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颅骨骨膜窦一例报告

颅骨骨膜窦一例报告

颅骨骨膜窦一例报告
颅骨骨膜窦一例报告

颅骨骨膜窦一例报告

作者单位: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脑胸外科李云刚本院去年六月收治一例颅骨骨膜窦病人,该病较为罕见,现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周××,女,21岁,未婚。因“右额部可复性包块二十一年”入院。既往体健,无手术外伤史。体检:头低位时可见右额部一大约3.0*3.0*2.0cm3大小包块,质软,无压痛,无搏动感,头抬高后包块消失,用力压迫颈静脉后肿块明显隆起增大,解除压迫后包块即消失,可触及颅骨缺损(见图1)。辅检:MRI提示颅骨骨膜窦(见图2、3)。相关术前检查后于入院第三日在全麻下行颅骨骨膜窦切除术(见图4)。取冠状切口,游离皮瓣,见肿块包膜完整,自肿块周围一厘米处切开骨膜,沿骨膜下钝性分离至包块穿骨孔处,以四号丝线双重结扎蒂部,切除包块约2.0*2.0*1.5cm3大小(见图5)。手术顺利,颅骨外板缺损约2.0*3.0cm2,以骨蜡封闭止血(见图6)。术后一周拆线出院,随访半年无复发。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讨论

颅骨骨膜窦在临床上较少见,该病误诊率、漏诊率高,大多数患者无症状,只是在患者无意中触摸到肿物或伴有轻微头痛时才来就诊,往往由于误诊、漏诊或错误治疗产生不良后果。自发型的病因可由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颅骨的慢性疾病、静脉瘤病或遗传缺陷所致的导静脉异常增多等的基础上,再因咳嗽、呕吐等动作使静脉破裂形成[1]。外伤型的病因,通常是在头部外伤后骨膜下发生血肿,血肿经导血管与颅内静脉窦相通,或因颅骨外板骨折,加之凝血机制障碍以及蛛网膜颗粒压迹较深,从而促进本病的发生。

病变的自发型多见,外伤型少见,分别占66.1%、33.3%[2]。

颅骨骨膜窦多发于青少年,最常见于额顶部,借引流静脉与上矢状窦相通,少数发生于枕部,可于横窦沟通。常为单发,及少数病人可能多发。其特征表现是低头或咳时包块增大,抬头时缩小。任何使颅内压增高的因素都可以使包块增大,因此可用压迫颈静脉法来判断是否为本病。据此可与海绵状血管瘤、脑膜膨出、皮样囊肿等相鉴别。X线检查可见颅骨有圆形、边缘整齐的密度减低区。颈动脉造影的静脉期有时能显示出病变,而通过病变部位直接穿刺造影则能清楚显示出病变的全貌及引流静脉。头颅CT显示颅骨外板虫蚀样改变。MRI显示病变区为混杂信号影。组织学检查可见病变由许多毛细血管和扩张的无肌层的静脉组成。[3]

本例系自发性颅骨骨膜窦,由于完整包膜,故皮瓣与肿块较易分离,对包膜不完整者皮瓣游离难度较大,极易出血,故术前应备足血源。骨膜下分离时应小心勿损伤引流静脉,否则易导致空气栓塞。现总结经验如下:1、(1)体位非常重要,头位以能显示肿物边界而又使肿物张力不致过高为宜。2、手术切口选择:不采用传统包块边缘皮瓣切口,而采用发际内冠状切口,术后不影响容貌;3、术式选择:病变切除+骨蜡封堵骨孔的术式;4、操作精细,

避免损伤骨膜窦大出血和气体栓塞;5、肿瘤应尽量完全切除,避免复发。

[1]李旭,王永照,陈君,等.创伤性颅骨骨膜窦一例报告[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4,4(4):226.

[2]顾硕,鲍南,金惠明,等.儿童颅骨骨膜窦[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3,24(6):502.

[3]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913,914 作者单位: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脑胸外科李云刚

手术分级

神经外科㈠一级手术 1、颞肌下减压术 2、颅骨肿瘤手术 3、颅骨缺损修补术 4、颈部动脉结扎术 5、头皮肿物切除术 6、头皮裂伤清创术 7、脑室钻孔引流术 8、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 ㈡二级手术 1、凹陷性颅骨骨折复位术 2、颅脑外伤钻孔探查术 3、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 4、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清除术 5、硬脑膜下积液清除术 6、颅骨成形术(颅骨修补术) 7、大脑半球神经胶质瘤切除术 8、高血压性皮层下血肿清除术 9、颅骨骨髓炎手术 10、硬脑膜外脓肿清除术 11、硬脑膜下脓肿引流术 12、脑脓肿穿刺吸引术 13、颅骨凸面纤维结构不良症手术 14、颅骨上皮样囊肿切除术 15、硬脊膜外肿瘤切除术 16、脊髓硬膜下髓外肿瘤切除术 17、椎板减压术(后入路)

18、硬脊膜外脓肿切开引流术 19、硬脊膜外血肿清除术 20、侧脑室—延髓池分流术 21、梗阻性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 22、枕骨大孔区畸形颅后窝减压术 23、脑膜膨出修补术 24、脊膜膨出修补术 25、枕大池蛛网膜囊肿切除术 ㈢三级手术 1、脑内血肿清除术 2、颅后窝血肿清除术 3、脑挫伤液化组织清除术 4、脑脊液漏修补术 5、经翼点入路垂体瘤切除术 6、经单鼻孔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7、大脑凸面脑膜瘤切除术 8、大脑镰旁脑膜瘤切除术 9、夭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 10、嗅沟脑膜瘤切除术 11、蝶骨脊中、外1/3脑膜瘤切除术 12、侧脑室内肿瘤切除术 13、小脑半球肿瘤切除术 14、小脑蚓部肿瘤切除术 15、经迷路听神经瘤切除术 16、高血压性基底节血肿清除术 17、高血压性小脑内血肿清除术 18、大脑半球凸面A VM切除术 19、大网膜脑内移植术 20、脑脓肿切除术

神经外科手术分级标准

神经外科 ㈠一级手术 1、颞肌下减压术 2、颅骨肿瘤手术 3、颅骨缺损修补 4、颈部动脉结扎术㈡二级手术 1、凹陷性颅骨骨折复位术 2、颅脑外伤钻孔探查术 3、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 4、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清除术 5、硬脑膜下积液清除术 6、颅骨成形术(颅骨修补术) 7、大脑半球神经胶质瘤切除术 8、高血压性皮层下血肿清除术 9、颅骨骨髓炎手术 10、硬脑膜外脓肿清除术 11、硬脑膜下脓肿引流术 12、脑脓肿穿刺吸引术 13、颅骨凸面纤维结构不良症手术 14、颅骨上皮样囊肿切除术

15、硬脊膜外肿瘤切除术 16、脊髓硬膜下髓外肿瘤切除术 17、椎板减压术(后入路) 18、硬脊膜外脓肿切开引流术 19、硬脊膜外血肿清除术 20、侧脑室—延髓池分流术 21、梗阻性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 22、枕骨大孔区畸形颅后窝减压术 23、脑膜膨出修补术 24、脊膜膨出修补术 25、枕大池蛛网膜囊肿切除术 ㈢三级手术 1、脑内血肿清除术 2、颅后窝血肿清除术 3、脑挫伤液化组织清除术 4、脑脊液漏修补术 5、经翼点入路垂体瘤切除术 6、经单鼻孔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7、大脑凸面脑膜瘤切除术

8、大脑镰旁脑膜瘤切除术 9、夭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 10、嗅沟脑膜瘤切除术 11、蝶骨脊中、外 1/3 脑膜瘤切除术 12、侧脑室内肿瘤切除术 13、小脑半球肿瘤切除术 14、小脑蚓部肿瘤切除术 15、经迷路听神经瘤切除术 16、高血压性基底节血肿清除术 17、高血压性小脑内血肿清除术 18、大脑半球凸面 AVM 切除术 19、大网膜脑内移植术 20、脑脓肿切除术 21、颅底纤维结构不良症手术 22、头皮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 23、颅骨骨膜窦切除术 24、颅骨巨骨细胞瘤切除术 25、颅骨肉瘤切除术 26、经颅视神经管狭窄减压术

颅骨解剖

一.头皮 头皮是覆盖于颅骨之外的软组织,在解剖学上可分为五层: 皮层:较身体其他部位的厚而致密,含有大量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外伤时出血多,但愈后较快。 皮下层:由脂肪和粗大而垂直的纤维束构成,与皮肤层和帽状腱膜层均由短纤维紧密相连,是结合成头皮的关键,并富含血管神经。 帽状腱膜层:帽状腱膜层为覆盖于颅顶上部的大片腱膜结构,前连于额肌,后连于枕肌,且坚韧有张力。 腱膜下层:由纤细而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 骨膜层:紧贴颅骨外板,可自颅骨表面剥离。 二.颅骨 除下颌骨和舌骨外,其他21块头骨都借缝或软骨结合或骨结合构成一个牢固的整体,称为颅(cranium) 。通常将组成脑颅腔的骨骼称为颅骨。颅骨可分为颅盖和颅底两部分其分界线自枕外隆突沿着双侧上项线、乳突根部、外耳孔上缘、眶上缘而至鼻根的连线,线以上为颅盖;线以下为颅底。 颅盖骨是由内外骨板和两者间的骨松质构成。颅骨厚度不一,在额、顶结节处最厚,颞枕棱部最薄。在内外骨板的表面有骨膜被覆,内骨膜亦是硬脑膜的外层。在颅骨的穹窿部,内骨膜与颅骨内板结合不紧密,因而颅顶骨折时易形成硬膜外血肿。在颅底部,内骨膜与颅骨内板结合紧密,故颅底骨折是硬脑膜易撕裂,产生脑脊液漏。颅骨板障内的板障静脉有:额、枕、颞前和颞后4对,它们之间借分支吻合成网,并有导血管与颅内、外静脉相通。 颅盖外面在外骨板表面可见锯齿状的骨缝(在内骨板表面呈直线状)。在顶骨和额骨间为冠状缝,两顶骨之间为矢状缝,后方为人字缝,位于顶骨与枕骨交界处颞骨和额顶骨之间为鳞状缝。在额骨前面居两眉弓之间的颅骨中空部分是额窦。 颅盖内面由于脑回、蛛网膜颗粒、静脉窦和脑膜血管的压迫,使颅盖内面凹凸不平。在正中线有矢状窦的压迹,称矢状窦沟。在前面有呈树状的压迹,为硬脑膜中动、静脉的压迹。硬脑膜中动脉经棘孔进中颅窝,在颞部分成前后两支。前支粗大向上方走行,后支较小并走向后上方。前支在顶骨前下角处(相当于颅外翼点处)多走行于骨性管中。若颞骨骨折往往撕断前支造成硬膜外血肿。 颅底内面:蝶骨嵴和岩骨嵴将颅底分为颅后窝,颅中窝,颅前窝。 颅底外面:前面被面颅遮盖,后部的中央为枕骨大骨。孔的前外侧枕骨髁,孔的后方为枕外嵴,其上为枕外粗隆。粗隆两侧是上项线。颅底外面有很多个孔。 三.脑 脑位于颅腔内,为胚胎时期神经管的前部,形态功能都很复杂。脑可分为大脑、间脑、脑干和小脑。通常把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延髓是脊髓的延续,在腹侧面它与脑桥间有桥延沟相分隔,脑桥上端与中脑大脑相连脊髓的中央管开放成延髓、脑桥和小脑间的共同室腔(第四脑室)。中脑的导水管下通第四脑室、上通间脑的第三脑室。导水管的背侧为四叠体的下丘和上丘,腹侧为中脑的被盖和大脑脚。自室间孔到视交*前部的连线,为间脑和大脑的分界线,自后连合到乳头体后缘的连线为中脑和间脑的分界线。大脑向前、向上、向后扩展,并覆盖间脑、中脑和小脑的一部分。大脑两半球内的室腔为侧脑室,它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 大脑大脑包括左、右两个半球及连接两个半球的中间部分,即第三脑室前端的终板。大脑半球被覆灰质,称大脑皮质,其深方为白质,称为髓质。髓质内的灰质核团为基底神经节。在大脑两半球间由巨束纤维—相连。 间脑间脑位于中脑之上,尾状核和内囊的内侧。间脑一般被分成丘脑、丘脑上部、丘脑下部、丘脑底部和丘脑后部五个部分。两侧丘脑和丘脑下部相互接合,中间夹一矢状腔隙称第三脑室。第三脑室经其两侧的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向下通过脑导水管第三脑室与第四脑室相通。丘脑是间脑中最大的卵圆形灰质核团,位于第三脑室的两侧,左、右丘脑借灰质团块(称中间块)相连。丘脑被丫形的白质板(称内髓板)

颅骨骨膜窦一例报告

颅骨骨膜窦一例报告 作者单位: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脑胸外科李云刚本院去年六月收治一例颅骨骨膜窦病人,该病较为罕见,现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周××,女,21岁,未婚。因“右额部可复性包块二十一年”入院。既往体健,无手术外伤史。体检:头低位时可见右额部一大约3.0*3.0*2.0cm3大小包块,质软,无压痛,无搏动感,头抬高后包块消失,用力压迫颈静脉后肿块明显隆起增大,解除压迫后包块即消失,可触及颅骨缺损(见图1)。辅检:MRI提示颅骨骨膜窦(见图2、3)。相关术前检查后于入院第三日在全麻下行颅骨骨膜窦切除术(见图4)。取冠状切口,游离皮瓣,见肿块包膜完整,自肿块周围一厘米处切开骨膜,沿骨膜下钝性分离至包块穿骨孔处,以四号丝线双重结扎蒂部,切除包块约2.0*2.0*1.5cm3大小(见图5)。手术顺利,颅骨外板缺损约2.0*3.0cm2,以骨蜡封闭止血(见图6)。术后一周拆线出院,随访半年无复发。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讨论 颅骨骨膜窦在临床上较少见,该病误诊率、漏诊率高,大多数患者无症状,只是在患者无意中触摸到肿物或伴有轻微头痛时才来就诊,往往由于误诊、漏诊或错误治疗产生不良后果。自发型的病因可由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颅骨的慢性疾病、静脉瘤病或遗传缺陷所致的导静脉异常增多等的基础上,再因咳嗽、呕吐等动作使静脉破裂形成[1]。外伤型的病因,通常是在头部外伤后骨膜下发生血肿,血肿经导血管与颅内静脉窦相通,或因颅骨外板骨折,加之凝血机制障碍以及蛛网膜颗粒压迹较深,从而促进本病的发生。

病变的自发型多见,外伤型少见,分别占66.1%、33.3%[2]。 颅骨骨膜窦多发于青少年,最常见于额顶部,借引流静脉与上矢状窦相通,少数发生于枕部,可于横窦沟通。常为单发,及少数病人可能多发。其特征表现是低头或咳时包块增大,抬头时缩小。任何使颅内压增高的因素都可以使包块增大,因此可用压迫颈静脉法来判断是否为本病。据此可与海绵状血管瘤、脑膜膨出、皮样囊肿等相鉴别。X线检查可见颅骨有圆形、边缘整齐的密度减低区。颈动脉造影的静脉期有时能显示出病变,而通过病变部位直接穿刺造影则能清楚显示出病变的全貌及引流静脉。头颅CT显示颅骨外板虫蚀样改变。MRI显示病变区为混杂信号影。组织学检查可见病变由许多毛细血管和扩张的无肌层的静脉组成。[3] 本例系自发性颅骨骨膜窦,由于完整包膜,故皮瓣与肿块较易分离,对包膜不完整者皮瓣游离难度较大,极易出血,故术前应备足血源。骨膜下分离时应小心勿损伤引流静脉,否则易导致空气栓塞。现总结经验如下:1、(1)体位非常重要,头位以能显示肿物边界而又使肿物张力不致过高为宜。2、手术切口选择:不采用传统包块边缘皮瓣切口,而采用发际内冠状切口,术后不影响容貌;3、术式选择:病变切除+骨蜡封堵骨孔的术式;4、操作精细, 避免损伤骨膜窦大出血和气体栓塞;5、肿瘤应尽量完全切除,避免复发。 [1]李旭,王永照,陈君,等.创伤性颅骨骨膜窦一例报告[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4,4(4):226. [2]顾硕,鲍南,金惠明,等.儿童颅骨骨膜窦[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3,24(6):502. [3]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913,914 作者单位: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脑胸外科李云刚

手术分级及批准权限

湖南省综合医院手术分类及批准权限规范(2009年版) 一、医院分级,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分为: (一)一级综合医院:20-99张病床,并已经具有审批权限的卫生行政部门注册登记;(二)二级综合医院:100-499张病床,并已经具有审批权限的卫生行政部门注册登记;(三)三级综合医院:500张病床以上,并已经具有审批权限的卫生行政部门注册登记。二、医生分级,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卫生系列专业技术职务条例分为: (一)医士; (二)医师; (三)主治医师; (四)副主任医师; (五)主任医师。 各级医师(士)必须在取得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并注册后方可开展规定的各类手术 三、手术分类,根据国家新版教材,参照国际、国内专业会议建议,按照手术的难易、大小、是否曾开展的情况分为: (一)一类手术:简单小型手术; (二)二类手术:小型手术及简单中型手术; (三)三类手术:中型手术及一般大手术; (四)四类手术:疑难重症大手术及科研手术、新开展手术、多科联合手术。 四、各级医院开展手术范围,根据卫生部关于各级医院功能与任务、整体水平与能力、资源配置与利用情况分为: (一)一级医院可开展一、二类手术,以一类手术为主; (二)二级医院可开展一、二、三类手术,以二、三类手术为主; (三)三级医院可开展一、二、三、四类手术,以三、四类手术为主。 五、各级人员参加手术范围,根据医生专业技术水平,从事专业工作时间与职责限定:(一)医士可担当一、二类手术的一、二助手; (二)医师可担当一类手术的术者,二、三类手术的助手; (三)主治医师可担当二类手术的术者,或在副主任医师的帮助下,担当三类手术的术者,四类手术的助手; (四)副主任医师可担当三类手术的术者,或在主任医师的帮助下,担当四类手术术者;(五)主任医师可担当三、四类手术术者; (六)上级医师均有权有责指导下级医师进行手术,检查监督全科手术,以确保手术质量、安全。 六、手术批准权限:包括决定手术时间、指征、术式、手术组成员的分工等。 (一)一类手术由主治医师审批; (二)二类手术由副主任医师审批; (三)三类手术由主任医师或由副主任医师兼行政正副科主任审批; (四)四类手术中的疑难重症大手术、多科联合手术由主任医师或科主任审批并报医务科备案;科研手术、新开展手术由科主任报告医务科,由主管院长审批后进行。 七、专科医院只限于在所从事的专科范围内参照执行。各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在执业登记许可的外科执业范围内参照执行。 八、危、急诊手术的病人,原则上应就地组织抢救,如需要往上级医院转诊的,应作初步处

开颅血肿清除术

开颅血肿清除术 适应症:1外伤性硬膜下血肿 2脑血管意外或畸形 3自发性脑出血 严重颅脑外伤伴脑疝 用物准备:开颅包、开颅辅助、脑外显微器械、大衣、小单、大单、冲洗器、头皮夹硅胶引流管双极电凝脑外专用电钻及钻套吸引器0、4、7号丝线、骨蜡 缝合针脑棉(1厘米、1/3、整块棉片)明胶海绵(若干)头网帽输血器 20毫升注射器、伤口敷料 手术体位:根据手术部位而定,有仰卧、侧卧、侧俯卧、俯卧和坐位 手术切口:根据手术部位常有冠状切口、额部和额颞部切口、颞部和颞顶部切口、额顶部切口、顶枕部切口、翼点入路切口。 麻醉方式:一般是气管内全身麻醉 手术步骤: 1.手术野皮肤常规消毒铺单:碘伏消毒皮肤,递大单、小单,铺大洞巾,粘贴手术巾。递布巾钳2把,治疗巾一块做一口袋,固定吸引器,双极电凝。 2.切开皮肤、皮下及帽状腱膜。递手术刀切开皮肤及帽状腱膜层,递头皮夹钳上头皮夹,头皮止血。或递双极电凝止血,递手术刀或纱布,钝性或锐性分离,帽状腱膜下疏松组织层,向皮瓣基底部翻转。用双极电凝于皮肤腱膜瓣内面止血,用纱布垫于基底部外面,递湿的盐水纱布覆盖于其内面,头皮拉勾牵引固定皮瓣。 3.去骨瓣。递骨膜剥离器,沿切口内侧切开和剥离骨膜。递电钻钻孔,血管钳去除颅骨内板碎片。递脑棉填塞在骨孔内暂时止血,递线锯导引板引导线锯依次于两孔中锯开颅骨。递骨膜剥离器插入骨瓣下,向上翻起骨瓣。递咬骨钳咬平骨缘,骨蜡涂抹骨窗、脑棉片或双极电凝脑膜止血。骨瓣用盐水纱布包裹保存。 4.切开硬脑膜。用冲洗器吸生理盐水冲洗硬脑膜。递双极电凝或明胶海绵脑棉片彻底止血后,递脑膜镊提起脑膜、尖刀片在脑膜上切一小口,脑膜剪扩大切口,剪开硬脑膜并用0号丝线小圆针悬吊硬膜。 5.颅内血肿处理。准备明胶海绵若干块,片薄、剪小块备用,小圆针0号线备用,其余根据具体手术进行相应配合 6.血肿处理后,见无出血点,核对缝针和脑棉,递小圆针0号丝线缝合硬脑膜。置硅胶引流管于硬膜下或硬膜外。 7.缝合骨膜。放回骨瓣,递7号丝线角针缝合骨膜。 8.缝合帽状腱膜(圆针)、皮肤(4号丝线)。递碘伏棉球消毒切口周围皮肤,递4#丝线,依次圆针缝合帽状腱膜,角针缝合皮肤。切口再次消毒。 9.包扎伤口。覆盖敷料,包扎。 10.器械护士配合要点(1)按常规开颅术,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器械护士应精力集中, 传递手术用物时准确到位,动作轻柔迅速,切忌碰撞医生手臂。 (2)及时擦净双极电凝镊的尖端(勿用刀片刮),保证有效电凝, 根据手术要求调节双极电凝的大小。 (3)术中保持负压吸引通畅,大小适度,根据手术要求及时更换 大小不同的吸引器头,避免吸力过大损伤脑组织。 (4)根据手术要求准备适当规格的棉片并准确清点计数,使用后 及时收回清理,确保无遗漏。

颅骨占位性病变

患儿,男性,5个月。出生后发现右顶枕部肿物,渐渐性增大。0

相关疾病: ? 临床:患儿,男性,5个月。出生后发现右顶枕部肿物,渐渐性增大。 影像:右侧顶骨内见类梭型软组织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晰,病灶未跨越骨缝。 考虑: 1、颅骨骨膜下出血:积血位于外层骨膜下,因此止于骨缝处,其发生率随产钳助产的应用明显增高,通常生后迅速增大,形成一坚硬、紧张的肿块,最后形成钙化。首先考虑。 2、膜状腱膜下血肿,表现为较硬,有波动的肿块,生后逐渐长大,2-3w吸收。 3、皮样囊肿 相关疾病: ? 诊断右侧顶部骨膜血肿机化(非帽状腱膜) 依据:1、男性,5个月。出生后发现右顶枕部肿物,渐渐性增大。2、右顶部颅板梭形增厚,以颅骨内板增厚为主,外板稍膨胀,内外板之间见梭形软组织密度影。 诊断分析:病灶呈梭形,张力较高,符合骨膜撕裂并出血的特点(帽状腱膜组织非常疏松,一旦损伤就是一圈),本例的原因可能为小儿足月难产或胎儿较大或胎位不正等,而致出生时产道挤压伤或胎盘吸引器损伤,最后导致骨膜撕裂而出血,患儿出生后血肿逐渐增大并机化、钙化。建议询问产妇便能明确诊断!

相关疾病: ? ? ? ? 赞同宝天曼、li1980m及hyy838等战友们的意见,考虑骨膜下血肿骨化。 颅骨外板骨膜下血肿是指发生于颅骨外板与骨膜之间的潜在间隙内的包裹性急性血肿。多伴是胎儿分娩时使用不当或过高负压吸引器吸引胎头时,骨膜被牵起与颅骨外板分离,骨膜血管损伤,骨膜与颅骨外板间局灶出血;颅顶骨和产妇骨盆间接地相摩擦,产道强韧胎头受压;再加之新生儿颅骨骨膜与颅骨外板贴合相对疏松。因颅骨骨膜终止于颅骨边缘,故颅骨骨膜下血肿常局限于一块颅骨,不跨越颅缝。li1980m战友在分析此例时谈到了这一点。过大血肿可造成贫血,并发化脑及败血症时可有高胆红素血症或黄疸。颅骨外板骨膜下血肿好发于顶枕部。本例发生部位应该是在右侧的顶枕部,较为这种疾病的常发部位。较大血肿由于骨膜下出血未能控制其内压力升高,对颅骨外板造成压迫,血肿液化后局部呈高渗状态,引起骨组织破坏。 文献报道头部骨膜下血肿在1月以后自行吸收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本例患者出生已5个月,符合这种情况。新生儿头部骨膜下血肿骨化后的新生骨位于被血肿掀起的骨膜下。血肿骨化的双层颅骨之间有大量的深黄色纤维结缔组织增生,部分骨化时间较早的腔内还有少量未吸收完的黄褐色血肿液,病理切片显示在外层新生骨中可见发育成熟的骨小梁及造血组织。新生儿头部骨膜下血肿骨化的机制可能因颅骨为扁平骨,其生长方式为膜内化骨,新生儿组织分化能力很强,血肿两周内没有被吸收而骨膜成骨并没有停止,骨膜内层成骨细胞增生活动增加形成骨膜新生骨,将血肿包裹在与正常颅骨之间,最终形成骨内血肿,而内层骨在失去骨膜的营养后会逐渐破坏吸收,骨膜被血肿顶起后自然要形成骨性硬壳。一般认为,只有新生儿骨膜下血肿才会骨化,鲜见文献报道其它年龄段头部骨膜下血肿会骨化。新生儿头部骨膜下血肿骨化在很多相关专著中都描述为钙化或机化,li1980m战友也在分析中提到钙化问题,但可能这种情况并非单纯的钙化,所以这里称之为骨化似更为妥切。 骨膜下血肿骨化的CT表现:颅骨外板骨膜下血肿出血期及静止期1至3天,CT表现为自颅骨向外突出丘状软组织肿块影,4天至3周为液化期血肿中央呈低密度液化区。1周至3周血肿开始机化,颅外包块逐渐变硬。2周后CT表现为局部颅骨外板骨膜掀起骨组织血供减少发生缺血坏死,早期表现外板骨质稀疏、吸收、变薄逐渐消失,侵及板障,少数累及内板,呈不规则班片状骨密度减低区,呈急性骨萎缩改变。3周后局部颅骨外板骨膜受血肿刺激而产生弧条状、线状或壳状骨膜增生性钙化,近颅骨处位于血肿周边血供较丰富区先出现钙化;班片状骨密度减低区间杂正常骨密度影﹙可能是近内板骨膜血供区﹚,伴周围轻度骨质增生。4个月后血肿CT表现为血肿包膜呈较厚的包壳样广泛钙化、骨化。1年后血肿包膜外层与原掀起之外板骨膜粘合经膜内化骨,部分骨性包壳进一步与颅骨融合形成新的“颅骨外板”,原来颅骨内外板形成“内板”,血肿吸收机化斑块钙盐沉着呈网条状钙化,形成明显增宽的“夹层饼干”样“板障”;呈“凸镜”样或新月形之双层颅板,颅骨“内、外板”均增厚,其内缘毛糙不整并向外隆起,经过长期塑形,有的形成永久性局部颅骨外突畸形。本例表现与此极其吻合。少数骨膜下血肿外围与骨膜可钙化或骨化可演变含有陈血的低密度骨囊肿。

狭颅症颅缝再造术

狭颅症颅缝再造术 狭颅症颅缝再造术【名称】 狭颅症颅缝再造术(Reconstruction of Cranial Suture for Craniostenosis) 【概述】 狭颅症(craniostenosis)又称颅缝早闭,是指一条或多条颅缝在生理闭合前过早融合骨化。正常儿童一般在6岁时开始出现骨化,30岁左右才能完全融合,而新生儿脑重量在第一年约增加135%,头颅周径增大50%。如果出生后1~2年内颅缝融合,就限制了脑组织的正常发育,同时可导致各种头颅畸形,例如舟状头(矢状缝早闭)、扁头畸形(冠状缝早闭)、尖头畸形(全部颅缝早闭)等。 【适应证】 (1)头颅畸形明显,有眼球突出者。 (2)大脑发育障碍,智能低下者。 (3)有颅内压增高,视力下降者。 (4)颅骨X光片显示颅缝闭合,骨质密度增高者。 【禁忌证】

(1)重度营养不良,或有明显贫血者。 (2)体内重要脏器损害,功能不正常者。 (3)头皮有感染者。 【术前准备】 (1)同“神经外科手术”的手术前准备。 (2)摄颅骨正、侧位X线片,确定颅缝骨化早闭的位置及其范围。 (3)测量并记录头颅各径线长度,以便术后观察对比。 【麻醉与体位】 一般采用全麻,如用基础加局麻,一定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手术体位可用仰卧位或侧卧位,个别用侧俯卧位。 【手术步骤】 1.冠状缝再造术 (1)发际内冠状切口,两侧达颧弓上缘(图1),皮瓣向前翻转。沿冠状缝切除骨膜,约宽3cm(图2)。婴幼儿颅骨骨膜成骨功能非常活跃,切除骨膜后,可以延缓术后颅缝再闭。 (2)在骨化的冠状缝上钻孔,用咬骨钳咬一骨沟,宽1.5cm,两侧达颞骨鳞部,形成一人工的冠状缝(图3)。

颅骨解剖

一、头皮 头皮就是覆盖于颅骨之外得软组织,在解剖学上可分为五层: 皮层:较身体其她部位得厚而致密,含有大量毛囊、皮脂腺与汗腺。含有丰富得血管与淋巴管,外伤时出血多,但愈后较快。 皮下层:由脂肪与粗大而垂直得纤维束构成,与皮肤层与帽状腱膜层均由短纤维紧密相连,就是结合成头皮得关键,并富含血管神经。 帽状腱膜层:帽状腱膜层为覆盖于颅顶上部得大片腱膜结构,前连于额肌,后连于枕肌,且坚韧有张力。 腱膜下层:由纤细而疏松得结缔组织构成。 骨膜层:紧贴颅骨外板,可自颅骨表面剥离。 二、颅骨 除下颌骨与舌骨外,其她21块头骨都借缝或软骨结合或骨结合构成一个牢固得整体,称为颅(cranium) 。通常将组成脑颅腔得骨骼称为颅骨。颅骨可分为颅盖与颅底两部分其分界线自枕外隆突沿着双侧上项线、乳突根部、外耳孔上缘、眶上缘而至鼻根得连线,线以上为颅盖;线以下为颅底。 颅盖骨就是由内外骨板与两者间得骨松质构成。颅骨厚度不一,在额、顶结节处最厚,颞枕棱部最薄。在内外骨板得表面有骨膜被覆,内骨膜亦就是硬脑膜得外层。在颅骨得穹窿部,内骨膜与颅骨内板结合不紧密,因而颅顶骨折时易形成硬膜外血肿。在颅底部,内骨膜与颅骨内板结合紧密,故颅底骨折就是硬脑膜易撕裂,产生脑脊液漏。颅骨板障内得板障静脉有:额、枕、颞前与颞后4对,它们之间借分支吻合成网,并有导血管与颅内、外静脉相通。 颅盖外面在外骨板表面可见锯齿状得骨缝(在内骨板表面呈直线状)。在顶骨与额骨间为冠状缝,两顶骨之间为矢状缝,后方为人字缝,位于顶骨与枕骨交界处颞骨与额顶骨之间为鳞状缝。在额骨前面居两眉弓之间得颅骨中空部分就是额窦。 颅盖内面由于脑回、蛛网膜颗粒、静脉窦与脑膜血管得压迫,使颅盖内面凹凸不平。在正中线有矢状窦得压迹,称矢状窦沟。在前面有呈树状得压迹,为硬脑膜中动、静脉得压迹。硬脑膜中动脉经棘孔进中颅窝,在颞部分成前后两支。前支粗大向上方走行,后支较小并走向后上方。前支在顶骨前下角处(相当于颅外翼点处)多走行于骨性管中。若颞骨骨折往往撕断前支造成硬膜外血肿。 颅底内面:蝶骨嵴与岩骨嵴将颅底分为颅后窝,颅中窝,颅前窝。 颅底外面:前面被面颅遮盖,后部得中央为枕骨大骨。孔得前外侧枕骨髁,孔得后方为枕外嵴,其上为枕外粗隆。粗隆两侧就是上项线。颅底外面有很多个孔。 三、脑 脑位于颅腔内,为胚胎时期神经管得前部,形态功能都很复杂。脑可分为大脑、间脑、脑干与小脑。通常把中脑、脑桥与延髓合称为脑干、延髓就是脊髓得延续,在腹侧面它与脑桥间有桥延沟相分隔,脑桥上端与中脑大脑相连脊髓得中央管开放成延髓、脑桥与小脑间得共同室腔(第四脑室)。中脑得导水管下通第四脑室、上通间脑得第三脑室。导水管得背侧为四叠体得下丘与上丘,腹侧为中脑得被盖与大脑脚。自室间孔到视交*前部得连线,为间脑与大脑得分界线,自后连合到乳头体后缘得连线为中脑与间脑得分界线。大脑向前、向上、向后扩展,并覆盖间脑、中脑与小脑得一部分。大脑两半球内得室腔为侧脑室,它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 大脑大脑包括左、右两个半球及连接两个半球得中间部分,即第三脑室前端得终板。大脑半球被覆灰质,称大脑皮质,其深方为白质,称为髓质。髓质内得灰质核团为基底神经节。在大脑两半球间由巨束纤维—相连。 间脑间脑位于中脑之上,尾状核与内囊得内侧。间脑一般被分成丘脑、丘脑上部、丘脑下部、丘脑底部与丘脑后部五个部分。两侧丘脑与丘脑下部相互接合,中间夹一矢状腔隙称第三脑室。第三脑室经其两侧得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向下通过脑导水管第三脑室与第四脑室相通。丘脑就是间脑中最大得卵圆形灰质核团,位于第三脑室得两侧,左、右丘脑借灰质团块(称中间块)相连。丘脑被丫形得白质板(称内髓

脑膨出枕部多见

脑膨出枕部多见 *导读:颅裂畸形颅裂通常好发于颅骨的中线部位,少数偏于一侧颅顶及颅底。颅顶者可自枕、额、顶或颞部膨出。但以枕部多见;颅底者可自鼻根部、鼻腔、鼻咽腔或眼眶部膨出,以鼻根部居多。…… 颅裂是胚胎时期发育异常,神经管闭合不良所致的颅骨先天性缺损。主要表现为颅骨闭合不全,常为颅底或颅盖部正中线上的骨缝局部裂开。往往有骨质缺损而形成一骨缺口。它常伴有头皮、脑膜、脑和脊柱裂的畸形。 【发生率】 颅裂畸形是较常见的先天性颅脑畸形,其发生率约为新生儿的 l/2500~1/6500。发生胎次以第一、二胎居多。早产儿约占2%。【病因】 颅裂畸形的发生原因尚不够明确,一般认为与胚胎期神经管发育不良、中胚叶发育停滞有关。这种发育不良可能与胚胎时期最初数周孕妇受外伤、感染、新陈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神经管闭合大约在胚胎6个体节时。自神经管中部开始渐向头尾两端进行,神经管后孔约于30个体节时完全闭合,闭合越晚的部位如枕部.发生畸形的机会就越多。由于颅骨的缺损,颅内容物部分向外膨出。形成一明显的包块称为囊性颅裂。如中胚叶分化较好,阻止了颅内容物的疝出,称为隐性颅裂。后者比前者多见。本病是否

有遗传因素尚不明了,但同胞兄妹有同类畸形者已有报道。 【病理】 (一)发生部位颅裂通常好发于颅骨的中线部位,少数偏于一侧 颅顶及颅底。颅顶者可自枕、额、顶或颞部膨出。但以枕部多见;颅底者可自鼻根部、鼻腔、鼻咽腔或眼眶部膨出,以鼻根部居多。(二)分类按有无颅内容物膨出可分为隐性颅裂和囊性(显性)颅 裂两种。前者无颅内容物突出,外观无包块,多在作颅骨X线检查时偶然发现;后者则有颅内容物自骨缺损处膨出。 神经管闭合异常时常有颅骨缺损合并有颅内容疝出,称为脑膨出。如果疝出的只是脑脊液和脑膜,称脑膜膨出。脑膨出的内容如包含脑、脑膜和脑脊液,则称脑膜脑膨出。脑膨出可以是先天性的或获得性的(例如外伤后,手术后)。额筛部脑膨出和枕部脑膨出较常见,发生在颅底部的脑膨出很少见。 MRI能显示颅骨缺损及疝出的内容物,能很好地区分内容物的成分及继发的胶质增生,并能发现其他并存的脑内畸形。通常T1W 像可发现病变,T2W像可鉴别内容物的成分。MRA和MRV(MR venography)对顶、后枕部脑膨出有鉴别诊断价值,Gd-DTPA增 强扫描对经蝶骨的膨出或外科手术后颞角部脑膨的诊断出有帮助。脑膨出常伴有脑室扩大或蛛网膜下腔扩大,并指向颅骨缺损的方向。经蝶骨的颅底脑膨出经常症状常不明显,有时因鼻咽腔或气道阻塞或脑脊液漏而就诊始发现肿物,MR(矢状位显示第三 脑室、下丘脑垂体、视神经、视交叉拉长向脑疝方向,约80%的

常见的小儿颅脑外伤

常见的小儿颅脑外伤 小儿颅脑损伤除具有成年颅脑损伤后的一般规律外,还有许多特点,这是由小儿解剖生理特点决定的,婴幼儿和学龄期儿童更为明显。其特点:损伤原因和损伤程度常不成比例,因此儿童外伤无论原因轻重都需要严密观察;小儿脑皮质抑制能力差,脑组织对创伤反应较成人剧烈,外伤后呕吐,抽搐,发热,嗜睡等症状明显;小儿神经稳定性差,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比较多,外伤后生命体征比较大,变化快;小儿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脑组织功能代偿力强,神经功能损害恢复较快,后遗症相对少,预后比成人好。 一、头皮血肿 头皮血肿(scalp hematoma)多因钝器伤或碰撞后所致,使头皮组织内血管破裂出血,而头皮仍属完整。 头皮血肿分为: 1.皮下血肿:头皮的皮下组织层是头皮的血管,神经和淋巴汇集的部位,伤后易出血、水肿,血肿位于表层和帽状睫毛之间。 2.帽状腱膜下血肿:帽状键膜颅骨骨膜之间是一疏松的蜂窝组织层,其间有连接头皮静脉和颅骨板障静脉以及颅内静脉窦的导血管。当头部遭受斜向暴力时,头皮发生剧烈的滑动,引起层间的导血管撕裂,出血较易扩散,常致巨大血肿。 3.颅骨骨膜下肿:出血来源多为板障出血或因骨膜剥离而至,血液集积在骨膜与颅骨表面之间。一般都伴有颅骨线形骨折。 【临床表现】 1.皮下血肿:位于皮下组织的血肿体积小,张力高,疼痛十分显著,触诊时血肿呈中心软周围较硬的特点。 2. 帽状腱膜下血肿:因外伤引起导血管撕裂、出血,血液易扩散,形成巨大血肿。血肿范围大、张力低、波动明显、疼痛较轻、有贫血外貌。婴幼儿巨大帽状膜下血肿可引起休克。 3.颅骨骨膜下血肿:婴儿除了因产伤、胎头助产所致以外,一般常伴有颅骨的线性骨折。血肿周界止于骨缝,张力大,波动不明显,疼痛显著。 【诊断】 1.X线平片:可见软组织肿块影像。 2.CT扫描:在常见骨窗缘下,可见头皮血肿影像。 【治疗】 1.皮下肿块:无需特殊治疗,早期给予冷敷以减少出血和疼痛,24-48小时之后改为热敷以促进其吸收。 2.帽状腱膜下血肿:早期也可采用冷敷,加压包扎,24-48小时后改为热敷,待其自行吸收。如血肿巨大,应在严格无菌条件下,分次穿刺抽吸后加压包扎,并根据情况给予抗生素,必要时需补充液体,以防发生血容量不足。 3.骨膜下血肿,早期仍以冷敷为主,但忌用强力加压包扎,应在严格备皮和消毒情况下实行穿刺,抽吸积血1-2次即可恢复,如反复积血则应及时行CT扫描或其他辅助检查。 【护理措施】 1.执行小儿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早期给予冷敷,以减少出血和疼痛,24-48小时之后改为热敷,促进其吸收,减轻疼痛。注意观察血肿的大小、部位及血肿波动情况。 3.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仔细检查及注意观察病人是否存在复合伤。 4.观察加压包扎后血肿吸收情况。 5.帽状腱膜下血肿的婴儿应注意观察有无失血性休克的发生。 6.减轻病人焦虑、紧张的心理。 7.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1)头皮感染,局部出现红肿热痛,耳后及枕下淋巴结肿大、压痛,因炎症张力高,患儿疼痛难忍,伴有发热。处理原则早期使用抗菌素及局部热敷,后期肿胀形成时应进行切开引流,全身抗感染治疗7-14天。

颅脑损伤的一般常识

颅脑损伤的一般常识 佛山中医院神经外科 陈小华 头颅损伤 ?头皮损伤 ?颅骨骨折 ?颅底骨折 头皮损伤 ?头皮覆盖于头颅穹隆部,依其解剖层次可分为额顶枕部和颞部。 ?额顶枕部由皮肤、皮下组织、颅顶肌和帽状筋膜、腱膜下组织和颅骨外膜构成。 ?颞部由皮肤、皮下组织、颞浅筋膜、颞深筋膜、颞肌和骨膜构成。 头皮血肿 ?头皮富含血管,遭受钝性打击或碰撞后,可使软组织内血管破裂出血,而头皮仍属完整。 头皮出血常在皮下组织中、帽状筋膜下或骨膜下形成血肿,其所在部位和类型有助于分析致伤机制,并能对颅骨和脑的损伤做出估计。 皮下血肿 ?头皮的皮下组织层是头皮的血管、神经和淋巴汇集的部位,伤后易于出血、水肿。 ?其特殊表现:体积小、张力高,疼痛十分显著;扪诊时中心稍软,周边隆起较硬,往往误 认为凹陷骨折。 帽状筋膜下血肿 ?帽状筋膜下层是一疏松的蜂窝组织层,其间有连接头皮静脉和颅骨板障静脉以及颅内静脉 窦的导血管。 ?临床特点是:血肿范围宽广,严重时血肿边界与帽状腱膜附着缘一致,前至眉弓,后至枕 外粗隆与上顶线,两侧颧弓部,恰似一顶帽子顶在患者头上。血肿张力低,波动明显,疼痛较轻,有贫血外貌。 骨膜下血肿 ?颅骨骨膜下血肿,除婴儿因产伤或胎头吸引助产所致者外,一般都伴有颅骨线形骨折。出 血多为板障出血或因骨膜剥离所致。 ?临床特点是:血肿周界止于骨缝,这因为颅骨在发育过程中,将骨膜夹嵌在骨缝之内。 头皮裂伤 ?头皮属特化的皮肤、含大量的毛囊、汗腺和皮脂腺,容易隐藏污垢、细菌而招致感染。所 幸,头皮血液循环十分丰富,虽然头皮发生裂伤,只要能够施行彻底的清创,感染并不多见。 头皮撕脱伤 ?头皮撕脱伤是一种严重的头皮损伤,几乎都是因为留有发辩的妇女不慎将头发卷入转动的 机轮而致。由于表皮、皮下组织层与帽状腱膜3层紧密相接在一起,在强力的牵拉下,往往将头皮自帽状腱膜下间隙全层撕脱,有时连同部分骨膜也被撕脱,使颅骨裸露。 颅骨骨折 ?颅骨骨折的分类: ?按骨折形态可分为线状、凹陷、粉碎及穿入性骨折四种。 线状骨折 ?线状骨折约占颅盖骨折的65%左右。其特点为颅骨全层断裂而无凹陷,个别者仅外板断裂。 骨折线可长可短,长者横过二块以上的颅骨。 凹陷性骨折 ?凹陷骨折占颅盖骨折的30%左右。为颅骨全层和仅内板向颅内凹入。在小儿常仅为颅骨全 层凹入而无骨折线(乒乓球样骨折)。在成人则凹陷的骨片常呈粉碎,可称为粉碎凹陷骨折。

颅骨定位标志

颅骨定位标志 颅部重要骨性标志及颅内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 (一) 颅部重要骨性标志 头部以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至乳突的连线为界,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前下方的面部。颅部的骨性标志对了解相对应的颅内结构,尤其脑组织的重要功能部位,以便在进行颅脑手术时尽量避免或减少损伤,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眉弓superciliary arch:是位于眶上缘上方的弓形隆起,此处皮肤表面长有眉毛。眉弓适对大脑额叶的下缘。 2. 眉间glaballa:位于两眉弓之间的中点。 3. 额结节frontal tuber:为额骨外面最突出部。深面适对大脑额中回。 4. 颧弓zygomatic arch:由颧骨的颞突和颞骨的颧突共同构成,平颧弓上缘,相当于大脑半球颞叶前端的下缘。颧弓下缘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半月形中点,为咬肌神经封闭及上、下颌神经阻滞麻醉的进针点。 5. 翼点pterion:位颧弓中点上方约3.8 cm处,为额、顶、蝶、颞四骨相汇合处,多数呈"H"型,少数呈"N"型。翼点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此处遭受暴力打击时,骨折碎片可伤及此动脉,形成硬膜外血肿。 6. 星点:位于颅后部两侧,是枕、顶、颞三骨在乳突根后上方的交汇点。相当于外耳门上缘与枕外隆凸连线上方1.5 cm,外耳道中心点后约3.5 cm处。星点适对横窦转折为乙状窦处。 7. 乳突mastoid process:位于耳垂后方。乳突后部的内面为乙状窦沟,容纳乙状窦。 8. 枕外隆凸external occipital protuberance:位于枕骨外面中部的隆起,其内面为窦汇。枕外隆凸的下方有枕骨导血管。颅内压增高时此导血管常扩张。颅后窝开颅术若沿枕外隆凸作正中切口时,注意勿伤及枕骨导血管和窦汇,以免导致大出血。 9. 上项线superior nuchal line:是由枕外隆凸向两侧延伸的弓形骨峰,其深面为横窦。 10. 前囟点brebma:又称额顶点,自眉间向后13 cm处,为冠状缝与矢状缝汇合处,故又称冠矢点。新生儿前囟位于此点。前囟膨出是。颅内压增高的体征。 11. 人字点lambda:又称顶枕点,位于枕外隆凸上方约6 cm处,为矢状缝和人字缝的交点处。新生儿后囟位于此点。 (二) 颅内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 1.主要标志线:颅内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常以六条标线为依据: (1)下横线:自眶下缘至外耳门上缘的连线。 (2)上横线:自眶上缘向后画一与下横线相平行的线。 (3)矢状线:眉间至枕外隆凸的连线。 (4)前垂直线:经颧弓中点做与上、下横线相垂直的线。 (5)中垂直线:经下颌骨髁突中点向上作一与前垂直线平行的线。 (6)后垂直线:经乳突根部后缘作一与前、中垂直线平行的线。 2.颅内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 (1)大脑纵裂:相当于矢状线位置。 (2)中央沟:在前垂直线和上横线的交点与后垂直线和矢状线交点的连线上,相当于后垂直线与中垂直线之间的一段,此段的下端在颞下颌关节的上方5~5.5 cm处。 (3)外侧沟:相当于中央沟投影线与上横线交角的等分线。 临床手术中,确定大脑外侧沟和中央沟的体表投影线最为简单实用的方法:定眉间至枕外隆凸为矢状线,在颧弓中点上方4 cm处(约2横指)即为翼点,从翼点至矢状线中点(50%)后2 cm处

神经外科习题集1.上课讲义

神经外科习题集 江山如此多娇发表于 2006-3-10 19:35:00 神经外科习题集 一、名词解释 ⒈中间清醒期是指脑外伤病人伤后因脑震荡立即发生原发性昏迷,在血肿未形成之前意识就已恢复,以后由于血肿的形成和发展,使颅内压增高,再度进入昏迷状态,这之间的一段清醒期,称中间清醒期,多系硬脑膜外血肿所致。 ⒉颅内高压征当成人颅内压力持续高于2kpa(200mmH2O),即为颅内压增高,亦称颅内高压征。 ⒊脑疝当颅内压增高时,导致各分腔压力不均衡,可使部分脑组织从压力较高处通过生理裂隙或孔道向压力较低处移动,造成该处的脑组织、颅神经、血管受压并产生相应的症状谓之脑疝。 ⒋小脑幕切迹疝临近小脑幕的颞叶钩回移位,疝入小脑幕裂孔内下方,故又称小脑幕裂孔疝或颞叶钩回疝。 ⒌枕骨大孔疝临近枕骨大孔的小脑扁桃体部分疝入枕骨大孔,故又称小脑扁桃体疝。 ⒍熊猫眼征颅前窝骨折处出血,血液沿着眼眶部流至眼睑或球结合膜下,出现淤血斑,形成特征性的眼镜样血肿。 ⒎脑震荡头部受暴力作用后,立即出现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但无明显的脑组织器质性损害。 ⒏逆行性健忘脑外伤病人清醒后,对受伤的经过及受伤前一段时间的事物不能记忆,而对远事仍能回忆。 ⒐闭合性脑损伤虽然头皮破裂,颅骨骨折,但硬脑膜仍完整,脑组织未与外界相通。 ⒑去大脑强直脑干损伤的重要体征,表现为四肢呈阵发性或持续性伸直性强直,躯干呈角弓反射状态。 二、填空 ⒈(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三项主征。其中(视乳头水肿)是诊断颅内压增高重要的客观依据。 ⒉如要中止冬眠低温治疗,应先停止(物理降温),再停用(冬眠药物)。 ⒊为颅脑损伤病人监测生命体征时应先测(呼吸),次测(脉搏),再测(血压),最后测(意识),以免病人躁动影响准确性。 ⒋脑膜刺激征临床表现:(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 ⒌颅脑手术后血肿多发生在手术后(6~24)小时内。 ⒍对颅高压患者应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 ⒎正常成人颅内压为(0.7~2kpa)(70~200mmH2O),儿童为 (0.5~1kpa)(50~100mmH2O) ⒏冬眠Ⅰ号合剂配方为:(杜冷丁100 mg)、(异丙嗪50mg)、(氯丙嗪50mg) ⒐冬眠Ⅱ号合剂配方为:(杜冷丁100 mg)、(异丙嗪50mg)、(氢化麦角碱0.6mg) ⒑冬眠Ⅳ号合剂配方为:(杜冷丁100 mg)、(异丙嗪50mg)、(乙酰丙嗪 50mg) ⒒正常瞳孔直径约2~6mm,两侧等大,圆形,对光反应灵敏。如两侧瞳孔不等大,一侧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并伴有意识障碍则提示有(脑受压及脑

神经外科手术分级标准

. 神经外科 ㈠一级手术 1、颞肌下减压术 2、颅骨肿瘤手术 3、颅骨缺损修补 4、颈部动脉结扎术 ㈡二级手术 1、凹陷性颅骨骨折复位术 2、颅脑外伤钻孔探查术 3、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 4、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清除术 5、硬脑膜下积液清除术 6、颅骨成形术(颅骨修补术) 7、大脑半球神经胶质瘤切除术 8、高血压性皮层下血肿清除术 9、颅骨骨髓炎手术 10、硬脑膜外脓肿清除术 11、硬脑膜下脓肿引流术 12、脑脓肿穿刺吸引术 13、颅骨凸面纤维结构不良症手术

14、颅骨上皮样囊肿切除术 15、硬脊膜外肿瘤切除术 16、脊髓硬膜下髓外肿瘤切除术 17、椎板减压术(后入路) 18、硬脊膜外脓肿切开引流术 19、硬脊膜外血肿清除术 20、侧脑室—延髓池分流术 21、梗阻性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 . 22、枕骨大孔区畸形颅后窝减压术 23、脑膜膨出修补术 24、脊膜膨出修补术 25、枕大池蛛网膜囊肿切除术 ㈢三级手术 1、脑内血肿清除术 2、颅后窝血肿清除术 3、脑挫伤液化组织清除术 4、脑脊液漏修补术 5、经翼点入路垂体瘤切除术 6、经单鼻孔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7、大脑凸面脑膜瘤切除术

8、大脑镰旁脑膜瘤切除术 9、夭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 10、嗅沟脑膜瘤切除术 11、蝶骨脊中、外1/3脑膜瘤切除术 12、侧脑室内肿瘤切除术 13、小脑半球肿瘤切除术 14、小脑蚓部肿瘤切除术 15、经迷路听神经瘤切除术 16、高血压性基底节血肿清除术 17、高血压性小脑内血肿清除术 18、大脑半球凸面A VM切除术 19、大网膜脑内移植术 20、脑脓肿切除术 21、颅底纤维结构不良症手术 22、头皮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 23、颅骨骨膜窦切除术 24、颅骨巨骨细胞瘤切除术 . . 25、颅骨肉瘤切除术 26、经颅视神经管狭窄减压术 27、经颅视神经肿瘤切除术

口腔解剖生理学习题

口腔解剖生理学复习题 选择题 一.A型题(最佳单项选择题) *为正确答案 1.构成颈动脉三角, 除了 ( ) A.二腹肌后腹 B.肩胛舌骨肌上腹 C.胸锁乳突肌前缘 D.斜方肌前缘 *E.椎前筋膜 2.不参与构成腮腺床的结构是 ( ) A.颈内动脉 *B.颈外动脉 C.副神经 D.迷走神经 E.舌咽神经 3.不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的神经是 ( ) A.耳大神经 *B.面神经颈支 C.颈横神经 D.枕小神经 E.锁骨上神经 4.关于下颌下腺,叙述正确的是( ) A.腺体外有由气管前筋膜形成的筋膜鞘 B.下颌下腺管由浅部前端发出 *C. 浅部较大位于下颌舌骨肌浅面 D.深部位于舌骨舌肌深面 E.上述皆不正确 5.关于翼点说法下列何者错误 ( ) *A.由顶、额、颞、筛四骨在此相接形成的缝 B.翼点位于颧弓上方二横指处 C.翼点是颅骨的薄弱点 D.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通过 E.翼点表面有颞肌覆盖 6.额顶枕区浅筋膜的特点是 ( ) A.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B.是该区血管和神经最丰富层次, 视为该区血管和神经通道 C.感染时炎症渗出物容易扩散 D.创伤后血管断端易回缩闭合 E. 该区的主要血管是颞浅动脉 7.构成眶内侧壁的是 ( ) A.额骨、筛骨、泪骨 *B.筛骨、泪骨、上颌骨额突 C.额骨眶板与蝶骨小翼 D.上颌骨体上面和颧骨 E.颧骨、蝶骨大翼 8.关于二腹肌后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为颈动脉三角与下颌下三角的分界标志 B.手术中是颈部与颌面部的主要分界标志*C.下颌后静脉经过其深面 D.颈外动脉经其深面 E.面神经颈支经其浅面 9.不属于颅中窝的结构是 ( ) *A.鸡冠 B.三叉神经压迹 C.垂体窝 D.棘孔 E.海绵窦 10.不属于颞区层次结构的是 ( ) A.皮肤 B.浅筋膜 C. 颞筋膜 *D.枕肌 E.颞肌 11.关于甲状腺悬韧带和囊鞘间隙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甲状腺悬韧带由甲状腺假被膜形成 B. 甲状腺真被膜与甲状腺假被膜之间形成囊鞘间隙 C. 囊鞘间隙含有甲状腺血管、喉的神经和疏松结缔组织 D. 甲状旁腺也位于囊鞘间隙 *E. 以上均正确 12. 对颈部浅层结构的叙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