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美学之悲剧

论美学之悲剧

论美学之悲剧
论美学之悲剧

论美学之悲剧

一、悲剧的来源

“悲剧”来源于西方,古希腊语作tragoidia,意为“山羊之歌”。关于它的起源众说纷纭,受亚里斯多德的影响,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悲剧产生于酒神祭祀(酒神颂歌队的领队即兴表演);二是摈弃了作为前身的萨图罗斯剧的粗俗,经改进成为一种庄重严肃的艺术①。

世界最早的悲剧是古希腊悲剧。如著名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埃斯库罗斯被称为“悲剧之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戏剧家们,把悲剧艺术推向高峰。我国古典戏曲中,也曾涌现出很多杰出的类似悲剧的作品(严格意义上说,它们不属于悲剧),如杂剧《窦娥冤》、《桃花扇》;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是屡演不衰的优秀悲剧作品。不过,这些悲剧是作为戏剧样式之一种的悲剧,是狭义的悲剧。而我们所要讨论的悲剧,是作为审美范畴之一的悲剧,即广义的悲剧。

二、悲剧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述《诗学》中为悲剧下的定义是:“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绪得到陶冶”②。这里涉及到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即:悲剧的材料为雕琢过来的语言;形式为人的行动;媒介即动力为对行动的模仿,演员表演出来而非叙述出来;目的则为激发怜悯、恐惧之情,同时将两种情感净化(超越了柏拉图关于悲剧的认知——悲剧搅乱人的心性,使理性埋没)。这里将悲剧作为一种戏剧艺术来讨论,其中涉及悲剧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悲剧是人的行为造成的;悲剧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的情绪,并且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

他用希腊大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俄狄浦斯王》这部悲剧,来说明命运的可怕和不可抗拒。悲剧的主角并不是坏人,他们是因为自己的过失而掉进命运的“陷阱”,被命运捉弄,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有很强的命运观念和悲剧意识。

关于悲剧的解释,尼采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还有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也有是很有影响的。

尼采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里面,便提出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两个概念。他认为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但是本质上是酒神精

神,“酒神因素比之于日神因素,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归根到底,是它呼唤整个现象世界进入人生”③。

黑格尔则认为个人的偶然过失和性格弱点不是悲剧的真正原因,悲剧的根源来自两种道德力量的冲突,所表现的是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的冲突和调节。在他看来,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在悲剧中,就是人类基本的、普遍的和合理的情趣,就是统治人类意志与行动的世界精神力量。不过这种普遍的情趣或精神力量是彼此分立的、片面的情感形式出现的。如亲人的爱,作父母的慈爱,作女儿的尊敬,以及荣誉、责任、忠诚等。悲剧人物就是这类伦理力量的化身。

三、悲剧的本质

悲剧起源于古希腊,无论是作为戏剧样式还是作为文学形式。它从诞生开始就占据了西方文学主流的地位,并一直被认为是“最高的诗”。在古希腊,人们往往把悲剧和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命运是不可抗拒的。大家所熟悉的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的遭遇便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既定的命运轨道,无法抗拒,并且有捉弄人的意味。这是标志着希腊悲剧艺术完美结构的典范,以倒叙“追凶”的方式讲述了俄狄浦斯发现自己就是“轼父恋母”的罪魁祸首,其悲剧的感染力令人震撼。

这种由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决定的灾难性后果,是由他的个人行为引起的,所以要由个人来承担责任,悲剧也由此产生。命运可以说是悲剧意象世界的意蕴的核心。当作为个体的人所不能支配的力量所造成的灾难,却依然要由他来承担责任,这便构成了悲剧。俄狄浦斯是悲剧中典型的行动而受难的英雄,越是行动越是抗争,而被命运的网缠得更紧。

“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了“盗火者”普罗米修斯从天界为人类带来光明与温暖,甘受宙斯惩罚的故事。普罗米修斯的遭遇都是宙斯滥施暴力的结果,但是仍然有典型的古希腊的“命运”不可抗拒,命运之崇高的意识在里面。他掌握着宙斯的命运秘密,只有宙斯首先向他让步,他决不向宙斯求饶,他为人类忍受苦难的光辉、崇高的精神受到人们的敬仰和赞叹。从这里可以看到,至高无上的天神“宙斯”也畏惧命运的力量,命运可谓是凌驾于一切力量之上。

悲剧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和一种戏剧形式起源于古希腊,是因为古希腊人有很深刻的“命运感”。他们渴望作为人的自由,也渴望神的正义;但是同时,他们又看到人的苦难,神的专横和残忍,还有命运的盲目和不可掌控。于是,产生许多困惑。“既有一套不太明确的理论,又有深刻的怀疑态度;既对超自然力怀有迷信的畏惧,又对人的价值有坚强的意识;既有一

点诡辩学者的天性,又有诗人气质——这种种矛盾构成希腊悲剧的本质”

④。但是人类历史是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人们的自由意志会越来越强,因而理性不能完全自由的支配命运,人的选择和努力很可能事与愿违,造成灾难,这便是悲剧产生的原因。

前面提到的俄狄浦斯,其选择和努力事与愿违,造成灾难;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却受到宙斯的惩罚,神的专横和残忍,还有命运的不可掌握等这一切,都产生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悲剧的“恐惧”、“怜悯”和“净化”的效果。“恐惧”,是因为命运的不可知和命运捉弄人,任何人都不例外。“怜悯”在于命运的不公,或滥施惩罚,如普罗米修斯;或罪不当罚,如俄狄浦斯,使好人受罪。当然“恐惧”和“怜悯”的情绪来自旁观者,而悲剧人物本身往往表现出强大的生命意志,保持着独立自主、还有自身人格尊严和精神自由的品质。而正是由于他们强大的人格力量和这样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给旁观者以深刻的震撼和鼓舞,还有感动,使他们的精神境界也得到升华,得到“净化”。关于悲剧本身和悲剧本质的解释有很多种,但是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悲剧的本质和核心是命运,是悲剧主人公不能支配的必然性。

四、悲剧的类型

悲剧的形式极为丰富多样,根据对美的本质的不同理解,西方美学史将悲剧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命运悲剧。表现为命运支配、主宰人而造成悲剧的古希腊命运悲剧。这是由生命的悲剧意识和人生的苦恋意识产生而来的。往往是古希腊英雄的命运悲剧。如:《俄狄浦斯王》、《普罗米修斯》等。

2、性格悲剧。表现由于人物性格弱点而造成不幸的欧洲封建社会的性格命运。“性格即悲剧”。如:《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等。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和犹豫不决,还有奥赛罗的妒忌都是他们自身性格的致命缺陷,是造成悲剧的很主要的原因。

3、社会悲剧。表现资本主义条件下,个人与社会之间矛盾冲突的社会悲剧。如:易朴生的《玩偶之家》,俄国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等。

4、生存悲剧。反映人的生命困境,“人的生存本身就是一场悲剧。”叔本华和尼采关于生命意志的讨论;海恩格尔的“生存论”、“存在论”、“现象哲学”等;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人面对的荒诞性,发现人生存根基的虚无”,如:《西西弗斯》神话;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哲学”都对此作了深刻的论述。

五、悲剧的美感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是美学的一种范畴,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崇高的诗。它是崇高的集中表现形式,是一种崇高美。然而,悲剧为什么能使人们在观赏之后产生悲愤、哀愁、产生悲剧美呢?

提到悲剧,人们通常会想到它具有“悲”、“苦”等特点。但是人们在欣赏悲剧,情感得到宣泄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特殊的美感,产生出一种奋进的激情。那么,这种由“悲”感到“美”感的过渡是怎样实现的呢?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解释,人生下来就有“悲悯”和“恐惧”的情绪,悲剧就是凭借引起“恐惧”和“悲悯”的情节,给人以发泄这种情绪的机会,从而引起审美愉快。而也有认为人性本恶,天生就有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而悲剧表现的灾难能够满足这种心理,所以令人愉快。还有人认为,人性好动,需要各种强刺激才能使人愉快,悲剧就是描写痛苦、灾难,具有这种强刺激的作用,因而能使人愉快。

但是,综合种种论述,我认为悲剧感的产生是由悲剧的审美特点决定的。而这种悲剧感本身就具有悲剧美。首先,“悲剧”的“悲”,不是产生于纯粹偶然的灾难、不幸或者死亡这类悲惨的事件,只能产生痛苦、哀伤,其本身并没有审美价值。而悲剧所表现的是美好东西的毁灭,个人的灾难,它本质上具有催人奋起、化悲痛为力量的积极作用,虽然人们会产生畏惧和悲哀的感受,但最终却会转化为一种激动、钦佩、自豪、奋进的积极审美愉悦感。

其次,悲剧尽管表现的是失败、毁灭和灾难等,但却使人们从中看到真善美虽然暂时被否定与最终被肯定的历史必然性,从而激起人们为真理而斗争的勇气和决心。卢那察尔斯基曾谈到革命性悲剧的审美效果时说过“高度悲剧性形象的作品,能在我们心中引起热烈的同情,极大的敬意,同时又能激发新的锐气,这就是悲剧的审美价值所在”⑤。

最后,悲剧所引起的悲哀、痛苦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我们在欣赏悲剧艺术的时候,总会有这样的心理感受:正面人物的失败,会引起我们的怜悯、感动、愤慨;反面人物的暂时强大和正面人物的被摧残,会让我们畏惧、震惊,并引起我们积极的思考和理性的探索。通过情感的激荡和理智的探索,得到精神的升华和振奋。

从悲剧美感的角度审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可以发现,和古希腊悲剧一样,这部作品揭示出美的实质来自于对立面的斗争。老人在海上的遭遇引起我们的“恐惧”、“怜悯”的情绪。怜悯是由别人痛苦的感觉、情绪和感情唤起的,当然里面包含着对怜悯对象的爱或同情的成分。这种爱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快感。怜悯也含有惋惜的情感,这主要是一种痛感。而《老人与海》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些情绪,最震撼人心的实质上是老人在困境中所体现出来的无惧无畏的精神,勇于对抗险恶的环境。“恐惧”是压倒一切的命运力量之前,我们那种无力和渺小的感觉。这种不可知的力量以玄妙不可解而又必然不可避免的方式正在操纵着人类的命运⑥。当大海等自然力量过于强大时,老人的力量显得太过渺小,恐惧感是很强烈的,但同时也很模糊。但正因为力量的悬殊对比,老人的勇气和精神尤为可贵。它在最后并没有使人感到沮丧压抑,在为他的不幸遭遇感到惋惜时,又赞美他的力量和坚毅。所以“悲剧在征服我们和使我们使我们生畏之后,又会使我们振奋鼓舞。在悲剧观赏之中,随着感到人的渺小之后会突然有一种自我扩张感,在一阵恐惧之后会有惊奇和赞叹之情”⑦。老人的这一形象,引起我们的深

层思考,在思考中,便产生了对悲剧冲突根源、对历史、现实、人生的新的认识,从而精神境界也得到新的扩展。在欣赏作品过程中,我们遵循了悲剧审美的心理模式,即痛感→快感→美感。作为文学领域中最高的审美形式,悲剧的审美意境在于主体和客体的差别消失,主体融入客体,让我们在嗟叹老人宿命的同时,又感到强烈的生命力和崇高感。悲剧美的核心便在此。

悲剧“始终渗透着深刻的命运感,然而从不畏缩和颓丧;它赞美艰苦的努力和英勇的反抗。它恰恰在描绘人类的渺小无力的同时,表现人的伟大和崇高。悲剧毫无疑问带有悲观和忧郁的色彩,然而它又以深刻的真理、壮丽的诗情和英雄的格调使我们深受鼓舞”⑧。

六、结语

悲剧源于西方,虽然中国古代也有悲剧存在,中国古代悲剧的核心也是命运,是命运的不可抗拒,但是由于历史、文化内涵的差异,它与西方的悲剧有所不同。文中,我们主要讨论的是西方的悲剧。悲剧是艺术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审美现象,它使人产生悲伤的美感体验,并进而转化为审美快感。······

①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上,第34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②亚里士多德:《诗学》,第1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③尼采:《悲剧的诞生》,第107页,三联书店,1986

④朱光潜:《悲剧心理学》,第232—23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⑤胡连元:《美学概论》,第153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⑥叶朗:《美学原理》,第34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⑦朱光潜:《悲剧心理学》,第89—9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⑧朱光潜:《悲剧心理学》,第26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参考文献:

朱光潜:1983,人民文学出版社《悲剧心里学》

叶朗:2009,北京大学出版社《美学原理》

亚里士多德:1962,人民文学出版社《诗学》

尼采:1986,三联书店《悲剧的诞生》

郑克鲁:2006,高等教育出版社《外国文学史》

胡连元:1988,高等教育出版社《美学概论》

闫国忠:1987,辽宁人民出版社《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

杨恒达:199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尼采美学思想》

黑格尔:1955,柏林建设出版社《美学》第三卷,下册

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作为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矛盾所造成极其悲惨的结局,构成戏剧主要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代表着一些人的愿望及理想,而这种愿望却具有着极其困难的实现方式。悲剧往往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悲剧是西方发展得最早也是发展最为完善的艺术类别之一,因此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理论也发展得比较早和比较完善,我们现在所发展和研究的美学上的悲剧都是在西方悲剧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悲剧的起源 悲剧作为传统美学范畴,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它渊源于古希腊酒神颂和山羊之歌。尼采写过一本《悲剧的诞生》,这是他的第一步著作,被学者们看作他的哲学的诞生地。尼采提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两个概念来说明悲剧的本质。尼采认为,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但本质上是酒神精神,“酒神因素比之于日神因素,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归根到底,是它呼唤整个现象世界进入人生。” 对于同一个概念,亚里斯多德是这样认为的: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有特定的

对象,特定的人物。作用是引起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作用。但是,自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之中对悲剧作了经典性规定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悲剧理论就逗留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之内,也就是在一种“神力”的命运观点之内逗留、徘徊,直到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悲剧的“冲突论”才改变了这种悲剧命运观的传统。那么,是谁最早提出了“冲突论”?在中西方美学研究界比较普遍的观点就是,西方美学史上悲剧“冲突论”的最早提出者就是黑格尔。而黑格尔则认为: 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这样两种善的斗争就必然引起悲剧的冲突。 悲剧它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和一种戏剧形式最早起源与古希腊。一直以来,古希腊在丰富多彩的古希腊神话与传说里都具有着悲剧性的英雄形象,如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为民造福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杀死斯芬克斯为民解难的俄底浦斯等等,他们都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为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所吞没;或虽然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取得胜利,却命运多舛,最终遭受强大的自然的残害而死亡。这些故事虽然反映的是古希腊人与自然的抗争、博斗和相互的矛盾冲突,但这些神话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悲剧美学思想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2 中西方酒店文化比较与探讨 3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4 中西方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礼貌的语义差别 5 《身着狮皮》中的话语、移民与身份 6 中外英语教师的优劣势比较:从中学生视角 7 《女勇士》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 8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体态语应用 9 《纯真年代》中的女性主义 10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11 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谈英语隐喻的汉译 12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13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 14 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 15 Comparing the Reasons for Hester Prynne’s and Tess D’Urbervilles’s Tragedies 16 浅谈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猫形象 17 从麦当劳看美国快餐文化 18 浅谈体态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9 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 20 A Study of the Human Relations in Sons and Lovers 21 口译者听力环境的适应研究 22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 23 论广告定位中的文化冲突及对策 24 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成长主题探析 25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拼写差异 26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 27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28 普通话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 29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30 A Cause Analysis of Tragedies of Three Female Protagonists in Sons and Lovers 31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parity between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 32 商务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研究 33 一个自我矛盾的精神世界—《达洛卫夫人》中的对照与一致 34 “I”and Rebecca--A Study on the Comparison of Two Female Characters in Rebecca 35 英汉句子状语的对比与翻译 36 论《简爱》对《灰姑娘》的继承与颠覆 37 模糊语言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分析 38 《美国丽人》中折射出的父母对青少年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39 英语双关语语境分析及其翻译 40 论《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 41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

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

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 摘要: 中西方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使中西方的悲剧有着巨大的差异,有着不同的美学特征。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主人公,悲剧结局以及悲剧的价值来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中西方的悲剧都有着各自的民族特色,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西方文化里的悲剧体现了现实的悲剧性和文化的悲剧意识。东方文化里的悲剧以惨绝悲极的苦戏吸引人的眼球。中西悲剧有着无穷的魅力和巨大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悲剧主人公;悲剧价值;中国悲剧;西方悲剧 引言: 悲剧是美学审美对象的范畴,有着重要的美学地位,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恐惧和怜悯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这种净化作用也就是美学意义上的崇高。崇高是悲剧的基础,本文将从中国的悲剧《窦娥冤》,以及老舍的《骆驼祥子》中的悲剧主人公祥子,西方的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威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悲剧来看悲剧的美学特征,并简要陈述中国和西方不同的悲剧价值。 正文: 一、中国式的悲剧主人公 悲剧人物是指在全剧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悲剧主人公,不包含剧里的其他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整部剧大局,决定悲剧的属性。中国古典悲剧的主要人物形象源自于民间,多为弱小善良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民形象,重视写悲剧人物的的无辜性,让观众产生怜悯和同情感,富有人情味。中国悲剧美感的显现,主要是由于其力量弱小,但本性善良,但善良的本性却和悲苦的结局所产生的巨大反差正是悲剧美感的具体显现,不尽的怜悯和同情油然而生。由此使剧外的观众对悲剧主人公的命运不由自主的思索。在思索中去省视社会、思考人生,具有实质性的价值。 备受摧残的娇小柔弱女子悲剧形象 《窦娥冤》正名为《感动天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是元杂剧悲剧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窦娥冤》写的是窦娥被无赖张驴儿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故事紧扣当时的社会现实,用窦娥冤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的极端黑暗、残酷混乱的悲剧年代。窦娥只是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民弱小者形象,自幼丧母,父亲窦天章为考官名无钱还债,把自己的女儿送到蔡家当童养媳,窦娥长大成人后把家事料理的很好。深受蔡婆喜爱,与丈夫结婚后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勤俭持家,体现出了中国最质朴、传统的妇女形象。悲剧的开始是从窦娥丈夫的去世开始的,蔡婆的身上表现出胆小怕事的社会底层人物形象,所有事情能妥协的就妥协。在面临重大的家庭变故时,窦娥表面看似柔弱,娇小,但内心却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在面对不公正时,敢于据理力争,但力量太过弱小,无济于事,无法与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相抗衡,酿成了最后的悲剧。窦娥善良的心灵感动周围的百姓,对婆婆百般照顾,遵规守纪,在自己即将被处死时仍然顾及婆婆,但时代,社会并没有让她躲过命运的捉弄,最后含冤而死。窦娥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社会的悲剧,作品在艺术上,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超现实的情节,六月晴天骤变,大雪纷纷,接着又是大旱三年,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一出悲剧让观众对窦娥产生无限的同情和怜悯,以悲剧主人公窦娥去窥探黑暗的社会现实,使观众对腐朽的统治产生恐惧、厌恶的心理。窦娥的外柔内刚,代表着当时黑暗社会现实下众多的贫民女子形象,她们外柔内刚,

举例说明悲剧的美学特征之《东邪西毒》

学院:经济学院班级:11级国民经济管理0班学号:20111558 姓名:金奕举例说明悲剧的美学特征之《东邪西毒》 ——罹难者的江湖摘要:他们因为失却的爱情隐匿于沙漠,却无法逃脱折磨。沙漠,那其实是一个爱情罹难者的江湖,即使你强如独孤求败、东邪、西毒,也无不会陶醉、迷失,一场场的“醉生梦死”。 关键词:时间的灰烬人心情感交错 引言:人存在于世界,面对自然,社会,面对无止境的未知世界,冲突、对立在所难免。因此,基于人的有限性的“命运观”自然就产生,人把与自己对立、冲突的不可知因素,全部归于命运;而相应的,面对命运的摆弄,是盲目顺从,还是奋起抵抗,就构成了人生境遇;而对命运抗争的失败,也就形成了悲剧的体验。这种悲剧体验,凝聚为审美认识,上升为审美经验,最终形成审美形态。 正文: 一、 《东邪西毒》中镜头下的男女像玩偶一样,快乐难过悲伤颓废,每一种感情的扩张到最后却能把他们的人物的性格包装的精致。 江湖。庄子的阐释,让那里在刀光剑影下,始终流淌着温润的儿女情长。未来英雄们的故事发生在干燥的沙漠,这个足够魔幻的隐喻,却是人心中的另一个江湖。欧阳锋死去的恋人,慕容嫣兄妹的黄药师,以及黄药师的白驼山,盲剑客心中惦念的远方的“桃花”。被伤害的人心如同荒漠,寸草不生,失去的爱情就如荒漠上枯萎的绿洲,最终要化于时间的灰烬。那些烟波浩淼的深情,宛如白驼山和武士故乡里让人寄念的桃花。他们因为失却的爱情隐匿于沙漠,却无法逃脱折

磨。沙漠,那其实是一个爱情罹难者的江湖,即使你强如独孤求败,东邪西毒,也无不会陶醉,迷失,一场场的“醉生梦死”。爱情罹难者的痛苦表达。让那些在爱情,时间和记忆的城市里如候鸟一般迁徙的人群,引起强烈的共鸣。 得不到,躲不开,忘不了,逃不掉。王家卫的江湖中充满了饮食男女们不安的错肩与重逢,充满了罐装爱情的保鲜与过期,充满了颓唐而鲜艳的荒漠,公路与街道,这一切不尽然是伤者疼痛的幻觉,有时那就是关于爱情和生命背后隐匿 的真相。 流浪于那个爱情罹难者的江湖。真正的寂寞是深入骨髓的空虚,一种令你发狂的空虚。纵然在欢呼声中,也会感到内心的空虚,惆怅与沮丧。《东邪西毒》这部悲剧作品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二、 《东邪西毒》不是个体的人在日常情感上的表现,它不是肤浅的悲悯和痛苦,而是生存实践中对人的命运的大关怀和深层体验。这种情感的展现是一种审美愉悦,是人在存在实践中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思考和超越。 无论西毒、大嫂,还是东邪、慕容,甚至到盲剑客、洪七、桃花等,他们在不同的演绎了一幕幕黯然心碎的爱情故事,每一个人都如同深夜里绽放的烟花,那样妖艳,那样叫人悲恸。那绚烂的光亮,又将照亮多少孤独的游人,那黑暗的声响,又将唤醒多少寂寞的灵魂。 “风也未动,幡也未动,是人心自己在动。” 一句佛偈,有人看到智慧,也有人看到悲哀,看到一个幻灭的世界。人在茫茫宇宙面前微不足道,但每个人都会努力寻找一套试图去解释世界的方法,王家卫用来解释一切的是“情”,也可以说是“人心”。

浅论悲剧的审美价值

浅论悲剧的审美价值 学院:黄海学院姓名:杨丹班级:11(23)学号:11417536 摘要:悲剧,这一概念存在于世界文学史上已有数千年。它在欧洲文学发展长河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甚至,对整个世界文学的发展也功勋显赫。悲剧作品存在于世界各国,它的价值远远高于喜剧,高于文学作品本身所渗透出来的气息。从悲剧的崇高品格、悲剧的现代意义、悲剧与喜剧关系三个方面对悲剧的审美价值做简要的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悲剧喜剧审美价值 对于“悲剧”的定义,前哲时贤多有探讨。亚里斯多德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鲁迅在《再论雷锋塔的倒掉》中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法国美学家狄德罗、俄罗斯文学家别林斯基和德国剧评家莱辛都把骇人听闻的事件、不幸和苦难归入到悲剧的范畴。这些对悲剧的定义各有千秋,都有其合理性。不管悲剧的定义是怎样,它之所以在文学史上具有如此高的评价,关键在于它具有的独特审美价值。下面就初步对悲剧的审美价值作三方面的分析: 一、悲剧的崇高品格 在人类生命的审美活动里,可以找到一个精神的载体,那就是“悲剧”,是悲剧中所体现出来的“崇高”。而“人格”的崇高,则是这一极致“美”的内化表现形式。 悲剧是“具有正面素质或英雄性格的人物,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剧性冲突中,遭受不应有的,但是有是必然性的失败、死亡或痛苦,从前引起人悲痛、同情、奋发的一种审美特性。” 悲剧与日常生活中的悲既有联系又有很大的区别。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悲,含义很广泛,一般泛指一切痛苦、悲哀、不幸的事件或人物;而美学范畴的悲剧,一般都包含着严肃、庄重、壮烈的内容,使人在悲痛中能感奋兴起。 美学范畴的悲剧所蕴含的崇高韵味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古希腊的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创作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等大量悲剧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描述了普罗米修斯为了把光明送给人间,偷取天火,遭受磨难的正义行为。他们是为了更多人的生存而被恶势力所折磨,这不得不称为一种崇高、伟大。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 内容提要:在尼采看来,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尼采的审美人生观。审美的人生首先将人生及其悲剧看作一种审美现象。在把人生当作审美现象的基础上笑对人生一切悲剧。同时,以酒神精神克服人生悲剧性的审美人生还是一种醉的人生,强调在酒神艺术的醉中,通过生命力量的提高而直接面对永恒轮回之人生痛苦,从而达到生命自身的美化和欢悦 关键词:审美悲剧酒神精神 尼采在本体论上强调世界是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所构成的无意义的生成,由此,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由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的生成世界所导致的人生的悲剧性,便成为尼采哲学思考的核心。著名尼采研究专家乌苏拉·施耐德在《尼采幸福哲学的基本特点》一书中写到:“尼采的哲学道路是由把世界理解为一种痛苦的解释,由对这样一个痛苦世界的正当性的探讨以及如何摆脱这个痛苦世界,即对‘永恒化’和‘世界美化’的探索所规定的。一再被强调而且当然强调得很有道理的基本思想──上帝死了、超人、末人、强力意志、永恒轮回──仅仅标志着上述探讨世界及其拯救的道路的各个阶段。”①实际上,尼采的以肯定人生的悲剧性为前提的酒神精神,由于将人生的痛苦当作一种审美现象进行观照,同时也就意味着是一种从艺术的视野而不是从道德评价的视野来观察和感悟生命的审美的人生态度。酒神精神的悲剧人生观以正视人生的悲剧性为前提,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为目标,而这其中贯穿的则是对人生悲剧性的审美观照。 尼采自身对人生悲剧性的敏感和他从叔本华那里所感悟到的人生痛苦之悲切性,使他不得不寻求人生拯救之药方。科学的冷漠和道德的说教都无法让人真正从痛苦中解脱,而唯一能使人从痛苦的世界中解救出来的只有幻想。艺术和宗教都起源于幻想,但是,宗教的历史证明,它不仅没有帮助人类从痛苦中解放出来,相反却比政治机器和道德观念更强有力地形成了对人的本能的束缚,造成了人之生命被弱化、被毒害的新的痛苦,社会文化论文《尼采的审美人生观》。◆分享好文◆于是,尼采便在审美领域寻求人生的出路,寻求摆脱痛苦、战胜人生悲剧性的途径。换言之,在尼采看来,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

朱光潜《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高考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 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一向就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悲剧和喜剧都属于戏剧,在分谈悲剧与喜剧之前,应先谈一下戏剧总类的性质。戏剧是对人物动作情节的直接摹仿,不是只当作故事来叙述,而是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扮演出来,所以它是一种最生动鲜明的艺术,也是一种和观众打成一片的艺术。人人都爱看戏,不少的人都爱演戏。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西方几个文艺鼎盛时代,例如古代的希腊,文艺复兴时代的英国、西班牙和法国,浪漫运动时代的德国都由戏剧来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我们不禁要问:戏剧这个崇高地位是怎样得来的? 多研究一下“儿戏”,就可以了解关于戏剧的许多道理。首先是儿童从游戏中得到很大的快乐。这种快乐之中就带有美感。马克思论劳动,也说过美感就是人使各种本质力量能发挥作用的乐趣。因此,不能否定文艺(包括戏剧)的消遣作用,消遣的不是时光而是过剩的精力。要惩罚囚犯,把他放在监狱里还戴上手铐脚镣,就是逼他不能自由动弹而受苦,所以囚犯总是眼巴巴地望着“放风”的时刻。戏剧是一个最好的“放风”渠道,因为其它艺术都有所偏,偏于视或偏于听,偏于时间或偏于空间,偏于静态或偏于动态,而戏剧却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以活人演活事,使全身力量都有发挥作用的余地,而且置身广大群众中,可以有同忧同乐的社会感。所以,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作为戏剧,都可以产生这种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不过悲喜毕竟有所不同,类于悲剧的喜感,西方历来都以亚理斯多德在《诗学》里的悲剧净化论为根据来进行争辩或补充。依亚理斯多德的看法,悲剧应有由福转祸的结构,结局应该是悲惨的。理想的悲剧主角应该是“和我们自己类似的”好人,为着小过失而遭到大祸,不是罪有应得,也不是完全无过错,这样才既能引起恐惧和哀怜,又不至使我们的正义感受到很大的打击。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悲剧情感本来都是不健康的,悲剧激起它们,就导致它们的“净化”或“发散”,因为象脓包一样,把它戳穿,让它发散掉,就减轻它的毒力,所以对人在心理上起健康作用。这一说就是近代心理分析源-----弗洛伊德的“欲望升华”或“发散治疗”说的滥觞。他认为,人心深处有些原始欲望和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律不相容,被压抑到下意识里形成“情意综”,作为许多精神病例的病根。但是这种原始欲望也可采取化装的形式,例如神话、梦、幻想和文艺作品往往就是原始欲望的化装表现。弗洛伊德从这种观点出发,对西方神话、史诗、悲剧乃至近代一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心理分析来证明文艺是“原始欲望的升华”。这一说貌似离奇,但其中是否包含有合理因素,是个尚待研究的问题。他的观点在现代西方还有很大的影响。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是一种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模仿人物动作情节、和观众打成一片的最生动鲜明的艺术。 B.因为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所以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一直以来就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C.戏剧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可以产生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D.悲剧激起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本来不健康的悲剧情感,使它们得以“净化”或“发散”,从而起到健康人的心理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悲剧的美学价值

悲剧的美学价值 ————影片《活着》赏析关于悲剧,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而黑格尔也认为悲剧是严肃的人生内容的表达。可见,悲剧首先是作为一种艺术理论而存在的。我们从悲剧文学史中可以看到,悲剧主角虽在斗争中遭受到失败或牺牲,却并不使人悲观失望,反而能够鼓舞人们继续斗争。因此,“悲剧的实质是悲壮不是悲惨,是悲愤不是悲凉,是雄伟而不是哀愁,是鼓舞斗志而不是意气消沉。悲剧的美,属于崇高和阳刚;正因为这样,悲剧才是战斗的艺术。”这就是美学意义上的悲剧。 悲剧的客观基础是人的苦难和死亡,所以,它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被当作苦难的同义词。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他的小说《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有价值的女性祥林嫂被封建礼教毁灭的过程,让人们看到了两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的这样一个悲剧。 而张艺谋在1994年根据余华的小说拍摄的电影《活着》,却是以一部史诗般的影片的形式,通过影片的主角徐福贵,没落地主以皮影戏为业,和他坚毅的妻子家珍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一个普通人家在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之间所遭遇世态变迁、艰辛苦难的种种悲剧。 影片《活着》可以演化成三层:福贵一家的、皮影戏的和当时社会的故事。福贵手中的皮影戏,始终贯穿着整部影

片。用戏来烘托福贵的一生最恰当不过了,浮生若梦,亦真亦幻。皮影戏的皮影受人操纵和福贵的受命运操纵互相交映,把宿命思想推到了极致。人在世上的双重角色在他和皮影之间的关系得到充分的体现。人是玩偶的操纵者,而人也是一个被操纵者。他们一家在电影当中的悲惨命运具有浓厚的宿命色彩,深刻表现出人与玩偶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首先是出生于富裕地主家庭的福贵生性爱赌彻夜不归,傲慢无视妻子的劝告最终把全部的家产输给了皮影戏班主龙二。加之妻子携女怀子离他而去,父亲责其不孝以杖相击力衰猝死。 然后引入了影片的第一个悲剧,福贵和家珍的儿子有庆的意外夭折,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人民公社和群众性的大炼钢铁反映了当时大跃进的基本概貌。这是一场社会运动,包括徐福贵一家都参加了组织在当地小学校里的没日没夜的治炼劳动,福贵演出皮影戏娱乐工人,家珍为他们端茶送水,甚至孩子也参与了彻夜无眠的工作,致使有庆在沉睡之时意外的被区长的车撞死了,这位曾是福贵的老战友的区长也因工作的极度疲惫以致在驾车时睡着了。过度操劳造成有庆和区长的筋疲力竟是导致有庆死亡悲剧的直接后果。 降临于这个家庭的第二个悲剧是女儿凤霞的难产不治身亡,此时也达到了整个剧情的高潮。影片中凤霞在医院生产的情节表现了“永远革命”时期全国上下一片混乱无序的状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 内容提要:在尼采看来,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审美的人生首先将人生及其悲剧看作一种审美现象。在把人生当作审美现象的基础上笑对人生一切悲剧。同时,以酒神精神克服人生悲剧性的审美人生还是一种醉的人生,强调在酒神艺术的醉中,通过生命力量的提高而直接面对永恒轮回之人生痛苦,从而达到生命自身的美化和欢悦 关键词:审美悲剧酒神精神 尼采在本体论上强调世界是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所构成的无意义的生成,由此,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由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的生成世界所导致的人生的悲剧性,便成为尼采哲学思考的核心。著名尼采研究专家乌苏拉·施耐德在《尼采幸福哲学的基本特点》一书中写到:“尼采的哲学道路是由把世界理解为一种痛苦的解释,由对这样一个痛苦世界的正当性的探讨以及如何摆脱这个痛苦世界,即对‘永恒化’和‘世界美化’的探索所规定的。一再被强调而且当然强调得很有道理的基本思想──上帝死了、超人、末人、强力意志、永恒轮回──仅仅标志着上述探讨世界及其拯救的道路的各个阶段。”①实际上,尼采的以肯定人生的悲剧性为前提的酒神精神,由于将人生的痛苦当作一种审美现象进行观照,同时也就意味着是一种从艺术的视野而不是从道德评价的视野来观察和感悟生命的审

美的人生态度。酒神精神的悲剧人生观以正视人生的悲剧性为前提,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为目标,而这其中贯穿的则是对人生悲剧性的审美观照。 尼采自身对人生悲剧性的敏感和他从叔本华那里所感悟到的人生痛苦之悲切性,使他不得不寻求人生拯救之药方。科学的冷漠和道德的说教都无法让人真正从痛苦中解脱,而唯一能使人从痛苦的世界中解救出来的只有幻想。艺术和宗教都起源于幻想,但是,宗教的历史证明,它不仅没有帮助人类从痛苦中解放出来,相反却比政治机器和道德观念更强有力地形成了对人的本能的束缚,造成了人之生命被弱化、被毒害的新的痛苦。于是,尼采便在审美领域寻求人生的出路,寻求摆脱痛苦、战胜人生悲剧性的途径。换言之,在尼采看来,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 1、将人生当作审美现象 审美的人生首先将人生及其悲剧看作一种审美现象。它强调,“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在这个意义上,悲剧神话恰好要使我们相信,甚至丑与不和谐也是意志在其永远洋溢的快乐中借以自娱的一种审美游戏。”②由于把世界和人生当作一种审美现象,我们就不至于在人生悲剧性面前被它吓倒,而是感到生存还是可以忍受的。由此,尼采把自然界和社会上的一切都看作艺术品,或者说是在“没有艺术家的情形下所出现的艺术品”,整个世界就犹如一件自我生育的艺术品供人们欣赏、观照。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 一、悲剧的概述 悲剧属于美学范畴,它与一般的文学理论、写作理论、艺术理论所描述的悲剧的含义是不同的,不能把它当做一种文学体裁或喜剧类型来看。“它和壮美、优美一样,是美存在的一种具体形态,是美学的一个专门范畴,而不是指一种文艺体裁或喜剧类型而言的。”①一般我们认为的悲剧只是一种广义上的悲剧,含义很广泛,只要是日常生活中能让人痛苦,或让人内心感到痛苦的人或事,不论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也不管是什么形态的人或事,都可以称之为广义上的悲剧。 而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并不局限于此,它包括现实生活中和艺术领域里的一切悲剧现象,并且它不是指生活中一般的悲痛、悲惨、不幸、死亡、悲观等词的同义语。比如人的生老病死、自然灾害等不具有悲剧性的冲突,没有现实的意义,都不是美学悲剧的范畴。别林斯基说:“偶然的事件,例如一个人出其不意的死亡,或者其他没预料到的与作品主要思想没有直接关系的情况,都不能在悲剧中占有地位。”②“美学范畴的悲剧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给人一种强烈的道德震撼,振奋人们的精神,鼓舞人们前进,而不是悲观失望。”③换句话说,真正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是具有社会意义的悲剧现象、事件和人物,他的本质的是崇高的,它能给人以哀伤和悲痛,但又使人们化悲伤为力量,振奋精神,激起斗志,净化思想,给人以审美的悲壮感。为了区别于广义上的悲剧与美学范畴的悲剧,有的著作称后者为悲剧美。 二、悲剧的美学特征 从某种意义来说,悲剧是美和丑,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且以丑压倒美,以非正义战胜正义而产生的。所以鲁迅先生在谈到悲剧艺术时,深刻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④正是如此,美和正义所代表的是悲剧人物所拥有的美好的理想、崇高的品行,或是一种社会公德、社会需求,而这些美和正义一旦遭到丑和非正义的攻击以至于毁灭,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悲痛、愤怒、同情,使人们产生精神上的动力,与非正义的邪恶势力斗争,这就是悲剧所带来的美学效应。 鲁迅先生话中的“有价值的东西”指的也就是悲剧人物与非正义势力斗争中所产生的美好的愿望和追求。这些美好的东西一旦“毁灭给人看”,就会体现出真正的悲剧性美学的审美意义。比如说《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悲剧爱情表现了他们与封

从俄狄浦斯王来看悲剧的美学特征

从俄狄浦斯王来看悲剧的美学特征 摘要:古希腊悲剧巨匠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可以视作人类文艺史上悲剧美学诞生标志。《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中最知名的,也可以视作命运 悲剧的代表作。他一方面描述了俄狄浦斯王勇于对抗杀父娶母的残酷诅咒,却最终倒 在命运之神的无情诅咒之下的痛苦、无奈,另一方面又歌颂了人性中不畏艰难险阻的 可贵品质,以及无怨无悔甘于接受命运残酷安排的勇气与从容。本文拟从《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质和悲剧形象的塑造等方面来阐述悲剧美学的特征。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悲剧美学;悲剧形象;特征 弗·施莱格尔说古希腊悲剧是整体的和谐的美,是最高级的美,而希腊悲剧则被他 释为“人类与命运的一切必然冲突,不过这种冲突在和谐之间得到解决。”黑格尔把 古代悲剧看作是类型悲剧,把近代悲剧看作是个性悲剧,古代悲剧强调的是两种带有 实体性的理论力量的冲突,是两种义务的冲突,而近代悲剧强调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俄狄浦斯王》作为古典悲剧的经典之作,无疑具有古典悲剧的共同的美学特征“命运感”。整部悲剧呈现在一种静穆中,看不到激情的骚乱和痛苦的扭曲,使得“怜悯与恐惧”摆脱情欲的冲动,升华到澄静的心灵之中,最后达到彻底的净化,这 就是古典的和谐,与古典悲剧的美学特征相一致。 一、俄狄浦斯的悲剧形象分析 1、人的意志与命运的冲突 索福克勒斯认为俄狄浦斯的悲剧不在于他有罪,而是因为他极力逃避杀父娶母的命运。而俄狄浦斯的斗争乃至失败,曲折反映了当时雅典人既相信自己的力量,但又 面对复杂的各种社会矛盾不能理解的矛盾困惑心理。就认为命运具有不可抗拒性、不 可逃避性、神秘性。进一步可以认识到,俄狄浦斯处处在反抗命运的摆布。尽管失败了,但是他还是保持着“困兽之斗”的反抗精神,这种反抗精神使得失败英雄俄狄浦 斯的更高大、更高贵。也使得他的悲剧更能引起人们“怜悯和恐惧”的情绪,从精神 上得到陶冶。这也是处于强盛繁荣时期的希腊人对待命运对待生活的一种积极自信的 态度,这也是俄狄浦斯悲剧的现代性价值七十之一。 2俄狄浦斯的困惑和人性复杂性 他是忒拜的拯救者,又是忒拜灾难的制造者:一心想追查杀害过国王的凶手,凶犯却是自己。他的悲剧告诉我们:一个追求正义的人,可能会成为一个制造罪恶的人;高尚和卑鄙、正义和邪恶、天使和魔鬼往往互为因果。这里人本身的复杂性被描绘了 出来。可以说,俄狄浦斯的故事是西方文学史上揭示人的复杂性的无穷魅力的作品之一。

尼采的悲剧哲学与审美生存

尼采的悲剧哲学与审美生存 马 毅Ξ (大连大学综合研究中心,辽宁大连 116622) 摘 要:第一位悲剧哲学家尼采,从希腊悲剧文化中提炼出悲剧艺术与悲剧精神,以此 解读人生、诠释生命,从而把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生活引向崇高的艺术审美境界之中。尼 采赋艺术以形而上的性质,认为艺术与哲学同根,只有在艺术审美生存方式中,人与世界 的存在才是合理的相互交融。从生存论的角度看,尼采的艺术哲学揭示了现实人的生存 之美,即人的生命之美是生成的人生;人的诚实之美是道德的人生;人的艺术与科学交融 之美是完整的人生。尼采开启并实现了哲学生存论与艺术审美论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尼采;悲剧哲学;审美生存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03)05-0031-03 Nietzsche’s tragic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 existence M A Y i (Centre of C om prehensive Research,Dalian University,Dalian116622,China) Abstract:The first tragic philos opher Nietzsche abstracts tragic art and spirit from the G reek tragic culture to explain human life,leads the existence of life to the lofty aesthetic state of art.He endows art with metaphysical qualities.He believes that art and philos ophy share the same root,and only in the aesthetic state of art can human beings and the w orld have the reas onable ultimate value.From the theory of existence, his artistic philos ophy displays the beauty of th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in the reality,that is,the beauty of life lies in the generative life; the beauty of honesty lies in the m oral life;the beauty of the combination of art and science forms the complete life.N discovered and realized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he theory of philos ophical existence and the theory of artistic appreciation. K eyw ords:Nietzsche’s;tragic art;tragic philos ophy;aesthetic existence 一、悲剧文化与悲剧哲学 悲剧作为美学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从本质上是“指以极严肃的态度探索人在宇宙间所起作用的艺术作品”,“悲剧比其他艺术形式都更加突出地提出有关人的处境的种种问题”。[1]由此界定可见悲剧的艺术底蕴和魅力充分表现出哲学对人的生存处境以及探索人生意义的深层关照,即悲剧艺术与哲学思考都指向人的现实生存与生活,并以其不同的方式揭示纷繁复杂的日常生活背后隐藏的人类生存的种种矛盾、冲突和危机。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悲剧可以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在尼采之前,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和叔本华等大哲学家都探讨过悲剧的哲学意蕴,但尼采却认为他们都“缺乏悲剧的智慧”。这种智慧就是尼采在开山之作《悲剧的诞生》这部著名的美学作品中,运用悲剧艺术的审美视境洞察、领悟和解读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使人摆脱超越现实生活所有的压力和痛苦,从而把人的生存及生活置于崇高的审美生存境界之中,以达到审美艺术中的自由与享受,并使艺术返回到人的本来的形而上活动中。据此尼采确立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哲学的独特的“悲剧”世界观和生存观,并把自己称为“第一位悲剧哲学家”。 尼采作为一位悲剧哲学家,他首先是一位文化哲学家。出于对人的生命与生存的关怀,他着眼于文化这一人的存在的最深厚的背景,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审视与梳理,敏锐地洞见到传统的西方文化与希腊“正常儿童”创造的完美纯真的希腊文化及艺术已“断裂”,现代西方文化面临严重的危机,正在蜕变为一片“阴郁”、“萎靡不振文化的荒漠”。尼采指出,这种颓废的文化已经走向死亡,一种新的悲剧文化正在诞生,这就是尼采极其赞赏的前苏格拉底的希腊文化,其实质是悲剧文化,悲剧文化成为希腊人战胜人生悲苦、肯定生命,高扬人生快慰之生存的深层维度。尼采言明:“一种文化随着这种认识应运而生,我斗胆称之为悲剧文化。这种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智慧取代科学成为最高目的,它不受科学的引诱干扰,以坚定的目光凝视世界的完整图景,以亲切的爱意努力把世界的永恒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来把握。”[2]悲剧文化不相信理性与科学逻辑的死板对生命的遗忘和否弃,更不相信人与自己生活世界的断裂,而以坚定的信念崇尚本真的生命和美好的生活,信仰世界本体对生命个体的不断创造,信仰人与自己生活世界和谐的完美图景。悲剧文化的诞生昭示“永恒生命”的诞生,人将把世界永恒的痛苦与自己永恒的痛苦融为一体。 第24卷 第5期2003年10月 大连大学学报 J OURNA L OF DA LI AN UNI VERSITY Vol.24NO.5 J un.2003 Ξ收稿日期:2003-04-30  作者简介:马 毅(1955-),女,大连大学综合研究中心教授。

电影中的悲剧美学

电影中的悲剧美学 德国哲学家恩格斯曾经指出 答: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能成为它所成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关于黑色幽默的说法,正确的是 答:黑色幽默以荒诞消解了传统喜剧的滑稽,以沉痛的无可奈何的苦笑替代了传统喜剧轻松开怀的笑。;黑色幽默以荒诞性消解了传统悲剧的严肃性;黑色幽默以绝望的惨笑替代了悲剧的痛感,大悲转化为大笑;黑色幽默中,人物的悲剧抗争精神转化为无可奈何地顺应 对于悲剧主体,尼采说过 答:当不可能骄傲的活着时,就骄傲的死去;自由赴死和死于自由,当肯定自己已经不合时宜了时,就做一个神圣的否定者,这说明,他已经理解了生与死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麦克白》、《理查三世》中的主人公 答:都是以"恶"的面目出现;在激烈的悲剧冲突中,表现他们特别的意志和力量;在激烈的悲剧冲突中,迸发出强烈的生命意志;有其独特的悲剧审美价值 伟大人物的悲剧性具有高出一般人的 答:社会价值;审美价值 电影《天使之城》中,赛斯和玛姬的爱情悲剧 答:从现象看,这是主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出现了差异,主体意志对自身行为出现了失控而产生预期之外的结果;从认识论看,这是主体的欲望意识超过了自身能力与自身现实条件允许,从而发生逆料的结果;赛斯对变成人类有明确的动机和强烈的欲望,同时付诸行动,毫无顾忌其他的因素。以至于自己的积极行为直接促成了、或参与合成了自己和玛姬之间的悲剧;是悲剧主体动物动机与结果悖反的悲剧现象 以下属于英国美学家斯马特对于悲剧看法的是 答:如果苦难落在一个生性懦弱的人头上,他逆来顺受的接受了苦难,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剧;只有当他表现出坚毅和斗争的时候,才有真正的悲剧,哪怕表现出仅仅是片刻的活力、激情和灵感,使他能超越平时的自己;悲剧在于对灾难的反抗;陷入命运罗网中的悲剧人物奋力挣扎,拼命的想冲破越来越紧的罗网的包围而奔逃,即使他的努力不成功,但心中却总有一种反抗 在电影《月亮河Water》中,"寡妇之家"里唯一留着长发的女人不是 答:莎肯塔拉;楚娅;杜马提 影片《爱有来生》中,陷入"两难"境地中的是 答:阿明;阿九

悲剧中的美学与艺术

美学与艺术文化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悲剧中的美学与艺术 姓名:林晓雯 学号:201525120110 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班级:2015级地理信息科学1班课程:美学与艺术文化 老师:王新锋 日期:2016年12月6日

摘要:悲剧的美首先最强烈的体现在新生力量的代表人物身上,体现在一种悲剧精神中,悲剧精神或悲剧眼光,是现代美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论题,这是一种正视人生苦难,反抗命运和邪恶势力的捉弄,争取人的自由时伟大而崇高的精神。因为悲剧是历史的最高要求,是最高的价值取向,显示出人类进步的伟大精神力量,因此正如《批评的解剖》中所言:悲剧的特有光辉和感奋来自渗透在悲剧中的英雄主义精神。一个人只有当它在具有悲剧性的时候,他才有可能是幸福的,只有当它具有悲剧性的时候,他活出的才是真正的自己,而人的本真存在,在与世界做对抗的时候,势必要被毁灭,要被颠覆。 关键词:悲剧;喜剧;美学

悲剧中的美学与艺术 1 何谓悲剧 狭义上上来解释,悲剧是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广义上,悲剧是一种审美范畴和艺术类型。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对其有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而鲁迅先生则认为“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此中西方在悲剧的定义上并没有很大的出入,其内容都是将人类的生活用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那么悲剧的内容势必源自于人类的日常生活,观众对于悲剧的审美体验在本质上是源于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体验。 大多数悲剧理论,都给悲剧以极高的地位:“诗艺的冠冕”,“文艺的顶峰”,诸如此类。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悲剧利用了复杂情节的调动,使观众成为了一个感受命运的共同体,使观众具有相当的凝聚感,也就是所谓“行动的统一体”,而使他们激发了恐惧以及同情,这两种情感使观众“使某种过分强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因此恢复和保持住心里的健康。”从亚里士多德之外,黑格尔、叔本华、尼采,都对此提出过自己的解释。尽管说法不一,有一点似乎是共同的:悲剧在诸艺术种类中之所以具有极高的地位,在于它做着其他艺术所不能做的事,在于它所达到的独一无二的效果。 2 何谓美学 而美学是一个纯西方意识形态背景下的一个人文学科,脱胎于哲学学科,由德国美学家鲍姆加登于1750年首次提出。鲍姆加登当时为美学学科所做的规定即“感性学”或“美感学”,并明确列出了美学应该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的学科戒律,其中最重要的学科理念,就是用理性特别是哲学思辨来研究审美感性的一整套学科。 当时的学者普遍认为人类的审美活动是出自生理感官的本能,而后来的美学已经修正了这一观念。鲍姆加登提出美学的背景是有感于以往的哲学史愈来愈往纯理性的方向发展,而忽略了低级认识能力-感性能力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绝不可为认识论所忽视。因此

浅析张爱玲小说人物的悲剧美学分析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小说人物的悲剧美学姓名:宋楠 学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 定稿日期:2016/04/30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提纲 浅析张爱玲小说人物的悲剧美学 论点: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直面残酷的生活,将目光投注于在痛苦和困难中挣扎的人们,讲述这些苦难灵魂的悲剧生活,展示出一幕幕震撼的人生悲剧。张爱玲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荒凉感和虚无感。从而散发出浓厚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一种苍凉的美学风格。 本论: 一、在张爱玲看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人生不仅是悲哀的,无奈的,而且是冷酷的,充满着人性的厮杀。 二、张爱玲写得最多的就是一个“情”字,但是她偏说:“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父亲为了钱竟逼自己的女儿为妾,姐姐为了讨丈夫的欢心竟把自己的妹妹送给他玩弄。 三、张爱玲的小说中,充满了形形色色的悲剧,这为她的作品增添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结论:总之,张爱玲自觉地以情欲、以非理性来解释悲剧,解释人的行为动机,解释人性。她认为人性是盲目的,人生因而也是盲目而残酷的。所以在她的小说中,这一切表现为现实的肮脏,复杂。不可理喻,假如不是被情欲或是虚荣心所欺瞒,人对现实的了解仅限于这一点:生活即痛苦,人生就是永恒的悲剧,这就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的、也是最真的认识。

目录 内容摘要 关键词 无意识的错误所导致的悲剧 有意识的错误所导致的悲剧 以伤感基调为主的悲剧性语言 字样和正文二至三级标题,后接页码号。“目录”二字中间要有一定间距,使用小2号宋体字。“目录”下方可空1行,下面的内容为3号宋体字。页面行距及页边距可根据文面美观程度进行调整,不可全居上方而下方空余太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