠载膜分泌, 促进排便, 临床用于: 大便燥结, 热结便秘, 单用作用缓和, 可提高结肠中段和远端能力, 增强肠推动, 常以复方应用, 依据辩证选用大承气汤、黄龙汤、温脾汤等加减应用, 可加速滞留于肠道的病原体毒素和多种肠源性有毒物质排出, 达到以通为补的目的. 1.2 免疫调控作用 对内毒素诱生巨噬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内毒素血症时, 大黄也可减低内毒素血症的阳性率及血浆内毒素浓度, 抑制巨噬细胞的过度激活, 减少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 防止或减轻急性感染中可能出现的内毒素血症, 可以起到保护器官, 降低病死率。对自细胞介素( IL )及淋巴细胞的影响: 大黄素可以抑制不同有丝分裂原( ConA ) 刺激脾细胞增殖反应, 抑制C onA 诱导白细胞介素一2 的产生, 抑制作用与浓度成正比。 1.3抑菌、抗炎、抗病毒作用 大黄对多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大肠杆菌其中对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最敏感。幽门螺杆菌(HP)是胃及十二指肠炎症及溃疡的病因之一,近年来研究显示,大黄中的游离蕙醒类衍生物刊钊P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是蕙醒类衍生物抑制菌体糖及糖代谢中问产物的氧化、脱氢、脱氨,并能抑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影响了幽门螺杆菌芳胺乙酞转移酶的活性。另外大黄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与保护胃载膜细胞也有一定关系.醒类衍生物中的芦荟大黄素对带状疤疹病毒、假狂犬病毒、流感病毒均有灭活作用,同时大黄对艾滋病(AIDS)病毒H lV--RT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和对霍乱毒素有对抗作用。 l.4止血作用 大黄有明显的促进血凝作用和微循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血管脆性,能使血小板、纤维蛋白质增加,可缩短出血和血凝时间,对治疗血实热而引起的吐血、衄血、便血和胃十二指肠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齿龋出血等均有令人满意的疗效。大黄所含儿茶素、没食子酸可使血小板载附性和聚集性增加,有利于血栓形成,降低抗凝血酶IV和纤溶酶活性,使纤维蛋白原增加,血管的收缩活性增加,血黏度上升,促进血液凝固。 1.5心、脑血管作用 抗凝血、降血脂、降胆固醇大黄可通过渗透效应,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

中药药理试题

中药药理学试题 一、简答题(每题6分) 1、中药功效与中药药理作用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答:①给药途径不同②有效部位或成分与全药不同 ③动物实验同人体效应有差异④认识的发展会表现差异 2、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有哪些? 答:1 药材:品种与产地; 采收与贮藏; 2 炮制(1)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2改变疗效,(3)保持药效稳定 3 制剂(1)煎煮方法和条件(2)剂型和制剂工艺(3)给药途径 4 剂量:中药一般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5 配伍与禁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3、中药药理作用有何特点? 1、作用的多效性:a化学合成药具有相对单一的作用靶点和相对单一的药理租用。但中药师复方,其药效作用往往比较广泛。 b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是导致中药药理作用多效性的主要原因。 2、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a化学合成药的药理效应一般表现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但对中药而言,尽管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表现这种量小关系,但有时量小关系很不规则,甚至小伎俩和大剂量作用相反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b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也是其量效关系相对不规则的重要原因。不同活性成分作用于不同靶点或系统,呈现的效应可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会互相协调,超出一定范围又相互制约。 3、某些作用的双向调节性和整体平衡性:a同一中药,即可使亢进的机体功能向正常状态转化,又可使低下功能向正常状态转化,即调节截然相反的两种病理状态,为双向调节b双向调节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与集体的功能状态和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都有密切关系 c中药及其复方种类繁多,功效复杂,但其基本作用为“调整阴阳平衡”,通过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和气血,使机体的各种功能相互协调与平衡,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4、作用相对缓慢、温和:a中药作用往往表现温和,作用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b中药化学成分含量较低,是导致中药药理作用相对缓慢、温和的主要原因。 5、解表药的共同现代药理作用有哪些? 答:1、发汗作用:本类药物大多具有发汗或促进发汗作用,尤以辛温解表药的发汗作用较强。 2、解热作用:奔雷药物多具有程度不等的解热作用,能使实验性发热动物的体温降低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体外实验表明对多种细菌、某些致病性皮肤真菌和呼吸道病毒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4、镇痛、镇静作用:多数解表药具有程度不等的镇痛作用,部分药物还可减少实验动物自发活动,具有镇静作用。 5、抗炎、抗过敏作用:本类药物中绝大多数药物及方剂对多种炎症反应均具明显的抑制作用 6、止咳、祛痰、平喘:本类药物中绝大多数单味及复方均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6、清热药的共同现代药理作用有哪些? 答:1、抗病原微生物:抗菌;抗病毒 2、抗细菌内毒素; 3、抗炎;

厄贝沙坦的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厄贝沙坦的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介绍了厄贝沙坦的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近年国内有关对厄贝沙坦的药理及临床应用的研究性文献,并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和总结。结果:厄贝沙坦选择性作用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AT1亚型,对AT1受体产生不可逆的或非竞争性的抑制;由此而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释放,产生降压,改善心功能作用;还可抑制胶原的形成和改善心肌的纤维化,从而抑制或逆转左心室肥厚(LVH);并可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抑制房颤后心房重构的进程,减轻2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结构与功能的损害。厄贝沙坦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逆转左室肥厚安全有效;对房颤复律后复发有预防作用;与胺碘酮联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延缓左心房的扩大。与人胰岛素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能更好地延缓肾功能的恶化。结论: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作用显著,且有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糖尿病肾病等作用,患者耐受性好,值得在临床上作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厄贝沙坦;药理;临床应用 厄贝沙坦(Irbesartan)正是一种高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属二苯咪唑类化合物,为治疗高血压病的一线药物之一,近年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1]。现对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1药理作用 厄贝沙坦选择性作用于 AngⅡ受体AT1亚型,对AT1受体产生不可逆的或非竞争性的抑制[2],其对AT1的拮抗作用大于AT2 850倍;由此而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释放,产生降压作用[3]。本药可抑制交感神经的活性,改善心功能、能量代谢及毛细血管再生,并能改善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心肌重量(LVM)、左室重量指数(LVMI)等指标[4];还可抑制胶原的形成和改善心肌的纤维化,从而抑制或逆转左心室肥厚(LVH)[5]。 厄贝沙坦具有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浓度及主动血脉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作用,认为厄贝沙坦在发挥降压作用的同时,可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6]。 本药可通过抑制内皮细胞产生组织因子(TF),能够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对提高抗血栓功能有积极作用[7]。李太峰等研究证实,厄贝沙坦可改善高血压合并充血性心衰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功能,逆转高血压、心力衰竭所致的血栓前状态[8]。 有实险研究结果表明兔急性房颤后心房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表达升高, MMP-13在此后的心房结构重构中起重要作用,厄贝沙坦能抑制房颤后MMP-13升高,从而抑制了房颤后心房重构的进程[9]。

药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调节麻痹 2.不良反应 3.副反应 4.毒性反应 5.后遗效应 6.继发反应 7.治疗指数 8.效价强度 9.首关效应 10.肝肠循环 11.半衰期 12.生物利用度 13.表观分布容积 14.清除率 15.调节痉挛 16.胆碱能危象 17.调节麻痹 18.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 二、问答题 ●试简述从药物量效曲线上可以获得哪些与临床用药有关资料。 1.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简述M样作用 简述N样作用 2.试述毛果芸香碱的作用、机理及及应用. 3.去除神经支配的眼滴入毛果芸香碱和毒扁豆碱分别会出现什么结果?为什么? 试述新斯的明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其应用。 试述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特异解毒药及其解救机制。 试述阿托品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其主要不良反应,过量中毒症状及其解救。 4.简述琥珀胆碱过量中毒忌用新斯的明的原因。 5.试述去极化型和非去极化型肌松药的肌松机制及其特点。 试述肾上腺素解救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药理学基础。 6.试述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试述酚妥拉明的药理作用和主要不良反应。 试述普萘洛尔的药理作用、应用、主要不良反应及应用注意事项。 7.苯二氮卓类的作用机制及药理作用。 8.简述苯妥英钠抗癫痫的主要作用机制、药理作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9.简述硫酸镁抗惊撅的作用机制及给药途径。 试述氯丙嗪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长期应用氯丙嗪所致锥体外系反应的表现类型及其机制。 10.简述左旋多巴与卡比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机理。 11.试分析说明左旋多巴为何不能用于治疗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 简述吗啡治疗心源性哮喘的机制。 试述吗啡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12.试述小剂量阿司匹林防止血栓形成的机制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13.试述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及各类代表药物。 试述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电生理作用。

波立维说明书

药品商品名称波立维 药品正式名称硫酸氢氯吡格雷 药品英文名称Plavix 药品规格75mg*7粒/盒 基本药理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通过选择性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血小板结合及继发由ADP介导的糖蛋白复合物活化。 临床用途适用于有过近期发作的中风、心肌梗塞和确诊外周动脉硬化的患者,波立维(氯吡格雷)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事件的发生(如心肌梗塞,中风和血管性死亡)。 给药途径及用量推荐剂量每日75mg,对老年患者和肾病患者不需调整剂量[用法用量]:推荐剂量为每天75mg,与或不与食物同服。对于老年患者和肾病患者不需调整剂量。 [不良反应]:出血,波立维(氯吡格雷)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4% 胃肠道:如腹痛,消化不良,胃炎和便秘皮疹和其它皮肤病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头痛、眩晕、头昏和感觉异常肝脏和胆道疾病禁忌证对药品或本品任一成分过敏严重的肝脏损伤活动性病理性出血,如消化性溃疡或颅内出血注意事项:氯吡格雷延长出血时间,对于有伤口(特别是在胃肠道和眼内)易出血的病人应慎用。病人应知服用波立维止血时间可能比往常长,同时病人应向医生报告异常出血情况,手术前和服用其它新药前病人应告知医生他们在服用波立维。由于 患有肾脏损伤病人使用氯吡格雷的经验极有限,因此这些病人应慎用波立维(氯吡格雷)。严重肝病的病人可能有出血倾向,这类病人使用本药的经验极有限,应慎用波立维。由于服用华法令也有出血倾向,所以服用时不推荐同时使用华 法令。对于同时服用易出现胃肠道伤口的药物(如非甾体消炎药)的病人应慎用波立维未见服用本药后对驾驶或心理学检测产生影响不建议孕妇及哺乳期 妇女服用此药。在儿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未明确。 我有一位家属患有“冠心病”伴高血压,去年做了支架手术,现在常期靠药物来维持,当然也包括波立维,不过波立维的价钱挺贵的,一般都要20多块钱一颗。【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H20056410 【中文名称】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 【产品英文名称】 Clopidogrel Sulfate Tablets 【生产企业】 杭州赛诺菲安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 【功效主治】 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高聚集状态引起的心、脑及其它动脉的循环障碍疾病。【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成分是硫酸氯吡格雷。化学名为:S(+)-2-(2-氯苯基)-2- (4,5,6,7-四氢噻吩【3,2-c】并吡啶-5)乙酸甲酯硫酸氢 【药理作用】 本品为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能选择性地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随 后抑制激活ADP与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本

药理基础知识

药理基础知识 药物的选择:用药合理与否,关系到治疗的成败。在选择用药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点:①是否有用药的必要。在可用可不用的情况下无需用药。②若必须用药,就应考虑疗效问题。为尽快治愈病人,在可供选择的同类药物中,应首选疗效最好的药。③药物疗效与药物不良反应的轻重权衡。大多数药物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副作用或其他不良反应,以及耐药、成瘾等。一般来说,应尽可能选择对病人有益无害或益多害少的药物,因此在用药时必须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防止滥用药物。④联合用药问题。联合用药可能使原有药物作用增加,称为协同作用;也可能使原有药物作用减弱,称为拮抗作用。提高治疗效应,减弱毒副反应是联合用药的目的,反之,治疗效应降低,毒副反应加大,是联合用药不当所致会对患者产生有害反应。 制剂的选择:同一药物、同一剂量、不同的制剂会引起不同的药物效应,这是因为制造工艺不同导致了药物生物利用度的不同。选择适宜的制剂也是合理用药的重要环节。

剂量的选择:为保证用药安全、有效,通常采用最小有效量与达到最大治疗作用但尚未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之间的那一部分剂量作为常用量。临床所规定的常用量一般是指成人(18~60岁)的平均剂量,但对药物的反应因人而异。年龄、性别、营养状况、遗传因素等对用药剂量都有影响。小儿所需剂量较小,一般可根据年龄、体重、体表面积按成人剂量折算。老人的药物可按成人剂量酌减。另外,对于体弱、营养差、肝肾功能不全者用药量也应相应减少。

给药途径的选择:不同给药途径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与疗效关系密切。如硫酸镁注射给药产生镇静作用,而口服给药则导泻。各种给药方法都有其特点,临床主要根据病人情况和药物特点来选择。①口服。是最常用的给药方法具有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适用于大多数药物和病人;主要缺点是吸收缓慢而不规则,药物可刺激胃肠道,在到达全身循环之前又可在肝内部分破坏,也不适用于昏迷、呕吐及婴幼儿、精神病等病人。②直肠给药。主要适用于易受胃肠液破坏或口服易引起恶心、呕吐等少数药物,如水合氯醛,但使用不便,吸收受限,故不常用。③舌下给药。只适合于少数用量较小的药物,如硝酸甘油片剂舌下给药治疗心绞痛,可避免胃肠道酸、碱、酶的破坏,吸收迅速,奏效快。④注射给药。具有吸收迅速而完全、疗效确实可靠等优点。皮下注射吸收均匀缓慢,药效持久,但注射药液量少(1~2毫升),并能引起局部疼痛及刺激,故使用受限;因肌肉组织有丰富的血管网,故肌肉注射吸收较皮下为快,药物的水溶液、混悬液或油制剂均可采用,刺激性药物亦宜选用肌注;静脉注射可使药物迅速、直接、全部入血浆生效,特别适用于危重病人,但静脉注射只能使用药物的水溶液,要求较高,较易发生不良反应,有一定的危险性,故需慎用。⑤吸入法给药。适用于挥发性或气体药物,如吸入性全身麻醉药。⑥局部表面给药。如擦涂、滴眼、喷雾、湿敷等,主要目的是在局部发挥作用。

中药药理与临床

中药药理与临床 Pharmacology and Clinic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核心期刊 CA CSCD 基本信息 主办单位:中国药理学会;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 ISSN:1001-859X CN:51-1188/R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语种:中文 开本:16开 创刊时间:1985 出版信息 专辑名称:医药卫生科技 专题名称:中药学 出版文献量:6688 篇 总下载次数:986866 次 总被引次数:66494 次 评价信息 (2016版)复合影响因子:1.031 (2016版)综合影响因子:0.72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14)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5-2016年度)(含扩展版)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发表本期刊文章注意事项 A.了解期刊的概况,了解期刊是综合期刊(例如Nature、Science等)还是专业期刊(例如PRL、Blood等),专业期刊相对更容易接受本领域的文章。本专业有哪些期刊?如果有区分的话,各自又属于哪个区?本人系天天论文网就职11年的资深论文编辑;工作中与各大医学期刊杂志社进行学术交流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编辑朋友圈,系多家医学杂志社的特约编辑,常年为医学期刊杂志供稿,负责天天论文网医学论文·分检·编校·推送·指导等工作!工作企鹅1:1550116010 工作企鹅2: 766085044期刊的刊载能力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影响因子处于连续上升的二级学科非主流期刊。这些期刊往往学术性要求不是很高很专,趣味广泛。 b.每种期刊都有一定的定位,都有自己的办刊宗旨,如有的期刊偏重理论研究性,就很少发表技术应用的文章,就是属于同一学科的期刊,发表论文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物理学科类的期刊,有的侧重于理论研究,有的重视应用实例、实验改进,有些理论与应用兼收并用,有的只录用科研性的论文。像高能物理类的期刊一般不录用力学类的文章。因此选择一个合适专业期刊来投稿很重要的,以避免稿件因不服合所投期刊的范畴而被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