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实现江苏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实现江苏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实现江苏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实现江苏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实现江苏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内容提要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给江苏制造业带来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伴随着经济结构的明显扩张,江苏制造业产业结构持续改善,主要表现为:重工业主导趋势明显,工业化程度持续提高。所有制结构调整完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科技经费投入稳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行业结构优化趋势明显,区域竞争比较优势增强。企业规模实力持续提升,骨干企业支撑作用增强。当前江苏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有:制造业大而不强,产业层次整体不高;自主创造能力欠强,外部环境影响加深;产业布局不合理,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压力大;溢出效应开始显现,传统制造业优势逐步消失等问题。为此提出的政策建议包括:强化政策扶持与引导;构建合理的人才队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信息化改造;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注重品牌质量建设。

“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这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来的,其核心是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和农业机械装备等十大领域,其要旨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最终的落脚点是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中国制造2025”既是中国在欧美制造业复兴和要素成本上升背景下的生存之道,也是中国制造业实现跨越发展、跻身制造业强国的涅槃之举

一、江苏省制造业发展现状

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工业经济体量位居全国第一,2014年制造业增加值增幅平均高于10%。江苏(营业收入)百亿工业企业超过100家,达到500亿的企业超过10家,达到千亿的有7家。目前,江苏制造业产业集群初现,专业化协作配套程度较高,但辐射能力有限,制造业对中心城市周边地区的带动影响力不强,难以有效构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增长速度较快,但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低于上海、浙江,更是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水平;竞争优势单一,占制造业主导地位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层次亟待提升,与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投入力度不大,产学研结合层次不高,科教、人才等方面比较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创新成果转化能力远低于装备制造业强国。

(一)重工业主导趋势明显,工业化程度持续提高。

2006-2010年,江苏制造业霍夫曼系数呈逐年下降之势,由2005年的0.49下降至2010年0.38。根据对江苏轻重工业架构演变过程的综合判断,目前江苏正处于重工业深化发展阶段。

(二)所有制结构调整完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一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占比下降,但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06-2010年,江苏国有及国有控股制造企业产值占比下降9.7个百分点,但实现利润增长79.9%。二是股份制经济焕发生机。2006-2010年,股份制制造企业产值年均增长26.7%,高出制造业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三是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热情不减、民间投资表现活跃,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三资”、民营制造企业单位数比2005年分别增加5989家和25755家,产值较2005年分别增长1.8倍和2.1倍。

(三)科技经费投入稳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2010年,江苏大中型制造业R&D经费内部支出543.3亿元,较2005年增长2.2倍;R&D投入强度达1%,较2005年提高0.1个百分点。科技投入增加和创新能力提升,推动了以技术、知识密集为特征的高新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江苏规模以上高新制造业企业单位数、资产和产值占比较2005年分别提高1.5个、4.4个和4.3个百分点;2006-2010年,高新制造企业产值年均增长27.0%,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

(四)行业结构优化趋势明显,区域竞争比较优势增强。

2006-2010年,在总量扩张的同时,江苏制造业行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具体表现为:前10大行业产值比重提升0.8个百分点,行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提高 6.6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产值比重下降 4.9个百分点;行业区位商(LQ)提升,

区域竞争优势加强。2010年,江苏制造业区位商达1.19,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达65.3%的12个行业的区位商(LQ)大于1,专业化程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五)企业规模实力持续提升,骨干企业支撑作用增强。

2010年,江苏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户均拥有资产9445.6万元,户均实现产值1.4亿元,户均创造利税1393.4万元,较2005年分别增长33.3%、42.9%和105.2%;百强制造企业(按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前100户)实现产值18158.2亿元、利税1828.8亿元,占规模以上制造业比重分别为20.6%和和20.7%,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73家,较2005年增加50家,沙钢集团、仁宝信息技术主营业务收入跨越千亿元大关。

二、江苏省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制造业大而不强,产业层次整体不高

江苏省的制造业优势主要集中到劳动密集型行业,大多是属于技术层次不高的传统行业,而在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方面,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发展相对较弱。至于生产性服务业,它对制造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强化制造业价值链的核心,为制造业向微笑曲线的两个延伸提供一个通道;二是生产性服务业可以通过范围经济、规模经济以及制度创新和安排等来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升制造业生产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部沿海地区通过快速的融入到世界价值链中,参与了生产,加工,装配等低附加值产品环节的国际垂直分工,并未参与到价值链上游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核心环节,这样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的不协调,是江苏省制造业大而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自主创造能力欠强,外部环境影响加深

2010年,江苏省的制造业收入增加值比率很小,仅为23%,而发达国家却普遍在40%左右。虽然有经济发展阶段的内在原因,同时也说明了江苏省制造业发展中存在问题。一是科技投入不足,创新明显能力较弱。2013年,江苏省制造业R&D经费投入强度为0.97%,而根据国际经验,企业R&D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如果在1%以下,几乎就难有竞争力。二是产业技术升级缓慢,过度依赖外部技术。江苏制造业产品设计和重大技术装备较为薄弱。三是在价值链中分工位置较低,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加工组装环节,产品附加值率不高。除此,江苏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学研合作创新氛围有待增强,科技人才培养与企业自主创新衔接不足等,表明江苏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动力机制尚未健全。目前,江苏制造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65%左右,而发达国家仅为2%左右。江苏经济发展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过高,这种发展模式能较快提高江苏经济的国际化水平,但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使产品结构受制于国际需求和国际分工,加大了江苏经济受国际环境和风险影响的必然性。

(三)产业布局不合理,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江苏各地传统产业结构趋同,区域内缺乏有效分工与整合,重复建设现象较为严重。各地在条件上较为相似,矿产资源和原材料都相对缺乏,因而在工业发展方面,以外来资源和原材料为主的加工工业普遍较为发达,且各个地区产业发展往往自成体系,缺乏合理有效的分工协作,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较为严重,未能形成区域经济的优势互补,没有发挥区域经济的规模效应和区域内不同地区、部门之间的比较优势,最终导致企业在低档次、同类产品之间的恶性竞争,表现在产成品库存增加、企业效益下滑、应对反倾销压力

加大。如在纺织及纺织服装两个行业中,江苏就拥有规模以上企业6723个,容纳了166万劳动力,但如此众多的企业中,名牌企业并不多,大多从事出口服装业务的企业或产业集镇,只不过是国外品牌的加工基地,而且行业内部竞争激烈,厂商之间竞相压价,不仅利润微薄,还时常遭受国外反倾销诉讼。

(四)发展方式依然粗放,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江苏省能源紧缺、资源缺乏,制造业如果维持粗放发展的方式,将会成为制约江苏省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江苏制造业的发展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高污染、高耗能问题依然突出,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增大,能源自给率较低。2013年,江苏一次能源生产量4964万吨标准煤,自给率只有14.8%,较2012年下降2.3个百分点。资源循环利用率低,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江苏制造业发展仍处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模式,资源回收率较低,综合利用水平有待提高。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过于依赖物资资源投入,依靠土地、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接近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做一年,资源能源能耗过多,环境污染严重。

(五)溢出效应开始显现,传统制造业优势逐步消失

江苏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地,劳动力低廉,政府投资大和巨大的市场潜力都是江苏省在制造业中表现出来的传统优势。改革开放三四十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这种优势正在逐步的消失。因为先进的技术会随着员工人员的流动也随之外流,从而产生溢出效应,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扩散。江苏省的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同时,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刚性上升,企业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结构性用工短缺影响较为明显,企业生产成本提升。工业产品价格上涨幅度难以完全抵消生产经营成本上涨的压力,企业进一步发展面临较多困难和不确定因素。

三、江苏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一)强化政策扶持与引导

制造业经济转型升级,政府是引导者,应当有所作为,积极而为并努力探索转型升级道路。政府应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并进行激励机制的创新。通过鼓励产学研联合发展形成制造业的创新体系,吸引创新要素向制造业集结;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对形成自主产权并产生经济效益的原创性研发技术,政府应给予重奖,例如制定相关政策让原创技术研发者享有一定比例的上市公司原始股,并授予荣誉称号,实施精神物质的双重激励,促进更多高水平的研发成果。通过对制造企业、个人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的创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来实现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

(二)构建合理的人才队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高新技术人才是促进新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日益成为各级政府和企业极为重要的一项战略任务。企业的成功最根本的是拥有大量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具有不断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人才的拥有比资金的投入和市场的占有更为重要。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的核心和关键是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就是人才。江苏是人才云集的省份,是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也是海内外高级人才主要的流向地之一。但是,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践密切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信息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还明显不足,加强人才的培育和留用依然是江苏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为此,在保持江苏高校人才培养规模适度增长的同时,应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模式,积极推进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加大面向企业科技创新和生产经营实践的人才引进、培养,增强针对性,缩短适应期。

“新增长理论”从经济学角度告诉了我们,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决定了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前景,技术进步成为其中的“内生变量”,这一结论的背后也蕴藏着自主创新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针对当前江苏传统制造业产品陈旧、档次低下的突出问题,加强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成为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中的当务之急。要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集中资源,集成政策,在高端环节和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关突破,推动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加快形成新兴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对传统产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和绿色低碳改造,增强企业内涵发展能力,使传统制造业实现凤凰涅槃,加快腾笼换鸟步伐。

(三)加强信息化改造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对于江苏的传统制造业来说,改造升级的目标之一就是消除与新兴主流产业之间进行交流协作的障碍,保持并提升与主流产业发展之间的协同性。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虽然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将增加30%的投资,但可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改善生产环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率,从而可增加85%的经济效益。产业的信息化改造也是淡化产业传统色彩、增强产业时代气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率效益的重要路径。因此,加强信息化改造也将成为促进江苏传统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信息化改造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提高企业各项活动效率的过程。一要利用信息技术改进、优化产品开发和生产制造;二要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三要发展企业信息化所需的信息技术装备、软件及服务,实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与路径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与路径 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战略,尽管有多种路径和方式,但总体而言,就是要从传统上高度依赖低成本劳动力、依赖大量资源能源消耗、依赖国际市场、产出大批量低附加值制成品的制造模式,转为以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为驱动,结合服务与商务模式创新,面向国内国外市场、产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高质量产品的制造模式演进。 从当前已经提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与模式并结合未来的世界制造趋势而言,中国制造的升级路径,就是沿着从传统制造模式向服务型制造、共享经济、工业互联网最终到物联网的模式演化路径。 服务型制造 服务型制造,简而言之,就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是一种制造与服务互相融合促进的制造模式,具有资源整合、促进创新与价值增值的特点。国内学术界研究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并提出服务型制造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最终在国内取得共识并上升为国家制造战略的主要方向。《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要将服务型制造作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之一。2016年8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中国工程院联合印发《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为整个中国制造业发展服务型制造进行了具体规划和指导。 从服务型制造的发展而言,服务型制造的产生离不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转变,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世界经济与制造业产生了三个深刻的变革:一是整个世界经济逐渐向服务经济演变,进入到服务时代,发达国家服务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普遍占到70%以上;二是制造业本身的充分服务化,世界制造五百强企业中服务环节所产生的收入占到了整体收入的大部分;三是消费领域的变化,顾客不再满足于大批量生产的一致性产品,而是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差异性的产品,同时希望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因此,在这种趋势下,原有工业时代典型的大批量同质规模化生产的模式,被重新组织、高度柔性化从而提供个性化差异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新的产业模式所替代,这就是服务型制造模式。 中国制造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模式,将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通过企业之间增强服务而带来的相互耦合关系,重新组织全产业链的设计、研发、生产、配送等资源,从而更有效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二是通过服务与制造的结合,充分鼓励生产端与消费端的融合促进,从而激发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技术创新;三是通过不断加强服务环节,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制造业的整体盈利能力。 共享制造 服务型制造的提出和其思路,主要是在互联网时代的前期,更多通过对现实

江苏省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指南

江苏省“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指南 、“十四五”时期江苏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研究。 研究要点:()“十三五”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效(五大发展理念、三大攻坚战、“六个高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落实情况);()对照十九大新要求,深入分析当前江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面临的主要矛盾;()从机遇和挑战两个层面,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江苏面临的国内外宏观形势及其对江苏的影响;()与“十三五”相比,从不同角度精准精炼归纳总结提出“十四五”江苏面临的发展阶段特征及要求;()落实省委省政府若干重大战略的发展路径;()面向基本现代化,系统研究提出“十四五”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任务及创新举措;()高站位研究谋划提出江苏“十四五”拟开展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 、“十四五”时期江苏省高质量发展主要目标和指标体系研究。 研究要点:()预测“十三五”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对未达预期指标作剖析说明;()体现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要求,对接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试点地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评价体系,坚持引领性、结构性、效益性导向,研究提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形成一级、二级指标共同构建的指标体系,明确指标属性和内涵解释;()运用

科学方法提出到年各项指标测算值,对经济发展等重点指标形成多个可行预测方案,并可展望到年。 、“十四五”时期激发江苏创新动力活力的体制机制研究。 研究要点:()研究分析江苏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含人才标准、人才流动、人才激励、价值实现等);()研究分析制约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要障碍、解决路径(如提出政府支持、职务发明等方面的创新成果难以产业化的解决方案);()比较分析江苏(南京、苏州等主要城市)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杭州、深圳等主要城市)创新政策的差异;()研究提出江苏开放配置创新资源特别是高端要素(人才、技术、资本)的思路举措;()研究提出健全完善江苏创新生态需要重点突破的其他对策举措。 、“十四五”时期江苏培育壮大创新主体的思路研究。 研究要点:()研究分析江苏建设国家级创新型载体、平台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研究提出创建新型研发机构的思路;()研究提出提高双创空间建设质量的思路举措;()研究分析江苏创新型企业培育壮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研究分析江苏创新资源整合提升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 、“十四五”时期江苏加快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思路研究。 研究要点:()江苏产业发展优势、劣势分析;()江苏

《杭州市工业强基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杭州市工业强基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实施《浙江省工业强基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若干意见》,提升本市工业基础能力和竞争力,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根据工信部《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高质量发展理念,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工程化产业化为抓手,探索工业“四基”[“四基”,即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发展推进机制,不断提升杭州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紧跟智能制造、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突破一批国家亟需、具有重要影响力、长期制约工业发展的工业“四基”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形成产业化能力,到2020年,力争培育5家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四基”领军企业,25家左右“四基”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累计8家左右国家工业强基工程中标企业。 三、行动任务 (一)推进重点领域突破发展。对接国家工业强基工程

十大重点领域、浙江省工业强基八大重点领域“一揽子”突破行动计划,结合杭州实际,重点组织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四个领域的“一揽子”突破发展行动,着力构建整体竞争优势,在新能源、新材料、商业航天航空等领域实现局部突破优势;遴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带动作用强、保障程度高的“工业四基”产品和技术,择优推荐国家强基工程专项支持。优先布局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企业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促进创新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支撑“四基”技术突破。

文献综述江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研究

文献综述--江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研究 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按照国外经验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OEM原始设备制造商贴牌生产Gereffi 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 48 37-70 [2]Humphrey J Schmitz H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s[C]Paper for the Bellagio Value Chain Workshop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University of Sussex Brighton BN19RE UK 2000 [3]Ernst D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A Knowledgecentered Approach[R] Eastwest Center Working Paper2001 [4]Hobday MInnovation in East Asiathe challenge to Japan.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5[5]Nonaka Ikujiro Toyama Ryoko Konno Noboru SECI Ba and leadership 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J] Long Range Planning 2000 33 5- 34 [6]Szulanski G 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 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special issue 1996 17 27- 44 [7]Myrna Gilbert Martyn Cordey- Hayes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J]

20160126政策解读: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

政策解读: 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 工业基础能力直接决定着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十三五”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强化工业基础能力,着力破解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工业基础能力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已成为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掣肘因素。 一、必要性 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总体实力迈上新台阶,成为举世公认的的工业大国。但是,我国的工业基础能力仍然不强,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严重依赖进口、遭遇锁喉之痛,先进基础工艺研究少推广慢,产业技术基础薄弱,已成为制约工业转型升级、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原因。 一是严重制约整机和系统创新能力的提升。部分关键基础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大量依赖进口,缺乏高端产品和装备集成的基础,无法形成有特色、有竞争力的整机及系统设备。二是严重制约工业产品和装备可靠性、品质的提升。部分基础产品可靠性低,性能、质量难以满足整机用户的需求,导致一些主机和成套设备、整机产品陷入“缺芯”、“少核”、“弱基”。三是成为制约工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

展的软肋。先进基础工艺缺失,推广应用程度不高,产业技术基础难以支撑行业发展,使工业能源资源消耗、污染排放进一步恶化。四是成为制约我国工业由大变强的症结所在。一些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严重依赖进口,成为一些重要产品和装备国产化的卡脖子环节。我国“四基”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如我国高档工程机械中的液压件和发动机基本依赖进口,两项占整机成本比重高达30%-50%,80%的集成电路依赖进口。 工业“四基”发展严重滞后,使我国制造业长期处于全球制造产业链的中低端,直接影响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附加值的提升。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是保障我国经济与产业自主安全,建设制造强国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目标和指标 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要紧抓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立足工业发展现状,以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为主题,以结构优化和方式转变为主线,着力解决工业“四基”关键问题。主要目标是:中长期,经过5到10年努力,部分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达到国际领先,产业技术基础体系较为完备,“四基”发展基本满足整机和系统的需求,形成整机牵引与基础支撑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到2020年,工业基础能力明显提升,初步建立与工业发展相协调、技术起点高的工业基础体系。40%的核心基础零部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

Forum学术论坛 2342012年10月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d3655201.html, 浅谈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冯荷英 摘 要: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必然,我国的制造业有着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转型升级中亦存在着困难,可以从产业融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产品绿色制造、向制造服务业转型、集中投资无形资产等方面进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制造业 转型 升级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0(c)-234-02 制造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百姓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的主要内容。我国经济已经高速发展30余年,对经济的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已是必然,加之全球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的影响,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转型迫在眉睫,尤其是制造业的转型更是刻不容缓。 1 中国制造业现状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这主要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大力扩张拉动的,未来可以预见的几年,工业对我国GDP的贡献率还会上涨,工业在我国GDP中所占的比重将上升到接近50%,而制造业在工业领域中处于领军的地位,必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我们要认清目前我国的制造业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客观地评价我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制造业之所以能稳中有速的发展这么多年,其中必定有一些优势作为支持,具体来说有下面四方面: (1)我国制造业的劳动成本低。我国的劳动力比较充裕,尤其是在浙江、广东一带人口密集区,这些劳动力中多是从农村走出来的高中生,素质也是可以的,这使得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领域比较有竞争力。 (2)我国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等创造了条件,使企业可以更快地在国内市场积累经验,形成规模经济,为将来走向国际提供了基础。 (3)我国的制造业基础比较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30多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和国内的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促使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这为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和转型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 (4)制造业生产比较集中。我国历来就很重视制造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大多数大型制造企业都分布在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使制造业的分布比较集中,生产资源基础比较好。 当然我国的制造业除了这些优势也存在着劣势,比如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制造企业中国有经济所占的比重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发展的活力;一直以来企业都沿用旧的管理机制,落后的思想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低下;市场机制不完善,存在不完全竞争;我国很少有世界品牌,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劣势。 此外,最关键的一点是,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式仍然较为粗放,凭借着国家资源的硬实力,形成了我国制造业“三高四低”的特点,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自然资源成本、低资金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低环境成本,使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模式一直在“重硬件、轻软件、重规模投入、轻技术创新”中徘徊,使中国的制造业缺乏国际竞争力,成为世界最大的加工厂。 上述这些劣势虽然早已存在,但在问题发生的初期并未引起足够大的重视,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中国才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了我国制造业发展模式中的弊端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中国的制造业进入了艰难时期。此外,连续的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制造业的出口利润降低、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又增加了用工成本、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国际贸易摩擦存在着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些使我国制造业现有的发展模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同时,欧美等发达国家将高质量的制造业留在本国发展,而把传统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的中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我国自主制造业的发展。 因此,为了我国制造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我国制造业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2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存在的困难 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但是因为制造业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其中有些问题和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所以解决这些问题,利用优势,避开劣势打造新模式的制造业也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2.1 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无论是在金融危机中还是在危机后,我国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阻力,例如:外贸出口比重下降;外商对我国制造业的直接投资明显减少;贸易保护主义又再次抬头,其中的保护手段除了仍然有传统的对某一国的某类产品收取惩罚性关税外,把购买本国货条款也写入了一些国家经济刺激的计划之中;我国传统产业低成本优势有减弱的趋势;等等。面对新一轮的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如果我国依然保持出口导向和粗放型的增长模式,那么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必将受到更大的挑战。 2.2 资源、环境压力凸显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于高投入、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产业发展,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量大、产能过剩间接造成资源浪费、资源利用率低、安全隐患多等已是我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尤其是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这对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很不利的影响。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方面,我国一方面积极进行环境质量保护,但是另一方面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仍居世界的前几位,承受国内和国际的与日俱增的压力,这对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江苏科技创新八大工程

2009年江苏科技创新八大工程 初步方案 目录 重大项目推进工程 (2) 高端跨越工程 (3) 企业创新引导工程 (6) 创新型园区提升工程 (10) 优良品种培育工程 (13) 科技惠民工程 (15) 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 (16) 创新培训工程 (17)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二o o九年一月

重大项目推进工程 一、宗旨与原则 为加快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推进一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快速实现产业化,大力提升创新骨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推动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按照省自主创新“双百工程”和《江苏省高科技产业发展(841攀登计划)技术纲要(试行)》确立的目标,从全省产业技术发展的布局和需要出发,选择部分创新意义重大、发展前景好、企业成长性高并有望较快形成重大战略产品的项目,集成各方面资源,启动实施重大项目推进工程。项目具体遴选原则为: 1、项目的核心关键技术具有重大创新突破,且为体现国家创新水平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2、项目目标产品为基础性、通用性、集成性、战略性的重大产品,能形成很大规模,对大幅提升相关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显著带动作用; 3、项目建设主体为国内本行业的创新骨干企业,具备雄厚的创新实力、产业化实施能力和高素质的人才团队。 二、2009年重点项目 2009年,重点推进电子信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现代装备制造、新医药和新材料领域的29个重大项目建设,支持一批创新骨干企业,推动1 5个省重点研发机构和1 7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具体情况详见拟推进重大项目名单(附件)。 三、推进措施 对重大项目实施可以继续滚动支持,也可以采取其它综合推进手段。主要措施手段包括:l、优先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2、重点建设省重点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 3、对启动建设和二期建设项目,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等各类科技计划予以优先支持; 4、全面落实150%研发费用加计抵扣等税收优惠政策; 5、加强项目配套用电、规划建设、融资等协调服务; 6、积极落实政府采购政策; 7、确保不低于省拨经费50%的地方匹配经费落实到位; 8、加大力度争取国家相关科技计划的支持。 四、组织方式 重大项目的推进,由省市县科技部门集成联动、整合资源、协同组织实施。 1、省科技厅负责项目的总体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整体推进。 2、有关省辖市、县科技局负责本地区项目的具体推进工作。负责会同项目建设主体,制定列入工程的每一个项目的推进方案和时间进度表,落实每个项目的管理责任人,全程跟踪推进项目实施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定期检查并报告项目工作进度和重要进展,适时提出问题和建议。 3、建立省市县项目情况分析和会办制度,协调落实具体的推进措施,全力推动项目顺利实施。

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d3655201.html, 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作者:叶茂林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第08期 摘要: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以苏州、无锡两市为例,基 于区位熵计算分析两市制造业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即制造业转型过程;根据近几年两市R&D 投入、科研人员及制造业新兴行业发展状况,探究两市制造业升级过程。最后总结苏锡两市转型升级的理论路径。 关键词: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苏锡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https://www.wendangku.net/doc/6d3655201.html,ki.1672-3198.2017.08.001 1 引言 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迅猛发展,极大程度地拉动了中国GDP的增长。近年来,随着GDP增速的减缓,中国经济发展已经逐渐进入新常态,我国的经济正在由追求速度的粗犷增长转向追求质量的集约增长,正在向分工更加复杂化,结构更加合理化不断演进。原有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制造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了众多的外商投资,一批批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但是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劳动密集型企业优势逐渐消失。此外,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品牌较少,在国际上缺乏核心竞争力,例如,我国生产的汽车大多是外国品牌,对于大型客机,医疗器械等高精尖的产品,我国目前还不能生产。 笔者认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包括制造业转型和制造业升级。制造业转型可以是制造业服务化,或者是从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是产业内结构的调整。制造业升级主是指制造业行业内部实现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 2 苏州,无锡制造业发展历程和现状概述 苏州,无锡两市均是工业强市,都拥有着强大的制造业基础。2000年至2016年,苏锡两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不断上升,其中2004至2011年两市工业发展较为迅猛,近几年增速减慢。2015年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0249.25亿万元,无锡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也达到14549.87亿元,分别位于全省第一第二,位居全国前列。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强基的指导意见_258009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强基的指导意见_258009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强基的指导意见 工信部规〔2014〕67号 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简 称工业“四基”)是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工业总体实力迈上新台阶,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工业大国。但一些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依赖进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先进基础工艺研究少、推广应用程度不高,产业技术基础薄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依然突出。工业基础能力不强已成为制约我国工业转型升级、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瓶颈。加快提升工业基础能力,推进工业强基,是增强我国工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任务,是实现我国工业由大变强的客观要求。为推进工业强基,现提出如下意见: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促进开放合作,强化政府引导,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工业基础领域的关键问题,加快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积极构建生产和应用良性互动机制,夯实工业发展基础,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产学研用资源,推动产业发展与应用需求

良性互动。加强政府在宏观调控、组织协调和政策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工业基础的支持力度。 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围绕产业链整体升级,明确工业基础能力长远推进目标和分阶段实施方案,依托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骨干企业,按照轻重缓急、以点带面有序推进,重点突破一批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带动作用强的工业“四基”。 坚持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优化企业技术创新环境,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把技术改造作为技术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的重要途径,扩大创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推动其尽快实现规模效益,形成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 坚持对外引进与对内联合相结合。支持企业引资、引技、引智,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下游用户联合建立产业联盟,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业基础领域新技术和新产品,建立合作共赢的开放式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国工业基础领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先进基础工艺得到广泛应用,产业技术基础支撑服务体系较为完善,基本实现关键材料、核心部件、整机、系统的协调发展,工业基础能力跃上新台阶,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提供有力支撑,使我国工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得到提高。 发展重点 一、关键基础材料。提高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生物基材料等基础材料的性能和质量稳定性,降低材料综合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国防军工、新能源、

工作心得: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四种途径

工作心得: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四种途径 当前,一个基本的共识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整体转型升级的关键。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同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决定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都体现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和关键领域。 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战略,尽管有多种路径和方式,但总体而言,就是要从传统上高度依赖低成本劳动力、依赖大量资源能源消耗、依赖国际市场、产出大批量低附加值制成品的制造模式,转为以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为驱动,结合服务与商务模式创新,面向国内国外市场、产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高质量产品的制造模式演进。而从当前已经提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与模式并结合未来的世界制造趋势而言,中国制造的升级路径,就是沿着从传统制造模式向服务型制造、共享经济、工业互联网最终到物联网模式的演化路径。 服务型制造 服务型制造,简而言之,就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是一种制造与服务互相融合促进的制造模式,具有资源整合、促进创新与价值增值的特点。国内学术界研究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并提出服务型制造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最终在国内取得共识并上升为国家制造战略的主要方向。《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要将服务型制造作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之一。2016年8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中国工程院联合印发《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服务型制

造进行了具体规划和指导。 从服务型制造的发展而言,服务型制造的产生离不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转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与制造业产生了三个深刻的变革:一是世界经济逐渐向服务经济演变,进入服务时代,发达国家服务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普遍占到70%以上;二是制造业本身的充分服务化,世界制造500强企业中服务环节所产生的收入占整体收入的大部分;三是消费领域的变化,顾客不再满足于大批量生产的一致性产品,而是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差异性的产品,同时希望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因此,在这种趋势下,原有工业时代典型的大批量同质规模化生产的模式,被重新组织、高度柔性化从而提供“个性化差异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新的产业模式所替代,这就是服务型制造模式。 中国制造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模式,将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通过企业之间增强服务而带来的相互耦合关系,重新组织全产业链的设计、研发、生产、配送等资源,从而更有效地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二是通过服务与制造的结合,充分鼓励生产端与消费端的融合促进,从而激发更好地对消费者满足的技术创新;三是通过不断加强服务环节,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制造业的整体盈利能力。 共享制造(弘利遴选) 服务型制造的提出和思路,主要是在互联网时代前期,更多通过对现实产业链关系的重组和服务增强来实现整体制造业的提升。而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所具有的跨时空、低交易成本和大规模的资源调度能力,为更新的制造业模式打下了基础。共享经济所衍生出的共享制造,就是网络经济所展现出来的一种新型制造模式。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要发展“分享经济”,所谓分享经济

2014年江苏省工业和产业转型升级项目验收材料

2014年江苏省工业和产业转型升级项目竣工验收申请报告书 竣工验收申请报告书 项目名称:全自动机器人钣金生产线项目 实施单位:江苏施塔德电梯有限公司 二0一五年四月

目录 一、竣工验收申请报告书 1、项目承担单位基本情况 2、项目建设依据 3、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4、项目计划执行情况 5、生产组织、准备情况 6、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况 7、项目实施的经验 8、项目总结评价 二、附件 1、审计报告 2、环保、消防等专项验收文件

江苏施塔德电梯全自动机器人钣金生产线项目 竣工验收申请报告书 一、项目承担单位的基本情况: 江苏施塔德电梯有限公司,是由浙江梅轮电梯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组建的现代化电梯制造企业,并于2007年在中国江苏淮安经济开发区建立了现代化的电梯生产基地。目前是苏北地区唯一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安装、维保于一体的电梯制造企业。2013年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目前的主要产品有乘客电梯、载货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及各类电梯配件。产品广泛使用在各类房地产开放项目及大型商场、超市。重点配套单位有200余家大中型企业。产品已覆盖全国。公司已开展4M/S及以上高速电梯的研发及产业化,2014年与南京理工大学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同研发基于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的电梯驱动控制器研制。 公司技术力量雄厚、生产设备先进、检测手段齐全、产品质量稳定可靠,通过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OHSA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中国电梯协会成员单位,施塔德牌无机房乘客电梯2010年被评为淮安市优秀新产品。目前现有专利14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施塔德”商标已被认定为“江苏省著名商标”,2012年获得江苏省名牌产品称号。公司质量方针:依靠科技创新、强化

如何成功实现制造企业转型升级

如何成功实现制造企业转型升级? 随着房地产泡沫的急剧增加,经济所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加大,所以众多投资公司也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制造业领域;加之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代工企业的优势被大大削弱,转型成为改变企业命运的唯一选择。所以,如何能帮助制造型企业成功转型升级也成为品物集团服务的核心。 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途径 1)企业盈利模式的转型。 典型的转型方式包括:企业由提供单一产品转向提供成套产品或整体解决方案(如进行设备成套,提供整条生产线,例如陕西鼓风机公司提供成套生产线);设计院所由提供设计图纸转向进行工程总承包(如武汉钢铁设计院转制为中冶南方之后,提供钢铁行业的工程总包服务);企业由销售产品转变为租赁产品(例如GE出租飞机发动机);从单纯靠卖产品盈利转向靠卖产品和提供产品的售后维护服务盈利(例如电梯行业提供长期的维修维护服务);从销售自主产品,转向建立行业产品的贸易枢纽(例如上海标五公司建立紧固件贸易中心);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等。 2)企业定位的转型。 典型的转型方式包括:提供代工的OEM企业转向提供从设计到制造外包的ODM企业;从代工转向自主品牌制造;从主攻产品出口市场转向国内市场;由竞争激烈的红海进入新的蓝海(例如上海重型机器厂转型制造核电设备,大批企业进行风电、LED等新能源行业等);由制造企业转向多元化运作,或向上下游延伸(例如凯迪电力由向电厂提供脱硫设备转向同时运营生物能源电厂,木材加工企业建立自己的林场等)。 3)企业运营模式的转型。 典型的转型方式包括:由纵向一体化转向横向一体化,广泛地进行制造外包,强化供应链写作;由单一工厂变为多地点、多工厂运作,由单一组织变为集团架构;由主要依靠自主发展(Organic Growth)转向并购与行业整合(Acquisition,例如宜化股份整合了许多行业企业,营业额迅速由10亿等级跨越百亿等级);由涉足多种产业转向归核化,聚焦自己最具优势的核心产业;实现国际化,进行跨国并购等。 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应该具备的基础 转型升级对于企业而言不能仅仅停留在一句口号,企业运营的关键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要实现转型,不是仅仅有决心就够了,任何的变革都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不切实际地乱转型,可能滑向倒闭的深渊。 1)具有稳定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拥有生存之本。企业要谈转型,首先要能够生存,要有能够转型的“本钱”,要有一定的投资、融资能力,立足未稳的企业谈不上转型。 2)对客户的需求和行业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企业应当剖析自身的特点、客户需求的变化和行业的竞争格局,做到知己知彼。在洞察行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审慎地进行转型。 3)建立支撑企业转型升级的资源。企业应当分析自己拥有哪些转型的“资本”,例如拥有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或者能够通过产学研合作获得支撑企业转型升级的产品(例如长航电机公司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发出

20160126名词解释:工业强基工程

名词解释: 工业强基工程工业强基工程是为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设立的专门工程,是《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的支撑制造强国建设的五大工程之一,被列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工业基础的内涵。工业基础是指支撑和推动工业发展的物质技术条件,集中体现为制约我国工业发展、受国外限制和具有前瞻性的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简称工业“四基”。其中: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是组成工业制成品、具有一定功能、不可分拆的基础性基本单元,直接决定重大装备和主机产品的性能、质量。关键基础材料是工业制成品自身及其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量大面广的材料及关键特种优质专用材料。先进基础工艺是利用生产工具对各种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增值加工或处理,形成制成品的方法与过程。产业技术基础是工业与技术协同发展所需的技术基础设施与创新环境,重点是质量技术基础和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工业基础能力及水平直接决定着工业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是工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现状和问题。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建成了门类齐全、

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工业大国。工业基础领域也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能满足主机行业一般需求的工业基础体系,为建成制造大国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工业基础能力薄弱仍然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症结所在。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依赖进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先进基础工艺研究少、推广应用程度不高,产业技术基础薄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仍然突出,严重影响一些主机和成套设备、整机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品牌形象。 工程的提出。国家高度重视提升工业基础能力。从2011年开始,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工业转型升级规划》中把提升工业基础能力作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2013年,又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工程院等单位开展专题研究,于2014年制定发布了《加快推进工业强基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规〔2014〕67 号),提出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并组织实施了工业强基专项行动计划。2015年,“工业强基工程”被作为支撑制造强国建设的五大工程之一,列入《中国制造2025》,同年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6年,由工信部牵头,组织编制了《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方案(2016-2020年)》(待发布)。 实施方案。《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方案(2016-2020年)》明确了未来五年工业强基工程的主要工作。主要目标是:到

曾水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方略

目录 第一部分中国制造业转型与升级项目背景 (04) 第二部分中国制造业转型与升级之困惑 (05) 第三部分中国长三角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07) 第四部分现今长三角传统制造业转型与升级之路 (08) 第五部分关于清华长三角民企研究中心与赛格 (13) 第六部分专家老师介绍 (14) 第七部分课程发布会及项目启动会现场 (15) 第八部分温州部分培训顾问客户名单 (17) 第九部分相关咨询培训产品介绍 (18)

一、中国制造业转型与升级项目背景 中国经济以非常快的速度融入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制造业正在越 来越深刻、越来越广泛地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之中,中国市场成为国际市 场的组成部分。中国工业高速增长同中国经济的快速对外开放和日益融 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实 力和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各工业部门的产业链继续延伸,产业融 合进程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同传统产业的融合进程明显加快,产业创 新能力显著增强,从而为中国走向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一)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探究“中国制造”的崛起,是喜亦是忧。就中国而言,喜的是它代 表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和全球经济地位的提升,忧的是这种崛起的代价相 当之高且其盈利性和可持续性令人担心。 两高两低的制造模式对国民经济以及整个社会价值链、生态链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家、企业、社会对制造业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国家政府审时度势,为制造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节能环保型企业制定颁布了不同的管理条例,同时,也非常注重制造业的延伸产业,制订了相应的服务条例,如GB/T 16784《工业产品售后服务标准》以及根据此标准制定的相关产业服务标准等等,将制造业的管理向着科学化、环保化、主动服务化方向发展。即制造业转型与升级!

1.2014年工业转型升级专项投资指南

附件1: 2014年工业转型升级专项投资指南 一、装备制造 1、装备核心基础能力提升。智能化光电传感器、工业传感器等高性能电力电子元器件,智能仪器仪表、精密仪器,特种电缆、高端泵阀、大型化工先进成套设备、高压液压元件、气动元件,机械基础件制造所需的铸、锻等先进制造工艺,以及高端模具制造等。 2、装备与基础部件高端化智能化制造。大型(精密)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数控板料加工成套设备、数控焊接设备、电子加工精密自动化设备、高铁及桥梁施工成套装备、节能及安全防护装备、工程机械装备、输送机械、应急救援成套装备、非动力核技术产业化、工业机器人与专用机器人以及精密传动、智能控制、伺服驱动等装置。 3、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汽车整车以及汽车轻量化、动力系统匹配和整车系统集成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新型节能环保高效发动机、汽油机增压器、高压共轨系统、自动变速箱及关键零部件。LED等新技术照明化系统,氮氧传感器,数字化仪表,大中型客车变频空调,载重车汽车轮毂轴承单元及后盘式制动器,液力缓速器、电涡流缓速器、主被动安全系统及汽车电子等关键零部件的开发和产业化。车载通讯电子导航、智能交通等车载信息系统。 4、节能及新能源汽车研发及产业化。电机及动力总成控制系统,新型介质动力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电动车用大功率电子

器件及模块。 5、船舶制造水平及配套能力提升。大型海洋工程船、大型公务船、江海直达宽浅吃水船、大型疏浚船等特种船舶的设计建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节能、环保、智能型船用中低速柴油机及其关键零部件,大型高效喷水推进装置,船舶甲板拖曳系统、船舶导航系统、压载水处理系统、大功率变频电源以及高性能涂层技术及产业化。 6、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石油钻井、修井、压裂、油水分离等专用设备及平台升降机,超大型拖缆机、深海锚泊定位系统、动力定位系统、海洋深水探测仪器产业化,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成套装备等。 7、航空航天产业。航空电子、航空机电、复合材料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应用卫星平台、系统及设备的研发制造、深空探测平台、系统及设备的研发制造,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和卫星遥感、遥测等。 8.轨道交通装备。轨道交通车辆、信号系统的研发设计、试验验证、检测等能力建设和改造提升。制动系统、牵引系统、检测试验装备、主辅逆变器、列车网络控制系统、指挥调度和监测系统等机电设备和控制系统自主化。高铁轮、轴等关键零部件自主化。 9、国家重大专项配套。 二、电子信息 1、通信设备。重点支持特种光纤、光器件、光接入设备、光传输设备、高频大容量长距离光通讯传输、宽带无线接入系统;

制造业转型升级前公司存在的问题简述模板

转型升级前公司存在的问题: 一、销售势头一路走低, 二、同质化非常严重, 三、逐渐跟不上消费者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变化;消费观念与消费结构同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消费者意识逐渐改变,,造成市场应对越来越被动。 四、品牌竞争激烈 定制家具行业之间的竞争,导致品牌之间的竞争,而经济下行带来的市场容量萎缩,进一步加剧了品牌之间的恶性竞争,价格战、渠道战、促销战在不断升级,导致营销费用不断增加,最终我们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五、转变经营模式困难重重 我们必须从做库存转向订单式生产,淘汰落后产品,分析市场需求,实现从推动式经营向拉动式经营的转变,这是个艰难的过程。我们企业的观念、架构、人员的构成、产品研发的模式和目标都面临不同困难。 我们的企业在贵州贵阳,作为一个内地企业,相较沿海地区,这些问题更加突出。 通过升级后我们取得的收获 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满足消费者新的消费需求:我们公司必须结合定制家居的特点,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必须要有自己的销售渠道;进行自身的升级和改变。“研发绿色家居产品或将是我们的解决方案。公司决定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路线,坚持无醛制造;减少对木质板材的使用,增加跟多绿色环保的可回收利用的轻质金属板材。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就近取材”、“就近智造”、“就近服务”的方案,由此破解应链成本和效率顽疾。 对于“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全国工商联家具装饰业商会执行秘书长李国华表示:“从小的范畴看,这只是家居产业的一个转型方向,但实际上,这是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的换挡期,也是家居行业的发展方向、动能和产业结构的转变。” 所以我们加大了在提升技术方面的资金投入,通过机械设备投入、设计软件、订单管理、生产控制、仓储管理等智能制造系统,通过公司直营系统店面升级改造,助力企业的数字化升级,实现降本增效。特别是在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理念,坚持无醛制造;减少对木质板材的使用,增加跟多绿色环保的可回收利用的轻质金属板材的利用方面,我们公司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由于我们研发的绿色产品减少了对木质板材的使用,增加了新研发板材的稳定性,环保性,观感度,投入市场就获得了部分消费者的认可。使我们的销量获得了明显的提升。我们2019年比2018年销售业绩同期对比增长都在30%以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