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

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

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
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

上海市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中央对上海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上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自身发展与主动服务全国的重要体现。围绕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战略目标,以我国入世后进一步扩大开放和举办中国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为契机,上海将全面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更好地服务全国。为此,特制定本实施纲要。

一、上海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概况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上海根据中央的战略定位,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城市功能的根本性转变,基本形成了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一)上海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增强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上世纪90 年代,上海服务业呈领先增长的态势。据统计,1990 年至2000 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3.8 %,高出全市生产总值增速 1.6 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1.9 %提高到50.6 %,每年提高近 2 个百分点。2003 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027.11 亿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位居前列。以资本、货币、技术产权、人才等一批要素市场为核心的大市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城市集聚辐射功能显著增强,服务全国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服务业行业结构呈现集聚态势,金融、物流、商贸等六大行业已成为重要支柱

金融、物流、商贸、房地产、旅游和信息服务等行业逐渐成为上海服务业的主要支撑力量,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70 %。金融、物流和商贸业2003 年各实现增加值约600 亿元左右,均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0 %左右;房地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从2000 年的 5.5 %稳步上升到2003 年的7.4 %;旅游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自2000 年以来一直保持在 5 %以上;信息服务业2003 年实现增加值252.2 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 %。

(三)以知识密集为特征的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为上海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文化、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体育、会展和中介服务等行业发展迅猛,成为上海服务业中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行业。2003 年,文化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55.65 亿元,同比增长10.9 %,高于同期服务业增幅;教育培训业中,在沪外国留学生人数比2000 年增长 2 倍多;医疗卫生领域,新增民办医院和诊所共计232 所,比2001 年增长93 %;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达到4008 家,比1997 年增长419 %;国际展览数量从1995 年的100 个迅速增加到348 个。

(四)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相对集中,中心城区已成为上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中心地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中心城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75 %,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约为75 %,对全市服务业增长贡献突出。同时,依托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如外滩和浦东陆家嘴地区形成了金融服务业的集聚,虹口北外滩地区集中了大量航运服务企业,南京路、淮海中路和四川北路等区域形成了“四街四城”的商贸业集聚格局,静安区、卢湾区和黄浦区聚集了国内外知名的专业服务企业。

(五)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日益明显

随着上海服务业规模的扩大、领域的拓宽和业态的创新,从业人民日益增加。2003 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已达422.21 万人,比1990 年增加204.08 万人;吸纳就业人员比重从1990 年的28.4 %上升到51.9 %。服务业发展对地方经济也作出了主要贡献,20O3 年上海服务业地方税收约占地方税收总额的

63.5 %。

但也要看到,近年来上海服务业出现了增速趋缓、比重下降的态势。2001 年至2003 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平均增长速度只有8.9 %,低于同期全市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2003 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48.4 %。上海服务业发展还存在着对外对内开放度小、市场准入门槛高、企业规模和核心竞争力不大不强、高素质服务人才缺乏等问题。

二、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主,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多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国民经济新领域。现代服务业具有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性、要素的智力密集性、产出的高增值性、供给的多层次性和服务的强辐射性等特点,它广泛渗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当前,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实现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

现代服务业是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四个中心”的重要基础,是体现上海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世界上重要的国际城市都拥有高度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上海服务业虽然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在经济规模、产业能级、资源配置功能和国际化程度等方面,与国际大都市相比差距明显。立足实现国家战略,参与国际竞争,上海必须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上海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和法治化水平,为加快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上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上海是一个自然资源稀缺的城市,经济发展受到土地、能源等资源的约束和环境容量的限制日益明显。现代服务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特性。把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首要任务,是上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重要抓手,符合上海城市特点,体现“以人为本”,有利于上海发挥自身优势,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上海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更好服务全国的迫切要求

推动上海与全国协调联动发展,关键是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要牢固树立“两个大局”的思想,自觉地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到全国发展的大局中来思考、来谋划。要大力发展“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构筑具有上海独特优势的产业群,进一步增强上海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能力。通过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使上海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杜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更好地服务全国,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当前,面对国际服务产业加速转移和全球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的新形势,我们既要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更要认清差距,保持清醒的头脑,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把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上海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服务全国的能力,努力在新起点上求得新发展,在新形势下作出新贡献。

三、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指导思想、推进原则、战略目标和功能标志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教兴市”为主战略,按照加快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以及加快自身发展与主动服务全国的总体要求,坚持国际化带动、市场化促进、信息化支撑和法治化保障,突出关键领域,加强政策聚焦,降低准入门槛,强化市场主体,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现代服务业领先增长,进一步提升上海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更好地服务全国。

(二)推进原则

——坚持扩大开放,深化改革。按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大服务业领域的改革和开放力度,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国际化带动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放宽服务业领域的市场准入,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和品牌,鼓励外资、民资参与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深化服务业领域的中外合资、合作试点,打破行业垄断及部门分割,建立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的新体制机制。

——坚持远近结合,联动发展。适应上海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区域性差异,兼顾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和长远战略目标,加速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二三产业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产业联动发展。中心城区立足增强综合服务功能,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郊区立足增强经济发展水平,重点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

——坚特突出重点,分类推进。按照稳定提升支柱行业、培育壮大新兴行业、突破发展潜力行业的总体推进思路,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选择体现城市服务功能、具有上海综合优势以及发展潜力大、智力要素密集、产业关联带动效应强的功能型和知识型服务业进行重点突破;结合各区的功能定位,依托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一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体是企业,关键是人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引进、培养和推进改革,强化市场主体,塑造企业品牌,提升国际竞争力。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规划引导,实施政策聚焦,规范市场管理,增强服务意识,实现重审批向重服务的转变,为现代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三)战略目标

未来五至六年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框架的关键时期。要紧紧抓住举办2010 年世博会的战略机遇,继续发挥浦东开发开放的先发效应,依托一批重大基础性、功能性项目,加大开放力度,推进改革创新,以国际化提升上海服务业能级,以市场化做大服务业规模,以信息化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以法治化创造

服务业发展环境,着力提升功能型服务业、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延伸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构筑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进一步增强服务全国的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到2010 年,力争上海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500 亿元以上,服务业发展速度保持两位数增长,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市总就业人口的比重稳步提高,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中心城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0 %以上。

——稳定提升金融、商贸、物流、房地产等支柱行业。努力保持四大行业持续、稳定发展,成为上海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到2010 年,四大行业实现增加值达到4800 亿元左右,占全市服务业比重超过60 %。

——培育壮大信息服务、航运服务、会展旅游、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努力实现新兴行业跨越式发展。到2010 年,四大行业增加值保持每年20 %以上的增长速度,实现增加值达到2300 亿元。

——突破发展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潜力行业。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市场需求潜力大的社会事业部分领域产业发展;整合社区服务资源,提升社区服务功能,不断满足市民多层次的物质文化需求。到2010 年,实现增加值超过1000 亿元。

(四)功能标志

一是努力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框架体系。积极扩大金融业开放,争取全国性金融机构业务、营运中心和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管理、运营中心落户上海,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和新增金融机构集聚,维护金融稳定,确保上海金融稳健运行。至2010 年,在沪金融机构总量超过800 家。

二是争取成为国际集装箱中转航运枢纽。充分利用洋山深水港区开发建设的契机,增强港区综合配套能力,完善港口综合服务环境,更好地服务长江三角洲及

沿江地区,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到2010 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中,国际集装箱中转比例争取达到10 %。

三是加快构筑知识密集服务高地。充分发挥上海现有科技、教育和人力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专业服务、研发设计、教育培训、创意产业、广告传媒等具有上海人力资源独特优势的知识型服务业,进一步确立上海知识服务高地的地位。到2010 年,知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比重达到 1 / 3 。

四是全面建设国际采购中心。以推进内外贸一体化为抓手,加快吸引跨国公司总部,集聚一批国内外著名品牌销售总部和大型企业采购配送中心以及资本雄厚的批发商、代理商和经销商,建设一批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和大型物流中心。到2010 年,年采购额超过10 亿美元的企业达到10 家以上,上海口岸进出口贸易总量达到4900 亿美元。

五是全力打造国际文化时尚之都。依托海派文化底蕴、多样化商业业态、大型的会展设施和丰富的都市旅游资源,打造国际著名商业文化街区,引进国际著名品牌,举办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会展和赛事活动,使上海成为国际消费和时尚潮流引导地、会展和文化交流及创意中心,成为最适宜国内外人士创业、生活的城市之一。到2010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000 亿元,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品牌展达到20 个,拥有国内外知名文化传媒机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六是积极建立承接世界服务外包基地。针对商务流程外包(BPO )正成为全球资本转移的新趋势,引导企业积极承接呼叫中心、软件开发、研发设计、电信网络服务、人力资源系统开发管理、金融分析、结算中心、交易处理、采购等外包业务,努力使上海成为世界服务业外包中心之一。到2010 年,力争使服务外包领域收入达到1000 亿元。

四、上海集中突破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根据国际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把握国家的政策机遇、发挥上海的自身优势,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推进”的原则,选择发展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六大重点领域,实施政策

聚焦、集中突破,以点带面,带动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能级提升。

(一)以资源集聚和金融创新为抓手,大力发展金融业

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重点解决金融市场主体不足、金融产品单一、市场发育不全、市场开放力度不够等问题。力争到2010 年,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市场体系,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和交易中心以及规范有序的交易制度和法律体系等金融发展环境。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500 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10 %以上。

1. 进一步集聚各类金融机构。落实市政府有关支持金融机构在上海发展的意见,继续加大吸引金融机构来沪的力度。争取新设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民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注册上海,争取国内已有金融机构的总部、业务总部、资金运营总部、区域总部以及数据处理中心等,外资金融机构的地区总部、业务总部、主报告行等落户或迁移上海。

2. 逐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巩固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主导地位,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进一步发挥上海外汇交易市场和货币拆借市场价格形成中心作用。以上海期货交易所为平台,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推动上海保险市场发展,建立和发展再保险市场,力争成为中国再保险市场中心。抓住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被国家定为从事中央企业国有产权交易试点机构的机遇,扩大产权交易范围和辐射力。建立金融市场的有机联系,争取货币、外汇、资本、保险等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

3. 加强金融创新力度。争取推出石油期货、国债期货和股指期货、外汇远期交易、交易所个人黄金交易、黄金远期交易、中国集装箱运价指数期货交易,积极推出责任保险产品,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推动组建货币经纪公司以及养老、医疗等新型金融机构,推动金融机构创新。进一步研究完善风险防范和处置的协调机制。配合航运中心的建设,创新相关金融服务。支持国泰君安、海通、申银万国、东方等证券公司开展券商创新试点。积极研究银行、保险、证券等在分业经营模式下混业协作中的金融创新品种,探索金融机构间的业务创新。

4. 扩大对外辐射强度。抓住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增进长三角金融合作与联动,强化上海金融业的辐射功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上海银行跨区域发展,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拓展国际市场。借助沪港合作契机,积极落实CEPA 协议,推动沪港金融服务机构在两地互设分支机构。推动金融机构为国内出口商搞好配套服务,加强外贸、航运等领域的保险服务。

(二)以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积极扶持文化服务业

在满足市民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依托市场机制,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快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医疗保健等领域的产业发展,使上海成为最适宜于国内外人士生活、工作和创业的城市之一。到2010 年,文化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00 亿元,教育培训业增加值达到400 亿元,在主要文化产品消费量、公共文化服务享有量、外国留学生拥有量、社区服务中心数量及服务种类、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拥有量、公共运动场地拥有量、大型体育赛事举办量等核心指标上处于全国前列。

1. 加快对外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依法开放文化市场,支持民营资本和外资以合资、合作、参股等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允许其通过产权交易、收购兼并、经营权有期限转让、政府特许经营权作资入股、文化活动冠名权和特许经营执照的拍卖等多种形式参与文化市场竞争。争取国际著名娱乐集团以及主题公园等大型娱乐设施落户上海,增设外国语种的电视节目频道,提高国际化程度。

2. 完善“一轴、两河、多圈、特色街区”文化设施布局。“一轴”以人民广场为轴心,包括人民广场、陆家嘴、世纪广场三个文化设施组团;“两河”包括黄浦江文化设施珲和苏州河文化设施带;“多圈”包括市区的徐家汇、花木、五角场、真如四个城市副中心,以及郊区的临港新城、松江新城和安亭新镇等小城镇;“特色街区”包括以名人故居为特色的多伦路、以文物艺术品为特色的泰康路等。

3. 发展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内容产业,创建数字城市。运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建设宽带多媒体、移动通信和具有国际水平的数字电视播出平台。推动网络教育、数字电影、数字出版和商业信息多媒体内容制作和经营。以动漫和

游戏软件的创意设计、开发应用为突破,推动网络互动娱乐业发展。建立远程医疗、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和医疗服务咨询系统等。

4. 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和对内服务,加大职业培训力度。优化改善留学环境,逐步增加接受境外留学生的学校数,扩大留学生规模,2010 年境外留学生规模达到7 -8 万人左右;集聚国际著名师资,进一步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加快引进世界一流的高校和培训机构,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加快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培训市场化,培育职业资格考试和专门能力考核市场。

5. 推进多元化投资,形成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引进多元社会资本举办经营性医疗机构,鼓励国外医疗机构来沪开办与国际接轨的合资合作医院,支持部分有条件的三级医院利用富余资源与国际著名品牌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办医,培育国际化医疗机构。在满足市民基本医疗的基础上,逐步做大、优化高端医疗和医疗康复、保健等多层次医疗服务。

6. 积极举办各类重大体育赛事,培育体育产业。以举办F1 世界锦标赛上海站、网球大师杯赛等世界级体育赛事为契机,争取世界顶级赛事承办机构的地区总部落户上海。大力发展训练竞赛、健身娱乐、体育培训等体育本体产业和体育转播、体育彩票、体育竞技表演、体育广告、体育用品产销等体育相关产业。

(三)以扩大“两港”开放为突破口,加速发展现代物流和航运服务业

充分依托洋山深水港区和浦东国际航空港等枢纽性基础设施,加快“两港”建设运营的对外开放,以“区港联动”为突破,加速现代物流基地建设,提升航运服务功能,确立上海在全球物流的重要节点地位,争取使上海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和亚太航空枢纽港。到2010 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 2500 万标箱.航空货邮量达到320 万吨;物流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10 %以上。

1. 深化落实“区港联动”试点政策,推动集装箱枢纽港建设。加快实施外高桥“区港联动”政策,对进出区货物实行便捷通关等。抓紧研究洋山深水港区的功能定

位,充分发挥保税区政策和出口加工区政策效应,提高上海港班轮密度,降低外贸集装箱沿海中转运输成本。推动船舶租赁、海事仲裁、航运交易、航运保险、航运咨询等航运服务业发展。

2. 加快提升空港货运中转能力,推动航空本枢纽建设。充分利用上海拥有两个国际机场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抓住《中美政府民航运输协定议定书》签署的契机,加紧浦东机场扩建和配套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机场管理运营的国际合作,力争使中美货运航班大部分落户上海。同时,加快吸引国际航空货运巨头在上海设立全国性运转中心和地区总部,拓展航空货运业务。

3. 贯彻国家关于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根据《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执行国家在物流企业审批、市场整合、税收管理等方面的调整意见。建立上海现代物流工作协调机制,做好物流业发展规划和标准化推动工作;取消企业登记注册前置性审批(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取消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经营资格审批;合理确定物流企业营业税计征基数等。

4. 推动多式联运物流网络体系建设。依托长三角的共同腹地,加快协调长三角组合型港口群建设,构筑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快速货运集散网,建设城际高速铁路和公路网络。重点推进外高桥物流园区、浦东空港物流园区、西北物流园区和深水港物流园区等的建设。建立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和海关特殊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连接,逐步实现与国内外主要海港、空港物流信息互联互通,构建深水港、海港、空港、陆港和信息港”五港合一”的多联运物流网络体系。

5. 推动统一开放的物流大市场形成。通过国内外市场的融合和物流企业的竞争合作,培育具有相当规模和发展水平的第三方物流市场。重点对本地大型物流企业“走出去”和外地、国外大型物流企业“引进来”的相关项目,以及物流企业承接工商企业较大规模的物流外包服务给予支持。

(四)整合发展会展、旅游业

借助举办世博会,加快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扩大旅游开放,发展特色旅游产品,增强会展、旅游业服务功能,打造城市品牌形象。到2010 年,每年国际

展达到500 个,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品牌展达到20 个,国际性会议达到1000 个,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达到550 万人次;引进国际品牌酒店和知名旅行社达到60 家,建成亚太地区的国际会展旅游大都市。

1. 加快世博功能拓展。按照世博“和谐城市”的理念,结合世博场馆的规划,加强软、硬件建设,形成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增强会展、商贸等功能。扩大核心项目展览规模,加强综合性展览项目专业化服务,进一步拓展会议论坛、各类展览、会展服务、场馆管理等业务。

2. 培育集聚国际级会展品牌。整合会展资源,加快吸引、培育国际级品牌,争取更多的上海展会、机构通过国际博览会联盟认定并使用其标记。吸引国际会展公司和会展承办机构落户上海,举办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全球性和区域性的会议与展览。

3. 打造城市旅游精品。加快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文化旅游功能开发,形成现代休闲观光特色,在建设水上旅游公共码头等项目的同时,建设国际邮轮码头,发展邮轮经济,创设游艇俱乐部。积极争取世界知名主题公园落户上海,把上海旅游节办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节庆活动。

4. 整合都市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培育和开发都市工业旅游、农业旅游、购物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教育和科技旅游等新型品牌项目;做大旅游产业群,规划形成中部都市观光旅游、东北部绿岛生态旅游、东南部文化娱乐旅游。西南部山水联动休闲度假和西北部时尚工业旅游等五大板块。

5. 构筑长三角都市旅游圈。加强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合作,联手推出江苏园林游、浙江山水游、上海都市游等产品。积极争取延长现有入境免签证时间。联合开发和推广使用江浙沪电子旅游地图,实行旅游服务一卡通,实现长三角旅游信息资源、旅游查询、旅游预定一体化。

6. 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加快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道路交通指引标志等配套设施建设,构建本市和区域都市旅游集散网络。

积极落实职工年休假制度。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建立假日旅游预报制度和旅游警示制度。

(五)以城市信息化为抓手,培育壮大信息服务业

依托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造传统服务业,把握新技术和新生态,加快公共平台和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点解决网络资源整台和共享、网络安全等问题,依托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提升信息服务业能级。到2010 年,实现增加值约1000 亿元,内客服务种类达到发达国家的90 %左右。成为全国信息服务中心、国际性信息服务集团的主要聚集地和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电信枢纽之一。

1. 加强产业规划及发展政策引导。制定全市信息服务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促进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外包。在加强电信等基础服务的同时,重点推进电子商务、网络游戏软件等新兴领域发展。市区联手制定政策,规划建设特色信息服务业产业园区,培育壮大一批品牌企业。

2. 建设一批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建设科教兴市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公益性、普遍性的信息服务;建立第三方信息承载服务统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建设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软件测试平台,为软件产业提供产品评测、质量保证;建设游戏开发平台,为大型游戏制作提供开发引擎、产品测试、人才培养等服务。

3. 支持一批关键技术产业化。继续加强集成电路硅知识产权又易、交换和复用平台建设,加快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继续推进基础性、战略性软件产品发展,重点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方面力求突破;建设软件构件库和构件平台,提高软件开发效率。

4. 建设一批产业应用项目。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数字电视播出平台,开展数字视频、数字音频、数据信息服务等多种业务;建设宽带多媒体平台、移动通信平台,推动网络教育、电子娱乐和商业信息等多媒体内容的制作和经营;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导航电子地图数据库,通过与硬件配套实现车辆自主导航。

5. 建成三个信息服务业增值链。建成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等基于互联网应用的计算机平台增值链;车载导航、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等基于无线宽带网络的移动终端增值链;内容制作、信息提供等基于有线网络的数字电视增值链。

6. 建立信息共享和安全保障机制。加快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数字认证平台建设;建设网络监控预警和容灾备份平台;建立信息安全监管机制。以全市已建的跨部门重大信息系统作为信息资源共享的突破口,健全资源采集、维护、共享的责任主体和管理规则。

(六)以市场化、专业化为方向,着力提高专业服务业水平

按照我国入世的承诺,以CEPA 为契机,逐步开放专业服务的国内市场,提高上海市场中介服务的竞争力。到2010 年,基本形成种类齐全,能够支撑“四个中心”需要的现代中介服务业体系框架;中介服务业行业达到60 个,从业人员达到60 万人以上,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建成面向国内外的中介服务重要基地。

1. 全面清理资质资格的设置。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破除行业及部门垄断,清理并取消不合理的地方限制,凡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市场准入门槛、指定服务等一律取消,营造公平、公开、规范的市场环境。

2. 继续深入推进脱钩改制。推动各类中介机构与挂靠的政府部门脱钩,凡从事经营性业务的中介机构成为独立主体;承担行政职能的中介机构退出市场,改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在会计、评估等经济鉴证类中介服务机构脱钩改制的基础上,近期选择检验检测等发挥社会公信职能的非鉴证类中介服务机构与政府部门脱钩。

3. 大力引进中外著名专业服务企业。参照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的支持政策,呼应CEPA 专业人士资格互认,积极吸引国际著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专业服务机构进驻上海,扩大专业服务合作。

4. 积极培育全国知名的专业服务品牌。打破各类市场中分介间的资质壁垒,在放开资质资格方面进行试点,引导部分条件成熟的经营规模、业绩、品牌在行业中排名前列的上海会计、法律等专业服务机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成为全国知名品牌的大型事务所。

五、上海着力打造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依托区位优势,加强布局规划,聚焦强势行业,形成若干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优化上海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以集聚区为抓手,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围绕城市功能转换,着力构筑三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带

结合苏州河、黄浦江两岸开发,进一步强化金融、信息、中介、商贸、会展等功能,重点打造以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延安路-世纪大道为轴线的三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带。

1. 黄浦江现代服务业集聚带。以黄浦江两岸开发和举办世博会为契机,按照“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要求,依托区位优势和现有的产业集聚基础,重点发展金融、会展、航运、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努力打造成为集中体现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带。

2. 苏州河现代服务业集聚带。以苏州河两岸开发为契机,结合对苏州河两岸老厂房、老仓库、历史建筑的保护性开发,引入研发、设计、创意、媒体、广告等产业,提升改造传统服务业,努力打造成为具有休闲娱乐、创意设计、水上旅游等多功能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带。

3. 延安路-世纪大道现代服务业集聚带。以商务楼宇及宾馆为载体,整合资源、提升品位,大力引进世界500 强企业地区总部或办事机构以及国内外大公司的销售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投资中心、结算中心等,横穿上海东西向,努力打造成为专业服务、信息服务、商务商贸、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集聚的上海现代商务走廊。

(二)按照“一区一强”的总体思路,着力打造一批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中心城区是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要依托各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突出强势产业,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使之成为集功能和形象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新亮点。

1. 外滩及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依托外滩及陆家嘴地区金融要素市场集聚的优势,结合黄浦江两岸开发和外滩沿线功能调整,进一步完善商业、交通等配套设施,重点发展以中外银行、保险及资产管理等企业为主的金融服务业,强化和提升金融、商务、休闲功能,努力建设成为上海历史风貌和现代文明完美结合、经典的高档商务区,基本建成层面多、功能强、辐射广的上海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区。

2. 浦东世博-花本国际会展集聚区。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场馆面积最大、设备最先进、服务环境良好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为依托,以陆家嘴地区和即将启动的世博会地区拥有的一大批良好硬件设施为基础,吸引国内外著名的公司入驻浦东,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举办国际国内一流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大型展览和会议,努力建设成为全国乃至环太平洋地区著名的国际文化交流、商务办公、会展旅游集聚区之一。

3. 张江高科技创意文化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区。继续推动和扩大全市“聚焦张江”的政策效应,加快推进国家级文化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基地的建设,继续加大智力引进的力度,利用现有的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生产相对集中的优势,努力建设成为国际一流、以软件产业和创意产业为主导、以软件园和银行卡产业园为依托的创意文化和信息服务业的集聚区。

4. 西藏路环人民广场现代商务区。依托人民广场地区市级行政文化中心、办公机构集中的独特区位优势,以及便捷的公共交通和优美的绿化环境,吸引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及国内外著名中介机构入驻,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中介、信息、娱乐等现代服务业行业,努力建设成为体现城市繁荣繁华景象、最具规模高端现代服务业汇集、展现新型时尚魁力特色的现代商务集聚区。

5. 淮海中路国际时尚商务区。依托卢湾区在人文底蕴、涉外经济、综合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以淮海中路商业街区和“新老锦江”、“新天地”为核心,进一步凸现产业集聚优势和高难时尚特色,以高能级、高密度、高增值、高辐射的商贸物流业、休闲服务业、专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广告传媒业为支撑,以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世界品牌旗舰店为重点,努力建设成为世界500 强企业和国际品牌的集聚地,力争成为达到国际水准的国际大都市商业商务中心。

6. 南京西路专业服务商务区。依托南京西路地区的高级商务楼宇建设,大力引进国内外著名企业和品牌,重点发展广告、会计、设计、律师等专业服务业,房产经营出租、房地产管理和经纪服务等房地产经营业,证券、保险、财务投资、租赁融资等投资咨询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及时尚休闲文化娱乐业,形成专业服务的高档商务带,努力建设成为上海标志性的国际商务办公区域之一。

7. 徐家汇知识文化综合商务区。依托徐家汇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繁荣的商业商务和领先的教育科技优势,重点发展高水平的商贸商务,科技研发、咨询中介和医疗保健等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计算机、数字娱乐、软件开发等信息服务业,会展旅游、教育培训等文化综合服务业,加快建设成为综合服务功能完备、辐射力强的现代化城市副中心。

8 .虹桥涉外商务区。依托虹桥国际机场、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更多外事机构、外资企业、国际机构入驻,建设国际学校、涉外住宅、涉外酒店、展览展示设施、商务办公楼,营造更好的交通环境、生态环境、“数字长宁”环境,提供为上海和长三角服务的航空物流、国际采购展览、涉外宾馆、国际教育文化、涉外居住以及相关的信息服务、专业服务、总部经济等形态,使该地区成为上海的涉外经济商务服务平台和长三角的商务服务平台。

9 .北外滩航运服务区。充分发挥北外滩的区位优势和现有基础,依托上海航运交易所等功能性机构,重点吸引船代货代企业、物流企业、船公司尤其是世界大型班轮公司、海事法律商务会展、邮轮公司等入驻,加快航运要素市场建设,大力发展航运金融与保险、仲裁公证公估、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服务产业,着力培育进出口货物物流服务、航运市场服务和国际客运服务等三大功能,形成航运

企业聚集、航运要素市场繁荣、配套服务完善的航运特色区域,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10 .江湾-五角场科教商务区。充分发挥杨浦知识创新区和大学强势学科优势,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中心和科技教育机构,重点发展科技研发和教育培训产业,以及相关的商贸、金融、科教办公、科技展示等产业,努力建设成为集科技创新、科技中介、科教文化交流、金融服务、商务办公、商业购物、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以知识创新区中央社区为核心的江湾-五角场科教特色商务集聚区。

11 .长风生态商务区。按照体现“国际水准、海派风格、生态效益”的总体要求,突出生态水景的特色和优势,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公司设立总部、分公司、营销结算中心、研发中心及各类中介服务机构,重点建设以组团式办公楼为载体的生态商务港,以高科技国际娱乐中心和滨河绿色休闲长廊为特色的都市娱乐休闲时尚圈,以现代工业设计和科技创新服务为主体的创意产业群,努力建设成为“水、绿、建筑”完美组合,景观功能、生态功能、经济服务功能和谐统一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苏州河生态走廊新景观。

12 .不夜城现代交通商务区。依托不夜城地区独特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以交通产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基础,通过吸收和利用市内外、国内外各类交通要素,整合闸北区的交通和商务资源,构建以现代交通服务业为核心,中小企业商务服务、旅游组织服务为重点,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宾馆休闲、中介服务等相关服务业为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努力建设成为现代交通服务业高度发达的现代服务业特色集聚区。

(三)依托重大基础性项目,着力打造若干郊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郊区依托洋山深水港区、国际航空港及铁路、高速公路等重大功能性基础设施项目、大型交通枢纽和产业基地,结合郊区“一城九镇”建设,围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规划建设现代物流、休闲度假旅游、特色商贸等郊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1 .临港新城国际物流与保税物流集聚区。依托洋山深水港区,通过整合国际航运产业和物流产业,建立以市场信息为基础、产业配送为主业、现代仓储为配套、多式联运为手段、商品交易为依托的运行体系,实现多种运作功能的集成,提供国际性、高效率的物流配套服务,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等四大功能、亚太地区乃至世界最大的物流园区之一,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区。

2 .松江新城教育研发服务集聚区。依托松江大学园区和松江市级工业区,实现教育资源的重组与开发利用,做到资源共享,通过大学园区建设与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发展相结合,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带动休闲、旅游、居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教学、科研、创新与城市发展的有机结合,逐步建设成为具有研发、设计、教育、培训、旅游、居住等多功能的教育研发服务集聚区。

3 .嘉定新城汽车文化服务集聚区。依托上海国际汽车城和嘉定新城核心区,吸引国际著名的汽车研发、贸易、娱乐等龙头企业入驻,大力发展汽车租赁、信贷、保险、会展、物流及电子商务,推进汽车博物馆、博览公园等功能性文化设施建设以及国际汽车文化节的运作,利用F1 赛车场的交通条件和赛事效应,着力发展汽车竞技体育、汽车休闲运动和汽车旅游等,建设成为集汽车文化、体育、研发、贸易、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汽车服务集聚区。

4 .三岛生态度假旅游区。依托崇明、长兴、横沙三岛的区位、资源和环境优势,通过规划引导和控制,统一制定三岛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标准,着力保护自然生态用地,加快推进郊野公园建设,努力保持生物多样性,大力加强生态保护和优化,重点培育具有岛屿特色的度假、娱乐、休闲等生态旅游功能,使三岛共同成为上海郊区生态环境最好、经济水平较高、社会文明进步的生态度假旅游区。

5 .紫竹科学园区。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研发、教育和人才优势,瞄准世界科技革命中涌现的新产业领域,采用民营经济、高等院校与区政府“三结合”的开发模式,大力吸引发展各种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结合,建设成为集教育、科研及孵化于一体的现代化科学园区,成为高技术产业的培育基地和高层次人才的集聚高地之一。

6 .杭州湾北岸休闲娱乐旅游带。依托杭州湾北岸丰富的海景、沙滩等旅游资源,开发多种类的旅游产品及相关服务,建设高档旅游度假休闲设施,带动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会议展览、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努力建设成为集休闲旅游、滨海观光、水上运动、文化娱乐和疗养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海滩休闲娱乐旅游带。

7 .佘山、淀山湖山水古镇旅游圈。依托佘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淀山湖“上海水生公园”,发挥大自然山水和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优势,以“回归自然、休闲度假”为功能定位,以“生态旅游”为发展方向,以体现亲水、近绿为核心,力求打造成为“山、水、林相互协调,人、景、物融为一体”、富有水乡城镇特色的休闲旅游胜地。

六、上海切实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市区联手、条块结合”的工作格局

--成立上海市现代服务业推进协调机构,由市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牵头,确定全市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统筹协调,解决本市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制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各重点领域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各行业主管部门为推进行业发展的责任主体,按照“一业一责”原则,负责研究制定本行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并组织实施。

--组织开展现代服务集聚区规划认定,指导区县政府建立推进制度,制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明确实施步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集聚区早日显形象、出功能。

--推动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对涉及服务业市场准入的工商登记、行政审批等,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率先实行登记备案制,深化“一站式”服务,逐步实现网上政务、网上办公,简化审批程序。

第五篇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五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把旅游和文化产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壮大服务业规模,拓宽服务业领域,优化服务业结构,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强化政策支持,推动服务业与工业化、城镇化的融合与互动发展,全面提升服务业总量、质量和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吸纳就业能力。 第二十章大力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围绕提升工业竞争力和提供配套服务,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适应城乡居民生活需求和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一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重要交通枢纽和交通网络节点,以中心城市和工业聚集区为重点,整合资源,优化要素配置,着力构建与工业化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把现代物流业发展成为服务业的新兴支柱产业。重点把贵阳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把遵义、六盘水、毕节等打造成为省域重要物流中心,把兴义、都匀、凯里、铜仁、安顺等发展成为区域性重要物流中心,支持其他有条件的城市和工矿区发展物流中心,加快建设一批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推进全国性物流示范城市建设试点。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加快发展快递物流。加强物流业新技术开发利用,提高物流企业的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 积极发展金融业。完善经济金融互动发展的协调机制,促进政银企合作。继续推进“引银入黔”工程,积极引进国内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到贵州省落户;积极吸引国内有实力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到贵州省发展。加快地方金融机构发展,支持做大做强一批地方商业银行和投资机构,增强地方金融机构竞争力。积极发展农村金融,促进城乡金融业合理布局、协调发展。规范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中小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力发展资

现代服务业包括哪些行业

现代服务是指围绕制造业、文化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等提供技术性、知识性服务的业务活动。包括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 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租赁服务、鉴证咨询服务、广播影视 服务、商务辅助服务和其他现代服务。 现代服务业往往被划分为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公共性服 务业和基础性服务业4大类。其中,与国家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就 是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电信服务等。与人 们生活以及和谐社会相关的,就是消费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如餐饮、旅游等。公共服务业则包括电子政务、医疗、教育等。 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的三种形态 结合型融合 结合型融合,是指在制造业产品生产过程中,中间投入品中服务投 入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如在产品中市场调研、产品研发、员工培训、管理咨询和销售服务的投入日益增加;同时,在服务业最终产 品的提供过程中,中间投入品中制造业产品投入所占比重也是越来 越大,如在移动通信、互联网、金融等服务提供过程中无不依赖于 大量的制造业“硬件”投入。这些作为中间投入的制造业或制造业 产品,往往不出现在最终的服务或产品中,而是在服务或产品的生 产过程中与之结合为一体。发展迅猛的生产性服务业,正是服务业 与制造业“结合型“融合的产物,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 来越多进入生产领域,导致制造业生产过程的”软化“,并对提高 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 绑定型融合 绑定型融合,是指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实体产品必须与相应的服务产 品绑定在一起使用,才能使消费者获得完整的功能体验。消费者对 制造业的需求一不仅仅是有形产品,而是从产品购买、使用、维修

到报废、回收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保证,产品的内涵已经从单一的实体,扩展到未用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很多制造业的产品就是为了提 供某种服务而生产,如通信产品与家电等;部分制造业企业还将技 术服务等与产品一同出售,如电脑与操作系统软件等。在绑定型融 合过程中,服务正在引导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服务 的需求与供给指引着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开发方向,如对拍照、发电邮、听音乐等服务的需求,推动了由功能单一的普通手机向功 能更强的的多媒体手机的升级。 延伸型融合 延伸型融合,是指以体育文化产业、娱乐产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引致 周边衍生产品的生产需求,从而带动相关制造产业的共同发展。电影、动漫、体育赛事等能够带来大量的衍生品消费,包括服装、食品、玩具、装饰品、音像制品、工艺纪念品等实体产品,这些产品 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产业周围构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 在为服务业供应上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给相关制造产业带来了 巨大商机,从而把服务业同制造业紧密结合在一起,推动者整个连 带产业共同向前发展。有资料显示,美国等电影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票房一般只占到电影收入的三分之一,其余则来自相关的电影 衍生产品。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整个动漫游戏的庞大产业链中,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利润是靠周边产品来实现的。

上海市名牌产品推荐委员会办公室

上海市名牌产品推荐委员会办公室 文件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 沪名办[2009]7号 关于开展其他现代服务业上海名牌服务 申报工作的补充通知 各相关协会及单位: 为了做好2009年上海名牌服务的申报及初审工作,根据《关于二○○九年上海名牌推荐申报及初审工作的通知》(市名办[2009]3号)的有关精神,现将2009年度其他现代服务业上海名牌服务申报推荐工作的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为迎接世博会的召开,让更多消费者享受本市各类企业的优质服务,今年将继续扩大上海名牌服务申报推荐试点范围。本次试点的其他现代服务行业为创意服务、会展服务、多媒体服务、印刷服务、家电交电服务、洗染服务等6个行业。具体服务领域如下: 1、创意服务:是指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时尚消费创意以及原创设计创意的统称。 2、会展服务:从事会展服务、创意、设计、会展工程的统称。 3、多媒体服务:指用数字化手段进行传统媒体的制作、发布、流通和消费,最终形成多媒体服务。

4、印刷服务:以图像或文字原稿制为印版,运用传统的印刷技术与IT技术密切结合,在金融、商贸、运输、税务、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应用与服务。 5、家电交电服务:从事流通领域家电交电产品的销售与维修服务。 6、洗染服务:以传统手法和现代高新技术结合,为广大市民以及宾馆、医院、机场、火车等场所布件用品的洗涤服务。 二、2009年度其他现代服务业上海名牌服务申报推荐试点工作,由相关行业协会组织发动本行业龙头企业1-2家参加。 三、申报要求 1、申报上海名牌的企业,其申报服务必须符合《上海名牌推荐管理办法》中有关基本要求,同时符合上海经济社会总体发展需要,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以及发展方向。 申报2009年度上海名牌服务的企业除认真填写《上海名牌推荐申请表(服务类)》外,还需提供按照附件要求提供证实材料。 《申请表》中栏目和内容不得增添和修改。市名牌办和申报部门不接收其他任何格式和要求的《申请表》或补充材料。 2、为进一步探索以消费者认可的名牌产生机制,凡是存在重大有效投诉或集中投诉现象的申报企业,将不予以推荐。 3、根据《上海名牌推荐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为客观、公正评定申报企业的综合经济状况和实力,申报企业必须提供有关年度财务报表,具体要求如下: (1)财务报表 申报企业必须提供2006年至2008年三年经审计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

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汇报

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汇报近年来我县围绕“新型工业县、优秀旅游城、生态示范区”发展战略,坚持文旅结合、商旅互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全县现代服务业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2013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22。55亿元,增长10。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7%;第三产业实现税收亿元,占全县总税收的%;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但是,目前全县现代服务业在发展机制上、在规划引领上、在政策引导上,还需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规划引领、项目支撑,夯实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 在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认真抓好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商业网点以及教育、文化、旅游、信息产业等行业专项发展规划的编制。进一步完善优化《县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切实发挥好现代服务业在新形势下对经济的拉动和提升作用,加快完成《“十二五”商贸和物流发展规划》和《县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大力推进《粮药物流园区》、《文化产业园区》、《新城商业综合体》、《和谐国际金融中心》等项目规划的实施。坚持把抓项目、促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以现代商贸集聚区建设规划为抓手,以提升城乡商贸中心设施水平、完善业态布局为重点,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今年,我县引进、实施了“道地中药材全球

交易中心、新城商业综合体、九龙服装城、大南街中心商务区、和谐国际金融中心”等一大批商贸流通重点项目。这一批大型商业项目建成营业后,将为提升城市功能、优化网点布局、方便市民消费、增强商贸流通业持续发展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二、突出政策配套、人才保障,创优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 针对不同领域、不同性质服务业企业,进一步明确各方面优惠政策。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支持力度,建立服务业发展促进基金,进一步推行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推动品牌服务战略实施和名牌扩张,引领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实行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土地管理政策,加强和改进土地利用计划调控,适当增加服务业发展用地。 一是对列入国家鼓励类服务业项目在用地指标上给予优先安排。对规划布局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项目和服务业重大项目,优先保障用地指标。四星级以上酒店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不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可按符合规定的最低价起始招拍挂出让土地。 二是在城市新区规划建设中要优先安排足够空间的商业用地。 三是规划建设城市新建居住区,按国家规范标准规划配套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停车场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点。 四是对经县政府批准设立的现代物流集中区开发建设,给

上海市静安区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上海市静安区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静安区现代服务业领导小组 (2003年8月22日 为贯彻区委七届三次全会和区政府第二次全会精神,现根据《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考与建议》的有关内容,制定本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现代服务业的兴起、发展和壮大,是市场和政府共同推动的过程。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过引导调控和指导服务,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集聚产业,规范市场秩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区域经济总量。本实施意见落实政府各部门的具体任务和要求,明确职责,并确定近期工作的主要抓手。 二、总体目标 1.未来五年,是全面实现“高品位商业商务区和高品质生活居住区”双高战略的关键时刻。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静安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区重点发展专业服务业、房地产经营业、计算机开发与应用业、投资咨询业、文化娱乐时尚业五大行业,为新兴的现代服务业产业群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牵头单位:计委 协同单位:各行业发展责任单位 工作要求:提出行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落实重点行业发展规划和政府推动的对策措施,协调年度计划和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 2.招商引资是政府推动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要手段。后五年,现代服务业要成为本区支柱产业的龙头、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和重要支撑点。 牵头单位:招商办

协同单位:计委、财政局、税务局、各行业发展责任单位 工作要求:加大功能性、结构性招商力度,逐年提高招商引资中现代服务业的税收贡献度,支撑全区现代服务业的增长速度。 3.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指标体系。明确各项指标的界定和报送程序、方式,保证统计数据的 科学性、准确性、及时性,为现代服务业的统计、测算提供可靠的依据。 牵头单位:统计局 协同单位:各有关委、办、局 工作要求:8月末建立现代服务业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11月末全面完善本区五大支柱产业的指标体系。年内实施现代服务业指标的统计、考核。 三、载体建设 4.大力推进静安南京路地区的高级商务楼宇建设,规划新建商业商务面积200万平方米,五年后商业商务面积总量达到350~400万平方米,把我区建设成为上海国际商务办公标志性地区之一。 牵头单位:建委 协同单位:规划局、相关项目的主管部门 工作要求:越洋广场、会德丰广场、协和世界等重点批租项目尽快开工建设;九百城市广场、长春藤商厦等加快施工和招商进度;嘉里二期项目抓紧方案设计,早日启动;恒隆二期加快在建步伐;大中里和4507地块改造开发的前期工作抓紧进行。 9月末,上述各相关项目提出加快发展的对策思路;建委、规划局从载体建设的角度,提出建成上海标志性国际商务办公区域之一的时间表和阶段性目标。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相关政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相关政策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相关政策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相关政策 放宽市场准入 一、放宽市场准入 ----坚持“非禁即入”,除国家有特殊规定外,所有服务业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内外资实行同等待遇,凡是鼓励外资进入的服务业领域,向境内各类所有制经济同等开放。实施优惠政策的投资领域,优惠政策对所有投资主体同等适用。鼓励外商参与我市服务企业的兼并重组,重组后的新企业经外贸管理部门批准,可依法变更登记为外商投资服务企业。 ----对具备注册资金、经营场所、人员机构等要素申请设立企业的,工商部门可先行注册登记,核发执照。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企业登记的前置审批外,其他一切审批项目均不得作为企业登记的前置审批项目。特许行业由行业主管部门及时为服务业企业办理专项许可。 除国家法律、法规限制经营的行业、项目外,企业可根据需要自主调整经营范围和方式,工商部门可按企业要求予以核定。 ----放宽企业登记注册条件。设立公司制服务业企业,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可为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也不得低于最低注册资本额。其中,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额不低于3万元,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 凡服务业核心企业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并拥有3家以上的控股子公司,集团合并注册资本2000万元以上的,可办理集团登记。 放宽对科技服务类企业注册的限制,允许注册资本3万元成立科技服务类有限责任公司。 实施税收优惠 二、实施税收优惠 ----大力支持物流业发展。物流企业将承揽的业务外包给其他单位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以其全部收入减去其他项目支出后的余额,作为营业税计税基数。 货运代理企业的营业税,可在扣除支付给其他单位的港口费用、运输费、保管费、出入境检疫费、熏蒸费、仓储费、装卸费及其他代理费用后,计算缴纳营业税。 保险代理公司取得的全部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可按规定扣除支付给保险营销员(非雇员)的劳务报酬后的余额为营业税计税基数。 ----支持服务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生产服务业企业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实计

现代服务业的真正定义

现代服务业的真正定义 现代服务业往往被划分为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公共性服务业和基础性服务业4大类。其中,与国家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就是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电信服务等。与人们生活以及和谐社会相关的,就是消费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如餐饮、旅游等。公共服务业则包括电子政务、医疗、教育等。 现代化的服务业跟现代化的传统服务业比较有什么不一样?现代化的传统服务业提供了一个服务的流程,现代化的服务业是流程当中的某一个环节变成一个行业,原来是一个研发环节现在可以成为一个专业的研发公司。 现代服务业不同于传统服务业,人才的水平都是高知识或者高专业化的,当我们进入到现代服务业的时候,它的一个特点在某一个专门技术服务领域的细节化程度和深化程度达到空前的水平。以前单单那个领域当中再把它能够细分成若干个岗位,在每个细节还有专门的专业职位、专门的工程师在那儿研发、组织管理,在那儿进行执行,从而使得在现代服务业当中服务的细节化和专业化的概念跟传统服务业相比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最重要的不一样,以前对传统服务业来说只是一个环节,在现代服务业当中是一个流程。物理学当中看微观世界当中的例子一样,过去我们看到一个分子觉得够大了,如果在一个中子的世界当中分子本身是外面最大的,里面可以更细化。我们讨论细节化服务的时候,作为整个产业换代的时候,到了那种产业形态里面它的细节化程度就会更深。 现代服务业的基本模式,专业化程度最高,市场化的程度低于一般传统服务业,高于现代化传统服务业,因为在现代服务业当中虽然它没有基于特权形成垄断的模式,但是通常在市场上面会形成少数相对集中的领导者,它的垄断化程度也是处在中等的,是由市场形成的相对优势地位,从而客观上形成市场上集中的能力,与此同时它的资源规模也是较大的。 如果在社区里面或者在社会当中一般传统服务业的分布模式很零散的样子,到了现代化的传统服务业规模、整合程度提升了,如果到了现代服务业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是以有机整合的方式,通常形成一定的整合形态,能够把各种各样的社会资源整合到它的服务链条里面。 在现代服务当中有两个关键概念,一个叫做成熟的专业细分,第二个叫做专业共享能力。银行之间互相竞争,但是可以外包给同一个公司,结算中心用的是同一个这个没有问题,具有高度的整合能力,全面的专业外包。我们现在大量的现代化传统服务业当中企业做得很大,但是老觉得自己的服务附加值很大,老想自己做,这个不是现代服务业的理念,而是传统理念。 还有一个概念就是第四方,比第三方更为发展的第四方。第三方有实体,第四方的平台当中更多发挥整合协调的作用。我们刚才说的CALL CENTER的形态,可以提供很多的服务,但是还是基于使用大量的劳务,有形的成本还是比较高,这个我们看作是现代服务业当中的低端,这个低端我们中国都不太发达,我们还是自己拥有CALL CENTER,研发外包是终端服务,高端的全球结算中心和专业化的软件外包公司实际上我们调查的软件外包公司发展在全世界有一百多个,都不在中国,印度已经有八个。 服务行业里面会发展出来第四方的公司,如果在现代化的服务业当中,服务业很大程度上还是服务于商品或者服务于有形的,到了第四方物流的时候有一个很明显的形态,就是以服务业的形态把原来服务业当中的流程更加细分化,这是我们说的比较理想的现代服务业的形态。对比一下印度和中国的服务业分布,现代服务业在中国是非常危险的,大部分处在萌芽状态。 如果纯粹来看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最大的区别有两个方面,深度专业化、整合性,以深度专业化为核心所进行的整合。 现代服务业管理模式中间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具有新的创业者和新的投资者,能够建设

南京现代服务业联合会

南京现代服务业联合会 主要工作情况汇报 2012年11月29日 2011年12月16日,经市领导同意,在市商务局直接领导下,在相关部门和会员单位尤其是副会长单位的大力帮助支持下,顺利召开了南京现代服务业联合会成立大会。 一年来,在市领导关怀和市商务局直接领导下,在政府部门支持和联合会荣誉会长、名誉会长、顾问以及广大会员单位,尤其是副会长单位的帮助和积极配合下,秘书处按照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提出的工作要求,认真落实了市商务局张雁宁副局长对联合会工作提出的?三做三为?即做政企的通路,为会员企业的发展加油;做企企纽带,为会员发展提供桥梁对接作用;做市场媒介,为企业发展添彩。和?以我为主、多方协助、稳步推进、创立品牌、加强管理、发展壮大?的工作要求,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认真做好相关政府部门交办的工作 一是根据市委组织部和市商务局、市人社局工作要求,今年3月以来,先后在会员单位中组织开展了2012年重点建设项目和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情况调查;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重点企业推荐工作;赴港现代服务业资本运作专题培训;现代服务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统计?信息征集;2012年高级国际商务师评审、认

定工作和?万名专家(教授)进园区(企业)活动?的申报。 江苏大贺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福中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南京领航人才开发有限公司、宏图三胞高科技术有限公司、苏果超市有限公司、南京今维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南京新街口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中央商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西祠互动科技有限公司、南大苏富特,南京亚太化工电子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南京捷顺达物流集团、江苏六维物流设备有限公司、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南京沙塘庵粮油实业有限公司、江苏凤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50家单位对以上工作给予了积极配合支持。 二是配合市商务局,市统计局完成了2011年度全市物流统计,以及组织和推荐江苏省医药公司、南京空港物流园、南京江宁滨江钢铁物流园、江苏九州通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安吉零部件物流有限公司、南京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江苏润恒物流发展公司等单位参加第七批省重点物流企业评审认定工作;期间,与市商务局组织获得江苏省重点物流企业称号的江苏大件起重集团,江苏顺丰快递公司和南京今维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及江苏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南京交运集团、南京龙翔液体化储运公司、南京捷顺达物流集团等部分申报单位,在今维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召开了南京市第六批省市重点物流企业发牌和交流座谈会;省经信委交通物流处管明处长应邀出席,并就全省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和省重点物流基地,重点物流企业申报工作做了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方案(最新)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方案 为推动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与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结合我区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x理论、“x”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商贸活区”发展战略,以规划为先导,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为着力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实施资源整合、要素重组、规模集聚和产业升级,推进现代服务业快速、高效、优质发展,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我区经济新的增长极。 (二)发展目标。 到“x”末,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由x年的26%增加到28%;生产性服务业、新型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80%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建成50万平方米的保障性安居房和120万平方米的商品房;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60%以上。 二、总体思路 (三)根据我区总体规划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抓住国家对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的政策机遇,统筹规划工业与服务业、城市发展与配套服务业,合理规划区域布局和功能布局,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服务

业四大区域板块,即以传统专业市场、饮食、大型超市为主的老城商业板块;以金融服务、交通服务、房地产开发、宾馆会所为主的北部新城板块;以现代家具展示、商务服务、旅游休闲为主的园区与城区结合部新型功能板块;以火车站为中心的仓储物流板块。 三、主要任务 (四)积极发展商贸服务与现代物流业。整合现有零散的物流企业和个体运输户,培育商贸龙头企业,壮大物流企业实力和规模,建成区域性的物流中心。 (五)稳步发展房地产产业。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宅,建设一批房地产开发重点项目、精品项目,提高我区房地产业水平。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力度,逐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 (六)加快金融和保险服务业发展步伐。重点引进金融业法人机构,支持金融机构拓展服务内容,积极发展农村金融业,大力发展商业保险业,不断提高金融业服务水平。 (七)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积极引进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商务服务体系,搭建中介机构信用信息库及相应的网络平台,提升我区商务服务行业整体水平。 (八)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以互联网、移动通讯网、数字有线电视网、无线宽带网络为载体的新型服务业。广泛开发和利用信用信息资源,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资源体系,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发展。

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精)

.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 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 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 国发〔2009〕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上海有比较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业务体系,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先进的现代航运基础设施网络。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现代国际大都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制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继续发挥上海在全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的必然选择。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性,努力推进上海率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此,提出以下意见: 一、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既是上海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服务于全国发展的需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集中体现。提高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适应全球化新格局和对外开放新形势,加快构筑新的竞争优势,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有利于上海突破资源环境承载力逐渐下降的制约,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利于拓展金融资源运作空间,提高金融资产配置效率,更好地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有利于强化航运枢纽中心地位,更好地满足周边地区和全国的国际航运要求;有利于通过改革开放和创新的先行先试,加快形成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奠定科学发展的体制基础。 (二)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有利于更好地夯实并充分发挥上海的比较优势。上海具有比较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现代金融体系、先进的港口基础设施、高效的航运服务体系,以及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有广泛参与全球竞争的周边经济腹地,具有加快形成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有利条件。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大力发展金融业、航运业等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

部分现代服务业 “营改增”试点行业的部分现代服务业包括:物流辅助服务、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鉴证咨询服务。 1.研发和技术服务业 研发和技术服务业包括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合同能源管理、工程勘察勘探服务。其中,国家税务部门明确规定前四项服务有可能免征增值税。 研发和技术服务业的内容 技术开发。所谓技术开发,是指开发者受他人委托,就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或新材料及其系统进行研究开发的行为。技术开发合同以前免征营业税,如今免征增值税。 企业要遵从技术开发合同免税的申报流程:首先,企业签订技术研发合同后要提交所在地区的科委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会在合同封面加盖印章,向企业发放认证编号,并上传到网上进行系统管理。其次,企业要将加盖科委印章的合同提交给税务部门,税务部门如对审查结果有异议,可将合同退回科委,请其重新审查;如无异议,在核对发票开具情况、钱款到账等细节后,该合同则无需缴纳营业税。 需要注意的是,发票一经开具即需要履行纳税义务。比如,企业的技术开发合同签订及付款、开票的日期为5月1日,按规定,企业需要在6月15日前缴纳营业税,在此日期之前,企业如果没有完成技术研发合同免税的申报流程,就必须先按照规定缴纳营业税。直至企业完成申报流程,在下一次进行纳税时,可申请将该合同之前所交的营业税进行抵扣。 技术转让。所谓技术转让,是指转让者将其拥有的专利和非专利技术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有偿转让给他人的行为。 技术转让需要当事双方到国家版权局变更技术知识产权的所有人。相对于技术开发免税来说,技术转让的弊端较少,能够实现真正的免税。 技术咨询。所谓技术咨询,是指就特定技术项目提供可行性论证、技术预测、专题技术调查、分析评价报告等。 按照北京市海淀地税的规定,技术咨询开具的发票必须开成“技术开发费”,发票上绝对不能出现“咨询”与“服务”,更不能写成“技术开发及咨询费”或“技术开发及服务费”,否则将不免营业税。 财税【1999】273号文件明确规定,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都可以申请免征营业税(营改增试点地区以上项目同样免征增值税)。 2005年1月,国家相关部门明确规定,企业的技术开发或技术转让合同,只要在60个工作日内走完流程,就可以直接免征营业税。此外,国家相关部门还对免征营业税的项目内容做出了限定,明确“免征营业税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是指自然科学领域的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业务”,将社会科学领域排除在外。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91831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 总体发展规划 2010.10 前言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充分利用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勇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我国体制创新和制造业引进开放中发挥了历史性的先导作用。当前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开放与合作,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选择,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在新时期的新使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要求深圳先行先试,以前海为载体,推进粤港澳现代服务业紧密合作。 为此,特制定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 前海位于深圳西部、珠江口东岸,毗邻港澳,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规划期至2020年。本规划是指导前海深港合作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依据。 一、总体思路 充分发挥经济特区先行先试作用,利用粤港两地比较优势,进一步深化粤港紧密合作,在前海合作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我国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建立更加开放经济体系作出有益的探索,为全国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一)重要意义。 ——有利于实现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新要求,培育参 与全球竞争新优势。合作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国提高开放 型经济水平的内在要求。利用香港服务业发达的优势,着力加强与港澳合作,在前海高起点高水平发展现代服务业,在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有利于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和国际资源配置能力,为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更好的服务支撑。 ——有利于以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加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模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经。前海以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区域服务能 力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打造功能突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地, 不仅有利于促进珠三角世界级制造业基地转型升级,形成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有利于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新模式。 ——有利于提升区域合作水平,打造粤港澳合作新载体。粤港澳地区是我国的重要国际门户,推进粤港澳紧密合作是提升我国区域合作水平的重要内容。前海位于粤港澳地区的核心节点,通过合作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区域性现代

关于2018年全县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的意见 (送审稿)

2018年全县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实施意见 (送审稿) (2018年1月27日)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为全面推进我县服务业转型发展,现就2018年全县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按照省十三届三次全会和市委七届五次全会、县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的部署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聚力创新、转型升级为导向,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为中心,聚焦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组织实施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5个3”计划,努力构建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产业新体系,加快形成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实现“三争”目标提供强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 夯实“三二一”产业结构基础,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20亿元,增长10.5%;确保服务业增速高于GDP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6%以上,提前完成“十三五”服务业发展目标。 1.创建三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群、企业集聚”的原则,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创

新载体,提升服务业集聚区集约发展水平,综合服务集聚区(泵阀产业配套服务区)创建市级甲等服务业集聚区,滨海港临港产业(综合新能源产业)服务业集聚区、沿海环保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创建市级乙等服务业集聚区。各镇(区、街道)、园区结合民营创业园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展服务业集聚区等级创建。 2.推进30个重大项目建设。全年新上5000万元以上服务业项目30个以上,其中5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3个以上。着重加快滨海港区物流园、医药高科技加速器、滨海电子信息智慧园、民俗酒香小镇、城北新经济产业园等市、县“两重一实”服务业项目建设,确保完成34.7亿元的年度投资计划。全力推进镇(区、街道)、园区服务业项目建设。 3.新增30家以上规上企业。深入实施服务业龙头企业培育行动计划,着力培育城北新经济产业园、四季年华等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创新活力强、就业贡献大、支撑作用显著的市场主体,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30家以上。 4.开展3次以上重大招商活动。围绕服务业重点领域,组织3次县级以上现代服务业重大招商活动,重点做好市组织的“上海招商活动”,以及杭州、广州(深圳)等地招商活动。各镇(区、街道)、园区在参与全县服务业招商活动的同时,强化招商队伍建设,采取敲门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招商形式,加大对重大项目的跟踪和洽谈力度,确保完成

成都市金牛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15页)

成都市金牛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15页)

成都市金牛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2007-2011) 填报时间: 2009-04-30 责任单位:金牛区商务局 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多数国家和城市服务业发展的主体,成为经济结构优化提升和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成为现代经济增长中最具创新性和活力的重要部分。为加快我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作为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和作用,依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成都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以及《成都市金牛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

规划纲要》,结合全区服务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以指导我区现代服务业的稳健推进。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我区服务业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全区经济的重要支柱。2000-2006年服务业平均增速达到14 %以上,2006年服务业增加值达194.04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62.21%。现代物流、餐饮娱乐、房地产、会展等服务业品牌优势明显,科技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新型业态发展迅速。 1、科技服务业优势较为明显 我区具有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的载体优势、市场主体(企业)优势、科技产业优势、科研力量和人才优势。成都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一期总部基地紧邻成都市高新西区,是成都市高科技产业发展聚集发展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该区域已汇集汇源、金亚等电子信息发展主导企业及康弘、新中汇、和正、大西南等大型现代生物制药企业。通过多年发展,这些企业在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经成为我

国内外主要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比研究

73 二 ○一一年第二十七期 华章 Magnificent Writing 西安欧亚学院,助教。 国内外主要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比研究 马义玲,马明燕 (西安欧亚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全球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纽 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比重更高。我国现代服务业近年来也有较快的发展,像北京、上海等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高于全国其他城市。本文着重选择纽约、伦敦、东京、北京、上海国内外城市,分析它们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趋势、成功的经验,它们的发展对其他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现状;趋势;经验全球产业结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服务业占GDP 比重不断上升,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平均达到63%,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1%以上,中等收入国家达到61%,即使是中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43%的平均水平。美国达到75%,纽约、伦敦、东京、香港等国际大都市比重更高,分别达到86.7%、85%、72.7%、86%。 我国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非常低的水平,2005年我国服务业占GDP 的比重为40%左右,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42.6%,与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为60%仍有差距。 本文着重选择纽约、伦敦、东京、北京、上海国内外城市,分析它们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趋势、成功的经验,它们的发展对发展其他城市现代服务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国外主要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1.1纽约以金融、商务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纽约是世界的经济中心,也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据财经日报辛科迪亚斯统计,截至2008年底,纽约控制着全球40%的财政资金,是世界 上最大的金融中心。纽约证券交易所拥有全球最大上市公司总市值,全球市值为15万亿美元。有超过2800家公司在此上市。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有56家企业位于纽约。曼哈顿中城是世界上最大的CBD 及摩天大楼集中地,曼哈顿下城是全美第三大的CBD (仅次于芝加哥),2010年纽约的GDP 为15268亿美元,居世界城市第二。人均GDP13.88万美元,居世界城市第一名。2010年大纽约都会区GDP 为27544亿美元。这里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及大公司总部云集,是世界上就业密度最高的地区。纽约的商业中心时代广场也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 1.2伦敦以金融和创意服务业为主。伦敦被誉为英国的经济中心、与华尔街齐名的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的“全球经济动力之都”——这里聚集了500多家外国银行、180多个外国证券交易中心,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有375家都在金融城设了分公司或办事处。这里每天的外汇交易额达6000多亿美元,管理着全球4万多亿美元的资产。伦敦金融城中,有300多年历史的伦敦证券交易所是世界上挂牌上市公司最多的证券市场;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家大型企业云集在这个巨大的资本市场筹措资金,现在已有547家外国银行在伦敦落户,居世界各金融中心之首。世界各大银行均将其全球股票战略部门设在伦敦。金融服务业的从业人员达100万。全世界70%的国际欧元债券在伦敦交易。在伦敦城市规划中,突出了金融中心的特点。 伦敦的创意产业也很发达。伦敦创意产业每年的产值均超过210亿英镑,它是全球3个广告产业中心之一;全球三大最繁忙的电影制作中心之一;享誉全球的国际设计之都;2/3以上的国际广告公司的欧洲总部在伦敦;拥有世界一流的教育和设计机构。据英国贸易投资总署统计,英国创意经济占总就业人口的7%以上,有18.2万个企业,就业人数在230万左右。过去20 年间,英国创意产业劳动力增长强劲,其中,软件、计算机游戏和 电子出版业就业增长最为迅速,1997年至2008年的平均年增长率为5%。它主要包括13个产业部门:广告、建筑、艺术品与古 董、手工艺、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与录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计算机服务、电视与广播。 1.3东京以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为特色的生产服务业为主导产业。随着日本经济从“贸易立国”逐步向“技术立国”转换,东京“城市型”工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以新产品的试制开发、研究为重点,重点发展知识密集型的“高精尖新”工业,并将“批量生产型工厂”改造成为“新产品研究开发型工厂”,使工业逐步向服务业延伸,实现产业融合,实现东京现代服务业的高速发展。 2、国内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2.1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北京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已达到960多亿元,占北京市GDP 的14%,特别是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业、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音像业、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业等四大行业发展极为迅速。2008年,北京文化 创意产业附加值超过500亿元人民币,占北京市GDP 的9%。 “十一五”期间,北京将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目标的规划期内,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到2010年,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 的12%以上。2.2上海:金融业。2008年服务业占上海市GDP 比重达到53.7%,目前已接近了占GDP60%的水平,金融业已成为上海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新成就。2008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442.6亿元,比上年增长15%,占服务业比重的 19.6%。金融机构加快集聚,2007年新增各类金融机构82家,使全市各类金融机构达到689家。 3、上述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经验3.1充分利用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利用历史文化城市品牌效应,促使企业向这些城市集聚发展。比如:伦敦、北京的经验都可以借鉴。 3.2调整产业结构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前提条件,为了调整产业结构,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和发展城市的主导产业。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金融的大规模创新以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制造业开始向郊外迁移,国际大都市制造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持续下降,而第三产业则快速发展起来,尤其是以生产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的产值和就业份额逐渐占绝对优势,并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的主要动力,纽约、伦敦、东京就是在这样的城市内部经济结构的演变基础上逐步发展现代服务业的。 3.3完善硬件设施,如发达的现代通讯设施、便捷的交通网络、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等。同时改善制度软环境则更是决定集群。从几个大都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来看,制度软环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与全球经济接轨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监管制度、法治社会以及历史文化,统一的规则和标准、健(下转第76页) 本文为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名称:西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西安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项目编号:SGHB-11-08。 基金项目: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今后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为进一步改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制环境,增加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改善服务业内部结构,提高服务产业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建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快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一)以山水田园资源为优势,突出发展休闲旅游业。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明确旅游定位,培育旅游品牌,整合旅游资源,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休闲旅游知名度。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积极打造天府水城旅游品牌,优先发展休闲旅游业,打造生态环境优良、休闲旅游舒适、节庆活动精彩、旅游设施配套的“休闲之城”。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全方位多层次开发具有特色的商务休闲、消夏度假、专题旅游等,大力发展短线休闲旅游项目,突出水上游乐主题,举办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引进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开发一批重要旅游景区(景点),带动房地产、批发零售、休闲餐饮等产业协调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发展格局。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开发等重点景区,实施景区农民转移安置和封山育林,为旅游开发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开通沱江小三峡、九龙长湖景区旅游航道,开通县内各重点旅游景区旅游专线,完善重点景区配套服务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鼓励发展星级旅游饭店、农家乐和乡村酒店,大力发展社会化、大众化休闲(度假)旅店住宿。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组建国内旅行社,开办旅行社分支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或个人组建旅游车船队(公司),提高旅游综合接待能力。 (二)以建设山水田园城市为突破口、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健康发展房地产业对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城乡一体化、加速资金周转等方面具有明显促进作用,成为近年来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房地产业起步较早、发展势头好、优势突出。2010年,县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11.4亿元,占全县固定投资总额的10.3%,开发商品房面积146.87万m2,竣工面积31.33万m2,销售面积50.57万m2、销售额达16.49亿元,由此可见,房地产已成为县的支柱产业,“富税”效应明显。但总体说来,的房地产发展与山水田园城市建设还不相适应。我们还要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合理规划,有序开发,稳步推进。利用城郊丰富的资源,做大房地产业,把建设成为环境一流、品味优雅的山水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