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1年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2021年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2021年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2021年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欧阳光明(2021.03.07)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文学现象,是当时文学多元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兴起和衰落涉及到当时文学发展的许多重要问题。

一、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是指20世纪20和30 年代以自由主义的人生理念和文学本体论的美学理念为追求的一股文学思潮。它既反对当时国民党策动的“民族主义”的党化文学,也不赞成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学,标榜文学的独立和自由,强调文学的个体意识,反对文学的功利倾向,主张文学同政治保持距离。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成分比较复杂,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受胡适影响的“新月派”文学;二是受周作人影响的“京派”文学;三是从左翼文学分化出来的“自由人”和“第三种人”;四是一批深受西方现代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影响而又游离于其他文学派别的作家、批评家。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同五四文学的历史转型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思潮可以说是新文学由启蒙的文学向“文学”的文学转换的产物,是新文学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这样一个逻辑过程的结果。五四以后,中国的现代文学由启蒙的文学分化为两个方向的文学:一是左翼文学,代表着文学对社会功能的承担;二是自由主义文学,代表

着文学对艺术功能的承担。就运动而言,左翼文学成为当时的主潮,但就成就而言,则是自由主义文学较为突出。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兴起的原因主要有:

(1)新文学在经历了启蒙精神的洗礼后,有一种向文学本体回归的自然要求,同时也需要在文学的艺术领域真正确立自己的地位。(2)就文学常态而言,走出启蒙文学的主流形式后,文学不能只是简单地转换为左翼文学。它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一种多元结构的存在,而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恰恰代表了这样一种对文学的多元价值取向的追求。

(3)在启蒙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声音中,还需要更多的声音来充实新文学这部交响乐,这些声音则分别借助于自由主义这样一个共同的渠道流淌出来。

二、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信奉的共同理念是自由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理念的突出特点是崇尚个性,倡导自由,主张思想和艺术的多元化。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共同的方面:

(1)提倡用自由主义作为文学的精神内涵,主张从自由主义理念出发认识社会和人生,认为文学所要着重表现的是自我内在的人生欲求和人生理想,而不是外在的社会意志。

(2)主张文学的独立地位,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斗争和党派斗争。主张尊重作家作为个体的人的独立性,注重维护作家思想追求和艺术追求的权利,反对用统一的思想框架和艺术框架来束缚作家,尤其反对把作家作为政治斗争和党派斗争的工具。

(3)强调文学的存在是基于人性的存在,反对用单一的民族性或阶级性来掩盖整个的人性,反对用民族的或阶级的文学来取代“人性的文学”。

(4)强调文学功能的艺术化,强调对文学的审美特性和艺术素质的重视,反对文学功能的功利化和工具化。

(5)强调文学存在的多元化,反对文学的一元化,提倡不同文学流派和风格的竞争,在文学批评上倡导一种宽容的文学态度。

但是,由于出身背景不同,思想来源不同,这种统一的理念在不同的自由主义文学派别那里又形成了不同的具体观念。

新月派的自由主义思想主要师承英国的保守主义、美国的实用主义和新人文主义。他们的主张具有精英文化的特点。新月派崇尚英、美式的民主政治和自由生活,提倡效法英、美来改造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在文化上,他们提倡“天才论”,漠视人民大众,倡导贵族化趣味。在文学上,他们推崇新古典主义、消极浪漫主义、唯美主义。梁实秋是新月派在理论上的重要代表。

京派的自由主义思想主要来源于法国卢梭的自由主义思想和中国老庄的道家思想。他们推崇人的自然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主张挣脱社会束缚,还原人的自然本性。他们提倡文学要表现自然的人性和人的心灵的本真,主张文学要为个人寻求一块精神徜徉的审美天地。林语堂、沈从文的理论和创作最具有代表性。

自由人和第三种人曾是左翼文学的同路人,也曾受过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他们的主要思想来源是俄国的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他们有意识地代表社会下层“小人物”的文化利益,从争取“小人物”的

自由地位和权利要求出发,主张思想自由和文学自由。他们对社会压迫和文化霸权有着过分的敏感,特别表现出对于民族主义文学和左翼文学两大强势思潮的抗争。

游离于其他派别之外的自由主义作家和批评家,如朱光潜、李健吾、李长之、叶公超、苏雪林等人,其思想来源也各有不同,或靠近于新月派,或倾向于京派,或表现出个人的独立性,理论创作各有特点。

三、对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评价:

我们以往的文学史和学术研究,对20世纪20、30年代出现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这一思潮一般被定位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文学思潮,把它们看作是同左翼文学或“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相对立的。因此,在评价上,总的来看是批判过多,研究较少;偏见较多,理解较少。

这种现象自90年代以来有所改变。今天站在历史发展和文学发展的立场上,从现代的文学观念出发去看当时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应该给予它们更多的研究和理解,在指出它们局限性的同时更充分地认识其价值。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局限性主要在于:

(1)它过于强调同左翼文学之间的矛盾,二者没有能够在共同的反封建反专制反奴役的新文化建设前提下达成谅解。它们只看到了左翼文学具有政治文学、党派文学的一面,没能充分看到其代表社会下层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具有为新文化建设拓荒进取的一面,更没有看到左翼文学内部代表新文学的美学建设、艺术建设的一面。

毕竟左翼文学也是当时文学多元结构中的一元。

(2)它过于强调文学的独立地位和审美功能,忽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对文学的不同要求,忽视时代精神对文学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致使它们的文学创作较多地偏居个体人生的狭小天地,同大的社会变动、大的时代风云存在着隔膜。反对文学的功利化、工具化,这是对的;但不能把文学功能单纯化甚至简单化。文学在审美的核心功能之外还有着其他的社会功能,对此决不能忽视。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价值主要在于:

(1)它推动了新文学向文学本体方向舵发展,推动了新文学作为审美的和艺术的文学的成熟过程,这是它对于新文学建设的最大功绩。中国现代文学在艺术上的迅速成长和繁荣,并且作为现代的民族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自由主义文学功不可没。

(2)它保持了新文学结构的多元化,为新文学的发展引进了更多的精神资源和艺术素质,从而保持了新文学应有的活力和张力。30、4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活跃,是同自由主义文学的存在密不可分的。

(3)它为新文学在理论和创作两方面都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经验,对新文学的建设确实做出了一些实际的工作,而并非像以往左翼文学所认为的那样只是“幻影”的文学。这些思路和经验虽然曾经被忽视,但却一直影响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不可缺少的艺术资源。

总之,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其局限性不容回避,其历史价值则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要把它作为重要的学术问题来

认真加以研究,而不能用政治偏见代替学术研究;但同时也不要超越当时的客观历史条件,把它的存在价值过分拔高。目前有一种用自由主义文学完全否定左翼文学甚至否定鲁迅的倾向,这是不对的。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之发展

人 文 论 坛169 INTELLIGENCE ············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之发展 厦门大学政治学系 程丽文 摘 要:近代之后,皇权崩溃、文化危机及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成长,为提倡个性 解放和个体主义的自由主义在中国发展提供了机遇与空间。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是以英美自由主义为蓝本,开始于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学说的介绍,然后逐步过渡到自由主义性质的实际活动,是一个自由主义观念在中国逐步现实化的过程。本文依时间脉络,通过中国近代自由主义发展过程的重要节点,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自由主义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 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主要是由两种因素促成的,首先是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成长。自由主义者要求实施民主政治、保障个体自由、主张在政治和社会改革中采取渐进方式,这些原则与中产阶级的利益是天然一致的,这些主张正好成为了在外国资本、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压迫的夹缝中生存的中产阶级的理论武器,中产阶级构成了中国自由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其次是皇权崩溃和文化危机。皇权崩溃导致儒家价值观念的失范和权威没落,为提倡个性解放和个体主义的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发生和传播走的是一条与西方,尤其是英国自由主义截然不同的道路。总的来说,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是以英国和美国的自由主义为蓝本,首先开始于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学说的介绍,然后逐步过渡到自由主义性质的实际活动,是一个自由主义观念在中国逐步现实化的过程。因此,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发生和传播是外来思想本土化的过程。 一、自由主义与思想启蒙 霍布豪斯在分析早期自由主义的特征时指出:“自由主义最初是作为一种批判出现的,有时甚至是一种破坏的、革命性的批判。在长时期内,他的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它发现人类受到压迫,立志要使其获得自由。”[1]自由主义进入中国之后,无论是国民性改造思潮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它首先扮演的仍然是破坏的角色,实质上都是知识分子运用自由主义思想对国民劣根性进行批判的思想运动。 1859-1898年的维新运动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两点[2]:(1)西方自由主义观念是作为救亡图存的工具被引进的,因此“民族自救”成为贯穿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内容;(2)维新运动的发展为自由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机遇,与“救亡图存”观念的结合减少了自由主义为中国传统观念所接受的阻力。认同西学价值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的一个十分典型的特征,在维新运动之后,他们为自由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尽其所能把西学介绍给中国,二是尝试运用其中的一些原则对国民性改造等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具体来说,1870年代兴起的重民思潮中,人们普遍认为没有新的国家就不会有新的国民,因此那个时代批判的目标主要是独断专行的君主专制制度。经过戊戌维新之后,士大夫逐渐意识到当时的国民品质还不足以为建立和运作一个新的制度提供保障.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认为,与西方相比,国民的劣根性在于爱国心之薄弱、独立性之柔弱、公共心之缺乏、自制力之欠缺。于是他们关注的焦点由转变政体过渡到对国民性格的塑造,指出“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3] 1905年前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一次转向。由于日俄战争的爆发以及清朝假立宪等事件的影响,拒俄、排满运动迅速发展,此后一直到辛亥革命前期,中国自由主义虽然没有完全消失,却几乎淹没在了民族主义的巨浪之中。 新文化运动时期是我国自由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自由主义在这时已不是少数先知者的呐喊,而是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整整一代人的追求。从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来看,新文化时期可视为文化批判时期,积极上说是要介绍自由主义观念,消极上说则是批判中国传统观念。这一时期的自由主义表现为:政治上提倡民主,要求政治自由;思想上反对尊孔,提倡思想、信仰自由;人生观上,反对以家族和国家为本位的团体主义和国家主义,提倡以个人为本位的自由主义。这一时期自由主义的高涨不仅表现为伦理、道德革命和白话文运动,而且在教育领域也产生了回响。但是,这一时期的中国自由主义者还没有意识到西方有英国(洛克)传统和法国(卢梭)传统的区别。到了新文化运动后期,有的自由主义者产生了认同法国传统的倾向。就新文化运动中的自由主义者主动接受西方文化影响以及启蒙思想的逻辑结构构成而言,与世纪之交的国民性改造思潮的不同之处在于,国民性改造更加注重培养国民的公德心、责

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主要特征

(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主要特征 尽管新自由主义分为很多学派,但是他们在理论基础上具有一致性,即他们都是强调生产自行决定需求,因此他们的理论表现出很多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市场有效论,极力鼓吹市场调节作用的万能性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完美的,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作为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媒介,不仅可以把消费者的信息通过市场传递给生产者,并且生产者之间通过竞争,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他们认为市场经济是完美的资源配置方式。也因为如此,他们认为应当让市场机制主宰人类的经济活动甚至是政治经济活动。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制度也许不是尽善尽美的,但是唯一可行的制度,是人类目前最好的制度(自由并且有效率的)。因此,新自由主义坚持放任自由的政策,他们相信这样可以达到经济的协调发展。 2.强烈反对政府干预 新自由主义学者都是反凯恩斯主义者。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如果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运行,市场主体之间就不能正确地传达信息,必然会导致市场信息的失灵。另外,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更是破坏了社会成员的民主,还侵犯了社会成员的个人权利,但是他们也不是完全拒绝政府的干预,只是主张政府能够尽量减少对经济的干预,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他们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责主要是提供公共物品,削减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和预算规模,减少政府债务和财政赤字,取消或放松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制,把企业从政府中解脱出来,使得他们成为自由的经济主体。 3.大力推行私有化 他们认为私有制是市场经济调节机制的内在前提,因为只有私有制才能刺激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因此私有经济才是内在稳定的经济。他们认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私有产权制度最适合人的自利本性,/每个人都是自己财产的最好监护人0,私有产权是最明晰的产权,因而是最有效的产权制度。因此他们主张把国有企业出卖给私有投资者,把资源尽可能地从公用部门转移到私有部门,他们认为这样做的好处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浅析中国现当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浅析中国现当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论文关键词:自由主义;本体观;特性;二律背反 论文摘要:自由主义思潮是一种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坛表反映为要求“文学自由”的理论呼声与创作趋向。这股文学思潮发端于晚清,从五四刘建国前兴衰起伏三十年,建国后丧失生存空间,其特殊境遇中有着复杂的内蕴。文学上的自由主义思潮塑造了作家的独立人格,强化了作品人文精神和审美品格。然而它却面临着“功利主义和审美价值二律背反”的必然困境。 自由主义思想的萌芽,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而现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则是17世纪以后才出现的。人们通常以洛克作为第一个真正具备自由主义特征的思想家。上这种极具平民性及广泛性的思想,在欧洲17世纪的科学革命和18世纪启蒙运动的催化下,从英国开始并迅速在欧美各地较发达的国家生根发芽,到”世纪达到全盛,直至20世纪才处于衰落状态(20世纪以后又获得新的发展)。自由主义所倡导的政治、公民(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由企业和产权保护的提倡,对个人和自立观念的坚持等思想,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深刻影响了近代世界的历史进程。“自由”已构成了现代性的根本价值。 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和运动可谓生不逢时,当它开始萌芽之际,正值欧美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处于衰落之时(正值社会逐渐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之时)。与自由主义在欧美民众中的普遍接受不同,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想主要存在于思想文艺界的知识分子中间。它代表性的人物主要是一部分从欧美留学归来、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如晚清时代的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以及民国时期的胡适、周作人、朱光潜、林语堂、粱实秋、沈从文、徐志摩等人。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中国近现代独具特色的时断时续的自由主义政治文化思潮。笔者这里所要论及的中的自由主义思潮是指在近现代文学史上存在的,以那些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作家为主体,以维护文学的独立品格和作家创作心

新自由主义思想阐述及其对福利思想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思想阐述及其对福利思想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继承和延续了古典自由主义的政治和经济思想内核,同时在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福利思想。新自由主义三个代表人物,即哈耶克、弗里德曼、布坎南。 哈耶克的社会福利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政治和经济理念基础上的,可以说他的社会福利思想恰是其政治和经济理论的体现。他认为自由就是“一个人不受制于另一个或另一些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性状态。”哈耶克指出,在社会经济领域引入一定程度的计划性是必须的,但是,这种计划性不能代替竞争占据资本主义经济调节手段中的主导地位。 哈耶克认为保障有两种,有限度的保障与绝对的保障。他还认为市场带来的资源分配和财富分配是公正和有效的,而任何人为的财富分配要求都会导致社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平等只能是机会平等,而非财富分配上的平等。对于养老制度,他认为政府因其政策不当造成的通货膨胀对养老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问题的解决不能通过强制性制度安排来解决。哈耶克区分了失业的不同类型及原因,他认为失业救济制度不仅无济于失业问题的解决,相反倒成为加剧失业的重要原因,因此他强烈反对全面的失业救济制度。哈耶克并不完全反对强制性保险。他认为,某些意外事件个人无法防范其后果,政府采取减轻灾祸的公共行动无疑是正当的,它与维护个人自由也无必然冲突。他认为,社会政策的主要目标应是为防止出现赤贫而提供适当保障,这种保障应在市场之外提供,竞争要自然进行而不受干扰。 弗里德曼的社会福利思想以其经济学和社会哲学为基础而产生,而他的经济学和社会哲学理论又以自由为出发点,倡导自由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珍视自由和权利。 弗里德曼十分重视自由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生活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政治自由意味着一个人不受其他人的强制性的压制,对自由最大的威胁是权利的集中,国家的最重要的职责是保护我们的自由。为了保护我们的自由,政府是必要的,通过政府这一工具,我们可以行使我们的自由,但是,由于权力集中在当权者手中,政府也有可能成为自由的威胁。首先应该限制政府职责的范围,其次必须分散政府权利。他强调指出,为了经济稳定和增长,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减少而不是增加政府的干预,政府必须采取措施,限制垄断程度和范围的发展。 弗里德曼的社会保障思想建立在他的收入分配主张基础上,认为,在一个自由市场的社会里,收入分配的直接的道德原则是,按照个人和他拥有的工具所生产的东西进行分配。然而如何解决贫困问题是弗里德曼关注的重要问题。他提出了解决贫困问题的负所得税主张。他认为,实行负所得税具有现行各种解决贫困问题的办法所不具备的优点,它是专门针对贫困问题的;它向个人提供最有用帮助即现金帮助;它具有一般性特点,可以代替现在已经实施的很多特殊措施;它明白地表示出社会所负担的费用;它在市场之外发生作用;如同其他缓和贫困的措施那样,它减少那些被帮助者自助的动机,但是却没有完全消除这种动机。 布坎南指出,古典经济学家本来就是把自己的研究称为“政治经济学”,这是一门研究交换的科学,涉及对交换过程的分析以及相应的制度和政策问题的研究。 布坎南主张的是一种立足于事前处置社会不平等、而不是事后弥补的福利思想。它是通过建立公正的比赛规则,来确保每一个人在充分发挥他的才能和努力

西方新自由主义政治思潮析评

西方新自由主义政治思潮析评 【标题注释】【作者】李立锋/金太军/高成富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江苏省行政学院等 【译者】【分类号】D0 【分类名】政治学 【原文出处】内蒙古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呼和浩特 【原刊期号】199806 【原刊页号】14~19 【复印期号】199902 【关键词】【内容提要】【英文标题】【英文关键】【英文摘要】【摘要题】【编者按】【正文】发韧于17世纪的英国自由主义政治思潮(注:一般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治 思想家洛克是自由主义的奠基人。他在《政府论》(下篇)和《论宗教宽容》这两部著作中首次系统地阐述了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1.个人自由神圣不可侵犯;2.建立在社会契约基础上的有限政府论;3.推行代议制民主,实行分权制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到19世纪成 为西方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思想体系和正统价值准则。但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资本的垄断趋 势加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有产者与无产者之间的冲突日趋激化,以维护和发展个人自由,限制政府干预权力为理论核心的古典自由主义,已难以适应垄断时期的西方社会的需要。必须有一种既能承袭以往政治传统,又能适应新的社会政治要求的新思想,来挽救西方社会的危机。于是以倡导国家积极干预、实现个人自由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为特征的新自由主义政治思潮便应运而生,并在美、英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付诸实践,极大地推动了西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同时也扩大了新自由主义在欧美的影响,使之在现代西方政治思潮中独领风骚达半个世纪之久。 一、积极的自由观 积极的自由观是新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的出发点和基础。 文艺复兴以来,古典自由主义一直以理性主义和个人主义眼光看待人类,断定个人具有充分的理智和自治能力,只要在多样化的现实世界里得到选择的自由,他就能随意发展自己的个性,决定自己的命运,因此古典自由主义要求给予个人自行其是的权利,反对一切形式的强制,不管来自国家、教会还是社会习惯势力。 新自由主义也认为,自由为人类本性上的要求,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但它摒弃了传统自由主义的“绝对个人主义”、“个人至上”的倾向,赋于自由以新的内涵。 首先,自由应符合道德准则。不管出自个人还是集体,自由的行为都于他人有益,自由的人有协调的个性,其激情和冲动与良知和道义感不相冲突,所有社会成员应平等地分享自由,否则就不是自由而是特权了。 其次,自由必然包含着一定程度的约束或强制。古典自由主义是在“任其自然”的意义上理解自由,把自由理解为约束的解除。新自由主义者则认为,自由并不必然与约束相对立,相反,没有一定程度的约束就没有个人的真正自由。英国新自由主义先驱托马斯·希尔·格林说:“自由不是仅仅摆脱了限制或强制的自由,不是恣意妄为而不顾后果的自由,也不是为某一个人或集团所独享而剥夺别人的同等权利的自由”。(注:格林:《论开明立法与 契约自由》,转引自《格林文集》伦敦朗曼公司1941年版,第199页。)格林的学生伦纳德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是指20世纪20和30 年代以自由主义的人生理念和文学本体论的美学理念为追求的一股文学思潮。它既反对当时国民党策动的“民族主义”的党化文学,也不赞成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学,标榜文学的独立和自由,强调文学的个体意识,反对文学的功利倾向,主张文学同政治保持距离。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与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相伴而生、同步发展,几乎贯穿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的全过程。 对中国20世纪自由主义文学做出评价,曾经出现过两种态度。一种倾向是简单化地否定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认为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及其影响下的创作不过是“假借‘自由’招牌来反对无产阶级文学”,“是用来粉饰自己替反动政治服务的一 种手法而已”。另一种倾向则是脱离当时具体时代环境,抽掉文学的社会性,从所谓“纯粹文学尺度”出发,不适当地夸大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价值和影响,甚至企图取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导地位而代之。这两种倾向都是对历史和真理的偏离 要正确的对20世纪的自由主义文学做出评价,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了解和评析。 一是自由主义文学发生的背景。它滥觞于封建旧文学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新文学建设初期,而在左联时期达到了高潮。当时以文学革命为发端的新文学运动,对封建旧文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同五四文学的历史转型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思潮可以说是新文学由启蒙的文学向“文学”的文学转换的产物,是新文学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这样一个逻辑过程的结果。五四以后的旧军阀专政和1927年后的新军阀专政, 在文化思想领域内都实行封建法西斯专制主义的统治。因此,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对现实政治的隔膜,一方面是针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另一方面也是针对反动统治当局的,也是与现实反动政治不协调的表现。文学与现实政治的不协调,使自由主义作家不愿变文学为现实政治的奴婢,但又不能和无力提出更有力的未来社会政治理想来与现实政治对抗,于是只能遁入自由主义一路。 二是自由主义文学的成分。自由主义文学的成分比较复杂,大体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一、是受胡适影响的“新月派”文学; 二、是受周作人影响的“京派”文学; 三、是从左翼文学分化出来的“自由人”和“第三种人”; 四、是被称为“海派”的实际属于不同流派的都市文学作家; 五、是一批深受西方现代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影响而又游离于其他文学派别的作家、批评家。 “新月派”文学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京派”文学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

王晓华:中国生态主义思潮的产生和现状

王晓华:中国生态主义思潮的产生和现状 作者: 王晓华2010-10-30 23:06 星期六晴 【此文应《社会科学报》之约而写,发表在该报2008年2月28日理论版。】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一种以珍爱自然生命为特征的思潮出现在中国。到了1997年,有人将其命名为生态主义。现在,中国生态主义思潮已经有了10余年的历史,生长为涉及法律、教育、伦理学、美学、文艺批评、建筑理论等众多领域的复杂体系。 根据中国知网的记载,第一篇以生态主义为主题的汉语论文是张晓宇和张作俭撰写的《生态主义社会工作》,发表于《社会福利》1997年第6期。2000年,《上海文学》发表了王晓华的随笔《一个生态主义者的词典》。此文很有可能是首个阐释生态主义的汉语散文。进入21世纪以后,以生态主义为主题和关键词的文章迅速增多。中国知网收录的涉及生态主义的文章共有3296篇。其中2933篇发表于2000年以后。不过,总的来说,生态主义在中国还是边缘性的思潮。在中国知网收录的近千万篇论文中,以生态主义为主题的仅有78篇,这足以说明生态主义思潮的实际地位和影响。 生态主义是个汉语术语。它并非西方语言的汉译。受20世纪主流文化的影响,汉语学人习惯于将有影响的思潮与主义一词联系起来。20世纪90年代的部分学者深受生态学的影响,便自然而然地用生态主义这个术语表达自己的主张。最初使用这个术语的汉语学者并不知道其在英文中的对应词是ecologism。实际上,ecologism与生态主义的词义有很大区别:ecologism主要意指激进的绿色运动(即深绿运动),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意味,较少出现在学术文献中;生态主义的意思则非常宽泛,涉及政治、城市规划、法律、文学批评、湿地景观、历史、教育等众多领域,几乎可以涵括涉及生态立场的所有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我2002年访问美国时,曾与著名生态思想家小约翰·科布讨论过怎样将生态主义译为英语。他也表示ecologism不能确切表达汉语中生态主义一词的含义。现在看来,生态主义的意义并非不言自明,尚有待发现和敞开。 无论是在字面上,还是在核心理念层次,生态主义思潮都与生态学的发生和发展有因果关系,因此,要发现和敞开生态主义的意义空间,就必须对生态学概念进行回顾和总结。1869年,德国人海克尔提出生态学概念时,将两个希腊词——okios(“家园”的或“家”)和logos(研究)——组合起来,用由此而产生的新词意指“研究生物体在家(环境)中生存的科学”。显然,生态学在诞生之初就将生物体被领受为主体。后者不但有自己的家或环境,而且有自己不可忽略的利益。这种理念贯穿了整个生态学的历史。在西方目前畅销的教科书中,下面的定义经常出现:“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环境是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的结合体。”有机体是个体(individual),相同物种的个体组成种群(populations),种群的集合创造出共同体(communities),共同体与环境的非生物成分的结合形成生态体系(eco-system),因此,有机体(个体)是生态学研究的最基本对象。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机体携带着内在的行为编码库参与个体间的合作和竞争,是行动的主体和对其环境而言的中心。既然每个有机体都是主体和中心,那么,生态世界就没有绝对的中心,它是无

简论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世界影响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 NO.1,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218 简论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世界影响 杨荣国 (兰州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兴起,新自由主义逐步转变成一种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征服世界服务的右翼意识形态,并在世界范围内不断蔓延,不仅影响到发达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也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本文试图从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休克疗法”和“意识形态渗透”三个表现形式出发,对新自由主义思潮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做一剖析,以期对新自由主义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进而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关键字:社会思潮;新自由主义;影响 中图分类号:F0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1-0218-2 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是资本主义由私人垄断阶段发展到国家垄断阶段出现的一种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宣扬资产阶级价值观的社会思潮。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兴起,资本主义经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为适应这种需要,新自由主义开始由经济学术理论向国家意识形态转变,并积极为实现国际垄断资本统治的全球一体化服务。1989年“华盛顿共识”的达成,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理论得以付诸实践,拉美、俄罗斯以及东欧等地区自此成为新自由主义进行对外扩张、输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制度的“试验场”,同时,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也面临着来自新自由主义的挑战。 一、“华盛顿共识”——新自由主义在拉美地区的实践 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是指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陷于债务危机的拉美国家提出的以减少政府干预、促进贸易和金融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经济改革方案和对策,是一整套针对拉美国家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理论。正如美国著名学者诺姆?乔姆斯基在《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一书中指出的那样:“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所制定,指的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理论……简单地说,保持贸易自由化、保障市场定价,消除通货膨胀,维护私有化是新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 [1](P26) 20世纪80年代,拉美地区经济出现衰退、萎缩,拉美国家陷入债务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恶性循环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新自由主义乘虚而入,迅速在作为美国“后院”的拉丁美洲传播和扩散。在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作用下,拉美国家经济出现复苏,畸形的经济结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一些国家甚至跃入新兴工业国的行列,这极大地刺激了整个拉美国家加快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步伐和力度,再加之美国政府及其主导下的国际经济组织不断对拉美国家施加的影响,使得“华盛顿共识”迅速在拉美得到了推广和实施。 90年代初,拉美各国纷纷采用新自由主义的处方来发展经济,开始了由贸易自由化、经济市场化、国企私有化、政治分权化、发展外向化五大内核为主要内容的新自由主义改革。由于各国改革进展参差不齐,许多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并未完成,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低级层面,经济对外依赖性强并且十分脆弱,外部世界一有风吹草动,拉美就可能患上“感冒”。90年代短短十年,拉美的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相继发生金融危机。1994年底至1995年初,墨西哥突然爆发大规模金融危机;1996年,墨西哥和阿根廷的经济增长率与1995年相比,分别下降了7%和2.5%;1997年末,东南亚金融危机开始波及拉美地区,巴西货币雷亚尔汇率受到投机者攻击,1998和1999年拉美经济增长率分别下降2.1%和0.4%;从2001年3月开始,由于长期经济衰退,阿根廷开始出现无法按期偿还外债的趋势,其货币面临强调贬值压力,最终引发了新一轮金融危机。 拉美新自由主义改革总体上是失败的,大多数拉美国家沦为新自由主义危害的重灾区。实践证明,新自由主义本质上是为少数发达国家和国际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发展中国家不可盲目地采取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否则将有可能成为发达国家和国际垄断资产阶级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牺牲品。 二、“休克疗法”——俄罗斯东欧国家转型的痛阵 20世纪70年代末,新自由主义取代凯恩斯主义(Keynesian)成为西方世界的主流经济思潮,而时值“苏联东欧的改革家们普遍地失望于在社会主义体制框架下各国改革进程的停滞不前,在这种情况下,以哈耶克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理论成为前苏联学界一时之圭臬”。[2](P6)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历史性的制度巨变,各国陆续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苏联东欧巨变后,这一地区立即开始实施从原有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转型。俄罗斯东欧各国为了彻底摧毁原有的政治经济体制、保证改革的“不可逆转”性、迅速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 开始强制推行了新自由主义的“休克疗法”(Shock Therapy)式经济转轨方案。其基本内容为经济的自由化、私有化和稳定化,通过这“三化”完成对经济制度的改造。 第一、实行市场和贸易迅速自由化。各国政府首先通 过自由化废除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价格自由化、企业经营自由化、对外经济活动自由化和外汇自由化,缩减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第二、主张国有企业全盘私有化。在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下,各

2007年7月自考中国福利思想试题试卷真题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 浙江省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福利思想试题 课程代码:0028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亚里士多德阐述其“人类为了共同利益而组成社会”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 C.《利末记》 D.《社会通论》 2.文艺复兴运动中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念是() A.人文主义 B.神圣主义 C.自由主义 D.理性主义 3.在宗教改革中提出“预定论”观点的是() A.西塞罗 B.奥古斯丁 C.卡尔文 D.马丁·路德 4.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福利观念的基本特点是() A.自助观念 B.共同责任观念 C.国家福利观念 D.团体观念 5.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性著作《太阳城》的作者是() A.康帕内拉 B.纽曼 C.托马斯·莫尔 D.维尔托德 6.圣西门将其改造社会的理想蓝图称为() A.“新村” B.“实业体系” C.“弗兰克” D.“乌托邦” 7.温斯坦莱集中论述其“共和管理制度”的著作是() A.《日内瓦城》 B.《太阳城》 C.《我们》 D.《自由法》 8.提出建立共享共有、和谐自由的“大家庭联盟”的思想家是() A.奥斯特罗姆 B.斯图亚特 C.卡尔维斯基 D.魏特林

9.被称为“功利主义学说奠基人”的是() A.凯恩斯 B.弗里德曼 C.边沁 D.德拉莫里 10.根据穆勒的观点,下列领域中需要政府干预的是() A.商业交易 B.意识形态 C.婚姻与家庭 D.永久性契约 11.斯宾塞认为,幸福的第一要素是() A.行动自由 B.心灵解放 C.物质利益 D.精神生活 12.近代德国大学教育制度的奠基者是() A.德雷克斯勒 B.西斯蒙第 C.费尔巴哈 D.洪堡 13.西斯蒙第认为,创造财富的源泉是() A.劳动 B.地租 C.剩余价值 D.工资 1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 A.资本家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 B.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C.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主权国家与全球化之间的矛盾 15.马克思社会福利思想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在1875年发表的()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共产主义原理》 D.《哥达纲领批判》 16.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未能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 B.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C.以服务于唤起和鼓动无产阶级进行革命为目标 D.强烈支持工人阶级提出的社会福利要求和主张 17.将“机会平等”视为自由的最主要内容的经济学家是() A.李斯特 B.霍布豪斯

新自由主义思想运动的三大特征

新自由主义思想运动的三大特征 [摘要]新自由主义产生政治、行政和思想界三大领域的斗争和合作。作为一场思想运动,新自由主义有三个特点。它发端于英美学术界,同时又具有跨国性;它在福利资本主义和冷战对立中历史性地孕育成长;它纯粹地强调市场的力量,认为市场是权力、报酬和自由的来源及判准,并蔑视政治、行政系统和福利国家。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思想运动;跨国性;福利资本主义 在社会科学中,新自由主义是一个经常被提及却欠明了的概念。在澳大利亚学者曼弗雷德·史泰格和拉里·罗伊看来,新自由主义有三个维度:即意识形态、治理模式与政策。[1] 史蒂芬尼·李·马奇指出,新自由主义是政治、行政和思想界三大领域的斗争与合作的产物。[2] 作为一项思想运动,新自由主义的“新”有三层含义:(1)它的根基在英美学术界,同时又具有跨国性;(2)它在福利资本主义和冷战对立中历史性地孕育成长;(3)它纯粹地强调市场作为权力、回报和自由的源泉,并蔑视政治、行政系统和福利国家。下文对这三个特点分别论述。 一、基于英美的跨国性 新自由主义的思想之所以值得注意,部分是因为它的跨国性和超国家性——也就是说,它的活动中心和组织形式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也是因为它在地理上来说根基于英美知识界。 除参与直接的政治行动之外,新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还通过解释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失败、提出一套经济复苏的建议方案来为政治精英提供符号资源。通过能够在国际层面产生强迫性和规范性压力的政府和组织,如美国政府(或者在更一般性的意义上,富有的“核心”国家)、经合组织、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这些符号资源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这些符号资源源自英美,由一批特别的知识生产者提供,他们各自有自己的专业兴趣。关于这一点,现有的文献将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英美中心主义描述为:(1)通过美籍和在美国接受教育训练的经济学家在拉美改革的直接干预,对自由市场思想进行政治上的合法化和专业地位的提升(在经济学领域);(2)经济学专业的国际化以及对美国学术界专业认证权的强化。 自由市场经济学家与保守共和党人、媒体及商界人士形成了一个“邪恶联盟”,并在全球的新政治运动中进行广泛的“投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哈诺德·哈勃(芝加哥大学)通过美国国际发展署和一些慈善基金会资助国外的经济学系,如臭名昭著的“芝加哥帮”家乡的智利圣地亚哥天主教大学。芝加哥的南方同行也采用同样的手段去获取影响力:通过与美国的媒体和经济学家建立联系以便在本

论生态主义思想来源及其发展历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d738852.html, 论生态主义思想来源及其发展历程 作者:周叶青 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11期 摘要生态主义是生态文明发展过程中,从20世纪西方后现代语境下的一种特定的社会思潮和历史现象发展成为的一种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理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生态主义在意 识形态的天空中,是一颗新星。生态主义肇起于上世纪70年代,在西方社会兴起后波及到全球, 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政治文化力量”。目前,国内对生态主义意识形态全面的研究较少,作者试图从其思想来源和发展历程对生态主义这一意识形态进行梳理,并做出相应述评。 关键词生态主义思想来源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X2文献标识码:A 生态主义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8至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甚至更早的时期。早在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中就已提出要求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马克思批判性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 完成了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提出了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特别是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成为当代生态主义重要的思想来源。生态主义对马克思主 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继承与借鉴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以“人类尺度”认识人与自然关 系的方法;将社会问题与自然问题联系起来考察的思想;技术进步有助于人类的自然解放,并促进人类社会解放的思想。 生态主义从一种社会思潮向科学理念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在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理论探索主要集中在对环境问题根源的追问上。 1962年,雷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的著作《寂静的春天》问世,作者蕾切尔·卡逊被视为“环境思想的先驱”,《寂静的春天》也被称为“改变了美国的书”之一,卡逊在《寂静的春天》里 描绘了滥用杀虫剂的后果,指出由于农药和杀虫剂污染了河流、湖泊、地下水、土壤以及森林 和“绿色地表”,经过动植物的“生物浓缩”在食物链中引发中毒和死亡的连锁反应,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生命这一事实。该书一问世就立刻引起了全美国轰动和全民性大讨论,使公众对化学污染 和环境保护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卡逊告诉我们,继续滥用这些“死神灵药”将导致未来某个时间的一个寂静的、死气沉沉的春天。《寂静的春天》是一部现代环境意识的宣言和生态时代的标志,唤醒了公众对环境污染的关注。①卡逊告诉我们,人类在现代文明中丧失到令人震惊之地步,应该回归的一个基本的观念,即人类与自然环境要相互融合。《寂静的春天》代表了人类绿

关于哈耶克新自由主义思想的评述.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 学科论文 课程:现代西方政治思潮 题目:关于哈耶克新自由主义思想的述评 学院:教育历政系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学号:122004011008 姓名:方金宪 关于哈耶克新自由主义思想的评述 姓名:方金宪,2012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摘要:自由主义是近代以来西方社会的主流政治思潮之一。其基本特点是强调个人自由的首要性,并保障个人的自由权利作为政府基本的甚至唯一的目的,把宪政与法治作为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它倡导的一系列原则,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社会的历史进程,并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现代西方社会的政治面貌。“自生自发秩序”这一概念是由冯·哈耶克在其一系列著作中归纳论述。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对中国现阶段及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在哲学、法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层面宏观的理论把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洞见哈耶克自由主义思想,从中辨析自由建构逻辑,内容取向。关键词: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 纵观哈耶克整个思想体系,我们可以发现,哈耶克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家,在经济学上有着重要的理论贡献,同时他也在政治学理论、法学和哲学等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思想体系。下面我们就结合哈耶克的经济和政治理论,对他的社会福利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说要想真正理解和把握哈耶克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实质,就必须将其放在整个的思想体系中加以考察,那么

哈耶克关于社会福利的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其实质是什么,有否合理性,对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有着怎样的影响呢?在回答这一系列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就整个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复兴的背景作简单的介绍,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哈耶克及其思想。 一新自由主义发展历程 新自由主义是和古典自由主义相对照而言的一种新的理论体系,它是在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在和凯恩斯主义不断的斗争中产生、发展并壮大起来的。从20世纪20︿30年代的创立到70年代的勃兴,大约经历了50多年。在这50多年的时间里,应该说新自由主义发展的并不是很顺利,尤其是和凯恩斯主义的斗争失败后,新自由主义一度处于一种边缘学科的地位中,很少受到人们的重视。只有到了20世纪70年代,新一轮经济危机爆发,证明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并步能完全解决资本主义国家的危机,在这样情况下,新自由主义趁机抬头并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具体来说新自由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创立、冷落、兴起以及全球蔓延时期, 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学理论、思潮,产生于20世界20︿3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伴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建立,古典自由主义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压抑和挑战,新自由主义便是在这样的情景下产生的。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又一次出现了高失业、低增长、高通货膨胀的新一轮“滞胀”时,新自由主义才找到重新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并逐渐兴起。新自由主义的兴起与凯恩斯主义的破产有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的新一轮“滞胀”主要是由1974年的“石油危机”和一系列社会问题引发的。面对这些问题,政府如果过度干预,就必然引起行政支出的增加,而行政支出主要是由税收来承担的,自然也就必然会引起税收的加重,税收加重又反过来进一步促使“滞胀”的恶化。凯恩斯理论面对这样的一种恶性循环可以说是束手无策。虽然新自由主义同样也无法迅速的解决经济滞胀问题,但是国家干预也并不能完全消除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危机,这样凯恩斯主义的“失灵”就为新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提供了一种实践上的口实。凯恩斯主义在经济滞胀和新自由主义的双面夹击下逐渐丧失掉了自己主流地位,而新自由

第七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 一、概述 1、基本特征:(1)、政治化 (1928年北伐战争<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 争失败>结束,1927至1937,土地革命/十年内 战/国内革命战争,与此同时日本侵略东北,东 北沦陷。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广泛传播,一定程度上决 定二三十年间的文坛面貌 (3)、左翼文学、自由主义文学及其他倾向的文学(近 现代通俗文学)共同存在、发展 《朱版教材》 基本风貌:一是上承五四人的文学的文艺、美学思潮及文学创作中的多彩艺术成就;二是左翼革命文学思潮与文学创作。 文学观念与话语:三种“人”的观念的对话、冲突——一是五四民主科学背景上的人文主义观念与话语;二是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与话语;三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念:充分世俗化中的充分人性化,即大众伦理道德与大众人性观。 2、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无产阶级(左翼)文学 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 (人文主义) 两大文艺思潮各自发展演变、相互竞争

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1、革命文学论争——左翼文学活动的重要内容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普罗文学”,受苏联拉普、日本纳普等左倾文艺思潮影响)的基本主张:把文学作为政治传声筒,否认五四文学革命。 强调:无产阶级文学要“使读者得到旧社会的认识及新社会的预图”,“对于敌人的厌恶,对于同志的团结,激发斗争的意志,提起努力的精神,这是革命文艺的根本精神,也是它的根本任务”;为创造无产阶级文学,小资产阶级的作家要“把自己否定一遍”,“克服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的根性”;“要牢牢把握着无产阶级世界观”,“我们文学家,应该同时是一个革命家”。 (2)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成员和鲁迅、茅盾等人的论争 主要缘于其对五四文学的否定,把五四时期的小资产阶级作家当做革命的对象,把鲁迅、茅盾、叶绍钧、郁达夫等都当做“社会变革期的落伍者”。 鲁迅(《三闲集》)与茅盾著文予以反击。1929年末,中共出面要求双方停止论战,加强团结。 (3)梳理左翼文学倡导者于30年代五场重大文学论争 ①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P153 左:提倡“宣传鼓动的艺术”、“一切艺术都是宣传”、“艺术是阶级对立的强有力的武器” 鲁迅:一切文艺故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学 茅盾:批评普罗文学的标语口号不是文学 ②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与新月派及其宣传的人性论(梁实秋)、天才论的论争 梁实秋的“普遍人性论”: “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批评左翼“把文学当做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否认其本身的价值”,指出“人生现象有许多方面都是超于阶级的; 梁实秋的“天才论”: 文学是天才创造的,与一般人无关,实质是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存在的合理性,也反映了新月派的保守与贵族化倾向。

生态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

探究当代生态社会主义思潮 思想政治101班 10093127 叶菁菁[摘要]:生态社会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绿色运动中崛起的独树一帜的左翼思潮。这一思潮是西方近代以来对社会发展和社会运动进行反思的一个产物,对于把握西方社会思潮有一定的意义,从生态危机重新审视我们这个社会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关键词]:生态社会主义、生态危机、公平、局限性 一、生态社会主义兴起的背景 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出于争霸世界的野心,发动了一战和二战,尤其是在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浪潮更是空前地席卷了世界。资本主义工业进行的大规模的开发与经济的指数增长所引发的后遗症:人口激增、能源短缺、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土地的沙化、碱化和退化、水土的大量流失、森林减少、空气、水的严重污染、物种的灭绝等等,让一部分人不断思考在进入资本积累阶段后,现实生活在一种畸形的增长下吞噬着人类的理智与德行。而且这些问题不仅仅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有可能把其他物种乃至整个生态系统推上不归路。因此,对于整个社会生态的讨论就应运而生了,在现实的生态问题下,一场场生态运动也不断的凸显着人类的诉求,探索解决能源危机,保护生活家园的主题愈加明显。生态主义是这些生态运动的指导思想,在人们探求究产生生态危机的根源时,就衍生出了许多不同流派与体系的学说,如生态社会主义、生态女权主义、生态后现代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等等,这里我们主要说明的就是生态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绿色运动中崛起的独树一帜的思潮。这里“绿色”有两层含义:一是生态环境意义上的绿色,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追求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实现良性发展;二是政治学意义上的绿色,要求政党民主,做到公平正义,社会实现良性运行。“它的出现一方面迎合了东欧一些原共产党人及西方国家的一些小资产阶级的需要,另一方面抓住了当今世界人们所共同关注的生态环境、世界暴力、性别歧视及民主政治等热点问题,所以在西方世界被广泛传播。”[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