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名词解释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2兴奋剂3应激性4适应性和生

内环境及其稳态: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一别于整个机体所生存的外环境

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这种调节过程是通过体液的运输来实现的,因而成为体液调节。

肌丝的分子组成:粗肌丝细肌丝。细肌丝:肌动蛋白(又称肌纤蛋白)原肌球蛋白(又称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又称原宁蛋白)

静息电位的概念:细胞处于安静的状态,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的概念: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藕联: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藕联

兴奋:收缩藕联过程包括一下三个主要步骤:

1 兴奋(动作单位)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导到肌细胞内部;2三联管结构外的信息传递;3肌质网对Ca再回收

骨骼肌的生理特征:1 骨骼肌的兴奋性刺激强度刺激的作用时间刺激的强度变化率

2 骨骼肌的收缩性。收缩

体液: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即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统称

为体液约占体重的60%~70%

血液的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运输调节防御和保护

血液的理化特性:1粘滞性,2.渗透压,3.酸碱性

渗透压:一切溶液所固有的一种特性,它是由溶液中溶质分子运动所造成的。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溶液扩散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简称渗透

心肌的生理特性: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兴奋性,收缩性

心肌收缩性的表现:1.自动节律性收缩;2.对细胞外液的Ca2+浓度有明显依赖性3“全或无”同步收缩;4.不发生强直收缩

影响心脏泵血功能指标:1.心率2.每搏输出量与射血分数3.射血分数4.心输出量与心指数5心理贮备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动脉血压:指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所产生的侧压力

青年人安静状态收缩压为100~120mmhg,舒张压为60~80mmhg

安静时收缩压超过140mmhg或者舒张压持续超过90mmhg即可认为是高血压;如舒张压低于60mmhg或收缩压低于90mmhg,则认为低血压

动脉脉搏:由于心脏的收缩舒张引起的动脉管壁扩张回缩现象

神经调节:1.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2.心血管中枢心血管反射

体内重要的心血管反射有:1.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2.化学感受性反射和本体感受性反射

外呼吸:外呼吸是指在肺部实现的外界环境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它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

气体运输:气体运输是指气体由血液载运,血液在肺部活得的O2 经循环将O2

运送到组织毛细血管,组织细胞代谢所产生的CO2 ,通过组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经循环将CO2 运送到肺部

内呼吸:是指组织毛细管中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组织细胞间实现的气体交换

胸膜腔为负压的主要作用有:1能够牵拉肺量扩张状态,有利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2能够对位于胸膜腔的心脏,大静脉的机能产生良好的影响。血红蛋白的含量:每100毫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与O2结合的量

血红蛋白的容量:克血红蛋白可结合1.34~1.36毫升O2每100毫升血液中血红蛋白与O2结合的最大量(约19~20毫升)

氧储备:储备在血液和肺中的O2约有1300~2300毫升,储存在肌红蛋白中的O2约有240~500毫升

氧利用率:每100毫升动脉流经组织时所释放的O2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

运动呼吸的调节:1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系统2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3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吸收:经过消化的食物,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过程

基础代谢: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食物热价:1克食物完全氧化分解所释放出的热量。氧热价:各种能源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时,每消耗1升O2所产生的热量

呼吸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Co2 与所消耗的O2的容积之比运动时能量是怎样供给:磷酸原系统酵解能系统和氧化能系统

尿生成是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进行的.包括三个环节: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与集合的分泌作用

运动性蛋白尿: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过性蛋白质

外分泌:是指外分泌腺体将其分泌物通过特定的管道结构释放到体腔或体外而发挥作用的分泌形式

内分泌:则是指内分泌腺体或内分泌细胞将其所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激素直接释放到体液中并发挥作用的分泌形式

激素: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能分泌各种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调节作用,这种化学物质称为激素

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促进生长和发育

盐皮质激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体内水盐代谢

胰岛素:是一种作用较强的代谢调节激素,全面促进机体的合成代谢

胰岛素主要生理作用:1对糖代谢的调节2对脂肪代谢的调节3对蛋白质代谢的调节

视野: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一点时,改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半规管壶腹嵴毛细胞的适宜刺激是旋转正负加速度

当旋转运动开始,停止或突然变速时,由于内淋巴的惯性作用,使终帽与毛细胞发生移动,刺激毛细胞而兴奋,冲动经前庭神经传入中枢,产生旋转运动感觉。囊斑毛细胞的适宜刺激:当头部位置改变,如头前倾、后仰或左.右两倾斜时,由于重力对耳石的作用方向改变,耳石膜与毛细胞之间的空间位置发生改变使毛细胞兴奋,冲动经前庭神经传到前庭神经核,反反射性地引起躯干与四肢有关肌肉的肌紧张变化。

前庭反应是:指前庭器官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引起的一定位置觉改变、骨骼肌紧张性改变、眼震颤及植物性功能改变,其意义在于维持机体一定的姿势和保持

身体平衡。

运动觉(本体感觉):这种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所产生的躯体各部相对位置和状态的感觉。

肌梭:是位于肌肉中的一种梭形感觉器,位于肌纤维之间并于肌纤维平行排列。仅射的概念: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伸进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非条件性抑制是:先天性的,是不需要后天学习训练就具有的。可分为外抑制和超限抑制两种。条件性抑制是:后天获得的,它需要逐渐训练学习形成和巩固。第一信号:巴甫洛夫把现实的具体的信号。

条件性抑制有什么?1消退抑制2分化抑制3延缓抑制4条件抑制

第二信号:将人类大脑皮质对第一信号刺激发生反应的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刺激发生反应的皮质系统。

状态反射:是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是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活动。

翻正反射: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动作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

小脑对运动的调控作用:对保持躯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协调随意动作和参与运动学习起重要作用。

运动技能:指人体在活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在大脑皮质指挥下由骨骼肌参与的随意运动,与本能不同,是在后天生活中学习而形成发展起来。

运动技能的学习进程: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与自动化阶段。

泛化阶段:通过感受器(特别是本体感觉)传到大脑皮质,所以大脑皮质中的兴奋与一直都呈现扩散状态,出现泛化现象,动作僵硬、不协调,出现多余的动作。在此过程,教师应该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和学生掌握动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教学,不应过多的强调动作细节而应以正确的示范和简练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

分化阶段: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由于泛化阶段进入了分化阶段。练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比较顺利地,连贯地完成完整动作技术。定性向不巩固、遇到新异刺激,多于动作和错误动作可能重新出现,教师应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让学生体会动作的细节,促进分化抑制进一步发展,是动作日趋准确。

巩固阶段: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精确,由于内脏器官的活动与动作配合协调,完成练习时也感到胜利和轻松自如,件事应对学生提出进一步要求,并指导学生进行技术理论学习,更有利于动力定性的巩固和动作质量的提高,组是动作达到自动化程度。

动作自动化现象:在无意识完成自动化动作时,仍然要在大脑皮质参与才能完成,完成自动化时,第一信号系统的兴奋不香第二信号系统传递,或者只是不完成地传递,这时的动作是无意识的,或是意识不完全,动作达到自动化后,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就可摆第一信号系统的束缚,随着外界环境的复杂化,能更灵活地调整全身活动。正常成人安静时需氧量为250ml/min

氧亏: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能够摄取的氧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氧量时,造成内样的亏欠。

所谓有氧工作能力是指:机体在氧供充足的情况下由能源物质氧化分解提供能量所完成的工作。

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样的能力达到人体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所能摄氧。

绝对值是:指机体在单位时间(1分钟)内所能吸入的最大氧量,通常以L/min(升/分)为单位。

通气阈测定:通气阈是无损伤测定乳酸阈常用的指标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训练方法1.持续训练法2.乳酸阈强度训练法3.间歇训练法4高原训练法

无氧工作能力是指运动中人体通过无氧代谢途径提供能量进行运动的能力

影响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1.能源物质的储备2.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及运动后恢复过程的代谢能力3.最大氧气积累

能源物质的储备:1.ATP和CP的含量2糖原含量及其酵解酶活性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1发展ATP-CP供能力的训练2提高糖酵解功能系统的训练

力量:诗人体对抗阻力的能力,是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身体能力要素的基础。

影响举重,柔道,摔跤,铁人三项,足球等运动员力量的生理学因素:1肌肉生理横断面积2肌纤维类型3肌肉收缩时的初长度4中枢激活5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6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7年龄与性别8体重。

力量训练原则: 1大负荷原则2 专门性原则3 练习顺序原则4 合理间隔原则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

反应速度:是人体对各种刺激产生反应的快慢,如短跑运动员从听到发令到起动的时间。动作速度:是指完成单个动作时间的长短,如排球运动员扣球时的挥臂速度。

位移速度:是指周期性运动,如跑步和游泳等中人体通过一定距离的时间。运动性疲劳:是指由于运动过度而引发身体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是人体运动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1 衰竭学说2 堵塞学说3 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4 保护性抑制学说5 突变理论6自由基损伤学说

赛前状态:是指在参加正式比赛或运动训练前,人体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性机能变化

影响赛前状态:①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②赛前状态产生机制③赛前状态类型④赛前状态的调整

准备活动: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进行的身体练习。也是在比赛前进行的各种人为活动。

进入工作状态:运动开始后人体机能逐步提高的过程。

进行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生理机制、反射时、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

影响进行工作状态的因素:进入工作状态所需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运动强度,运动性质,训练水平,赛前状态,准备活动,个人特点以及当时的机能状态等因素。稳定状态:是指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真稳定状态:机体的摄氧量(VO2)能够满足需氧量的要求,各项生理,生化指

标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假稳定状态: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氧亏不断增多,无氧酵解供能比里明咧增加乳酸的产生率大于清除率乳酸堆积,血浆pH值下降。

恢复过程: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和运动结束后,各种生理机能各和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的变化过程。

青春发育期,即青春期,是由儿童少年时期过渡到成人的一个迅速发育的阶段,以生长突增为青春发育期开始的标志,以性成熟为结束。

骨骼:儿童前面软骨成分较多,水分和有机物质(骨胶原)多,无机盐,(磷酸钙,碳酸钙)少,骨密质较差,骨富于弹性而坚固不足,不易完全骨折而易于发生弯曲和变形。

肌肉:儿童少年的肌肉中水分多,蛋白质,脂肪和无机盐类少,收缩动能较弱、耐力差、易疲劳。

青春期高血压:心脏发育速度增快,血管发育处于落后状态,同时由于性腺,甲状腺等分泌旺盛,血压明显升高,一些人甚至出现暂时偏高的现象

"全或无" 现象:用阈下激刺刺激单个肌纤维,不能引起收缩,用阈刺激可以引起肌纤维收缩。但当刺激强度再加大为阈上刺激时,肌纤维的收缩幅度并不会增大,这种现象叫做"全或无"现象。

基强度:在理论上把刺激作用时间为无限长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小电流强度叫做基强度。

时值:以两倍基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组织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称为时值。强直收缩:给予肌肉一连串时间间隔很短的刺激时,在肌肉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还没有结束就给予后一个刺激,使肌肉开始第二次收缩。此时肌肉始终在一定持

续性的收缩状态,称为强直收缩。

内环境: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称为人体的内环境。

胶体渗透压:血浆中的胶体物质包括各种蛋白所产生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血浆中的晶体物质包括各种电解质的离子和非电解质的小分子化合物所产生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

酸碱度:血液的酸性和碱度程度称为酸碱度。

心输出量:左心室在每分钟内泵出的血量称为心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心脏每搏动一次,通常以左心室射入主动脉内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减压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性反射活动称为减压反射。

窦性心动徐缓:耐力训练可使安静时心率减慢,这种现象称为窦性心动徐缓。呼吸:人体不断地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旳吸取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胸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为负压,称为胸内压。

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称为时间肺活量。

最大通气量:以适宜快和深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称为最大通气量

肺牵张反射:吸气时肺扩张能反射性地引起吸气中枢抑制,使吸气终止,并转化为呼气,这一过程称为肺牵张反射。

需氧量:人体维持某种生理活动需要足够的能量,体内氧化某些能源物质所必不可少的氧量称为需氧量。

摄氧量:在肺换气过程,由肺泡腔扩散入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称为摄氧量。

无氧阈:在递增运动强度时,由有氧代谢供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供能的临界运动你强度称为无氧阈,常以乳酸浓度为4毫克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VO2max)表示。

有氧化供能:糖,脂肪,蛋白质在氧的参与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称为有氧化供能。

非乳酸能供能:在肌肉运动刚开始时,所有能量都是由ATP,CP分解供给的,此过程称为非乳酸能供能。

排泄: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进入机体的的各种异物经过血液循环运送到排泄器官排除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运动性蛋白尿:运动后在安静时尿蛋白的检查结果为阳性称为运动性蛋白尿。内分必腺:具有内分泌功能的腺体称内分泌腺。

内分泌:人体有些腺体或组织细胞能分泌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可经过细胞外液渗入毛细血管或淋巴管借血液循环运送至所作用的组织器官或称靶器官以调节其活动,这种生理效应称作内分泌。

生理应激:人类一切日常生活比较鲜见的强烈刺激所引起的反应以及恢复过程特征之总称(不包括病理过程)生理应激。

感受器:感受器是指能接受内外环境变化刺激,将刺激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而发生兴奋的一些特殊结构。

本体感受器:肌肉肌腱和关节囊中有各种各样的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统称为本体感受器。

眼震颤:人类前庭器官受到过强或过久刺激时,前庭感受器就发放强烈而频繁的冲动,导致眼肌产生不随意的收缩和放松,引起眼球有规律地颤动。这种现象叫做眼震颤。

前庭感觉:前庭器官是内耳迷路中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它们是位觉与平衡器官。它们所引起的感觉称前庭感觉。

前庭机能稳定性:有刺激前庭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叫前庭机能稳定性。

突触:神经元之间没有直接的原浆连接。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枝与后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互接触的部位,称为突触。

交互抑制:某一中枢兴奋时,在功能上与它相对抗的中枢便发生抑制,这种抑制现象就叫做交互抑制。

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机体各种机能的最高中枢在大脑皮质上均有一定的代表区域,即大脑皮质不同区域在机能上具有不同的分工,称为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肌紧张: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收缩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故又称为紧张性牵张反射。

状态反射:状态反射是指头部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肉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指个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一类反射。强化:在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中,条件刺激要在非条件刺激之前出现,并且两者必须结合一段时间。这种条件刺激之后随时给予的非条件刺激叫做强化。消退抑

制:消退抑制是指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直至完全消失。

动力定型:将大脑皮质对一系列固定形式的刺激,能够形成一整套固定形式的反应的现象称为动力定型。

运动动力定型:在学会运动技能后,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内支配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内有顺序,有规律地,有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形成了一个系统,大脑皮质机能的这种系统性称之。动作自动化:随着运动机能的巩固和发展,暂时联系达到非常巩固的程度以后,可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动作出现自动化现象。

力量素质:肌肉在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出的一种能力。

身体素质:是在遗传的基础上人体在长期的生活,工作和运动中逐渐形成的身体能力要素。身体素质是人体肌肉活动基本能力的表现。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不仅取决于骨骼,肌肉本身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而且还与肌肉工作时的能量供应,内脏器官的机能以及神经调节能力有关。更确切地讲,身体素质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综合反映。

耐力素质: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工作能力。

疲劳:人体在持续工作一定时间后,工作能力下降,这种由于肌肉工作本身而引起运动能力下降的现象称之。

超量恢复:运动后的能量物质不但能够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而且能够恢复的超过原有水平称之。

极点:是运动过程中人体暂时性的机能紊乱,其原因主要是内脏器官的活动跟不上肌肉活动的需要,出现体内氧气供应不足,大量代谢产物(如乳酸)在体内堆积,

血浆PH值下降,内环境发生改变等现象。

第二次呼吸:在"极点"出现后,应继续坚持运动,同时可稍稍放慢速度,并有意识地加深呼吸,不久又会出现呼吸均匀自如,动作轻松有力,不适感消失,此现象称之。

生物节律:有机体体内的时间结构及其变化规律。

第一性征:两性在生殖器结构方面的差异是各自性别最根本的标志称为第一性征又称为主性征。

第二性征:是指与生殖系统无直接关系,而可以用来分辨一个物种的性别特征。身体素质敏感期:运动成绩快速增长和提高的年龄阶段,也称最佳发展期。

林加尔德现象:丹麦生理学家林加尔德曾经发现进行静止用力动作时,呼吸,循环机能变化没有运动后明显,这种现象叫做林加尔德现象。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在对人体生命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动脉血压是怎样形成的?条件,充满的血液,心脏的收缩力,血管弹性,外周阻力,因为外周阻力每次射出的血量在心缩期只有1/3的血液流向外周,其余的2/3血液驻留在主动脉内产生收缩压。心室舒张时,在缩期血液被扩张的主动脉,由于管壁弹性纤维的回缩,压迫2/3血液继续向外周流动,形成舒张压。

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1心脏每搏输出量2心率、3外周阻力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关系。

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1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2 心脏收缩力量3体位,温度改变4 骨骼肌的挤压的作用5 呼吸运动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是什么?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局部血流调节。

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1 运动时心率变化增高。2 运动时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的变化增加3 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增加4 运动缺氧对心脏结构,功能的影响

运动对心血管有什么影响?1运动性心脏肥大2 运动性心动徐缓3 心脏泵血功能改善

下列因素是影响运动后过量氧耗的主要原因:1 体温升高2 儿茶酚胺的影响. 3 磷酸肌酸的再合成,4 钙的作用5 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的作用

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1 肺的通气与换气功能2 血液及循环系统运输氧气的能力3 机组织利用氧能力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 4 其他因素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

最大摄氧量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1 最大摄氧量是评定有氧工作能力的客观指标2 最大摄氧量是评定心肺功能指标3 最大摄氧量是选材的生理指标4最大摄氧量是制定运动强度的依据

影响反应速度的生理学基础是什么?1反射的复杂程度与中枢延搁,2 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3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动作速度的生理学基础:1肌纤维类型2 肌肉力量3 肌肉组织机能状态4 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速度素质的训练:1 提高动作速率的训练2 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的能力3 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4 发展肌肉力量及关节的柔韧性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1 提高机体的调节能力2 提高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3 提高体温和代谢水平4 提高肌肉的收缩能力5 提高机体的散热能力6 调节赛前状态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1 运动时恢复阶段2运动后恢复阶段3超量恢复阶段

试述“极点”和第二次呼吸产生的机制,在运动实践中如何对待“极点”①主要是内脏器官的活动跟不上肌肉活动的需要,出现体内氧气供应不足,大量代谢产物在体内堆积血浆PH值下降,内环境发生改变等现象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消除;同时极点出现时,运动强度暂时性下降,使机体需氧量下降,乳酸产生减少,内环境得以改善,动力定型得到恢复。

根据儿童少年骨骼关节的特点,在体育教学或训练中,应注意下列问题。①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和全面的身体锻炼②力量训练时应注意负荷的重量③应预防关节损伤的发生。

根据儿童少年肌肉发育的特点,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应注意:①根据年龄特点安排运动负荷②根据肌力发展规律安排训练。

血液循环:①儿童少年的血液总量比成人少,儿童时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一直保持较低水平

②儿童少年心肌纤维较细,心脏的容积和重量均小于成人,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比成人少③儿童心脏发育及神经调节还不够完善而新陈代谢又比较旺盛,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因而心率较快儿童少年心脏收缩力弱,血管壁弹性好,血管口径相对较成人大,外周阻力较小

根据儿童少年血液循环系统的特点,体育教学和锻炼时应注意:

①合理安排运动负荷②正确对待“青春期高血压”

呼吸系统特点:①儿童少年胸廓狭小,呼吸肌力较弱且呼吸表浅,新陈代谢旺盛,因而呼吸频率快,肺活量,肺通气量较成人小。②最大通气量和最大摄氧量较低,有氧氧化能力和无氧分解能力都比成人低

根据儿童少年呼吸系统的特点,在体育运动中应该注意:

①呼吸道卫生②呼吸与运动动作的配合③多采用发展有氧代谢为主的练习

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特点:①儿童少年的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均衡,神经活动过程不稳定,6~12岁左右兴奋过程明显占优势,兴奋容易扩散,表现为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做动作时不协调,不准确,易出现多余工作②儿童时期神经细胞工作耐力差,容易疲劳,重新恢复也快。

两个信号系统的特点:①对形象具体的信号容易建立条件反射,②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抽象的语言,思维能力差,分析综合能力发展还不完善

根据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与训练时应注意:①体育课内容要生动,有趣,可穿插游戏和竞赛,尽量避免单调及静力性活动,要注意安排短暂休息,使学生情绪饱满,精力旺盛,不易疲劳。②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又要注意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简答题

1.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有什么不同?

1静息电位是细胞静息时的膜电位;动作电位是指细胞接受刺激兴奋时的膜电位。

2静息电位是一种内负外正的膜电位;动作电位是内正外负的膜电位。3细胞未受到外界刺激时,静息电位稳定在某一固定水平;细胞受到刺激兴奋时,可发生

一次迅速倒转的锋形电位,表现有“全或无”特征,并可沿着细胞膜向周围传播,是整个细胞膜都经历一次电位的波动。

2.肌肉在负荷的条件下作等张收缩时张力与速度是什么关系?其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1肌肉在后负荷的条件下收缩时,后附荷愈大,肌肉产生的张力也愈大,而缩短的速度愈慢;反之后负荷愈小,肌肉产生的张力也就愈小,而缩短的速度愈快。表明肌肉作等张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收缩速度成反比关系。2根据肌肉等张收缩时的张力和速度的关系,在运动实践中,如果希望有较大的速度,则必须相应减小负荷;如果要克服叫到的负荷,则收缩速度应相应减缓。因此应考虑根据任务采用最佳负荷和最适速度。

1.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有哪些影响?1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特别是内力训练可出现窦性心动徐缓的现象,这是由于控制心脏活动的迷走神经作用加强,而交感神经的作用减弱的结果。2长期进行力量型与耐力性运动可使心脏生理性肥大,包括心肌增厚和心室容积增大。3体育锻炼可使安静时没播输出量增加,是心脏对运动训练的适应。4通过体育锻炼,心肌微细结构可能发生有益的改变,是心功能改善的现象。

1.什么是呼吸?它有哪些环节构成?1人体必须从外界环境不断的吸进氧气,呼出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人体与外界之间进行的这种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2呼吸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1外呼吸是指在肺部进行的血液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包括通气量与换气过程。

2气体运输是指血液经过肺时获得氧气,通过血液运输送到组织,将释放供组织

代谢需要。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在运送到肺部,最后排除体内。3内呼吸是指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1.形成感觉是怎样的生理过程?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后,感觉器官就产生神经冲动,经过传入途径到达大脑皮质而产生感觉。故感觉是有感觉器官、传入途径及大脑皮质三个部分的功能完成的。

2.本体感觉器官的机能是什么?1本题感受器官包括肌肉的肌梭、肌腱中的腱梭和关节囊中的感受器。2肌梭可以感受肌肉被牵张和收缩的程度;腱梭可以感受肌肉张力大小;关机囊中的感受器可以感知关节屈伸的程度。3肌梭、腱梭和关节囊中的感受器机能综合起来可以使人感觉到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和运动的情况。

3.本体感受器是在掌握运动技能方面有什么重要意义?1本体感受器是指腱梭、肌梭和关节囊中的感受器,它们分别可以感知肌肉的长度变化、张力变化和关节屈伸的程度。综合起来可以使人感觉到身体各部分所处的位置和运动。2在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本体感受器可以把肌肉和关节活动的情况传到中枢,使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活动进行控制,实现动作技能的粗略的反射调节。3本体感受器继续把肌肉收缩的情况、张力的变化及关节的活动的信息传到大脑皮质运动区,对动作进行校正和改建,这样反馈联系能促使动作技能的形成,是动作协调准确,实现动作技能的精细调节。

4.前庭器官稳定性的生物学意义如何?1前庭器官稳定性是指刺激前庭器官产生神经冲动引起机体的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2前庭器官稳定性差的人,即使在较平静的海上或平稳气流中,一些颠簸不打的起伏也成为过强的刺激,可出现强烈的植物神经反应,甚至引起病态,如晕车等反应。前庭器官功能越稳定,这对前庭反射的反应就越微弱。对于在特殊环境下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工作能力有很

大帮助

5.位觉的产生机制如何?1位觉感受器在感受人体在空间的体位变化,直线运动和旋转加速度运动的变化以及保持人体平衡等机能起重要做用。位觉感受器是内耳迷路中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它们引起的感觉称前庭感觉。2椭圆囊月球囊内的囊班的适应刺激为耳重力作用于直线运动的加减速度。当头部位置改变时,耳石膜与毛细胞在空间的相对位置也发生改变。从而牵拉毛细胞使之兴奋,神经冲动经前庭神经传导到前庭神经核,产生了机体在空间的位置感觉及变速感觉,同时反射地引起肌紧张的变化,从而维持了身体的平衡。3半规管中壶腹嵴毛细胞的适应刺激是旋转运动的加减速度。当旋转开始或旋转停止时,刺激了毛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前庭神经传入中枢。可以感知身体位置的各种变化,并借助于各种反射来调节肌肉紧张,保持身体平衡。

6兴奋性突触的传递过程如何?当突触前神经元的神经冲动传至轴突终未时,引起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提高了厚膜对Na﹢、K﹢、Cl﹣尤其是Na+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膜局部去极化,形成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当突触之总和作用。当突触之总和作用使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发展到阈电位水平时,便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并延神经纤维传导,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2. 小脑在人体动作中起什么作用?1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作用。小脑受损后,身体平衡失调。在体操、跳水等项目中,小脑对维持姿势的平衡发挥作用。2小脑可以调节肌紧张。旧小脑与肌紧张调节有关,他对肌紧张的调节具有易化与抑制的双重作用。在射击、射箭等项目中,身体静立姿势的维持需要小脑对肌紧张的调节。3小脑有协调随意动作的能力,这是新小脑的主要机能。当人类新小脑

体育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复习重点.

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复习重点 绪论 一. 必背概念 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体液调节 二. 当前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 (热点即考点) 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运动性疲劳、骨骼肌、高原训练(重点中的重点)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一. 必背概念 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全或无”现象、兴奋-收缩耦联、阈强度、运动单位募集、肌电、几个收缩 二. 重点问题 1.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2. 骨骼肌的几种收缩形式及实践中的应用. 3. 肌纤维的分类与生理生化特征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第六节,必背) 4. 肌电的应用(了解)熊开宇老师在研究生课中讲过,还可以与后面的生理指标的运用结合 第二章血液 一. 必背概念 红细胞压积(比容、内环境、碱储备、渗透压、等渗溶液、假性贫血、运动员血液

二. 重点问题 1. 血液的作用,防止简答出现意外题 2. 血红蛋白在实践中的应用。A 机能评定 B 运动选材 C 监控运动量 第三章循环机能 一. 必背概念 心动周期、心率、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电图、动脉脉搏、心力储备、血压、减压反射、窦性心动徐缓、基础心率、减压反射、窦性心动徐缓、脉搏、运动性心脏肥大、 二. 重点问题 1. 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收缩的不同特点。 2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 3. 静脉回心血量响因素? 4. 动脉血压的影的影响因素? 5.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A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的变化 B 长期的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6. 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可出综合题) 第四章呼吸机能 一. 必背概念 胸内压、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最大通气量、通气/血流比值、氧解离曲线、氧脉搏、血氧饱和度、氧利用率

运动生理论述题

2014运动生理学 运动开始时机体首先分解肌糖原,持续运动5-10分钟后,血糖开始参与供能、 脂肪在安静时即为主要供能物质,在运动达30分钟左右时,其输出功率达最大、 蛋白质在运动中作为能源供能时,通常发生在持续30分钟以上的耐力项目、随着运动员耐力水平的提高,可以产生肌糖原及蛋白质的节省化现象、 最大摄氧量就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与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所能摄取的氧量为最大摄氧量。也称为最大吸氧量或最大耗氧量。 VO2max受多种因素制约,其水平的高低主要决定于氧运输系统或心脏的泵血功能与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 1)氧运输系统对VO2max的影响 血红蛋白含量及其载氧能力与VO2max密切相关。心脏的泵血功能及每搏输出量的大小就是决定VO2max的重要因素。心脏的泵血功能就是限制运动员VO2max提高的重要因素。 2)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响 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主要与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有关,慢肌纤维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肌纤维中的线粒体数量最多、体积大且氧化酶活性高,肌红蛋白含量也较高。 3)其她因素对VO2max的影响 1 遗传因素VO2max的遗传度为93、5% 2、年龄、性别因素一般男子大于女子;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VO2max水平 由于乳酸代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渐增负荷运动时血乳酸急剧上升时的乳酸水平在1、4-7、5mmol/L 之间。因此,将个体在渐增负荷中乳酸拐点定义为“个体乳酸阈”。在运动实践中应用个体乳酸阈可以评定有氧工作能力、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 1)评定有氧工作能力 VO2max与LT就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训练的重要指标。前者主要反映心肺功能,后者主要反映骨骼肌的代谢水平。系统训练对VO2max提高较小,它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系统训练对LT提高较大。显然,乳酸阈值的提高就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训练增进更有意义的指标。 2) 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 个体乳酸阈强度时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以个体乳酸阈强度进行耐力训练,能有效地提高有氧工作能力。 1) 持续训练法:指的就是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且不间歇进行训练的方法。 主要用于提高心肺功能与发展有氧代谢能力。练习时间要在5分钟以上,甚至可持续20---30分钟以上提高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均衡性与机能稳定性。改善参与运动的有关中枢间的协调关系,并能提高心肺功能及VO2max。引起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肌红蛋白也有所增加。 2)乳酸阈强度训练法 运动员随训练水平的提高,有氧能力的百分利用率明显提高。在具体应用乳酸阈指导训练时,常采用乳酸阈心率来控制运动强度。 3)间歇训练法:指在两次练习之间有适当的间歇,并在间歇期进行强度较低的练习,而不就是完全休息。特点1、完成的总工作量大2、对心肺功能的影响大

运动生理学试题和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 2、生殖 3、兴奋性 4、稳态 5、自身调节 6、反射弧 7、反射 8、非条件反射 9、体液调节 10、局部体液调节 11、反馈 12、正反馈 13、负反馈 14、神经调节 15、神经-体液调节 16、前馈 17、生理学

18、反应 19、阈刺激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选项,其分支学科是运动生理学的是。 A.生物学 B.生理学 C.动物学 D.体育科学 2、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A.细胞内液 B.血液和淋巴液 C.组织液 D.细胞外液 3、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共有的特征是产生。 A.收缩反应 B.神经冲动 C.电位变化 D.反射活动 4、维持机体稳定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A.正反馈调节 B.自身调节 C.神经调节 D.负反馈调节 5、下列生理过程属于前反馈调节的是。 word 编辑版. A.负反馈调节 B.正反馈调节 C.减压反射 D.比赛前运动员出现心跳加快 6、下列生理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A.排尿反射 B.分娩 C.排便反射 D.减压反射 7、最能反映内环境状况的体液部分是。 A.细胞内液 B.脑脊液 C.血液 D.淋巴液 8、正常人体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经常处于。

A.固定不变 B.随机多变 C.相对稳定 D.绝对不变 9、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属于。 A.神经调节 B.自身调节 C.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调节 10、内环境与体内细胞的关系是。 A.细胞的生存环境 B.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 C.物质交换的场所 D.细胞排泄废物的通道 11、回心血量增加使心肌纤维拉长而收缩力加大是属于。 A.神经调节 B.反馈调节 C.负反馈调节 D.自身调节 12、负反馈的调节作用是。 A.维持稳态的重要调节途径 B.使血压 C.使心率不致上升过快 D.使排尿反射进一步增强 13、运动会时,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是由于。 A.自身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调节 14、体液是。 A.细胞内的液体 B.细胞外的液体 C.细胞内液加细胞外液 D.血液 15、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A.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B.细胞内液化学成分相对恒定 C.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 D.细胞内代谢水平稳定 16、关于体液调节,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考研生理学基础知识重点

运动生理学 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门应用分支学科,它是实用运动生理学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技能 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基础理论的应用学科。 2.磷酸化:通常指二磷酸腺苷与磷酸根在连接,吸收能量形成atp的过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底物水平磷酸化, 在胞浆内一个不需养的代谢过程;另一种是氧化磷酸化,在线粒体内是一个需氧而复杂的代谢过程。 3.能量统一体:运动生理学把完成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所需能量之间,以及各能量系统供应的途径之间相互联系所 形成的整体,称之为能量统一体。他描述的是不同运动与能量系统不同途径之间相对应的整体关系。 4.乳酸能系统: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5.兴奋: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6.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特性。 7.阈强度:是指在一定刺激作用的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 8.动作电位:在有效刺激作用下,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会出现迅速可逆性波动,这种可逆性的迅速变化的膜电 位成为动作电位。 9.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是指以膜电位变化为特征的肌细胞兴奋过程和肌纤维机械变化为特征的肌细胞收缩过 程之间的中介过程。 10.强直收缩:若增加刺激频率,使每次刺激的间隔短于单收缩所持续时间,肌肉收缩将出现融合现象,即肌肉不能 完全舒张,称为强直收缩。 11.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肌肉长度缩短。 12.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的阻力,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 13.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的阻力,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 14.肌电图:是指将肌肉兴奋时的电变化经过引导、引导放大和记录所得到的图形。 15.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与他所支配的那些肌纤维,组成一个运动单位。 16.脊髓反射:人们把那些潜伏期短,活动形式固定,只需外周传入和脊髓参与的反射活动称为脊髓反射。 17.姿势反射: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不断的调整不同部位的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 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这种反射活动总称为姿势反射。 18.内分泌:是由内分泌腺和分散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所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系统。他与神经 系统和免疫系统相互配合,共同调节全身各系统的功能活动,使机体各个系统的活动能适应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需要。 19.应激反应:通常将机体操遇紧急情况时紧急动员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的过程称为应急反应。 20.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成为肺活量。 21.酸碱平衡:集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含量及比例,维持体液pH恒定,称为 酸碱平衡。 22.碱储:NaHCO3 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冲能力,故把血浆中的碳 酸氢钠看成血浆中的碱储备,简称碱储。 23.身体成分:是指组成人体的各组织、器官的总成分。根据各个成分的生理功效不同,常把体重分为体脂重和去脂 体重。身体成分以体脂%表示。 24.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代谢失调症,是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功能的生理过程。这种营养障碍性 疾病表现为机体脂肪组织量过多,和/或脂肪组织与其他软组织的比例过高。 25.体质指数:时体重(千克)与身高(米)平方的比值。是肥胖诊断指标之一。 26.免疫:现代免疫的概念是指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并排除“非己”成分以保持机体安全的一种 生理功能。免疫反应的结果不总是对机体有利。 27.肌肉力量:集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通常按照其表现形式和构成特点区分为最大肌 肉力量、快速肌肉力量和力量耐力三种基本形式。 28.最大肌肉力量:通常是指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 29.快速肌肉力量:是指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爆发力是快速肌肉力量的常见表现形式。

运动生理学--论述题章节

运动生理学可出论述题的章节(王瑞元2002年) 重要章节9、12 次重要3、11、13(3详见问答题章节) 第九章运动技能 1运动技能形成阶段的特点,如何进行教学 泛化阶段 1 泛化阶段,学生对动作只有感性认识,对其内在规律不完全理解;大脑皮质由于内抑制,特别是分化抑制未建立,所以兴奋和抑制过程扩散,学生做动作表现为:动作僵硬、不协调,多余与错误动作出现,动作费力 2教师应抓动作的主要环节,解决主要问题;不宜过多强调细节, 教师应用正确的示范和简练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 分化阶段 1 通过不断学习,对动作技能内在规律有初步理解,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逐渐集中,分化抑制得到发展,不协调和多余动作逐渐消除,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较顺利地,连贯的完成动作动力定型初步建立,但遇到新异刺激,仍会出现多余和错误动作 2教师在泛化阶段应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强调动作细节,进一步发展分化抑制,使动作更加准确巩固阶段 1 该阶段已建立巩固的动力定型,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准确,学生做动作时,准确、优美,某些动作环节出现自动化,环境变化时,动作技术不易破坏,完成动作时感到省力 2 为避免消退抑制出现,教师提出进一步要求,指导学生进行技术理论学习,有利于动力定型的巩固和动作质量的提高 2如何促进分化抑制的发展 1 学习运动技能初期,用明确的语言和正误对比法来发展分化抑制 2 运动实践中,采用增加动作难度提高分化能力,达到精细的分化 5影响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A充分利用各感觉机能间的相互作用。B充分利用两个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c促进分化抑制的发展。D消除防御反射。E充分利用运动技能间的相互作用。 6运动条件反射是怎样形成的 a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和本体感觉与条件刺激物多次结合,在大脑皮质,各感官接受刺激引起相应的中枢兴奋,它与运动中枢建立起暂时的神经联系,形成----- b其中本体感觉的传入冲动有重要作用,既对前一个刺激的起强化作用又对后一个反射活动起始动作用7 运动技能与运动条件反射的不同 运动技能是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 1 运动技能是一串复杂动作的综合,参与活动的中枢很多 2 所有的运动技能是成套动作,环环相扣,前一个动作是后一个的刺激信号,后一个又是前一个刺激信号的反应 3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对动作的每一环节进行监控和完善,而反映信息来自本体感受器,没有它,条件刺激不能强化,反射不能形成,不能掌握技能 8运动成绩与运动技能形成关系 运动成绩提高与运动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密切关系 1学习新技术初期:已掌握的与新技术有关的相似动作和动作经验有迁移作用,有利于新技术的掌握 2 后期:技术水平提高,要求条件反射的精确性提高,与初期的条件反射差别很大,相当于要重新建立新的条件反射。初期是粗糙的分化,后期要求精细的分化。技术水平越高,分化精度也高,建立也越困难。

运动生理学(自己整理版)

绪论 1)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 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1、新城代谢。2兴奋性。3应激性。4适应性。5生殖。 4)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人体有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所组成。它们的生理活动在空间和 时间上紧密配合,相互协调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细胞及组织与外界环境不发生直接接触,而是生存与细胞外液之中。细胞新陈代谢所需的养料由细胞外液提供,细胞的代谢产物也排到细胞外液中,通过细胞外液再与外环境发生物质交换。因此,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以别与整个机体所生存的外环境。 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优缺点?神经调节:内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特点:作用迅速, 调节准确,范围局限,时间短暂。体液调节:机体细胞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调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特点:缓慢,持久,弥散。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1)肌细胞又称为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成人肌纤维直径约60微米 (μm),长度为数毫米到数十厘米。每条肌纤维外面包有一层薄的结缔组织膜, 称为肌内膜。 2)肌原纤维和肌小节:由粗肌丝和细肌丝规则排列构成的肌纤维亚单位。肌原纤维 上每一段位于两条z线之间的区域,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它包含 一个位于中间部分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合称为肌小节。 3)粗肌丝:主要有肌球蛋白(又称肌凝蛋白)组成。它主要由肌动蛋白(肌纤蛋白)、 原肌球蛋白(又称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又称原宁蛋白)组成。 4)肌动蛋白:肌动蛋白体呈球状(称G-肌动蛋白)。许多G-肌动蛋白单体以双螺旋 聚合成纤维状肌动蛋白(F-肌动蛋白),构成细肌丝的主干。 5)原肌球蛋白:它也呈双螺旋状,位于F-肌动蛋白的双螺旋沟中并与其松散结合。 在安静状态下,原肌球蛋白分子位于肌动蛋白的活性位点之上,阻碍横桥与肌动蛋 白结合。每个原肌球蛋白分子大约掩盖7个活性位点。 6)静息电位产生原理?两个学说,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②细 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 7)※肌电※:骨骼肌在兴奋时,会由于肌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和扩部而发生电位变化, 这种电位变化称为肌电。 8)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 图形。 9)肌丝滑行学说: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肌细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 10)骨骼肌的搜索形式四种收缩定义:①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 ②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中收缩叫等长收缩,又称为静力收缩。 ③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④等动收缩: 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 等的肌肉收缩,也称为等速收缩。 11)骨骼肌纤维类型是如何划分:根据收缩速度可分为①快肌纤维②慢肌纤维。根据 收缩的新陈代谢可分为①快缩、糖酵解型②快缩、氧化、糖酵解型③慢缩、氧化型。 根据收缩特性及色泽可分为①快缩白②快缩红③慢缩红。布茹克司将肌纤维分为 Ⅰ型和Ⅱ型。

植物生理学全课程讲义

植物生理学 绪论 一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和内容 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和机理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生命活动:从种子开始到形成种子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一切生理活动。 植物生命活动形式:代谢过程、生长发育过程、植物对环境的反应 植物生命活动的实质:物质转化、能量转化、信息转化、形态建成、类型变异 1 物质转化体外无机物[H2O、CO2、矿质(根叶)]→体内有机物[蛋白质核酸脂肪、碳水化合物] →体外无机物[CO 2 H2O]→植物再利用 2 能量转化 光能(光子)→电能(高能电子)→不稳定化学能(ATP,NADPH)→稳定化学能(有机物)→热能、渗透能、机械能、电能 3 信息转化 [1]物理信息:环境因子光、温、水、气 [2]化学信息:内源激素、某些特异蛋白(钙调蛋白、光敏色素、膜结合酶)[3]遗传信息:核酸 4 形态建成 种子→营养体(根茎叶)→开花→结果→种子 5 类型变异植物对复杂生态条件和特殊环境变化的综合反应 植物生命活动的“三性” v植物的整体性 v植物和环境的统一性 v植物的变化发展性 ?植物生命活动的特殊性

1 有无限生长的特性 2 生活的自养性 3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和植株的再生能力强 4 具有较强的抗性和适应性 5 植物对无机物的固定能力强 6植物具有发达的维管束植物生理学的内容 1、植物细胞结构及功能生理﹕ 2、代谢生理:水分代谢、矿质营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3、生长发育生理:种子萌发、营养生长生理、生殖生理、成熟衰老 4、环境生理(抗性生理)以上的基本关系光合、呼吸作用→生长、分化 水分、矿物质运输发育、成熟 (功能代谢生理) (发育生理) ↖↗ 环境因子(抗性生理)(温、光、水、气) 二植物生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16以前世纪) *甲骨文:作物、水分与太阳的关系 *战国时期:多粪肥田 *西汉:施肥方式 *西周:土壤分三等九级 *齐民要术:植物对矿物质及水分的要求 轮作法、“七九闷麦法” (1)科学植物生理学阶段 1.科学植物生理学的开端(17~18世纪) 1627年,荷兰 Van Helmont ,水与植物的关系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总汇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总汇 1、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2、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以别于整个机体所生存的外环境。(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3、细胞处于安静状态,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点位差称为静息电位。(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4、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5、述论肌肉收缩和舒张的过程.答案在书本P36页。 6、骨骼肌特性包括骨骼肌的物理特性、骨骼肌的生理特性。骨骼肌的物理特性: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或 负重时可被拉长,这种特性称为伸展性。而当外力或负重取消后,肌肉的长度又可恢复,这种特性称为弹性。骨骼肌的生理特性:1、骨骼肌的兴奋性。2、骨骼肌的收缩性。(可能出现在论述题) 7、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包括: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超等长收缩。 8、向心收缩包括等张收缩、等动收缩。等张收缩:肌肉张力在肌肉开始缩短后即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 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张收缩。有时也称为动力性或时相性收缩。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外界的阻力与肌肉收缩时肌肉产生的力量始终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 9、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10、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 11、超等长收缩:超等长收缩是指骨骼肌工作时先做离心式拉长,继而作向心式收缩的一种复合收缩形式。 12、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13、血细胞为血液的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14、血液的功能包括(一)持续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血液能维持水、渗透压、酸碱度和体温等的相对稳定。这些因素的相对稳定会使人体的内环境相对稳定。只有在内环境相对稳定时,人体组织细胞才有正常的兴奋性和生理活动。(二)运输:血液不断地将从呼吸器官吸入的氧和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各处,供给组织细胞进行代谢;同时,又将全身各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二氧化碳、水、尿素等)运输到肺、肾、皮肤等器官排除体外。(三)调节:血液将内分泌的激素运输到周身,作用于相应的器官(称肥器官)改变其活动,起着体液调节作用。所以,血液是神经—体液调节的媒介。(四)血液中的白细胞对于侵入人体的微生物和体内的坏死组织都有吞噬分解作用,称为细胞防御。血浆中含有多种免疫物质,如抗毒素、溶菌素等(总称为抗体),能对抗或消灭外来的细胞和毒素(总称为抗原),从而免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血小板有加速凝血和止血作用,机体损伤出血时,血液能够在伤口发生凝固,防止继续出血,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可能出现论述题) 15、血液的理化特性包括(一)颜色和比重:血液的颜色决定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的含量。(二)黏滞性:血液在血管内运行时,犹豫液体内部各种物质的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而产生阻力,使血液具有一定的粘滞性。(三)渗透性:渗透性是一切溶液所固有的一种特性,它是由溶液中质分子运动所造成的。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溶液扩散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简称渗透。(四)酸碱度(可能出现在简答题或名称解释)16、红细胞的寿命平均为120天。正常成年男子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有红细胞约450万—550万个,平均为500万个;成年女子每平方毫米血液中含有红细胞约380万个—460万个,平均为420万个。 17、我国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为120~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 18、白细胞是集体实施免疫功能的最重要成分,白细胞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 19、正常人安静时血液中白细胞数为每立方毫米4000~10000个。 20、正常成人血小板的含量为每立方毫米10万~30万个,血小板的功能和生理特性主要表现有黏着、聚集、释放、收缩和吸附。 21、“运动员血液”是指经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由于运动训练使血液状态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如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增加、血容量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血黏度下降等。这种变化在运动训练停止后是可以恢复的。具有这种特征的血液称为运动员血液。(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22、心机的生理特性包括1、自动节律性;2、传导性;3、兴奋性;4、收缩性。收缩性分为自动节律性收缩、对细胞外液的Ca2+浓度有明显依耐性、“全或无”同步收缩、不发生强直收缩。P95页(可能出现在简答、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运动生理学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或是在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的影响下,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及机制,并应用这些规律指导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和科学地进行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的一门科学。学习运动生理学的任务:(1)了解人体整体及器官系统的功能及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实现这些功能的机制;(2)掌握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和长期系统的锻炼下,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反应(运动反应)和适应(运动适应)变化及规律;(3)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生理学原理,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为科学地从事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提供指导。 研究对象:人体,确切说是在运动过程或长期系统体育锻炼影响下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研究目的:为大众健身锻炼、学校体育教学和竞技运动训练提供科学指导。 2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特点:迅速、短暂、局限。(2)体液调节: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功能进行调节。特点:缓慢、持久、广泛。(3)自身调节:器官、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特点:调节幅度小、不灵活,但有意义。 3肌肉的收缩过程:(1)兴奋—收缩耦联:指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Ca2+是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子(媒介物)。 (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3) 收缩肌肉的舒张 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 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 肌肉的收缩:由运动神经以冲动形 式传来的刺激引起的。 4肌肉的收缩的形式:(1)缩短收 缩(向心收缩):指肌肉收缩所产 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 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 一种收缩形式。特点:肌肉长度缩 短,肌肉起止点靠近,骨杠杆发生 位移,负荷移动方向与肌肉用力方 向一致,肌肉做正功。(屈肘、高 抬腿跑、挥臂扣球);(2)拉长收 缩(离心收缩):指肌肉积极收缩 所产生的张力仍小于外力,肌肉被 拉长的一种收缩形式。特点:肌肉 积极收缩但仍然被拉长,肌肉起止 点远离,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方向 与阻力方向相反,肌肉做负功。(跑 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屈膝 等)(3)等长收缩(静力收缩): 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特 点: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骨 杠杆未发生位移,肌肉没有做外 功。 5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张力 与速度的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 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大致 呈反比关系: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 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但收缩 速度为零,肌肉只能作等长收缩; 当后负荷为零时,张力在理论上为 零,肌肉收缩速度达到最大。(2) 长度与张力关系:肌肉收缩前就加 在肌肉上的负荷是前负荷。前负荷 使肌肉收缩前即处于被拉长状态, 从而改变肌肉收缩的处长度。逐渐 增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 时产生的张力也逐渐增加;当初长 度继续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 达到最大;此后,再继续增加肌肉 收缩的初长度,张力反而减小,收 缩效果亦减弱。 5快肌纤维(FT,或??型)肌浆 网较发达,反应速度快,收缩力教 大,无氧氧化酶活性高,无氧代谢 能力强,但易疲劳;慢肌纤维(ST, 或?型)线粒体数量多且直径大, 毛细血管分布比较丰富,且肌红蛋 白较多,甘油三酯含量较高,有氧 氧化酶活性高,有氧氧化能力强, 可持续长时间运动。 6呼吸: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 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1)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 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包括肺通 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和 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 气体交换)。(2)气体运输:气体 在血液中的运输。(3)内呼吸:指 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7呼吸的形式:(1)腹式呼吸是以 膈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如 支撑悬垂、倒立(2)胸式呼吸是 以肋间外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 运动。如仰卧起坐、直角支撑(3) 混合式呼吸。 8肺通气功能的指标:(1)肺活量: 指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 大气量,反映了一次通气的最大能 力,是最常用的测定肺通气机能的 指标之一。(2)时间肺活量:指在 最大吸气之后,尽力以最快的速度 呼气。是一个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 的动态指标,它不仅反映肺活量的 大小,而且还能反映肺的弹性是否 降低、气道是否狭窄、呼吸阻力是 否增加等情况。(3)每分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等 于潮气量与每分钟呼吸频率的乘 积。反映一分钟通气的能力,不仅 是反映容量,而且也反映通气速 度。(4)最大通气量:是每分钟所 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是检查 肺通气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5)

最新运动生理学课后思考题-王瑞元、苏全生

思考题 运动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 1、运动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2、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3、目前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主要热点有哪些? 4、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5、人体生理机能是如何调节的? 6、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是如何实现的? 第二章骨骼肌肌能 1、试述骨骼肌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2、试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3、试述在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是如何传导的。 4、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处动作电位是如何进行传递的。 5、骨骼肌有几种收缩形式?它们各自有什么生理学特点? 6、为什么在最大用力收缩时离心收缩产生的张力比向心收缩大? 7、试述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爆发力和相对爆发力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8、骨骼肌肌纤维类型是如何划分的?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征是什么? 9、从事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的组成有什么特点? 10、运动时不同类型肌纤维是如何被动员的? 11、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组成有什么影响?

12、试述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有何意义。 第三章血液 1、试述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2、何为内环境?试述血液对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作用意义。 3、试述血液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4、何谓红细胞流变性?影响因素有哪些?试述运动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 5、试述长期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6、如何应用红血蛋白指标指导科学训练? 第四章循环机能 1、比较心肌和骨骼肌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的异同。 2、分析从身体立体到卧位后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的变化及其调节过程。 3、试述心动周期过程中,左心室内压力、容积改变和瓣膜开闭情况。 4、试述动力性运动和静力性运动时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的变化情况。 5、如何评价运动心脏的结构、功能改变? 6、反应心血管机能状态的指标有哪些? 第五章呼吸机能 1、呼吸是由那三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呼吸形式有几种?运动过程中如何随技术动作的变化而改变呼吸形式? 3、胸内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

考研运动生理学 简答题

问答题 1、简述肌纤维的兴奋--收缩欧联 2、肌电图的产生原理和在体育实践中的意义 3、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4、运动员血液特征和生理意义 5、如何应用血红蛋白指标指导科学训练 6、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 7、运动对心血管的影响 8、测定脉搏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9、有训练的人和一般人在进行定量工作时心血管机能有何不同? 10、在呼吸过程中,呼吸是如何对人体酸碱平衡进行调节的 12、氧离曲线的特征及生理意义,影响因素 13、运动时如何进行与技术动作相适应的呼吸,如何合理地使用憋气? 14、二氧化碳、H离子和氧气对呼吸的影响15、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慢的呼吸比浅快的呼吸效果好 16、简述糖酵解过程 17、糖的有氧氧化过程 18、皮肤的散热方式 19、运动对消化和吸收机能的影响 20、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 21、试述人体的三大供能系统及其供能特点? 22、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23、运动前后运动员应如何补糖更有效 24、试述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代谢产物有哪些途径排出 25、简述肾脏的功能 26、试述肾脏的血液循环过程及特点 27、试述肾单位的基本结构 28、影响肾小球滤过的主要因素 29、长跑后为什么尿量减少 30、运动性血尿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31、分泌功能轴的形成与作用过程 32、状态反射在人体运动中作用 33、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本质

34、试述个体乳酸阈在运动中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35、影响有氧耐力的因素 36、如何评价运动员的有氧工作能力 37、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原则 38、肌肉力量的检测与评价 39、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 40、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41、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42、试述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因素 43、影响平衡能力的生理学因素及应用 44、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 45、疲劳易产生的部位与判断的生理指标 46、准备活动的目的或生理意义 47、什么是极点及它的产生原因 48、赛前状态的生理机制及产生原因49、人体进入高原的生理反应 50、高原应激对心肺功能影响 51、高原训练对人体产生生理作用 52、试述运动训练的生理学本质 53、水环境与运动能力 54、运动员安静状态下的生物学特征 55、如何根据机能评定结果监控运动量 56、简述机能评定的常用的生理学指标 57、影响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 58、少年儿童循环机能的特点 59、儿童少年呼吸系统的特点 60、儿童少年神经系统的特点 61、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有哪些特点 62、运动生理负荷监测的基本原则 63、运动生理负荷监测的有哪些 64、运动生理负荷监测的基本内容 65、儿童少年的身体素质发展规律 66、如何运用运动生理学的知识去指导运动实践?

运动生理学博士真题-上海体育学院

上体2013-2005年博士真题 1,乳酸阈定义,应用 2,最大摄氧量,影响因素 3,姿势反射,种类及实践应用 4,运动对皮质和髓质影响 5,运动强度的生理学指标,如何确定中小强度运动?长期运动对人体的影响6,Aerobic Edurance 和 Aerobic Power 概念,训练手段和评价指标的区别 05年运动生理学考博试题 1、肌纤维类型与运动项目的关系。 2、有氧耐力及其训练 3、疲劳产生的原因。 4、低氧训练的生理学基础及应用所遵循的原则。 5、运动机能评定应注意的问题。 6、判定过度疲劳的指标。 06年生理学考博试题 一、10个名词解释 呼吸、运动处方、运动性疲劳、内环境、稳定状态、中枢延搁、进入工作状态、自由基、三联管、单收缩、心动周期。 二、论述 1、后负荷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2、特异性传导系统与非特异性传导系统的作用 特异性传导系统的功能:引起特定感觉。 非特异性传导系统的功能: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引起不特定感觉。 3、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基础、训练方法与原则。 4、肌肉类型 5、疲劳的判断与恢复 6、中长距离跑人体呼吸系统和能量供应的特点。 07年生理学试题部分内容 1、简答题 5分X4 共20分 2、选择题 2分 X10 共20分 比较简单,请注意下上体那本生理学的那些细节,或者容易出选择题的内容。 3、论述题 20分X3 共60分 1)短游200M的身体机能特征 2)林加尔德现象、瓦尔瓦萨现象 在进行静力性工作时,呼吸和循环机能变化没有运动后明显,这种生理反应称为“林加尔德”现象。 体操练习中静力性工作产生憋气,血压随动作的进行和恢复出现特殊变化的规律。其特征表现为:血压先升高,后降低,再上升,而后恢复到动作前水平;血液量也呈现先少、后多,再恢复常量。称这种变化为瓦尔沙瓦现象。3)心率/血压在运动训练学中的作用或者是心率/血压在运动中的作用 4) 无氧耐力

运动生理学作业word版

简述肥胖与有氧运动减肥 姓名:王赵静 学号:104571302002 专业:运动人体科学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活质量以及物质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便利的同时,肥胖症的发病率迅速增加。肥胖不仅仅危害人们的生理机能水平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并且使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运动减肥作为减肥的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它不仅可以增加机体的能量代谢,去除机体多余脂肪,并且可以愉悦人们的身心健康。本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肥胖和运动减肥做一下简要的归纳与分析,为运动减肥的深入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肥胖、有氧运动、减肥

目录 摘要 (2) 一、肥胖 (4) 1.1 肥胖的定义 (4) 1.2 肥胖程度的测定方法 (4) 1.3 肥胖的诱因及发病机理 (4) 1.4 肥胖的危害 (4) 二、有氧运动减肥 (5) 2.1 有氧运动的定义及其特点 (5) 2.2 有氧运动减肥的主要运动项目 (5) 2.3 有氧运动减肥的强度 (5) 2.4 有氧运动减肥的时间 (5) 2.5 有氧运动减肥的生物学机制 (5) 2.6 有氧运动减肥的注意事项 (6) 参考文献 (7)

一、肥胖 1.1 肥胖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肥胖可被定义为:机体内积累了过多的脂肪组织,达到能够引起损害程度的一种慢性的非传染性疾病[1]。专家们认为,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明显复杂的代谢失调症;是一种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功能的生理过程。[1] 1.2 肥胖程度的测定方法 男性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女性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超过标准体重的10%为超重,20%—29%为轻度肥胖,30%-49%为中度肥胖,50%为重度肥胖。WHO推出肥胖度=[实际体重(kg)-身高标准体重(kg)]/身高标准体重(kg)×100%。肥胖度在10%-20%之间的为超重,超过20%的为肥胖,超过20%-30%为轻度肥胖,超过30%-50%的为中度肥胖,超过50%以上的为重度肥胖[2]。 1.3 肥胖的诱因及发病机理 肥胖的原因从生理角度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机体脂肪细胞的数目过多,另一种是由于机体的脂肪细胞的体积过大。人体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脂肪细胞的数目增加分为两个时期,分别为机体婴幼儿时期及青春发育期。在这两个时期机体的脂肪细胞的数目增加较多,机体在其他的生长发育的时期脂肪细胞的增长十分缓慢,代谢过程也相对稳定。因此,成年人脂肪细胞的数目的稳定性,使得减肥效果具有一定的限度。引起脂肪细胞数目及体积的增长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不足,以及甲状腺机能的减退、颅脑损伤等病理原因,和服用激素类药物的化学因素。 1.4 肥胖的危害 肥胖是现代人类健康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不仅在我国,在全世界也波及甚广,给医疗卫生行业带来严重的压力,使医疗费用不断攀升,死亡率增高等。肥胖带来的疾病主要是慢性疾病,如肥胖引起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等)、恶性疾病(肾病、癌症等)。除此之外肥胖还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的生活,使得行动缓慢、劳动能力减退、影响体型、增加精神负担、为社会增加压力。

运动生理学必看知识点

名词解释 1、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糖、脂肪等氧化供能)的能力。 2、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 3、需氧量:指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气量。 4、氧亏:人在进行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大,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要的氧和摄氧量之间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为氧亏。 5、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气量。 6、乳酸阈:在递增运动负荷中,运动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值接近,随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 7、吸氧量:在肺换气过程中,由肺泡气扩散人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称为吸氧量。吸氧量也称耗氧量。 8、通气阈:在递增负荷运动中,用肺通气变化的拐点来测定乳酸阈。 9、持续训练法:采用强度较低、持续时间长的不间歇的有氧耐力训练方法。 10、间歇训练法:指在两次训练之间有间歇方式的组合训练。 1、免疫: 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一种生理功能。 2、特异性免疫: 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 3、非特异性免疫:人体对抗原性异物的抵抗力,有些是天生具有的,即在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形成,经遗传获得的,称为先天性免疫,因其并非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微生物,故又称非特异性免疫。 4、“流动脑”:是免疫的随时感知非感知性刺激,并通过细胞因子等免疫递质发动免疫应答。 5、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通过一些共同的介导物质(共同的生物信息语言),对他们自身的功能以及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进行调节,形成了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6、运动性免疫抑制: 长期的大强度运动训练的影响下,机体的免疫系统可能出现明显的免疫功能抑制的现象,表现为免疫功能降低,对感染疾病的易感率上升,这种由于运动而诱发的免疫功能现象称为运动免疫抑制。 7、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8、黏膜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清除通过黏膜表面入侵的微生物,由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组成。 9、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10、细胞免疫: 指T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导致靶细胞破裂死亡的免疫反应。 11、体液免疫:指B细胞在T细胞辅助下,接受抗原刺激后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的具有专一性的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完成的免疫反应。 12、免疫应答:抗原性物质进去机体后所激发的免疫细胞活化、分化和效应的过程。 13、免疫稳定:是机体免疫系统内部的自控调节机制,以清除体内出现的变性、衰老、死亡细胞等,从而维持机体在生理范围内的相对稳定。若此功能失调,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14、免疫防御: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机体可抵抗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陷可发生免疫缺陷病。7、靶器官:化学物质被吸收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其直接发挥着毒作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这样的组织器官称为靶器官。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

1.运动生理学是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和长期运动训练所引起的机体结构和机体变化的规律,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 2.稳态是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 3.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力时,肌肉缩短,做正功,作用于加速运动。 4.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被拉长,作用于减速运动。 5.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肌肉长度不变,作用于静力性工作。 6.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呈反比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张力越大,肌肉长度越长 7.快肌的收缩速度和收缩力量大于慢肌,耐力比慢肌弱。 8.磷酸原系统:由ATP和CP构成的能量瞬时供应系统。供能特点:功率输出 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100M跑 9.糖酵解系统(乳酸能系统):糖原或葡萄糖在无氧分解过程中再合成ATP的功能系统。功能特点:功率输出大,不需要氧,生成乳酸,供能总量多,持续时间较短。400M 10.有氧氧化系统:指糖,脂肪,蛋白质在氧供应充足的轻快下,彻底氧化成HO,CO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供能系统。功能特点:供能总量最大,供22能 时间最长,速率低,需氧,不产生乳酸。10000M 11.基础代谢:指人体在清晨安静状态下,不受精神紧张,肌肉活动,食物和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时的能量代谢。 word 编辑版. 12.人体状态反射的规律:头部后仰——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加强,使四肢伸直,背部挺直。头部前倾——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减弱,屈肌及腹肌的紧张性相对加强,四肢弯曲。头部侧倾或扭转——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加强,异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减弱。作用—体操运动员进行后手翻,后空翻或在平衡木做动作时,如果位置不正,就会使两臂伸肌力量不一致,失去平衡,导致动作失误或无法完成动作 13.大脑皮质运动区特征:交叉性支配,一侧皮质支配对侧躯体的肌肉/精细的 功能定位,越精细复杂的肌肉,其皮质代表区的面积越大,运动区定位从上到下的安排是倒置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