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民间辟邪文化

民间辟邪文化

民间辟邪文化
民间辟邪文化

浅谈家乡节日民俗与辟邪文化

辟邪文化就是人们通过祭祀,忌讳,祈祷,祝颂等一些特殊的做法来达到消灾避祸,健康平安,求吉祈福的一种独特的生存智慧。现在流传在民间的一些辟邪文化与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息息相关的,它们大多是由古代的一些习俗流传至今,散落到民间各个部分。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人们对于很多的自然现象以及天灾人祸都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比如说日月食,地震,洪水等。因此他们就只能通过各种辟邪方式来求得平安。古代的辟邪有很多种,每一种辟邪行为和辟邪器物都体现着民间生活中的种种民风与民俗。尽管这种行为长期的被文学界视为迷信而遭受批评,然而他顽强的生命力却使它在民间文化中经久不衰。现在将谈一下家乡在各种节日民俗活动中蕴含的辟邪文化。

我的家乡在潍坊市临朐县平安地村。首先谈一下家乡名字的由来,在我小时候,它一直被称作隐士村,听老人说在古代曾有很多文人志士隐居在这里,也有一种说法是这里曾在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人们的藏身之地。后来村子的名字被改为平安地村,是因为村民们想以此来祈求平安。其实这是一种通过改名来辟邪的方式。现在重点谈一下家乡的几大民俗活动中的辟邪文化。

一﹑春节

春节是汉民族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按照今天的民间习俗,他是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直至正月十五闹元宵结束。作为辞旧迎新的一个重要节日,人们都希望在这时候能够避却众邪求得平安。

1、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祭灶节,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均行“祭灶神”的仪式。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关于灶神的传说有很多,甚至连灶神是男是女都存在争论,但是人们祭灶的目的却都一样,他们都为了笼络诸神多言好事,以免“夺纪”、“夺算”之祸。

2、燃放鞭炮

从除夕之夜到大年初一,爆竹声连续不断,节日气氛被渲染的热闹非凡。其实追本溯源,过年燃放爆竹的本意是在于驱除恶鬼,避免瘟疫。《神异注》里曾经谈到:“西方山中有人焉,长十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以竹着火中,而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虽然这种说法在现在看来并不可信,但爆竹驱邪的作用已被人们共认。

3、贴春联、年画。

贴春联是春节特有的习俗,现在人贴春联大多是为了表达新年的愿望,但在古代,春联却是地地道道的驱邪、驱祟之物。奶奶曾经告诉我,以前有一个怪兽叫做“年”,它经常到村庄里去伤害百姓,后来人们发现让他害怕红色的东西,所以就在家里贴上红色的对联,以恐吓“年”。虽然这只是一个故事,但是它却体现了人们用春联辟邪的思想。

除了这些之外,在我们那在过年的时候还有很多忌讳,比如不能说“死、完了、坏了”等不吉利的话,小孩子在除夕晚上不能大喊大叫,不能把水泼到外面。屋里的垃圾不能扫出去等。这些习俗描绘出一种祥和与恐惧并存,享乐与忌讳同在的一种春节世象。

二、清明

对于清明节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普遍为人接受的是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晋文公不慎将介子推烧死在山上,第二年他上山几百的时候发现坟墓旁边的柳树奇迹般的死而复活。此后,清明节就有了“扫墓”,“插柳”,“戴柳”之说。扫墓是为了表示对死者的哀悼,而插柳戴柳则纯粹是为了辟邪。

清明,古人以为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因此又称鬼节,而清明又正值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以辟邪。在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的谚语。“皓首”“黄狗”都是贬义词,代表不好的事物。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因此戴柳的习俗肯定与鬼有关。家乡清明的时候很多小孩就折柳条戴在自己的头上,戴柳的目的主要就是避鬼邪。

柳条避鬼的说法与佛教在中国的传入有关,据佛经记载,禅拉比丘曾以柳枝咒龙;观音济度众生时,柳条也是用柳枝来沾水施法。从这些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柳条与驱鬼辟邪的渊源。三、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流行的说法是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投汨罗江溺水而死,后人为了纪念他把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定为端午

节。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比如吃粽子,采艾叶,涂雄黄,在南方还有划龙舟的风俗,这些风俗中有很多都与驱邪避毒有关。

家乡过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就是采艾蒿,采来之后把它分成两束插在门前。《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计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祛毒气。”艾叶用于祛除毒气与它的药理由一定的关系,据说它可以治百病。艾,又名家艾、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有强烈的杀菌能力,有除虫,治瘟的药效。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艾叶油有明显的平喘、镇咳、祛痰等作用。

民俗专家介绍说,农历五月,古代称之为“恶月”,从气候上来看,渐入热夏,湿热弥漫,人易得病。所以,在端午节前后,我国民间时兴吃蒜头,同时在门上插艾蒿、悬菖蒲、挂大蒜。艾蒿、菖蒲和大蒜被称为“端午三友”。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剑,以艾作鞭,以蒜作锤,又称“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灭病菌、斩妖除魔、驱毒避邪。;有孩子的家庭还有一个习俗就是用各种颜色的线编荷包,并在节日的时候装上红蛋挂在小孩子的胸前。这也与辟邪有关,因为《续齐谐记》中曾经记载道蛟龙怕彩丝之事。

四、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他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朝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关于重阳节登高的由来流

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据说东汉时汝南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道长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并嘱咐桓景回去搭救乡亲:“九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即能战胜瘟魔”。桓景回家,遍告乡亲。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瘟魔来犯,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以接近。桓景挥剑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

自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久而久之,登高便宴变成了一个美好、风雅的习俗。

除了登高外,插茱萸也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有的佩戴在手臂上,有的把茱萸放在香袋里面,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会佩戴。

除了这些每年必过的民俗节日之外,家乡的人们还会根据每年的不同情况举办一些大型的敬神与祭祀活动。比如说,如果持续干旱,村里的老人妇女就会集体组织求雨活动。每当秋雨的时候,大人们便会聚到一起,烧香拜佛,嘴里还念叨着"龙王降降雨……",小孩子则带着柳条敲锣打鼓,玩的不亦乐乎。

早在古代就有了雨神这个概念,雨水对农耕,游牧等农业活动的影响很大。长久不下雨,土地干裂,庄稼没有收成,导致人们生活疾苦;雨水过多,又会造成交通不便,甚至形成洪涝灾害,破坏房屋,

危及人类生命。古人对这些自然现象无法作出解释,所以就认为是有雨神在掌控着一切。因此人们在干旱的时候经常祭拜雨神,祈求雨神保护。

另外流传在家乡的一些忌讳比如说下冰雹的时候要扔一把刀在外面,据说这样就能把龙王的尾巴砍下来,然后雨就会变小了;遇到黄鼠狼时不能说一些难听的话,更不能伤害它,即使他吃了家里的牲畜。因为据说黄鼠狼是有灵性的动物,容过伤害了它就会给家里带来厄运;与之相似的还有蛇,蛇也被看作是有灵性的动物,人们不能伤害它。这些民间的辟邪文化经历了世世代代,有些已经在流传的过程中渐渐被遗弃,有些被更改。不管这些文化有没有道理,他都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久远性与多样性,因此我们不能一味的对它们进行批评,而应该加强对这些民间辟邪文化的重视程度。

民俗学概论

学校:山东师范大学学院:国交外汉0902 姓名:赵潇

学号:200922610221

湘西文化生态及其影响

湘西文化生态及其影响 郑英杰 (吉首大学政法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摘 要:湘西文化的生态环境,一是山重水复的封闭的自然环境,二是贫困的经济环境,三是宽松的人文社会环境。湘西独特的生态环境,使湘西文化保存着较多的原始宗教(万物有灵观念)和自然宗教(多神论)的文化遗留,保留了远古歌舞祀神的巫风,是一种巫风尤盛的附魅文化,深深打上了宗教伦理的历史胎记。湘西文化成了研究古代文化特别是楚巫文化的活化石。 关键词:湘西;文化生态;楚巫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074(2001)02-0065-05 风格独异的湘西文化是湘西人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创造出来的,植根于独特的生活方式。简言之,封闭的自然环境,贫困的经济环境,宽松的人文社会环境,共同构成了湘西文化的生态环境。湘西独特的生态环境,使湘西文化保存着较多的原始宗教(万物有灵观念)和自然宗教(多神论)的文化遗留,保留了远古歌舞祀神的巫风,是一种巫风尤盛的附魅文化,深深打上了宗教伦理的历史胎记。湘西文化成了研究古代文化特别是楚巫文化的活化石。 一、封闭的自然环境 1.山重水复的自然环境 地处武陵山区的湘西,自古以来便被视为一块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两千多年前的伟大诗人屈原,被楚王流放在湘沅一带的蛮荒之地。他的著名的《九歌》,就是在流放时期采摘当地的傩祭巫歌加工创作而成的。流淌着五溪(酉、辰、巫、武、氵无)清流的湘西地区,留下了诗人的足迹。屈原自誉香花,他赞美沅芷澧兰,他到过的溆浦(“入溆浦余亻亶亻回兮,迷不知吾所为”),在地理上就属于湘西。 湘西独特的自然世界,是构成湘西文化世界的环境和基础。 (1)山高水险,风景奇特 清代檀萃所著《楚庭稗珠录》卷一云:“自武陵西皆滩河,其险怛心,其奇骇目,经缘梦山、明月池、白壁湾,因忆郦道元所称:`颓岩临水,悬梦钩渚,渔泳幽谷,浮想若钟,风籁空传,泉响不断。'形容曲肖。行数日,则所见愈多愈急……”现今游览湘西著名风景区张家界、猛洞河等,更会为目不暇接的(森)林、峰、崖、峪、(溶)洞、溪、瀑、潭、湖的谲诡多变、神奇瑰丽而赏心悦目,惊喜不迭。 湘西的山,重重复重重,正所谓开门见山,山外有山,山中套山。湘西山势险峻,群峰耸立,沟壑纵横,河谷深切,是一块形胜之地。北部八大公山是全境的最高峰,海拔达1890米,莽莽苍苍,浮腾于云雾之中。西部八面山与曾家界、洛塔界等大山对峙,山峦重叠,地势险峻。西南腊尔山台地紧靠云贵高原,那里有一座云蒸霞蔚的天星山,是当年苗族起义英雄吴八月与清军血战的古战场,雄峰如利剑穿空,绝壁如刀削斧劈,山腰“之”字形栈道凌空盘上。 这里,不少地区母岩多为石灰岩岩层,形成了许多奇异的石峰,深邃的洞穴,忽隐忽现的阴河。如凤凰齐梁洞,武陵源黄龙洞等,大的可容纳上万人。张家界市的天门山,花垣县的摩天岭,海拔都在千米以上,并有多处高宽均达数十米的穿山溶洞。 这里,大小溪河共有一千多条,纵横密布,主要有澧水、沅水及其各个支流,如沅水支流酉、辰、巫、武、氵无。这些河流多乱石、暗礁,滩多水险,故有今日茅岩河和猛洞河漂流之旅游胜观。 (2)山环水绕,风景秀美 湘西的青山绿水,不仅有山高水险的一面,还呈山环水绕之势。在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金鞭溪, 65  2001年第2期 郑英杰:湘西文化生态及其影响 收稿日期:2001-04-13 作者简介:郑英杰(1948-),男(土家族),湖南吉首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民族伦理文化。 DOI:10.13438/https://www.wendangku.net/doc/6215323383.html, ki.jd xb.2001.02.016

以传统文化为话题作文

以传统文化为话题作文 舞狮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文化之一,今天,老师就让我们亲眼目睹了一场精彩的舞狮表演。 瞧,这只调皮的小狮子一蹦一跳地上了台,它长得十分可爱,铜铃般的大眼睛,胖乎乎的身子,还穿着一身鲜红的“衣裳”,张着 血盆大口,真惹人喜爱。它先用前爪向大家挥了挥,好似在向我招 手呢!然后,小狮子跳上一根木桩,抬了抬前爪,慢悠悠地跳了过去,突然,它的脚一踏空,我的双眼猛得一闭,然后提心吊胆地睁开, 出乎了我的意料,小狮子在梅花桩上做倒立蜻蜓呢!害得我为它捏了 一把汗!然后,小狮子来到了钢丝前,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轻而易 举地走过了钢丝,两位舞狮的叔叔真是配合得默契,教室里顿时响 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小狮子跳梅花桩就更精彩啦!看,它在梅花桩上来了一个180度 旋转,然后,又稳稳当当地落在了梅花桩上,又在一根又一根的梅 花桩上做不同的动作,看得我们是眼花瞭乱,目不暇接,舞狮快结 束了,小狮子又来了一个360度翻跟斗,我们个个都赞不绝口,一 起喝彩,教室里又响起了潮水般的掌声。 看完舞狮表演,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心想:能把舞狮表演得这么活灵活现,舞狮的两位叔叔在台下不知吃了多少苦,花了多少 时间,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 刀剪剑、伞、扇属于人类文明的物质文化,是人类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增加行为能力,提高生活质量而发明的。它们不仅具有可 供欣赏的物质外观,也在长期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逐渐积累着精神 文化的内涵,成为体现历代人民智慧、情感和审美文化的载体。 在那里我还见到了奇形怪状的剪刀,有的只有半边;有的刀片是 正方形的······

参观完了,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华儿女,真是一种荣幸,我为祖国骄傲!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独特的风俗习惯,古老的民族艺术,这些,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表现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的精神。 中国茶有红、绿、青、黄、黑、白六大类两千个花色品种。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来历,也有不同的文化,只要你细细体会,多多查阅就能得到更多的中国古老茶文化的知识。 看过“以传统文化为话题作文”的人还看了:

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

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 调查时间 2009年2月6日—2009年2月8日 二.调查地点 陕西省咸阳市第一届中国民间花馍艺术节会场 三.调查对象 部分民间文艺家、参观市民 四.调查方法 随机采访 五.调查结论 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咸阳市人民政府、陕西省文化厅和陕西省英才组织委员会承办的第一届中国民间花馍艺术节于2月6日至8日在咸阳市举行。参加这次艺术节活动的有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甘肃、安徽、陕西省7省和中国民协以及陕西省的渭南、延安、铜川、汉中以及咸阳的13个县市区,共160多位民间艺术家。参与展销的花馍及艺术品共有400多种,其中:7省4市均有花馍品种和艺术品参与展销,咸阳市13个县市区每个县的花馍品种均在12个品种以上,民间艺术品均在5种以上。民间艺术品有:剪纸、布艺、布贴花、香包、刺绣、青铜工艺品、泥塑、黑陶、皮影、农民画、马勺脸谱、茶叶、古钱币、蛋壳工艺、土织布、乾州四宝、奇石、根雕、景泰蓝画、石刻、拓片、树脂工艺等40多个种类。 民间花馍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别在黄河流域各省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在咸阳素有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红白喜事送礼馍的习俗,无论是添子增寿,还是“女儿追节”都得将蒸好的各种造型、花色不一的花馍送给亲朋好友,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受赠者要以“回馍”的方式表达对赠送者的谢意。 “咸阳花馍”被誉为“中国绘画艺术的活化石”,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其造型生动夸张,制作精巧细腻,民俗气息浓郁。花馍又名面花、面塑、礼馍,花饰以花鸟鱼虫、蔬菜、水果等万物生灵为主,表达对祖先的祭祀、老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丰富内容。 在此次艺术节的会场里,我就民间传统文艺的生存现状、未来结局及其产业化发展前景等有关问题,随机对部分参观的市民和参展的民间文艺家进行了调查采访。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以下现象: 1.大部分市民在参观前并不了解晓各地区的传统民间文艺,甚至对自己家乡的传统文艺特产也知之甚少,只有个别特别喜爱传统文艺,平时关注和收集有关信息的市民(都为中老年),对展出的相关以内容很了解。 2.90%的被采访者认为民间传统文艺的现状堪忧,应受到重视和扶持,并支持将传统文艺产业化。同时,几乎所有的被采访者认为传统文艺的产业化前景良好。 3.对于各参展队所代表的传统文艺的继承方式,50%表示为家族继承,30%为收徒拜师模式,而剩下的20%则表示该传统文艺已濒临失传。 4.从事该传统文艺人员的年龄阶层75%为中老年,25%为青少年。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 玉门市旅游局 2016.5.6 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对于提升现代化城市的文化品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新时期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方向与任务,旅游业已经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玉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铁人”王进喜的故乡、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境内现存文化遗址126处,有西北最具特色的丹霞地貌奇观玉门国家公园,有蜚声海内外的火烧沟文化遗址、有百年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铁人”王进喜的纪念馆、有中国石油第一井的“老一井”等众多国内知名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条件得天独厚。 一、借得天独厚之优势,乘改革开放之东风 玉门境内现存文化古遗迹126处,蕴含着富集的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个——火烧沟遗址、汉长城遗址、“老一井”、砂锅梁遗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昌马石窟、古董滩遗址、昌马岩画、三个墩遗址、泉子墓群。我市还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处——赤金峡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玉门市南山自然保护区,全国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及全国第二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处——玉门

油田,省级地质公园中1个——玉门硅化木省级地质公园。至目前,我市建成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1家——赤金峡旅游景区、3A级旅游景区1家——“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注册成立了国内旅行社两家——赤金峡国际旅行社和康辉旅行社玉门分社;注册成立了两家综合性旅游开发经营公司——赤金峡旅游公司和甘肃征途旅游公司;评定了两家星级旅游饭店——玉门宾馆、环宇宾馆;成立了1家旅游汽车公司——玉门油田旅游汽车公司;建成专业旅游村3家,有农家乐42家。同时,我市目前正在谋划和筹备开发玉门国家公园旅游景区、玉门莲花山旅游景区、玉门文化产业园旅游景区、青山水库和胡杨林旅游景区、吾艾斯拱北旅游景区等一批新的旅游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市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和保护利用工作,进入了一个系统开发、全面开花的新的发展时期,而且对玉门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2015年-2020年,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20%以上。到2020年,全市旅游总人数达到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0.85万人以上。 二、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依托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一)以优势旅游项目建设为龙头,打好文化旅游牌 文化旅游,是近几年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它的出现与

湘西文化

湘西文化 ----张益文 湘西是土家、苗、汉、回、白、瑶、侗(dòng)、壮等多名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地区,名族区域文化因而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突出体现了文化资源的多元性方面。现留存下的名族文化遗址,遗迹和文献典籍,民风习俗等,内容之多,范围之广,特色之浓是其他地区难以相比的。 关于湘西传统文化,有许多不同方面的文化,原汁原味的湘西少数名族文化传统古老淳朴,如神话传说;巫文化,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傩(nuó)戏;还有喜庆文化,如社巴节,赶秋,苗族鼓舞,哭嫁;然后还有服饰文化,如土家织绵,苗家蜡染,名族银饰等。另外,丰富的名族文献典籍中也保存着大量能够反映本名族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存,名族语言,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口承文学等。下面具体地介绍部分湘西传统文化。 首先谈谈湘西明间传统建筑文化。“小背篓,圆溜溜,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当这首纯美质朴的民歌被湘西大山的女儿唱响大江南北时,湘西的特色民居---吊脚楼也深深映进了人们的脑海中,整个吊脚楼悬空而建,离地较高,通风向阳,空气清新,干爽宜居,房屋布局,通常为一户一栋,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随山就势,依地而建,放眼望去,山寨吊楼,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别有意趣。“籽蹬屋”是苗家民居的又一大特色,相传,鲁班路过此地时,告诉苗民不妨把大门往内退一截,留块空地堆放苗乡盛产的油桐的桐籽,世代相传,便形成了苗家特有的“籽蹬屋”。这种房屋深受苗民喜爱,茶余饭后,籽蹬屋便成为了人们纳凉,休息,闲谈的好地方,这种苗居,在吉首,凤凤凰等县山村苗族聚居地,至今仍然很多。而在如今节奏飞快的城市生活中,到处渲染的浮躁、繁华使我们感到身心俱疲,多么想到一个这样的地方。也许保留这片净土可以给我们精神的憧憬和向往。 另外,通过沈从文的边城,我们也知道了一些典型的湘西传统文化,如吹笛子:翠翠叫爷爷帮他吹曲儿时用的那种笛子是只有保靖才有的,因为沈从文在保靖呆过。还有就是端午节的时候划龙舟,划龙舟当然哪里都有,但是龙舟结束后抓鸭子好像不是那里都有的,湘西是一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那人那山那风情,吸引着无数游人的足迹。湘西民俗文化一直是热点中的热点。就在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作为唯一的民族舞蹈节目《追爱》的表演者,张家界的湘西歌舞团将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和积极向上展现的淋漓尽致,给观众带来艺术的熏陶和精神的鼓舞。难道这都不能说明湘西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吗! 湘西传统文化确实具有很大的价值。首先,保护好湘西民俗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凤凰就是有力的佐证。二是保护好湘西民俗文化,可以展现中华民族多民族的文化传统,抢救延续一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当然,湘西传统文化在人民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实用之处,就如那些传统建筑。 而为了保护湘西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除了政府出台相关保护政策;另一方面,也应通过宣传推介湘西传统文化,就如传播面广的影视作品“芙蓉镇”“乌龙山剿匪记”“血色湘西”,另外比较著名的小说《边城》;还有,当地政府主导的各种文化艺术表演和推介活动影响也比较大,宋祖英就是从湘西名族歌舞团走出来的,她在演艺界的口碑,形象对宣传湘西文化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也许你不是湖南人,也许你对湘西文化不了解,更或者你也不打算了解和认识,

登封民间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校本课程《登封民间传统文化》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登封市直属第二初级中学 一、课程资源分析 登封的民间传统风俗是不断发展变异的历史文化流动载体,是我们中华名族历史文化积淀的表现形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心里特征和文化特质。不了解登封的民间传统风俗,就难以充分认识登封。登封有厚重的民间历史文化,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生活、礼仪往来、民俗崇拜,既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个性,又有嵩山地区的独特性,可使我们深深感触到登封人民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大气磅礴的凝聚力、博大精深的融合力和继往开来的创造力。 登封地区流传着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大致可分为创世帝系神话、佛道宗教故事、中岳风物故事、嵩山龙神传说、登封特产传说、少林武术故事、历史名人故事、民间故事等几个系列,尤其是创世帝系神话中的《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滚麽成亲》《龙马负图》《夸父追月》《杨二郎担山赶太阳》《皇帝战蚩尤》《尧访许由》《舜帝访贤》《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河南大学文学教授、民俗学研究专家张振犁先生通过对登封地区、嵩山地区的神话故事的考察、对比和分析,认为嵩山开辟了创世神化,认为三皇五帝功业在嵩山,最后得出了“嵩山是中华民族的神话集中的神殿,嵩山是东方的奥林匹亚圣山”的结论。 登封是佛、道、儒三角荟萃之地,登封的民俗信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登封市人民既崇拜中华民族的始祖和英贤,如三皇、大禹,又信仰佛道二教的神灵,如佛祖、观音、太上老君、关帝、登封人民还信仰有鲜明嵩山地域特征的中岳大帝、无极老母和九龙圣母等。中岳大帝是嵩山的山神,无极老母作为登封民间道教最高的神灵,理所应当受到敬奉。因出于善心,为道士洗袍而未婚生育的九龙圣母和“九龙爷生的丑,掂住尾巴扔到山后头”的九龙王也备受人们崇敬礼祀。春节期间,登封农村都要供奉各类神灵,如天地全神、灶神、门神、井神、送子神、龙王爷、马王爷、土地神等。灯节期间,很多村庄都要做火神社、花姑社等神社,这些在展示登封民间文化传统的同时,又展现出了我们汉民族信仰的历史文化轨

文化民间工艺品有哪些

文化民间工艺品有哪些?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种类都有哪些? 中国民间工艺品 中国民间艺术工艺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这些工艺品大都与民间传说有关,材质有陶瓷、泥塑、布艺、木头、灯彩、吊饰、 丽江木刻、桦皮工艺、漆器工艺、兽皮工艺、砚石工艺、竹编工艺、漆器陶具、玉器工艺、大理石工艺、 土家族黄杨木雕、瓷器、风筝、剪纸、麦杆画、年画、铅笔屑画、唐卡、拓真画、北京. 饰、纸编画、苏绣、鱼皮衣等。内容大都是精神活泼向上、吉祥如意、长命健康、富贵有余、儿孙满堂等,用于民间传统节日、传统宗教和民族饰品用等。这些民间工艺品流传广泛,生动有趣,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 中国民间绘画艺术 中国民间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民间绘画艺术已逐步发展为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又富有生活韵味的民间性的现代民间绘画。 中国民间民俗 我国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姓氏、家族都有不同宗教信仰。《慈利县志》记载说:“大庸所崇山外屏,少见天日,又性忍,刺肤血以事神者,千百成群,甚可笑也。”明代隆庆《岳州府志》也载:“沅澧流域,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清代《甄氏族谱》对武陵源一带的宗教信仰也作了记述:“其俗信巫尚鬼,事向王、公安等神,以宿晨傩愿为要务,敬巫师,赛神愿,吹牛角,跳仗鼓……”这便是我国民族宗教信仰的特点。历史上,中国家族先民曾经历过“万物有灵”和“图腾”信仰历史阶段。由于道教、佛教和基督教、天主教的传入,逐步演变为多种崇拜。以至今天所说的民间民俗。 中国民间艺人 一天,我慕名来到广西藤县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的前身是1979年建成的李镇亚会议厅,1986年改建为共和国民族艺术博物馆并对外开放。馆内共存有中国最有名的艺术家以及著名诗人创作过的民族艺术专注,以及所收藏的数多种中国民间艺人作品。被誉为中国著名艺术博物馆之一。现在我中国民间艺术网站主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民间艺术遗产,保护中国民间艺术文化可持续性发展,进一步挖掘、整理、传承、研究中国民间艺术,尤其是濒临失传的民族古歌、古舞、古乐艺术等。 中国民间影视艺术 在迄今为止的人类艺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篇章,大概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并逐步成熟的电影艺术和随之产生的电视艺术。作为新的艺术门类的影视艺术,借助于光电的魔力,把逼近于现实生活真实的影像和声音再现于银幕和屏幕上,这不仅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大众化,而且也使蕴含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生活经验的艺术内容,融入交流和接受的过程。经济论文发表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表现和娱乐生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 中国民间舞蹈艺术 民间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经历代发展,传承至今,其

那一处家乡风景——湘西文化特色

那一处乡村景观——湘西文化特色 摘要:本文通过自己对湘西特色文化广泛与深入的了解与探索,展示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不一样的湘西风情,来探索属于少数民族独有的智慧与力量。 关键词:湘西,文化特色 一:关于湖南湘西 湘西是湖南省地区靠西北部的一块,是一片神奇迷人的土地,这里的灵山秀水养育了勤劳智慧的湘西人民。千百年来,土家、苗、回、瑶、侗、壮以及汉等民族在这里共同繁衍和生息,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湘西灿烂的历史文化及其奇特浓郁的民俗风情,铸成了光辉千秋、永垂史册的湘西文化。多样的文化形态、丰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精神、质朴灵动的文化气息,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关于湘西传统文化,有许多不同方面的文化,原汁原味的湘西少数名族文化传统古老淳朴,如神话传说;巫文化,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傩(nuó)戏;还有喜庆文化,如社巴节,赶秋,苗族鼓舞,哭嫁;然后还有服饰文化,如土家织绵,苗家蜡染,名族银饰等。另外,丰富的名族文献典籍中也保存着大量能够反映本名族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存,名族语言,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口承文学等。 二:湘西文化特色之——民族建筑的艺术 首先谈谈湘西明间传统建筑文化。“小背篓,圆溜溜,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当这首纯美质朴的民歌被湘西大山的女儿唱响大江南北时,湘西的特色民居---吊脚楼也深深映进了人们的脑海中,整个吊脚楼悬空而建,离地较高,通风向阳,空气清新,干爽宜居,房屋布局,通常为一户一栋,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随山就势,依地而建,放眼望去,山寨吊楼,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别有意趣。 苗族“依山而寨,择险而居”,自古有“高山苗”之称。苗寨周围的环境多是层峦叠嶂、沟壑横纵,加上落后的经济条件,苗族民居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便是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而极少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改变环境,挖、填土方。这样一种省时、省力、就地取材的建筑手段使建筑与自然完美地融为一体。 苗寨是一个小社会,自然有自己的组织方式和结构,反映在建筑上就出现了苗寨中常见

大学生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大学生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首先,对于文化艺术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演进的自觉水平。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文化资源、人文环境和民族素质,又是一个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弘扬和利用,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生长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没有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文化作为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没有后劲,我们就无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对于传统文化实施科学有效的保护,也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全面富强民主现代国家的现实需要。 其次,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开发与利用、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当前与今后的关系。确保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首先得到及时抢救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按照自身的规律得到深刻的继承和持续的发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看似属于纯然的公益事业性文化建设投入,实则蕴涵着非常巨大的潜在效益和长远利益。不仅对实施保护的工作方针和工作原则在具体的运用中要严格掌握,避免急功近利走样变味的所谓“保护”,成为违反规律的草率操作与竭

泽而渔的过度开发,以免动机良好措施不当的“保护”反倒成为毁坏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罪魁祸首;而且要从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深刻认识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当前与今后几种关系的极端重要性,凡是涉及上述关系的,都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和民族利益至上的原则,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 最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必须上升到一个全民族的高度,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毕竟“树的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

传统艺术文化

幼儿园周边环境: 以农家乐、手工艺品制作(兵马陶俑、无毒背心、老虎鞋等)旅游餐饮为主。 传统艺术文化: 秦腔、踩高跷、社火芯子、吹糖人、做脸谱、印年画、皮影戏、蒸花馍...... 生活: 织粗布、纺线、 临潼节日习俗: 春节俗称“过年”,古时叫“元旦”,即每年的第一天。临潼人的春节风俗有: 食五豆腊月初五,家家煮食五种豆子,以避“五毒”,谓之“五豆”。 腊八粥腊月初八日,户户食粥称吃“腊八粥”,此日食面称“腊八面”,意思是在腊月初八日纪念八种农神,以粥、面表示敬祭。农谚有:“吃了腊八粥,岁岁保丰收”。 祭灶腊月二十三日,送灶君上天,外出的人都要在此日前回家祭灶。这天,家家户户打扫庭除,以灶糖(小米熬制的糖)、枣山(以面作山形,上粘红枣蒸熟)及甘果敬献灶君。解放后,祭灶之风仍在山原农村流行。 除夕腊月三十日为除夕为除夕,是除旧换新之意。早饭后家家帖春联、帖窗花、帖年画、贴门神等俗。下午,设案焚香,敬祭祖先。黄昏时,鸣炮、点烛,迎接灶神,及祖先享祀。此夜,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叫“守岁”,一起包饺子吃夜饭叫“吃岁饭”。近年来,农村已转变为打扑克、看电视、跳舞等文化娱乐活动。 过年正月初一日,此日凌晨,村村鞭炮齐鸣,户户明烛焚香祭祖,谓之“迎春”“迎神”“迎喜”。黎明,家长率子女祭拜祖先灵位,然后男女依次向长辈拜年,昔时叩首,今为鞠躬礼或说几句祝福的话。小孩给长辈拜年,大人给钱叫“压岁钱”。 此日早餐食水饺,有的人在饺子中包上几枚硬币,谁能吃上包钱的饺子,称谁“有福”“值钱”,这叫吃“元宝”。家家户户过年吃饺子,饺形似耳,饺馅谐线音,饺子又像元宝,象征“吉祥如意”。中午吃面条叫长寿面,谓“天长地久”。 正月初二、初四、初六日,走新亲(择双日取吉利),民间多择此日订亲、嫁、聚,或给小孩认干亲、完灯。 正月初五,“破五”,亦名“送穷”。黎明时分,爆竹齐鸣叫“打秽气”;有剪纸人掷之村外叫“送穷气”,家家打扫室内外叫“扫穷”,此日,不出门户,不待客。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称“灯节”。元宵之夜,家家张灯结彩,遍室通明,鸣炮、焚香祭祖、敬献果肴,并给先祖坟上点烛照明。十三岁前的儿童,从正月十三日夜起,要打灯笼。村村社社组织元宵灯会,内容丰富,花样繁多,有五彩缤纷的花灯;有灿烂辉煌的花火;有以妇女为主的打花棍、说曲猜谜;有乡土风情的狮子、竹马、旱船等社火节目。解放后,临潼的大型文艺演出也在这时举行,真是百花齐放,各显千秋。 补天节正月二十日,传为女娲氏生日;另一说是老君李耳生日,家家户户蒸擀馍或烙饼,称作千层饼、合页饼,以饼掷房上谓之“补天”,以纪念女娲氏炼石补天之功。 二月二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时有惊蛰、春分之间,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纷纷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苏醒,故名“龙抬头”。这天,人们剃头理发叫理龙头。 清明节清明前二日为“寒食”,乡人称为“一百五”(即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也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结题报告1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传统节日结题报告 中国是世界山最大的文明古国,有这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对古老文明的继承和创新将有助于个人修养以及文明进步。尽管如此,在今天的现实所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确实很多人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在历史文化常识方面的物质。即便是在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对创痛文化和历史只是漠然处置的现象也并不鲜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通过此次调研,发现,加强创痛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床融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1.创痛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数据的结果分析,目前我国在中国创痛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相关教育模式存在误区。显而易见,绝大多数的人呢是通过课堂教育来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中学的语文课和历史课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历史课,更多的担负了传承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功能。但是,以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在中学,历史教材僵硬刻板。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教材的人是停留在书本和教材,无法展现历史和文化真适合多姿多彩的面貌,但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多数人就不可能再有继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 此外,我国当前正处于重大转型期,传统的文化模式失去了神圣的权威,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也必然处在磨合,矛盾,冲突之中,尤其是亲眼一带更是日益可求彰显个性,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同时,面对社会生存压力的日渐增大,学生们更关心的是抓紧时间去考五花八门的证书,以求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为自己增添砝码,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现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个人的道德文化修养。 2.提出的建议或措施 历史文化教育的形式亟待改革。缺乏大众化的历史文化教育是导致社会文化氛围薄弱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加快中学历史教材编写改

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劳技课实践内容

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劳技课实践内容 ——小学劳技课教学资源挖掘与利用的实践研究 萧山区靖江一小朱玉华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通过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增补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教材内容,与校园文化、学校常规活动、学校社团活动等结合,让学生了解、品味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在传承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掌握基本的民俗技能。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俗技能 从2008年起,我国将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假日与传统节日的结合,是我国政府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积极行动,是保护民族文化发展的有效方式,可以使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懂得自己国家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中还应注意运用劳技教育中所蕴含的技术文化、艺术性和民族精神等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人文因素,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以打动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我们现在使用的劳技教材中,涉及到一些民族传统文化的实践内容,如:四年级下册的《菱形风筝的制作》,五年级上册的《小手链》、《缝香袋》,五年级下册《可爱的小陶童》,六年级下册的《漂亮的宫灯》等等。由此可见,劳动与技术这门学科可以利用自身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思想的渗透。 从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结合劳动与技术学科特点,我们了解到我校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一些现状:虽然各门学科中或多或少都有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但真正全面了解祖国四大传统文化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学生不多,更别提其他的传统节日。虽然有很多学生对我国民俗技能有一定的了解,对刺绣、包粽子、中国结、包饺子、做汤圆、剪纸等传统技艺挺感感兴趣,但学生很少有机会亲自尝试和参与。

乌江历史叙事与土家文化展示

乌江历史叙事与土家文化展示 在第二十四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由我省作家张贤春创作、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的长篇小说《青龙坝》引起了参会嘉宾的关注。《青龙坝》是一部书写土家族世居生活、描绘乌江历史社会图景、展示乌江地域文化风貌的重要著作。作品以描写乌江流域土家人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并以磅礴的构思和史诗般的笔触勾勒了“青龙坝”从20世纪60年代初的大饥荒,到市场经济时代半个多世纪的时代变革、人事变迁、悲欢离合。其间,历史的风云骤变、官场的血雨腥风、人际的错综复杂、人生的变幻无常,又无不通过社会历史环境、民间民族风情给予文学的透视与传达,这其中就洋溢着浓郁、深厚、多样的土家族文化和独具个性的民族地域审美观。 一、乌江流域社会历史的演绎 地域民族、社会历史,对文学有着密切、深远的影响。法国19世纪文学史家丹纳,在他的《英国文学史》引言中,明确地提出了种族、环境、时代是决定文艺创作和发展的三种重要因素。尤其是“环境”,当然包括自然环境和时代造就的社会经济环境与人文历史环境,换句话说,任何种族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而这些环境都影响了文学的生成。的

确,因自然生活环境、社会历史环境以及各个族群天生的民族信仰、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不同,会衍变出既多姿多彩又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而这些基于地域的族群内部的风俗文化以及民族记忆、想象、创造,都是一笔人类文明的巨大财富,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长达40万字的《青龙坝》便是这样一部反映乌江中下游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社会变迁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主人公颜仲江成长的经历、波折的婚姻、起伏的生活、沉浮的命运为主线,展现了数十个性格各异的人物的悲欢遭际,描绘了乌江岸边城乡结合部偏僻落后地区半个世纪丰富复杂、荒诞传奇、耐人寻味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且随着人物关系的展开,其间接跨度上溯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使小说成为一部演绎乌江流域社会历史、呈现乌江民族生存境况、揭示特定环境下的人物情感和命运的史诗性作品。 当然,张贤春的《青龙坝》演绎乌江社会历史的思路和方法并非只是立足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如果一部小说只是阐述历史事件和讲述人物故事,那未免显得太简单。《青龙坝》这部小说虽然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变革带给人们生活上、心灵上的深刻变化,是一部故事性很强的现实主义小说,但是小说中不乏荒诞情节和魔幻色彩,不乏文化底蕴和理想主义,这与乌江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戏剧性分不开,与德江巫傩文化的神秘、怪诞、魔幻的影响分不开;并且,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种类都有哪些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种类都有哪些? 中国民间工艺品 中国民间艺术工艺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这些工艺品大都与民间传说相关,材质有陶瓷、泥塑、布艺、木头、灯彩、吊饰、 丽江木刻、桦皮工艺、漆器工艺、兽皮工艺、砚石工艺、竹编工艺、漆器陶具、玉器工艺、大理石工艺、土家族黄杨木雕、瓷器、风筝、剪纸、麦杆画、年画、铅笔屑画、唐卡、拓真画、银 饰、纸编画、苏绣、鱼皮衣等。内容大都是精神活泼向上、吉祥如意、长命健康、富贵有余、儿孙满堂等,用于民间传统节日、传统宗教和民族饰品用等。这些民间工艺品流传广泛,生动有趣,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中国民间艺术网站在此特别分类选择一些精品介绍给大家,供欣赏和参考。 中国民间绘画艺术 中国民间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民间绘画艺术已逐步发展为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又富有生活韵味的民间性的现代民间绘画。中国民间艺术网站在此特别分类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介绍给大家,供欣赏和参考。 中国民间民俗 我国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姓氏、家族都有不同宗教信仰。《慈利县志》记载说:“大庸所崇山外屏,少见天日,又性忍,刺肤血以事神者,千百成群,甚可笑也。”明代隆庆《岳州府志》也载:“沅澧流域,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清代《甄氏族谱》对武陵源一带的宗教信仰也作了记述:“其俗信巫尚鬼,事向王、公安等神,以宿晨傩愿为要务,敬巫师,赛神愿,吹牛角,跳仗鼓……”这便是我国民族宗教信仰的特点。历史上,中国家族先民以前历过“万物有灵”和“图腾”信仰历史阶段。因为道教、佛教和基督教、天主教的传入,逐步演变为多种崇拜。以至今天所说的民间民俗。 中国民间艺人 一天,我慕名来到广西藤县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的前身是1979年建成的李镇亚会议厅,1986年改建为共和国民族艺术博物馆并对外开放。馆内共存有中国最有名的艺术家以及著名诗人创作过的民族艺术专注,以及所收藏的数多种中国民间艺人作品。被誉为中国著名艺术博物馆之一。现在我中国民间艺术网站主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民间艺术遗产,保护中国民间艺术文化可持续性发展,进一步挖掘、整理、传承、研究中国民间艺术,尤其是濒临失传的民族古歌、古舞、古乐艺术等。 中国民间影视艺术 在迄今为止的人类艺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篇章,大概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并逐步成熟的电影艺术和随之产生的电视艺术。作为新的艺术门类的影视艺术,借助于光电的魔力,把逼近于现实生活真实的影像和声音再现于银幕和屏幕上,这不但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大众化,而且也使蕴含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生活经验的艺术内容,融入交流和接受的过程。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表现和娱乐生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 中国民间舞蹈艺术 民间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经历代发展,传承至今,其种类因地域而别,内容十分丰富。 舞蹈《跑帷子》和《跑阵舞》是由古代战争中的陈兵布阵演变而来。《打独角兽》和《扛箱舞》反映了上古人与兽的搏斗。《龙舞》、《狮舞》、《麒麟舞》、《赶犟驴》、《竹马舞》和《猫蝶舞》是典型的模拟舞蹈。《打春牛》和《打铁舞》是模仿人们生产劳动时的情景。《八美图》、《荷花灯》、《菊花灯》、《旱船舞》、《高

(完整版)谈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文化之民俗风情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乃至一万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各族人民在这块广袤的大地上,以其聪明才智和辛勤卓绝的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 在这里,要谈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不太实际,于是我挑选民俗风情来表现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点点理解。 民俗作为人们生活与文化的传承现象,既是各民族不同政治、经济的反映,又是表现民族传统、心态、生活方式的因素,其形成与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经济条件、崇拜心理等有关。 例如,所谓古者“未有麻丝、衣其羽皮”,“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正是早期自然生活习俗的真实写照;例如江南的竹文化,北方的牧区毡蓬住房形式,这些独特的文化风俗正是由于当地的生产方式、经济条件影响而形成的;再例如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对灵魂的迷信,成为后世信仰民俗传承的主要来源。 而把以上那些民俗活动总结并表现的更为有组织和系统的当然是我国的那些传统节日了。在我国现代的生活中的传统民俗节日,因剔除了封建迷信糟粕,往往只保留了节日的外在习惯,如节日的饮食、娱乐活动等。从内容上考察,传统节日可以分为农事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游乐节日。其中既有单一性的节日,更多综合性的节日。 节日都多种多样,那我们的民俗自然有多样性这一特点!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古时的多次文化融合,佛学的东渐,汉、唐了两代文化整合的气魄,元、清两代的多民族共处,这众多民族的交流、融合反映在我国的民俗上,决定了它们的兼容性与开放性,必然要呈现出多民族性的特点。 我国民俗特点的另外一个主要表现方面在其的实用性。 实用性,即一种“有所为的活动”。民俗学界普通认为:“民俗文化是一种实用文化……民俗信仰的主要目的,在于使民俗事项有利于人,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起作用。因此,可以说民俗活动乃是一种所为的活动。由于折中有所为的实用性目的存在,才使民俗事象的约定俗成和世代传承有了积极的思想基础。”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多有表现合家团圆,亲友间礼尚往来的情感交流活动,这表明了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和心态可以归纳为一个字“和”,“和”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实用性也就是扣准这个“和”字。我国民俗的实用性,具体地说,可以巩固和强化家庭的世系,增强祖宗观念和家庭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开展民俗活动,可以改善人际关系,起到助团结、促和睦、调感情等作用,通过礼仪和祝愿的渠道,使亲朋好友团聚,加强人的伦理观念,调和人的思想感情,使家庭生活、人际关系趋于和谐。优秀的传统民俗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例如赛龙舟、荡秋千、赛马、斗马、跳月、走街、踏青、登高、对歌、除旧扫房、迎春喜祝、民间花会、游艺表演等等,与人们追求的健康、调剂生活、增强情趣、娱乐休息的目的都是一致的。 传统民俗具有多种功能,其“良俗”对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而不健康的“陋俗”则对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起到阻碍的作用。因此,对传统民俗中的“陋俗”必须加以改革,剔除糟粕的东西。中国著名学者、民俗学专家钟敬文教授指出:“民俗现象,主要在于规范和促进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之巩固、发展或得到调整。”(《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概括起来,民俗主要有三大作用: 第一,民俗对人们可以在法律、纪律、道德、行为等方面起规范作用。民俗与国家政策法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古今中外,概莫例外。一个国家的政治措施要符合民心民情,要结合国情,而民俗对每一个国家来说,正是重要的民心、民情、国情的标志所在。培根说:“人的思考取决于动机,语言取决于学问和知识,而他们的行为,则多半取决于习

文旅融合背景下经典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提升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215323383.html, 文旅融合背景下经典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提升策略 作者:李国顺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20年第06期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这是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核心理念。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经典文化资源逐渐凸显出独特的价值和蓬勃的生命力。众所周知,经典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给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独具特色的经典传统文化不仅塑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特性,还造就了多姿多彩的区域人文景观。目前,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在“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基本思路的指导下,各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方向,着力提升经典文化资源的利用价值,推进文化和旅游真融合、深融合。 引言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地处江苏省中部,位于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气候温润,物产丰饶。扬州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国“淮扬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还有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扬州市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国家A级景区54家,加之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2018年,扬州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7 044.23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917.90亿元,其中,接待国内游客7 036.56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04.76亿元。 一、民俗文化——探寻文旅融合新契机 在旅游学理论中,民俗文化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指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集聚的广大劳动人民创造和传承的民間文化,包括衣、食、住以及艺术、节庆、游戏、体育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探寻独特深厚的民俗文化反映出旅游者已经不再满足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这种走马观花式的粗放式旅游,而更加注重体验式、参与型的现代新型文化旅游方式。 (一)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性格造就了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古人所说的“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就是指这种现象。具有2 500多年历史的扬州,文化璀璨,民俗文化涵盖了社会 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岁时习俗、婚嫁习俗、饮食习俗、娱乐休闲习俗等,丰富多彩而且各具特色。时至今日,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在扬州依然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比如,时节风俗中,扬州就有“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五过小年”“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带活猴(外

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 中国国粹――京剧 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形成与传播: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随后还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1803),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 京剧――脸谱 脸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勾脸也具有高度的技巧性,象书法和绘画一样,用笔要准确有力,渲染需浓谈有致,钩勒则惜墨如金,这样才能画得生动有神,惹人喜爱。 勾脸不能按谱照搬,要根据自己的脸型、表演特色和所演剧目,把脸谱勾活,才能生动地体现出剧中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特征。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勾的脸部各部位线条纹理,恰好与面部神经相应,因而表演时极大地有助于演员表达剧中人物的感情,使脸谱与表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丰富经验的艺术家,能够利用勾脸来弥补脸型的不足,以改变脸型与面部解剖的关系。脸型窄小,个子不高,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对脸谱进行加工与再创造,花脸演员们常说的“勾脸能变形”就是这个意思。 京剧――京胡 京胡,又称胡琴。拉弦乐器。 清代中叶以来,随着京剧的形成,在民间传统拉弦乐器基础上改制而成。早期琴杆短、琴筒小,蒙蟒皮或蛇皮,张丝弦,用软弓拉奏,称软弓胡琴。本世纪五十年代始用钢丝弦。 琴杆又称担子,全长49厘米。用五节紫竹、白竹制。上方第一、二两节置弦轴,底节插入琴筒,筒里的杆上开长方形对穿的“风口”,产生复共鸣。琴筒长11.4、后口直径4.3厘米,用毛竹制,前口蒙蛇皮,后敞口。弦轴黄杨或黄檀木制。琴码竹制。弓子江苇竹制,上拴马尾,长74厘米。张二弦,设有“千斤”。五度定弦,据唱腔和曲牌不同分别为:反二簧do、Sol弦,二簧Sol、re弦,西皮Ia、mi弦,反西皮re、Ia弦。常用的是D调、E调二簧京胡和E调、G调西皮京胡。音域约两个八度。 演奏时,坐姿,琴筒置于左腿上,琴杆向左稍倾斜,左手持琴杆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夹于两弦间拉奏。 弓法有拉弓、推弓、颤弓、抖弓、顿弓、带弓、快弓等,指法有按音、揉弦、打音、滑音、倚音等技巧。用于伴奏或独奏。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也用于其它剧种。独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