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文化名城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探讨_以陕西省咸阳市为例_梁晓平

历史文化名城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探讨_以陕西省咸阳市为例_梁晓平

历史文化名城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探讨_以陕西省咸阳市为例_梁晓平
历史文化名城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探讨_以陕西省咸阳市为例_梁晓平

124

□ 梁晓平

历史文化名城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探讨

—以陕西省咸阳市为例

[摘 要]随着城市发展进入转型发展阶段,面对发展诉求,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城市设计急需深挖城市特色,营造具有特色、宜居及活力的城市环境,且需创新多层次的设计控制体系,对接法定规划,确保城市设计的落实。咸阳市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就是在此背景下进行的设计实践,在详细分析城市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认准中心城区的发展问题,在编制总体城市设计时,提炼城市空间、生态和文化方面“依塬拥水”“秦风汉韵”的特质,将其充分运用到城市各个系统的营造中,并构建了“宏观—中观—微观”的控制体系,以保障城市设计各个层面的控制内容的实施,营建独具魅力和活力的中心城区。[关键词]转型发展;总体城市设计;城市特色;控制体系;咸阳市

[文章编号]1006-0022(2015)08-0124-08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B

General Urban Design Of Historical City Central District: Xianyang Case/Liang Xiaoping

[Abstract] General urban design of historical cities needs to create characteristic cityscape and put human at ?

rst consideration. Planning management system shall guarantee the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design proposals. Xianyang central district urban design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studies natur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s of the city, establishes a macro-intermediate-micro level planning control system, guarantees the implementation at different levels, and creates a central district of charm and vitality.

[Key words] Transitional development, General urban design, City character, Design control system, Xianyang city

0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进入转型发展的阶段,城市新区建设与旧区更新成为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对于城市中心城区而言,在转型时期,城市空间品质与内涵的提升逐渐成为城市发展关注的重点。许多城市针对因前一阶段快速城镇化而产生的空间布局不合理、地方特色不鲜明及景观风貌不协调等问题,从总体层面对中心城区的布局与空间形态进行优化,弥补城市总体规划在形态、特色和文化等方面的局限性,开展了总体城市设计的编研工作。在此背景下,历史文化名城中心城区的总体城市设计具有特殊的意义。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这类城市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质,然而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大多特质受到城市建设的挤压,或损坏,或消失,使城市丧失特色和可识别性。那么,在转型发展时期,历史文化名城如何保护和充

分利用历史文化特质,形成发展优势,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咸阳市位于陕西省境内,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东邻西安,西接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北与甘肃接壤。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咸阳市的城市地位不断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属于关天经济区的发展核心、关中城市群核心区的双心之一;在陕西省经济发展战略中,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组成部分,且凭借西咸新区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的东风,迎来了转型发展的机遇,急需调整发展框架、优化功能布局,实现城市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咸阳市提出了对中心城区进行总体城市设计的要求,旨在强化中心职能,协同周围区域发展,重点突出城市特色,优化城市景观,彰显城市活力和提高竞争力。

本文将以咸阳市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为例,在

[作者简介]

梁晓平,高级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咸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125

2015年第8期

第31卷对内、对外交通体系有待完善,城市景观整体效益不足,与其现阶段城市地位的提升和发展势头不匹配。同时,城市发展对历史文化特色的提炼不足,虽上一轮《咸阳市总体城市设计》(2010年)提出了“依塬绕水”“龙首咸阳”的设计思路,试图营造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但由于城市设计的实施性较差,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在新一轮总体城市设计中,咸阳市应顺应发展形势,完善对外、对内交通体系,强化中心地位,协同周围区域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整理、提炼历史文化特色,大力完善城市现代服务功能,建设特色鲜明、宜居及充满活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保障实施方面,应创新总体城市设计的控制内容体系,与城市法定规划形成对接,确保设计目标的实现。

2咸阳市中心城区特色元素的提炼

2.1生态特色:“北塬南水”

咸阳市北部分布有西汉帝陵群的五陵塬,五陵塬上汉高祖长陵、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等西汉九位帝王陵寝及陪葬墓连绵百里,举世无双,被誉为“东方的金字塔群”,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帝陵群;南面有渭河,渭河文化源远流长,是黄河文化最为灿烂的篇章。渭河、一道塬和二道塬共同组成了咸阳市独一无二的生态特色,是经过近千年人为与自然共同作用形成的

深挖其历史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详细介绍历史文化名城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的思路,以期对相关规划有所借鉴。

1咸阳市中心城区发展现状分析

1.1区位交通分析

咸阳市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腹地,与周边城市相距较近,市区中心东距西安市中心25 km,西距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60 km,北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15 km,城区南临渭河,北靠五陵塬,东接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地理位置优势十分明显(图1)。在对外交通方面,目前咸阳市市域内形成了由7条高速公路、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空港交通、陇海铁路和咸铜铁路组成的对外交通体系,但市区东北方向对外道路等级偏低,未能与西安交通实现有机对接,不能适应国际化大都市交通发展的需求,其交通体系仍不够完善,需进一步加强对铁路、机场和高速化、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加强与周边区域资源的通道联系,实现协作发展、整体提升。

在对内交通方面,目前中心城区已基本形成了以“五横七纵”为主的方格路网格局,但道路等级结构失调,呈现主干路相对较多、支路严重偏少的态势,各片区之间缺乏有效便捷的快速路系统,西部、北部片区路网建设相对滞后,交通方式单一,缺乏城市快速干道,公共交通的基础较薄弱,站点覆盖率偏低。

1.2用地现状分析

咸阳市中心城区在咸阳市中主要承担居住、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卫生教育和产业配套等多种城市功能,从现状中心城区的用地情况看,呈现了“摊大饼”式扩张的发展通病,居住用地大部分集中在渭河沿岸和城区中东部;现状城市行政机关、金融商贸设施都分布在核心区域,且基本沿秦皇路、人民路和渭阳路两侧布置;市政设施类用地基本满足

现状居民生活的要求;工业用地布局较为分散,一方面制约了工业的集约发展,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周围用地的环境质量。总体来说,咸阳市中心城区的城市基本功能虽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但商业服务设施、文化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设施仍较为缺乏,中心服务集聚力还不足,城市发展缺乏活力。

1.3城市景观分析

咸阳市中心城区由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形成了北有塬陵、南有渭水的城市景观格局。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咸阳市对这一独特的自然生态格局尽可能地维护和保持,经过多年对渭河的治理及对咸阳湖周边的绿化建设,目前已形成了良好的滨河生态景观环境,成为了咸阳市一条靓丽的风景线。而一道塬由于城市的扩张,其自然坡度与窑洞的破坏较严重,塬坎面积严重缩小,窑洞废弃;二道塬上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如茂陵、平陵等陵体及周边的环境保护状态尚可,但是塬上大量

的陪葬墓的状态不容乐观,墓体风蚀严重,周边建筑破坏景观的现象较多。此外,城市绿地各景点、塬系、水系和公园绿地缺乏联系,尚未形成良好的整体效益,特色优势得不到充分体现。

1.4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咸阳市的发展条件基本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但中心城区用地蔓延、无序,服务功能不足,

1 咸阳市在区域中的战略地位示意图

126

面貌,记录了咸阳市的变迁,承载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在城市设计中应突显这一生态特色。

2.2文化特色:“秦风汉韵”

咸阳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的国都,历史地位十分重要。汉唐帝陵、明清古城同样记载了咸阳市的城市记忆,其文化沉淀丰富,中心城区保留了很多秦汉、明清时期的陵塬、古城、建筑和寺庙等文物建筑;同时,还保留了丰富的秦汉文化、明清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和纺织文化。在城市设计中,应对这些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规划,充分展现出“秦风汉韵”的历史文化特质(图2)。

2.3城市格局特色:“陵—塬—城—河”的城市格局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咸阳市中心城区“塬、城、河”的城市格局逐渐清晰,其中,“塬”指五陵塬,“城”指咸阳市中心城区,“河”指渭河。由于受北部台塬的限制,以及陇海铁路和渭河的空间引导、西咸新区建设的影响,中心城区呈现出东西向拉长,逐渐南扩

的空间形态,具有轴带形城市的特点,以“塬、河”为依托,形成了“陵—塬—城—河”独特的空间格局(图3)。

3规划目标、理念及策略

3.1规划目标和理念

上位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的性质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组成部分、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和西部现代服务创新型城市。根据这一目标,结合对咸阳市中心城区发展现状进行的分析,本次总体城市设计的重点为充分利用中心城区优越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中心城区,提升城市的知名度。通过提炼中心城区空间格局、生态及文化特色,确定将中心城区打造为具有“依塬拥水”“秦风汉韵”特质的历史文化旅游名城。

(1)“依塬拥水”。规划通过构建景观与生态廊道,将塬与水的自然环境引入城区,同时以远山为区域大背景,突出“陵—塬—城—河”的大格局;整合滨水空间,构建城市的生态、活力水岸,并注入文化脉络,创建特色滨水走廊。

(2)“秦风汉韵”。规划探寻历史文脉,建立“秦—汉”文化品牌,将文化底蕴融入城市建设中,做大文化,彰显咸阳帝都特色;关注人的行为活动,尤其关注弱势群体,完善城市功能和交通设施体系,建设宜居城市,将多元化理念引入市民生活,提升城市魅力,构建历史文化旅游名城。

3.2规划策略

3.2.1策略一:开放协作

充分利用区位条件,发挥陆路交通优势,整合和协调区域功能,加强咸阳市区与西咸新区、西安及周边城市的联系,打开城区北部、西部和南部的门户空间,形成开怀纳客的态势格局,与周边区域加强通道联系,协作发展,整体提升;结合区域需求,与西咸新区、西安对接,发挥休闲体验、人文观光功能,通过开放协作来整合区域文化资源,联动基地文化建设。在完善城区功能方面,积极联动大西安,承接和分担西安市主城职能,提升城区商业、文化和体育等功能,极力打造滨水宜居的高品质居住区,引领大西安区域建设;同时,完善主城服务职能,强化中心职能,建立综

3 “陵—塬—城—河”城市格局图

2 体现秦汉、明清时期文化特色的实景图

127

2015年第8期

第31卷层面的基础上,结合城市重点地区的建设,落实总体城市设计的意图。

4.1宏观把握:框定“依塬拥水”的总体特色格局4.1.1城市总体结构控制

根据规划目标和理念,咸阳市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框架确定为“横三、纵三、七片、七点”,彰显了“依塬拥水”的特色格局,为重塑城市景观、划分旅游功能区提供了引导(图4,图5)。

“横三”,即渭河、一道塬、二道塬三条生态类廊道。①渭河生态廊道,恢复渭河自然生态系统,建设渭河湿地公园,处理城市雨水、污水,循环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并阻断城市对渭河的污染;结合渭河两岸丰富的文化历史遗存,营造大渭河景观,恢复和重建渭河古朴、壮美的大自然景观。②一道塬生态廊道,应保留自然坡度、划定塬体两侧绿线保护范围,并对窑洞进行改造再利用,为一道塬注入活力。③二道塬生态廊道,尽量恢复二道塬的景观风貌。

“纵三”,即上林路、秦皇路、留印路三条交通类廊道。①上林路交通廊道,沿上林大桥、上林路形成的廊道。该廊道穿越城市东部工业区和滨河高品质居住区,打造工业生态景观,同时伴有居住及商业建筑,带动中心城区东部片区的

合服务平台。

3.2.2策略二:激活廊道

根据中心城区“依塬拥水”、带状发展的特点,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功能定位,确定了城市主要生态和交通廊道,框定城市发展的“陵—塬—城—河”的总体格局,改变原有“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提升城市生态、人文景观,激发城市活力。

3.2.3策略三:公交引导

完善交通网络,结合有机聚合的布局模式,形成轨道交通、BRT 及公交线路结合的三级公交网络;同时,将公交系统和土地利用相结合,形成公交引导的开发模式,以培育客流为着眼点,以提高土地价值为核心目的,在主要轨道交通枢纽及站点适度进行高密度的土地开发,并应伴随着居住、办公、商业和公共空间等用地的混合设计,且在宏观上兼顾引导城市空间的有序增长,控制城市无序蔓延。3.2.4策略四:生态构建

以渭河为核心,以陵、塬保护绿地为背景,以渠、主次干道两侧的防护绿带为骨架,以公园、广场为节点,以沿街绿地为脉络,以社区绿地为细胞,构建网络化、层级化的生态系统格局。同时,强调土地的复合利用,实现生态安全格局的有机建构。

3.2.5策略五:多元领域

强化城市公共活动的集聚,打造具有不同特色的城市公共生活圈,根据不同生活圈的自然与文化特征,组织丰富的城市公共活动,提升城市的吸引力,提高城市的可驻留性。3.2.6策略六:文化提升

结合历史遗迹,进一步提炼中心城区的文化要素为“陵文化”“渭河文化”“塬文化”“渠文化”“明清文化”,通过对各文化片区进行定位,多点引爆,并联系成网,提升城市软实力。

4“宏观—中观—微观”层次下的

总体城市设计控制内容

基于规划理念,为实现规划目标,保障设计内容与法定规划内容的对接,本次设计构建了“宏观—中观—微观”的控制内容体系:在宏观层面,主要对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等进行总体把握,包括对城市总体格局、风貌分区进行控制;在中观层面,主要对各专项系统进行控制引导,包括城市建筑高度及密度控制、城市色彩控制、交通道路建设控制、公共开敞空间设计控制和城市照明等系统控制;在微观层面,确定公共标识、城市雕塑、界面广告牌的位置、性质、特征及设计主题等,提出设计标准与导则,同时在中观

5 用地规划图

图4 城市总体结构图

128

发展。②秦皇路交通廊道,依托秦皇路—西兰路形成的中心活力廊道。该廊道是咸阳市区的中轴线以及老城风貌展示和联系城市北大门的重要廊道,通过进一步拓宽商业内涵,注入文化元素,带动老城文化价值提升和功能置换。③留印路交通廊道,依托留印路形成的特色廊道。该廊道位于高新技术开发区,串联着工业、商业与居住用地,与茂陵遗址区对接,形成城市西部特色景观带,并带动西部片区形成新科技和智力枢纽中心。

“七片”,指七个风貌片区,即新秦风风貌区、北部汽车商贸风貌区、东部新城风貌区、西部高新技术风貌区、生态居住风貌区、明清历史风貌区和茂陵历史人文风貌区。

“七点”,指七大生活圈,即宗教文化生活圈、明清古城生活圈、生态水利生活圈、高铁文化生活圈、科研教育生活圈、纺织文化生活圈和陵寝旅游生活圈。

在此总体城市结构上,本次设计对七大生活圈进行了用地功能设置,以完善城市功能,营造文化浓郁、充满活力的社区:①宗教文化生活圈,以圆明寺、中五台为中心,挖掘文化内涵,补充和完善周边功能,提升其经济文化价值,带动周边片区的发展,使周边商业及休闲广场等与之呼应,最终形成文化特色片区。②明清古城生活圈,位于人民路和乐育路十字路口及周边,包括明清城街区,为咸阳市老城区公共活动的核心

范围,是商业活动的集中区域,未来该区域将继续推动商业商务发展,连通广场形成休闲娱乐通道,沟通明清城,打造文物古迹旅游观光功能,构建基地综合商业服务中心。③生态水利生活圈,围绕文林路转盘及周边地区,结合玄武广场、五陵塬文化馆和电影院等建设,未来将打造成为以商业消费、文化娱乐、休闲活动为主的北部服务核心。④高铁文化生活圈,以秦都高铁为中心,结合周边商业,打造以节庆活动、市民日常休闲娱乐为职能的开放空间,充分营造商业氛围。⑤科研教育生活圈,以三号桥北实验中学为中心,结合实验中学、市规划院、市勘测院和市建筑院等科研教育设施的建设,形成以科研教育为特色的生活圈。⑥纺织文化生活圈,以纺织大道南端为中心,结合商业商务用地建设,同时与高新技术园区文化紧密相连,形成以商务休闲、科技园区为主要功能的开放性空间。⑦陵寝旅游生活圈,依托茂陵以南的商业用地,以陵寝旅游服务为主要功能,为五陵塬的旅游开发服务,形成旅游服务特色的生活氛围。4.1.2风貌分区控制

根据咸阳市中心城区发展形态和空间布局,结合咸阳市悠久的秦、汉文化与现代城市发展的特征,本次设计将规划范围分为七个风貌片区,形成从北向南、从东向西的风貌过渡,从北向南是从汉风转换成现代风格,从东向西是从秦风转换成明清风格。

具体而言,设置为新秦风风格的风貌区有新秦风风貌区、北部汽车商贸风貌区和茂陵历史人文风貌区。其中,新秦风风貌区、北部汽车商贸风貌区延续秦、汉文化,提取秦、汉文化建筑符号,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形成秦、汉文化风貌区域;茂陵历史人文风貌区围绕茂陵及茂陵博物馆,建造文化公园,布置商业服务及配套居住等功能,营造沉稳、富有文化气息的历史人文区域。设置为现代风格的风貌区为东部新城风貌区、西部高新技术风貌区和生态居住风貌区,该类风貌区以展现现代城市风貌为主,展现生态、科技、现代和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新风貌。明清历史风貌区以明清风格为主,延续原有的传统文脉,控制重要文化节点景观视线廊道,特色建筑结合仿古建筑的形式打造文化街区,强化明清历史风貌。

4.2中观系统引导控制:塑造“秦—汉”历史文化旅游名城4.2.1交通道路建设控制

总体城市设计主要从规划道路网络、公共交通系统两个方面对交通道路建设进行控制,加强对外轨道交通的建设,对内以公交为导向,合理控制道路规模,完善公共交通系统,提升城市旅游业的交通服务能力。

(1)规划道路网络控制。本次设计将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作为城市结构性道

路网骨架。为了保证咸阳市道路网功能

图6 道路路网规划结构图图7 BRT 系统规划图图

8 轨道交通系统规划图

129

2015年第8期

第31卷的合理性,同时也考虑道路设施对城市用地功能的影响,新片区主干路的测算行车速度为50~60 km/h,断面布置四至六车道;旧城区主干路的断面布置四车道。根据旧城区的道路红线控制原则,快速路宽为35~40 m,主干路宽为35~50 m,次干路宽为30~40 m。根据新建片区的道路红线控制原则,快速路宽为60~100 m,主干路宽为40~65 m,次干路宽为30~45 m(图6)。

(2)公共交通系统控制。本次设计旨在构建BRT+轨道交通+常规公交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其中,在中心城区设置四条BRT 线路,分别是东西走向的BRT1号线和BRT2号线,南北走向的BRT3号线和BRT4号线,加强中心城区东西、南北方向的交通联系,设计以800 m 的服务半径设置BRT 站点;在上位规划所确定的三条轨道交通线路的基础上,新增轨道交通机场线,加强中心城区与西咸机场的联系;新增轨道交通北塬线,加强北塬文体功能区的对外交通联系;新增轨道交通兴平线,加强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域的联系;同时延伸现有轨道交通11号线,将其终点站—汉陵站调整至咸阳市郊野公园,加强咸

9 天际线控制效果图

阳市与西安市的联系。设计结合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功能组团布局、城市用地性质、重要的场站枢纽及特殊交通需求点的分布来设置常规公交线路,远期形成骨干公交线路+辅助公交线路的结构(图7,图8)。

4.2.2建筑高度、密度及绿地率控制

通过对中心城区山水格局的分析,为突显“依塬拥水”“秦风汉韵”的空间特质,营造宜居、怡人的城市空间和优美的天际线,本次设计对整个中心城区、渭河北岸和塬面附近的建筑高度分别提出控制要求:整个中心城区的建筑高度不应超过五陵塬上平陵陵顶的高度,保障其作为整个中心城区的至高点,海拔高度控制在500 m,构建突显陵寝的城市天际线;对于渭河北岸沿渭河的建筑高度,应充分考虑不遮挡景观视线的要求,形成越靠近渭河建筑高度越低的天际线,为后排建筑提供更好的视域,也防止渭河沿线高层建筑绵延,形成一堵“墙”;塬面上下建筑要形成越靠近塬体建筑高度越低的天际线,使得一道塬的塬体更加凸显,形成沿塬体的通风廊道(图9)。

同时,本次设计运用国际上通用的空容比和绿容比两项指标对规划区的建

筑密度、绿地率进行控制,将土地开发强度、绿地建设强度分为高值区、中高值区、中低值区和低值区。在获取的空容比和绿容比控制体系的基础上,对建设环境宜居度进行分析,划分优越适宜度建设区、良好适宜度建设区、一般适宜度建设区和基本适宜度建设区,对住宅用地和公共建筑用地进行分区控制,营造宜居社区(图10)。4.2.3城市色彩控制

本次设计将建筑色彩分区划分为城市色彩重点控制区、城市色彩次重点控制区、城市色彩一般控制区,提取中心城区大量古建筑的基本色调—“复合灰”为整个城市的主色调,彰显第一帝都的魅力,对各个分区进行控制。

①城市色彩重点控制区,区域内的建筑主色调依据相应地块色号确定,禁止使用任何破坏整体环境色调的建筑色彩,现状建筑色彩与本区域环境色调不协调的,需通过色彩整治等措施进行改造。②城市色彩次重点控制区,区域内的住宅建筑、幼儿园、中小学、农贸市场、社区用房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建筑的主色调依据相应地块色号确定,采取明亮的色系,丰富城市建筑色彩、增加城

市色彩活力;区域内的非居住建筑,如商业楼、办公楼、图书馆和会展中心等公共建筑可不控制色调,但应采取基本色是“复合灰”之下的多元化色彩组合,并注意与相邻城市色彩控制区建筑颜色的协调与过渡。③城市色彩一般控制区,原则上只控制区域内建筑的明度和彩度,不控制色调,区域内的建筑色彩采取“复合灰”之下的多元化色彩组合(图11)。

4.2.4公共开敞空间控制

结合提炼的“陵文化”“渭河文化”“塬文化”“渠文化”“明清文化”,本次设计构建了人文历史、滨水观光、生态体验三类文化产业节点,将历史文化挖掘和重塑与生态景观相结合,将旅游观光与市民休闲功能相融合,以历史文脉为基础,融合时间与空间的多元文化理念,并辅以现代设计手法展现都市新貌,唤醒城市记忆,树立文化品牌。同时,强调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寻找属于咸阳市的街区故事,将文化资源与休闲功能相结合,通过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设置

文化广场、主题公园等,以多节点串联

起文化体验长廊,以点连线,激发整个

中心城区的文化活力(图12)。

4.2.5其他系统控制

本次设计还对门户空间、城市照明

系统进行了控制。

在门户空间控制方面,设计在金旭

大道高速公路出口东入口空间、咸兴大

道西入口空间、陈阳寨南入口空间和北

大门北入口空间,通过设置带有明显地

域特色的导向或标志,强化城市方向感

和地区认知感。在城市照明系统控制方

面,设计力求将咸阳市打造为“绿色低

碳照明之都,关中夜空璀璨明珠”,打

造城市对外名片,提升城市形象。

4.3微观要素引导:修饰“秦风汉韵”

城市特质

4.3.1微观要素控制

在微观要素控制方面,本次设计通

过提炼彰显“秦风汉韵”的历史文化元素、

建筑元素,对中心城区公共标识系统、

城市雕塑设计进行控制与引导。

其中,在公共标识系统设计引导中,

根据城市风貌分区,制定了体现秦汉文

化、明清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三套标识系

统设计方案(图13,图14),对市区的

公共标识按严格控制区和一般控制区进

行引导。在城市雕塑设计引导中,以互

动性强的雕塑形式为主,结合绿地、广

场用地进行布设,并在政府的监管下,

鼓励商业性雕塑创作。

此外,本次设计还对城市各功能区

和文物设施区的广告牌设置进行了控制

与引导,特别是严格禁止在文物古迹和

寺庙区域以任何形式设置广告牌,从而

保护了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的风貌。

4.3.2重点地区设计导则

为了更为具体、细致地指导城市设

计各项系统的建设,本次设计重点对城

市水系两侧、公园周边地区、主要临路

图10 建设环境宜居度分区图图11 城市色彩控制图图12 文化公共空间规划图图13 体现秦汉文化的公共标识系统设计方案图图14 体现明清文化的公共标识系统设计方案图

130

131

2015年第8期

第31卷地区、城市商业核心区、一道塬改造区、明清城及五陵塬等重点地区按照中观系统控制的要求,编制了设计导则。

例如,一道塬改造区设计导则的内容包括控制对象、总体要求(控制目标、控制原则)、建筑设计导则、绿化设计导则和窑洞保护设计方式等内容(图15);城市商业核心区设计导则的内容包括控制对象、总体要求(控制目标、控制原则、控制要求)、建筑界面、地下空间利用、建筑裙房高度设计和围墙设计等内容。

5结语

随着城市发展进入转型发展阶段,面对发展诉求,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城

市设计急需深挖城市特色,营造具有特色、宜居及活力的城市环境,且需创新多层次的设计控制体系,对接法定规划,确保城市设计的落实。咸阳市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在详细分析城市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认准中心城区的发展问题,整理、提炼城市空间、生态和文化方面“依塬拥水”“秦风汉韵”的历史文化特质,并将其充分运用到城市各个系统的营造中,构建了“宏观—中观—微观”的控制体系,全面保障了城市设计各个层面的控制内容的实施,营建了独具魅力和

活力的历史文化中心城区。

[参考文献]

[1]咸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咸阳市中心城

区总体城市设计[Z].2015.

[2]王红,梅欣,倪有为.城水共生?文化传

承—青岛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滨水空间设计探析[J].规划师,2014(6):59-63.

[3]刘业日,魏武强.“国际旅游岛”特色

的滨海旅游区规划探索—以陵水香水湾为例[J].规划师,2013(8):38-43.[4]姜华,陈蓉,卢一华,等.基于生态都

市主义的城市空间特色营建—以宁波新材料大学创新园为例[J].规划师,2014(12):43-18.[收稿日期]2015-07-10

15 一道塬改造区设计导则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2020年九月整理).doc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西安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西安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992年7月国务院批准为内陆开放城市,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线上最大的中心城市。现辖9区4县,总面积9983平方公里,人口725万人。 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区位优势,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西安的比较优势突出地表现在三个层次上:世界级的旅游观光资源优势;国家级的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势;区域级的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信息枢纽优势。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西安正在成为我国重要的内陆开放城市。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海内外著名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文明遐迩的“丝绸之路”就是以西安为起点的,是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的世界著名历史古都。198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 西安文化遗产极为丰富。西安境内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2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馆库藏文物12万余件。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坑,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墙——西安明城墙及周沣

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四大遗址等,皆为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自然风貌使西安成为海内外游客首选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西安旅游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颇具规模。全市拥有年接待游客10万人以上的景区20个,国家5A级景区2个,4A级7个,年末全市星级宾馆72家,其中五星级宾馆4家,四星级宾馆13家。首批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旅游业成为西安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非外贸创汇的主要来源。 科技实力强,高等教育发达,是我国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西安的综合科技实力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尤其是在航天航空、输变电设备、仪器仪表、电子通讯、缝纫机、大型风机、重型汽车、纺织、钟表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生产能力。西安现有国家级科研基地9个。西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众多,拥有一批达到国际水平的开放型实验室和国内一流的试验和检测设备,一些尖端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西安现有普通高等院校37所,民办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36所,博士点334个,硕士点82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6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85个。 近几年来,西安市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产霸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四区一基地”的开发新区格局,成为西安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心基地、对外开放的窗口和促进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

咸阳市智慧城市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咸阳政务门户网站作者:咸阳市政协责任编辑:咸阳市政协点击数:1237 发表时间:2017-12-14 11:06 按照《市政协2017年协商工作计划》安排,10月31日,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赴乾县、市信息办、市交通运输局、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调研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委员们实地查看了乾县智慧城市指挥中心和乾陵安防监控系统,了解了市交通运输局12328监督服务电话系统和公交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情况,听取了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便民措施介绍,考察了市信息办中心机房、智慧城市大屏、呼叫中心。11月24日上午,市政协召开了“月协商”座谈会,形成了《关于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智慧城市建设是指通过采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运转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我市自2011年启动智慧城市建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下,着力改革体制机制,改变行政分割、管理分治、资源分散的局面。重视统筹设计整体规划,编制了《咸阳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注重把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信息惠民城市试点、信息消费城市试点等与咸阳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全面融合,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整体水平和层次。通过建设咸阳市政府"政务云",建成共享信息平台,杜绝了重复建设和新的信息孤岛的形成,强力推进了资源整合。积极实施“六个一”信息惠民项目,通过群众办事“一站通”、便民服务“一号通”、智慧医疗和惠民资金“一卡通”、和谐社区“一格通”、掌上咸阳“一点通”、无线城市“一网通”切实解决群众需求,服务咸阳社会发展。在西部率先启动“互联网+”计划,全面开展城市信息融合,建成了咸阳市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中心,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咸阳市信息资源安全共享暂行管理办法》,并在智慧医疗、智慧税管、智慧安监、智慧气象等重点领域试点大数据分析应用,初步具备了大数据监测、预警和风险分析能力。通过七年的不懈努力,我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在中西部地区创造了信息化建设的“咸阳模式”,赢得了国家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 二、存在问题 (一)数据整合及应用推广有待进一步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长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协作来实现,但是当协作遭遇利益壁垒时就显得较为艰难。具体表现在:(1)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基础。然而纵观全国,如何打破数据壁垒,联通信息孤岛,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难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信息安全问题,担心数据泄密,另一方面是行政管理的问题,在行政体制当中,有各条线的行政命令,有各种各样的法规,导致城市治理不能横向打通,给技术应用造成障碍。我市通过各种措施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但也依然存在因为核心数据市级层面没有权限开放,或各职能部门一般没有制约关系,导致“信息孤岛”“信息烟囱”的现象。(2)应用推广。在智慧城市的应用推广中,我市已实施了“六个一”信息惠民项目,“一卡通”可以实现“一卡多用”,但并未完全代替各部门分别发行的各种卡。各部门的服务热线依然与“一号通”并存。无线城市“一网通”建设和群众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无纸化办公还没有在党政机关内部普及,培训网络化、远程会议等的应用还有较大空间,一些惠民项目群众知晓度还比较低。一些在技术上不存在任何问题的应用项目在推广时遭遇重重阻力。这些与人们的传统行为习惯、部门资金实力、现有政策因素等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受利益和权力分割影响。 (二)协同推进的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一是尚未形成职责明晰、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网信办、发改委等多个机构,但没有统一的部门对大数据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工作推进也比较困难。出自不同部门的数据资源口径不一,不进行统筹协调管理,大数据的综合效应就难以发挥。二

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目前国务院已审批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达到117个(琼山与海口分记算2个)。 直辖市(4):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河北(5):保定市、承德市、正定县、邯郸市、山海关 山西(6):平遥县、大同市、新绛县、代县、祁县、太原市 内蒙古(1):呼和浩特市 黑龙江(1):哈尔滨市 吉林(2):吉林市、集安市 辽宁(1):沈阳市 江苏(10):南京市、徐州市、淮安市、镇江市、常熟市、苏州市、扬州市、无锡市、南通市、宜兴市 浙江(7):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衢州市、临海市、金华市、嘉兴市 福建(4):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长汀县 江西(3):南昌市、赣州市、景德镇市 安徽(5):亳州市、歙县、寿县、安庆市、绩溪县 山东(8):济南市、曲阜市、青岛市、聊城市、邹城市、临淄市、泰安市、蓬莱市 河南(8):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安阳市、南阳市、商丘市、浚县、濮阳市 湖北(5):江陵(荆州市)、武汉市、襄樊市、随州市、钟祥市 湖南(3):长沙市、岳阳市、凤凰县 广东(7):广州市、潮州市、肇庆市、佛山市、梅州市、

雷州市、中山市 广西(3):桂林市、柳州市、北海市 海南(2):琼山市、海口市 四川(7):成都市、自贡市、宜宾市、阆中市、乐山市、都江堰市、泸州市 云南(5):昆明市、大理市、丽江县、建水县、巍山县贵州(2):遵义市、镇远县 西藏(3):拉萨市、日喀则市、江孜县 陕西(6):西安市、延安市、韩城市、榆林市、咸阳市、汉中市 甘肃(4):张掖市、武威市、敦煌市、天水市 青海(1):同仁县 宁夏(1):银川市 新疆(3):喀什市、吐鲁番市、特克斯县 一、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24座)(国务院1982年2月8日批准) 北京(直辖市)承德(河北)大同(山西)南京(江苏)泉州(福建)景德镇(江西) 曲阜(山东)洛阳(河南)开封(河南)苏州(江苏)扬州(江苏)杭州(浙江)绍兴(浙江)江陵(现荆州湖北)长沙(湖南)广州(广东)桂林(广西)成都(四川) 遵义(贵州)昆明(云南)大理(云南)拉萨(西藏)西安(陕西)延安(陕西) 二、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8座)(国务院1986

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设计导则

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设计导则 第一章总则 (1) 1.1目的 (1) 1.2作用 (1) 1.3适用范围 (1) 1.4修改 (1) 第二章城市空间形态总体控制 (3) 2.1总体目标 (3) 2.2控制原则 (3) 2.3重点控制地区 (3) 2.4专项控制要求 (9) 2.4.1 城市景观照明 (9) 2.4.2 建筑色彩 (11) 2.4.3 城市风貌 (14) 第三章城市重点地区设计导则 (15) 3.1主要滨河地区设计导则 (15) 3.1.1 控制对象 (15) 3.1.2 总体要求 (15) 3.1.3 设计导则 (18) 3.2主要公园周边地区设计导则 (22) 3.2.1 控制对象 (22) 3.2.2 总体要求 (22)

3.2.3 设计导则 (25) 3.3主要临路地区设计导则 (27) 3.3.1 控制对象 (27) 3.3.2 总体要求 (28) 3.3.3 设计导则 (30) 3.4城市核心区设计导则 (34) 3.4.1 控制对象 (34) 3.4.2 总体要求 (34) 3.4.3 设计导则 (39) 3.5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设计导则 (41) 3.5.1 控制对象 (41) 3.5.2 总体要求 (42) 3.5.3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控制要求 (43) 3.5.4 近现代历史文化街区控制要求 (47) 3.5.5 文物保护单位控制要求 (49) 3.5.6 历史文化风景区控制要求 (49) 3.5.7 优秀近现代建筑控制要求 (51) 3.6“198”地区设计导则 (52) 3.6.1 控制对象 (52) 3.6.2 总体要求 (52) 3.6.3 设计导则 (55)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

为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服务首都外事工作科学发展,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外事工作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特制定本纲要。 序言 首都外事人才是指在北京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领域,从事涉外工作,具有国际视野的中方复合型人才。外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积极推动力量。 长期以来,首都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在推动首都外事工作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首都日益增长的国际交往等方面做出了应有贡献。随着北京市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活动日益增多,国际资源加速聚集,对首都外事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以下简称“五个之都”)的战略任务需要,首都外事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外事人才整体布局不够合理,数量、质量有待提高,优秀拔尖人才相对匮乏,专业结构有待改善;外事人才培养、选拔渠道不够畅通,人才发展和保障机制需要健全;外事人才工作政策措施不够系统完善;外事人才的成长环境有待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开拓创新,着力打造一支相当规模的立场坚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复合型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开创首都外事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和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首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外事人才工作为国家外交大局服务、为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全集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一.名词解释 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明显的本国特色和实践意义。从政策角度而言,是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制定保护专项规划,并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渗透到地方政府制定的各项经济、法律、行政政策之中。 传统建筑群:是指和周围环境形成一体构成历史景观的并具有较高价值及传统建筑形态的建筑物及构筑物的集合体。 保护框架:保护框架是指历史文化名城中要保护的实体对象和通过保护规划的实施预期达到的目标。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人与自然的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冻结保存:即将保护对象原封不动地保护起来,允许必要的修缮和加固,但必须以不改变原貌为前提,并且修复和增添的部分应该是可以识别的,即修旧如旧原则。 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指经国家有关部门、省、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的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镇、村、建筑群等等。 无形文物:指没有具体物质形态的,在历史上、艺术上有一定价值的戏剧、音乐以及工艺品的制作技术等。二.填空 1.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武陵源) 2.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 3.欧洲对历史传统城市的分类大致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概念(地区中心城市),(历史性城镇),(旅游性城市) 4.历史文化名城的特征(名城特色的含义),(名城特色的构成要素),(名城特色的结构)。 5.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前进阶段)。 6.西安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最多的,(秦兵马俑)被誉为八大奇观之一。 7.历史文化名称规划成果(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附件) 三.简答 1.简述列入文化遗产的选定标准 (1)能代表一项独特的艺术或美学成就,构成一项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在相当一段时间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于建筑艺术、文物性雕刻、园林和风景设计、相关的艺术或人类住区的发展已产生重大影响的; (3)独特、珍稀或历史悠久的; (4)构成某一类型结构的最富特色的例证,这一类型代表了文化、社会、艺术、科学、技术或工业的某项发展;(5)构成某一传统风格的建筑物、建造方针或人类住区的典型例证,这些建筑或住区本身是脆弱的,或在不可逆转的社会文化、经济变动影响下已变得易于损坏;(6)与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思想、信仰、事件或人物有十分重要的关系。(7)真实性标准: 在设计、材料、施工或环境方面符合真实性标准 2.历史文化名城当中城市保护的原则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从城市全局和城市的整体发展来做好保护和规划工作,而不是单纯地考虑保护一些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 (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兼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3)在充分尊重历史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对一些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 (4)研究分析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充分发掘和继承历史文化内涵,促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5)保护维修、整治和修复中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 3.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表现方面 1.文物古迹的特色2.自然环境的特色3.城市的格局特色4.城市轮廓景现及主要建筑和绿化空间的特色5.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的特色6.名城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特色 4.北京古城具体保护内容: (1)保护河湖水系,特别是与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密切相关的河湖水系,如护城河、六海、长河、莲花河等;

湖州市中心区城市设计

湖州市中心区城市设计 批准文号: 项目分类:城市设计 管理级别: 起始时间: 终止时间: 获奖情况: 负责人: 参与者: 规划构思 湖州市中心区位于湖州市中心城中部,是在原有老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核心区。针对中心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中心区城市设计按照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原则,把疏解矛盾、改善环境、加强开发建设的控制和引导作为首要目标。 空间布局 确定中心区由“中心绿轴”与主干路的相互衔接的总体结构,以中心广场为核心,以贯穿中心区的绿地系统“中心绿轴”为纽带,东端连着代表湖州历史传统的市河,西端连着龙溪港,与龙溪港隔河相望的是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空间串起三个主题广场,分别代表着历史、现代与未来。并与步行街区、骆驼桥滨河广场、传统街区保护区共同构成广场系列。呈十字形的两主干路作为中心区主轴,通过支路连接中心区的各个片区,与“中心绿轴”共同构成具有金融、商贸、文化综合功能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中心区。 创新与特色 从总体上把握中心区的整体景观形象。针对老城区的特点,把现有的城市景观要素组织到整体环境中,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注意把握好广场的尺度,因地制宜,求精不求大。针对老城特点确定建筑高度控制原则,保持原历史古城的空间尺度特性。重视人与环境的关系,建立中心区步行系统。强调城市设计引导与控制相结合。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中心区规划范围内用地62.58公顷,考虑到中心区周边的环境影响因素,实际规划用地扩大到89.39公顷。 另外,还有体育、医院、学校等用地。规划中心区内新建和改建总建筑面积约90万平方米。实施效果依据规划进行环境改善和建设,已建成“中心绿轴”上的中心广场、西端龙溪港滨河公园的广场、东端骆驼桥的滨河广场。浙北大厦前进了清理并开辟广场,完成了观凤大厦前广场(观凤广场)的绿化工程,规划的广场系列已初具规模。规划中心区的主要轴线南街和苕溪路已经贯通,中心广场周围的支路正在修建。规划的商业步行区已完成拆迁和场地平整。今、明两年的重点是开通中心广场与龙溪广场联系的绿化轴线,建成龙溪广场,着手进行龙溪港东岸滨河地带和堤岸改造以及滨河路、滨河绿化带的建设。 主要规划指标如下: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一、总则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 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 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

咸阳市简要市情数据资料13页

咸阳市简要市情及有关数据资料 一、咸阳概况 1、地理位置及人口:咸阳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东连陕西省会西安,西临宝鸡和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北接甘肃,南望秦岭,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是中原地区通往大西北的要冲,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全市辖1市2区10县,169个乡镇,3707个行政村,总面积10196.4平方公里,市区建成面积45平方公里,在建面积42平方公里(沣河新区)。总人口489.8万,市区人口82万。 2、气候:全辖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0℃,无霜期为218天,多年平均降雪初终间日数为111天,最大积雪深度为15cm (1992年3月2日)。最大冻土深度为30cm(1977年1月)。日平均气温≥0℃的天数为285天,≥5℃的天数为240天,≥10℃的天数为192天,≥20℃的天数为90天,≥35℃的天数为2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530.8mm,降水最多的年份年降水可达847.3mm(1983年)。降水量最少的年份年降水仅为255.2mm(1977年)。年平均风力2-3级,平均风速3米/秒。2005年我市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达295天。 3、历史:咸阳历史悠久,是与古罗马同时代的世界文明古城。咸阳建城史长达2370多年。战国末期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称帝建都铸鼎,使咸阳成为华夏当之无愧的第一帝都。汉武帝刘彻的茂陵、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一代女皇武则天和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的乾陵,是绵延百里的27座金字塔般的大型帝王陵寝的亮点,也是亟待进一步开发的旅游资源。遍地都是秦砖汉瓦的咸阳,是极为少见的人类文明的富矿区。

4、城市名牌:咸阳是2004中国魅力城市、2005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浙商最佳投资城市,2006年被评为中国地热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全国中等明星城市、首批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综合治理优秀地级市,连续11年被评为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市。 5、工业:咸阳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总量大,潜力强。全市工业经济总量居陕西省第二,是西北地区第四大工业城市,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7%。全市已形成能化、电子、装备、食品、纺织、医药、建材七大支柱产业。全市规模工业实现产值356亿元,七大支柱产业产值占98%,股份制等非公有工业产值占54%。工业产品多样,现已发展到100大类上千个品种,共有“陕西省名牌产品”54个,先后有彩色显像管、偏转线圈、履铜板、喷气织机等几十种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工业化的总体思路指导下,咸阳良好的区位优势、丰富的工业资源、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招商工业项目的顺利实施等因素形成了工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6、农业:咸阳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农业始祖后稷就在我市的武功县一带“教民稼稻”,“树艺五谷”。咸阳的农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下五千余年。目前常用耕地面积37万公顷,水果耕种面积18万公顷,粮食作物年产199.9万吨。近年来,通过优化主要农产品区域布局,已初步形成了粮食、水果、畜牧、蔬菜四大支柱产业,是中国西北地区最早的国家级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市。按照自然资源和生态条件,我市分为南部和北部两个不同区域。南部为渭河盆地,土肥水丰,渠井双灌,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称,为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北部为黄

(整理)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相关内容

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4——2020 (七贤庄历史街区说明) 近现代历史街区 【七贤庄历史街区】七贤庄建立于清满城的废墟之上。1928年国民政府提出“开发西北,建设西安”的号召,在清满城的废墟之上建设新市区,达官贵人及商贾们纷至踏来。至1936年,西安新城先后建起了一德庄、四皓庄、五福庄、六谷庄、七贤庄等新村,成为当时西安城内新生活、新住区的样板。 七贤庄继承和发展了明清四合院民居空间格局,通过建筑材料和结构变化,塑造西安民国时期民居雄浑质朴的形式和鲜明的建筑特征。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购置七贤庄部分用房作为办事处,接待了周恩来等一系列中共重要领导人,并引导大批进步青年奔向延安,成为全国抗战的重要据点,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至今日,民国时期建设的一德庄、四皓庄、五福庄、六谷庄等传统民居院落群已陆续拆除,唯七贤庄因种种原因得以幸存,成为西安在民国时期成片建设居住区的典型代表。 1革命公园 1926年春,北伐战争前夕,军阀刘镇华率其部由河南入陕,围攻西安。陕西国民革命军团结西安民众困守孤城,与之进行了长达八个月之久艰苦卓绝的战斗。直到同年十月,国民革命军冯玉祥将军所部援陕部队及达,刘军全线溃败,西安方得以解围。刘军围城八个月,给西安人民造成严重的灾难,守城居民死亡近五万人,占当时西安人口的四分之一。为了纪

念死难军民,1927年2月,由国民革命联军总部发起,在皇城北门外清满城废墟上置地10.3公顷,辟为公园,设置公墓,纪念西安围困被军阀刘镇华攻打时期阵亡的守成军民。革命公园有多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革命亭、东大墓、西大墓、忠烈祠。八办在为延安输送革命青年的时候,曾因住处紧张,部分进步青年将革命公园革命亭作为休息与聚会的场所。 革命公园现在是西安明城内最大的一片集中绿化,并免费为市民开放。革命亭前的喷水池,立有太湖石,相传为唐兴庆宫遗物,在园中自成一景。园东有宽敞的展览室,常有书画展出。西南的“棋艺之家”,为棋艺爱好者的活动场所。北面是人造湖,湖上架设曲桥,并建有亭子,称为“湖心亭”。西北有假山,山上有石洞、茅亭等。西南新开辟的游乐园,有很多游乐设施。节假日经常举办各种活动,如元宵节灯展,花展;早晚有老年自娱班活动。位于城市的中心区,是周边居民和市民们休闲、游憩的好去处。革命公园以其独有的历史氛围、生态景观和城市生活优势吸引着人们。公园不仅给城市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休闲场所,而且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提升了周边土地价值和地区竞争力。 革命亭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文物局已对其作保护规划,基本信息如下: 革命亭基本信息 革命亭保护范围图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就是中华人民共与国得首都,就是全国得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就是世界著名古都与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得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得地位与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得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得就业与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得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得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与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与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与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得洲际航空门户与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 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得10%左右。 ■中心城人口850万人 积极引导人口得合理分布,通过疏散中心城得产业与人口,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新城与小城镇集聚。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划控制在850万人以内,新城人口约570万人,小城镇及城镇组团人口约180万人。

咸阳市城市集中供热专项规划

前言 咸阳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也是西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与省会西安市零距离接壤,共同构成西安——咸阳都市圈。 近年来,咸阳市区的建设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已突破了原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空间形态,为了适应咸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和难得的历史机遇,咸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正在进行修编。随着城市建设框架的不断扩大,1997年批准实施的《咸阳市集中供热工程专项规划》已不能适应当前城市快速发展的要求,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制约日益明显。为此,咸阳市政府提出修编<<城市集中供热专项规划>>的要求,逐步完善以城市集中供热为主导,以地热、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供热为补充的城市供热体系,统一整合规划热电联产、区域锅炉、地热、天然气等各种供热方式,充分开发利用咸阳丰富的地热资源。以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指导城市集中供热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工作。受咸阳市公用事业总公司委托,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从2005年9月开始进行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基础资料收集和整理。 本次规划基年为2005年,规划分为近期(至2010年)和远期(2020年)两个阶段。

本次规划研究的主要依据是: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关于节约能源和做好城市热力规划的通知》、《城市供热规划的内容深度》、《城市供热规划的技术要求》、咸阳市集中供热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制定的《关于规划修编工作实施方案》、《咸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咸阳市近期建设规划》等。 本次规划立足于咸阳市区特点和城市集中供热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以集中供热工程原理和系统方法为理论指导,将城市集中供热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总体建设统筹兼顾,进行全面、客观、系统的研究和规划,为咸阳市城市集中供热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感谢咸阳市公用事业总公司、咸阳市城乡建设规划局、咸阳市热力公司、西区供热公司、北区供热公司和沣河新区供热公司等单位为本次规划在收集资料、调查研究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陕西省咸阳市矿产资源概况

陕西省咸阳市矿产资源概况 咸阳市地处“八百里秦川”的腹地,是陕西省第3大城市,省辖市,中国著名古都之一,为中国第一帝都。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渭河北岸,九嵕山之南,因山南水北俱为阳,故名咸阳。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咸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下辖秦都、渭城、杨陵三区、兴平市和泾阳、永寿、乾县、礼泉、三原、武功、淳化、旬邑、彬县、长武10个县。咸阳市境内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探明22种,已开发利用10种,主要有煤、铁、石灰石、石英砂岩、陶土、油页岩及石油等,主要集中在北中部台坳区,其中经济价值最大的是煤炭资源。煤炭资源集中在彬县、长武县、旬邑县、淳化县、永寿县的部分地区。已探明储量为101亿吨,预测为150亿吨左右。煤种主要为不粘结煤、长焰煤,为中灰粉、低硫、低磷至中磷、低发热值至高发热值的低变质烟煤,是较好的动力煤和气化用煤。石灰石是咸阳市仅次于煤炭的重要矿产,储量非常丰富。主要分布在中部的乾县、永寿县、礼泉县、淳化县、泾阳县、三原县境内的北部山地一带,东西延长75公里,质量佳、厚度大,储量估计有3000亿立方米。矿石的碳酸钙含量97%以上,氧化钙含量55%以上,是生产水泥、电石、轻质碳酸钙等产品和烧制石灰的优级矿石。 煤系自东向西呈东西方向的带状分布,东起旬耀边境,西至长武县城,南到永寿平遥,走向长达70公里以上,煤层倾斜向北,倾角3°~10°,局部地区达14°~30°以上,含煤面积约1680平方公里。除局部出现宽缓褶皱外,总的情况是构造简单、煤层稳定、断层少而小,不少地区煤层沿沟谷出露地面。储量约110亿吨以上,是国家计划开发的大型煤炭基地之一。 咸阳市今后五至十年矿产资源开发的总体任务是:以能源基地建设为主线,以三大矿种为重点,以加大勘查基础投入为突破口,千方百计加快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步伐,努力使矿业及其以矿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产值领先于工业增长速度,使矿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保证全市经济建设对能源、建筑材料的需要。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大优势矿产品的外销力度,使矿业开发在带动北部地区致富奔小康中发挥突出作用。规划期内使全市矿产资源得到基本评价,能源基地建设有一个好的起步,与此同时,要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使资源保护与开发同步实施。 总体目标是:“十五”期间基本完成北部石油、天然气和煤层气的勘查及重点矿种开发利用前的地质勘查;加大矿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使矿山布局及其品种结构更趋合理;进一步扩大煤和水泥用灰岩的开采规模,提高其开采水平;开展并加强其它矿种的应用研究和开发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十五”末全市矿业及以矿产品为原料的产业的年生产总值分别达到7.0 亿元和17.0亿元,?与2000年相比翻一番,年平均增长分别为15%和16%;矿业及以矿产品为原料的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同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的1.9%和4.6%,比2000年分别提高0.4和1.1个百分点。 2010年末,北部石油、天然气开始规模开采,煤炭、水泥用灰岩开采规模进一步扩大,其它可利用矿种陆续得到利用和开发。全市矿业及以矿产品为原料的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15亿元和34亿元,年平均递增13.5%和15%;分别约占全市同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和5.9%,比“十五”?末分别提高1.1和0.9个百分点。 本文来自:矿业人才网 原文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6616203572.html,/LookNews/Article-4872.html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 原文地址: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作者:书画佳人马青原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 北京:燕、蓟重镇,辽的陪都,金、元、明、清的故都,地上地下文物保存非常丰富,为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城。有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北海、天坛、颐和园、十三陵、万里长城和中国猿人遗址等重要革命和历史文物。 西安:位于关中平原渭河南岸,原名长安。周、秦、汉、西晋、前秦、赵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都建都于此,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遗存有大量地上地下文物,如西周的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遗址、大雁塔、

小雁塔以及明钟楼、鼓楼、碑林等。周围还有秦俑博物馆、古咸阳城、半坡遗址等。 南京:公元前472年迄今建城史已有2471年。公元3世纪以来,先后有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共10个朝代和政权在南京建都立国,文物古迹很多,有石头城、南朝陵墓、石刻和明孝陵、明故宫遗址、太平天国天王府、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处、中山陵等。 洛阳:为我国著名的九朝故都。名胜古迹以市南龙门石窟最有名。城东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座佛寺。还有汉魏故城遗址、

西周王城、隋唐故城遗址、关林以及大量的古墓葬。 苏州:公元前514年吴国建都于此,隋、唐为苏州治所,宋代为平江府,历来是商业手工业繁盛的江南大都市。保存着许多著名的古代园林,集中了宋元明清的园林艺术精华,文物保护单位现共有489处,数量仅次于北京和西安,世界文化遗产共9处。名胜古迹遍布全城,如虎丘、拙政园、狮子林、留园、沧浪亭、寒山寺等。 杭州:我国古都之一,秦置钱塘县,隋为杭州治,五代时是吴越国都,南宋时以此为行都,是世界著名的游览城市,西湖风景秀丽,名胜古迹很多,如灵隐寺、岳庙、六和塔等。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研究分析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作者:————————————————————————————————日期: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重庆西部物流城规划及中心区城市设计

概要 重庆市是长江上游最大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初步形成的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综合运输体系,为重庆市现代物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市委市政府对重庆物流发展的高度重视,重庆发展大物流产业的计划正抓紧实施,物流已经成为重庆发展规划中的重中之重。而其中,水路与铁路运输是重庆大物流发展中的重点,大力发展水铁联运是提升重庆物流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设计背景 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我国十八个铁路集装箱节点站之一,同时更是铁道部所定中国五大铁路物流中心之一,它的开工建设,使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有条件成为重庆一个新的物流高地;市政府在重庆市主城区集装箱物流枢纽“一基地四港区”总体布局中,将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确立为“一基地”,在重庆物流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沙区城市格局“东中西西”四大板块中,西部新城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重庆市主城区向西拓展的主要城市空间。它实际上承载了沙区“一区三高地”定位中的全部三个高地,即中国西部教育高地、高新技术高地、现代物流高地。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迫切需要,对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二、设计目的 对作为西部物流高地的现代物流产业城,在产业布局、空间形态、交通组织和风貌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研究,提出物流城整体概念性规划构思,并对物流城产业链进行策划及规模预测,对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同时将物流功能及物流延伸出的商贸、居住功能三者有机融合,并妥善解决交通问题,使之符合现代物流高地的功能定位。 三、设计理念 物流顺畅统领商脉绿色环保生态宜居 四、设计构思 以缙云山、中梁山为绿化山体背景,物流城处于两山环抱之间,通过梁滩河水系以及一纵线、二横线、渝遂高速动脉,伸展、延伸,进而与重庆、西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相联系,使之成为全国中心现代物流基地。 通过打造特色的物流功能区,进而带动商贸功能、城市配套等功能,形成一个集物流、商贸、居住、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生态综合物流城。 五、中心城区分析 5.1区位分析 重庆,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工商业重镇,也是中国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辖市。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一个富有三千年巴渝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丰姿绰约!一个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正在催生无尽的现代神话!一个世界最大的内陆山水城正在不断创造人间奇迹!一个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新重庆正在开发中走向世界!” 本次规划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城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坪?坝区是重庆市的西大门和重要交通枢纽,是重庆市主城区、渝东北地区、渝东南地区通往渝西地区和成都市的必经之地,不仅是重庆市的科教文化中心,而且是重庆市的商贸和工业基地,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具有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