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中国的电子电子政务及其发展

论中国的电子电子政务及其发展

论中国的电子电子政务及其发展
论中国的电子电子政务及其发展

论中国的电子电子政务及其发展

摘要:电子政府有着与传统政府不同的运营模式和基本特征,将导致传统政府理念体系的重大变革,推动政府行政理念的重购和更新。李传军把电子政府的基本理念概括为:民主理念、科学理念、政治理念、责任理念、效率理念、公平理念、服务理念、安全理念、文化理念、形象理念。

关键词:电子政府运营模式变革行政理念服务效率

一、各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与我国之比较

(一)瑞典

瑞典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国家。瑞典于1766年制定了《出版自由法》,规定市民有接近公文文书的权利,以此作为防止公务员违反法律、滥用职权的手段。瑞典的宪法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宪法模式,它不是一部宪法典,而是由四部宪法性文件构成,它们是《政府宪章》、《王位继承法》、《出版自由法》以及《表达自由法》,其中三个法律文件专门对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作出了规定,可见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在瑞典的重要性。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定位于国务院法规层面,立法位阶与立法的价值目标存在某些偏差。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体系,是以《条例》为专门立法,以《立法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安全生产法》、《突发事件应对法》、《保密法》、《档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的有关规定为补充的体系。从立法技术角度分析,作为专门规制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条例》仅是一部行政法规,相对于法律而言效力层次不高、制约性较弱。

瑞典在公开工作程序上,通过《出版自由法》明确规定任何人经申请都有权获得依法应当公开的官方文件,且该官方文件的查阅是免费的;公共机关在审查和批准查阅官方文件的申请时不得对申请人的身份及动机进行调查,除非这种调查是必须的。在公开范围上,瑞典为了明确规定对于公民信息自由的限制,于1980年制定了《保密法》,该法详细列举了各种需要保密而不向公众公开的政府文件的范围,并明确规定除此之外公众都有权利要求查阅。其次,瑞典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监督机制非常完善。瑞典主要通过发挥媒体和非政府组织在权利保障中的作用,并在国家体制中设立监察专员制度,专员由国会监察专员、律师协会主席以及新闻出版组织合作委员会主席共同组成的一个特定委员会任命,负责监督新闻职业道德守

则的实施,调查有关报纸和刊物违反职业道德守则的投诉,也可以对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展开主动调查,还负责解答公众的疑问等职责。新闻出版监察专员制度对保护公民的自由、解决纠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美国

除瑞典以外,美国是世界上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最为发达的国家,其《信息自由法》规定完备,业已成为世界各国效仿的典范。美国的《信息自由法》经过1974年、1976年、1978年和1986年四度修正以及四十年的适用与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可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

首先,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美国的政府信息公开主要由《信息自由法》通过列举,概括出应当公开的信息,一类是行政机关应当主动公开的信息,这包括行政机关及时地在《联邦政府公报》上公布的信息和行政机关保证公众可以查阅、复制的文件;另一类是依公众申请公开的信息,只要申请符合已公布的关于时间、地点和应遵循程序的有关规定,就应当根据申请立即向申请人提供所需档案材料。

就我国而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与世界各国政务公开理念是完全一致的,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现行保密法规和档案法规的原则是“以不公开为原则、以公开为特例”。《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发布政府信息涉及其他行政机关的,应当与有关行政机关进行沟通、确认,保证行政机关发布的政府信息准确一致。行政机关发布政府信息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批准的,未经批准不得发布”。“行政机关在公开政府信息前,应当依照《保守国家保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审查”等。这与美国《信息自由法》没有规定在信息发布前应遵守哪些保密措施或者是审查机制,只是规定可以免除公开的九类事项,其他信息一律对外公开的作法形成极大反差。这容易使“涉密”成为政府部门拒绝向公众提供信息的借口亦或障碍。

其次,美国具有较完善的救济机制。美国《信息自由法》赋予了申请人在申请被行政机关拒绝时,有权通过“行政救济程序”与“司法救济程序”两个途径获得救济的权利。

在我国,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公开法》,行政信息公开在政府的引导下前进,具有浓厚的政策性,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导致我国行政信息公开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有时甚至只是政府的一个文件就影响行政信息公开的开展,信息公开难以落到实处,公民权利受到侵害时救济途径匮乏。

二、北京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相关情况

北京市人民政府自2008年5月《条例》实施以来至2008年12月31日止,通过在“首都之窗”门户网站设立的政府信息公开专栏主动公开政府信息280665条;通过《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公开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市政府及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府工作部门制发的规范性文件等431项信息。

此外,还依据《条例》第13条的有关规定,全市各级行政机关正式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3631件,其中市政府工作部门2179件,区(县)政府1452件。其中,“同意公开”1477件,占总数的46.71%;“不予公开”332件,占总数的10.50%;“信息不存在”880件,占总数的27.83%;“非本机关掌握的”339件,占总数的10.72%;“申请内容不明确”告知申请人更改、补充134件,占总数的4.24%。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一方面北京市各级行政机关在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过程中,普遍采取在网站公布信息以及通过政府公报的“高位”姿态和工作方式予以公开;而在处理依申请公开事项时又以“非本机关掌握”或直接答复“不予公开”回应申请,在依申请公开申请中最终“同意公开”所占比重较少。另一方面,针对两千多万人的大都市来说,全年只有三千余人对政府信息提出公开申请也充分说明了公民对提请公开政府信息的热情尚未激发。上述事实说明,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实际效果尚不尽如人意,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仍存在一定不足,需要逐步加以完善。

三、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立法位阶,逐步拓展信息公开主体

按照立法权限,行政法规不能给人大、法院、检察院设立公开信息的义务。实践中,地方各级人大、法院、检察院以及社区、村镇、企业等都在进行审判公开、检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甚至于校务公开和医务公开,这表明信息公开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条例》作为一个法规不能对这些方面的公开加以规范,而且在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冲突时无法自动解决。着眼国家民主化进程的长远目标,经过逐步积累经验,在条件具备时,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适时制定《国家机关信息公开法》。

(二)理顺政府信息公开原则与保密原则的关系

针对《保密法》、《公务员法》等法律对国家秘密的规定存在的分类标准模糊、范围过于宽泛等问题,建议明确界定国家秘密的范围,对保密事项进行科学分类,以具体而明确的列举式立法加以规定。同时,为了解决现存定密范围过大、定密偏多、密级偏高的现象,必须适时对《保密法》进行修订,完善定密监督

程序,做到依法行使定密权。明确规定解密的权限和程序,强化解密活动的监督制约。改变目前只定密,不解密,甚至国家秘密“一定终身”的倾向。

(三) 扩大行政信息公开渠道,明确程序,建立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机制

政府应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程序、方式、期限等作出明确规定,以便抑制不公开条款对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的虚化,使政府部门和广大公众都能明了哪些信息可以公开,哪些信息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公开或不公开。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政府信息公开,要从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司法机关对行政权的监督、人大的监督、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这四个方面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法制化、制度化、简约公正、良好畅通的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机制。

二.国际电子政府新趋势:包容性的公共服务

信息技术给政府的公共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巨大的挑战。随着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深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在试图通过应用新兴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来积极推进电子政府建设,对传统的公共服务方式和内容进行再造和改革,实现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导向的政府改革,在此背景下,电子公共服务的提供成为各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1、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电子公共服务与电子包容的概念界定

下文将从界定“电子公共服务”、“电子包容”等概念的含义出发,进一步探讨当前世界各国的相关实践。电子公共服务是“信息社会中政府向公众传递公共服务的核心模式”[1],即“政府部门利用信息技术,在对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等进行优化重组的基础上,在政府组织内部建立办公网络系统和数据库,在政府组织之间及政府组织与市场组织、社会组织之间建立协同办公网络,为公众、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务模式”[2]。电子公共服务的内容既包括信息发布服务,也包括双向互动的在线公共服务和呼叫中心。相对于传统的公共服务而言,电子公共服务呈现出网络化、便利性、回应性、集成化、个性化、互动性、透明性、高效化等特征[3]。

电子包容,也被称为“数字包容”,根据欧盟2006年签署的“里加部长宣言”(RigaMinisterialDeclaration),其含义是指“通过包容性的信息技术及其使用以实现更广的包容性的目标,着重于所有个人或社区在信息社

会里各方面的参与”;其内容涵盖六大优先实践领域,即“年长工人及老年人的需求、地理数字鸿沟的降低、电子易用性和可用性的提高、数字化知识和技能、促进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推进包容性电子政府的发展”[4]。

(二)电子公共服务的理论基础与意义

电子政务应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即借助电子手段来创新政府的服务[3]。其中,“政府信息化和网上办事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举措”[5]。电子公共服务的理论基础是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及其他相关理论。其中,新公共服务理论由登哈特夫妇提出,主张一种基于公民权、民主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新公共服务模式来替代当前的行政模式,强调“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重视人而不是重视生产率”、“公民权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等[6]。

服务型政府强调以服务公众为核心,以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宗旨,以提高服务绩效为目标[3]。由此,电子公共服务充分体现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内涵,对实现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目标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是电子政务的核心内容。

2、公共服务提供的国际趋势与特点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当前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已经越来越依赖于信息通信技术,注重服务内容的多样化、普及性与易用性,凸显了“电子包容”的内涵。

(一)在服务的核心价值上,提倡以公民为中心

2002年,美国布什政府通过了第一部电子政府法案,制定了首个电子政府战略,目标是以公民为导向提供更好的服务;加拿大也提出“整体政府”(AWholeofGovernment)的发展策略,以加强跨地区和跨部门的电子政府整合和协同发展,全面推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网上服务[7]。美国布朗大学、埃森哲公司和日本早稻田大学等机构发布的评估报告中都强调电子政府建设必须以公民为中心,要从公民导向的角度来设计政府网站,实现可用性和安全性;早稻田大学在其发布的国际电子政府评估排名中也提出电子政务发展应从以机构为中心转向以公民为中心;埃森哲咨询公司在其2009年电子政府最佳实践调查报告中还提出了“公共服务价值治理框架”。[8]

(二)在服务内容上,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

2009年11月举办的第五届欧洲电子政府部长级会议承诺,要开发更多可定制的在线服务,并在当前已高度成熟的服务基础上,转向提供无边界服务,授权企业和公民按照用户的需求设计并提供电子政府服务。丹麦创建了Genvej全生命周期服务网,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从“摇篮到坟墓”的公共服务,公民一旦登录该网站,就可以获取所有公共部门提供的信息和服务。该系统提供着公民生命周期内的所有服务,用户可以看到自己的姓名、社保号码、年龄、地址等信息,通过该系统为孩子寻找学校或相关日间护理的信息,也可以获取来自工会和图书馆的服务,还可以申请丹麦健康保险卡、更换家庭医生、申请护照以及牙医服务等[9]。

同时,当前世界各国和地区尤其注重提供个性化服务,如2009年美国犹他州的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个性化服务案例,通过使用GeoIP技术识别用户的IP地址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将该用户IP地址和相关地理环境联系起来为每个用户就近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该服务将所有公共场所的具体数据存入一个集中的系统并定期自动更新。犹他州政府门户网站设有一个协调GIS的中心机构,该机构与所有的市、县以及联邦政府进行合作,以确保GIS数据都能够通过州门户网站被共享,并通过本地公园、图书馆和学校等机构的数据,帮助市民选择适用于该地理位置的公共服务[7]。韩国几乎所有的中央部门和相关机构的150个政府网站都可提供优质的网上服务,例如由国家税务部门为公民提供相关税务工作,也可以办理申请年终报税、注册新护照或寻找新的工作岗位等多种服务[10]。

(三)在服务对象上,强调电子公共服务的无差别及普及性

各国各地区均致力于通过缩小“信息富人”与“信息穷人”间的差距,使电子公共服务日益“惠及所有人”。欧盟在其“i2010”计划中提出要实现电子包容(eInclusion),确保所有欧洲人都从电子政府中受益,;要向没有能力掌握信息通信技术以及没有文化知识技能的人通过现代化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实现所有欧盟成员国的公民,不分性别、年龄、国籍、收入、健康状况等,都能通过多种渠道享受可靠、便捷的服务[9]。我国的台湾地区计划在2012年实现在公平数字机会方面使偏远民众上网普及率达到62%,全国民众上网普及率达74%。日本的“i-Japan2015”计划也强调包容这一概念,强调信息通信技术要像水和空气那样融入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韩国也承诺,2012年将铺设网速比现在快10倍的宽带网络,为老人和活动不便的患者全面提供远程诊疗服务[10]。美国布朗大学的韦斯特(DarrellM.West)教授和美国行政管理学会的霍哲(MarcHolzer)教授在其各自负责的国际电子政府评估报告和相关评估指标体系中也都强调面向残障群体、非原住民、偏远地区居民、非专业人士提供个性化、多渠道、多语言的服务[8]。

(四)在服务质量上,强调用户体验和易用性

目前“服务质量”已成为国际组织评估报告的重要指标之一,以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08年的电子政务评估报告为例,该组织把通过电子政府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作为其两大重点领域之一[8]。在效能提升上,各国和地区政府都试图通过电子公共服务的提供来提升政府的服务水平。2009年,各领先国家和地区尤其强调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提供创新公共服务,如新加坡的SOEasy计划提升了公共部门的灵活性和办事能力,为新加坡公民和企业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我国台湾地区也通过优质网络政府计划(Superiore-Government)强化电子政府平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10];加拿大服务网也注重强调公共服务的在线提供及其可用性、易用性与灵活性[7];意大利MEPA系统连接着全意大利上千家公共机构和供应方,各项服务按照预设的标准呈现在电子化的目录中,在其帮助下,中小企业(SMEs)有了更有利的销售位置,而公共部门也可以更好地购买其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9]。

日本政府设置了“国民电子个人文件箱”,从而让日本民众自己管理自己的信息资料,即通过互联网安全可靠地完成工资支付等各种手续,使国民享受到一站式的电子政府服务,实现“我的专属电子政府”,以提高服务使用的便捷性[10]。日本还特别强调“容易使用的信息技术”和“确保信息技术应用时的安心感”,从单纯的单向提供服务开始转向更加注重公民对信息技术使用的感受[10]。美国的“第一政府网站”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15275423.html,)作为美国的综合性网络门户,客户只需点击3次即可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各类政府信息与服务[2];美国弗吉尼亚州门户网站则为用户设计了一种可移动共享的迷你插件技术(widgettechnology),以使公民可实时获取自动更新的政府信息[7]。

(五)在服务的提供方式上,通过多渠道拓展服务的时空

各国和各地区政府均注重应用新兴技术,尤其是移动通信技术,突破时空的局限,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如新加坡政府提出了“iGov2010”规划,其中重要项目之一是移动政府(M-Government),即通过移动技术推动政府服务的提供。该项目旨在通过移动电话网向公众提供那些不适宜通过因特网和柜台提供的服务,或为那些需要在移动中实现互动的人们提供方便。该规划提出要充分利用移动电话普及率高的优势扩大使用电子服务的客户规模,以吸引更多习惯于使用移动业务的专业人士,强调使移动的渠道成为最理想的客户与政府互动的接触点。其中,OneSMS计划是新加坡移动政府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政府机构提供一个共用的短信平台,用于提供各种提醒和通知服务[10]。

在第四届欧盟电子政府奖中,“公共奖“(PublicPrize)获得者——土耳其国家司法局信息技术部提供的短信信息系统,可以让市民和法官不必前往法院,仅仅通过移动终端接受短信就能了解正在进行中的案件的相关法律信息、庭审日期、案件最近进展以及对他们的诉讼或索赔等,这充分体现了移动政务给公众带

来的实际便利[9]。日本和韩国也非常重视建设无处不在的移动网络环境,进而提供泛在的公共服务[10]。2010年初,韩国政府计划将首尔的电子服务放在国家的IPTV平台上运行,公共招标公告等信息将通过网络电视频道的形式在IPTV频道播放;诸如公民申请和缴纳税款等服务也将在后一阶段跟进,以此多渠道提供电子服务,促进韩国数字共融[10]。

3、国际电子公共服务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电子公共服务领先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充分认识到电子公共服务提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在该领域上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与此相比,我国的电子公共服务实践仍有较大改进空间,如当前我国公共服务仍存在地区差异性明显、以政府部门为导向而不是以公众为导向[12]、服务内容单一、服务对象较窄等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领先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提升中国电子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实乃当务之急。

综合国际经验,我国应进一步拓展电子公共服务的纵向与横向延伸,即扩大服务的受众范围,并拓展服务内容。尽管信息技术对公共服务的效能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信息技术拓宽了政府传统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使公民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多数公共服务,大大提升了服务范围与水平,然而,也有部分弱势人群如老年人、少数民族、残疾人、偏远地区人群等,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从信息技术中受益。因此需要扩大电子公共服务的受众范围,实现电子包容,使电子公共服务“惠及所有人”,从而实现无差别无歧视的公共服务。

同时,应进一步扩展服务内容,为企业和公民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并注重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因时因地制宜,为不同需求的公民提供恰当的公共服务。此外,还应进一步提高电子公共服务的可用性、易用性、可靠性与安全性,提高电子公共服务的公民接受度和满意度;并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电子服务的知晓率和使用意愿。另外,在服务方式上,政府应积极运用最新信息通信技术,如移动技术和IPTV技术,拓展公共服务的时空限制,为公民提供无处不在的公共服务。

2010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时,提出了“包容性增长”的理念,指出其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样,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也应借助信息技术提供无差异的公共服务,注重“电子包容”,强调包容性治理,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包容性增长”这一社会目标。

三. 国外政府网站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电子政务建设稳步推进。建设服务型政府,扩大公共服务,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政府网站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与措施。政府门户网站作为电子政务的信息表现层,是对内整合电子政务资源和对外提供政府信息与服务的平台,也是展示电子政务绩效水平的窗口,公众参与的主要渠道。近年来,我国政府网站拥有率进一步上升,各级政府网站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政府网站的发展水平也取得明显进步,在改善民生服务城乡公众、方便企业办事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对外经济交流、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健康发展、弘扬宣传先进文化、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保障公民基本权益、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步成为公开政府信息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第一平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工作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民主参与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开辟了民主参与的新渠道。网络的虚拟性对于促进公民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是不可忽视的,这种虚拟性减少了政治参与的不安全感,因而门户网站作为电子化政府最大的网络平台,在构建政府和公众之间互相沟通的对话桥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我国各级各类政府网站经过多年建设,不断改版、前进,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政府门户网站,而且在网站的服务理念和服务功能上均有了质的改观,也逐渐缩小了同加拿大、美国、新加坡等世界电子政府先进水平国家间的差距。分析国外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网站特点,学习借鉴这些先进网站的成功经验,可以更好地实现我国政府网站的信息公开、在线服务、公众参与三大功能,以促进我国政府网站发展完善。

美国第一政府网(2007年1月,为了便于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美国联邦政府门户网站Firs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15275423.html,

更名为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15275423.html,)是美国联邦政府的门户网站,也是全球政府门户网站的典范,始建于2000年,整合了联邦政府的所有服务项目,并与许多政府部门(如立法、司法和行政部门)建立了链接,同时也与各州政府和市县政府的门户网站都有链接。美国政府门户网站注重与国外政府网站的协作,努力促进资源信息的国际共享,它在“面向政府”栏目中的“国际合作”主题中提供了诸多国外政府网站的链接,尤其是对通信信息相关的国际组织、协会框架下的相关成员国,本栏目给出了其政府相关部门的链接和负责人信息。这体现了美国政府门户网站国际化的特点。在网站设计方面,为了保证网站资源和在线服务的安全可靠,美国政府门户网站推出了统一的安全认证计划,社会公众、企业、联邦雇员可以通过门户网站统一的身份认证密码,进入已申请加入计划的联邦政府各部门、地方州政府,获取相关的在线办理服务。美国政府网站推出的这类计划都具有全面的大局统筹观,依托计划实施不仅充分发挥了门户网站枢纽作用,同时又可以整合协调各部门网站、业务运转,提高服务效率。美国政府门户网站信息海量、服务全面,作为领先全球的政府网站,在网站主题内容的组织分类、人性化服务框架的搭建、网站建设的组织设计等各方面都独具特色,每一方面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美国政府网站的先进性。

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是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而制定的,随着该条例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会登录政府网站查阅信息,了解政府行为。所以,政府网站在舆论引导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平台条件和优势。至今,90%以上的县级以上政府都拥有自己的门户网站,越来越多的政府网站开始采用专业的网站平台和内容管理软件作支撑,逐步走出技术实现及后期维护不便的困扰,转而关注应用。很多政府网站将政务信息公开作为“主要功能”。发布的内容面广量多,更新频率也较快,信息板块和栏目放置在网站的重要位置,呈现出较强的媒体化倾向。但我国政府网站目前还没有达到整合电子政务资源的效果,往往只是在孤立的内容管理之上构建一些简单的应用,和电子政务涉及到的其它系统交互程度较低。

据我国有关互联网的调查表明,网民使用政府网站的比例还偏低,不足30%,而值得注意的是,有77.5%的网民访问政府网站的目的是“浏览政府动态或新闻”,这说明网民更多地将政府网站当作了新闻媒体,也反映出我国政府网站在线的人性化服务方面需要加强。公共服务处于起步阶段,是中国政府门户网站的薄弱环节。公共服务本应是政府门户网站三大功能定位中的核心,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少数网站实现了单项业务的在线办理,跨部门、跨应用的网上办事基本没有开展,服务的事项数量、广度和深度明显不够,服务的组织方式和表现形式也有待大幅改进。今后政府网站服务要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政府公共服务,在分析用户全生命周期的基础上,以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为目标,加大政府行政服务资源和社会公益性服务资源的整合力度,通过政府网站提供全方面服务,拓展公共服务范围。要增加政府服务社会公众生活、工作的基本能力,丰富政府网站便民服务的内容,切实提高政府网站的服务能力和效果。新加坡政府门户网站引入顾客战略,整合政府及社会的信息和服务,本着满足顾客需求的思想设置栏目,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供多种接入渠道,使得门户网站成为政府和公民企业之间联系的桥梁,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一个真心为民的政府形象,为我国的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我国政府网站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从公众最基本、最普遍的需求出发,逐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服务平台。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民主参与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开辟了民主参与的新渠道。网络的虚拟性对于促进公民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是不可忽视的,这种虚拟性减少了政治参与的不安全感,因而门户网站作为电子化政府最大的网络平台,在构建政府和公众之间互相沟通的对话桥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纵观国外政府网站,美国政府门户网站注重与国外政府网站的协作,努力促进资源信息的国际共享,体现了美国政府门户网站国际化的特点;新加坡政府网站在构建政府和公众之间互相沟通的对话桥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如在“电子公民中心”里,设置有政府与公民的在线交流、建议反馈等政民互动的渠道;加拿大政府门户网

站展现了一切为用户服务、服务用户之所需、政府社会共同服务的网站格局,这是贯穿加拿大政府门户网站的一条主线。

政府网站是政府改革内容的重要载体,公众通过政府网站,可切实体验到政府创建现代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和实践,可以分享政府改革的实际成效。政府网站是创建“透明、服务、民主”型政府的重要手段,“政务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和公众参与”是政府网站公共服务的重要功能定位,在政府网站的设计与开发的过程中需要遵行特定的原则。当然,除了政府网站的三大功能外,我国政府网站还担任着网络文化建设与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作为承担着“用正确舆论占领网上阵地的历史重任”的各级政府网站,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坚持文明办网,发挥网站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的主渠道作用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政府网站在建设网络文化的要求下,不断加强网络文化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弘扬传统文化,能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四中国电子政务的价值追求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在政府运作中的运用创造了电子政府的管理模式,这体现了科技及其工具理性的力量及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飞跃性变化。科技及其构造的工具理性就会成为一种针对所有人的异己力量,窒息着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造成人类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与生存危机。所以,技术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它需要价值观的引导和制度的约束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它自身蕴含的巨大力量。在无法找到更合适的代表更多人利益制度之前,民主必然是最佳的选择,电子政府也同样适合这种选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给人带来更深层次的民主是会引发“无政府主义”。所以电子政府应该追求合理的价值取向,学者们对电子政府价值取向作了研究。

(一)电子政府的基本价理念

电子政府有着与传统政府不同的运营模式和基本特征,将导致传统政府理念体系的重大变革,推动政府行政理念的重购和更新。李传军把电子政府的基本理念概括为:民主理念、科学理念、政治理念、责任理念、效率理念、公平理念、服务理念、安全理念、文化理念、形象理念。

(二)电子政府与公共价值观的追求

电子政府是新公共管理范式革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也同样追求公共行政的价值追求。徐晓日认为电子政府为实现公共价值观的重建创造了条件,电子政府是基于公共管理部门基于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

和网络的虚拟政府。因此电子政府也追求公共管理重建以追求人为中心、效率、责任与公平的核心价值观并重的公共行政价值观。

(三)电子政府的价值理性层面是网络政府

电子政府为网络政府提供了技术前提,网络政府则为电子政府塑造了价值的灵魂。在政府信息改革过程中应努力构筑电子政府的技术设施,同时将公平、民主、参与等人类价值追求渗透其中以构建网络政府。纪丽萍提出:网络政府是电子政府的价值理性层面,即在电子政府的技术设施上嵌入公平、民主、参与的价值,形成多中心治理的网络政府。

(四)电子政府的基本价值追求与实现形式

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公共权益、正当程序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趋向。信息与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充分发展,使信息成为优势资源,事实上,信息归根接地是权力。在网络社会中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的使信息很容易获取人们信息,并拥有权力,权力的产生必须有相应的规范和约束机制,民主就是最优选择。民主与电子化信息化结合产生了电子民主。于凤荣,王丽认为电子政府的最基本价值取向是追求民主和自由。也有学者以网络和信息与通信技术为平台研究电子民主(Electronic Democracy),提出电子民主是网络时代的民主新形势,宋迎法研究给出了电子民主的概念,认为电子民主是使完全网络时代的民主。因此,如何加快落后地区的网络和数字化建设,消灭“数字鸿沟”问题是电子民主能否实现的关键,也正是电子政府本身公平价值理念的体现。

五探索有效防腐之路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要以改革精神推进制度建设,以创新思路寻求治本办法,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按照胡锦涛同志的指示和中央纪委的部署,近年来,福建省从理念和实践上始终注重把握惩治与预防的辩证关系,既持续保持查办案件工作力度,又积极探索以建设性的思路、举措和方法预防腐败。

腐败是国家公务人员为了谋取私利而滥用职权的行为。预防腐败,惩治是前提,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改革是手段。有效预防腐败,首先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进一步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建立起关联配套、相互作用的不愿腐败的自重自律机制、不能腐败的防范制约机制、不敢腐败的监督惩治机制,才能把腐败现象遏制到最低程度。

反腐倡廉的实践表明,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权力运行不规范、市场机制不健全、中介组织不完善,

是造成一些领域腐败行为易发多发的重要原因。因此,有效预防腐败,必须围绕规范权力运行、健全市场机制、完善中介组织深入推进制度建设,进一步明晰政府管理、市场调节、社会中介组织服务的边界,不断消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规范权力运行

国家机关承担着提供公共物品、增进公共利益等重要职责,公共权力是处理公共事务、维护社会秩序、规范市场行为的必要手段,但是公共权力必须由具体的公务人员来行使,而权力天然具有扩张性和腐蚀性,导致公共权力目标的公益性和行使的私人性构成恒久的内在矛盾。历史一再证明,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目前,一些机关的公共权力,无论在取得、配置、运行、行使、监督等环节都存在不少问题。从取得和配置环节看,存在着取得无据、权力过分集中等问题,一些有关授权的法律条款和政策规定太笼统、弹性大、操作性差,导致权力边界不清、自由裁量空间过大。从运行环节看,政务、村务、厂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都不够规范,公共权力运行不透明,暗箱操作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行使环节看,一些部门重实体,轻程序,忽视从程序上对权力进行有效制约,或者权责脱节、有权无责,滥用职权和玩忽职守的现象同时存在。从监督环节看,监督制度不完善,一些地方和部门监督不严、查处不力,导致腐败的成本很低,不足以抑制少数心存侥幸者的腐败动机。显而易见,腐败不是权力活动的必然产物,但却是权力失去制约和监督的必然产物。

因此,有效预防腐败必须着力规范权力运行,使公共权力“取得有据、配置科学、运行公开、行使依法、监督到位”,促进公务人员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近年来,福建省通过梳理职权、制定标准、规范程序、强化监督,促进权力规范运行。五年来,省直单位取消和调整805项行使审批,减幅达53%;省级网上审批及电子监察系统投入运行,审批环节从原先的8个以上精简到5个以内,审批时限总体缩短40%以上。在10多个省直部门和各设区市开展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试点,漳州市推行“三级九档”裁量模式,将全市各行政执法机关2241个行政处罚项目细化为12997个等级,其中1518个项目的弹性空间趋于零,由此引起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分别下降82%和96%。各设区市和一些省直部门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实行在线监控。泉州市实行市、县和重点乡(镇)三级联网审批,使复杂投资项目审批工作日从178天减少到37天,一般投资项目审批工作日从118天减少到25天,提高了行政效率,规范了审批行为。

健全市场机制

实践表明,市场机制的实现程度与公务人员的廉洁程度成正比。腐败现象不是发展市场经济的结果,恰恰是因为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政府与市场关系不明晰,给公务人员提供了谋取私利的机会。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就要求,公共权力应当退出可以由市场机制自行调节的领域,应当退出可以由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通过自律解决问题的领域。但是,正如温家宝总理

指出的,“目前政府及其部门仍然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仍然过多,政企不分的情况比较突出”。尽管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仍然控制着相当一部分资源的配置权或定价权,诱使不法分子以各种手段进行“寻租”。

因此,有效预防腐败必须着力健全市场机制,努力实现市场主体平等、市场竞争有序、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转变职能、司法维护公正,为公务人员廉洁自律创造良好环境。近年来,福建省积极推进公共资源市场配置,目前全省有37个省直部门112个项目、9个设区市357个项目实行了市场化配置,配置领域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拓展到行政资源,配置层面从省、设区市延伸到农村基层。大力治理重点领域的商业贿赂,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针对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问题,纪检监察机关组织协调公安、建设等部门专项整治串通投标行为,侦破此类案件63件,涉案标的额21.1亿元,抓获犯罪嫌疑人198人,已追究刑事责任48人。同时,出台11项制度,规范招标投标行为;已有2820个800万元以下的政府投资工程,实行在合理造价区间内随机抽取中标人办法,得到了市场主体的认可;省建设厅等6个部门和厦门、泉州等设区市建立并公布市场主体违法违规档案,规定严重违法违规的法人5年内不得参与财政投资工程的投标。

完善中介组织

随着政府职能向行业管理、宏观管理和间接管理转变,随着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市场分工的精细化和市场行为的专业化,承接部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联系不同市场主体的各类中介组织得以迅速发展。但是,目前中介组织特别是市场服务类中介机构,不同程度存在服务质量不高、诚信意识不强、执业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律师“勾兑”法官,评估机构出具虚假报告,招标代理机构与招标人、投标人通同作弊等问题时有发生。一些中介机构利用挂靠单位的行政权力牟利,搞不正当竞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公共权力的规范运行,阻碍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诱发了商业贿赂等腐败行为。

因此,有效预防腐败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法律规范、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的管理体系,促进中介组织依法设立、诚信执业、规范发展,更好地发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改革开放、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的作用。近年来,福建省清理“官中介”,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工商注册登记的19861家中介机构,已有98.6%与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在组织、工作、经费、办公场所等方面彻底分开;取缔“假中介”,注销、吊销经营许可证340家,取缔无证无照执业的136家;打击“黑中介”,查处中介组织违法违规案件676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1人,依法追究出具虚假证明文件等刑事责任47人。同时,厦门等市建立中介机构信用信息采集、披露、查询平台,推进诚信建设;福州等5个市和一些省直部门出台中介组织管理办法,实施依法监管。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规范权力运行侧重于约束公务人员的行为,健全市场机制侧重于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完善中介组织侧重于规范中介服务行为,这三者相互配套,相互促进,是预防腐败制度建设的三大

着力点。我们要坚持惩治与预防腐败两手抓、两手硬,继续围绕规范权力运行、健全市场机制、完善中介组织深化制度建设,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

六总结

依托于“新公共服务”理论发展起来的电子公共服务是电子政府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当前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实践仍存有“瓶颈”,借鉴国际上领先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解决当前中国电子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对中国电子政府的发展乃至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各国电子公共服务的发展已经明显呈现出“电子包容”的特征,趋向于提供可用易用、多样化、个性化、无处不在、惠及所有人的优质服务。中国政府也应注重电子公共服务的包容性走向,提供惠及所有人的公共服务。继“服务型政府”、“和谐社会”等口号提出以后,胡锦涛主席已经明确提出了“包容性增长”的概念,这一理念为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在电子政务领域,建设包容性的电子公共服务也应成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电子政务的发展源于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演进,信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为政府信息化创造了条件,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电子政务虽然只是近几年的事,但从历史沿革来看,80年代中期开始的办公自动化建设,就已经拉开了电子政务建设的帷幕。从这一时间段来划分,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办公自动化阶段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的概念被引入中国,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作为政府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应用的基础,也是开展电子政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OA经过从80年代末至今10多年的发展,已从最初提供面向单机的辅助办公产品,发展到今天可提供面向应用的大型协同工作产品。中国政府最早提出办公自动化建设的目标源于1985年的“海内工程”。当时的主要想法是在中央政府开展办公自动化建设,尝试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完成一些最基础的政务活动,譬如文件电子化处理、数据电子化存储等。此后国务院又通过举办全国性的办公自动化工作会、交流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在全国各地政府机构掀起了学习计算机、使用计算机的热潮,一些部门还在工作中建立了小型的内部办公网络和专门的信息中心,帮助政府部门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决

策水平,为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三金工程”实施阶段 1993年12月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系列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这一阶段实际上也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雏形阶段。 “金桥工程”的全称为“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工程”,是国家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之一,它与原邮电部通信干线及各部门已有的专用通信网互联互通,互为备用,建成覆盖全国、天地一通的中速信息通信网。这一工程虽然不是广为人知,但事实上却为中国的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96年9月中国首次开通因特网业务,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 “金关工程”是国家为提高外贸及相关领域的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而建立的信息网络系统,主要通过海关、外贸、外汇管理和税务等政府部门的联网,向企业提供相关服务。目前已经制定并实施了进出口企业代码、进出口商品代码两项标准,建设了配额许可证管理系统、进出口统计管理系统、出口退税管理系统、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核销系统等应用系统。金关工程一方面是出自外贸领域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国际贸易的客观要求,当前很多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都要求使用电子交易、电子结算,对不使用电子交易方式的贸易不予受理,也使得中国在这方面加快了实施的步伐。2001年6月,金关工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起源与现状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起源与现状 电子政务是指公共管理部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管理理论,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实现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实施对社会的管理职能,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公共服务。 目前,电子政务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即使电子政务发展最快的国家,能够做到双向互动处理事务的电子政务项目尚不足30%,能对现有政府形态实施电子政务改造的就更少。因此,电子政务的发展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同时,不可否认也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下面对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与趋势作一个分析: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历程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阶段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国家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开始,电子政务的发展经历了下面四个阶段:

办公自动化阶段(准备阶段20世纪80年代—1993年)、 这一阶段,政府办公使用计算机、传真、打印、复印机等现代办公设备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协助处理信息,从而提高办公效率和质量; “三金工程”阶段(启动阶段1993年3月—1997年4月)、 第二阶段为专业领域信息化阶段,此阶段是政府为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发展而提出的计算机联网、应用工程在专业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为金字工程建设。起步于1993年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桥”、“金关”、“金卡”,现已发展到“12金”甚至更多,即金税,金财,金盾,金贸,金农,金保等。 “政府上网工程”阶段(展开阶段1997年4月—2000年10月)、“三网一库”阶段(发展阶段2000年10月至今)。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特征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与我国的信息化发展历程同步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电子政务起点比较低。这是因为我国总体上的信 息化水平不高,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从办公自动化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才刚刚起步;而西方国家政府机关的办公自动化早在20世纪的60—70年代就完成了。

中国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课程作业题目:中国的电子政务 学生姓名 学号 班级 2014年月日

电子政务 --中国电子政务及其发展历程 摘要: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等多方面信息化的热潮。我国的电子政务基本上是与我国自己的信息化历程同步发展的,目前已进入电子政务工程的全面建设阶段。 关键字:信息化;效益化;功能化;整体化 一、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电子政务是沿着“机关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管理部门的电子化(如‘金关工程’、‘金税工程’)——电子政务”这一主线展开的。具体来说,我国 的电子政务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初始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办公自动化在国内引起热潮,政府机构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办公,而且建立了一些信息中心。随着PC的普及政府机关也逐渐适应了 用计算机进行文件处理和传送等新工作方式。 1.起步期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启动了一些工程,主要如1993年年底启动的“三金 工程”,即“金关”、“金卡”和“金税”工程。它们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 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 3.发展期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电子政务的发展进入快车道。1999年1月,40多个部委(局、办)的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1999年被定为“政府上网年”。在2000年实现80%以上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上网。截至2001年1月底,以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15275423.html,为结尾注册的域名总数达到4722个,占国内域名总数的4%, 已经建成的WWW下的政府网站达3200个,70%以上的地市级政府在网上设立了办事窗口。 4.整体发展期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电子政务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电子政务建设的系 统指导和科学规划得到加强。2002年7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通过了《国 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专线规划》和《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两者为中国电子政务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电子政务的基本功能 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对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的批示中明确指出:推进

24个国家电子政务的调研报告分析

艾森哲对全球24个国家电子政务的调研报告 前言 大约5年前,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便开始制定提供在线服务的规划方案,此后,在实施这些方案的过程中,他们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在线服务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提供的服务更快更省更容易实现个性化,而且效率更高,国民和企业能够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使用这些服务。 然而实践证明,要想把电子政务的优势变成现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推动电子政务的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复杂的问题,比如法律、管理、规章、社会和政治等种种因素,形成了一些复杂的制约条件,这是向电子政务过渡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埃森哲公司每年都进行一次涉及有关政府的全球性电子政务调研工作,以确定他们各自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在我们的最新调研报告《电子政务领导—将规划变为现实》中,我们发现,尽管发展速度比较慢,但是各个政府正在努力实现他们的电子政务规划目标。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日益认识到,电子政务不仅要解决相应的技术问题,而且要使这项技术成为改革政府运作方式的工具之一。他们开始认识到,这种改革并不只是将各种服务移到网上,而是必须重新设计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把国民放在电子政务的中心位置,将各个机构的在线服务集成起来,以简化交互程序,降低成本,改进服务。只有建立起合理的管理架构,并且与推动整个政府改革的政治意志相结合,政府服务的改革才能实现。

在这份调研报告中,我们概要地介绍了中国政府的电子政务运作情况,并且与我们在2002年调研的另外23个政府的情况进行了比较。不过应该指出,对这23个国家和地区政府进行的调研是在2002年1月进行的,而在过去的几个月中,他们的电子政务水平的排序很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根据去年的研究,我们发现这些政府可能在较短的时间电子政务方面取得相当大的进展。因此,对中国与其他政府之间进行的比较并不是绝对的,只是用来说明他们电子政务运作的相对情况。我们把中国调研结果与其他政府进行了比较,并用对中国在电子政务方面取得的经验亦与其他政府进行了比较。 尤其是,我们考察了中国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利用了后发的优势。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政府电子政务起步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基本都处在控制阶段的中期,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向集成阶段迈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也符合这一阶段的诺兰模型规律。主要表现如下: 电子政务总体规划不够明确和规范 实施电子政务,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总是先要做好总体规划。而我们的电子政务发展到今天,是一个逐步积累和完善的过程,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成长经历,由于管理和技术上的原因,各级政府没有办法在先做好充足的整体规划,然后再实施电子政务。各级政府和部门对电子政务网络结构、电子政务的“内涵”等方面的理解千差万别,这必然导致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协调难度加大,建成以后也难以有效的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直接影响到电子政务效益的发挥。 管理体制协调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跨部门、跨地区、中央和地方间的协调,主要依赖国家领导小组开会协调以及相关单位主要领导间的协调。在一些先进国家,往往在最高决策层之下,设立常设的协调机制,如美国的首席信息官(CIO)委员会,加拿大的首席信息官办公室(CIOB)等制度,而我国于2008年成立的工业信息化部,机构设置层级过低,其职能注重产业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很难担当协调其他职能部门的重任。 电子政务建设统筹严重不足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电子政务作为我国信息化投资的热点,中央和地方投入巨大。2011年,思林博德市场咨询(Springboard Research)在报告“中国政府相关客户的IT购买行为研究”中预测中国政府相关客户(包括政府部门、医疗保障、教育部门等)在IT投入上超过428 亿美元,这占中国大陆总体IT支出的43.7%。 但由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统筹严重不足,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预算、审批、评估等机制,电子政务项目不能得到全方位的审查、监督、评价以及对技术需求的深入有效审查,导致电子政务重建设,轻服务,超前购买贵重设备、软硬件设备更新不断,追求建设独立体系不愿集中共享等现象存在,造成巨大浪费。 电子政务对内办公效率有所提高,对外公共服务仍旧薄弱 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入应用,“电子政务”被提高到作为加快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种重要途径的高度。但是,就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应用情况来看,主要还是以“提高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和“促进组织内部信息沟通”等对内办公为主,“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还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外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不足。

2020年中国电子政务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020年中国电子政务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电子政务行业发展概况分析 电子政务是指国家机关在政务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办公自动化技术等进行办公、管理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及软件平台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应用进一步深化,统一完整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形成,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初步建立。我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呈逐年增长态势,2019年市场规模近3366亿元。 我国电子政务细分市场现主要以硬件和服务为主,占电子政务市场规模比重均在30%左右。我国电子政务平台市场主要竞争企业为浪潮、太极、中国软件、神州信息等,Top5企业累计市场份额达53.10%。 “六五”时期国家提出开始建立数据中心并开始进行电子数据处理,标志着我国电子政务正式发展。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我国电子政务相关政策不断完善,“十三五”时期国家政策频发,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支出,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 1、中国电子政务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初步建立

我国电子政务应用进一步深化,网络互联、信息互通、业务协同稳步推进。统一完整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形成,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初步建立,电子政务服务不断向基层政府延伸,政务公开、网上办事和政民互动水平显著提高,有效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注:截至2020年3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暂未发布2019年数据,多有不便敬请谅解。 2、2019年中国电子政务市场规将超3300亿元 2014-2018年期间我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逐年扩张,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48%。2018年电子政务市场规模为3060亿元,同比增长9.74%,初步估计2019年我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保持较高增速增长,市场规模近3366亿元。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背景和现状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背景和现状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3 解决问题: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制约瓶颈和发展战略问题 关键词: 工业化·信息化·电子政务·政府上网·战略规划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背景和现状 世界上最早开始和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是英国。到了20世纪初期,主要欧美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当前,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发达国家已处于后工业化阶段。新中国诞生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虽已大规模展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加快发展,我国工业化水平也迅速提高。但同已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突出地表现在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水平依然较低,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在全社会劳动力和总人口中仍然较高;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还不高,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不强;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不够高等。 对于目前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处于落后地位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信息化并不象已处于后工业化时代的发达国家那样,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需要政府坚定地去推动它。我国80%的信息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但并未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开发,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政府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水平低造成的。面对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发展,入世的挑战和网络经济的冲击,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及时提出将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 20世纪90年代,相继启动了以金关、金卡和金税为代表的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成立国家信息化工组领导小组,朱鎔基同志与温家宝同志先后担任组长,确定了信息化建设指导方针;1997年,召开了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信息化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十六大进一步作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一次强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05年7月26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首次发表有关国家信息化发展状况的政府文告――《 2005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系统全面总结我国信息化发展状况,指出信息化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正在稳步提升。 在整个国家信息化战略中,电子政务建设被作为应对挑战的重要手段和信息化战略重要推动力量,电子政务己经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和政府管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安排。 1999年,国家启动政府上网工程; 2001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 “以电子政务带动信息化”。党的十六大把电子政务改革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提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2001年12月15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作出了“启动国家电子政务工程,政府信息先行”的历史性重大战略决策。我国电子政务正是在这种信息化大背景和国家战略安排下产生和发展的。 发展阶段: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国内研究者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阶段进行了归纳,认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经历了办公自动化系统、专业领域信息化、政府上网工程实施和全面电子政务建设四个阶段。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 电子政务的发展源于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演进,信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为政府信息化创造了条件,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电子政务虽然只是近几年的事,但从历史沿革来看,80年代中期开始的办公自动化建设,就已经拉开了电子政务建设的帷幕。从这一时间段来划分,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一)办公自动化阶段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的概念被引入中国,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作为政府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应用的基础,也是开展电子政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OA经过从80年代末至今10多年的发展,已从最初提供面向单机的辅助办公产品,发展到今天可提供面向应用的大型协同工作产品。中国政府最早提出办公自动化建设的目标源于1985年的“海内工程”。当时的主要想法是在中央政府开展办公自动化建设,尝试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完成一些最基础的政务活动,譬如文件电子化处理、数据电子化存储等。此后国务院又通过举办全国性的办公自动化工作会、交流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在全国各地政府机构掀起了学习计算机、使用计算机的热潮,一些部门还在工作中建立

了小型的内部办公网络和专门的信息中心,帮助政府部门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决策水平,为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三金工程”实施阶段 1993年12月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系列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这一阶段实际上也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雏形阶段。 “金桥工程”的全称为“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工程”,是国家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之一,它与原邮电部通信干线及各部门已有的专用通信网互联互通,互为备用,建成覆盖全国、天地一通的中速信息通信网。这一工程虽然不是广为人知,但事实上却为中国的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96年9月中国首次开通因特网业务,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 “金关工程”是国家为提高外贸及相关领域的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而建立的信息网络系统,主要通过海关、外贸、外汇管理和税务等政府部门的联网,向企业提供相关服务。目前已经制定并实施了进出口企业代码、进出口商品代码两项标准,建设了配额许可证管理系统、进出口统计管理系统、出口退税管理系统、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核销系统等应用系统。金关工程一方面是出自外贸领域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提问者:黄林若-一级最佳答案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1、对电子政务缺乏理性认识 国内的一些电子政务方案非常宏观,功能、效益设计得非常大,非常全面,可是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往往会出现巨大的电子政务投资和与之不相适应的、相对比较薄弱的电子政务应用之间的矛盾。这些总体性的框架建设,项目涉及面铺得很大,却事事做不深透。 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在于我们对电子政务项目缺少恰当的定位。面面俱到的整体性方案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有效的做法是:选好一个最能取得应用效果的具体项目,做深、做透、做好配套的各个环节。一个项目成功了,再来扩展。 电子政务需要的是求真务实地推进。将电子政务目标定位低一点,项目选择小一点,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损失,待有了能力后再扩展也不迟;相反,如果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那将会非常危险。 2、信息孤岛问题 由于我国电子政务是在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中分别进行的,没有统一的战略规划,各部门之间相互封闭,相当一部分已建成的电子政务系统模式不统一,这些独立的、异构的、封闭的系统使得彼此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从而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

信息孤岛使得各部门之间的各种系统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相互封闭、互不相通,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时间,而且大量的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缺乏电子政务统一标准,是产生这些“信息孤岛”的主要原因。 国内外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证明,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有标准化的支持,尤其要发挥标准化的导向作用,以确保其技术上的协调一致和整体效能的实现。标准化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它将各个业务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并为彼此间的协同工作提供技术准则。通过标准化的协调和优化功能,能保证电子政务建设少走弯路、提高效率、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统一标准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基础。 一方面,国家通过出台宏观的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来规范和统一现有的标准。但由于我国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各级政府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对电子政务的需求差别较大,在国家标准的宏观指导下,还应该制定地方标准和部门标准。另一方面,国家应鼓励具有一定技术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到标准的制定工作中来,为电子政务建设出力。在标准完善、改进和制定工作中,可以借鉴一些厂商开发的电子政务示范工程中的先进技术和规范,使之成为部门和地方标准的一部分。 总之,标准要为电子政务建设服务,电子政务建设要促进标准发展。 3、数字鸿沟问题 数字鸿沟,一般也被称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

浅谈中国电子政务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浅谈中国电子政务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浅谈中国电子政务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摘要: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应用,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社会转型带来了越来越重大的影响,而政府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即电子政务时代。在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条件虽已成熟,但在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本文将全面分析电子政务在我国面临的问题以便未来可以更好地解决。 关键词:电子政务问题解决办法 一、电子政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在电子政务的十多年探索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例如,现在的网络基础设施基本能满足业务的需要;电子公共服务体系从无到有,且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在看到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还存在的很多问题,以便在以后的探索中引起重视。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电子政务的认识不足 目前,很多政府部门的领导及工作人员对电子政务的认识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区,不能达到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甚至对于“什么是电子政务”,“电子政务的重要程度”,“如何来规划和实施电子政务”等很多基础性问题尚认识模糊,而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政府工作人员没有对国际和国内的发展状况有一个很好的把握;二是很多政府工作人员年龄较大,对互联网这种新鲜事物有一定的抵触性,认为电子政务就是用电脑工作,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二)人才培养相对滞后 在我国的长期发展中,电子政务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是一个一直存在于各地区和各部门的政府机构中的问题,以往我们一味通过外包、共建的形式完成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有专门的软硬件厂商按照计划、要求进行开发和建设,但在系统正式交付政府部门使用后,这些软硬件厂商便不再进行大幅干涉,只是提供一些后续的技术支持。而

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班级:09审计2班学号:0901********姓名:胡晨恺 摘要: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等多方面信息化的热潮。90年代后,随着国际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在政府公共管理中的应用,电子政务、电子政府等一些新的概念也很快产生。在我国,电子政务虽然起点比较低、各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发展不平衡,但是可以预测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未来几年将呈现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信息中心转型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标准规范将不断完善。 关键字:电子政务;存在现状:发展趋势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历程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国家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开始,电子政务的发展经历了下面四个阶段:办公自动化阶段(准备阶段20世纪80年代—1993年)、“三金工程”阶段(启动阶段1993年3月—1997年4月)、“政府上网工程”阶段(展开阶段1997 年4月—2000年10月)、“三网一库”阶段(发展阶段2000年10月至今)。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特征 对于我国来说,电子政务这个概念与电子商务一样是从国外泊来的。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与我国自己的信息化历程同步的,具体来说,我国的电子政务是循着“机关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管理部门的电子化工程”—“全面的政府上网工程”这一条线展开的。从总体上看,与其他国家的电子政务的发展特点基本相同,但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就具体而言,我国的电子政务又与其他国家的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 (1)我国的电子政务的起点较低。这是由于我国总体上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从办公自动化开始的;而西方国家的政府机关的办公自动化早在20世纪的 60-70年代就完成了,而我国则基本上从20世纪80年代才刚刚起步。 (2)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各地区的发展水平的差距较大,这些差别主要是表现在地区差别、城乡差别、行业差别上,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在发展过程中,则是在中央政府的“推动”和需求的“拉动”下从一些行业管理部门开始的。另外,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的不平衡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发展较快,与这些重点部门和地区相比,我国的其它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的电子政务发展相对迟缓。 (3)我国的电子政务的目标和出发点更具有多样性。由于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政府对经济特别是企业的管理方式要进行彻底的改变,以及各级政府机构的精兵简政。这些客观环境的变化,必然造成对政府政务活动的影响,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势必要满足或保障这些目标的实施。实际上,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不仅仅是提高效率和树立形象的问题,其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促进政务活动的改革。 三、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 2003年底,联合国发布了对成员国电子政务的测评结果。结果显示,中国在191个成员国中排名第74位。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作简要叙述: (一)电子政务基础建设现状: 1.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受到热切和广泛地关注。 2.旅游、经济开发区等重要城市网站点击率明显高于一般地区。 3.东西差距明显,欠发达地区政府上网工程进展缓慢,群众关注率不高。

全国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发展报告

全国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发展报告 2013 1前言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自1993年“三金工程”算起,发展至今已超过十年。十多年来,随着人们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 信息化整体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2012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在电子政务的整体发展过程中是稳步前进的。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0.5359),排名第78位。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电子政务在促进我国政府管理与服务模式创新及快速变革的同时,也对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和深远的影响。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各地政府也非常重视电子政务的发展,在建设资金保障及在电子政务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实际应用以及政府改革等众多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部分省市在电子政务建设中还许多形成了很多具有实用价值和借鉴作用的成功案例。 根据《2012年联合国电子政府调查报告》中的电子政务发展阶段划分,电子政务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初始阶段、强化阶段、业务办理阶段和一体化阶段),从目前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子政务的现状来看,各地发展还很不均衡,大多数省份目前尚处于初始阶段和强化阶段,个别发展较好的省可达到业务办理阶段,但据一体化阶段还有一定差距。

本报告收集了31个可调研的省直辖市的电子政务发展现状,收集方式根据对各省情况进行分类: 1)内蒙、陕西、北京,以实地访谈为主,资料查询、搜集为辅的方式获取相应数据; 2)重庆、云南、海南、宁夏、新疆、黑龙江,以合作伙伴协助获取相应数据为主、资料查询、搜集为辅的方式获取相应数据; 3)其他省直辖市采取以资料查询、搜集为主的方式进行收集。 按地域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域。参照国家有关划分标准,“东部地区”包括11个省级行政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 浙江,福建,山东,广东, 海南;“中部地区”包括8个省级行政区: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级行政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 根据对电子政务基础设施的理解,我们将调研内容分为总体支撑、基础网络,机房等基础设施,计算及存储资源,信息安全、备份及容灾备份资源,信息化运维服务资源等6类进行分别描述。 2电子政务应用支撑资源 根据调研,各省市电子政务应用支撑建设情况主要包括电子政务基础共享平台的建设、电子政务建设模式、电子政务业务系

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 分析了韩国、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电子政府发展状况;总结了这些发达国家在电子政府方面的先进经验;从发展历程、取得成效及存在问题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概况,并通过总结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了促进中国电子政务健康良性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电子政务;电子政府;美国;加拿大;韩国;英国;中国一、引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使得信息网络化以及全面信息共享成为可能亦是大势所趋。目前,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政府管理领域,各国都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电子政府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推动了政府改革和自身建设,促进了社会经济进步。因此,发展电子政务已成为世界性潮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都还处在初级阶段。经过10余年的探索,中国电子政务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迫切需要理性地认识这些问题,将发达国家在电子政务方面积累的经验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尽快突破发展瓶颈,使中国电子政务应用水平产生质的飞跃,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务调查报告》[1],从电子政务发展状况和电子化参与两个方面对18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调查和评估。从排名来看,韩国发展迅猛,一举超越2008年的前3名瑞典、丹麦和挪威,从第6名上升到第1名,令世人瞩目。韩国政府从1987年起就开始进行公共事务计算机化的试点,同时大力推进

全社会的信息化,扶持IT产业。1995年,韩国政府制定了KII(Korea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计划,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到1996 年,韩国已在行政、金融、不动产管理、国民信息管理等方面实现了电算化和自动化管理。2001年,韩国成立了专门的电子政务特别委员会(SCEG),并投人2903 亿韩元用于连接公共数据库和简化电子政务系统。韩国还成立了由著名专家和政府高级首脑组成的电子政务专门委员会,指导和规划韩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其中一项重要的建设内容就是要创建世界领先的政府服务体系,实现“任何公民在任何地点通过单击鼠标即可获得满意 二、发达国家电子政府发展综述 (一)韩国:将公民需求视为政府要务,一切以服务为中心 ⒈韩国发展电子政府的举措 2010年4月,联合国发布了《2010年度全球电子政府服务”的建设目标。韩国政府构建了“唯一视窗电子政府”服务平台,为公民在线提交政府服务申请文件、查询政府信息服务提供了简易有效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政府服务质量和公民的满意度。同时,政府和各公共服务机构通过该平台共享各类相关重要信息,大大减少了冗余的行政流程。2001年,韩国通过了《缩小数字鸿沟条例》、《保护主要信息基础设施条例》、《关于推进行政部门的信息化以实现电子政府的条例》等一系列法规,为政务信息化创建了完善的立法保障。 ⒉韩国电子政府的发展经验 ⑴政府支持2001年,韩国政府特别设立了电子政府特委会(SCEG)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姓名:王慧学号:11142128 【中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因特网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给传统政府的管理模式带来一场革命。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经济增长能力的重要标准。本文从电子政务的特点及发展入手,结合我国近年来电子政务发展的历程,总结出我国在电子政务的道路上的成就及不足,以期得出相关有效的策略为我国电子政务在政府应用上的作用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 正文: 一、电子政务的概念与特点 电子政务,政务是核心,电子是手段,就是指政府机构应用现代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将政府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政府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彻底转变传统工作模式,为社会公众以及自身提供全方位、高效、优质、透明的管理和服务。 电子政务的特点: 第一,在电子政务的概念中,核心内容是政务,也就是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电子政务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手段; 第二,电子政务是对政府组织结构和流程的优化和重组,而不是简单的政府上网; 第三,电子政务提供跨越空间、时间和部门限制的沟通和协作渠道,用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第四,电子政务必须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标准,它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从电子政务的概念及特点,我们可以看出,电子政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应该符合以下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借助于电子信息化硬件系统,硬件系统是电子政务实现的载体;二是处理的事务都是与政府有关的公共事务,是政府实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一种手段。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阶段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国家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开始,电子政务的发展经历了下面四个阶段①:办公自动化阶段(准备阶段20世纪80年代—1993年)、“三金工程”阶段(启动阶段1993年3月—1997年4月)、“政府上网工程”阶段(展开阶段1997年4月—2000年10月)、“三网一库”阶段(发展阶段2000年10月至今)。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特点 1.我国电子政务起点比较低。这是因为我国总体上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从办公自动化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才刚刚起步;而

我国电子政务法制化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浅谈中国电子政务再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我国电子政务法制化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 电子政务是信息化发展的成果,但任何技术如果没有法律进行制度保障就将失于无序。本文对我国电子政务法制化的进行了简单的分析,重点解释了当前我国电子政务法制化存在问题,并提出了适合我国电子政务法制化发展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电子政务,法制化,问题,建议。 所谓电子政务,即指各种公务机构通过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政务活动方式的变革,提高行政效率,发展民主决策进程,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与服务的过程与结果。其实质为社会信息化大潮中政府服务的信息化,从而得以形成新的信息化的政府管理体制。我国电子政务这几年的发展,从技术层面而言,尤其是硬件设施建设方面与西方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差距不大。但是,由于诸多原因,电子政务的软条件建设十分欠缺后落后,尤其是电子政务法制化进程,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显滞后。电子政务发展所需的法制机制很不完善,在目前我国,法律不仅未能成为政务电子化开路的先锋,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都在阻碍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 一、我国电子政务法制化发展概况 我国电子政务法制化建设可以追溯到1994年2月18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这是我国第一步计算机安全法规。这一时期,电子政务法制建设以探索为基调。一方面,当时的电子政务、电子化

办公并未在国内得到普及和重视。80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所开展的办公自动化(OA)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内部信息办公网络,为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奠定了基础。这可以算是我国电子政务的雏形,但其仅仅在国家机关内部构建,远远未达到电子政务“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目标。另一方面,当时的法制环境比其当前更为薄弱,人民的法制意识极为单薄,社会刚刚从文革的动荡中转过来,整个社会的立法工作才刚刚开始。因此,无论是从电子政务发展的角度而言,还是从在那一时期法制化发展的角度而言,90年代的电子政务法制化才刚刚是探索、起步的阶段。 1997年,是这一阶段的一个高潮,电子政务法制化建设迎来了一次丰收。5月20日,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出台,同日,《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实施细则》颁布,后者有效遏制了当时国内域名被外国投机者大量抢注的现象。5月30日《中国互联网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出台。12月,出台有《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伴随着着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我国的电子政务法律体系开始得到初步的建立。但是,透过以上法律文本我们很容易发现,当时的法律制定更多的是在信息技术层面的支持,无论是域名抢注还是信息安全,更多的都是对电子信息技术的法律支持,可以说,在这一阶段,电子政务法制化关注的法律阶位较低。 2000年起,是电子政务法制化建设的又一阶段。这一阶段电子政务开始大规模的向各级政府普及,政府门户网站大量出现,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也开始采用电子化服务的方式。这一时期,电子政务法制化建设突显出三个特征。 1、高阶法的出台。2004年颁布的《行政许可法》明确了电子政务的方向

全国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发展报告.docx

全国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发展报告2013 1前言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自1993年“三金工程”算起,发展至今已超过十年。十多年来,随着人们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 信息化整体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2012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在电子政务的整体发展过程中是稳步前进的。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0.5359),排名第78位。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电子政务在促进我国政府管理与服务模式创新及快速变革的同时,也对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和深远的影响。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各地政府也非常重视电子政务的发展,在建设资金保障及在电子政务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实际应用以及政府改革等众多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部分省市在电子政务建设中还许多形成了很多具有实用价值和借鉴作用的成功案例。 根据《2012年联合国电子政府调查报告》中的电子政务发展阶段划分,电子政务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初始阶段、强化阶段、业务办理阶段和一体化阶段),从目前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子政务的现状来看,各地发展还很不均衡,大多数省份目前尚处于初始阶段和强化阶段,个别发展较好的省可达到业务办理阶段,但据一体化阶段还有一定差距。 本报告收集了31个可调研的省直辖市的电子政务发展现状,收集方式根据对各省情况进行分类: 1)内蒙、陕西、北京,以实地访谈为主,资料查询、搜集为辅的方式获取相应数据; 2)重庆、云南、海南、宁夏、新疆、黑龙江,以合作伙伴协助获取相应数据为主、资料查询、搜集为辅的方式获取相应数据; 3)其他省直辖市采取以资料查询、搜集为主的方式进行收集。 按地域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域。参照国家有关划分标准,“东部地区”包括11个省级行政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 浙江,福建,山东,广

浅谈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浅谈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摘要]加快政府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升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和服务发展水平是目前大家都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我国电子政务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制约着我国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电子政务策略,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发展我国电子政务的关键。本文分析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电子政务;现状;发展策略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概述 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从2000年以后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体制、法律、标准、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整体化水平还比较低。联合国2008年内发布了成员国电子政务的评测结果,结果显示,中国在191个成员国中,排名第70位,位居中上水平。根据政府网站的可取性,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为公民提供基本社会服务的电子化参与程度指标,表示每个国家电子政务成熟程度的指数。美国0.927,位居第一。瑞典0.840,名列第二。澳大利亚0.837,而中国为0.565。排名比较靠后。据联合国统计,在电子政务指数方面,美国3.01,澳大利亚2.6,新加坡2.58,加拿大2.52,中国1.38,韩国2.3,日本2.72,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的现状和所处的位置。1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我国的电子政务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数据显示,2001年至2010年,中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累计己达2200亿元,年增长率在20%左右。2007年电子政务市场就已经达到了632亿元人民币左右。2008年达到了700亿元,2009年达到750亿元,同比增长了20%。2从总体上看,部委网站和省级政府门户网站己基本迈进发展阶段,而县级政府门户网站还处于准备和起步阶段。截止到2008年底,国务院76个部委及直属单位中71个机构有部门网站,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28个拥有政府门户网站。91.3%的地市政府拥有政府门户网站。69.3%的县政府拥有政府门户网站。省地市县政府门户网站总体数量较2006年增长率达58.9%。2008年1月网民使用政府1数据来源:国家信息中心,2009年电子政务蓝皮书,第27页。 2数据来源:中国电子政务信息网,http: //grp. topoint. com. cn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解决措施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解决方案 作者:佚名来源:支点网时间:2009-7-10 19:43:25 责任编辑:韩雪 专网网络结构规划实际是要建立各级政府的、具有统一标准和规范的信息交换中心平台,作为本级政府同上下级政府、各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本级政府各部门之间交换电子信息的枢纽。 免费体验华天动力OA系统 HR/ERP等企业软件注册免费试用 摘要:笔者基于对电子政务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及多年来为政府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实际经验,针对我国政府当前的电子政务发展现状,较系统地描述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框架,全面展示了信息经济时代电子政务的行政管理和应用功能二大发展目标,旨在为全面实施中国政府信息化作出良好启示和有益探索。 关键词:电子政务。虚拟政府。知识管理。因特网 1. 电子政务的内涵 电子政务是近年来我国信息界、政府界最热门的话题。对于电子政务这一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在我国,最早在媒体进行电子政务宣传的当属美国IBM/Lotus公司。根据美国IBM/Lotus 公司技术白皮书中的描述:“电子政务(e-Government,即电子政府>是电子商务(e-Commerce/e-Business>应用体系中,基于网络的符合Internet技术标准的面向政府机关内部、其它政府机关、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和信息处理系统。电子政务是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在深度和广度的延伸,即从内部办公延伸到对外服务,从内部网(Intranet>延伸到政府机关间交换网(Extranet>乃至因特网(Internet>”。 可以这样说,电子政务是解决信息化过程中从个体到连接,从物质到习惯乃至文化的核心所在。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它可以分为Intranet应用,包括电子公文处理、电子资料处理等;Extranet应用,包括跨部门的电子公文处理、电子资料交换等,如会签文件、信访文件、督查文件;Internet应用,包括政府网站、电子福利支付、电子税务、电子身份认证等。因此,电子政务的实施,意味着在国家信息基础建设初步形成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及其部门之间开始通过信息化手段处理主要的日常事务,高效履行政府部门的职责,全面改进与公民和社会之间的对话机制,同时也提供了结合政府管理流程再造,构建和优化政府内部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办公信息系统,为政府信息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强大的技术和咨询支持,进而促进政府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实施电子政务最终的目标就是建立电子政府。 近年来,世界发达国家都在积极进行电子政府的建设,这成为国际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新动向。如2000年3月,日本政府宣布实施电子政府工作,并计划2005年全面进入“办公电子化阶段”;美国在2000年6月6日—6月30日,用了二十天的时间完成了建设电子政府的全部立法程序,戈尔将其比喻为“第二次美国独立革命”,并将在2005年前后最终进入电子政府时代。英国也在2000年提出,要建设最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电子英国”,并把全面开通电子政府的时间从2008年提前到2005年。欧盟、东盟均提出“电子欧盟”和“电子东盟”计划。总之,电子政府已成为新世纪国际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竞争力的显著标志之一。 2.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简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