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章知识点全面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章知识点全面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章知识点全面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章知识点全面总结

12 简单机械

12.1 杠杆

知识点一、杠杆

1、什么是杠杆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

说明:①“硬棒”不一定是直棒,只要在外力作用下不变形的物体都可以看成杠杆,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任意形状的。

②一根硬棒能成为杠杆,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力的作用;二是能绕固定点转动。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例如:撬棒在没有使用时就不能成为杠杆。杠杆的形状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但必须是硬的,固定点可以在杠杆的一端,也可以在杠杆的其他位置。

2、杠杆的五要素:

五要素物理含义

支点杠杆可以绕其转动的点,用“O”表示

动力是杠杆转动的力,用“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F2”表示

动力臂从支点O到动力F1作用线的距离,用“l1”表示

阻力臂从支点O到阻力F2作用线的距离,用“l2”表示

①杠杆的支点一定在杠杆上,可以在杠杆的一端,也可以在杠杆的其它位置。同一杠杆,使用方法不同,支点的位置也不可能不同。在杠杆转动时,支点是相对固定的。

②动力和阻力是相对而言的,不论是动力还是阻力,杠杆都是受力物体,跟杠杆发生相互作用的物体都是施力物体。动力和阻力的作用效果正好相反。

③动力作用点:动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

④阻力作用点:阻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

⑤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不是支

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某个力作用在杠杆上,

若作用点不变,力的方向改变,力臂一般要改变。

⑥力臂有时在杠杆上,有时不在杠杆上,如果力的作用线恰好通过支点,则力臂为零。

l

l

l

⑦力臂的表示与画法:过支点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

⑧力臂的三种表示

方式:选择哪种方式,根据个人习惯

而定。

4、力臂的画法:

第一步:先确定支点,即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用字母“O”表示。

第二步:确定动力和阻力。人的目的是将石头撬起,则人应向下用力,此力即为动力,用“F 1”表示。这个力F 1的作用效果是使杠杆逆时针转动,阻力的作用效果恰好与动力的作用效果相反,在阻力的作用下杠杆应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则阻力的作用效果杠杆应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则阻力是石头施加给杠杆的方向向下的压力,用“F 2”表示。

第三步: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将力的作用线正向或反向延长,由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从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并标明动力臂与阻力臂的符号“l 1”“l 2”。

知识点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平衡:在力的作用下,如果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或绕支点匀速转动时,我们就可以认为杠杆是平衡了。

2、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杠杆和支架、钩码、刻度尺、线。

实验步骤:①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并静止,达到平衡状态。在调节时,如果杠杆的左边下沉,则应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如果杠杆的右边下沉,则应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简称“左沉右调,右沉左调”。 ②如图所示,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时杠杆两边收到钩码的作用力的大小都等于钩码重力的大小。

把支点右方的钩码对杠杆施的力当成动力F 1,支点左方的钩码对杠杆施的力当成阻力F 2;用刻度尺测量出杠杆平衡时的动力臂l 1和阻力臂l 2;把F 1、l 1、F 2、l 2的数据填入实验表格中。

③改变动力F 1和动力臂l 1的大小,相应调节阻力F 2和阻力臂l 2的大小,再做两次实验,将结果填入实验表格

注意:①试验中,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有两个目的:一是让杠杆的重心刚好在支点,重力的力臂为0,以消除杠杆的重力对实验的影响;二是便于测量力臂(或从带有刻度的杠杆上直接读取力臂)。

②试验中应改变钩码的个数或位置进行多次试验,得出普遍规律,防止结论的偶然性。 ③在实验过程中绝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因为实验过程中再调节平衡螺母,会破坏原有的平衡。

3、杠杆的平衡条件表达式:动力x 动力臂=阻力x 阻力臂,即动力臂

阻力臂阻力

动力=;公式表

示为2

12

12211l l F F l F l F ==,即

应用公式计算时,单位要统一,即动力和阻力的单位要统一,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单位要统一。

4、杠杆转动方向的判断

①当2211l F l F ≠时,杠杆的平衡即被破坏,原来静止的杠杆就要转动起来,原来匀速转动的杠杆将变速转动。

②影响杠杆转动的因素: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例F 1和F 2,如果产生的效果不同,一个力的作用效果若使杠杆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另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将一定使杠杆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一个是动力时,另一个就称为阻力。但杠杆是否转动、怎样转动,应看F 1l 1与F 2l 2的大小关系,并不单纯取决于F 1、F 2的大小关系,也不单纯取决于力臂l 1和l 2的大小关系。也就是说,影响杠杆转动的因素不单是力,也不单是力臂,而是力和力臂的乘积。 ③转动方向的判断:当F 1l 1>F 2l 2时,杠杆沿F 1的方向转动;当F 1l 1<F 2l 2时,杠杆沿F 2的方向转动。

知识点三、生活中的杠杆

1、等臂杠杆:天平的动力臂与阻力臂相等,在使用中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

2、省力杠杆:利用撬棒用较小的动力就能撬动较重的重物,省力杠杆动力臂比阻力臂

长,虽然省力,但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比阻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大,省力却费距离。

3、费力杠杆:动力臂比阻力臂短,动力比阻力大,这类杠杆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不阻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小,虽然费力,却省了距离。

归纳总结:三种杠杆的比较

力臂关系平衡时力的关系优缺点应用

等臂杠杆l1=l2F1=F2不省力,不省距离天平

省力杠杆l1>l2F1<F2省力,费距离撬棒、瓶盖起子

费力杠杆l1<l2F1>F2费力,省距离镊子、钓鱼竿

杆是不存在的。

②判定杠杆的种类,主要通过比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进行判断,如果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则为省力杠杆,反之则为费力杠杆,对于较复杂的杠杆,最好在图上找到支点、动力、阻力,然后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进行比较。对于一些不容易判断力臂大小的杠杆,我们可以根据杠杆是省距离还是费距离的角度来判断,如用筷子吃饭时省距离,则筷子为费力杠杆。

③省力杠杆与费力杠杆的应用不同,省力杠杆一般应用在阻力很大的情况下,而费力杠杆一般用在阻力不大的情况下,是为了省距离,使用起来方便。

12.2 滑轮

知识点一、定滑轮和动滑轮

1、定滑轮和动滑轮

1)滑轮:滑轮是个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小轮。

2)使用滑轮时,滑轮的轴固定不动,这种滑轮叫做定滑轮。

3)滑轮的轴随被吊物体一起运动,这种滑轮叫做动滑轮。

4)滑轮的实质:滑轮是一种变形的杠杆,滑轮可以连续旋转,因此可

以看做连续旋转的杠杆。

2、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分别使用同一物体在不使用滑轮、使用定滑轮、使用动滑轮时匀速运动,记录整个过程需要用力的大小,物体移动的距离及动力移动的距离,动力的方向,然后由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器材:钩码两个,滑轮两个,弹簧测力计一个等。

实验过程:

①按图甲所示测出钩码的重力G。

②按图乙所示安装定滑轮,让钩码匀速上升的高度h=10cm,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力方向及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③按图丙所示安装动滑轮,让钩码匀速上升的高度h=10cm,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力方向及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④换用数量不同的钩码,重复上面的步骤。

实验记录:如下表所示

使用简单机械情况拉力大小F/N 钩码提升10cm时绳端移动的距离s/cm 拉力方向

不使用简单机械 2 4 6 10 上

使用定滑轮 2 4 6 10 下

使用动滑轮 1 2 3 20 上

①对比用甲、乙两图所做实验记录的数据可知:使用定滑轮时,拉力F与钩码重力G 相等,绳端移动的距离s与钩码升高的高度h相同。(忽略绳子与滑轮间的摩擦力和滑轮与轴间的摩擦力,绳子的重力)

②对比用甲、丙两图所作实验记录的数据可知:使用动滑轮时,拉力F=1/2G,绳端移动的距离s=2h。(忽略动滑轮与绳的重力和摩擦力)

实验结论:

①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②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而且费距离。

注意事项:①弹簧测力计要匀速拉动。②动力的方向与并排的绳子平行。③选用质量较小的动滑轮。④保证滑轮轴间摩擦较小。

3、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

①定滑轮可以看成一个变形的杠杆,滑轮的轴相当于支点,动力臂和阻力臂都等于滑轮的半径,即l1=l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l1=Gl2可知:F=G,即使用定滑轮不省力。可见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

由于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省距离,所以使用定滑轮时,物体上升的高度h和绳子自由端下降的距离s相等。

②动滑轮也可以看成一个变形的杠杆,支点O在滑轮的边缘上,动力臂l1为滑轮所在

圆的直径,阻力臂l2为圆的半径,因此动力臂l1为阻力臂l2的两倍,故动力F1是阻力F2的二分之一,即使用动滑轮能够省一半力,可见,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则需要费一倍的距离,即被提升的物体每上升h,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2h

4、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几种情况(图中物体全部匀速运动,物体的重力都为G)

种类图示表达式

F=G

定滑轮

F=f,f为物体A所受的摩擦力

动滑轮

(1)使用定滑轮时,拉力F不沿竖直方向而改为其他

方向时的拉力大小的分析,改变拉力F得方向,右图中杠杆

的示意图可以得出L1=L2=r,由杠杆平衡条件知,F1=F2=G,

因此低于定滑轮来说,施加在绳端的力无论朝哪个方向,定

滑轮都是一个等臂杠杆,在绳重和摩擦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

下,所用的拉力都等于物体的重力。

(2)使用动滑轮时,拉力F不沿竖直方向时的拉力大小的分析:

L2=r,而L1<2r,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得F1>1/2F2,当重物匀

速上升时,F2=G,则F1>1/2G。

由此可见,对于动滑轮来说:①动滑轮在移动的过程中,支点也在不停地移动。②动滑轮省一半力的条件是:a.动滑轮与重物一起匀速移动。b.动力F的方向与物体移动的方向一致;

c.不计动滑轮重,绳重和摩擦。

5、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比较

滑轮定滑轮动滑轮

钩码重G G

拉力大小F=G(不靠路摩擦)F=1/2G(不考虑摩擦和动滑轮重)

方向

与钩码上升方向相反 与钩码上升方向相同 钩码移动距离 h h 拉力移动距离 s=h s=2h 省力情况

不省力

省一半力 改变力的方向情况 能改变力的方向 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 相当于一个等臂杠杆 相当于一个省力杠杆,动力臂是阻力臂的2倍 事例

升旗

起重机

1、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常常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既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同时要多移动距离。

使用滑轮组提起重物时,动滑轮上有几段绳子承担物重,提起物体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忽略动滑轮的自重、绳重及摩擦),即物G n

F 1=。

2、确定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n 的方法 采用分离法:在定滑轮与动滑轮之间画一条虚线,只考虑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如图1所示得滑轮组中,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为4,忽略动滑轮的自重、绳重及摩擦时,物G F 4

1=,而最后那段从最

上面的定滑轮绕下来的绳子只起到改变里的方向的作用,而不承担物重。图2所示得滑轮组中,承担

物重的绳子段数为5,忽略动滑轮的自重、绳重及摩擦时,G F 5

1=.

3、使用滑轮组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①忽略动滑轮的自重、绳重及摩擦,则拉力物G F n

1=,若考虑动滑轮自重动G ,仅忽略

绳重与摩擦,则)

(动物G G F +=n

1。 ②若物体升高h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nh (n 为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 ③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v 和物体移动速度v 物之间的关系v=nv 物。

④滑轮组横放时,动滑轮上有几段绳子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的大小就是物

体所受摩擦力的几分之一。不计绳与滑轮之间的摩擦时,物f n

F 1

=,此时绳子自由端移动

的距离s 与物体移动距离s 物的关系为s=ns 物。

如图所示,用一滑轮组拉着重为G 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到的摩

擦力为f ,忽略滑轮重、绳重及摩擦,则绳子自由端拉力物拉s s f F 3,3

1

==。

4、滑轮组组装的原则——“奇动偶定”。

①“奇动偶定”:观察图,总结其中规律:滑轮组中,当承重的绳子段数n 为偶数时,绳子固定端系在定滑轮的挂钩上;当n 为奇数时,绳子固定端系在动滑轮的挂钩上。这一原则可概括为“奇拴动,偶拴定”,简称“奇动偶定”。

②组装滑轮组:a :由总G n

F 1=,得F

G n 总=,求出动滑轮上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n ;

b :确定动滑轮的个数:当需要n 段绳子承担物重时,需要动滑轮的个数

()()??????

?-=为偶数时当为奇数时当n 2

n 21

n n m c :确定定滑轮的个数:不需要改变力的方向时,n 为偶数时定滑轮比动滑轮少一个,n 为奇数时定滑轮数与动滑轮个数相同;若要求改变力的作用方向,则应再增加一个定滑轮。在确定了动、定滑轮的个数后,绳子的连接按“奇动偶定”规律,由内向外缠绕滑轮。

知识点三、轮轴和斜面 1、轮轴

①轮轴:轮轴由具有共同转动轴的大轮和小轮组成,通常把大轮叫轮,小轮叫轴。使用轮轴能省力和改变里的方向,实质上是一个可连续转动的杠杆。

②轮轴的公式:F 1R=F 2r 或r

R

F F =12,即轮半径为轴半径的几倍,作用在轮上的力就为作用在轴上的里的几分之一。

③轮轴的实质:轮轴可看成杠杆的变形。

④轮轴的特点:当把动力施加在轮上,阻力施加在轴上,则动力臂L 1=R ,阻力臂L 2=r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 1L 1=F 2L 2,由图知R >r ,所以F 1<F 2,即使用轮轴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里的方向,却费了距离。如自行车脚踏板是省力轮轴。

注意:当把动力施加在轴上时,此时由于轴半径小于轮半径,如图所示,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 1L 1=F 2L 2,得F 1r=F 2R ,由于R >r ,则F 1>F 2,即使用

轮轴费力,但节省距离。因此不要错误的认为使用轮轴一定省力,关键是看动力施加在轮上还是轴上。

2、斜面

①如图所示,斜面是一种可以省力的简单机械,却费距离。

②如图所示,当斜面高度h一定时,斜面l越长,越省力(即F越小);当斜面l相同时,斜面高h越小,越省力(即F越小);当斜面l越长,斜面高越小时,越省力。理想情况下斜面公式:Fl=Gh。

斜面长(l)是斜面高(h)的几倍,所用的拉力F就是物重G的几分之一。

3、各种简单机械的对比

项目

简单机械

定义实质特点应用

定滑轮使用时,轴固定不动

的滑轮

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能

改变力的方向

旗杆顶端的滑轮、舞

台拉幕布的滑轮动滑轮使用时,轴随被吊物

体一起运动的滑轮

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

的杠杆

能省一半力,不能改

变力的方向

原始吊车、起重机等

滑轮组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

在一起

——既能省力,又能改变

力的方向

现代大型起重机等

轮轴由具有共同转动轴的

大轮和小轮组成,大

轮叫轮,小轮叫轴

连续转动的杠杆动力作用在轮上时,

省力;动力作用在轴

上时,费力

门把手、方向盘等

斜面与水平方向有一个倾

角的面

——能省力,费距离盘上公路等

12.3 机械效率

知识点一、有用功和额外功

1、使用机械做功与不使用机械直接做功是否相同

提出问题:不使用机械直接提升物体做的功,与使用机械提升物体

时做的功相同吗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参照图所示的方法进行实验。①用弹簧测力

计将钩码缓慢的提升一定的高度,如图甲所示,计算拉力所做的功。②用弹簧测力计并借助一个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缓慢的提升相同的高度,如图乙所示,再次计算拉力所做的功。比较弹簧测力计拉力两次所做的功,你能发现什么找出原因。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两个、滑轮两个、细绳一条、铁架台

实验过程:①用弹簧测力计直接将重为4N的钩码匀速提升0.5m,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和钩码升高的高度h1。

②用弹簧测力计并借助一个动滑轮将重4N的钩码匀速提升0.5m,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和绳子自由端在F2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实验记录:如下表

实1做的功W1=F1s1=4N×0.5m=2J。

②用弹簧测力计借助一个动滑轮将钩码提升0.5m,拉力F2所做的功W2=F2s2=3N×1m=3J。

③W2>W1,表明借助动滑轮的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做功多一些,做功多的原因是机械本身的自重以及摩擦等因素的影响。

实验结论:①用滑轮提起重物时,将重物提升一定高度所做的功,叫做有用功,用W 有表示,若重物的重力为G,提升的高度为h,则W

=Gh。有用功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必须做的功。

②使用滑轮组提升钩码,我们还不得不克服动滑轮本身所受的重力及摩擦力等因素的

影响而多做一些功,这部分功叫做额外功,用W

表示。额外功是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③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是总共做的功,叫做总功,用W

总表示,W

=W

+W

。总功

指拉力做的功,即动力做的功,即W

=Fs。

④总功、有用功、额外功的单位都是焦耳(J)。

2、有用功和总功的区别

一般来说,动力对机械做的功为总功,机械对物体做的功为有用功。

3、三种简单机械的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比较

提升重物,那么克服重物的重力做的功是有用功,即W 有=Gh ;用滑轮组拉动重物在水平面上匀速移动时,使用机械的目的是水平移动重物,那么克服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做的功是有用功,即W 有=F 摩s 。

知识点二、机械效率

1、机械效率:使用机械做功,不可避免地存在摩擦等,因此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在建筑工地上,起重机将装满砖的小车吊到楼顶,在这一过程中,目的是将砖运到楼顶,所以吊起砖所做的功是有用功,但同时不得不把小车提起来,提起小车所做的功是额外功。额外功使我们不需要的,他白白浪费能量,因此应尽量减小它。使用不同的机械提起物体时,我们希望做的额外功越少越好,即额外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少越好,或者说,有用功与总功越接近越好。不同机械在这方面的差别,通常用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百分比来表示,叫做机械效率。即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公式总

有W W =η。

注意:①机械效率是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它只有大小,没有单位。 ②由于额外功总是存在的,所以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③机械效率是标志机械做工性能好坏的物理量,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越大,机械效率越高,这个机械的性能越好。

④机械效率的高低与是够省力、滑轮组绳子的绕法、物体提升的高度无关。它是由有用功和总功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当额外功一定时,有用功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⑤机械效率不是固定不变的。机械效率反映的是机械在某次做功的过程中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同一机械在不同做功的过程中,机械效率往往会不同。例如: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重力不同的物体时,机械效率是不同的,提升的重物越重,机械效率越高,提升的重物越轻,机械效率越低。

2、机械效率由有用功和总功两个因素决定,分析机械效率高低时不能只考虑一个因素。

当总功一定时,机械所作的有用功越多,或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就越高。 当有用功一定时,机械所做的总功越少,或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就越高。 当额外功一定时,机械所做的做功越多,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就越大,机械效率就越高。

3、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尽量减少额外功,采取减轻机械本身的质量和加润滑油减小摩擦的办法。

当额外功一定时,在机械能承受的范围内增加所做的有用功(如使用滑轮组提升物体时,在绳子能承受拉力的范围内,尽可能增加每次提起的重物质量),充分发挥机械的作用。

知识点三、机械效率的计算 1、机械效率表达式为总

有W W =

η,对于三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的计算总结如下:

①总功的计算方法 a.定义公式法:W 总=Fs 。

总功等于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即W 总=W 有+W 额。

b.导出公式法:由总

有W W =η的:W 有=W 总η,而W 总=W 有+W 额=W 总η+W 额,即W 总-W

η=W 额,η

-1额总W W =

;或由总

有W W =η得:η

总W W =

②有用功的计算方法:

a.定义公式法:W 有=Gh 。(G 为使用机械所提升的重物的重力)

b.导出公式法:W 有=W 总-W 额或W 有=W 总η。 ③额外功的计算方法:

a.定义公式法:W 额=G’h (G ’为机械自身的重力,不计绳重与摩擦)

b.导出公式法:W 额=W 总-W 有或W 额=W 总-W 有=W 总-W 有η=W 总(1-η)

注意:1)公式有一定的使用条件。②③定义公式法中G 、G’分别为用机械提升重物时重物的重力和机械自身的重力。当人把重物放在车子上,推车前进,求人做的有用功和额外功时,公式中G 、G’就不在适用。

2)运用公式正确理解机械效率: ①机械效率具“可变性”。由公式额

有有W W W +=

η可知,如果该机械的额外功(W 额)一定,

有用功(W 有)越大,机械效率(η)越高。比如用同一个滑轮组把一块巨石和一个较小的石块提起相同的高度,前者的机械效率较高。由此可见,对同一个机械,它的机械效率是可变的,而不是某一固定值。

②由公式额

有有W W W +=

η可知,当有用功(W 有)一定时,额外功(W 额)越小,则机械效

率(η)越高。因此设法减少额外功可以提高机械效率,如加润滑油以减小摩擦,用轻质材料制作机械来减小机械本身的重力,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减小额外功,提高机械效率。 ③由于使用机械时,总会不得不做一些额外功,所以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注意“不省功”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对于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所做的功跟不用机械所做的功相等;其二是对于非理想机械,使用机械要费功,费功是指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要大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多做的那一部分功,就是克服机械自重和摩擦所做的功。

3)运用以上公式计算机械效率的关键: ①根据题意确定使用的机械种类和相应的公式。

②根据机械的放置情况确定有用功和总功。如滑轮组竖直放置时,W 有=Gh ,W 总=Fs ,W 额=W 总-W 有或W 额=G’h (不计绳重与摩擦,G’为动滑轮重力)。滑轮组水平放置时,W 有=F f s 物(F f 为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摩擦,s 物为物体移动的距离),W 总=Fs (F 为绳子自由端的拉力,s 为拉力作用点通过的距离),W 额=W 总-W 有。

知识点四、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目的:会组装滑轮组并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实验原理:Fs

Gh W W ==总

有η

实验器材: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弹簧测力计、钩码、刻度尺。

实验步骤:①按照图甲所示安装滑轮组,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

所受的重力G ,分别记下钩码和绳端的位置。

②匀速竖直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读出拉力F 的

值,并用刻度尺测出钩码上升的高度h 和绳端移动的距离s ,将这三个量填入表格。

③应用公式W 有=Gh 、W 总=Fs 、总

有W W =η分别求出有用功W 有、总功W 总、机械效率η,

并填入表格。

④改变钩码的数量,再做两次上面的实验。如表格第1-3次实验。

⑤换用图乙所示的装置重复1-3步,将实验数据计入表格,如表格第4次实验。 实验表格:

实验 序号 钩码所受的

重力G/N

提升高度h/m 有用功 W 有/J 拉力F/N 绳端移动的距离 s/m

总功W 总/J

机械效率η

1 1.5 0.4 0.6 0.7 1.

2 0.84 71% 2

3 0.

4 1.2 1.2 1.2 1.44 83% 3 4.

5 0.4 1.8 1.7 1.2 2.04 88% 4

1.5

0.4

0.6

0.6

2

1.2

50%

基本不变(克服摩擦力及动滑轮重力做的功基本不变),由额

有有总

有W W W W W +=

=η可知,机械效

率会升高。同一装置的机械效率与被提升的物重有关,物重增大,机械效率升高。

②由1、4两次实验可知,使用两个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钩码,做的有用功相同,但滑轮组乙的动滑轮个数多,所做的额外功多,由额

有有W W W +=

η可知,但有用功相同时,额外功越

多,机械效率越低。故滑轮组乙的机械效率小于滑轮组甲的机械效率。

③由额

有有总

有W W W W W +=

=η可知,有用功不变时,额外功越小,机械效率越高;在额外功一

定时,有用功越大,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就越大,机械效率越高。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具体做法是:减小动滑轮的重力,减小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增加物重等。

探究归纳:

①同一装置的机械效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与被提升的物重有关,物重增大,机械效率升高;

②机械效率还和机械本身装置有关,与其结构、轻巧程度以及润滑程度都有关系。 注意: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的过程中,匀速拉动绳子还是加速拉动绳子,对拉力大小都有影响,绳子是竖直拉还是斜拉,拉力大小也不同,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在竖直方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

知识拓展:

探究影响斜面机械效率的因素

提出问题: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他的机械效率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还可能与物体和斜面间的摩擦力大小有关。

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在影响机械效率的许多因素中,摩擦是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把物体拉上斜面时,就要克服物体与斜面之间的摩擦做额外功。做实验时,应该选择光滑程度一样的斜面,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运动,比较斜面的倾斜程度不同时,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否相同

实验器材:桌面、木块、木板、小车、刻度尺、弹簧测力计、细线等

实验过程:①将木板用一木块垫起,使其倾斜程度较小,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将小车从斜面底端匀速拉到斜面顶端,记下小车的移动距离s ,并测出斜面的高度h ,拉力F 。

②改变木板一端垫起的高度两次,是斜面较陡和最陡,重复过程①。

实验记录:将数据记录在下表,并计算后填入相关值,以下为某次实验的记录。

斜面的 倾斜程度

小车重力G/N

斜面高度h/m

沿斜面拉力F/N

斜面长s/m 有用功W 有/J 总功W 总/J 机械效率

Fs

Gh =

η

②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匀速拉动小车向上运动时,要克服摩擦力做功,因此斜面机械效率不高。

③对与斜面来说,W

有=Gh,W

=Fs,1

Fs

Gh

W

W

=

=

η。

④对于理想斜面,不存在摩擦,η=100%,Gh=Fs。

得出结论: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斜面越倾斜,机械效率越高。

实验注意问题:

①拉动小车沿斜面向上运动时拉力要沿着斜面。

②拉动小车时要使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斜面的机械效率不仅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还与物体和斜面之间的摩擦力有关,斜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做的额外功越多,机械效率越低。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 第七章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 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 认清量程和分度值;(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 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第八章力和运动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2、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利用惯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 二、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3.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 4、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三、滑动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汇总

第七章力 7.1力(F)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牛顿(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7.2、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如压力,支持力,拉力) (3)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二、弹簧测力计 (4)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 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 越长。 (5)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否 则会损坏测力计) B、使用前指针要调零;如果不能调节归零,应该在读数后减 去起始末测量力时的示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 C、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针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 D、被测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轴线的方向一致,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 E、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注意题型:弹簧测力计读数看挂钩端承受的力 7.3重力(G) 1产生原因:由于地球与物体间存在吸引力。 2定义: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用字母 G 表示。 3重力的大小: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图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第七章《力》单元测试题 姓名: 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4分) 1、力是一个 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因此力不能脱离 而存在。 由此可见,一个力肯定同时涉及两个物体,其中一个叫 物体,另一个叫 受力 物体。 2、一个苹果或两个较小的鸡蛋放在手中静止时,对手的压力约为 ,一名普通的中学生站在地面 上,对地面的重力约为 。 3、力的做用效果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改变物体的 ② 改变物体的 扩展: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力可以使运动的物体 下来,也可以使静止的 物体 起来,还可以使物体的运动速度 、 发生变化等。 4、力的三要素是指力的大小、方向和 。 5、重垂线是根据 的原理制成的,建筑工人常用它来检查___________,木工常用它来检查工作台_____________. 6、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 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 受力物体是 .同时这本书对桌面产生 ,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受力物体是 。 7、人拉弹簧,拉力使弹簧变形了, 即发生了 ,守门员把飞向球门的球踢回去,设球来去的速度大小不变,踢球的力改变了足球运动的 ,即改变足球的 。 8、 如图所示,图(ABC)表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图(D)表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9、在物体所受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式 中,G 代表 、m 代表 、g = ,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 10、弹簧测力计的基本原理是:弹簧所受的拉力与弹簧的_ ___成正比;弹簧测力计__(能/不能)在月球上测出拉力的大小.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2分) 1.关于力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小孩推墙时他也受到墙的推力 B 、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 、人坐在沙发上,沙发凹下去,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D 、只有在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才能发生力的作用 2.如图1所示,在弹簧测力计的两侧沿水平方向各加4N 拉力并使其保持静止,此时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 A.0N B.2N C.4N D.8N 3.关于重力的说法中错( ) A.地面上的所有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 B.水往低处流是由于水受到重力的作用 C.重力的作用不需要地球与物体直接接触 D.“重垂线”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地面向下的原理制成的 4.小华归纳了一些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错误的是( ) A.所测的力的大小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刻度的最大值 B.避免弹簧测力计指针、挂钩与外壳摩擦 人对跳板的压力 手对弓的拉力 手对弹簧的拉力 磁铁对小铁球的吸引力 A B C D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 第七章 7.1力(F)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且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4)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是受力物体的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运动的大小、运动的方向或 运动的大小和方向同时发生改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牛顿(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 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方法叫力的示意图。 6、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7.2、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性限度:当弹性物体的形变超过某一数值时,即使撤去外力,物体也不能恢复原状了,这个值叫弹性限度。 (2)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如压 力,支持力,拉力) (3)产生条件:①两物体直接接触,②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4)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 弹簧测力计: (5)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 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八年级物理下册概念整理知识点分析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复习概要 第一部分:基本知识点 第七章力第八章力与运动第九章压强 第十章液体的力现象第十一章功与机械第十二章机械能 第七章力 一、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力”就一定涉及到两个物体。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运动状态变化指运动快慢或运动方向的变化。运动快慢指由动到静、静到动、快到慢、慢到快;运动方向指由直线到曲线、由曲线到直线等; 物体形变指伸长、缩短、弯曲、扭转等。 3、力的单位是:牛顿(N),1N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4、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和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 力的示意图:只画一个长度适当,沿力的方向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就可以了。 二、弹力弹簧测力计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弹簧测力计: 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收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2)使用: (1)认清分度值和量程; (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测量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 三、重力 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 2、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1)重力的大小叫重量,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G=mg.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3)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个部分,但是,对于整个物体,重力的作用好像作用在一个点,这个点叫重心。(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四、摩擦力 1、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处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3、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到第十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 第七章力 第1节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第2节弹力 1、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弹性。 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 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结构:弹簧、挂构、指针、刻度牌、外壳。 弹簧测力计使用:使用前:①观察它的量程(测量范围),加在它上面的力不 能超过它的量程。②观察分度值,即认清它的每一小格表 示多少牛。③检查它的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测量前应 该把指针调节到指“0”的位置上。 测量时:注意防止弹簧指针卡住,沿轴线方向用力。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注意: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第3节重力 1、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由于地球的 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通常叫做重量。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G=mg。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G——重力——牛顿(N) M——质量——千克(kg)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单独存在;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其中被研究的对象都是受力物体。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学必记的三句话: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动←→静、快←→慢、方向改变)③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不能说改变形变或物体形变发生改变)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F):国际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2 个鸡蛋在手上对手的力大约是1N。 6.力的表示法有2 种: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用一个带有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同光线一样,这个方法叫理想模型法) 7. 口诀为:一定点二画线、三定比例四截线、五在末端标尖尖、六是力的大小写尖边。 注:①力的示意图比力的图示少了画标度的过程。可以这样记:示意图就是意思意思,只是表示出大致的意思就可以了,没有图示详细; ②在同一个图中,如果有几个力的话要公用一个标度和力的作用点。(作用点一定在受力物体上,而且一般取中心。) ③线段长度没有半格的,也没有一个格的,也就是说最少2 个格,且是格的整数倍。 8. 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叫弹性形变。 产生条件或依据:①物体间是否直接;②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和拉伸。 9.弹力的大小:F=k x 其中F:弹力;k:劲度系数,和物体本身有关;x:形变量,即形变后的长度也原长的差。即弹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额弹性强弱和形变量的大小有关。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 10.弹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常见的弹力有压力、拉力和支持力。 11. 弹簧测力计又叫弹簧秤,可测重力和拉力。 其使用方法为:①看(量程)②认(分度值和单位)③调(调零,然后拉几下挂钩,避免弹簧被外壳卡住)④测(拉力方向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⑤读(视线与刻度面板垂直)⑥记(+单位)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注: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测力计。 12. 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地球附近的任何物体都具有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重力的大小G=m 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垂直于水平面),[ 而非垂直向下(垂直于受力面)]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13.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①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14. 摩擦力(f) :

2020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第八章压强与浮力

第八章压强与浮力 一、压强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 2、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当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3、压强:作用在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压强。用符号p表示。压强是为了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而规定的一个物理量。 4、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公式:p=F/s,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压力的单位是N,面积的单位是m2,压强的单位是N/m2,读作“牛每平方米”,物理学中将压强的单位叫做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Pa=1N/m2(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单位,一粒平放的西瓜子对水平面的压强大约为20Pa) 5、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的方法是: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是: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二、液体内部的压强 1、液体内部压强的产生是因为液体具有重力,同时具有流动性。 2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内部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液体内部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与液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3、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p=ρgh,ρ指密度,单位:kg/m3,g=9.8N/kg,h指深度,单位:m,p指压强,单位:Pa。注意:h指液体的深度,即某点到液面的垂直距离。 三、连通器 1、连通器: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连通器至少有两个开口,只有一个开口的容器不是连通器。 2、连通器的原理:如果连通器中只装有一种液体,那么液体静止时连通器的各部分中液面总保持相平。 3、连通器的应用: 洗手池下的回水管——管内的水防止有异味的气体进入室内 水位计——根据水位计上液面的高低可以知道锅炉或热水器内的水的多少 水塔供水系统——可以同时使许多用户用水 茶壶———制做时壶嘴不能高于或低于壶口,一定要做的与壶口相平。 过路涵洞——能使道路两边的水面相同,起到水过路的作用。 船闸——可以供船只通过 4、连通器中各容器液面相平的条件是:(1)连通器中只有一种液体(2)液体静止不流动。 四、大气压强 1、空气受到重力作用,并且具有流动性,在空气的内部向各个方向也存在着压强,这个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大气压强的测量:1643年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首先用实验的方法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值,依据是“大气压与液体压强相平衡”的原理。托里拆利实验也证明了自然界中真空的存在。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力 7.1力(F)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 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牛顿(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7.2、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如压力,支持力,拉力)

(3)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二、弹簧测力计 (4)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 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 长。 (5)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否则会损坏测力计) B、使用前指针要校零;如果不能调节归零,应该在读数后减去起始末测量力时的示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 C、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针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 D、被测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轴线的方向一致,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 E、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7.3重力(G) 1产生原因:由于地球与物体间存在吸引力。 2定义: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用字母G 表示。 3重力的大小: ①又叫重量(物重)②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③计算公式:G=mg其中g=9.8N/kg , 物理意义: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 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地理位置有关,即质量越大,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在地球上,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知识点总结知识讲解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 第七章力 7.1力(F)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牛顿(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7.2、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如压力,支持力,拉力) (3)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二、弹簧测力计 (4)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 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 越长。 (5)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 (否则会损坏测力计) B、使用前指针要校零;如果不能调节归零,应该在读数后减 去起始末测量力时的示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 C、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针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 D、被测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轴线的方向一致,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 E、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人教版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 详细

第六章 《电压 电阻》复习提纲 一、电压 (一)、电压的作用 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 压的装置。 2、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路中有电源(或电路两端有电压)②电路是连通的。 注:说电压时,要说“xxx ”两端的电压,说电流时,要说通过“xxx ”的电流。 3、在理解电流、电压的概念时,通过观察水流、水压的模拟实验帮助我们认识问题,这里 使用了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法” (类比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可以推出与其类似事物也具有这种属性的思考和处理 问题的方法) (二)、电压的单位 1、国际单位: V 常用单位:kV mV 、μV 换算关系:1Kv =1000V 1V =1000 mV 1 mV =1000μV 2、记住一些电压值: 一节干电池1.5V 一节蓄电池 2V 家庭电压220V 安 全电压不高于36V (三)、电压测量: 1、仪器:电压表 2、读数时,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每大格、每小格电压值 3 、使用规则:两要、一不 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 Ⅰ 危害:被测电压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时,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还会被 打弯甚至烧坏电压表。 Ⅱ 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0—3V 和0—15V 。测量时,先选大量程,用 开关试触,若被测电压在3V —15V 可 测量 ,若被测电压小于3V 则 换用小的量程,若被 测电压大于15V 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压表。 1、电流表示数正常而电压表无示数: “电流表示数正常”表明主电路为通路,“电压表无示数”表明无电流通过电压表,则故障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8.1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控制变量法),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有相同的速度;阻力的大小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来体现(转化法)。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事实和科学推理得出的,它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 4、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 ⑵性质: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⑶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速度、物体是 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⑷防止惯性的现象:汽车安装安全气襄, 汽车安装安全带 ⑸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 拍打衣服可除尘 ⑹解释现象: 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 8.2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称为平衡状态。 2、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 3、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⑴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当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 ②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 ③当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⑵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教科版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强烈推荐)

初二下册物理基础知识点归纳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单独存在;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 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其中被研究的对象都是受力物体。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学必记的三句话: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动←→静、快←→慢、方向改变)③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不能说改变形变或物体形变发生改变)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F):国际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2个鸡蛋在手上对手的力大约是1N。 6.力的表示法有2种: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用一个带有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同光线一样,这个方法叫理想模型法) 7.口诀为:一定点二画线、三定比例四截线、五在末端标尖尖、六是力的大小写尖边。 注:①力的示意图比力的图示少了画标度的过程。可以这样记:示意图就是意思意思,只是表示出大致的意思就可以了,没有图示详细; ②在同一个图中,如果有几个力的话要公用一个标度和力的作用点。(作用点一定在受 力物体上,而且一般取中心。) ③线段长度没有半格的,也没有一个格的,也就是说最少2个格,且是格的整数倍。 8.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叫弹性形变。 产生条件或依据:①物体间是否直接;②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和拉伸。 9.弹力的大小:F=k x 其中F:弹力;k:劲度系数,和物体本身有关;x:形变量,即形变 后的长度也原长的差。即弹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额弹性强弱和形变量的大小有关。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 10.弹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常见的弹力有压力、拉力和支持力。 11.弹簧测力计又叫弹簧秤,可测重力和拉力。 其使用方法为:①看(量程)②认(分度值和单位)③调(调零,然后拉几下挂钩,避免弹簧被外壳卡住)④测(拉力方向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⑤读(视线与刻度面板垂直)⑥记(+单位)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含答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八年级 物理单元检测(一) 姓名班级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没有物体,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B.磁铁吸引小铁钉时,只有铁钉受 到磁铁的吸引力作用 图C.彼此不接触的物体,也可以产生 力的作用 D.不接触的物体,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2.如图1所示,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块秒表的 重力时,使测力计内弹簧伸长的 力是( ) A.秒表的重力 B.秒表和测 力计的总重力 C.秒表对弹簧的拉力 D.弹簧对秒 表的拉力 3. 用手指往下压塑料尺,可以观察到尺发生弯 曲.对于此现象,说法错误的是() 八年级物理单元检测题(一)第2页(共4页)

八年级物理单元检测题(一)第3页(共4页) A .手指对尺产生的弹力作用在尺上 B .尺为了恢复原状而产生弹力,其方向向下 C .手指对尺产生的弹力是由于手指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D .手指对尺的弹力与尺对手指的弹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4.下列事例中,如图2属于运用了重力方向的是( ) 5.人在游泳时,使人前进的力是( ) A.四肢向前运动产生的力 B.人対水的作用力 C. 水 对 人 的 作 用 力 D.上面各力的共同作用 6.如图3所示,其中与其它三个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的是( ) B.用力A.检查相框 C.往墙上 D.往前图

3 7.下列哪个物体的重力可能是30N() A.一个中学生 B.一辆汽车 C. 一支铅笔 D.一个装满书本的书包 8.如图4所示,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鱼线对鱼杆的拉力使钓鱼杆发生形变 图 A.运动 员对 弓 弦的 拉力 B.汽车 对地 面 的压力 C.斧头 对 木 柴的 力 D.下落 小 球 受 到的 重 力 A B 图 4 八年级物理单元检测题(一)第4页(共4页)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 第七章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 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 认清量程和分度值;(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 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知识点归纳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 第七章: 第一节:力 1、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 受力物体。 2、力在物理学中,用符号F来表示,它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3、力的作用效果:力是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它与力的大小、方向和 作用点有关 4、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示意图:略,注意,在做示意图的时候要标出力的大小(单位)、方向、作用点。 5、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二节:弹力 1、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超过那个限度,就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 3、会使用弹簧测力计(调零、看量程、读数等) 4、知道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 第三节:重力 1、重力:由于收到地球的吸引而收到的力叫重力。用字母G来表示。 2、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正比关系,即物体的质量越大,那么物体受到也越 大。G=mg, 3、一般认为:g=大小为,单位为N/kg。粗略计算时可取10N/kg 注:g的大小与纬度有关,纬度越高,g越大,南北极的g最大。 4、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5、重心:物体重力的中心,规则几何体的重心在几何体的中心。 6、重力源于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即世间万物都会受到的相互作用力。 本章总结: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它与质量有关,质量远大,物体的惯性越大。 第二节:二力平衡 1、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那么我们 称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2、二力平衡: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 在同一直线上,我们称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3、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第三节:摩擦力 1、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 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教案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2课时 【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磁铁、铁钉、铜条、握力计、小球、弹簧、钩码、橡皮筋、木板、玻璃棒、纸屑、小车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力的概念 演示实验:手握握力计、折弯铜条、棒击 小球、弹簧拉钩码。以上实验可用投影仪展示, 以利于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记录,分析情况。提问:以上实 验都有哪些特点?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 例子? 观察老师演示实验,观察投影仪展示试 验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果:以上实验 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们有 的外形发生了变化,有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 变。 学生再举出一些力的作用的例子:运动 员举重、踢足球、拉车、折树枝…… 通过观看实验与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 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学生明白力的概念。 二、力的作用效果 带领学生总结上面实验,对实验结果以及 学生举例结果进行归类。 学生对上面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类,最 后归于两类:一种是物体的外形发生了变 化,另一种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老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总结:力可以使物 体发生形变(伸长、缩短、弯曲、扭转等), 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动到静、 静到动、快到慢、慢到快、方向改变等)。 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形变的例子,以及运 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例子? 形变例子:挤压气球(变扁)、拉长弹 簧(伸长)、折弯铜条(弯曲)、扭转塑料 尺(扭转)……运动状态改变:踢球(静 到动)、守门员扑球(动到静)、火车刹车 (快到慢)、火车启动(慢到快)、打乒乓 球(方向改变)…… 演示实验:带有橡胶塞,塞上有玻璃管的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得出结论:瓶子发

【重点】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复习提纲 第七章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一、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比如: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物体由运动到静止、物体运动速度由快变慢、物体运动速度由慢变快。)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二者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单独发生。如果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的,没有先后之分。 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要同时有两个物体,它们之间才有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的力,也就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要同时存在。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①发生弹性形变;②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