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接受学习对“导出”式教学的启迪

接受学习对“导出”式教学的启迪

接受学习对“导出”式教学的启迪
接受学习对“导出”式教学的启迪

接受学习对“导出”式教学的启迪

崔成林(泰安市实验学校高级教师)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当代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推崇的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将学习材料作为现成的定论性的知识来加以接受、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而不重复人类发现、形成有关知识的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

要使接受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最关键的是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第一,教师要激发起学生进行意义学习的心向,而这要靠平时培养学生的意义学习的良好习惯,克服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第二,设法使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这就要采取种种措施。

(“导出”式教学的观点——学习产品是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成果,它自身具有激发学生生成学习动机的功能——优秀生渴望表现、中等生期待收获、学困生任务驱动。知识收获的成就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又会形成继续学习的心向。教师或同伴的赞许、认可、微笑、手势、注视,以及各种物质奖励等,都可以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此外,学习“产品”是新旧知识联系的果实,利于学生将新的知识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接受学习的优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接受学习最重大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接受学习又有助于学生在接受教材中知识的同时也会掌握知识所包含的逻辑结构,使学生掌

握的知识达到系统化。其次,进行接受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再次,接受学习对教育设备、设施的要求相对来说较低,因而经济易行。

(“导出”式教学的观点——把学生产品设计为试题,则可以提高应试成绩;把学生产品设计为问题,则可以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同样,把学习产品设计成网络、表格或相关表现形式,就能实现引导学生系统学习文化知识的目的。)

接受学习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依赖于自己的具体经验,因此接受学习受到很大的限制,只在一定范围内可行。

(“导出”式教学的观点——这说明,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接受学习只能是“囫囵吞枣”,在不理解的情况下死记硬背,等以后接触到相关事物时才有可能茅塞顿开,但这需要看学习者还是否记得这部分知识内容。因此,这个阶段的学习采用发现学习要利于孩子发展。)

第二,对于在认知发展上已达到形式阶段的学生来说,当他们刚刚开始学习一新的学科或一个新的领域时,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以自己的具体经验为依据,因此,仅靠接受学习是不够的。

(“导出”式教学的观点——接触新的学科和领域,学生无相关学习基础和经验,如果采用接受学习不重复人类发现、形成有关知识

的过程,这对于学生来说就像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如果你只是告诉他怎么走,而不领着他走一圈,或者给他地图等相关辅助工具,其结果是“摸着石头过河”,学习效率依然十分低下,根本达不到接受学习想要的“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效果。与其欲速则不达,还不如采用发现学习的方法。)第三,接受学习虽然具有使学生高效地、系统地掌握现成知识的功能,但是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造精神,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方面的作用明显不如发现学习。其局限性表现在:容易导致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脱节,抑制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导出”式教学的观点——既然二者各有特长,当然最好的方法是把二者结合起来。这个主意任何人都会想到,但关键是借助什么平台将二者结合起来?又如何协调二者的比例才能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呢?以学习产品为导向的“导出”式教学,通过控制“产品”的性质来实现使用接受学习或发现学习的选择。“学习产品”就好比一个开关,对于有关概念、规律、法则、方法以及创新性学习成果等采用发现学习的方式,而对于基础性的、情感性的、学术性的以及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则采用接受学习的方法。)

浅谈启发式教学在数学中的应用

浅谈启发式教学在数学中的应用 有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可见,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么重要。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有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的人。为了培养这类人才,作一个好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是科学而行之有效的方法。 启发式教学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它是比较先进的教学法的综合运用,它体现了既向学生传授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思想。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是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揭示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他们的思维活动,去解决矛盾,理解教材,把知识学到手;同时发展抽象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揭示和解决矛盾,理解教材。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解决学习动机和兴趣上的矛盾,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学生思维是否活跃,除了与他们对学习某个知识的目的、兴趣等有关外,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若能不断给学生创设急需解决问题的情景,这时教师讲授的知识就能引起学生高度的注意,积极的思维,并产生克服困难探求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例如: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这章时,教师出了这样一个方程: 先不让学生解题,而是向学生提出问题:关于X的方程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特点?然后猜想其根。思维活跃的学生很快猜出根:,。再解此方程,做后引导学生观察结构特征,还可得到倒数型方程及其解法。如果仍以基本解法复习,学生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而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能激发学习兴趣,锻炼思维能力。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可以采取课前布置小制作,小实验等方式。使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的实践过程中提出问题。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上课时就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但学生有了思维的积极性,并不等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还必须抓住教学中的以下矛盾,启发学生去解决各种矛盾,理解教材。 一、要解决好感性材料与抽象词语表述的矛盾 学生理解教材的思维活动,是以对教材的感性认识为基础的,经过比较、概括、分析、综合才能达到对教材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因此,教师在讲授抽象的原理或规律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并辅之以直观手段,实践证明:学生亲眼见过的事物,就会深信不疑,印象深刻,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掌握。

浅谈启发式教学在数学课堂的运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616138015.html, 浅谈启发式教学在数学课堂的运用 作者:王立生 来源:《教育与管理》2013年第01期 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 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①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于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②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2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3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有效手段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语文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那么如何科学的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从宏观上把握,要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启发式的实质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换位思考问题--假如我是学生,我会怎样学习,哪些是我自己弄不懂的,需要教师启发点播、讲解。从而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教学思路,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调动其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2.遵循学生的认识特点和规律规律。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处于“愤”、“悱”心理状态。学生想学习、想探索的欲望越强烈,教学效果越好。“愤”、“悱”状态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是否进入“愤”、“悱”的心理状态,就看教师启发的教学艺术是否到位。 3.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实践告诉我们:哪个教师朗读得好,他的学生朗读也好;哪个教师作文写得棒,他的学生作文水平也较高。因此,教师应加强语言文字修养,以自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高品位的修养去感染学生。小学生们心中,老师就是最神圣的。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用自己做榜样。 二、从微观上进行文字训练,应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提问、讲解以及作业设计中,正如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提问、讲解、作业设计都要有启发性和实用性。 1.讲解、提问、作业设计是否有启发性,关键在于备课,在于是否能深挖教材中的启发性因素。教材的挖掘,主要是寻找启发学生的突破口,要选择“举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句、段,这些词、句、段既有语言文字训练价值,又有思维训练价值,甚至还有情感熏陶价值。 如《再见了!亲人》,我们可以向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从课题《再见了!亲人》我们知道,应该是亲人在依依惜别时说的一句话,这里的亲人是谁?在什么地方?谁送别谁?场面怎样?同学们是不是根据这几个连贯的问题想象一下送别的动人场面?这样,学生自然急于知道是谁跟谁道别,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要分别,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提问要有启发性。小学语文教学专家袁微子先生生前曾说过,备课主要是备提问。可是,提问并不等于启发式。启发式的提问,要能引发思维欲望,要能指点思维的途径、方法。语言文字训练仍然离不开启发式的提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质难问难,分析归纳,激发情感,引发兴趣等。即使是"以读带讲",也还需要以问导评,以问导读,以问指点朗读方法。有问要有答,对教师的问、同学的问,学生想得如何,要通过答来体现。有启发式的提问,还需要有答后启发式的“导”,导思、导读、导辨。导思,就是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导

课堂教学关注的66个经典细节

请老师阅读,也来总结一下你认为经典的细节 课堂教学关注的66个经典细节 1 、用心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直呼其名相对于不指名道姓课堂效果会更好,把所授班级的学生座次表写出来,上课时放在讲桌上,这样做,有助于记住学生的名字,尽快地了解每个学生。(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教师上课时能熟记并且随时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就会感到获得了尊重,自然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感、亲切感,这种情况下的教学效果往往会很好。 2 、课前要“胸有成竹” 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著名特级教师徐斌) 教师唯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才会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才会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才会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3 、提前三分钟进教室 老师要提前进教室,便于作好课前准备,同时也可以提醒学生安静下来。千万不要不管班级里怎么样乱七八糟,傻乎乎地开始上课,那样,你很难把课上下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老师提前进教室,便于作好课前准备,了解学生的情况,稳定学生的情绪,联络师生情感……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4 、巧用课前三分钟 课间休息结束了,一节课开始了,老师应该尽快地让孩子静下来,兴致勃勃地迎接“智力体操”的开始。老师应该具备这种创设最佳的教学环境的本领,有效地用好上课的前三分钟,使学生对本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著名特级教师李烈) 有效地用好上课的前三分钟,使学生对本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 5 、第一印象很重要 第一节课,如果开头的一段话热情洋溢;板书的第一个字让学生为之赞叹;第一次朗读让学生为之感动;用丰富的表情和机灵的眼神吸引住学生;得体的幽默让孩子笑起来;充满爱意的一次抚摸让学生感到亲切;教学方法的变化让学生感到有趣,那么,你就成功了。如果这样,而且今后也不懈怠,我敢说,你绝对成功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教师的第一节课,应该是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有了,教师以后的教学就会顺畅些、圆满些。 6 、上课时要充满激情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恐怕课堂也是这样,教师上课的激情就是那山中“仙”、水中“龙”。没有了对教育的热爱,任你教师用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也只是徒具其形,任你教师用再华美的语言,再动听的语调上课,也不岽蚨 男牧椋 鸷逞 牧榛辍J欠窨梢源蚋稣庋 谋确剑喝绻 的愕募で槭瞧胶湍 驳模 悄愕募で榫拖翊喝绽锏难艄猓 屡 尴悖 质室撕堂绲某沙ぃ蝗绻 的闶潜继诤婪判偷模 悄愕募で榫拖裣娜绽锏哪挥辏 呷诵钠ⅰ 室撕堂绯墒臁R虼耍 灰 劝 ⒆樱 愕钠骄财胶椭胁刈诺闹徊还 呛 畹募で椤 阃 岫匝 男枨蠛托巳ぐ 貌 郎停 阋不岚延哪 翁茫 慊够嵯缘糜腥饲槲叮 嵯感摹⒛托摹 姓庑 翁闷 盏於ǖ氖巧畛恋募で榍 #ㄖ 丶督淌︸脊鹈罚?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 王艳华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下面就具体来谈谈: 我们知道“导”己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术位与百位对齐”。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一)复习:笔算,67 x 8,167×28(二)试算:167 x 128,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变为主动有

趣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量有 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

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学思想的改革。因为教学思想对教学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以不同的教学思想指导教学实践,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只有在正确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学活动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我们认为,数学教师确立启发式教学思想是其教学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因为作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其核心是:学习是学生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是教与学交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双向反馈的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根据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并重的要求安排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等诸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思维活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实现教育目标,达到全面发展。 对于启发式教学思想,我们强调如下几点: 第一,教与学关系的整体性、辩证性。 启发式教学思想首先强调教师的教,认为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教的活动领导学的活动。教的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从这一点出发,教师的教决定着整个教学活动的目的、任务、方向、步骤和效果,制约着学生的学。但是,教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学,在于指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自己,所以教师的教又要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师的作用及其发挥的程度是以学生原有水平为基础的。 同时,启发式教学思想认为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主体角色可以相互转化,即在教的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知识是媒体;在学的活动中,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教师是媒体。学与教相辅相成,没有教就无所谓学,没有学也无所谓教,教与学因一定的条件而形成对立统一关系,共同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而努力。 第二,培养目标的全面性。 启发式教学思想强调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心理发展的过程,认为教学的着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双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他们的心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理能力是整个教学工作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同时,教学中要有

例谈历史有效教学的三个层次共8页文档

例谈历史有效教学的三个层次 到底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呢?有效的历史教学至少有这样两个目标:一是《历史课程标准》给我们教学指明的方向,即“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是任鹏杰老师所揭示的有效教学的深层次内涵:“有效的历史教学只是‘下位’目标,但必须从属于历史教学的‘上位’目标――服务人生,亦即用‘整体’历史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这才是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这才是标准,才是衡量历史教学是否有效的尺度。”①两者应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一个整体,没有第一个目标的达成,第二个目标只能是水中花,雾中月。 那么,作为历史教师的我们,怎么教才能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怎么教才能服务于学生的人生?课堂上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该立足于哪些方面呢?近期笔者听了三位教师的几节课,本文就以他们的几个教学片断来谈谈教师教学有效性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有效教学首先要保证教学“有效益”、“有效率” 有效的历史教学,首先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合乎教学规律,与历史的课程标准相符合,与教学目标的要求相一致,并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提高教学的效率,从而使学生正确地领会掌握每堂课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这是有效教学的第一层次,也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1.有效益

教学效益是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和教学活动目标的达成②。对历史课堂教学来说,有效益是指师生互动过程中历史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情感的体验与预期教学目标一致或吻合。 教学片断一:在进行《“人是万物的尺度”》一课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指出教材所叙述的几位智者代表性人物,并引出他们的核心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以下是师生之间的教学情况。 师:大家看到这句话肯定有许多想法,这句话是人类历史上很伟大的一个命题,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看法,不知道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想法,你是否赞同这句话呢? (学生相互讨论) 生:我不同意“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论点。我举个例子,比如,人们去动物园看猴子,给它东西吃,逗它,跟它玩,猴子一吃游客给的香蕉,看猴的人就笑了,这是我们人的看法,可是,也许猴子也在想,这些人类怎么这么奇怪,喂香蕉,有什么好喂的?就算猴子吃了人给的香蕉,猴子也未必是被人逗乐,很有可能,它在吃香蕉的时候也在得了便宜又卖乖――在偷着嘲笑人呢!因此人有人的尺度,猴子有猴子的尺度,人不是万物的尺度。 生:我赞同“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论点。我也以猴子为例,在动物园人给猴子吃香蕉,就说明了即使是猴子这样聪明的动物(没考证),也是受人类的支配,世界上所有的规则都是由人来制定的,因此人是万物的尺度。 生:我不同意前面一位同学的观点,我们看到即使猴子被人关在笼子里,人还是不能左右其思想,它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还是以自己的想法为转

浅谈启发式教学论文

浅谈启发式教学 兰红梅多少年来一直摸索教学的有效方法,最给力的还是启发式教学。那么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 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一、复习:笔算,67×8,167×28 二、试算:167×128 ,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

启发式教学成功的例子_以问题为主的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根据学习过程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的本意在于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动脑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具有获得知识技能的强烈要求和独立发展自己意识的迫切愿望,这是启发式教学的前提,也是启发式教学的结果。 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教师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独立、自主、高效的学习者,学生离开学校后能继续学习,保持可持续发展。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启发式教学是通过教师的精心准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老师的诱导下,通过师生双边活动逐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式。那么,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如何有效开展启发式教学,如何设计数学问题呢? 一、导入问题化,启发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学习需要一定的情境,真实的问题情境是学习发生的土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得以顺利学习的必然条件。教师采取有效的知识呈现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渴望,对学习内容可以产生很大兴趣。 预设启发情境

只有知识融于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与美感。知识产生的时候是鲜活而生动的,而表征知识的符号是抽象而枯燥的。在学生学习知识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透过抽象的文字符号,将知识的内涵生动地再现出来。让知识回归到它产生的情境中去,知识才会鲜活起来,把具体的事物与抽象的文字符号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捕捉启发时机 在授课过程中,随着学生思维的开动,课堂气氛会不断活跃,这时,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进行启发。 例如我在讲三角形全等时,得出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时就有学生提出,那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也全等吗?我首先对这名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表现进行表扬,然后拿出教学用的一副三角板,让学生也拿出他们用的一副小三角板,进行互相比较,结果发现这两副三角板的对应角确实相等但它们显然不全等。在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后,我同时告诉大家,这样的两个三角形在数学上称为相似三角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知识生活化,应用数学,带着问题活动 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中产生一种相互感染的效应,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求知的兴趣,诱发学生渴望学习知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

浅谈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9-01-09T11:12:36.867Z 来源:《素质教育》2019年2月总第299期作者:简拥军[导读] 启发式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研究数学教育的方法之一。本文主要从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加以详谈。湖南省邵阳县小溪市乡中心完小422102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启发式教学,会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启发式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研究数学教育的方法之一。本文主要从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加以详谈。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数学学科具有严谨的逻辑性与连贯性,在小学数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小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重要时期,教学中,只要教师注重启发,让学生紧紧跟随教师的思路步入学习中,可以转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目前,关于小学数学的启发式教学,在教育界中已经成为重点与热点,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启发式教学最大限度发挥启发式教学的效果与价值,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启发式教学的对策及其路径 1.创新问题驱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启发式教学开展中,教师要学会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问题驱动在启发式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师要学会合理设置课堂教学问题,激发学生循序渐进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目前,在小学数学的启发式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应用了问题驱动法。大量科学研究证实,这种方法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育,起到了关联性的作用。 例如小学几何题目: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教师就可以充分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基本特征还有面积公式。然后用一些随处可见的工具表达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后,教师开始应用问题驱动模式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第一个问题:平行四边形的底边与长方形的长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第二个问题: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存在什么关系?第三个问题:当底与长相等、宽和高相等的时候,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存在何种关系?第四个问题:通过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二者存在的面积关系?通过一系列问题驱动导入后,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数方格”,或者通过“割补法”,去证明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 在启发式教学中,问题驱动模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创新点与突破点。 2.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大多数都是以直观思维为主,这是由于小学生逻辑思维发展尚不成熟的原因,导致学生无法进行更加深入的问题思考与分析。因此,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应用多媒体。 对于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开展,教师应用现代化多媒体工具辅助学生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因为在多媒体中可以给学生提供图片、动画、视频等信息,让学生的直观思维更加快速地形成,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比如说,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在课堂上提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的概念,教师就可以充分应用多媒体:(1)通过投影仪,在盛有水的烧杯中投入两个大小不同的石头,随着水面高度的上升,给学生阐述石头占据空间的大小存在差异性。 (2)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学,在课件中显示笔盒、工具箱及其文具盒等,通过直观表达,让学生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进一步阐述物体体积概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解决疑难杂症。 (3)对于“体积单位”的教学,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来显示,并将粉笔盒体积给表达出来,应用投影仪“动态”闪烁,让学生可以观察到物体体积的变化与大小情况,更加直观、形象地理解体积单位概念。多媒体教学具有一定的直观性与生动性,在现代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直观地将知识表达出来。 通过观察多媒体,学生学习兴趣高昂,思维活跃,此时此刻才真正进入知识探究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从而使知识从理论上升为实践应用。 3.重视独立思考,创设良好情境。在启发式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只有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才能进一步增强启发式教学的价值,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功能。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无意识注意”来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几乎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小学生对一切事物保持着良好的新鲜感,他们看来,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新颖的、有创造力的、美好的、好奇的。然而,无意识注意的形成,与学生兴趣具有密切相连的关系。因此,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及其兴趣,寻找教学的突破点,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结合不同的教学知识特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融合知识,有助于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伟明启发式教学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好家长,2018,(75):196。 [2]周先育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8,(08):35-36。 [3]张丹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J].新课程(上),2018,(07):155。

浅谈启发式教学

浅谈启发式教学 崆峒区大秦回族乡中心小学马瑞 摘要:启发式教学,是科学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素质教育的必经之途。课堂教学在启发式思想的指导下,必定成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素质教育;自主性;主体性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一、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一)启发式教学确立了主体教育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传统的应试教育往往以“讲”代“练”,以“教”代“学”,满堂灌,将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容器”,教师对学生“你不想学我要你学”,“你不会学我教你学”,不把学生当主人。而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把主要精神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在“导”字上下功夫,“精讲”上动脑筋,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心态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如在启发式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发表看法,讨论问题,编题解答等,都是学生主体性的表现。 (二)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导”上,是教学

任务的领导者,教学目标的制订者,教学课程的组织者,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求知的启发者,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生发展多种可能性、选择性、可变性的调控者,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引航。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研究学生内心想法和需求,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动机水平的实际出发,采用风趣讲解,设疑引思,模拟演示等有效措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进步。在启发式教学中,如果没有教师的设问、启导是难以想象的。正是教师所提出的启发式问题,犹如一个个闪光点,在学生的“头脑库存”中引起碰撞,迸发出火花,把学生现实的“惑”和原有的见闻、体验、知识,认识沟通起来,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可见,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启发式教学加强了师生双方情感交流,营造了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 中国历来比较讲究“师道尊严”。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形式是天经地义。教师高高在上,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其权威性不可动摇,而学生只有处于被接受的状态,很少有自由学习、主动学习的机会。长此以来,学生变得不敢想、不敢说,仿佛学习只要跟着老师就行了,有的甚至到了“唯师命是从”的地步。这种僵化、刻板、拘束的学习氛围无疑成了学生学习的枷锁。在启发性教学中,教师摒弃了“满堂灌”的传统做法,通过教师的设问、启导,不仅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而且还要了解感受学生对设问、启导的反应,然后根据这些及时给予评价或进一步启导,甚至改变教法。学生从教师的评价和启导中也及时获得了反馈信息,这些反馈信息使学生集中注意

启发式教学法

在春秋时期,老祖先孔子已经对“启发式教学”有了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启发”的条件和时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则说的是“启发”的要求和标准。今人对“启发式教学”进行传承和丰富,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启发教学二十式”,一起来研究吧。研讨启发式 在教学过程,抓住关键问题,师生共同研究探讨,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各抒己见,共同做出结论。 探究引路式 探究中,“导演”在关键处思想引路,充分发挥“演员”的主体作用,集思广益地“排练演出”,使课堂教学呈现百花齐放的、民主的色彩,使学生各得其所。 讲练引导式 在讲练课中,符合教学规律的整体思维导向,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教学的重要环节。其表现是,教师循循诱导于前,步步启发,学生求索于后,自行分析,综合、消化得出结论。 语言动作式 指教师适时运用恰当的表情、动作和艺术语言而达到“意会”,“传神”,“移情”的潜在启发引导,使学生逼真地掌握知识,在思想感情上得到感染。 故谬激思式 )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重要地方,故意“脱轨”让学生纠正,意欲强化而采取的刺激性启发方式。它迂回穿插、曲径通幽,具有灵活的特点,在教师有意的或无意的教学情境中,促进知识的增值和巩固。 目标启发式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正确途径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独立思考。传授知识绝不仅仅为储存,而是为了促进学生掌握有关的基础理论、技能和方法,进而能获得更广泛的知识。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勇于探索,创造性地对待学习中的问题。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内容和精髓就在这个地方。目标明确是激发动机的诱因和调节行为的标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自觉学习的浓厚兴趣。 类推启发式 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突破教材难点,引起他们的相关联想。通过概括化的活动,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行学习。运用此法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去探讨新知识和未知领域的东西,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与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 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感性认认的实际出发,达到开发智力和开发能力的效果。 对比启发式 鲁迅说:“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人们要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就必须善于分析比较。对相互关系容易混淆的事物或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比较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在比较和分析中加深理解,积极思考去获取知识。所以,用对比方式进行讲授、提问、演示等,是启发教学的重要手段。 自学指导式 “自学能力是具有不同层次的立体范畴,它不是属于一般的能力,而是属于特殊的能力。”教师在自学辅导课中研究教法,进行自学的思维引导。这就要求教课前应选择设计怎样区分教材主次,易混淆的知识如何处理、如何审题、怎样确定解题步骤、怎样论证、检查、演算、

浅谈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浅谈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怀宁县黄龙镇中心学校:黄龙女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关注思维能力的训练、合作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研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最终获得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方法,古已有之,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①。所以要大力推进启发式教学,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使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主动性,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思考问题、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索问题。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 一、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与作用 (一)内涵 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已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②。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启发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拿着钥匙去开门。 (二)作用 第一,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这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

第二,教学坚持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同步发展。启发式教学已被古今中外的教学实践证明是一种既可以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同时又能够充分发展他们智能的教学模式。 第三,启发式教学重教法与学法的结合及其转化,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启发”一词本身就包括教师“启”和学生“发”两个方面,它深刻地反映和提示了教学活动的双边性以及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性。 第四,启发式教学强调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注重学生学习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探索精神、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健全人格。 二、目前最常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一)激疑吸引法 指教者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方向、蕴含吸引力的思维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有意创设问题的情境,是打开学生心灵之扉,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的一把“金钥匙”。 宋朝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见长进。”(朱熹:《学规类编》)“疑”是探究知识的起点。教师的责任在于: (1)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人。 (2)启发学生“于无疑处生疑”。这就能开拓思想,启发学生多想、深思,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它是从问题入手,引起悬念,意欲让学生博中寻觅问题的 “归宿”和“落脚点”。在知识的重点、知识的联系、学生的思维发展上均可应用。如,在课题上设疑: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时,教者首先让学生随便说出一些数,教者都能迅速判断能被几整除,学生验算后深惊奇,接着教者出示一组数 问:“谁能很快答出能被3整除的数各是哪个?怎样判断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浅谈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

浅谈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 摘要: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由来已久。新课标下,化学教师在重视探究教学的时,还应坚持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是化学教学必须遵守的原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需要,是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指导思想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我国的许多化学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坚持启发式教学,他们一方面在自己的化学教学实践中学习和继承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另一方面,结合《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传统启发式教学进行改造、开拓和发展,逐步构建适应新课程环境要求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但是,在目前化学教学中仍有人把启发式教学,当作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来对待,把启发式教学(法)与讲授法、提问式教学法、实验操作法、分层教学法等平行列入教学法中,这是原则性的错误,也是与素质教育要求背道而驰的。作为新课程环境下的化学教师,能否正确地理解并实施启发式教学,对于课程目标的落实就显得非常重要。 1 启发式教学的概念 早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问题。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这里,“愤”是指学生迫切地想弄通却又弄不通,但决意要弄通的心理状态;“悱”是指学生迫切地想说却又说不清,但决意要说清的心理状态。所以,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求教师采用适当的方法、手段,使学生处于适度的“愤”“悱”状态之中,诱发和维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求知欲望,并通过“举一隅”进行开导、点拨、解惑,达到“三隅返”,实现自主发展,懂得更多的知识和道理的教学过程。教育即善喻和启发,而不是强行灌注。在孔子以后,《学记》的作者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进一步阐发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也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以探求真理的典范。启发式教学被推崇为人类教育的思想模式,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无不在努力实现这一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 现代教学论中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指导下,批判地继承了过去教学论遗产,在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完善起来的。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突出实验教学、形象化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发扬教学民主,建立良的师生关系,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2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

《有效教学66个经典案例》的读后感1200字

《有效教学66个经典案例》的读后感1200 字 我在闲暇之余阅读了《有效教学66个经典案例》这本书,并感觉受益匪浅。“有效教学”指的是以最少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 首先,有效教师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经常思考,自己到底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我们应该怎样去从事自己的教育教学才是最有效的,要时时提醒自己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有效地教学,而有效的教学需要的是有效的教师。一个没有事业心,不懂得赏识自己的学生的教师,即使他的业务水平再高,也不会赢得学生对他的赞同。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永远有一双公正的眼睛;永远有一个圣洁的思想。让学生能够对他产生亲切感并对他所教的内容感兴趣,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 其次,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点。 通过阅读《有效教学66个经典案例》,使我更清楚地意识到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必然要求。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就要分析教材、吃透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连接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知识与方法、能力与发展的纽带。教师不能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的硬塞给学生,而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带着自己的文化积淀,结合学生的发展

水平,把握教材,用好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使教材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深刻哲理和美学等都得以充分表现,以此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智慧。教师不是“教好教材”,而是“用好教材”。 再次,了解学生的起点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 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必须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让教学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因为学生来源面广,知识结构各不相同,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对本门课的具体掌握情况,这样撰写出来的教案才有针对性,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以达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目的。 最后,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活动是有效教学的核心点。 作为一名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指导、点拨、评价、矫正,从而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炼精华,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教与学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学过程不是教和学的简单相加,而是教与学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的情感交融过程。要想使教学有效,一定先让学生的学习有效,要想使学生的学习有效,一定先让学生能够全面参与。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经历,在经历中获得知识、获得能力;在经历中掌握方法,体验情感。教学中,

浅谈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浅谈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高一地理《东亚季风》教学案例 松江四中朋玲艳 一、教学背景 东亚季风是高一地理教材中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中较难理解的一部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较易出现“满堂灌”的现象。 虽然初中时对世界气候类型及中国季风气候有所了解,但由于时间间隔久,基础不牢固等多方面原因,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大气、天气与气候这个章节的基础知识缺少,一些简单常用的地理专业术语都基本不了解;另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学生不能读懂相关的地理图表。在笔者作的一次问卷调查反映出,在现阶段地理的学习过程中,一个班级的40位同学中只有9位同学相信自己具有读懂地理图表的能力,25位同学认为自己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能够读懂地理图表。 二、教学过程 启发式教学中的“启发”,首先是一种教 学思想,是一种调控手段。其次,“启发”又 是方法和形式。 简单而言,“启发”就是激励引导,促 使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求,自觉地获取知 识。与“注入式”“填鸭式”等教学方法不 同的是——“启发引导,循循善诱”。(见左 图) 虽然这节课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学案,但 教师还是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指 点,提出适当的问题,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问 题,探究原理。以下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片段。 片段一:季风的概念 首先让学生回忆“上海地区冬、夏季节盛行的主导风向?”然后学生画出上海冬夏季节盛行主导风向示意图,最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画的季风示意图总结“你认为什么是季风?”。 这一环节比较成功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在动手画图中启发学生来总结规律。 片段二:季风的成因 提出问题1:图一为哪个季节的全球水平气压分布图?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生答:夏季。因为夏季陆地气温比同纬度海洋高,盛行上升气流,形成低气压;海洋盛行下沉气流,形成高气压。 提出问题2:什么原因导致海陆气压差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