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闻两则

新闻两则

新闻两则
新闻两则

1.《新闻两则》导学案

平凉八中八年级语文备课组备写设计:李正明 时

间:年 月 日审阅:

教师先朗诵《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后同学们集体朗诵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晴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师解释)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板书)

学习目标:

1 .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学写简单的新闻。

2 .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接受革命教育。

学习重难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法指导:

新闻具有三性: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新闻结构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新闻中记叙的六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方面,这些知识都是学习新闻必须掌握的内容。在简要了解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自主阅读、自由寻找、自由发现、自己巩固,让知识与阅读内容一一印证,让知识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逐步进入灵魂并且融会贯通。

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教学时数:两学时

第一学时(总第1学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辨字形,读准字音

芜湖( )阻遏( )阌乡( )襄阳( )绥靖( )鄂豫区( )高屋建瓴( )荻港( )歼灭( )溃退( )杜聿明( )阻塞( )要塞( )锐不可当( )负隅顽抗( )

2、解释词语:

(1)排山倒海:比喻力量强盛,声音浩大 (2)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3)惊心动魄:形容(故事、人物)非常感人。 (4)绥靖:安抚,平定。

(5)高屋建瓴: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3、教师补充新闻知识点:

新闻含义:新闻又称消息,要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最近发生地有社会意义地事实。广义新闻,泛指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新闻的特点:(1)真实性。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 简明性。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明扼要,针对性强 (3)及时性。报道要迅速及时。

注意:消息不是“纯客观”的报道,它要把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融入其中。因此,消息一般以记叙为主,也可适当穿插议论。

新闻的标题:主标(正标)、肩标(引标)和副标(三标齐全是消息标题的一种形式。有的消息可以无肩标,可以无副标,但一定要有主标)。引标题是指在主标题前作为引出主标题的一句简短的话,在主标题前;主标题是指一篇文章的大标题,用来提出文章中心或主旨;副标题是指用来解释主调体的话,跟在主标题后,更多时指出时间地点等。

电头:稿子来源,发稿时间地点、发稿记者。

新闻的结构----消息的结构:(1)、标题: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可以三个标题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2)、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3)、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

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4)、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5)、结语:是消息的结尾。

背景和结语有时很明显,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4、教师小结:①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③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④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真实性、时间性、简明性)

5、文学常识填空训练:

(1)新闻的六要素是( )( )( )( )( )( )

(2)新闻的结构分五部分,即( )( )( )( )( )。

(3)新闻的主要特点是( )( )( )

(1)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2)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3)真实、及时、简明。

二.指导学习·研讨课文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⑴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并板书课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由时代背景人手)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⑶检查预习情况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朗读课文,找出这两篇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选一篇完成下面的填空)(1)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这则新闻的前两句。主体:从“二十日起”至文末。

(2)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是:

(3)学生交流。教师可作适当提示。

(提示:导语往往是一则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主体,三路三个层次)

3.理清文章的主体层次顺序。

⑴摘读全文,找出第一则新闻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经过: 结果:

(1)时间:1949年4月20日至21日;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前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的起因: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事件的经过和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30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南岸广大阵地,东路军35万已渡过大部分,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铁路线。

(2)熟读、感悟思考:第一则新闻按什么顺序来报道三路大军的渡江作战的?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2)按时间和时间发展的顺序来写。从时间上看,中路军最先发起渡江作战,紧接着写西路军,原因是西路军与中路军所遇敌情相

似,“所遇之敌抵抗甚为微弱。”虽然东路军与西路军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但东路军遇敌“抵抗较为顽强”,所以另说。

(3)感悟思考第二则新闻主要内容是写南阳,可文中写了许多地方的战况,为什么?

这里作者分析双方的军事态势,给我们勾勒出一幅中原战场纵横交错的战局图。把对南阳战场的分析和对中原战场的分析结合起来,分析深刻。

三、能力提升——语言实践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认为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两则新闻?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讨论明确: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执行毛泽东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

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战况分析:二十日夜解放军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二十一日下午开始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并占领扬中、镇江、江阴,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形势预测:解放军很快会占领南京,国民党大势已去

3、如果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

导播语:大家知道。国共和平谈判破裂后,解放军于昨天凌晨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发起了渡江战役,那么现在战况如何呢?战争又将如何发展呢?今天我们请来了著名的军事专家来到了我们的演播现场,下面我们就请专家来为我们分析分析。

采访问题:

⑴ 请您给观众朋友们就最新战况作些介绍。⑵ 请您预测一下明天的战事。

⑶ 您认为战争还会持续多少天?⑷ 现在的情况对哪一方有利?

⑸ 您认为最终的胜者是哪一方?

结束语:好,刚才专家对战争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战争的形势也进行了预测,那么战争究竟会怎样发展呢?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节目,明天这个时间再会!四、布置作业:

1、明确理解新闻的有关文体知识,同时完成“三”中的

2、3.

2、预习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84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得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各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第二学时(总第2学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新闻的六要素及其标题和结构上有特点?

3、检查上节作业完成情况: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84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得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各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新课学习探究:

1、完成研讨与练习四

2、全文共分为五个层次:

1)导语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2)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3)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4)有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5)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三、拓展延伸:

1、思考题: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文中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势已去?

阅读全文寻找证据,证明我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第三组,感受新闻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例:比较下面两段话:

A、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B、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分析:上面两段话主要意思一样,但第1段表达较笼统。第2段中将“越过”改为“突破”,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是经过激烈的战斗才取得胜利的。“渡至”比“到达”的意思具体确切,说明人民解放军是从水路进

军的。而第2段中的“24小时内”和“即已”则比“共”字更具体、更准确了,突出人民解放军渡江时间短、进军神速。第2段是毛泽东的原文,和第1段作比较,充分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和简明。

三、探究新闻语言的特点:

1、本文用语准确。找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句子加以体会。

例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学生找出讨论,每组选出一人发言。“至发电时

止”“已”“止”等语言简练、准确

2、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例如: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①“突破”用词准确,表现了我军作战迅速、神勇无比。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学生品味语言美,并展现出来。②“不料”突出了战争形势发展迅速,国民党的江阴防线不堪一击,显示我军的神勇、出敌不意、制胜千里。整句充满对敌人强烈的嘲讽之意。

3、语言的精练还体现在:

一、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电文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斩截有力。二、适当采用文言词语。例如,“至发电时止”斩截有力,如果写成“到了发出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又如,说“现已占领”不说“现在已经占领”。(另外,还有一些鲜明、生动的用语,如:“甚为微弱”“整天激战”“控制”“封锁”等,不再一一赘述。)

4、体会这两则新闻语言风格有何不同。学生默读感悟。

提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四、课堂阅读巩固训练: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飞渡过30万人。④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

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7)我军前锋,业已②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3日可渡完。”为什么?

1、 找出本则新闻的电头、导语、主体,表现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词

语是?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第一二句 第三至十七句 冲破、横渡、 锐不可当 2、第(16)句中“歼灭”与“击溃”,“占

领”与“控制”这两组词在句中能换吗?为什么?不能改。因为原句

中“至发电时为止”一是增加新闻的具体性和真实性,体现新闻的时效性 。因为事件仍在发展变化,这样写可以避免作者发稿时和读者看到新闻时,事情发生变化而产生误解。 不能。“歼灭”是消灭的意

思;“击溃”是打散的意思。二者语意不同,如果颠倒位置,不符合实际情况

3.第(11)句中,战犯汤恩伯对长江防线作了两点判断,实际情况又如何呢?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剖析。实际情况是“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战犯的‘不料’恰恰表明我军的英勇善战,出敌不意。

4.“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

客观原因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主观原因是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玩弄和谈阴谋,人心向背,造成被动。

5.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议论句是“此种情况------有很大关系” 此句恰如其分的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五、拓展延伸:

从近期报纸上找一则你最喜欢的新闻进行分析,分别找出该则新闻的六要素、结构要素以及进行适当的点评,具体的阐述你喜欢它的原因。

六、教师总结:

1、《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 、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3、新闻(消息)的知识要点

(1)、如何判断消息的导语、背景、结语?

导语:是一则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有人把它比作消息的眼影。

背景:指的是跟报道事实有关的情况。

结语。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

(2)、怎样写消息?

A、精心拟定标题:标题要能准确地反映消息的主要事实和中心意思。

给人以启示。

B、导语明确:要用一句话写出消息的主要事实(一般告诉读者什么时

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以及事情的经过和结果)

C、主体部分:要具体充实,用事实说话,不能虚构或夸张)

D、有时要根据情况省略导语、背景或结语

七、课后练习讨论: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

(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 锐不可当

西(较详) 中(略) 东(详)

长_______________横 ↓ ↓ ↓ ↓ 渡 ______________ 江

(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 溃不成军

2、比较阅读,理解提升(课后完成有困难时可予以辅导)

《新闻两则》都是写胜利,但情感的强烈程度、写法等方面存着较

细微的差别。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写作特色,进而训练思维,进入较高层次的阅读境界。

(一)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1、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2、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3、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4、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二)找“不同”

1、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2、具体地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发生在长江沿线;《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发生在地处中原的南阳。

3、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名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4、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5、语言风格有别:《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八、课后反思:

2新闻两则优秀教案

授课时间: 2014年8月20、21日备课时间:2014年8月18日 《新闻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情感目标: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教学难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课时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

1新闻两则

1 新闻两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自读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学习第一则新闻。 (一)导入 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二)新闻的知识 1.什么是新闻 ? 新闻指的是“新近发生的事情”。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补充说明:凡是开头冠以“新华社电”“本报讯”“本报记者报道”字样(电头)的文字,不论长短,都是新闻。有的报道很简短,不加“电头”,也是新闻。新闻在报纸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天的报纸可以没有其他文体,但如果没有新闻,就不成其为报纸了。】 2.新闻的特征 a)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b)报道迅速及时。 c)简明扼要。 3.新闻的六要素 通常人们把五个W叫做新闻的五要素,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 ——何人,What ——何事,经过Why ——何故。 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如果缺少了这些要素,那怕是只缺少一两个要素,就不可避免地使所报道的事实残缺不全,说不清楚,不能给人以确切的概念,不能提供充分的事实根据,至少也会使所报道的事实大为逊色。 4.消息的结构 A.标题

《新闻两则》导学案概论

第1课 《新闻两则》 教学重点: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新闻的有关知识。 2、学习第一则新闻。 1、自读课文2遍,并给课文标好段序 2、读谁下列加粗字字音 溃〈ku ì〉退 要塞〈s ài 〉 阻遏〈è〉 锐不可当〈d āng 〉 歼〈ji ān 〉 灭 3、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4、我不理解的词语还有 5、结合有关资料,了解有关新闻的知识,并在课前展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幻灯片1、2) (二)、交流质疑 1、各小组展示生字词,并要求学生识记。 2、小组指定发言人口头展示词语解释 3、各小组交流新闻的有关知识。 4、教师点拨新闻知识:(幻灯片3、4)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 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 (3)、 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4)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三)、合作探究 一、初步感知课文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二、整体把握课文 1、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新闻两则公开课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情感目标: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教学难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课时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

《新闻两则》导学案带答案

一、导入新课。 古语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早已成为事实。那么,我们这些“秀才”又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呢? 【小结】对,那是因为现代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每天为我们及时提供了“新闻”。老师相信各位同学一定都是关心天下事的小秀才。那么,同学们了解最新的新闻吗?举例:云南干旱、玉树地震、世博会、 好的,下面请你听一段新闻录音,然后告诉同桌,你听到了什么内容?试着对你的搭档说说。【播放录音】 二、预习检测。 1、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 负隅.( )顽抗撰.( )写区域.( ) 芜.( )湖歼.( )灭 溃.( )退荻.( )港鄂.()豫.()绥靖 ..() 阻遏.()管辖.()锐不可当.()上当.()要塞.()瓶塞.()阻塞.()堵塞.()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负隅顽抗: 悍然拒绝: 锐不可当: 业已: 3. 关于作者: 作者介绍: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军事家。

【设计理由】(1)通过预习积累相关的生字词。(2)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能力。 【使用说明】个人整理——二人交流——以组汇报——教师点拨 三、学习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对照书上的示意图,标出三路大军渡江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 2.完成后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 3.叫一位同学起来复述,其他同学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设计理由】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 总结: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 (二)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A、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来概括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B、用一小段话来概括新闻的内容: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 C、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新闻的内容:课文其余部分。 (明确新闻的结构特点——必须具备标题、导语和主体,有的还有背景和结语。) 一篇完整的消息有五部分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是新闻的眼睛(板书眼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象,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象,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 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是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提示消息的核心内容,是新闻的核心(板书核心)。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新闻两则》 1

《新闻两则》 1 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 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 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随堂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随堂练习及答案 《新闻两则》随堂练习来源初二版2013年第33期设计/丁伟延1.下列词语的注音和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横渡(hénɡ) 歼灭(qiān)溃退(kuì)B.要塞(sài) 管辖(xiá)锐不可当(dānɡ)C.阻遏(jié) 督战(dū)杜聿明(yù)D.绥靖(suǐ) 逃窜(cuàn)二十八宿(sù)2.选择恰当的词语依次填在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以来,一年多时间内,除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以外,最大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区(鄂豫区)、皖西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 和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极大地了豫皖苏军区老根据地。A.歼灭恢复建立扩大B.歼灭建立恢复扩大C.扩大恢复建立歼灭 D.扩大建立恢复歼灭3.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类的一项是()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D.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4.填空。(1)新闻结构有五个部分,即、、、、。其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2)新闻具有性、性、性等特点。5.根据提示对下面语句进行赏析。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赏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建立的根据地比喻成“ ”,将扩大了根据地比喻成“ ”,将根据地巩固了比喻成“ ”,将赢得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比喻成“ ”,形象地说明了根据地日益壮大,生气勃勃的状况。【第33期第2版《〈新闻两则〉随堂练习》参考答案】1.B 2.A 3.C 4.(1)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主体导语(2)真实时效简明5.树木、森林生了根枝叶茂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一《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又称“消息”。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 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4、相关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

《新闻两则》自读理解卷

《新闻两则》自读理解卷 【自读目标】 1、知识目标: 有关新闻的基本常识。 2、理解目标: 新闻主体内容及其安排(包括背景、结语)与新闻中心的关系。 【试卷内容】 一、整体把握 1、新闻就是及时快速、简要明了、真实准确地报道社会上最新发生的事件的实用文体。它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_______。其中_______是新闻的生命。 2、新闻的六要素也就是_______的六要素,即_______、_______、_______、事件的发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 3、新闻的结构通常包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部分。 4、《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部分是第___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语部分是第___句。 5、第一则新闻主体部分具体介绍了三路军渡江情况,它们分别是____军、____军、____军;各层的起始语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只需填分句) 6、第二则新闻主体部分详细介绍了我军解放南阳的背景,这些文字是_____。

7、简单分析题(前两小题任选其一,后两小题任选其一): ⑴以本文的任一则新闻为例,说明新闻的三大特点之一。 ⑵以两则新闻的任一段叙述文字为例,介绍新闻写作必须注意的六个要素。 ⑶本文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古人云:“文如其人”。毛泽东作为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一位指挥若定的军事家,文章也自然具有高屋建瓴的气势,你从两则文章的哪些内容安排上能看出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战略眼光。(以某一则为例。) ⑷第一则新闻主体部分介绍的东西两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为什么作者先介绍西路军? 二、片段阅读理解 (一)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1、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全册导学案 目录 一《新闻两则》 (1) 二芦花荡 (10) 三蜡烛 (19) 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25) 五亲爱的爸爸妈妈 (31) 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 (37) 单元达标训练题 (38) 六阿长与《山海经》 (45) 七背影 (52) 八台阶 (60) 九老王 (66) 十信客 (74) 第二单元复习课 (81)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88) 十一中国石拱桥 (93) 十二桥之美 (98) 十三苏州园林 (104) 十六大自然的语言 (111) 十七奇妙的克隆 (118) 十八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25) 十九生物入侵者 (131) 二十落日的幻觉 (137) 第四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144) 二一《桃花源记》 (151) 二二短文两篇 (155) 二三核舟记 (159) 二四大道之行也 (164) 二五杜甫诗三首 (168) 第五单元复习课 (174) 第五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178) 二六三峡 (185) 二七短文两篇 (194)

二七记承天寺夜游 (200) 二八观潮 (205) 二九湖心亭看雪 (213) 三十诗四首 (221) 第六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231) 参考答案 (240) 第一课 (240) 第二课 (242) 第三课 (246) 第四课 (249) 第五课 (250) 单元达标答案 (252) 第六课 (252) 第七课 (254) 第八课 (255) 第九课 (256) 第十课 (258)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259) 第十一课 (260) 第十二课 (260) 第十三课 (262) 第十六课 (263) 第十七课 (265) 第十八课 (267) 第十九课 (269) 第二十课 (270) 第二十一课 (273) 第二十二课 (275) 第二十三课 (276) 第二十四课 (276) 第二十五课 (278) 单元复习参考答案 (279) 单元过关检测试题答案 (280) 第二十六课 (281) 第二十八课 (287) 第三十课 (291) 第六单元知识和能力检测试题 (293)

1 新闻两则

1 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字词,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理清内容,层次。 3、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掌握新闻的有关知识。 2、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在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走进新闻。 上课之前,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共得了多少枚金牌?(金51银21铜28 )你到过北京吗?怎么知道的?(看电视)还真应了中国的那句古话: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我们要想知道社会生活中发生了哪些重大的事情,有哪些办法?(看报纸、电视或者广播里发布的消息。)那么,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报纸上、电视上或者广播里发布消息。)是啊,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就你所了解,觉得新闻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呢?2008年的奥运会,今年才报道可以吗?去年的“5·12”大地震,为了不让大家知道,干脆不报道可不可以呢? 教师总结:新闻这种体裁有三个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一是事实说话。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

道。”二是迅速及时。迅速,是指它能很快地向读者(或听众、观众)传播;及时,是指快而得当,适合需要。三是简明扼要。简明,就是既简洁又明白;扼要,就是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主要之点。补充一点:“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二、走进新闻——新闻记叙“六要素”和结构“五部分”。(课后练习一、二题有介绍) 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这三部分是每篇新闻必有部分)、结语、背景(有时暗含于主体中)。 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 导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 主体:是主要部分,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拓展。 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此“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三、新闻朗读,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芜(wú )湖荻(d?)港锐不可当(d ?ng )要塞(sài ) 溃(kuì )退督(dū )战歼(jiān )灭 2、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1.《新闻两则》研讨与练习 【课后练习题】

1.《新闻两则》研讨与练习【课后练习题】 一、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试分别理清这两篇新闻的六要素。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运用新闻六要素知识整体把握两则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本题传授新闻结构知识,要求运用知识,就主要的两点具体分析一则新闻。 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次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三、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2、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1、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1、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2、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新闻两则

《新闻两则》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 - 1 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的有关知识,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养成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学习流程】 1、查阅解放军渡江作战和解放南阳的有关背景资料。 2、挑选一份刊登简短新闻的报纸准备小组交流。 3、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正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歼()灭 要塞()绥靖()阻遏()管辖()逃窜()4、常识填空: 新闻,又叫,它的结构通常包括、、、、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 5、在课文中圈点标记出记叙的六要素,与小组同学交流。 6、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第一则: 第二则: 7、精读第一则新闻,思考: (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2)在第一则新闻中找出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8、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比较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9、交流自己搜集的报纸新闻,与小组同学一起分析它的要素和结构。 10、能力提高: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两则联合起来读,可以更好地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详略处理。

新闻两则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课文分析:这两篇消息都是由领袖亲自撰写,第一则及时报道了当时渡江战役的战况,作者写此文要达到的目的是:给全国人民以信心,给全军将士以鼓舞,同时对瓦解敌军斗志起到一定作用。第二则消息报道的是我军解放南阳在军事上的重要意义,是国内革命战争的一个转折点,毛主席以解放南阳辐射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目的仍然是鼓舞解放区的军民要树立信心,乘胜前进。这两篇新闻的学习方式上可以为:详学一篇,略学一篇;或讲授一篇,自学一篇。前者为详,后者为略。这两课的学习目标可以概括为:①理清本则新闻记叙的六要素(叙事性作品);②辨识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③体会新闻的特点;④探究疑难问题。 导学提纲: 第一课时详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比较导入: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就是反映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攻占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历史事实。师范读此诗。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狮”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渡过长江天堑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主席亲自撰写的一则新闻。 二、朗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即明了记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回答后,明确为: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②时间:从20日夜起;③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④事件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⑤经过:三路军横渡长江;⑥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三、析读课文,辨识消息的结构。 师述:本文是一则新闻,新闻体裁有它的特点。下面我们从新闻体裁的角度研读课文。 1、新闻是对最新发生的重要事件的报道。请大家迅速回答:如果要用一句话简洁地说出这则消息的内容,这句话是?(学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对,这就是新闻的标题。我们可以发现,读新闻报道,要概括报道的事件,最省事的办法就是阅读标题。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平时读报纸,通常是展开报纸扫一眼标题,根据标题选择感兴趣的新闻,再作细致阅读。不感兴趣的新闻,会一晃而过,或者根本不读。这就是标题的重要性。同样,跟作文拟标题也要考虑这一点。标题可以有三个结构:引题、正题、副题。不一定每则新闻都有这三个题目,但正题是必不可少的。 2、如果要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这段话是?(学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对,这就是新闻的导语。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在看了标题之后,如果还想进一步知道新闻的主要内容,可以再读读新闻开头的一两句话,也就是读一读这则新闻的导语。 3、如果要细腻地介绍这则消息的具体内容,这些具体内容应是从“?”到“?”?(20日夜起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我们读报纸的时候,读了导语,对新闻的主要事实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如果有进一步深究的兴趣,可以继续往下读,导语之后就是新闻的“主体”部分,它是新闻的中心部分,集中细致地叙述新闻事件。 4、请同学们齐读主体部分。通过阅读,你知道有哪些部分参战吗?(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请同学们给主体部分划分为三个层次。问:如果按照一般的思路,要么从东往西写,要么从西往东写。但本文却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又回过头去写东路军,这是不是逻辑顺序不清晰?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引导: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战役且最先突破敌防,所以先说;西路与东路同时作战,但西路

2019-2020年人教版8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新闻两则》同步练习1

2019-2020年人教版8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新闻两则》 同步练习1 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溃()退歼()灭当()真锐不可当()荻()港纤()维芜()湖要塞() 殷()督()战无锡()阻塞() 二、填空 1.新闻又称________,它________、________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一篇新闻稿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部分。从表达方式上看,它以________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________。 3.选词填空 ①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________(A.溃退 B.溃败 C.溃逃),毫无斗志。 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________(A.顽固 B.顽强 C.坚强)。 ③我已________(A.战胜 B.消灭 C.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④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地区,正在向南________(A.扩大 B.发展 C.扩展)中。 三、判断 1.对本文标题和导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的标题点明了军名、军队的数量,并概括了事件。 B.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C.导语和标题扣得很紧,导语是标题的扩展和具体化。 D.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作战的热烈气氛。 2.对本文中第⑧⑨句议论的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赞扬我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B.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 C.说明战犯汤恩伯指挥失当,懦弱无能 D.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 四、阅读与简析

新闻两则-优秀教案

1《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1.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 1.语言的学习与训练。 2.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教学难点 1.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方法 “阳光课堂——五步对话”教学模式 教学流程 一、学习准备——生本对话 (一)积累词语: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高屋建瓴.()瑰.宝()荻.港()锐不可当.()歼.灭()溃.退()要塞.()殷.()绥.靖()阻遏.()鄂.()豫.() 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负隅顽抗: 悍然拒绝: 锐不可当: 业已: (二)走近作者: 1.作者:毛泽东。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2.写作背景: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

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三)走进文本: 学习新闻的文体知识。 狭义:指消息。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新闻多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兼有议论。 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 时效性:报道迅速及时。 简洁性:语言简明扼要。 二.交流分享——生生对话 导语: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三聚焦文本——师生对话 (一)走进文本,了解课文内容 速读课文,思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至4月22日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二)解读文本,掌握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1. 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 标题: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领起下文。 主体: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