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二: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生态足迹)

二: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生态足迹)

二: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生态足迹)
二: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生态足迹)

城市生态规划关键技术方法之二: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的概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种群承载力到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又发展到生态系统承载力。他的概念在不断发生演变。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可以这样定义:在正常情况下,城市生态系统维系其自身健康、稳定发展的潜在能力,主要表现为城市生态系统对可能影响甚至破坏其健康状态的压力产生的防御能力、在压力消失后的恢复能力以及为达到某一适宜目标的发展能力。

这个定义非常抽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使用人口等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外在表征来进行量化。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使用的生态承载力的量化方法为生态足方法,即以可利用的土地面积为单位对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进行表征。关于生态承载力的其它度量和表达方法我会在之后的文章中涉及到,这里主要讨论常用的生态承载力分析评价方法,即生态足迹。简单的理解,生态足迹是生态系统的需求,生态承载力是生态系统的供给,二者比较可以计算出生态赤字或是生态盈余。这就是生态足迹法在生态承载力研究方面的应用。生态足迹法多用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现状评价中,分析出该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和计算时刻该区域的可持续性。

这篇文章中的内容主要参考杜斌、张坤民的《城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的设计与案例》和郭秀锐、杨居荣的《城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以广州为例》。

生态足迹EF (eco logical foo tp rin t) 是20 世纪90 年代初提出的一种从生态学角度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 1 ]。生态足迹衡量在一定的人口与经济规模条件下, 人类消耗了多少用于延续其发展的自然资源, 并将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归纳成一个数字, 即人类活动排他性占有的生物生产土地。一个已知人口(个人、城市或国家) 的生态足迹, 即是生产相应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消纳这些人口产生的所有废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将生态足迹同国家或区域范围内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面积相比较, 能够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的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之内。

生态足迹对于可持续性的衡量是一种“强”可持续性的测量手段。当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 即出现“生态赤字”; 当其大于生态足迹时, 则产生“生态盈余”。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 要满足现有水平的消费需求, 该地区要么从地区之外进口所欠缺的资源以平衡生态足迹, 要么通过消耗自身的自然资本来弥补收

入供给流量的不足[ 3 ]。

根据生产力大小的差异, 生态足迹分析法将地球表面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分为6 大类进行核算: 1)化石能源用地, 用来补偿因化石能源消耗而损失的自然资本存量而应储备的土地;

2) 耕地, 生物生产性土地中的生产力最大的一类土地; 3) 牧草地, 即适于发展畜牧业的土地; 4) 林地, 指可产出木材产品的人造林或天然林; 5) 建筑用地, 包括各类人居设施及道路所占用的土地; 6) 水域, 包括可以提供生物产出的淡水水域和海洋。

生态足迹的计算步骤如下:

1) 计算各种消费项目的人均生态足迹

人均生态足迹分量A i 的计算公式为

A i = C i/Y

i = (P i + I i - E i) / (Y i ×N ) ,

式中: i 为消费项目的类型, A i 为第i 种消费项目折算的人均生态足迹分量(hm2 /人),C i 为第i 种消费项目的人均消费量, Y i 为生物生产土地生产第i种消费项目的世界年均产量(kg /hm 2 ) , P i、I i、E i分别为第i 种消费项目的年生产量、年进口量和年出口量, N 为人口数。

2) 计算人均生态足迹

人均生态足迹E f 的计算公式为

E f =∑ei = ∑rjA i =∑rj (P i + I i - E i) / (Y i ×N ) ,

式中: E f 为人均生态足迹(hm 2/人) , ei 为人均生态足迹分量, rj 为均衡因子。

3) 计算生态承载力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某类生物生产面积所代表的平均产量同世界平均产量的差异可用“产量因子”(yield facto r) 表示。某类土地的产量因子是其平均生产力与世界同类土地的平均生产力的比率。将现有不同的土地类型乘以相应的均衡因子和当地的产量因子, 就可得到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承载力。

人均生态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为

E c = ∑cj = ∑aj ×rj ×y j,

式中: E c 为人均生态承载力(hm2/人) , cj 为人均生态承载力分量, aj 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 rj 为均衡因子, y j 为产量因子。

生态足迹随总人口规模、人均消费水平、技术使用的资源密度等的变化而变化。技术能够改变土地的生产力水平, 或者资源用于产生商品和服务的效率。而生态承载力受到生产性

土地面积以及单位土地生产能力的影响。技术、人口和消费的变化会减小或增大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之间的差距。

附:关于生态足迹中的产量因子和均衡因子

任何已知人口的区域生态足迹是这些人口所消费的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废弃物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在生态足迹帐户核算中,生物生产面积主要考虑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水域6 种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由于这6 类生物生产面积的生态生产力不同,要将这些具有不同生态生产力的生物生产面积转化为具有相同生态生产力的面积,以计算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需要对计算得到的各类生物生产面积乘以一个均衡因子。均衡因子是一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生产性土地转化为在生态生产力上等价的系数,反映的是不同土地类型的平均生态生产力的差异,在此我们采用的均衡因子分别为:耕地、建筑用地为2.8,森林、化石能源土地为1.1,草地为0.5,水域为0.2,均衡处理后的6 类生物生产面积即为具有全球平均生态生产力、可以相加的世界平均生物生产面积。由于同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生产力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因而各国各地区同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实际面积是不能直接进行对比的,产量因子就是一个将各国各地区同类生态生产性土地转化为可比面积的参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类土地的平均生产力与世界同类平均生产力的比率,这样不同区域的计算结果才具有可比性。我国目前采用的产量因子分别为:耕地、建筑用地为1.66,林地为0.91,草地为0.19,水域为1.00,化石原料用地为0。

浅论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系统建设

浅论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系统建设 1、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1.1生态城市的概念的演化过程 现在,国内外都在建设生态城市,由于各地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不同,所以 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内涵,同时受各城市地理、空间、位置的限制,其规模、资 源和环境特征不一样,也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但有一个原则,就是生态城 市必须保持系统的健康和协调,具有高效率的物流、能流、人口流、信息流和 价值流,具有持续发展和消费的能力,具备高度生态文明的生活空间。生态城 市在维护本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相关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协调。因此我们必须对生态系统作进一步的了解。 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应该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 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生态系统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 研究对象,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生态学的国际研究计划均把焦点放在生 态系统,如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IBP)其中心研究内容是全球主要生态系统(包 括陆地、淡水、海洋等)的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人与生物圈计划(MAB)重 点研究人类活动与生物圈的关系;4个国际组织成立了"生态系统保持协作组(ECG)",其中心任务是研究生态平衡及自然环境保护,以及维持改进生态系统 的生物生产力。并因此给我们带来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关于 生态城市的概念众说纷纭,虽然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但前苏联生态 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应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 得到最大限度保护。同时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 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 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包含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

生态足迹

2013年个人生态足迹 以下采用成分法计算生态足迹 一、能源的生态足迹: 能源主要有电力。 公式 a CO e e P E Q A /2= 式中: e A 分别为年内电力消耗所需的化石能源地面积; e Q 分别为电力消耗量;2CO E 为普通火电厂单位发电量的2CO 排放量;a P 为每公顷林地1年内可吸收的2CO 量。 二、食物的生态足迹: 某类食物消费的土地占用面积一般计算见式: f f f P Q A = 。式中,f A 为计算年内某 类食物消费的土地占用面积; f Q 为计算年内该类食物的消费量; f P 为生产该类食物的土地的平均生产力(世界粮农组织网站上查得)。主要食物分类中, 牛羊肉( 奶) 类产品的土地占用类别为牧草地; 猪、家禽、蛋、谷物、糖类与蔬菜等的土地占用类别为耕地; 鱼类的土 三、垃圾的生态足迹:

垃圾的土地占用由垃圾堆放直接占用土地(即直接用地)与吸收垃圾降解而产生的化石能源 地(即间接用地)两部分组成。间接用地的计算公式∑=+= W N i CH i co i i a w q q Q P A 1 )(1 4 2δ式中,w A 为计算年垃圾排放间接土地占用面积; i Q 为年内第i 种垃圾成分排放量; 2 CO i q 为第i 种 垃圾成分CO 2 产生率;4 CH i q 第i 种垃圾成分4CH 产生率;δ为4CH 的GWP 当量系数; a P 为林地的平均木材生产力。 四、纸张的生态足迹: 计算公式为:a w p p P q Q A /= 式中, p A 为计算年内纸张消费的土地占用面积; p Q 为计算年内纸张消费量; w q 为单位纸张产量的木材消耗; a P 为林地的平均木材生产力。 五、水的生态足迹; 水的生态足迹主要就是由输送水与处理污水消耗的能量产生, 这2 种作业消耗 的能源为电力、 因此首先需要计算出计算年内输送水与处理污水的电力消耗量, 然后利用公式a CO e e P E Q A /2= 计算其土地占用面积, 土地类别为化石能源地。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2016期末考试答案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期末考试(20)姓名:xxx班级:2班成绩:92.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现代城市生态设计原理不包括()。(1.0分) 0.0分 ?A、 遵循合理的生态位 ? ?B、 生态审计设计原理 ? ?C、 经济与自然相容原理 ? ?D、 民众广泛参与 ? 我的答案:D 2 影响种群密度的四个基本参数为()。(1.0分)

1.0分 ?A、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 ?B、 出生率、死亡率、低龄率、老龄率 ? ?C、 流动率、固定率、迁入率、迁出率 ? ?D、 流动率、固定率、低龄率、老龄率 ? 我的答案:A 3 游憩空间定额法提出,城市绿底的人均规划指标不低于没人()平方米。(1.0分)1.0分 ?A、 3 ? ?B、 6 ?

?C、 9 ? ?D、 12 ? 我的答案:C 4 当特定区域的总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达到(),该区域已进入了老龄社会。 (1.0分) 1.0分 ?A、 5% ? ?B、 7% ? ?C、 10% ? ?D、 13% ? 我的答案:C

5 城市水环境是一个城市所处的地球表层的空间中水圈的()的总称。(1.0分)0.0分 ?A、 所有水体、水中悬浮物、水体周围环境 ? ?B、 所有水体、水中悬浮物、溶解物 ? ?C、 地表水、水中悬浮物、水体周围环境 ? ?D、 地表水、水中悬浮物、溶解物 ? 我的答案:A 6 在一个生态系统里面,功能的大小决定于最弱的系统,这个体现了()。(1.0分)1.0分 ?A、 生态位的原理 ? ?B、

生物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原理 ? ?C、 食物链的原理 ? ?D、 系统整体功能最优的原理 ? 我的答案:D 7 居住小区绿化的原则中,()强调重视小区环境的文化内涵。(1.0分)0.0分 ?A、 实用性 ? ?B、 独特性 ? ?C、 经济性 ? ?D、 艺术观赏性 ?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2011年08月02日星期二11:16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 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由生态和系统两个理论结合产生的。 一、生态理论 生态学(Ecology),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于1869年定义的:生态学是研 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为: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 生态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萌芽期(亚里士多德的公元前4世纪到14世纪):古人在长期的农牧渔猎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 代表人物:公元前4世纪学者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公元前三 世纪的雅典学派首领赛奥夫拉斯图斯、古罗马公元1世纪老普林尼的《》、6 世纪中国农学家贾思勰的《》。 形成期大约从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15世纪以后,许多科学家通过 科学考察积累了不少宏观生态学资料。19世纪,由于农牧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开 展了环境因子对作物和家畜生理影响的实验研究,促使了生态学进一步发展。 19世纪初叶,现代生态学的轮廓开始出现。 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态学吸收了数学、物理、化学工程技术科 学的研究成果,向精确定量方向前进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由于世界上的 生态系统大都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社会经济生产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交织,实 际形成了庞大的复合系统。有关生态组织:国际联合会(IUBS)制定了"国际生物计划"(IBP),对陆地和水域生物群系进行生态学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 了人与生物圈(MAB)国际组织,制定"人与生物圈"规划,组织各参加国开展森林、

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一种定量度量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方法。主要用于旅游、规划等设计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定量研究。生态足迹(EF)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来的比较成功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之一。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生态足迹 英文名字:ecological foot-print;ecological footprint 其他的名:生态占用 定义: 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应用科学 生态学(一级学科);城市生态学、生态工程学和产业生态学(二级学科)定义: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应用可科学 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资源生态学(二) 生态足迹(英文:Ecological footprint,EF)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bi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s),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只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足迹估计要承载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需要多大的可供人类使用的可再生资源或者能够消纳废物的生态系统,又称之为“适当的承载力”(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也称“生态占用”。是指特定数量人群按照某一种生活方式所消费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功能,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需要环境(生态系统) 吸纳,并以生物生产性土地(或水域) 面积来表示的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它的应用意义是: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亦称生态足迹供给) 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的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 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规划与资源生态学教授里斯(Willian E.Rees)和魏克内尔提出,生态足迹模型由张志强、许中民与1996年首次引入我国。生态足迹主要研究对象的各种消费转化为提供该消费量并吸纳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定量测度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冲击,并通过阻击与实际生态承载面积的对比,测量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生态足迹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综合法、成分法、投入产出法。。它显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指定的人口单位内(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biological productive land)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生态足迹通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比如说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的所需要的耕地面积,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因此它可以形

尔雅考试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 李建龙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令狐采学 1一般来说,与植物区系无关的是()。1.0 分 A、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 B、历史成分 C、城市化程度 D、城市资源总量 我的答案:D 2某一环境状态或结构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变化有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被称为()。1.0 分 A、环境承载力 B、环境生态位 C、环境循环链 D、环境消解度

我的答案:A 3城市规划理论基础以()为主。1.0 分 A、城市社会学 B、人类生态学 C、城市生态学 D、可持续发展理论 我的答案:C 4我国绿化学科研究的阶段中,回落期是指()。1.0 分 A、19851988 B、19891990 C、19911994 D、19941999 我的答案:B 5 园林之所以不同于绿地,是因为其有()个要素,绿地仅仅是

其中要素之一。0.0 分 A、6 B、5 C、4 D、3 我的答案:A 6,发达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0.0 分 A、10.7% B、21.2% C、8.5% D、11.7% 我的答案:C 7通过设立水质观测站,并结合往年的资料来观测水体的质量是采用了()的研究方法。1.0 分 A、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

B、统计资料和现场观测资料相结合 C、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资料相结合 D、对比研究和定位研究相结合 我的答案:B 8城市生态位是由()决定的。1.0 分 A、经济地位 B、政治地位 C、政府 D、自然环境 我的答案:C 9关于城市水环境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0 分 A、 淡水资源的无限性 B、

城市水环境的独立性 C、 地表水的循环性 D、 城市水环境系统自净能力的有限性 我的答案:D 10 城市生态系统建模时,下列不属于抽象模型的是()。 1.0 分 A、 概念模型 B、 数学模型 C、 仿真模型

04生态足迹法及应用案例

技术资料4: 生态足迹法及应用案例 一、生态足迹法 生态足迹EF(eco logical foot print)是20 世纪90 年代初提出的一种从生态学角度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生态足迹衡量在一定的人口与经济规模条件下,人类消耗了多少用于延续其发展的自然资源,并将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归纳成一个数字,即人类活动排他性占有的生物生产土地。一个已知人口(个人、城市或国家)的生态足迹,即是生产相应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消纳这些人口产生的所有废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将生态足迹同国家或区域范围内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面积相比较,能够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的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之内。 生态足迹对于可持续性的衡量是一种“强”可持续性的测量手段。当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即出现“生态赤字”;当其大于生态足迹时,则产生“生态盈余”。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要满足现有水平的消费需求,该地区要么从地区之外进口所欠缺的资源以平衡生态足迹,要么通过消耗自身的自然资本来弥补收入供给流量的不足。 根据生产力大小的差异,生态足迹分析法将地球表面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分为6 大类进行核算: 1)化石能源用地,用来补偿因化石能源消耗而损失的自然资本存量而应储备的土地;2)耕地,生物生产性土地中的生产力最大的一类土地;3)牧草地,即适于发展畜牧业的土地;4)林地,指可产出木材产品的人造林或天然林;5)建筑用地,包括各类人居设施及道路所占用的土地;6)水域,包括可以提供生物产出的淡水水域和海洋。 生态足迹的计算步骤如下: 1.计算各种消费项目的人均生态足迹 人均生态足迹分量A i 的计算公式为 A i = C i/Yi = (P i + I i - E i)/ (Y i ×N ),

生态足迹计算

陕西省榆林市2006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资源与环境系 08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张笑然20080802004 田滢伟20080802016 胡庆贺20080802042 摘要:利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和分析方法,对陕西省榆林市2006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榆林市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 1.272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 1.716hm2,人均生态盈余为0.444hm2,属于较小程度上可持续发展状态。 关键词:陕西省榆林市;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可持续发展 1.引言 1.1研究方法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近年来度量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较为通行的方法。它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通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测量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在地区、国家和全球尺度上比较人类对自然的消费量与自然资源的承载量,判定地区、国家或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近几年,生态足迹方法由于具有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基础和精简统一的指标体系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大量应用。 生态足迹分析法从需求方面计算生态足迹的大小,从供给方面计算生态承载力的大小,通过二者的比较,评价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即:计算区域的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建筑面积等对应的土地面积,通过对比分析该区域的生态足迹产出和承载来评价该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程度. 生态足迹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特定人口的资源消费和废弃物吸收所必需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一般计算公式为: EF = N ×ef = N ∑(αai) = N ∑(ci/pi) 其中,EF为区域总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α为均衡因子;ai为人均i种消费项目折算的生态生产性面积;i为消费项目类型;pi为i种消费品的平均生产能力;ci为i种消费品的人均年消费量。 附:生态足迹测度中的土地类型及均衡因子说明 生态足迹的有关概念: SEF:自然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足迹

GIS、RS技术与生态足迹方法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

GIS、RS技术与生态足迹方法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 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城市生态规划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已逐步成为了全球城市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对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及主要研究内容进行简要论述的基础上,对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生态足迹理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在城市生态规划研究中的应用途径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生态足迹,GIS,RS,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生态规划(Ecological planning)是指在没有任何有害的境况下或在多数无害的情况下,对土地某种用途的规划。从区域和城市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发展趋势和生态规划所应解决的问题看,生态规划不应仅限于土地利用规划,而是应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辩识、类比、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的持续发展。生态规划的目的是: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的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从而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城市生态规划最基本的理论是生态平衡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适宜度理论。随着生态学理论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和应用的进展,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将应用于指导今后城市生态规划的实践,比如生态足迹理论。 2 生态足迹理论概述 2.1 生态足迹及其几个相关概念 生态足迹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ees提出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的概念,并由Wackernagel对其理论和方法加以完善。生态足迹又称生态占用,指一定人口所消费的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通俗来讲,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的地球表面来支持我

四川省200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四川省200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摘要: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自然资源很丰富,最近几年四川经济发展逐渐变化。为了研究本地区资源的利用状况,本文采用2008年的数据进行了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8.7117hm2/cap,生态承载力在扣除12%后为0.4404hm2/cap ,所以人均生态赤字为8.2713hm2/cap.说明了两个方面:一是四川省的生活,生产强度已经超过了生态足以承载的范围;二是四川省的资源利用表现出来的是低效率的。本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旨,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使四川省资源利用向高效率发展,生态资源的发展向可持续方向转变。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四川省 国际上关于生态足迹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Odum,讨论在能量意义上,被一个城市所要求的额外的“影子面积”(shadow areas),Jason等分析了波罗的海哥特兰岛渔业所要求的海洋生态系统面积。因为生态足迹的计算结果具有较强的可视性、操作性、移植性等特点,已经得到了有关国际机构、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的认同,成为度量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 生态足迹通过建立生态账户计算在一定区域内的足迹消费和供给,最终以具有全球平均生态能力水平土地面积来表示,当人类消费的生态性土地面积大于生态系统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面积时表现为生态赤字,土地资源不可持续利用;反之则土地资源就表现为可持续利用的状态。 一、生态足迹研究方法 (一)生态足迹核算方法 为了使可持续发展的衡量具有真正的区域可比性,在分析区域可比性发展状况时,需要引入均衡因子和均衡产量,将资源供给和消耗统一到全球一致的面积指标层面上去,均衡因子可以消除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地生产力之间的差异;产量因子可以消除不同地区相同土地类型土地的生产能源之间的差异,本文采用的均衡因子均为国际公认的。 (二)生态足迹核算模型 生态核算模型由生态足迹需求和生态足迹供给两个模型组成。生态足迹需求包括生态资源消耗生态足迹需求和能源消耗生态足迹需求,在计算生物资源净消费时,需要经过均衡因子折算。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一是生态足迹计算;二是生态承载能力计算;三是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能力的比较;四是对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能力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如果生态足迹大

生态足迹方法及其应用探讨

生态足迹方法及其应用探讨  郭晓泽,于连生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3)  email:zhb-xzguo@https://www.wendangku.net/doc/6d15362581.html, 摘要:生态足迹法是一种衡量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量化方法,它将人类对环境的需求以及环境提供的服务归结到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比较上。本文对生态足迹法的概念、相关理论以及计算模型应用等进行了阐述、探讨。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生态旅游    人类进入了21世纪,物质文明空前繁荣,世界经济也在快速发展,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对自然的需求。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靠过多的摄取自然资源来提升工业化国家的物质标准以及经济的增长,是难以持续的。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就必须生存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1[,所以人类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生存状态。在1987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观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但只有定量测度发展的可持续性状态才能实现其可操作性。基于这一思想,各国学者先后提出了一些富有价值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比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有Meadows等的世界资源动态模型]3,2[、Holdren等的IPAT公式]4[、Daly和Cobb(1989)年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Cobb等(1995)提出的“真实发展指标”(GPI)、Prescott -Allen(1995)提出的“可持续性的晴雨表”(BarometerofSostainability)模型等。但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和其博士生Wackernagel于90年代初提出的生态足迹法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是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它使人们认清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成为可能,从而明确了人类的生存状态。  1生态足迹法介绍  1.1 生态足迹法的定义  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须的,人类的一切生产生活活动都是在其上进行的。生态足迹法的定义(1996)是: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二者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它将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转化为提供这种需求所必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并同国家和区域范围所能提供的这种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进行比较,进而判断人类的生存状态是否处于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  1.2 生态足迹法中使用的生物性生产面积的类型  在生态足迹核算中,根据生产力大小差异,生物生产面积主要考虑如下6种类型]6,5[化石燃料土地、可耕地、林地、牧草地、建筑用地和海洋。  (1)化石燃料土地(fossilenergyland):人类消费生物化石燃料的同时释放了大量的 - 1 -

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

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 摘要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方法。通过跟踪区域的能源和资源消费,将它们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须的各种生物生产土地类型的面积,并同区域能提供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进行比较,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及其计算模型,分析总结了模型的优缺点。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物生产土地面积计标模型定量测量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Footprints.and Computer Models Zhang Zhiqiang Xu Zhongmin Cheng Guodong (Frozen Earth Key State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rigid and Arid Zone Environment and Project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730000) Abstr act Ecological-Footprints.are a kind of new method of quantifiably measuring the extent of hu2 manity.s use of nature.Through following the tracks of consumption of energy and natural resources of a region,these consumption patterns provide information of areas,showing each type of land necessary for providing these material resources.Through comparison of these different areas providing natural re2 sources,we can quantifiable judge the scope within which that area.s capacity to provide can be developed. Here we giv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footprints.and computer modeling,as well as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strong and weak points of such a model. Key Word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d15362581.html,nd Areas Providing Natural Resourecs Computer Modeling Quantifiable Measurement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就必须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就是人类社会要取得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必须维持自己的自然资产存量。但是从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至今,世界的人口、贫困、消费日益增加,生物多样性锐减、草场退化、森林面积日益减少、土地荒漠化不断加剧,自然生态系统日见退化,人类生存在一个更加危险的世界中。许多事实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在远离可持续性。为了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变成现实的可操作管理模式,人类必须知道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有多远的路要走。由于传统的国民经济帐户指标GNP(及其变种GDP)在测算发展的可持续性方面存在明显缺陷,为此,一些国际组织及有关研究人员从80年代开始就努力探寻能定量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指标。因此评价和监测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程度,这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与前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于1990年5月在其第一份5人类发展报告6中首次公布了人文发展指数(HDI);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0已成为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指标体系不断提出,如绿色国民生产净值(绿色GNP)和可持续的经济福利指标(ISEW)等可持续性指标等。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发展的可持续性主要取决于自然资产。但是由于很难定量测量生态目标,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一直较缓慢。 在对生态状况的测量方面,即用具体的生物 8生态经济2000年第10期

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

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 一、城市生态位原理 1)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所占的地位。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位。 2)城市生态位:反映—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反映一个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势,从而决定了它对不同类型的经济以及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人群的吸引力和离心力。包括生活、生产生态位。二、多样化导致稳定性原理 生态系统的结构愈多样、复杂,则其抗干扰的能力愈强,也愈易于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各部门和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导致城市经济的稳定性和整体的城市经济效益提高。 三、食物链原理 城市各个部分、各个元素、各个部分之间既有直接、显性的联系,也有着间接、隐性的联系。各部分之间相互依赖、互相制约。人类位于食物链的顶端。 四、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 理顺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改善系统运行状态,要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为目标,局部功能与效率应当服从于整体功能和效益。 五、最小因子原理 处于临界量的生态因子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具有最大的影响力;有效地改善提高其量值,会大大地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与产出。 六、环境承载力原理 环境承载力会随城市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其改变会引起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推动城市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或逆向演替;城市生态演替是一种更新过程;演替方向是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活动强度是否与城市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密切相关的。包括资源承载力、技术承载力、污染承载力。 七、共生原理: 城市之间具有:空间临近性、时间长期性、功能互补性、个体差异性。需要城市通过健全城市共生单元,优化城市共生模式,改善城市共生环境,选择适宜的机制达成共生,竞争与共生协调来达到共生。

生态足迹

2013年 1、张鹏岩,王开泳等,不同收入水平的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生态足迹测算与对比——以河南省开封市为例,地理科学进展,2013,32,(9)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以2009年开封市3个不同收入居民消费水平生活小区为例,采用居民生物资源和能源消费调查问卷数据,定量分析了2009年开封市不同收入水平小区居民的生活消费生态足迹。根据板桥小区、康平小区、龙成花园3个小区的调查资料,分别计算了3个小区的生物资源消费和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①从3个小区人均生态足迹来看,总体上能源消耗的生态足迹较大;②从3个小区居民生物消费的生态足迹来看,猪肉的人均生态足迹最大,奶制品次之,肉类食品和奶制品的生产需要较多的土地面积;③通过分析3个小区不同类型的人均生态足迹,板桥小区化石燃料用地和建筑用地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耕地和草地;收入消费水平越高的居民,生态足迹越大,收入消费水平越低的居民,生态足迹越小。证实了高收入水平居民对生态以及资源的占用程度要远远大于低收入水平居民,造成居民生态占用以及碳排放的不公。最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EF)是指一个城市、国家或地区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消纳这些人口所产生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Rees, 1992),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ees 提出,其博士生Wackernagel逐步完善的可持续发展量化研究方法(Wackernagel et al, 1996, 1997, 2004)。 所谓生态足迹,是为了维持特定地区人口所需消费品折算成的生物生产面积以及容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占用的土地面积之总和;通过测算给定区域人口或是活动消耗的生态生产性土地和水域,并以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消除不同类型土地和不同地区生产力的差别,便可以进行不同国家或区域的比较(刘淼等, 2006; 王云平等, 2009;张泽洪等, 2006)。计算公式如下:EF = N×ef =N∑(a j)=N∑(C i/P i) (1)式中:i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 C i为第i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P i为第i种消费品的平均生产能力;a j为第i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EF为总的生态足迹。 在生态足迹计算中,将人类的各种消费按照生产力大小的不同归纳为6种生物生产类型,即石能源用地、林地、建筑用地和水域(熊德国等, 2003)。 生物资源消费:粮食、蔬菜、水果、蛋类、奶制品、禽类、猪肉;能源消费:汽油、天然气、电。 2、方炫,刘德林等,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及驱动模型研究,水土保持通报,2013,33(4) 生态足迹计算是指将某个确定人口所消耗的所有资源和吸收这些人口所产生的废弃物折算成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面积。熊德国等人对该生态足迹理论进行扩展与改进,将生态足迹区分为消费性生态足迹和生产性生态足迹。 生产性生态足迹是指某个确定人口从生态系统中实际取得的生物产量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面积,其公式为:ef=EF/n=∑rj(aai)/=∑rj(Ci/Yi)/n(1)式中:ef—人均生态足迹;EF—总的生态足迹;n—人口数;i—产品的类型;j—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化石能源地、建筑用地;aai—i种产品折算的生态生产性面积;Ci—i种产品的产量;Yi—i种产品的全球平均产量;rj—用来将不同类型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调整为具有全球生态系统平均生产力的、可以直接相加的生态系统面积的均衡因子。 在计算中,生态足迹账户包括生物资源和能源两部分(表1)。生物资源帐户分为农产品、动物产品、林产品和水产品4大类,其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为耕地、草地、林地和水域;能源帐户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等4类,本研究采用世界上单位化石燃料

生态系统理论案例

案例分析题(30分) 林老先生今年76岁,退休前在政府机关工作,退休后与老伴生活在一起,两个人结婚五十多年来感情很好,育有四个子女均已成家立业,剩下老两口一起居住。就在五个月前,林老先生的老伴由于一次交通事故,抢救无效去世。林老先生很伤心,子女们请了一个保姆来照顾他,但是老人觉得保姆对自己态度不好,所以没多久他就辞退了保姆。子女们怕他在家无人照顾,睹物思人过于悲伤,便将他送到养老院。但是之前性格开朗的林老先生住进养老院之后,变得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坐在那里,很少与其他老人交谈。 问题: 1.请对林老先生的状况做分析(10分) 2.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提出帮助林老先生的思路。(20分)答题要点 1、从材料可以看到,林老先生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丧偶的状况对林老先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林老先生与妻子感情一直很好,居住在一起,丧偶对于林老先生心理上的打击是很大的;其次,林老先生自己居住,可能会有孤独与寂寞。老伴之前起着感情陪伴的作用,老伴去世后,老先生自己居住,会面临这方面问题;第三,长期来看,生活照料方面也会成为问题。虽然林老先生现在生活还可以自理,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以后照料方面也会成为问题。(5分)从材料我们也可以看到林老先生有着一定优势:几个子女都很关心他,从请保姆到送养老院可以看到子女们对于林老先生是很关心的;

另外,老先生现在生活尚能自理,而且之前性格开朗。(5分) 2、工作思路:生态系统理论的关键在于将服务对象放在一个有层次的系统之中,将服务对象与其所生活的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看待,通过改变系统来实现个人需求的满足。支持网络包括正式支持和非支持支持两部分。(5分) (1)关注林老先生的意愿,发掘他的胜任能力。无论是帮老先生请保姆还是继续留在养老院,都要与他进行很好的沟通,征求他的意见,尊重他的意愿。要帮助林老先生建立起掌控环境的能力,从而形成有效的自我效能感。 (2)对林老先生生命周期中丧偶这个重大生活事件的处理。通过心理宣泄和心理调适帮助林老先生走出丧偶的心理阴影。福利院或者子女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情感陪护,帮助林老先生建立新的依恋关系,从而有效减轻丧妻的悲痛,尽快的恢复正常生活状态。 (3)与老先生子女沟通,帮助他建立更新的人际关联。重视老先生子女的作用,在工作中多与其子女沟通,也促进子女与林老先生的沟通,让老先生能够享受子女的照顾和关爱,有机会享受天伦之乐,从而发掘出更多的自我价值。 (4)征求老先生意见,养老院对老先生身体状况进行评估,看其是否愿意以及适合住在养老院,以及以后住进养老院的可能性,让老先生能够发挥自己的适应力,从而与新环境形成最佳的调和度。(15分)

城市生态系统管理的案例研究

城市生态系统管理的案例研究 城市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作为生态学研究热点和理论前沿的生态承载力是支持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支撑。上海这个年轻的移民城市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等理应分阶段出现的城市化“副作用”都在短期之内集中爆发,因此本文选取了上海这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城市作为研究案例。通过建立城市生态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城市生态承载力的现状;通过复杂函数过程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耦合与互动,对上海未来10年发展动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系统仿真和模拟;探讨产业状况、人口动态、社会发展和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协调机制;探讨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的最优配置方案,提出合理管理的优选策略;寻求提升城市生态承载力可操作的对策。主要结果表明:上海市科技研发经费投入与成果产出明显不足,须提升城市科技研发水平。 2011年上海市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为3.11%,历时约十年的发展,该项变量比重增幅仅5.46%,2020年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28%,距离城市承载力控制目标的不小于3.50%的指标仍有差距;另外,代表科研成果产出的科研机构发表论文篇数也仅为承载目标指数的1/3。因此上海市须加大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力度,多重奖励措施鼓励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和个人贡献科技研发成果;以提升城市科技研发支撑力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创新型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进度,使科技研发力量成为城市经济快速稳步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另外在教育方面特别是基础教育方面重视度不够,高素质学术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技能者人口占比低,须强化人力资本支撑力。其中代表高层次人力资本的人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的数量占比在2020年不足总人口数的50%。 城市亟待加强对教育的投资力度,确保义务教育毛入学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高中毛入学率;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在资源供给层面,当前上海市城市绿地面积、水耗与能耗供给能力基本可载。预计2020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将超出承载力控制目标推荐值:≥11m2/人而达到14.31m2/人;在单位GDP水耗方面,从2011年历史数据的16.22m3/万元下降至2020年10.68m3/万元;在单位GDP能耗方面,2020年0.47吨标煤/万元的能耗实现了产业高效节能的转变。为了打造可持续的生态绿色宜居城市,需继续推进城市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采用腾退原则恢复“城市之肺”的面积率。

第二章 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生态系统

第二章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生态系统

第二章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生态系统 第一节城市化及其生态后果 一、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或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 表现两种形式: 城市数目增加; 城市规模(人口、空间)不断扩大:数量上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非农业人口;质量上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二、城市化的特点 (1)人口集中;(2)产业集中;(3)能源结构改变;(4)需水量增加;(5)交通便捷;(6)信息传递快速;(7)不透水地面增加;(8)绿地减少;(9)人们相应的生活习惯改变。 三、城市化带来的优点 (1)由于人口集中,劳动力集中,便于组织大生产; (2)产业集中,交通发达,有利于扩大贸易,繁荣经济; (3)通讯便捷,信息集中,促进了文教、卫生、科学技术的发展; (4)城市中良好的医药卫生,周到的公共服务,方便的生活条件,丰富的文娱活动,提高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并为人们发挥多种才能提高了机会。 四、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人类各历史阶段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农业、畜牧业带来的生态问题 (二)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生态问题 (三)现代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五、城市问题的生态学实质

1.城市中物流链很短,物质流动基本上是线性的,常常就是资源到产品和废物。 2.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需要大量的能源。 3.各部门分割,行业间缺乏自觉的相互合作,各自为政,各行其事。 4.生产多着眼于局部产品,着重当前经济利益。 5.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比例常常失调。 6.人们集中在一个相对密闭的有限空间内,自我驯化。 第二节城市生态学 一、城市与城市生态学的定义 1.城市(City):是非农业人口为居民主体,以空间、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空间地域综合体。 从生态学角度定义:城市是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而拥有更高“价值”的人类物质、精神环境和财富,是更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的载体场所,是人类进步的合理的生活方式之一,是以人类占绝对优势的生态系统。 特点: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常为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生态学:以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 由于人是城市中生命成分的主体,将城市视为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因此也可以说,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二、城市生态学研究对象及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城市生态系统。 研究的目的:通过对城市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的研究,最终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调控、管理及人类的其他活动提供建设性的决策依据,使城市生态系统沿着有利于人类利益的方向发展。为解决城市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城市社会问题)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矛盾(城市生态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三、城市生态学研究内容

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 【摘要】生态足迹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只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 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关键字】生态足迹计算分析法 1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 1.1生态足迹概念 生态足迹EF(ecological footprint,又译生态占用)是由加拿大环境经济学家.William和Wackernagel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基于生物物理量的度量评价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概念和方法。生态足迹的定义为:“the biologicallyproductive and mutually exclusive areas necessary to continuously rovide forpeople’Sresource supplies and the absorption of their wastes”,即任何已知人口(个人、城市、国家、社区)的生态足迹是生产相应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消纳所产生的废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它代表了既定技术条件和消费水平下特定人口对环境的影响规模和持续生存对环境提出的需求。 1. 2生态生产性土地 生态生产性土地(ecologically productive land)是生态足迹分析法为各类自然资本提供的统一度量基础。生态生产也称为生物生产,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维持生命过程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并转化为新的物质,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的积累。生态生产是自然资本产生自然收入的原因。自然资本产生自然收入的能力由生态生产力(ecological productivity)衡量。生态生产力越大,说明某种自然资本的生命支持能力越强。 由于自然资本总是与一定的地球表面相联系,因此生态足迹分析用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概念来代表自然资本。所谓生态生产性土地是指具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这种替换的一个好处是极大地简化了对自然资本的统计,并且各类土地之间总比各种繁杂的自然资本项目之间容易建立等价关系,从而方便于计算自然资本的总量。事实上,目前主流的生态足迹分析法的所有指标都是基于生态生产性土地这一概念而定义的,换言之就是将分析中涉及的指标代换成相对应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1】 1.3生态赤字和生态盈余 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其大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差数;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则产生生态盈余,其大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余数。 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要满足其人口在现有生活水平下的消费需求,该地区要么从地区之外进口欠缺的资源以平衡生态足迹,要么通过消耗自然资本来弥补收入供给流量的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