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2.现代语言学流派

12.现代语言学流派

12.现代语言学流派
12.现代语言学流派

现代语言学流派

1. 现代之前

(1) 语言学溯源:古印度、古希腊、阿拉伯

古印度传统:

方法:经验总结;

著作:《梵语语法》(Pānini);

词汇:词类划分(静词、动词、介词、小品词),构词法(词干与词尾),静词分七格;

语音:发音器官、发音部位,元音作为独立语音成分;

古希腊传统:

方法:哲学思辨

论题:词与物的关系:天然vs. 规定(cf. Arbitrariness vs. iconicity)

词汇:词类划分(八类:静词、动词、形动词、代词、介词、副词、连词和成分词);提出

格概念(斯多葛学派the Stoics);区分三种人称、三种数(单、复、双);

句子:区分五种句式(直陈式、命令式、能愿式、从属式、不变式);三种语态(主动、被动、中动);三种时态(现在、过去、将来)

阿拉伯传统....

(2) 重要发展

17世纪法国唯理语法学派:

阿尔诺(A. Arnaud)、兰斯诺(C. Lancelot)

思想基础:语言与思想有内在联系;语法与逻辑有内在联系;语法正误遵从逻辑标准;

寻找“适用于一切语言的一般原则”;《普遍唯理语法》(Grammaire Générale Raisonnée):

洪堡特

(Karl Wilhelm von Humbolt, 1767-1835)

著作:《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观点:语言绝不是产品(Ergon),而是一种创造互活动(Energeria);

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使用;

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它们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他们的语言;

(3)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

语言的发展历史(尤其是梵语研究);

各语言之间的关系;

前奏:威廉·琼斯(W. Jones):梵语与欧洲语言有共同的起源

奠基人:葆朴(F. Bopp, 1791-1867),梵语动词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之间的比较关系(1816);

雅克布·格里姆(J. Grimm):格里姆定律(Grimm’s Law,欧洲诸语言的语音对应规律);施莱赫尔(A. Schleicher):1. 语言同其他自然现象一样受着相同的功能规律和发展规律的

支配,因此可以把自然科学中所制定的精确方法应用于语言发展过程和分类的研

究。

2. 提出印欧语言发展谱系树

2. 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

《普通语言学教程》主要观点

1. 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

2. 言语与语言(parole vs. langue);

3. 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

能指与所指(signifier and signified);

催生符号学(Semiotics);

4. 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arbitrariness);

5. 语言符号具有系统性

语言是一个仅仅以它的各个具体单位的对立为基础的系统;

在语言里,每项要素都由于同其他各要素对立才能有它的价值;

催生结构主义哲学(structuralism);

6. 语言研究回归语言本体(对历史语言学的反思)

语言学唯一的、真正的对象是就语言和为语言而研究的语言。

3. 结构主义语言学

(1) 布拉格学派(the Prague School)

代表人:

特鲁别茨柯依(N. Trubetzkoy, 1882-1945)

雅克布逊(R. Jakobson, 1896-1982)

关注音位;强调语言功能

主要贡献:音位学构建(音位、音位学、最小对立体、区分特征...);

(2) 哥本哈根学派(the Copenhagen School)

代表人:叶尔姆斯列夫(L. Hjelmslev, 1899-1965)

语符学glossematics

特点:倾向于理论探讨,尝试建立统一的语言研究方法论;

主要观点:

提出把语言学建立在统一的符号逻辑的基础上(Whitehead,Russel,Carnap);

倡导演绎法:

传统语言学所采用的归纳法只能找出不同语言中的差异,而不能引导研究者们得出他们所要追求的常数,因而不能建立语言理论。真正的语言学必须是演绎的。

强调语言项目之间的关系,而非项目本身;

声音:

按我们的意思,理论本身是独立于经验之外的。它本身丝毫不表明它有什么应用的可能性,也不表明它跟实验结果有什么关系。

语言理论要适合于人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甚至永远不会遇到的根本不存在的语言。

(3) 美国描写语言学(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

代表人:

鲍阿斯(F. Boas, 1858-1942)

萨丕尔(E. Sapir,1884-1939)

布龙菲尔德(L. Bloomfield, 1887-1949)

海里斯(Z. S. Harris, 1909-1992)

观点:行为主义的语言观;

重视形式,忽视意义(语言研究可以完全不考虑意义问题)

对象:印第安语描写研究

方法:

a.替换分析

从一个语言片段中截去一部分,用另一个语言片段中的断片去替换,看新组成的片段是不是具体语言中存在的事实;如果是,就说明类似断片是该语言中的同一种现象或同一单位的变体,或具有同样的功能;

John broke the vase.

John liked the vase

John table the vase.

b.对比分析

对比两个或两个以上语言片段,找出相同部分和不同部分,进而确定这些部分的性质:

(1) /z?kartíihuu/ (我曾经回忆过他)

(2) /z?kartíihaa/ (我曾经回忆过她)

(3) /z?kartíikaa/ (我曾经回忆过你)

c.分布分析(distribution)

一个单位的分布就是它所出现的全部环境的总和。在操作中,以寻找同类环境为语言单位归类原则:Xa?avtikax (我这样想过)

Xa?avtakax (你这样想过)

Xa?avnukax (我们这样想过)

Xa?avtemkax (你们这样想过)

Xa?avukax (他们这样想过)

Xa?avakax (她这样想过)

Xa?avkax (他这样想过)

d.直接成分分析(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

句子具有层级结构,每一个较低层级都是上一层级的直接成分:

The mother of John likes the vase on the table

The mother of John likes the vase on the table

The mother of John likes the vase on the table

The mother of John likes the vase on the table

4. 伦敦学派,功能主义语言学

代表人:弗斯(J. R. Firth, 1890-1960)

韩礼德(M. A. K. Halliday, 1925-)

弗斯的观点:

语言是一种社会活动,发挥社会功能;

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实际使用中的语言;

情境上下文(context of situation)的作用;

语言包含系统和结构两个方面;

韩礼德代表作:

《系统功能语法导论》

韩礼德的理论贡献:

●将情境上下文发展为语域(register:field,tenor,mode);

●语言三功能说:ideational,interpersonal,textual;

●将弗斯的语言系统结构说发展为系统功能(systemic-functionalgrammar);

5. 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

乔姆斯基(N. Chomsky, 1928-)

主要观点:

1. I-language

internal, individual, intensional

内在语言观;

2. Universal Grammar

S0 ----- SL

UG-----PG

3. 描写充分性与解释充分性(descriptive adequacy and explanatory adequacy)

描写充分性:what do you know when you say you know a language?

解释充分性:what enables you to know a language? 原则参数理论(the theory of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4. 区分competence和performance,关注competence;

论题:句法学、音系学、生物语言学

生成语法的演进:

1957 早期理论

1965 标准理论(Standard Theory, ST)

拓展的标准理论(Extended ST)

1981管约论(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

1995最简方案(Minimalist Program)

6. 认知语言学

代表人:莱科夫(https://www.wendangku.net/doc/6215792827.html,koff,1941-)兰盖克(https://www.wendangku.net/doc/6215792827.html,ngacker,1942-)

主要观点:

1. 否认存在独立的语言官能;

2. 语法是人对世界进行概念化的结果;

3. 语言知识本身体现着认知规律;

莱科夫代表作:

Metaphors We Live By;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主要贡献:

metaphors as a way of cognition, hence a way of life and the source of grammar; 兰盖克代表作: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主要贡献:

事件认知结构与句法结构

主要论题:

范畴化(categorization)

认知图式(cognitive schemata)

隐喻(metaphor)

借喻(metonymy)

中国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与趋势.doc

中国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与趋势 摘要:西方管理学经历了百年的发展有着清晰的发展路径形成了完善的研究体系,而中国的管理学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存在许多不足,文章就中国管理学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展望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西方管理学;中国管理学 1西方管理学百年发展 20世纪初,美国工程师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自此,管理学也作为一门科学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人们开始关注管理的科学性,取代之前经验管理。管理学经过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管理理论丛林”,新的管理理念,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工具不断涌现,为管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财富。 西方管理学百年发展经历了较清晰的发展路径,分别为科学管理发展阶段、行为科学管理发展阶段、“管理丛林”发展阶段和以企业文化理论为标志的“软管理”阶段[1]。虽然发展阶段应如何划分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不难看出管理学的发展路径是从关注科学与效率逐渐向“以人为本”这个方向发展。 西方管理学通过各个学派学者的共同努力,在科学管理、行为管理、文化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科学管理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为泰勒、法约尔、韦伯,三人分别从个人、组织、社会三个不同角度诊释,为科学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派生出以巴纳德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以运筹学和数学模型为研究基础的管理科学学派,以孔茨为代表的管理过程学派以及以卡斯

特为代表的系统管理学派;行为管理学派主要包括以梅奥为奠基人的行为科学学派,以马斯洛、麦格雷戈等人为代表的个体行为学派,以卢因为代表的团体行为学派以及组织行为学派和管理伦理学派;文化管理学派包括以德鲁克为代表的管理实践学派,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战略管理学派,起源于权变管理学派的变革管理学派,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组织文化学派以及随着信息社会和新经济发展而形成的知识管理学派[2]。 2中国管理学的发展与问题 根据中国近现代企业发展的历程,中国管理学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前的“管理学萌芽”期;第二个阶段是1949—1978年的“管理学初步形成”阶段;第三个阶段是1979年至今的“融合发展与创新”阶段[1]。1978年以前,中国社会经历了资本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转变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对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不断变化,并未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学发展体系。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不断完善,管理学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好时机。管理学教育体系不断健全,研究机构不断扩展,学位教育多样化发展,对外交流不断增多,管理学重要奖项相继设立[3]。 在管理学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许多问题也相继出现。第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管理学的西化忽视自身发展。在教育多样化发展的过程中,比照西方的模式开设了一系列诸如MBA ,EMBA ,MPA等教育模式;在人才选拔过程中,海归博士和有国外访学经历的人更受关注;在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方面均是美国的翻版;管理学主流学术刊物全盘西化现象亦是严重[4]。第二个问题是缺乏对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关注。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国学与国运”讲座上说:“中国改革开发三十年的发展创造了

语言学概论期末复习要点

语言学概论(本科)期末复习要点 导言部分 一、语言学、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1.语言学是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以人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语言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规律,具体地说,语言学研究语言的性质、作用、结构,语言的发展变化,使人们懂得有关语言的理性知识,从而提高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水平。 2.中国、印度、希腊-罗马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3.我国的小学:小学是我国古代语文学的统称,由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三部分组成。训诂学解释字义,文字学分析字形,音韵学研究字音。 二、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1.语言的研究和其它科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不仅与社会科学有联系,而且与自然科学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语言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2.语言交际的过程:语言交际过程可分“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五个阶段。 三、语言学的基本类别 根据研究的对象的不同,语言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专语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各类语言学下面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如专语语言学下面可分汉语语言学(例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近代汉语、汉语史等)、英语语言学、俄语语言学等等,普通语言学下面可分语音学、词汇学、语义学、语法学、修辞学等等。 四、语言学流派 比较重要的语言学流派主要有: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语言学、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转换-生成学派、系统-功能学派、社会语言学。各个语言学流派的观点、代表人物有所了解即可,注意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美国结构语言学派(也称美国描写语言学)都属于结构主义学派,是这一学派的三个分支。关于语言学流派的具体内容阐述,请浏览《语言学网络课件》中的“望远镜”板块。 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 本章需要明确的要点是:第一,语言的两大社会功能;第二,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第一节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1.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是联系社会成员的桥梁和纽带。 2.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弄清楚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内涵,语言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的产物,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 3.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没有阶级性,具有全民性特点。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第二节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1.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思维活动的过程不可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二者是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 2.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是各民族不同 本节其它一些问题可一般了解:一、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二、思维不能离开语言的实验根据,三、关于聋哑人的思维,聋哑人失去语言能力对他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四、人类思维在机器中的再现。 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 本章有三大要点:语言是符号、语言的任意性特点、语言的层次性第一节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一、什么是符号 1.符号的含义:符号是人们用来指代某种事物的标记。符号是由一定的形式构成的表示一定意义的记号或标记,它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指称现实现象。如: 2.符号的构成:符号是由形式和意义两个部分构成的结合体。 二、语言符号及其特点 1.语言符号:从本质上看,语言也是一种符号,也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注意语言符号同一般符号的区别。 2.语言符号的特点: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的特点 第二节语言符号的系统性一、语言的层级体系 弄清楚语言层级,各个层级的构成及其特点,以及语言二层性的核心。 二、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1.组合关系:组合关系就是两个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比如音位和音位、词与词等)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也

当代管理理论的各主要流派的

当代管理理论的各主要流派的 特征以及发展 管理活动源远流长,人类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从管理实践到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则是一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回顾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了解管理先驱对管理理论和实践所作的贡献,以及管理活动的演变和历史,这对每个学习管理学的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一般来说,管理学形成之前可分成两个阶段: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从有了人类集体劳动开始到18世纪)和管理理论产生的萌芽阶段(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管理学形成后又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出现前)、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和当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编辑本段]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从人类社会产生到18世纪,人类为了谋求生存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管理活动和管理的实践,其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但是人们仅凭经验去管理,尚未对经验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理论。早期的一些著名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大都散见于埃及、中国、希腊、罗马和意大利等国的史籍和许多宗教文献之中。[编辑本段]管理理论产生的萌芽阶段 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

厂成为现实,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管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涉及,管理学开始逐步形成。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大卫·李嘉图(1772—1823)等。亚当·斯密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创始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是《国富论》。亚当·斯密发现,分工可以使劳动者从事某种专项操作,便于提高技术熟练程度,有利于推动生产工具的改革和技术进步,可以减少工种的变换,有利于劳动时间的节约,从而提出了分工理论。大卫·李嘉图是英国资产阶级金融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者和完成者,1817年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出版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编辑本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是管理理论最初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企业的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其间,在美国、法国、德国分别活跃着具有奠基人地位的管理大师,即科学管理之父泰罗(F.W.Taylor,1856-1915)、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H.Fayol,1841-1925)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M.Weber,1864-1920)。 泰罗重点研究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科学管理的关键在于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为此,泰罗提出了任务管理法和配备“第一流”的工人。法约尔对组织管理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提出了管理过程的职能划分理论,他在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阐述了管理职能的划分,法约尔认为管理的五大职能是计划、组织、

语言学教程[第十二章现代语言学理论与流派]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二章现代语言学理论与流派 复习笔记 I.索绪尔和现代语言学 现代语言学始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他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和一位“使语言学走向现代的大师”。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用声音表达交流思想的符号系统。符号是形式和意义的联合,是表示者和被表示者的结合。符号是语言事实的核心,研究语言必须从符号本身的特性人手。 索绪尔区分了几组重要的概念:能指和所指,语言和言语,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等。 II.布拉格学派 布拉格学派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马泰休斯领导召开的该学派的第一次会议。1.主要观点及贡献 布拉格学派的研究有三大重点: (1)强调共时研究的合理性,因为它可以提供完整且易掌控的研究材料。 (2)强调语言的系统性,指出任何语言单位都不能在孤立的的情况下得到令人满意的分析及评估。换句话说,语言单位处于功能对比、对立之中。 (3)它将语言看作是在所属语言群体中发挥一系列功能的工具。 2.功能句子观 功能句子观是一套语言学分析理论,它是指用信息论的原理来分析话语或文本。其基本原则就是一句话中各部分起的作用取决于它对全句意义的贡献。 一些捷克语言学家尝试从功能的角度来分析句子。他们相信一个句子包含话

语的出发点和话语的目的。话语的出发点叫做主位,它是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的信息;话语的目的是说话人要向听话人传递的信息,叫做述位。从主位到述位的运动揭示了大脑本身的运动。 功能句子观旨在研究话语中新(未知)、旧 (已知)信息的分布问题。已知信息指那些对于听话人不再是新信息的部分;新信息是即将向听话人传达的信息。句子中主语一谓语的分布不总是与主位一述位的分布一致。 3.交际能力 另一种版本的分析法叫做交际能力,由费尔巴斯提出。他用交际动力表示句子成分对交际发展所起的作用。 费尔巴斯把功能句子观解释为不同程度的交际力的分布。他认为,句子前面部分承载的交际力最低,然后逐步增加,直到交际力最大的成分。 Ⅲ.伦敦学派 1.介绍 伦敦学派专门用来称呼独具英国特色的语言学研究。弗斯使语言学在英国完全成为一门公认的科学。弗斯主要受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影响,而后他又影响了他的学生韩礼德。三人都强调“语言环境”和语言“系统”的重要性。因此,伦敦学派也被称为系统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 2.马林诺夫斯基的理论 (1)语言是一种行为模式,而不是什么与思想相对应的东西。 (2)话语意义并不来源于构成话语的词的意义,而是来源于话语发生的上下义之间的关系。其断言是根据两大观察结果得出的: ①在原始社会团体中,书写并不存在,语言只有一种使用方法。 在所有人类社会中,孩子以此种方法习得语言。

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主要课程理论流派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一)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也称儿童中心课程理论,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特别是活动为中心来编制课程的理论,因此,这种课程理论又称活动课程理论。活动课程理论的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1.基本主张 (1)经验论 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课程即那种对学生经验增长有教育价值的经验。 (2)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 活动课程论认为,教育应以儿童实际经验为起点,从做中学。一切学习都要通过“做”,由“做”而得到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 (3)主动作业论 所谓主动作业是着眼于儿童经验的发展而对社会生活中的典型职业进行分析、归纳而获得的各种活动方式,如商业、烹饪、缝纫、纺织、木工等。 (4)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 杜威并不否认课程的组织要考虑教材的逻辑顺序,但他更重视课程的组织要考虑儿童的心理顺序。他主张课程的组织应从儿童的经验出

发,将教材心理学化,在教学过程中将儿童的个体经验逐渐提升到教材的逻辑水平。 2.评价 优点:(1)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在课程设计与安排上满足了儿童的兴趣,有很大的灵活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去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局限性:过分夸大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与顺序,从而使课程设置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因此不能保证课程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零碎片段的知识,不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教育质量很难保证。因此,表面上看它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实质上却限制了学生主体的发展,另外,以儿童为中心,容易轻视教育的社会任务。 (二)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1.主要流派 (1)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是当代西方出现的一个重要的课程理论,其代表人物是该课程理论的创始人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认为人的学习是认知结构不断改进与完善的过程,因此,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对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展最有价值。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当代管理理论的9大主要流派以及其趋势

一、当代管理理论的9大主要流派以及其趋势 ●管理过程学派:管理是一个过程,可以通过分析管理职能对管理进行剖析;可以根据管理经验总结出一些基本管理原理;可围绕基本原理开展研究,以确定其实际效用,增大其作用和适用范围;如同医学和工程学,管理是一种可依靠原理的启发而加以改进的技能;管理的基本原理像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一样可靠,违背管理原理会造成损失;管理者的环境和任务受各种因素影响,管理理论也从其他学科中吸取营养 ●社会系统学派:人在社会中会遇到各种相互冲突的力量,要找到恰当的平衡,把各种差异结合起来,从而避免极端化。管理人员的职责在于使各种冲突的力量、各种不同的需要和目的得以维持一种恰当的平衡。管理人员有些什么职能以及如何行使管理职能,是由组织的本质、特征和过程决定的。组织中人的行为由决策和作业两部分组成,组织的决策过程是管理的重点(在这方面社会系统学派的继承和发展者西蒙等人的观点更为突出) ●决策理论学派:以社会系统理论为基础,西蒙等人对管理决策特别重视,认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他们将决策分为4个阶段:收集情报、拟定计划、选定计划、评价计划,特别强调信息联系在决策中的作用。他们提出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被认为是较为实际可行的理论。他们将社会系统力量与心理学、行为科学、系统论、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结合起来考察人们的思维过程,并分析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及其有关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的运用 ●系统管理学派: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范畴及一般原理,全面分析组织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的人造系统,是一个受环境影响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系统。组织不仅本身是一个系统,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系统的分系统,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中取得动态平衡 ●数量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数量学派):注重定量模型的研究和应用,认为管理就是利用数学模型和程序系统来表示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职能活动合乎逻辑的过程,通过对各种数据做出最优的解答,实现管理目标。由于该学派是由新理论、新方法与科学管理理论的结合而逐渐形成的以定量分析为主要方法的学派,因此它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拓展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代码:101012191。 2.课程中文名称:语言学概论。 3.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4.课程总学时数: 36 ,其中理论环节学时数: 28 ,实验实践环节学时数: 8 。 5.课程学分数: 2 。 6.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四年制本科。 7.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四年制本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讲授关于人类语言的本质、结构、发展、分类以及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论水平和语言分析能力,为今后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目标:通过学习,初步树立科学的语言观,掌握普通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提高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1.在介绍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着重拓宽知识面,同时进一步论证、阐述基础理论,并加以延伸、扩展。 2.要多用实例传授现代语言的分析方法,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语言问题的能力。阐述概念和理论时要避免抽象的演绎。 3.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学习中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密结合语言实际,多分析,多做思考练习题,以求透彻理解,掌握有关知识。 三、学时分配

四、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语言与语言学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一、了解动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的区别; 二、正确认识语言的性质; 三、了解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 一、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及联系 二、语言的性质(符号性、系统性) 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本章节主要教学要点】: 第一节语言是人类特有的 一、人类的语言和动物的“语言”的区别 1.功能开放 2.构造灵巧 3.习得 二、关于语言产生的假说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汇总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1100540 课程名称:语言学概论 英文名称: Linguistics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 总学时:64 学分:4 理论学时:64 实验学时:0 实践学时:0 指导自学学时:0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医药贸易方向)适用层次:本科 先修课程:英语语法,精读等 承担院部:人文学院学科组:英语专业学科组 二、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向学生介绍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包括语音学、词汇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的基本理论以及语言与文化、社会、思维等的关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语言学的基本知识,并通过所获得的知识加深对英语的理解及增强对英语中一些语言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有两个,即:掌握英语语言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应用英语从事语言学方面研究的能力。 1、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以英语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介绍英语语言的内部结构、表现形式和意义以及与人的心理、社会、文化艺术、信息科学、教育等的关系,要求学生通过听讲与自学,对英语语言学、语言学分支、流派及其发展等有一个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英语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等,提高对英语的理性认识,初步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应用英语从事语言学研究的能力 作为语言学方面的专门课程,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英语从事英语语言学或一般语言学研究的能力。因此,本课程要求那些对语言学有兴趣并有意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生,能够运用英语和所学的语言学知识从事语言学或英语语言学方面的研究,用英语进行表达或撰写论文。 (二)教学基本要求 1.“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语言理论基础课。它从理论上探讨人类语言的本质、结构和演变的规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提高语言理论水平、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

[最新]现代课程理论流派

[最新]现代课程理论流派 专题1课程理论流派 1(经验主义课程论又称学生中心主义课程 经验主义课程又称学生中心主义课程 经验主义课程的主要观点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 第三,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 第四,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评价:经验主义课程看到了学科中心主义的不足,看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对于现代课程的改造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由于它过分注重经验,强调心理逻辑,重视实用性,以至于对知识的系统性,学科自身的逻辑性、学术性照顾不够,具有浓重的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 儿童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 John.Dewey杜威 W.H.Kilpatrick克伯屈 课程目的——促进儿童本能的生长 课程内容——把学生直接参与其中的生活活动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依据。 课程组织——只要把教材引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直接去体验,就是最好的设计。 基本特征 第一,强调教育和课程没有过程以外的目的,只有过程以内的目的,即促进儿童本能的生长,培养儿童适应现时社会生活的能力;

第二,主张以儿童参与其中的活动及其经验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并以“从做中学”作为课程组织的原则; 第三,打破学科界限,采取作业的形式,分单元进行活动,反对预先规定教材范围和进度; 第四,崇尚师生合作,反对教师权威,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性。美国杜威:儿童和课程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编制课程要解决四个主要问题。 特点:谁受教育;学习什么;为什么需要教育;如何进行教育;在怎样的环境中引起学习;需要怎样的控制。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法国卢梭:教育既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成熟的阶段,又要适应众多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和两性差异。 代表: C.R.Rogers(罗杰斯) A.Maslow马斯洛目的——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自我的实现,教育应以个人的自我实现为基本目标 内容——以学生的需要和情意为基础设置的三类并行课程(学术性、人际关系及自我实现课程),来促进学生认知学习与情意学习的统一; 组织——整合。 特征 强调课程目的是为了促进人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完善; 主张人本主义课程,推行课程的个别化; 反对强制性权威,推崇良好的教学气氛; 强调教材组织的学科综合性,课程要素的整体性,学生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统一性。 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Lecture 4 Language and Culture

Lecture 4Language and Culture 语言与文化 ( See Units 4 in Tb ) Outline of this lecture ?I. Sapir-Whorf Hypothesis(萨丕尔-沃尔夫假说Culture shapes language and ?then language shapes culture. Language both reflects and shapes societies.) ?II. Words and their Cultural Distinctions and Connotations ?(论词汇及其文化差别和含义) ?III. “Colorful” Words(颜色词) ?IV. Idioms, Proverbs and Sayings(成语,谚语和格言) ?V. Learning While Watching(看中学) ?CCTV百家讲坛:涉外礼仪(43分钟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金正坤教授主讲) ?Sapir-Whorf Hypothesis(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 See p.150 & p.152 in Tb )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观点最早见于萨丕尔1929年发表的一篇文章(胡文仲2004/2006:53): ?语言是?°社会现实?±的指南。虽然人们通常认为语言对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具有重要意义,但它对于我们对社会问题及过程的看法产生强大的影响。人们并不仅仅生活于客观世界之中,也不是像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仅仅生活于社会活动的世界之中,而是处于成为该社会表达手段的认为某特定语言的严格控制之下。人们毋需使用语言就可以适应现实,认为语言仅仅是解决具体交际或思考问题的附带的手段,那是一种幻想。事实是:?°真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用这一人群的语言习惯不自觉地构筑起来的。从来没有两种语言如此相近,足以被认为是表现同一社会现实。不同社会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同的世界,而不仅仅是带有不同标签的同一世界。 ?沃尔夫发展了萨丕尔的论点,表达得更加明确(胡文仲2006:54): ?每一语言的语言系统(换句话说,即其语法)不仅是为了表达思想使之再现的工具,实际上它使思想成型,它是人们思想活动、分析 I. Sapir-Whorf Hypothesis(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种种印象、综合思想感觉的程序和指南?-?-我们按自己的语言所规定的路子解剖自然界。我们从现象世界中抽出来的范畴和类别,之所以能抽出来,并不是因为它们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相反,世界表现为万花筒式的各种各样的感觉和印象。 这些必须由我们的头脑来组织,而这意味着大致上是由我们头脑中的语言系统来组织。( Whorf 1952: 5 )

教学理论---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教学理论---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教学理论-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传统。这种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形成人的道德,而道德又是通过知识积累自然形成的。为了实现道德目的,知识就成为教学的一切,依次便演绎出一种偏于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 这种理论的代表作有:苏联达尼洛夫等的《教学论》( 1957 )、斯卡特金主编的《中学教学论》( 1982 )和王策三的《教学论稿》( 19 85 )。 这种理论的基本主张是: ( 1 )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 ( 2 )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 ( 3 )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 ( 4 )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基本方式。

优点与缺点:见 P182 ) 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20 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J.B.Wa tson , 1878---1958 )为首发起的行为革命对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影响很大。他在《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中指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纯客观的实验分支,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因此,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由此派生出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别学习法和视听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式。 其中以 B · F ·斯金纳( Burrhus Fred eric Skinner, 1904---1990 )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其理论的基本主张为: ( 1 )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斯金纳认为,“学习”即反应概率的变化;“理论”是对所观察到的事实解释;“学习理论”所要做的,是指出引起概率变化的条件。他还认为人类与动物的行为可能取决于前提性事件,也可能取决于结果性事件,所以我们可以安排各种各样的反应

管理的19种定义及管理学的11个流派

定义: 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这一定义成为当今被普遍认同的管理定义的基础。 2.管理是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的目标。 3.管理是在某一组织中,为完成目标而从事的对人与物质资源的协调活动。 4.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5.管理就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 6.管理就是使组织在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中,在组织内部构成要素与组织整体的相互作用中,达到生存和发展的复杂过程。 7.管理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这种观点认为:(1)管理与所有权、地位或权力完全无关;(2)管理是专业性的工作,与其它技术工作一样,有自己专有的技能、方法、工具和技术;(3)管理人员是一个专业的管理阶层;(4)管理的本质和基础是执行任务的责任。 8.管理就是合理组织生产力,维护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活动过程。 9. 管理就是在组织中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 10. 用作制定并达到规定目标的协调活动。 11. 管理可被定义为一连串针对组织资源(人力的、财务的、实体的、资讯的)的活动(包含规划、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以有效率且有效用的方式达成组织目标。管理者可视为组织中指挥他人活动的人,他们拥有各种头衔 12. 控制技术实践的过程,包括设计、组织、协调及监督。 13. 管理就是制定,执行,检查和改进 14. 应用科学的手段安排组织社会活动,使其有序进行。 15. 为保证一个单位全部业务活动而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活动 16. 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和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利,通过一系列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17. 管理是基于人性和人群差异性基础上的民主化、科学化操作,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18. 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及创新等手段,结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期高效的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19. 确切知道要别人去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 20. 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 21. 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22.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流派: 一古典学派(管理过程学派) 代表人物有:

语言学概论课外阅读书目

中文系语言学概论课外阅读书目: 沈阳,语言学常识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岑运强,语言学基础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 版。 王德春,语言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叶宝奎,语言学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7修订版。 封宗信,现代语言学流派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2年 R?H?罗宾斯,简明语言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补充: 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 年。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 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版。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第2版 刘丹青,语言学前沿和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葛本仪,语言学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2版。 李宇明主编,语言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年。 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聂鸿音,中国文字概略,语文出版社,1998年。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 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张永言,词汇学简论,华中理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 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李福印,语义学概论(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徐烈炯,语义学,语文出版社,1995年。 〔英国〕利奇,语义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 陈原,社会语言学,学林出版社,1983年。 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年。 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 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美国〕霍凯特,现代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年。 〔美国〕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85 年。 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句法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韩礼德(M.A.K.Halliday),功能语法导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王靖,语言学纲要学习辅导与习题集,2006年。 段曹林,语言学纲要辅导及习题集,崇文书局,2006年。

[最新]现代课程理论流派

[最新]现代课程理论流派 专题1课程理论流派 1 (经验主义课程论乂称学生中心主义课程 经验主义课程乂称学生中心主义课程 经验主义课程的主要观点包括了以下儿个方面: 第一, 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第二, 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 第三, 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 第四, 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评价:经验主义课程看到了学科中心主义的不足,看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对于现代课程的改造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山于它过分注重经验,强调心理逻辑,巫视实用性,以至于对知识的系统性,学科自身的逻辑性、学术性照顾不够,具有浓的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 儿童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John. Dewey 杜威W. H. Kilpatrick 克伯屈 课程U的一促进儿童本能的生长 课程内容一把学生直接参与其中的生活活动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依据。 课程组织一-只要把教材引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直接去体验,就是最好的设 基本特征 第一,强调教育和课程没有过程以外的U的,只有过程以内的U的,即促进儿童本能的生长,培养儿童适应现时社会生活的能力; 第二,主张以儿童参与其中的活动及其经验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并以“从做中学”作为课程组织的原则; 第三,打破学科界限,采取作业的形式,分单元进行活动,反对预先规定教材范W和进度;

第四,崇尚师生合作,反对教师权威,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性。美国杜威:儿童和课程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学校科U相互联系的中心点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编制课程要解决四个主要问题。 特点:谁受教育;学习什么;为什么需要教育;如何进行教育;在怎样的环境中引起学习;需要怎样的控制。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法国卢梭:教育既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成熟的阶段,乂要适应众多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和两性差异。 代表:C R. Rogers (罗杰斯)A. Maslow马斯洛U的一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自我 的实现,教育应以个人的自我实现为基本U标 内容一以学生的需要和情意为基础设置的三类并行课程(学术性.人际关系及自我实现课程),来促进学生认知学习与请意学习的统一; 组织一-整合。 特征 强调课程U的是为了促进人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完善;主张人本主义课程,推行课程的个别化; 反对强制性权威,推崇&好的教学气氛; 强调教材组织的学科综合性,课程要素的整体性,学生认知.悄感、行为三者的统一性。 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U标; 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O 从其基本观点可以看出,学科中心主义看到了学科知识的发展价值,看到了现代社会知识剧增所带来的社会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与个体知识增长的有限性之间的矛

当代管理理论的各主要流派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

当代管理理论的各主要流派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 一、关于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又称为经营管理学派、管理职能学派,是历史悠久并有巨大影响力的一种管理理论。管理学者一般认为法约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管理过程理论渊源于法约尔的管理理论。管理过程学派把管理看作是一个过程,其研究对象就是管理的过程和职能。法约尔提出管理的五种职能,这五种职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管理过程学派认为,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诸因素来协调有关资源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二、关于社会系统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的形成以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的现代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为标志。社会系统学派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意大利社会学家帕雷托的理论、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和库尔特科弗卡的心理学理论以及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学说等。 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和主要着作。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切斯特巴纳德由于他在研究组织和管理性质及理论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而曾经得到过7个名誉博士学位。巴纳德使用社会的、系统的观点来分析管理问题,后人称他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三、关于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是在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行为科学理论、系统理论、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综合运用管理决策问题,形成了关于决策和决策方法的完整理论体系。 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和主要着作 1.赫伯特·西蒙 西蒙是决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将社会系统理论同心理学、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结合起来考察人们在决策中的思维过程,并分析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及其使用的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提出了目标一手段分析法等决策的辅助工具,被人们认为对经理人员的决策确有帮助,并为今后对人工智能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由于西蒙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被授予1978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蒙在管理方面主要研究的是生产者的行为,特别是当代公司中决策的组织基础和心理依据。西蒙的代表着作主要有1945年发表的《管理行为》等2.詹姆斯·马奇是决策理论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以后又同赛叶特一起创建了企业行为理论,对决策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尤其是有关组织理论方面的研究。马奇写的代表作《组织》、《公司行为理论》。 四、关于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由于当时系统科学和理论比较盛行,倡导系统管理的人士十分广泛,因此对管理学派影响很大。系统管理学派的管理思想基础是一般系统理论。 系统管理学派对管理的定义是:用系统论的观点对组织或企业进行系统分析、系统管理的过程。系统管理学派该学派认为,任何组织都是一个开放的系

现代语言学发展与流派讲稿

绪论 一、语言学的任务与分科 1、任务 语言学是研究人类语言的科学。 学科任务取决于:对象的性质和社会地位 研究者所持的研究目的及其所拥有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般说来,语言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语言的结构和功能,追溯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研究语言与其他相关现象的关系。 2、分科 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在对语言的研究中,由于研究目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形形色色的语言学分支学科。 从研究范围看,这些分科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 (1)内部语言学 又称为本体语言学或微观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的内部结构。 对于语言系统内部结构要素及其在系统中的地位,语言学界有不同看法。 20世纪50年代以前:语法:词的构成和变化以及组词成句的规则 语音:语言的形式 语汇(词汇):语言的建筑材料 20世纪50年代以来,尤其是转换生成语法出现以后,很多学者认为语言系统的内部结构是“语义←语法→语音”,他们认为语言符号是由声音(sound)和意义(meaning)两部分组成,并且通过语法(syntax)组织起来的。 研究语音:语音学(phonetics)和音系学(phonology) 研究语义:语义学(semantics)(传统归属语汇学lexicology) 研究语法:传统语法学(grammar)由句法学(syntax)和词法学(morphology)组成。 转换生成语法后,grammar已被用来指整个内部语言学,包括语音学、语义学和语法学。也有人认为还应加上语汇学。 (2)外部语言学 又称宏观语言学或边缘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与其他相关现象的关系。语言与许多事物有着程度不同的联系,由此出现语言学与许多相关学科的交叉,产生许多综合性的新学科。 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声学语言学、计算语言学、逻辑语言学、哲学语言学、人种语言学等等。 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有些学科可能介于二者之间,如语用学同时关涉语言的结构和语言的外部因素,系统功能语言学既研究内部结构,又研究外部因素对语言结构的制约和影响。 语言学还可从其他角度划分许多的分支学科,由此形成了复杂的学科体系。 如:整体语言学和部门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和具体语言学(或称一般语言学和个别语言学)对象语言的数量研究角度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也称历史语言学)对象语言的时间理论语言学和实践语言学修辞学、语言教学→工程语言学理论∕应用

课程理论流派

课程理论流派 1.经验主义课程论 经验主义课程又称学生中心主义课程,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罗杰斯等。 经验主义课程的主要观点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 第三,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 第四,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评价:经验主义课程看到了学科中心主义的不足,看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对于现代课程的改造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由于它过分注重经验,强调心理逻辑,重视实用性,以至于对知识的系统性,学科自身的逻辑性、学术性照顾不够,具有浓重的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 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布鲁纳、施瓦布等。 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包括: 第一,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第三,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第四,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 第五,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从其基本观点可以看出,学科中心主义看到了学科知识的发展价值,看到了现代社会知识剧增所带来的社会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与个体知识增长的有限性之 间的矛盾,试图通过学科结构的掌握来解决这一问题,有其积极意义。但是,由于学科中心主义过分注重知识,强调学科逻辑,重视学术性,以致于对于经验、

心理逻辑、实用性有所忽视,且具有浓厚的精英主义色彩。 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布拉梅尔德、弗莱雷等 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包括: 第一,社会改造是课程的核心; 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建造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应该把学生看作社会的一员; 第三,课程知识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课程的价值既不能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来判断,也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来判断,而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唤醒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 第四,社会问题而非知识问题才是课程的核心问题; 第五,吸收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 社会改造主义树立了一种新的课程观念,开辟了课程研究的新方向。但它取消了课程问题的独特性。 4.存在主义课程论 存在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奈勒。 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包括: (1)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决定。 存在主义课程论认为,在确定课程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承认学生本人为他自己的存在负责。换言之,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为学生规定一种固定不变的课程是不适当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态度。规定固定课程的出发点,是它能消除学生的无知,并能给予学生一定的知识。然而,人的境遇是时刻变化的,没有任何东西是固定的、绝对的,而且固定的课程难以适合学生的情况和需要,成了和学生没关系的东西。这样的课程无助于学生的发展。 (2)教材是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手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