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 附件1

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 附件1

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 附件1
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 附件1

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

生物0921 钟宇销

【摘要】:本文介绍了晶体衍射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X射线在晶体衍射中的应用及具体分析步骤进行了阐述。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能解析蛋白质晶体中原子在空间的位置与排列,迄今仍然是蛋白质和核酸三维结构测定的最主要方法,是精确测定蛋白质分子中每个原子在三维空间位置的工具。

【关键词】:X射线晶体衍射

1.引言

任何物质均由原子离子或分子组成。晶体有别于非晶物质,它的内部所含原子离子或分子具有严格的三维有规则的周期性排列。可以从晶体中取出一个基本单元,称为之晶胞。晶体的周期性结构使晶体能对X射线中子流电子流等产生衍射效应,形成X射线衍射法.中子流衍射法.电子流衍射法。这些衍射法能获得有关晶体结构可靠而精确的数据,其中最重要的是X射线晶体衍射法。1912年劳厄(M.von Laue)首先发现X射线可以被晶体衍射,开创了晶体结构分析的X 射线衍射法。此后不久英国物理学家布拉格父子(W.H.Bragg和W.L.Bragg)在劳厄实验的基础上,导出了一个比较直观的X射线衍射方程式,从而为X射线衍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能解析蛋白质晶体中原子在空间的位置与排列,迄今仍然是蛋白质和核酸三维结构测定的最主要方法,是精确测定蛋白质分子中每个原子在三维空间位置的工具。

2. 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的发展史

2.1 蛋白质晶体的第一个X射线图像时Bernal和Crowfoot于1934年测定的,

他们发现蛋白质分子含有丰富的结构信息。

2.2 1954年由Perrtz等人证明重原子同晶置换(heavy atom isomorphous

replacement)可以解决相应的问题,又经Blow和Crick加以发展,才解析了蛋白质的晶体结构。

2.3 在1957年和1959年Kerdrew和Perutz分别获得了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的

低分辨率(0.6nm和0.5nm)结构。

2.4 在1957~1967年的10年里,溶菌酶、胰凝乳蛋白酶A、核糖核酸酶、核糖

核酸酶S和羧肽酶也分别获得了高分辨率的晶体结构。

2.5 从20世纪60年代末进入70年代,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从对生物大分子三

维结构测定进入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

2.6 现在,生物大分子晶体学已被应用到测定由许多生物大分子组成的极其复

杂的大分子组装体的晶体结构。

3.X射线衍射分析原理

3.1 X射线的产生

1912年劳埃等人根据理论预见,并用实验证实了X射线与晶体相遇时能发生衍射现象,证明了X射线具有电磁波的性质,成为X射线衍射学的第一个里程碑。

3.2 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的理论依据

X射线衍射分析是利用晶体形成的X射线衍射,对物质进行内部原子在空间分布状况的结构分析方法。将具有一定波长的X射线照射到结晶性物质上时,X射线因在结晶内遇到规则排列的原子或离子而发生散射,散射的X射线在某些方向上相位得到加强,从而显示与结晶结构相对应的特有的衍射现象。衍射X 射线满足布拉格(W.L.Bragg)方程:2d sinθ=nλ式中:λ是X射线的波长;θ是

衍射角;d是结晶面间隔;n是整数。波长λ可用已知的X射线衍射角测定,进而求得面间隔,即结晶内原子或离子的规则排列状态。将求出的衍射X射线强度和面间隔与已知的表对照,即可确定试样结晶的物质结构,此即定性分析。从衍射X射线强度的比较,可进行定量分析。本法的特点在于可以获得元素存在

的化合物状态、原子间相互结合的方式,从而可进行价态分析,可用于对环境固体污染物的物相鉴定,如大气颗粒物中的风沙和土壤成分、工业排放的金属及其化合物(粉尘)、汽车排气中卤化铅的组成、水体沉积物或悬浮物中金属存在的状态等等。

4. X射线衍射分析步骤

4.1 蛋白质单晶的制备

制备蛋白质单晶常用气相扩散法和平衡透析法气相扩散法。前者是蛋白质结晶中使用的标准方法,小体积比较合适,容易建立且易于监测反应进度。通常的做法是“悬滴”,即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浓度不足以沉淀蛋白质的“沉淀剂”。悬滴于一个大的含有沉淀剂的储液槽相对,当把储液槽封闭后,平衡时悬滴液内的蛋白质倾向于过饱和浓度,从而引发悬滴液内的蛋白质结晶。而平衡透析法,在具有高或低离子强度的蛋白质结晶中使用。在容器中用半透膜隔开小体积的蛋白质溶液和沉淀剂,沉淀剂慢慢促使隔间中的蛋白质溶液形成晶体。

结构测定的精度依赖于晶体所能达到的衍射分辨率,所以获得具有强衍射能力的晶体是蛋白质晶体结构测定分析的关键步骤,是蛋白质晶体结构分析的难点。

4.2 衍射数据收集和处理

衍射数据是晶体结构分析的基础,衍射数据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结果的精度。

好的衍射数据于晶体的好坏、X射线源的强度以及收集数据的仪器和方法有关。蛋白质晶体暴露于空气中将解体,因为晶体中含水量相当高(20%~70%),在收集数据前要将晶体密封于一种特殊的毛细管中。现在常使用低温冷冻晶体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蛋白质晶体快速冷冻鱼液氮中,其结构不受影响,且蛋白质分子的热运动降低,可以提供分辨率。

对X射线衍射数据的收集和记录装置有两大类:一类是使用对X射线敏感的照相底片或图像板,另一类是计数管或面探测仪。他们都具有一定的自动化程度,但为了满足结构基因组学研究的要求,还有待发展衍射数据收集的全自动化装置。

4.3 相位确定和改进

相位确定是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的核心。最基本的方法是同晶置换法,这是用于未知结构分析的最有效方法,另外还有分子置换法、差值电子密度法,以及目前发展很快的多波长反常散射法。

晶胞的大小和形状决定了晶体的衍射方向,反过来,通过衍射点的位置可以推算出晶胞参数和空间群,这叫做初步晶体学参数的测定。但晶胞中的原子种类以及它在晶胞中的分布位置决定了衍射线强度,反过来,通过衍射线强度和一些方法,可以了解相位信息,从而通过富里哀加和获得电子密度函数,获得原子在晶胞中的分布位置,这就是晶体结构测定的目的和结果。

由电子密度函数确定的电子密度图得质量及其后的可解释性主要决定于相角的准确性。在某些情况下采用晶胞不对称单元中等同部分的电子密度平均,有可能大大改善误差较大的起始相角。

4.4 电子密度图的诠释

已知衍射线的结构振幅(强度)和相位,通过富里哀加和酒可能计算电子密度图。电子密度图时晶体结构分析的直接结果,它包含了结构的全部信息,如何从一套电子密度图分析出这些信息,尚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因为实验每一步都有误差,最后所有的误差都会表现在电子密度图上,在解释电子密度图之前有一些方法和原则改善电子密度图,称为电子密度图的修饰。如溶剂平滑法(solvent flattering)、网格图修饰法(histogram)。

在未计算电子密度图之前还要考虑电子密度图的分辨率,不同的分辨率对结构的

表现不同,解释的方法也不相同。X射线衍射所能达到的最高分辨率是λ/2, λ是波长,对Cu靶

原理简介

X射线衍射分析是利用晶体形成的X射线衍射,对物质进行内部原子在空间分布状况的结构分析方法。将具有一定波长的X射线照射到结晶性物质上时,X射线因在结晶内遇到规则排列的原子或离子而发生散射,散射的X射线在某些方向上相位得到加强,从而显示与结晶结构相对应的特有的衍射现象。衍射X射线满足布拉格(W.L.Bragg)方程:2d sinθ=nλ式中:λ是X射线的波长;θ是衍射角;d是结晶面间隔;n是整数。波长λ可用已知的X射线衍射角测定,进而求得面间隔,即结晶内原子或离子的规则排列状态。将求出的衍射X射线强度和面间隔与已知的表对照,即可确定试样结晶的物质结构,此即定性分析。从衍射X射线强度的比较,可进行定量分析。本法的特点在于可以获得元素存在的化合物状态、原子间相互结合的方式,从而可进行价态分析,可用于对环境固体污染物的物相鉴定,如大气颗粒物中的风砂和土壤成分、工业排放的金属及其化合物(粉尘)、汽车排气中卤化铅的组成、水体沉积物或悬浮物中金属存在的状态等等。

X射线衍射分析(X-ray diffraction,简称XRD),是利用晶体形成的X射线衍射,对物质进行内部原子在空间分布状况的结构分析方法。将具有一定波长的X射线照射到结晶性物质上时,X射线因在结晶内遇到规则排列的原子或离子而发生散射,散射的X射线在某些方向上相位得到加强,从而显示与结晶结构相对应的特有的衍射现象。X射线衍射方法具有不损伤样品、无污染、快捷、测量精度高、能得到有关晶体完整性的大量信息等优点。

1912年劳埃等人根据理论预见,并用实验证实了X射线与晶体相遇时能发生衍射现象,证明了X射线具有电磁波的性质,成为X射线衍射学的第一个里程碑。当一束单色X射线入射到晶体时,由于晶体是由原子规则排列成的晶胞组成,这些规则排列的原子间距离与入射X射线波长有相同数量级,故由不同原子散射的X射线相互干涉,在某些特殊方向上产生强X射线衍射,衍射线在空间分布的方位和强度,与晶体结构密切相关。这就是X射线衍射的基本原理。衍射线空间方位与晶体结构的关系可用布拉格方程表示:

2dsinθ=nλ

式中:λ是X射线的波长;θ是衍射角;d是结晶面间隔;n是整数。波长λ可用已知的X 射线衍射角测定,进而求得面间隔,即结晶内原子或离子的规则排列状态。将求出的衍射X 射线强度和面间隔与已知的表对照,即可确定试样结晶的物质结构,此即定性分析。从衍射X射线强度的比较,可进行定量分析。

1、运动学衍射理论

Darwin的理论称为X射线衍射运动学理论。该理论把衍射现象作为三维Frannhofer衍射问题来处理,认为晶体的每个体积元的散射与其它体积元的散射无关,而且散射线通过晶体时不会再被散射。虽然这样处理可以得出足够精确的衍射方向,也能得出衍射强度,但运动学理论的根本性假设并不完全合理。因为散射线在晶体内一定会被再次散射,除了与原射线相结合外,散射线之间也能相互结合。Darwin不久以后就认识到这点,并在他的理论中作出了多重散射修正。

2、动力学衍射理论

Ewald的理论称为动力学理论。该理论考虑到了晶体内所有波的相互作用,认为入射线与衍射线在晶体内相干地结合,而且能来回地交换能量。两种理论对细小的晶体粉末得到的强度公式相同,而对大块完整的晶体,则必须采用动力学理论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衍射方法

研究晶体材料,X射线衍射方法非常理想非常有效,而对于液体和非晶态物固体,这种方法也能提供许多基本的重要数据。所以X射线衍射法被认为是研究固体最有效的工具。在各种衍射实验方法中,基本方法有单晶法、多晶法和双晶法。

X射线衍射分析

1、单晶衍射法

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的基本方法为劳埃法与周转晶体法。

1.1 劳埃法

劳埃法以光源发出连续X射线照射置于样品台上静止的单晶体样品,用平板底片记录产生的衍射线。根据底片位置的不同,劳埃法可以分为透射劳埃法和背射劳埃法。背射劳埃法不受样品厚度和吸收的限制,是常用的方法。劳埃法的衍射花样由若干劳埃斑组成,每一个劳埃斑相应于晶面的1~n级反射,各劳埃斑的分布构成一条晶带曲线。

1.2 周转晶体法

周转晶体法以单色X射线照射转动的单晶样品,用以样品转动轴为轴线的圆柱形底片记录产生的衍射线,在底片上形成分立的衍射斑。这样的衍射花样容易准确测定晶体的衍射方向和衍射强度,适用于未知晶体的结构分析。周转晶体法很容易分析对称性较低的晶体(如正交、单斜、三斜等晶系晶体)结构,但应用较少。

2、多晶衍射法

多晶X射线衍射方法包括照相法与衍射仪法。

2.1 照相法

照相法以光源发出的特征X射线照射多晶样品,并用底片记录衍射花样。根据样品与底片的相对位置,照相法可以分为德拜法、聚焦法和针孔法,其中德拜法应用最为普遍。

德拜法以一束准直的特征X射线照射到小块粉末样品上,用卷成圆柱状并与样品同轴安装的窄条底片记录衍射信息,获得的衍射花样是一些衍射弧。此方法的优点为:⑴所用试样量少(0.1毫克即可);⑵包含了试样产生的全部反射线;⑶装置和技术比较简单。

聚焦法的底片与样品处于同一圆周上,以具有较大发散度的单色X射线照射样品上较大区域。由于同一圆周上的同弧圆周角相等,使得多晶样品中的等同晶面的衍射线在底片上聚焦成一点或一条线。聚焦法曝光时间短,分辨率是德拜法的两倍,但在小θ范围衍射线条较少且宽,不适于分析未知样品。

针孔法用三个针孔准直的单色X射线为光源,照射到平板样品上。根据底片不同的位置针孔法又分为穿透针孔法和背射针孔法。针孔法得到的衍射花样是衍射线的整个圆环,适于研究晶粒大小、晶体完整性、宏观残余应力及多晶试样中的择优取向等。但这种方法只能记录

很少的几个衍射环,不适于其它应用。

2.2 衍射仪法

X射线衍射仪以布拉格实验装置为原型,融合了机械与电子技术等多方面的成果。衍射仪由X射线发生器、X射线测角仪、辐射探测器和辐射探测电路4个基本部分组成,是以特征X 射线照射多晶体样品,并以辐射探测器记录衍射信息的衍射实验装置。现代X射线衍射仪还配有控制操作和运行软件的计算机系统。X射线衍射仪的成像原理与聚集法相同,但记录方式及相应获得的衍射花样不同。衍射仪采用具有一定发散度的入射线,也用“同一圆周上的同弧圆周角相等”的原理聚焦,不同的是其聚焦圆半径随2θ的变化而变化。衍射仪法以其方便、快捷、准确和可以自动进行数据处理等特点在许多领域中取代了照相法,现在已成为晶体结构分析等工作的主要方法。

2.3 双晶衍射法

双晶衍射仪用一束X射线(通常用Ka1作为射线源)照射一个参考晶体的表面,使符合布拉格条件的某一波长的X射线在很小角度范围内被反射,这样便得到接近单色并受到偏振化的窄反射线,再用适当的光阑作为限制,就得到近乎准值的X射线束。把此X射线作为第二晶体的入射线,第二晶体和计数管在衍射位置附近分别以Δθ及Δ(2θ)角度摆动,就形成通常的双晶衍射仪。

在近完整晶体中,缺陷、畸变等体现在X射线谱中只有几十弧秒,而半导体材料进行外延生长要求晶格失配要达到10-4或更小。这样精细的要求使双晶X射线衍射技术成为近代光电子材料及器件研制的必备测量仪器,以双晶衍射技术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四晶及五晶衍射技术(亦称为双晶衍射),已成为近代X射线衍射技术取得突出成就的标志。但双晶衍射仪的第二晶体最好与第一晶体是同种晶体,否则会发生色散。所以在测量时,双晶衍射仪的参考晶体要与被测晶体相同,这个要求使双晶衍射仪的使用受到限制。

样品要求

1、金属样品如块状、板状、圆拄状要求磨成一个平面,面积不小于10X10毫米,如果面积太小可以用几块粘贴一起。

2、对于片状、圆拄状样品会存在严重的择优取向,衍射强度异常。因此要求测试时合理选择响应的方向平面。

3、对于测量金属样品的微观应力(晶格畸变),测量残余奥氏体,要求样品不能简单粗磨,要求制备成金相样品,并进行普通抛光或电解抛光,消除表面应变层。

4、粉末样品要求磨成320目的粒度,约40微米。粒度粗大衍射强度底,峰形不好,分辨率低。要了解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是否易燃,易潮解,易腐蚀、有毒、易挥发。

5、粉末样品要求在3克左右,如果太少也需5毫克。

6、样品可以是金属、非金属、有机、无机材料粉末。

应用

1、物相分析

衍射图

晶体的X射线衍射图像实质上是晶体微观结构的一种精细复杂的变换,每种晶体的结构与其X射线衍射图之间都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其特征X射线衍射图谱不会因为它种物质混聚在一起而产生变化,这就是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方法的依据。制备各种标准单相物质的衍射花样并使之规范化,将待分析物质的衍射花样与之对照,从而确定物质的组成相,就成为物相定性分析的基本方法。鉴定出各个相后,根据各相花样的强度正比于改组分存在的量(需要做吸收校正者除外),就可对各种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目前常用衍射仪法得到衍射图谱,用“粉末衍射标准联合会(JCPDS)”负责编辑出版的“粉末衍射卡片(PDF卡片)”进行物相分析。

目前,物相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⑴待测物图样中的最强线条可能并非某单一相的最强线,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的某些次强或三强线叠加的结果。这时若以该线作为某相的最强线将找不到任何对应的卡片。⑵在众多卡片中找出满足条件的卡片,十分复杂而繁锁。虽然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检索,但仍难以令人满意。⑶定量分析过程中,配制试样、绘制定标曲线或者K值测定及计算,都是复杂而艰巨的工作。为此,有人提出了可能的解决办法,认为从相反的角度出发,根据标准数据(PDF卡片)利用计算机对定性分析的初步结果进行多相拟合显示,绘出衍射角与衍射强度的模拟衍射曲线。通过调整每一物相所占的比例,与衍射仪扫描所得的衍射图谱相比较,就可以更准确地得到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果,从而免去了一些定性分析和整个定量分析的实验和计算过程。

2、点阵常数的精确测定

点阵常数是晶体物质的基本结构参数,测定点阵常数在研究固态相变、确定固溶体类型、测定固溶体溶解度曲线、测定热膨胀系数等方面都得到了应用。点阵常数的测定是通过X射线衍射线的位置(θ)的测定而获得的,通过测定衍射花样中每一条衍射线的位置均可得出一个点阵常数值。

点阵常数测定中的精确度涉及两个独立的问题,即波长的精度和布拉格角的测量精度。波长的问题主要是X射线谱学家的责任,衍射工作者的任务是要在波长分布与衍射线分布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知道每根反射线的密勒指数后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晶系用相应的公式计算点阵常数。晶面间距测量的精度随θ角的增加而增加,θ越大得到的点阵常数值越精确,因而点阵常数测定时应选用高角度衍射线。误差一般采用图解外推法和最小二乘法来消除,点阵常数测定的精确度极限处在1×10-5附近。

3、应力的测定

X射线测定应力以衍射花样特征的变化作为应变的量度。宏观应力均匀分布在物体中较大范围内,产生的均匀应变表现为该范围内方向相同的各晶粒中同名晶面间距变化相同,导致衍射线向某方向位移,这就是X射线测量宏观应力的基础;微观应力在各晶粒间甚至一个晶粒内各部分间彼此不同,产生的不均匀应变表现为某些区域晶面间距增加、某些区域晶面间

距减少,结果使衍射线向不同方向位移,使其衍射线漫散宽化,这是X射线测量微观应力的基础。超微观应力在应变区内使原子偏离平衡位置,导致衍射线强度减弱,故可以通过X 射线强度的变化测定超微观应力。测定应力一般用衍射仪法。

X射线测定应力具有非破坏性,可测小范围局部应力,可测表层应力,可区别应力类型、测量时无需使材料处于无应力状态等优点,但其测量精确度受组织结构的影响较大,X射线也难以测定动态瞬时应力。

4、晶粒尺寸和点阵畸变的测定

若多晶材料的晶粒无畸变、足够大,理论上其粉末衍射花样的谱线应特别锋利,但在实际实验中,这种谱线无法看到。这是因为仪器因素和物理因素等的综合影响,使纯衍射谱线增宽了。纯谱线的形状和宽度由试样的平均晶粒尺寸、尺寸分布以及晶体点阵中的主要缺陷决定,故对线形作适当分析,原则上可以得到上述影响因素的性质和尺度等方面的信息。

在晶粒尺寸和点阵畸变测定过程中,需要做的工作有两个:⑴从实验线形中得出纯衍射线形,最普遍的方法是傅里叶变换法和重复连续卷积法。⑵从衍射花样适当的谱线中得出晶粒尺寸和缺陷的信息。这个步骤主要是找出各种使谱线变宽的因素,并且分离这些因素对宽度的影响,从而计算出所需要的结果。主要方法有傅里叶法、线形方差法和积分宽度法。5、单晶取向和多晶织构测定

单晶取向的测定就是找出晶体样品中晶体学取向与样品外坐标系的位向关系。虽然可以用光学方法等物理方法确定单晶取向,但X衍射法不仅可以精确地单晶定向,同时还能得到晶体内部微观结构的信息。一般用劳埃法单晶定向,其根据是底片上劳埃斑点转换的极射赤面投影与样品外坐标轴的极射赤面投影之间的位置关系。透射劳埃法只适用于厚度小且吸收系数小的样品;背射劳埃法就无需特别制备样品,样品厚度大小等也不受限制,因而多用此方法。

多晶材料中晶粒取向沿一定方位偏聚的现象称为织构,常见的织构有丝织构和板织构两种类型。为反映织构的概貌和确定织构指数,有三种方法描述织构:极图、反极图和三维取向函数,这三种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对于丝织构,要知道其极图形式,只要求出求其丝轴指数即可,照相法和衍射仪法是可用的方法。板织构的极点分布比较复杂,需要两个指数来表示,且多用衍射仪进行测定。

发展

X射线分析的新发展,金属X射线分析由于设备和技术的普及已逐步变成金属研究和材料测试的常规方法。早期多用照相法,这种方法费时较长,强度测量的精确度低。50年代初问世的计数器衍射仪法具有快速、强度测量准确,并可配备计算机控制等优点,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使用单色器的照相法在微量样品和探索未知新相的分析中仍有自己的特色。从70年代以来,随着高强度X射线源(包括超高强度的旋转阳极X射线发生器、电子同步加速辐射,高压脉冲X射线源)和高灵敏度探测器的出现以及电子计算机分析的应用,使金属X 射线学获得新的推动力。这些新技术的结合,不仅大大加快分析速度,提高精度,而且可以进行瞬时的动态观察以及对更为微弱或精细效应的研究。

从劳厄发现晶体X射线衍射谈

从劳厄发现晶体X射线衍射谈起 摘要:文章从劳厄发现晶体X射线衍射的前因后果谈起。劳厄的这个发现产生了两个新学科,即X射线谱学和X射线晶体学。文中还回顾了布拉格父子对这两个新学科所作的重大贡献,并阐述了X射线晶体学的深远影响。 今年是劳厄(von Lane M)发现晶体X射线衍射九秩之年。 从1895年伦琴(R0ntgen W C)发现X射线到1926年薛定愕(Schrodinger)奠定量子力学基础的30多年是现代物理学诞生和成长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的众多重大发现中,1912年劳厄的发现发挥了极为及时而又十分深远的影响,是很值得我们通过回顾和展望来纪念它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劳厄发现的前因后果。1912年劳厄发现晶体X射线衍射时是在德国慕尼黑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索未菲(Sommerfeld)手下执教。除理论物理教授索未菲外,在这个大学中还有发现X射线的物理学教授伦琴和著名的晶体学家格罗特(Groth)。当时,劳厄对光的干涉作用特别感兴趣,索末菲则在考虑X射线的本质和产生的机制问题,而格罗特是晶体学权威之一,并著书Chemische KristallograPhic (化学晶体学)数卷。身在这样的学府中,劳厄当时通过耳闻目睹也就对 晶体中原子是按三维点阵排布以及X射线可能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这样的想法不会感到陌生或难于接受了。而且看来正当而立之年的他是很想在光的干涉作用上做点文章的。真可谓机遇不负有心人了。这时,索末菲的博士生埃瓦尔德(Ewald P P)来请教劳厄,谈到他正在研究关于光波通过晶体中按三维点阵排布的原子会产生什么效应。这对劳厄有所触发并想到:如果波长短得比晶体中原子间距离更短时又当怎样?而X射线可能正是这样的射线。他意识到,说不定晶体正是能衍射X射线的三维光栅呢。现在劳厄需要考虑的大事是做实验来证实这个想法。当时索末菲正好有个助教弗里德里希(Friedrich W) ,他曾从伦琴教授那里取得博士学位。 他主动要去进行这样的实验。经过几次失败后,他终于取得了晶体的第一个衍射图「(见图1)」。晶体是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劳厄的发现经过进一步的工作很快取得了一箭双雕的效果:既明确了X射线的本质,测定了波长,开创了X射线谱学,又使测定晶体结构的前景在望,从而将观察晶体外形所得结论经过三维点阵理论发展到230个空间群理论的晶体学,提升为X射线晶体学。这个发现产生的两个新学科,几乎立即给出了一系列在科学中有重大影响的结果。英国的布拉格父子(Bragg W H和Bragg W L)在奠定这两个新学科的基础中起了非常卓越的作用。他们使工作的重心从德国转到英国。将三个劳厄方程(衍射条件)压缩成一个布拉格方程(定律)的小布拉格曾把重心转移的原因归之于老布拉格设计的用起来得心应手的电离分光计”。既然晶体是X射线的衍射光栅,那么,为了测定X射线的波长,光栅的间距当如何得出?1897年巴洛(Barlow W)预测过最简单的晶体结构型式,其中有氯化钠所属的型式。根据当时已知的NaCI的化学式量(58.46)和阿伏伽德罗常数(6.064×1023)以及晶体密度(2.163g/cm2),可以推算出氯化钠晶体(10)原子面的间距d=2.814×10-8cm。 布拉格父子的工作是有些分工的:老布拉格用他的电离分光计侧重搞谱学,很快发现X射线谱中含有连续谱和波长取决于对阴极材料的特征谱线。此后,测定晶体结构主要依靠特征射线。同时还观察到同一跃迁系特征射线的频率是随对阴极材料在元素周期系中的排序递增的,这种频率的排序给出了原子序数。这是对化学中总结出来的元素周期律作出的呼应。小布拉格的工作是沿着X射线晶体学的方向发展的。他一生中从氯化钠和金刚石一直测到蛋白质的晶体结构。从1913年起,他在两年中一连测定了氯化钠、金刚石、硫化锌、黄铁矿、荧石和方解石等的晶体结构。这一批最早测定的晶体结构虽然极为简单,但很有代表性,而且都足以让化学和矿物学界观感一新。同时为测定参数较多和结构比较复杂的晶体结构也进行了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准备。X射线晶体学能不断采用新技术和解决周相问题的新方法,使结构测定的对象

晶体X射线衍射实验报告全解

晶体X射线衍射实验报告全解

中南大学 X射线衍射实验报告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学专业1305班班级 姓名学号0603130500 同组者无 黄继武实验日期2015 年12 月05 日指导教 师 评分分评阅人评阅日 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X射线衍射仪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 2)掌握X射线衍射实验的样品制备方法; 3)学会X射线衍射实验方法、实验参数设置,独立完成一个衍射实验测试; 4)学会MDI Jade 6的基本操作方法; 5)学会物相定性分析的原理和利用Jade进行物相鉴定的方法; 6)学会物相定量分析的原理和利用Jade进行物相定量的方法。 本实验由衍射仪操作、物相定性分析、物相定量分析三个独立的实验组成,实验报告包含以上三个实验内容。 二、实验原理

1 衍射仪的工作原理 特征X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约为20~0.06nm)的电磁波,能穿透一定厚度的物质,并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照相乳胶感光、气体电离。在用电子束轰击金属“靶”产生的X射线中,包含与靶中各种元素对应的具有特定波长的X射线,称为特征(或标识)X射线。考虑到X射线的波长和晶体内部原子间的距离相近,1912年德国物理学家劳厄(M.von Laue)提出一个重要的科学预见:晶体可以作为X射线的空间衍射光,即当一束X射线通过晶体时将发生衍射,衍射波叠加的结果使射线的强度在某些方向上加强,在其他方向上减弱。分析在照相底片上得到的衍射花样,便可确定晶体结构。这一预见随即为实验所验证。1913年英国物理学家布拉格父子(W. H. Bragg, W. L Bragg)在劳厄发现的基础上,不仅成功地测定了NaCl、KCl等的晶体结构,并提出了作为晶体衍射基础的著名公式──布拉格定律: 2dsinθ=nλ 式中λ为X射线的波长,n为任何正整数。当X射线以掠角θ(入射角的余角,又称为布拉格角)入射到某一点阵晶格间距为d的晶面面上时,在符合上式的条件下,将在反射方向上得到因叠加而加强的衍射线。 2 物相定性分析原理 1) 每一物相具有其特有的特征衍射谱,没有任何两种物相的衍射谱是完全相同 的 2) 记录已知物相的衍射谱,并保存为PDF文件 3) 从PDF文件中检索出与样品衍射谱完全相同的物相 4) 多相样品的衍射谱是其中各相的衍射谱的简单叠加,互不干扰,检索程序能 从PDF文件中检索出全部物相 3 物相定量分析原理 X射线定量相分析的理论基础是物质参与衍射的体积活重量与其所产生的衍射强度成正比。 当不存在消光及微吸收时,均匀、无织构、无限厚、晶粒足够小的单相时,多晶物质所产生的均匀衍射环上单位长度的积分强度为: 式中R为衍射仪圆半径,V o为单胞体积,F为结构因子,P为多重性因子,M为温度因子,μ为线吸收系数。 三、仪器与材料 1)仪器:18KW转靶X射线衍射仪 2)数据处理软件:数据采集与处理终端与数据分析软件MDI Jade 6 3)实验材料:CaCO3+CaSO4、Fe2O3+Fe3O4

X射线衍射分析

X 射线衍射分析 1实验目的 1、 了解X 衍射的基本原理以及粉末X 衍射测试的基本目的; 2、 掌握晶体和非晶体、单晶和多晶的区别; 3、 了解使用相关软件处理XRD 测试结果的基本方法。 2实验原理 1、 晶体化学基本概念 晶体的基本特点与概念:①质点(结构单元)沿三维空间周期性排列(晶 体 定义),并有对称性。②空间点阵:实际晶体中的几何点,其所处几何环境和 物质环境均同,这些“点集”称空间点阵。③晶体结构 =空间点阵+结构单元。非 晶部分主要为无定形态区域,其内部原子不形成排列整齐有规律的晶格。 对于大多数晶体化合物来说,其晶体在冷却结晶过程中受环境应力或晶核数目、 成核方式等条件的影响,晶格易发生畸变。分子链段的排列与缠绕受结晶条件的 影响易发生改变。晶体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以下几步:初级成核、分子链段的 图1 14 种Bravais 点阵 表面延伸、链松弛、链的重吸收结晶、表面成核、分子间成核、晶体生长、晶体 生长完善。Bravais 提出了点阵空间这一概念,将其解释为点阵中选取能反映空 间点阵周期性与对称性的单胞,并要求单胞相等棱与角数最多。满足上述条件棱 间直角最多,同时体积最小。1848年Bravais 证明只有14种点阵。 Bravais lattice Cryslal DerBCfliptlcn CSlnwle) cubic Cubic a - b=? E , a = = 90B BaO/-rentered F*韓?“nl ?喇 (Simple) T etr-Aa^n^ i = b*C i .a=g = 7=SCi , Boa^-tentered ler^go>nal CGlnwle) DfthDmunbic Orlharhanbir 目日即亡时恒创 Orlhorhcmbic Oase-ceMered Offliorhombic Fac$-LBnter$d OnhorhChibie (Simple) Rhombol*edrai Rhombohedr^i (Trigonal) R = b = (;&= p= 7^ 90' 闭卿闾扫D 城帕1 H 曲g 肿对 a = b?iC fc tt=ft=0I]-a 7=12D - ⑻側 1.) MOnlQClHiC Monoclinic a c s a = y= go ■,&4 ger Monodlnlc : (Slrrwle)AnDithl£: Anotlhic (Triclinic) a * : UH p 9D" PDFhAAiNT uaes Ehe 他 dfescnbing lhe pallerrt I Ellice cubic tatnigond orthortiombic rhonibdhedral hdxa.goinal (trigcnal) anortluc (tricl i me) iriufiOchrr ic

19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晶体的X射线衍射

19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晶体的X射线衍射 19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劳厄(Max vonLaue,1879—1960),以表彰他发现了晶体的X射线衍射。 劳厄发现X射线衍射是20世纪物理学中的一件有深远意义的大事,因为这一发现不仅说明了X射线是一种比可见光波长短1000倍的电磁波,使人们对X 射线的认识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而且还第一次对晶体的空间点阵假说作出了实验验证,使晶体物理学发生了质的飞跃。这一发现继佩兰(Perrin)的布朗运动实验之后,又一次向科学界提供证据,证明原子的真实性。从此以后,X射线学在理论和实验方法上飞速发展,形成了一门内容极其丰富、应用极其广泛的综合学科。 劳厄当时正在德国慕尼黑大学任教。他是1909年来到慕尼黑大学的,因为那时索末菲正在那里。索末菲的讲课和讨论班吸引了许多年轻的物理学家来到慕尼黑,讨论的主题都与当时物理学在理论和实验方面的新的概念和发现有关。其中有关X射线的本性的各种看法也是主题之一。劳厄在理论物理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同时也密切关注实际物理现象,特别是在光学和辐射方面。他很早就对狭义相对论发生了兴趣,曾从光学的光行差现象为相对论提供了独特的证明,并写了一本小册子介绍相对论。劳厄自从1909年来到慕尼黑大学后,由于受到伦琴的影响,注意力始终放在X射线的本性上。他完全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和面临的困境,他倾向于波动说,知道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X射线的干涉或衍射。正好这时索末菲把编纂《数学科学百科全书》中“波动光学”条目的任务交给劳厄。为此劳厄研究了晶格理论。晶体的点阵结构在当时虽然还是一种假设,但是在劳厄看来却是合情合理的。他坚决站在原子论这一边,反对某些哲学家怀疑原子存在的观点。他认为:没有什么无懈可击的认识论论据能够驳斥这一事实,实际经验却不断地提供新鲜证据支持这一事实。由于他对晶体空间点阵有如此深刻的认识,所以当索末菲的博士研究生厄瓦尔德(P.Ewald)和他讨论晶体光学问题时,他敏锐地抓住了晶格间距的数量级,判定晶体可以作为X射线的天然光栅。他的灵感来自他日夜的苦思,同时也是由于他对这两个互不相干的假设都有明确具体的概念。劳厄不止一次地提到:如果不确信原子的存在,他永远也不会想到利用X射线透射的方法来进行实验。据劳厄和厄瓦尔德回忆,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1912年2月的一天,厄瓦尔德来到劳厄的房间,求劳厄帮助解决如何用数学研究光对偏振原子点阵的作用。尽管劳厄帮不了他的忙,仍热心地建议他们第二天在研究所碰头,并去他家里在晚饭前后讨论。他们按约会面,步行穿过鲁德维希(Ludwig)大街后,厄瓦尔德开始向劳厄一般性地介绍他正在从事的课题,出乎他的意料,劳厄对这方面并不了解。他向劳厄解释,他是怎样依照色散的一般理论假设在点阵排列中振子的位置。劳厄反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假设。厄瓦尔德回答说,人们认为晶体具有这种内部的规律性。看起来劳厄对此感到新奇。这时他们已经进入花园。劳厄问道:振子之间的距离多大?对此,厄瓦尔德回答说,

晶体X射线衍射实验报告

X 射线衍射实验报告 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 班级 姓 名 学号 同组者 实验日期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 评分 分 评阅人 评阅日期 一 实验设计背景与实验目的 1 实验设计背景 Al-Zn-Mg 合金是中强可焊铝合金,σb 达到500MPa ,延伸率为15%,电导率为30IACS%,具有较好的强度和延伸率,抗腐蚀性能较好。用作航空航天和地面设备的结构材料。是目前材料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该合金是可热处理强化合金,合金通过固溶-淬火-时效,时效温度不同,析出GP 区、η'相或η相。后两者具有六方结构,基本化学组成为MgZn2。而GP 区为5-10nm 的球状粒子。析出相不同,其合金性能也不相同。 图1 Al-Zn-Mg 合金的不同处理态TEM 观察 a)Al 固溶态(基体) b) 120℃/24h 时效态 c)180℃/24h 时效态 同一合金,固溶态的物相应为单相,而时态效为双相(基体和析出相),因 0.5μ 100nm b) a) 100nm c) 100nm

此,首先应通过实验鉴定物相组成(物相定性分析);对于双相态,应当了解析出相的百分含量;另外,由于合金元素在基体中不同程度的固溶,导致基体的点阵常数变化,通过这种变化可检测固溶程度。 2 实验目的 了解X射线衍射仪的结构,操作规程,掌握MDI JADE的使用方法; 掌握X射线在新材料开发中的实际应用方法(物相定性分析、物相定量分析和点阵常数精确测定)。 掌握新材料开发的最新进展和新实验方法和技巧。 二实验原理 1、X射线衍射仪 (1)X射线管 X射线管工作时阴极接负高压,阳极接地。灯丝附近装有控制栅,使灯丝发出的热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聚焦轰击到靶面上。阳极靶面上受电子束轰击的焦点便成为X射线源,向四周发射X射线。在阳极一端的金属管壁上一般开有四个射线出射窗口。转靶X射线管采用机械泵+分子泵二级真空泵系统保持管内真空度,阳极以极快的速度转动,使电子轰击面不断改变,即不断改变发热点,从而达到提高功率的目的

晶体X射线衍射实验报告

中南大学 X射线衍射实验报告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学专业1305班班级姓名学号06031305 00 同组者无 实验日期201 5 年1 2 月05 日指导教师黄继武 评分分评阅人评阅日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X射线衍射仪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 2)掌握X射线衍射实验的样品制备方法; 3)学会X射线衍射实验方法、实验参数设置,独立完成一个衍射实验测试; 4)学会MDI Jade 6的基本操作方法; 5)学会物相定性分析的原理和利用Jade进行物相鉴定的方法; 6)学会物相定量分析的原理和利用Jade进行物相定量的方法。 本实验由衍射仪操作、物相定性分析、物相定量分析三个独立的实验组成,实验报告包含以上三个实验内容。 二、实验原理

式中λ为X射线的波长,n为任何正整数。当X射线以掠角θ(入射角的余角,又称为布拉格角)入射到某一点阵晶格间距为d的晶面面上时,在符合上式的条件下,将在反射方向上得到因叠加而加强的衍射线。 2 物相定性分析原理 1) 每一物相具有其特有的特征衍射谱,没有任何两种物相的衍射谱是完全相同的 2) 记录已知物相的衍射谱,并保存为PDF文件 3) 从PDF文件中检索出与样品衍射谱完全相同的物相 4) 多相样品的衍射谱是其中各相的衍射谱的简单叠加,互不干扰,检索程序能从PDF文件中检索出全部物相 3 物相定量分析原理 X射线定量相分析的理论基础是物质参与衍射的体积活重量与其所产生的衍射强度成正比。 当不存在消光及微吸收时,均匀、无织构、无限厚、晶粒足够小的单相时,多晶物质所产生的均匀衍射环上单位长度的积分强度为: 式中R为衍射仪圆半径,V o为单胞体积,F为结构因子,P为多重性因子,M为温度因子,μ为线吸收系数。 三、仪器与材料 1)仪器:18KW转靶X射线衍射仪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