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生物必记的教材146个结论

高中生物必记的教材146个结论

高中生物必记的教材146个结论
高中生物必记的教材146个结论

高中生物必记的146个结论

必修1

1.大量元素:C、H、O、N、P、S、K、Ca、Mg。微量元素:Fe、Mn、B、Zn、Cu、Mo(Cl)。

2.根据特征元素推测化合物种类:S(Fe)→蛋白质(血红蛋白),Mg→叶绿素,I→甲状腺激素,P→核酸(ATP、磷脂)。

3.几种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糖类仅含C、H、O,脂肪和固醇均含C、H、O,磷脂含C、H、O、N、P,蛋白质含C、H、O、N等,核酸含C、H、O、N、P等。

4.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与代谢速率、生物抗逆性有关:比值越大,生物代谢越旺盛,但其抗逆性越弱。

5.细胞内产生水的细胞器:核糖体(氨基酸脱水缩合)、线粒体(呼吸作用)、高尔基体(合成多糖)等。

6.无机盐组成细胞的成分:Mg2+是组成叶绿素分子必需的成分,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PO3-4是组成[H]必需的成分。

7.无机盐参与并维持生命活动: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肌肉抽搐;植物缺硼会造成“花而不实”。

8.Na+对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起重要作用,K+则对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起决定作用,HCO-3、HPO2-4主要用来维持内环境的pH平衡。

9.糖类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能量。重要的多糖有纤维素(构成细胞壁)和糖原(主要存在于动物肝脏和肌肉细胞中,肝糖原易被酶水解成葡萄糖,维持血糖平衡)。

10.脂质包括脂肪(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和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

1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每种氨基酸分子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同氨基酸理化性质的差异在于R基不同。R基上的氨基和羧基不参与肽键的形成。肽键:—CO—NH—。

12.蛋白质的相关计算:①氨基(羧基)数=肽链数+R基上的氨基(羧基)数;②N原子数=各氨基酸中N原子的总数=肽键数+肽链数+R基上的N原子数;③O原子数=各氨基酸中O原子的总数-脱去的水分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R基上的O原子数;④肽键数=脱水数=氨基酸数-肽链数=水解需水数。

13.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①氨基酸层面: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

②多肽层面: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

14.蛋白质功能多样性:酶——催化作用;血红蛋白、载体——运输功能;胰岛素、生长激素——调节作用;抗体、干扰素——免疫功能;糖蛋白——识别作用;结构蛋白——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如羽毛、头发、肌肉等。

15.核酸构成生物的遗传物质:具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无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16.DNA和RNA在组成上的差异:DNA含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RNA含核糖和尿嘧啶。

17.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以覆盖、贯穿、镶嵌三种方式与双层磷脂分子相结合。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膜的功能越复杂。

18.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19.自由扩散:不需载体,不需能量,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例如:H2O、O2、CO2、乙醇等。

20.主动运输:需载体,需能量,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例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离子等。

21.协助扩散:需载体,不需能量,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例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22.胞吐和胞吞:依赖于膜的流动性,需消耗A TP。如大分子或颗粒物质。

23.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者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

散的现象。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一是有半透膜;二是膜的两侧有浓度差。

24.各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相似,都是由磷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的,但各种成分所占的比例不同。

25.生物膜系统在结构上的直接联系:在真核细胞中,内质网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中间还与许多细胞器膜相连。间接联系: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和细胞膜可以通过“囊泡”实现相互转化。

26.生物膜系统在功能上的联系(如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线粒体供能)。

27.特殊情况下物质穿膜问题:(1)分泌蛋白从合成、运输到排出细胞外是通过出芽形成囊泡的方式,不穿过生物膜。(2)细胞的胞吞和胞吐作用通过0层生物膜,如神经递质的释放。(3)细胞核内外的大分子,如蛋白质、信使RNA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未通过膜结构。

28.动植物细胞均有的细胞器:高尔基体、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等。高等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中心体;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动植物细胞都有但功能不同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植物能合成多糖的细胞器有叶绿体、高尔基体。

29.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具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内质网、液泡、高尔基体、溶酶体;具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30.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线粒体(供能)、核糖体(合成载体蛋白)。产生A TP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

31.含有核酸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含遗传物质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32.参与细胞分裂的细胞器:核糖体(间期蛋白质合成)、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分裂时细胞壁的形成有关)、线粒体(供能)。

33.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染色体、叶绿体、线粒体、液泡、中心体等。

34.核孔:是mRNA、蛋白质等进出的通道,但DNA不能通过,即具有选择性。代谢旺盛、蛋白质合成量多的细胞,核孔多,核仁大。

35.核仁:在细胞周期中有规律地消失(分裂前期)和出现(分裂末期),判断细胞分裂时期的典型标志。

36.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易被碱性染料(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溶液)着色。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

37.细胞核功能: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8.酶并非都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具有催化作用,其原理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39.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等特性。

40.温度和pH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而底物浓度、酶浓度也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但并不改变酶的活性。

41.在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最适pH)时,底物和酶应达到相同的预设温度(pH)后再混合。

42.不同酶的最适温度不同:如唾液淀粉酶的为37_℃,α-淀粉酶的为60 ℃。不同部位消化液的最适pH不同,进而使不同酶的最适pH不同:唾液的为6.2~7.4,胃液的为0.9~1.5,小肠液的为7.6。

43.ATP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表示普通化学键)。结构特点: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易断裂,也易形成(伴随能量的释放和贮存)。生理作用:直接能源物质。

44.生物体内ATP含量不多,但转化迅速,保证持续供能。

45.植物产生ATP的场所是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而动物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46.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的ATP只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而细胞呼吸产生的ATP 用于除C3还原之外的各项生命活动。

47.有氧呼吸的场所——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无氧呼吸的场所——细胞质基质。

48.有氧呼吸的产物:水、二氧化碳。②无氧呼吸的产物:高等植物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如水稻、苹果、梨等),高等植物某些器官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等),

高等动物和人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③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

49.呼吸作用方式的判断:如果某生物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和消耗的氧气量相等,则该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如果某生物不消耗氧气,只产生二氧化碳,则只进行无氧呼吸;如果某生物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比吸收的氧气量多,则两种呼吸方式都有(以葡萄糖为底物)或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产乳酸的无氧呼吸。

50.有氧呼吸总反应式:C 6H 12O 6+6O 2+6H 2O ――→酶

6CO 2+12H 2O +能量;

无氧呼吸反应式:a.C 6H 12O 6――→酶2C 2H 5OH +2CO 2+少量能量;b.C 6H 12O 6――→酶2C 3H 6O 3+少量能量。

51.叶绿体中色素的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色素的种类包括: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胡萝卜素(橙黄色)和叶黄素(黄色),前两种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后两种主要吸收蓝紫光。

52.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①场所:光反应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②条件:光反应需要光、叶绿素、酶,暗反应需要许多有关的酶和光反应产生的[H]、A TP 。③物质变化: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和ATP 的形成,暗反应发生CO 2的固定和C 3的还原。④能量变化:在光反应中,光能→A TP 中活跃的化学能;在暗反应中,A TP 中活跃的化学能→(CH 2O)中稳定的化学能。⑤联系:光反应的产物[H]是暗反应中C 3的还原剂,A TP 为暗反应的进行提供了能量,暗反应产生的ADP 和Pi 为光反应形成

53.光合作用总反应式:CO 2+H 2O ――→光能(CH 2O)+O 2。 54.细胞周期的条件: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从一次细胞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完成时为止。

55.分裂间期的物质变化:①完成DNA 复制——每条染色体上一个DNA 复制为两个DNA 。②合成蛋白质——主要是用于形成纺锤丝(星射线)。

56.有丝分裂图像:

1-细胞壁 2-染色体 3-纺锤体 4-细胞板

57.分裂期各时期的特点:①前期:膜仁消失现两体(核膜、核仁消失,染色质变成染色体,纺锤丝变成纺锤体,形态散乱)。②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③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着丝点一分为二,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平均分配并向两极移动)。④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变成纺锤丝,核膜、核仁出现,细胞壁重建(植物细胞)]。 58.减数分裂特有染色体行为: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59.遗传物质减半发生时期:①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②与体细胞相比DNA 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60.细胞的分化的实质: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分化的特性:稳定性、持久性、不可逆性、全能性。意义: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 61.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一大(核大)一小(细胞体积小);一多(色素积累)一少(水分减少);两低:酶活性降低→代谢速率减慢,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62.细胞凋亡:指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称细胞编程性(程序性)死亡。

63.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易扩散和转移。

64.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化学致癌因子,如苯、砷、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细胞癌变的病毒叫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

65.癌症机理: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异常分裂。

必修2

66.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关键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DNA的作用。

67.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的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内有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的“转化因子”;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同时加入蛋白质的实验组没有提取到S型细菌,所以也证明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68.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①标记噬菌体:用35S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32P 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②侵染:用35S或32P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与未标记的细菌混合;

③搅拌: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④离心:使上清液析出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69.DNA的结构:五种元素:C、H、O、N、P;四种碱基:A、T、G、C,对应四种脱氧核苷酸;三种物质:磷酸、脱氧核糖、碱基;两条链: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一种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70.DNA的特性: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

71.DNA的复制:①时间: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②复制的场所:主要场所是细胞核,但在拟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如质粒)中也可进行DNA复制。③特点:半保留复制。

72.转录是以基因为单位的,在细胞的不同阶段,1个DNA分子可转录形成多种mRNA。

73.一个mRNA分子上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相同肽链。

74.从核糖体上脱离下来的是多肽链,多肽链往往还要在相应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内加工,最后才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和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75.氨基酸与密码子、反密码子的关系:①每种氨基酸对应一种或几种密码子(密码子的简并性),可由一种或几种tRNA转运。②一种密码子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一种tRNA 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③密码子有64种(3种终止密码子,61种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反密码子理论上有61种。

76.基因对性状的控制:①直接途径: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②间接途径: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

77.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植物,具有许多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生长周期短,后代数量多,便于统计和分析。

78.伴性遗传遵循孟德尔的两个遗传定律,一对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对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另一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79.涉及性染色体同源区段的基因时,可以以常染色体基因的思考方式来推导计算,但又不完全一样,如X b X b和X B Y b组合方式的子代中该性状仍然与性别有关系。

80.基因突变的形式: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结果:基因结构改变,但性状不一定改变。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等。意义: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81.基因重组的类型:①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②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等位基因发生交换。③DNA 重组技术(基因工程)。

82.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83.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不同点:基因重组是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

84.染色体结构的变异:①类型:缺失、增加、倒位、易位。②结果: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发生改变。

85.染色体数目的变异:①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②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③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形成。

86.如果生物体由受精卵或合子发育而来,则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如果生物体由生殖细胞——卵细胞或花粉(花药)直接发育而来,则不管细胞内有几个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

87.染色体组数的判断方法:①细胞内相同的染色体(即同源染色体)有几条,就有几个

染色体组。②在基因型中同一种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如体细胞基因型为AAaaBBBb的生物为四倍体,而体细胞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则是二倍体。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90.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是基因频率改变发展到不能实现基因交流的程度实现的。

91.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必修3

92.内环境的成分:营养成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等),代谢废物(氨、尿素等),气体(O2、CO2),其他物质(激素、抗体、淋巴因子、血浆蛋白等)。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93.内环境的稳态指pH、渗透压、血糖、体温等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94.内环境的异常——水肿是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如血浆蛋白减少(长期营养不良、过敏反应、肾小球透性增大),毛细淋巴管受阻,代谢产物积累都会导致组织液增多从而造成水肿。

95.冷觉、温觉感受器位于皮肤和内脏器官黏膜上,冷觉与温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而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体温平衡是由于产热与散热相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促进产热是协同作用。

96.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以降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水盐平衡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97.血糖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其中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之间是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之间是协同作用。

98.胰岛素能促进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若胰岛素浓度过低,葡萄糖进入细胞就受到了限制,所以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是为了间接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

99.糖尿病患者有“三多一少”,即多食、多尿、多饮及身体消瘦、体重减轻等症状,其原因是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

100.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三部分。免疫器官主要有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主要指吞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免疫活性物质主要有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

101.人体免疫的三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并且一个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

102.记忆细胞寿命长,能“记住”入侵的抗原。二次免疫反应快,产生抗体多。

103.艾滋病病毒(HIV)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患者丧失一切细胞免疫和部分体液免疫。

104.脊椎动物激素调节有三个特点:一是微量和高效;二是通过体液运输;三是作用

于靶器官、靶细胞。

105.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器官是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是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包括垂体与下丘脑细胞。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靶器官是肝脏。

106.下丘脑是调节内分泌的枢纽,是血糖调节、体温调节以及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

107.完成反射的两个条件:一是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二是适宜的刺激。

108.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①根据是否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②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③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109.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是由突触决定的。

110.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单向性:即只能由轴突→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111.信号转换:突触前膜处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突触后膜处为化学信号→电信号。

112.神经递质有兴奋类和抑制类,当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后,会立即被酶分解掉,否则,将引起持续兴奋或抑制。

113.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有:IAA(吲哚乙酸)、PAA(苯乙酸)、IBA(吲哚丁酸)等。

114.生长素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属于极性运输,也是主动运输。

115.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时,能促进生长,促进发芽,防止落花落果;高浓度时,能抑制生长,抑制发芽,疏花疏果。

116.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根>芽>茎。

117.植物体内的激素主要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

118.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估算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虫卵、蚜虫等),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119.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预示着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

120.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无K值;在现实状况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后减,有K值。K值(环境容纳量)不是定值,K值的大小与食物、生存空间、天敌数量等环境条件有关。

121.群落包括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群落的特征有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以及群落的演替。其中,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122.①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食物和生存空间等重叠程度越大,竞争就越激烈。

②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等因素有关。

123.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群落演替的结果是物种的丰富度变大,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越来越高。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24.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两方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为自养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为异养生物。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125.①能量的源头——阳光;②起点——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③总能量——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④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⑤流动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⑥能量转化: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最终散失);⑦特点——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⑧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

126.物质循环的特点:基本元素的循环往复,具有全球性。

碳循环:①存在形式:碳在无机环境中以碳酸盐和CO2的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②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

127.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①物理信息();②化学信息(如狗的尿液、昆虫的性外激素等);③行为信息(如孔雀开屏等)。信息来源:生物或无机环境。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以及生物种间关系的调节都离不开信息传递。

128.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因此,可以通过适当增加生物的种类来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129.生态农业的原理: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30.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13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为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

132.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手段。

选修1

133

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根据培养基的用途,分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等。如在菌种筛选时,通常就要用选择培养基。

135.无菌技术主要是为了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主要方法是消毒(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和灭菌(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

136.平板划线法是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每次划线之前都需要灼烧接种环灭菌。灼烧接种环之后,要冷却后才能伸入菌液,以免温度太高杀死菌种。每次划线从上一次划线末端开始,但划线时最后一区域不要与第一区域相连。划线用力大小要适当,防止用力过大将培养基划破。

137.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先将菌液进行一系列浓度梯度稀释后涂布平板,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从而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

138.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①筛选菌株:利用选择培养基。②计数方法:稀释涂布平板法、显微镜计数。③实验过程:土壤取样→样品的稀释→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④鉴定方法: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含酚红指示剂)→接种细菌。若指示剂变红,则初步鉴定该种细菌能够分解尿素。

139.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的实验原理: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在C1酶、C X 酶的作用下,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然后,在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纤维二糖分解为葡萄糖。当只有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就可以与纤维素结合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之后,刚果红—纤维素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就会出现

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这样就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140.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操作流程: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平板→挑选菌落。

141.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方法:含纤维素的培养基(加入刚果红)→培养基为红色→接种某种菌→若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鉴定该种菌能够分解纤维素。

142.菊花的组织培养流程:制备MS 固体培养基→外植体消毒→接种→培养→移栽→栽培。

143.月季的花药培养流程:选材→材料消毒→接种和培养→鉴定和筛选→移栽→栽培。 144.玫瑰精油的提取实验流程:鲜玫瑰花+清水(1∶4)→水蒸气蒸馏→油水混合物――→加NaCl 分离油层――→加无水Na 2SO 4除水――→过滤

玫瑰精油。

145.橘皮精油的提取实验流程:石灰水浸泡橘皮→漂洗→压榨→过滤→静置→再次过滤→橘皮精油。

146.提取胡萝卜素的实验流程: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

人教部编版高中生物实验考点详细总结

人教部编版高中生物实验考点详细总结 考纲规定的17个实验: 1.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鉴定物质成分的生化实验) 2.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观察类实验) 3.观察细胞质的流动(观察类实验) 4.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类实验) 5.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物质性质的探索实验) 6.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物质性质的探索实验) 7.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物质性质的探索实验) 8.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物质性质的探索实验)9.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观察类实验) 10.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生理现象的分析设计实验) 11.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生理现象的分析设计实验) 12.DNA的粗提取与鉴定(鉴定物质成分的生化实验)13.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调查实验) 14.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调查实验)

15.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理现象的分析设计实验) 16.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调查实验) 17.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观察类实验) 一、教材实验复习 (一)观察类实验 1、高倍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 实验原理:叶绿体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一般是绿色的、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可以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 材料:藓类的叶(或菠菜叶等)。 步骤:取材(藓类叶)→制片→观察 注意问题:实验过程始终保持有水状态 2、观察细胞质流动 实验原理: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可用叶绿体运动作为标志。 实验材料:选材标准:细胞质流动快,含叶绿体,易获得,容易制片观察的新鲜植物。 如:黑藻幼嫩叶片:优点是叶扁平、薄,含叶绿体,易观察。 其它如:南瓜幼苗的表皮、向日葵舌状花瓣表皮、大白菜内层叶脉表皮细胞、紫鸭跖草花丝上的表皮毛等。 步骤:取材→制片→观察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7最新修订版)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最新修订版)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标研制组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 念 ..................................................................... .. (1) (一)课程性 质 ..................................................................... .. (1) (二)基本理 念 ..................................................................... .. (1)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 标 ..................................................................... . (2) (一)学科核心素 养 ..................................................................... . (2) (二)课程目 标 ..................................................................... (3)

三、课程结 构 ..................................................................... (3) (一)设计依 据 ..................................................................... (3) (二)结 构 ..................................................................... . (4) (三)学分与选 课 ..................................................................... .. (4) 四、课程内 容 ..................................................................... (4) (一)必修课 程 ..................................................................... . (4) 模块 1 分子与细 胞 ..................................................................... .. (4)

高中生物结论性语句(新课标)

高中生物新课标结论性语句 《必修1》必记知识归纳 1、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2、蓝藻出现以后,使得有氧呼吸生物得以发生,氧形成臭氧,从而使水生生物开始逐渐在登陆。 3、生命系统的由小到大排列: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科学家根据细胞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5、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6、动物性食物中氨基酸的含量一般较植物高。 7、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主要场所是线粒体;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8、核酸是细胞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9、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细胞良好的储能物质;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等。 10、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组成大分子的基本单位称为单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例:组成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组成多糖的单体是单糖。 11、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水与细胞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做结合水。亲水性物质的亲水能力为蛋白质> 淀粉>纤维素。细胞中绝大部分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自由水。 12、血钙过低,会出现抽搐;血钙过高,会出现肌无力。 13、细胞学说主要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共同建立,其主要容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注意其修正过程――课本阅读容) 14、细胞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15、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脂质中的磷脂和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16、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7.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8、生物膜系统: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 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19、核糖体上翻译出的蛋白质,进入质网腔后,还经过折叠、组装,加上一些糖基因、二硫键等,成为较成熟蛋白质, 由质网形成具膜小泡,包着蛋白质转到高尔基体腔,做进一步复杂加工,得到成熟蛋白质再形成小泡,运输到细胞膜,与之融合,再将蛋白质释放到细胞外。 20、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和遗传。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和遗 传的基本单位。 21、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2.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3、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4、植物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糖类和蛋白质)。 25、细胞能够生成ATP的结构是线粒体和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26、细胞具有双层膜的结构有: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单层膜的结构有:细胞膜、质网、高尔基体、液泡膜、溶 酶体。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核糖体、中心体。 27、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 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28、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使细 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质壁分离。 29、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利用质壁分 离和复原实验不仅可以判断细胞的死活,初步测定细胞液的浓度,还能作为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30、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这种 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 31、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 叫做主动运输。 32、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 33、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统称为活化能。 34、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此催化效率更高。 35、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36、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方法与操作归纳总结-新人教版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方法与操作 一、高中教材中涉及的实验方法汇总 (1)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物理模型法 (2)种群数量增长模型:构建数学模型 (3)分离各种细胞器:差速离心法 (4)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密度梯度离心法 (5)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纸层析法 (6)观察线粒体:活体染色法 (7)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对比实验法 (8)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加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追踪光合作用O和C的转移途径:同位素标记法 (9)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类比推理法 (10)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探究DNA的复制方式:假说演绎法 (1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取样器取样法 (12)调查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样方法 二、常考的实验条件的控制 (1)增加水中氧气:泵入空气、通入氧 (2)减少水中氧气:容器密封、油膜覆盖、用凉开水 (3)CO2的控制:除去密闭容器中的CO2:容器中放置NaOH溶液 保持密闭容器中CO2浓度的恒定:容器中放置Na2CO3溶液(或CO2缓冲液)(4)光照强度的控制:改变光源与植物的距离或改变光源(灯泡)的瓦数 (5)测定植物的呼吸速率(排除光合作用的干扰):给植物遮光处理 三、同位素标记法在高中教材实验中的应用 (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用3H标记亮氨酸 (2)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 (3)光合作用中碳的转移途径(卡尔文循环)——用14C标记CO2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 (5)DNA的半保留复制——用15N标记DNA 四、盐酸和酒精在高中生物实验中的使用浓度及作用 (一)盐酸 1、实验“DNA和RNA在细胞在的分布”中8%盐酸的作用——水解 (1)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的跨膜运输; (2)盐酸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便于DNA与染色剂的结合 2、实验“观察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中15%盐酸的作用——解离 能够使组织细胞的细胞壁软化,并使细胞间的物质溶解,从而达到分离细胞的目的。 3、实验“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中5%盐酸的作用——控制酸性条件 4、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中0.1mol/L盐酸的作用——控制酸性条件 (二)不同浓度的酒精在高中生物实验中的应用 1、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 (1)应用:脂肪的鉴定实验 (2)作用:洗去浮色。 (3)原理:苏丹Ⅲ易溶于体积分数为50%酒精。

高中生物新教材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课 程 标 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部分前言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对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例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技术的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干细胞研究的进展、脑科学的深入发展、生物工程产业的兴起等,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正在逐渐融合并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力量,己成为科学发展和技术革命的世纪标志。生物科学和技术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自1978年起,我国高中生物课程历经多次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在吸纳现行高中生物学教育优点的基础上,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课程性质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生物科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 面向全体学生《标准》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课程的内容标准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 《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人社会做准备。 三、课程设计思路

2017年高中生物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

2017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6年7月20日版 (修订稿)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标研制组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1) (一)课程性质 (1) (二)基本理念 (1)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2) (一)学科核心素养 (2) (二)课程目标 (3) 三、课程结构 (3) (一)设计依据 (3) (二)结构 (4) (三)学分与选课 (4) 四、课程内容 (4) (一)必修课程 (4) 模块1 分子与细胞 (4) 模块2 遗传与进化 (6) (二)选修Ⅰ课程 (8) 模块1 稳态与调节 (8) 模块2 生物与环境 (10) 模块3 生物技术与工程 (12) (三)选修Ⅱ课程 (14) 现实生活应用 (14) 职业规划前瞻 (16) 学业发展基础 (19) 五、学业质量标准 (22) (一)学业质量水平 (22) (二)说明 (25) 六、实施建议 (25)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25) Ⅰ. 教学建议.................................................................................................................. Ⅱ. 评价建议 (27) (二)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建议................................................................................. Ⅰ. 学业水平测试.......................................................................................................... Ⅱ. 高考命题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1. 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2.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 3. 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1. 精心规划并全面落实高中生物学课程.................................................................

新课标高中生物结论性语句必修一

新课标高中生物结论性语句(必修一) 1.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2.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在于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蓝藻(如颤藻、念珠藻、发菜)是原核生物,细胞内含有蓝藻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 3.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在无机自然界都能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为细胞所特有。C是最基本元素,主要元素:C、H、O、N、P、S,大量元素:C、H、O、N、P、S、K、Ca、Mg,微量元素:Zn、Fe、B、(阿)Cu、Mo、Mn。 4.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共有的元素是C、H、O,除此之外,蛋白质中还含有N等元素,核酸中还含N、P。 5.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不同氨基酸理化性质差异的原因在于R基不同。每种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6.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在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7.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8.DNA和RNA在分子组成上的差异表现为DNA中含有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而RNA中含有核糖和尿嘧啶。 9.DNA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是脱氧核苷酸(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10.熟记实验中的颜色反应: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DNA+甲基绿染液→绿色; RNA+吡罗红(派洛宁)染液→红色;还原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砖红色; 脂肪(油脂)+苏丹Ⅲ(Ⅳ)染液→橘黄色(红色);线粒体+健那绿染液→蓝绿色。 CO2+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酒精+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灰绿色(可检验酒后驾驶) 11.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乳糖和糖原(元)只分布于动物细胞;蔗糖、麦芽糖、淀粉和纤维素只分布于植物细胞。 12..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其中固醇又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 13.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脂肪的含氢量高于糖类,因此氧化分解时,耗O2多,释放能量也多。 14.生物大分子都由单体连接而成。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15.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例会影响新陈代谢,自由水比例上升,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旺盛,生长迅速,反之则慢。 16.细胞内产生水的细胞器:核糖体(氨基酸脱水缩合)、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水)、线粒体(呼

人教2019版高中生物新教材读后感

人教2019版高中生物新教材读后感 今天读书内容“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1、教学设计 穿插在后面进行介绍。 2、细胞膜的功能 教材这里的处理又是先讲功能,然后再讲结构。我很喜欢这个处理。 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在蛋白质部分也是先功能后结构,但是核酸却是先结构后功能,这里又是先功能后结构。那么,对于这样的内容,先讲结构好?还是先讲功能好?这里我谈一点个人的理解。 先讲结构也好,先讲功能也罢,只要逻辑关系上处理好就行了,最终都要归结到结构和功能相适应上来。但是从学生的接受来说,在可能的情况下,还是先讲功能为宜,因为功能多可以归为一些具体的实例,这些学生理解起来更为直观,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相对形象化的功能背后的原因,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出结构问题。但凡事都有例外,比如“核酸的功能”就难以实例化,像这种情况,如果还是抱着一种信念——我要先讲功能,那就有点太固执了。此时相对于更抽象的核酸功能而言,核酸的结构反而会显得更加形象一点,因此先处理核酸的结构是一种更不错的选择,新教材也是这样做的。

3、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 这部分内容包括了一个思考讨论栏目和正文内容。我放在一起讨论了。 3.1细胞膜探索历程的逻辑 先根据欧文顿的实验现象,提出假说:细胞膜由脂质构成(注意这是个假说暂时还不是结论)。然后科学家分离得到纯净的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细胞膜,化学分析表明细胞膜确实由脂质构成,包括磷脂和胆固醇。欧文顿的假说得到了验证。根据细胞膜的组成,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磷脂在细胞膜中是如何排列的?这时可以补充有关磷脂的内容,让学生明确磷脂是两性分子。然后让学生明确细胞膜内外都是水环境,从而引导学生在理论上推测细胞膜中磷脂应该排成两层(这是个假说)。戈特和格伦德尔的实验证明了细胞膜中磷脂是双层排列的。 由于细胞需要的一些极性分子也可以快速通过细胞膜(脂质不允许极性分子快速通过),同时结合丹尼利等对细胞膜表面张力的分析,这些都表明细胞膜不仅仅是由脂质构成。然后根据油脂滴吸附蛋白质后也会表现出表面张力降低,这和细胞膜的情况一致,由此提出假说:细胞膜除含有脂质外,还含有蛋白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还被用来解释极性物质的跨膜运输。 当确定了细胞膜上含有蛋白质(验证)后,下一个问题就随之而来:蛋白质和磷脂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科学家曾经提出三明治结构模型,1959年罗伯特森的电镜观察结果支持三明治模型(这里能看到,一个支持假说的观测结果并不能导致假说的成立),罗伯特森据此认为所有的细胞膜结构都可以用三明治模型来解释,并且将模型处理成静态的。

高中生物二级结论总结

1.细菌不谈等位基因(有该选项的首先排除)。 2.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发生的是基因重组。 3.抗体的产生需要淋巴因子的参与。 4.血钙浓度过低,肌肉抽搐;过高,肌无力。 5.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并不都能表现出全能性,如筛管细胞(无核)。 6.基因工程是定向改变基因频率。 7.提取色素用丙酮,分离用层析液。 8.T细胞,效应T细胞都能产生淋巴因子。 9.呼吸作用为零,细胞死亡。 10.棉蚜吸食棉花汁液,种间关系为寄生,非捕食。 11.所用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都离不开水。 12.成熟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无法进行有氧呼吸。 13.C4植物光反应在叶肉细胞中进行,暗反应在维管束鞘细胞中进行(这里会有分歧,以当地教材为准)

14.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形式是电信号和化学信号。 15.大气中的N2必须经过生物或非生物的固氮过程才能被生物体利用。 16.代谢速率相干因素:线粒体数目,膜面积,温度。 17.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蔗糖作用,提供营养,调节渗透压(后者极易忽视)18.体细胞离体培养用到CO2培养箱,维持PH。 19.根尖分生区不出现质壁分离的原因是无中央大液泡。 20.顶芽生长不需要其它部位提供生长素。 21.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幼嫩细胞大于成熟细胞。 22.盛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的小培养皿要加盖:避免水蒸发影响浓度。 23.严重缺铁的病人可能出现乳酸中毒。 24.各种细胞器的复制发生在间期。 25.细胞膜吸收钾离子至少要两种蛋白质。 26.原代培养,传代培养都要用胰蛋白酶处理。

27.动物细胞吸水膨胀,磷脂双分子层厚度要变小:膜的流动性。28.制备单克隆抗体:体外培养法,动物体内培养法。 29.ATP连续两次水解得到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30.从光合作用到呼吸作用H2O中的O的循环过程:H2O→O2→H2O。 31.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需要ATP。 32.ATP并非生物大分子物质。 33.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的共性。34.能量不能转化为物质即不能说“什么能转化为ATP”。 35.夏季连续阴天,大棚中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夜晚适当降低温度,有利于提高产量。 36.真核细胞通常只有一个细胞核,但有的细胞会含有多个细胞核。37.植物细胞在形成中央大叶泡后主要靠渗透作用吸收水分。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考前最后梳理教材实验总结

2012年高中生物基础知识考前最后梳理(1) 教材实验总结 1、生物科学实验的一般程序为: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并完成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实验操作步骤应遵循四大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符合实验的原理和程序; (2)可重复性原则——使其他人能按照该步骤完成实验并能不断重复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3)简便性原则——能以最简单的步骤、材料(经济易得)完成实验; (4)单一变量原则——排除干扰、控制变量(强调变量的惟一性)。 3、设计实验步骤常用“四步法”。 第1步:共性处理实验材料,均等分组并编号。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注意应用一些表示等量的描述性语言,如:“生长一致的”,“日龄相同的,体重一致的”等等。分成多少组要视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而定,(一般情况分两组)。编号最好用A、B、C或甲、乙、丙,而不用1、2、3 避免与实验步骤相混淆。 第2步: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处理各组材料。方法为一组为对照组(往往为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其余为实验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有一个实验条件不同(单因子变量),其他条件要注意强调出相同来,这是重要的得分点或失分点。至于变量是什么要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 第3步:相同条件培养(饲养、保温)相同时间。 第4步: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的预测(预期);首先要根据题目判断该题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如果是验证性实验,则结果只有一个,即题目中要证明的内容。如果是探究性实验,则结果一般有三种:①实验组等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无影响。②实验组大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正相关。③实验组小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负相关。 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原理、步骤、结论 2、实验注意事项 (1)选材:口腔上皮细胞、无色的洋葱表皮细胞,不能用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或叶肉细胞,防止颜色的干扰。 (2)缓水流冲洗目的:防止玻片上的细胞被冲走。 (3)几种试剂在实验中的作用 ①0.9%NaCl溶液(生理盐水):保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形态。 ②8%盐酸:a.改变细胞膜等的通透性;b.使染色体中DNA与蛋白质分开。 ③蒸馏水:a.配制染色剂;b.冲洗载玻片。 ④甲基绿吡罗红染液:混合使用且现配现用。 (4)DNA和RN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有分布,只是量的多少不同。故结论中强调“主要”而不能说“只”存在于细胞核或细胞质中。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1、实验原理及步骤

浅析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的主要特色

浅谈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的主要特色 研究高中生物新旧教材相关内容的变化,对于我们在教学中有效地克服原有思维定势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自身的知识更新,而真正将其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是必要的。高中生物新教材,使我们感到耳目一新!它较好地体现了编写者的创新意识,展示了近年来教育改革方面的最新成果,充满着时代气息。随着对它的进一步修订和推广使用,对开创我国普通高中生物教育的新局面、提高中学生物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中学生的科学素质都将产生积极影响。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在保留原有基本框架体系(依然是围绕生命的基本特征展开)的前提下,对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更新。其主要特色有: 一、突出科学性 1、注重语言的科学性。 新教材注重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对部分内容的讲述更符合实际而显得更科学严谨。主要表现在谴词造句方面,使其更准确和规范。例如,旧教材说“在真核细胞中有一个明显的细胞核”显然这易给人造成误解,新教材则改为:“每个真核细胞通常只有一个细胞核,而有的细胞有两个以上的细胞核……”。 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辨证思维。例如,在“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这一段中,明确讲到“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并不是绝对的”,并做了例证;而旧教材却只片面强调了突变的有害性。 注意吸取最新的科研成果。讲生态系统时,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这一新概念代替了至

今还被普遍使用的“生态平衡”一词,使我们对有关知识的认识更全面准确和具有前瞻性。 2、注重知识结构的科学性。 一是表现在完整性方面。例如,讲“细胞”有关内容时,在讲完细胞分裂后,增加了“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方面知识。 二是表现在知识的联系方面。例如,在讲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时,通过白化病将其与代谢知识联系起来。通过对知识的有效联系,不仅利于学生形成必要的知识网络,而且能使不同信息在他们头脑中进行有效的交合,而这正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和方法。 二、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加强科学方法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 例如,在绪论后的“研究性课题——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中,对调查方法等进行了具体指导,并要求学生分工合作等。这不仅使他们学习了调查的方法,也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的精神。这正是现代人所需要的基本科学素质之一。 2、强调感受和理解知识发生过程的重要性。 例如,在介绍光合作用、生长素和遗传物质等发现过程的同时,还介绍了有关研究的进展情况,使学生在回首过去和展望未来的过程中悟出科学真谛,并从中得到启迪而产生创新精神。 三、体现实用性和时代性 1、紧密联系日常生活与科技、生产和社会发展实际。 通过教材展示给学生的生物学,是在先进的技术手段支持下不断

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感想

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感想 一个假期匆匆就过去了,一开学就面临着新的难题----解读新课标。在组长的带领下,我们组齐心协力,对生物必修三的课标做了解读。在解读的过程中,感觉受益颇深。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领会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育价值观,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实现教学观念,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的转变,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全面实施新课程做好适应性的准备,这是摆在我们每位高中生物教师面前的新课题,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思考、研究和实践。 一、树立新的课程观念 首次出台的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确立的生物课程应遵循的理念。较传统的高中生物的课程观念以传授知识为核心,强调应试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习新课标,首先应深刻领会新的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 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高中生物新课标明确提出: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核心任务和价值所在。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公民适应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基础,教会学生理解生物学基本现象、事实、规律,以及生物学原理在生物技术领域中的运用,科学地解释发生在身边地生物学现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指导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比较、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技能,以及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和习惯。 2 。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程标准所遵循的教育价值观。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将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为各类学生选择今后的学习方向和职业方向提供帮助。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应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厌学为好学,除了教材内容的因素外,教师应提倡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学、观察中学、听中学、玩中学、思考中学、做中学、合作中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和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对学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同样是学生,他们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行为习惯、学习目标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是不科学的,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使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层次的提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

高中生物超实用二级结论总结

高中生物超实用二级结论总结 1.细菌不谈等位基因(有该选项的首先排除)。 2.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发生的是基因重组。 3.抗体的产生需要淋巴因子的参与。 4.血钙浓度过低,肌肉抽搐;过高,肌无力。 5.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并不都能表现出全能性,如筛管细胞(无核)。 6.基因工程是定向改变基因频率。 7.提取色素用丙酮,分离用层析液。 8.T细胞,效应T细胞都能产生淋巴因子。 9.呼吸作用为零,细胞死亡。 10.棉蚜吸食棉花汁液,种间关系为寄生,非捕食。 11.所用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都离不开水。 12.成熟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无法进行有氧呼吸。 13.C4植物光反应在叶肉细胞中进行,暗反应在维管束鞘细胞中进行(这里会有分歧,以当地教材为准) 14.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形式是电信号和化学信号。 15.大气中的N2必须经过生物或非生物的固氮过程才能被生物体利用。 16.代谢速率相干因素:线粒体数目,膜面积,温度。 17.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蔗糖作用,提供营养,调节渗透压(后者极易忽视) 18.体细胞离体培养用到CO2培养箱,维持pH。 19.根尖分生区不出现质壁分离的原因是无中央大液泡。 20.顶芽生长不需要其它部位提供生长素。 21.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幼嫩细胞大于成熟细胞。 22.盛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的小培养皿要加盖:避免水蒸发影响浓度。 23.严重缺铁的病人可能出现乳酸中毒。 24.各种细胞器的复制发生在间期。

25.细胞膜吸收钾离子至少要两种蛋白质。 26.原代培养,传代培养都要用胰蛋白酶处理。 27.动物细胞吸水膨胀,磷脂双分子层厚度要变小:膜的流动性。 28.制备单克隆抗体:体外培养法,动物体内培养法。 29.ATP连续两次水解得到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30.从光合作用到呼吸作用H2O中的O的循环过程:H2O→O2→H2O。 31.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需要ATP。 32.ATP并非生物大分子物质。 33.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的共性。 34.能量不能转化为物质即不能说“什么能转化为ATP”。 35.夏季连续阴天,大棚中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夜晚适当降低温度,有利于提高产量。 36.真核细胞通常只有一个细胞核,但有的细胞会含有多个细胞核。 37.植物细胞在形成中央大叶泡后主要靠渗透作用吸收水分。 38.效应器指运动神经末梢和他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这点尤为重要) 39.神经调节反应迅速准确,比较局限,时间短暂。 40.体液调节反应比较缓慢,比较广泛,时间较长。 41.中央前回的顶部管理下肢;中央前回的下部管理头部。 42.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种子的形成与萌发,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43.运动中能量的供应:ATP→磷酸肌酸→无氧呼吸→有氧呼吸。这条指的是能量的供应顺序,即ATP无法储存,大家都知道,但体内一定有ATP,即短暂时间内,首先消耗,ATP,但由于总量太少,随即消耗磷酸肌酸。以跑步为例子,短跑以这两种方式为主,但路程过长时,便会有无氧呼吸,肌肉会酸胀,即有乳酸的生成,在长一点,就有氧呼吸,即所谓的有氧运动。记住,长短是相对的,具体题目会给出是百米竞技,还是马拉松慢跑。从而判断主要的耗能形式, 44.靠近珠孔的是基细胞,分裂成胚柄,另一个是顶细胞,成球状胚体。 45.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 46.组成酶木有酶合成的调节。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知识总结 一、常用仪器、试剂或药品的用途 1、NaOH:用于吸收CO2或改变溶液的pH 2、Ca(OH)2:鉴定CO2 3、CaCl2:提高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 4、HCl:解离(15%)或改变溶液的pH 5、NaHCO3:提供CO2、作为酸碱缓冲剂 6、酸碱缓冲剂(Na2CO3/NaHCO3,Na2HPO4/NaH2PO4):用于调节溶液pH 7、NaCl:配制生理盐水(0.9%)或用于提取DNA(0.14M或2M) 8、琼脂:激素或其他物质的载体或培养基,用于激素的转移或培养基 9、酒精:用于消毒(75%)、提纯DNA(95%)、叶片脱色、配制解离液(95%的冷酒精)及洗去浮色(50%) 10、蔗糖:配制蔗糖溶液,测定植物细胞液浓度或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11、二苯胺:用于DNA的鉴定(沸水浴,蓝色) 12、甲基绿:检测DNA,呈绿色 13、吡罗红:检测RNA,呈红色 14、 15、斐林试剂(甲液0.1g/mL NaOH、乙液0.05g/mLCuSO4)/班氏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性糖(沸水浴,砖红色沉淀) 16、双缩脲试剂:用于蛋白质的鉴定(紫色) 17、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和苏丹Ⅳ染液(红色):用于脂肪鉴定 18、碘液:用于鉴定淀粉(变蓝色) 19、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碱性染料,用于染色体染色时,前者呈深蓝色,后者呈红色 20、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检测染色体,红色 21、健那绿B:检测线粒体,专一性让线粒体染色呈蓝绿色 22、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呈灰绿色 23、溴麝香酚蓝水溶液:检测CO2,由蓝变绿再变黄 24、吲哚酚试剂:用于维生素C的鉴定

全面解读高中生物学必修一新教材

全面解读高中生物学新教材 1、学习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对《分子与细胞》的内容要求是: 概念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概念2:细胞的生存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并通过分裂实现增殖。 教学提示 在本模块的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好观察、实验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克服对微观结构认识的困难,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习得相关的操作技能。结合生物个体水平的知识、化学和物理学知识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突破学习难点。鼓励学生搜集有关细胞研究和应用方面的信息及研究进展,进行交流,以丰富相关知识,加深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 为帮助学生达成对概念1 的理解,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应开展下列教学活动:(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2)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3)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结构模型;(4)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可结合电镜照片分析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为帮助学生达成对概念2的理解,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应开展下列教学活动:(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2)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3)探究酶催化的专一性、高效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4)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5)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6)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7)制作和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简易装片,或观察其永久装片。 学业要求 完成本模块学习后,学生应该能够: ?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视角,解释细胞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这些分子是细胞执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建构并使用细胞模型,阐明细胞各部分结构通过分工与合作,形成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实现细胞水平的各项生命活动(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高中生物99个经典结论

高中生物99个经典结论 《绪论》 0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和化合物)和结构基础(细胞)。 0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0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04.生物体具应激性(生物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0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0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0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0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并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0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的基本元素为C、H、O,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的基本元素为C、H、O,包括脂肪、类脂(如磷脂)和固醇(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占细胞干重的50%以上,其基本元素为C、H、O、N,基本单位是约20种氨基酸(2个氨基酸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从而依次连接为肽链)。蛋白质分子结构上具有多样性(由于组成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数目不同,排列次序不同,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决定了其功能上的多样性(如:结构物质,催化,运输,调节,免疫等),所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