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学导论答案

环境学导论答案

环境学导论答案
环境学导论答案

环境学导论答案

第1 章习题参考答案

三试全面分析人类环境的组成

自然环境组成:

物质: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

能量:气温,阳光,引力,地磁力

自然现象:太阳稳定性,地壳稳定性(地质构造情况;地震,火山活动;海啸),大气力量,水循环,水土演变等多种自然要素

人工环境组成:

综合生产力,技术进步,人工构筑物,人工产品和能量,政治体制,社会行为,宗教信仰,文化与地方习俗等

五环境科学的分科?

环境科学可分为三部分:环境学:

基础环境学:环境社会学,环境数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声学,辐射污染及控制,热污染级控制),环境化学,环境生态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地质学;

应用环境学,环境控制学,环境管理学,环境工程学(环境污染,防治工程技术及原理(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水污染防治工程,固体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物治理及利用工程,核工业环境工程,噪声及热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评价与环境规划,环境系统工程,环境水利工程),六环境容量,环境自净能力是什么含义?

环境容量: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变化,而自身逐步被清除出去,从而环境达到自然净化的目的。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七什么是生态平衡?举例说明。

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地进行着,是一个复杂的,有时、空、量、序变化的动态系统和开放系统,内外存在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和交换,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比如地上的草等绿色植物被羊,牛等动物吃掉,而这些一部分又被人吃掉,人所产生的废物排入到外界被一些微生物分解后,又被细菌等分解成供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营养成分,这些营养成分有利于绿色植物的生长,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平衡。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转变者,以及无机营养养分组成。

第2 章习题参考答案

2.环境问题有哪些分类方法?分几类?

如果从引起环境问题的原因考虑,可将环境问题分为两类。

由自然力引起的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又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为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它主要是指地震、洪捞、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又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它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类。

环境污染指有害的物质,主要是工业的“三废”(废气、废水和废渣)对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的污染。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由物质引起的污染和噪声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或电磁辐射污染等由物理性因素引起的污染。

而环境破坏则是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界引起的。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排出的能量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的不良影响,其特点是干扰源停止排出能量以后,干扰立即或很快消失。环境干扰包括噪声干扰、热干扰和电磁辐射干扰等。

4.何谓全球环境问题?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有哪些?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的,或具有普遍性、随后又发展为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也就是引起全球范围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淡水资源短缺问题,植被破坏—物种灭绝(即保护生物多样性)问题、海洋污染问题、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问题、以及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沉降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1,森林生态功能仍然较弱;草原退化与减少的状况难以根本改变;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耕地被占;水旱灾害日益严重;水资源短缺。

2.环境污染严重

大气污染仍十分严重;水污染状况远未根本解决;城市噪声污染严重;工业固体废物增加。第3 章习题参考答案

1.何谓食物链?何谓食物链的营养级?研究食物链对环境保护有何意义?

食物链,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食物链的营养级,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按营养特性划分等级,光能自养的绿色植物称为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是第二营养级,称为第一消费者,肉食动物中以草食动物为食的,称为第二消费者;从第二消费者为食的肉食动物称为第三消费者,依此类推。

研究食物链的组成及其量的调节,是非常重要的,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可使自然资源获得稳定和保存。否则会破坏自然界物种的平衡与协调,使该地区的生物群落发生改变,对社会经济产生严重影响,同时物质流在食物链中有一个突出性就是生物富集作用。

2.何谓生态系统?它由那几个部分组成?

按照现代生态学的观点,生态系统就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结构和功能概括如下:

生态系统分为必要的和非必要的两部分。

(1)必要的部分又分为非生物和生物成分两种。前者包括阳光和营养成分,供生产者合成有机物质之用。后者包括生产者、分解者和转变者:生产者又称为自养者,以绿色以绿色植物为主,还有一些能借光合作用生长的菌类。分解者包括一部分细菌和真菌,能使生物体分解成为无机物质。转变者也是细菌,其作用是将分解后的无机物转变为可供植物利用的营养分。分解者和转变者又同称为还原者。

(2)非必要的部分主要是各级消费者,它是靠生产者的有机物为生的,故又称为他营养者或异养者。按其食性,消费者又分为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寄生生物和腐食动植物等;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只能消费不能生产。所以是非必要的成分。归纳起来,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转变者以及无机盐养分是生态系统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流动都是通过这四个的部分来实现的。

在土壤、水、营养物质、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具有某种结构上的相互关系,以适应能量和营养物质在生物和非生物成份之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4.何谓生态平衡?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哪些?试列举你熟知的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

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地进行着,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1)

自然原因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对人类和生物的有害因素。(2)人为因素主要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如:物种改变引起平衡的破坏;环境因素改变,引起平衡破坏;信息系统的破坏。

第4 章习题参考答案第5 章习题参考答案

1.什么叫城市生态系统?它有何特点?

凡拥有10万以上人口、住房、工商业、行政、文化娱乐等建筑物占50%以上面积,具有发达的交通线网和车辆来往频繁的人类集居的区域,这样的城市区域形成的人和周围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即为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特点:1. 城市生态系统是个人工生态系统(2)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3)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全的生态系统(4)城市生态系统是高度开放的系统;(5)城市生态系统是多层次的复杂的系统。生物(人)—自然(环境)系统;工业—经济系统;文化—社会系统。

2使指出一种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并分析它的特点;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对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有何意义?

城市居民

生物系统家养生物

野生生物

城市生态系统

人工物质系统

非生物系统环境资源系统

能源系统

环境特点:(1)(2)境。(3)(4)

住宅与公共建筑物道路设施工厂

交通运输通讯设施

市政管网设施气域水域土地矿产生物能自然能化石燃料

大量增加人口密度;植物生长量比例失调;野生动物稀缺;微生物活动受限制。

改变原有地形地貌;大量使用资源消耗能源,排出废弃物;信息提高生产率;管网输送污物改造环承纳污染物,改变理化状态;大量消耗资源,造成枯竭。

物能能转化后排出大量废物;自然能源属清洁能源;化石能源利用后排出废弃物。

意义:(1)控制城市人口;绿化城市;(2)编制城市环境规划;合理安排生产布局;合理利用资源;进行区域

环境综合治理;改革工艺;治理三废;(3)建立城市系统与其它系统的联系;调动区域净化能力;合理利用资源;(4)改革工敢设备;发展净化设备;寻找新能源。

3.试分析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特性?如何利用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调控城市环境质量?城市生态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外界间能量、物质(包括人)和信息等的交换,简称“流”。

(1)能流。遵守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在流动中不断有损耗,不能构成循环(单向性);除部分热损耗是由辐射传输外,其余的能量都是由物质携带的,能流的特点体现在物质流中。(2)物质流。包括资源流、货物流、人口流、劳力流、智力流。

(3)信息流。就是输入分散的、无序的信息,输出经过加工的、集中的、有序的信息。附于物质流中的,报纸、广告、电台和电视机、书刊、信件、电话、照片等等都是信息的载体。利用城市信息流的功能,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根据能量流动的基本过程和物质流的基本流程途径,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促使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使城市处于循环经济发展状态,从根本上制止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建立生态城市。

第6 章习题参考答案

1.(1)(2)(3)(4)(5)(6)(1)(2)(3)

为什么说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压力?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人口对森林资源的影响人口对能源的影响人口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人口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人口对气候的影响。

土地利用过度,因而不能继续加以使用,粮食产量下降

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稠密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也随之下降

环境污染严重,破坏惊人,从而使粮食加速减产,人类大量死亡,人口增长停止

人类影响环境的原因,主要在于人口激增。

根据“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的世界模型有三种危机同时发生:

第7 章习题参考答案

7.1 为什么施用农药化肥能污染环境? 应如何防治?

因为这些农药一旦进入环境.其毒性、高残留特性便会发生效应,造成严重的大气、水体及土壤的污染。农药对大气的污染:农药微粒和蒸汽散发空中,随风飘移,污染全球。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伦敦上空1吨空气中约含10微克滴滴涕。北极地区的格陵兰,估计在1500万平方公里的水区里每年可能沉积295吨滴滴涕。其原因除了化学稳定性和物理分散性外,DDT还具有独特的流动性。它能随水汽共同蒸发导出漂移。

农药对水体的污染:同样,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也是很普遍的。全世界生产了约150万吨滴滴涕,其中有100万吨左右仍残留在海水中。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几平所有河流都被有机氯杀虫剂污染了。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主要由于在其使用过程中,约有一半药剂下落在土壤中。由于农药本身不易被阳光和微生物分解,对酸和热稳定,不易挥发且难溶于水,故残留时间很长,尤以对粘土和富于有机质的土壤残留性更大。以我国为例,虽然从1983年起已全面禁用有机氯农药,但以往累积农药仍在继续起作用。据调查,DDT的用量虽仅及六六六的十分之一,但因其高残留特性,在土壤中积累比六六六还多;我国目前土壤中积累的DDT总贮量约8万吨,贮存的六六六约5.9万吨。这些累积的农药,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

防止农药的污染和危害,大致有下列几方面的措施:

1. 研究新的杀虫除害途径,联合或交替使用化学、物理、生物和其他有效方法,克服单纯依赖化学农药的做法。

2. 搞好农药安全性评价和安全使用标准的制定工作。

3. 安全合理地使用现有的农药。

4. 发展高效、低毒、低残毒的化学农药来代替剧毒和残留性高的农药。

第8 章习题参考答案

3,试系统分析各类常规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A.化石燃料的影响

(1)开采过程的环境影响

最典型的是采煤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它包括两方面内容,即开采工人的事故与职业性伤亡,以及地面或地面生态系统破坏。前者以井下采煤最为严重,后者则以露天采矿最为明显。如矿井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约占99%),若对矿井瓦斯预先抽放不够或抽出后直接排放大气,就会造成空气污染,严重时还会发生爆炸,威胁井下工人的生命安全。

井下开采破坏了地壳内部原有的力学平衡状态,容易引起地表沉陷,从而导致地表工程设施破不和农田毁坏,还会使地下水和地表水遭受严重的污染。露天开采占用大量农田、草地等,也会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不良的影响。

此外,煤矿废水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美国阿巴拉契亚地区17000千米河流的水质,有10000千米被井下和露天的酸性矿坑水所污染,使水生物减少,甚至灭绝。

原油开采过程中钻井泥浆内加入的烧碱、铁铬盐和盐酸等化学试剂会对井场周围水域和农田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原油开采过程中井喷事故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原油损失,还会污染大片农田或海域,破坏生态平衡。

天然气开采过程中易产生污染大气的硫化氢和污染河流的伴生盐水。

(2)运输过程的环境影响

煤炭运输过程不仅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而且在堆存和装卸过程中还会发生自燃或扬尘污染大气环境,并由

于浸出水的流失而污染周围水系。

(3)加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

煤在加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很大,不仅在洗选时排出大量洗煤水和干燥时产生灰尘、NOx 和SOx,特别是在它的气化和液化过程中还会排出大量污染物。

(4)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目前化石能源除极少数作化工原料外,基本上都用作燃料,其中石油制品主要用于交通运输,煤炭主要用于取暖和发电。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热污染,其他污染物及酸雨。

B.核电站与环境

(1)慢性辐射的影响问题。核电站对人的体外慢性辐射影响,在反应堆的密度还不很大的时候,可以暂时不予考虑。但是,由反应堆和核工业前处理和后处理车间中释放的少量放射性,通过水或空气特别是食物链的放大效应,如碘—13l在甲状腺中、锶—90在肾中、铯—137在肌肉中的富集,会造成人体内的慢性辐射。这是发展核工业时必须重视的问题,尤其要慎重处置由反应堆排出的各种放射性污染物。

(2)放射性废物的环境问题。由于需要换装燃料和清除放射性废物,反应堆大约每年须停车一次。因此,反应堆除经常释放出少量放射性外,还定期排放出大量放射性。前者是堆运转时,渗入冷却剂回路的某些放射性(包括裂变产物与活化产物),经净化控制到一定指标后,外排入环境中。它们都能在环境中积累,这些就是可能造成体内慢性辐照的反应堆排出物。但好在它们都是属于低效的,所以影响不大。

(3)反应堆的安全问题。反应堆本身是否安全,是否会象原子弹那样爆炸,放射性物质是否会四处泄漏,危及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安全,这是核能利用中人们十分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知道,原子弹用的是浓缩铀(指铀—235而言),且组装紧密,没有调控装置,而反应堆用的是低浓铀(铀—235只占3%左右),组装疏松,总质量远未达到核爆炸的临界值,而且有调控装置(吸收中子的控制系统),因此不会产生核爆炸那样大的危害。

但是,如果冷却系统失灵,堆蕊温度便不断升高,以至堆蕊自身熔融,造成放射性物质外溢,此时,如果没有安全壳密闭就容易造成严重危害。1986年前苏联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就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核电站事故。

不过,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反应堆都是轻水堆,功率一旦过高,核裂变反应就变弱,功率自动复原,或由操作人员通过调整使功率复原,即便操作人员未发现,紧急停堆装置也能实现自动停堆。即便堆蕊部分燃料熔化了,从堆蕊泄漏的放射性物质也被抑制在气密性很高的安全壳内,不会轻易地释放到大气环境中。因此,只要加强对运行的安全管理,可靠性是完全能得到保证。

C.水力发电对环境的影响

(1)自然方面,巨大的水库可能引起地面沉降,地表活动,甚至诱发地震。

(2)使水质发生变化。流入和流出水库的水在颜色和气味等物理化学性质方面发生改变,而且水库中各层水的密度、温度、甚至溶解氧等都有所不同。深层水的水温低,而且沉积库底的有机物不能充分氧化而处于厌氧分解,水体的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强。

(3)生物方面,这与水库具体的地理位置和季节有关。象依泰普水库建成后,大量的野生动植物被淹没死亡,甚至全部灭绝,而且腐烂的动植物尸体更耗尽水中的溶解氧,进一步造成水库内鱼类的大量死亡,甚至有一些生物,又可能应运而大量繁殖,结果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影响原有物种的生存环境,使部分生物濒临死亡。

(4)社会经济方面,修建水库可改善用水的供应和管理,增加农田灌溉,生产电力及其它工农业生产等社会经济效益,但同时亦有其不利之处,如居民搬迁后重新定居,会对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农村户口转城镇户口等)产生影响。如果计划不周,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安排不当,还会引起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4.电厂温排水的热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什么影响?

1) 热污染首先使水体各类无机氮含量都增加。原因是水温升高使藻类的繁殖加快,和固氮藻的固氮速率增大。例如接纳陡河电厂热排水的陡河水库,其中藻类的平均值达667.3万个/升,而对照库——洋河水库仅为145万个/升。其次,水温升高加速了含氮有机化合物的矿化或无机化,同样使无机氮含量增加。最后,水温升高还加

速了生物的代谢进程,而藻类的代谢物和鱼、贝类的排泄物又多为NH3。未离解氨浓度的增加,会使鱼类的血红蛋白下降而缺氧,以至死亡。

2) 水温升高使藻类种群结构发生改变。

3) 水体温度的增加也影响浮游动物(如原生动物、轮虫、棱角类和挠足类生物)的生存。当水温升至27—28℃时,浮游动物数量减少,

4) 在强增温区内,底栖生物的增加也十分突出。

5) 由于水体周围气温升高,栖息在该地区的昆虫将提前苏醒,而远离该地区本该先行苏醒的昆虫,却仍处于冬眠状态。昆虫苏醒次序的这种更迭,会造成有关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中断,破坏生态平衡,使提前苏醒的昆虫大批死亡,甚至灭绝。这是一般热污染所共有的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第9 章第九章(略)

第10 章习题参考答案

1.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耗状况有哪些特点?

A.能源丰富而人均消费量少

B.能源构成以煤为主

C.燃煤严重污染环境

D.农村能源供应短缺

E.能源需求量快速增长

第11 章习题参考答案

4.试述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1.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开辟第二水源

(1)降低工业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2)减少农业用水,实行科学灌溉;(3)回收利用城市污水、开辟第二水源。

2.调节水源流量,增加可靠供水

(1)建造水库;(2)跨流域调水;(3)地下蓄水;(4)海水淡化;(5)拖移冰山;(6)恢复河、湖水质;

(7)合理利用地下水。

3.加强水资源管理

4.增加下水道建设,发展城市污水处理厂

5.水体的含义是什么?什么叫水体污染?

水体有二个含义:一般是指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地下水、海洋的总称,在环境学领域中则把水体当作包括水中的悬浮物、溶解物质、底泥和水生生物等完整的生态系统或完整的综合自然体来看。水体还可按类型和区域划分。按类型可分为:①海洋水体;②陆地水体。所谓水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使该物质在水体中的含量超过了水体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及原有的用途。

6,用哪些指标表示污水的水质?

(a)悬浮物

(b)有机物

化学需氧量(COD,即(Chemical oxygen demand的缩写)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生物化学需氧量,简称生化需氧量,用BOD表示(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表示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分解所需的氧量(单位体积的污水所消耗的氧量,毫克/升)。

总有机碳(TOC,即Total organic carbon的缩写)和总需氧量(TOD,即Total oxygen demand的缩写)。(c)pH值

(d)污水的细菌污染指标

(e)污水中有毒物质指标

以上五个指标是表示水体污染情况的重要指标,此外还有温度、颜色、放射性物质,重金属浓度等。也是反映水体污染情况的指标。

7.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是哪些?

水体污染来源有二种形式:(a)点源——主要指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镇生活污水的排放规律,即季节性和随机性。其变化规律服从工业生产废水和城(b)面源――农村污水和灌溉水是水体污染的主要面源。由于农田施用化肥和农药,灌溉后排出的水或雨后径流中,常含有农药和化肥,对水体影响很大,如农药污染、富营养化。在污水灌溉区,河流、水库、地下水均会出现污染。

对水体污染有较大影响的共有十种污染物:

(a)需氧污染物;(b)植物营养物;(c)重金属;(d)农药;(e)石油;(f)酚类化合物;(g)氰化物;

(h)酸碱及一般无机盐类;(i)放射性物质;(j)病原微生物和致癌物。

8,什么叫水体的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有何危害?

“富营养化”是湖泊分类与演化方面的概念,湖沼学家一致认为富营养化是水体衰老的一种表现。在湖泊演化过程中,富营养化起着重要作用。

水体中植物营养物质(如N,P等)含量的增加,将导致水生生物,主要是各种藻类大量繁殖。藻类过度旺盛的生长繁殖将造成水中的溶解氧急剧变化,使水体处于严重缺氧,而造成鱼类大量死亡。富营养化造成的危害是严重的,特别是湖泊、水库、内海、河口等水体,水流缓慢,停留时间长,既适于植物营养素的积聚,又适于水生植物的繁殖。富营养化对鱼类和人体健康的主要危害如下:藻类繁殖引起死鱼。硝酸盐超过一定量时有毒性,亚硝酸盐又能在人体内与仲胺合成亚硝胺,有使人得癌症、生畸胎、和影响遗传的危险。

第12 章习题参考答案

3.海洋污染对环境有哪些危害?

1 海水的混浊。海水的混浊主要是由于海水中含有可溶性的有色物质和悬浮粒子(除由无机和有机物质组成的微粒外,还包括细菌和浮游生物等)。在沿岸一带和内海湾的海水混浊则是来源于疏竣和填埋,或者是随着大雨,河川上游带下来的土砂等造成的。

海水的混浊程度,可用浊度来表示,但也可用光量和光度在海水中的变化来表示。水中的光量和光度是随着水深(水层的厚度)、可溶性有色物质、悬浊粒子等所造成的光的吸收和散射变化而变化的。

水中照度对决定海洋植物(浮游植物和海藻类)光合作用所需的光能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照度为1%的深度时,一般大体可以看作是维持植物独立营养生活的最低限度。因此,海水中的悬浊粒子不单给视觉带来了不快或者给鱼类造成危害,而且在作为海洋生物繁殖基础的初级繁殖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人们在治理陆上河川或疏竣和填埋海域时,对于泥砂等的流出必须预先进行充分的考虑。

2.油污染的影响

据估计,1升石油在海面上的扩散面积可达到100—2000米2。扩散在海面上的油在氧化和分解过程中,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通常,1升石油完全氧化需消耗40万升海水中的溶解氧,从而使大面积的海域缺氧,对生物资源造成严重危害。还会使某些致癌物质在鱼、贝类体内蓄积,使海鸟因沾染油污而死亡。另外,由于溢油的漂移扩散,会荒废海滩和海滨旅游区,造成极大的社会危害

3.赤潮危害

赤潮引起的危害可归纳为:(1)导致水体缺氧,危及海洋生物;(2)赤潮生物(均为浮游植物)使海洋生物的呼吸器官发生堵塞,妨碍呼吸,从而导致海洋生物死亡;(3)含毒素的赤潮生物使鱼、贝类死亡或产生的鱼毒、贝毒危害人体健康。

4.污染物质的浓集

海水中难降解的物质如尼龙、塑料等高分子化合物由于不能自然分解,而在海洋中堆积,汞、铜、锌等重金属元素,在海洋中则是通过物理、化学过程被悬浮物吸附沉淀而堆积海底,或是被生物从海水中吸收,随着食物链的过程转移到高层次的生物中浓缩,最后进入人体,即生物富集过程。

海水中微量的金属元素由于海洋生物的作用而宫,集并积累在生物体内。例如绿牡蛎中铜的浓度为海水中铜浓度的10000—100000倍,说明铜在牡蛎体内累积了。通常,用富集化系数表示这种生物对某种污染物的富集程度。

生物富集可以直接从海水中吸收污染物,也可通过食物链过程把污染物由低级生物转移到高级生物。通常,营养层次越高。

5.海洋热污染

一般,在局部海域,如果有比该海域正常水温高4℃以上的热废水常年流入时,就会产生热污染问题。海水温度升高能减少海水中的溶解氧和影响动植物的新陈代谢。

4.海洋污染与其他环境污染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1) 污染源广。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物由于风吹、雨淋和江河径流作用,最后都有可能进入海洋。因此,海洋有“一切污染物的垃圾桶”之称。

2) 持续性强。海洋只能接受来自大气和陆地的污染物质,很难再向其他场所转移污染物。一些未溶解的和不易分解的物质就长期在海洋中积蓄,降解缓慢。

3) 扩散范围大。工业废水排入海洋后,由于密度差异,须通过湖流和其他涡流的作用,才能逐渐与海水混合,然后通过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和由深层流向赤道的海流,被带到很远的海域。例如,多氯联苯在远洋环境中本来是不存在的,但从北冰洋和南极洲捕获的鲸鱼中分别检出了0.2和0.5毫克/千克的多氯联苯,说明污染物质在海洋中的扩散范围是相当大的。

4) 控制复杂。上述三个特点决定了海洋污染控制的复杂性。要防止和消除海洋污染,必须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综合研究,对污染源进行管理,包括对工业的合理布局和资源的综合利用,以防为主,以管促治。

5.如何控制海洋污染?

1)油污染的控制

海洋受石油污染后的防治工作,首先是利用油障,把油包围起来,然后再利用回收般只或回收装置收回油障内的油,最后用油吸附材料和油处理剂等对那些剩余的油进行处置。

(1)油的包围

利用石油的比重比水小,以及在水中的溶解度也小的特点,可采取下列措施把海面的油包围起来,不让其扩散流失。

①油障。如果发现有油流出,不管其排放源是船上或陆上,首先采取的措施是展开油障。油障是用泡沫苯乙烯做成的筒形浮体,其下部挂有重锤作为下摆。油障的形状有:屏风型——将浮体部分固定在一块维尼纶帆布的上部两侧,下部用铅锤使其直立在水中。沉浮式——通常沉没在海面下,必要时,例如油轮驶进来开始作业,就给浮体充空气,使油障浮上来,将轮船周围包围起来。浮体在水面上的部分,高度约为20--30厘米,在水中的部分约为30—40厘米,以防在风和潮流压过来时油溢出去或由下面漏掉。这种器材是用尼龙和维尼纶布加工制成的,能耐油耐水,由于它柔软,所以要在下摆中装有重物,使其尽量垂直。即使这样,在海潮猛烈时,下摆也会倾斜成弯曲,

油就会流到外面。

②扩散抑制剂(集油剂)。扩散抑制的原理是在油的周围散布扩散速度比油快的液体来控制油的扩散,并进一步将其压缩。这种方法要选择使用的时机和海域,方能够防止油的扩散和有助于油的回收。

(2)油的回收

①油的吸附材料。如果使厚度1厘米左右、大小约50×50平方厘米的聚氨基甲酸酯和氨基甲酸乙酯泡沫撒落在油上即可吸收表层的油。这种方法主要是在不可能用处理剂对油进行化学处理的情况下采用的,但必须尽量使吸附材料的比重轻,以便在吸附含灰尘或细砂子的油后,不会下沉入海底。日本用此法处理水岛发生的事故中就有一部分沉入海底而造成二次污染。这是因为吸附剂对厚油层的效果不好,其本身又易扩散在海上,所以回收工作十分困难,而且在最后的燃烧处理时,如不使用特别装置就会发生恶臭和油烟等二次污染。此外,在不得已时,也可用麦杆等作代用品进行吸附处理。

②油回收船。模仿鲸鱼张嘴吸进海水和糠虾,再经过滤后留下糠虾的摄食原理,将海面表层的油和水吸进双体船首间,并进行油水分离,把油积存在油罐里。此外,还有一种方式是在海水表面旋转氨基甲酸酯制的带子将油吸收,然后再拧紧带子将油回收。

⑧油的吸引装置。此装置把油和水同时吸引上来,然后进行油水分离以回收油,此法效率一般不高。

④撇取。在上述方法均不适用的情况下,只好靠人海战术用勺子撇取。当然,如果油层厚,含尘量多,沿岸地形也好,亦可用吊车提取。

(3)油的化学处理

用表面活性剂(20—40%)和溶剂(80—60%)混合配成的油处理剂,混进流出的油里,靠其中亲油基团和亲水基团的作用,将油的微粒子分离并包围起来,使其在海水中分散,以便最后用细菌进行有效的自然净化作用。

表面活性剂多用毒性小的聚氧化乙烯脂肪酸酯(非离子型),而正烷烃或煤油是较理想的溶剂,可降低油的粘度,提高表面活性剂的效率。

(4)油的焚烧

点火焚烧看来是处理海上油污的最简单的一种方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并不那么容易。首先,要求大火不能给周围造成任何影响。其次,某些油类不易焚烧,例如,流失海上的厚油,其中的易燃轻质油(如丙烷)多立即蒸发和扩散到大气中,剩下沸点高的重质油,则慢慢地蒸发扩散,并被海水冷却,以至很难达到燃点进行燃烧。要强行焚烧,就得添加很多汽油。因此,在海上进行这种作业是较困难的。

(5)其他

对于冲到海岸上的,或渗进砂子里的油,可用推土机挖很深的沟埋起来。此外,对附着在岩石和峭壁上的油,可用加压海水将其冲刷掉。上述油污染的物理和化学防治方法和器材,很少单独使用,通常都是根据不同情况,把各种器材和方法综合使用,或者是反复作业,进行处理。

2.塑料垃圾的防治

目前,有的国家正在研究使用可降解塑料,如美国、日本已将无污染、易溶、无烟、无味的新型塑料投入生产。另外,可通过制订法规,严格禁止海洋倾倒塑料垃圾。

3.赤潮问题的管理对策

现在沿海各国对赤潮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研究、完善减少赤潮造成危害和损失的管理对策。即及时发现,迅速采取行动措施。另外,对赤潮的预报也正在研究中,如Quchi提出了以盐度、水温、总溶解磷、溶解无机硝酸盐、溶解有机硝酸盐和颗粒有机硝酸盐为参数的广岛湾赤潮预报模式。但这种复杂模式需要对与赤潮有关的长期环境参数进行详细分析才能建立。

第13 章习题参考答案

4.试分别指出不同城市街区中主要的污染物是什么。

由于人的活动而排入大气中的、或使大气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有数十种之多。主要的几种大气污染物有,一

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硫氧化物、微粒、其它有害的空气污染物,如石棉,铍和汞三种有害的空气污染物和光化学烟雾。

一氧化碳是城市大气中数量最多的污染物大城市的交叉道口和交通繁忙的道路上,常常出现高浓度的一氧化碳污染。

氮氧化物大部分来源于矿物燃料的燃烧过程(包括汽车及一切内燃机所排放和(NOx)。也有来自生产或使用硝酸的工厂排放的尾气。还有氮肥厂、有机中间体厂、黑色及有色金属冶炼厂等。

我国城市民用炉灶烟囱低矮区,燃烧效率只有百分之十几,采暖锅炉吨位小,效率也低,硫氧化物污染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近年来我国城市空气受微粒污染十分严重。例如北京市上空的飘尘含量比东京、伦敦60年代的还高,大气的能见度明显下降,冬季西北风强烈,黄土飞扬。

第14 章习题参考答案

3.是哪些因素影响空气污染?

①风的影响。风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包括风向和风速的大小两个方面。风向影响着污染物的扩散方向。任何地区的风向,一年四季都在变化,但是也都有它自己的主风向。例如北京地区的主风向是西北、北、西南和南。一般情况下,污染源应设在下风向。

风速的大小决定着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状况。通常,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与平均风速成反比。若风速增大一倍,则下风向污染物的浓度将减少一半。

②大气的稳定性。在地球表面的上方,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速率,是气象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空气的垂直混合状况。换言之,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情况与大气的稳定性关系密切,同时影响着受污染的空气被较洁净的空气混合而冲稀其污染浓度的作用。

③降水的影响。降雨能有效的吸收、淋洗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

④雾的影响。雾象一顶盖子,它会使空气污染状况加剧。

5.什么叫逆温现象? 引起逆温的原因有哪些?

假如高度增大时,气温反而上升,即dT>0,或垂直降温率r<0,则该空气层便成为逆温层(inversion layer)。此时上层空气密度低,下层空气密度高,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不存在任何运动,气层异常稳定,以致常常发生空气污染事故

产生逆温的原因:

①哈德黎环流与下降逆温。逆温层的形成有许多原因,最常见的是所谓下沉逆温(Subsidence inversion),即当

上层空气下沉时,落入高压气团中,因受压而变热,使气温高于下层的空气。如在纬线±30o 的地区,较干燥的空气下沉,压缩并自热,结果晴天多,雨水少。如自热后气温比下层的空气高,那就引起下沉逆温。②辐射逆温(Radiation inversion)现象

在经过一个寒冷而晴朗的夜晚后,次日早晨地表就会出现辐射逆温(Radiation inversion)现象。这是因为在夜里地表将热量辐射到空间后变冷了。如果当时有云,则有些能量可借云层反射回地面,使地表温度不致降得太多。但如晴朗无云,则地表会迅速冷下来,紧接着使地面的空气也变冷了,以致其温度低于其上部空气的温度,从而产生逆温现象。到了白天,太阳晒热地表后,逆温现象才消失。

有时下沉逆温和辐射逆温会同时发生,高空为下沉逆温,低空为辐射逆温;

③海岸逆温(Coastal inversion)

是由于白天陆地被太阳晒热后,地面的热空气上升将海上的冷空气吸入,使沿岸地面产生逆温。当海风移动到内地时,逆温层变窄,最后消失;

④地形逆温(Geographical inversion)

是因局部地区地理条件的特点而形成的。例如在山区,晚上稠密寒冷的空气沿山坡流聚在山谷中,上层虽有热气流通过,也不会影响热风山谷中滞止的冷气团,因此,山谷中便形成了上温下冷的逆温层。

第15 章习题参考答案

1.试分别说明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的形成机制。

A. 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与此同时,大气能强烈地吸收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仅散失少量热辐射到宇宙空间中去。由于大气吸收热量多,散失少,使地球气温升高,形成了大气的“温室效应”。随着气温的升高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增强,散失到宇宙空间去的热量也随之增多。最终,地球接受到的太阳辐射热量和地球散失的长波辐射热量会达到平衡,形成地球上的平衡温度,即目前地球的平均气温。温室效应,其作用的加剧是当今全球变暖的主导因素。

大气由许多气体组成,其中氮、氧占了总体积的99%,但主要影响温室效应的却是众多的微量气体,这些气体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吸收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因此,

当它们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时,就会加剧“温室效应”,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下沿温度升高,从而,这些气体就被统称为“温室气体”。它们主要有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里昂、一氧化二氮等。

B.对于臭氧层破坏的原因,科学家们有多种见解。有的认为,这可能跟亚马逊河地区不断出现的森林火灾有关,有的认为,臭氧洞之所以出现在两极,是极地低温造成的,美国肯塔基大学的一个科学小组则认为,臭氧水平可能是随着太阳黑子活动的自然周期而变化的。但星,多数科学家则认为,人类过多使用氟氯烃(用CFCs表示)类物质是臭氧层破坏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平流层中的臭氧损耗,主要是通过动态迁移到对流层,在那里得到大部分具有活性催化作用的基质和载体分子,从而发生化学反应而被消耗掉。臭氧主要是与HOx、NOx、ClOx和BrOx中含有的活泼自由基发生同族气相反应。

式中,催化剂X:H,OH,NO,C1或Br, 从上式可以看出,如果含氟氯烃或其它卤代化合物在空气中含量增多,XO

由于其在太阳辐射下可分解成活性卤原子,从而会影响到臭氧在大气层中的分布。已经观察,在早流层中臭氧含量减少,而在对流层中其含量有所增加。由于约有90%的臭氧是在平流层,所以其总量是在下降。

C. 酸沉降的科学概念包括“湿沉降”和“干沉降”。湿沉降通常指pH

值低于5.6的降水,包括雨、雪、霜、

雹、雾和露等各种降水形式。干沉降指大气中所有酸性物质转移到大地的过程。目前,人们对酸雨的研究较多,已将酸沉降与酸雨的概念等同起来。

降水的酸度是由降水中酸性和碱性化学物质间的平衡决定的。大气中可能形成酸的物质是:含硫化合物——SO2、SO3、H2S、(CH3)2S(二甲基硫DMS)、(CH3)2S2(二甲基二硫DMDS),羰基硫COS、CS2、CH3SH硫酸盐和

H2SO4;含氮化合物——NO、NO2、N20、硝酸盐,HNO3,以及氯化物和HCl等。这些物质有可能在降水过程中进入降水,使其呈酸性。通常认为主要的成酸基质是SO2和NOx,其形成的酸占酸雨中的总酸量因地而异。

3.试指出(1)“温室气体”是哪些? (2)引起臭氧层破坏的物质有哪些? (3)酸雨的基本成分是什么?

⑴“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里昂、一氧化二氮等。

⑵引起臭氧层破坏的物质主要是CFCs:

CFC—11 甲基氟三氯CCl3F

CFC—12 甲基二氟二氯CCl2F2

CFC—22 甲基二氟氯CHC1F2

CFC—113 乙基三氟三氯C2C13F

⑶酸雨的基本成分是主要是成酸基质是SO2和NOx,其形成的酸占酸雨中的总酸量因地而异。国外酸雨中硫酸与硝酸之比为2:1,我国酸雨以硫酸为主,硝酸含量不足10%。

4. 试分别说明“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对环境有哪些危害?

㈠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影响:

(1)沿海地区的海岸线变化全球变暖确会使海水平面上升。

(2)气候带移动,气候带移动包括温度带的移动和降水带的移动。

气候带的移动会引起一系列的环境变化。对于大多数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的增多可以获得更多的水资源,这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对于低纬度热带多雨地区,则面临着洪涝威胁。而对于降水减少的地区,如北美州中部、中国西北内陆地区等,则会因为夏季雨量的减少,变得更加干旱,造成供水紧张,严重威胁这些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3)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的影响

①气候变暖使中国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大

②海水平面上升使中国沿海经济发展受到威胁。

⑧全球气候变暖还会对中国生物多样化产生影响。

㈡臭氧层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1)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臭氧层被破坏后,人们直接暴露于UV-B(紫外线B段辐射)的机会增加了。UV-B辐射会损坏人的免疫系统,使患呼吸道系统等的传染病人增多;受到过多的UV—B辐射,还会增加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

(2)对植物的影响

一般说来,UV辐射使植物叶片变小,因而减少浮获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的有效面积。有时植物的种子质量也受

到影响。各种植物对UV辐射的反应不同。对大豆的初步研究表明,UV辐射会使其更易受杂草和病虫害的损害。臭氧层厚度减少25%,可使大豆减产20—25%。

(3)对水生系统的影响

UV—B(紫外线B段辐射)的增加,对水生系统也有潜在的危险。水生植物大多数贴近水面生长,这些处于水生食物链最底部的小型浮游植物最易受到平流层臭氧损耗的影响,而危及其整个生态系统。

(4)对其它方面的影响

最近许多研究指出,UV—B增加会使一些市区的光化学烟雾加剧。另一种经济上很重要的影响是,臭氧耗竭会使塑料恶化、油漆退色、玻璃变黄、车顶脆裂。

㈢酸雨的危害:

酸沉降以不同方式危害着水生生态系统、陆生生态系统、材料和人体健康。

(1)酸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酸雨会使湖泊变成酸性,水生生物死亡。

(2)酸雨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近年来,人们普遍将大面积的森林死亡归因于酸雨的危害。

(3)对各种材料的影响:酸雨加速了许多用于建筑结构、桥梁、水坝、工业装备、供水管网、地下贮罐、水轮发电机、动力和通讯电缆等材料的腐蚀。酸雨能严重损害古迹。

(4)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酸雨对人体健康产生间接的影响。酸雨使地面水变成酸性,地下水中金属量也增高,饮用这种水或食用酸性河水中的鱼类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5.试从国际合作和具体的技术措施两个方面,论述如何防治“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环境问题。㈣控制全球变暖的综合对策:

(1)调整能源战略:提高现有能源利用率,减少CO2排放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①采用高效能转化设备,如电热共生产系统,或可调速电动机;

②采用低耗能工艺,如新法炼钢可节能1/2;

⑧改进运输,降低油耗;

④推出新型高效家电;

⑤改进建筑保温;

⑥利用废热、余热集中供暖,可节能30%;

⑦加强废旧物资回收利用。

(2)绿化对策:造林10亿公顷,即每年世界净增林地5千万公顷,20年后新增林地将可以吸收CO2约200亿吨,达到阻滞CO2增长的目的。

(3)控制人口,提高粮产,限制毁林

(4)加强环境意识教育,促进全球合作

上述环境污染是没有国界的,必须把地球环境作为整体统一考虑、合作治理,认真对待地球变暖问题,否则各国的发展进步都是无法实现的。

㈤拯救臭氧层:

我们已经知道,氯氟烃类物质造成臭氧层的破坏最大,因此,了解其使用与排放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达成国际协议,尽快停止使用CFCs。

CFCs的排放可通过四种方法加以控制:

(1)提高利用效率,降低操作损失

(2)回收与再循环

(3)改进CFCs产品

(4)非CFCs产品的替代品

由此可见,通过人们的努力,CFCs的排放是完全可以得到控制的,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合作也可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

㈥防治酸雨的综合对策:

(1)使用低硫燃料和改进燃烧装置

(2)烟道气脱硫脱氮

(3)控制汽车尾气排放

第16 章习题参考答案

3.噪声有哪些危害?

a.干扰睡眠:

睡眠是人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维持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是噪声会影响人的睡眠质量和数量,老年人和病人对噪声干扰更敏感。当睡眠受干扰而辗转不能入睡时,就会出现呼吸频繁、脉博跳动加剧,神经兴奋等现象,第二天会觉得疲倦、易累,从而影响工作效率。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失眠、耳鸣多梦、疲劳无力、记忆力衰退、在医学上称为神经衰弱症

b.损伤听力:

噪声可以使人造成暂时性的或持久性的听力损伤,后者即耳聋。一般说来,85分贝以下的噪声不至于危害听觉,而超过85分贝则可能发生危险。

C.对人体的生理影响:

一些实验表明,噪声会引起人体紧张的反应,刺激肾上素的分泌,因而引起心率改变和血压升高。可以说,20世纪生活中的噪声,是心脏病恶化和发病率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d.对儿童和胎儿的影响:

在噪声环境下,儿童的智力发育缓慢。有人做过调查,吵闹环境下儿童智力发育比安静环境中的低20%。噪声对胎儿也会产生有害影响:噪声使母体产生紧张反应,会引起子宫血管收缩,以致影响供给胎儿发育所必需的养料和氧气。

f.对动物的影响:

强噪声会使鸟类羽毛脱落,不下蛋,甚至内出血,最终死亡

g.对建筑物的损害:

50年代曾有报道,一架以每小时1100千米的速度(亚音速)飞行的飞机,作60米的低空飞行时,噪声使地面一幢楼房遭到破坏。

6.试述声强、声压、声压级的区别及其换算关系。

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空气压力相对于大气压力的压力变化,称为声压。

声强就是声音的强度。1秒钟内通过与声音前进方向成垂直的、l平方米面积上的能量称为声强,其单位是瓦/米2。

声压级就是被测声压与基准声压之比的对数乘以20的分贝数。

换算关系:J=P2/ρc

式中:J――声强

P――声压

ρ――介质的密度(千克/米”)

c――声音的传播速度(米/秒)

LP=20lgP/P0

式中:P――被测声压

P0――基准声压,其值为2×10-5牛顿/米2

LP――声压级(贝尔)

7.什么叫噪声级?如何表示不同情况下的噪声级?什么叫等效A声级?在实际中如何应用?

欲表示噪声的强弱,就必须同时考虑声压级和频率对人的作用,这种共同作用的强弱称为噪声级。噪声级可用噪声计测量,它能把声音转变为电压,经过处理后用电表指示出分贝数噪声计中设有A、B、C三种特性网络。其中A网络可将声音的低频大部滤掉,能较好地模拟人耳的听觉特性。由A网络测出的噪声级称为A声级,其单位亦为分贝(A)。A声级越高,人们越觉吵闹。因此现在大都采用A声级来衡量噪声的强弱。

等效连续A声级

的定义是:把随时间变化的声级变为等声能稳定的声级

8.设有四个噪声,其声压级分别为94、86、77和69分贝,问叠加后的声压级为多少? 解:LP1+2=10lg(1094/10+1086/10)==94.64

LP1+2+3=10lg(1094.64/10+1077/10)=94.71

LP1+2+3+4=10lg(1094.71/10+1069/10)=94.72

所以叠加后的声压级为94.72

第17 章习题参考答案

3.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对环境有何危害?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

侵占土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水体;污染大气。

危险废物对环境的危害:

①危险废物危害环境的途径。危险废物影响环境的途径很多,以其产生、运输、贮存、处理到处置的各个过程,都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危害。

②危险废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危险废物的特殊性质(如易燃性、腐蚀性、毒性等)表现在它们的短期和长期危险性上。就短期而言,是通过摄入、吸入、皮肤吸收、眼接触而引起毒害,或燃烧、爆炸等危险性事件;长期危害包括重复接触导致的长期中毒、致癌、致畸、致变等。4.试述处理、处置固体废物的途径有哪些? ①预处理技术。固体废物预处理是指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将固体废物转变成便于运输、贮存、

回收利用和处置的形态。预处理常涉及固体废物中某

些组分的分离与浓集,因此往往又是一种回收材料的过程。

预处理技术主要有压实、破碎、分选和固化等。

②焚烧热回收技术。焚烧是高温分解和深度氧化

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可燃的固体废物氧化分解,借以

减容、无害化并回收能量及副产品。

几乎所有的有机废物都可以用焚烧法处理,其优

点在于能迅速而大量地减少废物容积、消除有害微生

物,破坏毒性有机物并回收热能。但是,焚烧容易造

成二次污染,而且投资和运行管理费用也较高。

⑧热解技术。热解是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的可燃

物高温分解,并以气体油或固形炭的形式将热量贮存起来的过程。这是回收能源的一个有效途径,优点在于能回收可贮存和可运输的燃料。

④微生物分解技术。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处理固体废物的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堆肥化。堆肥化是指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人为地促进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生化转化的微生物学过程。其产物称为堆肥。堆肥用于农田,其主要作用是能够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使土壤环境保护保持适于农作物生长的良好状态,而且又有增进化肥肥效的作用。

第18 章习题参考答案

2.试述当前世界和我国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情况。

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目前世界上土地资源的破坏和丧失是很严重的,其中与人类关系最大的是可耕土地。全世界适于农业生产用的耕地约占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而且各个国家、地区间分配极不成比例。例如,丹麦的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5%,英国占30%,美国占20%,中国占10.4%,前苏联占10%,有些国家只有5%--6%。沙漠化、风蚀和水的冲刷是丧失耕地和破坏农田的主要原因。据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估计,世界上由于沙漠化而损失的农田每年约有7500——10500万亩,如不加以控制,到本世纪末,全世界的可耕地将有三分之一丧失掉。至于因风和水的侵蚀而受到破坏的土地,据称在过去一百年内达到了总耕地面积的27%左右。

这些数字是很惊人的,至于工业城市的发展和地下资源的开采等也是造成土地面积缩小的另一重要因素。

1.沙漠化的侵吞;2.水和风的侵蚀;3.工业和城市的蚕食;4,土壤的污染与净化

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森林在净化城市空气方面的作用,如吸收二氧化碳并制造氧气、过滤灰尘和防止风沙、杀死病菌、减弱噪声等等,森林又是木材和木材产品的来源,对发展工农业生产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据国外报道,目前世界上仍有l/3的人类是以木材为做饭的燃料。此外,森林还可使风速减低60%,叶面可蒸腾大量水分,根部能提高土壤的湿度,因此,对于调节气候、增加降水、保持水土等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更不用说森林会使环境优美,而成为娱乐和有益于健康的场所了。

但是,人们为了发展农业或其它目的而砍伐森林,已造成了世界森林量的迅速减少。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环境规划署1981年的估计:每年约有1110万公顷热带森林和林地被毁;每年约有730万公顷热带密闭林被开垦作农田,其中610万公顷为热带潮湿林;每年另有380万公顷稀疏林被用作耕地或作为薪柴砍伐。如果照目前的毁林速

度,热带潮湿森林将在177年后全部被毁。而在有的国家,毁林问题还要更严重,如科特迪瓦和尼日利亚每年损失其森林的5.2%。按照这种速度,这些国家有可能在2007—2017年间丧失其全部森林。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世界热带稀疏林砍伐量中非洲占62%,而森林损失的一半以上(55%)则发生在西非象牙海岸、尼日利亚、利比里亚、几内亚和加纳等国,其森林损失速度为世界平均速度的7倍。亚洲森林砍伐最快的是尼泊尔(3.9%)、和泰国(2.4%)。在拉丁美洲,巴西每年对密闭林的砍伐占拉丁美洲总砍伐量的35%。

我国森林资源原来也十分丰富,但也由于长期的破坏,到解放前夕,全国的森林植被仅占全部陆地面积的5%。目前各种矿物的利用和保护:

矿物资源一般可分为能源,金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等三大类。它是近代工业的基础,没有它,工业就没有原料,也没有动力。非金属矿物的种类极多,其中按吨位讲,最多的是建筑材料,如砂石、粘土、灰泥等等,幸好这类物资供应无虑,问题不大。只有在肥料方面如氮、磷、钾矿物资源对农业增产意义重大,有时引起人们的注意。

有色金属主要有铝、铜、锌、铅、锡、汞等,其中以铝的需求量增长得最快,许多应用铜和锡的地方都可以由铝代替(如电线和包装用料)。

美国每人年平均钢耗用量为一般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27倍,铝耗用量为85倍,总的能耗用量为30倍,与一般发达国家相比大致也多一倍左右。总的讲来,约占全世界人口30%的国家和地区每年所耗用的矿物资源,却占世界总耗用量的90%左右。据计算,如果全世界人民都按美国的水平耗用矿物资源,则16种主要矿物中,有7种将于十年内耗尽(如金、银、汞、锡、钨、锌、铅)。除铁和铝外,其余矿物都将在200年内用完。

为了合理利用矿物资源,应该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①不仅在生活上,而且在生产上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②要做好资源开采后被破坏土地的复原工作,把废石场,尾矿坝、废矿场等加以妥善的处理,使其恢复为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地。

③尽可能对废弃物资进行再生回收,循环利用,这不仅可以节省生产原料的耗用量,而且还可减少生产废物的排出量。此外,还可节约生产的耗能量。

以上从物种资源库、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四个方面简单介绍了自然资源的现状及

其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以及如何保护自然资源才能使其为人类永续利用。

第19 章习题参考答案

2.试述我国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如何?

1.环境资源的变化趋势

(1)耕地资源继续减少

(2)草原资源继续退化和减少

(3)森林资源供求矛盾仍十分突出

(4)水资源继续趋于紧张

(5)物种灭绝速度可望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

总之,到2000年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开始好转,但局部地区的耕地、土壤、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及森林资源仍会进一步被破坏和消耗。

环境学导论试题9参考答案

河南城建学院****学年第*学期 《环境学导论》试题9参考答案 专业:姓名: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大气二次污染物 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 土壤净化: 土壤净化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吸附、分解、迁移、转化)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毒性、活性降低的过程。 3. 固体废物资源化: 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 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一成品一消费一废物一生产系统。 4. 环境背景值: 环境中的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人体组织在正常情况 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5. 人口环境容量

A 、高温、高湿 B 、低温、低湿 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 受的最高人口数。 湖水透明度和溶解氧等项。 2. 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物种多样性、 遗传 多样性和 生态系统 多样性。 3. 人 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 和 热带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 4. 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方法有许多种、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卫生填埋、 堆肥 和 焚烧 。 5.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挥发 速度取决于农药本身的 溶解度 、 蒸汽压 和近地表的空气层扩散速度 1. 大气还原型污染经常发生在(D )情 况下(每小题1分,共10 分) 1.水体富营养化的判断指标一般包括 氮、磷浓度 叶绿素a 含 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10 分) 、填空题

社会学概论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0.联系实际谈谈社会学的想象力? 答: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因此,具有社会学想象力的人能够看清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舞台,发现现代社会的构架,通过这种想象力,个体性的焦虑不安就被体现为明确的社会困扰,公章不在漠然,而是参与到这样的公共论题中。 社会学的想象力能够使我们关注有限的个人经验和更广阔的的社会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例如当社会走向工业化时,农民就自然转变为城市工人,不管他们愿意与否,当民族遭受战争蹂躏时,人民就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经济萧条时期,大批工人失业,不管曾经他们的工作效率多高。对此,任何人的力量都是无能为力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能使我们摆脱狭隘的个人观点,在思想上更清楚地认识个人活动同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 2. 什么是社会学?如何正确把握? 答: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 正确把握社会学的定义,需要理解社会学的特点,研究对象,社会学的作用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社会行为,社会关系 社会学的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具体性,动态性。 社会学的作用有,1.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2.解释功能: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 3.预测功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去预计和推测事物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4.规范功能:确定预定社会目标、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3.社会学研究有什么实际意义和功能? 答:1.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2.解释功能: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

四川农大环境学导论离线作业

四川农业大学网络教育专科考试 环境学导论试卷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保护 答:一般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2、固体废物 答: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丧失原有的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体,半固体,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3、土壤环境背景值 答:是指在不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和不受或很少受现代工业污染与破坏的情况下,土壤原来固定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 4、水体富营养化 答: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5、环境要素 答: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6、骨痛病 答:是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部分镉污染地区的一种公害病,以周身剧痛为主要症状而得名。 7、环境管理 答: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手段,为达到预期环境目标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活动。 8、二次污染物 答:是指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又称

继发性污染物。 二、简答 1、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 答: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1.我国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是降尘的总悬浮微粒,其次是SO2说明以粉尘和SO2为代表的煤烟型污染;2.我国北方城市大气污染水平高于南方(尤以冬季为甚),冬季高于夏季,早晚高于中午,是大气污染的突出问题;3.产煤区污染严重,尤以高硫煤区为甚,是大气污染的区域性问题。形成的原因:1.直接燃煤是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2.能源浪费严重,燃烧方式落后,加重了大气污染;3.交通污染源集中于城市;城市布局、工业布局的不够合理等。 2、简述土壤污染的特点和度量指标。 答:土壤污染的特点:1.隐蔽性和潜伏性;2.不可逆性和长期性;3.后果的严重性。土壤污染的度量指标:1.土壤背景值;2.植物中污染物质的含量;3.生物指标。 3、简述磷肥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答:磷元素是作为营养三要素之一,它不仅能显著增加作物产量,又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因子。主要有:1.在土壤中的吸附、固定;2.水土流失与水体富营养化;3.磷肥与重金属污染。 4、何为农田退水,简述其对水体环境质量的影响。 答:农业退水是指从农田中流出的水。农业上喷洒的农药,一般只有10%~20%附着在作物上。农业上施用的化肥,直接被农作物吸收的只有30%左右。因此,那些未被作物利用的化肥、农药、相当大一部分随灌溉后的农业退水或雨后径流流入水体,对水体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5、简述实际工程中有哪些固体废物处理工程? 答:固体废物处理工程:1.固体废物的收集、贮存及清运;2.固体废物的预处理;3.固体废物的物化处理;4.固体废物的生化处理;5.固体废物的热处理;6.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与综合利用;7.固体废物的填埋处置。 6、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有哪些种类? 答: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种类有:1.慢速渗滤处理系统;2.快速渗滤处理系统;3.地表漫流处理系统;4.湿地处理系统;5.地下渗滤处理系统; 三、论述题 1、我国目前酸雨污染面积占国土面积30%左右,并在一些地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仅川、黔、两广四省区的农业和森林每年造成的直接损失达18亿元。结合所学知识,试

《环境学导论》试题参考答案

《环境学导论》试题9参考答案 专业:姓名: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 土壤净化: 土壤净化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吸附、分解、迁移、转化)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毒性、活性降低的过程。 3. 固体废物资源化: 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4.环境背景值: 环境中的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人体组织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5.人口环境容量 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水体富营养化的判断指标一般包括氮、磷浓度、叶绿素α含量、 湖水透明度和溶解氧等项。 2. 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多样性。 3.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和热带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4. 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方法有许多种、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 5.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挥发速度取决于农药本身的溶解度、 蒸汽压 和近地表的空气层扩散速度。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大气还原型污染经常发生在( D )情况下。 A、高温、高湿 B、低温、低湿 C、高温、低湿 D、低温、高湿 2. 下列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 A.海啸 B. 全球温室效应 C. 火山喷发 D. 地方缺碘性甲状腺肿 E. 水旱灾害 3.以保障人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 规定大气环境中某些主要 污染物 最高允许浓度的大气标准为( A )。 A. B.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B.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75 污染控制技术标准 D. 大气警报标准 4. 震惊世界的日本骨痛病是由于人食用了富集( C )的食物而引起的病 变。 A.铅 B.甲基汞 C.镉 D.铬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 语言 B 思维 C 劳动 D 直立行走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C ) A 《社会学研究》 B 《社会学原理》 C 《实践哲学教程》 D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B )。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5、文化是指( D )。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D ) A 弗洛伊德 B 莱格 C 米德 D 马斯洛 7、“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 A 生理的 B 安全的 C 归属的 D 自尊的 8、“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B ) A 米德 B 库利 C 布卢默 D 托马斯 9、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 A 朋友谈心 B 观众看电影 C 顾客的摩肩接踵 D 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0、根据交往的( C ),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 A 主体 B 形式 C 性质 D 方式 11、“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BD )。 A 冲突 B 竞争 C 合作 D 顺应

1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 库利 B 林顿 C 托马斯 D 米德 13、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A 复式角色 B 角色丛 C 实际角色 D 自致角色 14、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B )。 A 角色扮演 B 角色冲突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15、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 )。 A 赶时髦 B 抢购 C 春游 D 球迷闹事 16、“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 )。 A 享乐主义 B 权力主义 C 悲观主义 D 乐观主义 17、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B )。 A 形式运算 B 具体运算 C 感知运算 D 前运算 18、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A 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 心理上的紧张 D 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1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学知识,这种现象是( D )。 A 再社会化 B 特殊社会化 C 重新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20、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B )。 A 规模小 B 人际关系密切 C 存在长久 D 综合性功能 21、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其他家庭 22、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 )。 A 交换关系 B 索取关系 C 对立关系 D 奉献关系 23、管理学家( C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 理论”和“Y理论”。 A 泰罗 B 法约尔 C 麦格雷戈 D 梅奥

最新环境科学导论试题

《环境科学导论》试题(50%) 一、填空(每空格1分,共20分) 1、环境科学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与之相对的是围绕着人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界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2、典型的大气污染类型有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 3、物理污染的主要类型有噪音、振动、热、光辐射、放射性。 4、人类面临的五大环境问题有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能源短缺、自然灾害。 5、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行动计划》,此外通过了将世界环境日定为6月5号的建议。 6、大约90%以上的酸雨是由于人类排放的 H2SO4 和 HNO3 生成的,中国的酸雨以 H2SO4 占优势。 7、环境学中的景观概念是指: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之上,之下的中间尺度。 8、土壤污染的类型主要有石油污染、__重金属污染______ 、放射性物质污染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等。 9、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分为和,既包括了自然因素,也包括了和因素。 10、生物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和问题。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1分) 1、土壤环境容量在一定区域一定期限内不使环境污染,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时土壤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COD 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 4、TOC 总有机碳 5、TOD 总需氧量

11、光化学烟雾人们把参与光化学反应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气体和颗粒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12、酸沉降 四、问答题(共35分) 1、大气中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有哪些?请简要论述这些污染物的来源、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和控制手段(12分) 2、土壤环境问题有哪些?其中主要污染物有哪些?试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CO2的含量一般为325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mg/m3。已知标况下T为0℃,压强为101325Pa(5分)。 4、监测水质好坏的指标有哪三大类?举例说明并简要说明各类中包含的具体内容(6分)。 5、水体污染物主要有哪三大类?各类分别包含哪些污染物?举例说明(6分)。 2、天然水体中的主要成分有哪几类?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CH4的含量一般为2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mg/m3。已知标况下T为0℃,压强为101325Pa(5分)。 二、选择题(每小题选出一个最合适的答案,每题1.5分,共15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 D ) A、太阳能 B、风 能 C、地热 能 D、核能 2、以下何种气体不属于温室气体( D )

环境学导论考试题

1.自然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有时简称环境。 2.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3.环境:所谓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与某一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4.固体废物:亦称废物,一般指人类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以及生活等过程提取目的组分之后,废弃了的固体或半固体的物质。 5.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植物营养物质含量的增加,将导致水生生物,主要是各种藻类大量繁殖,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体处于严重缺氧,而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6.生态系统: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就是生态系统。 7.人工环境: 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上层建筑。 8.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 9.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10.能源:指可能为人类利用以获取有用能量的各种来源,如太阳能、风力、水力、化石燃料及核能等等。11.水体污染:排入水体的污染物使该物质在水体中的含量超过了水体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破坏了水体原有的用途。12.温室气体:当大气中一些气体浓度增加时,会加剧温室效应,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下沿温度升高,这些气体统称为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里昂、一氧化二氮等。1.自然环境的构成包括自然现象、物质、能量,其中物质包括(空气生物)2.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3.与水俣病有关的化学元素是(汞)4.二次能源有(汽油沼气)5.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物质有:(氟氯烃哈龙)6.下面哪种物质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污染物(氮的氧化物碳氢化合物臭氧)7.噪声值大于(85)分贝,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8.当今我国人口问题的特点主要有 (人口老龄化人口基数大流动人口增多) 9.属于不可更新自然资源的有(金属矿物化石燃料)10.环境要素属性有(最小限制律等值性)11.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生物生产)12.人口结构包括(增长型衰减型稳定性)13.一次能源有(水力化石燃料太阳能)14.BOD/COD小的废水不宜采用(生化法)处理方法处理15.主要危害为影响呼吸系统的大气污染物有(SO2 O3 悬浮颗粒物)16.根据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居民、文教区昼间的噪声应不高于(50)分贝。17.城市垃圾的处理方法一般有(堆肥焚烧填埋)18.自然资源可分为(不可更新资源无限资源可更新资源)19.关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说法正确的有(建设初具规模)1.生态学的一般规律是什么?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2.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的特点是什么?生态环境问题:森林生态功能仍然较弱,草原退化与减少的状况难以根本改变,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耕地被占,水旱灾害日益严重,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仍十分严重,水污染状况远未根本解决,城市噪声污染严重,工业固体废物增加。3.解决人口问题的主要对策是什么?广泛开展教育,使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逐级落实人口计划指标,奖罚分明;积极发展医疗、保险、养老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事业;实行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4.酸雨的危害是什么?酸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酸雨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对各种材料的影响,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5.我国政府在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加强国际合作方面有哪些主张?1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2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但是经济发达国家负有更大的责任。3加强国际合作要以尊重国家主权为基础。国家不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有权参与环境和发展领域的国际事务。4保护环境和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5处理环境问题应当兼顾各国现实的实际利益和世界的长远利益。1.如何从人文社会和科学技术两个方面协调好环境保护和人

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

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 1、简述社会学的性质与特征。 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有整体性、综合性、广泛性、就用性、多样性、开放性、阶级性、敏感性、国度性、宏观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2、简述社会学研究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 首先,社会学这门学科还比较年轻,资料的积聚和理论的概括都未达到成熟阶段。各国大都在从事“本土社会学”的研究。因此,社会学家在解决社会学研究什么的问题时,不得不受其影响,产生各种“独特”的意见。再次,社会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各派社会学家往往只能涉猎其中某些领域,如此各种意见表达各异,甚至有很大的分歧。最后,由于学科的深化,学者们的认识发生变化,会不断地对前人的研究加以修正,也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表述。 3、简述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社会学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但二者又不是对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学起着指导作用,它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上去观察、分析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而社会学的积极发展及其科学研究成果,将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成为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一个源泉。 4、联系实际,试述社会学的教育功能。 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所提供的科学的社会知识,实际上是现代国家的公共常识,社会学的教育功能主要有: (1)了解自己。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在该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2)职业准备。社会学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或职业选择的社会知识和性能。 (3)日常决策。社会学观点和知识能够帮助人们对所面临的日常生活问题和机遇,作出比较合理的决定,使个人在事业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4)正确对待变革中的世界。社会学从社会整体角度观察问题的方法,有助于人们树立整体观念,把变革中的世界的脉搏,保持清醒的头脑。 5、社会学创立和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有哪些?各自的社会学思想是什么? (1)孔德,其思想主要包括研究方法,认为必需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三阶段法则;科学层次;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2)斯宾塞:其主要理论有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 (3)涂尔干: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并认为个人应服从社会,社会必须制约个人的需求。并注重功能分析。 (4)韦伯:他主张解释性社会学,合理性是其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并提出了理想类型和科层制。 (5)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 6、韦伯的“理想类型”的特点是什么? (1)它作为理智上构造的概念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因而与经验事实不同。 (2)它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又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的概括和抽象,因此它具有使自己离开现实而又以此起到认识现实的作用。 7、论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有分析地借鉴西方社会学合理的范畴、概念、观点和方法,紧密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开展社会研究,为中国革命

环境科学导论试题

《环 境 科 学 导 论》 试 题 (50%) 一、 填空(每空格 1 分,共 2 0 分) 1、 环境科学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与之相对的是围绕着人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界的大气 圈、 水 圈、土壤 ---------- 岩石 圈和 生物 圈。 2、 典型的大气污染类型有 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 。 5、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行动计 划》,此外通过了将世界环境日定为6月5号 的建议。 6、 大约90%以上的酸雨是由于人类排放的 H2SO4 和 HNO3 生成的,中国的 酸雨以 H2SO4 占优势。 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 之上, 之下的中间尺度。 __重金属污染 ________ 、 放射性物质污染 和持 染 物 污 染 等。 ,既包括了自然因素,也包括了 因 素 。 和 问题。 1、土壤环境容量在一定区域一定期限内不使环境污染, 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时土壤可能容 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3、物理污染的主要类型有 噪音 、振动 、热 光辐射 、放射性 人类面临的五大环境问题有人口剧增、 环境污染 、生物多样性减少 、能源短 7、 环境学中的景观概念是指:景观是 地理实体,它处于 久 性 有 机 污 9、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分为 和 和 1 0、生物安全问题主要包括 三、名词解释(每题 3分,共21分)

日化学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示 4、T OC 总有机碳 5、 TOD 总需氧量 6、 TSP 粒径小于100叩的称为TSP,即总悬浮物颗粒 7、 PM2.5 PM2.5 :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卩m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 8、 PM10 通常把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 9、一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又称原生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的,其物理和化学性状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10、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指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的作 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 11、光化学烟雾人们把参与光化学反应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气体和颗 粒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12、酸沉降 四、问答题(共35分) 1、大气中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有哪些?请简要论述这些污染物的来源、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其 治理和控制手段(12分) 2、土壤环境问题有哪些?其中主要污染物有哪些?试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 CO2的含量一般为325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 mg/m3。已知标况下 T为0C,压强为101325Pa (5分)。

川农《环境学导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农业环境:是以农业生物(包括农作物、畜禽和鱼类等)为中心的周围事物的总和,包括大气、水体、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和生活的场所,它是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等于自然环境的全部。 (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持续发展的思想实质,一方面是要求人类在生产时应尽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另一方面又要求人类在消费时应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 (3)“三致”问题:即致癌、致突变、致畸。环境中致癌物诱发肿瘤的作用,称为致癌作用;能引起生物体细胞的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发生突然改变的作用,称为致突变作用;能作用于妊娠母体,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导致先天性畸形的毒作用。 (4)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质量预断评价或环境质量预测评价。是对可能影响环境的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开发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或其他一切可能影响环境的活动,在事前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活动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定,为防止和减少这种影响制定最佳行动方案。(5)“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 (6)环境保护: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称为环境保护。 (7)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它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其中包括从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垃圾、炉渣、废制品、破损器皿、残次品、动物尸体、变质食品、污泥、人畜粪便等。 (8)土壤环境背景值:在理论上应该是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构成土壤自身的化学元素的组成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社会学概论》练习测试题库答案《、名词解释一1、社会学是一门 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 2、社会结构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关系。 3、文化: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4、社会化:所谓的社会化,是指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代沟:所谓代沟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沟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6、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7、社会规范:是在特点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的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 8、社会群体:广义上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形成的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共同体;狭义上指通过直接的社会互动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类群体。 9、社会不平等:指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满足程度上的差异性。 10、社区发展:指通过建设以促进社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 11、社会行为: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和社会有关的一切行为。 12、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又称为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集合行为中,个人都不是独立地行动,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13、拟剧论:是社会学家戈夫曼采取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的理论。 14、社会调查方法: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社会现象和社会情况进行考察,搜集、整理、分析有关资料,并对其作出解释的一系列手段和程序的总称。 15、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指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引起的种种社会变动现象。社会学家把社会制度、社会生活方式以及意识形态的渐进的、突发的社会变动过程与结果都称作社会变迁。 16、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制约社会行为的重要结构框架。. 17、社会越轨:也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者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18、本原的社会制度:指在人类与环境交往、争取生存与延续的过程中产生的,

环境学复习试题及答案范文

一 、名词解释 1. 生态平衡 2. 水环境容量 3.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4. 清洁生产 5. 二次污染物 二、简答题 1. 着名的“八大公害事件”是什么?指出每一公害事件的 主要污染物? 2. 根据处理目的划分,固体废物处理方法有哪些?请分别列举几种典型的方法。 3. 海洋污染有哪些特点? 4. 简述我国目前环境保护基本政策体系。 5. 环境中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6. 中国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 三、论述题 1. 论述实现清洁生产的途径。 2.简述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和危害, 及其防防治对策。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也就是说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期地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 2. 水环境容量 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即某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3.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集中控制是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为保护环境所建立的集中治理设施和采用的管理措施,是强化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4. 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关于产品生产过程的一种新的、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清洁生产意味着对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持续运用的整体预防环境战略以期增加生态效率并减轻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对于产品:清洁生产意味着减少和降低产品从原材料使用到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 对于生产过程:清洁生产意味着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取消使用有毒原材料,在生产过程排放废物之前降减废物的数量和毒性。 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5. 二次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二、简答题 1. 着名的“八大公害事件”是什么?指出每一公害事件的主要污染物? (1)富山事件(骨痛病):镉污染; (2)米糠事件:多氯联苯污染; (3)四日事件(哮喘病):SO2、煤尘、重金属、粉尘污染; (4)水俣事件:甲基汞污染; (5)伦敦烟雾事件:烟尘及SO2污染; (6)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及SO2污染; (7)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污染; (8)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烟尘及SO2污染 2. 根据处理目的划分,固体废物处理方法有哪些?请分别列举几种典型的方法。 预处理:压实技术、破碎技术、分选技术、脱水和干燥 资源化处理:热化学处理-焚烧、热解、湿式氧化 生物处理-堆肥、厌氧消化处理 最终处置技术:海洋处置-海洋倾倒、远洋焚烧 陆地处置-土地耕作处置、深井灌注处置、土地填埋处置 3.海洋污染有哪些特点? (1)污染源广 (2)持续性强 (3)扩散范围大 (4)控制复杂

最新环境学概论试卷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 一、填空题(共10题,每空1分,共19分) 1、当大气稳定度为中性时,烟流的形状呈形。 2、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dB和 dB。 3、污水的二级处理常用法和法。 4、固体废物处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固体废物的、和 。 5、环境问题按成因分为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 6、常用和表示农药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 7、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多样性和多样性。 8、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的装置。 9、酸雨是由于燃料燃烧和天然排放的和所造成的。 10、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可以划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 三种类型。 二、不定项选择题 1、震惊世界的日本富山事件是由于食物和饮用水被污染所引起的。 A.甲基汞 B.多氯联苯 C.镉 D.铅 2、我国从固体废物管理的需要出发,将固体废物分为。 A.工业固体废物 B.城市垃圾 C.放射性废物 D.危险废物 3、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A.风 B.大气稳定度 C.下垫面状况 D.湍流 4、是世界上第一个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法国 5、水体富营养化可以采用等指标进行判断。 A.总氮 B.总磷 C.叶绿素a D.湖水透明度 6、以保障人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规定大气环境中某些主要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的大气标准为。 A.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B.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C.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 D.大气警报标准 7、下列农药中为有机氯类农药。 A.DDT B.乐果 C.敌百虫 D.三氯杀螨醇 8、噪声污染具有等特点。 A. 主观性 B.局部性和多发性 C. 不积累、不持久 D.危害较小 三、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大气二次污染物 2、氧垂曲线 3、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 4、固体废物处理 5、分贝 1、试从污染类型、污染源、污染物和反应类型四个方面比较伦敦型烟雾和洛杉矶型烟雾。(8分) 2、简述水体中耗氧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的一般规律。(4分) 3、土壤条件是如何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的?(8分) 4、固体废弃物有哪些危害?(5分) 5、简述噪声的危害。(5分) 五、绘图题(共1题,共5分) 试绘图说明非保守物质进入河流后,河流水对污染物的推移、分散作用和污染物的衰减过程。六、论述题(共1题,共15分)

环境学导论

《环境学导论》辅导资料 一、判断题 1.环境是相对人类为中心并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 2.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同于其他任何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 等。 4.所有的环境问题都是由人力所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 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5.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人口与环境问题、能源与环境问题和资源与环 境问题。 6.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煤炭是其主要能源。 7.每天看1小时电视,半年时间所受到的剂量就超过核电站一年内的辐射剂量。 8.水电是一种经济、干净、可再生的能源,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9.森林有蓄养水源的功能,故森林有“看不见水的水库”之称。 10.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设在核心区周围,可根据本地资源特点,发展一些自然 保护区特色的经营性产业或建造当地自然景观地带的人工生态系统。 11.四川的卧龙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孑遗植物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12.光化学烟雾是汽车排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类化合物在阳光紫外线照射下, 形成的一种二次污染物。 13.1956年发生在日本水俣湾地区的汞中毒事件,也称水俣病。 14.通常所说的“三致”问题,是指致癌、致突变、致畸。 15.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所产生的不需要的、使人厌烦的声音都称为环境噪声。 16.分布在河边的污水排放口属于线状污染源。 17.工厂排污口排出的无机汞通过微生物作用转化而成的甲基汞称为一次污染 物。 18.若贮存的蔬菜处在通气不畅的条件下,其体内亚硝酸含量也会有明显增加。

19.辐射逆温是经常发生在无风或小风少云的夜晚,由于强烈的有效辐射使地面 和近地面大气层强烈冷却降温,而上层空气降温较慢,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20.山谷风是发生在山区,由热力原因引起的夜间由谷地吹向山坡、白天由山坡 吹向谷地的风。 21.全球变暖既可能带来对人类有利的影响,也可能带来不利的后果。 22.在环境科学领域中水体是包括水、水中的溶解性物质、非溶解性的微小悬浮 物、水生生物以及底泥等完整的生态系统或完整的自然综合体。 23.大面积水土流失对水体所造成的污染属于面源污染。 24.生物化学需氧量越高,表示水中容易被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质越低。 25.化学需氧量表示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质时所需的氧量。目前常用氧 化剂有重铬酸钾和高锰酸钾。 26.适度的富营养化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是良好的,有助于提高渔业产量。富 营养化只有超过一定的适度范围后,才会构成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27.污染物向土壤散布的数量不能超过土壤环境容量,否则就会引起明显的污染 问题。 28.当进入土壤的污染物数量大大超过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时,特别是一些不能 被分解的重金属大量进入土壤后,只要采取科学方法治理,就容易恢复。 29.噪声污染属于一种化学污染。 30.许多地区的噪声时有时无,时强时弱,为了较准确评价噪声的强弱,被认为 是当前评价噪声最佳的一种方法是A声级。 31.固体废物处置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热、固化等不同方法,使固体废 物转化为适于运输、贮存、资源化利用以及最终处置的一种过程。 32.过去认为是废物的东西,由于技术的发展,现在可能已不再是废物。 3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环境管理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34.排污收费制度是指一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生产经营者,应当依 照国家的规定和标准,缴纳一定费用的制度。 35.凡是排放污染物的单位,没有必要向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申报登记所拥有的污

最新环境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2.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3.逆温: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 4.永久性听力偏移: 如果长期暴露在较强噪声(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就会导致听力永久丧失,这就是噪声性耳聋,也叫永久性听力偏移。 5.生物入侵: 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目前国内外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填埋、(堆肥)和(焚烧)三种方法。 2. 水体污染的人为源按人类活动方式可分为(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 3. 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分为自然源与人为源,人为源又分为(移动源)和(静止源)。 4. 反映水质有机污染的主要化学指标为( CODcr )和( BOD5 )。 5.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地理因素包括( 山谷风 )和( 海陆风 ) 。 6.水体中某些藻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如氮、磷过剩)会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这种现象若发生在淡水中称(水华),若发生在海洋中则称为(赤潮)。 6.人可听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其强度范围约为(0~120dB)。低于20Hz 的声波称为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E F )。 A.海啸 B. 全球温室效应 C. 火山喷发 D. 地方缺碘性甲状腺肿 E. 水旱灾害 F. 噪声污染 2. “九五”期间,我国确定的“三河”、“三湖”、“两区”、“一市”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启动,其中三河指的是(A C D )。 A 淮河 B 黄河 C 海河 D 辽河 E 长江 E 松花江 3. 噪声作为一种公害有以下特征即(A B D E) A、主观判断性 B、多发性的 C 对人的危害性小 C、无残余物质需要处理 D、局部的 4. 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A E )。

环境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校综合知识课 《环境学概论》期末考试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土壤环境自净作用的速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叫土壤污染, 2、生化需氧量: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 3、噪声性耳聋:永久性听力偏移是暂时性听力偏移未充分恢复的状态下继续受到强烈噪声的反复作用引起的听力不能恢复了,区别是听力可不可能恢复。 4、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量。一般理解为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全球或者地区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 5、可持续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 反映水质污染的微生物学指标为( 细菌总数)和( 大肠菌群)。 2.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包括许多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是( 填埋法),但需注意防止( 土壤)环境的污染。 3. 大气中含硫化合物的二次污染物包括( SO2 )和( H2SO4)。 4. 噪声控制常用的声学技术是吸声、( 隔声)、消声和( 隔振)等。 5. 伦敦烟雾又被称为(还原型或煤炭型)烟雾,洛杉矶烟雾又被称为(氧化型或汽车尾气型)烟雾。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 据测算,我国的适度人口约为( B )。 A.10亿 B.7亿 C.6亿 D.2亿 2. 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 A )。 A.聚乙烯的白色塑料垃圾 B.冶炼厂的白色烟尘 C.石灰窑的白色烟尘 D.白色建筑垃圾 3. 震惊世界的日本神通川“痛痛病”是由于人们食用了含( C )的稻米引起的病变。 A.甲基汞 B.铬 C.镉 D.铅 4.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1类区昼夜间标准为( D )。 A.65、55 B.60、50 C.60、55 D.55、45 5.酸雨是指PH<( C )的降水。 A. 4.5 B. 5.0 C. 5.6 D. 6.5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 有机物降解的共同规律是:首先在细胞外发生水解,然后在细胞内部继续水解和氧化。降解后期产物都是生成各种有机酸,在有氧条件下,继续发生分解为无机物,其最终产物是CO2、H2O及 NO等,在 3 缺氧条件下发生反硝化、甲烷发酵和酸性发酵过程,最终产物除CO2、H2O外,还有NH3、有机酸和醇等。 2.固体废弃物的定义、按来源分类及特点是什么? 固体废弃物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物。 固废分类及特点: ①工业固废,特点是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处理困难; ②矿业固废,特点:数量大,污染程度及范围小; ③农业固废,特点是:N、P含量多,易引起水质恶化;

相关文档