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传递

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传递

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传递
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传递

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传递

——颜色词英汉互译技巧分析

论文关键词:颜色词;文化差异;语用等值;文化信息;翻译论文摘要:语言中的颜色词丰富多彩,且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在文化上差异较大,同一颜色词在这两种语言中所表迭出的文化内涵有时相去甚远.因而颜色词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一个误点。也成为英汉互译中的一个难点。本文拟从荚汉颜色词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入手,分析这些文化差异对颜色词翻译的影响,强调了在翻译中准确传递文化信息的重要性,并试图探究翻译英汉颜色词的技巧。

一、引言

每种语言中都有许多借以表达自己特定文化概念的词语,它们的所指只有在某一特定文化中才是最清楚的,一旦越出自己的文化背景,进入一个与之有差别,甚至差别较大的文化背景中,就可能出现翻译问题。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语系,植根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折射出英汉民族不同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因此,英汉两种语言在颜色词的使用及由颜色词所产生出的联想意义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造成了英汉颜色词语的文化差异,即一种语言中常有一些词在其它语言中无法找到与之对应的等值词。由于文化的局限性,这种差异可能给我们的英语学习和翻译造成困难,易犯望文生

义的错误。本文拟从英汉颜色词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入手,分析这些文化差异对颜色词英汉对译的影响,并探究翻译英汉颜色词的方法和技巧。

二、英汉颜色词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曾指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在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文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颜色词语是英汉语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了两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思维方式与生活习惯的差异毕继万先生在谈到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与英汉文化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时指出:“英汉语言的差异反映了英汉思维方式的区别。例如,英文化的人思维时习惯于形式分析,突出主观作用和以主体为中心;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则往往是整体把握,从实际出发和注重主客体融合。”这一点可以从gteernhouse和black tea的汉语翻译得到印证。Greenhouse是green(绿色的)加house(房子)构成。汉语译为“温室”,西方人强调这种房子的内在功能,即在寒冷的天气条件下,保持植物的生命力,使其处于绿色状态;而我们中国人则突出其给人的整体感觉,即进入其中感觉比其它房子“温暖”。再如,英语说“black tea"(黑茶),汉语说“红茶”,为什么同样一种茶被描述成了不同的颜色?一般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人通过茶水来判断茶的颜色,而英美民族通过茶叶本身来判断茶的颜色。事实上,中国人并不

仅仅是出于茶水的颜色偏红就决定叫这种茶为“红茶”。在中国文化里,红和绿是一个颜色对,常常成对出现。红茶((black tea)和绿茶(green tea)在中国文化里达到了完美的对称。了解到这一点就无怪乎中国人称这种茶为红茶了。除此之外,黑色在中国文化里常常带有非常消极的暗示,很难想象中国人会用黑色来给茶这种他们最喜爱的饮品命名。英美人称这种茶为“black tea"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中国人的种种文化上的不安,而是他们更倾向于客观地描述事物。

又如:我们中国人习惯用“米”色来描述淡黄色,皆因米是我们的主食;而英美人则以cream(奶油色)及butter-yellow(黄油色)来表示。

从根本上讲,中国文化注重神似,思维特征具有整体性、意向性、模糊性。西方文化讲究科学精确,一丝不苟。他们以自然为认知对象,对客体,尤其是客观世界进行研究,因此具有客观性、分析性和精确性。

(二)价值取向差异

中国自古以红色和黄色为贵,以白色和黑色为贱。中国人这种对红色的特殊情感,源于古代的日神崇拜。中国文化中视黄色为尊,则源于古代对地神的崇拜。而白色和黑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常含贬义.这源于古代人们对方向和色彩的崇尚。西方文化深受基督教影响,西方人对颜色的好恶许多来自圣经。所以,西方文化具有重白忌黑厌红黄的传统。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红色象征着幸运、幸福、吉样如意。从远古

起,中国人就喜欢红色,因而红色被广泛用于婚礼、生日及其它一些庆典。在汉语里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诸如“红人(a favorite with somebody in power ) ",“走红( being popular ) ",“红榜(honor roll ) " ,“红利(bonus)",“红运(good luck ) ",“满面红光(one’s face glowing with health )”等具有褒义的词。比较这些词和它们在英文里对应的单词,我们可以发现,在英文里具有同样意义的单词和红色没有任何关系.事实上,以英语为母语者有时不仅不认为红色(red)和幸运有什么关系,反而认为红色代表着愤怒甚至暴力、恐怖、淫秽。例如:“have red hands(犯杀人罪)”,"red ruin(火灾)”," catch somebody red-handed(当场抓获)”等等。又如“to see red”是“发怒”、“冒火”的意思,"red flag”指“使人生气的东西”,这些词在汉语中很容易引起误解。

在中国文化里,黄色是被赋予最高特权的颜色。中国古代的哲人认为黄色居五色之中,是至高无上的,黄色也是万世不变的大地自然之色,代表着土地和中心,是最尊贵的颜色。“黄袍”、“黄门”、“黄榜”都与帝王有关。只有皇家才有权穿黄色的衣服。在西方,情况则完全不同,黄色在西方所代表的意思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在西方,圣人彼得(St Peter)穿着黄色的衣服代表着公正、荣誉和智慧,而犹大(Judas)穿黄色衣服则是叛徒、嫉妒、懦弱的表示。有时候黄色也代表着平庸和不重要.如“yellow dog(卑鄙之徒)”,"the yellow press(哗众取宠的书刊)”,“yellow journalism(故意

耸人听闻、歪曲事实的黄色新闻编辑作风)。”在现代汉语中,黄色由西方传入了色情、淫秽的意思.如“黄色书刊”、“黄色电影”、“黄色笑话”指低级下流的东西。

在汉语和英语里,白色都是真诚和纯洁的象征。但是相对于英语,汉语中白色更多地和死亡和悲拗联系在一起,有时还有“徒然”、“空白”之意.因而,白色对中国人来说也暗示着不幸。如:“白事”(即丧事)、“白头孝子”(披麻戴孝之人)、“翻白眼了”(死了)、“白吃”、“白干”等。这些词译成英语与“白”则毫无关系。和中国人不同,以英语为母语者倾向于认为白色是高贵和幸运的颜色。因此,白色在西方国家被广泛地用在婚礼上.许多与白色有关的英语单词都有正面的含义。例如,在英语里“吉日”是 a white day,“幸福的日子”为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善意的谎言”表示为a white lie,“公开认错”是stand with a white sheet.

黑色在中国和西方文化里都以贬义为主,常与“坏的、邪恶的、非法的、秘密的”等联系在一起。汉语中有“黑心、黑帮、黑市、黑货、黑名单”等。英语中有“black-hearted(黑心的),blacklist黑名单),black market(黑市),blackmail(勒索、敲诈),black dog(沮丧),black sheep (害群之马)”等。

(三)政治背景、宗教信仰的差异

各民族自古就用颜色代表政治派别或社会地位。中国从唐代起就以服饰的颜色来分辨官位品级,皇帝著黄袍,亲王及三品官员著紫袍,

四品、五品著红袍,六品、七品著绿袍。官服上有文饰,而平民之服无文饰,所以称白衣.黄色也为中国道教人士所偏爱,中国道士大多头戴黄色的冠帽,所以“黄冠”就成为道人的代称。颜色的文化色彩在中国政治史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称“红军”,所驻扎区域为“红区”,共产党的政权称为“红色政权”。而国民党常常跟白色联系在一起,国民党控制的军队被称为“白军”,所控制的地区被称为“白区”,国民党的残酷行为被称为“白色恐怖”。再看看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时曾有过大批带“黑”字的词语,如“黑五类”、“黑帮”。“黑干将”等等,当时是指反毛泽东思想或反革命的意思,与之相对应的是红色,如“又红又专”、“红色接班人”、“红卫兵”、“红旗”等,这些词语里的“红”字当时都是拥护革命的意思。

在“荷马史诗”中频频使用“the black death"(黑色死亡),the dark came whirling across one’s eyes(暗遮盖T某人的眼睛),black night came whirling down across one’s eyes(黑夜笼罩了某人的眼睛)等来表示死亡。在圣经里,黑色象征着魔鬼与邪恶,痛苦与不幸,因此黑色被认为是死色。耶稣的受难日是星期五,因此把这一天称为black Friday.所以,西方人把黑色视为禁忌之色。白色则是上帝、天使、幸福、欢乐和道德的象征。在圣经中出卖耶稣的犹大身穿黄色衣服,yellow也就被赋予了“胆怯”、“无耻”之义。

三、文化差异对颜色词翻译的影响

“翻译即交流文化。”在颜色词的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语和源语

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尤其是心理文化和语言文化的差异,原文指称、言内和语用三种意义移植到译文中就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障碍。我们应设法消除障碍,使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失真减少到最小,在译语再现源语过程中,由于两者的差异,译语和源语所在文化氛围的不同,在理解原文信息和作者创作意图时我们会不可避免地带上主观色彩,有时可以采用独特的处理方法,体现自己的风格。对于两种文化的差异,尽可能“异中求同”,在忠实原著的前提下,也要敢于创新。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词的语用意义相当复杂,颜色词的翻译也就比较困难。例如红色(red)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使用都相当普遍。上文己提到过“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示“幸运、幸福、吉祥”,多为褒义。而在英文化中红色(red)就带上了很强的贬义。下面请看中西方两部著名的小说名的翻译,以管窥文化差异对颜色词翻译的影响。

汉语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颜色词的运用也丰富多彩,灿烂夺目。最典型的要算曹雪芹先生的文学巨著《红楼梦》.《红楼梦》中的“红”寓意非常深刻。“红楼”旧指富家女子的住处,指华美的阁楼。在这部文学巨著中,它象征着贾府;小说中的主人公贾宝玉生来爱“红”,爱的是那些薄命的红颜女子。“红”在小说中也象征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所以“红”对小说有着至关重要的象征意义,它是小说思想内容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贾宝玉性格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翻译这部巨著时,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将《红楼梦》只译其原名《石头记》< The Story of the Stone ),使译名失去了丰

富的文化内涵,变得平淡;同时,他用Green Boy , 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分别来翻译“怡红公子”、“怡红院”,这些无不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红”的语用意义,同时也削弱了原著浓厚的艺术色彩。后来有人将书名译为"A Dream in Red Mansion"明显比前者较忠实地反映出这部文学巨著的深刻含义和深远的影响。

又如美国著名作家Nathaniel Hawthome的小说TheScarlet Letter(1850)享誉中外。它在中国的影响当然受益于它的译名《红字》.小说名中的Scarlet是指一种鲜红的颜色,而作者之所以选择这个词是有深刻意义的:它一方面指字母“A”颜色如鲜血一样的鲜红欲滴、令人惧怕;另一方面“Scar(伤疤)’’又暗含这颜色的由来,是刻在女主人公胸部令人恐怖的鲜血经时历久的凝固,令人不禁为女主人公的命运不公而愤怒、怜借。译名《红字》选择了“红”是因为红是血的颜色,鲜红的印记。它可激发译文读者的好奇心,并使人产生疑虑一一鲜红的字该刻在什么地方呢?译名很好地做到了引人入胜,使人心中对主人公悲惨而不公的命运产生共鸣,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四、英汉颜色词对译技巧

关于翻译的标准,张培基先生概括为“忠实、通顺”四个字。忠实指忠于原文的内容,保持原作的风格,即原作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的语言风格等.通顺即指译文语言必须通畅、易懂,符合规范。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颜色词时,不能仅仅追求形式

上的完全对等,而应追求语用等值,准确地翻译出“颜”外之意。从众多翻译家的实践经验看,英汉颜色词的互译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一)保留原色对译法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的联想意义存在相似之处,即共性,这就为我们直译这些对等的颜色词奠定了基础。例如: (1)O M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Robert Burns)

啊,我的爱人象朵红红的玫瑰,在六月里迎风初放。 (田乃钊译) (2)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睛白多黑少的人。(鲁迅:《范爱农》) The speaker was a tall, burly fellow with long hair and

more white than black to his eyes.

(二)转换形象归化法

如上所述,颜色词语往往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既有字面意思又有由字面意义引申的联想意义。一般来说,只有本族语的读者才能从字面意义迅速地获取颜色词语的联想意义。这种联想能力建立在他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刻了解的基础之上,尤其是含有颜色词的习语一旦被译入另一种语言,译语读者将按照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对译语形式进行解码。因此,译者必须根据中英文化的差异和译语读者的审美心理调整译语的表达形式,做到对习语的翻译变色而不变意,从而适

应读者的信息接受习惯。例如: (3)My finger was caught in crack of the door and got pi nched black and blue.

我的手指夹在门缝里,压得又青又紫。

(4)看着有些人富起来,他就眼红。 He is green with envy at seeing some people get rich.

(三)移植形象阐释法

为了丰富民族语言,同时也为了保持原作异域风味,有时我们在翻译颜色词时需要移植原语形象,然后阐释其联想意义。例如: (5)White goods consume 80 percent of the electricity in

his apartment.

他家里的白色家电(冰箱、洗衣机之类)消耗的电量占到80% 。

(6)在他们分别的前一天,他送给他一颗红豆。 On the day before their departure, he gave her a red be an, which is a token of their love and remembrance.

例(5)中的white goods如果仅直译成“白色商品”或“白色家电”,汉文化的读者会不知所云。例(6)中的“红豆”若仅直译为“a red bean”的话,就无法表达出红豆寄相思的文化内涵。 (四)舍弃形象意译法

有时候,由于源语和译语间的巨大文化差异,我们在翻译颜色词时,必须花大力气进行解释,这样容易使译文变得哆嗦,打断读者的阅读审美过程。因此,我们不妨舍弃源语中包含的颜色喻体进行意译,

从而做到“得意忘形”。例如:

(7)In American political elections the candidates that win are usually the ones who have green power backing them.

在美国竞选中获胜的候选人通常都是有财团支持的人。

(8)我们不允许他们给我们国家脸上抹黑。

We are not going to let them bring shame on our country.

五、结语

翻译中文化内涵的处理是十分复杂的问题。王佐良先生说:“译

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翻译是两种思想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颜色词而言,由子英汉颜色词在文化伴随意义上

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许多情况下,很难做到既保留源语的颜色意象,又传达源语颜色词的文化伴随意义。如果译者想在形式上忠实于原文,保留源语的颜色词,他就可能会在意义上有所损失。反之,如果

他想在意义上完全忠实于原文,就不得不在形式上,即颜色意象上有

所变动。作为译者,在处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颜色词汇时应在深入

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要深入了解外国文化,能真正理解原文

的意思,将附加在源语上的“超语言信息,即文化信息”传递过去。同时,应尽力使源语与译语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相当。译者作为文化

传播者,应尽力加强和增进不同文化在读者心目中的可理解性,尽量

缩短两种语言文化间的距离,清除由于缺乏理解甚至误解而造成的障碍,真正让译文成为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

翻译对文化的影响

翻译对文化的影响 2014年06月16日第A9版:文化教育 作者:沈望舒来源:学习时报字数:3104 1 翻译,在常规认识中,它只是社会中很小一部分人的一种能力、职业、贡献;但史实表明,它始终是人类文化沟通、交流、融合的桥梁,是特定文化留存、发展、弘扬的要素,是一领域文明摆脱落后、与时俱进、更新换代的诱因。 翻译,曾经发挥延续文明的决定性作用 笔者在古埃及托勒密王国的首都亚历山大市,从当地人讲述已知世界历史上最古老而伟大图书馆的业绩中,了解到不仅埃及文明有过长时间的中断和遗失,而且当代西方文明引以自豪的古希腊文明也曾早早被湮灭。是亚历山大图书馆所藏相关希腊的经典与译作,那些被翻译成拉丁文字的公元前9世纪荷马的诗稿,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公元前27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的关于日心说的理论著作,以及有西方医学奠基人之称的希波克拉底、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学者阿基米得、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等种种名著,让欧洲、让西方找回了自己的历史之根。不知名大师们的往返翻译,不仅有文明传播功效,而且形成对一种文明的救赎,这就是史称毁于公元3世纪的古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曾经拥有的译著,对当代西方思想文化体系的独特贡献。 从印度佛教圣地瓦那拉斯到经济中心城市孟买的8天访寻,遗憾地了解到:佛教人口在印度总人口中比重跌至2.7%以下;历史灭佛带来的无人信、无人懂状况,衍生出“社会灭佛”恶果——大量千余年前的石制精美佛像被毁,许多今日人工难以雕制的大小佛头散落民间,廉价地摆在旧货市场地上;对佛教经典的诠释者更是踪迹难觅。由此令人不禁回想以唐僧西天取经为代表的“佛学东渐”,它所导致佛教的别样光大——汉传佛教“禅宗文化”的辉煌,中国历史上首次“翻译高峰”:汉至宋中间800余年,来自印度的高僧与中国本土的大德精诚合作,大规模地进行佛经翻译,完成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系统化“经典转移”。它不但重塑了中国文明肌理,还赋予佛教于中国与世界的新生。这是一种由玄奘、鸠摩罗什等翻译家创造和续写的哲学文明。 翻译,让世界命运共同体内部互鉴互促 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新内涵;2012年十八大报告将其进一步提升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3年以来中国领导人在重大外交场合频繁倡导“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理念适应世界和平发展潮流的根本要求,既是各国历史上共存关系的事实,又揭示各民族同处一个地球、同在一个生存环境的深刻哲理,倡导相互依存的权力观、利益观、安全观。 中国历史鼎盛时期,屡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相敬互鉴式的吉光。汉唐宋元明清各朝辉煌阶段,京师之地都有内外商贾云集、各国文化交往密切的记载。西亚、阿拉伯、印度、欧美的文化及其载体,在张骞、玄奘、马可·波罗、利马窦、汤

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的原因与规避

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的原因与规避 不同文化的交际者在交往过程中往往倾向于将母语文化模式套用到目标语文化中,结果必然会对交际产生一定的影响,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文化负迁移的,供大家阅读查看。 着名的翻译家金圣华在论及翻译的作用时曾打了个比方:“翻译就像一座桥,桥两旁 气候悬殊,风光迥异。两端之间,原隔着险峻的山谷,湍急的溪流。两旁的人,各忙各的,世代相传,分别发展出一套不同的习俗风尚以及语言文化来。有一天,这不同文化习俗的人,忽然想要跟对岸打个招呼怎么办?要渡过峡谷,不得不架起一座桥……”(金圣华:1997)这座桥便成为了跨语言、跨文化之桥。文化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翻译从本质上讲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翻译以文化沟通为第一要务,而文化的障碍往往却是译者面对的头号劲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避免或减少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文化的负迁移 不同文化的交际者在交往过程中往往倾向于将母语文化模式套用到目标语文化中,结果必然会对交际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就是“文化迁移”。心理学中,若一种学习对另 一种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叫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而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 扰或抑制作用就叫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邵瑞珍:1997)。同样如果母语文化在跨文化 交际翻译中被目标语吸收并成为其组成部分,则这种迁移被视为文化的正迁移。相反,由于带有母语文化特征的言语没有被目标语语言读者所理解和接受,造成了文化误读,就会出现文化的负迁移。根据戴炜栋教授对文化迁移的分类,我们也可以把文化负迁移分为两种,即表层文化负迁移和深层文化负迁移。 1.表层文化负迁移。表层文化负迁移包括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负迁移,如语言形式 的文化负迁移和言语行为交际模式的文化负迁移。首先,语言形式的文化负迁移主要体现在词汇的误读、误译。 例如:笔者的学生在翻译练习中将句子“ThenhewasofftoColumbiaBusinessSchool,wherehefoundhisRosettaStsoneofinvesting”译为“后来他进了哥伦比亚商学院,在那里找到了他投资的罗塞塔石碑”。很显然译者直译了原 文是由于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造成的,RosttaStone是一块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诏 书的石碑,被译作罗塞塔石碑,由于这块石碑刻有三种不同语言版本,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的意义与结构。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精简)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郑静芝咸宁学院外国语学院437100 摘要: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此,要准确地进行翻译,可以运用音译法、直译法等克服这些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音译法,意译法 Abstract:Translation is a bridge of two different languages.Due to different historic backgrounds, customs,traditions and cultures in two different nations,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qiuvelence of two languages,we aim to provide some techqiues to help overcome the obstacles in translation through this paper. Keywords:Cultural differences;Transliteration;Free translation 引言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人类的语言反映着人类普遍的共性,各民族语言虽然不同,但可以利用相同的概念称谓事物,解释词义。正是这种共性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行性依据,为不同语言的翻译提供了可译性基础。然而,中西方文化之间由于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其生产方式、活动方式,思维方式也就迥然而异,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是这些个性差异,构成了翻译的障碍。 1.文化和翻译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人类世世代代的所有共享的东西。狭义的文化则是使用特种语言表达思想的某一社群的独特生活方式及其表达形式。美国语言学家萨王尔在《语言论》中提出:“文化这名称的定义是:一个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么。”《中国翻译词典》指出,“现代文化人类学家们一般把文化分为技术、经济、社会、观念和语言四个系统”。 翻译,中外学者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①“通常它是按作者的创作意图把一篇文章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描述出来的过程”。②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因为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是语言所反映的对象。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翻译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文化交流。早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巴斯奈特提出文化翻译理论,提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问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除语言学的特点外,在宏观文化语境中审视原语和译语。文化与翻译的相互影响和特征就显而易见了④。因此,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 2.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1社会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1.1风俗传统对翻译的影响 习俗是人们在口常生活中由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所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文化,因而翻译也就会受到传统习俗文化的影响。 比如“deaths and marriages”,如果译为“红白喜事”就不是很妥当。汉文化认为红色象征喜庆,结婚时新娘要穿红,而在举行葬礼时才穿白,所以中国人惯用“红色”表示marriage,“白色”表示death。但是西方人却认为白色是纯洁、忠贞的象征,新娘在婚礼上穿白色的婚纱,在葬礼时则穿庄重的黑色。因此,“红白喜事”并没有正确传递原有的文化信

翻译中的文化迁移

第9卷 第6期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9 No16 2009年11月Journa l of Hebe i Polytechn i c Un i 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 on)Nov12009 文章编号:167322804(2009)0620157203 翻译中的文化迁移 张晶晶1,王治江2 (11河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9;21河北理工大学外事处,河北唐山063009) 关键词:翻译;文化;文化迁移 摘 要:以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分析翻译过程中文化迁移现象的形式及影响,目的 是通过分析研究翻译与文化迁移的内在关系,对翻译所涉及的文化迁移现象做初步的探讨,为翻译过程中处 理文化迁移现象及认识翻译对文化的影响提供新的思路。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志码:A 一 文化迁移概述 从本质上说,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这是翻译的基本性质。翻译涉及两种语言文化,因而在翻译研究与实践中,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迁移的影响。翻译是一种具有鲜明文化特性的交际现象,译者将源语中的信息翻译成目的语时,也会要用到他所掌握的语言文化的先有知识(p ri or knowledge)(M atlin,1989);译者出于认识或需要的考虑,总会利用一种文化的先有知识(如源语文化知识)对所译篇章做出一些选择性的摄取或处理(王克非,1997:5),使之转换成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即目的语文化)的信息内容;同样,译者在理解原作时也难免要使用目的语中的文化因素。“因此,我们不妨借用心理学中的’迁移’,将翻译中的文化迁移现象定义为:由于翻译活动而造成的‘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影响’。”(林艳华,曹赛先,2003:103) 本论文中所研究的“文化迁移”既包括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迁移过程,也包括译文中所呈现出的文化迁移现象以及由此造成的影响方面的文化迁移结果。具体体现在翻译过程,译本本身和翻译后果几个方面,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影响或干扰。 二 文化迁移的形式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翻译也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动态过程,因而依据不同的标准,翻译中文化迁移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按迁移的方向分,有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按迁移对文化的影响程度分,有表层迁移和深层迁移;按迁移涉及的文化层面分,有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按迁移所产生的效果分,有正迁移和负迁移。 1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迁移是有方向性的,在翻译这一复杂的过程中,源语文化、目的语文化与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处理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将源语文化对目的语文化的干扰或影响以及翻译过程中源语文化对翻译的制约和限制作用视为顺向迁移(f or ward transfer),如将“面包车”翻译成“bread car”,而在英文中对应的翻译应该是“m inibus”,译者在翻译时很显然是受到了源语文化的影响;反之,目的语文化对源语文化的影响以及目的语文化对翻译的制约和限制作用称为逆向迁移(back ward transfer)。电影《阿甘正传》里有这样的翻译:I’m taking$24,562147(我带来两万四千五百六十二块四毛七分),“毛”的翻译就是受目的语文化(汉语文化)的影响,翻译中出现了逆向文化迁移的现象。 顺向文化迁移和逆向文化迁移会在翻译过程中呈现出积极或者消极作用,影响或干扰译者的思维。在处理相同的文化因素时,能使译者更深刻地理解并翻译原作;但在处理具有差异性的文化因素时极容易将原有母语文化概念移植到译作中,出现文化误读,误译,影响文化交流。在两种文化的相互影响方面,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则促进文化交流与沟通或者是造成文化冲击。 2 表层迁移和深层迁移 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者的主观文化因素及纳入译者思考范围的文化因素对翻译作品造成的影响具有相对性及不稳定性。因此,我们只能将之视为表层文化迁移(surface trans2 fer)。在翻译过程中一些中式英语的出现就是表层文化迁移的结果。而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影响则是长期的、客观的。关于人们如何接纳不同的文化,J?Bennet和M?Bennet (1991:78)曾将这一过程分为六个阶段:①Denial(否定),②Defense(防备),③M ini m izati on(低估),④Accep tance(接纳),⑤Adap tati on(适应),⑥I ntegrati on(融合)。在阶段①,一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别的文化,他们一切都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在阶段②,他们能感觉到人 收稿日期:2009203213

翻译中的文化观

姓名:方守义学号:201420270 班级:外应一班On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Methods Abstract: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a culture. It contains rich cultural information. Therefore translation is not merely to convert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and it is also a communication activity which involves converting one type of culture into another. Cultural factors begin to gai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translators. we find that cultural differences pose major barriers in translating. A thing which is self-evident in one culture has to be painstakingly explained in another. The most serious mistakes in 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 are usually not the result of verbal inadequacy, but of wrong cultural assumptions. Hardly can any text be successfully translated without appropriately dealing wit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ource and target cultures.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I inten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s reflected in translation, then to put forward some translation methods(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dealing with them. Key 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s;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1. Cultural Differences 1.1 Different Geography Geographical culture refers to the culture formed by the area, natural condition and circumstances the country lies in. In ancient Greece, the long winding seashore along the islands, which led to Asia Minor. Relations among the people were not so strictly classified. Th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features in each country have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language expressions. Different nations use different expressions and words for the same phenomena and objects. It is because the different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features in each country reflect different life experiences. 1.2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The Chinese people are known to the world by their intuitive, whole and dialectical way of thinking. The westerners have had a frame in their heads before speaking or writing, while the Chinese people usually express their ideas free from any fetters.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affect the accuracy of translation. The English stress formal logic, and the English syntactic structures emphasize hypostasis .While the Chinese do not stress formal logic as much as the English do, Chinese syntactic structures emphasize parataxis, which causes great difficulty in Chinese-English

论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开题报告(中文)

三亚学院/Sanya University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审批表 Approval Form for BA Thesis Proposal 专业/Major___英语(旅业商务)__ 填写时间/Date: 2014年/Year 11月/Month 15日/Day 学生姓名/ Student Name 李丽Li Li 学号/Student No. 0910311000 指导教师姓名Supervisor’s Name 唐蔚明 Tang Weiming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Supervisor’s Title Associate Professor 题目(中文) Title (Chinese) 论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题目(外文) Title (English) T he Influence of Western-Ea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ranslation 选题背景与主题思想/ Background and central idea: 背景: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一直都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这些差异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翻译,就是这些深受中西方国家文化差异影响的活动之一。翻译不仅涉及目的语,还会涉及源语言,所以译者除了要掌握这两门语言之外,还要对两国的文化有所了解。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上。 主题思想:本研究将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源头,在翻译中所使用的应对文化差异的策略。本研究对译者提高翻译技巧将就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本研究还将给研究者提供一些文化和翻译方面的研究的启示。 论文体系、结构/ Thesis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为了较系统地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本文将分五个部分来进行介绍:第一部分是对本研究的综合介绍。第二部分是对中西文化差异和翻译的介绍。第三部分中,笔者将对对影响中西文化差异的因素进行介绍,包括地理环境,历史,宗教和人生观价值观。第四部分将对在翻译中采取的避免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而采取的策略进行介绍,包括异化,归化,妥协和意译加注解的办法。按照这样的顺序,笔者将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逐步进行分析。 论文结构: 1.引言 1.1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关于异化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精)

关于异化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论文摘要翻译不仅是翻译语言,更是翻文化。翻译的目的是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而异化翻译则能忠实反映原语文化,有效地促进两种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现从蒙汉翻译的角度来探讨异化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论文关键词]翻译;异化;文化交流 翻译是不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最重要的桥梁和媒介。由于翻译的存在,人们的文化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因为,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语际转换,更大程度上是传达原语文的文化色彩,传递不同的文化信息,是一种文化的再现,所以,翻译应当注意文化传递的问题。那么翻译中怎样面对文化的传递?在此,笔者试就从蒙汉翻译的角度来作一粗略探讨。 一、“异化”与“归化"概念的提出 1813年,德国著名神学家、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艾尔·马赫在他的《论翻译的方法》一文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是尽可能地不扰乱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是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而且对这两种方法做了详细的描述。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Venuti(劳伦斯·韦努蒂)在(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把施莱艾尔·马赫提出的两种方法加总结,将第一种方法称为“异化法”,把第二种方法称为“归化法”。而他主张异化的翻译,并认为,异化翻译“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译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他进一步指出,原语民族在通过翻译作品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其文化形象很大程度上由译作决定,因此,译者必须如实反映原语民族特有的文化因素。“异化”和“归化”,一个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原语表达方法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另一个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韦努蒂还指出,流畅的归化式翻译既掩盖了译者的辛勤工作,使得译者遭受到“隐形”的不公平待遇,与此同时,把主流文化的当代价值观强行施加于原作,也掩盖了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原作的历史感。 在中国进入现代时期之后,“异化”和“归化”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发生在20世纪30、40年代。当时以梁实秋为首的右翼学者主张意译,以鲁迅为首的左翼学者则倡导直译。意译派批评直译派是以辞害义,诘屈聱牙;直译派则认为,意译消除了原文的异国情调。鲁迅先生更是明确地提出了“异化”的主张,他认为,翻译就如同在外国旅行,必须具有异国情调。 二、异化翻译对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影响 归化和异化翻译虽有主次之分,但没有高低之别,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不足之处。但从文化传递的角度来说,劳伦斯·韦努蒂还是提倡异化翻译的观点,对原语和译语来说异化翻译都是件好事。 蒙古族翻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无论是佛经翻译,还是近代文学翻译,都以归化翻译为主,这与当初翻译的出发点是密不可分的。不同时代赋予了翻译不同的理念。今天人类进入了新的世纪,步入全球化的国际信息时代,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时代赋予了翻译一个全新的观念——文化概念,这对当今蒙古族的翻译也是如此。在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里,随着各民族交往的

翻译与文化迁移_曹合建

翻译与文 化迁移 曹合建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外语学院,上海 201600) [摘 要]翻译对文化的迁移作用有多种表现形式。本文从不同角度讨论了顺向迁移、逆向迁移;表层迁移、深层迁移;横向迁移、纵向迁移、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等基本形式,并探讨了造成这些迁移的原因。 [关键词]翻译;文化;迁移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1763(2005)06 0083 05 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Transfer CAO He jian (School of Fo reig n L anguage ,Shanghai Inst itute of F or eign T rade,Shang hai 201600,China) Abstract:T here are various kinds of transfer ex erted on culture by translation.T his paper classifies and discusses the follo w ing different forms fro m different ang les:fo rw ard transfer and backw ard transfer;surface transfer and deep transfer;horizontal transfer and ver tical transfer;positive transfer,neg ativ e transfer and zero transfer.Causes of transfer are also pro bed. Key words:translation;culture;transfer Dahl [1]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内层文化。表层文化指人类的各种产品,又称物质文化,包括语言、建筑、服饰、艺术品等最直观的内容;中层文化指社会规范与价值观,具体包括人际关系、体制规范、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内层文化指社会群体的基本判断,即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心理、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等。此外,Even Zohar [2] 亦提出文化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多元系统。上述文化研究的多维思考对探讨文化的本质与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对深入了解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提供了启示。而本文借用心理学中的 迁移 理论来分析和解释翻译在文化系统中的作用,无疑将加深对翻译与文化迁移规律的认识。 一 翻译中的文化迁移 迁移(transfer)一词频繁出现于物理学、心理学等 领域,但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涵义与表述方式。在心理学领域,这一概念的应用尤为广泛。人们通常将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但后继学习也可能对先前学习的结果产生某种影响。迁移是双向的、相互的。所以,迁移的概念被扩大为 一种学习对 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 [3](P 218-235) 翻译是一种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人类交际行为。译者将源语中的信息翻译成目的语信息时,也会要用到他所掌握的语言文化的先有知识(prior know ledg e);[4](P 232)译者出于认识或需要的考虑,总会利用一种文化的先有知识(如源语文化知识)对所译做出一些选择性的摄取或处理,使之转换成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即目的语文化)的信息内容;同样,译者在理解原作时,也难免要使用目的语中的文化 因素。因此,我们不妨借用心理学中的 迁移 概念,将翻译中的文化迁移现象定义为:由于翻译活动而形成的 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影响 。 [收稿日期]2005-01-28 [作者简介]曹合建(1956 ),男,湖南长沙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外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文体学. 第19卷 第6期2005年11月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H unan U niversit y(So cial Sciences)Vo l.19,N o.6N o v.2005

翻译中的文化迁移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个案研究1

班级 _____英语083______学号__4号________姓名 __王宁______ 分数__________ Cultural transfer in translation——a study of the Selected Modern Chinese Prose Writings translated by Professor Zhang Peiji. Abstract With increasing contact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worl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is of growing importance.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culture may undoubtedly bring out both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ultural conflicts. Although there may be different means by which the exchanges can be achieved and the conflicts smoothed over, it is translation that can be used as the most useful medium to serve both purposes. Since translation came into being, it has never been short of people?s attention. Scholars formulate their own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standpoints from different angles; various schools have been established, the two major ones being the linguistic school and the cultural school. The theories of both schools are actually interwoven with one another. However, with the boom in cultural studies in the academic field, cultural theories in translation have attracted considerable interest on the part of scholars and have become the main research tendency. Susan Bassnett, one of the leading figures of the cultural school, thinks that translation should take culture as the translation unit so as to realize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between the SL culture and the TL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seeking cultural equivalence, the translator enjoys great freedom of creation. S/he can not only adopt a flexible method of rewriting, but also break with the literary form of the original. This concept of translation, taking a macro view of translation study and reviewing it from a brand new perspective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s posi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culture, has greatly broadened the horizon of translation studies.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and borrowing the concept of “cult ural transfer”,this thesis endeavours to identify what exact cultural influence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at are likely to have an impact on translation, and how a translator deals with these influenc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rough studying the research data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分析 摘要: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别,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等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思维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上的表现包括词语理解与运用、词义内涵、联想意义及句式结构的不同等方面。为此,分析其理论原理,通过引用例句做进一步的探讨,并就某些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如何把中英文翻译地更准确更贴近两种语言文化氛围,这是值得广大英语学习人士共同讨论一番的。 关键词:文化差异全球化翻译 正文: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信息和风格忠实、流畅、艺术地再现出来的实践活动。美国翻译理论家奈特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言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文化在人类社会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文化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甚至是文化的一部分,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特定的语言。换句话说语言的学习过程也就是了解一种文化的过程。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1 ]。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英语翻译不能脱离文化的教学。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受其影响,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人们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 跨文化合作) ”、“acculturation(文化交融) ”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译”(郭建中,2000 , P277) 。因此,怎样更加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语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广泛地、准确地了解他国文化中的观念、信仰、习俗、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同时,忠实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从事英语翻译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在实际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时很难传递到译入语中,结果对等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一般来说,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列如一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由于饮食和天气等缘故,导致身体不适,去医院看医生,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是:由于吃多了辣制食物,出现上火。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到底怎样把“上火”这个词翻译成外国游人容易理解且易于接受的词语呢?一般如果对于中国人来说“上火”一词,是在熟悉不过了,然而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你仅仅说一个“hot”,他们该怎样去理解呢?所以当然在英文当中也有不少的此类的与文化有很大关联的词语,譬如,meet one’s w aterloo (一败涂地),对于学习英语的我们来说,如果你不懂语言出处的相关历史,我们很难翻译出它的真正意思,其实这句话

试论文化传播与翻译(一)

试论文化传播与翻译(一) 论文关键词:翻译文化传播文化背景 论文摘要:翻译过程不仅涉及两种语言,还涉及到两种社会文化,这就要求译者翻译时不能只在语言上推敲,还应考虑不同的文化背景,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以在最大限度的保留原作的文化特色的同时,使译作可以被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所接受,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翻译的文化传播作用。 一、文化的概念及翻译的任务 (一)文化的概念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又是一种社会现象。两个不同民族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两个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人能否相互沟通,不仅决于他们对语言本身的理解,而且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意蕴的理解,因此,文化翻译应“突破以往‘语言的囚笼’(theprison一houseoflanguage)的束缚”,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进行。笔者认为,当今不同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传播空前活跃,翻译又是文化传播中信息转换的桥梁,人们对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也愈来愈关注,因此如何翻译以实现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播,我们就有必要进一步探究了。 有关文化的定义很多,笔者赞同王克非的定义:“所谓文化指的是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生活样式,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以及谈不上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一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他的定义指出了文化具有相对性和文化是人们行为的指南这两个重要概念。 (二)翻译的任务 翻译过程不仅涉及两种语言,还涉及到两种社会文化。正如张今先生所言:“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就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艺术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近代学者越来越注重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奈达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二、文化传播与翻译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文化并受着文化的制约。任何语言文学都是某种文化的反映,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翻译的过程就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而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两种文化。我们常常见到由于缺乏对源语文化的了解而错译、误译的情况。例如:将toblowone’sownhom译为“各吹各的号”,而这个习语的真正意思是“自吹自擂”。因此,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就无法真正掌握语言。我国著名学者王佐良教授在谈到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时曾指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他处理的是个别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文化的交流。所以翻译越来越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社会历史、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原因,中西方存在着较大差异,彼此对事物的好恶不同,因此在遣词造句上就各具特色。例如,英语中绿色常用来表示“嫉妒、眼红”等意,如词组greenwithenvy“十分嫉妒”。若把“眼红”译为“red-eyed".将会使以英语本族语的人不能理解其内涵。又如,同一动物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是互不相同的。英语民族有爱狗的传统,中国人却崇敬龙。在封建时代,龙是皇帝的象征。中华民族称自己是“龙的传人”。 “龙”(dragon)在西方世界的神话传说中却是一只巨大的蜘蝎,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嘴中喷出火焰,是罪恶的象征。因此,中文的成语“望子成龙”若译为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摘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本文从观察与思维上,时间观念,宗教信仰,生存环境,日常谈话,比喻和联想以及地域政治及风土人情的差异进行了概况和分析.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影响 翻译作为语言的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同时也是从一个国家文化移植为另一个国家文化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密切的联系。翻译家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而吕淑湘也曾提到过,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所谓的“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所以,成功的翻译关键是必须要具备对国家文化差异深入的认识,而且对社会背景知识等领域的相关了解. 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不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察与思维上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两个民族在观察与思维上是存在着差异的: 面对同一物体, 用以概括的概念也有出入, 因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如对颜色的观察和使用,就有不同的概念。英语“black tea”在汉语中不叫“黑茶”, 而叫“红茶”;“brown bread”是“黑面包”, 而不是“棕色面包”。汉语的“青衣”,“青天”同是一个“青”字, 翻译成英文就只能分别译作“black dress”和“blue sky”。汉语“黑眼睛”, 英语为“dark eyes”; 英语的“black eyes”, 汉语为“挨打后出现的黑眼圈”; 汉语“黄色影片”, 英语为“blue film”(蓝色风光片) ;汉语的“红眼病”,英语为“green - eyed”。此外,英汉两个民族在逻辑思维上也存在着差异。例如: 英文句子You cannot be too careful in the exam. 若直译为“考试时你不要太细心”。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从句法上看,它是一个双重否定结构, 从思维方式上看, 它是一种逆向思维。其正确译文是: 考试时你要特别细心。再如, The plastic container is five times lighter than that glass one. 其正确译法为: 这个塑料容器比那个玻璃容器轻五分之四。如果直译,这个塑料容器的重量比那个玻璃容器要轻四倍, 在汉语中是说不通的。英语习惯上说“减少n 倍”, 即是汉语说的减少了n - 1/ n ,如英语说减少3 倍,即是汉语说的减少2/ 3。这种情况显然是由于英汉思维方式不同而造成的。因此,对于这一类因思维差异而引起的表达不同的概念, 译者同样要越过表达形式的局限进行意义上的对等翻译。 二、时间观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 两个民族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英语中的“the latest news”译成中文就不能译为“最后消息”,而只宜译为“最新消息”。类似的例子如the latest discovery of sth(最新发现) ,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sth(最新发展) 等。再看下面的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