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与国外之间的对比

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与国外之间的对比

文献综述报告

老师:文武

姓名:刘梦瑶

学号:2015333503191班级:15国贸三班

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与国外之间的对比

专业论文文献综述报告

15国际经济与贸易(3)班2015333503191刘梦瑶

一、前言

(一)研究意义

供给侧改革为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提供了新思路,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供给侧改革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和理论内涵,与需求侧管理共同构成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然而基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供给侧改革的认知与执行实施可能出现偏差的风险,且在供给侧改革推进中,存在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有效策应可能不足的风险。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需要比较中外供给侧改革的异同处,并从中汲取经验,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相关概念介绍

1、供给侧改革: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二、关于供给侧改革提出的时代背景的研究

(一)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李佐军(2015)认为: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供给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生产要素投入,如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等资源投入、企业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别对应着收入法计算的GDP中的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如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

要素升级(即生产要素质的提升,与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增加不同,包括技术进步、知识增长、人力资本提升等,创新驱动即是解决这些问题)“三大发动机”(其中制度变革又是根源性发动机)决定。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问题、消费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要素投入结构问题、排放结构问题、增长动力结构问题、收入分配结构问题等。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可以说,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相当于从“政府调控侧”转向“全面改革侧”。

马特(2016)认为:改革必须集中在供给端,才是正确的方向。这需要政府优化基础建设,提升人流、物流、信息流、能量流的输送效率。其次,放弃国企行政垄断,开放垄断部门,让资本自由竞争。保护私人资本和知识产权,刺激企业家精神。

(二)供给侧改革提出的时代背景

张淑娴(2016)提出,世界经济环境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全球经济结束了大稳定的“旧常态”而进入了“新常态”。如下:

1、生产成本上升

在劳动力成本方面,中国面临着老龄化问题,劳动生产力增长速度过快,已经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在自然环境成本这一方面,国家在自然环境的监管上有所加强,企业在污染成本和安全成本方面也大大增加,更多时间是倾向于把更多的钱放在设备和技术上,通过使用设备和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产品更新换代。

2、产品的供需错配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调查显示来看,2014年度,我国居民的收入基尼系数达到0.469,国际上公认贫富差距的警戒线为0.4,从而可以看出我国的居民的收入基尼系数已经大于了国际上公认的贫富差距警戒线,表明在我国存在的贫富差距过大现象。贫富差距过来,让我国的居民消费结构越来越不合理。

3、资本边际效率的下降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资本边际效率的定义是一种贴现率,贴现率是使资本货

物使用的预期收益的现值等于资本商品的供给价格的总和或重置。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内投资强劲增长,刺激下的资本边际产出效率呈现下降趋势,减少投资回报将直接影响企业投资。

4、市场机制运行不畅

由于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经济发展的质量两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经济增长断断续续的问题,表现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投资产能过剩、要素供给约束、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增加”,这些方面充分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充分,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不相匹配。在这种局势下,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三、中外供给侧改革的对比

(一)国际供给侧改革政策

曾嘉、谢碧摇、张佩佩、李金路(2016)在中外供给侧经济理论基础上,以英、美、德、澳、日、韩六国为例,阐述了几个典型国家的供给侧改革:

1、英国、美国:20世纪80年代,面对“滞胀”泥淖,美国里根政府主要从以下三点开出药方:一是降低税率,提高居民收入和推动企业投资;二是放松行政管制与私有化改革,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三是采纳货币主义观点,紧缩货币应对恶性通货。而英国首相撒切尔同样采纳货币主义观点,立即严控通胀、紧缩货币供给、大力推进国企私有化,撒切尔政府还通过减税、废除物价管理等措施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德国:1966年到1982年,德国在增速换挡后采取需求刺激政策导致严重的体制性问题。科尔总理上台后,创新性地提出了经济改革新方向——“多市场、少国家”的偏向供给侧的经济政策:削减社会福利和减轻税负,控制劳动力、能耗等企业成本的增长,推进私有化,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协调配合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保证币值稳定。

3、澳大利亚: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历届政府都认识到,澳大利亚未来经济的发展将主要依靠创新能力和与亚太地区市场的密切关联。澳大利亚政府推出一系列鼓励创新的计划,包括为风险经营的企业提供税务优惠,增加科研投入资金,成立“澳大利亚创新科技理事会”,拨款鼓励学生创新等。

4、日本、韩国:日本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明确实行欧美发达国家所没有的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以提供资金、公共服务和法律帮助的方式,来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韩国政府借鉴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对技术研究与开发实行税收支援制度、财政金融支持制度、人才培养支持制度。

(二)中国供给侧改革政策

孙金霞、王仲尧(2016)提出:在过往几十年中,中国抓住了国际低端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了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低廉的优势,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尤其近些年,中国的投资率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处于高位,外贸依存度也比较高。

孙亮、石建勋(2016)认为:中国经济宏观调控重心从需求侧刺激向供给侧结构调整的转移,表明政府转变短期刺激政策偏好,开始下决心通过供给侧改革重塑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中国经济的转型,关键在于实现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的转移,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在于创新要素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很多学者认为,所谓供给侧改革,“是从供给端、生产端人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这是从鼓励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及提高生产效率的角度理解供给侧改革的一种观点。

李稻葵(2015)认为供给侧改革是“提高经济体供给能力和效率的改革,包括降低企业税负、减少生产领域的交易成本、促进投资者更有效地进入各生产领域”。这种观点主要是从提高要素效率、降低成本及增加投资来促进生产的角度理解的。

林毅夫(2015)认为供给侧改革不能照搬西方理论,应结合中国实际状况,形成自己的“供给侧”改革理论。这种观点是以中国的供给侧改革理论要立足我国国情,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为出发点。吴敬琏(2015)认为应该从经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供给侧改革。贾康(2015)则是从改善供给侧环境和机制角度,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所在。李佐军(2015)认为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是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潘建成(2015)则认为供给侧改革应该聚焦“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刘鹤(2015)、巴曙松(2015)、刘世锦(2015)、吴庆(2015)等学者认为应该提

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淘汰过剩产能来把握“供给侧”改革。潘向东(2015)、刘亮(2015)、朱海就(2014)等学者认为供给侧改革的顽疾是国企垄断行业。

(三)中外供给侧改革异同处分析

1、相似处

曾嘉、谢碧摇、张佩佩、李金路(2016)认为:一是背景相同,各国都面临着经济转型的难题,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只能从供给侧着手改革;二是措施相同,英美德都采用降低税负,推动投资,减少政府干预,推进私有化的改革措施。而日韩澳均大力支持科研,推动技术进步;三是成效相同,各国都取得极大的成就,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居民收入,使国家内部重建稳定,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2、不同处

孙金霞、王仲尧(2016)提出:在美国面临的忧患,首先财政赤字十分严重,由于政府采取了大量的减税和增加国防开支的政策,导致财政赤字大幅度上涨,不同于英国同控制退货紧缩货币量,政府只好通过举债还弥补赤字,也使得美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其次是家庭收入差距拉大,并且减税并没有带来预想的结果。在英国为了稳定货币供给量,财政部只能提高英镑利率,从而导致英镑汇率坚挺,大大降低了英国制造业商品的竞争力,造成就业机会严重减少,失业率居高不下,高水平的失业率需要政府支付更多的救济金而导致实际的政府借贷增加。而在中国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能严重过剩、产业结构问题堪忧、企业成本增加等。

曾嘉、谢碧摇、张佩佩、李金路(2016)认为:一是面临的主要危机不同,当时英国与美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滞胀”危机,德国主要是面临以财政常年赤字、债务积累为主的体制性问题,而日韩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二是改革的侧重点不同,美国“里根经济学”改革措施以减税为主,英国“撤切尔主义”以推进私有化为主,德国偏向“多市场、少国家”,澳大利亚依靠创新能力,而日韩明确实行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三是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同,里根经济学提高了美国财政的赤字率,政府的债务大大增加、国家收入分配问题也逐渐恶化;撒切尔主义与德国科尔政府均以就业为代价,失业率明显上升;日本则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韩国由于过量生产,导致出口衰退,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四、中国从对比中得到的经验、教训

孙亮、石建勋(2016)提出:目前中国经济的现实情况是,不仅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时间,中国经济还要面临产能过剩、楼市库存和债务高企的三重风险,而风险的化解亦不可一蹴而就。对于中国经济结拇陛改革的战略战术,习近平给出了明确态度: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实施供给侧改革从从以下几处人手:一是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劳动力是经济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中国过去的主要增长动力来自于充足的劳动力。

二是转变政府职能,经济政策在供需两端发力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将政府的主要职责定位于制定好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为企业和社会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这需要改革行政体制,降低制度成本。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主要职责有两方面:一是要大幅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保护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具体改革力度由强到弱依次是加强反腐、打破垄断、放松管制;其二是加速国企改革,发挥好“看得见的手”的功能和作用。国企作为中坚力量,通过合并重组提升竞争力,将为经济增长提供长期动力。

三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持久的动力源泉,而鼓励全社会创新创业,就是从供给端为经济发展创造源源不断的新增长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同样需要有便利的资源和宽松的成长环境,从而提高创新者的存活率和创新产品的转化率。加快建立企业家激励机制,加强产权保护,营造一个企业家能够有创新、创业激情的激励机制和环境。对中小企业创新减税补贴,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建立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的报酬激励制度;提高国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自己的品牌,加大政府采购向技术创新企业产品的支持力度。

四是去库存、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土地和资本资源配置土地、厂房、设备等一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是供给侧改革的另一重要任务,这其中,尤以去产能的任务最为艰巨。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方向是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农村土地流转以确权为基础,以放活经营权流转为目的,从而提升土地要素的流动性。同时,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意味着未来廉价的农村土地用地供给瓶颈将打开,也有助于抑制地产泡沫、加速地产去库存化。

孙金霞、王仲尧(2016)提出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内容需要:一是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二是财政政策稳中有变,三是调节产业结构,四是降低企业成本,五

是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曾嘉、谢碧摇、张佩佩、李金路(2016)认为:第一,韩国因过量生产,最终产业结构严重失衡,而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两轮产能过剩行业,都曾经受到中国政策的大力支持。故此,中国今后政策对行业的影响,需更注重力度、广度、深度的把控。第二,相对于英国与德国供给侧改革后遗留下来严重的失业问题,日本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值得中国去学习和借鉴。为避免淘汰落后产能可能出现的大规模失业情况,我国政府可以制定大量措施安排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同时要加强第三产业、尤其是文化产业和服务业的大力发展。第三,澳、日、韩三国通过提高创新能力,成功实现经济转型,我国经济也面临着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同样需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因此,中国今后改革的方向应更注重推动创新产业的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制度的完善。第四,对于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可学习日本,通过提高企业准入标准,完善设备注册制度来及时清理“僵尸”企业,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管理的提升。

五、总结

1、对于供给侧改革的含义定界不一致,从而影响了分析的角度、范围和结论,不应该只停留在最基本的概念,供给侧改革不再是计划经济、产业侧改革,应该多方面、多层次去理解供给侧改革。

2、目前的研究只是停留在概念和理论层面,对统计数据的利用效率不高,属于定性研究多,实证研究少。虽然通过中外供给侧改革的对比得出了许多经验,但大部分是以发达国家为主,还应该从中国自身的国情和立场出发进行研究,把改革推向深入,落到实处,并且和需求管理相结合。

3、研究深度和具体性有待提高。目前的研究针对国家整体从宏观上的论述较多,从中观、微观上来看较少,可以针对某个产业做具体的研究丰富其内涵。

参考文献

[1].George Gilder.财富与贫困[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2].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 (2).

[3].李佐军,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管理实践与思考,2015.11-12合刊.

[4].林丽媛,我看中国供给侧改革.青年时代,2016-01-01(20).

[5].林毅夫,供给侧改革不应照搬西方理论[N] 光明网,2015-12-28.

[6].刘世锦,供给侧改革重点:打通要素流动通道[N].经济参考报,2015-12-10(008).

[7].林卫斌,苏剑,理解供给侧改革:能源视角[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12).

[8].马特,供给侧改革是什么,2016-01-01.

[9].苏京春,贾康,“供给侧”学派溯源与规律初识[J].全球化,2016 (2).

[10].沈建光,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要协调推进[N].第一财经日报,2015-11-24(A15).

[11].石建勋,张悦,中国经济新常态趋势分析及战略选择U1.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5(4).

[12].孙亮,石建勋,中国经济新常态趋势分析及战略选择U2.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6(5).

[13].苏剑,从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供给管理与宏观调控体系的新突破[N].光明日报,2015-12-13(007).

[14].孙金霞,王仲尧,宏观经济:中外供给侧改革的比较及借鉴.2016-04(174).

[15].吴敬琏,修正“三驾马车”确立新常态[N].企业家日报,2015-12-27(W01).

[16].徐策,王元,改善供给需求双侧调控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5(1).

[17].曾嘉、谢碧摇、张佩佩、李金路,贸易投资:中外供给侧改革的比较与启示.10.13939/https://www.wendangku.net/doc/6d10645299.html,ki.zgse.2016.33.273,2016-08-18.

[18].张淑娴,商-公共管理,管理视窗:浅谈供给侧改革.2016-06-0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