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世界工业化历史中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

世界工业化历史中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

世界工业化历史中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
世界工业化历史中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

世界工业化历史中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金 碚

内容提要:中国用30年的时间,几乎走过了世界工业化200多年产业发展的各个主

要阶段。世界各国工业化过程都有本质上相同的客观规律性,那就是不断进行体制创新和经济开放,推动技术进步,依此实现资源的更有效利用。任何国家无论是资源丰富还是缺乏,都不可形成长期单纯依赖资源优势的增长模式,依靠制度和技术创新,才是工业化最根本的动因。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是无比辉煌的,同时,这也产生了一种非常突出的文化现象及其在各方面的体现:“追求极度压缩过程的显示性结果”。从世界工业化的历史长河看,中国改革开放还将经历更长期的制度建设和机制发育过程。解决中国现阶段面临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以消化工业化成本上升的压力,保持中国经济继续持续快速增长。世界工业化的历史和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都证明了:归根到底,只有在有效和公平竞争秩序中,才能形成提升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基础。所以,公平竞争是推进工业创新的最有效制度和政策条件。

关键词:改革 对外开放 工业化 工业发展 资源

作者简介:金 碚,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100836。

中图分类号:F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2—

8102(2008)11—0073—09中国改革开放30年历史的世界发展背景是:18世纪,世界工业化从西欧国家起步,历经200多年,到20世纪70-80年代,当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或者第五次经济长周期的前期,中国改革开放开始起步,成为世界工业化历史中的一支巨大的新生力量。中国用30年的时间,几乎走过了世界工业化200多年产业发展的各个主要阶段。当前,世界工业化正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或者第五次经济长周期的成熟阶段。中国以改革开放的强劲动力推动工业化进程赶超世界工业化,时至今日,中国在产业发展的阶段特征上已逼近世界工业化的前沿。在中国工业实力和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的同时,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也开始突出地呈现出来。因此,当我们回顾和总结中国改革开放30年时,必须从世界工业化的宽广视角来观察和思考中国所面临的形势和未来的前进方向。

一、世界工业化的发展路径

经济史学家对世界工业化的阶段特征有两种较典型的分期法。一种分期法是将18世纪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称为第一次产业(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开始的电气化和重化工业发展时期称为第二次产业(工业)革命;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的信息通信产业发展时期称为第三次产业革命。另一种分期法是按照由技术革命决定的经济波动长周期的表现,将世界工业化进程划分为5个基本

3

72008年第11期 

 Finance&Trade Economics,No111,2008

阶段。按照这种理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种技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①

1.实验室发明阶段,即一种新技术产生最初的原型,在小范围内被证明具有应用前途。

2.技术和商业可行性得到决定性证明阶段,即新技术被广泛地认识到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3.爆炸性的起飞和增长阶段。在这一阶段,新的体制逐步建立起来,同时伴随着经济结构的极大变化,并往往导致产生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

4.持续高增长阶段。在这一阶段,这种技术系统被普遍使用,成为常识并主导了世界经济领先国家的技术体制,应用该技术的产业和服务范围越来越广泛。

5.增长减缓,利润率下降阶段。在这一阶段,这种技术系统趋向成熟并面临新技术的挑战,往往引发新的结构调整危机和社会冲突。

6.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这种技术系统已成为“传统技术”,以这种技术系统为基础的产业成为“传统产业”,此时,它要么卓有成效地与新技术共存而“复兴”,要么成为淘汰技术和“夕阳产业”而逐步消失。

按照这样的分期法,从产业技术特征看,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工业化已经经历了5个周期(第一、二两个周期大致对应于前一种分期法的“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三、四两个周期大致对应于前一种分期法的“第二次产业革命”;而第五个周期则大致对应于前一种分期的“第三次产业革命”)。这5个长周期的主要技术路线特征是:

第一,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这是一个棉纺织业、炼铁和水力的时代。1700-1760年,棉纺织业的年均增长率是1.4%,1770-1801年期间提高到9.0%。炼铁业的年均增长率从1700-1760年期间的0.6%,提高到1770-1801年期间的5.0%。包括运河在内的建筑业年均增长率从1700-1760年期间的1.0%,提高到1770-1801年期间的6.0%。这一时期的工业化进程主要是棉纺织技术所发起的,并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增长。

第二,19世纪上半叶开始的铁路,蒸汽力和机械化时代。1870-1913年,世界工业化从西欧向西欧的移民国家扩散,最显著的表现就是移民国家美国赶上了英国,在生产率和增长率方面走在了英国前面。由于美国具有广阔的国土,19世纪30-90年代,铁路作为基础设施迅速发展起来。因而,与铁路紧密相关的蒸汽机车制造、铁路车辆以及其他的铁路设备产业也迅猛增长,其中,为机车提供动力的蒸汽机发展尤为迅速。蒸汽机制造成了机器设备制造业的核心部门,而伴随着技术创新浪潮,制造各种机器、机床的机器设备制造业发展迅速。当然,上述所有部门的发展都离不开为其提供原料的煤和铁的快速增长。

第三,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钢铁、重工业和电气化时代。上一周期的后期即19世纪80年代工业化国家出现了经济萧条现象,此后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这一方面是由于工业革命前后建立的工业———煤、铁、铁路———出现了报酬递减趋势;另一方面是因为新的技术要求和新工业部门开始兴起,其中,电力、钢铁等新兴行业表现尤为突出。电力需求的急剧膨胀带动了新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发电站和电网———最终将电力送到工业化国家的每个工厂、办公室和家庭。新兴工业也带动了发电和输电网络所需机器设备的制造,以及适用于其他工业分支和家庭的新机器、设备

①克里斯?弗里曼(Chris Freeman)、弗朗西斯科?卢桑(Francisco Louca),《光阴似箭———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7

和工具的设计和制造。

第四,20世纪中期开始的石油、汽车和大规模生产时代。上一周期的后期,即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工业化国家又出现了经济大萧条现象:华尔街金融市场的崩溃、房地产繁荣终结、主要生产国出口萎缩……到20世纪中期,石油的大规模开采利用,汽车、飞机制造业迅速增长,推动了新的经济繁荣。特别是,工业化国家进入了大众消费和大规模生产时期。例如,1940年美国家庭的冰箱拥有率仅为1%,1960年达到90%,1970年为99%;电灯拥有率1920年为35%,1940年为79%,1960年达到96%,1970年达到99%。

这一时期,由于过度依赖石油,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对工业国家产生了重大冲击,整个世界经济又一次进入萧条期。1982年,O ECD 组织经济学家、科学家和实业家组成小组,研究对策。在他们完成的报告《新经济条件下的科学和技术》中得出结论说:“现在各地出现的工业生产率下降源于未能充分利用新科技活动成果,而不是由于科学本身达到极限。增长极限是一套特定技术或某种特定技术与管理体制达到极限,而不是一般意义的技术极限,无疑也不是各地昂首

奋进的新技术的极限。”

①第五,20世纪中后期开始的信息通讯技术时代。20世纪80-90年代,新技术———信息与通讯技术(ICT )迅猛发展起来,带动世界工业化进入新阶段。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阿兰?格林斯潘多次提到:计算机、电信和互联网视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迅猛增长的源头。芯片、计算机、电信,进而互联网和“网络企业”的发展,成为这一时代的标志。

20世纪后期特别是1999年,纳斯达克综合指数飙涨,但2000年2-9月科技股泡沫破灭,猛烈下跌了四分之三,投资者损失惨重。究其深层原因,正如一些评论家所指出的,是由于要把信息通讯的卓越技术转化为持续不断的利润,其难度远远高出任何人的预期。也就是说,高技术产业还没有创造和普遍地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

综上所述,世界工业化迄今为止经历了200-300年的历史,期间已经过了4-5次由产业核心科技变革所决定的经济长周期阶段。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进入了以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经济为产业核心科技和技术创新主导路线的新一轮增长周期。这一时期被称为“高技术”或“新经济”的时代,使世界摆脱了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所导致的经济衰退,再次走上强劲增长的产业发展路径。

但是,这一时代仅仅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却也已发生了三次严重的经济危机(或严重衰退)。第一次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第二次是21世纪初(2000年开始)以美国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大幅度下跌为标志,高技术产业和“新经济”股(主要是网络股和生物股)泡沫破灭;第三次是当前正在经历的由美国次贷危机所诱发的世界性经济衰退。

这表明,这一轮的产业核心科技主导路线及其与产业发展战略路径之间的关系尚没有得到深刻的认识。关于当代产业的技术支撑基础,特别是关于高技术产业的运行规则和可行的商业模式,还有许多问题没有搞清楚,因此,在实践中必然产生一系列矛盾。这一问题至今仍然是关系到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未来10-20年产业发展战略路径的最大“迷团”。如果不能解开这一“迷团”,那么,一系列现实问题将长期困绕着我们,例如,高技术产业为什么会让社会失去信心,导致创业股(“新经济”股)崩盘,而且,至今起色不显著?为什么在今天这个所谓“新经济时代”,传统产业(例如

5

72008年第11期 

①[美]克里斯?弗里曼(Chris Freeman )、弗朗西斯科?卢桑(Francisco Louca ):《光阴似箭———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Finance&Trade Economics,No111,2008

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仍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高技术产业却没有表现出中流砥柱的力量?高技术产业具有非常不同于传统产业的经济学特点(例如其产品的边际成本非常低甚至几乎为0),那么,怎样的市场竞争规则和商业模式才能使之不仅在科技上具有先进性,而且在经济上也具有可行性?高技术产业具有比传统产业强大得多的“创造性毁灭”(creative dest ruction)性质,这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会导致怎样的经济现象,特别是利益冲突和产业冲击?国家政策应如何应对?

总之,200-300年来,世界工业化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仍然留下了至今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而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二、产业发展值得借鉴的若干国际经验

在西方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美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案例。19世纪30-80年代,美国工业化走到世界前列,其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条件之一是交通运输成本的降低,特别是日益密集的铁路网络的扩展。这使得美国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突出地表现出来。美国占有充足的原始森林和灌木林, 1800-1850年期间美国在木材使用方面开始处于领先地位,在制成品的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木材。20世纪美国加大了进一步对自然资源的开采。经济史学家说,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成为美国工业主要的燃料来源、基本的建筑材料和重要的化工原料,以及难得的工业材料。特别是进入“石油时代”,美国经济发展得到极大推动,成为拥有世界霸权的超级经济强国。

戴维?莫厄里(David Mowery)和内森?落森堡(Nat han Ro senberg)在《20世纪的技术变迁》①中写道:“美国20世纪的技术变迁应被视为在依托众多有利的和独特的初始条件的背景下产生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中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经济中技术变迁的方向和意义是在美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禀赋这一事实的作用下形成的,这对现代工业化至关重要。”“相比起来,战后的美国研究与开发体系至少在三个方面不同于其他工业经济实体的研究与开发体系:(1)新兴的小型公司是新技术商业化过程中的重要实体;(2)与国防有关的研究、开发投资和采购对美国经济中的高科技产业产生了深入的影响;(3)战后时期美国反托拉斯政策具有非同寻常的严厉性。”他们经过各方面的讨论后写道:“我们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自然资源禀赋和制度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在肯定美国20世纪非同寻常的经济和技术发展轨道以及取得非同寻常的成果方面都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如果确实如经济史学家所说的那样,自然资源和制度创新是美国工业化领先于世界的两个重要因素。那么,其他国家会如何呢?世界上很少有像美国那样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国家,而且,即使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例如石油生产国)也未能获得美国那样的工业化成就。那么,资源缺乏的国家如何实现快速工业化呢?韩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案例。韩国自然资源并不丰富,却也在几十年的时期内高速增长,成为具有相当实力的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的经济发展路径大致是:

1.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出口导向经济起飞的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轻工业)较快发展。

2.20世纪70年代———主要是重化工业阶段,政府通过强有力的产业政策来实现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调整升级。

为了实现出口导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基础上的重化工业化,实现产业结构升级,20世纪

①斯坦利?L?恩格尔曼(Stanley L Engerman)、罗伯特?E?高尔曼(Robert E Gallman)主编:《剑桥美国经济史》,巫云仙、邱竞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7

70年代韩国的产业技术政策的主要目标开始转变,即强调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大力促进自有技术的开发。韩国20世纪70年代的产业技术政策主要是建立以公立研究机构为中心的,政府主导的产业技术开发体系。同时采取措施促进民间企业技术开发。

3.20世纪80年代———韩国开始反思政府强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弊端,于是进入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实现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升级。将产业技术开发作为80年代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行技术立国战略,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4.20世纪90年代———韩国的产业技术政策进入了全面调整时期。韩国政府为取得技术上的主动权,制定了一些促进高新技术开发和发展的制度和政策。

当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时,韩国政府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大政府”和“直接干预”,突出表现为控制市场价格和政府直接参与企业发展过程,特别是采取经济措施支持大企业集团发展。尽管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成就,但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

5.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后,韩国政府与经济界清楚地认识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经济停滞不前,并最终导致1997年底那场空前规模的金融危机。企业尤其是大企业集团过度依赖于金融机构贷款的负债经营,以及由于高成本、低效益导致的韩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削弱。大企业集团迅速膨胀,而中小企业却步履艰难甚至大量破产倒闭;第三产业过早地膨胀的同时制造业的比重过早地出现下降现象。产业结构上的这种严重失衡局面,抑制了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特别是,韩国进一步深刻反思了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所产生的利弊得失。

从1998年开始,进行政府公共部门的进一步改革。内容主要是缩小政府的规模,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有企业的规模缩小和减员。同时,建立有效率的运转体制,包括提高政府机构的透明度、责任感、效率性。实际上就是减少政府的干预和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

纵观韩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工业化历史,可以看到其工业化进程表现出了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第一,韩国的产业发展体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本国具体国情下所实现的可观成就。

第二,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较快调整和升级;但也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导致结构的不平衡和一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不足。

第三,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在政府的支持下获得令人瞩目的发展,但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一直成为倍受关注的问题。

第四,韩国十分重视保护和支持本国企业发展,注重自主技术,有很强的自主品牌意识。这反映在开放政策上,既有主动的一面,也有被动的一面。韩国政府一直对内外资企业实行统一税收政策。20世纪后期开始调整外国投资政策。在1997年经历金融危机后,韩国政府开始意识到有选择地吸引外资的重要性,随后对外资政策进行了一些调整,于1998年11月出台《外国人投资促进法》。根据这部法律,韩国政府大幅放宽了对投资领域的限制,允许外国企业并购韩国企业,并对外商在高科技、生物技术等产业直接投资实行鼓励和支援政策。

第五,韩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取向同政治体制变革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韩国的工业化走的是一条同美国相当不同的道路,既体现了后发工业化国家的特点,又表现了具体国情下不同的战略选择,包括体制和政策的不同选择。不过,无论是美国还是韩国,其工业化过程都有本质上相同的客观规律性,那就是不断进行体制创新和经济开放,推动技术进步,以技术进步实现资源的更有效利用。而无论是资源丰富还是缺乏,都不可形成长期单纯依赖资源优势的增长模式。依靠

7

72008年第11期 

 Finance&Trade Economics,No111,2008

制度和技术创新,才是工业化最根本的动因。

三、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进程与制度创新

世界各国工业化的重要经验———科学开发利用资源和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在中国30年发展的历史上也非常突出地体现出来。“资源”和“制度”,也是中国工业化30年的关键词。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工业化的第二个时期。中国工业化的第一个时期是从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20多年,那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通过强力的经济计划所推动的经济建设。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也是其特点之一。那一时期,尽管也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就,但总体来看,效果非常不能令人满意,其根本原因是制度的僵化。中国工业化的第二个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和效果显著优于第一时期。

中国工业化第二个时期以改革开放为最突出特征,实际上就是进行彻底的制度革命,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从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融入世界工业化的全球经济体系。3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如果可以类比美国,那么,中国30年工业化的加速也得益于两个基本因素:一是资源开发利用;二是制度变革。

中国从怀疑、徘徊、尝试,到义无返顾地走向市场经济,是一次震惊世界的制度革命。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可以自发而极大地发挥国家和地区的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原先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有不少人以为,经济落后并且经历了长期计划经济僵化体制的中国会非常惧怕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但事实却是,中国敢于以奋不顾身的精神,将“比较优势”即廉价资源的优势发挥到极至,用“血拼”式的竞争方式,勇敢面对国际竞争的挑战。尤其是,中国实行了快速的开放进程。从世界工业化的历史看,与处于同中国相同发展阶段的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对国际资本全方位开放的高度容忍,在世界大国中是非常罕见的。

当然,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改革主要和突出地表现在工业领域。工业是改革开放最彻底,因而市场竞争强度最高,发展也是最快的产业。工业化所带动的城市化,表现了最具独特性的人口迁移和城市建设过程。尽管中国经济具有很特殊的具体国情,其发展道路必然具有显著的特色,但是,中国工业化的技术路线与制度演进也决不可能完全背离世界工业化的一般规律。相反,正如本文前面所说的,中国改革开放实质上就是从偏离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计划经济,转向遵循一般规律的市场经济。所以,中国经济发展总体上必然是世界工业化技术路线的扩散、延伸、模仿和借鉴。

由于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巨大经济体,中国工业化是人类历史上从未经历过的世界工业化版图的迅猛变迁过程。而且,这一巨大经济体要在几十年的时期之内,走过世界工业化两三百年的历史阶段。所以,尽管中国改革和开放具有“渐进式”的特点,但中国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则是“压缩性”和“急速式”的。在短短20-30年的时期内不仅实现了经济规模的巨大扩张,而且几乎经历了本文第一节所讨论的世界工业化的全部阶段。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世界工业化200多年的历史被压缩到了中国加速工业化(即改革开放)的30年时间里。

30年的历史是无比辉煌的,同时,这也导致产生了一种非常突出的文化现象及其在各方面的体现:“追求极度压缩过程的显示性结果”。即忽视或者力图省略过程,急于求成,直接显示出标志性结果,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例如:组建企业集团、“做大做强企业”,教育与科研发展、产业结构

“规划”等,几乎都是期望在很短的几调整,以至创造自主技术和自有品牌,实行各种各样的“战略”、

年中就达到世界其他国家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达到的结果:发达国家有超级大企业(所谓世界500强),我们也尽快要有;发达国家有一流大学,我们也尽快要有;发达国家有世界级名牌,我们87

也尽快要有;发达国家的现代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我们也要尽快发展服务业并使之超过工业……

“追求极度压缩过程的显示性结果”的社会心态,有其“只争朝夕”精神的可贵,但也可能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拔苗助长”。许多事物的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而且,往往是经历不同的过程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或者,表面上相同的结果因其形成过程的不同,实际上具有非常不同的性质(例如,中国进入所谓“世界500强”的大企业与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具有非常不同的性质;中国的“名牌”与发达国家的名牌也不是同一性质的东西)。改革开放是一个观念的革命与机理的变换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其自己的运动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从世界工业化的历史长河看,中国改革开放还将经历很长期的制度建设和机制发育过程。

四、面对当前形势的长期战略选择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性质是:在总体上循着世界工业化的总体路径持续推进,是世界工业化合乎逻辑的历史延伸。一方面,中国工业化不可能逾越世界工业化过程所须经历的各主要发展阶段,也难以另辟蹊径实行完全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基本工业技术路线,更不可能脱离经济全球化背景和居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国际经济规则。另一方面,中国工业化又是人类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工业化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从产业结构的统计数据看,可以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是,由于中国经历的发展时间毕竟很短,极度压缩了变革过程,必然还有许多滞后的“长变量”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演化过程。就产业领域而言,有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产业结构演变;第二,企业的持续竞争力提升。

关于第一个问题,面临的现实国情是,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巨大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在面临和将要面临的几乎一切重大和长远的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都高度依赖于重化工业的长足发展。只有发达的重化工业,才能解决中国的城市化、交通运输、国土整治、资源开发,水利工程、环境保护和国土治理,以至国家安全、民生福利等问题。但是,重化工业在本质上必须依赖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所以,“用资源解决资源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这样,产业升级的经济学意义:主要不是用“高新技术产业”替代“传统产业”。在现阶段,传统产业还不是必须淘汰的“夕阳”产业,而高技术产业也未必一定是比传统产业更具有商业前景的产业。总之,传统产业必须在与新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的共存中“复兴”,而不是很快走向“衰亡”。当然,这并不否认高技术产业是更具长远前景的新兴产业。

关于第二个问题,面临的现实是,中国企业尽管有了很大的发展,甚至也有企业进入世界500大企业行列,但总体上看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麦肯锡公司最近进行的一个全球性调查表明,①世界跨国公司中77%的高管认为,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低生产成本(见表1)。而相当大比例的跨国公司认为,中国企业还不是他们的竞争对手,他们称中国企业为“一个无力的竞争对手”。其中41%的受访企业高管认为中国企业“比其他大多数竞争对手都弱”,32%的受访企业高管认为中国企业“实力上与其他大多数竞争对手相当”。只有14%的受访企业高管认为中国

企业“比其他大多数竞争对手都强大/强大得多”

(见表2)。从上述两个问题的分析中可以推论,中国未来改革开放要解决的中国产业发展的战略问题是:9

72008年第11期 

①《麦肯锡季刊》2008年4月进行这项调查,共收到来自全球具有代表性的企业高管的1555份反馈,其中,28%是首席执行官、其他首席级高官或公司董事。

 Finance&Trade Economics,No111,2008

不仅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也要长期努力将传统产业发展为“精致产业”,培育更多“精致企业”。由于中国工业化是以高度压缩过程的方式进行的,所以,缺乏“精致产业”和“精致企业”是中国工业长期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其重要性同创新,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样具有决定性意义。创新具有“创造性毁灭”(creative destruction)的性质,但也有“创造性连续”的性质。而后者就表现为形成“精致产业”和“精致企业”的雄厚竞争力基础结构。

 表1中国企业的竞争力的来源单位:占受访者%

选答问题对目前状况的评价对未来三年的预测

低生产成本7769

中国政府的支持5959

专利和版权法规未得到严格执行4943

享有进入海外市场的特权2026

卓越的产品或服务824

有吸引力的品牌722

其他1415

注:受访人数1020人。征答问题:“总部设在中国的企业之竞争优势”。

资料来源:《中国的全球挑战》《麦肯锡季刊》2008年2期,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表2中外企业的竞争力比较单位:占受访者的%

选答问题对中国竞争对手的整体实力的评估

我们所有的竞争对手都在中国1

比其他大多数竞争对手都弱41

实力上与其他大多数竞争对手相当32

比其他大多数竞争对手都强大/强大得多14

不知道12

注:受访人数1225人。征答问题:“考虑贵公司所在的所有的市场,中国竞争对手整体上的实力与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对手相比较如何?”

资料来源:同表1。

无论是发展高技术产业,还是培育“精致产业”和“精致企业”,都必须要有自主技术。中国发展自主技术必须解决的最基本问题是资源和环境约束条件下的中国产业发展长期战略。中国的资源禀赋,特别是一次能源结构与从西方国家转移过来的工业技术路线之间具有很大偏差。人类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中国正处于这一发展阶段),必须以推进工业化的方式来缓解和解决资源阻碍问题。工业化确实会遇到资源约束的阻碍,但是,如果不实现工业化,则资源短缺的问题将更难以解决,甚至根本没有解决的可能。所以,问题的本质并不在于要不要加速工业化,而在于,在工业化现阶段,如何以更科学可行的方式来加速工业化,通过更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来从根本上解决资源问题。工业成本上升是工业化进程中迟早要遭遇的问题,中国并不具有大规模向国外转移生产基地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所以,最根本的出路是激励和培育起各产业和企业通过提升自身效率来消化成本上升因素的能力。这将是中国未来的改革开放所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之一。

解决这一问题,包括确定改革开放的基本方向,应有科学的对策思路。其中所涉及的一个根本思维方式是:当社会面临重大而具有广泛性的问题时,我们是期望依靠更高层次的决策来解决(例08

如,提高审批层级,即让更高层级的政府部门来决策,以至让有关政府部门升格以增强执行权威),还是努力创造可以依靠尽可能低的决策层来解决问题的机制(例如,构建企业竞争的激励相容性机制,使企业的自主行为可以倾向于实现合理目标)?前者的思路倾向于依赖政府理性和执行权威,而且,相信层级越高的政府机构越具有社会理性,其执行效率也完全可以保证其决策的贯彻。后者的思路更倾向于依赖微观行为主体(特别是企业)的理性和行为效率,而且,相信可以通过设计和建立激励相容的体制和政策体系来达到微观行为主体的目标同社会理性目标尽可能的一致。前者可以称为“集权有效观”,后者可以称为“竞争有效观”。

不能否认,在一定的条件下,上述两种思路倾向各有其合理性,也有其不完善性或不适应性。但是,如果相信市场经济制度的有效性,并且认为解决中国现阶段面临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以消化工业化成本上升的压力,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那么,世界工业化的历史和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都证明了:归根到底,只有在有效和公平竞争秩序中,才能形成提升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基础。所以,公平竞争是推进工业创新的最有效制度和政策条件。这应成为未来工业改革开放最基本的认识基础。

五、结 语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是世界工业化进程向中国推进的一段极为辉煌的历史,在这短短的30年间,不仅中国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变化,而且整个世界也因此而巨变。从工业技术路线看,中国工业30年沿着世界工业化的产业核心技术路线以急速和压缩的方式发展,取得震惊世界的成就,同时也付出非常明显的代价。尽管30年的历史和战略路径必须充分肯定,但未来向何处去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因为,过去的发展模式已难以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迫在眉睫的紧迫问题。也就是说,一方面,中国工业化进程必须继续快速推进,不容迟缓;另一方面,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以及社会公平等已经成为不得不高度重视的问题。多项政策目标的权衡将长期困扰我们。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必须避免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的动摇,在“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机制”上的动摇和在“以公平竞争方式实现效益和效率提高”上的动摇。如果在此基本路线上发生动摇,不仅将使3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付诸东流,而且将使未来的中国经济再次陷入困境,甚至导致社会矛盾的尖锐化。以发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工业化阶段惟一可行的政策选择。同时,也必须深刻认识经济和社会结构,特别是利益结构的变化,充分估计工业化进入更高阶段必然发生的社会在价值目标选择上的变化。环保、公平、正义等将成为越来越受重视的价值目标。因此,如何在基本路线决不动摇的前提下,注入新价值因素,保持和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是中国工业化战略须解决的最根本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美]斯坦利?L ?恩格尔曼(Stanley L Engerman )、罗伯特?E ?高尔曼(Robert E Gallman )主编:《剑桥美国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美]E.赫尔普曼(Elhanan Helpman ):《经济增长的秘密》,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美]克里斯?弗里曼(Chris Freeman )、弗朗西斯科?卢桑(Francisco Louca ):《光阴似箭———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法]居伊?索尔曼(Guy Sorman ),《美国制造:在文明和现实之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5.[美]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A. D.Chandler ):《塑造工业时代———现代化学工业业和制造工业的非凡历程》,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6.[美]威廉?鲍莫尔(William J.Baumol ),《资本主义的增长奇迹———自由市场创新机器》,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7.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业发展报告———中国工业改革开放30年》,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8.金碚:T he I ndust rial Com petitiveness of Chinese I ndust ry (《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英文),外文出版社2007年版。

责任编辑:冷 杉

1

82008年第11期 

 Finance a nd Tra de Economics No.11,2008 Chinese Finance and T axation R eform Tow ards Public

—Review and Prospect of30Years’Reform of Chinese Finance and Taxation System GAO Peiyong(Instit ute of Finance and Trade Eco nomics,CASS,100836)

The finance and taxation system reform is part of t he Chinese economic system rest ruct ure.This paper reviews t he reform of Chinese finance and taxation system in t he past30years,summarizes past reform experience and reveals t he reform rule.Finally,t he paper point s out t hat t he main route of Chinese finance and taxation system reform app roaches f rom‘non2p ublic’to‘p ublic’op2 erating st ruct ure gradually,whose basic orientation is to build and implement a p ublic finance system which suit s perfect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s well as essential att ribute of fi2 nance.

K eyw ords:Reform,Finance and Taxation System,Public,Market Economy

Accelerate the Pace of Striding For w ard to Service Economy Age YAN G Shengming(Instit ute of Finance and Trade Economics,CASS,100836)

This paper reviews t he t ransformation of our count ry’s economic develop ment st rategy from prior develop ment of heavy indust ry to p rior develop ment of service economy since1949,and holds t hat,in general,China is in t he era of mixed economy which is a mixt ure of industrial and agri2 cult ural economy,and is st riding forward to service economy age.Then t he paper analyzes t he new t rends of contemporary service economy from t he view of unification of service product and service t rade.Finally,it p ut 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on how to meet t he coming of service economy age.

K eyw ords:Service Economy Age,Modern Service Industry

30Years’R eform and Opening2up of China in

the Course of World Industrialization

J IN Bei(Instit ute of Indust rial Economics,CASS,100836)

China has almo st passed t hrough each main stage of more t han200years indust rial develop ment of world indust rialization by30years.Various count ries indust rialization process has essentially t he same o bjective rule,t hat is continuous system innovation and economy opening2up,p romo2 ting technological p rogress,realizing resources more effective use.Any count ry,which is rich in resources or lacks,may not depend on resources advantages in t he long2term.Depending upon t he system and t 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t he mo st basic drive of industrialization.30years’history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2up is incomparably magnificent,meanwhile which has also brought a very out standing cult ural p henomenon and various manifestation:‘p ursue demonst ra2 ting result of ext reme comp ressed process’.From t he pro spective of world indust rialization’s his2 tory,China reform and opening2up will experience a longer2term system const ruction and t he mechanism developing process.The ultimate way of solving t he problems t hat China faces at t he p resent stage is to enhance t he enterp rise competitive power to reduce t he pressure of t he increas2 ing indust rialization cost,in order to maintain Chinese economy to continue growing.Bot h t he world industrializatio n’s history and China’30year reform and open policy’s history have proved t hat,only in effective and fair competition order can form t he base of advancing industry and en2 terp rises competitive power.Therefore,t he fair competition is t he most effective system and pol2 icy to advance t he industry innovation.

K eyw ords:Reform,Opening2up,Indust rialization,Indust ry Develop ment,Resources 621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0年答案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0年 一、单选 ( 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 1. 下列哪一篇文章不是代表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的文章?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 C.《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D.《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 从指导思想来看,哪个不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完成的转变? A.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 B.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从封闭到开放 D.从固守陈规到大胆改革 3. 中国改革的深度和广度的标志是什么? A.经济改革 B.教育改革 C.政治改革 D.体制改革 4. 下列哪一个不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这一时期的文件理论上最重要的成果? A.废除阶级斗争为纲,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提出了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 C.提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没有一套固定模式。 D.对政治体制改革做出了部署。

5. 下列哪一事件不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的大事件? A.在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建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在城市主要搞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 D.开辟经济特区,搞对外开放。 6. 从1988年的9月到1992年2月邓小平南巡这个阶段处于改革的哪个阶段? A.改革的全面探索阶段。 B.总结经验整顿调整阶段。 C.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综合改革阶段。 D.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 7. ()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 A.1978.12——1984.10 B.1984.10——1988.9 C.1988.9——1992.2 D.1992.2——2003.10 8. 下列哪一项不是十四大的内容? A.把邓小平南巡谈话的思想变成我们全党的一个纲领。 B.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D.提出邓小平理论。 9.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A.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我们文化生活的变迁修订稿

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我们文化生活的变迁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我们文化生活的变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着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给世界带来深刻影响的就是改革开放。 我们知道,从七八年末到90年代初,正是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使全国城市和农村的整体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观,于此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那一代人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因此在农村来说,他的文化发展当时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仅仅有看大戏、听说书等一些。 从九十年代开始,在改革开放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带领下,大多数的农村经济便开始了长期迅猛的发展,不少农民的物质生活也上了一个台阶,在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改善了农民们原有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们欣喜的看到,自九十年代后期到现在,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发展到现在,大部分的农村家庭都有彩色电视,各个城镇也有许多文化场所,如:音像制品出租、书报刊出租与零售、网吧等,多媒体的网络传播也迅速的发展普及。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改善,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发展迅速。 不可忽视的是,改革,不但让民众单纯的解决了温饱,对于文化的普及,各级政府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从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东方书报亭,到各个社区的活动中心,从露天电影到露天舞会,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为的就是让人们的生活过得舒坦,过得开心,过得丰富。而现如今,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的日子也是过的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姿多彩。文化领域在改革开放30年中,无论风雨都是向多元文化发展的。文化,在改革开放30年来,像我们的经济发展一样,它是比较顺畅的回归到了自然的地位。 三十年的改革,三十年的变迁,我们有理由相信,改革的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顺利!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巨变》演讲稿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巨变》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巨变》。 翻开历史的画卷,迈进历史的长河。 同学们,你知道吗? 1978年春天,白发苍苍的邓小平爷爷,在中国南边的一个城市,他用双手重重地画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圆圈,从而吹起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声。这号角声顿时传遍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的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三十年来人民的生活、城乡面貌、教育科技日新月异,一日千里。 改革开放30年前,父亲的家在农村,听父亲说,他小的时候,村里走的是一条泥路,路面坑坑洼洼,而这里的村民就是靠着这样的路才能走出去。雨天,一身泥,弄不好还要在泥水里泡一跤;大晴天又是一身土,如果有一辆车路过,那这一路上到处是用红土捏的雕塑了。在这样的路上,我的阿婆硬是从凌晨四点就出发,推着一辆吱吱哑哑的木车,一直到十点钟,才能走到镇上,卖掉那一车的石灰,换回来五元钱,给我的父亲交学费。当他推着木车到家时,已是半夜了,我的父亲已经在门口的石板上

睡着了。等阿婆叫醒他时,看到的是一个土人,母子俩抱头痛哭。而如今,我和父母开着汽车回去看老人,走的却是一条宽敞的水泥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而且村里还建起了漂亮的新校舍,我回去的时候,还可以和农村的小伙伴们在操场上打球呢,而他们的球技比我还要好,现在他们上学也不用交费了,每次路过学校,父亲都会高兴地说:“多好呀,改革开放了,孩子们真幸福呀!” 改革开放30年,我们祖国发生了令人骄傲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现代厂房,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了全国各地;超级商场、豪华酒店星罗棋布;现化化高速公路、铁路横贯神州南北……人民的生活奔小康,国家的人才数不清;科技水平大大提高,经济繁荣惊叹世界! 同学们,你听,那是飞船升空时,震耳欲聋的呼啸声!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神七的发射成功,让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同学们,你看,在20XX年,面对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和5.12特大地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创造出一个个生命的奇迹! 亲爱的同学们,祖国的明天是灿烂,但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但我们也是肩负重大历史使命的一代。“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让我们手牵手,心连心,共同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将近30年的历程了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将近30年的历程了。30年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在这 一时期内国家经历了巨大的转变,党领导人民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 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在历史的颠簸前行中,一些东西已经沉淀下来并初 步定型,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轮廓也开始越来越清晰了。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尝试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方面做一个概括。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简洁的概念,但它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它 从总体上反映着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领导中国人 民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是反映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探索的成功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着若干个方面,可以从不同的 角度去观察和把握,比如它既是一种思想理论,又是一个理想目标,还是通向 这个目标的发展道路和实践进程,当然也是一种制度的设计,等等。所有这些 方面的统一,就构成一个整体性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可以说,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不是一种单一性的存在,而是一种复杂的存在,它是理论与实践、目标 与过程、应有与现有以及活动与制度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思想理论,其创立者是邓小平。邓小平在以毛泽 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反两 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断,开 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这个理论后来被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若干重大问题作了系统阐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 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所有这些理论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表现形态。在这些理论中贯彻 始终的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理想目标,即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它的基 本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具体地说,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本世纪头20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 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 之所以能成为共同理想,就是因为它代表和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 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接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一个理想目标,而且是通向这一目标的现实道路 和路线。它不仅向我们描绘了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想蓝图,更 重要的是向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具体地说,这就是我们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就是我们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纲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以及以此为基础 形成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变化_高中作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变化 本文是关于高中作文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变化,感谢您的阅读! 时间流逝,不知不觉,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路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街上热闹非凡,公路上车水马龙,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中国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上了繁荣富强、世界文明之路。改革开放以前,人们还坐着小黄包车,而小黄包车的走动还需要人力;改革开放以前,有电话的家庭都会称作为有钱人,有官位的人;改革开放以前,小孩子的玩具简简单单,几个骨锤,一个皮筋,一的毽球,一个小皮球就行了等等。而现在呢?! 大街上,新旧汽车到处都是,替换了改革开放以前的小黄包车;改革开放以前只有有钱人家才会有的电话现在每个家庭几乎都有;以前那简简单单的玩具,现在已被替换成电子玩具;那时候,哪有什么柏油马路、水泥路,厚厚的泥土让人们踩成了狭窄的马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路上到处是水潭,如果不小心踩到水潭,整只脚就会陷进去,好不容易把脚拔出来,可鞋子却留在了泥潭里…… 还有那时的学校很多都是一座座破旧的土木结构房屋,土墙斑驳脱落,窗户上一块玻璃都没有,一到冬天,呼呼的寒风凛冽刺骨,遇到下雨,雨点从破瓦片上的窟窿里落下“滴答”的声音与朗朗的读书声凑成了不和谐的曲子……自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我们国家实行了大规模现代科学技术,使我们进入了科学时代,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

西安改革开放30年(1978——2007)巨变

逐步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第一产业已由过去形式单一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2007年,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134.15亿元,是1978年的20.5倍,年均递增5.3%。粮食总产量189.1万吨,年均增长1.7%;蔬菜总产量204.3万吨,年均增长5.7%;水果总产量60.51万吨,年均增长10.5%;猪肉、奶类、蛋类和水产品产量年均分别增长6.4%、12.7%、12.4%和12.9%(见图2)。形式单一的传统农业逐渐被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所取代。2007年,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到1745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252个,带动农户40多万户。以“四大板块”、“十条产业带”为支撑的区域特色农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专业村368个,占全市行政村的11.8%。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2007年,财政支农资金达8.55亿元,是2003年的3.6倍,是1978年的78.6倍。 第二产业实现了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重化工业特征明显。全市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3.8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96.60亿元,年均增速12.8%,高于全市GDP年均增速0.7个百分点(见图3)。特别是1996年以来增长速度均保持在2位数。轻重工业产值比由45.6∶54.4调整为37.0∶63.0。装备制造业支撑作用日益增强。2007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280.12亿元,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9.6%。大企业集团成为发展亮点。1978年底,全市有大中型工业企业80家。到2007年,大中型企业达165家,30年净增85家。2007年,大中型企业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8.3%、80.1%和85.0%;产值上百亿元的企业2家,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26家。 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变化明显,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以金融、房地产、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增长。199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2000年,西安成为继广州之后,副省级城市中第二个第三产业比重突破50%的城市,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在加速形成。以航空航天、通信设备与电子元器件、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为支柱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支撑西安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2007年,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增加值131.81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2.1%。2007年底,西安地区各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582.71亿元,比1978年增长356倍;贷款余额2683.77亿元,增长113倍(见图4)。 成就4 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从1978到2007年,西安建成区面积由95平方公里增加到268平方公里,增长1.8倍。1983年,临潼、蓝田、户县、周至、高陵五县划归西安市,全市土地面积由2441平方公里增加到10108平方公里。2002年底西安与咸阳市正式签署《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协议书》,落实全省“一线两带”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关中城市群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等区域发展规划,增加了西安发展腹地,拓展了西安发展新空间。 自199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建设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来,西安又相继建成了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高新与经开双雄并立,浐灞与曲江交相辉映,航天与航空两翼齐飞的“四区两基地”城市战略构架初步形成。2004年,提出了打造中国第一无水港,打造西安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 以西安为辐射中心、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米”字形高速公路运输网已经形成,截止2007年底,西安已

歌颂改革开放三十年演讲稿

歌颂改革开放三十年演讲稿 杜甫有诗曰:“汉江春风起,冰霜昨夜除。”中国正走向一个无比光明的未来,不管 是自然灾害如今年的冰雪灾难,四川汶川地震,都无法动摇这个凝聚了13亿人的可爱中国。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 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 不断提高,1978年到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 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面对让人闻 风丧胆的非典疫情,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 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 录取27万名;而到,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 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 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 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而今年,奥运大幕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 们不仅为奥运的主人,而且是金牌最多者.! 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 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变化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国家统计局连日来发布的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表明,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年来,我国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梯次开放的格局,实现了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拓展的开放格局。 1、我国GDP从世界第十升至第四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 1978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十位。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1979年至2007年,GDP年均实际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年至1978年平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3.0%的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7年的249530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年至2006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在此基础上,2007年一年又增加3.76万亿元。 经济总量的加速扩张大大缩小了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由1978年的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折合成美元,我国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2801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3.7%、日本的74.9%、德国的99.5%,分别比1978年提高17.2、59.7和78.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也有明显上升,1978年为1.8%,2007年提高到6.0%。 2、我国跃居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反思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反思Post By:2008-8-29 16:20:00 一、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1956年9月,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分析了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78年11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财富和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国家的综合实力有了显著增强,2007年GDP超过24万亿人民币,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用袁绪程在《3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评价》中的数据来说,就是“1978年GDP总量仅3624亿元,2007年已达到246619亿元,年均增长9.7%,增长速度极为罕见,中国经济从一度濒临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人均GDP过2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列和工业化中期阶段。”(来源:中正网) 在当今国家已经变得富裕强大的情况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吗?为什么国家强大了、富有了,而工人、农民却由领导阶级,同盟军变成了“弱势群体”,长期处在贫困的状态?中国人民创造的财富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中国会出现新的“三座大山”?改革以后流行的顺口溜“房改把你腰包掏空,教改把你二老逼疯,医改把你提前送终”所描述的严酷现实,说明了什么? 中国政府拥有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意味着什么? 请看张宏良教授的回答: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在政治上遭到了西方列强的瓜分,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中国在经济上再次遭到了西方列强的瓜分。所不同的只是19世纪末2 0世纪处,西方列强是用各种条约瓜分了我们,现在西方列强则是用各种规则在瓜分我们。中国被瓜分的主要标志,就是正在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随意挤压的“奶牛”,身上被国际垄断资本插满了财富吸管,用断子绝孙的资源毁灭式开发,所透支形成的巨大财富,如同长江大河般的流向西方发达国家,提高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带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却唯独牺牲了中国人民的福利,不仅是牺牲了这一代人的福利,更可怕的是掏空了子孙后代的资源基础。可以说,用牺牲子孙后代资源基础的办法,来换取一代人的富足,已经是一种犯罪了,更何况这种资源的毁灭式发展,连这一代中国人都没有享受到,完全被这一代西方人给消耗掉了。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约30年的经济起飞,日本工资赶上了美国,中国工资却只有美国3%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掌握了70%财富的0.02%(最新统计)的人口拼命向国外转移财产和亲属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人民会重新陷入“三座大山”压迫的原因。并且国际垄断资本对中国已经做好了奶挤干净后的杀牛准备,这就是通过金融市场股市和汇市的对冲操作,将中国最后的剩余资产全部卷走。(张宏良《中华民族再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张教授又说:“就外汇来看,中国用民工的如河血泪和矿工的如山骨灰,换来的巨额外汇完全无偿的奉献给了美国。面对中国空前的资源劫难和百姓劫难,中国主流经济学家却是一片欢呼,声称我们赚取了宝贵外汇。我们的确拥有了一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是这些外汇储备与其说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不如说是美国的宝贵财富更加准确。一方面,一万亿外汇的三分之二以上都是美元资产,美元是什么,说穿了就是美国印刷厂印刷的纸张,美国想印多少就可印多少,随着美元印刷的增加和美国经济的减弱,中国血汗换来的外汇在随着美元大幅贬值,用欧元计算的美元资产,几年来已经贬值50%,中国外汇储备中7000多亿美元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道路上最重要的突破点之一,它突破了发展道路上的瓶颈,从而打开了新的界面,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为这块有着5000年文明的神奇土地注入了更新更强的生命元素,使其活力倍增,从而使中国在各方面得到了质的飞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现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品质显著提高,尤其表现在物质方面。此次调查,我们以北京三间房地区的部分居民为调查样本,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调查得出三间房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生活变化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改革开放,服装业,小康,居住条件,交通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小组的六个成员利用小学期的在校时间讨论设计出问卷的内容,并走访了北京三间房地区,一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为94份。利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以及spss 统计软件将94份问卷的答案作以描述统计,得出了相关统计结果。这些统计结果着实为我们的调查报告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数据和有力保证。通过落实调查的各项环节,我们从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与此同时,对于改革开放这一创举的理解更加深入,受益匪浅。 一、中国激荡30年:从“衣”看生活变化 80年代初期及目前老百姓买衣服场所对比 020 40 60 80年代初期目前目前老百姓购买衣服场所自己做 集市 小服装店 大商场80年代初期老百姓购买衣服场所 自己做集市小服装店大商场

显然,改革开放以后,渐渐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小服装店或者大商场买衣服穿,集市的数量也有所下降。 在服装的样式与质地方面,上世纪70年代,全国大量进口化纤设备,引发了国人在“穿衣”上的革命,挺阔不皱、结实耐用的“的确良”代替了统一的“灰色装”、老样式,人们的穿着从这个时候开始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当时买布料要凭布票,一张小小的布票,悄然影响着人们实用主义的审美观,“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人们的穿衣习惯。跟棉布相比,“的确良”布挺阔不皱、结实耐用,因此即使价格不菲,也挡不住人们对它的追捧。追求“时髦”的日子上世纪80年代,勇于尝试的青年人穿上了有踩脚带的弹力健美裤。歌舞片《霹雳舞》的火爆,又带来了流行装束蝙蝠衫。蝙蝠衫式毛衣的宽松,也打破了毛衣外再罩外衣的旧习惯,开创了内衣外穿的风气。从“的确良”到“涤卡”,从绿军装、喇叭裤到蝙蝠衫、健美裤,上世纪80年代的青年的思想中已注入了“时髦”的情绪。服装市场和品牌专卖一步裙、露脐装、吊带衫、半截裤、破洞牛仔裤、松糕鞋,哈韩族的肥裤子、掉裆裤,上世纪90年代的女性几乎没有什么不敢穿的,也几乎没有什么衣服能让人轻易满足。而男性服饰其实也在悄悄改变,休闲西服已是常见不过的衣服,与此同时,外国品牌陆续进驻中国市场,从皮尔?卡丹、鳄鱼到耐克、阿迪达斯,即使这些牌子并不是人们记忆中了不起的“国际顶级品牌”,但它们进入中国早,留给国人的印象也是最深刻的。90年代,人们在与世界名牌的初级对话中,学会了追逐“品牌”,慢慢拉近了中国高端服装与世界的距离。这时的人们买衣服已经有了明确的地点:要么去服装市场,要么进品牌专卖店。21世纪初:时尚搭上了中国风随着千禧年的钟声在24个时区接连响起,此时的中国人,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青涩、手足无措,变得张扬而自信。青年人习惯用“混搭”创造独一无二的个人服饰。随英伦、波西米亚、OL等服饰风尚先后刮起,旗袍、唐装、汉服也卷土重来。表象背后则是“时尚循环”之手在幕后指引。 二,中国激荡30年:从“食”看生活变化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粮票是当时解决温饱的重要物品。 我们在三间房地区进行调查研究时,不仅仅做了派发了问卷,还也结合了附近老人们口述的生活经历。 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当然,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窝头和咸菜,对人们来说都不陌生。三十年前,那是主食。当时有许多中国人正为填饱肚子而发愁。当时,三间房乡的人们和许多农村居民一样,为了填饱肚子,甚至吃过树皮和谷糠。因为饥饿,许多居民腿一度出现浮肿。玉米面、高粱、红薯,能吃饱就不错了。如果家里的孩子多,就只能喝稀的。即便在城市里,“粮荒”也会经常在月底不期而至。 直到一九八三年,百姓家里的面粉、大米才开始多了起来。那一年,稍晚于城里人的中国农民,整体生活水平达到了温饱。但这一年,在中国儿童的世界里,加了一点糖的冰块,还是会让他们流口水。纠缠父母好久才能得到的饮料,在小心翼翼地喝完之前,会在小伙伴面前“炫耀”很长时间。而他们手中简易塑料瓶里装着的,往往只是在开水中加了一点糖和色素。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_方创琳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1-0019-07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 方创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北京100101)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30年,30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年均提升0.93个百分点,现已稳步迈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发展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快2.14%,但城市化水平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8.40%, 花了近半个世纪进入城市化加速成长的中期阶段,约25年后进入城市化发展的成熟期。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产业分工合理、 空间竞争有序、市场运行高效的城镇体系,城镇体系的合理化使城市群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阵地,主宰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城市化研究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相关研究机构与人才不断涌现。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也不可避免的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在新一轮发展中得以解决,直接影响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未来和美好前景。未来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将立足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不断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为核心内容,形成由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及城乡协调发展的健康城市化格局,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市化健康发展新格局,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健康城市化道路。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镇发展;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 1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30年 在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重大进展的30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长足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际地位明显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的30年,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建设取得非常显著成就的30年。在这辉煌的30年里,我国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73亿人迅速增加到2007年的5.94亿人,历年平均增长速度4.4%,城市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44.99%[1],年平均增长0.93个百分点;城市个数由190个增加到661个,平均每年增加16个,建制镇的规模不断扩大,由2000多个增加到1.89万个,平均每年增加640多个[2]。城镇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81年的711.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37239亿元,历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0.9%。伴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81年的7438km 2扩展到2005年的 32520.7km 2,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1978年的6.7m 2增加到2007年的27.1m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增加到2007年的13786元,历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2%,恩格尔系数由57.5下降到36.3,城市用水普及率由53.7%提高到91.5%,城市燃气普及率由11.6%提高到82.1%,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5m 2增加到7.9m 2。城市化发展取得的这些巨大成就,拉动了国家经济增长,优化了城市产业结构,为国民积累了巨额社会财富,促进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推动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30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成功实践表明,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性战略任务,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3],要继续坚持把城市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不动摇。城市化的发展正在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Stiglitse ,2000年)所说: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两件最深刻的事情:第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第二是中国的城市化[4]。在未来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几十年中,将有超过发达国家劳 收稿时间:2008-08-10;修回时间:2008-12-06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编号:KZCX2-YW-321-05)、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课题(编号:2006BAJ05A06,2006BAJ14B03)资助。 第29卷第1期经济地理Vol.29,No.12009年1月ECONOM IC GEOGRAPHY Jan.,2009 DOI:10.15957/https://www.wendangku.net/doc/6315731092.html,ki.jjdl.2009.01.005

最新精品作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变化_1500字作文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变化_1500字今年是国改革开放走过三十年的历程,回想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发展,回顾从自身的经历和生活情况,真是一脸无奈。那时接近解放已经一个世纪的三分之一,由于国从一穷二白贫困线上走来,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虽然与解放前相比,生活状况的确有了很大改善,但当时生活水平还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普遍物资匮乏,什么东西都供不应求,“千种商品千种票”。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供应,离开了票无法生活。那时人们只能节衣缩食,一切只能将就将就,谈不上满足二字,生活窘境,几乎大家都如此。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从而在全国进行了真理标准大讨论,批判了“二个凡是”,人们的思想得到了不断地解放,特别是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国兴起了持续经济大发展,从而奠定了目前国家空前发展与强大。国已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人民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其他不说,单说们一家发展情况,足以证明“改革开放”带来新飞跃。从政治上讲,在78年就评为市供销系统先进工作者,79年又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84年底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要是在“阶级斗争为纲”

年代,由于社会关系不好,也许你再积极也无法跨进党的大门。这在当时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最可喜的是,家小儿子吴钢在上月底批准成为一名正式共产党员,在们家庭来讲,也算是后继有人,从而使非常宽慰。在文化方面,是在日踞时代,在山阳小学肄业(五年级),解放后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只能算是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爱人曾在解放前业余中学读过一年书,二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是在文革中过来的初中生,错过了正规求学机会,只有小儿子仍苦苦自学,在成人教育领域中,争得本科毕业文凭,这也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在家小儿子身上体现。 二个孙女。一个外孙是改革开放受益者,大孙女是三年前在上海青年干部学院毕业,现在漕泾化工区外资企业工作,外孙今年是上海理工学院本科二年级在读生,最值得庆幸是小孙女今年考取了上海复旦大学,目前们一家沉浸在欢乐的情绪中。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丰硕成果。 现在年轻人都是高学历,老人一般文化素质较低,这种现象说明社会在进步。这个老头不甘寂寞,到奉贤老年大学学习山水绘画,还学习电脑打字。上网和玩起了数码相机。在住房方面,30年前一家6口人局促在不到40平方旧厂房里,一家老小起居在一处诸多不便,那时做梦也想要一间房子,20年前单位自建职工宿舍,根据当时政策,家分到一间60

广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广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一)人民生活 广州改革开放30年,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消费商品不断升级换代。改革开放之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是人们津津乐道、孜孜追求的“三大件”。进入80年代,“三大件”变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后来变为空调、组合音响、录像机。90年代中后期,家用电器发展迅速,品种越来越多,商品功能完善和替代率很快,人们不再提“三大件”了。目前,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组合音响、DVD、移动电话、个人电脑已经成为每个家庭寻常之物,家庭影院、各种数码产品甚至汽车等也纷纷进入百姓家庭。文化娱乐消费也逐年升温。抓好市委、市政府“66条”惠民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民生的投入,确保当年财政超收的80%以上用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不断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增强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惠民66条”实施以来,全市公益性博物馆、纪念馆已全部实行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全市12个区、县均建立了文化馆,文化站遍布163个街(镇、管理区),100%达标;拥有1500多支基层业余文艺队伍,516个文化广场,每年开展文艺展演3000场(次)以上。广州还提出了打造“15分钟社区文化圈”的公共文化建设规划:让市民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就能到达一个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实现街(镇)有综合文化站、居委会(村委会)有文化活动室。学校体育场所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全市1000多所中小学校向社会开放,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开放率超过95%。加快平安和谐社区建设。规范社区居委会工作职能,不断拓展社区服务,积极开展便民利民活动,推进科技、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工作。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旧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努力建设“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平安和谐社区。 (二)劳动就业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在劳动就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健全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认真贯彻《劳动合同法》,大力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1987年4月20日,全国第一个劳务集市在广州市越秀区政协礼堂开张。1988年,广州市越秀区将劳务集市罱化,并规模化,形成职业介绍所。之后,市、区(县)劳动部门相继成立了固定的、常年开放的职业介绍所。1995年,广州市根据中组部和国家人事部《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国人才市场的意见》的通知精神,成立了国家级的人才市场——南方人才市场,建成了人才资源配置和人事服务的市场体系。经过几年的发展,广州正逐步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人才市场配置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让各类人才在有序的流动中去寻找最佳的配置方式,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1996年5月8日,“中国南方人才市场频道”正式开播,这是全国首创的以企业和广大求职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广播频道。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劳动力市场网络,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建立岗位需求预测制度和失业预警制度,落实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政策,完善和加强街镇一级就业服务机构和信息网络建设,全面完成村(居)劳动保障工作站建设工作。如“十五”期间,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累计新增就业人数100万左右。建立再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200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0年末的3.15%下降为2.08%,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为74.26%,广州市政府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8月,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5.06万人,已有17.51万人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为70%,登记失业率为2.23%,实现了控制在3.5以内的目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创业环境,加强创业培训和指导。认真做好退役士兵和在穗就业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对困难群体、农村富余劳动力、自主创业人员就业培训和服务资助力度。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完善技能人才聘用制度,着重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扎实做

改革开放三十年心得体会:改革开放30年的记忆和感受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至今年正好是30年,在这30年轰轰烈烈的时代变迁中,我们国家走出了十年动乱的阴影,从一片百废待兴逐步发展成一个初具现代化的小康社会,作为70年代中后期生人,我有幸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和我们的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一起走过,一起经历,完成了思想的启蒙、身心的成长、学业的进步和事业的发展,毫无疑问,我是这个时代的受益者,虽然有些改革曾经让我和我的同龄人不得不面临艰难的抉择,但我仍认为这30年是目前为止中国最好的的一个时代。我这样说,无意去歌功颂德,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亲身体验和深切的感受。 由于父母在异地工作,我孩提时代一直在外公身边,外公在文革期间被打成“地主兼工商资本家”,全家被下放到抚州老家的农村接受劳动改造,几个姨舅也相继在农村插队,由于家庭成分不好,外公一家在当地很是被人瞧不起,全家人小心谨慎的夹着尾巴做人,外公给我的印象就是整天闷闷不乐。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开始全面纠正文革错误,外公摘掉了“地主兼工商资本家”的帽子,恢复了工作,补发了工资,全家人也从农村迁回城里,外公正式退休,二舅顶职(接替外公的工作)进了商业局上班,三舅光荣参军,小姨进了纺织厂当工人,真可谓喜事连连,外公一家人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生活压抑多年的外公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我也跟着外公进城,在街道幼儿园开始接受学前教育,父母也经常过来看我,那时候听得最多的是从他们嘴里蹦出的一些诸如“落实政策”、“平反”、“回城”、“补发工资”、“顶职”、“招工”等之类的话题,年幼无知的我对于当时这些所谓的“国家大事”没有太多的概念,对此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没有太多的印象,现在回想起来,唯一和当时改革开放沾点边的话题是我的大舅在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考上了大学,并在毕业后分配在省城中学教书,这件事很长时间是当时全家最津津乐道的话题,大舅也被我们后辈视为努力进取的榜样。 八十年代初,我回到父母所工作的县城开始上学,通过学习逐渐接触和了解到改革开放的一些信息和知识,但认识和理解十分有限,主要的信息渠道和话题仍然来源于家庭,对改革开放的感受也更多的来自于家庭的变化,这是反映那个时代国家政策最好的缩影,每一个普通家庭的变化都跳动着国家政策的脉搏。父亲1958年在北京当兵,复员后在县法院当法庭警察,文革时期公检法系统遭到破坏,他调到粮食部门工作,后来成为“保皇派”,挨过红卫兵的批斗,至今脑后还留有一道很深的鞭痕,父亲在那个反复折腾的政治运动年代中几度落魄,从此心灰意冷,文革结束后他在县粮食局机关上班,除了对我们三个子女严格管教外,工作上再无建树。这些我都是后来听母亲所说,其实父亲很少跟我们谈及他的过去,这些历史对我们而言讳莫如深。我的母亲70年代在国营化工厂上班,是一名化验员,八十年代初调到县委招待所当会计,母亲是一个很好强的人,不管在哪个单位上班每年都能评上先进工作者,但她始终对工作单位不是很满意,她的梦想是进入事业机关上班,但由于没有社会关系,而且又不是干部身份,虽然她一直很努力的工作,但这个梦想很难实现。还是改革开放给了她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终于出现了“考干”的制度,1988年,县里第一次举行面向社会“考干”(通过考试从职工中选拔国家干部),考试科目为数学、语文、政治和英语,母亲抓住这一难得机遇,报名参加了考试,虽然已经丢弃课本多年,而且中学是学俄语,但凭借多年坚持勤奋好学打下的底子,加上考前的突击复习,母亲以总分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被录取为国家干部,并调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