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胡印斌:拒绝民工如厕的“红字”让城市蒙羞

胡印斌:拒绝民工如厕的“红字”让城市蒙羞

胡印斌:拒绝民工如厕的“红字”让城市蒙羞
胡印斌:拒绝民工如厕的“红字”让城市蒙羞

胡印斌:拒绝民工如厕的“红字”让城市蒙羞日前,湖北武汉市汉口三金潭小区一处厕所围墙上,惊现一行红色大字,“外来民工禁止入内,违者罚款二百”。据修建这个厕所的业主解释,因为这一带外来农民工较多,常来这里上厕所,把厕所卫生弄得很脏,所以才写下这样的告示。(《武汉晨报》3月26日)

那一行刷在厕所墙上的大红字,很鲜艳,很扎眼。不只外来民工看得明白,附近来来往往的市民都能看明白。不过一个厕所而已,何以又是禁止入内,又是罚款二百,杀气腾腾,大张挞伐,一定要摆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势呢?谁给了书写者这样十足的傲慢呢?

外来民工人数众多,在如厕时,偶或不讲卫生、弄脏厕所,也是不可否认的实情。但这也并不能成为公厕拒绝他们入内的理由。一方面,外来民工是一个很庞大的社会群体,不可能要求每一个人的素养都整齐划一,城市居民应该对他们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包容。另一方面,外来民工素质的提高,恰恰在于其与城市居民日常的互动、交集乃至碰撞,并在这个过程中得以矫正与提升。

也就是说,外来民工从乡村进入城市,并置身于陌生人的社群中间,这仅仅是进城的第一步,是一个开端。接下来,还需要学习适应城市生活,需要熟悉相应的一些准则。这其中,就包括如何使用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居民即便是出于自身生活的便利、顺畅,也有责任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仅仅是指责、驱赶乃至拒绝,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此前,有媒体报道,在一些城市农民工乘坐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时,频遭冷遇,甚至呵斥。很多有识之士纷纷就此批评城市对待农民工的冷漠。其实,城市的冷漠绝不仅仅体现在乘车、如厕等细微的小事上,更体现在时下城市对外来民工整体性的壁垒上。

比如,大批外来民工很难在城市里有一个相对稳定、体

面的居所,尽管经手建起的广厦何止千万间,却很难有一间可以安顿自己的身心;外来民工的孩子要么跟随老人留在乡村,成为留守儿童,日复一日地盼望着能够跟着父母一起进城生活,要么果真跟随父母进城,却找不到一张摆放书桌的地方;外来民工还没有基本的医疗保障,有病只能挺着,或者到黑诊所随便诊治一番……

可以说,汉口那处厕所围墙上的红字,是写在墙上的公开的拒绝;而城市对待外来民工整体性的制度壁垒,却潜藏在看似正常的生活之中。若说“红字”,写在城乡壁垒上的“红字”更扎眼,更让人难堪。

更进一步讲,很多时候,像汉口那个公厕的业主之所以敢于自行禁止民工入内,并悍然罚款,其实正是因为城市制度层面有意无意的纵容和鼓励。即,城乡壁垒之下,市民的傲慢几乎可以说是随性所至,略无挂碍。

19世纪美国作家霍桑的名作《红字》让人警醒,并深刻反思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歧视性制度。时至今日,检讨一下我们周边的生存环境,不管是政策层面,还是民间的自发规定,一样可以找到不少类似的歧视之举。这样的“红字”不仅昭示出当事人的无知与傲慢,也让整个城市为之蒙羞,到了该去除的时候了。

2017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2017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希望对你调研报告写作有帮助!。 篇一:关于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近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和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中仍然处于“边缘”状态,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却还是农民的身份,他们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 我借着暑假的空闲时间对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在城市中如何生存。 目前,已有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他们干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最脏、最重、最险的活,他们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 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权益在很多地方仍然让人堪忧,他们的生活现状牵动大多数人的心。 现在将此次实践活动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 一.大量农民积极入城。 据收集到的资料显示,大多数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其次是增长见识,提高技能等。 据走访句容市后白镇水北村农民工老家后统计,整个村已有七成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其原因大多是:水北村地处丘陵地带,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务农的收入十分微薄,子女上学费用昂贵,农用费用

支出大,很难支撑家里的所有开支。 再加上农村事务繁琐,大多是体力活,家中除了靠卖粮食获取大部分收入外就是饲养家禽,获得经济收入的途径很少,所以多数人选择放弃务农,进入城市。 这样一来家里只剩下年老体迈的人,所以目前已有不少土地荒芜。 二.农民工收入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国家对农民减少了各项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大多农民依旧选取外出务工经商,生活状况依然十分辛苦。 据了解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月平均收入约为12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只有一成超过1500元,男性农民工月平均收入约为1070元,女性农民工月平均收入约为780元,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平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究其原因,其一,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平偏低。 其二,社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异常业受到不公平待遇,从而阻碍个工资水平的提高。 三.农民工权益问题。 农民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进城农民工每周平均工作6.3天,平

有关农民工城市融入方面的文献综述

有关农民工城市融入方面的文献综述  收稿日期:2011-12- 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 编号:71073102)和国家社科基金(编号:10CGL048)。童雪敏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52 )摘 要: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问题很早就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形成了包括“同化”与“多元”这两大基本取向的社会融合理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学者开始借鉴国外的理论和视角,结合个案调查、访谈等方式来分析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城市融入的状况、适应的层次与路径等,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着包括研究视角单一、缺乏从流动人口自身因素进行探讨等方面的不足。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融入;文献综述 目前, 中国有1.2亿农民工“离土离乡”在大中城市就业和生活。与20世纪80年代第一波民工潮中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来回迁徙、怀有叶落归根之情的“ 候鸟式”农民工相比,新时代的农民工更倾向于融入城市,他们希望成为真正的“城里人” 而非被当作“打工者”看待,希望在城市拥有稳定住所而不是居无定所,希望把打工地当作自己的家而不仅仅是一个赚钱的地方。他们的生活状态正逐步由城市流动向城市融入转变(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2006)。农民工合理、有序地融入城市,既可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可促进城市化进程,对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笔者旨在对国内外社会融合的文献成果进行梳理。国外对社会融合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的移民身上,虽然中国的实际情况与国外存在差异,乡-城流动人口与国际移民自身的社会经济背景和流入地的客观环境也不一样,但他们在流入地均属于弱势群体, 面临许多类似的问题,西方的理论对中国的情况无疑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 1 国外对移民融入主流社会的研究 在国外,以美国社会学家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在19世纪90年代就展开了对从欧洲来到美国的新移民的分析,研究其如何进入和适应新的城市环境。虽然不存在城市户籍和农村土地制度的阻碍和牵绊,他们仍然要面对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要经历工作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其原有的行为方式和价值理念可能要 随之受到巨大冲击, 因此也面临社会融入问题。众多学者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探讨,形成了不同流派的社会融合理论。虽然众说纷纭,但大致可以分为“ 同化”与“多元”这两大基本取向。1.1 同化论、 融合论与熔炉论同化论(acculturation)或融合论(assimila-tion )在字面意思有所差异(后者更强调族群之间的竞争、冲突、渗透与交融),但两者均强调外来移民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以及对原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惯的抛弃。 同化论的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芝加哥学派的论述之中,并历经发展,到20世纪中叶,由Gordon等人发扬光大, 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大理论范式。Park在《社会科学百科全书》(1930年版)中为“社会同化”下了定义,“社会同化指的是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一些具有不同种族源流、不同文化传统的群体之间形成一种共同文化的过程, 这种文化的共性至少应当达到足以使国家得以延续的程度。”Gordon提出应从七个方面来测量族群的社会融合程度:文化接触、社会结构的相互深入、通婚、族群意识或身份认同、族群偏见消除、族群间教育或就业等领域无歧视和价值趋同。 同化论认为随着移民在流入地居住时间的延长,并经过语言的适应、经济的整合、文化的认同等一系列过程,移民终将融入到当地主流社会中。“熔炉论”正是这一同化模式的形象表述。以美国这个移民国家为实证基础,熔炉论认为,各外来民族应当、而且必然会在美国这个“上帝的伟大的熔 ·041·陕 西 农 业 科 学2012(2 )

农民工的城市适应问题

[内容提要]:“农民工是传统的户籍制度与自由的市场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杨云善、时明德著:《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7年第1版,第16-17页) 在城市的农民工是非城镇户籍的外来者,是外业务工人员。“一半以上的农民工希望能在城市发展、定居。” (《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评价和希望———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之三》。本文试论述被称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农民工的在城市中,如何在职业转变、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社会心理上做出调适,从而适应他们所处的城市生产生活环境,完成一个从农民到市民转化。最后就如何排除农民工在城市适应过程中的障碍进行论述。 一、农民工城市适应的相关涵义 “农民工主要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他们就业流动性强,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农;有的长期在城市居住、生活和工作,已成为产业工人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虽然尚未成为城市居民,但与农民也有很大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已受到城市现代文明的熏陶。” (魏礼群著:《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之(代序言)《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工问题》,言实出版社,2006年第1版,序言第1页) 本文讨论的农民工,是指有农民户籍身份,进城务工的人中,长期在城市居住、生活和工作, 希望能在城市发展、定居的那部分人,包括农民出生的没有获得城市户籍并在城市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但不包括亦工亦农的两栖农民工。这些人只是户籍在农村,不想、或许也不会从事农业生产,他们是二、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目标是顺应城市化进程,移民城市。 城市生活方式的基调——城市性,与农村的主要区别是:第一,正式社会组织取代非正式组织对社会日常生活起组织作用,社会控制的正式机制(法律、法规、政策和契约等)比非正式机制(血缘、家庭、习俗等)更重要。第二,竞争成为城市生活的主旋律。城市生活中时时具有危机感和竞争意识。第三,社会交往表现出广泛性与浅表性,社会交往成为一种角色的交往,即非个人的和无情感作用的交往形式。第四,社会关系联结的主要纽带是货币而非亲缘或地缘,为人处事上有很强的功利意识和理性的思维方式。第五,生活方式体系是开放的、多元的和多价值趋向型的。 “适应:法国瓦卡罗认为生命的意义就是适应,而适应能否成功,全在于是否能以不断的努力而树立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适应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有机体在一定的生存竞争的环境下获得生存条件的过程。适应程度越高,生存和机会便会越大。就人类而言,适应的方式除本身的改变之外,还需要改造环境。为了生存,人类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竞争,也要与社会环境进行竞争。适应社会最困难的过程,集中于“自我”与“他人”以及“我群”与“他群”之间的适应。为了整体的生存,必需有相互适应,不适应者就会被淘汰。”(程继隆主编,《社会学大辞典》,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年第1版,415页) 本文要讨论的就是农民工这个“我群”与城市居民这个“他群”之间的适应问题。 “农民工进入城市社会的最大障碍就是户籍制度问题,这也是一个根本性的障碍。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之所以被称之为“农民工”,其直接根源就在于长期以来的二元户籍制度。”(杨云善、时明德著:《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7年第1版,第160页)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就业、居住保障、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社会福利以及教育等一系列的“不同户籍、不同待遇”的不公平的制度,成为阻碍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制度性障碍。其原因是法律上对农民的歧视,导致城市系统从政府到市民,从思想观念到日常行为等方方面面对农民工的歧视。 二、农民工的城市适应

新时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

1..心理情绪问题。 (1)自卑心理和悲观情绪。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等许多方面与城里人隔着一条人为的然而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身份差别而导致的不平等很容易使农民工产生自卑心理。 (2)失衡心理和焦虑情绪。城乡居民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反差,使得农民工在心理上有一种政府的疏离感,感到自己过多地承受了改革的代价,是改革中的吃亏受损者,容易产生失衡心理和对政府、社会的失望、埋怨情绪。 (3)孤独心理和受挫情绪。很多农民工只身一人外出务工,缺少家庭温暖。加之他们务工的一些私营企业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业余文化生活贫乏,这种孤独寂寞使不少农民工形成封闭的心理,缺乏人际交往,对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利。 (4)压抑心理和怨恨情绪。农民工的过客心理使得他们对城市缺少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农民工经常受到个别城市居民的不公正对待。直接伤害了农民工的自尊心,从而容易产生农民工与城里人的对立怨恨情绪。 (5)被剥夺心理和抵触情绪。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容易使农民工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这种心理的长期潜伏和蔓延,必然引发对现实社会的严重不满,并在个别人身上发展为反社会心理。 2.婚恋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婚恋出现家乡的“归根”和城市的“扎根”的两难局面,婚恋取向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并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两栖”婚恋模式为以后婚姻埋下隐患,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当青年农民工在遇到现实的困难时,会经历“脱根”———扎“根”———归“根”的过程,经历文化震惊、心理压力以及“农民”———“农民工”———农“民”角色的转变等。 3.对城市的适应。 农民工融入城市,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更重要的是他们逐渐适应城市生活、从心理上认同城市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生活空间的扩大,交往范围的拓展【13】。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社会价值观念的适应要高于对城市规则的适应【14】。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愿望倾向于融入城市,成为“新城市

环卫工人调查报告

拿什么关爱你——环卫工人 关于黄石市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蒋望君(教技学院1104班) 【摘要】环卫工人被称为“马路天使”、“城市美容师”,主要负责街路卫生保洁工作,给人们以干净的环境,他们永远奋斗在城市的第一线,他们早出晚归,风雨无阻,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奋战在城市环卫工作的各个岗位上。环卫工人每天一遍又一遍的清扫大路,默默为城市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大部分生活不易,干最脏的活拿最少的工资,经常不被人理解,游离在城市生活的边缘。目前,我是环卫工人的生存状况又是怎样的呢?为了解相关情况,我们利用寒假展开此次调查,关注黄石市环卫工人的生存状况,给环卫工人这一特殊群体送去关怀,以期能进一步走进环卫工人,了解他们工作的背后。本次调查主要围绕环卫工人的工作、教育、生活等方面展开,具体分析了影响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各方面因素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探索性的思考。在全市倡导一种尊重、爱护和帮助环卫工人的风气,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能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环卫工人环卫工作生存状况 一、调查背景 2011年12月5号下午发生的北影一男生殴打环卫工人致死事件在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环卫工人这一群体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人们再抨击该男生的同时纷纷对环卫工人伸出了援助之手。与此相比,2012年2月16号,长春市一位上了年纪的环卫工人不拍脏累,跪在地上掏灌木丛里的垃圾,最后清理完时膝盖皮却早已磨破了。尽管环卫工人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但他们依然坚守工作,配合群众。环境卫生是公共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环卫工人是城市环境卫生事业的主力军。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卫工人的生存状况和未来发展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息息相关。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主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环卫工人们作为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状况不仅与社会经济息息相关,而且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是,环卫工人自身的生存状况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环卫工人被视为城市的底层人群,游离在城市的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视角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孟德拉斯在20世纪50年代曾忧心忧心仲仲地指出,20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入口处,这就是20世纪下半叶当今世界向社会科学提出的主要问题。这一预言已经成为中国正在面临的事实和严峻挑战。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到城市就业。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三轮驱动下,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一农民工阶层产生了。中国农民工的数量,已超过了传统产业工人的数量,农民工将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农民工是在一个特殊的国度里、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研究甚至指出,农民工人数多,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将构成中国社会新的一元。使中国由传统的二元结构变更为三元结构。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己经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问题,而是有着复杂的深层次的经济和社会变动的背景,因此,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 1.1选题的意义 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产生,可以说是中国转型期的特有现象和重要特色在。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到城市寻找工作,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成为市民,这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经历过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普遍规律。“十一五”时期,中国将进入城市化加速期,外来农民工将成为城市化的主角(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目前,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在我国逐步建立并走向成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与此同时,经济制度与社会政策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户籍制度有所松动,农民不必被束缚在土地上,城市用工制度也逐渐宽松。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推动下,工资高和的生活条件好的城市对农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流向城市寻找工作机会以寻求较高的收入,人口流动变的空前繁荣,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民工潮现象。中国的农民工现象就是在这种社会转型的大前提下产生的。 据有关部门统计,农民工人数逐年增加,1994年为6000万,2000年是8840万,2003年已达1.14亿。全国已有近两亿农民工进城工作,形成了热极一时的“民工潮”。现在,中国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超过了由城市居民构成的产业工人的数量,农民工将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现象必将长期存在,有的人甚至指出,农民工人数多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将构成中国社会新的一元,使中国由传统的二元结构变更为三元结构。但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城市对农民工的歧视,将农民工严重边缘化了。农民工虽然生活在城市,但是没有城市的归属感和相应的文化认同。当前,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现状进行研究,对破解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社会结构的平衡,重塑农民工的价值体系,加快我

乡-城移民(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实证研究

第34卷第4期2010年7月人口研究  Popul a ti on Research Vol134,No14July201062 乡-城移民(农民工)社会融入的 实证研究 ———基于五大城市的调查3 刘建娥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对中国五大城市进行的问卷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目前我国乡-城移民的社会融入度偏低,影响融入的主要因素涉及居住、社区、经济、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就业及健康7个关键因子。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乡-城移民社会融入政策体系模式”,一方面以政策行动来应对移民的结构性排斥,改善居住、就业与培训,加强人力资本,促进经济融合;另一方面要启动社区工作来限制非结构性排斥,发展移民社会资本,实现社会融合。政策行动为社区工作的有效介入提供政策与制度支持,社区工作为政策的落实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通过积极构建经济、社会及文化条件,加快移民融入城市的进程。 【关键词】乡-城移民;社区工作;社会融入 【作者简介】刘建娥,云南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讲师、南开大学博士。昆明:650091 Soci a l I nclus ion fo r Ru ra l-u rba n M i g ra n ts: A Q ua n tita tive Study of Five B i g Cities i n Ch i na Liu J ia ne Abs tra ct:D raw i ng on the Sam p le Su rvey i n Five B i g C ities in Ch i na in2006,th i s p ap e r finds tha t soci a l incl us i on of ru ra l-u rba n m i g ra n ts,a s a com p lica ted p rocess,i s m a in ly a ffecte d by se ve n fa c2 to rs,inha b ita tion,com m un ity,a nd econom i c,soci a l a nd hum a n cap ita l,em p l oy m en t,a nd he a lth. Ba se d on such find ings,it p rop ose s the m ode l of soci a l p o licy sys tem fo r soci a l i nclus ion to resp ond to ru ra l-u rba n m i g ra n ts’ba s ic needs a nd so l ve the p rob lem of socia l e xcl us ion.As fo r p o li cy i m p li2 ca tion,the a rti cl e conclude s tha t p o li cy fo r socia l incl us i on of ru ra l-u rba n m ig ra n ts shou ld be ta ke n to reduce the s tructu re exclus i on a nd i m p rove socia l i n teg ra tion.A t the sam e ti m e,com m un ity w o rk shou l d be deve lop e d effecti ve ly to bu ild up socia l con te xt of m i g ra n t p o li cy i m p lem e n ta ti on,a nd to i m p rove soci a l se rvice de live ry. Ke y w o rd s:Ru ra l-u rba n M ig ra n ts,Com m un ity W o rk,Soci a l I ncl us ion Au tho r:Liu J ia ne.D r.,N a nka i U n i ve rs ity;Lectu re,Y unna n U n i ve rs ity,Ch i na,E m a il:liu2 jia ne2008@ho t m a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715945728.html, 3 本文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社会政策研究”项目(04JZ D0020)的部分研究成果。本文同时得到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乡-城移民的社会融入研究”项目(QN2009014)的支持。 该文来源于笔者的博士论文,作者特别感谢导师关信平教授的悉心指导,感谢2008年本人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联合培养期间R.N.Matthe ws博士、David Stephens on教授的支持和帮助,同时感谢在论文答辩过程中王思斌、李培林、洪大用、段成荣、谭琳等学术前辈为该文提出的宝贵意见。

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分析

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分析 丁宪浩 [内容摘要]城市二元社会结构延缓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速度,加大了和谐社会的构建成 本,因而应通过积极推动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尽快消除城市二元社会结构。本文认为, 影响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关键是制度障碍和经济障碍。实现农民工社会融入目标,需分 三个阶段进行,即融入障碍消除阶段、融入机制完善阶段、融入文化培育阶段。而根 据农民工社会融入三个阶段的不同要求,应分别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融入;城市二元社会结构 作者简介:丁宪浩,男,苏州科技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教授,苏州215009 在112亿农民工[1](3-4)为流入地做大GD P而辛勤劳作的同时,/农民工0的特殊身份让他们总是游离在他们所生活的城市的边缘。以当地户籍居民为一方,外来农民工为另一方,城市里形成了一个新的二元社会结构。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弱化消解这一新二元结构,推动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努力加以解决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城市二元社会结构的弊端 作为一个由农村流入城市的不断扩充的外来社会群体,农民工虽然改变了自己生存的空间位置,但却远未完成从农民到城市居民的社会角色改变。农民工与城市居民间的鸿沟,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两者间境遇状态的显著落差全方位地表现出来。城市二元社会结构的出现,虽在我国目前快速推进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是难以避免的,但它对我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成了威胁。 (一)城市二元社会结构降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质量 其一,城市二元社会结构使得农民工社会流动的媒介作用大大削弱,延长了大量农民完成社会流动的进程,使农民工群体与流入地居民处于排斥、对立状 责任编辑:潘德平收稿日期:200618126

写环卫工人的作文范文8篇

写环卫工人的作文范文8篇 【篇一:写环卫工人的作文】 一提到环卫工作,或许大家都会想到清洁工。原本,清洁工是个极普通、极平凡的工作,但是,这项工作也有着它不平凡的一面。 记得有一天,大雪刚停,街上堆满了积雪。我正在街上行走,发现大街上的树木虽已是“千树万树梨花开”了,十分的漂亮,可是厚厚的积雪中却夹杂着一些枯枝败叶、垃圾果皮,显得与这美好的雪景格格不入,让人有些绍兴。正当我大皱眉头时,突然一阵“哗哗”地扫雪声吸引了我。我循声望去,这才发现一位清洁工正在扫雪。只见他吃力地把厚厚的积雪扫到路两边,然后慢慢弯下腰去把雪中的脏物拾出来放入了车内,再继续往前扫。就这样这位清洁工扫扫拾拾,不断地重复着这简单而又单调的动作,不厌其烦。 大雪天,谁不怕冷?可这位清洁工却不惜冒着刺骨的寒风,只为了让人们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他的这种行为实在是不平凡,我不禁被感动了,心里充满了感激。 又是一个宁静的夏夜,晚饭过后,我们一家人出来散步,街上的行人结伴而行、悠闲自得。当我们来到一个花丛边时,我忽地看见花丛中扔满了各种各样的垃圾:包装袋、果皮、纸屑、断树枝等,这些杂物夹杂在花丛中,让人看着很不舒服。我抬头望了望四周,这才注意到不远处有一辆垃圾车,一个人不时向花坛里弯腰,手中还拿着什么。我好奇的走过去,才发现这是一位清洁工,他正在用夹子和铲子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从花丛中把那些脏物清理出去。他干的是那样一丝不苟,在他的身后则是一个个被清理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的花坛。 这时路上的行人逐渐稀疏,而这位清洁工仍在路灯的照耀下勤奋地工作,这种精神实在是不平凡,我不禁被感动了,心里充满了敬意。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看似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人。只要我们多留心,我们便能在他们身上看到世间的真善美,体会到一种不平凡的精神。 【篇二:写环卫工人的作文】 记得一个冬天的早晨,因为睡得太早,所以早晨四点就起床了。我利利索索得穿好服,坐在窗子前面。我凝视着东方,东方渐渐有些发白了。过了一会儿星星全不见了。远处的楼房、树木、街道隐约可见。渐渐的东方有些微红,并越来越浓,不断地向上扩展着。终于,太阳公公露出了半个笑脸,染红了天边。我不由得把窗户打开,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新空气。升高了,升起来了,火红火红的太阳悬挂在空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周围的一切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楼房、树木、街道,还有那让我时时不能忘记的环卫工人。 他们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每天都会穿着黄衣服,带着黄帽子,骑着三轮车准时出现在各个小区的街道上来打扫卫生。他们只要看见谁人垃圾了,就会把他叫过来,好好的教育一番;只要看见哪有垃圾,就会弯下腰来,把垃圾一个一个的捡起来;秋天的时候,他们只要看见哪有落叶,就会拿出扫帚,把它全都铲除,如果哪没扫到,不管扫到了哪里,都他们都会回过头去把还没铲除的垃圾铲除。 啊,环卫工人把干净的留给大家,去把肮脏的留给自己,多么伟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文献综述(1)

社会学研究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文献综述 朱考金,吴磊! (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南京210095) 摘要: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可逆转的潮流,而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民工潮#的出现,有关农民工的研究逐渐兴起。从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制约因素以及如何改善这三个角度出发,对学界的研究成果作出归纳和整理,为今后继续研究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融合 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8572(2007)03?0029?04 社会融合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作为外来人口的移民群体,进入城市后如何实现与城市生活相互融合,一直是城市研究的经典命题[1]87-94。当前,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制约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因素以及如何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等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他们对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情况进行了实证或理论的探讨。 一、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 在我国,农民工在流动人口中的比重占据着绝对主导。近年来,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社会,日益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社会融合的前提是社会适应,因此,考察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必须参照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流动人口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实际上是再社会化过程,必须具备3个方面的基本条件:首先,在城市找到相对稳定的职业;其次,这种职业带来的经济收入及社会地位能够形成一种与当地人接近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其具备与当地人发生社会交往,并参与当地社会生活的条件;最后,由于这种生活方式的影响和与当地社会的接触,使他可能接受并形成新的、与当地人相同的价值观[2]。因此,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包括3个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或文化层面。田凯指出,这3个不同方面是依次递进的,经济层面的适应是立足城市的基础;社会层面是城市生活的进一步要求,反映融入城市生活的广度;心理层面的适应是属于精神上的,反映参与城市生活的深度,只有心理和文化的适应,才说明流动人口完全地融入于城市社会。而学界对当前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也是从这三个方面着手的。 目前我国农民工城市融入度很低,表现为农民工与城市的关系还仅仅限于经济上的交换关系,即农民工付出劳动然后获得相应的一份报酬,这仅仅是一种城市对农民工的经济吸纳,而从城市社会的其他方面来看,农民工实际上还是被拒于门外的。这就是城市对农民工的?经济吸纳,社会拒入#的现状[3]67-69。 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通过实证方法,对农民工城市融入进行研究,得出了相同结论。徐志旻[4]通过对福州市进城农民工家庭的调查发现,农民工家庭已改变某些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城市文明体系靠拢,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在 ? 29 ? 第9卷第3期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9N o.3 2007年6月Journal o f Eastern L i aoning U niversity(Socia l Sc i ences)Jun.2007 !收稿日期:2007-03-08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部分成果(06J SCS H003) 作者简介:朱考金(1973?),女,浙江台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吴磊(1984-),男,安徽宁国人,硕士,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

对当代农民工面临的困难分析及解决方案

对当代农民工面临的困难分析及解决方案

对当代农民工面临的困难分析及解决方案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 量。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 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 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 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 代农民工问题。 一、当前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 施,并提出了"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 的方针。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做了大 量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特别 是针对农民工工资被拖欠,进城务工遭歧视,正当权利受 损害,以及就业技能低,子女上学难等突出问题,开展了对 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专项治理,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 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增加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 业培训的投入,积极解决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 问题。这些方面的工作,在社会上和农民工中产生了积极 的反响,农民工外出就业环境有所好转。但总的看,农民工

外出就业和权益保障等方面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关于农民工的许多政策规定和管理制度,还不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当前,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农民工工资待遇和劳动环境存在的问题严重: 一是工资水平普遍低下,欠薪现象依然存在。这已成为中国分配领域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各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普遍偏低,且标准调整缓慢,一些企业主往往把最低工资标准当作实际支付给农民工的工资标准。农民工工资水平与物价和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不成比例,与社会平均工资的差距不断扩大。尽管国家采取了追讨工资专项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拖欠工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前清后欠现象仍较普遍。克扣或变相克扣农民工工资现象也较为突出。二是劳动安全卫生条件较差,往往缺乏最基本的劳动保护。农民工拿着最低的工资,却干着最重,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他们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环境差,危险性高的劳动岗位,尤其是城里人不愿干的建筑施工作业,井下采掘,有毒有害,餐饮服务,环卫清洁等工作。而且,许多企业使用缺乏防护措施的旧机器,噪音,粉尘,有毒气体严重超标,又不配备必需的安全防护设施和劳保用品,对农民工不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致使其发生职业病和工伤事

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 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715945728.html, 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 作者:杜景莲 来源:《企业文明》2015年第10期 据201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亿人,其中外出务工农民工1.6821亿,本地农民工1.0574万人,农民工数量还有逐年递增趋势。数量庞大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对城市现代文明是个巨大的冲击。 农民工精神层面的权益缺失则不容易被发现,从而使得这一重要的“精神权益保护”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荒芜状态。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长期处于真空状态,农民工长期生活在城市主流文化之外。 农民工文化生活现状 文化生活的极度匮乏与单调。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用于文化消费的时间少,睡觉、聊天、打牌赌钱、闲逛是他们打发空闲时间的主要方式。二是农民工的文化生活仅限于花钱少或免费的有限项目,并主要集中在看电视、玩手机、上网、打牌等上面,其中又以看电视和玩手机为主,总体上呈简单随意、廉价免费的特点。三是兴趣品位不高,文化消费多属于消遣娱乐型,主要集中在消遣娱乐、影视节目等上面,对有关科技、文学等的关注很少。四是本地农民工仍保留着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文化生活相对传统。 有着显著的农村传统文化的烙印。农民工身上具有农村传统文化的烙印,具有农民的深层次文化背景和特质。这个特质既有积极的一面:如勤劳朴实、任劳任怨、注重亲情、讲究孝道、知足常乐、知恩图报。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是小农思想严重。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小进则满不求跨越。二是缺少文明意识。由于农村相对城市来说,经济条件比较落后,文化教育相对薄弱,使得农民工养成许多不文明的生活习惯。普遍缺乏缺少法律意识,多数是法盲,在遇到正当权益受到侵犯时较难采取法律途径讨回公道。三是具有群体特征。由于城市的排斥,农民工有很强的血缘、亲缘和地缘等传统意识,喜欢在企业中结集“同乡会”等自发性的非正式组织以同舟共济。 遭遇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激烈冲突。表面看来,农民工与城市的冲突是一个个农民工个体的冲突,其实深层次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农民工身上所体现的传统和守成与城里人所推崇的开放和创新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冲突。农民工震惊于城市的现代文明,羡慕城市生活,希望能早日融入其中。但是由于普遍缺乏善待农民工的社会氛围,农民工的人格缺乏基本的尊重和保护。农民工从事着市民不愿意做的脏、累、差的工作,却又受到市民的冷漠和歧视。农民工虽然置身于城市,但是与城里人生活在两个相对独立的圈子里,茫然、自卑和对外界的敌对情绪,加深了农民工的逆反心理和苦闷情绪,导致农民工心理失衡和行为失范。

赞美环卫工人演讲稿5分钟

赞美环卫工人演讲稿5分钟 清晨一缕缕阳光洒像这座城市,这座城市变的更加美丽。此时的你在享受着他的清新,享受它的宁静,你可知道是谁把我我们这座城市装扮的如此美丽,如此沁雅,如此灿烂夺目吗?是那些披星戴月日夜辛勤劳作的环卫工人们。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几篇赞美环卫工人演讲稿5分钟,供大家参考借鉴。 赞美环卫工人演讲稿5分钟1 尊敬的各位领导、环卫战线的同仁们: 在我县第四届环卫工人节的到来之际,我谨以环卫队伍中最普通的劳动者身份,向党和政府对我们环卫工作的关怀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体环卫工人兄弟姐妹们表示节日的祝贺! 美化城区市容市貌,给人民群众一个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是我们每一位环卫工人的神圣使命,也是我们日常工作中必须要遵循的职责。 作为一名环卫工人,我深切地感受到,近年来我县城市建设的巨大变化,我们的环卫设施越来越齐备,工作环境也越来越好,工资福利待遇也不断地提高,我们的心里越来越感到踏实。今天,

政府又隆重地为我们举办了“环卫工人节”,借此难得机会,请允许我代表全体环卫工人向党和政府、社会各界表达我们环卫工人的想法: 第一、我们会更加珍惜我们的工作。我们这份工作很平凡、很艰辛,但政府没有忘记我们,时时处处关心我们;社会没有歧视我们,给了我们许多帮助和支持。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个岗位,尽职尽责,把工作搞好。 第二、我们要更加埋头苦干地工作。环卫工作,是实实在在的工作,一扫帚没有扫到,路面也不会干净。现在,政府把县城建设的这么好,我们环卫工人打心眼里佩服政府。我们把这么好的城市打扫干净,我们也感到自豪、感到光荣。今后,我们要更加埋头苦干,打扫好每一条大街小巷,打扫好每一处角角落落,给我们县城争光,给政府争光,也给我们环卫工人争光。 第三、我们要争当环境卫生管理的主人。现在我们环卫工人的想法也慢慢转变了,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工作重要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在平凡而神圣的环卫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给市民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工作空间,给人们换来一个清洁,环保,健康的明天! 谢谢大家! 赞美环卫工人演讲稿5分钟2

我国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略论

我国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略论

的更多是不适应城市的焦虑心理,是城市过客心态,是心理隔膜感、疏离感。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差异反过来促使他们更加自卑和敏感,更加封闭自己与城市居民和城市文化的交流。 二、加速农民工城市适应的措施 消除城市对民工的认识误区和加强组织管理,是目前改善民工和城市关系的重要手段,要加强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力,是政府和传媒应当关注的。 1.利用传媒,消除城市居民对民工的误解与歧视。 现代社会中,传媒在塑造大众文化与大众心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城市传媒呈现出一边倒的倾向,仅仅把民工看作是劳动力的重要来源,而没有看到他们是有着多方面需求的社会群体,对民工的负面报道多,他们对城市所作的贡献宣传得少,并经常强化城市居民的优越与民工的所谓低素质,没有给民工群体一个公正的评价与定位。这无疑助长了某些城市居民对民工的歧视与偏见,也造就了一个缺乏公平观念的社会文化环境。而要消除这种歧视与偏见,首先,就要纠正传媒的立场,培育传媒的公平观念,促使其承担起消除城市居民与民工心理隔膜的任务。传媒首先要站在公正的角度对民工加以评说,对城市居民和民工要使用同一评价标准,不能把民工视为“二等公民”。其次,传媒要纠正流行的谬误。在社会上经常会流行看似有道理,实质上却是荒谬的观点。例如:很多人认为城市的失业率高是民工抢了城市人的岗位造成的。但实际上民工进城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城市人不愿意从事的工作,与城市居民的就业冲突很少,他们进入城市打工非但没有造成城市的就业困难,反而给服务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所以,传媒在这方面应该多报道民工的正面作用,不要作出想当然的判断。再次,传媒在舆论宣传中,要特别强调,“一等公民”的意识是一种类似于种族歧视的心理,要引导市民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农民。要让市民明确:目前城市居民与民工的差异并不是合理的,是制度原因造成的,民工的作用是城市居民不可替代的,在人格与人权上,城市居民与民工是平等的。最后,传媒要尊重民工的文化与心理需求。城市中,城市的文化与传媒关注的只是市民,民工是被遗忘的一群。在不被关怀的文化氛围中,政府和传媒有责任消除民工的孤独感。所以,应该鼓励传媒关注民工一族城市生活中的困难和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减弱民工的孤独感与被遗弃感。 2.将民工纳入到其居住的社区中去,提供其与城市居民交流的机会,消除民工与城市居民的误解与隔膜。 应该说,大多数的城市居民都是善良的,他们对民工的歧视和排斥是在不了解情况下想当然产生的。如果他们能够了解民工在城市中所作的贡献,了解民工的大多数是勤劳善良的,那么他们对民工的想当然的误解与歧视就会少得多。而且不断的交流、沟通也有助于消除民工的自卑感,加深对城市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了解,较好完成重新社会化的过程。所以,要打破以往城市社区只属于市民的固有思维,把民工也视为城市社区的一部分,积极吸纳他们参加城市的社区活动、为他们举办专门的社区活动,使他们在与城市居民的交往中,消除封闭的心理状态和对城市的隔膜。 3.成立正式的民工权益保护组织,使民工的权益保护合法化、制度化。 民工对城市的不满与敌视,在很大程度上与民工在城市的权益过度受损而又投诉无门有关。所以,政府应该帮助民工成立自己的权益保护组织,并把民工中的代表纳入到政府组织体系中去,使民工得到合法主张、保护自己利益的渠道。把民工从原始的“血缘”、“地缘”组织转移到正式的社会组织中去。同

环卫工人作为城市的

环卫工人作为城市的“美容师”,为城市的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为了解和关注当前南京市环卫工人的工作状况,体验环卫工人的艰辛生活,倡导环保意识。我们开展了“关心环卫工人,从我做起”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4月11日,周六,主题活动在学校周边街道正式开始。团队成员跟随环卫工人共同工作,并对环卫工人的工作、生活等方面进行调查。经过几天调查使小分队成员感触颇深,我们从谈话和环卫工作感受中发现,环卫工人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工作量大等问题,加上近些年来各大城市环卫工人多次出现的马路事故,环卫工人工作环境应该受到普遍关注和支持,关注环卫工人从我做起。从点滴事做起。在实践过程中,实践队员在工作地点,通过发放宣传单、交流的方式倡导环保意识,给环卫工人减负 环卫可以说是最底层的工作。环卫工人的工作是繁重的,他们的工作条件是苛刻的。在报纸上也可以时常见到有关他们的新闻,例如环卫老人救落水青年,环卫工人带着孙子孙女上班,环卫工人被殴等等。 按照事先的安排,分为两个小队,跟随两组环卫工人变形体验打扫不同车道的卫生及卫生保洁。高温下,队员们跟随环卫工人进行工作体验,真正用心去体验环卫工的艰辛。正如队员说的:“有时候换个位置,换种体验,会感悟不同”。 现如今环卫工人面临“老龄化”,在大马路上,在社区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一个个老叟勾着腰,低着头的背影。在我们社区就有这样一个环卫工人。临近年关,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食物,打扫屋子,垃圾的量是平时的好几倍。屋子里传出来阵阵笑声,屋外是老人独自清理着垃圾。 公民年龄层次老化,社会问题;老龄化环卫工,也是社会问题,应该摆上各级政府的案头了。国家规定社会工作人员60岁退休,毋庸置疑是有科学依据的。老年人做环卫工人,不仅会凸显社会公德问题,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生命安全问题。再有就是老人的反应能力问题,毕竟环卫工作是扫马路,诸多交通安全隐患岂能忽视?如今的老年人“扫马路”,应该让社会汗颜,应该有政府汗颜。 通过此次活动,队员们深深感受到环卫工人的艰辛,提倡关爱环卫工人,从我做起。“从我做起”不仅仅是不乱丢垃圾,更重要的是

关于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的调查

关于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的调查 发表时间:2018-09-11T15:58:50.42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作者:李颖[导读]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国土资源局山东单县 274300 一、研究的背景及目的近日,一段农民工因为身上脏怕影响他人在地铁上选择“有座不坐”,坐在地上的视频在网络上广为传播,有关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引民了公众的热议。本报告基于对务工人员的电话及当面受访获得的一手资料,形成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报告,旨在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背景,进程,现状,诉求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引起部门的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并为推动农民工全方位地融入城市政策提供参 考借鉴。 二、“农民工”及“融入城市”概念的界定我国城乡分治制度将农民限制在所属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自然就业。随着户口制度的松动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在供给和需求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农民工群体。农民工一词经历了临时工、轮换工、劳务工、进城务工人员、外来工等概念演变,最终成一个正式概念。农民工的基本法律特征是身份上是农民、职业上是工人,呈现从农民到市民、从农民到工人的过渡性特征。 三、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体制大力改革,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发展的前提下,农民工阶层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而生,并且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是源于现实的需要,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如何推动农民工顺利和谐地融入城市社会,切实终结农民工游离于城乡之间的“边缘”状态,共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必须认真面对的现实问题。然而,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制度性壁垒,农民身份引致的福利缺失普遍存在,融入程度取决于宏观环境,农民工的融入意愿、能力,以及各利益主体博弈关系及所处地位决定的行动逻辑等种种因素。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不仅仅是人口迁移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农民工再社会化的过程。除了吃、穿、住、行等物质层面的融入,它还包括心理适应、城市认同等精神层面的融入。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社会成本等因素加以分析探讨。 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现状 1、面临身份排斥。农民工天然就具有农民身份标签,农民工身份让他们在城市的工作生活中四处碰壁遭到排斥。“农民”使人们容易将他们与文化素质低下相挂钩,“工人”使大家自然而然地认为她们来到城市就只能做些脏、难、累、重、收入低的生计。身份的排斥是他们难以融入城市最明显的表现和原因。 2、面临制度排斥。农民工由于受到户籍的限制,无论在城市生活工作了多久,为城市的发展繁荣做出过多少贡献,还是无法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等,制度上的限制使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城市追逐梦想过后,成为匆匆离开的过客。 3、面临空间排斥。大部分农民工在城市都没有像样的住处,他们大部分都住在工厂拥挤的宿舍里,或者群租在城乡结合部的简易民居里,极少数人能够住在正规的住宅小区中,居住的空间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同。他们闲时的活动范围也多在工厂附近,偶尔和老乡旧知聚聚餐,逛逛街,在城市中心商业街、购物大厦、文化体育广场等地罕见她们的身影,主动或被动地遭受空间的排斥。 4、面临交往排斥。农民工们除了上班外,剩余时间基本都是和工友、老乡旧知们度过,少数在城市中有亲戚朋友的会去亲戚朋友家串串门。她们少有或者没有城市原著居民朋友,不少城市原著居民因为打心眼里看不起农村人、农民工,不信任陌生人等原因,拒绝和她们交往。她们的孩子也不与城里孩子同校就学,在专门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读书,社会交往方面也面临着种种排斥。 5、面临政治排斥。户籍和身份的限制让农民工们有很多权利,比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都无法行使,他们的部分权益也没有受到法制性保障。 6、面临文化排斥。老实本分的农民工们从小在农村长大,被母慈子孝、勤俭持家、与人为善等观念深深影响,来到城市,诱惑增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思想也挑战着她们的脑神经,使她们面临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无所适从。 五、推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措施 1.加大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促进农民工的收入稳定增长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农民工除了劳动所得外,基本上没有别的收入,因此,工资的多少决定了农民工在城市(镇)的生存状况、发展前景。 2.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的自我发展能力。职业发展不顺利,难于稳定就业是影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导致农民工职业发展不顺,难于稳定就业的主因则是技能水平低或缺乏。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结构性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由于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技能水平总体上偏低,因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很容易失去原有的工作岗位,成为失业者,这种失业又不是没有工作可做,而只是他们不能胜任现存的工作所致,因此,只要通过培训,使他们学习到相应的技能或使原有的技能得到提升,就可以从新走上工作岗位,从而保证他们在城市稳定地就业,顺利地发展,真正从农民转变成产业工人,逐步由村民转化为市民。 3.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使农民工在城市有房可住。住房问题是影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主要因素,因此,帮助农民工解决居住问题,有助于他们对城镇的融入。 4.建立社会支持体系,为农民工构筑城市精神家园。农民工来到城市除了衣、食、住要有保障外,还得为他们提供精神家园。心安之处才是家,所以要使农民工融入城市就要使他们把心留在城市,这就需要建立起社会支持体系,为此需要从创新社会服务与管理入手。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整个融入城市的程度不深,状况不佳,近年来进城农民工人增速出现了大幅下降的情况也与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有着密切的关系,相关部门和方面必须对农民融入城市这一问题给予应有的关注,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农民工利益,推动农民工全方位融入城市,使农民工获得应有的尊严与回报。二0二八年六月五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