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虚词 何 于

虚词 何 于

虚词 何 于
虚词 何 于

【何】用法总结

什么:然则何时而乐耶?女独不庆寡人,何故?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为什么: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昆仑三圣何足道

多么:青泥何盘盘;开国何茫然;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哪里:豫州今欲何至?意欲何往?

通假: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固定搭配: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2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4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

【何乃】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于】用法总结

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被:而君幸于赵王

和:故燕王欲结于君

不译:黄鸟于飞,集于灌木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整理资料 之实词篇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整理资料之实词篇一、古今异义,指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 例句古义今义 芳草鲜美鲜艳美丽(味道)新鲜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交通运输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境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子的配偶 无论魏晋(更)不必说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遂与外人间隔断绝来往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 的距离 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不充足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白色 人物略不相睹一点儿与“详”相对 人物略不相睹人与物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描 写的人 一百许里大约许可 至于夏水襄陵到了……的时候表示另提一事 二、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1.渔人甚异之 (对……感到诧异,使动用法) 2.欲穷其林 (穷尽,形容词作动词) 3.处处志之 (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出名,著名,名词作动词) 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显出灵异,形容词作动词) 6.无丝竹之乱耳 (使……受到扰乱,使动用法) 7.无案牍之劳形 (使……感到劳累,使动用法) 8.不蔓不枝 (可译为“长枝蔓”“生旁枝”,名词作动词) 9.苔痕上阶绿 (长上,名词作动词) 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驰的快马,动词作名词) 11.箬篷覆之(用箬叶,名词作状语)

12.不独亲其亲(以……为亲,名词作动词) 13.不独子其子(以……为子,名词作动词) 14.听妇前致词(走向前,名词作动词。) 15.石青糁之(用石青,名词作状语) 16.皆披发文身(画着花纹,名词作动词) 三、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1.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 2.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3.左手倚一衡木 (通“横”,横着的) 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5.略无阙处 (通“缺”,缺口) 6.选贤与能 (通“举”,选拔) 7.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整理资料之虚词篇 1. 【之】 (一)代词。 1.一般代指人事物。 ①石青糁之(代词,代字的凹处) ②渔人甚异之 (代词,代桃林的奇景) ③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④箬篷覆之(代词,代船舱) ⑤闭之(代词,代窗户) ⑥左臂挂念珠倚之(代词,代左膝) 2.指示代词,这,此。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水陆草木之花 (助词,的) ②能以径寸之木(助词,的) ③春冬之时(助词,的) ④山川之美(助词,的) ⑤浙江之潮(助词,的)

虚词其的用法_ 练习题.1

其练习题 一、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4、向使六国各爱其地。 5、童微伺其睡。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独其为文犹可识。 8、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10、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11、距其院东五里 1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1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14、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15、其皆出于此乎 16、子其勉之。 1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8、国无主,其能久乎 19、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20、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 2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22、吾其还也。 23、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24、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 25、天其弗识,人胡能觉 26、溱与洧,浏其清矣。 27、北方其凉,雨雪其雱。 2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9、彼苍天者,曷其有极。 30、既见君子,云其何忧。 3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3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33、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二、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④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 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 三、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9其是耶,其非耶10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2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一、 1—4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5—7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8第一人称代词“我”;9—12指示代词“那”“那些”;13指示代词“其中的”;14—15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16—17表示祈使语气“应当”;18—21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22表示商量语气;23表示假设“假如”;24表示选择“或者、还是”;25表示让步“尚且”;26相当于“然”,用在形容词后;27—29在单音节形容词和象声词之前,起强调作用;30—32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33(jī)表示疑问语气。 二、B(①他的②其中的③那④那⑤其中的⑥他,他们⑦我,自己⑧他, 他们) ⑨大概 三、 1、代词,可译为他 2、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 3、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4、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5、指示代词,可译为那 6、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7、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 8、代词,可译为其中 9、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10、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11、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 12、代词,可译为我,自己

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八大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虚词归纳 中考考查的文言虚词有8个:而乎其为以于则之。常采用客观性试题,辨析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之 (一)代词 ①代人、事、物。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 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二)助词: ①结构助词,的。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 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 ③调节音节,不译。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④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 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例句:马之千里者 (三)动词,到,往,去。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以 (一)介词: ①用、把、拿。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 ②按照、依照。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凭借、依靠。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以此自终以此夸能 (二)连词: ①表目的,来,用来。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 ②表结果,以致于。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 ③因为。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以中有足了者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三)动词,认为。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 (四)通“已”,已经。例句:固以怪之矣 3、于 (一)介词: ①到。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在。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欲报之于陛下也 ③从。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 ④对,向。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 ⑤比。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皆以美于徐公 (二)因为。例句:生于安乐,死于忧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三)连词:和、与、同。例句:曹操比于袁绍 4、而 (一)表并列。例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溪深而鱼肥 舍生而取义者也 (二)表修饰。例句:朝而往暮而归、杂然而前陈者、佣者笑而应曰、长跪而谢之、蹴尔而与之

文言虚词其且的练习与理解 含答案

5.【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何其】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且】(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3.让步关系,尚且,还。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2.暂且,姑且。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且如】就像。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文言虚词练习:其 一、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④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 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 二、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虚词与翻译

文言虚词: 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中考考查的五个虚词:之、其、以、于、而 1、之:代词:代人、事、物,指示代词。如:“徐公来,孰视之。”、“暮寝而思之。”助词:(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句末,凑足音节,不译。如:怅恨久之。 (4)作宾语前臵的标志。如:何陋之有。 动词:相当于“去”、“到”。如:辍耕之垄上。 2、其①代词:A.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B.代具体的事物。例:屠自后断其股。(《狼》)C.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3、以①介词: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等。例: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C.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从”等。例: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隆中对》) ②连词:A.表示目的,可译为“来”。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B.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以至于”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4、于介词:A. 作介词,译为“在”“到……时”;或“给、到”;还可以译为“比、对、向、从”等。 5、而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②连词:A.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D.表修饰,相当于“地”。例:默而识之。(《论语。述而》)E.表并列。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整理与积累 之:辍耕之垄上(去) 怅恨久之(语助词,不译) 鸿鹄之志(的) 二世杀之(代词,他)

虚词选择题

文言虚词选择题型解题训练 1.下列句中“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2.下列句子中“乎”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曰:壮士,能复饮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下列句中“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4.下列各句中“其”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④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 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 5.下列句中“若”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②视之,形若土狗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天若有情天亦老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⑦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⑧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A.①②/③⑤/⑥⑦⑧/④ B.①②⑥/③④/⑤⑦⑧ C.①②⑥/③④/⑤⑧/⑦ D.①②⑥/③④⑦/⑤⑧ 6.下列句中“也”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故曰:“弊在赂秦也!” 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廉者,赵之良将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D.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7.下列句中“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8.下列“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下列“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C.吾攻赵,旦暮且下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F.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10.下列“所”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B.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逍遥游》重点虚词

《逍遥游》重点虚词 篇一:虚词分析 庄子 一、虚词分析 北冥有鱼,其(它的)名为鲲。鲲之(的)大,不知其(它)几千里也。化而(承接)为鸟,其(它的)名为鹏。鹏之(的)背,不知其(它)几千里也;怒而(修饰关系,地)飞,其(它的)翼若垂天之(的)云。是鸟也,海运则(就)将徙于(往)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者,志怪者也。之(的)言曰:“鹏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徙于(往)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修饰关系,地)上者九万里,去以(凭借)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取消)以(用)息相吹也。天之(取消)苍苍,其(揣测语气,难道)正色邪?其(揣测语气,难道)远而(因而,因果关系)无所至极邪?其(它)视下也,亦若是则已(则已,而已)矣(罢了)。 且(况且)夫(议论的标志)水之(取消)积也(句中,舒缓语气)不厚,则(那么)其(它)负大舟也(句中,舒缓语气)无力。覆杯水于(在)坳堂之(的)上,则(那么)芥为之(代杯水)舟。臵杯焉(于之)则(就)胶,水浅而(但)舟大也。风之(取消)积也(句中,舒缓语气)不厚,则(那么)其(它,指风)负大翼也(句

中,停顿,舒缓语气)无力。故九万里则(那么)风斯(这)在下矣,而后乃今(然后才,而,承接关系)培 风;背负青天而(而且,递进关系)莫之(宾语提前标志)夭阏者,而后乃今(然后才,而,承接关系)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它)曰:“我决起而(修饰关系,决,迅速地,作起的状语,决起,又是飞的状语,翻译为,迅速地从地上飞起来。)飞,枪榆枋而(承接)止,时则(或许)不至而(因而,因果关系)控于(在)地而已矣(罢了),奚以之(到)九万里而(承接)南为(“奚以……为?”怎么用得着呢?反问)?”适莽苍者,三餐而(修饰关系,地)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这)二虫又何(怎么)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它这样)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的)南有冥灵者,以(把)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把)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然而,转折关系)彭祖乃今以(因为)久特闻,众人匹之(他),不亦悲乎! 汤之(取消)问棘也是已(是也)。穷发之(的)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于之),其(它的)广数千里,未有知其(它的)修者,其(它的)名为鲲。有鸟焉(于之),其(它的)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的)云,抟扶摇羊角而(修饰关系,地)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这样以后)图南,且(将)适南冥也。斥鷃笑之(它)曰:“彼且(将)奚适也?我腾跃而(地,修饰关系)上,不过数仞而(承接,就)下,翱翔蓬蒿之(的)间,此亦

常用虚词汇总

常用虚词汇总 文言虚词 在初中阶段,对古汉语中的20多个文言虚词要加以了解,要重点掌握“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于、为、也、乎、夫、焉、宁、去”这17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其作用和意义,还应与现代汉语做比较,明确哪些作用保留下来了,哪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在解释时,应准确地运用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字词来替代,借助归类进行比较,掌握各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桓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动词:去、到、往 ①吾欲之.南海②辍耕之.垄上 三、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 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四、介词:在如:悬挂之.四壁(《观巴黎油画集》)其 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他”“他们”“他们的”“那个”“其他” (1)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陈涉起义》 (2)必先苦其.心志,用手拂之,其所自落。《活板》 2、语气词,表示测度,劝勉,有时加强反问。 (1)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愚公移山》 (2)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大概)《峡江寺飞泉亭记》 2、副词:“难道” (1)其.(难道)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者 一、代词 1、一般附着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或动宾词组的后面,相当于“......的”或“......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地方)。” 例: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者:指人)②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者:指事。) 2、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3、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语气助词 1、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例:①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 谋也。 ③而安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其的用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其的用法 导读:(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司马光《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柳宗元《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苏轼《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韩愈《祭十二郎文》)

师说的重点实词虚词和语法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姓”讲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师 1. 名词,老师。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圣人无常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修饰“道”) 2. 作动词用,学习。例如: “吾师道也”。 3. 姓。例如: “师襄” 出 1. 动词,产生,发生。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 2.动词,超过。例如: “其出人也远矣。” 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1. 人称代词,代人,他。例如: “吾从而师之”。 2.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例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郯子之徒”。 3. 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的。例如: “古之学者”。 “童子之师”。 4.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如: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道之不傅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5. 结构助词,宾语提到动词前的标志。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其 副词,表示推测关系的语气,大概,恐怕是。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 乎 1. 语气助词,表示反诘或推测语气,相当于“呢”或“吧”。例如: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诘,呢。) “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吧。) 2. 介词,表示时间或比较,相当于“在”或“比”。例如: “生乎吾前。”(表时间,在。) “固先乎吾。”(表比较,比。) 于 1.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向,从,在。例如: “耻学于师。”(从、向) “其皆出于此乎?”(从、在) 2. 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例如: “于其身也。” 3. 介词,表示比较,比。例如: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突围方略:文言文虚词篇

S08斯输别 职阿布经光开偶 2019 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突围方略:文言文虚词篇 【知识导学】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兼词。常 见的文言虚词有:安、但、而、耳、乎、何、故、或、既、乃、其、 且、然、若、遂、所、为、焉、也、以、已、矣、于、则、者、之等 等。文言虚词的数量虽然远不及实词多,但使用频率之高,用法之灵 活,语法功能之强,在汉语发展过程中变化之大,都远远胜过实词。 可见,掌握虚词意义及用法十分重要。 一、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中借用过来,或由实词虚化出来的,因此, 许多词既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在学习时,必须注意通过具体 的语言环境,去辨别某个词在句中是实词还是虚词。可以说分清虚词 实词是学好文言虚词的第一步。如“将军宜枉驾顾之”(《隆中对》) 中的“顾”,当“探望、拜访”讲,是实词;而“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为学》)中的“顾”,当“却”讲,是虚词。 二、辨明用法 虚词大都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它的意义。 如“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夫”,在 句首,是发语词。而“今若是焉,悲夫”(《黔之驴》)中的“夫”, 在句末,是助词。又如“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中的“而”, 是连接动词和宾语的;而“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中的“而”,却是表示修饰与被修饰关系的。可见,同一个虚词,所

表达的意义有时是不同的,必须结合上下文才能判断。不同的虚词又可以表示相同的意义,如“以三保勇而多艺”(《冯婉贞》)中的“而” 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中的“以”字,意义相同,都是连接前后部分的连词。又如“子何恃而往”(《为学》)中的“何”,与“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察今》) 中的“胡”字意义相同。 因此,对待虚词需要我们随时留心,多加辨析,既注意同一个虚词的不同作用,又注意不同虚词的相同之处。 三、通晓古今 要了解虚词的作用,还应该与现代汉语比较,了解它的变化,大致有以下五种情况: 1.有的沿用下来。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中的“且”, 今作“而且”“况且”讲。又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十则)中的“然后”,今天仍然作“然后”讲。 2.有的消失了。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中的“夫”, 作发语词;“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中的“者”,起停顿作用。现代汉语中就没有这种用法。 3.有的意义或用法发生了变化。如“虽我之死”(《愚公移山》)中的“虽”,是“即使”的意思,表示退一步说;现在则与“但是”“可是”相照应,表示语意的转折。又如“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所以”,起提出结果以究其原因的作用,而现在则用于“因为……所以”的句式,只起表明结果的作用。

选词填空与词语替换

言语理解与表达之选词填空与词语替换 一)词语替换 词语替换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语句中某一重要词语的理解。一般是先提供一个句子,句子中某个词语下面预先画有一条横线,要求考生在四个词语选项中找出一个意义最为贴切的进行替换。 词语替换要求考生能够准确迅速地理解考题中画线部分的词语,同时能够对所提供的四个选项进行区分,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语义和不同语义,然后迅速选定其中一个进行替换。 需要说明一点是,在最近两年的试卷中,词语替换已不再出现。但词语替换作为言语理解与表达的一个基础,考生还是应将这种题型的训练作为提高自己语感与理解能力的一个训练手段。 二)选词填空 这种题型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词义的辨别分析能力。被辨析的词主要是同义词或者近义词。一般是先呈现一个句子,在某些关键词的地方已经留出空格,要求你从题后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填入句中空格内,从而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最准确、最连贯和最完整。 同词语替换相类似,选词填空题也是考查考生因词义相同或相近而造成相互干扰的情况中对不同词语的辨析能力。只不过因为缺少了句中的参考词语,难度稍微大了一些。成语使用、关联词使用是选词填空的特殊形式。

一、同义词的辨析与使用 词语替换和选词填空,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主要考查考生对词义相近的词的辨别能力,需要考生从多方面掌握词形、词义相近的词语。做好此类题的核心在于掌握好同义词。下面就同义如何辨析提供一些方法。 辨析同义词的关键是同中求异,找出它们之间的细微区别。 1.词义方面 首先,词义的轻重不同。如“轻视”、“蔑视”和“藐视”,“诬蔑”和“诬陷”,它们的词义都是从轻到重。 其次,范围大小不同。如“战争”、“战役”和“战斗”,“边疆”和“边境”它们的范围是从大到小。 再次,个体与集体不同。如树(个体)——树木(集体),纸(个体)——纸张(集体)。另外,语素的不同也使词义有异。比如“刊误”是“修改错误”之意,“刊”是“修改”之意(“不刊之论”的“刊”即此意);而“勘误”则是“列举更正书刊中文字的错误”的意思。 2.色彩方面 从感情色彩上加以区别是一个较好的方法,如“成果”、“结果”和“后果”三个词语的感情色彩依次为:褒、中、贬。区别语体色彩的不同,也是一个辨析方法,如“溜达”与“散步”,“聊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整理资料之实词篇资料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整理资料之实词篇 二、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1.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使动用法) 2.欲穷其林(穷尽,形容词作动词) 3.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著名,名词作动词) 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显出灵异,形容词作动词) 6.无丝竹之乱耳(使……受到扰乱,使动用法) 7.无案牍之劳形(使……感到劳累,使动用法) 8.不蔓不枝(可译为“长枝蔓”“生旁枝”,名词作动词) 9.苔痕上阶绿(长上,名词作动词) 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驰的快马,动词作名词) 11.箬篷覆之(用箬叶,名词作状语) 12.不独亲其亲(以……为亲,名词作动词) 13.不独子其子(以……为子,名词作动词) 14.听妇前致词(走向前,名词作动词。) 15.石青糁之(用石青,名词作状语) 16.皆披发文身(画着花纹,名词作动词) 三、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1.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2.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3.左手倚一衡木(通“横”,横着的) 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5.略无阙处(通“缺”,缺口) 6.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7.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整理资料之虚词篇 1. 【之】 (一)代词。 1.一般代指人事物。 ①石青糁之(代词,代字的凹处) ②渔人甚异之(代词,代桃林的奇景) ③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④箬篷覆之(代词,代船舱) ⑤闭之(代词,代窗户) ⑥左臂挂念珠倚之(代词,代左膝) 2.指示代词,这,此。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②能以径寸之木(助词,的) ③春冬之时(助词,的) ④山川之美(助词,的) ⑤浙江之潮(助词,的) ⑥天下之伟观也(助词,的) ⑦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助词,的) ⑧忘路之远近(助词,的) ⑨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大道之行也(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4.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久之,目似暝(调节音节) (三)动词,到……去。 ①送孟浩然之广陵(到……去) 2.【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竟然)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三)判断词,是,就是 胜败乃兵家常事(是)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浙江专版)

考点09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中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综观近几年中考试题可知,从总体上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题型上一般为客观选择题,要求考生辨析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或正确与否。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是”。形式一般为“四组八句”,多是从文言语段和教材中各选取一个句子组成一个选项。除这种形式外,也有“四组八句”都选自所给文言语段的情况。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九年级中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处①之不易》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②,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③,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④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损其本!尔曹其存之。” 【注】①处:居于高位。②俭:荒年。③率物:为人表率。④豁:放弃。 (二)《范文正公仲淹贫悴》 范文正公仲淹贫悴,依睢阳①朱氏家,常与一术者②游。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范仲淹怀中,范仲淹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范仲淹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③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注】①睢阳:地名。②术者:指以占卜、星相等为职业的人。③俾:使。

古文观止之《六国论·苏辙》中的虚词与实词(89处注释)

六国论 宋·苏辙 尝1读六国世家2,窃3怪天下之4诸侯5,以6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7西向,以攻山西8千里之秦,而9不免于灭亡。常为之10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11计,盖12未尝13不咎14其15当时16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17。 1.尝:<副>表示已经过去,曾经。 2.六国世家:指《史记》中记载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诸侯国。世家,是《史记》中传记的一种体裁,主要叙述世袭诸侯国君的事迹。 3.窃:<副>表示暗中进行。暗地里,偷偷地。 4.之:<助>表示领属关系。的。 5.诸侯: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 6.以:<动>凭借。 7.发愤:立志,下决心。 8.山西:战国时期称崤山以西的地区为山西。秦国地处崤山以西。 9.而:<连>表示转折关系。 10.之:<代>代指上文的“不免于灭亡”。 11.之:<助>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使二者组成名词性偏正结构,表示前后两项的各种关系。可译为“的”,可根据文义灵活译出。 12.盖:《辞源》、《古代汉语虚词》、《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盖”都没有“因此”义。这个“盖”也就是“盖失强援”的“盖”,是“因为”之义。该句是“前果后因”的因果复句。 13.未尝:没有、不曾。 14.咎:jiù责备。 15.其:<代>表示远指。那些。 16.当时:指过去的时日。 17.也:<语气>肯定语气。

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自己心中暗暗责怪天下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下决心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为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形势。 夫秦之所以18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19,而在韩、魏之郊20;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21。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22。韩、魏塞秦之冲23,而25弊24山东26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27用于秦而收韩,商鞅28用于秦而收魏,昭王29未得韩、魏之心,而30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31范雎以为32忧。然则32秦之所忌者33可以见矣。 18.之所以:“所”字结构是汉语语法界争论的热点问题。此处教参的观点为。“所+介词+谓语”是名词性词组作为谓语,“之”作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苏州文学院洪琰通过分析《史记》中“所”字结构得出,“之所”前后的名词和动词是主谓关系,“之”是不是用来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能确定,认为如果是的话,在用“所”字的前提下,有重复的嫌疑,洪琰认为“之”字只是古人用来凸显说话重心的一个标志。 19.也:<语气>助判断语气。 20.郊:泛指国土。 21.野:泛指国土。 22.也:<语气>助肯定语气。 23.冲:交通要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