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 (1)

《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 (1)

《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 (1)
《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 (1)

王恩涌《人文地理学》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

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解析:

(三)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3.简述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19世纪中叶之前,是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赛德》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的最早记述性著作。

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创立了自然地理学,卡尔.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理论和哲学方法的多元化: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

研究方法不断革新:

?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广泛应用,

?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行为地理学,

?遥感技术的应用。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4.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流派主要有哪些。

(1)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2)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

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3)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

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4)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5)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5.简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近代人文地理学:

公元前500年左右,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

汉司马迁著《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卷,

汉班固著《汉书》中专辟《地理志》,

明末的《徐霞客游记》。

(2)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引进和发展:

.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张相文,竺可桢等,

竺可桢等人的推动下,中国近代地理学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得到了发展,

(3)文地理学的发展:

.1949-1979年,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人文地理学衰落的时期,

1980-1990年,是人文地理学复兴的阶段。1979年末中国地理学在广州召开第四届全国大会,李旭旦首先提出复兴人文地理学的口号,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响应,

1990年以来,人文地理学进入了全面发展,提高阶段。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性或具有文化特性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

化区。

2.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有集中的核心区和模糊的边界区的

文化区。(特征:具有一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以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在自然状态下,不受外部的某种作用而形成。)

3.功能文化区: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的某种功能的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

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4.乡土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情感上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5.文化扩散:文化从文化源地产生后,一直随时间的扩散过程中,结果使文化区有的扩大,有的缩小。文化扩散分

为:扩展扩散,迁移扩散。

6.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性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内部发生

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文化与文化之间,文化与环境之间,各种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7.文化景观:即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

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8.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差异,国家和地区文化景观的差异都是由地理环境或自然条件决定的,认

为决定社会的发展不是“神的意志”,而是地理环境。它强调了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二)解析: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

(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2)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

(3)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4)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

(5)文化景观。

2.文化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3.人地关系的主要理论,并评述各自的优缺点。

(1)环境决定论:它强调了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这是近代地理学前期的哲学基础和思想前提,但

这个理论过分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忽视了各种因素之间复杂关系,因此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受到许多批判,影响大为削弱。

(2)可能论:摈弃了环境决定论者的“必然论”,改为“或然论”,强调人在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和利用方面的选

择能力。

(3)适应论:认为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群及

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既意味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又意味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课能性。

(4)生态论:认为地理学是有关“人类生态学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性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

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5)环境感知论:

(6)文化决定论:

(7)和谐论:认为人地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另一方面

要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

4.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对文化的起源提出的原则有:“挑战与应战”,“逆境美德”,“中庸之道”。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经验主义方法论:

实验主义方法论:

人本主义方法论:

结构主义方法论:

(二)解析:

1.理学调查研究的方法。

(1)地理社会调查;

(2)科技文献资料法;

(3)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和归纳。

2.地理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

(1)人文地理学中的现象学方法;

(2)时间地理学方法;

(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生态方法;

3.怎样运用社会生态方法来研究人文地理学。

(1)将人文地理空间看做重要资源;

(2)将竞争机制引进人文环境研究;

(3)使人文地理综合平衡研究定量化;

(4)发挥人文地理在生态经济研究方面的作用。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名族

(一)名词解释:

(1)人口转变: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

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2)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

口数量。

(3)适度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模式。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

适度人口之别。

(4)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反映了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

人口数,通常用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表示,称为人口算术密度。

(5)人口移动:人口在地理位置上的空间变动,包括经济,娱乐等目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

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前者称为人口流动,后者称为人口迁移。

(6)人种: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7)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

有一定共性。它是以洲为单位而划分的人种,但其分布范围实际上和各大洲的界线并不完全重合。

(8)种族主义: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的差异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认为白种人是高

等种族,有权统治其他种族。是一种十分荒谬而又极其危险的论调,已经在历史上给人类造成极大的

灾难。

(二)解析:

1.世界人口增长的过程。

(1)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极低的人口密度;

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人口的分布和迁移。

(2)农业革命和人口增长:

人口的死亡率先上升,后持续下降;

出生率先上升,后下降;

人口迅速增长。

(3)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的下降;

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

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

(4)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

2.简述人口转变的主要理论。

(1)1934年,法国人口学家兰迪在《人口革命》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

段而转变的观点。(第一序列即原始阶段,第二序列即中间过渡阶段,第三序列即现代阶段。)

(2)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提出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高位静止阶段,早期扩张阶段,后期扩张阶段,低位静

止阶段,减退阶段。

3,比较人口转变模式的特点及原因。

(1)西北欧模式:经济增长促使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

(2)日本模式: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生育行为的措施及战争。

(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

时并存。

(4)印度模式:印度的人口发展在发展中国家具有代表性,主要是生育控制较弱,政府意识到计划生育的重

要性,但由于文化传统和特定的国情,导致实效不大。

4,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简述世界及中国人口分布特点。

(1)影响因素:

A自然因素:生产力水平愈低,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就越重要,愈明显,有时甚至起决定性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这种影响会逐渐变小。

(1)气候:气候较为适宜的中纬度地区成为人类密集的地区;

(2)地形:低平地区,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和高原上的人口分布较为稀疏,低纬度地区人口可能集中分

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地;

(3)土壤:中低纬指向性,冲积平原。土壤有不同的天然肥力和适耕性能,会导致人们对其开发利用程度的

不同,进而影响人口的分布;

(4)水体:提供水源和交通载体,海岸地区比内陆腹地具有更高的人口密度,许多大小城市是沿河,沿湖,

沿海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体成为人口分布的先决条件;

(5)矿产资源:能源丰富的地区成为现代人口稠密区。

B社会经济因素:

(1)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决定性因素);

(2)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居住历史长,开发较早的地区人口较为稠密,开发较晚的地区人口较稀疏;

(3)政治因素:战争和人口政策;

(4)文化因素。

(2)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1)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2)在20°-60°N之间的区域(中低纬指向性);

3)海岸线向内地约200km范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一半(近海岸指向性);

4)海拔500m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人口众多(平原指向性)。

(3)中国人口分布特点:

5中国人口不均衡分布格局是否合理,说说你的看法。

6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迁移与集聚有哪些,所带来的民族主义变化是怎样的。

(1)民族迁移与聚集:

1)印第安人由亚洲向美洲的迁移;

2)非洲黑人被迫迁移;

3)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向拉丁美洲的迁移;

4)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北美洲的集聚;

5)美国城乡中的其他民族聚居区。

(2)民族主义变化:

1)北美印第安人的文化变化:势文化取代弱势文化,较弱文化在强势文化的影响下产生新文化;

2)西班牙人在拉丁美洲与印第安人的整合:

3)欧洲多个民族在美国的整合:各文化势均力敌,形成文化拼盘;

4)移民与民族整合:

7举例说明民俗和环境的关系。

民居,饮食民俗,服饰民俗。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一)名词解释:

1.现代农业:又称商品农业,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农业生产机械化,专业化,地域化程度越来越高,进入

现代农业生产阶段。其特点是产品不是以供给自己消费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商品进入市场获得利润为目的。

2.观光农业:又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

业。主要是为城市居民服务,分布在城市周围地区,以满足城市居民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为主。

(二)解析:

1分析农业形成和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1)农业的形成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农业的出现使人口增长速度比过去大大加快。随着农业在世界范围内

的扩散,人口的普遍增长也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可能。

(2)农业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变化:农业形成了定居,聚居状态促成了村落的出现;

(3)农业活动的单位群体人数少,导致了家庭的产生;

(4)农业进一步发展导致了文明的出现。

2四大文明古国为何出现在古巴比伦,埃及,中国和印度。

埃及,巴比伦,印度是灌溉的小麦文明,中国是旱作的

3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及类型。

(1)基本特征:A是一种生计农业;

B农业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受自然环境影响大;

C整个社会农民占绝大部分,社会发展缓慢。

(2)类型: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游牧业。

4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及类型。

(1)基本特征: A产品主要为居住在城镇中的非农业人口提供;

B农场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

C现代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超过传统农业;

D现代农业的农场规模比传统农业生产规模大得多;

E农业社会化的程度很高。

(2)类型:种植园农业,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大牧场。

5简述世界主要农业生产的布局。

(1)世界粮食生产布局:

A.小麦的分布:小麦是一种温带作物,在27-57°N和25-40°S之间最为集中。(俄罗斯温带草原区的黑土

带,美国和加拿大中部的小麦带,澳大利亚,印度的亚热带与热带草原区,中国的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

B.水稻的分布:集中产区是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带,其次是墨西哥湾沿岸,密西西比河下游各地区,拉

丁美洲部分地区,非洲和地中海地区。

C.玉米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北美和欧洲(美国,中国)。

(2)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布局:

A.棉花的分布:亚洲中部,东部和东南部是世界棉花的主要产区,世界第二大棉花种植区是美国南部的棉花

带。

B.糖类作物的分布:甘蔗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巴西,印度,中国,泰国),甜菜适合温凉的气候,以中

温带地区种植最广泛,主要集中在欧洲(法国,美国,德国,俄罗斯,乌克兰,土耳其,波兰)。

C.饮料作物的分布:茶(印度,斯里兰卡,中国,肯尼亚),可可和咖啡是典型的热带经济作物,生长在高

温多雨的热带地区,集中产于非洲西南沿海和拉丁美洲沿海地区。巴西种植咖啡的面积最大。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

(一)名词解释:

1.工业革命: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分析,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力生产工具和手段的巨大革新,机器生产代替了大量

的手工劳动,大大提高了工业产品的产量与品质,改变了生产体系,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生产的专业化以及社会分工。生产领域的变革给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甚至思想意识等领域也带来了根本性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生产扩散到东欧,日本,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二战后,工业生产又开始向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扩散。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工业生产在美国和德国出现了第二次革命,发明家多是专家学者,

他们将科学和技术相结合的成果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去。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力作为动力来源得到广泛应用。电力及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也使通信业获得发展。

(二)解析:

1.世界上主要工业区。

(1)第一产业中的工业:

伐木业:俄罗斯北部及远东地区,加拿大北部,北欧,巴西,东南亚等。

捕捞业:亚欧大陆西面的北海,挪威海,波罗的海域地中海,及秘鲁附近海域等。

采矿业:

(2)第二产业及其分布:

北美工业带:新英格兰区,中大西洋工业区,摩霍克河谷区…

欧洲工业带:英国工业区,莱茵-鲁尔工业区,莱茵中部工业区,意大利北部工业区。

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带:中央工业区,伏尔加工业区,乌克兰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

日本工业带:京滨工业区,阪神工业区,中京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

其他国家的工业区:拉美工业区,亚洲工业区,非洲工业区,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工业区。

2.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1)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和水文;

(2)资源条件;

(3)能源条件;

(4)市场条件;

(5)劳动力条件;

(6)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7)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

3.工业分布的新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1)钢铁工业的变化;

(2)纺织业和成衣业的变化;

(3)汽车制造业的变化

(4)电子信息工业。

4.当前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的问题有哪些。

(1)工业产品需求不旺;

(2)工业生产能力过剩;

(3)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经济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重大的挑战。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一)名词解释:

1.聚落: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聚落不仅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

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还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2.城市化: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一

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聚集,技术聚集和服务聚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转变,生

产方式转变,组织方式转变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

3.城市体系: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地区之间实质上存在着固定联系与等级结构。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

不等的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在体系内部不断

地进行物质,能量,人员,信息的交换。这种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

整体,就是城市系统。

4.等级规模法则:1913年奥尔巴哈指出地域城市人口规模组合呈一定规则。通常人口规模居第二位的城市其

人口为居第一位的城市人口的1∕2,第三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此类推。

5.首位城市法则:1939年杰佛逊提出一些国家的首都比全国城市系统中许多重要城市大许多倍。认为一个国

家在首位城市下存在众多中小城市系统。地区中心可以成为首都城市,一国也可以有两个首都城市,发

展中国家首位城市法则作用明显。

(二)解析:

1.乡村聚落的类型和形成原因。

(1)一般类型的乡村:

密集型农村聚落;

分散型农村聚落;

半聚集型农村聚落

活动型村落;

(2)特殊类型:

美国单户型;

集体农场型;

经营性农场。

2.城市化进程的阶段。

(1)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A城心地区的城市化;

B中间市区的城市化;

(2)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A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与城市化;

B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

C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3)郊区的城市化: A土地利用集约化;

B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C城市网络化;

(4)逆城市化阶段。

3.当代城市化的特征,如何看待中国的城市化。

(1)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特征:

城市化进程加快;

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

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

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

(2)当代中国的城市化:

有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城市规模体系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批超大城市正在形成;

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

(3)中国的城市化:

4.分析城市和环境的关系。

(1)地质环境与城市:地质灾害对城市的毁灭;

(2)地形与城市: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

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山区和高原也有城市分布,山区城市一般分布在沿河谷或比较开阔

的低地分布。世界上大城市多分布在平原地区。

(3)气候与城市:影响城市建筑的外形;

(4)水资源与城市:影响城市共供排水系统和城市水文景观;

(5)城市的生物环境:城市绿地景观建设的基础条件。

5.城市地域结构发展的动力及其模型。

动力:

(1)集聚力:A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交通方便,商业最好的区位);

B市中心有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

(2)离散力:A经济条件方面;

B 社会条件方面

(3)摩擦力:

(4)三种力的循环相互作用。

模型:(1)同心圆模型; (2) 扇形模型; (3) 多核模型

6.城市景观及其表现。

(1)城市景观:

(2)城市景观要素:城市建筑高度;

城市的标志与特征——著名建筑物;

城市的格局;

城市与环境的协调所形成的风格;

城市和历史的融合——城市文脉。

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一)解析:

1.我国汉语根据语言特色划分的七大方言及其分布区域。

(1)北方方言:长江以北地区,长江南岸九江以东、镇江以西的沿江地带,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省大部

分地区,以及广西西北部,湖南的西南角;

(2)吴方言:长江三角洲地区及浙江的大部分;

(3)湘方言:湖南大部分地区及广西的东北部;

(4)粤方言: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

(5)闽方言:福建本省,广东的潮汕地区与台湾省的绝大部分地区

(6)赣方言:江西的北部和中部;

(7)客家方言:集中分布在粤东,粤北,闽西,赣南,在广东,海南,福建,江西,湖南,四川,广西,台

湾还有分散的客家语言“岛状”分布区。

2.世界七大语系及其分布区域。

(1)印欧语系:

日耳曼语族;

曼语族;

斯拉夫语族;

印度-伊朗语族;

(2)汉-藏语系:

汉语;

汉-藏语系的其他语言;

其他从属未定的语言;

(3)闪-含语系:

阿拉伯语;

希伯来语;

其他语言

(4)乌拉尔-阿尔泰语系;

(5)非洲语言:

尼日利亚-刚果语系;

科依桑语系;

尼罗-撒哈拉语系;

(6)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7)其他语言

3.分析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

(1)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然地理条件好,通达性强的地理区域语言扩散传播状况好,反正传播状况差;

平原及港口地区,交通要道,铁路,公路及河流附近等地区由于位置优越,同外界交往频繁,有利于语言的传播扩散。

(2)社会人文因素影响:

行政区划的影响(同一行政区内,要求使用语言上的统一);

经济条件的影响(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频繁,其语言对外影响越大。经济发达地区,科学技术先进,对语言词汇的创造发挥了带头作用;

人口迁移的影响:移民作为人口迁移的一种方式,促进了语言的传播发展。

4.语言扩散的结果表现在哪些方面。

(1)新来语言取代当地的语言;

(2)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语言;

(3)新来移民带来的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

(4)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

(5)新来的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

(6)多语言国家出现。

5.语言景观的含义及其内容。

(1)语言景观:

(2)内容:

6.语言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其文化特性,试举例说明语言景观的特性。

(1)体现:

在反映自然环境方面;

在反映经济活动方面;

在反映历史方面;

在反映少数民族文化方面;

反映祥瑞或祈福意愿方面;

(2)特性:特殊性,符号性,变异性。

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一)名词解释:

(1)宗教:即时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里的一种虚幻,

歪曲的反映,其相信和崇拜的是超自然的神灵,认为物质世界和人的生死祸福由神来掌握和摆布。

(2)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于阿拉伯半岛创建的一个神教。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将宗教活动中心

由麦加迁至麦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宗教组织,创建了阿拉伯帝国,8世纪初成为跨欧,亚,

非三大洲的世界宗教,《古兰经》为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

(3)佛教: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悉达多.乔达摩创立了佛教。基本教义把人生断定为“无常”“无我”

“苦”。后又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以及藏传佛教。

(4)犹太教:摩西是犹太教的创始人,犹太教被认为是形成时间最早的宗教,基督教也是从犹太教中分离出

来。信奉《圣经》。

(5)基督教:公元1世纪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大约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基督教伴随着

罗马帝国的扩张而成为世界性宗教。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

(二)解析:

1.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主要教义,分布区及主要宗教景观。

(1)佛教:

起源: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悉达多.乔达摩创立

教义:“无常”“无我”“苦”

分布区:东亚,东南亚;

大乘佛教: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等国;

藏传佛教:西藏,内蒙古,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

小乘佛教: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西双版纳;

宗教景观:佛像,佛寺。

(2)基督教:

起源:公元1世纪起源于巴基斯坦地区;

教义:《圣经》,《旧约全书》,《新约全书》

分布区:欧洲,美洲,亚洲北部大部分,南非,大洋洲及曾经

宗教景观:教堂,

(3)伊斯兰教:

起源: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于阿拉伯半岛创建的一神教;

教义:《古兰经》;

分布区: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以及美洲,信奉者以西南亚与东南亚最多;

宗教景观:清真寺。

2.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

(1)移民;

(2)传抪:

交流和转教;

有组织的传教;

(3)领土竞争:当宗教势力与政治势力合为一体时,往往会以领土扩张的形式,将宗教信仰带到新的领地;

(4)宗教在空间的相互影响:

和平共处;

竞争;

排斥。

3.世界主要的民族宗教有哪些。

犹太教,印度教,道教,神道教,耆那教,锡克教。

第十章旅游地理

(一)名词解释:

旅游业:指为旅游者自居住地到目的地再回到居住地的旅游活动全过程服务的全部相关企业的总和。

构成要素:旅游者,旅游产品,旅游业和贯穿在其中的旅游活动。

(二)解析:

(1)区域旅游系统的组成部分。

旅游主体——旅游者;

旅游客体——旅游产品;

旅游媒介——旅游业和贯穿在其中的旅游活动。

(2)分析旅游对区域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的影响。

1)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旅游业的经济特征(是一种无形的出口产业,是一种零散的综合产品,是一项及不稳定的出口产品);

旅游与经济发展;

旅游与收支平衡;

旅游与就业;

旅游与税收;

旅游与经济结构;

旅游对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旅游过度超前发展,通货膨胀和土地价格);

2)旅游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

旅游与植物;

旅游与水质量;

旅游与大气质量;

旅游与野生动物;

旅游与地质;

3)旅游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建筑污染;

带状发展和蔓延;

基础设施超负荷;

与本地居民隔离;

交通堵塞;

4)旅游对区域社会的影响:

旅游地居民的态度——从欢迎到憎畏;

示范效应;

旅游和社会道德;

旅游与宗教;

旅游与语言;

旅游与健康

5)旅游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旅游与文化的变更和交流;

旅游对文化的影响——以工艺美术品为例。

(3)如何处理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矛盾冲突。

1)正确认识和处理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辩证关系:开发既是一种保护又是一种破坏,旅游资源开发应该是一

种对资源环境的改善和美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是游客进行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科学开发是保护的基础,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2)正确认识和处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合理度

3)加强管理

4)加强旅游规划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一)名词解释:

(1)政治地理现象:政治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具有排他性意义的权力空间现象,是一种最不稳

定的社会文化现象。

(2)政治地理单元: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

理区域。

(3)国家:一个具有保持内部稳定,不受外来控制和侵入(干涉)能力的独立主权政府领导下,占有一定领土

的,有组织的政治地理单元。

(二)解析:

(1)国家的政治地理特征的表现。

(1)国家的基本特征:

拥有确定的领土;

具有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

拥有被其国民需要和承认,行使诸如国家,外交等职能的政府;

拥有主权;

(2)国家领土和领土主权:

领土规模;

领土形状;

领土位置;

(3)国家的中心性区域:

首都;

核心区;

(4)边界与边疆:

自然边界;

人为边界。

(2)国家权利要素。

领土空间:

?地理位置;

?

领土规模往往决定了国家权力的其他影响要素;

?自然资源;

?人口规模;

?经济水平;

?军事力量;

?科学技术;

?国民士气;

?政府质量:政治性质;

政府的法制化,民主化程度;

政府的机构和效能;

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控制能力。

(3)分析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4)分析地理大发现及其对世界政治地理的影响。

(5)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

(1)马汉的“海权论”:海上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安全至关重要。任何一个国家或联盟,如果

充分控制公海,就能控制世界的贸易和财富,从而控制世界。

(2)麦金德“心脏地带”学说:陆上实力与海上实力的较量是贯穿历史的一条主线。从全球战略的高度,

把世界划分为“心脏地带”,内新月形地带和外新月形地带。(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

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世界。)

(3)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从地理条件来看,陆心地区的自然条件南部偏旱,缺水,北部低温,严

寒,正是这些极端不利的条件,使该地人口密度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不论在历史时期,还是在

现代,其重要性都不如陆缘地区。在陆心的边缘,即内新月形地带,从历史到现代都是世界上人口

最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4)柯恩“多极世界”模型:1982年柯恩对其模型做了适当修改,首先强调了美,苏,西欧,日本,中

国的多极性。1991年,又根据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出现的形势,对其模型做了重新修改,对破

碎带只留下了中东一个。

(5)布热津斯基的跨欧亚安全体系:冷战结束后,美国处于一种独一无二的地位,它成为第一个也是唯

一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从长远看,全球政治注定会变得与美国独掌霸权力量的状况越来越不相

协调。因此,美国很可能也是最后一个全球性超级大国。如果它以快速地丧失至高无上的地位而退

出世界事务,或是被一个成功对手突然崛起所取代,都会严重破坏世界稳定,会迅速导致全球性的

混乱。

(6)从政治地理学角度说说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对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形成的影响。

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一)名词解释:

行为地理学: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环境知觉: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知和综合解释的过程。主要同个人的认识属性,获取信息的环境性质以及个人在环境中获取信息的方式等因素有关。

地理物象: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像)。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是人们对周围的地理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和了解而得到的具

体形象,它是通过稳定性思维而形成的。

(二)解析:人类日常行为空间有哪些空间范围和特点。

(1)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2)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3)交际与闲暇活动的行为空间;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

人文地理 根据人文地理的研究任务可以大概了解考试重点 关键词:形式、基本特征、起源及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绪论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2011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在地理环境影响下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古代: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 (二)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1.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2.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3.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4. 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5. 俄国流派:十月革命之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经济地理学内部形成了两大学派:地理学派和经济学派。前者以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人为代表后者以费根、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围绕的五大专题(对每一个认为地理想象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文化各特征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文化区:是指各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商的分布 文化区有哪些类型(P23)☆2008 ①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 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②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 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③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 的区域自我意识。 举例说明如何确定形式文化区(例如确定一个民族的总的界限): 1.首先要确定作为研究对象的某一种或几种文化现象,然后通过调查研究,把所要研究的 现象落实到一定比例尺的地图上。例如,我们选择某种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先需要根据语言学家的成果,确定能反映该语言的典型词汇的语音,然后进行调查。 2.一般情况下,经过调查,把有关数据表现在适当比例尺的图上,就能发现该语言分布现 象的特征。大体上,在该语言分布的相对中心区域,典型词汇的语言表现不仅典型,而且掌握这种典型词汇语音的人的比例高而且集中,从这个中心区向四周扩展,举例越远,其典型性就越弱。到一定距离后,就会与其他语言相遇,开始出现操其他语言的人。操不同语言的人共同生活交往,语言就出现相互混杂的现象。 3.对一个民族来说,民族往往是根据语言、宗教、风俗、心理等因素来划分。这些因素划 分出个因素的文化区并非一定都彼此吻合,这样在确定该民族的总的界限时就会有取舍。

人文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 C、文化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2.首创“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的是希腊学者。 A、希罗多德 B、希波革拉第 C、柏拉图 D、埃拉托色尼 3.编著了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 A、竺可桢 B、胡焕庸 C、张相文 D、李旭旦 4.制度文化亦称为文化。 A、社会 B、政治 C、经济 D、法律 5.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 A、接触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6.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除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因素外,还有。 A、自然因素 B、行为因素 C、气候因素 D、海拔因素 7.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的行为。 A、出生地 B、定居地 C、迁入地 D、迁出地 8.1934年,在《人口革命》一书中提出了人口转变理论。 A、寇尔 B、布莱克 C、兰迪 D、诺特斯坦 9.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指的是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A、人地系统 B、生态系统 C、社会系统 D、人口系统 10.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人口压力说,二是说。 A、食物短缺 B、食物过剩 C、宴享 D、需求 11.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即农业。 A、狩猎 B、采集 C、定居 D、迁移 12.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是与生产能力过剩。 A、需求不旺 B、需求过旺 C、需求稳定 D、需求波动 13.种族是指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A、文化形态 B、社会形态 C、自然体质 D、心理素质 14.一般认为,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 A、思维 B、劳动 C、行为 D、心理 15.以下属于宗教传播方式之一的是。 A、交流和转教 B、经商与贸易 C、武力侵略 D、文化侵略 16.以下属于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的是。 1 / 5 A、资源价值 B、收入水平 C、距离远近 D、感知环境 17.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界限。 A、移动 B、通勤 C、地域 D、网络 18.最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是。 A、区域 B、国家 C、地区 D、世界 19.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提出了世界战略重点“陆缘”学说。 A、麦金德 B、马汉 C、柯恩 D、斯皮克曼 20.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系是。 D、印欧语系C、闪一含语系、科依桑语系A、汉一藏语系B得分

人文地理专业排名

考研人文地理学研究生院排行榜 2010年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其中包括中国研究生教育按31个省、市、自治区(未含港澳台地区),按56个研究生院,按476所高校(含分省、分类型),按11个学科门类分高校,按81个一级学科和373个专业等8个方面的508个排行榜。 排名学校名称星级重点学科博士点开此专业学校数 1 北京大学5★ 1 1 52 2 华东师范大学5★ 1 1 52 3 中山大学5★ 1 1 52 4 北京师范大学4★ 1 1 52 5 南京大学4★0 1 52 6 武汉大学4★0 1 52 7 安徽师范大学4★0 1 52 8 福建师范大学4★0 1 52 9 南京师范大学4★0 1 52 10 辽宁师范大学4★0 1 52 11 兰州大学3★0 1 52 12 华中师范大学3★0 1 52 13 河南大学3★0 1 52 14 西北大学3★0 1 52 15 西北师范大学3★0 1 52 16 陕西师范大学3★0 1 52 17 东北师范大学3★0 1 52 18 湖南师范大学3★0 0 52 19 浙江师范大学3★0 0 52 20 宁夏大学3★0 0 52 人文地理学人气院校 1.南京师范大学人气:88100 2.华中师范大学人气:64115 3.中山大学人气:106618 4.湖南师范大学人气:38318 5.华东师范大学人气:90743 6.南京大学人气:121405 7.西南大学人气:587438.北京大学人气:133538

9.武汉大学人气:15667810.上海师范大学人气:31089 11.华南师范大学人气:2751712.东北师范大学人气:57634 13.华东师范大学人气:9074314.中国科学院人气:41819 15.兰州大学人气:5283616.西北大学人气:46088 17.辽宁师范大学人气:2420318.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人气:12196 19.陕西师范大学人气:4179120.四川师范大学人气:19982 21.华侨大学人气:1979522.北京师范大学人气:91865 23.宁波大学人气:2000424.西北师范大学人气:19090 25.延边大学人气:1462026.南昌大学人气:41526 27.天津师范大学人气:3283528.陕西师范大学人气:41791 29.首都师范大学人气:4100630.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气:16317 31.贵州师范大学人气:1433532.福建师范大学人气:24722 33.中国科学院人气:4181934.河北师范大学人气:23862 35.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气:1726736.湖北大学人气:22249 37.浙江师范大学人气:2116338.内蒙古师范大学人气:16566 39.山西师范大学人气:1657840.山东师范大学人气:27782 41.曲阜师范大学人气:1714042.广州大学人气:15853 43.宁夏大学人气:1481644.青海师范大学人气:12452 45.华东师范大学人气:9074346.重庆师范大学人气:15366 人文地理学 一、专业介绍 1、概述: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日益成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 2、研究方向: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01区域发展与旅游规划 02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

植物学复习资料1 植物各科识别要点

植物学复习资料(下册)附录1 植物各科形态特征 双子叶植物纲 木兰科的识别特征: 木本。花大,萼、瓣不分,雄蕊、雌蕊多数、离生,螺旋状排列于柱状的花托上,花托于果时延长。聚合蓇葖果。 毛茛科的识别特征: 草本。萼片、花瓣各5个,或无花瓣,萼片花瓣状,雄雌蕊多数、离生,果为瘦果 桑科识别特征: 木本,常有乳状汁液,单叶互生,花单性,雄蕊与萼片同数而对生,上位子房,果为复果。 ♂:*Ca4; CoO; A4 ♀:*Ca4; CoO; G(2:1) 石竹科识别特征: 草本,节膨大;单叶,全缘,对生;雄蕊为花瓣的2倍;特立中央胎座,蒴果。 锦葵科识别特征: 单叶,单体雄蕊,花药1室,蒴果或分果。本科中有许多著名纤维植物,如棉花、麻、洋麻,此外,还有许多观赏植物,如锦葵、蜀葵等。 葫芦科识别特征:

具卷须的草质藤本。叶掌状分裂。花单性;下位子房;花药折叠。瓠果。 杨柳科识别特征: 木本,单叶互生有托叶,葇荑花序,无花被,有花盘或腺体。蒴果,种子小,基部有长毛。 十字花科识别特征: 植株具辛辣味。十字形花冠,四强雄蕊,角果,侧膜胎座,具假隔膜。 蔷薇科识别特征: 花为5基数,心皮离生或合生,子房上位或下位,周位花,蔷薇型花。果实为核果、梨果、瘦果等。 根据心皮数、花托类型、子房位置和果实特征分为四个亚科: 1、绣线菊亚科Spiraeoideae 主要特征: 木本,常无托叶。 心皮通常5个,花托浅盘状。 果实为开裂蓇葖果。 2、蔷薇亚科Rosoideae 主要特征: 草本或木本,有托叶,托叶和叶柄愈合。 子房上位,心皮多数,生长在凸起或下凹的花托上。 果实为瘦果或小核果。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1.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2.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3.功能文化区: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因其中心位置及边界的界线确切、中心功能性作用、区内的功能联系而与形式文化区具有显著差异。) 4.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情感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思除灾感情上有所反应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 5.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6.传染扩散(接触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7.等级扩散: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 8.刺激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

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这种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称刺激扩散。 9.迁移扩散:人是文化的载体。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 10.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决定论与地理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学派认为环境强有力地决定、限制和影响人类的行为和文化过程。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的过程强有力的决定着文化,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是直链型关系。 11.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强调是人的选择能力,在重视自然对人的影响的同时,把二者看成是双向影响,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发展提供各种可能性。经过人的选择,才能在特定的环境下创造最佳文化。 12.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类型:注重于人类环境关系中人对环境物象、观念的研究,其目的是探究和环境有关的人类行为动机。 13.和谐文化生态关系:这是一种新型的人地关系论。人类利用自然应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原则,把人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协调论不仅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更强调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和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性。 14.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精选)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大全

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汇总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3、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现代工业的空间格局有什么特点。 4、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第七章

人文地理学 第二版 赵荣 考研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征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二、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各种地理志等。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两位大师洪堡和李特尔。洪堡的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2、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古代: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述。 ○2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重视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美国学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 文化地理学的鼻祖: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 哈特向的区域观点:《地理学的性质》是代表作。 俄国学派:承袭德国思想,但在十月革命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取代人文地理。 对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批判削弱了苏联地理学界对人地关系的综合分析研究,导致了人地 分立的局面。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 在美国,战后区域学派占据了上风;50——60年代,数量革命对地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理论地理学的发展。70年代后,出现了人本主义的倾向,行为地理学等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前苏联,50年代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分离的二元论观点。60年代以后建立起“统一地理学”的概念。70年代后经济地理学逐渐扩展为“社会经济地理学”,实际上已接近人文地理学的内容。近年来出现了经济化、社会化、计量化和生态化等趋势。在出现人口、资源、旅游、文化和民族等概念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建设地理学和工程地理学等应用性强的学科。 ○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建立:协调人地关系成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开始得到重视和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广泛应用;心理学方法和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在观察和收集资料、信息的手段上有了根本性的变革。

人文地理学复习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 C、文化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2. 首创“地理学”

植物学复习资料汇总

一、名词解释 3.外始式分化: 答案:根的初生木质成熟方式从外至内渐次发育成熟,称为外始式分化。 4.分化: 答案: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特化。 5.组织: 答案:来源相同,形态结构相似,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细胞群,称为组织。 6.花: 答案:花是适应生殖功能的变态短枝。 7.茎: 答案:来源于胚芽,是植物地上部分的轴状体。 8.变态: 答案:植物器官为了适应某一特殊的环境,改变了原有的功能和形态,这种变化能够遗传下去,称为变态。 9.保护组织: 答案:覆盖于植物体表起保护作用的组织,例如表皮。 10.芯皮: 答案:芯皮是组成雌蕊的基本单位,由叶变态而成。 15.边缘胎座: 答案:单子房,一室,胚珠着生在腹缝线上。 18.休眠: 答案:种子成熟后,在适宜的环境下也不立即萌发,必须经过一段相对静止的时间,才能萌发,这一特性叫种子的休眠。 19.胚珠: 答案:胚珠是芯皮腹缝线上的卵形突起,发育成熟后由珠被、珠心、珠柄、珠孔、合点等部分构成。珠心组织内产生胚囊母细胞,并由其发育成配囊。 20.侵填体: 答案:进入导管内部的瘤状后含物,称为侵填体。 21.双受精: 答案:被子植物受精过程中,进入胚囊的两个精子,一个与卵结合成合子,进一步发育成胚;一个与两个极核结合成三倍体的胚乳核,并进一步发育成胚乳,这一特殊的受精方式,称为双受精。 22.分生组织: 答案:在根尖、茎尖和形成层中,具有持久分生能力的细胞群,称为分生组织。 23.次生保护组织: 答案:由木栓形成层(侧生分生组织)及其衍生细胞形成的具有保护功能的组织。 25.凯氏带: 答案:双子叶植物内皮层细胞的径向壁和上下端壁的栓质带状加厚,称为凯氏带。 26.泡状细胞: 答案:单子叶植物叶片上表皮中,呈扇形分布的某些薄壁细胞,称为泡状细胞。这些细胞失水时,能引起叶片卷曲,防止叶片舒展而进一步失水。 27.内起源: 答案:侧根发生时,由内皮层以内的中柱鞘细胞恢复分生能力,形成侧根源基,进一步突破外面的组织而成,这种起源方式称为内起源。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3)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4)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4)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基本形式) (5)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5)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5) 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6) 六、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6)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7)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7) 二、分学科(常考名词) (8)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8) 一、人口转变理论和模式 (8) 二、人口与发展—适度人口 (8) 三、人口分布与迁移 (9) 四、人种 (10) 五、民族 (10) 六、民俗 (10)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0) 一、农业类型 (10) 二、农业景观: (11) 三、农业区位论 (11)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 (11) 影响工业区位分布的因素 (11)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11) 一、城市化概念 (11) 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划分) (12)

三、城市化机制 (12) 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12) 五、城市地域 (12) 六、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学说、名称、内容) (13) 七、城市体系 (14) 八、城市景观与感知 (14) 第八章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15) 一、语言语系分布范围 (15) 二、语言传播的特性 (15) 三、语言传播与环境 (15) 四、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16) 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16) 一、世界三大宗教起源及分布 (16) 二、宗教的传播 (16) 第十章旅游地理 (17) 一、旅游文化 (17) 二、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7)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8) 一、政治与政治地理 (18) 二、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19) 三、国家权利 (19) 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20) 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空间环境 (20) 一、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20) 二、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21) 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22) 可持续发展 (22)

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大全

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汇总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人文地理学专业英语

引言Introduction 人文地理学,作为科学王国中一支较小的学科,尽管常常不被人们关注和重视,然而它却是一支最具活力的学科,它的研究主题——社会的空间组织和人与环境的关系——为许许多多形式的研究和朝气蓬勃的地理学者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在最近30年来,西方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人文地理学家不断地接受他们以前很少遇到的其它学科的新思想、新观念,这样就给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 Human geography is such a subject full of vitalities despite of being neglected sometimes.Its research themes, the social-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environments, have brough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both various forms of research and geographers.In recent 30 years, the western human geography has so many variegated theories and ramifications.Human geographers have kept absorbing new ideas and opinions from many other subjects, which gives tremendous vital for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geography. 一、人文地理学的性质 Characters of human geography 1、地理学形成及分化 Form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geography 地理学(geography)是希腊语中关于地球和书写两个词复合词,主要研究人类生活空间的地球表面(Haggett,1990)。 Geography mainly studies the earth sphere that people live in. 大学地理学的发展一开始就受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类学科分化的影响,研究自然环境的地理学称为“自然地理学”,研究人工环境的称“人文地理学”。 Geography studied in university had ramifications about “physical geography”and “human geography”because its development had been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tiation of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from the beginning.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出现,地理学的定义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通过英国和美国地理学家学会研究组对大多数地理学系课程和学科体系的调查发现,1990年代的地理学主要由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混合人文和自然地理学和其它领域四个方面所组成。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s and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demands, the definition of geography has been evolving continuously. As shown in a survey about the curriculum and the subject system of geography, in the 1990s, geography was consisted of four branches: human geography, physical geography, human- physical geography together with other geography fields.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早期,德国和法国的人文地理学萌芽 From late 1800s to early 1900s, human geography germinated in German and France. 1918-1939,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处在早期调查阶段 From 1918 to1939, the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 was in the period of early survey. 二战后,主要从1960年代起,人文地理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互动与接轨,实现了从区域描述到诠释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及人与地点或地方关系的转变。 After the world War II, especially from the 1960s, human geography had interacted and linked up with other social sciences. It changed into interpre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答案解读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相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人文地理学简答题

1.从人类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差异分析文化的特点 ①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生物特性可遗传,而文化只能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获得,是后天的。 ②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世代传递,而文化的继承则是横向联系,文化特点不仅为该群体所继承,还通过多种方式向该群体以外的文化群体传播,速度比生物传递要快。 ③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往往是以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的,而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只需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即可。 ④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同。 2.试论旅游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主要从如下方面论述:①旅游与文化的变更与交流,包括旅游活动导致文化移植,即当两种文化相碰撞时,两者会通过“借用”的方式向对方靠拢,使不同文化之间互相交往、交流等。 ②旅游对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可能使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复兴,另一方面亦可能使传统文化形式退化。 3.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条件有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资源等,并且这些因素往往以复杂的方式彼此结合在一起共同起作用。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有巨大的影响,但他们只提供了人口分布的可能性,对人口分布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因素,包括: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交通条件等。 4.利用人口地理理论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后人口“孔雀东南飞”现象的原因及对中西部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迁移的原因 经济因素:虽然影响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原因很多,经济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动因,即寻找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挣更多的金钱。政治因素:政府决策、人口政策,其影响之大,有时会超过经济因素。 社会秩序变革和文化教育因素 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自然灾害 (二)人口迁移的后果: 对人口发展的影响:(1)影响人口的增长和分布(2)影响人口的年龄、性别等自然结构(青壮年男性)(3)影响人口的文化教育构成(智力外流:地区间)(4)影响人口民族构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总的来说人口迁移在社会经济领域内的影响是多方的①有利于民族在文化和经济上的交流与融合,为提高各民族人类素质创造条件②但不同人群的混杂,往往会引起和加深地域内部在种族、民族、语言、宗教等方面的矛盾,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复杂,总的来说人口迁移是一种广义的人才交流,对于促进地

园林植物学复习资料整理

绪论 植物(Plant):在生物界中,营固着生活、具有细胞壁、自养的生物。 形态多样性:大小各异,形态多样。 结构多样性:单细胞、群体、多细胞;简单-复杂。 寿命多样性:短命植物、一年生植物、二年生植物、多年生植物、木本植物。 营养多样性:自养:绿色植物;异养:非绿色植物:寄生、腐生 生态多样性:陆生、水生;沙生、盐生、冻原植物。 植物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界的植物生活和发展规律的生物科学,包括形态结构的发展规律、生长发育的基本特征、类群的进化与分类、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或系统植物学:根据植物的特征和植物间的亲缘关系、演化顺序,对植物进行分类,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和逐步完善植物各级类群的进化系统的科学。 植物分类的方法:人为分类自然分类系统发育分类 物种:分类学基本单位,指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在形态上有较大差异,并具有地理分布上、生态上或季节上的隔离。 变型:形态特征变异相对较小的类型,如花色不同、花重瓣、单瓣的变异、叶片有无色斑等。品种:由人工培育而来的,具有独特的经济性状,并达到一定数量。 植物形态学:研究植物的个体构造、发育及系统发育中形态建成的科学。 植物生理学:研究植物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植物遗传学:研究植物的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 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化学:研究植物代谢产物的成分、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植物资源学:研究自然界所有植物的分布、数量、用途及开发的科学。 分子植物学:研究植物材料的核酸、蛋白质等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规律的科学。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是建立在植物分类学、形态学、解剖学、胚胎学、孢粉学、细胞学、遗传学、植物化学、生态学和古植物学等学科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向日葵菊科一年生植物,原产北美,是重要的油料植物。 桔梗是桔梗科多年生植物叶对生。 大花草分布于苏门答腊,大花草科寄生植物。 天麻.,兰科腐生植物,其根状茎入药,有熄风镇痉,通络止疼的作用,用以治疗高血压病、头疼、眩晕、肢体麻木、神经衰弱和小儿惊风等。 第一章园林植物生长发育规律 生活周期:从种子开始,当种子成熟后,在适应的外界条件下萌发成幼苗,再进一步生长发育成具根茎叶的植物体,当植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顶芽或侧芽分化形成花芽,再进一步形成花、果实和种子。 器官:植物体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担负一定生理功能,由数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构成的植物体的组成单位。 营养器官:根、茎、叶 繁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根的类型:主根、侧根、不定根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第1章绪论 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 拉采尔:(1844-1904)德国地理学家,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入者。 6.赫特纳:(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7.施吕特尔:(1872-19520德国地理学家,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8.白兰士:(1845-1918)法国地理学家,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9.麦金德:(1861-1947)英国地理学家,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提出了“大陆腹地说”。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10.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生态化和应用化趋向。 (4)学科的交叉性。

关于人文地理学期末模拟卷试题及答案

关于人文地理学期末模拟 卷试题及答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1.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学科特性是社会 性、、 。 2.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形式文化 区、、 。 3.最重要的人口自然构成是、 。 4.关于农业的起源 有、两种主要学说。 5.世界三大宗教是指基督教、和佛教。 6. 早在30年代我国人口地理学家就提出了一条从黑龙江瑷珲(现称黑河)到云南 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7. 按照语言谱系分类法,英语和德语都属于语系日耳曼语族;汉语属于语系。 8. 凡是能激发旅游者的,对旅游者有吸引力,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 效益的现象和事物,均可称为旅游资源。 9. 英国政治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了 “”学说。 10. 近代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创立的, 创立了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区位论。 11. 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广泛最核心的思想是既满足的需要,又不对 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1.在近代,对世界人文地理学影响最大的学派是——()

A. 德国学派 B.法国学派 C.美国学派 D.英国学派 2.汤因比的“文明”发展理论,其要点不包括——() A.挑战和应战 B.逆境美德 C.中庸之道 D.命定论 3.一般来说,市场园艺农业的主要产品不包括——() A.水果 B.花卉 C.油料 D.蔬菜 4.当前,穆斯林最多的亚洲国家是—— () A.中国 B.伊拉克 C.菲律宾 D.印度尼西亚 5.当前,最多拉丁美洲国家的官方语言是—— () A.法语 B.汉语 C.西班牙语 D.葡萄牙语 6.目前,世界最大的旅游客源地是—— () A.欧洲 B.北美洲 C.大洋洲 D.非洲 7.以领土规模论,美国属于——() A.大国 B.中等国 C.小国 D.特大国 8.在中国,最晚形成的南 方方言是—— () A.粤方言 B.客家方言 C.湘方言 D.吴方言 9.下列国家,宗教现象最 简单的是—— () A.伊拉克 B.印度 C.俄罗斯 D.以色列 10.下列世界特大城市,不临海的是—— () A.莫斯科 B.里约热内卢 C.东京 D.上海 1、文化区(举例说明): 2、人口转变: 3、城市化: 4、国家(政治地理学角度): 5、地理物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