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1.调查某大学2000名学生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
①2000名学生②200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③每一名学生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2.在全国人口普查中,()。
①男性是品质标志②人的年龄是变量
③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④全国的人口是统计指标
3.某市规定2009年工业经济活动成果年报呈报时间是2010年1月31日,
则调查期限为()。
①.一日②一个月③一年④一年零一个月
4.已知某企业职工消费支出,年支出6000元人数最多,平均年支出为5500
元,该企业职工消费支出分布属于()。
①左偏分布②右偏分布
③对称分布④J形分布
5.假定一个拥有十亿人口的大国和一个百万人口的小国居民年龄变异程
度相同,现在各自用重复抽样方法抽取本国的1%人口计算平均年龄,则平均年龄抽样平均误差()。
①不能确定②两者相等
③前者比后者大④前者比后者小
6.当所有的观测值都落在回归线X
85
Y上,则变量Y与X之间的相
=6.1
+
c
关系数为()
①0 ②–1 ③1 ④±1
7.计算年距指标的目的是( )。
①为了反映时间序列中的季节变动
②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的季节变动
③为了反映时间序列中的循环变动
④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的长期趋势变动
8.价格降低后同样多的人民币可多买10%的商品,则价格指数为()。
①90%②90.9% ③87%④110%
9.用是非标志计算平均数,其结果应等于()。
①p ②p+q ③1-p ④p-q
10.如果采用三项移动平均修匀时间数列,那么所得修匀数列比原数列首
尾各少()。
①一项数值②二项数值
③三项数值④四项数值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统计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有()。
①工资总额②单位产品成本
③出勤人数④人口密度⑤合格品率
2.通过对开滦、大同、抚顺等几个大型矿务局的调查,了解我国煤炭生产
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属于()。
①典型调查②重点调查③抽样调查
④全面调查⑤非全面调查
3.从一个全及总体中可以抽取一系列样本,所以()。
①样本指标的数值不是唯一确定的
②样本指标是样本变量的函数
③总体指标是随机变量
④样本指标是随机变量
⑤样本指标的数值随样本不同而不同
4.某企业某种产品原材料月末库存资料如下
则该动态数列()。
①各项指标数值是连续统计的结果
②各项指标数值是不连续统计的结果
③各项指标数值反映的是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展的总量
④各项指标数值反映的是现象在某一时点上的总量
⑤各项指标数值可以相加得到5个月原材料库存总量
5.直线回归分析中()。
①自变量是可控制量,因变量是随机的
②两个变量不是对等的关系
③利用一个回归方程,两个变量可以互相推算
④根据回归系数可以判定相关的方向
⑤对于没有明显因果关系的两个线性相关变量可求得两个回归方程
三、填空题
1.变量就是可变的和。
2.考察每一职工的平均收入时,职工人数是总量指标,当研究目的是通过
每一企业平均职工人数来观察企业规模时,职工人数为
总量指标。
3.某日某农贸市场最普遍的成交价格,这在统计上称做。
4.某地区通过调查得知该地区每万人中拥有54名医生。此指标是一个
。
相对指标。
5.使现象在一段较长时间内沿着一个方向,持续向上或向下变动的趋势称
为趋势;使现象发生周期比较长的涨落起伏的变动称为
变动。
6.静态平均数是根据计算的,序时平均数是根据
计算的。
7.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必须同时具备、
和。
8.指数体系中,总变动指数与各因素指数之间的数量对等关系表现为两个
方面:一是从相对量来看,总变动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的,二是从绝对量来看,总变动指数对应的绝对变动量等于诸因素指数引起的。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抽样调查是所有非全面调查中最科学的调查方式?
答:抽样调查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方法。同其他非全面调查方法比较,抽样调查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按照随机的原则抽选调查单位,排除个人主观意图的影响;第二,根据部分调查的实际资料对调查对象总体的数量特征作出具有一定可靠程度的估计;第三,抽样调查中的抽样误差虽是不可避免的,但它在事先是可以计算并加以控制,保证抽样推断结果达到预期的可靠程度。
2.对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为什么?
答:从统计数据分布特征的角度,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是两个重要的特征,平均指标旨在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或分布的集中趋势,变异指标就是用来刻画总体分布的变异状况或离散程度的指标。
由于平均指标将总体各单位的个别差异抽象化,但总体内部各单位之间的差异毕竟是客观存在的,它们构成了总体或分布的另一方面的重要特征。在统计分析中,变异指标与平均指标是相互补充的,常常需要结合起来加以运用。
3.什么是同度量因素,它有何作用?在编制综合指数时如何选择同度量因
素?
答:同度量因素是指在总指数计算时,使复杂现象总体中不能直接加总的量过渡到能直接加总而使用的一个媒介因素或转化因素。
其作用是:第一,同度量作用,即使得不能加总的量过渡到可以加总;第二,权数作用,即在形成总指数的过程中对总指数的大小有权衡轻重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以相应的基期的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而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以相应的报告期(计算期)的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五、计算题
1.甲、乙两班同时参加《英语》课程的统考,甲班平均成绩为70分,标
准差为9分;乙班的成绩分组资料如下:
计算乙班学生的英语平均成绩,并比较甲、乙两个班哪个班的英语水平差距更大?你是用什么指标来说明这个问题的?为什么?
2.许多人都听说小费应该是账单消费额的16%左右,是否真的如此呢?为了解餐饮业消费数额(X )与小费(Y )之间的数量关系,特从若干名消费者中随机抽取10消费者调查,所得资料初步整理如下:
(1)计算账单消费额与小费之间的相关系数,分析两者间的相关程度; (2)配合小费对账单消费额的直线回归方程,指出方程参数b 的经济意义。
3.某地有八家银行,从它们所有的全体职工中随机动性抽取600人进行调查,得知其中的486人在银行里有个人储蓄存款,存款金额平均每人3400元,标准差500元,试以95.45%的可靠性推断:(t=2) (1)全体职工中有储蓄存款者所占比率的区间范围; (2)平均每人存款金额的区间范围。
4.已知某地区2002年的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为360亿元,2003年比上年的收购额增长12%,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为105%。试考虑,2003年与2002年相比:
(1)农民因交售农副产品共增加多少收入?
(2)农副产品收购量增加了百分之几?农民因此增加了多少收入? (3)由于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5%,农民又增加了多少收入? (4)验证以上三方面的分析结论能否保持协调一致。 5.某公司2009年6~9月份产值和有关工人数资料如表:
,
18.13031,
59.1987,23.87703,8.5.129,9.88322=∑=∑=∑=∑=∑xy y x y x
计算:
(1)第三季度月平均劳动生产率 (2)第三季度平均劳动生产率
模拟试卷一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③
2.②
3.②
4.①
5.④
6.③
7.②
8.②
9.① 10.①
二.多项选择题
1.②④⑤
2.②⑤
3.①②④⑤
4.②④
5.①②④⑤ 三、填空题
1.数量标志、指标
2.单位、标志
3.众数
4.强度
5.长期、循环
6.变量数列、动态数列
7.估计值、抽样误差范围、置信度
8.乘积、绝对变动量之和 五、计算题
1.
分)乙
(4.7750
3870==
=
∑∑f
xf x
分)乙
(3.950
4312
)(2
==
=
∑∑-f
f x x σ 13.070
9
==
=
x v 甲
甲
甲
σ
12.04
.773
.9==
=
x
v 乙
乙
乙
σ
v 乙
因为<v 甲,所以甲班同学的英语水平差距更大,本题使用离散系数
来说明这个问题。
计算离散系数。而要
的差异程度,明两个总体单位标志值不能直接用均方差来说因为乙
甲,x
x ≠ 2.(1)
即账单消费额与小费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关系。
(2)设小费对账单消费额的直线回归方程为 ,则:
回归系数b 的经济意义:用餐消费每增加100元,小费支出平均增加
16.6元。
3.(1)已知:n=600,p=81%,又t=2,所以:
0.1026%== 故全体职工中有储蓄存款者所占比率的区间范围为: 81%±0.1026%
(2)平均每人存款金额的区间范围为:
2
2
2
2
)
()(y y x x n y
x xy n r ∑-∑∑-∑∑∑-∑=2
2
5
.12959.1987109.88323.87703105
.1299.88318.1303110-?-??-?=92
.09
.323409.9575375
.15846==bx a y +=?166
.009
.9575375
.158469.88323.87703105.1299.88318.1303110)(2
2
2
==-??-?=∑-∑∑∑-∑=
∴x x n y x xy n b 723.139.88166.095.12-=?-=∑?-∑=
-=∴n
x
b n y x b y a x
bx a y 166.0723.1?:+-=+=?回归方程
3400340040.82x x x ±?=±=±=± 4.(1)亿元3600
=∑q p
亿元
2.40312.1360%1121
1
1
1
=?==∑∑∑q p q
p q
p
403.2亿元-360亿元=43.2亿元,即农民因交售农副产品共增加43.2亿元收入。 (2)
%7.106%
105%1120
1
1
1
10
1
1
1
==
?
=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即农副产品收购量增加了6.6%,
亿元
12.384%7.106360%7.1061
1
=?==∑∑∑q p q
p q
p
384.12亿元-360亿元=24.12亿元,即由于农副产品收购量增加了6.6%,农民因此增加了24.12亿元的收入。
(3)403.2亿元-384.12亿元=19.08亿元,即由于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5%,农民又增加了19.08亿元的收入。 (4)112%=105%×106.7%
43.2亿元=24.12亿元+19.08亿元 5.(1)第三季度月平均劳动生产率:
(2)第三季度平均劳动生产率:
=3055.56×3=9166.68元/人
1)(2-+???++=
=
∑n 2
b
b 2b n
a
b
a
c n 1人
元/56.30551800550
3)600620580600(3)190200160(==+++++=
2
2人元或/68.9166600
550
3)600620580600(190200160:==
+++++=
2
2c
模拟试卷二
一、填空题
1.检查长期计划的完成程度时,若计划任务规定的是长期计划期末应达到
的水平,检查计划完成程度应采用法,如果计划指标是按计划期内各年的总和规定任务时,检查计划完成程度应采用法。
2.在抽样调查中,使总体的每个单位都有相同的被抽中可能性的原则,称
为__________。
3.若身高与体重的直线相关系数为0.85,则体重与身高的直线相关系数为
________。
4.为消除组距不同对频数分布的影响,需要计算________________。
5.国民收入中消费额和积累额的比例为1:0.4,这是相对指标。
6.发展速度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可分为环比发展速度和_________。
7.客观现象之间的数量联系,一种是函数关系,另一种是________。
8.拉氏指数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 ___________。
9.某日某农贸市场最普遍的成交价格,这在统计上称做。
10.求解回归方程中待定参数时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法。
11.静态平均数是根据计算的,序时平均数是根据
计算的。
12.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分为和。
二、单项选择题
1.如果要对某类型号炮弹的杀伤力进行检测,则应该采用()进行调查。
①统计报表②抽样调查③重点调查④典型调查
2.如果要比较10个男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的代表性哪个更好,最好
采用()。
①标准差②方差③标准差系数④极差
3.权数本身对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影响,取决于()。
①权数所在组标志值的数量大小
②权数绝对数值的大小
③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比重的大小
④总体单位数的多少
4.纯随机重复抽样条件下,当误差范围Δ
X
扩大一倍,抽样单位数()。①只需原来的1/2 ②只需原来的1/4
③需要原来的1倍④需要原来的2倍
5.调查粮食生产情况,将前三年粮食平均产量由高到低排列,按固定顺序从中抽取一定的样本,这种调查方式称为()。
①简单随机抽样②分类抽样
③按有关标志排队等距抽样④按无关标志排队等距抽样
6.下列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有()。
①利润总额②人口数③国民收入④产量
7.已知变量X与变量Y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指出下列回归方程中哪个肯定是错的()。
①Y
c =2+6t ②Y
c
=6+2t ③Y
c
=-8+2t ④Y
c
=8-8t
8. 已知某企业职工消费支出,年支出6000元人数最多,平均年支出为5500
元,该企业职工消费支出分布属于()。
①左偏分布②右偏分布③对称分布④J形分布
9.如果用四项移动平均修匀时间数列,那么,所得新数列比原数列少()。
①一项数据②二项数据③三项数据④四项数据
10.工业企业的职工人数、职工工资是()
①连续型变量②离散型变量
③前者是连续型变量,后者是离散型变量
④前者是离散型变量,后者是连续型变量
三、判断题
1.进行全面调查,只会产生登记性误差,没有代表性误差。()
2.利用连续型变量进行分组时,只能采取组距式分组。()
3.同一时间数列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相应的定基发展速度。()
4.在实际工作中计算同比发展速度是为了消除季节变动因素的影响。()
5.如果协方差为负,说明变量X与y的相关系数也为负。()
6.重复抽样条件下的抽样平均误差总是小于不重复抽样条件下的抽样平
均误差。()
7.正相关指的就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动方向都是上升的。()
8.事物在一年内有规律的周期波动称循环波动。()
9. Pearson相关系数r=0,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10.众数只适用于变量数列不适用于品质数列。()
四、简答题
1.比较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1)概念不同。强度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总体对比而形成相对数指标。算术平均数是反映同质总体单位标志值一般水平的指标。(2)主要作用不同。强度相对数反映两不同总体现象形成的密度、强度。算术平均数反映同一现象在同一总体中的一般水平。
(3)计算公式不同。算术平均数分子、分母分别是同一总体的标志总量和总体单位数,分子、分母的元素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而强度相对数是两个总体现象之比,分子分母没有一一对应关系。
2.简述变异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答:变异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变异程度的指标。以平均指标为基础,结合运用变异指标是统计分析的一个重要方法。变异指标的作用有:反映现象总体各单位变量分布的离中趋势;说明平均指标的代表性程度;测定现象变动的均匀性或稳定性程度。
3.什么是同度量因素?在编制总指数时,一般如何确定同度量因素的所属
时期?
答:在统计指数编制中,能使不同度量单位的现象总体转化为数量上可以加总,并客观上体现它在实际经济现象或过程中的份额这一媒介因素,称为同度量因素。
一般情况下,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以相应的基期的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而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以相应的报告期(计
算期)的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五、计算题
1.外贸公司出口一种茶叶,规定每包毛重不低于100克,现用不重复抽样
的方法抽取其中的1%进行检查,其结果如下:
试以99.73%(t=3)的概率保证估计这批茶叶合格率范围。
2.根据下表资料,计算该企业第一季度月平均商品流转次数。
3.根据某地区历年人均收入(元)与商品销售额(万元)资料计算的有关数
据如下: (x 代表人均收入,y 代表销售额)
n=9 ∑x=546 ∑y=260 ∑x2=34362∑xy=16918
计算: (1)建立以商品销售额为因变量的直线回归方程,并解释回归系数的含义;
(2)若2006年人均收为11400元,试推算该年商品销售额。
4.某市2009年社会商品零售额12000万元,2006年增加为15600万元。
物价指数提高了4%,试计算商品零售量指数,并分析零售量和物价因素变动对零售总额变动的影响绝对值。
5.已知某企业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
要求:计算该企业工人日产量的算术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系数。
模拟试卷二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水平法
2.随机原则
3.0.85
4.频数密度
5.比例
6.定基发展速度
7.相关关系
8.基期水平
9.众数 10.最小二乘法 二、单项选择题
1.②
2.③
3.③
4.②
5.③
6.②
7.④
8.①
9.④ 10.④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五、计算题
1.样本合格率p=n 1/n=70/100=70% 抽样平均误差0456.0)1()1(=--=
N
n
n p p p
μ △p = t μP =3×0.0456=0.137=13.7%
下限:p-△p=70%-13.7%=56.3%,上限:p+△p=70%+13.7%=83.7% 可以以99.73%的概率保证估计这批茶叶合格率在56.3-83.7%之间。 2.设商品销售额为a ,月初商品库存额为b ,商品流转次数为c ,则
次)万元万元)
63.270184(703
211060702501
22
(1843
28914312021
===
=+++=
-+++=++==
∑b
a c n
b n
a a
b b b
n
3.(1)配合直线回归方程:y c =a+bX ,计算参数a 、b 值:
2
2)(11∑∑∑∑∑-?-=x n x y x n xy b 2
5469
1343622605469116918?-??-==0.92
a= ∑∑-=--
-
x n
b y n x b y 1
192.265469192.026091-=??-?= 直线回归方程:y c =-26.92+0.92X
回归系数的含义: 表示当人均收入每增加一元时,商品销售额平均增加0.92万元。 (2)预测2006年商品销售额 公式: y c =-26.92+0.92X 0
代入数字并计算: =-26.92+0.92?11400=1021.88(万元) 4.
%
20.13512000
04
.115600%
10415600120000
10
1
011
1
1
0=?=
===∑∑∑∑∑∑q
p q p q
p q
p q
p 万元
万元
物价变动对零售额影响绝对值 =万元422412000162240
1
=-=-∑∑q
p q p
物价变动对零售额影响的绝对值
万元62416224156001
1
1
-=-=-=∑∑
q
p q p
5.
模拟试卷三
一、填空题
1.一般来说,统计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________汇总而来的。
2.对某市机械工业设备进行调查,调查单位是,填报单位 是。
3.统计数据分布特征可从三个方面即分布的、、 进行测度和描述。
4.工资(元)倚劳动生产率(千元)的回归方程为:y c = 10 +80X ,因此当劳动生产率每增加1千元,工资就平均增加________。
5.总体参数区间估计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是:估计值、、 。
6.静态平均数是根据计算的,序时平均数是根据 计算的。
7.代表性误差可以分为和两种。
8.时间数列一般由两个要素构成,一个是现象所属的,另一个是反映客观现象的。
二、单项选择题
1.某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为副教授,“副教授”属于哪一统计学范畴( )。 ①数量标志
②品质标志
③标志表现
④质量指标
2.用是非标志计算平均数,其计算结果为()。 ①p +q ②p -q ③1-p ④p
)(50.29100
2950
__
件==
=
∑∑f
xf x )(986.8100
8075
2
__
件)(==
-=
∑∑f
f x x s 31.050
.29986
.8__
==
=
x
s V s
3.在变量数列中,如果变量值较小的一组权数较大,则计算出来的算术平均数()。
①接近于变量值大的一方②接近于变量值小的一方
③不受权数的影响④无法判断
4.某市农业银行要了解2009年第三季度全市储蓄金额的基本情况,调查了储蓄金额最高的几个储蓄所,这种调查属于()。
①典型调查②普查③重点调查④抽样调查
5.某种产品报告期与基期比较产量增长26%,单位成本下降32%,则生产费用支出总额为基期的( )。
①166.32%②85.68% ③185%④54%
6.在抽样设计中,最好的方案是()。
①抽样误差最小的方案
②抽样单位最小的方案
③调查费用最少的方案
④在一定误差要求下费用最少的方案
7.某校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学习统计学的时间(X)与考试成绩(y)之间建
立回归方程y
C =a+bX。经计算,方程为y
C
=20-0.8X,该方程参数的计算
()。
①a值是明显不对的②b值是明显不对的
③a值和b值都是不对的④a值和b值都是正确的
8.某企业计划规定,2005年成本降低5%,实际降低了8%,则成本计划完成程度为()
①96.84%②62.5%③1.6 % ④103.26%
9.计算年距指标的目的是( )。
①为了反映时间序列中的季节变动
②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的季节变动
③为了反映时间序列中的循环变动
④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的长期趋势变动
10.简单相关系数r=0表示两变量( )。
①不存在相关关系②存在平衡关系
③两变量独立④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三、判断题
1.市场上某种商品成交量最多的成交价格为每公斤5元是中位数。( )
2.调查对象是调查项目的承担者。 ( )
3.在组距相等的条件下,各组次数的多少不受组距大小的影响。 ( )
4.序时平均数计算中的“首末折半法”适用于计算连续型间隔不相等的时
点数列资料。 ( )
5.单位成本总指数是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 )
6.某地区零售物价指数108.5%,则用同样多的人民币要比过去少购商品
7.8%。 ( )
7.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是指在国计民生中地位重要的单位。( )
8.利用最小平方法配合的趋势方程中,要求所有实际观察值与趋势值离差
的平方和为零。 ( )
9.根据30年的产量资料做5项移动平均,得到的新数列较原数列的项数
少4项。 ( )
10.已知时间序列连续5期的环比增长速度为3%,2%,4%,6%和7%,
则,5期的定基增长速度为3%?2%?4%?6%?7%。 ( )
四、简答题
1.什么是统计分组,其作用有哪些?
答:统计分组指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特点,按某一个标志或某几
个标志将统计总体分成若干性质不同组成部分的统计方法。
统计分组的作用:划分现象类型,揭示事物内部结构,分析现象之间依存关系。
2.什么是同度量因素,它有何作用?在编制综合指数时一般如何选择同度
量因素?
答:同度量因素是指在总指数计算时,使复杂现象总体中不能直接加
总的量过渡到能直接加总而使用的一个媒介因素。
作用:第一,同度量作用,即使得不能加总的量过渡到可以加总;第二,权数作用,即在形成总指数的过程中对总指数的大小有权衡轻重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以相应的基期的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而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以相应的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3.为什么说抽样调查是所有非全面调查中最科学的调查方式?
答:抽样调查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方法。同其他非全面调查方法比较,抽样调查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按照随机的原则抽选调查单位;第二,根据部分调查的实际资料对调查对象总体的数量特征作出具有一定可靠程度的估计;第三,抽样调查中的抽样误差虽是不可避免的,但它在事先是可以计算并加以控制,保证抽样推断结果达到预期的可靠程度。
五、计算题
1.某小组工人分组资料如下:
计算该小组的平均日产量和标准差。
2.对一批成品按不重复随机抽样方法抽选200件,其中废品8件,又知道
抽样单位数是成品总量的1/20,当概率为0.9545时,可否认为这批产品的废品率不超过5%?
3.某市2005年社会商品零售额为12000万元,2006年比2005年增加3600
万元,零售物价指数上涨了4%,试计算该市社会商品零售量指数,并分析零售量和物价因素变动对零售总额变动的影响绝对值。
4.某商店有关资料如下:
试计算第一季度平均每月的商品周转次数。
5.根据甲地区家计调查资料,每户平均年收入为8800元,方差为4500元,每户平均年消费支出为6000元,均方差为60元,支出对于收入的回归系数为0.8,要求:
(1)计算收入与支出的相关系数; (2)拟合支出对于收入的回归方程。
模拟试卷三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标志值
2.每台机械设备 各机械工业企业
3.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偏态和峰态
4.80
5.允许误差范围 概率保证程度
6.变量数列 动态数列
7.系统性误差 随机性误差
8.时间 指标值 二、单选题
1.③
2.④
3.②
4.③
5.②
6.④
7.②
8.①
9.② 10.④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五、计算题
1.平均日产量 )(11.5kg f
xf x ==∑∑
标准差
)(71.345
5)11.512(....10)11.51()
(222
kg f
f
x x =?-++?-=-=
∑∑σ
2.根据资料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