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药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实验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实验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实验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实验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实验研究进展【摘要】按照体内体外不同研究途径,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感染的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以后相关研究进行展望。认为应该加强抗病毒作用环节和免疫学相关机制研究,以求开发针对RSV感染的抗病毒、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新药,进而产生新的中医药理论来指导RSV的临床治疗。

【关键词】呼吸道合胞病毒;实验研究;文献综述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是导致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病原,能引起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等疾病,尚可诱发过敏症和哮喘[1-2],某些体弱患儿可发生心力衰竭等危重情况,

甚至可导致患儿死亡,严重危害婴幼儿健康,西医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和药物控

制[3]。中医药在抗RSV感染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显著,进一步阐释相关机理并开发安全有效的抗RSV感染药物有重大意义。本文仅就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RSV感染的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K。

1体外实验研究

1.1单味药物研究

1.1. 1药物有效成分实验研究

梁荣感等[4]观察大黄蒽醌类化合物对RSV引起的细胞病变(CPE)的抑制作用,结果证实其对RSV抑制作用存在明显的量效反应关系,证实RAA在人喉癌细胞(Hep|2)中对RSV有抑制作用。张凤梅等[5]通过细胞培养法观察败酱草抗病毒多糖AP4对RSV感染人宫颈癌细胞(Hela)的治疗作用,发现AP4抑制RSV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为0. 097 mg/mL,治疗指数(TI)为114,证实败酱草抗病毒有效部位AP4在Hela细胞中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王意忠等[6]采用细胞培养技术,利用CPE法观察梔子提取物ZG对RSV等6种呼吸道病毒致细胞病变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体外抗病毒试验中,桅子提取物ZG对RSV、甲型流感病毒等所致细胞病变有明显抑制作用。王秀琴等[7]采用煎煮法、二氯甲烷萃取法和柱层析法提取分离得到甘草抗病毒有效部位(GD4),观察GD4 在Hela细胞中对RSV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GD4对RSV的抑制作用存在量效关系;在感染后至少12 h以内给药,GD4能够有效抑制RSV的复制。认为GD4在Hela细胞中对RSV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1.1. 2含药血清实验研究

杨洁等[8]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中药黄芩有效成分,采用观察细胞病变和MTT法,观察清热抗感冲剂及其含药血清在Hep 12细胞中抑制RSV的作用,结果发现黄芩提取物及其含药血清具有不同程度抑制RSV病毒复制的作用。赵宇红等[9]采用MTT比色法检测鱼腥草对Hep | 2单层细胞的毒性作用,通过空斑试验和试管观察细胞病变法确定鱼腥草对RSV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鱼腥草(1 : 10)

可以完全抑制稀释度为10-5(100 CID50)的RSV、半数抑制10-4(1 000 TCID50) 的RSV,可使空斑明显变小,认为鱼腥草注射液对RSV有体外抑制作用。

1.2中药复方机理实验研究

1.2. 1药物有效成分实验研究

杨道锋等[10]观察复方抗病毒制剂作用后的病毒对细胞的攻击作用,结果

显示复方抗病毒制剂能抑制流感病毒的血凝活性和RSV对靶细胞的攻击作用,

认为复方抗病毒制剂体外对流感病毒和RSV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王孟清等[11]

将RSV接种子Hela细胞单层增殖,取不同浓度的截哮口服液药液加入病毒,观

察在细胞单层上的空斑形成以判定病毒产量。结果截哮口服液使RSV产量减少,

药物浓度的高低与病毒产量的高低呈明显的负相关;其对RSV有直接灭活作用,

且能影响病毒的吸附与吸附后的复制过程。王桂亭等[12]通过银黄直接抗病毒、

病毒感染细胞同时使用银黄、先使用银黄再感染病毒3种给药方法,观察Hep|2

和Hela细胞病变效应。结果发现注射用银黄在Hep 12和Hela细胞上对RSV均

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认为注射用银黄对RSV具有抑制和直接杀灭的特异性。

冯旰珠等[13]以CPE法及四氮唑盐还原法(MTT法)比较不同药物浓度及不同给药方式下热毒宁对RSV的抑制作用效果,发现热毒宁注射液预防给药方式、细胞外直接灭活及治疗给药方式均有抗RSV作用,该抑制作用存在着明显的量效反应关系。认为热毒宁对RSV有直接灭活作用,对RSV侵入Hep | 2细胞有阻断作用,对RSV在Hep 12细胞内增殖有抑制作用,相同浓度下,预防作用更显著。叶卉初等[14]将Hep|2细胞分成病毒唑、咳喘平、病毒唑+咳喘平3组,运用细胞培养技术,各细胞组加入RSVLong株病毒并分别加入上述3种药物的稀释液,通过观察CPE来观察RSV的抑制作用。试验表明,在用药量降至1/4时,在H印丨2 细胞上连续观察5 d,仍不产生细胞病理变化,对RSV有完全抑制作用。说明两药联合应用时产生了很强的协同作用。

1.2. 2含药血清实验研究

汪受传等[15]用不同剂量的清肺口服液制成含药血清处理RSV感染后的

Hep 12细胞,用组织细胞培养法,采用CPE观察和MTT法检测清肺口服液含药血

清对RSV感染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发现在Hep 12细胞上,清肺口服液的最

大无毒浓度为1 : 9。100 TCID50 RSV攻击后Hep|2细胞的0D值明显降低,加入中、高剂量含药血清后0D值升高。证实清肺口服液含药血清对RSV有抑制作用。

廖辉等[16]在组织培养半数感染量以及含药血清对细胞最大无毒浓度测定基础

上,行温度转换试验。结果显示:温度转换前(黏附阶段)加入金欣口服液含

药血清,实验组和对照组0D值差异无统计意义;温度转换后(侵入阶段)加入

金欣口服液,含药血清组0D值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

(P<0.01)。认为金欣口服液含药血清的抗病毒作用在RSV黏附后的膜融合及

侵入阶段。廖辉等[17]将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分组,RSV病毒攻击后,利用电镜观

察各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病毒感染组细胞核增大,

核质比增加,核仁凝聚,核膜凹陷成夹层,包涵体形成,线粒体凝聚,粗面内质网扩张,溶酶体增多,核染色质浓缩,细胞外可见病毒颗粒。含药血清感染后给药组,

细胞核增大,核仁凝聚,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凝聚,但程度较轻。证实RSV感

染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后,细胞可出现超微结构的改变,清肺口服液含药血清可以

减轻这种改变,感染时给药比感染后给药作用更明显。莫红缨等[18]以ELISA法

测定炎症介质的含量,观察复方双黄连及其含药血清以不同的给药方式对RSV刺

激A549细胞引发的炎症介质IL|8、IL|6、TNF|a释放的作用。研究发现双黄

连复方及其含药血清均能显著降低RSV诱导A549释放的IL 18水平,并以感染前

给药的途径下调IL|8的作用最为明显,在病毒感染的气道炎症控制中起着一定

的作用。

2体内实验研究

2.1病毒抑制作用研究

徐霞等[19]用金贝清肺颗粒不同剂量给雄性BALB/C小鼠灌胃,3 d后鼻腔

接种RSV,继续给药7 d,动物眼静脉丛取血,牵颈臼处死,无菌取肺组织,做肺

组织病毒含量检测。结果显示,金贝清肺颗粒4个剂量组动物的肺组织病毒含

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下降均超过一个指数。表明金贝清肺颗粒对小鼠体内RSV

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吴成林等[20]在小鼠体内观察双黄连口服液对RSV染毒

小鼠的死亡保护作用以及对小鼠心、脑、肺内病毒增殖的影响,发现双黄连口服

液能抑制RSV的增殖,并见病毒的感染性滴度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下降;治疗

RSV感染鼠结果发现,双黄连口服液对RSV感染鼠有保护作用,随着药物剂量增

加,疗效增强;该口服液还能降低组织内病毒滴度,阻止体内病毒复制,抗RSV作

用类似于同剂量的病毒唑。

2.2免疫功能调节作用机制研究

夏泉等[21]在小鼠感染RSV的同时,各给药组分别灌胃利巴韦林和莪术油油

溶液,腹腔注射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按肺质量除以体质量逐个计算肺指数(LI) 和各组肺指数抑制率。结果表明,病毒对照组小鼠的LI明显增加,应用莪术油

油溶液后,动物LI明显减低,治疗效果呈现较显著的剂量相关性。且高剂量莪术

油油溶液治疗效果优丁?利巴韦林。此外,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和利巴韦林对

RSV感染小鼠的LI也具有明显的降低作用。郑淑梅等[22]对60例RSV肺炎患

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血清白细胞介素_2水平进行测定,应用双黄连粉剂静滴

治疗7 d,疗程结束后复查发现患儿CD+4、CD+4/CD+8及血清IL|2水平升高,

CD+8降低,认为双黄连可调节T细胞亚群平衡、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对疾病康

复有促进作用。

3结语

RSV感染对小儿和部分免疫功能低下的成年人健康构成较大威胁,日益为

人们重视。中医药在抗RSV感染中展示了自身独有的优势,对其作用机制也进

行了积极的探索。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细胞培养、MTT、血清药理学方法等研

究手段逐渐为人们所熟知,细胞因子对炎症部位细胞凋亡机制的影响等分子生

物学方面的研究也正为更多的研究人员所接受,但仍存在着研究方法单一、研

究指标落后、研究思路和方法缺乏创新性等诸多问题。在抑制病毒的作用研究中,多是通过检测细胞病变改善的程度来描述药物的抗病毒作用,对于其具体

作用环节尚缺乏详尽的研究,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可喜的是一些生物化学、免疫学等相关专业科研人员从研制新的有效单体等角度进行探索,为进一步揭示药物抗病毒规律及免疫学相关机制提供了新的方法,为中医药学的整体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提供了新的思路。当前研制开发安全可靠的防治RSV感染的新药,仍是国际医学界有待解决的重耍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Durbin J E, Durbin R K.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induced

immunoprotection and immunopathology[J]. Virual

immunol, 2004,17(3):370-380.

[2]Hacking D, Hull J.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viral biology and the

host response[J]. J Infect, 2002, 45:18-24.

[3]Piedra P A.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vaccine:

recent

developments[J]. Pediatr Infect Dis, 2000, 19:805-808.

[4]梁荣感,刘卫兵,李丽亚,等.大黄蒽醌类化合物体外抗呼吸道合胞病毒作用的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 (2) : 280.

[5]张凤梅,李洪源,李霞,等.败酱草多糖体外抗呼吸道合胞病毒作用的研究[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06, 29 (1) : 48.

[6]王意忠,崔晓兰,高英杰,等.梔子提取物抗病毒试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 31(14) : 1176-1178.

[7]王秀琴,李洪源,刘鑫妍,等.甘草抗病毒有效部位(GD4)体外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作用的研究[J].中药材,2006,29 (7) : 692-694.

[8]杨洁,刘萍.黄芩提取物及含药血清体外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7 (12) : 2784.

[9]赵宇红,申昆玲,刘亚谊,等.鱼腥草注射液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体外实验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5,26 (5) : 571.

[10]杨道锋,徐莉,邵静芳,等.复方抗病毒制剂体外抗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作用及毒性研究[J].医药导报,2008,27 (4) : 392.

[11]王孟清,罗银河,董晓斐,等.截哮口服液对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抑制作用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6, 24(5): 819.

[12]王桂亭,宋艳艳,任桂杰,等.注射用银黄体外抗呼吸道合胞病毒[J].中国新

[13]冯旰珠,周锋,黄茂,等.热毒宁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Long株)作用体外实验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 (9) : 1009.

[14]叶齐初,刘玉华,侯安存,等.咳喘平与病毒唑联合应用体外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抑制作用的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5,4 (3): 147-149.

[15]汪受传,王霖,陈超,等.清肺口服液含药血清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 (1) : 25-26.

[16]廖辉,汪受传,徐建亚.金欣口服液含药血清对呼吸道合胞病毒黏附、膜融合影响的实验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8,8 (1) : 3.

[17]廖辉,王霖,汪受传.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及清肺口服液含药血清对其作用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 (5) : 656-657.

[18]莫红缨,赖克方,江永南,等.双黄连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气道上皮细胞炎症因子释放的影响[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5,33 (2) : 16.

[19]徐霞,隋在云,隋丽云.金贝清肺颗粒体内抗呼吸道合胞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 (2) : 403.

[20]吴成林,杨占秋,侯炜.双黄连口服液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实验研究[J].数理医学杂志,2005, 18 (6) : 592.

[21]夏泉,黄赵刚,李绍平,等.莪术油抗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20 (3) : 357-358.

[22]郑淑梅,刘文彬,王太森,等.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免疫机制及双黄连疗效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 (12) : 1041-1042.

2020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

2020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世界范围内引起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最重要的病毒病原。RSV感染是造成婴幼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的首要因素。为进一步规范儿童RSV感染的诊断、治疗及预防,以国内外RSV最新研究进展为参考,特制定《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 一般治疗 对于急性期患儿应动态观察及评估病情变化,当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于90%~92%时,给予氧疗。对于重症患儿,还可选择无创持续性正压通气(CPAP)或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治疗。当存在上气道阻塞并引起呼吸困难或喂养困难时可给予口鼻腔吸痰或9 g/L盐水滴鼻缓解鼻塞症状,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儿若能正常进食,建议继续经口喂养,如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进食后呛奶易引起误吸等情况,可给予鼻胃管营养摄入,必要时可给予静脉营养,以保证体内水电解质内环境的稳定。 药物治疗

1.抗病毒药物 干扰素 对于RSV感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在抗感染、平喘、吸氧补液等常规基础治疗上,可试用重组人α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干扰素α1b 2~4 μg/(kg?次),2次/d,疗程5~7 d;干扰素α2b 10万~20万IU/(kg?次),2次/d,疗程5~7 d。 利巴韦林 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证实利巴韦林在治疗RSV感染中的有效性,故不推荐常规使用。 2 支气管舒张剂 支气管舒张剂(如β2受体激动剂)单独或联合抗胆碱能类药物雾化在RSV 感染后引起喘息患儿中的疗效尚不明确。 对于RSV感染伴喘息症状患儿可试用支气管舒张剂,然后观察临床效果,如用药后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可继续应用;如用药后无改善,则考虑停用。 对于RSV感染已经引起呼吸衰竭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的重症患儿,支气管舒张剂还可能增加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的风险,需慎用。

呼吸道合胞病毒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呼吸道合胞病毒 导语:带小孩时间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情,带好小还就更加困难了。之所以困难,原因就是小孩的身体处于发育阶段,所有的身体器官都很稚嫩,孩子体内对 带小孩时间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情,带好小还就更加困难了。之所以困难,原因就是小孩的身体处于发育阶段,所有的身体器官都很稚嫩,孩子体内对病毒的抗体还很少,所以小孩很容易患病。有时候在你不知不觉中,小孩子就会得了病,其实根本不是因为你的原因引起的。常见的小孩疾病就有肺炎等,而引起肺炎的罪魁祸首很有可能就是呼吸道合胞病毒。 可能说到呼吸道合胞病毒大家会感觉很陌生,因为平时根本不会涉及到这一方面的知识。但是这个病毒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喜欢找上婴幼儿,从而导致婴幼儿发生支气管炎、肺炎等。那么,到底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呢?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副粘液病毒科。该病经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多见于新生儿和6 个月以内的婴儿。潜伏期3~7日。婴幼儿症状较重,可有高热、鼻炎、咽炎及喉炎,以后表现为细支气管炎及肺炎。少数病儿可并发中耳炎、胸膜炎及心肌炎等。成人和年长儿童感染后,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确诊可分离病毒及做血清补体结合试验和中和试验。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查鼻咽分泌物中病毒抗原,可作快速诊断。治疗以支持和对症疗法为主,有继发细菌感染时,可用抗菌药治疗。预防同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被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要特别重视一般治疗,注意隔离,努力防止继发细菌或其他病毒感染。如无继发细菌感染,只用中医治疗即可。一般治疗参阅支气管肺炎节,其他可参阅腺病毒肺炎节,由于本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牛常见呼吸道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815655058.html, 牛常见呼吸道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作者:齐丽娜 来源:《新农村》2018年第05期 引言 牛呼吸道疾病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疾病,出现在我国境内部分省份,这种疾病具有发病快和传染快的特点。如果防治不及时将会导致牛大量的死亡,辽宁地区的养牛业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牛呼吸道疾病预防与治疗也影响着其发展的速度。本文分析了牛呼吸道疾病的预防治疗措施,希望通过本次的研究对这一新型的疾病进行科学、合理的预防以及治疗。 牛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对牛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在现代养牛业中,牛出现呼吸道疾病会影响其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还可能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引起牛呼吸道疾病的病原菌包括牛支原体、巴氏杆菌及曼氏杆菌等,除病原菌外,湿冷环境、毒素侵袭、缺氧脱水、天气条件恶劣及灰尘均可能诱发牛呼吸道疾病。通过预防与治疗,尽量减少牛呼吸道疾病的传播。 1牛呼吸道疾病的认识以及发病情况 1.1牛支原体病 危害养牛业的一种致病性支原体就包括牛支原体病,可引起牛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同时还会持续感染。牛支原体病的分布很广,通常与细菌、病毒一起配合。但是,牛支原体存活的周期并不长,在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差,如果无阳光的天气,牛支原体大概可以存活10天左右;在水中可存活14天;如果温度上升为20℃左右,可存活10天左右。 1.2牛巴氏杆菌病 牛巴氏杆菌病是牛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又称出血性败血症。以发生高热、肺炎和内脏广泛出血为特征。感染这种疾病的牛,通常会出现胸部炎性水肿、咽喉炎性水肿和头颈炎性水肿。由于牛巴氏杆菌的常见性,一年四季都会发病,但这种疾病生存能力很差,经过阳光照射,病菌很快就会死亡消失。 1.3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病 一种以呼吸困难、鼻炎和多核细胞性肺炎为特征的牛急性传染病。病原为牛呼吸道合胞体,传播迅速,发病率很高,但病死率低。其传染源是病牛和带毒牛。感染该病毒后,表现为上呼吸道咳嗽、鼻眼有分泌物,严重的表现为精神忧郁、体温升高、产奶量下降及呼吸急促等等。严重的还可能发展为呼吸窘迫等。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一、背景资料 1.1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pneumonia)简称合胞病毒肺炎,临床表现为咳嗽、流鼻涕、发烧、有时喘息,与流感症状相似,是一种小儿常见的间质性肺炎,多发生于婴幼儿。由于母传抗体不能预防感染的发生,出生不久的小婴儿即可发病,但新生儿较少见。国外偶有院内感染导致产科医院新生儿病房爆发流行的报道。在北京,48%的病毒性肺炎和58%的毛细支气管炎系由合胞病毒引起(1980~1984);在广州,小儿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的31.4%由合胞病毒引起(1973~1986);在美国,20%~25%的婴幼儿肺炎和50%~75%的毛细支气管炎由合胞病毒引起。 1.2 人类呼吸道合胞病毒 人类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简称HRSV或RSV)是引起小儿病毒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可引起间质性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RSV为中型单股反链RNA病毒,属于副粘液病毒科,肺病毒属,只有一个血清型。RSV在电镜下所见与副流感病毒类似,病毒颗粒大小约为150nm,较副流感病毒稍小,对乙醚敏感,无血球凝集性,在人上皮组织培养形成特有的合胞(syncytium),病毒在胞浆内增殖,可见胞浆内包涵体。 1.3 RSV分子生物学信息 RSV基因组为长约15.2kb的单股负链RNA,编码11种蛋白,包括3种跨膜包膜糖蛋白(F,G和小疏水蛋白SH),1种基质蛋白(M),4种核衣壳蛋白(N,P,L 和M2-1),2种非结构蛋白(NS1和NS2)为I型干扰素拮抗剂,1种RNA调节因子(M2-2)。其中G和F为主要中和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血清中和抗体和呼吸道粘膜的分泌型sIgA,根据G蛋白抗原性差异分为A和B两个亚型。N,F,P,NS2和M等蛋白可诱导机体产生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s)。 二、RSV疫苗 2.1 RSV疫苗研究背景 由于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支气管炎和肺炎的主要原因,也可导致免疫缺陷病人和老年人群发病和死亡。所以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全球最优先发展的疫苗之一。经过多年研究RSV疫苗取得一些进展,但尚未有疫苗上市。目前主要集中在亚单位疫苗和活疫苗的研究上,其中减毒活疫苗和活病毒载体疫苗最有可能用于预防婴幼儿RSV感染而受到关注。 20世纪60年代研制的福尔马林灭活疫苗(FI-RSV)不仅不能防止婴幼儿感染,而且接种后支气管炎和肺炎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大大增加,现在认为至少2个原因导致该结果(1)FI-RSV未能诱导产生高亲和力、有中和活性抗体,也未能产生保护性CD8+T细胞应答,使得FI-RSV诱导产生的免疫力不足以控制RSV感染; (2)FI-RSV诱导产生了Th2偏向的CD4+T细胞应答,介导的炎症反应导致疾病增强作用(ERD)发生。RSV 天然感染不能产生持久免疫力, 反复感染常见,作为疫苗主要目标人群的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难以产生高效价及高亲和力的抗体, 同时体内存在的母传抗体能介导免疫干扰或抑制作用。RSV存在两种抗原亚型(A和B)的RSV, 在同一个流行季节,不同亚型的RSV可引起再次感染等,这些因素对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均提出了很高要求。因此, 一个成功的

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的检测与分型

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检测与分型 首都儿科研究所 邓洁 大家好!下面我跟大家交流一下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的检测与分型方法。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属于副粘液病毒科的一种RNA病毒。它是造成世界范围内婴幼儿下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特别是2 — 6个月的小婴儿在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以后常常可以发生严重的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另外呢它还是引起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加重以及免疫损伤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 呼吸道合胞病毒最早是在1956年在伴有感冒症状的猩猩体内分离到的。在1957年又从患有下呼吸道疾病婴儿的鼻咽分泌物中分离到,由于它在细胞中可以引起细胞融合病变,所以呢就根据它在组织培养中的细胞病变特征呢命名为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呢它是由包裹负链RNA的核衣壳和包膜组成,其RNA全长为15225个核苷酸,编码10个蛋白。其中呢G蛋白和F蛋白呢是位于病毒颗粒的表面,是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主要糖蛋白。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抗原变异,在70年代应用动物高价免疫血清的交叉中和试验即证明呼吸道合胞病毒毒株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差异。在80年代随着特异的呼吸道合胞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发现呢在G蛋白、F 蛋白、P蛋白以及N蛋白等蛋白上存在着抗原的变异性。 呼吸道合胞病毒亚型有什么差异呢?我们说呼吸道合胞病毒分为两个亚型A和B,它们的主要区别呢,主要是在于G、F、N、P蛋白上的抗原组成不同,其中G蛋白的可变性最高。A和B亚型G蛋白之间仅存在5%的抗原相关性,而F蛋白则接近50%。在氨基酸水平上,A和B亚型G蛋白只有53%的同源性,而F蛋白则为89%。 那么呼吸道合胞病毒亚型与反复感染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说由于G蛋白是激发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最主要的病毒抗原之一,而不同亚型呼吸道合胞病毒G蛋白激发机体产生的保护性抗体呢,不能有效地提供亚型间的交叉保护作用。所以亚型的存在呢可能是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反复感染有关。 那么呼吸道合胞病毒A、B亚型的致病性又有哪些区别呢?这都是一些文献的报道,有一些文献报道呢,说A亚型呼吸道合胞病毒呢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另外呢还有的人报道是B亚型合胞病毒,无论是在病毒的滴度、形成细胞融合病变的大小和培养时间上,均明显的较A亚型差。也就是说和上面的那个报道是一致的。另外呢还有人报道是婴幼儿合胞病毒感染以后呢同,对同型G蛋白的抗原反应呢B亚型较A亚型更加强烈和有效。 那么我们进行呼吸道合胞病毒亚型监测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呢呼吸道合胞病毒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目前呢还没有定论,而且呢亚型的存在可能与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反复感染有关。因此我们认为监测人群中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流行以何种亚型为主呢,对流行病学研究及疫苗的发展都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 我国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流行情况是什么的呢?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感染呢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我国南方流行高峰呢主要是在夏秋季,在北方呢则主要发生在冬春季。沈皆平教授以及王之梁教授都曾有过这方面的报道。 呼吸道合胞病毒与流喘肺炎呢,又有什么关系呢?在我国每隔数年就会出现一次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

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的由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的由来 导语: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是一种小儿常见的肺部疾病,多发于婴幼儿。其发病年龄比较特殊,因为一般来讲新生儿是不会有这种疾病出现的,因为它有 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是一种小儿常见的肺部疾病,多发于婴幼儿。其发病年龄比较特殊,因为一般来讲新生儿是不会有这种疾病出现的,因为它有来自母体的体抗力,但是一般来讲在六个月以后就会有这种疾病的发生。这种疾病除了是自带有外,还感染的原因。所以各位家长要预防次疾病的出现。 病因: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简称合胞病毒,也属副粘病毒科)是引起小儿病毒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可引起间质性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在北京,48%的病毒性肺炎和58%的毛细支气管炎系由合胞病毒引起(1980~1984);在广州,小儿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的31.4%由合胞病毒引起(1973~1986);在美国,20%~25%的婴幼儿肺炎和50%~75%的毛细支气管炎由合胞病毒引起。 病理改变:合胞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为2~8天(多为4~6天)。合胞病毒肺炎的典型所见是单核细胞的间质浸润。主要表现为肺泡间隔增宽和以单核细胞为主的间质渗出,其中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此外肺泡腔充满水肿液,并可见肺透明膜形成。在一些病例,亦可见细支气管壁的淋巴细胞浸润。在肺实质出现伴有坏死区的水肿,导致肺泡填塞、实变和萎陷。少数病例在肺泡腔内可见多核融合细胞,形态与麻疹巨细胞相仿,但找不到核内包涵体。 诊断:近十年来合胞病毒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占我国婴幼儿病毒性肺炎第一位,其症状与副流感病毒肺炎、轻症流感病毒肺炎及轻症腺病毒肺炎临床上几乎无法区别。重症流感病毒肺炎及重症腺病毒肺炎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关系研究

当代医学2019年10月第25卷第29期总第544期Contemporary Medicine,Oct.2019,Vol.25No.29Issue No.544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关系研究 刘凌志,董必英,郭栋伟 (柳州市中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广西柳州545001) 摘要: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其病理本质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发病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密切相关,但关于具体发病机制到目前为止并未完全明确。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在婴幼儿中的感染率较高。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观察研究表明:婴幼儿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日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现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及其对机体所造成的损害与支气管哮喘发病之间的关系做一综述。 关键词:呼吸道合胞病毒;气道高反应性;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已成为全球哮喘病死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支气管哮喘的具体发病机制至今未明,其中环境因素如各种变应原、药物以及病原体感染是其发病原因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资料与实验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与感染呼吸道病毒密切相关[1]。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在婴幼儿中具有极高的感染率,已有研究证实婴幼儿时期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可参与日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与急性发作过程[2-3]。现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关系作一综述。 1呼吸道合胞病毒简介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pneu-monia,RSV)是一种常见的RNA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其基因组为一股单链负链RNA,编码8个结构蛋白和2个非结构蛋白。重要的结构蛋白有融合蛋白F与粘附蛋白G,两者在该病毒感染宿主细胞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在该病毒引起的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4]。RSV可经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小儿呼吸道感染中常见,尤其是新生儿和6个月以内的婴儿,有研究证实到2岁时,所有婴幼儿均有一次或多次感染RSV的经历[2]。感染RSV后可有高热、鼻炎、咽炎、喉炎及RSV细支气管炎,常表现出反复性喘息症状,部分患者可在以后发展为持续性哮喘[5]。确诊RSV感染可通过检测呼吸道分泌物中的病毒、病毒抗原或病毒特异性核酸序列等。利用抗体检测抗原应用广泛但缺乏敏感性与特异性,培养细胞分离病毒可弥补这一缺陷,现在多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查分泌物中病毒特异性核酸序列,可以作快速诊断[6]。 2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机体免疫反应 目前已证实患支气管哮喘的机体会出现免疫功能调节紊乱,主要特征之一是T细胞的活化。免疫学根据T细胞所产生的细胞因子的不同以及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的最终本质差别将T细胞分为Th0、Th1和Th2细胞,Th0细胞又可以分化为Th1和Th2细胞。Th1细胞主要产生IL-2、IL-12、IFN-γ;Th2细胞主要产生IL-4、IL-5、IL-6、IL-10。IL-4和IL-5的分泌会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和IgE产生,因此,Th2免疫反应与1型超敏反应和过敏相关,而导致IFN-γ占优势的Th1免疫反应是具有保护作用的。 RSV感染后可引起机体对其产生先天性与获得性免疫效应,Haynes LM等[7]发现机体感染RSV后,体内Toll样受体4(TLR4)、Toll样受体2(TLR2)与Toll样受体6(TLR6)在对RSV的先天性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Openshaw P等[8]利用Balb/c小鼠模型发现:与其他病毒感染不同,Balb/c小鼠在感染RSV后,CD4+T细胞会对RSV特异性抗原做出反应,并进一步引发Th2免疫反应,导致肺中嗜酸性粒细胞大量浸润,进一步的研究证明,引起上述反应的RSV抗原是其表面的粘附蛋白G。Chang J等[9]研究发现RSV感染后可通过干扰TCR介导的信号转导,进而抑制肺组织中的CD8+T的活性与外周气道中CD8+T的记忆效应,使IFN-γ的分泌减少。之前,Hayat C等[10]已经证明CD8+T可通过分泌IFN-γ减弱RSV 的粘附蛋白G引起的肺组织中的Th2免疫反应。因此,RSV 感染后可通过导致IFN-γ减少,Th2免疫反应增强造成损害。 RSV初次感染后可使机体产生RSV特异性抗体IgE。Da-khama A等[11]利用野生型大鼠发现初次感染RSV后所产生的RSV特异性抗体IgE,在机体再次感染RSV后发挥重要作用,IgE可使野生型大鼠气道反应性增高,气道内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气道内所产生的T细胞因子也偏向于Th2表型,而使用抗IgE抗体可通过减少Th2型细胞因子与增加IFN-γ的产生减轻上述效应。2012年Krishnamoorthy N等[12]发现机体早期RSV感染不仅可诱导肺内产生Th2型炎症反应,还可破坏调节性T细胞(Treg)抑制免疫反应的相关功能,从而降低气道对可吸入性抗原的免疫耐受,极大地增加了日后发展为支气管哮喘的可能性。所以机体在早期感染RSV后,通过免疫反应不仅即时对气道造成损害,而且为以后RSV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支气管哮喘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通讯作者:刘凌志,E-mail:275182743@https://www.wendangku.net/doc/6815655058.html, doi:10.3969/j.issn.1009-4393.2019.29.082--综述-- — —191

呼吸道合胞病毒单克隆抗体使用说明书

Injectable Medication Guideline: Synagis (Palivizumab) Background: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is a common disease of childhood and causes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in patients of all ages. Most RSV-infected infants experienc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symptoms, and 20% to 30% develop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with their first RSV infection. Certain conditions increase the risk of severe or fatal RSV infection. These include preterm birth; cyanotic or complicated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especially when the condition causes pulmonary hypertension; chronic lung disease of prematurity, an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or therapy causing immunosuppression at any age. In the U.S., more than 125,000 hospitalizations due to RSV infection occur annually. Outbreaks of RSV usually begin in November or December, peak in January or February, and end in March or April. Synagis (palivizumab), a humanized mouse RSV monoclonal antibody, has been shown to reduce the risk of serious RSV disease and to reduce RSV-related hospitalizations in high-risk infants and children. Synagis is administered at a dose of 15mg/kg once every 30 days. Five monthly doses will provide more than 20 weeks of protective serum antibody concentration for most infants. Synagis is administered intramuscularly (IM). Synagis is not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RSV and it is not approved or recommended for this indication. Synagis is FDA-approved for the prevention of serious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disease caused by RSV in pediatric patients at high risk of RSV disease. Safety and efficacy were established in infants with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 infants with a history of premature birth (≤35 weeks gestation), and children with hemodynamically significant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 Synagis is associated with high cost. Patients receiving Synagis must meet strict approval criteria. Criteria (based on documented RSV risk factors): ?Infants born at 28 weeks gestation or earlier and who are less than 12 months of age as of November 1st. A maximum of five monthly doses is recommended for patients in this category. ?Infants born between 29 to 32 weeks gestation and who are less than 6 months of age as of November 1st. A maximum of five monthly doses is recommended for patients in this category. ?Infants born between 32 to 35 weeks gestation and who are less than 3 months of age as of November 1st and who have one of the following two risk factors for hospitalization due to RSV: ?Infant attends child care, defined as a home or facility where care is provided for any number of infants or young toddlers in the child care facility; or ?Infant has school age siblings or school age relatives living in the house ?Infants in this category may receive prophylaxis with Synagis until they reach 3 months of age and should receive a maximum of 3 monthly doses. ?Infants with chronic lung disease (CLD) who are less than 2 years of age as of November 1st who are receiving or have received medical therapy for CLD within the past 6 months (includes supplemental oxygen, nebulizer treatments, bronchodilators, diuretics, or chronic corticosteroid therapy). A maximum of five monthly doses is recommended for patients in this category. ?Infants born before 35 weeks gestation who have congenital abnormalities of the airway or neuromuscular disease. A maximum of five monthly doses is recommended for patients in this category. ?Infants and children who are less than 2 years of age as of November 1st with hemodynamically significant cyanotic or acyanotic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Those most likely to benefit are infants and children receiving medication for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digoxin, diuretic), those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nd those with cyanotic heart disease. A maximum of five monthly doses is recommended for patients in this category. ?Infants and children with immune deficiency who may benefit from RSV prophylaxis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HIV/AIDS), transplant recipients, or children immunocompromised due to chemotherapy). A maximum of five monthly doses is recommended for patients in this category.

病毒习题2呼吸道病毒

填空 1.呼吸道病毒包括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风疹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呼肠病毒等。 2.流感病毒根据流感病毒核糖核蛋白和M抗原(NP和MP)抗原的不同,可分为甲、乙、丙三型。 3.决定流感病毒亚型的特异性抗原是 HA(血凝素)和 NA(神经氨酸酶) . 4.流感病毒的核酸类型是单股负链RNA , 其显著特点是分7~8个节段且容易发生基因重组 . 5.流感病毒的核心由RNA,核蛋白和RNA聚合酶组成. 6.流感病毒的结构由核心,内膜和外膜组成. 其吸附细胞的结构是HA , 成熟病毒自细胞膜上的释放依赖 NA 的水解作用. 7.流感病毒的包膜镶嵌着2种糖蛋白刺突,即呈柱状的 HA 和呈蘑菇状的 NA . 8.麻疹病毒感染除引起麻疹外,少数患者尚可并发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即麻疹迟发性脑炎和 SSP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

9.腮腺炎病毒除引起患者双侧或单侧腮腺肿大炎症外,20%男性患者并发睾丸炎 ,5%女性患者并发卵巢炎. 10.孕妇在妊娠5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后临床表现多为轻微 ,而其胎儿或新生儿易患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11.腺病毒为双链线状DNA,无包膜病毒,其蛋白衣壳由240个六邻体壳粒和12个五邻体壳粒共同构成20面立体对称球状体,并在20面体每一顶角壳粒各伸出一纤维隆起. 12.少年儿童和成人普通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大多由鼻病毒或冠状病毒感染引起. 三. 单选题 1.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 A.流行性感冒杆菌 B.流感病毒 C.副流感病毒 D.呼吸道合胞病毒 E.鼻病毒 2.普通感冒的最常见病原是 A.流感病毒 B.副流感病毒 C.腺病毒 D.风疹病毒 E.鼻病毒和冠状病毒 3.可引起全身感染的呼吸道病毒是 A.流感病毒 B.麻疹病毒 C.鼻病毒 D.冠状病毒 E.腮腺炎病毒

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区别

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区别 以经常出现的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为例:包括鼻部、咽部、喉部及扁桃体等处。在上呼吸道感染中,90%为病毒感染,而一旦出现咳嗽、有痰、嗓子疼、扁桃体红肿、脓性分泌物则多为细菌感染,由此可区别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与仅仅根据白细胞的数量多少是不全面的,首先明确了发病病原和部位,才有可能更好地进行早期治疗,达到较好功效,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可能。 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症状比较相似,但药物的治疗却不相同。因此,正确的鉴别对保证合理用药极为重要。下面从五个方面介绍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鉴别。 1、流行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具有明显的群体发病的特点,短期内有多数人发病,或一家人中有数人发病;而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则以散发性多见,患者身旁少有或没有同时上感发热病人。如果容易群体传染,多是病毒。细菌很少这样。因为病毒可以通过唾液飞溅等方式传播。2、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般鼻腔流涕症状比咽部症状明显;而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则扁桃体或咽部红肿及疼痛比较明显。若伴有腹泻或眼结膜充血,则倾向是病毒感染。 3、单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多无脓性分泌物,而脓痰是细菌性感染的重要证据。为什么是这样呢,这和脓痰的形成原因很有关系。 4、病毒性感染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可轻可重;而细菌感染,起病可急可缓,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重。如果开始发热不高,2-3天后,病情继而加重,则多为细菌性感染。病毒感染比较急,并且症状不稳定,而细菌感染则开始轻后来重。这也是和病毒和细菌的机理和大小有关系。因为细菌个体大,所以开始进入比较缓慢,但是感染了,则后果严重。 5、白细胞计数,一般由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偏低或正常,早期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可稍高。而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见高。因此,如果临床不做血像检查,就难以确定病原体是病毒还是细菌。白细胞的多少是判断两者的区别之一。这和白细胞在人体内的作用有关。要知道原因则需要这方面的知识。 6、对有发热症状的上呼吸道感染者,用退热药物如阿司匹林或安乃近、复方氨基比林等治疗。病毒性感染能取得暂时而明显的退热效果,全身症状亦有所改善;但细菌性感染者服用同样剂量的退热药,退热效果较差,全身症状亦无明显改善。 7、锌元素能促进胸腺能正常分泌T淋巴细胞,提高体液免疫的功能,促进疾病的恢复;硒元素能刺激抗体的生成,从而也能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常用补锌产品,如蛋白锌、酵母锌。 6、对有发热症状的上呼吸道感染者,用退热药物如阿司匹林或安乃近、复方氨基比林等治疗。病毒性感染能取得暂时而明显的退热效果,全身症状亦有所改善;但细菌性感染者服用同样剂量的退热药,退热效果较差,全身症状亦无明显改善。7、锌元素能促进胸腺能正常分泌T淋巴细胞,提高体液免疫的功能,促进疾病的恢复;硒元素能刺激抗体的生成,从而也能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常用补锌产品,如蛋白锌、酵母锌。

呼吸道合胞病毒蛋白的研究进展

呼吸道合胞病毒蛋白的研究进展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6年9月第19卷第5期ChinJBiologicalsSeptember2006,V o1.19No.5?541? 呼吸道合胞病毒蛋白的研究进展 李光综述井申荣审校 【综述】 【摘要】本文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基因组编码的病毒蛋白,包括膜蛋白,核蛋白,融合蛋白,基质蛋白及非结构蛋白的结 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比较全面的综述. 【关键词】呼吸道合胞病毒;病毒蛋白;结构;功能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副粘病毒科肺病毒属 成员,中等大小,有包膜,基因组为非节段性单股负 链RNA,全长为15225个核苷酸,编码11个蛋白. 在RSV负链RNA基因组上从3至5端依次为 NS1,NS2,N,P,M,SH,G,F,M2,L,其中G,F,SH三 种蛋白位于膜上,M基因编码基质蛋白,N,P,L基 因编码的蛋白位于单股负链RNA上.M2—1,M2-2, NS1,NS2编码的蛋白并不出现在成熟病毒颗粒中, 它们为非结构蛋白,只在特殊的阶段出现,发挥特殊 的作用.RSV表现出极小的抗原异质性,尽管这 样,RSV还是分为两个亚型:A和B.它们主要的区 别在于G,F,N,P蛋白上的抗原组成不同,其中G 蛋白的可变性最高,A和B亚型中的氨基酸序列只 有53%的同源性,相反,两个亚型间F和P蛋白则 有较高遗传及抗原同源性¨. 1.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1.1G蛋白:G蛋白(Glyeoprotein)属于Ⅱ型糖 蛋白,含有299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90000, 包括N一端的胞浆区,疏水的锚定区和外功能区.外 功能区由两个粘液素样区域组成,这两个区域高度 可变,富含Ser,Thr和Pro,并含有大量N一连接寡糖 和O一连接寡糖【2J,同时它们之间有13个氨基酸,其 中含有4个非常保守的Cys残基,它们对G蛋白的 贴附活性并没有影响.G蛋白188位Arg和192 位Tyr可以通过诱导保护性免疫和启动嗜酸性粒细 胞的增殖来抵抗RSV感染,188位Arg周围的序列 对主要保护性表位至关重要,但对188位上游的表 位来说,影响要小一些j. C一端的可变区域存在着许多宿主抗体可以识别 的表位,病毒通过改变这个区域的抗原结构,以逃避

病毒习题呼吸道病毒

第26章呼吸道病毒测试题 填空 1.呼吸道病毒包括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风疹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呼肠病毒等。 2.流感病毒根据流感病毒核糖核蛋白和M抗原(NP和MP)抗原的不同,可分为甲、乙、丙三型。 3.决定流感病毒亚型的特异性抗原是 HA(血凝素)和 NA(神经氨酸酶) . 4.流感病毒的核酸类型是单股负链RNA , 其显著特点是分7~8个节段且容易发生基因重组 . 5.流感病毒的核心由RNA,核蛋白和RNA聚合酶组成. 6.流感病毒的结构由核心,内膜和外膜组成. 其吸附细胞的结构是HA , 成熟病毒自细胞膜上的释放依赖 NA 的水解作用. 7.流感病毒的包膜镶嵌着2种糖蛋白刺突,即呈柱状的 HA 和呈蘑菇状的 NA . 8.麻疹病毒感染除引起麻疹外,少数患者尚可并发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即麻疹迟发性脑炎和 SSP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 9.腮腺炎病毒除引起患者双侧或单侧腮腺肿大炎症外,20%男性患者并发睾丸炎 ,5%女性患者并发卵巢炎. 10.孕妇在妊娠5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后临床表现多为轻微 ,而其胎儿或新生儿易患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11.腺病毒为双链线状DNA,无包膜病毒,其蛋白衣壳由240个六邻体壳粒和12个五邻体壳粒共同构成20面立体对称球状体,并在20面体每一顶角壳粒各伸出一纤维隆起. 12.少年儿童和成人普通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大多由鼻病毒或冠状病毒感染引起. 三. 单选题 1.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 A.流行性感冒杆菌 B.流感病毒 C.副流感病毒 D.呼吸道合胞病毒 E.鼻病毒 2.普通感冒的最常见病原是 A.流感病毒 B.副流感病毒 C.腺病毒 D.风疹病毒 E.鼻病毒和冠状病毒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